2023年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0:28:09
2023年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精选16篇)
时间:2023-12-06 10:28:09     小编:飞雪

教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案应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以下是最近热门的一些教案范文,你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趣和实用的教学活动。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一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二

我站在铁索桥上》课后反思《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

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我觉得,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泸定桥”风貌,播放歌曲,教师画外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问题生存预设:

课前,同学们都仔细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请问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节诗。

1、刚才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请大家进行汇报: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呢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2、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谁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导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诗。

1、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理解“强渡”。

2、师:那我们的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的第2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一根根铁索 密密的弹雨 敌人的火网 )从这些词语中你又能体会到了什么呢?遇到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战士为什么还要强渡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课件播放示意图播放时代背景介绍。)同学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先进武器,我们的红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攀着、冒着、冲破等)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师:多么危险的情形呀!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练习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诗。

1、在这次强渡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真可谓是“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诗人不仅想到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情景,他还想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的第3节。(想到: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你们从这里能体会到什么?指名读、齐读这句话。除了诗中写到的这些,诗人还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2、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勇士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勇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读这句话。相机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全班带着敬意之情来读这一句。英雄的红军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繁荣昌盛,也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现在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节诗,借以缅怀我们的先烈吧。小组读、齐读第3节。

(四)学习第四节诗。

1、站在铁索桥上,诗人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遥想红军当年在这里英勇无畏的战斗情景,又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幸福生活,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回答?(汹涌激荡)“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当年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曾浴血奋战过,追忆这些,诗人心情汹涌激荡;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想到祖国的和平盛世!诗人的心潮更加的汹涌激荡!让我怀着汹涌激荡的心情来读一读诗的二、三两节。(前者要读得激烈高昂,后者要读得舒缓平静)小组读、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

(五)背诵指导。

1、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里的人们格外珍惜。这些情景令诗人心情汹涌激荡,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怀念之情来背背这首诗吧。先在小组内试着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

四、拓展:。

1、长征胜利以后,毛泽东同志也写了一篇著名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四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四、说板书。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五

学习培训结束,带着急切地和孩子共同学习的心情走进了课堂。今天学习的课文是《我站在铁索桥上》,这是一首现代诗。主要讲了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遥想当年红军战士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面,展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唱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在开课时,我尊崇孩子们学习的疑点出发,让孩子们质疑:

1、铁索桥在哪里?

4、勇士们是怎样强渡大渡河的?

孩子们针对课题,针对诗句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应该可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欲望的。我们也往往这样认为,可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当中,无论是老师讲解历史背景,让学生看图讲述铁索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孩子们竟索然无趣,即使引导学生看图,也只寥寥几人举手。

为什么?这首诗一共四小节,让孩子们默读每一小节,写写每节写了什么,更有困难,有一、两个孩子还难以下笔。其他孩子呢?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课堂思维是核心,对有些孩子来说,比干什么都难)以孩子们这样的情绪,再来解决后面的三个问题,这不是难上加难吗?搞得我灰心丧气。

第一课时下来,回到办公室,我认真地对第二课时进行了调整。因为诗句是凝练了的语句,必须把凝练的诗句化作生动的画面,化成孩子们内心的共鸣,孩子们才能读得出情,感悟到情。决定让孩子们观看《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孩子们看完之后,我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看完后的想法,很多孩子能体会到了红军战士虽身处险境,却能克服困难,英勇顽强,勇往直前。

同时在诗句的对比中体会到了我们对勇士们的敬重、崇敬。通过对诗句中的“攀着”“冒着”“冲破”等诗句画面在脑海中的再次重现,勇士们的高大形象已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孩子们也唱出了自己心中对英雄的赞歌。让我体会到,质疑的问题虽然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但离开了孩子们对问题探究的心理需要,离开了孩子们的内心共鸣,孩子们往往在两眼无神的状态中晕晕乎乎。正如教育大师说赞可夫: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有关长征的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生:铁索桥在哪里?形状?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会想到什么?)。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4、铁索桥下的河水浩荡湍急,桥高得如同在空中悬挂,别说从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撒、洒)。

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齐读)。

三、品读第一节。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感情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二、品读第二节。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2、3节均可)。

2、让我们先默读第2节,想想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可以通过划出有关的词语“攀着、冒着、冲破”“铁索、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三、品读第三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怀念、敬仰  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四、品读第四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五、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配乐齐读整首诗)。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板书设计:

攀着铁索。

强渡  冒着弹雨     心潮汹涌激荡。

冲破火网 高声歌唱。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读音。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1、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

教学后记: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有关长征的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生:铁索桥在哪里?形状?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会想到什么?)。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3、(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体会险要)看到了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4、铁索桥下的河水浩荡湍急,桥高得如同在空中悬挂,别说从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撒、洒)。

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齐读)。

三、品读第一节。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感情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二、品读第二节。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2、3节均可)。

2、让我们先默读第2节,想想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可以通过划出有关的词语“攀着、冒着、冲破”“铁索、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三、品读第三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怀念、敬仰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四、品读第四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五、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配乐齐读整首诗)。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板书设计:

攀着铁索。

强渡冒着弹雨心潮汹涌激荡。

冲破火网 高声歌唱。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九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四、说板书。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十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第二模块——教学策略。

为突破重点,解决难得,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朗读感悟法。

诗的语言精炼简洁、含蓄隽永,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诗的语言之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想象感悟法。

基于诗歌的写作特点,我开启学生的想象,尽量挖掘诗歌的留白之处,,使教学基于文本又能高于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情景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景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文本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生动而有趣。

评价激励法。

通过积极地评价,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益。

另外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师生、生生合作法,归纳总结法。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悟和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学习方法。

第三模块——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看两幅照片,指名学生谈感受,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初读感知。

通过自由读、指名抽读、齐读等方法,读准,读通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诗的内容,一步步走进文本。(板书写景记叙抒情)。

三、精读品味。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诗歌的二、三小节做为精读品味主要部分。采用了自主探究、想象感悟、情景教学、评价鼓励等方法。教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时间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名读第一节,以读代讲,了解诗人看到的景物,体会画面的开阔与惊险。(板书桥身云雾白浪)。

默读二小节,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的?孩子们自主探究二小节,很快找到“强渡、高举、迎着、攀着、冒着、冲破”等动词,(板书攀着冒着冲破)引导学生体会“强渡”的意思,结合《飞夺泸定桥》一文,理解为什么要强渡?运用想象感悟法,想象红军战士是怎样强渡大渡河,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会红军的英勇顽强。紧接着课件出示电影《飞》的片段,把学生带回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那轰隆的枪炮、如林的弹雨、高举的红旗,嘹亮的号角,深深震撼了每个人,画面和文字相得益彰。然后,再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读出文字的立体感、画面感,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精炼,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及时地鼓励评价,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第三小节借景抒情,朗读感悟贯穿始终。“当年”与“如今”的对比,“鲜血”与“鲜花”的呼应,通过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再展示今天的泸定桥,今昔对比,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轻轻地”一词包含着人民对先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孩子们的情感也在读中一步步升华。

齐读最后一小节,理解“汹涌激荡”的意思。体会诗人“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放声高歌,他要歌唱什么呢?学生自由谈看法,再把体会和收获写下来自主交流,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师点拨、小结,教学的难点自然也突破了。(板书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四、美读升华。

有了前三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情感调动得恰到好处,在音乐声中,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全班起立,朗诵全文。

板书设计:

(写景)(记叙)(抒情)。

桥身攀着轻轻地。

云雾冒着汹涌激荡。

白浪冲破高声歌唱。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说课完毕,谢谢。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十一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站在铁索桥上》。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模块——教材分析。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英雄”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描写了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革命精神日益淡漠”的今天,这首诗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显得及其可贵,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景,虽然只有四句但意境深远,“头上、脚下、二郎山、大渡河、云雾、白浪”,构成一幅开阔而惊险的画面。“桥身在轻轻地摇晃”,我的思绪也不能平静,这几句写景不仅把读者带入画面之中,而且自然引出下文。第二节触景生情,作者追忆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用“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刻画了英雄的红军群像,用“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一系列动作描写,点面结合,扣人心弦,把读者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以富有力量和气势的句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战士在铁索桥上英勇战斗的历史场面,热情地讴歌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果说第二小节是浓墨重彩的直接描写英雄,那么第三小节就是一系列的环境描写,“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用特定的意象——“梨花”,间接地赞美英雄,英雄用鲜血浇灌了美丽的鲜花,英雄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人民崇敬英雄、缅怀英雄,所以,“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万千,此时的铁索桥、二郎山、大渡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所以,第四小节与第一小节前后呼应,同样的景物,此时却已深深地烙上了作者情感的印记,翻滚的大渡河就像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放声高歌。整首诗,“英雄”一词出现三次,“勇士”一词出现两次,语言精炼,感情强烈,是一首英雄的赞歌。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把诗歌表达的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诗押“ang”韵,节奏鲜明,韵脚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适宜进行朗读训练。诗人将写景、记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学情分析。

孩子们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意志软弱、害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对孩子们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六年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学生能解决“写了什么”,但“怎样写的”,即深入文本,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这一能力还需提高,“为什么这样写”,即诗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还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差异较大,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歌颂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和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展开想象为散发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升华对英雄的认识,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情感与态度:

1、体会红军的英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红军英雄顽强、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十二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站在铁索桥上》。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模块——教材分析。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英雄”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描写了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革命精神日益淡漠”的今天,这首诗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显得及其可贵,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景,虽然只有四句但意境深远,“头上、脚下、二郎山、大渡河、云雾、白浪”,构成一幅开阔而惊险的画面。“桥身在轻轻地摇晃”,我的思绪也不能平静,这几句写景不仅把读者带入画面之中,而且自然引出下文。第二节触景生情,作者追忆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用“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刻画了英雄的红军群像,用“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一系列动作描写,点面结合,扣人心弦,把读者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以富有力量和气势的句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战士在铁索桥上英勇战斗的历史场面,热情地讴歌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果说第二小节是浓墨重彩的直接描写英雄,那么第三小节就是一系列的环境描写,“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用特定的意象——“梨花”,间接地赞美英雄,英雄用鲜血浇灌了美丽的鲜花,英雄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人民崇敬英雄、缅怀英雄,所以,“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万千,此时的铁索桥、二郎山、大渡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所以,第四小节与第一小节前后呼应,同样的景物,此时却已深深地烙上了作者情感的印记,翻滚的大渡河就像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放声高歌。整首诗,“英雄”一词出现三次,“勇士”一词出现两次,语言精炼,感情强烈,是一首英雄的赞歌。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把诗歌表达的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诗押“ang”韵,节奏鲜明,韵脚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适宜进行朗读训练。诗人将写景、记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学情分析。

孩子们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意志软弱、害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对孩子们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六年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学生能解决“写了什么”,但“怎样写的”,即深入文本,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这一能力还需提高,“为什么这样写”,即诗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还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差异较大,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歌颂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和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展开想象为散发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升华对英雄的认识,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情感与态度:

1、体会红军的英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红军英雄顽强、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十三

1、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3、(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体会险要)看到了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撒、洒)。

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齐读)。

三、品读第一节。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四、品读第二节。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2、3节均可)。

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录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

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五、品读第三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

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怀念、敬仰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六、品读第四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七、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配乐齐读整首诗)。

八、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十四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攀着冒着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十五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第一次试教,由于对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

后来,在冯老师和王老师的建议下,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

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教案篇十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xx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096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