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来概括总结的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免费提供大量范文。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一
于永正教授是中国一位资深的语文教育家,他多年来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深刻影响了无数教师和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于教授的语文教学讲座,在这次学习中我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了他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对于永正教授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首先,于永正教授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他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法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辨和分析,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他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他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和写作练习,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了语文学习与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
其次,于永正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他认为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他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他会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精心选定的教材和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乐趣和价值。他提倡在课堂上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书籍并进行分享,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启发和培养,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第三,于永正教授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他深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他在教学中积极尝试各种创新方法。他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互动教学和项目制学习等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创造,通过写作、演讲、剧本创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他总是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调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发展。
第四,于永正教授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体验。他通过文学作品和故事讲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成长,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一系列的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和成就感。他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于永正教授注重教师的自身发展。他认为语文教师是教育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所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发展至关重要。他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他还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互动交流,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于永正教授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在教育界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成为无数教师学习的榜样。
总之,于永正教授的语文教学心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了我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实践。通过他的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了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将积极运用于教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能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其中于永正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语文教学理念独具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思维品质。通过学习他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我深感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于永正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于永正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他看来,语文学科有两个方面的核心价值:一是能力培养,二是思想启迪。跳出传统的课堂,他积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他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也积极借鉴于永正老师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思维品质。
第二段: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提倡的“三不教法”即不讲、不给答案、不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从参与角度来思考问题,不仅关注问题本身,更注重过程的启发和引导。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了于永正老师提倡的教学方法。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段: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多样性。
于永正语文教学注重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多样性。他强调“理进课堂”,把课程设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他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我深刻地认识到合理和多样的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性,并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第四段:问题意识的培养。
于永正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他强调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将学习过程转化为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导和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于永正的语文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不仅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语文教育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领了一股新的教育思潮,对于推进语文教育的改革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于永正教育思想的使命和责任,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于永正的语文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实用性,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也积极借鉴和运用了他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合理和多样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的提升。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于永正教育思想的使命和责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三
于永正老师今年69岁高龄,昨天听了于老师90分钟的作文课和70分钟的报告受益匪浅呀!感到一位古稀老人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对教育的经典回味令人难忘!看到于永正老师自己感到很渺小!作为一只教育战线的小蚂蚁我愿像于永正老师一样把我的一生献给孩子,一个好老师是离不开课堂的!下面把于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经典语录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素材意识?写好语言对话很重要。
公益广告:
女:你挤什么挤,没长眼那?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怎么,来劲了是吗?
老人:算了,算了,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这是一则公益广告,许多人耳熟能详,但有人想到,这是作文得好素材吗?
二素材意识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敏感,一种责任。这种职业敏感会使老师时刻想着为学生“找米下锅”----那些东西能作为写作素材,而且学生喜欢的,容易写的,有了这个意识,学生就不会“临时抱佛脚了”。
三引领学生走进动物世界,动物世界同样是神奇的`。不仅是为了写作,这是一种探究,一种关注,一种习惯,一种引导。
要常到动物园去。
要留心周围的各种动物,观察他们的动静,倾听他们的声音。一只动物玩具往讲桌上一放就是一篇作文。
四. 关注漫画,搜集漫画,漫画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
漫画是凝聚着画家的智慧。
漫画是生活的反应。
漫画作文(包括所有的看与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考也考过漫画作文。
要特别关注小学生报刊上发表的漫画。
五.歇后语,想象作文的绝好素材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是不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六 把生活搬进课堂,素描作文。
七 把作文搬到社会,自然大课堂。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走进社会会感受人情世态,感受人间的晴热冷暖。
“生活即教育”。在社会和大自然中,不但能获得人生体验,增加人生阅历,而且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八 话题作文
如果以书为话题,那么,可写的题目很多。
买书,借书,谈读书,介绍一本书,我与书。
许多词可作为习作题目。
九探究性作文。
美国小学生做大题目“谁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负责”
现在是信息时代,学会搜集信息。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四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师:只两段?(笑声)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生:想!(出示幻灯片二)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欢迎!”小朋友齐声说。“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无人举手)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生:都喜欢!(笑声)师:为什么?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评:听写练习比抄写练习提高了难度,但仍紧扣分段和标点的训练重点,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第二教时师: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小猴子和妈妈有一段对话,可有意思了!
请看——(幻灯出示下面卡片)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真,生大笑。)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学生思考)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生:小猴子吃桃子。师:它吃到了吗?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生:小猴子的故事。生:傻猴子。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生写,师巡视指导。)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学生读、改)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同桌交流)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小猴子要桃子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
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师:先看有错别字吗?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生:写对话分段了。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师:咱们细读一下,看第一段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第一句话的“在”字划去行吗?(生回答:行。)对,要删掉,这是个多余的字。第三句话前边要不要加一句话?他为什么跑回家要桃子吃?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师:是呀,饿了,才跑回家向妈妈要桃子。这样,事情起因就有了。小朋友这里的“肚子咕咕叫”,可不是要拉肚子!
而是饿了!(笑声)第三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划上波浪线,给予肯定?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师:是的,写得很形象,很真实,我们读了,就像看到小猴子说话的样子。——第五段还可以怎样写?有写得和他不一样的吗?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位女同学把提示语放在说的话中间去了,而且写出了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你(对展示作文的同学)回去按照大家的意见,再改一改,好吗?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好。——谁再来展示一下?(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小猴子要桃子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下课)。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五
于永正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于永正老师的论语文教学研讨会,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分享我对于于永正论语文教学的理解和体会。
在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中,强调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语言表达和语言感受三个方面。于永正通过论语文教学,让学生接触到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素材,引导学生读懂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用古代的智慧去理解和表达现代的问题。我在参与研讨会时亲身体会到了于永正所倡导的课堂活动,例如通过课文分析,学生锻炼了阅读理解和解题能力;通过课文模仿,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团体讨论,学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其次,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注重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计算字数和默写课文成为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然而于永正强调,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他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大胆质疑,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和思考者。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了积极探索的习惯,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增强了他们对于自己观点的自信。
再次,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提倡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然而于永正认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密切。他通过与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取更广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在研讨会上,我参与了一堂有关经济学的课程,于永正通过分析论语中的经济观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古代和现代的经济理论,并使学生明白了古代的经济智慧对于现代经济的影响。这样的学习体验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是多么重要。
此外,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道德观念。他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他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论语,了解古代圣人的人品和行为,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在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单纯地读懂文字,更要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将之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感的公民。
最后,以永正论语文教学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提倡课后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有机会自发地去发掘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于永正的论语文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都非常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我希望未来能够将于永正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我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六
于永正,字若善,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文学者。在他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研究论语,探索以论语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他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中,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我对于永正论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的五段式叙述。
第一段: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论语往往只作为一种知识的传递和学习工具,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于永正先生提出了以论语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论语的精髓和智慧,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段:理论依据。
于永正先生认为,论语旨在研究养性,树德,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意识。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鞭策着学生思考,引发对自身的反思和独立思考,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第三段:具体实践。
在论语文教学中,于永正先生提倡用心读论语,即要注重阅读理解,尤其是对于其中的抽象概念和价值理念。学生要通过阅读、解读,深入思考论语的意义,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辩论,提升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于永正论语文教学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论语的智慧和魅力。论语中的语句虽然简短,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伦理道德。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和思考,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并且学会了合理表达和沟通,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于永正论语文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观。通过论语的引领,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论语的教学,并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七
永正学习机坏了,去修理啊。如果您觉得正确或者采纳的话,麻烦给我好评哦,谢谢。
500元(如若,您对我的答复满意,请点击左下角“好评”,谢谢您的采纳。)。
1、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2、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3、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4、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7、其实什么是老师呢,我有一个学生,她给我的一个小礼物让我明白什么是老师。
一个小女孩,她在军训的时候,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面给我做了一幅礼物,因为她想赶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她是自己一针一针地绣了一幅小小的十字绣,然后放在一个有机玻璃的罩子里面给了我。我当时看的时候没有看明白,看到里面绣的是一个很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然后底下有一个鼻涕兮兮的小脏孩,然后举胳膊,她抓着那个小孩的胳膊。我还问这个女孩,我说哎呀,她干什么,是给他打预防针吗?然后那个小女孩就笑了,说你自己看吧,她就走了。
后来我从那个玻璃罩子抠出来一封信,叠得小小的,那封信里她给我讲,她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那么在他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一直想要寻找为他缝补翅膀的人。
这就需要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人嘲笑这些孩子的青涩、莽撞、唐突,能够包容他们,能够爱他们,能够鼓励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还记起天空,她说我遇到你其实就是遇到了一个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其实这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对老师这个角色最好的一种解释。
8、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地浸润。
9、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参悟、历练,就是你心中有一种仪式。
10、在我看来,庄子也罢,孔子也罢,所有作用于生命个体的古圣先贤学说,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内心觉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觉得这就是先贤的一种意义了。
11、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比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的表面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并不矛盾。
12、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易传播,你把它整的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
13、我爸对我的教育,就是一切从源头开始。
14、我喜欢把生活分成两个层面:生命层面,生存层面,而且越大越能分得清了。所谓生命层面,就是自己的内心要有所执守的东西;而所谓生存层面,就是你在现实中建功立业的东西。
15、一个人,在你年轻的时候,你有责任把你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你不能说在你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就逍遥去了。其实,这种不入世,会让人没有一种价值实现感,而且你也挺不负责任的。
16、人生其实就是木桶效应,你永远不要追问你那块最高板——你什么地方更优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该去考虑。
17、《庄子》里面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八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于永正老师是我校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在与他交流和倾听他的教学心得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从他的教学思路、课堂管理、教学方法、阅读指导以及作文辅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在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教学思路。他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他认为语言是在生活中得到的,也是通过生活而得到展现的。因此,他将每一个语文知识点与学生的身边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并运用语言。他常常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应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他还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力,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其次,在课堂管理方面,于永正老师善于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他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他讲究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他还提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第三,于永正老师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他重视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他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生动直观地展示语文的魅力和内涵。他也注重运用游戏、竞赛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他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采访、写作、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四,于永正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系统的阅读指导。他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基础。他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通过开展读书分享会和写读后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理解能力,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最后,在作文辅导方面,于永正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精细的指导和批改。他从写作的结构、内容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通过点评和修改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他强调作文的过程性和交际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他还鼓励学生勇于开展创作实践,组织各类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丰富而独到。他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发展。他的教学思路、课堂管理、教学方法、阅读指导和作文辅导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所有语文教师和学生深思和借鉴。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九
(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
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怎么称呼我啊?
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还可以怎么称呼我?
生1: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师:握握手。叫我于爷爷,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亲人。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2:于伯伯。
师:于伯伯,我一下子年轻了,降一辈,由爷爷变成伯伯了。(笑声)生3:那我就再叫亲切一点?永正叔。(生笑)。
师:握握手!啊哟,多像我的侄女呀!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几秒钟后)生4:于永正好!师:我是说谁敢叫我于永正。生5:于永正!
生(齐声):可以!
师:据我所知温岭天平小学特别强调读书,同学们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背了好多古诗。最近呀,我搞了一张试卷,据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出的,而且是专门给六年级的。小学生出的。专家说,这张卷子可以测试你们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如果你做得很好,就说明你的知识很渊博。(板书:知识渊博)我认真地把这张卷子看了一下,发现这张卷子并不难,特别是对你们太平小学的六年级同学来说,那是张飞吃豆芽?小莱一碟。我看在座的都可以做出来,都可以证明自己是知识渊博型的小学生,不知道同学们对考试有什么看法?你们愿不愿意测试?生:愿意。
师:有不愿意的吗?
生1:老师,我不想考试,考试太多了不好的!
师:嗯!她讨厌考试,考试给她带来很大的负担。(问另一名举手的学生)你呢?
生2:说实话,每个学生都不是心甘情愿参加考试的。可是仔细想想,考试好像对我们也有益,所以我有点愿意,有点不愿意。
生3:其实我们都不愿意考试,是尊敬您,为了给您面子,所以我们才说愿意考试。(生笑)。
师:是为了给我面子才说愿意考试。真好!有时候,是要给别人面子的。有愿意考试的吗?
生4:我愿意考试,因为我觉得平时自己在班级里是读书比较多的,我想测试一下自己的知识是否渊博。
师:噢!她想证明一下自己,很自信。你呢?
生5:我是愿意考试的,虽然说我是打灯笼上茅房?找死,(生笑)但我。
家是开书店的,我阅读的也比较多。人们常说,重要的不在于成绩,而在于参与,所以我愿意!
生6:我也是比较愿意考试的,虽然我的知识不是特别渊博,但是我觉得考试也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如果现在知识已经比较渊博,也要继续学习;如果不渊博,今后就要更加努力学习。
生7:比如说考的是课外知识而不是课内知识。因为课内知识要死记硬背,比如默写什么的,而课外知识只要你掌握了就好了,所以我不喜欢考课内的。师:这位同学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作为老师一定要思考你的意见。但是课内的知识该记的还是要记。知识的获取,特别是学语文,更重要的是读课外书。这一点我很赞同。好的,最后一个。
生8:我愿意考试,因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在考试中得到一些启发,从中知道哪些知识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
生(全体):行。
师: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细心;第二,要按要求做。(板书:细心要求)记住一定要按要求做。细心到什么程度?把每个字都要看清,时间5分钟。(发试卷,生赶做)。
师:好,时间到。(收试卷)成绩马上就可以公布了。(师边翻着试卷,边自言自语:怎么回事?坏了!真坏了!楷糕,楷糕!发现一个,终于发现一个!)咱们班谁姓赵?叫赵一帆,请站起来。
师:赵一帆,请把卷子读一读。(投影仪投出试卷内容)。
生:(读)知识渊博型小学生测试题。要求:先填写自己所在的学校、班级、姓名,再读读每道题,读后再做。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十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
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
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
“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
“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幻灯出示下面卡片)。
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
(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
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
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
(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真,生大笑。)。
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学生思考)。
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
生:小猴子吃桃子。
师:它吃到了吗?
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
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小猴子的故事。
生:傻猴子。
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
(学生读、改)。
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
(同桌交流)。
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
(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
小猴子要桃子。
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
“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
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师:先看有错别字吗?
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
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
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生:写对话分段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
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
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
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
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
(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
小猴子要桃子。
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
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
“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
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师:掌声是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说说看,你欣赏哪些句子?
生:我欣赏开头一段。“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很生动。
师:这是事情的什么?
生:这是事情的起因。
师:对!这位同学很会想象。这个起因令人信服。你们还欣赏哪里?
生:喜欢她写的提示语。
师:把你喜欢的读一读。
生:(读)“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猴子急了,摆着手说”;我最喜欢“妈妈抻出兰花指”这句话。刚才您的手就像兰花指。(笑声)。
师:看来你们对兰花指挺有研究。(笑声)是不是喜欢看京剧?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
(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
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
(下课)。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十一
于永正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心得体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刻体悟到了于教授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提高我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于教授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他认为语文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于教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只有让学生从心底对语文感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于教授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他认为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于教授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他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考方式。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积极推动学生阅读,通过课堂上的阅读训练和课外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对于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于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他认为现代社会对于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于教授提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泥于形式和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表达,在写作指导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第四,于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于教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于教授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责任感。他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于教授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注重教师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感。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热爱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总结起来,于永正教授的教育理念和心得体会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责任感。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教育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受益于优质的教育。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十二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十三
1、老师一定要有课程意识,凡是优秀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
2、美国只有课程标准,
小学
里没有统一的语文教材,都是老师自己根据课程标准自主开发教材,都有自己的课程。3、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语文老师不是你,也不是我,是书。
4、一位美国学者写的《朗读手册》中这样说:最好的作文辅导老师是课外读物,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5、对于学生的读书,不要太相信诱导,仅仅靠诱导是无法形成阅读兴趣的。一开始总要强迫,在老师的要求下开始阅读,逐渐读进去,有了收获,尝到了甜头,才可能有兴趣。一开始骑自行车谁也不会有兴趣,但似会非会时兴趣就来了。
6、
什么
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老师素质的教育,你有什么素质,你才能给学生什么素质。一个老师素养很高,那么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语文,都散发着巨大的魅力,都影响着学生。7、教育不是说教,教育是示范。老师做了,才有说服力,我让学生做笔记,首先把我的笔记给学生看,给学生以震撼,这个时候教育才有效果。
8、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读课文,首先读懂字面意思,然后
寻找
文字后面的内涵,找出童真童趣;然后朗读,用自己的声音再现童真童趣;第二课时,整本书阅读《呼兰河传》,片段的精彩回放还是围绕一个中心:童真童趣。9、语文课程中的读课外书,不是仅仅获取信息和知识,是学语文的,学词学句,积累语言,读写结合。所以读课外书,一定要让孩子遇到生字就查字典。
10、由一篇课文,可以带出一本书,比如,我今天上《祖父的园子》,带出《呼兰河传》,也可以带出一位作家。
11、我有一位学生,教一篇课文,带出一位作家,如她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带出冰心:走进冰心。和孩子们一起,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冰心,阅读冰心。到高年级,一个学期,她至少带出两部名著。
12、小学生学语文要有积累的意识,口袋里没有钱,花什么?所有语文素养好的人,都是读了大量的书。先存钱后花钱。所以语文评价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考察积累:字,词,背诵的'量;然后再考察运用。
13、我考察阅读很简单,第一,读这篇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把意思写出来;第二,思考题很简单: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问题都很浅显。
14、我进行作文考察时,允许带字典词典,不会写的字马上查;允许带读书笔记,想运用名人名言,马上翻翻读书笔记,抄下来就行了。这样的考试,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5、我还进行第三种测试:开卷测试,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表达信息。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比如,我搜集各种超级战机的图片,略作讲解,孩子兴趣大增,然后布置作业:1、请上网浏览各国战记并记下名称;2、超级战机的性能;3、写下来。
16、我们的老师能想多远,我们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十四
欣赏一片习作(一)(描写景物片断)。
“细雨刷刷的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欢毛毛雨,在微风中斜飞着,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
师:谁喜欢朗读?一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带头鼓掌)这段话中作家都写了哪些事物?
生:雨、房屋、山、树、燕子……。
师:那同学们又听到了什么?
生:刷刷、唧唧。
师:“刷刷”模拟什么声音?
生:雨声。
师:“唧唧”模拟什么声音?
生:小鸟的声音。
师:学习象声词。(板书:象声词)所谓象声词就是模拟声音的词语。
再出示短文(二)(小英雄雨来片断)。
“雨来刚来到弄堂,见十几把雪亮的。。。。。。嗖溲的飞来”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是象声词?
生1:嗖嗖、咔啦。
师:“咔啦”是模拟枪上膛的声音,那么“嗖嗖”是模拟什么声音呢?
生:子弹飞过的声音。
师:这四个词都是象声词。有了象声词的运用,就会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习作中不仅要写我们看到的,还要适当的写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这样写如见其物、如见其声,这样作文才会有声有色。(板书—有声有色)。
师:大自然里有很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听听看都有哪些声音。
生踊跃回答。
师总结: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中,大自然有风“呼呼”的吹着的声音。有小溪“哗哗”流淌的声音;工厂里有机器“轰卤的声音;大街上有汽车“嘀嘀”的声音;课堂上,老师布置好作业,同学们安安静静做作业时还有写作的“沙沙“声;晚上当夜深人静时还可以听到打鼾声。
师:在生活中你还能听到那些声音?谁来学一学。
生:青蛙声、狗叫声、猫叫声。。。。。。
(几位学生学得惟妙惟肖,大家都乐了!)。
师:所以我们写作文,不仅写看到的,还要写听到的,当然写声音要恰当要适可而止。
师领大家去逛公园。
出示录像(无声的公园美景片断)(第一次逛公园)。
师:你们看到什么?
生:游人、花、树、草、蝴蝶、小鸟、泉水……。
师:老师刚才让大家带着眼睛和耳朵去游公园,可是只有画面却没有声音,我们现在再去看看。(第二次逛公园)(放映配上声音后的同一片断)。
生:第二次有意思,我听到了泉水、小鸟、蝉的声音。
师,谁来学一学鸟叫声。蜜蜂飞的声音。
师:是呀,第二次逛公园多么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埃若能把第二次逛公园的感受写下来,那真是如临其境。老师就会给你“有声有色”的批语。想得到这样的评语吗?那就把你的感受有选择地写下来,写一个片段即可。或者自己发挥写一个童话、写一个场景。若有困难,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词语:
出示三组象声词,师读。
(1)轰隆隆呼呼哗啦哗啦。
(2)咯咯嘿嘿嘻嘻。
(3)啪呜呜啪噗哧。
(板书:想象)。
师:大家先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给自己的作文起一个题目,一定要选一个好题目。“好题文一半”,一个好的题目就是文章成功了一半。(板书:好题文一半)。
师:所以你一定要起一个好的题目。如果想不好那就先起草作文,起草要一气呵成,不要打断思路。
(强调写字姿势)。
师:如果你写好了,要反复念。改作文就要:再念,再念,再念,念是改作文的最好方法。(板书:再念,再念,再念——叶圣陶)。
作文讲评。
1、师:写公园的有哪几个?(约7、8个学生举手)。
先报题目我们再决定听谁的。
师:想听谁的?
生1:《夏日小景》得110分。
如“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我更爱夏日的小景”。。。。。。
生2:《如诗如画的公园》得110分。
“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生:(高兴地上台展示并朗读)。
师:教师对于学生朗读优秀,字写得好,想象丰富,象声词用的恰当,善于观察、运用,应用名言警句,题目好等方面都予以加分。每位学生都得到100或110分多分的奖励高高兴兴的跑了下去。
师:写第一组象声词的有那几个?(约7、8个学生举手)。
先报告题目:下雨啦、大自然的乐队、大自然的交响曲、雨景、下雨风波、调皮的雨、飞似的雨、真热闹、雷风雨。。。。。。
生:《调皮的雨》得99分。
师:写第二组象声词的有那几个?(约5、6个学生举手)。
先报告题目:过火的玩笑、我班的恐怖分子、商场趣事。。。。。。
生:《我班的恐怖分子》得115分。
师:写第三组象声词的有那几个?(约4、5个学生举手)。
先报告题目:恶作剧风波、电视风波、一次恶作剧、一次风波。。。。。。
生:《电视风波》得120分。
生:快乐!
师:下去认真修改作文,抄写上交代课老师,也会得到更好的分数。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十五
(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和《题临安》)。
师:背得好,你们会背词吗?比如《如梦令》《念妈娇》《卜算子》。(板书:卜算子)(生背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师:还有没有会背词的?(生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师:哪四句最能表达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思念?
生:我觉得应该是最后四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了。在那个特定的情境,这几句诗最能表达我们的感情。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卜算子》。“卜算子”是词牌名。请你来读第一首《卜算子》前面的一句话。
生:(朗读)“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懂,这两首词就领会了。(板书:反其意而用之)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这两首词。学习古诗文,第一要凭借注释,好多古文古诗都有注释,它能帮助我们学习古诗文,请大家借助注释,先自己读,看能读懂多少,看看你对“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能理解多少。先自己学,不要急着讨论。先自己读,自己思考。(学生身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两首词,默读的时候认真看看这两首词的注释。看看谁能通过注释读懂这两首词。“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读书要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智慧在哪儿呢,智慧在思考。如果这两首词的意思基本上读懂了,请你考虑这句话“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用”和“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出声读同样可以帮助思考的。每组找一个人朗读,其他同学听、思考,来个小组合作。(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师:通过听别人朗读,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了“用”和“之”的意思了吗?读懂的请举手。
生:我认为,“用之”,就是毛主席也是“卜算子”的词牌子,写的也是梅花。
生: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题目和陆游的题目相同,写的也都是梅花可是两首词表达的意境不同!
师:他把“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的意思大体上说出来了,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生:相反。
师:能看出这一点的同学更了不起!于老师再给大家出个难题,请大家再仔仔国细地读,认认真真地想:究竟毛泽东写的和陆游写的《咏梅》有什么不同?这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要会比较。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在小声读。)。
师:(插话)同学们要注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词句子要画下来,做个记号,它会帮助你思考。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分别到其中的几个小组参与讨论。)。
师:毛泽东和陆游的《咏梅》到底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先说陆游笔下的梅花怎么样?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有点凄惨。
师:凄惨,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让人感觉悲哀、悲伤,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正如朝廷里没有人欣赏陆游一样。
师:这个事情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资料中找到的。
师:你很会学习。
生:我觉得陆游笔下的梅花比较孤独,悲观。(师板书:孤独,悲观)。
生:我从“驿外断桥”中,看到陆游笔下的梅花无依无靠。
师:无依无靠用得好,你很善于表达。
生:孤苦伶仃,无人欣赏。
师:驿站本来就很少有人住,它的帝边有座桥,这座桥还断了,就更无人走了。梅花就长在断桥旁,无人问津,无人照顾,更无人欣赏。
生:如果把陆游笔下的梅花比作一个人的话,就好像一个要走向生命尽头的人一样,非常地悲观和孤独。
师:体会得多好啊!陆游笔下的梅花除了孤独和悲观之外,还有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陆游这首《咏梅》,是用凄苦抑郁的调子来写的,梅花虽然已经凋零了,但是它的香味仍然存在。
生:孤芳自赏。
生: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写的是梅花的勇敢的坚强。
师:(板书:坚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看出来的。春天虽然向我们走来,冰天雪地。但是梅花迎着冰雪,不怕严寒。
生:从最后几句可以看出梅花的大方。
师:还有比“大方”更准确的词语吗?
生:大度。
师:(板书:大度)你们能理解到大度,很了不起。还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还有一种精神在里面。
师:什么精神?
生:默默无闻,为别人奉献的精神。
生:我觉得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十分地勇敢,有大无畏的精神。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一句可以看出,那时天气已经是十分寒冷了,但是梅花依然还是开放得很俊俏。
师:面对着严寒,灿烂地开放,有一种无畏的精神。
生:我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他笔下的梅花: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师:(板书: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大家一起书空。能看见么?这是一种独特的见解。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坚强的,是无畏的,是默默奉献的,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它并不是跟虽人争奇斗艳,而只是默默地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了。
师:是的,只是告诉人们,告诉其他的花: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分享春天的温暖,春天的阳光。
生:我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看出,毛泽东好像就把自己比成了那朵梅花,把山花比作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他就会在人民之中,十分地开心。
师:好的。说到我前面去了,不得了。咱们通过自己的读和思,看出了这两位词人笔下的梅花的不同点。刚才于老师说了,读古诗文,第一要借助注释;第二,有些古诗文还要知道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板书:写作背景)注意写作背景,也就是说,词人和作家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这首词、这篇文章。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那么对这两首词真正的寓意,也就理解得更清楚、更明白了。下面来看介绍陆游情况的资料。(出示投影)。
生:(读)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人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作此词。
师: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因作此词,因此写了这首词。陆游写了一百多首咏梅的诗词,这是其中的一首。再看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出示投影)请你来读。
生:(读)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国家很困难;美国大肆反华,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并攻击中国共产党要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毛主席写这首词来鼓励全党同志。
师: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两位诗人当时写《咏梅》的背景。了解了他们写作的背景,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了。大家说说这两首词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过“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先说陆游的,请讲。
生:表达了他当时不受皇帝的信任,而且投降派也在排挤他的时候,他不为动摇,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孤芳自赏的精神。
师:孤芳自赏是当时情况下的一种无奈,正如你刚才说的,它不仅表达一种无奈,而且表达了自己的一种骨气,一种傲气,表明自己爱国的思想是永远不变的。陆游活了85岁高龄,他的绝命诗,大家会背吗?(生齐背《示儿》)。
师:尽管皇帝不信任我,尽管投降派排挤我,打击我。但是,我的爱国情怀永远不变。“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生在于老师震撼人心的诵读中,不禁也跟读起来。)。
师:大家再看,毛泽东在这个背景下写这首《咏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他想鼓励全党同志,不要害怕,要像梅花一样坚强无畏。
生:大度。
师:对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为了争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我们一切为了人民,就像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当我们的人民生活富裕了,我们就感到无比地欣慰。这就是毛泽东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多么宽广的胸怀,这就是中国人民的胸怀!
生:懂了。
师:在这里,他们用的都是“卜算子”这个词牌,同样写的是梅花,但是他们两个写的意思不一样。好了,下面我们来看谁能读出这两首词的不同感情?各人练习各人的。先读陆游的,再读毛泽东的。(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练得怎么样?会背吗?第一,要背下来,然后再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诵。会背的举手。(学生举手不多)。
师:再背。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学生继续背诵)。
师:谁能读出这两首词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次大家可以看着书朗诵,第二次要求不看书背诵。请你来帮我指定一个。(于老师对这个学生说了一句悄悄话)。
生:高欣。
师:请你先读毛泽东的。(生朗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师:再读第二首,要读出不同感情。
(生朗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读后掌声一片。)。
师:好。读出区别来了。谁愿意来背诵?而且到前面来的和于老师比赛。(还找到那个同学说悄悄话)请你再推荐一个。
生:(微笑着)郭嘉。
师:请到前面来。能背吗?
(背诵两首《卜算子·咏梅》,在背诵到陆游的词时,有一句话背错了,于老师即时进行了纠正,学生背完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该我背了,大家坐好。请看于老师的表情。(于老师的朗诵声情并茂,两首词的感情迥异,读后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师:这边的四组同学把你最喜欢的毛泽东的词里面的诗句写下来,那边的四组写陆游的。我也把我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送给大家。(生认真地写)。
(学生互相传递复印的书法作品)。
师:大家喜欢于老师的这幅字吗?
生:喜欢。
师:不仅要喜欢字,更要喜欢这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喜欢这两首诗词。下课。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十六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生:(低声)陆飞宇。
师:噢,陆飞宇。――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很好。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笑声。)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习他。――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新型玻璃的名字。
师:(边巡视边夸奖)读书够认真的啊,看得多仔细啊!好,把笔放下。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好,放下。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hu幔……划(hu?)(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对了!请接着读。
(该生接着往下读,再没出错误。)师:很好。后面读得比前面好得多。开始时,我看你不是不会读,而是有些紧张。那么多老师听课,能读成这样很不容易。请坐。大家把这一小节都读一遍。(生各自放声朗读。)。
[1][2]。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十七
整理:陈虹。
评析:特级教师张庆。
班级: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小学四(1)班。
时间:1996年5月。
[评者按]怎样改革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我以为,改革的要点,就在于加强读书训练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新型玻璃》一课,便是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的,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生:(低声)陆飞宇。
师:噢,陆飞宇。――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很好。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笑声。)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习他。――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新型玻璃的名字。
师:(边巡视边夸奖)读书够认真的啊,看得多仔细啊!好,把笔放下。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好,放下。
---------------------------。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hu幔……划(hu?)(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对了!请接着读。
(该生接着往下读,再没出错误。)师:很好。后面读得比前面好得多。开始时,我看你不是不会读,而是有些紧张。那么多老师听课,能读成这样很不容易。请坐。大家把这一小节都读一遍。(生各自放声朗读。)。
[4]。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十八
课前交流:
师:刚才周老师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
生:你叫于老师。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叫老师了吗?(生大笑)。
生:你叫于永正。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
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于永正,全班一起叫。
师:人呢,本来就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国家主席,就可以叫他全名。
生:于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于老师好一点。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
生:我可以叫你老于吗?
师:当然可以啊,哈哈,你真聪明,你看我,年纪这么大了,是应该加个“老”字了。
师:你们有没有开始喜欢我了呢?
生:喜欢!
师:第一次见面,那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呢?
生:于老师,你真幽默!
师:好!看出我幽默了,真了不起!
生:于老师,认识你,我真是三生有幸!
师:认识你,我四生有幸啊!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
生:翠鸟。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十遍。
生:六七遍。
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
请小朋友抬起头来,看于老师写,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象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噢,有理,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1/512345下一页尾页。
生:背上的羽毛象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
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叫翠鸟好听。
师:叫翠鸟声音就好听,叫绿鸟声音就不好听?这可不一定。
生:因为翠鸟外形美,音节动人。
师:是啊,同学们在读课文时,一定注意过有个词叫青山绿水,那颜色就可以叫重峦叠翠。
有一种竹子,叫翠竹。为什么要用上这个“翠”字呢?听了有什么感觉呢?
生:翠就是很亮。
师:这个翠字不仅表示绿色,颜色亮一点,而且还表示很可爱,好听。这就是汉字的一个特点,它不光表明一种意思,还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叫翠鸟多可爱啊,让我们把课题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预习的这么好了,不知道课文读得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为了把课文读得更有把握,给我们大家,包括听课的老师一个惊喜,我们还是再练习一遍吧,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生自由读全文。
师:我认真看了同学们的表情,听了同学们的声音,从你们的表情和声音,我看出来了,你们把这篇文章读熟了,而且还很喜欢读。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我来叫一个不举手,不敢看我的。
(指着一位没举手的说)你来,你为什么不举手啊?
生:我怕读不好。
师:哦,怕读不好?怕不怕我?
生:怕。
生:怕。
生:敢。
师:大声点。
生:敢!(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师:好!自发地鼓掌了,真好!请你读。
生读,但是读不好。
师:噢,还真有些害怕呀,坐下读,好吗?你坐下来读,应该能读好一点的!
学生坐下读了一句。
师:坐下读,果然好多了,大家再给他一点掌声(掌声),好,继续读。
生读毕。
师:嗯!真不错!读错的句子也改过来了。(学生再次鼓掌)。
师:谁还想来读读这个句子?这回请个举手的。2/5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一女生读。
师:嗯!真好!声音好听,又读得流利,表情也很好,可惜大家看不见。从她的读中,可以看出她喜欢这一节。
谁还愿意读读这一节?超过她?
一男生读。
师:啊,你读得太好了!一个比一个好啊!我都不敢读了。(生发出惊讶地感叹)真不敢读了,谁还敢来读?(全班学生纷纷举手)。
一男生读。
师:你读得太好了,表情比声音更好!你把对翠鸟的喜爱都放在脸上了,真好!现在让我们都把对翠鸟的喜爱放在脸上,读!只要我们把这一段读好了,记住了,以后你写小动物就有办法了。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再接着往下读?
一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刚读了第二句时):我觉得你把这个翠鸟停得太重了,能不能再轻一点?来!大家都来试一试。
生各自读。
师(指着刚才那个女生):好,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这个“清脆”读得比刚才好多了!
谁再来读读?
(指名多人读,分别表扬):不错,轻多了。
更轻了。
还更轻了一点的吗?
……。
生:因为如果重重地停,哪还有小鱼儿敢来呀?
师:哦,原来是怕惊跑小鱼儿呀。
好!谁接着往下读?
一学生读不好。
师:没关系,再来。(还是没读好),没关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三遍,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要是第四遍还是读不好,还有第五遍呢!
生再读,终于读好了。
师(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个句子):这个句子比较长,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两遍。
师:接着往下读,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十九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生:(低声)陆飞宇。
师:噢,陆飞宇。――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很好。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笑声。)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习他。――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新型玻璃的名字。
师:(边巡视边夸奖)读书够认真的啊,看得多仔细啊!好,把笔放下。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好,放下。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hu幔……划(hu?)(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对了!请接着读。
(该生接着往下读,再没出错误。)师:很好。后面读得比前面好得多。开始时,我看你不是不会读,而是有些紧张。那么多老师听课,能读成这样很不容易。请坐。大家把这一小节都读一遍。(生各自放声朗读。)。
师:谁接着往下读?读第二段。我想找个不举手的同学读。(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师指身边一生。)她是最后举手的,很有勇气。好,请你来读吧。(该生读第二段,没有错误。)。
师:嗯,读得很好!全班同学像她这样把第二段读一遍。(全班学生放声朗读。)。
师:一二两段有不懂的词语么?生:“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
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师板书:“不是……而是……”、“即使……仍然……”)。
师:划下来以后,请把这两句话读两遍。(生大声读。)。
师:现在我还想请刚才读第一段的同学把这两句话读给我听听。(这位同学朗读能力较差,这次却读得很好。)。
师:真好!没想到能进步得那么快!请坐。谁接着往下读?这回该找个举手的读了。请第一排最后一个女同学读。生:(读)“另有一种‘变色玻璃’……”
师:不要慌,沉住气。看清第一个字。生:(读)“还有一种‘变色玻璃’……”师:这就对了。读下去。(该生一直读完“吸热玻璃”一段,也没再出现错误。)。
师:真好。一点都没有错。大家学着她这个样子,把三四两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这两段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问世”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我想请你自己解决。请再读读第四段,边读边想。其他同学也要这么边读边想。(许多学生举手,要求说。)。
生:看出来了。“问世”就是“有了”。
师:对,说下去,哪里有了?生:商店里有了。
师:对哇!这不读懂了吗?“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是说它早就生产出来了,市场里有卖的了。记住,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读懂的。
谁读读最后两段?(指名读最后两段。老师相机指出错、漏之处。略。)。
生:请问“分贝”是什么意思?师:这是个专用名词,大家很生疏。这里是指测量声音大孝强弱的单位。科学家说,声音超过70分贝,对人体就有危害了。城市中有的马路旁安装着测定声音大孝强弱的装置,以后你们注意看。
评:对于学生不理解的专有名词,无需反复启发,教师径直讲来,这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同学们,请把于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师板书:尽管……还是……如果……就……)。
师: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谁来回答?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
[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一些人囿于传统的偏见,夸大了烦琐分析的作用,似乎摒弃了烦琐分析,学生便无从理解课文内容。事实上,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乃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书。这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反复强调“要把阅读课上成读书课”的道理也在于此。]――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评:于老师以其敏锐的`语感、娴熟的训练技巧使说话训练落到了实处,训练得有质量。](听课的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为她鼓掌。)。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笑声。)。
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用笔划。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
[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信手拈来,因势利导。教给读书方法,强化良好习惯,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举重若轻,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好,接着读吧。(学生继续读、想、划。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划得是否准确。)。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
师:大多数同学写好了,有许多人写得很漂亮。
下面,我请同学到前面来读自己写的“自述”。按着顺序来,先请“夹丝网防盗玻璃”来说。谁愿意来?(指名到前边来读。)。
师:大家注意听,看他写得怎样。特别注意听老师怎么给他评改的,学点修改文章的方法。(学生到讲台前“自述”,于老师当面进行评改。下面是重点评的后三种玻璃的“自述”。前面的从略。)生:(读)“《变色玻璃自述》。我的名字叫‘变色玻璃’,是一种高科技产品。有人可能不知道我,其实,我早就上世了。”(师插话:“请停一下,把你写的‘上市’的‘市’写在黑板上。”该生在黑板上写了个“世”字,听课者忍不住笑了。老师说:“产品上市的市,是市场的市,就是拿到市场上去卖。”该生恍然大悟,把“世”改为“市”。
[1][2]下一页。
[评:袁枚说:“但肯寻诗便有诗。”只要有了训练意识,到处可以找到训练点。](接着往下读)“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而从外面看室内却看不见。
”(师插话:“‘却什么也看不见’,加个‘什么’”)“却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小偷就不知家里有些什么,没法去偷。”(师插话:“想得真周到。不过,不是‘没法去偷’而是‘不会去偷’。”)“我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使光线变得柔和,不会刺眼睛,所以有些人把我叫作‘自动窗帘’。你们看,于老师的眼镜片就是用我做的呢!”(笑声。师插话:“对!就是用你做的!”笑声、掌声。)“大家去商店把我买回家,我会为你尽力效劳。”师:第一,你写得好;第二,你朗读得好;第三,你的心很善良。三好啊!还有一好,课文读得好。如果课文没读好,哪能写得这么漂亮?我得谢谢你,因为你保护了我的眼睛。跟于老师握握手。(笑声。)该第四种玻璃介绍了。请班长来吧!
生:(读)“《吸热玻璃自述》。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我大大地希望能为你效劳。”(师插话:“‘大大地希望’改成‘衷心地希望’。”)“如果你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所以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大大地为你效劳。”
师:又来个“大大地”!你是不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笑声。)把第一个“大大”改成“衷心”,把第二个“大大”改成“热情”,不要老是用“大大地”。你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你没忘了老年人,很善良,良心大大的――好!(笑声。)孔子的学生问他的志向,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首先愿天下的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你这句话虽然是以新型玻璃的口气说的,但是可以看得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请上位。
[评:于老师评改学生的作文,不光从“文”的角度评改,也注意到从“道”的角度评点,抓住学生在行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与熏陶,可谓“循循然善诱人”。]最后一种玻璃谁来读?好,请你来。
生:(读)“《吃音玻璃自述》。我叫‘吃音玻璃’,我虽然不像‘夹丝网防盗玻璃’那样能防盗,不像‘夹丝网玻璃’那么坚强,(师插话:“‘坚强’改为‘坚硬’。)不像‘变色玻璃’那样能调节室内光线,不像‘吸热玻璃’那样,夏天能够把强光挡在外面,冬天把温暖留在房间里,但我也有一种特殊本领,就是能吃掉噪音。你们把我装在窗上,如果街上的噪音是6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8分贝了。我是消灭噪音的能手!
生:18分贝。师:对,18分贝,一点也不错!数学也学得好!(笑声。)她是最后一种玻璃,她把前面的概括了一下,等于替教师作了总结,我要好好谢谢这位同学。
[评:让学生当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则当众相机面批,此种方式好处很多:1.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能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2.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3.当众面批,费时少,受益面大。――当然,要面批得好,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语感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上一页[1][2]。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二十
整理:陈虹。
评析:特级教师张庆。
班级: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小学四(1)班。
时间:1996年5月。
[评者按]怎样改革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我以为,改革的要点,就在于加强读书训练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新型玻璃》一课,便是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的,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生:(低声)陆飞宇。
师:噢,陆飞宇。――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很好。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笑声。)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习他。――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新型玻璃的名字。
师:(边巡视边夸奖)读书够认真的啊,看得多仔细啊!好,把笔放下。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好,放下。
---------------------------。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hu幔……划(hu?)(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n。
[4]。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二十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
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
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
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该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师: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
师: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师: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
(下课休息)。
师: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
(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师:读完课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生:二三遍。
师:“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人人声音很轻。)。
师:(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
(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词语吗?
生:“芦荡”
师:谁知道?
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生:什么叫“剪影”?
师: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师: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指第一位学生)。
(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师: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师: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
(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
[自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朗读。]。
师:接下去,齐读第12段。(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自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师:(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
生:……。
师: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学生背诵踊跃。因为太快,记不下来。)。
师: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师:可以。
(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因速度更快,也没记下来。)。
(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背一着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声。)。
师: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的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
生:(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师: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的,诗中月更美。
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后一部分,看看这一段又写的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进行交流。)。
生:想中月。
生:幻中月。
师“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为了和上边的一致,非说成三个字不可。这是写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说想象中的月。(板书:幻想中的月)。
[自评: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都是我和高林生琢磨出来的。]。
师:这一部分能读好吗?
生:能。(学生练读。)。
师:先找个男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尤其强调人说话时的语气。)。
师:同学们注意,“不假思索”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生:“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意思。
师:对的。注意不要写错这个字。大家把这个词书空一下。“假”和“加”读音就不一样,只要读准了,就不会写错。再齐读一下。(生齐读“不假思索”。)。
师:小外甥的话该怎么读,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大家练一下。
(学生用心练读。练读过之后再请那位男生读,读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师:我们一听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觉了。再找一位女同学与前面的男同学比赛。(一女生读第三部分。)。
生: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
师:那为什么用“冒”?
生: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生: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师:对了,所以说“冒出了一个问题”。——接着读。
(该生读完。)。
师: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
(又找一名同学把最后一节读完。)。
师:读得真是有梦幻的感觉。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学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这篇文章与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们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第三部分。)。
师:文章写得美不美?
生:美!
师: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下课)。
于永正经典教学篇二十二
呵成。必须要一气呵成。
(学生写作)。
生:嗯……。
师:说心里话。
生:不太喜欢。(笑)。
师:他的题目是“和好”。请你念一念。
(学生念作文)。
师:第一,他分段了;第二,提示语交代了是谁说的;第三,故事挺完整。可惜,少了一个结尾。你最后怎么写,加一句话。
生:人物互相道歉。
师:加一句话,知道没有。
生:知道了。
生:没有。
师:此时此刻有什么话对我说。
生:谢谢于老师。
师:谢谢我?不对,应该谢所有教过你的老师。
师:这位同学你来。喜欢作文吗?
生:喜欢。
师:好,写完了没有?
生:写完了。
师:念一念,读慢一点啊。
(学生念作文)。
师:停下来。时间地点交代了么?
生:下班高峰期。
师:交代了事情的缘由。这句话交代得非常好,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不可能发生下面的事情。我相信,同学们听了以后会对她考虑的严谨而赞叹、佩服,相信她的作文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学生念作文)。
师:听到没有,提示语有变化。(师给学生打分,递给学生看)给你打了多少分?
生:150分。
师:你得过没有?
生:没有。
师:掌声!还要加朗读分,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得好为你的作文增添了不少亮色,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好好念,知道吧。朗读加25分,175分!(掌声)好,那位同学你上来,带上作文。
(学生念作文)。
师:停下来。张容飞,请你站起来,你听她是怎么说的。“大吼”!是啊,怎么好端端的骂我呀?读!
生:翻了个白眼。
师:翻了个白眼。形象不形象?
生:形象。
师:就这一句话要加10分啊,太形象啦,精彩!阿姨翻了一个白眼,多厉害!接着念。
(学生念作文)。
师:“脸上肌肉抖动着”,多形象!嘿,没想到吧。这叫不打不成交,不打不相识,两个人吵了一架成了好朋友啦,说不定还能成为一家人。(生笑)实际上,这是她的美好心愿,在她心目当中,人不应该这样互不相让。这样的结尾是她的思想表现,好人才能写出好作文。打一个到目前为止的最高分:200分!张容飞听得特别好,十分虚心,听得十分专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3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