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与角说课稿(精选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1:55:11
旋转与角说课稿(精选21篇)
时间:2023-12-06 11:55:11     小编:文轩

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用于指导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总结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即提出具体的改进和进步计划。以下是学界对于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改革建议,希望促进社会进步。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平移与旋转一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鉴于这部分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2、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

图上平移的方法。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据以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难点是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这类现象的判断。

本课要准备的教学具:多媒体、格子图等。

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标理念我在本课中采用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法及观察法与分析法,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与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五个环节展开教学流程。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

1、总结。

(再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2、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再出示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

本环节我又分为3个小环节进行。1、让学生看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同一图形不同颜色的平移图,让学生发现虽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动的距离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进行换位,通过换位,学生们自己能发现平移图形的一些特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平移的距离。(开始、1、23……)。

第2个环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的平移图形,小组通过讨论,很快就能画出平移图形。可以选了几个画得快的同学上来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第3个小步骤是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每人画一张小树的平移图。

(这样让学生由发现——总结——应用使学生逐层深入了解所学知识)。

四、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应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请他们说一说。

2、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

(1)汽车方向盘(2)水龙头(3)推拉窗户核对。让学生判断。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都本着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性这样两次飞跃。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二

本学期我校的“行知课堂”如期开幕了,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我们高数组的卢老师一直都在很用心的准备,为了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她在课下就试讲了三次,每讲一次就有不同的收获,对重难点的把握、驾驭教材越来越熟练。

在她讲的《图形的旋转》一节课中,上课伊始利用“游乐园”的生活情境引入课题,此情境的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接着由一个钟面引入,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让学生体验了线段的旋转。

接下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的过程中,卢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学生都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度,然后再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体验了整个图形的旋转,探索并发现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从而解决了三角形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是怎样的这个难点。

在教学中,卢老师多次让学生利用铅笔、三角尺等学具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中去感知、认识旋转,充分利用了直观性原则进行教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次的“行知课堂”听课活动,我收获良多,不仅看到数学老师由直观到抽象,通过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更感受到了处处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三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中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活中的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2、充分感受数学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能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1、对没转到一周的旋转现象的判断,如荡秋千。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

1、多媒体课件、朋友卡;

2、陀螺、风车、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椅等;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平时课外喜欢玩什么呢?(弹弹珠、踢键子、滚铁环……)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呀!今天,老师打算带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吗?(想)那就跟我来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联系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旋转与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12分钟):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老师先带同学们到公园来玩一玩,你们能说说公园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吗?(出示课件1)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现在一起观察一下,秋千、水龙头、风车、方向盘等是怎样动的?并用手来比一比。

生1:风车在转动。

生2:方向盘在旋转。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2),这些物体运动时都会转弯。

利用多媒体单独演示旋转图形,突出物体旋转的中心点和旋转轨迹,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抽象出旋转的本质,遵循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给旋转现象。

你们能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起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步提高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继续探究。

师:刚才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旋转现象,现在你们能让陀螺和风车旋转起来吗?(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轮流玩一玩,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让它们旋转起来,合作得最好的小组上台来演示。)

设计意图: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对旋转现象的认识,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究,演示让东西旋转,小组间交流、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旋转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平移现象: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师:我们再到另一个公园去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出示课件3)

大家再观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样动的?用手比一比,并给这种现象起名。(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交流:

生1:它们是直直地移动;

生2:它们运动的方向是不变的;

生3:可以取名为移动、平移。

师:你们都说得不错(出示课件4),像这样直直地移动的运动方式通常称它为平移(相机,板书:平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营造氛围,让学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所谓解放头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乐观、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惧,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学习“旋转现象”的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怎样让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作平移运动?办法好的小组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教师的适当表扬,使他们深深体会温馨与和谐,并沉醉其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判断旋转与平移现象。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主体”充满真切的关怀鼓励,妙趣横生的“动物王国”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智慧、知识的光辉盈溢课堂。

1、找一找。

师:刚才我们去了公园,现在有位小朋友想带你们去动物园和游乐园,想不想去?(想)那就赶紧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课件5)

学生找一找录相里的旋转与平移现象,找得准的奖励朋友卡。

生1:黑天鹅在湖里游泳是平移现象,因为它是直直地移动。

生2:大象的耳朵扇动是旋转现象,因为它扇动时改变了方向。

生3:马儿跑步既是旋转现象,又是平移现象,因为直着跑的时候是平移,拐弯跑的时候是旋转。

2、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可多了,大家能说一说么?(说得好的发朋友卡)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转与平移的现象,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特点,将知识优化,完善和深化所学内容,并对本节课学习外延进行拓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外延伸。

原来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你们将会在身边发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奥秘。

(六)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平移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四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现象。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教法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采用实际操作法、观察类比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和总结。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本节课我设计为四个环节,以期望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上课之初我会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游乐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喜欢哪种游戏活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这些游戏的运动是否相同?分分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环节分为两部分。

在引导学生给游戏活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分类理由,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强调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称为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围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称为旋转。然后提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同时着重强调平移不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是斜着平移。最后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转。

2、第二环节是设计一个小实验,创设疑问。

用电脑演示:一条小船,船头有一只小白兔,船尾有一只小黑兔,小船出发向下平移。由此产生争论:经过一段时间后,谁走的路长?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进行激烈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情况下,明确他们是同时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样长。也就是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的某一点移动多少格。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本着“放”的思想,使学生们在观察、讨论、操作中,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敢想、敢说、敢争论”的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我设计了四组练习题。

第一组走进知识平台在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意义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第二组跨进知识阶段经历了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后达到独立判断图形的变化。

第三组攀登知识高峰结合实例、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第四组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五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41—42的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关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这一要求,本套教材新增加了图形“平移与旋转”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数学的角度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它对于发展学生空间直觉,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并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然后,通过画一画、涂一涂、拼一拼、做一做等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深化,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设计理念:

结合教材的这一特点,教学中重点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大量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建立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最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现在进一步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空间发展水平,并且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一些生活经验,但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平移和旋转现象只需要让他们构建一个概念。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注意水平发展较低,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平移了多少格,学生可能会遇到不了解移动的距离表示什么意思,而出现数错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解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移、旋转的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学生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图案的设计与欣赏,提高审美情趣;结合图例,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能按要求对一个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

1、有效利用媒体,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鉴于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电子白板、powerpoint和齐齐乐软件,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和媒体的互动,借以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

2、实践操作法

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主动创生的过程。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拼一拼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我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信息,并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事例,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

依据以上对教材、学生和教法学法的分析,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通过用探照灯特效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地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多方互动,尝试探究,

(1)尝试分类,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外显

请你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并试着进行分类,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外显,使后继教学更有针对性。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2)结合生活,深化认知

请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实例,屏幕进一步出示平移、旋转的信息资料。然后,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3)动手操作,认知升华

引导学生到游乐园的小湖边去观赏,看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并给它们涂上颜色。

(4)故事激趣,感知平移的距离

虹猫蓝兔争论谁经过的路程长,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在平移过程中,图形的各个部分移动的距离都相等;平移时,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变;平移过程中,对应点移动了几格,图形就移动了几格。

(三)巩固运用,形成能力

1、根据平移,选出相应的小船并涂色,并根据要求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画出相应的图形。

2、用“齐齐乐”软件请学生判断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3、学生用七巧板在白板上自由拼图。

(四)总结深化,内容拓展

请学生上网查找或进一步搜集生活中一些平移与旋转的方面的信息,使所学知识得以延展。

儿童乐园

——平移和旋转

平移旋转

小火车电缆车摩天轮旋转椅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六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什么样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数学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全面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平移与旋转”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主动去体会和感受数学美,更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思考、讨论、合作学习。本节课选择的是“平移与旋转”,旨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观,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同时也为“如何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真正体现‘我要学’的学习观”的研究中积累经验。

针对本节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本节课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参与意识较强。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比较直观、形象。在教学中要注意:

1.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图形的变换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说一说”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结合操作思考问题,并把操作、思考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先是请学生观察图形变换的过程,再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在集体交流后,再让每一位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图形变换的过程,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在本案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学时,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平移突出了方向和距离,旋转突出了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多少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能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人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学会有条理的用语言叙述图形变换的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获取知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创设了四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先观察、猜想、再动手操作、确认的学习过程。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了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去感悟知识,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去体验、探索及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反思。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5页“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变换方法主要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轴对称学生已经学过,因此本节课重点是学习通过平移、旋转或两种方法结合的方法变换图形。

“平移与旋转”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观,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同时也为“如何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真正体现‘我要学’的学习观”的研究中积累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获取知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创设了四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先观察、猜想、再动手操作、确认的学习过程。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了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去感悟知识,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去体验、探索及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图形的变换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说一说”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课上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准备了大量的教具、学具),让学生结合操作思考问题,并把操作、思考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先是请学生观察图形变换的过程,再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在集体交流后,再让每一位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图形变换的过程,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在本课中,我比较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平移突出了方向和距离,旋转突出了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多少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能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人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通过上课,发现实际教学中也有许多备课中未考虑到的问题:

1、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估计的过高,学生操作时间比预期的要长,导致授课比较紧张,后面的练习没时间出示。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不能把操作过程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出来,甚至叙述与操作不符。

3、应先引导学生观察: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还是方向发生了变化,如果仅仅是位置发生变化,只要利用平移最简单;如果仅仅是方向发生变化,那么就用旋转的方法最简单。

4、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只注重了图形变换方法的多样性,对变换方法的最优法强调的不够。课后还得多加强调。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七

平移和旋转是课标教材新增内容,属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变换。人教版小学教材把平移和旋转按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学段认识平移和旋转,重在掌握平移;第二学段重在掌握旋转。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变换。本课内容是学生认知系统中此类知识的初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就要注意寻找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作为教学切入点,以使化陌生为熟悉;虽说是此类知识的初始认知,但有一样东西是从学生开始认知世界起就一直贯穿其中的,那就是空间观念,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点初步的空间概念,对于变换的数学思想在一年级图形的拼组中也有点滴的积累,本课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割圆术)、圆柱的体积等知识都是一种数学思想上的渗透,这些因素都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隐含的思维主线。本课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一是通过例1认识平移现象,二是在方格纸上平移,三是通过例2认识旋转现象。考虑到平移和旋转都是图形变换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它们,我就将教材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将认识平移和旋转放在第一环节,第二环节进行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3、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建立空间概念,锻炼动手能力。

重点是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难点是判断平移距离和根据平移特征画出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水平、垂直平移后的图形。

为了达成课堂目标,突破难点,依据二年级学生认知心理,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引起生活联想,结合实际直观认识平移和旋转,在感性认识两者的变换特征基础上抽象出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模型;通过运用课件演示,获得平移动程的直观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操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我想本课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课始:

初始知识无旧知可迁移,为了去除新知的陌生感,我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新知的起点,出示游乐园场景引发学生联想各类项目的运动方式,指出运动中有学问;出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指出生活中有学问。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

人们常说:听过看过会忘,做过印象深刻。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平移和旋转,切身体验两种变换特征,从而初步建立起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几组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让学生直观认识平移特征,引导观察平移过程中什么不变,什么变化了,以把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把握上;再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这种特征;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运动方式移一称文具、身体等,为避免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平移物体,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的、斜向的、前进、后退、上行、下行等。这样,学生就从课件中观察到、生活中联想到、做中体验到平移特征:沿直线移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化了,总结出变化两因素: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这个过程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过程,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建立数学概念后又回归于生活,在生活认识和生活应用中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接着从主题图中提出摩天轮场景,比较其与刚才的运动方式有何异同,模仿这种运动方式演一演,在比较、观察、实践、讨论、探究中体验并概括旋转特征:围绕中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根轴)转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方向、位置变了。

从数学概念上分别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后,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这两个数学模型。为了深化认识,我安排了一组动画,让学生判断运动方式,既可以巩固新知,使模型更清晰明朗,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有了以上的认知基础,转入第三个环节: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争取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通过上面两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放眼观察、放手操作、放开讨论,这就如同比赛前的热身,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思维上已达到一种兴奋状态。这时课件演示房子的平移过程,让学生观察房子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在这里,平移方向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对平移距离,学生可能会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当作平移距离,在课件中,我用一个红点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侧重,因为形状不变,每个对应点的移动距离相等,因此找一个关键点很重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信息干扰,化整为零,把图形整体转化为一个部分点,点移动的距离就是图形平移的距离。这样,在观察和讨论中,认清了平移的距离。

点与关键点的关系来画平移后的图形,化零为整,显得更有整体感。

最后,展示优秀作业,谈谈学习收获,结束本课教学。

板书中既点明了两种变换的本质特征,又表明了两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把说的数学凝固在了黑板上,不时提醒,不时温习。

平移:沿直线移动旋转:围绕中心转动。

不变形状、大小形状、大小。

变位置(方向和距离)方向、位置。

本课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画一画,落实了教学目标,建设有效课堂,营建灵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结构,经历过程,获得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形成能力,这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理想。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八

一、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旋转与平移》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中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活中的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2、充分感受数学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四、教学难点:

1、对没转到一周的旋转现象的判断,如荡秋千。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朋友卡;

2、陀螺、风车、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平时课外喜欢玩什么呢?(弹弹珠、踢键子、滚铁环……)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呀!今天,老师打算带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吗?(想)那就跟我来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联系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旋转与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12分钟):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老师先带同学们到公园来玩一玩,你们能说说公园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吗?(出示课件1)。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现在一起观察一下,秋千、水龙头、风车、方向盘等是怎样动的?并用手来比一比。

生1:风车在转动。

生2:方向盘在旋转。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2),这些物体运动时都会转弯。

利用多媒体单独演示旋转图形,突出物体旋转的中心点和旋转轨迹,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抽象出旋转的本质,遵循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给旋转现象。

你们能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起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步提高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继续探究。

师:刚才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旋转现象,现在你们能让陀螺和风车旋转起来吗?(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轮流玩一玩,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让它们旋转起来,合作得最好的小组上台来演示。)。

设计意图: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对旋转现象的认识,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究,演示让东西旋转,小组间交流、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旋转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平移现象: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师:我们再到另一个公园去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出示课件3)。

大家再观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样动的?用手比一比,并给这种现象起名。(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交流:

生1:它们是直直地移动;

生2:它们运动的方向是不变的;

生3:可以取名为移动、平移。

师:你们都说得不错(出示课件4),像这样直直地移动的运动方式通常称它为平移(相机,板书:平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营造氛围,让学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所谓解放头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乐观、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惧,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学习“旋转现象”的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怎样让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作平移运动?办法好的小组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教师的适当表扬,使他们深深体会温馨与和谐,并沉醉其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判断旋转与平移现象。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主体”充满真切的关怀鼓励,妙趣横生的“动物王国”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智慧、知识的光辉盈溢课堂。

1、找一找。

师:刚才我们去了公园,现在有位小朋友想带你们去动物园和游乐园,想不想去?(想)那就赶紧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课件5)。

学生找一找录相里的旋转与平移现象,找得准的奖励朋友卡。

生1:黑天鹅在湖里游泳是平移现象,因为它是直直地移动。

生2:大象的耳朵扇动是旋转现象,因为它扇动时改变了方向。

生3:马儿跑步既是旋转现象,又是平移现象,因为直着跑的时候是平移,拐弯跑的时候是旋转。

2、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可多了,大家能说一说么?(说得好的发朋友卡)。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转与平移的现象,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特点,将知识优化,完善和深化所学内容,并对本节课学习外延进行拓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外延伸。

原来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你们将会在身边发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奥秘。

(六)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平移。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九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材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平移与旋转一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2、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据以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难点是怎样确定图形平移多少格。

本课要准备的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格子图等。

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标理念我在本课中采用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法及观察法与分析法,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与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五个环节展开教学流程。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1、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课件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2、现象总结,归纳特征。

1、总结(课件再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2、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再出示课件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3、体验平移、正确操作。

本环节我又分为3个小环节进行。1、让学生看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发现虽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动的距离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进行换位,通过换位,学生们自己能发现平移图形的一些特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平移的距离。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4、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应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请他们说一说。

5、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十

12月9日下午我校三年级周老师执教了一节教研课《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20xx年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相对于旧版教材,教学难度降低了。周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数学的本质进行思考,从新“四基”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晰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坚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周老师的教学,努力做到了用生动方式来诠释深刻,无论是开始创设的欢欢观看青奥会所见的生活情境,还是后面平移旋转的设计活动中都充满了乐趣,努力让学生享受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具体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1、从生活中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中选取大量的、儿童熟悉的学习材料,如火车的运动、电梯的运动、国旗的升起,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平移和旋转,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概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平移和旋转”是属于描述性概念教学。周老师借助丰富多样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内涵。如用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悟它们的外延。这样,从感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体验、理解概念,并建立表象。从而达到不用理论性语言的表达和记忆,学生能深刻地烙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特别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时,学生列举的例子很多,如关窗户、关门等形象的描述其运动样子。

3、让学生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理解和认识平移和、旋转,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周老师在本课中设计了比较多的体验活动,如玩平移: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让学生平移到右上角,再平移到右下角。玩转盘:让学生将指针a旋转一圈、旋转四分之一圈,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时,课件动态出了风扇,电梯,汽车行驶推拉窗,抽屉的运动现象,随后提供了许多动态让学生判断,加强了对概念的巩固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十一

在由“几何初步”向“图形与几何”的变革中,《平移与旋转》是一个崭新的内容。本节课曾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有效地解决了难点环节,真是“润物细无声”。

平移与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人感悟平移与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曾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与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与旋转,体验平移与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平移与旋转虽随处可见,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于是曾老师运用手势比划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动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学习,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平移是直线运动,旋转是绕着一个点运动。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老师先是出示平移后的物体,让学生说平移了几格,学生有说2格,3格,五格的……这时并没用急着揭示,而是让学生思考要想验证是否正确要怎么办,同学马上想到了可以去数一数。曾老师让每一位学生利用学具在格子图上摆一摆,移一移,数一数,这样的操作给孩子的思维带来了火花,从而让学生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及确定的方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学生的猜想,摆,移,观察,思考,反馈,很容易的就得出了选好观测物,找对应的点或变来确定平移的距离,甚至有同学还发现,这个物体所占的格子数量加间隔的格子数量即使评议的距离。水到渠成,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十二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平移与旋转一节的内容。

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鉴于这部分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2、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

图上平移的方法。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根据以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难点是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这类现象的判断。

本课要准备的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格子图等。

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标理念我在本课中采用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法及观察法与分析法,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与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本节课我以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三、体验平移、正确操作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五个环节展开教学流程。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一、生活激趣,初步感知。

(课件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现象总结,归纳特征。

1、总结。

(课件再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2、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再出示课件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本环节我又分为3个小环节进行。1、让学生看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同一图形不同颜色的平移图,让学生发现虽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动的距离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进行换位,通过换位,学生们自己能发现平移图形的一些特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平移的距离。(开始、1、23……)。

第2个环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的平移图形,小组通过讨论,很快就能画出平移图形。可以选了几个画得快的同学上来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第3个小步骤是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每人画一张小树的平移图。

(这样让学生由发现——总结——应用使学生逐层深入了解所学知识)。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应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请他们说一说。

2、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

(1)汽车方向盘(2)水龙头(3)推拉窗户核对。让学生判断。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都本着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十三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8至29页的内容。图形的旋转是生活中图形的主要运动现象。本节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旋转现象。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钟表等的观察,理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并会画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后的图形。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画线段旋转后图形的方法,增强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旋转的要素和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画线段通过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把线段旋转90度。

1.学情分析。

本节学习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和平移,并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四年级时结合活动体验了旋转与角的关系,对旋转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2.学法指导。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探索中,自主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来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

3.教法分析。

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动手操作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从魔方、钟面等旋转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再通过学生举例,接近本课与学生的距离,直入主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本环节通过实物演示、学生上台用肢体语言表示,然后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知道旋转有中心点、有方向,并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2.再探新知。

本环节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横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90度的情形,使学生知道旋转还要说明角度。

3.掌握作图。

本环节分为二部分,一是通过旋转钟面上指针,训练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图形的旋转,并让学生明白时针转过一大格就是转过了30度;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线段,它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很好的让学生掌握旋转作图,我事先准备了方格纸,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加深印象,再配合课件演示和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有不同的收获。

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完成课本第29页的练习1至练习3,这些题目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递进,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技能。待学生完成后我组织全班同学展示交流,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反思交流,归纳小结。

这一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谈谈他们在本节课的收获,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作一个小结,而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习惯。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老师和学生的配合还不够默契。2.没有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激情,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3.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最后练习时间过短。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十四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从数学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

二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虽然在生活中见到很多的旋转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能正确地平移图形。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形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能从生活中找出平移和旋转的物体,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作用,并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下,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课改新理念为准绳,从四个方面设计了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你们去游乐园玩过吗?你们都玩过或看过哪些游戏项目,它们都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用身体或手势上前边展示一下吗?生展示。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蚀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通过创设这一情境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生:火车、观光梯、缆车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风车、小飞机、飞机的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像火车、观光梯、缆车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这样的运动方式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

师:像风车、小飞机、飞机的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

师: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平移和旋转。(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图片,平移有什么特点?旋转有什么特点?

生:平移都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没有改变;平移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

生:旋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前后大小、形状不变。

师:平移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

旋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前后大小、形状不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

原来在我们的玩具世界中,有这么多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物体所做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桌间互相举几个例子。

生:推拉黑板,推开窗户、拉拉锁、拉抽屉、直升电梯、滑滑梯都是平移。

生:自行车的车轮、风扇的风叶、石磨、旋转门、摩天轮、旋转木马、停车场的道闸的运动是旋转。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许多平移和旋转现象。那么现在在课堂上,你能否试着表示一下平移和旋转呢?小组内先商量一下。

师:从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平移和旋转的两种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给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创造标记符号,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看哪组同学设计得最有创意,又最恰当。

师:我觉得这组同学设计得很合理,下面就请他到黑板上画出这两种符号。

生:平移用横线表示,旋转用圆圈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下面用自己创造的符号来判断一下老师在生活中收集的一些运动方式,大家有信心把他们区分开吗?(课件出示图片)(设计意图: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下面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指一指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指图讲解:平移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这两所房子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位置,所以可以重合。

师:看来判断一个物体怎么平移,要看它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的方向变了没。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的平移,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平移物体这一重难点上,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加以运用。)。

课本第34页的第5、6、7题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平移与旋转,会根据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现象加以判断,并能解决关于平移与旋转的数学问题。)。

同学们,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要结束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制学具来移一移、转一转,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设计意图:把课程延伸到课下,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总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板书中既点明了两种变换的本质特征,又表明了两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把说的数学凝固在了黑板上,不时温习,不时提醒。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十五

12月9日下午我校三年级周老师执教了一节教研课《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2014年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相对于旧版教材,教学难度降低了。周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数学的本质进行思考,从新“四基”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晰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坚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周老师的教学,努力做到了用生动方式来诠释深刻,无论是开始创设的欢欢观看青奥会所见的生活情境,还是后面平移旋转的设计活动中都充满了乐趣,努力让学生享受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具体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中选取大量的、儿童熟悉的学习材料,如火车的运动、电梯的运动、国旗的升起,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平移和旋转,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平移和旋转”是属于描述性概念教学。周老师借助丰富多样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内涵。如用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悟它们的外延。这样,从感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体验、理解概念,并建立表象。从而达到不用理论性语言的表达和记忆,学生能深刻地烙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特别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时,学生列举的例子很多,如关窗户、关门等形象的描述其运动样子。

周老师在本课中设计了比较多的体验活动,如玩平移: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让学生平移到右上角,再平移到右下角。玩转盘:让学生将指针a旋转一圈、旋转四分之一圈,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时,课件动态出了风扇,电梯,汽车行驶推拉窗,抽屉的运动现象,随后提供了许多动态让学生判断,加强了对概念的巩固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一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改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角的学习经验,头脑中也有旋转的`概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中的观察,相信学生能很快掌握本课知识点。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与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知道各种角的形成过程,了解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角的动态美。

认识平角和周角。

我使用的是引导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使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采用的教具有钟表模型、课件、芭比娃娃;学具有活动角、圆形纸片。

(一)导入。

复习学过的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拨动钟表模型,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不停的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小夹角是什么角,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导入课题《旋转与角》。当6时整时,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学生不认识,这时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授。

1、平角。

(1)提问: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得出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2)这时提出质疑:它还是一个角吗?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它符合角的条件,是一个比钝角还大的角。

(3)追问:能说它是一条直线吗?

学生讨论平角与直线的区别。

然后告诉学生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角。

(4)接着说说平角的特征。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平角,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接着老师示范,平角的画法。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周角。

(三)练习。

1、看一看。

请学生用芭芘娃娃来演示芭蕾舞蹈演员“大跳”和“旋转一周”的动作,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中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美。

2、说一说。

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角的普遍存在。

3、画一画。

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五种角,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进一步体会五种角的大小关系。

4、折一折。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对折两次,发现折成了一个直角,再展开一下,发现:平角和直角的关系: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成原来的样子,又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四)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希望他们今后能仔细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更多美极了的数学知识。

最后是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十七

1、目标定位准确。本节课丁老师思路清晰,围绕“平移和旋转”这种图形的运动现象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从现实情景中直观的发现这两种运动现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抽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直观描述。最终形成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准确辨别,形成直观印象。通过对这节课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图形运动现象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了,这就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完美体现,这就是新课标中十大核心概念之——应用意识。

2、注重评价激励,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展。首先是物质奖励,丁老师自己制作的白雪公主等卡片奖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树立良好的典范。其次是有效的语言评价,如“海底世界”这一块,适时说道:表现真棒,给自己一个赞,一直玩下去会成为魔术师等类似的语言评价贯穿始终。第三是富有激情的讲授,眼神的激励,体态语言的鼓动,引导孩子去参与、去思考、去实践。(建议:逐步过渡到语言评价为主的课堂评价长效机制)。

3、科学选择教法以及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上课伊始,丁老师引入一幅贴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征的情境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之后通过观察、分类的操作、说一说、想一想、用手比划比划、站起来移动、转动等有趣的活动过程吸引孩子不断参与,最后通过水龙头、汽车等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对概念进行提炼拓展。教法科学,学法有效,效果良好。

1、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现象,要形成清晰的概念,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还要指导什么不是平移,什么不是旋转。这需要大量的反例(找错误素材)对元认知进行冲击,之后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比如一个四组的孩子说开关大门是平移,这是很好的反例,让他自己去开开,再次形成的认知更深刻)。这节课的难点是什么呢?有一张幻灯片就是要害:物体或图形,在平移、旋转运动时,有什么特点,搞清楚这两种运动的特点,认识就更进一步了。还应该设计活动,进行对比,比如移动过程中图形的放大缩小,形状的改变不是平移。还应该把平移旋转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再充分交流二者同时出现的运动现象如何解释。这块知识不仅能巩固知识和技能,更能体现数学问题思考的条理性。

这这一块,一个学生说平移的特点提到:平移是有速度的,这句话也是可以做文章的,因为在他们对“速度”这个概念不懂,他理解的也正是位置的变动,对这样的孩子要多引导几句,他具有数学学习兴趣和潜质的。

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还应更到位。一节课的学习一定是通过活动推进的,学生在这节课上做了哪些活动,就是过程,怎样做的这些事,就是方法。明显可以看出,这节课是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对比、归纳这些学习活动进行的,那就必须应对这节课的过程性成果进行提炼,不限于学生总结说说:“这节课我学会了平移和旋转”。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应当形成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比如更喜欢学数学了,更愿意用数学了,或者觉得数学不再难了,等等。这一目标我们也需要考虑。

3、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还要继续。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是每一学科都应当重视的课题,数学课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中提到的平移旋转现象应当表述明确。师:你发现了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现象?生:铝合金窗子、车、电梯。这都是不完整的表述,应当进一步引导,拉动铝合金窗子,它就在发生平移运动。开动的汽车,车身就在发生平移运动。升降电梯工作时,就在发生平移运动等。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十八

我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曾接触、感悟到的大量生动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构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对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进一步感悟动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年级引入这个内容,用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方法,为儿童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工具,并为后继学习平行线、角的分类,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等内容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活动: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规律;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体验平移和旋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丰富问题解决的技能;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规律,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与建构主义理论,我采用了:师生互动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适时而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交流的环境,搭建起师生积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现其规律。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创设情境、揭示规律。

1、观察比较、建立模型。

观察观缆车、弹射塔、转盘、空中飞船等,建立平移、旋转的模型。

2、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1)肢体表演游戏。

[设计意图: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象,对三年级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用肢体语言来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特点,用动作的准确性来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从而获得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2)学生举例。

(二)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

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设疑引思,自主探究。

比较:谁经过的路长一些?

2、观察推理、拓展思路。

小老鼠吃苹果。

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

画平移轨迹图。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掌握了方法,突破了难点。]。

(三)活用新知,巩固升华。

1、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物体的运动,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移一移,说一说。

(3)涂一涂,画一画。

2、提高练习。

3、发展练习。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旋转、平移现象,把它画下来或拍下来,加上文字说明,放到班级公共邮箱互相交流。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十九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即格数)。

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距离(即格数)。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电梯的上下运动、转动的风车、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进入第一个学习环节:认真观察并跟着做动作,体会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并进行分类。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让学生充分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

这样动态的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感受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之后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和“做一做”(用肢体动作表示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最后总结出它们的规律。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正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我设计了由“点”、“线段”再到“面”的平移三个环节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首先出示一个棋子图,老师先平移棋子,让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再把同学们分成两队,互相出题。游戏一:走棋子说方向和距离、游戏二:听命令走棋子。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点平移的方向并能正确数出点平移的格数。这样为判断图形的平移作了第一次准备。

接着让学生判断一条线段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让学生明白线段平移前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为探究图形的平移又一次进行铺垫。同时,也为判断图形的平移提供了一种方法。

3、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对于图形的平移,我设计了先让三角形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每平移一格,我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原来的图形平移到这,三角形向下一共平移了几格。之后,小组讨论如果没有直观演示,怎样判断三角形平移的格数。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用找对应点或对应边的方法来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通过每一组对应点的闪动和对应点之间格数移动,强化了找对应点和数格的方法。对应边的教学通过每组对应边的闪动,让学生明白在找对应点或对应边时应找那些能很容易判断平移了几格的对应点或对应边。这样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两个图形之间的格数)与数学知识(即对应点或边之间的格数)之间的矛盾。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4、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我把课本中的例题作为练习题。首先让学生对课本中小房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进行质疑。并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判断。之后运用动画演示进行验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在学生自已解决金鱼图和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之后,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创造。

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例子:“上海音乐厅动迁”。让学生在生活应用的实例中进一步感知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并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使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宽广,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坚信: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我们的教学会更精彩!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二十

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翻转和旋转图形”的内涵。

2.掌握对实际图形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感受到计算机处理图形的优势。

3.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

翻转和旋转的操作使用。

图形的翻转和旋转以及在实际绘图中综合知识的应用。

情境导入:春天到了,笑笑带着心爱的风车到公园里玩,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都穿上了绿色的新衣,可精神啦!但是有一颗小树却哭丧着脸,笑笑上前问道:“小树,小树,你怎么啦?”小树回答:“大家都有新衣服穿可是我的叶子还没长出来。”笑笑说:“不要难过,我来帮你。”

提问:“笑笑该怎么帮它呢?”

生提出解决办法:制作绿色的叶子为小树“添衣”。

[设计意图]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1.旧知识再现:

生答:复制、粘贴。

老师给予肯定后,一边操作一边让学生口述复制、粘贴的过程。

移动树叶到合适的位置,发现问题。(透明、不透明)。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旧知识,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师: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来为小树添加树叶,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两幅图。比一比,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出示)。

指名回答。

师:你们更喜欢哪一张?你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像右边的小树一样好看?

(把树叶“倒个个儿”,“转一下”,“换个方向”……)。

老师肯定并指出“咱们把对叶子的这种处理称为‘翻转和旋转’”。在画图里有这个功能,大家找找它藏在哪里?(提示在菜单栏里找)。

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究。

全班交流:(请两位同学上来演示,同学评价,老师评价)。

师再次演示操作过程。(边操作边讲解)。

出示几种不同翻转效果,同桌之间讨论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用使用记录本要翻一翻)。

请同学演示用记录本来翻一翻,及时指出不对的地方。

课堂放松一分钟。

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针对违背自然现象的问题,我让学生先自己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再进行操作方法的示范。利用桌上的使用记录本这个现有资源,进行翻转和旋转的练习,从而达到准确理解“翻转”和“旋转”这两个命令的区别。

1、让学生尝试各种翻转的操作,完成作品。老师巡视,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学生,并给予肯定。

2、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可对整幅图进行美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知识水平同学的学习需要。

展示学生作品,评一评。(自评、互评、师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较为开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

水平翻转。

翻转。

垂直翻转。

旋转180度旋转。

270度旋转。

旋转与角说课稿篇二十一

看了潘老师的《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也知道了像这类型的课应该这样上,那么我就以潘老师的这节课,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能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节课中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潘老师收集一些图片,比如银行的自动门、电梯、汽车行驶、风扇、风车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课堂上,潘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与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中逐步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比如在数学移图时,潘老师先让学生整个图平移,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的掌握移图的方法。而且整个环节都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3、通过实践操作,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

整堂课中,潘老师十分重视实践活动,比如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自动门、电梯、风扇、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在画移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的奇妙,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做数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323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