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品质教案(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3:24:06
必修三品质教案(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6 13:24:06     小编:梦幻泡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指导工具。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教案,供广大教师参考学习。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

问: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问: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过渡)问:为什么?

答:因为“很想念家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5、6段:

(老师范读)(生读)。

a、生在这两段中选句并进行鉴赏。

b、这两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

c、在《采薇》里思念亲人是如何体现的?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d、那么这一段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

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想家,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e、第六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

对比排比欲扬先抑“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

f、问: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

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h、难点:带泪的笑二胡:悲凉低沉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4、分析文章7、8、9段:

问: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这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四、小结:

这种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五、布置作业:

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之情。记住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爱家,所以想家。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二

学习是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一边是付出,一边是收获,少付出少收获,多付出多收获,不劳必定无获!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勤奋至关重要!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原文及赏析。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意志的力量,懂得优良的意志品质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2.学会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磨炼坚强的意志。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坚强意志的四种特征,能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

3.了解磨砺意志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去初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意志的特征。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谈谈活动的感受。

生:字写得很难看,时间长了手很酸痛。

师:看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生:他的意志非常坚强,为了实现目标百折不挠,我们也许坚持不下来。

讲解新课:

(班级交流略)。

生:不怕困难、自觉独立……。

师:在意志坚强的琼森身上,什么品质尤为突出?

青少年学生的意志薄弱的现象比较严重。请你谈谈身边的所见所闻。

(学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评价、提升。)。

典型事例   意志力评价。

(学生交流略)。

小游戏: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四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1、试想:让格斯拉兄弟也顺应时代潮流,赶时髦,不行吗?

2、文章以“品质”为题,能否换成“鞋匠之死”?谈谈你的理解。(只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皆可。)

二、分析文本,体味情感。

(一)、虽然“我”很早就在那里订做鞋,却从未把格斯拉当作鞋匠,而是当作老朋友。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章,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画下来,并说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第2节: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2.第26节: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3.第34节: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撇不开这位老人――所以我就去了!

4.第43节: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

5.第53节:但我吓了一跳……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二)、请同学们自选一段饱含情感的段落,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小结:凡是那些让你心动、令你震撼的语言无不饱含着作者对格斯拉的同情、尊重和爱。本文也为我们作文提供了范例。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

下面就让我们像高尔斯华绥一样,心怀深情,拿起笔,也向格斯拉奉上我们的怀念与尊敬,为格斯拉写一条墓志铭,60字左右。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放光!

课后作业:朗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五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塑造了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过他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来表现底层劳动者高尚的职业道德。小说客观的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作品在不断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1、知识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1、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学校门口经常可以看见两个乞丐,一个坐在马路边拉琴乞讨,一个拉住行人乞讨,这两个乞丐有什么不同?明确:拉琴的乞丐相对而言高尚些,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劳动获取所得。其实生活于底层的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品质,展示出自己的高尚。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另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品质高尚的人物――格拉斯。(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全面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1、简介有关小说的知识: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

2、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概述)

参考: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了解故事梗概)

1、你是怎么理解文题《品质》的?

参考:这“品质”既指格斯拉做的鞋子的质量好,更是指格斯拉高尚的职业道德。

2、看完这个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格斯拉的形象,通过这个问题重点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得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小结: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格斯拉是一个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持自己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明确:文章第二节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第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第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4、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为什么却遭受饿死这样最悲惨的命运?(引导学生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了解环境描写,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分析: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从文章第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资本垄断的社会;从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可以看出同行的激烈竞争;从第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可以看出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归纳主题: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小说把人物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1、设想如何让格斯拉既保持他的品质,又能很好的生存(使学生对格斯拉所处的社会有更深的认识)。

2、选择一个底层人物,写一段能体现他品质的文字(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鞋子品质:美观神妙

品质格斯拉:诚信敬业

恪守职业道德

(外貌语言神态细节)

主题:赞美揭露

《品质》这篇小说比较简单,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平时学生对外国小说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本教案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课的导入从我们学校门口学生天天见到而又熟视无睹的两个乞丐入手,试图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去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从而引导到文中的格斯拉身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设想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当我问到两个乞丐有什么不同时,学生反应强烈,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介绍作家时,我特别强调了作者在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点,以引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这一设想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本文虽是一篇短篇小说,但相对来说篇幅比较长,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分析格斯拉的形象入手,让学生找出给自己感触最深或印象最深的段落,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握了文章的重点,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认识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在提炼归纳主题时,有学生只是把目光放在格斯拉这个形象身上,认为文章就是在赞美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我就引导学生关注几双代表格斯拉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文中这几双靴子共出现了三次。通过对这个细节的品读,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塑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要赞美他的诚实敬业精神,更是为了揭露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本课时不足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少了些,对作品的内涵挖掘不深。小说中格斯拉兄弟尽管在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但他的生命已经超越了这种悲惨,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品质如一面旗帜,昭示着一种高贵的精神,昭示着一种坚持的理想。对人物形象的这个意义忽视了。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请学生查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2.请学生预习《我心归去》,思考文章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二、导入课文。

1.解说:第三专题的标题“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这就是家园之思。

2.交流: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可引导学生积累,还可营造思乡氛围。

3.讨论:《我心归去》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着眼于怎样思乡,《我心归去》更多在探讨为什么思乡。(此教学环节可灵活处理。如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心归去》的独特之处,可由教师点出,或在研习课文之后让学生再次讨论)。

三、研习课文。

(一)把握课文的主体框架。

1.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明确:“我心”从法国归向故乡。(板书)。

2.故乡是哪里?故乡怎样?从原文中读出相关内容。

--长沙(注释,出生地)。

--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3.故乡是贫瘠、落后的,那么法国呢?在文中找出有关法国生活的描写。

具体的描写。--第一节。朗读提示:数字的运用,如两、六、四、三;色彩的运用,蓝、绿;副词修饰语的运用,全。这些都应读重音。

用一句话概括。--物质环境非常优裕的风雅富贵之邦。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

3.集中交流“我心归去”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者的语言,明确“我心归去”的三层原因。(此教学环节应根据学生集中交流的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第一层:

(1)从优裕的物质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选用原文的关键词回答。

--难耐冷清。(板书)。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冷清的呢?请学生快速地默读第二、三小节,把他认为的语言描写中的亮点找出来,在旁边的对话栏里简明地写出理由,谈谈感受或评价。

--重点语句如:“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比喻修辞的运用。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比较体会。)。

又如:“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比喻修辞的运用。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冷清、寂寞。可联系学生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声音与光影来体会。)。

又如:“你对吊灯作第六或第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细节描写。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点”进行描写。)。

--全体朗读第二、第三两小节。

(3)这种难耐的冷清超过了优裕生活的吸引力,使作者的心偷偷地归去,甚至对唾手可得的移民资格也不屑一顾。请一位学生朗读第四小节的'四个问句,读出这种语气。

第二层:

(4)再次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深入挖掘。

--第五节:“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板书)。

--明确:确实,想家,想故乡,因为那里有亲人,有他的母亲、妻子、女儿,作者这样写道(教师范读):“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这是一段充满温情的想像,这种惦念亲人的感情穿越了时空守候着家人。

(5)而其实,在写法国优裕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是“身在法国心在家”,“我心”必定“归去”,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言信息体会。

--第一节:“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家”,特定称谓,所谓的家,只是一个暂居地而已,没有亲人,没有温情。

第三层:

(6)是否有亲人陪伴在身旁,他就不会“归去”了呢?探寻“我心归去”的真正原因。

在第六节中这样写道,“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体会故乡区别于其他旅游景区的“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使“我心归去”的地方。

--第七节“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故乡比其他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第五节“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明确:故乡最让人感到亲切和激动的是那里有“过去”,“至少”表明最小限度,哪怕亲人也不存在了,但只要有“过去”,“我心”就会“归去”。用原文中的关键语词就是“回望过去”。(板书)。

(三)解读作者对“故乡”的理解。

字典上对“故乡”的概念阐释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根据文意,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作出修改。

--故乡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艰苦劳动过奉献过(付出)的地方。(板书)。

四、谈谈“我心中的故乡”

《我心归去》展示的是韩少功对“故乡”的理解,请学生联系本专题的学习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对“故乡”的理解。

--同意韩少功的理解。示例:校庆。出生在无锡的钱伟长在苏州中学努力地付出过,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读书时光。因此,他也把苏州作为自己的“故乡”,经常要到苏州走走,回母校看看。在苏中“府学千年、新学百年”双庆盛典之际,94岁高龄的钱老仍然回到母校参加庆典。用钱老的话来说,苏州中学就是他的一个精神家园。

--不同意韩少功的理解。学生可谈出自己对“故乡”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采访周围的亲人、朋友,请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他们的家园之思。

六、板书设计。

张铂。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七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学习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5、学习过程学生活动部分学生笔记一、作者介绍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hy,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伦敦的大律师,并经营好几家公司。高尔斯华绥1895年开始创作,他师承俄法两国现实主义大师。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和第一个剧本《银盒》给作者带来了广泛的声誉,确立了高尔斯华绥文坛上的地位。此后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出租》(1921)。高尔斯华绥是个多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7部小说、26个剧本、12个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和书信集。生前曾获美国许多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担任过国际笔会会长。1929年获得荣誉勋章。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他的小说不采用离奇怪诞的夸张手法,而是在真实的描绘中透露作者的褒贬。他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故事情节跌宕有致。鉴于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用一句话概括格斯拉的人生故事,不超过50字。

2、大家初读课文后肯定对格斯拉有一个直觉印象,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描述。

3、你们觉得这篇小说要突出的是哪几个品质?三、关注命运,熟悉情节。

(一)小说主人公自然是格斯拉兄弟,那么他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细节暗示出来的?请你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阐释。学生活动部分学生笔记装订线明确:肖像的变化、店面的变化、橱窗里靴子的变化、店面招牌的变化。

解析:

1、肖像的变化。

2、店面的变化。

3、橱窗里靴子的变化。

4、店面招牌的变化从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格斯拉的命运轨迹:生意越来越清淡,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后离开了人世。

(二)文中还写了“我”的多次出现,作者有何用意?

课后作业:

1、朗读文本;

预习第二课时。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八

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

【教学难点】。

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方法】。

鉴赏,品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二、作者作品。

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早年有从军经历,后弃武从文,来到北京求学,一边学习一边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天赋颇高,许多作品被刊发在当时著名的刊物如《晨报》、《语丝》上。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可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三、品读文本,自主学习。

板书: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

生1: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里表现了船总顺顺是一个亲民的人,平易近人的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优美品质。

生2: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这里表现了爷爷重情重义,古道热肠的善良美好的人性。

生3: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这些文字展现出了边城人们和睦安定,军民同乐的和谐美好画面。

生4: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这里展现了边城人们端午节日的风俗古老淳朴的气氛。

生5: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这里写出了二老儺送的善良助人的形象。

……。

四、鉴赏感悟。

师:同学们刚才的文本分析概括都突出了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们再看看文本第六章前半部分一个较长的片段,看看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播放片断)。

这是我们课文的片断,大家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还是让我来读?

(教师朗读)。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会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着说:

“不要拦我!……”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师:古老淳朴原始的风土人情,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去甚远的农业文明。独特的风土造就了独特的人情,敦厚的大山孕育了这样一群善良朴实的人。

五、合作探究。

(各小组展开组内讨论,时间10分钟)。

生6:我认为这可能就是遗憾的美吧,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故乡有特殊的情感,即使它贫穷,颓圮,也不影响整体印象,特别是作者年少便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北漂,这其中的孤寂酸楚也只有故乡能给他些许慰藉,故乡是作者一生的魂牵梦萦。也许人生注定不完美,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

生7:傩送的婚姻里面对渡船和碾坊两种选择,茶峒人说,一座碾坊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傩送选了渡船,在这里,边城的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民风被颠覆了,重义轻益和利益为上两种民风的不和谐体现出来了。

生8:大老天保为了成全傩送,离开了茶峒,不幸溺水被淹。二老却认为哥哥的死和爷爷有关,说:“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这和他之前的形象是相悖的。

生9:爷爷的死也和茶峒人们的“谣言”有关,爷爷正是听信了茶峒人说顺顺和碾坊结亲家的事才会心怀郁结而死,这说明茶峒的人们和之前的民风笃厚是不一致的。

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不和谐呢?

生(沉默)。

师:你们看他们的这些故事的发生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10:含蓄,不爱表达,不懂得沟通而产生了很多误会。

六、课堂总结。

师:非常好,人性虽然美好,爱却总是错位。他们都很含蓄,翠翠喜欢傩送可是她却不说,爷爷就没法知道翠翠的心声,爷爷知道天保喜欢翠翠可是他也不说,从而让天保卷入了这场爱情悲剧,如果一开始就说明,也许不会越陷越深。傩送离开时也没有和翠翠说,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内疚……,小说《边城》里确实充满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美,似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但以上分析的种种却为这优美和谐的桃源增添了一丝忧愁和烦恼。恰似《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那般迷离朦胧,使作品笼上了淡淡的悲哀气氛。这便是悲剧的美。

七、板书。

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

和谐。

不和谐。

悲剧的美。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九

人教版语文必修1-5册通假字(人教版高二必修)。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3夫晋,何厌之有餍。

4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5失之所与,不知智。

6秦王必h见臣悦。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返。

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震。

9秦王还柱而走环。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猝。

11距关,毋内诸侯,拒纳。

12张良出,要项伯邀。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

15令将军与臣有s隙。

16因击沛公于坐座。

17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非。

18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吁。

19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脱。

20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畔。

21凉婢囟改错措。

22饔粢赜髻奄郁悒。

23何方圜之能周兮圆。

24进不入以离尤兮罹。

25芳菲菲其弥章彰。

26箱帘六七十奁。

27蒲苇纫如丝韧。

28契阔谈宴。

29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晤。

30冯虚御风凭。

31长乐王回深父甫。

32所守或匪亲非。

3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毋。

34无失其时毋。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斑。

3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途。

37以为轮。

38虽有槁暴又。

39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纵。

4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

41或师焉,或不焉否。

42一尊还酹江月樽。

4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否。

44拜送书于庭廷。

45召有司案图按。

46秦自公以来二十余君穆。

4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熟。

48畔主背亲叛。

49与旃毛并咽之毡。

50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l。

51空自苦亡人之地无。

52信义安所见乎现。

53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o欢。

54因泣下衿,与武决去诀。

55乃瞻衡宇横。

56景翳翳以将入影。

57俨骖w于上路严。

58云销雨霁消。

59北冥有鱼溟。

60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智。

61汤之问棘也是已矣。

62此小大之辩也辨。

6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耐。

64御六气之辩变。

65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悯。

66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伶仃。

67常在床蓐,臣侍汤药褥。

68祖母今年九十有六又。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十

2.教学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3.教学难点。

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生成,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1.教学有利因素。

2.教学不利因素。

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相关概念.掌握证明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形式组织学习材料: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图象,请你说说这些函数有什么变化趋势?

设函数的定义域为,区间.在区间上,若函数的图象(从左向右)总是上升的,即随的增大而增大,则称函数在区间上是递增的,区间称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学生类比定义“递减”,接着推出下图,让学生准确回答单调性.)。

(二)引导探索,生成概念。

问题2:(1)下图是函数的图象(以为例),它在定义域r上是递增的吗?

(2)函数在区间上有何单调性?

预设:学生会不置可否,或者凭感觉猜测,可追问判定依据.。

问题3:(1)如何用数学符号描述函数图象的“上升”特征,即“随的增大而增大”?

(2)已知,若有.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拖动“拖动点”改变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可以递增,可以先增后减,也可以先减后增.。

(3)已知,若有,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拖动“拖动点”,观察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变化.。

(4)已知,若有。

能保证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吗?

设计说明:可先请持赞同观点的同学说明理由,再请持反对意见的学生画出反驳,然后追问:无数个也不能保证函数递增,那该怎么办呢?若学生回答全部取完或任取,追问“总不能一个一个验证吧?”

问题4: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刻画函数在区间上递增呢?

问题5:请你试着用数学语言定义函数在区间上是递减的.。

(三)学以致用,理解感悟。

判断题:你认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举例或者画图)。

(1)设函数的定义域为,若对任意,都有,则在区间上递增;

(2)设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对任意,且,都有,则是递增的;

(3)反比例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例题:判断并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十一

知识目标。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十二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所守或匪亲。“匪”,同“非”,不是。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地崩山摧壮士死。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上屋骑危。屋脊。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句。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

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于: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何: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胡:为什么。

【同步练习题】。

一、阅读《蜀道难》第一段,完成1~4题。

1.作者在这一段中写“尔来四万八千岁”这一时间概念,用意是什么?

答案:写时间是为了说明古蜀国历史久远,这么长时间不与秦塞相通,足见蜀道之难。这样写时空杂糅,烘托蜀道的艰险。

2.作者开篇即慨叹蜀道“危乎高哉”,对下面行文有何作用?

答案:这样感叹一句,是为引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扪参历井。

答案:运用了夸张手法、衬托手法。诗人紧扣“高”“危”,用夸张手法把崇山峻岭峭壁巉岩间的蜀道写得惊心动魄、令人望而生畏:山高得连黄鹤也飞不过,猿猴也愁于攀援。同时又借“鹤”“猿”来侧面衬托,暗写人行走之难。

4.本段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解析】第一问注意结合原诗进行分析。第二问注意神话本身的意义及作者的用意。

答案: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作用: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语文必修三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十三

1.据传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后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李隆基的特殊待遇。不过供奉翰林竟是个号称“清秘”而无实权的职位。时值玄宗后期,老迈昏聩的玄宗,不过是利用李白敏捷的才思,为他写行乐词章。在李白看来,这仍是和“倡优同畜”,他一向所抱“辅弼天下”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他傲视权贵,在宫中不到两年,便“赐金放还”。

点说。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傲骨便是铮铮的人格。怀揣报国福民之心,心存“辅弼天下”之志的李白,得到“天子亲迎”的至高礼遇,而受到的是“写行乐词章”的任用,其心难展,其志难伸。李白,就是李白。李白有着李白的骨气,他傲王侯,蔑权贵,力士曾为其脱靴,贵妃曾为其捧砚。他“你不用,我便去”,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他“仰天大笑出门去”,他把他的骨气演绎成一个个精美的`故事,挥洒成一首首绝伦的诗篇。他把他自己也铸炼成一位诗仙,更铸炼成一条硬汉。

2.虽然自隋以来所实行的科举制度,为下层士大夫开放了仕途之路,但是李白所走的却是另外一种道路。他既羡慕张良的从赤松子游又为帝王师,也赞叹鲁仲连的谈笑却秦军,欣赏郦食其的片言下齐城。李白对泥古而不通今,虚伪而迂腐的儒者是十分厌恶的,曾写诗嘲笑他们,讽刺他们,并明白表示,自己和这些儒生决非同道;对汉以来奉以为正宗的儒家礼教,极为轻蔑、鄙视;对孔孟思想带给人们的精神束缚,给予有力的反击。

点说。

他性格中透出的是放荡不羁,他最厌烦的是拘泥古礼。他赞叹仲连谈笑却秦军,他欣赏郦生片言下齐城,他更欣羡留侯身为帝王师,他要走自己的路,并不像众儒生蝇蝇以求利,他轻蔑孔孟思想,他鄙视儒家礼教,他自有自己的活法,他活出的正是自己。保持个性,活出真正的自己,乃此点也。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十四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及交流关于作家及时代背景的简单介绍。

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

《有产者》(1906)是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所描写的福尔赛世家正处于由兴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福尔赛一家是金融家、交易所经纪人、拥有房地产或者股票的资产阶级,他们对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对衣食住行、家庭关系,对殖民地、不列颠帝国等都形成了本质上相同的看法,这就是书中所讲的“福尔赛精神”,它的主要特征是“紧抓住财产不放,不管是老婆,还是房子,还是金钱,还是名誉”。

《有产者》中的主人公索米斯被作者称为“福尔赛军队的先锋”。他把一切东西都当作商品、当作资本,每看见一幅名画、一件古玩,总要想到这在拍卖行里能拍卖上多少钱;他买地造屋,首先考虑的是地价会不会上涨,房子将来能不能卖上高价。在对待妻子伊琳的态度上,更加明显地暴露了这种观念。他看中了美女伊琳,想占为己有,便用金钱收买了伊琳的后母,达到了目的。但他并没有把伊琳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是象收藏名画一样占有她,自己则由于"在全伦敦人面前感到是这个尤物的占有者“而沾沾自喜,自觉身价百倍”。婚后,他象保护自已的财产一样紧盯着她,不让她与别人接触。当他发现伊琳不爱他、甚至恨他时,他认为这简直是违反了一切法律中最基本的规定--财产法,便想在乡下造一所别墅把她禁锢起来。当伊琳爱上建筑师波辛尼以后,他坚决不同意离婚,而用蛮横手段“行使了丈夫的权力”,还卑鄙地利用建筑别墅的财务纠纷向法院控告波辛尼,造成了波辛尼走投无路、神志恍惚、被马车撞死的悲剧。小说对于福尔赛一家表面上一团和气、你来我往,骨子里勾心斗角、互相猜忌、幸灾乐祸的自私心理,也作了细致的揭露。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课堂教学步骤。

1导入:同学们,之前通过预习和交流,我们简单了解了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我们还大致地了解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有产者》。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大作家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品质》。

2整体感知。

小说这种文体,同学们应该相当熟悉,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一个同学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3文本品析。

简述:格斯拉的饿死是由于他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当时的人们觉得格斯拉是个“怪人”,他的死“真是怪事”。

(2)格斯拉先生的确是奇怪的,除了这个年轻人讲的,在小说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也能充分领略到这个鞋匠的“怪”,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请找出文章里写出格斯拉的“怪”的一些细节,并说说你怎么看待他的“怪”,试着根据你的理解用更具体一些的词语来概括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第5小节: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格斯拉先生长得也是奇怪的,像“皮革制成”,有点僵硬和迟钝,但眼睛里却闪着“迷恋理想”的光芒。(僵硬迟钝朴实严肃迷恋理想)。

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12-21小节“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讲究诚信追求完美)。

——。

25、26小节:“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对不顾体面不诚信的大公司无比蔑视和憎恨。)。

——注意:格斯拉先生是一个鞋匠,他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手艺高超的鞋匠,他能做顶好的靴子,这是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他做的靴子,用文章中的话来讲就是“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小说的开始作者就向我们描述了陈列在格斯拉先生橱窗里的几双近乎艺术品的靴子,请齐读第二小节中的这五行文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手艺高超的格斯拉先生的杰作。

明确: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

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4主题探讨:

(1)这样一个手艺高超、朴实严肃、踏实诚信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结合大家课前对作品背景资料的查阅了解,来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明确: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先生恪守的原则恰恰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虚荣的虚伪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格斯拉先生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反而将靴子越做越结实经穿,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

(2)作家讲述这样一个悲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为格斯拉先生洒一把辛酸泪么?格斯拉先生经常断炊,后来饿死,因为最后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人们不再去定做格斯拉先生的靴子了,因为“顾客可不愿意等待呀”,这是那个年轻人所讲述的原因。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么?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先人们对格斯拉先生以及他的靴子是怎样的态度?找出原文依据,把它大声读出来。

明确:除了不愿意等待,人们对靴子的质量也不是那么看重了,“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在大公司的广告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适应了也进一步地去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人们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积极顺应了这个物质社会发展的人们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老鞋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结合现实的名牌效应)。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

: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6总结:

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即便面临生存危机,本分的鞋匠格斯拉仍执着于自己的“靴子理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中的怪人,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朴素而又温润的光辉,在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十五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问:在花的这些结构当中什么是主要结构?

述: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雄蕊的花药里含有什么物质?

述:在植物开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会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传粉。

问:传粉有哪两种方式?

1、什么叫自花传粉:小麦、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异花传粉:油花、向日葵、苹果(cai展示)。

补充:花粉的传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呢?

虫媒:苹果花;。

风媒:玉米花。

师生回忆子房的结构,结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

讲述: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内有两枚精子。花粉落到柱头上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要了解受精过程,我们先来了解子房的结构。

述:花粉管过以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内)。

述: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通过精卵细胞的结构完全受精,这一重要过程发生在子房中,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子房的结构。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极核:卵细胞(靠近珠孔)。

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被称为双受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了解。(动画:双受精)。

述: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完成双受精过程。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受精卵(受精)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双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细胞的结合,所以这种生殖方式也被称为有性生殖,请大家在书上勾划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观在我们再通过一个动画来回顾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个体以育的过程(动画)。

果实和种子形成述:在完成了双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述:我们曾经讲过,果实有哪两部分组成。

问:果皮和种子又分别由子房的哪两个结构发育而成呢?

问:种子又由哪些部分组成?

问:它们又分别由子房的什么结构以育而来?(cai展示)。

播放影片,展示种子的传播方法。

课堂小结:(略)。

习题巩固(cai及教材)。

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

一、植物的传粉与受精。

1、传粉:自花传粉异花传粉。

2、受精过程。

二、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1、子房——果实:果皮(子房壁)、种子(胚珠)。

2、种子:种皮(珠被)、胚(受精卵)、胚乳(受精极核)。

三、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十六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要求]。

素质思想品质教育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基础知识教学点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要求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课前准备]。

幻灯,投影,录相。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同教学法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

扑朔迷离倘徉涟漪震慑伫立繁衍眸子粗犷。

2、理解词语。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倘徉: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涟漪:小波纹。

伫立:站立。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段意。

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从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全文应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学生汇报:

学生甲:课文重点描写了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共五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自然段):青海湖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湖水蓝得可爱。

第三段(4自然段):青海湖草滩有一种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第四段(5自然段):青海湖是鸟的世界、绝妙的世外桃源。

第五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生乙:我把课文的3、4、5自然段合并,因为它们都是介绍青海湖的内容,因此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5自然段):青海湖的湖水蓝、草滩美、水鸟多,像一幅美丽的大画卷。

第三段(6自然段):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思路活跃,两种分段方法都可以。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指名读第二段。

画出人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学生汇报:

学生a:“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这是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比作是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卷一样美。

学生b:“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这句话体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学生c:“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表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这一段话把青海湖的水写“绝”了。海洋、天空的蓝比不上它的净、深湛、温柔、恬静。接着又把湖水比做“蓝”锦缎,小女孩的眸子。那是多么生动、闪亮而有生机呀!青海湖的水蓝得太可爱了。

学生d:“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睛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渴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这段话写出了草滩的美。草滩是碧绿的,山峦是深褐色的,银色公路像哈达。在这优美的景致中,几头牦牛在漫步,为宁静的草滩增添了活力。

学生e:我认为这句好。“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这里用衬托对比的方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美与众不同,是粗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学生f:“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这些天上飞的各种美丽的鸟,水中游的五彩鱼为青海湖增添了美的色彩和活力。

老师小结:同学们书读得好,各抒已见,理由说和简明,棒极了。

2、投影:联系课文说说。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句子。

“谁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1)“现实”指青海湖像一幅画卷。湖水蓝得十分可爱;草滩景色美得粗犷、美得自然、美得质朴;青海湖是鸟的天下。这些就是现象。

(2)“梦幻”指青海湖太美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仿佛这么美的景色只能在梦中出现。

(3)理解全句。

学生汇报:因为青海湖太美了。水蓝得可爱,草滩美得粗犷、自然、质朴。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这一切美得不敢让人相信,让人觉得只有梦幻中才能有此美景。

(四)重点句子解析。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析这是作者欣赏美丽的青海湖后发出的感叹。青海湖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使人看后犹如在梦幻中,所以作者感叹欣赏青海湖后竞不相信是大自然的现实。

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

析作者将美丽的青海湖比作一幅画卷,十分生动。青海湖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表明作者喜爱青海湖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由衷地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观看有关介绍“青海湖”的录相。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不正确的拼音划去。

扑朔迷离倘徉朝前一倾眸子。

2、扩句。

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我们欣赏美景。

3、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这堂课令人真。

高老师三十年工作了在教育战线。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2、一望无边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们尽情地欣赏着森林公园的美景。

吴愈。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

问: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问: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过渡)问:为什么?

答:因为“很想念家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5、6段:

(老师范读)(生读)。

a、生在这两段中选句并进行鉴赏。

b、这两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

c、在《采薇》里思念亲人是如何体现的?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d、那么这一段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

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想家,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e、第六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

对比。

排比。

欲扬先抑。

“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

f、问: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

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h、难点:带泪的笑。

二胡:悲凉低沉。

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4、分析文章7、8、9段:

问: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这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四、小结:

这种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五、布置作业:

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之情。记住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爱家,所以想家。

必修三品质教案篇十八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求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项和的概念,用表示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与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5540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