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这里有一些写得很好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
花园说课稿篇一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童话故事,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二组单元第九篇课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故事讲述了一个巨人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花园不再有鸟语花香,一片荒凉,只有冬天。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拆除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正确掌握文中一些优美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4、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认识并掌握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1、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童话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本课分为三步:
1、学习并掌握课后生字,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积累优美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
3、学习对比手法,使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1、学生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2、抓住文中的语言描写,文中人物的变化,体会童话的乐趣和道理。
3、在多读过程中,培养朗读能力和综合能力。说教学流程。
花园说课稿篇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九课《巨人的花园》(板书:9、巨人的花园)。
走进第七册第三组语文,就是走进“中外童话”专题。
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特点。
《巨人的花园》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文章描述了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得开心,花园一年四季美丽如画;然而当巨人回来时,勃然大怒,赶走了孩子,砌起了围墙,花园被笼罩在冰天雪地中,从此花不开,鸟不语;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游戏时,花园又是一片春意;巨人一再驱赶,花园又被冰雪覆盖;最后在一位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于是又春意盎然,巨人再次回到了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这篇童话告诉我们: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本文有三处对比描写,即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进行对比、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是课文显著的写作特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允许”“洋溢”“鲜花盛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体会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3、: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体会这篇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选用的教法有: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要预设好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
2、。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力求学生人人参与,紧扣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无止境。学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课堂这一大舞台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法的渗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的学法有:
1、《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先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感悟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完成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构建的过程。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篇精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的教学时间。
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精读第1——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初步感受对比的表达特点。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精读课文第7——1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揭示童话蕴含的道理,进一步体会对比的表达特点。
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你们平时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口头交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读过的童话。)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游览一座花园。
2、揭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括号里的拼音;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及时正音。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打出多媒体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扫除阅读障碍。紧接着,充分利用课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比如“添”字的右下角有两点,应该并列。
1、以问促读:巨人的花园美吗?从哪里看出?认真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出描写巨人花园美丽的句子,同时一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花园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吧!范读,个别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
(3)读写结合:第一自然段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一句写出了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请同学们也模仿这样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的小区、可爱的校园、美丽的公园,等等。(设计意图:从读到写,目的是迁移课文知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精读第3——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的前与后。
(1)过渡:当花园的主人——巨人外出旅行归来时,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读第3——6自然段。
给足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过渡语的设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幸福寒冷。
(设计理念: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提示语: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却——。
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于是拆除了围墙,花园又——。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既激发兴趣,又接触文本,还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
(4)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设疑:同样是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通过解疑,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花园的主人——巨人的行为,使花园由美丽变得荒凉,巨人也由幸福跌到孤独。(在质疑问难中,学生对“对比”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1、继续读课文第7——11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以上作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铺垫。
一篇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力求达到以上的要求,既体现内容美,更体现形式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板书:略)。
花园说课稿篇三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巨人的花园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文章描述了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得开心,花园一年四季美丽如画;然而当巨人回来时,勃然大怒,赶走了孩子,砌起了围墙,花园被笼罩在冰天雪地中,从此花不开,鸟不语;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游戏时,花园又是一片春意;巨人一再驱赶,花园又被冰雪覆盖;最后在一位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于是又春意盎然,巨人再次回到了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这篇童话告诉我们: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2、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允许”“洋溢”“鲜花盛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体会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3、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4、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选用的教法有:
1、以读代讲、以问促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我要预设好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
2、读写结合法。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本课的教学,力求学生人人参与,紧扣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无止境。学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课堂这一大舞台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法的渗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的学法有:
1、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先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感悟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完成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构建的过程。
2、读书、思考、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篇精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的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精读第1——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初步感受对比的表达特点。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精读课文第7——1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揭示童话蕴含的道理,进一步体会对比的表达特点。
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你们平时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口头交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读过的童话。)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游览一座花园。
2、揭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括号里的拼音;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及时正音。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打出多媒体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扫除阅读障碍。紧接着,充分利用课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比如“添”字的右下角有两点,应该并列。
第三环节细读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领悟文本。
1、以问促读:巨人的花园美吗?从哪里看出?认真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出描写巨人花园美丽的句子,同时一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花园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吧!范读,个别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
(3)读写结合:第一自然段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一句写出了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请同学们也模仿这样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的小区、可爱的'校园、美丽的公园,等等。(设计意图:从读到写,目的是迁移课文知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精读第3——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的前与后。
(1)过渡:当花园的主人——巨人外出旅行归来时,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理念: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提示语: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却——
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于是拆除了围墙,花园又——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既激发兴趣,又接触文本,还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
(4)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升华文本。
设疑:同样是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通过解疑,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花园的主人——巨人的行为,使花园由美丽变得荒凉,巨人也由幸福跌到孤独。(在质疑问难中,学生对“对比”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继续读课文第7——11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以上作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铺垫。
一篇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力求达到以上的要求,既体现内容美,更体现形式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花园说课稿篇四
本案例付老师没有因守传统教学中的就阅读而阅读,就训练而训练,而是以诵读为“经”,以想像为“纬”,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交际应对,言语训练等具体、灵活开放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感受童话语言的魅力,人物形象的魅力,积累语言精华,展开联想,放飞想像,倘徉于童话王国,既培养了语感又感知了文本的内涵: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突出表现有以下三点:
学生的想像不是漫无目的妄想,而是需要教师巧妙的引领。如:教师引导学生读了巨人叱责孩子们的三句话后,顺势问,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这里的问题设置带有启发性,同时给学生留有疑问的空间,为学生展开想像留下了余地,从而开启了学生的智慧。
把抽象的知识融入情景,融入生活,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便由被动走向了主动。教学中,付老师引导学生扮演巨人演出他们的神情、动作、语言,再现了文本,丰富了文本,拓展的文本,开放了文本,重构了文本,为师生建构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交流,面对五位巨人的表演,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个巨人好狠、好无情!这个巨人真厉害啊!在交流中他们在解读生命,感悟人性。
没有思维的碰撞,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没有言语的实践,课堂就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本案例,付老师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不断产生思维的撞击与交流,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如:读了以后,大家看到一个怎样的巨人?学生说道:一个善良的巨人,一个慈祥的巨人,一个幸福的巨人,一个快乐的巨人等等,至此,学生已与文本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润物细无声”的.课堂交流已使师生双方都在悄然发展。
花园说课稿篇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巨人的花园》。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采用传统的四说法,1、说教材,2、说教学方法,3、说教学过程,4、说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4篇作品。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巨人的花园》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课文主要讲的是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就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花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跟着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再次把孩子们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篇童话告诉我们能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童话,童话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着这些爱幻想的孩子们。孩子们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这篇课文有着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编者意图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愿意和同学们交流阅读感受,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这篇童话故事的内容跌宕起伏,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因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到此为止我的教材分析学完了下面我来说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不拘一格,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的训练重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本文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境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这篇童话故事的魅力正是体现在这些对比之中,因此我选择了情景教学法,对比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本课时的教学我打算分以下三个环节进行:一,对比画面,想象情境。二、感情朗读,小组讨论。三、小结课文,升华感情。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进行复习导课:孩子们你喜欢巨人的花园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巨人的花园究竟是一座怎样的花园?孩子们可能会填漂亮的、寒冷的等答案。聪明的孩子可能会说巨人的花园先是荒凉的,后来变成了漂亮的花园。导课部分大约需要4分钟,作用是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接着我就引导孩子进入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本教学环节我将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提示语找出课文中描写花园不同景色的句子。提示语是这样的:
1、巨人外出旅行时,花园()。
2、巨人赶走孩子,并在周围砌起围墙后,花园()。
3、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来玩耍时,花园()。
4、巨人再次赶走孩子们之后,花园()。
5、巨人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孩子们与小伙伴们一起边找边读边品悟。既阅读了文本,又进行了说话训练,还初步了解了本课对比的写作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会下去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多数学生找出来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并找出引起花园变化的原因。此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及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也很好的突出了本课时的训练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环节教学如果进行顺利的话,大约用时十三分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随即引导学生体会巨人感觉的变化、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会抓住巨人训斥孩子们时说的三句话和醒悟后说的三句话,和孩子们一起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人物的感情和文本的内涵。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那个神奇的小男孩的教学内容。课文中是这样进行描写的,“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首先我让孩子们画出描写小那还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可能说了些什么,使巨人幡然醒悟,前后判若两人。
当学生清楚地知道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引起巨人态度的变化时,第三个环节的教学已经悄悄开始。此时,我会让学生再次声情并茂的朗读巨人醒悟后说的话。并且以对比的方式总结全文: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秘的花园,当我们愿意与大家分享快乐的时候,花园里草翠花开,生机盎然;可是当我们自私、任性的时候,心灵的花园就会被冰雪所覆盖,为了春天永远停驻我们心灵的花园,让我们做一个有爱心会分享的孩子吧!同时让孩子们再次阅读全文,使学习过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能够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环节用时大约十分钟,到此为止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已基本完成。但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运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分层次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题:
1、收集王尔德的其他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2、续编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请同学们提出修改意见。
好的板书就是一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我力求达到以上要求,体现了内容美,又体想了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自私冷酷: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无私分享:草翠化开笑声洋溢。
孩子唤来春天。
分享成就快乐。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花园说课稿篇六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进第七册第三组语文,就是走进“中外童话”专题。
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特点。
《巨人的花园》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文章描述了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得开心,花园一年四季美丽如画;然而当巨人回来时,勃然大怒,赶走了孩子,砌起了围墙,花园被笼罩在冰天雪地中,从此花不开,鸟不语;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游戏时,花园又是一片春意;巨人一再驱赶,花园又被冰雪覆盖;最后在一位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于是又春意盎然,巨人再次回到了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这篇童话告诉我们: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本文有三处对比描写,即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进行对比、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是课文显著的写作特点。
2、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允许”“洋溢”“鲜花盛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体会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3、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选用的教法有:
1、以读代讲、以问促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要预设好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
2、读写结合法。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力求学生人人参与,紧扣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学无止境。学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课堂这一大舞台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法的渗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的学法有:
1、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先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感悟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完成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构建的过程。
2、读书、思考、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四、循序渐进说程序。
这篇精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的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精读第1——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初步感受对比的表达特点。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精读课文第7——1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揭示童话蕴含的道理,进一步体会对比的表达特点。
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你们平时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口头交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读过的童话。)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游览一座花园。
2、揭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括号里的拼音;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及时正音。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打出多媒体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扫除阅读障碍。紧接着,充分利用课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比如“添”字的右下角有两点,应该并列。
第三环节细读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领悟文本。
1、以问促读:巨人的花园美吗?从哪里看出?认真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出描写巨人花园美丽的句子,同时一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花园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吧!范读,个别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
(3)读写结合:第一自然段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一句写出了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请同学们也模仿这样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的小区、可爱的校园、美丽的公园,等等。(设计意图:从读到写,目的是迁移课文知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精读第3——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的前与后。
(1)过渡:当花园的主人——巨人外出旅行归来时,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读第3——6自然段。
给足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过渡语的设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幸福寒冷。
(设计理念: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提示语: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却——。
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于是拆除了围墙,花园又——。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既激发兴趣,又接触文本,还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
(4)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升华文本。
设疑:同样是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通过解疑,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花园的主人——巨人的行为,使花园由美丽变得荒凉,巨人也由幸福跌到孤独。(在质疑问难中,学生对“对比”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继续读课文第7——11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以上作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铺垫。
花园说课稿篇七
《学学构图》是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九册第十六课的教学内容。
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掌握三角形构图、井字型构图、s型构图等多种构图方法,并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评析,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构图美,使学生了解什么叫构图及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原理法则。
2、操作目标:学习和掌握多种构图方法,并能大胆灵活地运用构图常识为自己的表达、表现和学学构图创作服务,体验创作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验,感受构图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对名画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分析了解生活中及美术作品中的不同构图方法,掌握不同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
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其“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每一课教学内容也都有渗透构图的概念,但将构图作为知识点进行专门教学,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添加了一些概念性的表述,目的是将学生之前的.一些学习经验提供理论支撑,强化学生的构图意识,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过于抽象化的概念既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不便于理解掌握,因为才介绍每个构图知识时,都配合典型名画进行,这样即帮助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同时也对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的缩放,移动功能,改变传统范画单一对比的形式,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构图的概念及作用有更直观的认识。
2、启发引导法:根据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我以实例为线索,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演示法:教学过程中不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将直接示范与多媒体教具交替使用,用语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说明讲授的内容,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花园说课稿篇八
总说5个环节:本课教学过程我共设计了5个环节,分别是:
1、揭示课题,利用鲜花图片创设情境。
2、欣赏纸花作品,探索纸花的表现手法。
3、学生设计、表现花卉。
4、展示、评价花卉。
5、拓展、引导纸制花卉的应用。
分说各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各个环节的设计。
1、首先教师用一句话导出课题:在大自然中,最美丽的就是花朵,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花园,来欣赏花朵的魅力吧。
3、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欣赏花卉图片,将学生带入美丽的花园。
本课开始就在优雅的音乐声中把师生领入美丽的花园,在花丛中轻歌漫舞,领略花朵的魅力。在欣赏图片的同时,配上钢琴曲《致爱丽斯》伴奏,借助乐曲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来渲染情境,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自觉地形成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花卉随着四季的变化,花开花谢,不可能永远留在我们的视觉中,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留住她们美丽的倩影呢?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进行交流。这里的设计是要让学生各抒己见,主动寻找留住花卉美丽倩影的方法。我分析学生可能会提到的方法有:拍照留影、用画笔描绘、用废旧材料制作等。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自然地引到植物园中的白玉兰,一边讲讲观察花朵的过程一边展示示范作品,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入纸花的制作,让学生感受到美妙的纸制花卉对他们的震撼。
3、接下来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分别介绍寻找制作纸花方法的途径,教师出示分解的花瓣、花蕊、花枝、花叶分解图,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须学”为“乐学”、“想学”,积极地参与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此时教师介绍多媒体课件的运行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立体花卉和纸浮雕花卉的制作步骤,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探究:玫瑰花的花瓣有点圆,稍微有些卷,是多瓣的。颜色有粉红、深红、黄色等。表现方法上分析:有的是仿真、立体的,是用加工过的纸制花瓣一瓣一瓣粘贴起来的;有的是简化的纸雕花卉,在平面制作上加一些立体的效果。从而探索花形的设计、色彩的选择,加工方法的变化等。接着教师出示其他同学和教师制作的花,起到借鉴作用,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纸花的。制作技巧,并且得出不管做什么形状的花,只要抓住花形特点,选取适当的工具、材料,了解一些技能技巧,就能创作出心中设想的花卉。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打下扎实的基础。
4、最后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在钢琴曲中欣赏纸花图片,为接下来的学生设计、表现花卉做进一步的铺垫。图片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而形象的再造与表现又是美术教学中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解决形象表现这一难点,教师设计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中一些未接触过或较难的形象有明确的认识,激发创作热情。
1、6人小组合作,讨论自己准备怎样做花,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完成有新意的花卉制作。
2、制作时注意花形的设计,色彩的选择,制作方法的变化,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材料。
3、教师在学生设计表现花卉时,巡回指导,例如:可以参与小组讨论,适时给予提醒和建议,使纸花做得漂亮有神韵;对遇到制作难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发现好的创意及时表扬。
通过第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基本突破难关,教师给予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发散状态,通过小组成员的探索,创作出独特的立体构成的花卉,体验纸花制作的乐趣。
1、教师出示《美丽的花园》展板、花瓶或包装好的花泥。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花朵展示到花园里,美化这个花园,使它成为美丽的花园。这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作自评和互评:学生欣赏美丽的花园,并把自己制作的花卉介绍给大家,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花,说出为什么。
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小结:生活中处处都有美,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课后可以用自己制的纸花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你能说一说怎样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吗?学生交流:教室里可以用纸花装饰一些布告栏、黑板报等;家里可以制作流言板。教师展示图片。
这一环节是拓展、引导纸制花卉的应用,知道用花朵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花园说课稿篇九
《巨人的花园》一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中外童话”为专题,旨在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之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随之而来,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再次把孩子们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文语言优美、生动,以动作、神态描写来反应人物内心活动,特别适合该年段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和朗读的训练。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安排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抓住写景主线,品味本文的语言,了解写作上的特点,第二课时是抓住课文的人文内涵,了解巨人的性格,并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这里我主要进行本课第二课时的说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并能用较优美的语言进行形容。
2、通过朗读、品味,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
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情节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对比。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针对教材特点,我以“变”为中心,辐射全文,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为中心展开教学。
(一)冷美对比,引发疑问。
可是,后来巨人的花园是: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寒风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瑟瑟发抖。
2、当村子里春天来临的时候,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为什么他今年春天。
这么冷,这么荒凉呀?引导学生用课文里的话来回答(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二)细读课文,认识“自私”
1、巨人的心究竟是怎样地任性,冷酷,使春天都变得如此寒冷了呢?请大家自。
由读课文3—8自然段,去找一找,划一划,然后集体交流。
板块一: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
(1)你从巨人的言行中感受到了(冷酷,凶恶……)。
(2)当时孩子们都在干什么欢乐地玩耍,这突如其来的吼声让他们———四处逃散。
(3)巨人他赶走了孩子,也赶走了——快乐。
版块二: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1)你从哪里感受到他的任性冷酷——"砌起围墙""禁止入内"。
(2)当春天来临,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时,围墙里却是——引读(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
(3)当巨人迷惑不解时,我们多么希望能站在他的面前告诉他,——引读:唤来寒冷的,是你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板块三: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1)谁来学学巨人如此大声的训斥和斥责。
(2)面对巨人,你多想说(巨人,你太自私了,你太任性了!你也太残酷了吧!你的斥责只会将美丽,欢乐,幸福赶走。)。
(三)再读课文,感悟孤独。
1、巨人的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难道仅仅是寒冬吗?请大家在自由读第6,7自然段,他还唤来了什么(孤独,冷清……)。
2、在这个村子里,谁最不幸(孩子们是不幸的,但,没有花园他们还有别的地方。巨人却被封闭在寒冷的花园中,饱受孤独寂寞。)。
(四)三读课文,领会幸福。
2、巨人终于明白了,巨人拆除了围墙,拆除的仅仅是围墙吗?他还拆除了(寒冷,孤独……)。
3、巨人想要自私地享受快乐,却——迎来了寒冷,孤独,寂寞;无私地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终于大家都快乐!至此我们领会了文章的人文思想。
为了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交流意见,全班交流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自读自悟,逐步体会出无私的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
课文最后,我安排了写话练习,
1、请为这个美丽的花园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2、我的警言送巨人。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表达及概括能力,形成自己的名言,告诫巨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
通过这几个问题,使阅读与说话相结合,使人文教育融入学习中。
板书设计本着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主要以学生的思路为中心,根据课堂实际随机生成,大致设计如下:
对比。
快乐————孤独。
美丽————荒凉。
花园说课稿篇十
《巨人的花园》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文与学词结合,通过对比朗读感受本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会多元交流,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童话中不同人物的言行描写细细品味。
难点:在悟读中初步体会本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围绕“对比”展开教学。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第一环节:精彩回顾,继续学文。
上课伊始,我这样问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这篇童话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咱们来玩个跟童话有关的小游戏——看图片,猜猜看,它们来自于哪篇童话?”我会在屏幕上出示几位童话主人公,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广泛阅读,超越文本。
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收集更多的童话故事读一读,并开展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比赛。
花园说课稿篇十一
《巨人的花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有一个美丽的花园,由于他的自私,狭隘,把在花园里玩耍的孩子用高墙拒之门外,可是,春天也伴随着孩子们的离去而离开了举人,花园里只留下冬天和荒凉,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态度和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针对教材特点,我以“变”为中心,辐射全文,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为中心展开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整个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心形的板书,(出示幻灯)即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有把握了文章重点。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赋予变化,学生读懂课文需要下一番功夫,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并安排了复述,使学生充分读懂了课文。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出示幻灯)。
(1)寻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进行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迷人荒凉鸟语花香)。
(2)巨人的态度、感受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让巨人转变了态度?
(教师板书:自私苦恼快乐)。
为了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交流意见,全班交流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自读自悟,逐步体会出无私的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
课文最后,我安排了写话练习。
1、同学们,从巨人的花园重新充满欢声笑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请为这个美丽的花园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我的警言送巨人。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表达及概括能力,形成自己的名言,告诫巨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
通过这几个问题,使阅读与说话相结合,使人文教育融入学习中。为了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把课文编成了童话剧,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对比、通过想象情境展开教学,对学生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花园说课稿篇十二
《巨人的花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4篇作品。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巨人的花园》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课文主要讲的是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就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花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跟着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再次把孩子们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篇童话告诉我们能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童话,童话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着这些爱幻想的孩子们。孩子们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这篇课文有着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编者意图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愿意和同学们交流阅读感受,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这篇童话故事的内容跌宕起伏,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因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到此为止我的教材分析学完了下面我来说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不拘一格,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的训练重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本文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境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这篇童话故事的魅力正是体现在这些对比之中,因此我选择了情景教学法,对比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本课时的教学我打算分以下三个环节进行:一,对比画面,想象情境。二、感情朗读,小组讨论。三、小结课文,升华感情。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进行复习导课:孩子们你喜欢巨人的花园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巨人的花园究竟是一座怎样的花园?孩子们可能会填漂亮的、寒冷的等答案。聪明的孩子可能会说巨人的花园先是荒凉的,后来变成了漂亮的花园。导课部分大约需要4分钟,作用是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接着我就引导孩子进入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本教学环节我将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提示语找出课文中描写花园不同景色的句子。提示语是这样的:
1、巨人外出旅行时,花园()。
2、巨人赶走孩子,并在周围砌起围墙后,花园()。
3、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来玩耍时,花园()。
4、巨人再次赶走孩子们之后,花园()。
5、巨人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孩子们与小伙伴们一起边找边读边品悟。既阅读了文本,又进行了说话训练,还初步了解了本课对比的写作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会下去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多数学生找出来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并找出引起花园变化的原因。此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及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也很好的突出了本课时的训练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环节教学如果进行顺利的话,大约用时十三分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随即引导学生体会巨人感觉的变化、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会抓住巨人训斥孩子们时说的三句话和醒悟后说的三句话,和孩子们一起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人物的感情和文本的内涵。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那个神奇的小男孩的教学内容。课文中是这样进行描写的,“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首先我让孩子们画出描写小那还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可能说了些什么,使巨人幡然醒悟,前后判若两人。
当学生清楚地知道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引起巨人态度的变化时,第三个环节的教学已经悄悄开始。此时,我会让学生再次声情并茂的朗读巨人醒悟后说的话。并且以对比的方式总结全文: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秘的花园,当我们愿意与大家分享快乐的时候,花园里草翠花开,生机盎然;可是当我们自私、任性的时候,心灵的花园就会被冰雪所覆盖,为了春天永远停驻我们心灵的花园,让我们做一个有爱心会分享的孩子吧!同时让孩子们再次阅读全文,使学习过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能够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环节用时大约十分钟,到此为止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已基本完成。但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运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分层次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题:
1、收集王尔德的其他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2、续编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请同学们提出修改意见。
好的板书就是一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我力求达到以上要求,体现了内容美,又体想了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花园说课稿篇十三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细细品读课文,发现作者笔下的巨人,当阴冷的自私盘踞在心头之时,孩子们远离,他的花园雪花飞舞;当温暖的阳光照彻巨人心房的时候,孩子们亲近他,他的花园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王尔德以艺术的形象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能长久地拥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与希望。所以我打算以“变”为中心,辐射全文,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为中心展开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整个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1、策略特点:根据本文表达运用对比这一显著特点,在教学中也运用对比的朗读感悟方式,以情导读,以读促悟。
2、教学法: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通过想象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自渎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激趣导入
1、师:大家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个有趣的童话。
2、揭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认读:
(2)、指导书写“覆盖”
(三)、品读感悟
(1)寻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进行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迷人 荒凉 鸟语花香, 引出“围墙”,是“围墙”让花园发生了变化。
(2)、点拨,梳理:谁砌起了这道墙,是怎样砌成的?让孩子寻找巨人斥责孩子的句子,感受“砌墙”。 在找、读、品、悟中,感受巨人的自私、冷酷、狭隘。
(3)“砌墙”后巨人得到怎样的结果?再次找、读品悟,通过与巨人斥责孩子语句的对比朗读中,让学生明白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能长久地拥有美好的事物。
(4)这无情的墙拆了吗?是什么让巨人转变了态度呢? 随着对课文的分析,逐步板书
迷人 鸟语花香
自私 荒凉 快乐
苦恼
无私的分享 真正的快乐
(四) 升华情感
1 同学们,从巨人的花园重新充满欢声笑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 请为这个美丽的花园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 送巨人一句话。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表达及概括能力,形成自己的名言,告诫巨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陶冶。
(五)课外拓展
把《巨人的花园》编成童话剧,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在教学时,我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会花园的变化环节中,在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反复品读后出示冰雪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画面,与前面美丽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巨人的态度环节中,通过自行朗读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因为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语气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这个地方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重点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理,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感悟性阅读 抓住重点,这一块的阅读,需要抓住重点,品读感悟。解。课的最后,链接本文的作者王尔德,名人档案。拓展作业,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把《巨人的花园》编成童话剧,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花园说课稿篇十四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1、通过阅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等基础知识。
2、学习、积累描写巨人的花园的景色和巨人心理活动的句、段,理解巨人的花园变化的原因。
3、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感悟、体验、想象等学习能力。
4、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等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语句的学习,发展朗读、感悟、体验、想象等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等道理。
一、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想象。
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基本的语文课程目标,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从读中积累语言触发语感、读中再现情境加深理解、读中训练想象发展思维、读中内心体验激发情感等方面内容,以读为本,让“读”不仅仅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整个教学的过程。
1、读中理解。在学习第1自然段中,我让学生朗读后用自己的话讲讲花园的景色,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对“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有了自己的理解,再找出概括花园景色的词语(漂亮),这样先分散后集中的感受使学生很容易的就明白了本段的主要内容,也为有感情的朗读和后来的背诵打下了基础。
2、读中感悟。在学习7、8段中,学生通过巨人态度的变化感受其内心的变化。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叱责”表现出巨人的愤怒到达了顶点。学生在一系列的词语、语气的程度甚至的标点的感悟中都能很形象的读出巨人当时的心情。
3、读中体验。巨人第一次赶走孩子们的时候,自己的花园里一直都是冬天,第6自然段中描写了花园内外景色的不同。朗读前引导学生说说“刺骨的寒风”、“雪花飞舞”等有所经历的体验,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再现出花园景色的对比与巨人的孤独、无助,学生带着体验朗读,会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也与文本的内涵相吻合。
4、读中想象。文中那个具有着魔力的小男孩,用自己的眼神温暖了冷酷的巨人,那醒悟后的巨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了巨人内心的愧疚与悔意,再读巨人的话时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议”的准备,是“写”的基础。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二、在阅读理解中训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进入新的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赋予了其太多的内涵和任务。关于语文阅读课如何去上,存在着太多的声音。身为语文教师,好多时候竟不知道该向着哪个方向走。所以,“扎实”这个词无论是在报纸杂志还是在平时教研活动的评课中很少看到或听到,仿佛语言文字训练扎实的语文课就是一种倒退。
然而,毋庸质疑,听、说、读、写是语文最具特色的学科特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学的语文课如果离开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那将是语文教学的又一种缺失。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把训练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
1、课的开始,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回顾,也是对课文中生字、生词的复习与巩固,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注意了细节的把握,使学生真正的会其音,明其意。
2、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应该学生学习、收获的阵地。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字、词的基础上应该逐渐向着段、篇过渡,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我提示学生了解其构段的方式——先概括后具体,也叫先总后分,使学生对段落的结构的认识更加清晰,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培养其阅读、写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三、以文为本,在阅读中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如第1自然段,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如在总结完全文的学习过程后。抄写则是作业布置中的一项,把自己喜欢的句段摘抄下来。
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作为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应该是展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只有一名智慧的教师,才可能点燃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和学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把做一名智慧的教师做为自己的追求,和学生一起,叩问心灵,共同享受语文课堂中的熠熠光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花园说课稿篇十五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英国作家王尔德。原名《自私的巨人》,入选教科书有改动。
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巨人因不愿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筑起了高墙。从此,任凭外界四季交替,园内却只有寒冬。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拆除围墙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美丽的花园,并由此而感到了无比的温暖与幸福。这篇童话主要向我们传递了快乐是需要分享的,只有学会分享才能成为心灵上的巨人。
原名《自私的巨人》,入选后为《巨人的花园》。从文题不难看出,巨人是这篇童话的主人公,也是前后思想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童话借由巨人之变向读者传递了分享才能快乐,与人为善才能成为心灵上的巨人这一主旨。
文中对比手法应用较多,例如:
1、巨人形象的前后对比。童话前部分,呈现给读者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外在形象上的巨人,自私、暴躁。而结尾处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因为与人为善、乐于分享的幸福的心灵上的巨人。这一对比使这篇童话所传递的思想更富有深意,无论你外在多么的强大,只有内心友善、乐于分享才能成为整整意义上的“巨人”!
2、巨人砌、拆墙前后花园景象对比。砌墙前: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砌墙后: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3、巨人发脾气前后花园景象对比。发脾气前: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发脾气后: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4、巨人砌、拆墙的态度对比。砌墙时:“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拆墙时:“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5、拆除围墙前后的感受对比。拆墙前:“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拆墙后:“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在这些对比之中,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王尔德童话的特点就是戏剧性,几乎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有所体现,这也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行云流水的文字应用,戏剧化的风格特点,使《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被称为“完美之作”。
文中“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小男孩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是他使巨人幡然醒悟,他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巨人,孩子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了怎样的震撼?巨人醒悟到:“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他想独享花园里的一切,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文中在描述巨人回来后的场景时写到:孩子们吓坏了,四处逃散。巨人还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一个自私、暴躁的巨人展现在读者面前。“春天来了,……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这是巨人“拒人与墙外”自食苦果。由“当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花园里草翠花开”,——大声叱责孩子滚出去,……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这一戏剧变化看到这是不知悔改的巨人,是极度自私的巨人。最后,在小男孩的点播下幡然醒悟,与孩子们分享花园、分享快乐与幸福,这是醒悟向善,学会分享的聪明的巨人,真正的“巨人”。
同样的文章给予不同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文中巨人这一形象的前后对比,更多的是在分享的层面上来做文章。然透过这篇童话,值得思考的又不仅仅是分享这一主题。例如使巨人感受到温暖的小男孩身上所折射出的天使般纯净的爱,对巨人的拯救般的“一伸手”和“魔法般”的“亲了一下”,一样向读者传递着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自私是一道无形的墙,阻碍所有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分享是一双隐形的翅膀,能飞跃所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高山。“巨人的花园”就是这双翅膀下缀满星光的一方乐园。
花园说课稿篇十六
《巨人的花园》是本册书第三单元“感受亲情”单元的一篇课文。“感受真情”共包括五篇文章:《一把倾斜的伞》感受的是平淡细腻而无私的爱在亲人之间的传递与延续;《伙伴》感受的是朋友间的赤诚之情;《信任》品尝的是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金色的蒲公英》品味的是妈妈对女儿充满爱的教育。而《巨人的花园》则通过巨人的花园由“开满五颜六色的鲜花”到“冰雪覆盖,满园荒凉”再变回到“鸟语花香”,以及巨人由自私自利到不自私自利,从而学会与人分享快乐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爱是分享,真正的快乐来自分享。课文以童话的形式,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使其中蕴涵的道理自然流露,贴近儿童心里,孩子容易接受。
同时,我认为这篇课文也是第六单元“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的前奏,其童话的形式和爱的主题正与安徒生童话中“同情和关爱”的主题产生共鸣。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知道巨人以及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技能目标:能复述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明白自私自利的人不会快乐,只有学会与人分享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巨人的花园以及巨人变化的原因,从而感悟出学会与人分享才会快乐。
阅读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我们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激发情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感悟、情境体验、对话交流、激情朗读,体会巨人前后态度情感的变化,从而感悟出爱就是分享,分享才会快乐!
(一)阅读引入,点明爱的主题
本单元所有文章都在回答“爱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们由67页阅读链接中选自刘墉玉兰花中的一个故事引入,让学生自读,明白选文中爱是什么的主题。这段选文与巨人的花园的主题正好吻合,但内容更浅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故而作为引入,也算做是我们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整合。
(二)自私自利,走进爱的冬天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读中想象和想象中读的方法,让学生想象当春天又来时,花园中却仍是冬天的荒凉景象,交流自己此时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注意尊重、珍视孩子的独特体验,从而读出自己的个性。再通过“表演探究”了解花园之所以没有春天的原因,探究出巨人自私自利的内心世界。
(三)幡然醒悟,找回爱的春天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这一段是课文理解中的难点,我们设想能通过与故事中人物对话和感情朗读探究出巨人思想变化的原因,从而领悟学会分享才会快乐。最后通过给花园起名字使主题得到升华。
(四)教给方法,指导复述
出示本文的故事提纲,让学生看提纲复述,告诉学生这是讲故事的一种方法。
我们这节课的设计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自然,希望能让学生在自然、主动的状态下、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评说课稿
1、对教材分析的透彻、明白。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性,
3、教师对课文重点选择恰当,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阅读,但对不同学生的阅读层次,没有充分的体现。
4、教学重难点得到体现,并能解决重难点。
5、教学过程清楚明白,脉络清晰,围绕着“爱”的主题进行教学,主题突出。
花园说课稿篇十七
《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围墙、禁止、告示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童话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非常喜爱,也读了很多课内外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又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相信本文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围绕“对比”展开教学。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
学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初读全文。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又有很
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2.读题想象。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在你的心目中,这个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切入课题,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好课文埋下伏笔。
3.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3)当学生交流完后,我适时出示相关语句:“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 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综合学习,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读写结合。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明白童话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或在小组内对人物形象议一议。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课重点。
六、说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3.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七、说板书设计
25巨人 的 花园
赶走 孩子 冬天
留住 孩子 春天
花园说课稿篇十八
《巨人的花园》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文与学词结合,通过对比朗读感受本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会多元交流,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童话中不同人物的言行描写细细品味。
难点:在悟读中初步体会本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围绕“对比”展开教学。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第一环节:精彩回顾,继续学文。
上课伊始,我这样问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这篇童话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咱们来玩个跟童话有关的小游戏——看图片,猜猜看,它们来自于哪篇童话?”我会在屏幕上出示几位童话主人公,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广泛阅读,超越文本
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收集更多的童话故事读一读,并开展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比赛。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童话故事,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二组单元第九篇课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故事讲述了一个巨人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花园不再有鸟语花香,一片荒凉,只有冬天。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拆除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正确掌握文中一些优美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4、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认识并掌握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1、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童话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本课分为三步:
1、学习并掌握课后生字,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积累优美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
3、学习对比手法,使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1、学生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2、抓住文中的语言描写,文中人物的变化,体会童话的乐趣和道理。
3、在多读过程中,培养朗读能力和综合能力。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四、学习第3至10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花园说课稿篇十九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童话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初读全文。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童话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2、读题想象。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在你的心目中,这个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切入课题,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好课文埋下伏笔。
3、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综合学习,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读写结合。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明白童话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或在小组内对人物形象议一议。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课重点。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花园说课稿篇二十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冷酷后,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从此,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对四年级的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像画面。
(2)了解童话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明白快乐应当与大家共同分享的道理。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妙在学法,贵在授法。
本课内容生动、意蕴深刻、情节引人入胜。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1、创没情境,引发想象。
小学中年级学生仍然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我采用生动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花园巨人的前后变化,以景入手把他们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让学生做到愿学、愿说、乐学、乐说、会学和会说。
2、以情导读,以读促悟。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本课教学中最突出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设计多样的形式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教师在学生研读的过程中及时评价不断鼓励,通过“读—议—悟”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再以情促读,把语感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第一步)激趣导入,初读全文。
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切入课题,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好课文埋下伏笔。
(第二步)提炼主线,品读感悟。
文中巨人的花园有几次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问题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以花园的三次景象变化为主线,采用对比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1、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朗读。
2、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朗读。
3、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朗读。
在花园变化的前后内容的对比读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花园前后的不同,再填空的方式进行对比朗读。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_____;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_____;当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______;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花园却又______。
通过以上对比朗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运用的对比写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样的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又体现了童话故事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中,我出示巨人前后两次不同的话语,采用了教师范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说:“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通过这样的朗读对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学后,学生有的说:“人不要自私,要学会爱。”有的还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本课表达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容的对比。因此,我也采用了这一系列的对比来进行教学。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明白道理时,自然就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第三步)美读小结,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们美美地齐读最后一小节后,然后总结说:“是啊!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瞧!巨人和孩子们生活得多么幸福啊。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画。”当学生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画面时,我又不失时机问:“如果你是里面的小孩,你要怎样描述那种幸福的场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有了情感的体验,学生便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在此,我采用语言渲染、观察画面的方法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音符中,再一次接受爱的洗礼,让学生明白是爱使花园变得春意盎然。接着我又出示鲁迅等名人名言,让学生齐读,教育学生把分享之道铭记心间。让学生真正明白:送一份快乐给别人,你会得到成倍的快乐!
(第四步)综合学习,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读写结合。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合作演一演课文、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议一议。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课重点。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于朗读”。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对比朗读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的特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再创造,才能有所得,有所为。
花园说课稿篇二十一
开门见山: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九课《巨人的花园》(板书:9、巨人的花园)
1、教材分析。
走进第七册第三组语文,就是走进“中外童话”专题。
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特点。
《巨人的花园》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文章描述了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得开心,花园一年四季美丽如画;然而当巨人回来时,勃然大怒,赶走了孩子,砌起了围墙,花园被笼罩在冰天雪地中,从此花不开,鸟不语;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游戏时,花园又是一片春意;巨人一再驱赶,花园又被冰雪覆盖;最后在一位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于是又春意盎然,巨人再次回到了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这篇童话告诉我们: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本文有三处对比描写,即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进行对比、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是课文显著的写作特点。
2、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允许”“洋溢”“鲜花盛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体会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3、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我选用的教法有:
1、以读代讲、以问促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要预设好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
2、读写结合法。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力求学生人人参与,紧扣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无止境。学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课堂这一大舞台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法的渗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的学法有:
1、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先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完成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构建的过程。
2、读书、思考、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篇精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的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精读第1--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初步感受对比的表达特点。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精读课文第7--1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揭示童话蕴含的道理,进一步体会对比的表达特点。
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你们平时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口头交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读过的童话。)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游览一座花园。(板书:花园)
2、揭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括号里的拼音;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及时正音。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打出多媒体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扫除阅读障碍。紧接着,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比如“添”字的右下角有两点,应该并列。
第三环节细读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领悟文本。
1、以问促读:巨人的花园美吗?从哪里看出?认真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出描写巨人花园美丽的句子,同时一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花园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吧!范读,个别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
(3)读写结合:第一自然段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一句写出了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请同学们也模仿这样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的小区、可爱的校园、美丽的公园,等等。(设计意图:从读到写,目的是迁移课文知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精读第3--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的前与后。
(1)过渡:当花园的主人——巨人外出旅行归来时,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读第3--6自然段。
给足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过渡语的设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设计理念: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提示语: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却——
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于是拆除了围墙,花园又——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既激发兴趣,又接触文本,还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
(4)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升华文本。
设疑:同样是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通过解疑,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花园的主人——巨人的行为,使花园由美丽变得荒凉,巨人也由幸福跌到孤独。(在质疑问难中,学生对“对比”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继续读课文第7--11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以上作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铺垫。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一篇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力求达到以上的要求,既体现内容美,更体现形式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精读第1--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初步感受对比的表达特点。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精读课文第7--1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揭示童话蕴含的道理,进一步体会对比的表达特点。
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你们平时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口头交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读过的童话。)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游览一座花园。(板书:花园)
2、揭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括号里的拼音;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及时正音。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打出多媒体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扫除阅读障碍。紧接着,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比如“添”字的右下角有两点,应该并列。
第三环节细读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领悟文本。
1、以问促读:巨人的花园美吗?从哪里看出?认真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出描写巨人花园美丽的句子,同时一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花园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吧!范读,个别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
(3)读写结合:第一自然段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一句写出了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请同学们也模仿这样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的小区、可爱的校园、美丽的公园,等等。(设计意图:从读到写,目的是迁移课文知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2、精读第3--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的前与后。
(1)过渡:当花园的主人——巨人外出旅行归来时,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读第3--6自然段。
给足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过渡语的设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设计理念: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提示语: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却——
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于是拆除了围墙,花园又——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既激发兴趣,又接触文本,还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
(4)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升华文本。
设疑:同样是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通过解疑,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花园的主人——巨人的行为,使花园由美丽变得荒凉,巨人也由幸福跌到孤独。(在质疑问难中,学生对“对比”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继续读课文第7--11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以上作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铺垫。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一篇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力求达到以上的要求,既体现内容美,更体现形式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4)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升华文本。
设疑:同样是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通过解疑,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花园的主人——巨人的行为,使花园由美丽变得荒凉,巨人也由幸福跌到孤独。(在质疑问难中,学生对“对比”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继续读课文第7--11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以上作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铺垫。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一篇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力求达到以上的要求,既体现内容美,更体现形式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花园说课稿篇二十二
本课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散文家、诗人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根据现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鄂教版中有所改编。鄂教版的教材里基本上都是新课文,因此,要教好一篇文章特别是大师级的作家写的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出处,教师才能对全文有较为准确地把握。经查阅和对比,本课与原文大致相同,但原文的结尾部分被隐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原文的结尾在适当的时机拿出来与学生交流讨论,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2.说教法
本课是篇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通俗易懂,但本文中拟人手法运用较多,句子变化多端,因此,引导学生领悟本课中精彩的句子,并练习模仿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由于文章大意学生容易把握,那么对文章的主题——“只有关爱他人,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如何深入地体会,在心灵深处有所感悟,则是本课教学中的另一个重点。
下面就这些内容,以片断的形式再现。
片断一:品味佳句,特色创造
[出示句子:春天来了,到处鸟语花香,可是巨人的花园里依旧一片冬天的景象。]
[师]巨人的花园现在是一片冬天的景象,可是却“有人欢喜有人忧”,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谁高兴,谁不高兴。最好作出适当的批注。
[生1]鸟儿、树木、花朵它们不高兴。(朗读相关句子)
“因为没有小孩的踪迹,鸟儿不肯到花园里唱歌,树木也忘了开花。偶尔有一朵美丽的花探出头来,看见布告牌,又把头缩回去睡觉去了。”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1]这些事物都是春天里的,可是现在巨人的花园里依旧是一片冬天的景象,没有它们苏醒的环境,所以它们高兴不起来。
[师]你想得真好,话也说得完整。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几句吗?
指名学生赛读。
[生](读句子)只有雪和霜觉得高兴。雪用白色的大衣盖着草,霜把所有的树枝涂成银色。北风整天在园子里四处吼叫。冰雹也来凑热闹,把房屋上的瓦片弄坏了一大半。
[师]你找得很全面,我们来演一演,现在雪、霜、北风、冰雹在花园里的表演。老师来读句子,你想演哪种角色就演哪种。
(师读句子,生在座位上表演。)
[师]作者在这些句子里把事物当作人一样来表达,大家既容易读懂,又觉得句子表达得形象生动。这些事物大家基本上都认识,能不能用文中的方法也说些能体现它们的特点的句子?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反思]
本课的第6自然段是拟人句相对集中的一个自然段,在本段中渗透学生对拟人句的体会与模仿练习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在学生能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花更多地时间让学生去表演拟人句所描述的景象,就能较深刻地体会到拟人句的好处,再加上及时的说话练习,更能巩固对拟人句的理解和运用。
文章中的句子精彩纷呈,课堂上不可能详细地品味每一句,让学生在品味每一句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再创造。因此,如果能像这样由点及面地进行句子的品味与创造练习,抓住内容集中的段落进行重点地教学,在这一点上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片断二:欣赏原文,升华感情
[师]这篇文章是英国的大作家王尔德的著名作品,原文名为《自私的巨人》。英国的《典雅》杂志曾将他与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这篇童话堪称完美之作,整本童话集更是纯正英语的结晶。
[出示原文结尾部分,教师配乐朗诵。]
(冬天的一个早晨,巨人起床穿衣时朝窗外望了望。现在他已不讨厌冬天了,因为他心里明白这只不过是让春天打个吨,让花儿们歇口气罢了。
突然,他惊讶地揉揉眼,定睛看了又看。眼前的景色真是美妙无比:在花园尽头的角落里,有一棵树上开满了逗人喜爱的白花,满树的枝条金光闪闪,枝头上垂挂着银色的果实,树的下边就站着巨人特别喜爱的那个小男孩。
巨人激动地跑下楼,出门朝花园奔去。他急匆匆地跑过草地,奔向孩子。来到孩子面前,他脸红脖子粗地愤愤说道,“谁敢把你弄成这样?”只见孩子的一双小手掌心上留有两个钉痕,他的一双小脚上也有两个钉痕。
“谁敢把你弄成这样?”巨人吼道,“告诉我,我去取我的长剑把他杀死。”
“不要!”孩子回答说,“这些都是爱的烙印啊。”
“你是谁?”巨人说着,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奇特的敬畏之情。他一下子跪在小男孩的面前。
小男孩面带笑容地看着巨人说道:“你让我在你的花园中玩过一次。今天我要带你去我的花园,那就是天堂。”
那天下午孩子们跑进花园的时候,他们看见巨人躺在那棵树下,已经死了,满身都盖着白花。)
[师]聪明的孩子们,听老师读了原文的结尾,你们现在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吗?
(学生交流略。)
[反思]
并不是每篇课文都有原文可以比对,但是如果有原文可以拿来欣赏的话,我们怎能放过这个良机呢?本课对结尾部分的改动较大,原文中的那个哭泣的小男孩其实是天使的化身,在巨人去世前引领他步入天堂。原文结尾中的巨人已由原来自私的人转变为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由他看到小男孩身上的伤痕非常地愤怒,可见他确实已 “洗心革面”,并且“痛改前非”。在本课的结尾对这一部分的修改则显得本文的主题不突出,因为巨人前后的变化对比并不强烈,所以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还浮于文字,并没有触及心灵。现在提倡感悟由文中来,还要回文中去。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深受震动呢?我想到了原文。
我出示了原文,并把原文朗读给学生听。读完后,我看到有的孩子已经红了眼圈,从他们对结尾的看法来看,巨人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是让人高兴的,像这样的人我们都舍不得他离我们而去,我们都喜欢那些愿意与他人他分享美好事物的人,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博得大家的喜爱,只有像这样的人才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
虽然只是短短的补白,却让给孩子们的心灵上了深刻的一课,对“分享即是快乐”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对课文中的巨人也有了新的看法,对自己今后的做人的态度也起了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像这样的补白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主题,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真正地学会做人。
花园说课稿篇二十三
2.《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但他自私地把在花园里玩的孩子们都赶了出去,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知道了自己的冷酷后,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从此,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文章引导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让学生领会“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
3.本篇课文我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与原著对比悟神奇,在神奇中见智慧。
二、学情:立足学生 趣法兼顾。
我们说孩子是花,孩子是春天。孩子快乐时,处处是春天。本课张扬孩子快乐天性,尊重孩子幸福,孩子在本课学习中更应该“享受童年的快乐”。
四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已经初步掌握了默读、理解课文大意的能力,也能够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对于童话作品,他们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这节课,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片段和词语,引导学生往童话学习和阅读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由教材向原著阅读做个初步的尝试,期待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有着一定程度的和谐,有一定的启示和启迪。
三、目标:三维建构 知情并进。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们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完成练习的过程,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运用语言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明白“只有和大家分享了,这样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
2.教学重点在读中想象画面,从花园的神奇变化中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3.教学难点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四、教法:灵活多样 有机统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这篇童话时,我着重围绕“神奇”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神奇的世界里旅行。
1.对比教学法。
引领学生体会花园神奇变化前后的对比,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课文与原著的对比,在对比中突破教学的重点,真正理解花园变化和巨人行动变化的原因。
2.读写结合法。
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以及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悟出道理,突破难点。
五、学法:主动参与 读悟结合。
1.自读自悟法。
2.读中想象法。
3.重点词句品味法。
六、流程:对比推进 品思同行。
书可以读薄,也可读厚。这篇童话的学习,我们打算把书读厚,因为编者在改写的过程中删掉了很多描写性的句子,留在课文中的仅仅是故事的枝干而已,而赖以展示这篇童话优美的文字很多被删除了。如果仅仅是读课文,孩子们是不能真正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感受不到童话的魅力的。我们引进原著,引进原著的经典片段,让学生体会经典的魅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具体教学时,我以“神奇”为主线辐射全文,与原著进行对比学习,体会花园的三次神奇的变化,反复品读,展开教学。
(一)听,在神奇中起航。
童话通俗易懂,富于变化,神奇有趣使它具有着超凡的魅力,吸引着孩子,引领着孩子走进一个神奇的世界。为此,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播放音画结合的朗读课件,再现课文情节。(出示课件)因为有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铺垫,因此这个环节起到衔接第一课时的作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神奇,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一个铺垫。
(二)品,与原著对比悟神奇。
这一部分重在抓住花园里和花园外的两重天,课文和原著在对仍是冬天的花园的不同描述上进行对比教学。
(1)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找出春天来了巨人的花园仍冰雪覆盖的句子,“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原著用了相当多的言语来描述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仍是冬天,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出示了原著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巨人的花园里为什么仍然是冬天。
“然而只有这个自私巨人的花园依旧是一片寒冬景象。因为里面没有小孩子,小鸟也不愿意去那里歌唱,树儿也忘了开花。有一次,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却看见了那块告示。它为那些小孩子感到难过,于是又把头缩回地里,继续睡觉去了。只有雪和霜对此乐不可支。‘春天已忘记了这座花园,’他们叫喊着,‘这样我们就可以一年四季住在这儿了。’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霜也把所有的树木涂上银色。随后他们还邀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北风也欣然应邀而至。他穿着—身厚厚的毛皮大衣,整天在花园里呼啸,把烟囱的罩盖也给吹掉了。‘这是个令人开心的地方,’他说,‘我们还得把冰雹也叫来。’于是,冰雹来了。每天他都要不停地下三个钟头,大大的冰块敲打着城堡的房顶,房上的石板瓦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他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飞跑,浑身上下灰蒙蒙的,呼吸喷出的全是冰。”(原著)。
(3)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朗读两个不同语段,说说两个段落有什么不同?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对比之下,因为原著中用拟人的写法写了“北风”“小草”等的语言,语言浅显易懂,富有情趣,学生一下就会喜欢上了,也读出了童话的语言味道,童话语言的美,情节的美。
(4)引导学生朗读原著,体会雪霜风雹的开心,明白巨人的花园已然成了“这里是——、这里是——、这里是——、这里是——、(冰、雪、北风、冰雹)”的世界。
(5)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原因说具体。
(6)文中说春天不来了,那么夏天,和秋天呢?其实在原著还写到更多。(出示原著)。
“然而春天始终没有出现,夏天也不见踪影。秋天把金色的硕果送给了千家万户的花园,却什么也没给巨人的花园。‘他太自私了,’秋天说。就这样,冬天总是停留在巨人的花园里,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整天在大树间跳舞。”(原著)。
正是巨人自己砌起的这一座有形的墙,把自己和外界分隔,也是这一座墙才引起了花园神奇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想让学生在与原著对比的情况下,加以想象,体会到巨人自己的行为给自己酿成的苦果。并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语言的训练。
2.第二次、第三次神奇,孩子们的来去让花园瞬间的变化。
当巨人听到外面的孩子喧闹声,神奇又再次出现了。在这部分重在抓住巨人的语言变化的前后对比,与原著中对于巨人的语言的描写进行对比来体会巨人行为变化,心理变化的原因。有了“第一次神奇”的学习,这个环节我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一缕阳光”和“激动”来体会巨人的心情。让学生设想,当时正在床上瑟瑟发抖的巨人有什么表现?其实巨人花园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是因为孩子们跑了进来让有形的墙变成了有形无实的墙。我顺势利导,让学生想象当激动的巨人跑到花园看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景象——花园里草翠花开时的心情。自然引出巨人的再一次训斥。
(2)“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这一句话理解是通过让学生想象巨人训斥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后有层次地读体会到巨人的心理,情感。伴随着孩子们的离去,神奇再次出现:一切从春天变回了冬天。“刚才盛开的花朵,转眼间——刚才繁茂的大树,转眼间——刚才鸣叫的小鸟,转眼间——刚才还是生机勃勃,花繁叶茂的花园,转眼间——”。
(3)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是谁赶走了春天?又是什么唤来了寒冬?引出巨人的话。巨人的醒悟让墙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因为墙的消失让花园产生神奇的变化,更加深了巨人的理解。原著中巨人是这样说的。(出示原著)“我真是太自私了!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来了。我要把那可怜的孩子抱上树,然后再把围墙都推倒,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场所。……我有好多么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我真是太自私了!”这样的一句话更浅显,学生更易理解,这就是童话。巨人的醒悟推掉了墙,其实他推掉的更是一座无形的心墙。有了前面的理解再加上原著巨人的话,重点的突破就显得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潜心阅读,触摸语言文字,带领学生沉入词语、句子,通过和学生一道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句子表达的准确生动,在与原著对比的情况下与作者一起去感受体验,一起接受感情熏陶,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做到阅读与观察、思维、表达融为一体,实现了真正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了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三)思,于神奇中见智慧。
“墙”在文中取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有形的墙到有形无实的墙再到墙的消失,一步步引领我们走进神奇的世界。其实我们更应该打开心墙,领略更加神奇的美。
(1)以小练笔的方式来体会这一堵墙的作用:“巨人不愿意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中玩耍,垒砌一堵高墙,于是——巨人发现孩子们能为自己带来春天,拆掉了那堵墙,于是——巨人在花园四周垒起了一堵高墙,同时也——巨人拆掉了那堵高墙,同时也——”。
(2)配乐朗诵:“心,是一座花园,拆掉围墙,鲜花就永远和你相伴。拆掉围墙,把美好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幸福和快乐才真正属于你。自私的人不能拥有美好的事物,也不能拥有人生的幸福,甚至会扼杀一切美好与希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教材语言,原著语言,学生感悟教师语言的方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全方位接受信息,让这种生活的哲理作为一颗种子埋在心中,适时的时候能够悄悄地发芽,乃至开花。
(四)探,领略原著神奇的美。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补充原著巨人的想法。设置一个悬念:那个有着神奇能力的小男孩在很多年以后,在巨人老得走不动的时候又来了,还是小男孩的模样,他是谁?他来做什么?请同学们到原著中去探究吧。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及其它童话故事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及方式。
(五)作业安排。
1.摘录优美的语句。
设计意图:在让学生深度感受这篇童话的优美,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培养良好的阅读的习惯。
七、板书:突出主线 简洁清晰。
墙
神奇 —— 变化。
|
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板书精简,抓住花园的“神奇”,而神奇的真正的原因是花园的“变化”,而那一堵“墙”正是引起这一系列变化的主宰,也从中透视出一个道理“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有助于学习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本节课我打破了以文教文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走得更远更深,领悟童话神奇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作为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应该是展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只有一名智慧的教师,才可能点燃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和学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把做一名智慧的教师作为自己的追求,和学生一起,叩问心灵,共同享受语文课堂中的熠熠光辉。
花园说课稿篇二十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巨人的花园》。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采用传统的四说法,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4篇作品。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巨人的花园》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课文主要讲的是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就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花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跟着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再次把孩子们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篇童话告诉我们能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童话,童话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着这些爱幻想的孩子们。孩子们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这篇课文有着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编者意图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愿意和同学们交流阅读感受,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这篇童话故事的内容跌宕起伏,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因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到此为止我的教材分析学完了下面我来说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不拘一格,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的训练重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本文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境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这篇童话故事的魅力正是体现在这些对比之中,因此我选择了情景教学法,对比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本课时的教学我打算分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一、对比画面,想象情境。
二、感情朗读,小组讨论。
三、小结课文,升华感情。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进行复习导课:孩子们你喜欢巨人的花园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巨人的花园究竟是一座怎样的花园?孩子们可能会填漂亮的、寒冷的等答案。聪明的孩子可能会说巨人的花园先是荒凉的,后来变成了漂亮的花园。导课部分大约需要4分钟,作用是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接着我就引导孩子进入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本教学环节我将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提示语找出课文中描写花园不同景色的句子。提示语是这样的:
1、巨人外出旅行时,花园()。
2、巨人赶走孩子,并在周围砌起围墙后,花园()。
3、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来玩耍时,花园()。
4、巨人再次赶走孩子们之后,花园()。
5、巨人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孩子们与小伙伴们一起边找边读边品悟。既阅读了文本,又进行了说话训练,还初步了解了本课对比的写作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会下去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多数学生找出来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并找出引起花园变化的原因。此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及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也很好的突出了本课时的训练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环节教学如果进行顺利的话,大约用时十三分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随即引导学生体会巨人感觉的变化、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会抓住巨人训斥孩子们时说的三句话和醒悟后说的三句话,和孩子们一起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人物的感情和文本的内涵。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那个神奇的小男孩的教学内容。课文中是这样进行描写的,“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首先我让孩子们画出描写小那还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可能说了些什么,使巨人幡然醒悟,前后判若两人。
当学生清楚地知道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引起巨人态度的变化时,第三个环节的教学已经悄悄开始。此时,我会让学生再次声情并茂的朗读巨人醒悟后说的话。并且以对比的方式总结全文: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秘的花园,当我们愿意与大家分享快乐的时候,花园里草翠花开,生机盎然;可是当我们自私、任性的时候,心灵的花园就会被冰雪所覆盖,为了春天永远停驻我们心灵的花园,让我们做一个有爱心会分享的孩子吧!同时让孩子们再次阅读全文,使学习过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能够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环节用时大约十分钟,到此为止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已基本完成。但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运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分层次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题:
1、收集王尔德的其他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2、续编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请同学们提出修改意见。
好的板书就是一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我力求达到以上要求,体现了内容美,又体想了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附板书:
9、巨人的花园
自私冷酷: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无私分享:草翠化开笑声洋溢
孩子唤来春天
分享成就快乐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5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