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是一种通过直观的事实、数据等进行解释和阐述的文字形式,旨在让读者了解事物的原由和规律。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的清晰,逻辑的严密,表达的准确。总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总结。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一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近2500万公顷。根据农业部农机化司数据统计,2017年度,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机收水平45%,相对于水稻机收水平的73%、小麦机收水平的92%,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有不少国内、国外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参与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发制造,也有不少机型投入到实际的生产领域,但总的来说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育种、自然条件、技术、农艺、经济、管理服务水平、收获经营方式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在20世纪50—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玉米收获的机械化(包
含玉米籽粒和秸秆青贮)。从总体设计来看,国外机型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专门用于玉米果穗的收获机,俄罗斯、乌克兰和东欧的一些国家,由于玉米在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不适合直接脱粒,因此采用专用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果穗,如乌克兰赫尔松公司生产的kcky-6型玉米收获机,可以进行摘穗、果穗剥皮与青贮联合作业,实现茎穗兼收。另一种是在小麦联合收割机上配置专用的玉米割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由于其种植地块大多为一年一季种植,收获时玉米籽粒的含水率较低,一般在谷物联合收割机上换装玉米割台,采用直接脱粒的收获方式进行直接收储。如美国的约翰迪尔公司、凯斯公司、爱科公司、德国的mengle公司和道依茨公司等生产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绝大部分是在小麦联合收获机上换装玉米割台,通过调节脱粒滚筒的转速和脱粒间隙进行玉米的联合收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外的玉米联合收获设备正在向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向高效、大型、大功率、大割幅、大喂入量和高速发展在保证良好的作业性能前提下,玉米收获机向高效、大型、大功率、大割幅、大喂入量
和高速发展。约翰迪尔公司生产的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配套1293型玉米割台,一次可收获玉米12行,割台总幅宽达8米左右;联合收割机最大功率达250kw左右,喂入量由一般得http://发展到http://。
向扩大机器的通用性和提高适应性发展同一台收割机可同时配套多种专用割台(如水稻、大豆、玉米、小麦、向日葵等),同一机器还可以配套不同割幅的割台以适应不同作物和不同单产的需要;改进机体结构(如收割台的仿形机构、清粮室的自动调平装置等),使更好的适应不同作物和不同地形;行走装置配置多种宽度的轮胎、履带等以提高不同田间条件下工作的适应能力。
向专业化玉米收获机方向发展法国布光公司是欧洲唯一一家专业设计、生产玉米整穗收获机的企业。其产品在全球农
机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该公司生产的糯玉米、种子玉米收获机可进行鲜食玉米的收获,收获质量好、生产率高。
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发展,玉米收获机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智能化小区玉米收获机在收获过程中可将种子进行称重和计量,并测定其含水率,同时计算出干质量贮存,并迅速计算打印出小区的产量数据,再将整个试验的平均数、变异系数和显著性计算出来,同时汇总成表。国外部分农机企业生产的联合收割机,都安装了产量检测器,可在玉米收获后绘制出农场各个不同区域产量的直方图。
向舒适性、使用安全性、操作方便性方向发展现代玉米收获机的设计,在考虑提高技术性能的同时更加注重驾驶的操控性、舒适性、安全性。为了改善驾驶员工作条件,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普遍装有现代化的密闭驾驶室以隔音隔噪,驾驶室内安装有空调,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也可防止环境恶劣造成的疲劳,增加驾驶的安全性;转动部件转速、收割机切割高度、谷物损失量、粮箱填充量、排草堵塞等配有信息显示;自控装置包括自动对行、割茬高度自动调节、自动控制车速、自动停车等。
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补贴的强力推动下,伴随着水稻、小麦收获机械化的解决,玉米的
收获机械市场变得日益火热,玉米的机收水平也日益提高。国内多家有实力的农机生产企业(如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山东金亿、福田雷沃、奇瑞重工、山东大丰、新疆牧神、天津勇猛、郑州三中和河北天人农机公司等)纷纷投入到玉米收获机的研发生产当中来。到目前为止,玉米收获机机型已有100多种,主要机型按动力形式可分为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牵引式玉米收获机和玉米割台四种。收获方式主要以整穗收获为主,直接收获玉米籽粒的机型以进口设备为主,国内生产该类型收获方式设备的厂家较少。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展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二
本文介绍了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比我国电动汽车的市场结构、技术研发、产业政策及示范运营状况,指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统筹、核心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认可度等方面的不足;对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如电机驱动技术、能量管理系统、锂离子电池技术等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进行了探讨。
0 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与能源、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加剧,大力研究和利用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及促进产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一个新焦点。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强国纷纷加入抢占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行列,我国有关部门及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行业趋势,将电动汽车确定为国家7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先后推出了《节能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电动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等规划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不断增加对电动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在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国外电动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以更快的速度成长,电动汽车产销量均有明显提升。2017年全球市场共销售353 522 辆电动汽车,同比增长56.78%;其中,电动乘用车323 864辆,占比91. 61% (电动乘用车指“双80”车,即最高时速80 km/h 以上,同时一次充电续航里程80 km以上);电动客车及电动专用车29 658 辆,占比8. 39%[1]。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仍然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位居前列。全球各主要国家电动汽车2017年保有量及2020年预计保有量如表1所示[2]。美国的通用、福特、特斯拉公司,日本的丰田、日产及本田公司,欧洲的宝马、奔驰、雪铁龙公司等都在电动汽车的研制与开发上呈现出很强的实力。
表1 世界主要国家电动汽车保有量
年份
从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厂家的销量和发展计划来看,目前,“低排放”汽车(主要指混合动力汽车)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技术最为成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其销量、增幅和占比都远远高于其他车型;随着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零排放”汽车(主要指纯电动汽车) 也逐渐走上产业化的道路,特别是小型的纯电动汽车更是发展迅速;燃料电池汽车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仍存在诸多瓶颈,其大规模推广还存在相当的距离。
1.2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历程
1.2.1 美国
(1)市场状况。美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2017年电动乘用车的销量达到119 710辆,较2017年增加22.7%[3]。目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美国电动汽车市场销量和增幅最大的产品。
(2)技术研发。美国电动汽车发展以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为主导,利用三大汽车公司雄厚的技术开发力量和先进制造条件,通过汽车、机电、电子、控制和材料等行业的分工合作,开发出电动汽车的各种总成和技术单元。1991 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达成协议,成立“先进电池联合体”,共同致力于纯电动汽车的研究。但经过13年的探索,蓄电池技术还是未能获得关键性突破,以通用为代表的汽车厂商不再积极鼓励发展纯电动汽车,转向了对燃料电池车的研究。2017 年奥巴马上台后又转向了率先实现混合动力车商业化、燃料电池车作为远期目标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美国各类电动汽车技术成果颇丰,先后提出了针对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的四大类标准,并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善的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截至2012年,在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领域,美国获得授权专利数量占据了全球专利总数的22%。
1.2.2 欧洲
至实现成倍增长。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及展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三
摘要: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和海峡西岸中心城市,有发展现代服务业良好的基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确厦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有利条件,对加快厦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显示,服务业不仅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且其经济增长几乎全部依赖于信息服务、银行、运输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拉动。
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不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的结果,更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并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它既包括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服务业,如网络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it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也包括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业、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而其核心则是发展技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发展的概念,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以及人类的认识活动的逐步深化,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也会不断丰富。
厦门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是厦漳泉城市群之龙头,其经济地位对闽南地区乃至福建全省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有效调整、一二三产业合理布局。
1.从纵向来看。厦门市服务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地位日益显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厦门市服务业的增加值已由特区成立之初的1980年的1.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3.88亿元,增长了766倍,三十年间年平均增长24.8%,服务业占厦门gdp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20.6%增长到2010年的48.9%,平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2.从横向来看。厦门市服务业的规模取得了跨越式的增长,但与其他城市比较差距也扩大了。从服务业增加值的绝对额来看,与北京、上海、广州等服务业发达的城市相差甚远。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看,厦门直到2010年还未超过50%,上述三大城市从2000年起这一比重均超过50%。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比值在2000年时已达到69.04%,2003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5%,日本为68%,德国为69%。可见,厦门市服务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但相比经济特区地位和世界发达国家而言,传统服务业缺乏竞争力、高端服务业规模较小,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完善已成为厦门工业化、城市化乃至国际化的障碍性因素。
3.从内部结构来看。厦门服务业的产出过于集中,行业、行政区域间差距明显。从行业来看,厦门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厦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年上述四大行业的增加值为491.6亿元,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54.9%,说明厦门服务业内部结构尚未成熟,传统行业仍居主要地位,新兴行业有待进一步成长。从行政区域来看,,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gdp较高,分别为577.63亿元、431.24亿元、232.08亿元和239.38亿元,同安区和翔安区gdp仅为132.84亿元和129.07亿元。同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gdp由高到低依次是思明区(81.7%)、湖里区(46.5%)、同安区(38.5%)、集美区(32.6%)、海沧区(29.4%)和翔安区(20.2%)。
可见,思明区服务业在厦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相比之下,其他行政区的服务业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占gdp的比重都与思明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0厦门市六个行政区完成服务业增加值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厦门市统计局网站。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四
林业科技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及行业各部门在研究植物生长规律、加大林业知识宣传力度、做好“三防”工作、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促进林业的良性发展。
一、现代林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1.1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为了保障经济进步、社会稳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林业建设当中尤其要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林业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化。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保证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背道而驰的,它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从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入手,把创建以科技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作为重中之重。依靠科技发展林业,通过提升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水平确保资源和环境的发展力使林业建设朝着精确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加快林业建设发展的进程。
1.3林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目前林业产业结构模式基本是由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并存的方式构成的,落后的产业会拖累整个产业的发展,所以要迅速的培养、发展新型企业,淘汰落后的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将企业布局与资产结构进行整合,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这对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林业科技发展的措施。
2.1建立健全完善的林业科技管理体系。
一套健全、完善的林业科技管理体系对整个林业科技的建设及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这套体系的建立要将高层管理人员与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相结合。完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对林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加强基层建设才能使科技成果落到实处得到应用。只是制定管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其落实,通过绩效的方式将这套监督、考核体系表现出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为林业发展贡献出力量。
2.2加强科技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为保证林业建设快速发展要重视、加强人才的培养,因为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研发出先进的林业技术从而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培养人才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并严格的培训学习计划,定期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淘汰,使林业建设从业人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对林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还要提高林业建设人才的储备力量,做好梯队建设,使其朝着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3加大资金的投入。
要想推动、促进我国林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国家相关部门和政府管理机构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时刻关注林业科技的发展的情况,以资金奖励的方式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竭尽全力促进新成果和新技术的诞生,这样才能保证林业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健康持续发展。
2.4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相当复杂多变的工程。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森林虫害频繁发生,究其原因是森林系统中以植物为食的生物与以虫为食生物的群落结构,昆虫与寄主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所以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科学家手头最紧要的工作。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以整个生态系统为起点,结合生物原理、化学原理、物理原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考虑才能将这项复杂的工程简单化,达到预想的目标。尽量避免单一化是园林建设当中需要注意的,因为这样当病虫害来临时可以避免植物之间相互感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例如海棠树感染海棠锈病之后,会出现转主寄生的情况所以松柏类植物要避免和海棠树种植在一起。目前全世界已经开始关注生物的多样性问题,并且重视程度不断在提高。
2.5荒漠化问题的防治。
荒漠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全世界的一个难题,而中国更是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所以如何实现从荒漠化简单的防治转移到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上就显得尤为重要。荒漠化的发生及发展关系、荒漠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成为未来荒漠化防治的研究重点。现代园林建设与传统园林发展本质上是不同的。近年来园林建设已经不再局限于城市内的发展而是逐渐延伸至农村,所以需要我们将城市生态学、土壤学等方面理论成果应用到农村园林建设当中来,这样会加快农村园林建设发展的步伐,紧跟时代潮流,解决面临到的问题实现美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语中国的林业发展以及园林建设一定要坚持科技创新,以百姓、企业、政府的利益为出发点,建立一种人、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将企业作为林业建设的主体促进科技研究的进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荣,陈绍志,宁攸凉,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林业发展的机遇及制约因素[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7—23.
[2]田赟,王海燕,孙向阳,等。农林废弃物环保型基质再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通报,(2):497—502.
[3]陆明华,芦建国,徐新洲,等。城市道路路侧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探索——以杭州环城西路绿化景观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126—129.
[4]张云路,董丽。日本传统园林中的“纯”在日本现代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10(10):71—74.
[5]张承英,樊国盛。高等院校园林艺术实验园树种规划及景观构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11):179—186.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五
1.立法优势。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2月,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实行经济特区现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其间,国务院还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
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特区地方立法权。年3月5日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的《立法法》,把经济特区所在的市纳入“较大的市”范围,赋予特区所在市政府享有与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政府同样的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
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并同意厦门发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并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先行试验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作为经济特区和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给予厦门市的政策支持也强力推动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财税政策优势。在税收方面,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7条规定,“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或者设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无疑这是经济特区在财税政策方面享有的一条优惠政策,为厦门市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1月1日《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实施,并同时废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新法对企业税收实现了“四个统一”: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对于目前,厦门经济特区过渡性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两条:一是在新税法实施(年)后五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二是新设高新技术企业执行过渡性税收优惠政策。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市,企业将均能享受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依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厦门经济特区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营业税、外商企业投资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
3.市场优势。厦门是闽南地区中心城市,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53元,比上年增长12%,连续多年保持福建省第一的位置。此外厦门背靠漳州市、泉州市,两市经济发展迅速,内陆龙岩、三明市发展潜力较大,厦门市服务业在周边地区支撑下发展后劲很足,发展潜力巨大。
4.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厦门市位于中国两个发达的经济区域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海路和陆路中段,面对台湾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台优势。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而且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厦门市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服务业的基础雄厚。
厦门市已建成以海港、空港为枢纽,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厦门港也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深水良港和主要口岸,是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交汇点,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组建厦门港口管理局,管辖围绕厦门湾而建的所有港口和码头,厦门港的岸线资源大大加强,厦门的对外口岸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东南沿海的现代物流中心。厦门与国内外主要城市联系十分便利,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客货运航空中心,已于国内外近百个城市开通直航航线。
5.环境优势。现代服务业区别于传统工业的高耗能和高污染,它更需要的是一个适宜人居的环境,厦门市有二十多年的特区建设基础,年获得过中国人居环境奖,年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年名列全国宜居城市榜首,是国内外知名的花园城市。
1.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增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导向作用。2010年9月,国务院发改委正式批准厦门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为厦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厦门应尽快完善服务业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对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知识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行业发展,将优先支持和倾斜。在税务、工商、金融等方面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如减免税收鼓励研发、减轻行政审批手续、提供融资便利等,形成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多级力。
2.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构筑完整的产业链,带动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上游(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质量控制、会计、认识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过程生产活动中。这条产业链已经成为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厦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期,依托厦门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港口资源,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等,并使其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3.以生活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一是利用厦门优越的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大力整治旅游环境,全面推进对台旅游交流与合作,把厦门打造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二是重点扶持会展服务业、动漫、广播影视等文化创意产业。向从事文化创意的企业提供研发贷款、融资等优惠政策,大力建设一批专业化、产业化的文化创意园。
三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
鼓励社会资本创办高端医疗机构,积极探索旅游医疗,培育健康咨询、保健服务等项目,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4.加强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一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职业性,鼓励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共同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专业人才。二是制定有关政策,引进吸国内外各层次高技术水平人才,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入渠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如专利激励、产权激励等,此外,政府对引进的人才应进行长期跟踪,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资金支持,留住人才,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
5.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外合作,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厦门应充分利用自身海西建设中心城市的优势,加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加强与周边城市政府协商,并达成共识,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服务业发展布局,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厦门也应利用开放特区的优势,吸引外国的资金、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流程,推进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升级,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支持本土有能力的服务性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厦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重。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预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刘书瀚,吕明元,宋明月。略论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与产业结构优化[j].现代财经,2008,(10)。
[3]肖怡。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驱动模式及政策思路[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5)。
[4]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六
1.1我国林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弊端。
林业经济管理学中还有很多的弊端。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是一切专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专业没有师资就没有发展前景,熟话说好马配好鞍,同样的好的专业也要配备好的专业老师。但是我国大学都有的一大教学弊端就是对专业老师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领会到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严重阻碍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为了提高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经济管理专业老师主要从事有关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但是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模式更多的向工业方面发展,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大,国家非常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入驻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所以国家必须要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增强和提升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第二,专业内容太少涵盖面太窄。教学内容太陈旧,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骤,专业内容很是落伍。林业经济管理学缺少以经济为本位的教育改革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教育体系。同时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也缺少自己专业学科的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1.2处理林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的办法。
为了全面改善我国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发展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努力提高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这就要大学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知识分子来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还要帮助年轻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者到国外进行深造培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召开国际性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会议,促进和国际间的交流,开展学术专业研讨会,来提高我国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第二,建立完善的教师制度来约束,进而使得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快速提升。教师队伍要积极合作互相帮助,这样进步会更快。
2.结束语。
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发展对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在此专业发展方向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专业老师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专业水平低下。为了快速的发展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国家和大学必须联合起来各尽职责来积极发展此专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七
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颁布实施的背景下,各个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我国医疗行业而言,人工智能在其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研发更加智能化的医疗设备已经成为了未来医疗行业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本文从智能化识别细胞,人工智能在医学检验领域中的展望等方面出发进行了分析。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对于我国检验医学来说,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它经历了从手工检验到半自动化分析再到全自动化分析的阶段。而检验医学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或许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1]。
1.1在尿液形成分析中人工智能的應用。
对于医学领域人工智能设备来说,最早启用的是体液细胞分析。举例来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相关研究单位开发出采用图像检测法来进行尿中有形成分识别的设备。而在近些年以来,有许多分析仪开始采用数字图像分析原理来进行尿液分析。对于这类设备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起相关的数据库,其次,要通过数字图像成像技术的使用,来完成颗粒参数的提取,最后要采用人工鉴别的手段来完善仪器,并使科学的算法以及识别模型得到建立。在检测仪器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是对未知颗粒进行检测,那么仪器首先会按照程序将颗粒所具有的特征参数提取出来,然后再同仪器自身的数据库进行对比,最后,仪器在对结果进行判断后,就会自动生成报告。
1.2在精液分析中计算机的应用。
采用计算机来辅助进行精液分析这项技术已经使用了20年左右,它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摄像系统;第二、显微镜。采用这种系统可以做到对单个精子细胞的活动情况进行跟踪,同时还能准确的分析出单个精子细胞的具体形态以及大小,能够对精子的位移进行准确的设定以及定量测定出精子的密度。其次,该系统还能够对以下几方面的参数进行分析:第一、精子活力分级参数;第二、精子活动率参数等。对于这类系统来说,其所具有的检测项目,最为基本的是要满足who关于检测人类精子的要求,而这种设备能够将人类精子的运动参数分析出来也是其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2]。
1.3在粪便分析中人工智能的应用。
对于人类粪便而言,其所做成的标本大都是半固体以及固体的,所以,它具有难以处理的特点,其次,粪便标本涂片的背景具有非常复杂的特点,因此,在形态学检验当中很难完成对人类粪便的分析。而在我国,相关研究单位经过不断的努力,研发出独创的粪便自动化分析仪,这类设备主要采用以下几方面的方法来进行涂片:第一、采用经过稀释以及过滤后的粪便来进行涂片;第二、使用模拟人工的方法来直接进行涂片等。该设备在对粪便进行分析时,采用的'是分析尿液的原理,它通过图像法来对粪便中的各种成分进行识别与筛查。不过由于粪便检测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所以,该设备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对于染色体分析来说,扫描与拍摄染色体涂片在显微数字图像扫描系统出现之后,实现了多片扫描拍摄。该系统使用图像采集模块来对染色体核型图进行采集,然后在来优化,处理以及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为了完成自动化分割人体46条染色体,可以使用智能化的软件来进行染色体的自动分割。当相关操作人员在应用了这种智能化程序之后,该系统会自动进行学习,并使系统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3.1智能化分析与判断。
以后人们可以在自动化分析流水线中使用更加智能的质控模块,同时设定合理的程序使设备在每天规定的时间内运行,并自动化的对每一个样本进行检测,其次还能够将质控数据自动化的填写到报告上,并能够自动的绘制出质控图以及对质控结果展开自动化的判断,以及能够将结果自动发送给管理者或使用者。
3.2复检智能化。
在医疗检验中,尿常规检验以及血常规检验有相应的复检规则,所以,对于那些触犯到规则的标本而言,进行复检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对于这些需要复检的标本,可以设置自动审核程序来对其进行标记,然后在启动自动化的复检程序进行检验。
3.3采用人工智能进行个体化诊断。
对于检验的结果来说,总会有些极端的因素来对其造成影响,所以,检验人员可以通过利用大数据来将影响此类结果的因素等积累起来,然后可以通过智能化的计算手段,来找到如何使干扰因素消除的方法。检验人员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建立起相关的检验参考区间,来对个体检验指标进行观察,起到预警干涉的作用,从而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有了更多的进步,它能够起到预防疾病,检测基因,筛查癌症等作用。目前,在精准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发挥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八
摘要:林业资源是我国自然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环境的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和作用[1]。必须加强对于林业环境管理的制度,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文章就我国林业经济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林业经济;生态文明;发展。
随著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前提,人们越来越把保护环境作为首项发展目标,通过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来完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享受。因此,要不断地对林业的生态管理进行强化,从而促进我国生态平衡的有效实现。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发展是维护环境的首要出发点。笔者从林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生态平衡的发展进行分析。
1我国林业管理的现状。
1.1在科技管理方面过于缺乏。
现如今,在我国的管理中,对于林业的管理还是过于松散,管理技术缺乏。具体方面有:一是缺乏相关管理技术的管理人员,在现如今的林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人才只有少部分,而在比较发达的国家,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的两倍;二是在管理专业性上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目前,我国在林业系统管理技术的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对于林业科技的贡献归于缺乏,在国际同行业中的专业水平偏低,因此,不能够为林业的发展及时的.提高专业的科学技术。
1.2林业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缺乏支撑力量。
在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林业管理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拨款,没有有效的社会机构来进行支持,从而导致社会对于林业管理中的支持度和广泛度不够,大量的国家相关林业项目在资金方面严重缺乏,加大了林业管理的难度。
1.3森林总量严重减少。
对于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来说,仅是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的一半。而人均森林面积更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仅以这一点,就对我国的林业管理带来巨大的问题。并且,由于现有的林业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无法合理的发挥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林业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2.1提高领导水平,加强思想认知。
通过加强相关部门对林业管理的重视,召开高质量会议,有针对性地对林业管理部门进行相关安排部署,不断的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并通过加大力度的相关宣传,提高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完善各部门的工作,促进我国林业管理健康发展。
2.2对于相关法律管理体系的完善。
由于相关法律管理制度不够合理,导致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法律建设,补全法律漏洞,为林业管理发展做好保障。
2.3加强科技管理。
在我国林业管理中,还有一个阻碍管理发展的问题———科技化建设管理,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管理水平专业化的提高。不仅如此,也要及时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可以定时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与测试,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改正管理理念,不仅能够更好的促进林业管理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林业发展计划,从而实现林业发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建设。
2.4准确对林业资源进行定位。
由于我国的总的森林覆盖率与人均森林覆盖率偏低,从而导致不同地区在森林资源与林业功能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相关部门在进行林业管理时,要遵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进行管理方案的有效制定,有利于林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更好的促进林业资源的长远发展。
3结论。
现如今,我国在林业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在林业管理方面应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及时的引进科学技术、完善的法律,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觉悟,提高社会的广泛关注度,来丰富林业管理的资金来源,进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九
发展现状。
我国最初的孵化器大多都是综合性的,不管来自什么样的人员,不管来自什么样的专业,都是综合性的孵化器,主要是提供一些场地、设施,技术咨询和市场连接上的服务,现在看来这种类型仍然是最多的。我国最初的孵化器大多在高新技术园区里,这样可以依托高新区的好环境,依托它的政策、服务和硬件环境。因此在中国的孵化器高新区得到了很好的支持。另外,还有一些是高新区外的,主要分布在一些大中城市。在中国做孵化器的事情,大致涉及到这样的一些组织。科技部是一直在领导孵化器事业的国家最高部门,相关的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人事部、外专局,在留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科技园上有一些事务合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科委负责审批孵化器,并且给予经费支持。
中国孵化器的发展为什么跟科技非常密切呢?我们看到国外的孵化器,也不都是技术型的,而中国孵化器绝大部分都是科技型的,因此现在我们都叫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开放以后,最初走出去的是一些学者,因此带来的更多的是跟技术方面有关的,而且感觉到中国要实现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应该把技术和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反映最快和最敏感的也是在科技这样一个部门,因此在中国造成了孵化器首先接受的是科技部门而不是经济部门,后来经济部门也发展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后来孵化器的工作仍然是在科技部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孵化器的发展得益于几个方面。一个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政府在里面的推动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纳入火炬计划,作为高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不断推动,至少没有把孵化器的火熄下来,关键的时刻又发展上去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第二是中国市场的发展。中国原来是计划经济的'体制,后来十几年中往市场方面推动,并且法律上确认了私人企业发展的地位,这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么多企业都要找地方,这是孵化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市场,因此孵化器就像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发展起来了。
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现在孵化器发展是很好的,但是发展当中,我这里要提出几个问题。我要申明的是,第一,这些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第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可能国际上都关心这几个问题。
第一,物业化问题。比如盖一个楼,有物业管理中心,要和这个有区别。在孵化器发展过程中,场地是很重要的,要增加场地,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环境。现在如何加速产业化,使它尽快成长是大家的一个目标,仅靠物业就很难了。孵化器的定义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场地,一个是公共设施,一个是服务。在这三方面,物业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公共设施也有一些了,更主要是企业成长、企业营销、企业融资等等相关的服务如何提高的问题。在提高方面,服务的机制要提高。
第二,孵化主体与创业主体的区分。有一些说是孵化器,是自己在办,找一些人打工,你们进行研发,最后创业中心一个一个企业出来了,是我控股的。在国际交往中,创业主体还应该是那个企业,企业家很重要。孵化器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包办,说有了孵化的经理,企业肯定能成长起来,不是这样,你应该创造一个环境,一个温床和条件,能否成长起来还是看企业家,这个环境对锻炼企业家很有好处。中国的孵化器这方面应该多注意。过去一些综合性的创业中心问题不是很大,但是现在增长数量很快,大家交流比较少,各种的理解就出来了。有一些说是办孵化器,实际是在自己干企业,也影响了企业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1][2][3]。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十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1999年粮改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艰难历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粮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附营企业改制,购销企业重组,人员安置,再就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工作。目前,粮食购销企业运转正常。现将粮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止,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全部置换了职工身份,在岗职工实行返聘上岗(除军粮供应站)。
3、军粮供应站情况。担负全县驻军警粮油供应工作,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
4、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期间,解除劳动合同6人。
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工作基本完成,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已从企业剥离上划到县粮食局集中管理。
6、“老粮、老人”问题已解决。全县粮食企业已完成陈化粮处理工作,期间,未发生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和违规违纪现象。企业退休人员已全部参加医疗保险,解决粮食企业几十年来看病难的老问题,兑现了退休人员丧葬抚恤金,解决了老同志的后顾之忧。
二、本站[]。
(二)宣传动员,吃透政策精神。
为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xx]46号)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腊党发[xx]4号)及县政府《关于对**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xx]13号)精神,结合全县粮食企业状况。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统一目标、分级负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广泛宣传粮改政策,为做好粮改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为了指导好全县粮改工作,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了全国、全省粮改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利用会议和其它形式学习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和上级主管局工作要求,提高指导水平和能力。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县局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深入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层层发动,广泛动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发动,使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逐步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也逐步从抵触情绪中转变过来,以正确的认识来理解改革,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改革,以自觉的行动来参与改革,从而为粮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营造氛围,争取环境。
(三)统一思想,稳步实施。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按照企业制定的改革方案,并经职工大会讨论通过。所安置资产全部由中介评估机构评估,并在职工大会上公布。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按计划分步骤进行实施。但由于粮食部门自身改革步伐滞后,内部经营机制僵化,加上政策上不配套,各种矛盾和问题明显地显露出来。县局认真分析了粮食企业实际,人员多、负债大、资产少等问题。深刻地认识到,现行粮食流通体制政企不分,中央与地方的责权不清,国有粮食企业人员膨胀,经营亏损和财务挂帐剧增,到了非改不可、刻不容缓的时候。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早改革早主动,只有下决心走改革之路,走内部挖潜之路,才能使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确保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因企制宜,分类实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整体推进粮改工作,为全县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指导监督,确保粮改顺利进行。
四、基本经验与体会。
我县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体上讲平稳顺利,改革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我们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1、领导高度重视,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清醒的认识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粮食企业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分流并安置近500余名职工,肯定是一场硬仗,要想完成这个硬任务,必须把粮改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粮改期间,县政府组织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粮改工作,每个步骤都精心策划、精心研究、精心组织,上级主管局和相关部门也对粮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各级领导对粮改工作的高度重视做保证,才使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2、广泛宣传,吃透政策,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基础。近年来,县局利用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粮改政策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材料6000余份,营造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浓厚氛围。同时,组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粮改精神和国家、省局关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要求,取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顺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打下了好的思想基础。
3、团结协作,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持。粮改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的工程,仅靠粮食部门自身努力无法推进。在粮改的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维护改革的大局出发,表现出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坚持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真正做到了一切以改革为重,一切服务于改革,一切服从于改革。各职能部门都能按照各自的职责,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为全县粮改顺利推进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4、实施方案具体,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粮改进程中,我们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以人为本,善待职工”的原则,在严格执行省、州粮改政策一些大的原则前提下,尽量利用政策,争取政策,在上级政策框架允许范围内,结合我县市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研究制定粮改方案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并经多次讨论和修改,最后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通过实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原勐润乡是我县粮改试点乡镇,1999年完成了粮贸公司改制工作,在我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原勐润乡粮贸公司改制之所以比较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粮改方案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当时,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并在成功完成勐润乡改制后,逐步向全县全面铺开。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5、确保稳定,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全县粮食系统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过程中,操作慎重,工作过细,没有引起社会震动,使粮改在平稳中顺利进行。在期限改期间,为使粮改稳步向前推进,必须创造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工作中,我们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抓防范,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抓难点,妥善处理职工上访问题。三是抓重点,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总的来说,我县的稳定工作基本上做到了苗头发现得早、问题处理得好、矛盾化解得了、事态控制得住,保证了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迈出了突破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与上级业务主管局的具体指导,与各相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配合密不可分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政策,继续深化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确保粮食安全为落脚点,做好粮食各项工作。使全县粮食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十一
摘要:详细介绍了目前变频调速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了最新技术发展对变频调速系统产业化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1前言。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两条显著的相互交织的主线:能源和环境。能源的紧张不仅制约了相当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为许多发达国家带来了相当大的问题。能源集中的地方也往往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地区。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又对环境的保护有着重大影响。全球变暖、酸雨等一系列环境灾难都与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关。
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极为重要。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有资料表明,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90年代中国高耗能产品的耗能量一般比发达国家高12%-55%左右,90%以上的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如果进行单位gnp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的国家比较(90年代中期),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和4.2倍。1995年,中国火电厂煤耗为412克标准煤/kwh,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27倍。
由此可见,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在我国已经非常迫切。作为能源消耗大户之一的电机在节能方面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我国电机的总装机容量已达4亿千瓦,年耗电量达6000亿千瓦时,约占工业耗电量的80%。我国各类在用电机中,80%以上为0.55-220kw以下的中小型异步电动机。我国在用电机拖动系统的总体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50年代水平。因此,在国家十五计划中,电机系统节能方面的投入将高达500亿元左右,所以变频调速系统在我国将有非常巨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非常活跃,但是在产业化方面还不是很理想,市场的大部分还是被国外公司所占据。因此,为了加快国内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就需要对国际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市场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全数字化控制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当中,人民对数字化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说计算机是大脑,网络是神经,那么电机传动系统就是骨骼和肌肉。它们之间的完美结合才是现代产业发展方向。为了使交流调速系统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同时也为了提高交流调速系统自身的性能,必须使交流调速系统实现全数字化控制。
单片机已经在交流调速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例如由intel公司1983年开发生产的mcs-96系列是目前性能较高的单片机系列之一,适用于高速、高精度的工业控制。其高档型:8×196kb、8×196kc、8×196mc等在通用开环交流调速系统中的应用较多。
由于交流电机控制理论不断发展,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也日益复杂。扩展卡尔曼滤波、fft、状态观测器、自适应控制、人工神经网络等等均应用到了各种交流电机的矢量控制或直接转矩控制当中。因此,dsp芯片在全数字化的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中找到施展身手的舞台。如ti公司的mcs320f240等dsp芯片,以其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成为了全数字化交流调速系统的首选。最近ti公司推出的mcs320f240x系列产品更将价格降低到了单片机的水平。
在交流调速的全数字化的过程当中,各种总线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std总线、工业pc总线、现场总线以及can总线等在交流调速系统的自动化应用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pwm技术。
pwm控制是交流调速系统的控制核心,任何控制算法的最终实现几乎都是以各种pwm控制方式完成的。目前已经提出并得到实际应用的pwm控制方案就不下十几种,关于pwm控制技术的文章在很多著名的电力电力国际会议上,如pesc,iecon,epe年会上已形成专题。尤其是微处理器应用于pwm技术并使之数字化以后,花样是不断翻新,从最初追求电压波形的正弦,到电流波形的正弦,再到磁通的正弦;从效率最优,转矩脉动最少,再到消除噪音等,pwm控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到目前为止,还有新的方案不断提出,进一步证明这项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
其中,空间矢量pwm技术以其电压利用率高、控制算法简单、电流谐波小等特点在交流调速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4高压大容量交流调速系统。
在小功率交流调速方面,由于国外产品的规模效应,使得国内厂家在价格上、工艺上和技术上均无法与之抗衡。而在高压大功率方面,国外公司又为我们留下了赶超的空间。首先,国外的.电网电压等级一般为3000v,而我国的电网电压等级为6000v和10000v;其次,高压大功率交流调速系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而国外的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劳动力成本较高。
目前,研究较多的大功率逆变电路有:
(1)多电平电压型逆变器。
(2)变压器耦合的多脉冲逆变器。
(3)交交变频器。
(4)双馈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1)多电平电压型逆变器。
等人于1980年在ias年会上首次提出三电平逆变器,又称中点箝位式(neutralpointclamped)逆变器。它的出现为高压大容量电压型逆变器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多电平电压型逆变器与普通双电平逆变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更适合大容量、高电压的场合。
2.可产生m层梯形输出电压,对阶梯波再作调制可以得到很好近似的正弦波,理论上提高电平数可接近纯正弦波型、谐波含量很小。
3.电磁干扰(emi)问题大大减轻,因为开关元件一次动作的dv/dt通常只有传统双电平的1/(m-1)。
4.效率高,消除同样谐波,双电平采用pwm控制法开关频率高、损耗大,而多电平逆变器可用较低频率进行开关动作、开关频率低、损耗小,效率提高。
(2)变压器耦合的多脉冲逆变器。
变压器耦合的多脉冲逆变器的三电平电路中,要获得更多电平只须将每相所串联的单元逆变桥数目同等增加即可。其优点为:
1.不存在电压均衡问题。无需箝位二极管或电容,适于调速控制;
2.模块化程度好,维修方便;
3.对相同电平数而言,所需器件数目最少;
4.无箝位二极管或电容的限制,可实现更多电平,上更高电压,实现更低谐波;
5.控制方法相对简单,可分别对每一级进行pwm控制,然后进行波形重组。
当然,这种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很多隔离的直流电源,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交交变频器。
交交变频器采用晶闸管作为主功率器件,在轧机和矿井卷扬机传动方面有很大的需求。晶闸管的最大优点就是开关功率大(可达5000v/5000a),适合于大容量交流电机调速系统。同时,大功率晶闸管的生产和技术功能技术相当成熟,通过与现代交流电机控制理论的数字化结合,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交交变频器也存在一些固有缺点:调速范围小,当电源为50hz时,最大输出频率不超过20hz;另一方面,功率因数低、谐波污染大,因此需要同时进行无功补偿和谐波治理。
(4)双馈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双馈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变频器功率小、功率因数可调、系统可靠性较高,因此近来受到了许多研究人员的重视。由于变频器的功率只占电机容量的25%,因此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成本。但是,双馈交流变频调速系统中的电机需要专门设计,不能使用普通的异步电机;而且受变频器容量和调速范围的限制,不具备软起动的能力。
5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
v/f恒定、速度开环控制的通用变频调速系统和滑差频率速度闭环控制系统,基本上解决了异步电机平滑调速的问题。然而,当生产机械对调速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时,上述系统还是比直流调速系统略逊一筹。原因在于,其系统控制的规律是从异步电机稳态等效电路和稳态转矩公式出发推导出稳态值控制,完全不考虑过渡过程,系统在稳定性、起动及低速时转矩动态响应等方面的性能尚不能令人满意。
考虑到异步电机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的时变参数系统,很难直接通过外加信号准确控制电磁转矩,但若以转子磁通这一旋转的空间矢量为参考坐标,利用从静止坐标系到旋转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则可以把定子电流中励磁电流分量与转矩电流分量变成标量独立开来,进行分别控制。这样,通过坐标变换重建的电动机模型就可等效为一台直流电动机,从而可象直流电动机那样进行快速的转矩和磁通控制即矢量控制。
和矢量控制不同,直接转矩控制屏弃了解耦的思想,取消了旋转坐标变换,简单地通过检测电机定子电压和电流,借助瞬时空间矢量理论计算电机的磁链和转矩,并根据与给定值比较所得差值,实现磁链和转矩的直接控制。
尽管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使交流调速系统的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有许多领域有待研究:
(1)磁通的准确估计或观测。
(2)无速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
(3)电机参数的在线辨识。
(4)极低转速包括零速下的电机控制。
(5)电压重构与死区补偿策略。
(6)多电平逆变器的高性能控制策略。
6展望。
在交流调速的研究与制造过程中,硬件的设计与组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电机制造以及调速装置的制造需要大批的技术熟练工人,对人员的素质有一定要求。而国外相关产业的人工成本相对较高,在近十年内,交流调速的制造业有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机遇,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再利用本身的市场有利条件,有可能在我国形成交流调速系统的制造业中心,使我国工业上一个新的台阶。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他们非常注意核心技术及软件的保护和保密,为此,必须加大该领域的科研与开发的力度。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十二
中国机床工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到现在已经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数控机床在近30年中,获得了技术和产量上的迅猛发展,并运用到各行业用户中。国内产品还争相出口,并在世界四大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都有亮相,成绩显着。
“十一五”期间,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自主生产能力的形成,我国开始突出“外国制造”的“重围”,进入世界高速数控机床和高精度数控机床生产国的行列。
从产量来看。2010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536.8亿元,同比增长40.6%;数控机床产量达到23.6万台,同比增长62.2%;2010年我国机床产值和数控机床产量均列世界第一位。整个“十一五”期间,在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数控机床产量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7.4%。2010年的增长数据意味着数控机床的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从技术发展水平来看。随着“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重点任务陆续完成,我国国产机床数控化率由“十五”末的35.5%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1.9%。我国在数控系统方面已经开发出多轴多通道、总线式高档数控装置产品。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已完成50多套开放式全数字高档数控装置的生产。国产数控机床产品覆盖超重型机床、高精度机床、特种加工机床、锻压设备、前沿高技术机床等领域。特别是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超重型机床、立式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领域,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品种日趋增多,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五轴数控铣床、五轴龙门铣床、五轴落地铣镗床等均在国内研制成功,改变了国际强手对数控机床产业的垄断局面,加速了我国从机床生产大国走向机床制造强国的进程。
从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和消费国,2010年,中国机床消费同比增长43%,达到284.8亿美元,进口约为94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消费国。虽然“十一五”期间机床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高档数控机床产值仅约占金属加工机床行业产值的10~15%,面对巨大的消费市场,国内机床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迅速膨胀的市场需求,多数高档数控机床产品仍需大量从国外进口。
虽然我国数控机床制造水平有所提升,但对外贸易状况仍令人担忧。一方面是数控机床出口单价的持续下滑,下降幅度较大的有卧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冲床等。除人民币升值外,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竞相压价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高档数控机床的进口份额不降反增,2010年高档机床的进口额占中国金属切削机床总消费额的36%,同比增长高达60%,进口产品挤压了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加之国内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威胁,国内多数机床企业高档数控机床毛利率出现下降态势。
展望“十二五”,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将努力解决主机大而不强、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技术差距大、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将培育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量化融合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升到战略高度,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的目标。并力争通过10~15年的时间,实现由机床工具生产大国向机床工具强国转变,实现国产中高档数控机床在国内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十三
政治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以研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应用性学科,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因此,政治学在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实际上,在欧美各国,政治学已发展成一门理论成熟、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
就现代中国而言,本世纪前40年曾开展过以引进和介绍西方政治理论为中心的研究工作,但彼时的政治学毕竟未能摆脱西方政治学的窠臼,严格来说,学科性质的中国政治学并未形成。而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更一度被取消,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也随之而中断。直到20年前政治学在改革开放这一大的时代前景下才得以重建并得到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灿然可睹。本文拟对这20年中政治学的发展成就及不足作一简要总结,着重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以推动中国政治学和中国政治的跨世纪发展。
一、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1979年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政治学要补课”以来,短短的20年中,中国政治学就经历了恢复和发展这两个历史阶段,其间虽多有曲折甚至反复,但成就十分显著:
首先,开展了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中国政治学在恢复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科体系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为起点,甚至为基本框架的,这使得80年代前、中期出版的一些“政治学原理”教材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没有多少区别,缺乏鲜明的学科特色。为改变这一状况,政治学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80年代后期一些政治学者开始以政治学的理论逻辑和范畴体系思考政治学问题,出现了一批以《权力政治学》(李景鹏,1993)、《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1995)、《政治学原理》(汪锡奎等,)等为代表的政治学力作。中国政治学开始形成相当独立、自成体系的范畴体系。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地确立下来,社会科学界已经普遍认同政治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其次,大量引进国外特别是西方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基础决定了西方政治学在世界政治学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对处于初建阶段的中国政治学而言,西方政治学中无疑包含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有鉴于此,中国政治学界80年代以来翻译了大量西方政治学名著名篇,并对西方特别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方法如政治结构功能主义、政治系统理论、政治团体理论、政治精英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和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理论与方法以及政治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多元主义、社群主义、法团主义等政治思潮作了初步的整理、分析与研究。这些工作为初创时期的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营养和推动力量,也为其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
[1][2]。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十四
1.1林业技术创新不足。
虽然我国在林业的发展在总体上较快,但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分析产生这样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政府对林业科技创新方面投入资金较少。众所周知,林业科技的创新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林业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略显欠缺。2)对新的研究成果过于自信。林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存在很多困难,新的研究成果当然值得推广和使用,但不能盲目相信这些新成果和新技术,要注重实用效果,避免带来的负面效果。3)政府和高校对林业科技不够重视。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高校专业教育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造成大多数林业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林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得不到有效提高。
1.2发展体系不健全。
我国林业科技在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形势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总体发展效果不佳、技术创新较为缓慢等,一方面是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于林业科技发展缺乏相对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的审批需要较多的程序,在资金申请和使用方面也受到多种限制,即使出现新技术也难以快速得到推广和使用,制度上的不健全极大地影响了林业科技的整体发展,也打消了很多林业科技人员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制约了林业科技的发展。
1.3林业科技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在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十分发达的'当今时代,林业科技研究和创新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使用。但是从当前我国林业科技从业人员的结构方面,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人员老化严重等现象,缺乏有力的后备支持,造成林业科技的发展受到层层阻碍,总体研究成果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方面,老龄化严重的林业科技从业人员接受能力较差,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研究,工作效率难以提高,科技创新更是流于形式。
2提高林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2.1加大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投入是林业科技发展的首要前提,林业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工程,国家有关部门及政府主管单位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林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加大对新成果、新技术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提高广大林业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工作竭尽全力,全面推动我国林业科技的发展。
2.2建立健全林业科技制度。
完善林业科技管理制度是提高林业科技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科技研究与创新的基础。在进行这套体系建立时,不仅要着眼于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还要根据基层人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改进和设置。基层从业人员是林业科技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支持,是各项工作开展和落实的有力支撑,是林业科技发展的有生力量。
2.3强化科技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是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的有效手段,要加大科技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制订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计划,定期对科技人员进行考核,做到奖罚分明,同时注重引进高校优秀的林业专业人才,为林业科技的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加强后备力量的储备,优化从业人员结构,提高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率。
结束语。
林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工作人员不能满足目前取得的成就,要脚踏实地、着眼未来,以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注重资金的投入、制度的健全和科技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蕾,吴丽娟.中国现代林业科技发展历程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4).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十五
摘要:ott电视和智能电视依靠互联网和智能操作系统,整合了电视、视频网站等内容产业和终端产业,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条,构建起新的媒介生态圈。本文以二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视频平台数据及案例,分析“互联网+电视”背景下新的媒介生态圈的建构。
关键词:ott电视;智能电视;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优酷;爱奇艺;小米盒子;。
由于在线视频网站和ott视频点播业务的繁荣,广电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在线视频的收看模式更符合当今受众碎片化、移动化的观看方式,而这种模式也间接导致家庭电视开机率降低了30%。中国广电业也在寻找发展方向以及出路。
一、“互联网+电视”的发展现状。
1.卫视频道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一剧两星、制播分离、制播费用水涨船高等因素影响下,一线卫视在制作经费、影响力和收视率上马太效应显着,二三线卫视和一线卫视的差距正逐渐拉大。
2.视频网站仍未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
随着视频网站对自制剧加大投入,网剧呈井喷式发展,数量增多且质量大幅提升。电视剧播出开始呈现出从“先台后网”“台网同播”到“先网后台”的趋势。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各大视频网站没有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的状态,在线视频市场仍是“烧钱”圈地的状态。
3.资本力量进入网络视频领域。
随着视频网站和卫视的竞争日趋激烈,头部剧的马太效应日益明显。网络视频平台一方面面临虚高的智能电视都采用了与乐视相似的“软硬件+内容”模式,只不过又进行了各自的演化。可以说,乐视成为中国智能电视的'开创者,但小米、暴风、微鲸、pptv等互联网电视玩家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tcl、创维、海信等老牌电视厂家的跟进,直接让智能电视进入大众市场。
随着智能电视硬件的同质化,内容成为核心竞争力。在这一阶段,乐视最早基于自有版权,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智能电视版权的共享。智能电视领域,视频内容已在面向智能电视开放,比如pptv在2017年6月就召开了发布会宣布百亿内容战略,将其耗资百亿、包括欧洲五大联赛等顶级赛事在内的、覆盖国内外90%赛事的体育内容开放共享,与传统电视厂商甚至是互联网电视平台合作共赢。
五、新型商业模式的建构。
随着大量的电视用户从广电网转向互联网,bat开始涉足“客厅经济”,4月阿里巴巴十亿美元入股华数传媒,更是为本来就已经在热锅上的ott领域添了一把火。除了阿里之外,腾讯、百度和小米纷纷布局。百度借助爱奇艺从内容角度切入,通过和银河的合资绑定牌照商,固定自己的内容地位,借助爱奇艺的内容,和下游的家电企业、盒子厂家进行广泛合作,提升用户规模。阿里和华数,以资本纽带形成双方的紧耦合。从操作系统切入,牢牢把握平台的入口,同时以资本来收购上游内容资源,与硬件厂商紧密合作,大手笔收购优酷,积极探索dvb+ott模式,走在了ott领域的前沿。腾讯投资了未来电视,和家电企业推出微信电视,和央广、国广进行内容、牌照合作,扶正泰捷视频,推出游戏盒子,动作谨慎,步步为营。小米以银河为播控,整合未来电视更多的内容牌照服务资源,陆续推出明星产品小米盒子、小米电视。针对智能电视,爱奇艺、优酷和腾讯分别推出银河奇异果、cibn影视和云视听极光等apk应用,作为视频平台接入电视的接口,进一步拓展用户数量。
除了资本的介入,“互联网+电视”融合背景下硬件厂家和视频平台出现了新的盈利模式,包括视频内容服务、广告收入、视频购物、游戏内付费、在线教育等。而视频内容服务可进一步细分为付费视频(独家内容、版权)、付费直播(演唱会、体育比赛)、视频会员制以及广告植入等形式。以下就视频内容服务和广告收入两种形式进行分析。
2017年第二季度智能电视平台的广告投放量同比增长639%。硬件设备的普及、用户习惯的改变、行业链条的完善、广告形式的丰富等都显示着智能电视已经成为客厅媒体的新入口,呈现全面爆发之势。根据奥维云网的统计,在智能终端中各类app的到达率最高的为影音类。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发生变迁,偏好点播而不是直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ott大屏促使用户注意力重新聚合,小屏流量向大屏回归,在奥维云网的样本调查中,9成以上大屏用户表示自从有了大屏电视,就很少使用pc、pad和手机看视频内容了。而对各智能电视厂商来说,视频分成占运营收入分成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原有的生态链被重构。平安证券在《客厅经济专题报告》中预测,到,国内互联网电视视频付费市场规模将达到205亿元。按照电视厂商平均20%的分成比例,分成收入规模预计达到41亿元。
除去视频付费,ott广告继续保持爆发式增长。ott广告在2017年上半年收入规模达到10亿元,相当于全年的规模总量。当前ott广告形态包括开机广告、屏保广告、贴片广告、渠道分发广告(首页推荐、下载、搜索等)。根据不同的广告形态,资源归属不同。系统层广告归厂商,内容层广告归视频媒体。同时,调查显示,用户针对广告的注意力大屏是小屏的1.2倍,广告观看完整度大屏比小屏高出20%,广告效果比小屏有显着提升。而按照ott广告不同路径,开机广告在接受度、记忆度、观看完整度方面均领先于其他广告形式,在大屏广告中效果突出。
电视是继电脑和手机后,进入互联网的第三大智能终端入口。在“互联网+电视”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产业发展的逻辑出发,整合上下游的生态资源,重新定义“电视”的价值。立足整个行业,以电视为连接点整合行业的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在人与人、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中间传播,勾画出互联网和电视融合发展对媒介生态圈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2]tv、iptv与传统有线数字电视之间的博弈.东南传播,2016(2).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十六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虽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不少的影响,因此,环境检测管理成为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存在,导致我国对环境检测管理发展的速度较慢,且存在一定的漏洞,如何解决这些漏洞,如何完善環境检测管理,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环境检测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环境的变化进行随时检测和数值变化的一个过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评价环境质量的好坏。环境检测的介质对象主要包括空气检测、水质检测、土壤检测、生物检测和固体废物检测等。
环境质量检测是监测的重点内容,它主要是对环境中污染的状况和变化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改进,判断改善的进展,对数据进行保存,以确定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和趋势。
我国对环境检测管理制度已经实施了几十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大方向上来看,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这就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环境检测管理制度存在的这些年,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导致我国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制度发展的比较缓慢。例如,目前我国检测设备仍缺少一些技术规范和更新,这就会严重阻碍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整体的发展。
2.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不足。
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资金和物质保障不足。现如今,我国环境管理的相关部门不断增加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力度,对环境检测的资金投入也是不断增强,但由于受我国环境监管模式单一的限制,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投入来讲,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资金和物质保障仍显不足,这导致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制度无法正常有效的实施。
3.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有效性。
我国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发展模式和体系都比较简单,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因此,想要完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制度,就必须改变现在的单一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模式,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比如环境检测预警系统的引进,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环境检测质量,并不断提高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4.环境检测质量保证措施的建设现状。
各级政府建设部门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环境检测工作实施办法,并投入了一定数量规模的资金成本,然而,由于受到我国环境检测质量实施管理体制自身的约束性,投入的大量启动实施资金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对检测仪器的升级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对于环境检测物质样品的收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加大了检测工作开展的难度;在技术投入方面,缺乏对系统性较强、设备先进有机物检测设备以及在线检测新技术的应用,很多检测标准与国际规定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给环境检测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从环境检测人力资源角度而言,专业检测人员缺乏必备的综合性知识储备,需要加强检测数据分析以及其他科学知识的储备,从而推动工作人员检测技术的全面发展此外,很多地方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缺乏必备的质量控制意识,不能积极参加质量检测管理工作,从而导致收集的数据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对实际检测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1.加强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的监督力度。
想要加强对环境检测质量的监督,就必须建立专属的监督部门,并强化对他们的管理培训,用这样一个监督部门来有效纠正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错误。
2.完善我国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制度。
制度作为行业中的基本准则,对于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中应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按照制度办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中有依据可循。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做好环境检测的'重要前提。在制定制度时,必须根据我国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明确质量检测的内容和本质,并定期对制度进行检查和更新,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3.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增强环境检测质量的管理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这是在整个环境检测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点,这同时也为更好地实行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让管理人员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才能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确立制度化的管理观念,共同为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做出贡献;最后,需要对质量管理团队进行强化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对管理队伍进行培训,重视人才的发展。
4.规范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通过不断规范各项质量管理保障措施,能够对环境质量检测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全面提升整体检测效果,因此,首先要加强对于环境检测的项目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高科技含量技术设备,而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对其进行必要扶持和鼓励,加大科研产品的投入与研发,以此全面推动新型标准检测样品的普及力度;其次,使环境检测技术、标准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推动环境检测新技术的发展,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考核准人体系,对其测试原理以及具体各个系统之间的规范化问题进行商榷,以此提高环境质量检测保障措施。
5.设定专项资金。
由于大多数资金都没有用在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方面,导致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不能很好的实施。因此,政府必须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设立专用资金,保障检测活动的发展和壮大。这项资金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可以被挪用,并且,监督部门需对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向社会公开。
6.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报考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方面的学生人数不多,并且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是一项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工作,这就出现了人才短缺的问题。想要改善这一问题,就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考核,保证员工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另外,应与各个大学联合办学,注重培养专业型人才,并加大环境检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改变大学生对相关专业的想法,投身到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中,为该行业储备人才。另外,环境检测质量管理部门应制定完善的考核绩效制度,讲求赏罚分明,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我国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开展了二十多年,在发展中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的进步,导致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传统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使其适应环境发展的需要,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水平,为创造美好的环境而努力。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十七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1999年粮改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艰难历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粮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附营企业改制,购销企业重组,人员安置,再就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工作。目前,粮食购销企业运转正常。现将粮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止,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全部置换了职工身份,在岗职工实行返聘上岗(除军粮供应站)。
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情况。全县现有粮食购销企业1户,比1999年改革前13户减少了12户。企业在职人员减少28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63人;现设置粮站的有勐捧、勐伴、尚勇,人员实行返聘上岗。全县粮食购销企业已完成职工安置。安置率100%。
2、国有粮食附营企业改革情况。改革前,全县粮食附营企业有17户,有职工230人(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85人。现全县粮食附营企业已全部改制,人员已全部置换,安置率达100%。
3、军粮供应站情况。担负全县驻军警粮油供应工作,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
4、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期间,解除劳动合同6人。
从xx年至xx年年期间,根据。
职工数的%。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事件,保证了改革平稳推进。
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工作基本完成,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已从企业剥离上划到县粮食局集中管理。
6、“老粮、老人”问题已解决。全县粮食企业已完成陈化粮处理工作,期间,未发生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和违规违纪现象。企业退休人员已全部参加医疗保险,解决粮食企业几十年来看病难的老问题,兑现了退休人员丧葬抚恤金,解决了老同志的后顾之忧。
二、企业基本情况。
全县粮食系统现有独立核算单位2户,其中:购销企业1户,军粮供应1户。有在职工28人(局机关9人、收储公司13人、军粮供应站6人)。
粮食购销企业固定资产总额901万元,现有存粮万公斤(含县级储备粮)。
三、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
万事开头难,开好头就成功了一半。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启动,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经报请县人民政府同意,成立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粮食局,负责全县粮食企业改制工作,并做好粮改方案的调研、协调、督办和落实工作。
(二)宣传动员,吃透政策精神。
想和工作基础。
为了指导好全县粮改工作,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了全国、全省粮改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规定,利用会议和其它形式学习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和上级主管局工作要求,提高指导水平和能力。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县局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深入宣传粮改政策精神,层层发动,广泛动员。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发动,使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逐步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也逐步从抵触情绪中转变过来,以正确的认识来理解改革,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改革,以自觉的行动来参与改革,从而为粮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营造氛围,争取环境。
(三)统一思想,稳步实施。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按照企业制定的改革方案,并经职工大会讨。
论通过。所安置资产全部由中介评估机构评估,并在职工大会上公布。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按计划分步骤进行实施。但由于粮食部门自身改革步伐滞后,内部经营机制僵化,加上政策上不配套,各种矛盾和问题明显地显露出来。县局认真分析了粮食企业实际,人员多、负债大、资产少等问题。深刻地认识到,现行粮食流通体制政企不分,中央与地方的责权不清,国有粮食企业人员膨胀,经营亏损和财务挂帐剧增,到了非改不可、刻不容缓的时候。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早改革早主动,只有下决心走改革之路,走内部挖潜之路,才能使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确保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因企制宜,分类实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整体推进粮改工作,为全县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指导监督,确保粮改顺。
利进行。
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切实加强了粮食市场的监管,维护了粮食市场秩序。通过以上工作开展,有利推进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了在粮改期间,粮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为顺利推进粮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基本经验与体会。
我县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体上讲平稳顺利,改革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我们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个步骤都精心策划、精心研究、精心组织,上级主管局和相关部门也对粮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各级领导对粮改工作的高度重视做保证,才使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2、广泛宣传,吃透政策,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基础。近年来,县局利用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粮改政策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材料6000余份,营造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浓厚氛围。同时,组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粮改精神和国家、省局关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要求,取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顺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打下了好的思想基础。
3、团结协作,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持。粮改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的工程,仅靠粮食部门自身努力无法推进。在粮改的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维护改革的大局出发,表现出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坚持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真正做到了一切以改革为重,一切服务于改革,一切服从于改革。各职能部门都能按照各自的职责,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为全县粮改顺利推进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润乡粮贸公司改制之所以比较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粮改方案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当时,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并在成功完成勐润乡改制后,逐步向全县全面铺开。
5、确保稳定,是确保粮改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全县粮食系统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过程中,操作慎重,工作过细,没有引起社会震动,使粮改在平稳中顺利进行。在期限改期间,为使粮改稳步向前推进,必须创造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工作中,我们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抓防范,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抓难点,妥善处理职工上访问题。三是抓重点,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总的来说,我县的稳定工作基本上做到了苗头发现得早、问题处理得好、矛盾化解得了、事态控制得住,保证了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迈出了突破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与上级业务主管局的具体指导,与各相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配合密不可分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政策,继续深化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确保粮食安全为落脚点,做好粮食各项工作。使全县粮食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十八
从今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有望步入全面竞争时代。据介绍,私人银行业务以高端客户为服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当中层次最高的个人金融服务。根据欧美市场经验,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能达到零售客户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去年3月中国银行在中资银行中率先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其后招行、中信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宣布成立各自的私人银行中心,服务对象大都是个人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或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客户。今年以来,在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启动满周年之际,中资银行布局私人银行市场明显提速。此外,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也有望在上半年推出这项业务。“相比去年,今年国内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提速,表明各家银行已经对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达成了共识,意味着国内银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开始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国内银行加速开办私人银行业务原因有三:一是这项业务本身利润率高、回报优厚,有助于银行实现盈利的快速增长。二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考虑,特别是在今年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以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减少银行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三是布局业务空白点,目前中国大片的高端财富市场仍未被开垦,而与外资银行相比,这一领域也是中资银行的短腿,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中资银行的必然选择。私人银行业务其实是银行服务中高端市场的一种延续,是对个人银行服务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近期私人银行业务的竞相开办,也标志着中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需要指出的是,私人银行业务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除了对客户财富进行合理的投资规划之外,往往还涉及法律、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非金融类的增值服务,这对中资银行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发展私人银行需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国内银行可参考起步、扩张、创新三阶段的发展路径,在客户、产品或服务、渠道、流程、信息系统等方面逐步实现目标。
1.私人银行专业人才短缺。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团队中年轻人较多,虽然专业背景、个人综合能力都不错,但是缺乏经验,很多国外的私人银行家,都是在行业中工作了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经历了长期工作的历练和几轮经济周期,经验、阅历都十分丰富,而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还刚刚起步,人员的认证体系、培训体系都不完善,客户经理经验有待积累。人才缺乏成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2.银行产品研发和创新不够。
当前私人银行产品创新机制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要求金融企业分业经营,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产品综合化水平很低。银行除了提供各类标准化产品之外,难以适应复杂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只能更多专注于服务形式上,如服务团队配备、专属场所、亲情服务等等。但服务的改善有时并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也很难为客户的资金起到分散风险的效果,这成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3.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监管制度,由于私人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普通理财业务所提供的服务有很多不同,原有的一些管理办法已经不适用于私人银行的业务,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私人银行的业务很难完全开展。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十九
信息素养是新世纪社会成员的必备素养。当今社会已步入以信息快速增长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更是信息时代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信息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然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其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能自如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主动快速地获得广博的信息,并获得采集、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纷纷调整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普遍开设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课程,采取不同措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方面。现阶段美国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包括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其他学科课程之中,开设一门或多门信息技术课程,均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明确目标。美国的“21世纪新技能联盟”,确立了全球化时代人们必须要具备的核心技能。在其发表的《21世纪技能、教育和竞争力报告》中,将信息技术技能作为必要达成的三大核心目标之一。他们规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主要包括信息能力、媒体素养和ict能力等三大方面[1]。
英国在80年代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研究活动来讨论如何进行信息技能训练问题。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将“信息技术课”列入国家统一课程。1998年的政府政策宣言——《我们的信息时代》拟定了中小学信息教育目标和课程评价标准,规定把国拨经费中的6%作为学校的微机购置费,以保证英国20%的中小学校上网、每1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根据规划,到2002年英国学校里每4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
日本在1999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提出要着眼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指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其每年一度的信息学水平考试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并在高校中普遍开设了公共信息处理教育课,普及计算机知识及信息处理技术。
澳大利亚也是致力于培养七项“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规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应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科技的能力。
印度早在1998年就宣布要使印度成为“全球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和“信息革命时代先驱”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重视信息教育和信息产业的政策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为这个亚洲大国注入了活力[2]。
从世界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来看,虽然各个国-家-信-息素养教育的情况有所不同,但都是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作为教学工具,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养成基本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它们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教育过程的发展性、设置课程的灵活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生成信息,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工具, 综合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能力。
三、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不足
第一,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育,不仅是有关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利用等信息基本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还应包括合法合理的交流与利用信息的信息道德的培养、信息价值观念的启发、个人信息潜能的挖掘、健康的信息心理的引导等。
目前我国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基本上仍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欧美国家在这方面考虑得比较全面,能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除了计算机与信息等有关的基础知识与使用技能以外,还包括信息法律、信息经济、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等多方面。
第二,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队伍成员单一,部分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在日本,由于开设信息能力教育系列课程比较多,参与的教师也比较多,如京都大学开设的情报检索入门课,承担教师由大学校长、图书馆馆长、教师以及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组成。这种多元化的组合确实使教学与专业结合得更密切了,实践性也更强了,从而弥补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性[3]。而我国信息技术课教师队伍的成员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这样必然会产生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难以向更深层次发展。由于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不能得到及时培训和进修,使得教师知识陈旧,无法掌握现代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培养需求。
第三,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而对技能的教育则不足,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利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应试教育使得信息素养培养基础弱化。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受到的教育都是围绕着各种考试展开的,只看重与升级考试直接挂钩的科目,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在中小学得不到实质性的落实,从而致使了大部分学生信息素养的先天不足。
第五,信息伦理和信息法规意识淡薄。
观;或由于不清楚网络传播法规,屡有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不安全的社交情况发生。
四、与国外发展现状相比,对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信息素养教育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另一种是将信息素养教学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使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4]。
(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具备相当信息素养的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和手段,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和利用信息、组织信息、创造信息,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知识。教师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示范作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也是必要的,培训不仅应该是技术目标的培训,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因此,教师要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强化自身的信息觉悟和信息观念,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2)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 加强具有教育特色的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理论、认知理论为指导,从本质上改变教与学,相信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基础结构中扮演主动角色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交给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在大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课程的特点是抽象、较难理解,如果能够把信息技术与专业课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例如,为了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可以运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也可以采用一些仿真软件模拟实验环境,使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
(3)创造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不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
是与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有关,一个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保证。建立“绿色网吧”,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学校要强化德育管理工作,活跃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完善校园网的监控体系,对互联网积极的一面进行因势利导、积极利用,对其负面影响则采取措施加强防范,把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篇二十
进入21世纪,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了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当今世界知名企业,无不推崇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竞争手段,称之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我国的企业通过参与和创建各类产业联盟,充分融入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围绕企业的需求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产业链联盟、市场联盟、研发合作联盟和中小企业联盟等。但由于运作时间短,缺少经验,大部分产业联盟层次不高,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以生产联盟和营销联盟为主,并且很多联盟通过行政的力量建立,整体效率不高,因而成员企业分享的利益也有限,使得联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一些建议。
我国产业联盟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最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联盟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1998年,中国企业联合会数字电视产业联盟成立,2002年成立的td-scdma产业联盟等,此外,在高新技术产业联盟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也纷纷成立产业联盟,如:2005年11月成立的“天竹”纤维产业联盟就属于传统的纺织行业,其宗旨是联盟企业共同开发、经营“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2006年4月在宁波成立的中国家居产业联盟,它是一个包括家居产业生产商、采购商、各大行业协会、广大媒体和知名中介机构在内的联盟组织,目的是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产业联盟发展的问题。
我国产业联盟的合作层次普遍较低,除了少数几个产业联盟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以外,大部分产业联盟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以生产联盟和营销联盟为主,并且很多联盟通过行政力量建立,整体效率不高,因而成员企业分享的利益也有限。此外,由于产业联盟起步较晚,又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造成我国联盟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使得联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
1.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技术标准。
由于运作时间短,缺少经验,因此目前除了td-scdma、avs等少数几个产业技术联盟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以外,许多产业联盟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研发合作。另外,我国不少企业虽然对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产权明晰度不够,创新效率较低。
产业联盟不是通过法律程序注册的经济实体,不具有法人资格,它有别于实体研究机构,原有《公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在许多方面可能无法解决非实体组织产生的一些问题。由于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比较复杂,产权的模糊性大,极易产生纠纷,使得创业创新的效率低下。
3.内部联系松散,合作管理水平低。
国内现有产业联盟更多地停留在如何通过竞争,保护与发展民族工业上,这与当今国际通行的企业战略联盟理念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且跨国联盟总量仍然较少,而且合作层次较低。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的战略联盟基本上是被动参与,即使是研发工作,也主要是针对我国市场的产品研发,而较高层次的战略联盟如企业技术联盟、虚拟企业联盟等形式则比较少见,因而无法参与标准的制订和技术的研发,因此通过联盟分享的利益有限。国外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以利润最大化和占领中国市场为战略目标,因此有意地控制了关键技术的扩散和转移,限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学习。
三、产业联盟发展对策建议。
各地区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发展目标,制定企业联盟的有效范围,主动促进和组建产业联盟的发展,使不同产业、不同项目的企业联盟享有不同的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协调能力强和主要行业已形成了配合紧密的企业群体优势,对地方现有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重组和实施战略联盟起到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照战略联盟的思想,以合适的联盟方式优化组合成大集团,这样既可增强企业的活力,又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
2.组建国内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
鉴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专利的现状,应鼓励组建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使标准成员之间应该在技术上互相鼓励,在次核心专利上,尽快发展出足够的覆盖性,提升与国外核心专利拥有者的谈判能力,应对外国跨国企业的咄咄攻势,在世界市场上赢得主动。积极促进我国技术标准联盟成员企业通过统一营销策略甚至是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具有市场相当规模、具有重要品牌的协作伙伴,积累大规模“安装基础”,推进我国自主技术标准在国内得到充分使用,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产业地位和国际地位,影响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
3.积极鼓励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鼓励企业参与跨国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创造条件,冲破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垄断局面,把我国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学习和借鉴国外大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管理和全球范围内推广的经验,选取一些具备实力的高技术项目,由我国主导制定技术标准。
4.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共享联盟核心能力。
在产业联盟中,要解决联盟的人、财、物问题,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联盟ceo的问题,他必须是独立的,并且能熟练地从原来企业的管理角色中转变过来,并且要着手组建一支有开拓精神的、团结的、能力结构合理5的经理队伍和技术研究队伍。值得注意的是,联盟必须相对独立于各联盟方,联盟中的成员,从ceo到经理、研究人员、普通员工,从他们进入联盟起,就是独立于各联盟方的,也就是说,联盟要有其自己的一套运行、考核、激励、协调等机制,避免因受原企业的控制而出现出工不出勤等现象,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5.优化法制环境,帮助企业改善条件,实现联盟技术扩散进一步完善国内有关产业联盟的法律,协调产业联盟各方的关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各方的行为,创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联盟运行的法制环境。同时各地区还应尽可能地提高技术水平,促进联盟技术扩散的效果,要从强大的技术基础,大量的人力资本,较高的努力程度,有效的组织能力,强大的信息技术系统和灵活的学习倾向等6个方面入手,帮助企业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创造吸收的能力,实现联盟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最大化。
产业联盟的关键。
目前构建联盟要走出一个误区,其目的应从分担风险、降低成本逐步转向提升创新力。产业联盟无疑是企业分担技术创新风险、降低研发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若仅从这一角度考虑联盟,合作结束后各方自身的创新能力可能仍未提高。应通过构建产业联盟,使企业间的资源进行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进而提高合作方的创新力。尤其是在目前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趋势呈现为产业的全球布局和产业集群现象日益显著,单个企业的单一产品及业务应用等很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要创新就必须打造产业链。
然而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快速形成新型产业链,产业链联盟则可以通过合作较快地促进产业链的演进与形成,通过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式联盟,实现由小范围联盟向网络化的产业链联盟转变。以td-scdma为例,在标准提出之后,其商业化过程面临产业链的协调发展问题,要求整个系统同步推进,芯片、系统设备、终端、应用、测试设备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会阻碍商业化步伐。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企业组建了td-scdma产业联盟,有力地促进了td-scdma创新的商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产业联盟的战略目标也应由区域化转向全球化。这里所指的全球化不仅意味着把区域性的技术合作推向全球性的技术联盟,而且意味着使合作后的产品由仅满足区域内消费者的需求,转向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即把市场推向全球化。从长远观点看,只有与区域外具有较强互补性或较强实力的企业进行联合,才可以争取同质产品在时间上的优势,从而进一步占据全球消费市场。
以全球电信业发展中最为成功的gsm技术标准化联盟为例,其技术标准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一联盟的竞争优势。与gsm相比,当时更具技术竞争优势的cdma因为开放度低,最终在市场拓展方面处于落后。通过战略联盟内部的技术共享、技术标准的较高开放度及技术创新激励政策,gsm技术标准化联盟很好地解决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这一对矛盾,在国际竞争中成功地获得了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优势,在世界移动通信市场占居主导地位。
政府鼓励政策和产业联盟联系十分紧密,尤其追赶型国家政府更需要重视产业联盟。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在韩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初期,韩国的信息和通信部不顾国内部分电信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反对,把cd-ma作为韩国的移动通信标准,并主持建立了由三星、lg及政府研究机构等组成的cdma技术发展战略联盟,进而使韩国由电信技术落后国家迅速成为移动通信技术领先者。这为我们信息通信业今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更对政府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协调生产的主要资源配臵方式。在企业内部,生产依靠行政管理来协调。在企业外部,市场价格调节生产,生产的协调通过市场交易完成。实践中,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企业间组织,产业联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而不是通过企业或市场来解决问题呢?一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产业联盟形成的原因。
外部性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的组织。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产业共性问题,产业联盟是外部性内部化的一种方式。在单个企业看来,产业共性问题是外部问题。随着企业对产业共性问题的重视,企业自觉建立产业联盟,产业共性问题就成为产业联盟的内部问题。当前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的结合。外部性问题是政府政策的重要目标,政府通过制定支持产业联盟的政策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常常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产业联盟是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组织,政府通过支持产业联盟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往往比直接干预生产活动更加有效。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联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节省成本。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臵方式,两种方式的运行都是有成本的,市场方式需要支付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方式需要支付企业组织费用。合理的企业边界处于“边际组织费用=边际交易费用”的均衡点。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主要由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经常性三个因素形成。产业联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资源配臵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可以节省企业组织费用。例如,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交易中专用性资产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专业化分工可以避免公司内部投资带来的组织费用过大问题。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企业本质上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两个重要特性,因而企业拥有稀有、独特、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这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当企业遇到行业共性问题时,单个企业往往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足够资源,包括:技术、市场、资本、知识产权、品牌、公共关系等等。产业联盟是企业共同投入资源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有效工具。
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企业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达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产业联盟可以帮助联盟内企业共同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如联盟成员通过联合采购、联合销售、联合开发或者共同投资基础设备等达到规模经济。产业联盟形成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还具有一些特殊优势:企业可以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可以避免规模扩张带来的大企业病,可以保持多方面的灵活性等。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共同学习的平台。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企业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谋求竞争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国之内的企业在外部压力下开始寻求合作以提高竞争力。企业参加产业联盟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学习,包括联盟企业间的互相学习和联盟企业共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全球产业联盟兴起的原因。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全球产业联盟呈快速发展趋势。产业联盟快速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是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两大引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表现出如下趋势特点:
市场层面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出现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本地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即本地市场上本土企业要和全球跨国公司直接竞争。二是企业市场的全球化,即原来只在本土市场生存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经营,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业层面的变化趋势。区域产业集群现象日益突出,推动了产业的全球分工布局;产业链越来越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内部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特点,创新的投入大、风险高;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即产业间出现技术共享、业务交叉、产品融合的趋势;技术标准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大。
企业层面的变化趋势。企业为应对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战略上越来越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在业务上不断重组以提高公司的效率;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使得企业日益依赖整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企业在战略上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外部化特征。
科技创新层面的变化趋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研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相互之间的转换周期越来越短,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日益重要;发达国家推动建立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乃至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即单个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的发展环境。产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共性技术的研发。全球化促使企业和政府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市场开放前,国内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竞争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后,国内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重复投入可能降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促使各国开始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一些国家将共性技术研发作为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另外,技术进步的加快也促使企业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以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技术标准的制定。根据国际化标准(iso)的定义,技术标准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者进入市场的要求。”技术标准本身是公共产品,但是部分技术标准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包含了大量知识产权,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武器。技术标准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其形成过程中需要经过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协商(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1991年联合发布的第二号指南(iso/iecguide21991)之《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及其定义》:“标准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实现最佳的经济性,并适当考虑产品的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活动所制定并实施标准的过程”。
产业链配套。产业链配套指产业内企业通过产品上下游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技术越来越深,技术投资越来越大,单个企业没有力量完成整个产业链投资。产业链配套是发展中国家产业追赶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因为发达国家已经主导了产业链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创新产品必须与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竞争,产品链相关企业投资的信心常常不足。
中小企业的市场门槛。中小企业的市场门槛指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企业是否达到必要的经济规模以完成规模采购或实现规模经济的生产或服务,企业是否具有必要的市场能力等等。本地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压缩了本地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境外市场的潜力也为本土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应对挑战和11机遇的关键是中小企业是否能跨越起码的市场门槛。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社会规则。产业发展的社会规则指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社会规则,包括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等。这些社会规则阻碍或促进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如一国只有制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才会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环境保护产业才能够发展起来。
产业共性问题对产业联盟产生了客观需求。由于单个企业缺乏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积极性或能力,产业共性问题只能由政府出面解决,或者由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来解决。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相结合是重要发展趋势,即政府通过支持产业联盟的发展来促进产业创新。产业联盟是市场导向的组织,其效率比政府直接干预要高。
(三)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产业联盟的兴起。
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政府对产业联盟产生了新的认识: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弱化了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担忧。由于全球产业竞争的加剧,政府开始重新认定市场垄断中“相关市场”的范围,市场范围的扩大促使政府放松了对合作创新的垄断管制,产业联盟的发展限制条件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使政府更加关注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从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重视支持产业联盟,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特别是产业创新中的共性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存在严格的反垄断法律体系,对产业联盟存在很大的限制作用。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认识到企业合作创新对提高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借鉴日本合作研发的经验。美国于1984年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法》(ncra),允许企业进行竞争前技术的合作研发。1993年又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和生产法案》(ncrpa),实际是对前面法律进行修正并将范围扩展到生产领域。美国于2004年又增补了《标准开发组织促进法》(sdoaa),放松了对技术标准制定组织的反托拉斯限制。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部分研发合作产业联盟进行了大力支持。如美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sematech)给予了大量资助,并将该合作模式作为政府资助合作研发的模板。
上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联盟发展迅猛,各种产业联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中华大地。纵观近年来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状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发展迅猛。
有关调查(钟书华,2000)显示,在我国企业技术联盟中,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占了63.4%,尤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最多。
2005年5月10日,在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指导下,由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发起的中国linux产业战略联盟在京正式成立。首批加入联盟的企业包括中科红旗、中标软件、新华科技、共创开源、拓林思、冲浪平台等linux操作系统发行商以及方正、同方、神州龙芯、天融信、用友、金山、神州数码、东方通、武汉华工达梦、南昌先锋、全国政协机关等共计60余家企业或单位,涵盖了从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信息安全、应用软件提供商、用户、培训机构和媒体等产业链上的各重要环节的企业。中国linux产业战略联盟成立目的,一方面是联合包括操作系统厂商、应用软件提供商、硬件设备提供商在内的各方,来推动linux在中国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团结和协调各方力量,推动linux参考平台的发展,建立完整的linux产业链。联盟的成立将为linux产业的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沟通和合作的广阔平台,从而推动核心领域的技术攻关,促进linux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加速产业发展模式的升级;联盟的成立可以让各界更多了解中国linux产业,可以增进linux产业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linux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中来。
2005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rfid产业联盟(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射频识别与电子标签应用分会)——是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指导和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的组织下,由实华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及300家中外it企业联合发起成立的民间社团组织。目标是推动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并消除rfid应用的三重主要障碍:成本障碍,标准障碍,技术障碍,进而提升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争取在市场13规模、技术水平、成本结构上赶超欧美、日韩等国家,塑造最具有发言权及影响力的,代表中国rfid行业的组织。与此同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产业联盟也在加速发展。
高新技术联盟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高新区涌现出大量产业联盟。以中关村为例,近年来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原始创新的技术标准成立技术—产业联盟,已经成为中关村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
2002年10月,td-scdma产业联盟——由大唐电信、联想、普天、华为等八家单位发起成立,目前成员已发展到26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推进td-scdma的产业化进程,早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厂家供货环境,并把企业平稳顺利地领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
2002年10月,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联盟——由航天长峰、时代集团等十多家中关村医疗器械企业组成,目的是采取代理销售或捆绑销售等手段促进企业产品销量。
2002年12月,龙芯产业联盟——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大厂商及科研机构发起成立,旨在推进龙芯技术的产业化。
2003年6月,闪联工作组——由联想集团、tcl集团、海信集团、长城集团、康佳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成立,目前已有23家成员单位,核心目标是制定出igrs(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标准协议。
2003年7月,中关村手机产业联盟——由联想移动携同手机技术平台研发商、pda芯片、模块设计等产业链环节的16家手机技术研发企业组成,旨在逐步形成中国手机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从而加强北京地区手机厂商的竞争力。
2003年8月,新材料产业联盟——由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并成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4年8月,scdma产业联盟——由信威通信、大唐科技等11家单位发起成立,旨在推进scdma技术的产业化。
2004年9月,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由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推进清新空气产业技术应用和发展、增强全民对室内空气健康的意识。
2005年2月,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由天地互连、清华比威、网通、长城战略咨询等11家企业发起成立,目的是推进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市场先机。
2005年3月,中关村it服务业联盟——包括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等二十一家知名的it企业,是中国第一个把it服务业推向产业化的“服务航母”。
2005年4月,长风软件联盟——包括平台软件厂商、应用集成商以及第三方机构共20多家单位,旨在携国产软件企业打开以政府采购为首要目标的市场。
2005年5月,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包括中关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腾讯等70多家企业,目的是推动以科技和文化结合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在中关村地发展,打造创意产业基地。
由上面时间表可见,自2002年底中关村首个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以来3年多的时间,中关村已经涌现出十多家产业联盟,分布在新材料、it、环保等多个产业领域。这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联盟的迅猛发展。
二、行业分布逐渐多元化。
在高新技术产业联盟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也纷纷成立产业联盟。例如:2005年11月成立的“天竹”纤维产业联盟就属于传统的纺织行业。其宗旨是联盟企业共同开发、经营“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以达到联盟企业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发展及相关产业的繁荣。联盟的目标是以联盟企业为核心,联合国内相关产业及科研院所共同开发“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达到共同推动整体市场不断增大,有效扩大联盟成员在产业链上不同层次的市场份额、行业用户的有效规模化应用以及保持产品的高附加值,延长其生命周期,做大、做强、做优“天竹”纤维产业。
再如2006年4月在宁波成立的中国家居产业联盟,它是一个包括家居产业生产商、采购商、各大行业协会、广大媒体和知名中介机构在内的联盟组织。该联盟的成立对实现资源、资本、资讯的共享,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它将为中国家居产业的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成为中国家居产业服务机构的代表,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居产业链,进而有力地促进中国家居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产业联盟已涉及通信、电子材料、生物技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食品制造等多个行业,并且在不断地扩展。行业分布多元化将成为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跨国联盟逐步增多。
目前我国不少产业联盟已经开始放眼世界,积极与外国企业开展合作,成立跨国产业联盟,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配臵和战略规划。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9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