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读后感(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0:56:14
卡尔威特读后感(汇总18篇)
时间:2023-12-06 10:56:14     小编:念青松

10.读后感是对于所读书籍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书中的内容和主题。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度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文学常识,展示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学识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红与黑》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它通过对主人公朱利安这个年轻人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活着》是一部令人触目惊心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的描述,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和尊严。这本书让我领悟到生活的宝贵和珍贵,让我更加明白了珍惜当下和感恩的重要性。《1984》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反乌托邦小说,它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和他的生活的描写,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控制的危险。这本书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思考。以上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写下的一些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一

书中讲述的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威特的教育》能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世界的奇才,证明了这本书的神奇和伟大。这本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孩子造就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这本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老卡尔教育儿子的心得和教育方法。

他始终坚信,只要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这本书最大的贡献是使我们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老卡尔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练习,所以他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老卡尔的家庭教育中,很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是现在我们很多家庭忽视的,虽然我们很早就提出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只注重智力,用分数来衡量孩子。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教育孩子并不一定要准备很多专业的复杂用具,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习惯,尽早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生活中事物的兴趣,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给孩子,鼓励孩子提问,帮助他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神童不仅具有很高的学问,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真正的神童应该是快乐和健康的。一个人的童年时其实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作为一位母亲和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了解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时非常必要的。

父母的知识和认识对孩子向哪方面发展,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二

和其他教育类书籍刻板枯燥的文字不同,该书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正如作者在原书说明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虽然琐碎,但我会尽力让大家看得生动有趣,使诸位既获教益又不嫌烦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尽管它是19世纪的产物,但绝大多数的教育理念至今看来也是很正确甚至“时髦”的——其实它所蕴涵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真谛。

他说:“我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我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所以全身心深爱儿子的他在保护孩子的自尊、时刻夸奖孩子妙处的同时,从不随便地过多地表扬、惯坏孩子。他非常重视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专心致志、敏捷灵巧、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当孩子的“恶习”出现苗头时,他会用巧妙的方法杜绝。在用科学方法培养儿子智力的同时,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父亲,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点点滴滴,时刻注意其言行举止,并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我想,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教师,都会有着特别的收获和启示。

就是因为这本书,让我更好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除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之外,我更重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告诉他们相互理解的力量;更注重他们的精神卫生,教他们面对失败,在游戏中体验人生。

这位伟大的父亲啊,想必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如同史诗般印刻在了他的脑海,所以他才能如此细致如此清晰地书写出具体的方法,让所有的读到这本书的人能有效地按着他的方法去做。我也让我的外甥听音乐,给他讲故事,有意识地正确清楚地跟他重复一些简单语句,我也会每天带他出去,和他一起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书的译者这样介绍:“从问世至今,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成功地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我知道,当我面对孩子的成长,感到困惑、为难、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要捧起这本书,优秀的老卡尔威特就会耐心睿智地向我娓娓道来他成功的育儿经,我想,有了这种手把手的教,心对心的交流,很多教育问题都会峰回路转、迎刃而解的。

这不由又让我想到,其实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它是你最忠实的朋友,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地支持帮助你,不断更新你的认知、活跃你的思维,给你丰富的源泉、前进的动力,让你的视界更加广阔、生活充满希望。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三

卡尔?威特早期教育鼻祖,第一次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开创了影响东西方几个世纪的教学方法——全能教学法。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德国乡村牧师,而他的儿子卡尔?威特是19世纪欧洲著名的神童,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他的父亲把小卡尔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奉为早期教育的经典,是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可以说它早就无数天才。

根据而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在施教中,老卡尔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一个只拘泥与书本知识的人,会变的眼光短浅,头脑狭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学者。

卡尔在书中读到伽利略那个有关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便问我:“爸爸,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真的是同时落地吗?这怎么可能,明明一个重,一个轻,应该是重的先落地才对。”许多人恐怕会这样想,书上都那样写了,肯定没有错。爸爸找到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并带他到教堂的顶楼做实验。实验结束之后,卡尔觉得这个真的太神奇了,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弄清“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于是,他开始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本来很枯燥乏味的物理学。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味的纵容,只会让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的朽木。也不要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损坏孩子的判断力。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弄清楚真相了再做决断,千万不能错误地批评孩子,严格要求取决于道理,在严格的基础上有一个限度,就是绝对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是,不能因为他们不懂事就不尊重他们,即使是小孩子也应把他们作为成年人一样对待,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

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孩子需要夸奖,需要鼓励。“夸”不仅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只要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孩子的潜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关键在于父母而不在孩子。只要父母即使发现并夸奖他的天赋,孩子定会扬帆前进,在卡尔的教育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对于孩子好行为的夸奖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越明显,也越容易。

防止“自满”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的表扬,就会失去作用。

防止“自满”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的表扬,就会失去作用。当卡尔做了特别大的好事时,父亲会抱着亲吻他,但这并不是常有的。通过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深深懂得对于善行的报答就是善行本身带来的喜悦。

当孩子有了“恶习”之后,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来树立父母的权威。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不伤害他的自尊心的基础上。对于有效的孩子来说,尽管他不完全懂事,但自尊心多次受到伤害,会对他的性格乃至整个心里的健康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

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孩子在这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欲望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激烈。对于孩子来说,得到别人,特别是父母的承认,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育有重要意义。

勇气的价值:勇气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动力。

独立意识:替孩子做太多的事情,会使孩子失去时间和锻炼的机会。

磨练心理承受力: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自控能力:人要战胜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能战胜自己就是对自己控制的成功。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想让孩子学会控制情感,必须以毒攻毒,用以感情基础的解决方法来解决情感问题,玩“平静下来”的游戏。

尽量争取与果断放弃:能争取的就尽量争取,应该放弃的就果断地放弃,因为这是一种智慧,也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

相互理解的力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等等,启示都与家庭中的沟通有关,往往起源于相互之间不能很好的理解。拿那些撒谎行为来说,往往就是孩子感到与父母处于不平等地位,经验告诉他们,父母不愿意与他共同探讨有些事情该如何对待,不愿意去理解他们做的某些事,而会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给以严厉的斥责,所以他们就选择不把真话说出来。

成功的沟通,应注意以下因素:理解,关怀,接纳,信任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和孩子双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关怀不但存在于内心,更要切实付诸于行动;接纳要求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懂得欣赏别人身上的优点;信赖是要做到既信任别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别是孩子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是我明白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是有很大的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前提是过程必须的快乐的。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四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该书写于1818年,大概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但这本书问世后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藏有的一册据说是美国的唯一珍本。因此,如今看过原书的人极其少,老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只散见于受他启发的一些教育论着诸如《俗物与天才》、《早期教育和天才》等书中。然而,正是由这些残章断片生发出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近代像塞德兹、威纳?巴尔及维尼夫雷特等无数世界级的通过早期教育成长的典范。

现在本书已由京华出版社翻译出版,以满足关心孩子教育的人们了解这本书的愿望。如果这本被埋没已久的关于早期教育的书能够给我国的年轻父母有所帮助,通过它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将是本书作者最大的欣慰。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五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是一名早产儿,且被医生认定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这本书告诫我们: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即使再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位杰出的青年。

孩子上学之后,大多数都待在学校,我们就相当于孩子白天的家长,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是孩子的权力,也是每个老师的义务。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而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递减法则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卡尔威特善于挖掘和运用各种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从小学会正确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工具。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老卡尔威特并不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而是在乐趣中让孩子不知不觉的学到了知识。记忆尤深的是在让孩子学习乘法规律时。他并不是让孩子去背那些枯燥的乘法口诀,而是通过让孩子数豆子的方法自己去总结出了乘法口诀。这种方法一则是孩子自己总结的规律自己记的格外的清楚,二来让孩子明白好多规律定律并不是专家权威的专利,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去发现。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老卡尔威特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方法的养成,学习态度端正,互帮互助的习惯,认真记笔记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等等。另一种是良好的品质习惯,比如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举止谈话等等,都需要家长和教师反反复复的关注和强调。好习惯的养成,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个班级,如学生如果都很乐于助人,那么新加入的学生肯定也会乐于助人;如果学生每天早晨都集体阅读,长期耳濡目染,班里的学生肯定也会热爱阅读。同理,一个家庭,如果父母每晚睡觉前都读几页书,他们的孩子也会养成这种习惯;如果父母每天对着手机,孩子也会成天抱手机。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养成了,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而且会终生受用。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六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

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敏捷灵巧的习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著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七

这学期伊始,张静老师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细读之后,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另一个角色有着很大的启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十四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二十三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卡尔、威特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是一位早产儿,因为先天的不足,被定位为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不觉得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有效合理地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从他出生到五岁的教育。在老卡尔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低智儿终于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我明白了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有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其一,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二,就是耐心加爱心。我们从老卡尔夫妇养育和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耐心——孕育时的谨小慎微,幼时的精心喂养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炙热与执着,尤其是发现小卡尔是个弱智的孩子时,他们没有放弃,让他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

细想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因为学生的反应迟钝、兴趣的贫乏看不起他,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呢?从本质上讲,教师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其实就是缺乏爱心。只有投入了爱,才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与之沟通,才能进行成功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信心、耐心、爱心,他必然会有他的闪光点。一个人的童年其实是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奠定下的基础。作为教师,虽然教的是初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付出耐心和爱心,让他们能够像小卡尔那样健康成长。

最后,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在教育上多用心,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使他们能有更好的发展。也愿每位有幸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把教育当成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给学生带来自信、快乐。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八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是“多元”。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作者把自己的儿子从懵懂无知的婴儿,一步步培养成卓越儿童、杰出学者的过程。根据国情,出版社所设想的这本书潜在的中国读者,可能更多关心的是“了不起的孩子”这个结果,而容易忽略了卡尔·威特本人的教育理念,是多元化的——既有目标的多元,亦有方法的多元。前者,表现在他设定了孩子从身体成长到知识接受再到价值观形成的多个目标并一一实现,后者,表现在他使出浑身解数,要让每一个教育过程变得有趣,变得让孩子乐于接受,比如数学游戏的时间每次不超过十分钟,因为这耗费脑力,十分钟以后儿童会累!如此多元化的教学构思,恐怕很多热衷于追求分数的中国家长是不能真正理解和施行的。

第二是“实践”。教育不是只坐着学习书本知识,教育还应该是走向大自然,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让孩子获得信息和知识。这是实践的教育,也把教育的形态从扁平的纸面拓展到立体的生活空间。从《全书》来看,卡尔·威特简直是以个人之力,完成了现今一所独立的学校都未必能很好完成的任务!“只要有时间,我就带着儿子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让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每次参观前,儿子都要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对要参观的对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第四章第十节)细想想,大概也只有个人,才可能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当今的学校,受到从上到下各种各样的压力,掣肘太多,离初心,相去太远了。

第三是“系统性”。《全书》里每一节所说的具体例子,似乎都不难做到,只要家长有心,都是在寻常生活中可以实现的。可是把《全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求其全,就会发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培养成“柏林大学最年轻的法学教授”、“23岁研究但丁的权威”,这其中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所慢慢构筑的教育体系,所长久耗费的教学精力,难道是现今某个普通家庭可以完成的吗?难道是现今某所学校有条件实现的吗?我必须以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双重身份宣布: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如此的实践可能性微乎其微。

读完这本书,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童话大王郑渊洁。出于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郑渊洁让儿子郑亚旗早早辍学,在家里使用他自己用童话体例编写的一整套教材进行学习;我还想到了作家范福潮在《父子大学》这本书里所记叙的,他父亲在文革时,当学校教育已经荒废后,在家自己教他读书、念“大学”的情境。中外教育,虽具体环境不同,但以上案例都有可供个体家庭借鉴之处。

当然,面对两百年前这位可敬的德国牧师的教育实践和奇迹,我的内心大概过于悲观了。时代在变,读这本《教育全书》,也应该师精神而去皮毛,不求培养卓越全才,但求教出有特点的学生,努力营构健全的教育环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九

正在读的纯教育理论的《透视课堂》《批判反思型教师abc》被暂时搁下。这两本书读着较生涩,较费神,需要细细琢磨,需要对照自己曾经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方式,因此阅读的进度较慢,也较吃力。

1、专心致志的习惯;

2、敏捷灵巧的习惯;

3、精益求精的习惯;

4、坚持不懈的习惯。

我认为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培养出这良好习惯,大人们也需要以这些好习惯来支持自己的事业,渗透自己的生活。

无论在学习什么,我都能达到专心致志的境界吗?如果不能用心一处,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如果不能专心一处,即使整天捧着书,整天坐在书桌旁,那只是对时间的任意践踏,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

做事我也欠缺敏捷灵巧的习惯。工作起来,持续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开始工作,在磨磨蹭蹭中浪费了多少时间。我需要做事专心,提高效率,善于抓紧时间做一些事,别让宝贵的时间像水一样悄悄流走。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做事果断,行为灵巧,这样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有所作为的事情来。

精益求精的习惯似乎也是我的弱项,无论做什么都不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所做的事往往只有大的效果,没有让人值得回味的东西,甚至在很多方面有不可饶恕的错误。我应该尽量把一切事都做得尽善尽美。无论对于学习还是于爱好,都要讲究一个“精”字。任何事情只要有了给人以“精”的感觉,这件事一定就有了价值。

同时还应该兼具备坚持不懈的习惯,认准一件事后就应尽全力去做,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十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天才卡尔的成长过程。卡尔8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9岁时就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所以他的成才完全是他父亲教育有方的结果。书中谈到卡尔的父亲怎样培养卡尔的各种良好习惯,这一点使我大受启发。书中谈到的几个习惯都是有益学习的,下面列举一二,以此共勉。

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他们的孩子每天回家及时做作业、背书,而学习却丝毫没有一点长进。应该说能及时做作业就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了,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时间的任意糟踏,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我班里就有几个学生背课文老背不出,有时在早读课上,我会悄悄走到他们背后去听,发现有的学生嘴巴根本不动,而有的学生嘴巴在动,眼睛却看着别处。如此不专心读书,怎能背出课文呢?学习其它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常听有的老师抱怨,怎么上午布置的一点点作业到放学后才交起来?是题目太难不会做吗?显然不是,因为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可能出太难的题目。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一部分学生认为时间还多着,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人的一生很有限,而且大部分时间要用来吃饭,睡觉,剩余的时间能做的事就不多了,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这岂不遗憾!

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要知道,一道难题也许就因为你少思考了一分钟而与答案擦肩而过,一篇课文也许就因为你少读了一遍而背不出来……只有坚持不懈,成功才会与你有缘。我班里有几个学生不会写作文,每次习作都要我特别辅导,到了期末考试,他们有的能够坚持写一点,而有的干脆让它空着,结果成绩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可见坚持不懈对学习有多大的帮助。

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养成了,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而且会终生受用。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十一

有人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往往都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从孟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到毛泽东的母亲,从爱迪生的母亲、牛顿的母亲,到阿甘的母亲,都足以说明说母亲教育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对夫妇,她们年轻而充满活力。由于家庭条件极好,生下孩子后就去国外旅行。他们把孩子委托给一位亲戚,而这位亲戚也因为有很多工作,根本无时间教育孩子,于是就把孩子交给管家喂养。他们在英国住了一年,又去法国住了一年,后来还去了美国和非洲,他们几乎走遍了全世界。他们走之前对别人说,现在有了孩子,趁他还小的时候应该去外面多玩一下,否则等孩子长大以后要教育他就没有时间了。多么愚蠢的父母,他们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教育就已经开始了。他们错误的观念让他们最终尝到了苦果,以致于终生后悔不已。

当他们从国外回来后,发生的事令他们目噔口呆。孩子根本不认识他们,把他们当陌生人看待。这能怨孩子吗?因为孩子这时快要五岁了。

晚上,当这对夫妇想让孩子和他们一起睡时,都遭到了孩子的拒绝。虽然他们的卧室美丽而舒适,可孩子却偏偏要去管家那间简陋的房里。

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如今,他们的孩子满嘴粗话,成天在外面和一群捣蛋鬼玩。他在外面玩得太高兴,以至于经常和别的孩子打架、干坏事、欺负更弱小的孩子。他们想让他读书识字,但孩子根本学不进去,也一点不服他们的管教。每当他们教导孩子时,只会看到孩子陌生而冷漠的目光。终于,不应该发生的、令人心痛的一幕发生了。

有一天,他们和孩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你要知道,我们是你的亲生父母。”对于孩子的冷漠,年轻的父母终于发怒了。看到他们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孩子转头跑出了房间,躲在了管家身后。于是,他们把怒火全都发泄在管家身上。

“你是怎么带孩子的,他怎么连亲生父母都不认识了。”父亲怒气冲冲地对着管家吼叫。

“哦,先生。我想……是因为你们很久不在一起的缘故吧……我想以后会好的。”可怜的女管家战战兢兢地为自己辩解。

“不许你们这样对玛格丽特太太说话。”孩子肯定是站在带他长大的女管家一边的。他一边为她说话,一边怒视着自己的生身父母。

“我是你的父亲,你不懂吗?”

“可我从来没有见过你。”

“不管怎样,从今以后你要听我们的话,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从今天起,不许你再和玛格丽特太太一起睡,而要和我……”

“不”,孩子打断了父亲的话,“我喜欢和玛格丽特太太在一起。”

“那好,我今天就辞掉玛格丽特太太,看你怎么办。”父亲这时已经火冒三丈。玛格丽特太太伙含着眼泪离开了孩子,因为她和孩子相处了大约五年,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个孩子变得郁郁寡欢,在睡梦中时常呼唤玛格丽特太太的名字。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好几次离家出走。

因此,老卡尔说:有很多母亲雇人教育孩子,我认为这样的妇女不能称为母亲,因为这是在推脱母亲的责任。我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作,这种作法有失天性。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这本书后,确实有许多的感悟、启发甚至是共鸣,写下这段文字,也谈不上什么读后感,只是结合书中内容谈谈这些年来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3、培养兴趣,顺势而为。有意识地让她从小接触身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事物,如绘画、书法、乐器、舞蹈……,在接触中逐步培养兴趣,并注意日后兴趣的维护(如表扬、支持、参与等),也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些年来(特别是上学后),每个周末基本都是在各种兴趣班间奔忙,我们作为家长有时也觉得她很苦、怕她太累,特别是舞蹈训练的那个苦劲(其实这也能锻炼她吃苦耐劳的能力),跟她商量劝她不要学那么多了,还老大不乐意的,后经过观察,在这些训练班里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其实她也很快乐,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她的竞争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想到这,我们也就作罢了,读后感《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也正是这些兴趣,陪伴着她一路健康、充实地走来,并在以上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一次她用开玩笑的口吻跟我说:我现在的小伙伴那么多,假如长大后没工作要去买菜的话,客户不少呢。瞧她说的)。

4、身体力行。正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冯然平常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拖拉、时间观念差,针对这点,我们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就拿这篇读后感来说,我刚才吃晚饭时很认真地对她讲:爸爸答应过你元旦前写完,今天晚上就算不睡觉都一定要完成,结果刚刚在楼下等她拿书去上英语课时,她下楼后跟我说:爸爸,我确实太急了,上了趟厕所耽误了点时间,对不起。你们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太啰嗦了,打字又慢,打着打着又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我觉得,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科,里面确实太有学问了,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后,很有同感,平时脑子里有很多构想、很多愿望都没能一一实施,或者开了个头却不能坚持下来,另一方面很羡慕老卡尔·威特有那么的有时间、更敬佩他有那么大的毅力来陪伴、教育他的孩子,或许,这只是个借口。一有想法,do it!毕竟,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讶异中快速地成长。

同时,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持有不同的看法:1、童趣不会因为没有同伴而失去。我认为,没有同伴的童年当然也可以很快乐,但绝对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没有同伴的孩子很容易会产生孤僻、自大、沟通有障碍、低情商等一系列问题。2、几乎不给卡尔买玩具。本人认为,能经常投身于大自然接触其中的花草树木、人间万物当然最好,但作为目前我们的孩子,一方面,身居混凝土深林之中,再加上父母条件的不允许;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的孩子面对的毕竟还是应试教育,他们得面对升学、就业,这些愿望不见得都能实现。玩具,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洋娃娃,里面积淀了他们不少童年的幻想和快乐,在玩耍中通过观察学会了想象、通过角色转换初尝了为人父、为人母的艰辛。只是不要让孩子沉迷,不要让玩具成为他们的唯一。

开卷有益,以上是个人对《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之所得及育儿之浅见,不足为鉴。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十三

在暑期中,我细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一书,看过之后,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另一个角色有着很大的启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卡尔·威特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威特是一名早产儿,因为先天的不足,被定位于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不觉得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有效合理地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从出生到5岁的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低智儿终于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使我明白了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也是有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

我一向认为良好的习惯比成绩重要得多,更何况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成败。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的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像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老卡尔对孩子的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饭、玩耍,睡觉前、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我们教师也应采纳老卡尔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得局限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上,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中都应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诚实守信。

我们从老卡尔夫妇养育和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耐心——孕育时的谨小慎微,幼时的精心喂养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炙热与执着,尤其是发现小卡尔是个低智商的孩子时,他们没有放弃,让他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

细想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因为学生的反应迟钝、兴趣的贫乏看不起他,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呢?从本质上讲,教师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其实就是缺乏爱心。只有投入了爱,才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与之沟通,才能进行成功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没有好与坏之分,只要给与孩子充分的信心、耐心、爱心,他必然会有他的闪光点。一个人的童年其实是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奠定下了基础。作为小学教师,愿我们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付出耐心和爱心,让他们能够像小卡尔一样健康成长。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十四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自己受益匪浅。这本书讲述的是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低智商的儿子教育成为天才的教育方法,注重的是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但孩子还有很多时间是在幼儿园或学校度过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也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孩子。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待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比如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关键。我们也一直在提倡"快乐教学"。使孩子们能在我们的呵护下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使孩子不仅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而且使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卫生习惯,也是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经过营养和体能两方面的精心培育,卡尔从出生时体弱多病的婴儿长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仅仅满足于过快乐的天堂生活。孩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一,家长素质高,家庭氛围好;

二,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素质,而不是为了应试。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觉到不仅仅是因为卡尔威特的聪明和天分,更多的还是卡尔威特的人格和品德,是老卡尔威特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神童"不仅仅是因为具有很高的智慧,有很高的学问,更重要的是由各种良好的习惯、会与人友好相处、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真正的"神童"应该是快乐而健康的。一个人的童年时其实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儿童期教育的重要性时非常必要的,另外,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父母的知识和认识对孩子向哪方面发展,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十五

这是我第二次读《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了,记得第一次是在20xx年,刚参加工作,那时,并不能读懂其精髓。直至今日,重新翻阅,才觉得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一个角色有着不可忽略的指引作用。

卡尔威特早期教育鼻祖,第一次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开创了影响东西方几个世纪的教学方法——全能教学法。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德国乡村牧师,而他的儿子卡尔?威特是19世纪欧洲著名的神童,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他的父亲把小卡尔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奉为早期教育的经典,是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可以说它早就无数天才。

卡尔威特有着这样的惊人的成就,并不是他的天赋有多么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坚信孩子的禀赋不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的有效合理的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一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才的。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终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出生后的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被定为的低智儿最后成为了文明全德的奇才。

首先,我觉得做父母的也是一定要不断学习的,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就在在于它是不可替代的。每个孩子的所有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在书中,有例子,有位贵族把孩子交给了管家,自己和夫人周游世界,等他们几年后回来时发现孩子跟他们毫无感情,无法按自己的想法来教育了。在我们周围,这种例子真的不少。孩子小时,找借口不管孩子,或者找借口不学习教育方法,造成的坏影响肯定会显现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在儿童的教育方面,孩子如果身处良好的环境之中,就会成为善良的有爱心的人,相反,在恶劣的环境里长大,孩子则会变成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人。因此,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定能发挥出让人震惊的才能,他们是环境教育耳濡目染的必然结果。

根据而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老卡尔先生非常热爱大自然,卡尔3岁的时候,每天早晨都会带她出去散步一两个小时,但是这种散步不只是溜达,而是一边谈话,一边溜达。其实,只要有心,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随时成为教育的素材,自然界新诞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认识与注意的对象。世上,再也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师了。灌输式的教育,就像是给小树浇水,只浇到树叶上,根本就没有浇及根部,树木怎么吸收得到水分呢?孩子的究理精神从两三岁都开始萌发了,具体的表现就是他们开始向大人提问,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说明孩子开始对世界进行思考了。然后,很多家长仅为孩子的提问感到兴奋,反而觉得厌烦不已。这是大错特错的这种态度,是在打压他们的究理神经,如果在孩子的智力刚开始萌芽时,我们不提供适当的对象供孩子们玩耍,他们这种已经萌发的精神就会白白枯死。父母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当孩子问的一个他答不上来的问题时,为了保住面子,随便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甚至以大声呵斥孩子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在施教中,老卡尔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一个只拘泥与书本知识的人,会变的眼光短浅,头脑狭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学者。

卡尔在书中读到伽利略那个有关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便问我:“爸爸,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真的是同时落地吗?这怎么可能,明明一个重,一个轻,应该是重的先落地才对。”许多人恐怕会这样想,书上都那样写了,肯定没有错。爸爸找到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并带他到教堂的顶楼做实验。实验结束之后,卡尔觉得这个真的太神奇了,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弄清“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于是,他开始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本来很枯燥乏味的物理学。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味的纵容,只会让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的朽木。也不要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损坏孩子的判断力。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弄清楚真相了再做决断,千万不能错误地批评孩子,严格要求取决于道理,在严格的基础上有一个限度,就是绝对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是,不能因为他们不懂事就不尊重他们,即使是小孩子也应把他们作为成年人一样对待,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

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孩子需要夸奖,需要鼓励。“夸”不仅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只要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孩子的潜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关键在于父母而不在孩子。只要父母即使发现并夸奖他的天赋,孩子定会扬帆前进,在卡尔的教育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对于孩子好行为的夸奖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越明显,也越容易。

防止“自满”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的表扬,就会失去作用。

防止“自满”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的表扬,就会失去作用。当卡尔做了特别大的好事时,父亲会抱着亲吻他,但这并不是常有的。通过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深深懂得对于善行的报答就是善行本身带来的喜悦。

当孩子有了“恶习”之后,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来树立父母的权威。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不伤害他的自尊心的基础上。对于有效的孩子来说,尽管他不完全懂事,但自尊心多次受到伤害,会对他的性格乃至整个心里的健康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

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孩子在这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欲望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激烈。对于孩子来说,得到别人,特别是父母的承认,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育有重要意义。

勇气的价值:勇气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动力。

独立意识:替孩子做太多的事情,会使孩子失去时间和锻炼的机会。

磨练心理承受力: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自控能力:人要战胜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能战胜自己就是对自己控制的成功。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想让孩子学会控制情感,必须以毒攻毒,用以感情基础的解决方法来解决情感问题,玩“平静下来”的游戏。

尽量争取与果断放弃:能争取的就尽量争取,应该放弃的就果断地放弃,因为这是一种智慧,也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

倾听的艺术。一个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人相处,那么他的潜能也根本无法施展出来。每天留一点时间出来,听听孩子说说今天发生的事情,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自作出评价,哪些事情做的好,那些事情做的不够好,久而久之,做父母的,也会对孩子的个性,待人处事有很清楚的了解。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希望孩子什么事都与自己商量,征求自己的意见。那么父母应该首先营造真心倾听的氛围,赢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才能与孩子达到无拘无束交流的默契。

相互理解的力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等等,启示都与家庭中的沟通有关,往往起源于相互之间不能很好的理解。拿那些撒谎行为来说,往往就是孩子感到与父母处于不平等地位,经验告诉他们,父母不愿意与他共同探讨有些事情该如何对待,不愿意去理解他们做的某些事,而会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给以严厉的斥责,所以他们就选择不把真话说出来。

成功的沟通,应注意以下因素:理解,关怀,接纳,信任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和孩子双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关怀不但存在于内心,更要切实付诸于行动;接纳要求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懂得欣赏别人身上的优点;信赖是要做到既信任别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别是孩子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是我明白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是有很大的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前提是过程必须的快乐的。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十六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尔威特的父亲有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

这位父亲采取的教育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完全做到。作为德国乡村的一位普通牧师,老威特一生都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但是,这位乡村牧师却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看到周围的许多人都在虚耗自己的生命,看到周围的男男女女都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既感到悲哀也感到惊讶。他想,“这些人都没有运用上帝赋予给他们的智慧。如果他们有着智慧的头脑,他们的生活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从小时侯起,就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去思考,他们也就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对此,学校是应该受到责备的,但是更应该受到责备的是他们的父母亲。假如他们的父母亲很早就把真善美的东西教给他们,从小就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热爱,他们今天就不至于过着这样可怜的生活。”正是抱着这样的家庭教育思想,老威特在儿子卡尔出生的时候就制定了一个早期家庭教育计划。老威特有一个基本的教育主张: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会思考的动物。对于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东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如果孩子从小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因而养成一些不良的爱好和习惯,成年后就很难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标是在孩子还处于可塑阶段的时候,去引导和开发孩子的理智思维――“让孩子从小会正确思考”。

当儿子还在哑哑学语的时候,老威特就开始教他辨认身体器官和家中的各种用具并说出他们的名称。随着儿子逐渐长大,他可以磕磕绊绊地上下楼梯和走路之后,老威特就让他走出家门,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总是鼓励儿子不断地提出问题。在回答儿子问题的时候,他又尽可能用一种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儿子提出的所有问题,他从来不会敷衍了事。他注意从小培养儿子对所有事物的分析鉴别能力。在平常同儿子的散步和谈话中,老威特从来不像许多父母那样,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对儿子说话,也不会对儿子信口瞎扯。

语言是我们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尽早地教会孩子使用母语,能够正确地发音和流利地表达。所有与孩子说话的大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发音和用语,以便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的熏陶下,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较,卡尔不仅表现出一种超凡的理解力,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知识兴趣。卡尔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他对许多事物都有着精确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语言方面也达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

卡尔的早期教育当然没有仅仅局限在语言和文学方面。为了使卡尔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养儿子在艺术和科学方面的爱好。尽管他自己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但是他总是想法激起儿子对于与艺术和科学的热情。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经常带着儿子游览许多地方,去参观各地的艺术画廊、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通过这种体验方式,老威特让儿子从中学到了活生生的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知识。他让儿子学会如何去发现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去找到各种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去认清各种事物的真相。

除了这些外出的参观活动外,老威特还利用身边的一些生活常识,对儿子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他特别注意调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养成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同时他也设计出一些小小的游戏,让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和熟悉不同学科的知识。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他说“如果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去学习地理和物理等学科,孩子就会产生反感的心理。我尽量避免使用这一类的学科名词,是为了不要吓唬住孩子,也是为了增进他的自信心。”

正因为有了老威特对儿子的早期教育,卡尔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由于他的智力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同龄的孩子,在还没有满14周岁就已经获得了哲学博士称号。16岁他就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同时被柏林大学聘为大学教员。

然而,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迟到“上学的年龄”。等到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又急于把许多的东西灌输给孩子,于是,过多的学习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而且还给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

在传统的教育学观念中,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被忽略。由于不重视学前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上学之后不堪重负。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即孩子早期的学前教育将决定他今后一生的道路,因为孩子早期得到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将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学的教育观念应该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后就发展得愈好。

美国著名的医学心理专家史迪思博士提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从两岁或三岁开始。“两岁或三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的时期进行孩子的智力教育开发。如果耽误了幼儿的早期教育,将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父母应该做的是尽早唤醒孩子的知识兴趣,因为这种兴趣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在知识的游戏中获取健康成长的养分,而不是让孩子在那些毫无意义的游戏中浪费时间。”

我们总是强调不要过早地对孩子的心灵施加压力,不要过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发育。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需要尽早的智力开发。只要我们从两岁或三岁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知识兴趣,让他们的大脑得到不断的锻炼,就像他们的其他身体器官在平时得到锻炼一样,他们就会从早期的知识活动中得到一种快乐。当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之后,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快乐和健康。事实上,卡尔?威特的父亲早就在推行这样的科学新发现了。在传统教育学理论统治着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时候,这位谦恭的德国乡村牧师就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们今天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必须先于学校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实验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本书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范本。

当然,我们不能放弃工作,把时间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过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让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和行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长。做父母的只需牢记老威特所说过的一句话:“尽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体力行。”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十七

一个偶然的机会,向同事借来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读完序,翻翻目录,便觉得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和其他教育类书籍刻板枯燥的文字不同,该书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正如作者在原书说明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虽然琐碎,但我会尽力让大家看得生动有趣,使诸位既获教益又不嫌烦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尽管它是19世纪的产物,但绝大多数的教育理念至今看来也是很正确甚至“时髦”的——其实它所蕴涵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真谛。

他说:“我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我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所以全身心深爱儿子的他在保护孩子的自尊、时刻夸奖孩子妙处的同时,从不随便地过多地表扬、惯坏孩子。他非常重视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专心致志、敏捷灵巧、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当孩子的“恶习”出现苗头时,他会用巧妙的方法杜绝。在用科学方法培养儿子智力的同时,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父亲,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点点滴滴,时刻注意其言行举止,并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我想,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教师,都会有着特别的收获和启示。

就是因为这本书,让我更好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除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之外,我更重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告诉他们相互理解的力量;更注重他们的精神卫生,教他们面对失败,在游戏中体验人生。

我并不要求我的学生也成为卡尔威特那样的天才,但我确实希望他们能健康幸福。所有美好愿望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而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我指明了一条捷径。这位伟大的父亲啊,想必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如同史诗般印刻在了他的脑海,所以他才能如此细致如此清晰地书写出具体的方法,让所有读到这本书的人能有效地按着他的方法去做。

书的译者这样介绍:“从问世至今,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成功地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也许我无法完全按照书中的方法培养我的学生,但是其中的很多方法都适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

乐于助人和行善,有同情心,与人为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端庄,见闻各种高中低场合。

父母在家的教育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好的方法要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不断总结并验证,用事半功倍的办法,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识,不过我更鼓励跟别人一起玩,这也是交往的一部份。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著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第一,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开展的基础,在这里,卡尔特别提到小孩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影响健康和智力。在这里我还要加一点:要进行有氧运动。活动方式快慢结合,以锻炼强健骨骼肌肉为主,竞技性的为辅。第二就是讲卫生,自不必多说了。

声乐和美术教育,铸成一个高尚情趣的人。

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同时也要说明:付出了,不是绝对就有收获。)卡尔的做法比较简单:表现好就给一个戈比做奖励;新时代我们要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也要体验劳动的艰辛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父母,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也无需变成百科全书,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这不由又让我想到,其实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它是你最忠实的朋友,会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支持帮助你,不断更新你的认知、活跃你的思维,给你丰富的源泉、前进的动力,让你的视界更加广阔、生活充满希望。

卡尔威特读后感篇十八

我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父亲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是一本家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手册,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指路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着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觉得,老卡尔的大部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我都是知道的。阅读学习之后,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有以下方面收获:

老卡尔·威特把出生本是低智商的儿子教育成为一个天才。小卡尔维特八九岁时就能运用德、法、意、英、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1、高尚的情操:有同情心,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多行善;活泼开朗,讲文明,讲礼貌。

2、速成的智商: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识。从玩中学,快乐学。

3、强健的体质: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开展的基础,卡尔特别提到小孩不能暴饮暴食。讲卫生,预防疾病。

4、高雅的情趣:声乐和美术教育,铸成一个高尚情趣的人。

5、勤劳的思想: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劳动光荣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

1、“成人化”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卡尔威特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

2、“民主化”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老卡尔维特特别注重儿子的全面发展,他不仅要求儿子具备很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儿子具备崇高的信仰和良好的品格。当小卡尔维特有了异常出色地表现时,为了让孩子没有骄傲感和自满感,老威特十分小心,努力不让小卡尔威特本人觉察自己的才能比别人出众,让孩子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3、“快乐化”教育: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的,相反,学习是一种快乐。“孩子是否有优良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也决定着他是否能在将来有所成就。”老卡尔维特认为性格决定能力。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开朗直爽,那么他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就会交往活动范围广泛,就有走入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4、“个性化”教育: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因事而教,这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最使我受益的是书中的一句话:他优先考虑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为了让小卡尔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在儿子2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老卡尔去哪儿都带着他,让他从小就与身份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从小到大从不怯生、不怯场。除了见人,还要见物。只要有空,老卡尔就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显然,在户外活动中教授知识最自然、有效。而且,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当中,那么就连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老卡尔提出对孩子赏罚要分明,讲究原则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散步,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弄脏了,她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后,又塞给她一小块点心。老卡尔提问发人深思,他问:“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她总是弄脏自己的裙子。”“可您又为什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他的行为还是给她受责骂后的补偿呢?”史太太哑口无言。老卡尔的话一针见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的确,要让孩子明确赏罚的界限,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否则孩子自己都弄的糊里糊涂,那么赏罚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了。对于一些‘禁令’,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就会打下父母或老师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烙印。我在想,在教学工作中我是否也扮演了“史太太”呢,对学生赏罚是否分明。有的“规矩”一旦成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教师要讲究原则性,言行一致,时间一长,学生就能会自觉地树立“分寸”意识。

书中提到,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也要抓住他们学习的最佳时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此外,老卡尔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特别重视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觉得他得到错误的结论就去批评孩子。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习老卡尔的教育思想,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小卡尔威特来教育,这样才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恒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158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