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部精彩的剧本,总结是我们对其中一段时间进行梳理和回顾的方式。找准总结的重点和关键,避免过于笼统或局限。下面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一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源于生态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而提出的。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简言之,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调整和发展自身的能力,是大学生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规律,不断地自主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
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是国家社会对高职生提出的要求,又是高职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一文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就业准备的,应当为卓有成效的、愉快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应当使受教育者获取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都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目前的现状。
2.1我国高职生职业发展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初期的就业率较高。但与此同时,仍存在就业满意度低、离职率高、稳定性低、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届至届我国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各项职业指标。从中不难发现,高职毕业生无论是总体就业率还是“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都较高,月均收入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然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毕业生的离职率也较高,均在42%以上,届的离职率突破50%,达到52%。这说明我国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就业率较高,离职率也较高。
2009届和届高职毕业生的中期职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2009届和2010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专业对口率有所下降。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高职毕业的就业相关度下降,职业稳定性较低。
2.2高职院校在培养中的`缺失。
一是教育理论过于陈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高速腾飞,高职院校在为生产一线输送合格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高职院校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转型时期,原有的那种“过分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理论知识”的教育理念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二是专业设置过细、过窄。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也应具备适应能力、职业变迁能力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契合某些岗位分工较细的企业,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分类过细、过窄的问题,这种分类满足了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短期的、浅层次的要求,但学生的能力受到了一定制约,缺乏职业变迁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也无法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校企合作”重“企”轻“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02010-)》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经济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在实际合作中,校方出于学生就业、与企业的长期合作等方面的顾虑,存在过分迎合企业和市场的现象。有些学校为了争夺企业的订单培养,更加重视订单班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在过去,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及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却并未摆到应有的位置。为适应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创设交际情景、讲究授课艺术和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说话机会”,让学生了解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把口语表达的训练很好地融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呢?本文提出了几种训练方法,希望口语能力教学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要重视朗读。
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会觉得朗读课文会浪费课堂时间,认为学生朗读不出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因而常常选择让学生默读课文或者放录音带让学生听。这些老师不明白,朗读对于口语表达能力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因为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的一种活动,朗读训练要练语音、语调、语气,是口语表达训练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授朱自清说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因为练习朗读得咬嚼文字的意义,揣摩说话的语气。”
朗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还能锻炼发音器官和发音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丰富口头表达的内容和方法。著名的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作到对课文有深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就是说,将课文中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表现力强的语汇、语式储存在自己的大脑里,供选择使用,这自然会增加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创造性的复述。
复述是把读过的文本、看过的电影、戏剧,听到的消息、报告等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给别人听。这也是锻炼言语加工能力,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如改变人称的复述,把第一人称的文章改为第三人称,如复述《社戏》;重新组织材料的复述,把《纪念刘和珍君》改为《刘和珍斗争实录》,要求把原文中有关刘和珍斗争事实的材料组织起来,进行复述等等。这样的创造性复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强化问答,鼓励质疑。
问答,是学生回答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质疑,是学生向教师或同学就课文提出疑问。
问答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知识的传授往往要通过互动的形式来进行,不可能只是教师单方面地灌输。因此教师往往会在教课过程中提出许多问题,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开动脑筋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学会组织语言,把自己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运用语言很好地传达出来使得老师和同学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这就是一个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这种问答形式在课堂中应得到继续强化。比如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皇帝是怎么被骗的?大臣是怎么被骗的?骗子是怎么得逞的?从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骗子没有骗过小孩?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做?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事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在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训练了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在课堂中运用得较少,这也受到传统师者为尊的思想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观点反驳或质疑得很少。但是质疑较之问答其实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大。因为问答形式中,学生答问题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质疑是学生问问题,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少了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说话的胆量和口语表达的逻辑方面的要求更高,因而训练的效果会更明显。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因多鼓励学生质疑。
四、进行讨论训练。
讨论是两个以上的人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研讨的一种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讨论是人际交往中经常用的一种形式,小到家庭里讨论家庭事务,朋友间讨论学术问题;大到人民代表大会上讨论国家大事,国际会议上讨论世界大事。因此,口语表达训练中,讨论训练是重要的一项。讨论训练在语文课堂中也有很大发挥空间。可以讨论课文中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结构形式等等。在相互切磋和争辩中,激发发言的动机,创造发言的环境和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在讨论中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和组织语言应答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口头表达的勇气和技能。讨论时发言要有勇气,只有主动发言,才能参加到讨论中去;也只有参加到讨论中去,才能使说话的技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五、口头作文训练。
作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也是有很多的。因为口语表达和作文的表达过程大体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一个是用口说,一个是用手写。说与写相比,简单而迅速。所以训练写的前前后后,都可以配合说的'训练,口头作文就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口头作文是根据一个话题,连贯地说一篇完整的话。这就可以提高口语表达的条理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出口成章”虽然目前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但是这应该是口语表达训练的方向。如果说出来的话也能像写出来的文章一样明白、完整、有条理,没有嗦的废话,那将大大提高说话的水平和效果。
而且口头作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动笔之前,先让他们把要写的内容有头有尾、有条有理地说给大家听,由同学和老师评论,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经过自己的口说,大家提意见,动笔写作文时,心里有了谱,不会感到困难,写出来的文章质量也会比较高。口头作文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帮助大家明确题意,开阔思路,是所有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提高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同时也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教室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这样的口头作文训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练习说和写的兴趣。现在许多老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都选择这种先说后写的训练方式,效果都非常好,因而这种口头作文的方式越来越得到推崇。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教学联系在一起的,是穿插于老师的授课过程中的。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些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口语表达训练,比如在课堂上组织进行演讲或是辩论赛等等。
六、演讲训练。
演讲,又称演说、讲演。它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宣传某种主张看法的一种讲话方式,是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紧密配合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宣传方式。
老师可以设置课前十分钟等,给学生创造演讲的机会,可以拟定题目,也可以自由发挥,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这对于说话的胆量、心态的控制、语言的组织与表达都有一定的要求,是口语表达训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好的演讲不仅要有好的口才,而且要有敏锐的思想,出色的主张和广博的知识。演讲是各种才能综合表现的一种艺术。因此,演讲训练在锻炼口才的同时,也必然会磨练思想、扩充知识,从多方面提高。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都有益处。
七、辩论训练。
辩论是对某一论题,持完全不同或相反意见的双方展开论辩,以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树立自己正确观点为目的。辩论较讨厌尖锐、激烈,是非、正误鲜明,对辩论双方要求较高,因而锻炼也比较大。
辩论是一种听说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参加辩论的人,一方面必须听明白对方话语的意思,迅速归纳出要点辨别它的是非所在;另一方面,要明确自己意见与对方意见的分歧,迅速组织自己的辩词,并用清晰流利的语言,有理有据地阐明观点、驳斥对方,征服听众。辩论中,学生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对语言表达的组织、陈述的要求最高。因此,辩论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有效手段。当然,重点还是培养口头论辩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这些方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讲故事、口头报道、致词、谈话等等。繁荣汉语口语教学,发展交际语言研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三
学生在初学英语时普遍存在着有害羞心理、自卑心理、跟从心理和无所谓心理。有的同学害怕说错而不愿大声说英语甚至不开口说话;有的同学由于心理和生理的某种缺陷,在听到别的同学大声流利地说英语时,无形之中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从而就“默默无闻”了;还有的同学对英语学习认识不足,认为学不学无所谓,谁会平时都讲英语呢?这样势必造成讲英语的同学越来越少。
二、培养学生朗读习惯,增加语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最基本的一步,机械的模仿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但是对初学者来说,不乏为一种锻炼自信心的手段。随着词汇量的增多,知识面的提高,当朗朗上口以后学生自然会甩掉机械模仿,从而自由发挥。同时在朗读选材时,注意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尽量选择一些适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的小故事、小幽默,而且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大声朗读,可采取领读跟读、齐声朗读的方法,通过朗读,学生逐渐找到了英语的发音和语音语调规律,从而为今后的口语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针对以上情况,我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首先为他们做示范,用自己大声流利的英语教育学生开口“说话”,对教材的设计、时间的调配作了相当大的调整,从第一节英语课就对全班每个学生进行一句口语训练,这种做法花时确实很多,但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让条件差点的同学感觉到别人能跟老师说第一句英语,我也能,从而消除了他们的自卑恐惧心理,大胆地跟着老师模仿。从那以后的每一节课都充分利用课时的前十分钟对学生一对一的口语训练,继而发展为让学生与学生的口语训练。我认为初一学生每天的dailyreport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开始的一两句话开始,发展到一小段话,继而到一篇小短文,从一开始的单纯背诵模仿到后来的`自己脱稿发挥甚至即兴口语演讲。
在学了“洋葱、土豆、西红柿、香焦、可乐、鸡肉、汉堡包”等食品的课文之后,我单独开了一堂课,我让学生把食物带进课堂,讲台当作柜台,学生就是售货员和顾客,学生自编自演,自由进行交易,如遇不会的单词和用语,我就及时补充,这种做法深受学生的喜爱,让学生把难背难读的食品单词变成了五颜六色的食物,学生自觉地接受了这些单词,第二天的dailyreport学生把前面所学的句子说得非常流利。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说,而不是只会写,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适时地进行教学,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给每一位学生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四
口头语言是指用有声语言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它是相对书面语言而言的。口语表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往往关系到生活、学习、工作的成败得失。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对于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使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要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受用终生的基础。
1高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1.1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
一个人说话的准确、清晰、简明,与其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有密切联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要做到说话不走样、不零乱、不筻拢力求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就要求有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
1.2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毕业生在择业、应聘、就业和工作实践中,将面对许多重要的口语表达场合,如介绍自我,介绍相关的技术知识、经验等,这就要求要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1.3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
语言表述就是运用说明、叙述等表达方式把要介绍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讲述出来,做到表达的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表达的声音要明快优美,做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音量适度,并配之以恰当的姿势。
1.4运用语言技巧的能力。
要想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说理明人,打动对方,达到口语表达的目的。
2研究训练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2.1科学安排程序,明确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初级训练阶段。
(1)勇气训练。训练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能在正式场合当众表达自己的见解。(2)发音训练。通过气息控制训练、“吐字归音”训练、语音规范训练、语调纯正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四声准确。(3)态势训练。向学生传授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动作、四肢动作等态势语言知识,及坐、立、行、走等方面的身体姿势知识。做到不仅会控制自己的态势语言,而且会根据别人的态势语言判断传达的情感。(4)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形象思维、比较思维和创意思维等,要求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敏捷度。(5)技巧训练。针对听众心理,进行口才话题选择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应变性训练等,要求表达内容符合听众的判断标准。
第二阶段,高级训练阶段。
(1)即兴发言训练。给出一个熟悉的话题,稍许准备,让学生进行发言。要求学生大方得体的走到台上,与台下进行目光交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2)演讲训练。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学会确定演讲基调的风格、控制语调、营造高潮等技巧,能够自然地运用手势和表情,初步进行有效的演讲。(3)辩论训练。在了解辩论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辩论赛的战略设计和实践战术技巧,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并进行模拟,体验赛前、赛后的每一个环节,逐渐领悟辩论的精髓。
第三阶段,综合应用阶段。
(1)交往口才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种人际互动场合中言语技巧的运用。对交谈、赞美、说服、拒绝、道歉等情境模式进行判断和分析,提高有效交谈的能力。(2)应聘口才训练。了解口才与求职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及模拟招聘,掌握如何运用口才成功推销自我。(3)管理口才训练。初步掌握管理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包括表扬与批评、激励,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4)推销口才训练。掌握推销的基本语言艺术,通过学习,懂得如何成为一名销售顾问。(5)谈判口才训练。通过谈判口才技巧分析、录像观摩和案例分析,初步掌握谈判活动运作的特点、过程和语言表达技巧。
2.2优化训练方法,调控训练过程。
知识积累法语言的内容和内涵是讲话一鸣惊人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讲话过程中就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此法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季羡林先生曾提出“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才是21世纪的青年”,类似这样的名家名言要不断渗透、灌输,要学生养成自觉的读书习惯。其次要教授必要的信息检索方法。最后要积累必要的`相关职业知识。记忆训练法没有基本的记忆,口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的训练方法有:(1)强烈刺激训练法,重视新鲜事物对大脑皮层的首次作用。(2)并用记忆法。在记忆某事物的时候,使眼、耳、手、嘴等多种感官同时工作,使大脑处于积极综合的运动状态。(3)归纳记忆法。对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理清大脑的记忆线条。(4)联想记忆法。把所有的事物事先用联想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形象的“项链”。训练记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和创造力大有益处。
朗诵训练法首先要做到发音标准,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及注意事项,练习声调及与普通话发音有关的语流音变。同时训练发音过程中的呼吸方法、发声方法,通过绕口令比赛综合检验学生的口齿和四声准确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讲授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停顿技巧,通过听示范朗诵体会文章的感情。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指定的文章。
态势训练法。态势语言又叫身体语言、动作语言。在交际信息传递的过程中,45%通过有声语言传递,而55%则是通过态势语言传递。在课堂训练时,要求学生根据出示的表达目的做出相应的态势语言,根据模特表演的态势语言分析模特表达的含义;日常应用时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模仿举止高雅、大方、有教养的人,提高修养。
观摩训练法。通过电视录像、录音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口语表达的特点。如通过观看《亚洲大专辩论赛》学生们知道了辩论的规则,辩手应具有的风度、气质、手势运用等。通过听一些名人的演讲录音,让学生去体会演讲的风格,演讲中的开头、高潮、结尾的安排等。实践中他们往往会模仿这些范例。
心理训练法。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展现。训练方法如下:
(1)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创设宽松、随意的说话氛围,解决学生开口的问题。也可主观消除不良环境,有意识地回避目光的对视和对方言行的影响,以保持良好的心境。(2)创设正式情境,让学生互相严格挑剔每个人的缺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模拟口才竞技赛事,积累临场经验。
思维训练法口语表达者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针对前三者可通过即兴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灵敏、准确地传递信息;通过复述训练,训练学生快速接受信息、领会重点、思路清晰、逻辑准确;通过讨论热点话题,训练学生学会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针对后两者可组织“串词联想成文”、“限时说用途”、“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辩论进一步加深思维的新颖性和深刻性。
模拟训练法让学生在假定的情境中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已学的技巧进行模拟。主要运用两种方式:
(1)运用案例。从有关书籍和工作实践中搜集大量事例,拿到课堂上,通过讲述,让学生分析后得出对策,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对策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大家讨论修改后得出最佳方案。(2)运用情境。对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和招聘会等进行实景模拟,不仅模拟会场的布置,还要设置各角色的扮演,营造真实的气氛,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口才训练课的模式建构可根据各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调整综合应用阶段。只有遵循由浅入深、可操作、实用性强的原则设置课程,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受学生欢迎,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五
高职学生多来自中等收入或低收入家庭,离异家庭占有相当比例。根据问卷调查中基本信息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或农村,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艺术类培训机构匮乏。自幼经历过艺术方面培养的学生很少,如:钢琴、画画、舞蹈等。因此,从客观条件而言,孩子本身能接受艺术类培养的机会就极为有限。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乐观,衣食住行便成了生活中最高要求。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考入高职学校之前都从未走出老家,学习仅限于九年义务制的以知识性为主的教育,加之,本身在学业上偏科或全科瘸腿,导致对学习能力的自信心丧失,迷恋上网络游戏、抽烟、甚至上课就等着混下课,视野狭窄。鉴于大部分高职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继续深造毕竟为少数。因此,倘若在高职院校依然无法得到教育工作者对其美育的重视,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将错过一生中在学校进行全日制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
育儿观念影响育儿行为。高职学生的家长父母文化水平普遍集中在初中、高中学历,本科以上为极少数。父母在育儿中重视对孩子美的培养,就会有相应的行为方式,如鼓励孩子阅读美文、欣赏优秀影片、参观名胜古迹、聆听优美歌曲等。儿时接受的审美教育将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杨振宁教授自幼学习唐诗、音乐,在物理学探究中发散出形象思维的火花。他说:“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论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访谈中学生表示父母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当匮乏,部分学生甚至表示,父母对自己的各方面教育都极其空洞。
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课程教学的功能。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教育功能在美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为主旨,渗透至学校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高职生群体特殊性。高职美育的设置不能完全借鉴普通高校,要体现高职美育的时代性和高职特色。即要加强与专业的联系,提高针对性,努力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适应,满足学生成才与就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应注意发掘、利用本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中丰富的审美因素,如在一些专业课程中,教师可有意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科学领域中的美学问题,例如黄金分割原则、对称美、建筑的美等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现存的知识经验去感受美、热爱美、从而追求美。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方式,本着尊重的原则出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借此,各门课程都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2.重视选修课的辅助作用。将审美课程纳入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中。在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兼顾多种艺术门类,系统、科学、合理地为在校学生设置相关学习内容,如“礼仪与形象”、“色彩美学”、“影视欣赏”等。通过科学合理的审美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在美的`知识、美的体验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
(二)发掘实践活动的功能。
1.在实践活动中展现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孤岛教育。社会一些现象的美丑不辨,雅俗难分,渗透到学校、影响到学生,这就迫使面我们对学生的渴望求知与新鲜的刺激不可采取极力堵塞,而是进行合理疏导。高职学校可以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为目的,依托学校社团,组织学生开展以一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校服设计大赛、服饰搭配大赛、书画作品展等,以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青春美,帮助学生在在生活中享受美,在活动中创造美。此外,开展师生座谈会,谈谈学生眼中的教师礼仪、班主任眼中的学生美、家长眼中的学生服装美。走近学生、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老师、更了解自己,师生建立平等审美互动机制。
3.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将美育将校外延伸。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名胜古迹等。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历史文物、美术作品,到音乐厅欣赏高雅艺术,游览名胜古迹等,唤起他们的灵动想象。在不断的审美体验中自然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去其糟粕。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审美意识。
教师应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拥有美的仪表,这是教师形象塑造的最直接的自我展示。教师要以自然、潇洒的举止,给学生以轻松舒畅的感觉;以稳重大方的姿态,给学生踏实、可靠的印象;以整洁合适的衣着,给学生体会朴实、整洁的真正的美,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作为单个的社会属性人来说,张扬个性无可非议,但是作为在校的教师,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自己的言行,从服饰、礼仪上来说,不可表现为个性张扬的极致,更不能混同社会非主流(男教师理光头、长胡须、大裤衩、坎肩背心、穿拖鞋,女教师超短裙、蕾丝黑丝袜、低胸服装、妆容浓)。着装应始终保持大方、得体、稳重,整体形象保持整洁。为人师表始终是审美道德与言行的底线。接近甚至超越这个底线的个人形象都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大大伤害甚至扭曲了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形成。因此,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的行为自律刻不容缓。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状,为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实施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对南华工商学院的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结论: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不协调,智力发展与・力发展不协调。为此,要求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和实践内容不断发展和丰富。大学生在面对经济伞球化、知识经济及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时,应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了解高职院校的终身学习能力现状,我们对广东南华商院291名在校生进行了终身学习能力问卷调查,并从终身学习的叫个维度进行分析,为提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旌策略奠定基础。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目的和时间。通过了解在校大学的学习能力现状,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给予指导:调的时间为10月至12月。
2.调查对象。95%的置信度下,容许的抽样误差为5%,样本量为370人。但回收的有效问卷数291份,容许的抽样误差约为6%,也可满足研究需要。所以本次调查对象为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环境艺术系等8个专业291名在校学生。
3.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座谈法。在确定调查对象时,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使用excel软件产生随机数来确定调查对象。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调查表由项目组自行设计,由学生自填。问卷分为四部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共有32个单项选择和一个开放型问题。问卷是经过多次修改和试调查后确定下来的。同时,采用座谈会形式对8名在校学生进行信息收集,询问其对调查问卷的意见和对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看法。
4.统计方法。有效调查问卷回收后统一编码、编号,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填写问卷的291名大学生中,年龄在18到21岁之间.其中男生1l3人,女生174人(4人未填性别);大一生l14人,大二生95人,大三生81人见表l和表2。
2.学会认知。被调查的280名(11名未填)学生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良好以上的占65.7%(161/280),合格的占29.6%(83/280)。59.2%的学生没有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当问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时,20%的学生明确表示经常运用。经常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查询信息的学生占63.6%。另外,60.2%的学生每周去图书馆少于1次(包括1次);课余很少进行阅读的学生占57.6%;遇到问题不去进行实际调查占9%,而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占31.4%。
从学生年级看,大一生中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考核合格以上的占95.1%,大二生为91.6%,大三生回答为100%;从资格证书的拥有量看大一生90%的没有资格证书,大二生占46_3%,大三生为32.1%;大三学生中经常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比例占25.9%,大一和大二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6%和16.8%,低年级学生相差不大。经常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大一生中占52.6%,大二学生中占65.3%,大三学生中占77.8%。每周去图书馆的次数大一学生中少于1次(不含1次)的占17.9%,大二学生为27.4%,大三学生为50.6%。经常进行课余阅读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中分别占54.4%、38.3%和30.9%。
3.学会做事。85.2%的被调查学生,遇到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可以制定出的措施,12.7%的学生找不出问题的原因或不能制定出可行的办法,2.1%的学生不清楚。参加过实践活动,单位给予优秀或良好的学生占66%,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生占17.5%。79.4%的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或策划过主题活动或获过技能竞赛奖等,20.6%的学生没有其中一项。87.9%的学生参加班集体或小组活动,l1.4%的学生较少参与。表示和其他同学或同事完成任务时,能愉快并较好配合他人工作的学生占92.4%,不愉快或没想过的占7.6%。在参加集体活动时,88.3%的学生表示能影响他人或对别人的工作给予指导,总感到自己不能和其他人很好地沟通的学生占10.7%,自己常常被孤立,没人信赖自己的占1%。另外,在生活或学习中制定过计期并能实施的学生占91.8%,制定计划但没实施或没制定计划的占8.2%。
从学生的年级统计看,对于困难能找出原因并制定措施大三生当中比例为91.4%,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生的85%、81.1%。在大三学生中参加实践活动被单位评价为很好或优秀的占79%,也明显高于大一生和大二生的58.8%和64.2%;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分别占26.3%、14.8%和8.6%。参加集体活动影响别人的情况见表3。
4.学会合作。90%的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但10%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准确评价。能沟通能力方面91.7%的学生能较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5.9%的学生表示要反复几次对方才能明白表达的意思,2.4%的不清楚。81.4%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沟通工具,但16.8%的学生表示不熟练,1.7%学生没使用过。在承担责任上,84.2%的学生敢于或能承担应有的责任。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97.6%的学生能正确理解一般社会现象,仅有2.4%的学生不太理解大多数社会现象或不清楚。
在沟通能力上,大三学生中能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比例为96.3%,次之的依次是大二的为90.5%和大一的89.4%。大三、大二和大一学生中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的分别占88.9%、84.2%和73.7%,而9.9%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5.学会生存。90.3%的学生表示对陌生环境适应较快,而有9.7%的学生表示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对生活或学习中出现的危机,87.8%的学生表示能较好应付。对于自救、逃生等生活常识,了解或知道的学生占97.2%.2,8%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知道。88.1%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重大的挫折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9.4%的学生表示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常常不能自拔,2.4%的不清楚。另外,对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10.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仅喜欢其中的一项;93.7%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幸福,而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
三、讨论。
1.高职院校学生获取或应用知识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调查显示.95.4%的学生都能在考核中通过,反映学生以被动式学习为主。但54.4%的学生表示对专业技能掌握得一般或比较差,61%的学生不会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说明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不协调,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未在学生身上得体现,学校的考核未能显示出学生的实际水平。46.3%的`大二生、32.1%的大三生未获得过资格证书,这将为学生就业造成障碍。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也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而较少去图书馆,很少去课外阅读。高年级的学生比低所级的学生更依赖于网络,倾向于较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那么比较多的学生是不是在上网学习?李明国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是了解信息和聊天。见表4。八成左右的学生选择上网聊天或玩游戏,说明学生并未把网络作为学习主要途径。
综合以上两方面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比较被动,习惯填鸭式教学模式,主动学习能力差,没有学会学习,不注重学习兴趣培养,不关注学习技巧和方法的提高。近九成的学生不会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四成的学生很少进行实际调查。
2.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积极性高,计划、协调能力有待提高。作为青年学生,精力充沛,敢于实践,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没有参与实践的学生占17.5%,但从学生所处的年级来看,大一学生没参与实践的学生比重较大为26.3%,可能由于大一学生刚来校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这不能说明他们积极性不高。综合各项指标看,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注重提高自身做事的能力,这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比较吻合。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计划和协调能力比较弱,这将影响他们进一步的提高,这个比例为10%左右。80/20法则告诉我们,这部分人可能主要分布在后进生当中。但高年级的学生做事能力倾向于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学校教育起到了正面作用。
3.合作意识强,部分学生沟通能力较弱。80%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体现出学生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沟通和表达能力应进一步提高。5.9%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9.9%的大三学生不能熟练使用沟通工具。这可能受学校的设施及学生自信心影响有关。
另外,高年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要优于低年级。
4.部分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傅剑等调查发现,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以本科(20.1%)和大专生(69.4%)为主,扩招后本科生找工作都很困难,所以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对此,约有10%学生的回答令人担忧。9.7%的学生适应环境能力还较弱,9.4%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差,6.3%的学生认为自己过得不幸福。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不仅是知识积累,还应是情感、意志的全面发展。
四、建议。
高职院校教育应加强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应与专业知识培养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上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适当增加网络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会查阅资料。还应加强学生计划、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健康、愉快生活和学习。
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对学生的开发应主要从智力、心力和体力角度进行。大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开发,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驱力、意志力、自评力和调控力(心力)的增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文、社会和科学学科上应合理搭配;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吸纳,还应有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需要、理想进行主动引导,升华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成就幸福生活。
加强实践课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国外高校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35%,并且实践课是独立体系,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开设各种实验、技能性选修课、社会调查、毕业设计、劳动技术系列课程等。同时,创造多种实验活动形式,把课堂教学、学科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独立创造的机会。
浓缩专业课程,开设综合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把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学科中,避免内容重复,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而全面地发展。
最后,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测评。采取用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和手段,对学生的素质进行诊断与评价,寻找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尤其是对适应性和情绪控制能力差的学生进行筛选和开展工作。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七
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表达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训练中的“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更缺乏寻找科学的方法训练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只是片面重视学生“写”的能力,轻视和相当程度地忽略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轻“说”重“写”甚至有“写”无“说”的偏差。培养口语能力,不仅包括培养表达能力,而且包括培养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口语表达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它与思维的关系比书面语言更直接、更密切。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和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训练。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均安排了口语知识的训练点,如教材中的问题解答、复述课文、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讨论问题、发表议论、讲故事、致词、演讲、辩论等,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主要“抓手”。为了保证口语训练能有系统地进行,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有关口语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说话形式和技巧。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要求和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会运用这些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说话技巧,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二、示范训练。
每个单元结束都有一节口语训练课,教师要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再通过教师的示范、听录音、看录像、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模仿。第一步,训练学生的口头说明能力;第二步,训练学生的口头创作能力。为了加强口头说明能力训练的针对性,提高训练效果,教师在讲读课中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最好的说话示范。因此,在讲授课上,教师的讲解内容必须做到讲解明确、条理清楚;表达上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表述准确、简洁明了、抑扬顿挫。教师的示范作用,能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等手段提供画面、实物或场景,既让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生动具体的说明。教师既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说明知识、说明思路和说明方法,又要教育学生在说明事物时必须认真细致地观察、模仿、了解和思考。只有把事物看明白、想明白了,才能说明白。
口头创作能力的训练,可先从创造性的复述和看图看物作文做起,从二度创作逐步过渡到独立创作,进而发展为即兴口语创作。还可以把这些口头创作的作品写在作文练习本上,择优举办优秀口语作品展览,以说促写。
三、常规训练。
为了使学生的口语训练练在平时、练在大众,可把语文课前10分钟设为即兴演讲时间,让学生围绕所见所闻、所熟悉的事物或学习的问题自己开口说话。教师可以抓住社会热点和学生热衷的问题精心设计题目,例如“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假日趣事”、“今日要闻”、“阅读收获”等,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素材,积极准备,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增强学生当众说话的自信心。可以运用网络、多媒体、录音、幻灯、电视等现代视听手段进行说话训练;还可以利用晚读课时间对校内外和班级的新闻进行报道,按学号每天一人报道,规定只准用自己的话说,不准照稿念,校外新闻占20%,学校新闻占30%,本班新闻占50%。还有每天的班级总结,按学号轮流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时间长了,学生们有了开口说话的自信心,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练习说话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练习效益。
四、活动训练。
要利用班团活动、春游、扫墓、夏令营、秋游、参观、访问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口语训练由课堂拓展到课外。可带领学生到农村去,到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景象,描述各种植物的颜色、形状、生长情况、特性,讲述自己的感受;也可带领学生深入到厂矿、企业、公司,观察车间的生产情况,了解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结构、用途等。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和见到的事物越多,积累的知识也就越多,就会有话可说了。还可定期举行演讲比赛、辩论赛,用竞争来强化学生说的训练。口头辩论是一种论说道理的口语能力,是需要口语和逻辑思维很好地结合的一种表达能力。学生敢说了,但对演讲、辩论的技巧、方法不善于运用,如吐字发音的准确、声音的响亮清晰、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感情色彩等。教师可以先从理论的高度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再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多听有关的录音、多看相关的录像,使学生耳闻目睹、潜移默化。
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一刻也离不开语言交际,在语文教学中亟待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学生经过一定的目标训练,思维会更敏捷灵活,语言会更生动流畅,书面作文也会水到渠成,落笔生花,下笔不涩。总之,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新形势下的中学教师应有所作为。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感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是学习英语的一项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更要重视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本文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入手,探讨了在培养英语思维、重视朗读背诵、科学实践精泛、学习中西文化、创设学习环境五个方面来着重培养学生语感。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必需够用”,能够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熟练掌握英语,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是当代专门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学好英语主观上需要勤奋、刻苦,客观上还需要尊重规律,掌握正确的方法。语感就是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个基本的学习规律,所谓英语语感就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包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良好的语感可以有效指导英语实践,有效提高英语水平,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适当注重语感培养的教学实效。
一、培养英语思维,增强语感。
英语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受思维惯性影响。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中一般习惯性采用从中文到英文的间接思维方式,英语语感的培养受到了很大地制约。因此,高职英语教学要采用使用英语直接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1.要努力营造直接思维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是浓郁的英语氛围的营造者,需要发挥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要通过多使用英语,少使用母语,用英语来教授英语,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营造学生逐渐使用英语的氛围。
2.要加强培养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
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用母语对英语进行解释,而应该慢慢习惯用英语来对英语进行解释。摒弃过去“中文――英文”获得信息的翻译渠道,要鼓励学生直接从“英文――英文”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
3.要激发使用英语直接思维的动机。
英语教学中,要适当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直接思维的动机,其直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加课堂活泼气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引导学生使用英语直接思维,有效增强英语语感。
二、重视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础技能的训练,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当中。”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声朗读背诵、多读、多背诵,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句的意义,从而提高了语感。一方面要强化朗读背诵,要求学生反复的背诵词组、句式以及课文,夯实学生的基础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朗读与背诵可以积累有用的词、短语、精美的句子和短文,可以很好得达到增强语感的效果。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通过适当布置课外背诵作业,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也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英文朗诵比赛,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感,也可以加以引导,让朗读背诵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也可是科学地安排朗诵课,让学生课外准备,课上朗诵,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三、科学实践,精泛训练语感。
学习英语包括课堂各类知识点的接受,还需要一定读、听、说和写综合训练的配合,加强英语综合实践,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综合训练过程中,要学会科学合理的处理精与泛的辩证关系。“‘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精”与“泛”相互配合,在“泛”的语言实践中,不要担心学生犯错误,要通过两者的.相互结合,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且自主地改正,从而达到在错误中学习语言的目的。例如在阅读过程中,一方面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在学生对课文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可以通过复述课文等方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精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进行泛读的一些技巧,例如找出主题句、主题段、总结句等,提高学生泛读的能力。精读与泛读的科学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感。另一方面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一定的阅读量可以有效的提高语感,可以给学生提供或推荐一些有趣的英文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使得学生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积累量,从而实现质的飞跃。阅读的过程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过程,由偶然兴趣式阅读逐渐培养成为长期、系统的工程,能够做到坚持阅读英文报纸、杂志等日常信息量大的媒介。
四、学习中西文化,加强语感。
不同国家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在语言上会出现“偶合”现象和“对立”现象。例如,英语和汉语有一些地方表达方式是一致的。“披着羊皮的狼”,英语是:“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这么翻译的“inthesameboat”。当然,还有大部分的地方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一般会说“你吃了吗?”“你去哪里?”,英语国家一般会说“hi”、“hello”。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一般不会打开礼物,英语国家人一般会当场打开礼物并高兴的向别人答谢。当我们早晨遇到老师时,中国人会说:“老师,您早。”英语国家学生会说:“goodmorning,sir”,而不会说:“goodmorning,teacher”,在英语国家,老师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中国人相互称呼时,年轻的称为“小张、小王、小李”,年纪大的称为“老王、老宋”等,但是英语国家不这么称呼,如果称呼别人为“小汤姆”,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了。因此,学习英语培养语感,就要进一步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探索中西方在语言文化上的异同点,从而熟悉中西方的不同表达方式,增强语感。
五、创设学习环境,强化语感。
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学习环境的影响,积极的学习环境能够达到强化语感的作用,反之,则会事倍功半。软件方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亲近感和好奇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弱化英语学习的难度,鼓励学生学习、探索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要注意选择好学习材料,组织形式,要采用有吸引力的材料,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昂扬的激情,对待学生要耐心、热情,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硬件方面,可通过播放英语广播、组织英语电影观看、创设英语口语角、学唱英语歌曲、开辟第二课堂英语小组、办英语黑板报和校园英语杂志,来营造英语的学习环境。软硬件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很好得解决提高学生语感的问题。
参考文献。
3韩福乐.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九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在内的学生的关键能力。文章基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分析了中澳合作高职药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兴趣。
进入信息化时代,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在内的学生的关键能力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15号)中指出要“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与澳大利亚博士山tafe学院共同开办高职药学专业。本文通过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探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tafe)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在内的学生关键能力。tafe采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aqf)模式,根据国家能力标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国家认证。国家能力标准是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的尺度,它规定了每个岗位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思想素质。澳大利亚国家能力标准紧跟行业脚步,根据行业需求,每3~5年更新一次,为了能时刻达到国家能力标准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目标不明。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能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修改学习计划,对学习进行自主选择、调节和控制。所以,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核心的构成成分。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截然不同。学生对教学目标不关心、不明确、不理解,就无法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换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意识缺乏。
高职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学习自控能力较弱,仍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多数学生不愿主动思考问题,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还有一部分学生经历了中考失利,有强烈的挫败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主学习意识欠缺。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改善学习习惯。
中澳合作药学专业采用澳方原版培训包bsb07。bsb07根据教学的先后顺序分成4个stage,每个stage对其中的课程有所说明:哪些是实训课,哪些是理论课,哪些是独立的知识,哪些是相互依存的知识体系。stage中每一门课程都有performancecriteria规定着每一章节需掌握的知识点。课前通过对stage和performancecriteria进行梳理,学生知道了需要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怎么用、和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等等,这就明确了学习目标,为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下面以pbl教学法为例,设计bsbmkg401aprofilethemarket的课堂教学活动。pbl是基于建构主义、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课前,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任务单,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提供教学视频让学生提前观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在网上搜索信息等途径自主寻求答案,同时分组讨论并将答案汇总。课上,首先,学生分小组进行pre-sentation,展示答案,教师点评;其次,教师设置新的与工作情境相符的情境,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查找资料、汇总答案,进行演示;最后,教师点评,并综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三个方面来评定学生的课堂表现。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改变考核方式。
自主学习意识是指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意志,自觉实现学习目标。在bsbmkg401a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自主学习。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有意识地自主搜寻资料。考核时,bsbmkg401a课程使用了3种方式考核:笔试、小组合作报告及小组演示。小组合作部分的考核,小组成员在一个统一分数的基础上,根据组内表现,每个人会有一个系数,从0.8到1.2不等,系数乘以统一分数才是各自最后的得分,这就鼓励学生必须自主学习。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形势下,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学前教育针对的是幼儿儿童,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爱玩好动的天性,需要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从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有一系列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全过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构成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重理论轻实践、学习评价的不科学、教学方法不得当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必须要在时代发展趋势下,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采用正确合理的.完善对策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一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欣赏音乐能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有有意、无意形成的,有因明确目的而提升的。音乐欣赏能力形成是个积累过程,更多的要依赖后天的培养,社会、个体、家庭都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因素。高职学生在院校接受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形成和积累的黄金时机。他们接触到的音乐欣赏概念和记忆到的许多各种风格的音乐旋律,以及这些旋律应该带给听者什么样的联觉相关概念,都会在这些学生将来的音乐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日本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久石让,在央视的一次采访中说,他年少时虽然学习和欣赏了不少交响乐作品,但只是听过,没有感觉,不为所动。而当他从事指挥、钢琴演奏工作后,回头涉足记忆中的交响乐,才深深体味之中的壮大和宏伟,从而让他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优秀音乐作品,其中不乏带有浓重交响乐风格的电影音乐。笔者中学时代的化学老师,喜欢听京剧,问其为什么喜欢,他说本来也不喜欢,只应知道京剧是国粹,必然有她的可听之处,为了此生不错过被冠之为国粹的京剧,就刻意听之,久而久之,爱上了京剧。石久从听过、没有感觉、不为所动到体味之中的壮大和宏伟继而创作出带有交响乐风格的电影音乐;那位化学老师从本不喜欢到刻意听之直至爱上京剧,都经历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从记忆成为感动的过程,是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是人生经历积累的过程,是音乐欣赏能力形成和积累的过程。笔者从事高职音乐欣赏教学多年了,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为音乐所动的。比如二胡独奏《二泉印月》,它是中华民族音乐、二胡演奏作品的精华,音乐欣赏教学显然是不能避开的。当介绍作品开始“叹气般”的下行旋律,铺垫了整个乐曲忧伤的基调;介绍整个乐曲悲而不伤,平静道来,但音乐内在却蕴育了强大的被压抑的力量,是一种曾经沧海、伤痛过去的恍如隔世感觉等,这些需要有些情感经历或情感体验的人才能真正感悟,对年纪轻、阅历浅的高职学生而言,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让他与阿炳的音乐和老师产生共鸣,实在勉为其难。所以高职音乐欣赏教学,要把控好音乐欣赏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充分认识高职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做到既不让学生错失在校学习的黄金时机,又不能拔苗助长。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进行《云南印象》的音乐创作时,找到作曲家三宝,请他聆听由当地农民演唱的民歌,三宝说歌声让他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这是对这种超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民间音乐的一种强烈感动。笔者曾经与一舞蹈老师一起戴着耳机听王宏伟清唱的陕北民歌《泪蛋蛋撒在沙蒿蒿林》,当王宏伟极具穿透力的男高音,带着黄土地的.劲风响在耳边时,我们同时出现了“鸡皮疙瘩”反应。这种感受就几十秒钟,是一种快速的“审美反射”,它无需反映出作品的意味与思想,是一种来自对音乐本身的纯愉悦,是一个欣赏者对真正的好音乐作品的最原始的反应。这种原始、初级的对音乐的反应会引致听者对音乐的兴趣、爱好、痴迷和感动,这种感动可能不是几个简单的形容词能表达得了的。
二是有意和无意形成的。从婴儿时期睁大眼睛听妈妈唱的摇篮曲开始,到幼儿园拍着小手跟着节拍起舞,到小学时用稚嫩的嗓子跟着老师喊歌,中学时没事挂在耳朵上的随身听,到大学的音乐欣赏课,步入社会后私家车里的cd,音乐厅里的音乐会,至到临终弥留之际听到的催人泪下的旧歌谣……这里面,有无意识的音乐欣赏,也有有意识的音乐欣赏,它们或早或晚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作为大部分人(非从事音乐专业学习和工作的人)而言,接受无意识的音乐欣赏教育要远远多于有意识的音乐欣赏教育,大部分人甚至一生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欣赏教育,无意识的音乐欣赏是他们音乐生活的主体,这种无意识的音乐欣赏决定了他们音乐生活的水平、风格和质量。比如上世纪70年代户外高音喇叭播放的是样板戏,以《台湾,我的骨肉同胞》为典型代表的高歌型歌曲,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人几乎都喜欢而且会来几段样板戏,几乎都愿意或者会大着嗓门歌唱;上世纪70年代邓丽君的风行,社会上又出现邓丽君迷,年轻女孩模仿邓丽君的“气声唱法”成为时尚;上世纪70年代农村的孩子会吹笛子、拉二胡,上世纪80年代城市的青年开始弹吉它,当今孩子被父母送去学钢琴,有因此成才的,但更多的只是作为爱好培养。在持续一生的社会音乐欣赏教育过程中,有很多人因此走上了专业音乐队伍,他们很大部分的音乐审美、音乐概念甚至音乐理论知识,都是在这些看似没有教学目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得的,在无意识的音乐教育中实现了音乐欣赏。三是有明确目的而提升。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了挫折和打击,会将自己独自关起来,将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开到大音响,让自己沉浸在震憾的音乐中,求得与音乐的共鸣,让自身的痛苦在音乐中得到释放,并将对音乐的感受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和高度;上世纪60、70年代的音乐作品匮缺,音乐欣赏几乎只能从样板戏开始,人们在仅有的八出戏中翻来覆去地品味其中韵味,以使形成了许多与戏曲音乐表现规律有关的概念:什么样的音乐是果敢?什么样的音乐是愤怒?什么样的音乐是悲伤?什么样的音乐是倾诉?什么样的音乐是喜悦?什么样的音乐是狂欢?时过境迁,那个年代的人们,真的爱上了那样的音乐表达方式,去卡拉ok会对样板戏唱段情有独钟。
音乐欣赏能力形成是个积累过程。音乐欣赏跟天赋有关,但不是人人都有天生的音乐感受,更多的是依赖后天的培养,它是一个典型的积累过程。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是以欣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通过审美经验的活动从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没有“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就如同无本之椽、无源之水,成为空谈。音乐审美积累越多,音乐审美活动才会越有效、越成功。经验分感性经验阶段和理性经验阶段,听者对好的音乐的第一感觉,是近乎原始的、纯粹生理的反应,它是无意识的,被动的,机械的,但会给人很强烈的唯美的音乐追求,一次次的追求,一次次的满足,这种“追求”与“满足”过程,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教育形式下,进入“理性欣赏”阶段,好的音乐欣赏理念和习惯,以及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便逐渐形成。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和增强,音乐欣赏环境非常重要:一是社会层面的。音乐创作者作为音乐欣赏产品的制造者,应有意创作多一些新颖,有鲜明艺术特征,让人们明确、真实地感动的好作品;媒体作为最有力的音乐传播者,应该具备除了效益以外更强的教育责任感;学校音乐教育要承担起音乐欣赏教育和引导作用,为人们走上正确的音乐欣赏之路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引导。二是音乐欣赏个体要加强自我培养意识。
欣赏者应该有意培养好的音乐审美,有目的、有选择地为自己进行音乐欣赏教育,同时提升自我综合文化素质,在选择音乐审美倾向的路上,不随波逐流,不误入歧途,进入音乐欣赏水平与综合文化素质双提升的境界。三是家庭音乐欣赏教育。这里并非指小朋友一定要学点什么乐器,音乐欣赏是一种融入和氛围,有意营造好的家庭音乐氛围,往往对孩子的音乐成长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常看电视的人会留心到,但凡能在舞台上表演一些才艺的,多数都是家庭或家族里有一个或多个相关艺术门当的“师傅”,至少音体美教学研究119是“发烧友”,这种在与家人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熏陶,是极有效的。四是音乐欣赏教育都应注意欣赏方式问题。理想的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是敏锐感受音乐独自体认的心理历程,音乐欣赏活动的核心应该是审美。音乐欣赏教育的方式很多,但均要选择有利于听者“感受”音乐的方式进行,方能达到有效的结果。施教者有必要分析听者的文化水平、音乐积累水平、情感经历、个性特征及审美倾向,有针对性的选曲和选择教育方式,围绕“感受”作文章。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形成和积累的重要阶段。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有两个层次,一种是对以音乐为专业课程的专业进行的,另一种是对不以音乐为专业课程的专业进行的。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高职学生虽然同为大学生,但录取批次低,他们的音乐和文化水平不及一般高校的学生,甚至不及稍发达一点的城市中学生,处于偏低水平,这跟生源的生长环境多为次发达地区有关。高职院校的办学是“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不论是对以音乐为专业课的专业,还是对不以音乐课程为专业课程的其他专业,音乐欣赏都是以提升学生音乐素质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生音乐和文化素质较低,任课教师在实行“因材施教”时应予充分考虑和关注。音乐欣赏作为非主要技能课,都只开一学期即36学时,教学时间非常有限。
所以,在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从培养最基础的音乐欣赏概念开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教以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其将来自觉欣赏音乐打下基础。它既不能像高中音乐欣赏那样,让学生以享受音乐为主,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又不能像普通高校那样,在分析、解剖一部部音乐作品的过程和大量的音乐欣赏理论研究中享受音乐。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是成年人的,但还是因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学习方式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还明显存有中学生时的孩子气。他们单纯,在学习上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他们更渴望自己通过学习,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学习和处世。所以,在高职音乐欣赏的教学中,要重视音乐欣赏常识和音乐欣赏理论的教育,同时又要顾及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如果只重视前者,学生会失去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如果只讲音乐的美,对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欣赏只会是“空中楼阁”,而将来学生走入社会,因为没有一定程度地掌握音乐欣赏理论和常识,无法再与音乐“结缘”,断掉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后路”。
可见,在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能真正为一些音乐作品打动,理解音乐所蕴含的主要内容、思想和审美,是非常难的。所以,高职院校学生所受的音乐欣赏教育,应该主要是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的。
如在欣赏《二泉印月》时,学生如果不能感受到作品带来的深的哲学性的思考及阿炳沧桑后的叹息,但至少可以通过欣赏作品,学习到许多音乐欣赏和与作品有关的音乐知识。比如:通过讲解第一句的下行旋律如同叹息奠定了作品伤感基调,告诉学生音乐的下行能让人感受到哀伤,这个作品是伤而不痛的、是一个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人的内心感受、音乐是有着明显的江南音乐风格等。学生即使不能切身感受,但完全有必要接受这个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至少是机械性地接触了音乐,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个作品的音乐概念,按受了与作品相关的音乐欣赏理论知识,哪怕他们还体会不到旋律的优美,但是肯定可以熟记作品相关主题等等。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师不能好高骛远,要正视由学生的基础造成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扎扎实实做好对学生的初级音乐欣赏教育,乃至音乐启蒙教育,为提升学生音乐素质,为学生有机会步入真正的音乐欣赏之路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应该面对现实,因材施教,不能完全随着学生的原始兴趣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图个乐”。提倡快乐教学,是要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的,而并非为乐而乐。音乐欣赏这种对高职学生极具吸引力的事情,不应只是建立在“乐”和“享受”的层面,只有在一定的音乐积累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前提下,才可能谈对音乐的真正“享受”,这是师生们在音乐欣赏中都应该明确的观点。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书法有“描红”之举,都说明了在诸多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艺术门类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最初的学习虽不能立竿见影,但是通过积累,量变是可能达到质变。同样,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教育中,不管有多少感动或没有被音乐感动的学生所受的教育都是有效的,这是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形成和积累的必然阶段。他们接触到的音乐欣赏概念和记忆到的许多各种风格的音乐旋律,以及这些旋律应该带给听者什么样的感觉相关概念,都会在这些学生将来的音乐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高职音乐欣赏教育“建立”、“提升”的理念所期待的结果。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二
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高等教育意义重大,一方面,社会对于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且专业实践能力是企业选择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只有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才能促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另一方,高职院校和普通大学不同,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术,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应当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第一,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能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中,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技巧性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等。一般来讲,实践操作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应用电脑或者相应设备的能力。所谓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操作能力,从而提升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应当重点培养的能力。
第二,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高等职业教师的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是指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教学经验并且将经验推广。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要求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改革的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是从实践活动中得到。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对工艺或者系统加以改进,对于行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联系相关行业能力。联系相关行业包括:熟悉社会行业的具体背景以及发展趋势。作为高职的教师,应当积极和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交流,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吸收相关行业的有益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联系相关行业的能力是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高等职业教师应当加强自己联系相关行业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一,专业实践能力经验性。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离不开社会活动,教师通过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教师是通过经验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的,没有经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无从谈起,一般来讲,理论和实践是有差距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当中才有意义,才能进入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只有包含经验的教学,才能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传授给院校学生。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应当积极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可以从中积累经验。在丰富的'经验基础上,能够更快促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并非对立,而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经验不属于理论,但是离开实践经验谈理论不利于知识传授。只有通过经验教训,才能从经验中更深入理解理论。
第二,专业实践能力情境性。专业实践能力依赖情境,离开具体实践谈专业实践能力无从谈起,情境是实践的载体,实践能力培养也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情境才能开展,首先,教师处理具体问题需要设置具体的情境。其次,教师通过具体情境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情境具有其特殊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情境下,要求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此外,教师实践能力水平具有一定范围,不是所有的情境角色都能够扮演。教师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脱离情境,无法促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
第一,制度缺乏完善性。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到今天,社会各界人士都认识到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然而,仅仅只是思想层面认识到了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实际上,我国的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首先,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选拔,没有对实践能力做出相关要求。当前大多数应聘高职院校的教师为应届大学生,相对而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型教师非常缺乏。其次,教育部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晋升的考核标准,教师晋升主要看重的是教师的论文数量以及科研成果,对于实践能力忽视,直接导致当前高职教师轻实践重理论。最后,政府部门也没有规定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不高[2]。
第一,政府方面应当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建立教师准入机制,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应聘考核的一个标准。要求所有教师任职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或者获得相关权威机构的实践能力证书方可以任职。此外,高职教师评审中,应当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促使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
第二,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数企业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无法直接创造利润,需要进行培训之后方能创造利润。因此,为了经济利益,大多数企业不愿与高职院校合作,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政策,通过减免税收或者其他手段,促成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高等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
第三,作为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平台,举办大型的培训项目,从而提升教师分专业实践能力。例如,教育部门可以委托相关单位举办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班,加强教师和培训技术人员的沟通,从而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四,作为学校,应当建立专业标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相关企业,为企业输送人才,然而这些企业各具特点,这就要求学校发挥指导作用,根据企业特点、行业特点、行业标准制定出一整套的专业标准。学校方面应当积极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并且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保障标准能够和实际行业标准一致。
第五,学校方面应当积极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重视年轻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促使其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其次,从相关行业的企业内部聘请一位优秀的人员作为讲师,针对教师专业实践做一个系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考核制度,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根据专业的具体特点,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考核的主要内容应当紧跟行业步伐,体现新工艺的要求。实际考核工作中,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中的技术人员出题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考察各位教师之间的差距。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对于院校发展意义重大,实践能力缺乏会制约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应当从政府、学校、教师个人三个方面努力,经过三个方面的努力,全面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三
[摘要]文章介绍了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的特征、双语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的特点。探讨了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并重,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注重实践环节的同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双语幼教;实践教学。
(一)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特征。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是在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基础是,升格而成的一种集中专和大专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有着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以五年期学制为培养期限,已逐步成为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的主体来源。学习期满并考核合格后,颁发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学生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的门槛相对较低,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着很强的定向性。与中专教育相比,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在师资力量、专业优势、培养年限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在当前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二)双语幼教的起源与发展。
双语教育思想起源于古代罗马,逐步开始尝试对儿童进行第二种语言的教育。到上个世纪中叶,大量来自于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儿童,开始接受英语教育,双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双语教育是指在教育生涯中的某一阶段,接受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其中一种语言是自己的母语。我国的幼儿双语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末才被社会所逐渐关注,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幼儿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学前双语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许多公立幼儿园纷纷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私立幼儿园、各种社会办学机构,更是将双语教学作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来抓,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不尽合理。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在教学安排上显得急功近利,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状况令人堪忧。
(三)幼儿教育的特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师的角色和定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同时还不能忽视教学中的交流与互动,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幼儿的学习和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有机整体,需要通过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吸引儿童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其获得完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体系的构成。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步加大,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学前教育更是朝着专业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这一职业历来是神圣的,高尚的师德是最基本的从业准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幼师应当以身作则,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关注幼儿的成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会倾听和把握幼儿的思想与情感,善于与幼儿进行友好平等的交流,关注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保障每一个儿童获得健康、个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做好班级的管理和建设,是进行教学活动所必要的环境资源。由于幼儿活泼好动的客观事实,易于产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幼师要善于运用技巧去处理和维护幼儿之间的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家长把幼儿送入园之后,幼师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幼儿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兼顾保育和教学的双重职责。不仅要具有合理安排学习和游戏活动的能力,还要与保育员密切配合,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医疗和逃生知识,以应付一些可能产生的突发情况。当危险情况发生时,要优先对幼儿进行救护,尽到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课程的设置要具有足够的全面性,以适应新时期对于高素质幼儿教育人才的发展需求,努力培养更多的全能型幼师。课程方案不仅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幼儿的特点,强调理论性的协调和完整,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专业技能的实践和培养。从职业的角度出发,科学安排课程的门类和内容,注重启发性教学的作用,避免重复和无意义的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幼儿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的内容、技能和方法。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合理设置教学的总课时数,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实现各类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基础知识的培养。
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的课程涉及内容较多,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以及教育实习课程。形式上以必修课程为主,以辅修课程为补充,涵盖了课堂教学、活动类教学和实践类教学。考虑到招生的对象为初中毕业生,生源的质量和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相对较差,学生长期处于被动与压抑的环境之中。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从专业教材入手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于从事幼教工作的热情。从心理学、卫生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角度,充分提高学生适应幼儿教育的能力。通过选用合适的教材,在知识的逻辑结构上形成完整的体系,以充足的背景知识和丰富的案例分析。由于幼儿教育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还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方面,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在教学培养体系中,加大了艺术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增设了相关的必修课程。在遵循幼儿艺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立足实际、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在前三年的教育培养中,重点在于培养基础的艺术素养。而后两年的学习中,则注重艺术教育的技能和技巧。
(三)实践教学的模式。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化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增设艺术类的技能培养环节,开展实践性的课程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为胜任将来所从事的幼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技能培训中,广泛的采用了模拟训练的方法。通过提供接近真实的幼儿教育场景,展现幼儿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看幼儿教育纪录片、开展模拟案例分析讨论、邀请优秀的在职幼儿教师来校讲学,都是实践教学模式中常用的形式和方法。定期开展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视野,有助于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努力增加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取得初步了解。通过与在职幼师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更加认清幼儿教育的本质,熟悉幼教工作的基本情况。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去,通过在幼儿教育一线的交流、实习、实践,熟悉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对现行的教学和学习进行思考。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予以提高和改善。
考虑到双语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客观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加大了对于英语基础的培训力度,通过巩固基础语法词汇知识、提升语言应用的技巧,使学生能够胜任幼儿双语教学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努力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行业专家之间的交流,合理完善教学内容和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双语幼教训练。不仅要做到发音准确、口语流利,还要能够灵活的运用英语进行幼儿教学,营造适宜的双语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语言教学方法,采用歌曲、说唱、游戏、表演等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更能提高幼儿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逐步增加的同时,质量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幼儿教育关注的日益增加,不仅要求幼师具有足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儿童的思想和行为,能够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开发幼儿的潜力和创造力,使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应当树立正确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理念,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高水平与职业化两大特征。所谓高水平,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能够胜任幼儿双语教育的实际教学需求。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刻认识到为人师表的责任重大。而职业化则要求具有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掌握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奉献精神。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双语幼儿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3]祝艳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四
摘要:通过社会调研,作者就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工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就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性管理人才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探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变革,旨在实现学生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树立围绕职业岗位、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观念,充分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其专业的建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坚持以市场和企业所需岗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使学生真正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更具竞争的'优势。
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其培养学生的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度,是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实际能力。
因此,评判某一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不能站在学校的角度,只看教了什么课程,教了什么内容,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而要看学生掌握某一职业或某一岗位职业技能的水平和所具有的职业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养主要指工作的责任心、忠诚度、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它为工商企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线管理人才,其专业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从事工商管理职业活动、完成工商管理职业任务、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所应具有的能力,并在对工商企业人、财、物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中显现出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普通本科及更高学历层次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它的定位应倾向于企业基层和中层的管理人员,更强调动手、动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行业和企业到底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工商企业对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有何要求?如何评价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和状况?围绕以上的问题,我走访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人员,并对20多个工商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五
[摘要]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其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元认知策略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策略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口语交际能力自主学习。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社会策略与情感策略共同构成学习策略。概括地说就是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计划、监控学习任务、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o’malley等指出,没有掌握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没有能力评估自己的进步、成绩以及确定未来的学习。陈琦等通过实践研究(陈琦,)进一步将元认知策略分为三类: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监控策略包括在学习材料时对注意力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测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习者不断修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不断寻找有效的学习手段。
毋庸置疑,目前为止,鉴于升学的压力,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重视的还是应试能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才发现原来自己学了十年、八年(至少六年)的英语,居然听不懂老师用英语授课,根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更不用说语音语调存在的问题了。这种状况普遍存在,高职院校更甚。学生的哑巴英语现象不仅困扰了学生自己,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诸多麻烦。同时,我们发现,学生们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不懂得如何计划、评估和监控自己的学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向老师诉说,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下课后不知道该干什么好。由此说明,这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习惯于应试教育下什么都由老师和家长来安排的状况。
为了更好的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其就业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策略培养,主要是元认知策略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大程度的促进了教学,促进了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元认知策略培养。
1.计划策略。
很多学生都有过制定计划的经历,但事实上,总发现自己制定的计划无法完成。因此,在计划策略培养中,我们主要指导学生如何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计划。计划分为长远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或近期)计划。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学习的远期目标,例如,就业目标,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然后分析,为了获取这份工作,应该具备什么条件,需要达到什么要求,为了达到这些条件和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层层分析,最后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开始的时候有学习小组讨论、老师引导,逐渐过渡到学生个体独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2.监控策略。
我们发现,学生制定的计划之所以总是无法完成就是因为缺乏对计划的随时监控。因此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计划学习自我监控,随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监控手段多种多样,包括学习周记、阶段性汇报总结、组长检查、教师抽查等方式来检查和监督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就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除了对计划的监控,还指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过程的监控,做到自觉学习、自主学习。
监控策略还包括学会自我评价。一直以来,学生总依赖老师的评价,或者等待来自同学的评价,却很少认真地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学习策略理论,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引导学习者寻求到更实际、更符合需要的学习策略。因此,自我评价成为我们策略培养的重要一环。在策略培养中,我们采取“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做法。也就是说,由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再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延伸到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学生根据来自不同群体的不同评价来进一步调整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更清楚自己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3.调节策略。
计划一旦制定出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学生们制定的计划在实施一定时间后,变得并不很适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这时候,他们需要根据实际作出调整。因此,每阶段检查后,要求学生根据计划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节计划,并及时做出更为正确、贴切的自我评价。此外,对于何时得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调整也是调节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效果分析。
1.调查分析。
计划策略方面,95%以上的同学“很清楚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因此半数以上的同学“每学期初总是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制定出很详细的英语学习计划”;80%以上的同学“总是通过自己阅读课本的前言来了解每个学期的英语学习目标和任务”;另外,85%以上的同学“知道自己的英语学习计划是符合本人的实际情况的”。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划制定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制定出的计划能基本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
监控策略方面,75%以上的同学学会了在课堂上通过调整注意力来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分析老师的教学意图,能分辨老师的哪种教学方法适合自己;70%以上的同学主动关注英语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课外自觉坚持每天的英语听说读写活动、通过做题和与英语好的同学(尤其是英语母语人士)操练英语来检测和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有意识地监控自己日常学习行为。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并且寻求到合适的方法来加强和提高学习效果。
调节策略方面,72%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正计划;80%以上的同学能够根据不同的课程来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根据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在自我评价方面,100%的.学生“很清楚自己的英语水平,即在听、说、读、写方面的优势与不足”,86%以上的学生能够经常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明确那种学习方法对自己更有效。
整体来说,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策略,元认知策略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并且这些策略的运用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整体对策略的运用持肯定态度。
2.课堂观察和技能考核分析。
(1)口语交际能力提高。
首先是开口说英语的欲望和胆量提高。从进校伊始的无人敢说话、个个埋头苦干,逐渐发展到小部分上台,直至现在全体热烈讨论、争先上台展示、发言。整个班级学习气氛上了一个台阶。每次任务分配下去,每个小组都会展开热烈的讨论,90%以上的同学都能主动陈述自己的观点,80%以上的同学敢于就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争辩和反驳。40%以上的同学能在自己发言的基础上,鼓励不敢开口的同学,并自觉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
其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更富有广度和深度,表达更贴切。一开始,学生们的发言总是千篇一律,思维不开阔,人云亦云,没有认真思考,也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反复练习,不仅表达欲望大大增强,表达水平也逐步提高。例如一些故事接龙、问题探讨,很多同学会发表不同观点,给出不同的答案和理由。在口语表达的时候,尝试着使用一些新的表达法,并且在反复使用后日趋流畅、贴切。
再者,由于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们主动用英语在课外跟同学沟通,主动与外教沟通,并且大部分同学表示,看到外交有沟通的愿望,而不像以前看到外教就发慌,不知道说什么好。
(2)自信心、表达欲望、公众表现能力增强。
从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学习自信心增强,表达欲望增强。这也得益于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跟学生的个别谈话也证明了这一点。绝大部分学生表示,以前之所以不说英语,不是因为不想说,而是不敢说,是说不出来,同时也怕自己说错了别人笑话。但现在觉得自己能说了,说的不错了,因此觉得说英语是一件乐事,尤其是上台发言。上台发言不仅能练习口语,而且还能展示自我,能给人增添自信。在班级组织的英语活动中,87%以上的同学能主动上台表演,另有部分同学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能上台。在校外同行专家与学生座谈时,90%以上的学生能主动用英语跟专家交流,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期末的语言技能考核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能够就所给话题展开叙述,语音语调比较正确、用词较为恰当、能运用一定的交际策略,能够传达基本正确的信息,达到沟通的目的。其中有25%的同学能够流利的用英语就既定话题阐述自己的思想,而且观点正确、思维开阔、用词正确、句式变换较恰当。
(3)存在的不足。
尽管策略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尽管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制定学习计划,但他们制定计划的时候很少有人主动向老师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7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并不愿意向老师或同学求助,77%的同学不了解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活动意图也不会向老师去做了解。半数以上的同学还没有养成习惯自觉检查自己的学习计划是否按期完成。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高职学生从中学进来以后,尚未形成对老师的充分信任,或者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了,应该一切独立而不应该“依赖”老师。因此,教师应该跟学生多沟通,赢得学生的信赖,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大学生也需要老师在学习上给予引导和指导。其次,我们应该加强监管,随时监督学生的计划完成情况,并且建立学生间的监督机制,促使学生能自觉不自觉、主动和被动的监控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从而更好的促进学习。
我们知道,我们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教学方法就是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传授,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和共同发展(胡迎燕,)。但是,教学的目的不是为学生的记忆传递信息,而应该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很重要,不只指导了规范的学校学习,也能教导一个人在离开学校后如何继续更新自己的知识”(王静琼,)。在终身学习理念广泛为人们所接受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校期间能“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同上),毕业后也能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终身学习,从而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胡迎燕.中国学生外语“自主学习”问题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6.8.
[3]王静琼,张卫,朱祖德.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六
摘要:当前时期,我国制造业逐渐走向国际,为此要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场所。从国家角度、社会角度和高职院校的角度,让更多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推动我国制造业更好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探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如今我国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朝制造强国的迈进,必须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为此,要加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主要指生产中,对待生产流水线时生产者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且生产工作达到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工匠精神,欧美国家的工匠精神已经有很好的实施,例如德国汽车行业的生产流水线中,生产者普遍具备工匠精神,把汽车生产工作做到最佳,从而在世界获得良好的声誉。[1]不少生产线都要求生产者能认真对待,以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个环节,从而制造出完美的成品。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主要路径。
(1)从国家角度建立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要想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有关政策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良好熏陶。德国的制造业非常发达,日本盛产匠人,其塑造工匠精神的主要依托就是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和质量监督体制。[2]我国在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后,社会加大力度提倡工匠精神,为此政府要从有关制度上确保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
1)构建监管质量的严格体系,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日本和德国在工业化发展中都经历过价格低廉但品质次的时期,在对外贸易中失败之后,两国政府都加强管理产品质量,并建立了认证质量的标准化制度,有关政府和法律法规也得到健全,提供了培养工匠文化的制度保障。如今,我国要积极建立健全工业产品的标准化行业标准,构建质量认证的完善制度,并对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以完善,提供保障我国工匠精神培养的制度。
2)构建职业资格认证的现代化制度,重视工匠人才。德国之所以会有闻名于世的工匠精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建立了认证职业资格的制度,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实现等价对接,工匠在得到职业资格后就能得到社会尊重和合理的薪酬,打破我国的传统职业等级观念,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风气,激励高职学生能学习当代工匠,成为创新创造、刻骨钻研、爱岗敬业的工匠。
(2)社会要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当代社会越来越缺少工匠精神,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导致“差不多”现象存在。[3]“差不多”行为和心理的存在让人们不够敬畏和重视技术,一线的技术工人往往得不到较好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技术是不少青年的无奈选择。为了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从社会角度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1)从认识上要转变重视知识而轻视技术的观念。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能工巧匠,然而普遍欠缺工匠精神。此外,工匠在中国社会中一直饱受偏见,甚至被看不起,职业教育一直没有被正视。特别是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普遍重视学生分数,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被当作高考失败者,学习技术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错误价值观造成高职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高职学生尽管选择了职业院校,不过毕业后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所学习的技术工作,高职学生普遍认为技术工作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环境也比较差,工作又很辛苦。由于高职学生不认同技术工作,更难坚守和热爱,无法贯彻实施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所以,需要社会积极消除对劳动和技术的轻视,构建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2)强化设计社会的顶层制度,在制度上给予工匠精神保护,提升社会中工匠的地位。深化开展提升蓝领素质的工程,有效结合技术教育和学历教育,提高对职业技术院校和应用型大学的设备和经费投入。采取有力措施,构建与完善以政策支持、国家资金为基础的技能培训单位。[4]激励企业职工、教师积极创新经济技术,企业和职业院校不能剥夺职工和教师的创新成果,从法律、制度方面确保职工和教师的知识产权,确保其能从专利或创新成果中获益。另外,要从制度方面提高对工匠精神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励更多人加入工匠队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
(3)高职院校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体。传统高职教育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生存技能和职业道德,不过学生对职业技能没有坚守和追求,也不够敬畏自己所属的职业,对所制造的产品不够负责,欠缺工匠精神。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的责任重大。为了对学生工匠精神加以培养,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首先,积极改变教学理念,这是关键性内容。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是一个重要组成,在培养人才中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不过,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出现偏差,专业设置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一味追随潮流。由于没有办学特色和技术优势,所培养的学生在技术和行业上也不具备优势,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为了获得长远发展,要找准办学思路,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把工匠精神当作坚守的办学理念。
其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秋山利辉是日本著名品牌“秋山木工”创办人,他曾说一流匠人的人品要比技术更加重要,因此重视锤炼工匠的人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想锤炼其人品需要借助思想政治课这一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课堂和主要阵地。为了让高职学生拥有匠心,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高职院校要以课程体系为出发点,在各个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纳入工匠精神的教育。此外,要构建特色化的工匠课堂,以项目教学、专题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理念。高职院校可以不定期邀请一些工匠,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做演讲,讲授坚守技艺的一些故事,并分享自己的人生事迹。为了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高职院校要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时,并给予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老师可以不定期带学生去工厂和企业参观,感受工匠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他们坚守职业的操守,把培养匠心慢慢变成自觉行动。
最后,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职业认同感与人文素养。当前时期,我国有好工匠和好手艺人,不过却没有重视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建设实训场所、重视设置专业,这是必要的。不过高职院校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缺失人文素养一方面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缺失人文素养容易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热爱和认同,也没有工作激情,不愿意坚守技术,出现焦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在教育学生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技艺,另一方面要将社会科学、哲学等当作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我国要想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必须大力发展包括中职、高职在内的职业教育,重视培养技能人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从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等角度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为复兴中华民族提供更多的工匠。
参考文献:
[2]李科举.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4):5-6.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七
职业沟通能力是指在从事相关职业活动过程中,为达成职业工作目标而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校学生职业沟通能力欠缺。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对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当前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实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其中后者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这样的培养模式对其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所谓职业沟通能力是指在从事相关职业活动过程中,为达成职业工作目标而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它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的都是未来从事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维护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些未来的电子产品工程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将要面对不同的工作伙伴和客户群体,需要执行不同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推广。因此,对他们来说,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展、取得事业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在职业沟通能力方面普遍欠缺,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口说不了,特别是在涉及有关专业问题时表现得尤其突出。有些学生私下里侃侃而谈,但真让他对某个专业问题谈谈认识,或者对某个硬件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时,往往是吞吞吐吐、含糊其辞。还有些学生明明实际动手能力很强,毕业设计时的方案、实物做得非常好,但到了毕业答辩需要表述时,往往语焉不详、不得要领,没能让答辩教师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有甚者,在毕业应聘面对面试官提出的“请你谈谈这三年你学到了什么”这一类问题时,表现得一脸茫然。
2.提笔写不了,特别是在撰写技术文档时问题尤其明显。作为电子行业的未来从业人员,撰写技术文档是一个基本素养的体现。近几年通过教学练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很多教师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增加了技术文档撰写的训练环节,但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很多是想不到、写不出,有些是想到了、写不出。语言总是干巴巴,专业术语基本不会,内容的安排总是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行文格式也会弄错。这样的问题到了毕业设计阶段时暴露得更为突出。
3.不注重沟通时的礼仪。有些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就专业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时,往往不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甚至有时还会缺乏良好的态度、情绪。
二、未来所需的职业沟通能力。
作为一个未来的电子产品工程师,在今后工作中总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何与人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不同的问题与困难,最终达到所需实现的工作目标,是这些未来工程师们目前亟须掌握的基本职业能力。下面以一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过程为例,探讨一个电子产品工程师可能会面临的职业沟通问题。
首先是在电子产品的规划阶段。不论这个产品是委托开发还是立项开发,都需要先跟客户交流,了解客户和市场需求;然后和工作伙伴一起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调研,形成方案报告;最后将整体方案向技术主管和相关专家汇报,通过交流、论证以取得方案评审通过。
其次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要完成系统方案设计,硬件、软件设计、调试,以及样机的'组装、测试等大量工作,因此作为开发小组中的关键成员,只有与其他小组成员通力协作,及时沟通、协调,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保证整个项目顺利开展、有序前进。如果是作为小组负责人,还需做好与其他部门如器材供应部门、生产测试部门的协调工作,在产品开发完成后做好开发总结报告。
最后是在产品的试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研发部门的电子工程师需要和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做好技术交接,帮助生产部门理解、消化、吸收相关技术要点,做好技术指导。对在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要认真分析与研究,以便进一步改进、修正、优化相关技术文档。
需要说明的是,沟通方式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其中后者是指通过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方式。由于这一方式跟对话主体、对话时的环境及语境有很大关系,因此表格1中未做具体描述。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一个电子产品工程师来说,一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全方位的职业沟通的过程,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对一个资深的电子工程师来说,不仅要掌握多种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技能,同时也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能,这样才能使沟通更为及时、高效,才能有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
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职业要求,对高职院校应电专业学生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口头沟通技能,主要是能熟练运用专业术语来口头描述一个专业事件,要求表述完整、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用词精炼。
二是书面沟通技能,要熟悉未来专业工作中可能会涉及的各类技术文档书写,要求格式规范、文笔通畅、结构完整、观点明晰、逻辑严谨。
三是注重沟通礼仪。通过对沟通礼仪的培训,熟练应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位置距离等非语言沟通技能,快速拉近沟通双方距离,使语言沟通表达得更加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对上述沟通能力的培养通常采取课堂教学,通过专业性的显性课程和渗透性的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前者可设置诸如职业沟通、科技写作、沟通礼仪等针对性课程,而后者则把相关沟通技能的培训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
目前我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设置了若干用于职业沟通能力训练的教学环节,如工作小组成立、设计方案讨论、团队分工协作、技术文档撰写、工作汇报与总结等。这一系列训练环节不光体现在一门专业课程中,而是贯穿到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且这种内嵌式、渗透性的训练模式相对于通用课程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口头专业表达、技术文档书写、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沟通礼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今后开展全面、系统的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八
英语课程走进小学课堂已有数十载,作为一线小学英语教师,我始终有这样的困惑:虽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讲英语往往都是非常被动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能够轻松交流,让英语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与其他同仁多次探讨。我总结出了以下有效策略。
一、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空间和时间上看,课堂是英语学习的第一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场所。英语学习入门阶段,学生一定不习惯教师用英语讲课。这时,教师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说话的速度要尽量慢些,使用简单明了的课堂用语,并且多次重复,指导学生反复听,反复感受。久而久之,学生慢慢熟悉了教师的语言,也就能自然融入到英语教学的氛围之中。
轻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是教师追求的,是学生向往的,因此也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对话教学的课堂中,可以利用分角色,给动画配音等形式表演场景对话,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语言。
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所学语言技能与实际相联系,不但能掌握了语言,而且体会到了英语的交际功能,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实际情景时可用英语直接交流,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是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口语教学和训练亦是如此。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强调一定要在情景中进行,语言离不开情景,交际离不开情景,只有给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地情景,才能真正促金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21世纪是网路时代,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同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英语学习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天气情况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我国各地的城市天气,从感官上刺激了学生说英语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用英语表达了天气知识,也领略了我国的大好河山。
三、利用多种形式,创设英语交流氛围。
教育家雅克哈拉克曾说过“非正式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终身过程。每个人通过日常经历,通过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影响和教育资源,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英语口语的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更浓厚的英语校园环境,提供更多的英语交流机会。
为了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浓厚的英语交流氛围,我们应该提倡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如;打招呼,告别,分享,玩耍等。引导学生知道英语交际无小事,只要我们坚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就一定熟能生巧,大大增强交际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另一种学习的天地。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的举行一些活动以及训练的方式。如:课前一分钟活动,每一节英语课前,可以安排二至三名学生进行英语自由会话,话题自定。
实行轮流制,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人人锻炼。好多学校都开展了晨读这一练习近平台,早晨是语言练习的最佳时间,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流利性、连贯性。另外英语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表演比赛都是不错练习方式,既能增添学习的兴趣,又能锻炼语言的运用能力。
四、使用现代学习工具,力求保持语音的准确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重视程度也不断上升。为了让孩子学有所成,几乎每位家长都为孩子配备了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如录音机,复读机,点读机,光盘等。这时,我们要教会孩子正确利用这些学习工具,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做到多听,多说,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从而是自己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是语言表达更加流利准确。
英语口语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小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更应该有耐心,有信心,决不能急功近利,而必须持之以恒.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他们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一定会爱上说英语,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必然会大大提高。
简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九
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完善,幼儿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技能,塑造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演唱能力等综合素质。让幼儿更富有情感性与想象力。自弹自唱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但是纵观目前幼师弹唱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弹唱能力弱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普遍现象。故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具备高实践水平的幼教专业学生,本文从逐步积累、弹唱结合、重视实践三方面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弹自唱水平提出浅显的培养策略。
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歌唱教学,课堂上幼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意境中,孩子们自然会跟着老师进入到音乐情景,在特有的课堂氛围里,感受音乐带来的审美愉悦。可见,歌唱教学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充分调动孩子们学唱歌曲与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教师的自弹自唱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却不容乐观,幼师院校软硬件资源的不完善、学校对学生弹唱能力培养的不足等,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弹唱教学很不理想,即便是有不少学生可以演奏高水平的音乐曲目,但通过自弹自唱简单歌曲来教授幼儿时,又变得力不从心、束手无措,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总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实际弹唱的音乐应用水平都较差,那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由易到难、逐步积累。
音乐技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成的,是需要不断积累而习得的。同样,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一步步的学习与积累,实现自弹自唱能力水平的提高。在弹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本音乐技能训练与培养即兴伴奏能力结合、和声原理与钢琴演奏技巧结合,伴奏织体手法与音乐形象结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教师们要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相对应的要求与难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适当的提高,如此,不但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应有的学习自信心,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也是有规律的进行。在弹唱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们只是学会了简单的和声理论与伴奏编配知识,还不能进行独立弹奏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内化吸收,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学生弹奏能力的提高。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选择有利于伴奏能力提高的音乐曲目,从基础的伴奏型入手,由易到难地将教材内容系统串联,引导学生逐步地弹奏练习,如此启发学生,让学生了解和弦、和声伴奏织体,在熟悉之后教师们再示范弹奏,让学生们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把握音乐的细腻表现方式,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随着学生弹奏曲目的增加,逐步积累了更多的和声词汇、调式调性、伴奏织体类型,他们的弹唱技能及和声理论知识会不断丰富,在知识的学习与吸收中,视野得到了开阔,伴奏效果也获得了提高,为以后的阶段性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分段学习、弹唱结合。
弹唱是声乐和键盘两种技能体系的融合,所以说弹唱中的问题重点可以分为弹奏问题和歌唱问题。很多学生在弹唱中会出现只能弹不能唱或只能唱不能弹的情况,这与学生自身钢琴弹奏与声乐演唱水平有很大关系。
针对弹奏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选择多样化练习曲目。主要包括分阶段练习曲目、逐步练习曲目。在弹奏乐曲时,学生们多是简单的弹奏节奏、音符等,动作不流畅,缺乏情感与表现力,更没有美感可言。丰富多样且富有情感的钢琴伴奏需要不同的触键来实现,故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加强对音阶等音乐基本键盘技能的学习。具体到音乐作品时,还要结合每个音乐作品的音乐表现进行操作,古典类作品要有深情、悠远的意味,抒情类作品要将情感进行展现,这些都可以通过手臂手腕的不同力度在触键时展现出不同的内在张力,可见,面对不同的音乐作品,不一样的音乐艺术形象,需要有不同的情感与多样的音色来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够最佳的展现出作品应有的音乐意境与特有美感。在学生的具体学习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们可以结合所要学习的曲目分开练习,将曲目分成几个段落,逐步攻克,对于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在弹奏时也要降低速度,让学生细心地体会到其中的音乐变化,如此,音乐难度自然就可以降低了,学生们的音乐兴趣也得到了调动,当这些弹奏技巧都熟练之后,就可以快速而完整地展现出曲目的流畅过程。在这样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认识程度,选取适当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
其次,正确判断曲目风格,选配合适的伴奏音型。弹唱能力中的即兴伴奏能力学习,需要选取合适的和弦。通常情况下,将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相结合,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助,在弹奏时遵守和声学的基本原则,同时,学生们还要熟练地掌握和弦转位方式,以此调节键盘位置,以便获得最佳的和声效果。在具体弹奏时,很多曲目都有着不同的调式调性,这就要求学生们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从和弦、音阶、琶音开始掌握键盘的各个位置,在这个基础上获得符合即兴伴奏能力的弹奏技巧。伴奏需要变化多样的音型作为基础,不同思想感情的音乐作品要有着不同的伴奏音型,常见的伴奏音型有半分解和弦、全分解和弦、柱式和弦等,当然,伴奏音型还可以按照弹奏者的能力水平与作品的曲调曲式变化来自由发挥、积极创新。可见,不同体裁内容、不同类型风格的歌曲有着不同的伴奏音型,学生们只有对不同的伴奏音型掌握之后,才可能有得心应手的、符合实际教学的即兴伴奏能力。
针对弹唱中的歌唱问题,在演唱时,教师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追求教学效果,只有扎实的基础训练,才能由浅入深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时,我们要按照教学发展规律与声乐教学心理有序进行。第一,歌唱需要发声,发声有着自己的`生理机制,只有对这些歌唱的器官结构,发声的基本规律,歌唱的共鸣知识等了解之后,才有可能有进一步的歌唱。第二,学生要进行歌唱训练,自然需要从最简单的呼吸方法开始。发声需要呼吸的动力,这是歌唱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呼吸方法才能有进一步的控制与运用气息,产生不同的悦耳悦神悦意的演唱。声音表演技巧离不开呼吸,只有合乎发展规律和和声学理论的呼吸,才能拥有富有情感的歌唱。
经过以上学习与训练之后,就要开始发声练习,这是声乐技巧技能的基本性训练,在实质上,就是将歌曲旋律中那些基本的乐句提炼出来的音节或者母音,在一定的音域内做出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式的反复训练。在声乐训练中,需要注重歌唱语言,要从语言的歌唱性、准确性和生动性出发,将三者完美结合,形成统一的艺术化语言。准确性说的就是声母与韵母发音准确,它们辨证分明,而且声调可以准确显现。语言的歌唱性是展现音乐形象与表现音乐内容的重要手段,歌唱时务必注重咬字吐词,当口烟腔“贴着咽壁吸着唱”时也要吸着念字,被动念字,做到高音区也能够把字头挂在前面,之后的说唱都要“兜着”。按照歌曲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情感的需要,从合适的字头做出语气“喷口”,如此,便可以让歌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展现优美动人的视听艺术。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歌唱的基本技能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作品,充分挖掘各种音乐作品中所隐含的情感因素与审美体验,挖掘其内在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掌握所要学习的歌唱技巧,还能够体会到歌唱的内涵,作品的情感意境,提高其审美能力,开阔音乐视野,了解到尽可能多的音乐类相关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每一句歌曲中所蕴含的特有意义,以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力与表现力。
当然,弹唱是“脑”“口”“手”三方相互协调的综合技能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仅仅靠单一的声乐课或钢琴课教学很难使学生形成边弹边唱的能力,部分学生能弹不能唱或能唱不能弹的情况,就说明学生的弹唱协调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的钢琴及演唱水平,“脑”“手”“口”的协调、弹与唱的注意力分配也是教师们应重点研究探讨的方向。对于弹唱不协调的学生,可以采取让他们跟着弹奏视唱乐谱的办法,慢慢培养学生手与口的协调能力,等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分句、分段加入歌词;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心中默唱或分组帮唱的办法,另外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不宜选用伴奏音型较为复杂的歌曲,可以从最简单的织体慢慢训练弹唱的协调能力,给学生充分的信心,弹唱能力才会进步。
三、重视实践、追求创新。
经过以上阶段的弹唱协调配合之后,学生还应该进行大量的弹唱实践,在歌唱实践中举一反三,提高学生们的弹唱能力。另外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上台进行弹唱表演,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这样既可以展示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是对他们心理状态的检验,有时候学生可能心里紧张,相关的音乐知识匮乏等,不能完整展现弹唱内容,这个时候,教师们要有耐心地逐步指导,引导他们克服紧张的心理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们还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以此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弹自唱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以后走上教育岗位,成为合格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很有帮助。
目前,为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一些学校也在进行弹唱的课堂教学改革。比如,有的将弹唱与其他音乐相关科目相结合,有的在弹唱课上通过分组协作地方式齐奏、合奏、多声部弹奏乐曲,有的通过现场为视频配乐的形式……通过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弹唱的兴趣,也使学生多方面感受到不断变化的旋律与多样性的情感。教师们要不断创新教学,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手段,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实现有效率、有内容的成功教学。当然,弹唱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平台展示,学校也要注重弹唱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增加自我表演的积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技能训练带来的喜悦与充实。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是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的综合表征,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有着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逐步的探索中获得创新,找到工作的真正乐趣,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开启智慧大门,培养全面的、科学的创新能力,成为符合学前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学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1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