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读后感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2:12:08
原生家庭读后感范文(20篇)
时间:2023-12-06 12:12:08     小编:曼珠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写读后感时,应注意分清个人情感和客观评价,做到客观公正。7.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希望可以为大家的读后心得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一

心理学硕士也是壹点灵平台心理学专家的金尚在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中提出很多新颖的观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早年生活中经历的长时间持续的,属于养育者人为的复合型心理创伤,就叫做原生家庭创伤。而心理创伤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问题,更是与身体有紧密的联系。人们会被吓得动弹不得,会变得无助甚至瘫倒在地,进而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改变。

中国的权威报告指出:每4个成年人,就有一个童年遭受身体虐待。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我们在童年阶段遭受的虐待所造成的后果是,我们将会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成人阶段,并终生与心理创伤问题做斗争。

代际创伤事件不仅会对亲身经历创伤事件的当事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会继续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当事人的后代,不断地进行强迫性地重复和轮回。那些创伤记忆一般都是一种零零碎碎的回忆,那些负面的、凌乱的感觉和情绪以片段形式被储存了起来。我们的记忆也许会出错或变形,但那种情绪和感觉是准确的。

那疗愈代际创伤要哪些步骤呢?

心理创伤夺走了受创伤者的安全感,疗愈第一步就是恢复受创伤者的安全感。

爱是生理需求,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哇哇大哭,被妈妈抱起,会立即停止哭泣。书中也指出婴孩如果没有受到养育者给予的抚触和拥抱等爱的语言,他根本活不过90天。

可是爱还能虚拟嘛,这不是自己骗自己嘛,金尚老师说,一个受过父母伤害的成年人,回想起幼年时受到的伤害,凄凉感会油然而生觉得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可是在人类社会潜意识里一定是爱子女的,没有人类的爱,新生儿是活不下去的。所以你能活下去是得到过爱的,否则人类的社会会倒退。虽然有的父母不一定能够意识到并给予承认,但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活的比自己好。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愿去面对悲伤的过往,尤其是那个不快乐的童年,

而金尚老师说,要修复我们内心的创伤,就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哀悼,经历了那些漫长而同款的悲伤,才能从笼罩在自己人生的灰色基调中解脱出来。

只有经历了完整哀悼过程的人,才能够更好更快地从丧失中恢复伤痛,振作精神,鼓起勇气,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武志红也说过,哀悼是完结悲剧的终结力量。

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父母说得,“我都是为了你好”,而这句话就像一把枷锁把我们锁在了他们为我们预设的人生里,而父母靠着这句话干涉了小到我们穿什么衣服,大到我们的人生选择我们的婚姻选择。

让我们一生活在对不起父母恩情的愧疚中。书中说到,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要孩子,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如果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并不会有付出感,而是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不会要求孩子感恩、回报自己,他们真心希望孩子幸福。所以比父母活的好,我们问心无愧,生命自天赐,我们无须愧疚,爱不是用来回报的,爱是用来传递的。

今天看过金尚的书,她说,对于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不必原谅。

即使是父母,我们也不必要与他们和解,甚至我们是在与自己的“内在父母和解”这个“父母”不是实体形态的父母,他们只是带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载体。在形式上,我们仍可以与父母远离,不交流、不沟通,接受内在父母的父母,就是接受自己的过去,接受自己的生命,认可自己是这样的存在。

内在父母是家族几十代、几百代的生命正能量,是神奇的大自然。和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回真的我,接纳自己,爱自己。

五,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着未愈的创伤,我们的人,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我们的一生都在治愈自己。孩子是我们父母最好的心灵治愈师。我们未愈的创伤,会通过孩子显现出来,当我们满足自己的孩子时,这些当年我们未得到的需求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疗愈了我们内在的小孩,我们同时又会内化到孩子内心中,影响着他们。所以让我们保持快乐,才能传递给孩子,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接触原生家庭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是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之后便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延续同样的主题,却有了不一样的阐述,一个重在指出问题形成的原因,一个重在问题的解决。

这本书最开始,简单的论述了家庭创伤的不同类型,包括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以及这些家庭创伤带给我们的影响,不同的创伤给我们的影响是不同的,比如消极思维、情绪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除了家庭创伤,还有代际创伤,以及代际创伤带来的危害,作者对这些创伤做了简单介绍之后,就开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可以自我对照,自己有哪些缺点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创伤带来的,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治愈自己。

比如疗愈代际创伤的一般步骤:

1、重建安全感,虚拟爱之疗法。

2、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当下。

3、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

4、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

5、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在这本书的很多内容里,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每次我的妈妈对我进行情感勒索的时候,我总是很本能的进行反击,然而每次表达“觉得付出多,为什么要生我,我又没让你生我”的时候,我得到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谴责,说我不孝顺,总是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缺乏感恩之心,但是作者却告诉我们:父母于子女无恩,反倒是子女于父母有恩,因为生孩子本来就是父母自己的选择,没有哪个孩子是哭着邱泽父母,把自己生下来的,而且父母生孩子,从来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有人喜欢小孩,就生了,有人觉得有小孩的人生才完整,还有的人觉得孩子是爱情的延续,等等,无论哪个理由,父母都是为自己生孩子的,而不是为了孩子,所以我们不必心存歉意,越是这种要求孩子感恩的父母,对孩子越是没有爱的,正常的父母,知道自己与孩子互不相欠,亲子之间是平等的。

第一次在书本这样严肃的读物中看到有人告诉我们:做自己,你不欠父母的,孝顺不是唯一,那种触动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我似乎在书中看到了另一个我,第一次有在书中找到知己的感觉。

最后还要疗愈原生家庭的代际轮回,努力疗愈自己,让原生家庭的种种创伤终结在自己这里,不要传给自己的下一代。在这里你需要找到你的人生脚本,然后再改写你的人生脚本,同时要觉察情绪,改变自己的情绪习惯,因为潜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消极悲观的情绪造成的危险是难以估量的。

毕竟父母未愈的创伤,会通过孩子显现出来,把自己修好,孩子就没有问题了。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三

马东在一次采访中说到:“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是从同龄人的社交中得出的结论。

而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存在代沟的,在思考方式和看问题的方向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曾经,专家要求家长们去学习了解小孩子们的心理,了解孩子的世界和认知范围,对孩子群体要区别对待,不能用成年人的那一套粗暴做法来处理小孩子的许多问题。我们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少的,以前的课堂上不会有这门课,除非大学时候修了心理学这个专业。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关于心理健康的学习都是很缺失的。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学开车得考个驾驶证,结婚也得办个结婚证;唯独升级当父母,大家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没有什么技术考核,也无须官方认证。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毫无经验可言。我们都是无证驾驶,并且无人指导,靠自学成才,摸索成专家。

我想起我小时候,在父母狠狠打我的时候在心里想,以后我有了孩子,我决不打他。

但是当我真正为人父母的时候,我动手打孩子的次数虽然不算多,但也还是有几次的。并且我经常埋怨自己,在关键的时候下不去手,姑息了他,没有纠正那些关键错误,没有达到我们给孩子学习下面下达的要求。

而我的孩子,在我教训他不能玩手机了,会耽误所有的事情时,他这样回我:以后我有孩子了,我会早早给他配一个手机玩。我当时在心里暗想:等你真当了父母,你一定也不会这样做。

原生家庭在每个孩子的身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有人曾说杨综伟为什么总是战胜不了林丹,是因为他骨子里面小镇青年的自卑。他在技术层面上根本不输林丹,在关键时刻的不自信、心态不稳定等因素,总是让他在赛场上成全林丹,输掉自己。

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功。比如马云,比如刘强东。他们此前都是很平凡的人,原生家庭也很平凡,但是他们突破了某种发展极限。但是这样的人是少数人,不能放在大数据里面对比所有的普通人。

作者金尚寄语:真自我是一切心理健康的基础;假自我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

我很认同这句话:关系至少给了我们两次生命,第一次是父母对我们的生养。并且,我们的人格也源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和我们的原生关系,最终被我们内化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分别从一般步骤、内在小孩、身心灵、内在关系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全息式论述。作者延续了武志红老师的《家为什么伤心》这一专业问题,展开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身心灵世界,然后郑重的提出了“原生家庭代际创伤”对大家的影响,对人们许多行为的影响。最后书中也给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算是有提出问题也有解决问题的社科读物,特别好。而且还有很好的方法论,作者是心理学专家,开创了许多心理学创新疗法,都是很有实效的。书中列举的各个部分的疗法,实用性强、操作性强,是受创伤者直接可以使用的干货,其中很多方法都是经过作者实践检验过的确实有效的疗愈之法。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四

原生家庭是什么?大家都应该知道,原生家庭就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是相对于成年后自己组成的新生家庭而言的。

说到原生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原生家庭创伤,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原生家庭给子女带来的伤害。在读《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之前,我只知道原生家庭创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又知道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是金尚的著作。金尚,本名李红艳,是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学硕士。她的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是国内第一本研究代际创伤的专著,对代际创伤的概念、原因、表征、影响、内容、疗法等,都有着极为详细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代际创伤是什么、代际创伤的影响及疗愈代际创伤的步骤三个方面一起来了解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

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里也有一个关于原生家庭创伤的概念,书里说,属于养育者人为的复合型心理创伤,如果是早年生活中经历的、长时间持续的就叫做原生家庭创伤。复合型创伤,常常发生在儿童时期,因为在儿童时期发生的这一类的创伤,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经常发生的;不仅仅是人为的,而且还是蓄意而为。

那么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又是指什么呢?心理创伤在一代人发生了以后,影响下一代,甚至影响下下代的心理现象,就叫代际创伤。也就是说,这些创伤会像基因遗传一样,传递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从而表现出与上辈人相类似的偏差行为。

从代际创伤的概念上来看,不难看出它有个特点,即创伤事件不仅会对亲身经历创伤事件的当事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会继续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当事人的后代。即便当事人的后代没有经历那些事件,甚至对那些事件一无所知,可这些事件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经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一个孩子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基本上就能猜测出来,他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

这里举个例子。小红是一个有着严重强迫倾向的人,每次做完作业的时候,都要左一遍右一遍地反复检查,生怕还有哪个错误的地方没有检查到,得不到满分。经过心理师的了解,小红的父亲本人就是一名强迫症患者,平时家里都要求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能有半点杂乱,否则就要大发雷霆,还不仅如此,连小红做作业的顺序都得按照他的意思来。

这就是强迫症的传承。

心理治疗师莫雷.鲍恩说:

1.你呈现的不只是你自己,还有你的从小成长的家庭。

2.你当下的家庭模式,根植于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那么对于父母所经历的心理创伤,对子女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经历过创伤的父母们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他们时而回避冷漠,时而敏感易怒,在他人看来,他们就是喜怒无常,阴晴不定。而当子女们无意识地吸收了父母这些压抑的、没有处理的情绪之后,就会承袭父母情绪不稳定的人格,从而影响正常人际社会的功能。这就是第一点,代际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康。

另外,很多经历了创伤的父母,一般都情感冷漠、没有亲和力、甚至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们只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不在意子女的内心感受。他们从不关心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身体与健康,对子女极度忽视,可又要求孩子绝对的优秀,否则就否定、贬低孩子。这就是第二点,代际创伤也会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忽视和虐待。

他们就把这种不安全的焦虑感传递到子女的身上,对子女过度的期望。如子女考试只能得70分,他们非让子女得100分,得个99分都要遭受家庭暴力。这就是第三点,经历创伤的父母,可能缺乏极度的安全感,因此会对孩子过度的控制。

综上所述,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具有破坏性,那么只有疗愈了代际创伤才能消除这种影响。如何疗愈代际创伤呢?这里有五个步骤。

1.重建安全感。

在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的影响里有说到,经历了创伤的父母可能缺乏极度的安全感。那么疗愈代际创伤的第一步便是恢复受创伤者的安全感,包括恢复受创伤者的身体安全感、环境安全感和人际安全感。

而人来的安全感,首先来自于爱,爱是生理需求。哈洛说:“没有爱,人活不久”。曾有关研究者提出,如果养育者不给予婴儿关注、关怀、抚摸、拥抱等爱的语言,而只是给婴儿吃饱的话,婴儿活不过90天。所以疗愈代际创伤的第一步,便是通过爱来重建安全感。

2.对抑郁说是。

原生家庭心理创伤,不管表现为哪一种形式,都会伴随着抑郁情绪。当抑郁情绪来临的时候,要对抑郁情绪说是。

首先,要承认情绪就在那里;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感受上,去深刻地感受情绪;接下来,允许情绪做它要做的事情,这样可以让情绪平息下来;最后,静躺、冥想是什么激起了情绪,以及这样的情绪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

从小到大一直被教导,养育之恩大于天。父母养育我们,我们必须懂得感恩。如果对父母做不到好好地感恩,那么就会对父母心生愧疚。但是从《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里,我获得了一个新的认识,书里说父母于子女无恩,如果一定要感恩,那也是父母对子女感恩,因为是父母决定要拥有一个孩子的。孩子若想要感恩,只需要把这份爱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即可。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为另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负责。父母有他们的幸福,我们有我们的幸福。父母自有他们的命运,我们有我们的命运。对父母的大爱,就是尊重父母自己所选择的生命方式。疏通了内在爱与恨的冲突,也就消除了对父母的怨恨和愧疚。

4.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

羞耻感是暗藏在内心里的无价值感,它会使受害者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让受害者不由自主的各种虐待自己,甚至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期待被他人虐待,也可能使受害者产生施虐的倾向。

要消除羞耻感,就要做到自我理解,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看到问题背后的真相。做到要自我宽恕,原谅受虐待的自己,原谅对自己的虐待,原谅自己曾经伤害过他人,并向他人道歉,并思考如何改变。也要做到自我接纳,越能接纳自己的阴影,人生的能量才会越强。还要能够做到自我关爱,爱自己,你才会爱别人;爱自己,你才会值得被爱,也才会有人爱你。最后要学会自我鼓励。

5、寻找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吧,可能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的生命意义都会有所不同。

弗兰克尔认为人活着的动力,主要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而心理学家武志红,年轻时候的武志红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即主宰自己的命运;成熟稳重后的武志红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疗愈代际创伤,就不能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支持一个人活下去的信念。

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疗愈代际创伤也刻不容缓。在这种代际创伤里,我们跌跌撞撞活下来了,虽然我们可能活得并不快乐,但是幸运的是,我们依然活着。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五

与内在父母和解:我们能够活下来,一定是得到过爱的。

在原生家庭的创伤里,我们许多人一路跌跌撞撞活了下来,但很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不快乐,很容易被伤害、被骗,所谓的成功与得到似乎丝毫不能取悦我们失败的人生,总是会一圈圈地陷落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好像我们曾经在苦海里淹渍过,再也没有丝毫空隙能感受到快乐的意义。

很多的心理学书籍,只能使我慢慢认识这种痛苦,但却很难摆脱,但我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里看到了这句话:我们能够活下来,一定是得到过爱的。

所有温暖的话语温暖不了我,但至少有一个事实存在:我依然活着。

我活着,必须有阳光和水、食物与生活必需品,虽然我不曾被人爱着,但这些物质至少愿意给予我生命的能量,在这个让我备感艰难的世界包围我,拥抱我,给予我能够活下去的所需。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有可能被一小众人不喜欢、不欢迎,我又何必固执于这一小众人是我的亲人呢?毕竟,我离开家后,我曾得到过老师学生的宠爱,那成了我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他们无限量包容我的无理取闹和不近人情,毕竟,我工作后,也遇到过赞赏、包容、待我如家人的上司和朋友,虽然,我因为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现在主动踏进了与以前的同一条河流里,但至少,我今天仍活着。

我还活着,就证明我至今也是被世界爱着的,如果不是,就单凭我个人,又怎么能面对那些无穷无尽的无妄之灾呢?毕竟,自然摧毁一切,是不用吹灰之力的呀。本书的量子力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宇宙的奇迹,那就是宇宙之爱,无所不在,它爱一切它在宇宙中创造的物质,包括我这个因为不被亲人爱,而遭很多势利之人故意为难的人。

很多的疗愈都说服不了我,但《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中的大自然之爱、宇宙之爱、集体潜意识之爱说服了我,让我感觉自己被包围在一个爱的海洋之中,再也不用患得患失,去祈求那一份永远也得不到的、微不足道的爱。

1、大自然之爱。

人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心里只记挂着几个在人世间微不足道的亲人,只在乎他们爱不爱我,似乎是我们所有感到不幸的人的通病。但放眼世界,投身宇宙,你就会发视这多么微不足道,这种偏执甚至让我们忘记了我们也是一直被大自然父母爱着的。

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组成我们生命的部分,不只有父母的精卵,还有阳光、空气、水分、日月星辰、草木山川以及各种自然界中的微量元素,我们是在吸取他们的养分之后,才真正成为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的。

而来自于父母的这一对精卵,也同样是在这个宇宙的物质中得来的,我们与其执着于作为父母的介质,还不如真正的去热爱大自然,热爱世界的一切生灵,热爱宇宙的一切物质,与它们相伴相生、相融相合。这样你就不会感觉到你的世界一片灰暗,这样你就能感觉得到你的宇宙父母一直拥抱着你、爱护着你、保护着你。

我们不被生身深父母所爱,只是因为宇宙偶尔错配了基因,爱我们的基因仍然存在着这个宇宙当中,总有一天,我们会因为同频相吸,找到彼此的存在。

2、宇宙之爱。

量子力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宇宙诞生在137亿年前,那时宇宙开始大爆发,金黄色的光漫射向四面八方,基本粒子激烈碰撞,组成形成无数的原子核、原子、分子、物质,产生了无数的星星与银河。

根据计算机模拟实验,宇宙由无数个无法测量的基本粒子构成,这些个基本粒子有四种颜色:粉色、橙色、奶油色、金黄色。而这四种颜色都是属于爱的颜色。

现在组成你的一个个粒子,在137亿年前就置身于一个被许多星星和银河的光芒守护着的宇宙。这些星星和银河的光芒,根据计算机的模拟实验证明,也有四种颜色,即粉色、橙色、奶油色、金黄色,而这四种颜色就是爱的颜色。

由此可见,我们至始至终都被爱包围着、照顾着,从来不用感到孤独,只要我们存在,就不会被遗弃。就算毁灭,也是生命的另一种安排,没有必要伤心失望。

放开,也许就是给自己自由,放下,也许就是双方最好的选择。不必为了人为创造的“孝”而禁锢自己,也不必为了人为创造的“爱”而去毁灭自己。

3、集体潜意识之爱。

童年,我们无从选择,也无从感知,只能在父母给我们的感知中,觉察世界的存在,认识世界的道理,但是,这一切认知并不全适是对的。有些经过人为的错误感知和改造,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在人类最初的生命潜意识里,每一个父母都是爱着他的孩子的,只是理性钝化了感知,让他们无从得知罢了。

这就是新陈代谢,生命传续,因此就有了生育。自然界中的所有父本母本,都会竭尽所能的为自己的下一代付出一切,把最好的基因传给他们,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他们,因为下一代代表的是他们的生命,是让他们的生命更好地延续的一个最好的办法。

所以人类的集体潜意识,父母一定是爱子女的,只是因为人类开始了理性生活,这种集体潜意识的感性直觉渐渐弱化,才出现了种种的不当行为。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一定不是他们的初衷。因为生命,就是为了延续而存在,如果一对父母真的不爱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必定挺不过生命最初的90天。因为在这90天之内,就算有物质的供养,没有爱的滋润婴儿也会夭折,这已经被许多实验证明。

爱是一个残酷的真相,但他也是一个温暖的真相。证明你只要还活着,就一定曾经被爱供养过。所以,任何时候,我们不必为了我们不被父母爱而痛苦,相反,我们更应该把目标从这个焦点上移开,展望更广阔的世界,去赢得自己真正的人生。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正如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所说的那样,原生家庭的伤害就像汽车追尾一样,会环环相扣地代代传下去,但是代际创伤,并不一定没有办法根除,因为爱,才是我们生命的本质。代际最初的原点,就是宇宙大爆发之后的所有物质,但这些物质正是因为有了爱的颜色,才孕育出了生命,而生命,正是呈现爱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所以,我们活着,一定是被爱着的,我们能够活下来,一定是得到过爱的。好好活下来吧,因为我们一直被爱着,从不缺爱,我们痛苦,只是因为我们没能觉察。让理性回归直觉,你就能找到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六

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情有快乐的,也有悲哀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许多悲剧的发生也往往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八月底是秋季的开端,也是暑假的尾声,孩子们都趁着时日不多的假期,尽情的放松自己。然而,就在这开学前期,一位花季少女陨落在家人无止尽的逼迫中,鲜花一样的生命就在这秋蝉的哀鸣声中,嘎然而止。

四川泸县的一个小区,突然发生了一起坠楼事件,年仅15岁的少女从25楼跳下,砸中了早在楼底劝她的父亲身上,一场悲剧,两条人命,弥漫在闷热的空气中。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女孩的母亲每天都逼迫她练习弹钢琴,然而这个女生因为反抗她母亲的决定而产生争吵,一怒之下,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性命,深爱女儿的父亲张着双臂在楼底打算接住女儿,也被砸死中死亡。一家三口人,一时之间丢了两条性命,这个悲剧不是个例,相信许多朋友都会在新闻中看到学生跳楼自杀事件。

为什么在物质丰富,精神文明提升的现今,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发生呢,我想悲剧的根源,应该要从家庭创伤的原因中去寻找。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学硕士金尚在她最新一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作品中,就非常详细的告诉我们何为家庭创伤?怎样走出家庭创伤的环境。

要知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家庭创伤带来的伤害,有可能只是家人的随口一句话,一个莫名的眼神,或者是言语争吵,甚至肢体惩罚。从定义上来说,创伤事件在精神病学上被称作“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这一类的事件,会让人感到无助,麻木和悲哀,它的发生带有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性质。

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任何一种突然发生的潜在的生活危险事件。比如,有亲人去世了,或者被遗弃了,离婚了,身体产生创伤等。有些心理素质较强的人,会产生内心自愈的本能,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会造成真正的,长期潜伏于内心的创伤性结果,这也就是著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当这种疼痛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记忆,那么这种创伤人群就会处在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持续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造成这类人群,会选择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比如,抽烟和喝酒上瘾,也有的会自残,伤害别人而上瘾,总之就是心理变得扭曲、变态,不断的伤害自己。

金尚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中,以自己多年来的心理学实际经验不仅教导我们怎样认识原生家庭产生的创伤,还教会我们怎样避免和治疗缓解已经产生的代际创伤。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配合默契的系统,它与我们的心灵产生的思想息息相关,他们彼此之间联系紧密,互惠互利。身体某一方面的不适,其实都是对我们自身产生的情绪的一种表达,当你刻意的压抑内心的想法,不允许它出现在你的脑海或者心灵中时,它就会寻找突破口,从你身体的某一个部分症状来表达,这就产生了身体部位的病变。

在心理学方面,当你的身体与心理失调时,容易产生头晕,这种情况就是你对当前事情的失控。还有的人会习惯性的经常头痛,其实这也是一个人经常思考事情,想的太多,在一个想法与其他想法之间无法取舍,从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造成了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就转变成了头痛。

同样的,身体上出现的其他一些慢性疾病,都是有相对的心理方面的症状来表现。那么如何去缓解或者疗愈这种情况呢?金尚提出了信念疗愈法。

信念是指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和寄托于某一个方面。有一个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说过,“我们的身体其实就是思想的产物,医学上,我们已经开始了解思想和情感的状态,确实会影响身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

信念是一种强大的转化力和创造力,你需要确立正确的信念,要正视自己当前存在的现实。只有勇敢的面对你所处的状态,你才会发现问题所在,找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容易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它。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持续的,用积极快乐的,正面的方式去进行冥想和自我催眠,就能够影响基因的表现和运作,从而改变你的生命状态。

在读过《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本书,我惊讶于作者金尚对人类精神与心理甚至身体构造方面的精深细研,她不仅带领我们发现自身遭遇的原生家庭创伤原因,找到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和症状,更引导我们用信念去疗愈自身,解决自身当前存在和积压多年的沉疴痼疾。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这本书既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它引领我们走进心理学的大门;又像是从业多年的主治医生,它把身体病症和心理相契合;又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物理学家,挖掘心理与基因的生命逻辑关系,释放信念的伟大能量,从源头上保护我们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七

《原生家庭》——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对父母说“不”。

有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子女贯穿全书。前半部在解释家庭中的毒,施毒的父母和中毒的子女;后半部分则是作者运用心理学治疗方法帮助中毒的子女和有毒的父母对峙,摆脱童年噩梦的阴影。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心理个案辅导集。

书中的患者多数是中年人士,不少还是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有着痛苦的童年经历,受到有毒的父母的荼毒,变成中毒的小孩。而儿时的创伤最终在他们成年之后的某一段时刻集中地暴发,再度破坏他们的正常生活。作者作为资深的心理治疗专家,先是引导患者认清问题所在,把矛头指向造成当前局面的患者的父母,进而鼓励子女摆脱恐惧,大胆地和父母展开对峙,促成个人心里障碍的解决。

由于本书是把家庭当作问题的根源,所以案例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归因于父母,而不是孩子。倘若抛开这个特定情境或者原因来看这本书,会曲解作者意图。这点应当是每位读者着重注意的地方,下文亦是因它才有根基。

《原生家庭》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激起了我对一些家庭问题的思考。例如:

•父母和孩子都是学习者。父母是年级更高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同时面对的是更难懂、更难解决的问题(他们不仅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要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做题);孩子像是低年级的学生,连“1+1”的问题还需要父母这些高年级的学生辅导,时长常因为“笨”惹怒高年级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困难在于,家长并不能完全体会到孩子对一件事的真实反应,即便看上去孩子是快乐的,甚至孩子自己也认为是快乐的。

•一个家庭伪装的文明程度越高,是不是会让实际上的亲子交流产生更大的问题?

•家庭的本质是亲子关系,围绕着爱与自爱。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都是爱,但父母对自己、孩子对自己都不能缺少自爱。

很多家庭问题较之封建社会时期、改革开放之前多了许多,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类似欧美风气的影响,一些问题开始公开化和透明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的需求开始逐渐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和更完全的满足,社会规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但是个体需求的糟粕——如违背伦理道德的乱伦——并不能为大众正视和妥善地消灭。因此,中国在很多方面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社会文明的发展还不能原地踏步。

•该书和社会工作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社会工作和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一)父母与孩子,孰是孰非?

有毒的家庭中,错的当然是父母,但是对错误负责的人往往不会是他们。

对比阿德勒“强调放下过去的既定事实,关注改变个人对于过去的态度,面对当下”的理念,《原生家庭》中“和父母对峙,重揭伤疤,让自己战胜过去”的倡议显得治本,但是难度太大,很可能会变成对家庭的二次伤害(反刍创伤性事件)。毕竟儿女释怀虽非易如反掌,父母认错却是难如登天。

最有效的办法是子女选择接受过去,正视当下,迎接未来——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和过去和解,因为在家庭中天然不对等的地位下,作为受害者的子女也只能自己帮自己疗伤。如果父母能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这样的家庭应该少有类似的问题。

(二)个人与家庭,孰轻孰重?

全书充斥着个人利益高于家庭和谐的味道。我并不是在批评这种理念,是客观陈述;家庭和谐亦非褒义词,而是中性词。但家庭终究不是独立个体的联合,而是高度的“互溶”混合物(可能不太准确),中毒的孩子可以较为容易地摆脱父母的束缚,但是很难完全割裂与他们的关系和联系。所以在我看来“我终于决定不再为他们做出任何牺牲了,我会让他们为自己负责”之类的话是割裂的和幼稚的言论;主动和父母决裂的孩子即便是在标榜人权、自由的欧美国家也不是很常见到的吧?从这个角度看,欧美没有中华传统的孝道(非愚孝)不失为一种缺陷和遗憾。

(三)人权与人伦,孰优孰劣?

西方文明向来提倡个体自由、个人权利,而这些影响到西方人在价值观念内几乎没有孝道和小我大我的概念,在具体行为处事上自然不会付诸“孝”和“公”。暂且不论对错,但是单就人权和人伦而言,前者象征西方的性格,而后者象征东方的性格。我觉得从一开始西方在人伦方面就已经败给了东方,尤其是中国——这既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莫大的幸运。

但我又不得不提一句:西方很多职业的存在都基于陌生人社会,所以很多职业类似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能在社会上发光发热,而中国社会很多职业的社会影响微乎其微,很可能是因为人伦道义让很多问题被社会忽视,被家庭掩盖、被个人吸收。

四、总结。

倘若一本书能激发读者对某些问题的思考,那它自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很多读者能和《原生家庭》中的一些患者产生共鸣,这也说明作者选材是相当谨慎且恰当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透过他人的家庭问题认识更真实的自己。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八

什么是原生家庭,就是站在子女的角度,父母当家做主的那个家对于子女来说就是原生家庭,子女自己组成的家庭就是新生家庭,而这个家庭对于子女的下一代来说就属于新的原生家庭。

家庭对于大多数来说是温暖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为了子女的幸福他们操碎了心,很少有人会怀疑这种爱带有功利目的。但是有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有时候让子女感到了压力和不自在,这种状态很难界定说是这种爱是假的,他们确实想让子女幸福,变得很优秀,但是他们很强势,觉得孩子就该按自己的设定好的路去走,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这样的父母在过去的家庭普遍存在,在当今社会虽大有改善,当还是会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存在。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时非常隐蔽的,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等到感觉压力、浑身不自己的时候就很难摆脱这种状况了,跟着这样的父母生活的孩子会感到很焦虑、无助,离开父母在外面又胆小、怕事、不敢承担责任,有时候又很极端,就是那种想要摆脱又不知道从何做起,不知道离开这样的家庭后该如何生活。

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就是一本教大家如何发现并走出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的。新闻上因为原生家庭对自己孩子的伤害,导致孩子自杀,甚至杀害父母的例子经常发生,也引起了社会上足够的重视。本书不管是对强势一方的父母,还是弱势一方的孩子都会有很好的启发,只要坐下来认真看书,都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因为有问题的父母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心想自己操碎了心,一心一意为孩子好,孩子为什么还要跟自己对着干,为什么就这样不懂事。孩子有时候对父母要求自己做的事并不感兴趣,他们要做的都是父母的意愿,在父母的淫威下他们只能迁就,他们有时候一直在隐忍,这样的孩子平时很安静,一旦爆发则能量巨大,后果不堪设想。

而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这种问题有的很轻,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解掉,有的是矛盾越积越深,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本书作者金尚,她是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学硕士,她在新浪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上知名度很高,曾经发表过《滚蛋吧,抑郁君》、《永远成长的苹果树》的等心理学畅销书,非常受欢迎。《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是她的新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和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我手里这本书是金尚老师的签名书,她送我的一句话很受用,她说“真自我是一切心理健康的基础;假自我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认清真实的自我,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早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待一切心理问题,包括原生家庭创伤的心理问题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九

代际创伤是什么?这是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最大疑问。

心理创伤在一代人发生后,影响到下一代,甚至影响到下下代的心理现象,叫做代际创伤。

作为一名新晋的宝妈,每天看到小宝宝笑眯眯的样子,高兴之余又有些许惶恐,惶恐能否给予孩子得当的教育,惶恐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好的影响。未曾想到,看到这本书前部分内容关于代际创伤时,我才发现家庭教育不仅会影响孩子,甚至对下一代下下代都会产生家族性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切实存在。

爱,是一个神奇的字。在书中我们发现,我们被伤害是因为爱的缺失,我们被治愈是因为爱的收获。不论是父母的爱,家人的爱,师长的爱或是朋友及社会的爱都会对我们的生活轨迹产生不可磨灭、影响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这个抚养我们、包容我们、给予温暖与安全的港湾,一旦出现裂痕、变质、破坏时,弱小的儿童将会被迫接受一切他们无法承受的伤害,诚然身体的伤害会慢慢治愈,记忆会被时间长河漫过,可是伤害的存在却被刻入骨子里、本能中甚至可能进入我们的基因中代代相传。

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中,作者从两大部分分析带领我们了解心里领域的创伤与治愈。第一部分是讲解原生家庭代际创伤的概念、产生原因、表征、影响以及一般治愈方法与步骤。

第二部分则是利用虚拟想象方法,从内心到情感多方面抚平心理创伤,又从潜意识、情绪、人际关系几方面调整打破原生家庭强迫性重复性创伤。

帮助患者更好的学习了解书中内容。对于内心受创者是一本经济可用的干货“工具书”,在文中作者也多次强调其中很多治疗方法,是经过作者实践检验过确实有效的治愈之法。

读完这本书,我对照看后,很高兴我的原生家庭使我幸福健康的成长,也同时吸取书中反面案例的教训,对于孩童教育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我不属于内心受创者,对于文中提供的种类繁多的治疗方案无法实践,不便过多讨论。综合来看,作者诚意满满,干货多多。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

今天选了《和美家庭》这本书阅读,让我受益良多。家庭是是人们情感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因此,尤其是女主人的我们更应该重视家庭建设。本书以如何建设和美家庭为主线,从家庭美德的弘扬、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家庭理财的实用知识、家庭阅读习惯的养成、低碳与智慧的生活六个方面,结合感人的故事,生动地讲述着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让爱情"保鲜",让生活更充满情趣,让家庭更温馨。

重家风,扬美德

这一让我感触最深。特别喜欢里面"良好家风,无言的教育"这句话。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就看父母怎么填写。"夫妻恩爱,有爱才有家",我好幸运有一个爱我的丈夫,这就直接给我的孩子拥有一个有爱的环境。"孝亲爱老,涌动人间真情",子女孝敬父母,不是我们给父母多少钱就能表明我们有多孝敬父母。现在大家的生活条是越越好,父母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补贴,而是子女的关心,子女的长情陪伴。想到我年迈的父母,现在妈妈年纪大了,就像孩子一样喜欢撒娇,爸爸好固执,不会迁就妈妈;所以我只好不断的开导父母,多回家看望父母。

重家教,育子孙

我的孩子现在读高二,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和丈夫都很爱我的孩子,但没有溺爱孩子,所以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我的孩子敢于担当富有责任心。一直以我们都会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与孩子平等地沟通,鼓励孩子多动脑、多思考;所以孩子的成绩也是比较理想的。

管好财,理好家

这应该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吧。美满的婚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fsir)就是妻子特别好,特别会管理这个家;在管好家的基础上就要会理财。女性理财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理财的宗旨就是开节流。我自己也会理性的买一些理财产品,与丈夫商量,共同理财。作为女性,不妨阅读一下这一节,也许会让你有意外之喜哦。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其实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讲,是一种生活态度,很多物种现在濒临灭绝,如果这世界上只剩下人类的时候,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在网上转账,不仅能避免在银行排队,还能减少纸质单据在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网上购物、交水电费、交电话费等,非常省时省力。另外,将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随手拔下电器插头……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一个家庭只要有人做,就会慢慢影响一家人,低碳生活,环保健康。希望能看到越越多的人低碳生活。

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营造舒适的港湾,我把家里也收拾得整整有条,让家人都觉得生活得舒服。我还收看"妙招"栏目,学习小窍门,让清理、护理等更便利。让我们一起运用智慧,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吧。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不管这个家由多少人组成,它都是我们情感的归宿和心灵的港湾,《和美家庭》建设和美家庭,希望这分享能让大家打开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一

近日阅读《和美家庭》,书里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本文向您介绍有关《和美家庭》读后感》的内容这句话意思是说,为人子女必须要清楚了解父母的年龄,一来为他们的身体高健而欢喜,一来为他们的年岁衰老而恐惧。

上次放假回家,吃完饭后,妈妈说要我帮她修剪头发。我给妈妈梳着头,望着她那越来越多的银发,一时心里感慨万千。这时,爸爸说:“你妈呀,前几天说头发长了,我让她去理发店她不肯,就要等着你回来帮她剪呢。”妈妈说:“对啊,我女儿手艺好,我就是要等她回来帮我剪。”听到这话,我的手一顿,心里涌起无尽的愧疚和难过。

少年锦时,觉得家是囚笼,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严肃,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拼命地想要长大,想要远离他们,以为去到了外面的世界就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是真当背起行囊离开家走向外面时,才会猛然觉醒,那是一个将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当汗水耗尽时一回头,你依旧能看到身后敞开着温馨的家门。

我给妈妈剪头发时,爸爸去洗碗了。妈妈压低声音说道:“你爸爸啊,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念叨,说小家伙还有多少天就回来了。这每天每天的.念,我的耳朵都被他念出茧子来了。他说送你去单位的时候,你看起来很难过,好像要哭出来了,他回来后也沉默了好些天。你难得回来,这几天在家你要好好陪陪他啊。”“嗯,妈妈,我知道了,这次回来一定哪都不去,就陪着你们。”我坚定地回答。

在我们大步向前,向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前进的时候,父母的存在通常会被我们遗忘。每当父母在为我们的成长欢欣鼓舞之时,却不知道同时给父母带去了多少寂寞的回忆。时间无情,你只要稍稍一耽搁、稍稍一犹豫,它就会把你那些对不起,变成还不起,变成来不及。所以此刻我暗暗地告诉自己,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多回家陪陪父母,尽量阻止无尽的等待占据他们的时光。我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得来徒留一身的空悲切。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他们来了又走了,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朝露。可唯独与父母亲人,才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愿风裁取你们的每一粒微尘,衣襟带花,岁月风平,一生平安喜乐。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二

无意中看到了小孩不笨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两个孩子,一个开始只懂得听妈妈的话,没有自己主见,饭来张口的小胖子terry;一个有绘画天赋,却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国彬;两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现在的幼儿家庭教育。

关爱孩子,给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小胖子terry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是做生意的,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导致姐姐叛逆,而terry呢,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我相信会变成这样,一定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的。在幼儿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接送的,他们的父母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自己的工作上,而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好学校,自己的任务也就完了。他们虽然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很多调查显示:家长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他们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报刊、参加文体娱乐等活动上。

孩子虽然还不懂事,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和父母在一起。我想每一对称职的父母都应该尽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重要性。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轻松的学习。

国彬的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中文教师,应该说家庭氛围很好。但是国彬成绩不好,不喜欢学习,可他却热衷于绘画,并且表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可是国彬的妈妈和很多家长一样,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当国彬考的不好时,还用棍子打他,甚至不让他画画,使国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更严重的是:国彬居然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也差点做出了傻事。不仅仅是小学,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的课程也是安排的满满的。除了上课,父母还帮他们报了很多班,舞蹈,唱歌,钢琴,画画,围棋,英语,孩子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试想这样下去,孩子们的负担会有多重,他们的天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据一项对幼儿家长的调查显示: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我想学习固然重要,可幼儿期是孩子天性发展的时期,如果父母一味的看重他们的学习,那我想可能会事与愿违。各种兴趣班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的适当的参加,如国彬的妈妈,虽然他成绩不好,但可以发挥他在绘画上的特长,这样同样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将来还是一个出色的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有从众心理,不可以别的孩子报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报什么班,而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还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去发展自己的优势。

以上是我看了《小孩不笨》这本书的一些想法。我想每一个人看了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心情。希望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抽时间看一看,我相信这对你们教育孩子会有特别的意义。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三

《和美家庭》这本书中讲到孝亲爱老,这是一个良好的家风,要求着子女孝敬父母,不要认为给父母大把的钞票,让他们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就是尽孝心。我们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现在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父母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补贴,而是子女的关心,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一下,让父母知道我们在关心他们,打电话时其实也不需要说什么慰问的话,只要陪父母聊聊天,说说每天发生的事情,这样就足够了。

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我们慢慢地在长大,会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新的家庭,而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细细算来,我们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太少了,当我们想玩什么好玩的、吃什么好吃的,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时,不要忘记自己年迈的父母,多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陪他们好好吃顿饭。

这本书还提到阅读对家庭的影响。现在中国人的阅读量是越来越少。阅读,从家庭开始,读书升华睿智,读一本好书会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睿智,书可以怡情,可以睿智,可以益智……家庭阅读,影响孩子阅读。

父母中有喜欢并且经常看书的,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喜爱程度,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喜欢且经常看书而喜欢读书,这一点,十分让我认同:去年我任教了一年级,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是识字量非常非常少的,基本不认识字,而班级中,有个小姑娘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孩子可以在没有拼音的情况下,将一篇短文全部读完,这对于一个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后来经过了解,原来孩子的父母都是“书呆子”,他们一家三口最享受的是,饭后,三人捧着各自的书,细细品读,在别人看来,这是多么无聊的生活,但正是这样热爱读书的氛围,让这个孩子主动地爱上了读书。可见家庭的阅读对于孩子的影响力。

家庭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让书香伴随每一个日子,让阅读伴随每一个家庭。倡导家庭阅读,建设书香家庭!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四

家是心灵的港湾。每当我们伤心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便是家,那是我们心灵得到抚慰的地方。累了,烦了,伤了,痛了,你都可以在家中找到释放的空间。在家里,你可以不用掩饰,不用伪装,不用担心,没有人会告诉你这话不适合说,这事不适合做。相反,会有人安慰你,宽容你,谅解你,当你恢复了平静,你才知道,其实可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一时想不开而已。

家是我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每当夜幕降临,在外奔波了一天的人们,肩负着事业的重压,拖着疲惫的身躯迈进了家门,第一个最需要的感觉,就是点灯。见到那属于自己的灯光,无论它是昏暗的油灯,飘忽的蜡烛,还是那明亮的电灯,都能给人一种安全、愉快、温馨的感觉。

家是一座充满爱的房子。在我们最幸福的时候,就会想到家,那是我们承载欢乐的天空。家无需华丽,只要温馨,只要点点滴滴的幸福,实实在在的欢乐,时刻都可以把她装扮得暖意融融,让你无论身在何方,心永远朝着家的方向,因为那里有给予你生命的父母,有陪你一路走来的兄弟姐妹,有相濡以沫的爱人,有活波可爱的孩子,恩情、爱情、亲情,缕缕的情丝,穿透了我们人生的每一个角落。或许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就组成了一个家,但这就是一种缘,每一个人在这座房子里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缺少了谁都是今生的遗憾。

家就是一道好风景,每一片朝霞都会带来无限的遐思,每一轮落日都会勾起满腹的牵挂。家如同一幅自然和谐的山水画,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好丈夫是一座山,山不在高,只要青翠、挺拔;人不在奇,只要充实、可靠;好妻子是一道水,水不在深,只要洁净、甘甜;人不在美,只要贤惠、温柔。山要常青,丈夫要不断用知识和能力去充实自己,证实自己,不愧为妻子、儿女,父辈的靠山;水要常秀,妻子要不断努力去丰富自己的内涵,爱家,爱丈夫,爱孩子,爱父母,爱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

家就是人生最美的拥有,是一份牵挂中蕴涵的一点温暖,是一丝温柔中隐藏的一份宁静,是一份体贴中表达的一丝情谊。家还是一首多味的诗,只有用心去品,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是一盅药,只有坚持去尝,才能感受神奇的疗效;是一座城堡,只有倾心鉴赏,才能品出深奥的内涵。

家还是一付重担,家是一份责任,更是一条逼你拼命挣钱的鞭子,让你为它拉车、犁地。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是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家庭的平安,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宁有序,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的家吧。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五

《和美家庭》这本书以如何建设和美家庭为主线,从家庭美德的弘扬、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家庭理财的实用知识、家庭阅读习惯的养成、低碳与智慧的生活六个方面。下面我就结合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一下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家庭更温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和谐美满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和健康、全面地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一个幸福的家庭不在于家有多大,富裕不富裕,而在于家庭是否和谐,美满。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需要和责任。只要用心去体味,用心去创造,就能不断打造出这样一种境界:家人之间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无间的情感,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努力,使其他家庭成员获得幸福,每个人又感到在家里生活是相当轻松和自在快乐的。我国现在的家庭,绝大多数是三代家庭,上有长辈,下有子女。而夫妻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决定性因素。要建立和谐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就要注意从生活的细节中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和工作上,夫妻之间要懂得互相感恩,互相欣赏,互相宽容,互相学习,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其实这些并不重要,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人说,婆媳难相处。其实,只要把儿媳当女儿,婆婆当妈妈,媳妇回来了,婆婆端出热饭菜,婆婆病了,媳妇贴心守身边……这样,婆媳关系就容易融洽,不会再发生婆媳吵架,儿子两头受气的尴尬局面了。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矛盾,冲突,主要是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差异造成的,这就是“代沟”.在有些家庭经常出现父母管子女,长辈帮子女的现象。“代沟”在家庭中,是不能完全消除的,只有在思想上互相沟通,多进行“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这样才能让子女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邻里关系是营造和谐社会的又一组成部分。常言说:“一家有难,众人相助”“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司马光的举手之劳,挽救了一条生命,而你的举手之劳,往往给邻居带来莫大的帮助。桃收之季,弯一下腰,帮忙装几箱桃子;逢年过节,煮好吃的,多煮一碗送邻居;自家田里摘了蔬菜,多摘一把,问问邻居需要不需要……点点滴滴,琐碎平常,简单的让人难留印象,只有那淳朴的真情,让人感觉踏实、温馨。

和谐是每个家庭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理想境界。和谐的家庭是一道不起眼的风景,却让人赏心悦目;是一种简单的心境,却让人轻松惬意。如果说富裕的家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那么,和谐的家就充实着我们的精神境界。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庭的和谐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和谐的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小音符,却能奏出和谐社会最强音。(戚小红)。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六

在西方国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商人死后去见上帝,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第一个商人说:“尽管我经营的生意几乎破产,但我和我的家人并不在意,我们生活得非常幸福快乐。”上帝听了,给他打了50分。第二个商人说:“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我只关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个亿万富翁!”上帝听罢默不作声,也给他打了50分。这时,第三个商人开口了:“我在尘世时,虽然每天忙着赚钱,但我同时也尽力照顾好我的家人,朋友们很喜欢和我在一起,我们经常在钓鱼或打高尔夫球时,就谈成了一笔生意。活着的时候,人生多么有意思啊!”上帝听他讲完,立刻给他打了一百分。家庭是人生的基础,人生不能没有家庭,书中说的好:“夫妻恩爱,有爱才有家,”夫妻之间不仅仅有爱,还要彼此尊重,虽然夫妻关系是一种最为亲密的关系,但是两个人相处久了,发现彼此的缺点和不足的时候,说话会肆无忌惮,无形中就伤害了彼此。一个和美的家庭,不仅要有好的家风、夫妻彼此相爱、尊重,更要相互理解、忍让和信任,我觉得这样的夫妻关系,一定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当然,一个家庭不仅只有和谐的夫妻关系就一定是完美家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书中所说的婆媳和睦。现在电视剧里拍了很多婆媳大战的电视剧,以前听说过一些俗语:“婆婆难当,媳妇难做。”“十对婆媳就不和”等等。但是,真的和婆婆朝夕相处后,我感觉自己是家中调和婆媳关系的最重要的人,就像书中说的:从辈分上来说,媳妇是晚辈,应该孝顺长辈。从身份来说,媳妇掌握一定经济权利,是主动者。就算和自己爸妈还有闹别扭的时候呢,何况是婆婆呢?如果遇到矛盾,我认为我们做晚辈的.就应该心胸宽阔点,不必为了一点儿小事,一句话而斤斤计较。更何况,现在年轻人工作特别繁忙,孩子一般都给婆婆照顾,如果还斤斤计较,处处发火,那对于小年轻来说太不懂事了。和婆婆搞好关系,是夫妻和谐关系的基础,节日、生日买买小礼物啊、经常做做婆婆爱吃的菜啊,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当代智慧女性和婆婆融洽相处的必备条件吧!

信的孩子的。俗话说的好:小树要砍,小孩要管。

家庭是一个温馨的心灵载体,是我们生存的事业走向成功和事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后盾。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七

本书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语言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导原则与方法。详细讲了卫生习惯、游戏、害怕与哭、接人待物、责罚和创造良好环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国情实际。

假使我让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虽然因为哭的疲倦会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宁的。我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他(即让他哭一阵子,过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几个晚上就能独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应当独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觉得很安宁,这种方法是宽猛并济的,比较纯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八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你的孩子多乖,从来不给你惹麻烦……"这是我一直以来最难以接受的对孩子所谓的“表扬"。是我的什么过失让孩子的.行为永远在"规矩"之内,毕竟那时还是一个幼小的孩子!渐渐地孩子的问题也接踵而来,遇事不果断,犹豫不决。既便是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也总是在最后一刻反悔,没有主意。是给他的选择太多,让他眼花瞭乱?还是选择的面太窄,让他不知所措,患得患失?在孩子不能表达清楚的年龄,我如履薄冰般试图找到答案。

今天看到这个标题,便吸引了我的目光,触动了我的心痛:不自信才纠结,行动力不强才纠结,抗挫折能力弱才纠结!知道了症结便可有的放矢。首先在孩子喜欢的擅长的方面鼓励其多参与,培养自信。其次多做选择,从小事开始,举棋不定时甚至可以抛硬币来决定,而不必过分地追究结果,放松心态,学会放过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在学习、生活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才能遇事果断,处事正确。

纠结就是在提醒自己,需要成长!不做选择,才是最坏的选择。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十九

《家庭教育》是一本帮助家长教育的好书,书上有句话“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博大,知道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不断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家庭教育增强了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相同的案例,帮助我更好的解决孩子的坏毛病和坏习惯。

我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经常磨蹭,我就不断催促,结果越催促越慢,写出的作业质量也不好,我就更生气,经常责骂孩子,通过读《家庭教育》我的态度有所改变,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此外,还有把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书和家长以身作则相结合,中华美德教育,对孩子个人来说,是其做人基础,家长对待长辈也要做到孝道,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选择,感激父母的养育,在发展到能用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的实际行为来报答父母。

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

学习《家庭教育》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的成长,家长只有不断的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向上,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愿望。

原生家庭读后感篇二十

以前很少接触教育理论类的书籍,因为觉得此类书大多是很枯燥的,但是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代表作《家庭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本充斥着条条框框的教育理论的书也是可以有着如此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这本书是以作者的孩子陈一鸣为主要记录对象的,从1912月26日,一鸣出生起,陈鹤琴就开始记录,记录陈一鸣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小便,什么时候会顽皮了。把陈一鸣身心的发展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一共连着808天。808天的连续跟踪观察p文字摄影记录及实验对比,创中国研究儿童之先风,后来也就有了这本在中家庭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家庭教育》。

在读这书的过程中,每位读者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书里作者用自己的观察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教育原则切实的实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作者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此在逐渐观察和总结基础上提炼出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我们都够清楚的看到,这每一条原则都是作者的心血所凝聚而成的,也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相信并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我看了书之后就在想,如果我们现在的家长也能像作者一样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的每一个瞬间,真正的去了解孩子,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便会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的孩子也便能更加健康和快乐的成长了。

在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孩子行为的思考和对孩子心理的分析,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是作为一名教育家应有的,但是这种敏感度更是一名父亲多特有的。其实,教育孩子和与他人相处也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这都是要建立在对对方了解的基础上的。在这本书上第一章首先谈“儿童的心理”。作者提炼出7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相要充分的了解了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经典的案例,对于有孩子的父母而言,这些到现在还都是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小的案例折射出很多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帮助的。

这是一本正真经典的教育书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作者是“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的。

这是一本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的家教全书。在书中几乎每一条理论框架背后都会有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实践与理论相互佐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教育典藏。如郑宗海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事实具体、文辞浅显,可期家喻户晓。”

总之,这是一本我们可以信赖的好书,读书的真正乐趣就在于你能够与作者发生共鸣,把自己融入书中,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而我相信读过《家庭教育》这本书的读者,尤其是家里有幼童的父母,定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礼。也许您正在众里寻书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370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