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价应该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学生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在教案中,教学活动的安排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想要提高教案的编写水平吗?不妨阅读一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案范文。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一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双休日,在书店寻找辩论赛书籍时,无意中翻看到胡适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文中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必须见过他,也必须听别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还是会自圆其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这样一个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的“老好人”。但这种“老好人”,我们真的需要吗?凡事差不多就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说:“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每个人都拥有难以估量的潜能,万事“差不多就行”,等于辜负了自己的潜能。换句话说,只有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来就有出色的潜质,却正因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认为完美,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够避免自己也成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二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遍、四遍、三遍,到后来,就不了了之。讲到日本,虽然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没有人不佩服他们做事的那种认真、严谨甚至到了苛刻的作风。与之相比,中国人确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三
自从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短文后,我就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从中明白了我的一个毛病,这位差不多先生作是永远都是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样,直到他快一命呜呼时,他的口中也同样说着:“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人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简单办事的人,比如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泡橙汁给客人喝。我从冰箱里拿出橙汁粉,因为那是我心不在焉,从袋里倒出一点粉,然后在加很多的水。我为客人送去,他们刚喝进一口,客人就大叫起来:“太酸了,太酸了。”
从此刻开始我改掉了这个毛病,做事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心不在焉、随随便便了。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四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过国人的劣根性,胡适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独特的写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白描,兼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描述出了国人此时的这种“病”。
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画像和生平传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这种毛病,他将这个人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是差不多,火车发车迟与晚差不多,看病找兽医也差不多,最终白白搭上了性命,讽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写作手法简便活泼,这种手法秉承了胡适先生一贯的温和作风,可是其谈论的问题却是十分不简便的。
差不多先生虽然死了,却为很多人崇拜,认为其不计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对于这种偷换概念的误读对于社会的影响,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担忧,想用文章来警醒国人——这是一种病。文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让这篇文章成为了善意的规劝,而不是激烈的口诛笔伐和抨击攻讧,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点。
这种差不多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一种陋习,想要根除实在相当不易。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还有大把的存在,他们感觉一切都是无所谓的存在,这是一种无追求的,无追求的,不求上进的坏风气,我们应当时刻警惕,摒弃坏习惯。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胡适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集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于一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今天我们从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中可以了解他的一些思想,获得一些启示。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写于1924年。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画出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雅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圈点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理文路,把握结构(1)分段:。
第一部分(1--4)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12)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二、合作探究,把握内容。
1.齐读第一部分。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3)他的个性特点怎样?
2、默读第二部分,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苟且马虎)的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小结:。
三.品析语言和探究写法。
1、读下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内涵和手法。
(1)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2、从文章的语言和选材中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笔法是___________,语言是_____________,人物是_____________,讽刺是___________。
3、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等可以看出传记有什么写法(归纳)。
(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2)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3)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4)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补充:《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六
今天,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本书,这本书写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没有做到非常完整。从他的经历来告诫我们要认真做事,精细做人。
“差不多”先生做事非常马虎。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于是赶紧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可家人不知道汪医生在哪里,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看到是王大夫来了,心想:哎,汪医生和王大夫都差不多。于是,作为兽医的王大夫就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可是王大夫毕竟是给牛治病的,最终“差不多”先生死了。
看到这滑稽而可悲的一幕,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在生活中,也有见到许多做事马虎的人,他们做事都是随随便便应付一下而已。我看到这些人后,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们为什么做事都如此马虎呢?难道就不能做好一点吗?我仔细想了想,自己何尝不像那马虎的人?妈妈有时对我说答题认真点,可是我总觉得答得和答案差不多就行了。我不仅学习上马虎,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也粗心大意。妈妈经常督促我把碗洗干净点,我却还不耐烦地大声说:“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呀,洗那么干净干嘛!”看来,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成为一个凡事都认认真真对待的人,不能做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人。
有一句名言说道: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凡事都要认真,精细地来做,否则会酿成大祸的。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简介作者胡适)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引导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八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十分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九
1、把握人物形象,认识不肯认真从事,敷衍塞责的危害性。
2、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品味语言,体会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体会讽刺性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一、导入
著名学者胡适不是只写了一件事来表现他,而给他专门立了传。(传,即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往往会用多个事例来表现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具体事例,圈划能够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语句,说说看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的人。
三、析读课文,探究主旨
1、分角色朗读课文的5——10小节,继续圈划最能表现差不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词语或语句。
班级交流,教师总结并明确。
差不多先生,凡事差不多(做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
2、重点品读课文的9、10两段,思考差不多先生死了,他为什么会死呢?从文中找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并简要分析。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具体原因——病死
根本原因——本性和周围凡事敷衍不肯认真的大环境。
3、作者希望差不多先生死吗?揣摩文中的语言,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态度如何呢?
体会讽刺性的语言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情感。
不久,差不多先生就死了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他说完了这句话就死了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4、有什么办法让差不多先生避免一死吗?
班级交流,明确:(如果)自身:认真,知错就改周围人:认真(教育;责罚;炒鱿鱼)
5、从全文来看,有让差不多先生不死的“如果”吗?品读课文的11小节,1、2、小节。
围绕:
通过为虚构人物“差不多先生”立传,讽刺了像差不多先生的一类人,反映了当时国人凡事敷衍,不肯认真,不负责任的通病。
6、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介绍胡适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
目的:警戒世人应革除弊病,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在幽默调侃的语言背后是作者对这种不良风气的痛恨,以及对国家成为“懒人国”的命运的担忧。
四、作业
1、摘抄一句运用了讽刺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依然存在?试举一例说说后果或危害。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十
今日上完课,我走进书房随手抽出一本书阅读起来。正巧翻到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看了便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于是我带着问题读了下去,越读越觉得好笑。原先他做事从来不要求准确,精确。比如说,他小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白糖,他却买红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比如在他临死时,还有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他才断气。在他死后人们觉得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给他取了个法号叫“圆通大师”。作者说从此中国成了个懒人国。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境很复杂,仿佛我就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从那以后我每一天都认真做好每件事,从不想差不多就行了。在此我也对同学们呼吁,做事必须要认真,不能以差不多为借口,不认做事,要严格要求自我。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十一
今日,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我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我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当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十二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
(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简介作者胡适)。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引导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
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引导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
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
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
五.教师总结。
“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
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十四
词:热狗。
曲:热狗。
我抽着差不多的烟又过了差不多的一天。
口味要差不多的咸做人要差不多的贱。
活在差不多的边缘又是差不多的一年。
一个差不多的台北市有差不多的马子。
看着差不多的电视吃着差不多的狗屎。
写着差不多的字又发着差不多的誓。
差不多的夜生活又喝着差不多的酒。
听着差不多的音乐喝醉差不多的糗。
有着差不多的绝望做着差不多的梦。
穿着差不多的衣服脑袋差不多的空。
时间也差不多了该回我那差不多的家。
差不多的瞎指鹿为马都差不多嘛。
继续吧继续瞎子摸象吧有差吗。
这差不多的人生这个问题艰深。
差不多的反覆总是差不多又义无反顾。
差不多的感触总是差不多又愁云惨雾。
我咳着差不多的药又睡了一场差不多的觉。
差不多的烦恼差不多要把我逼疯掉。
差不多的中国风差不多要把耳朵蒙。
歹戏拖棚差不多要帮你送个钟。
差不多的麦克风唱差不多的呼咙。
都在哭穷差不多都像个猪头。
偏偏我和他们差不多是猪朋狗友。
骂人差不多的呛不然你要怎麽样?
这差不多的人生这个问题艰深。
差不多打着哈哈他骂着xx。
嘎嘎乌拉拉都差不多的咖。
有人又在叫骂。
差不多要跳不起来还是要跳要吧。
差不多像乌龟让乌龟乌龟翘吧。
差不多要力争上游想游到上游。
差不多在心里默念阿们还有佛陀不能放牛。
差不多的生活很街头再差一点你就变成街友。
我唱了八十八个差不多都差不多。
日子应该怎么过差不多的2017应该怎么祸。
这差不多的人生这个问题艰深。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十五
1、理解的主要内容,学习讲述的主要情节和对话。
2、丰富词语:兴高采烈、忐忑不安、急促、丢弃。
3、教育幼儿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4、通过讲讲做做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创作思维。
1.用报纸折成的帽子1顶,衣服、裙子、裤子一件。
2.布置“娃娃家”背景,有椅子、桌子、垃圾箱的等。
3.课前丰富幼儿的知识:报纸与人们生活分不开,是精神食粮。
5.请个别幼儿参与情景表演的准备。
(一)引入部分。
1.欣赏环保时装表演。
提问:这些小朋友穿的衣服是用什么做成的?
2.引导幼儿完整地表达“报纸做的帽子”、报纸做的衣服”“报纸做的裙子”
(二)基本部分。
(1)提问:的名称是什么?里有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丰富词语:兴高采烈、忐忑不安、急促、丢弃。
2.幼儿观看情景表演欣赏第二遍。
欣赏后提问:
(1)清晨,天刚刚亮,报纸先生就和伙伴们整齐地坐在书包里,它被邮递员送到哪里?
(4)小红拿了报纸后她怎样做?小红看完报纸后又怎样做?
(5)报纸先生很难过,心里怎样想?
(6)过了一会儿,奶奶发现了被当成垃圾的报纸先生,她怎样做?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十六
教学对象:中文系四年级教材选择:《桥梁》上教学内容:
1.课文以及生词。
2.词语搭配与扩展。
3.语法例释。
第(0-1.5)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从对鲁迅先生的介绍来引出差不多先生,引导学生解释出差不多的意思。
二、生词学习1.重点生词讲解:
(1)分明:表示明明的意思,很明白是这个样子。
(2)讲究:对自己的外表或者言谈举止非常注意,很在意细节(3)搭:搭车是乘车的意思(5)称赞:夸赞,说谁比较优秀,很好的意思(6)无数:表示数量多,数不清楚。(7)相貌:长相和外貌,人的外部形象。
(8)挫折:失败,受到打击或者做事没有得到预想的成功。(9)总算:经过努力或者等待以后,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10)精细:认真仔细(11)从容:不慌不忙。
(16)法号:皈依佛门的人所取的名号。
三、课文讲解。
1、让学生熟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2、完成课后问题的练习。(1)差不多先生有什么特点?
(2)差不多先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差不多先生是怎么死的?
3、复述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大家复述课文的脉络。
4、课文重点部分注释。
(1)第一段阐释差不多先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2)第二段运用排比句来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特点。(3)第三至最后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
第(1.5-3.0)课时。
一、检查作业,复述课文,听写生词。
(生词听写错误50%以上的学生,需要重新被生词,再听写)。
二、语法讲解。
(本课的语法部分主要为连词和反问句)。
1、凡是:表示在某个范围内无一例外,有“只要是”的意思,句中常用“就”、“便”、“都”或“没有不”等词语与之呼应。
例如:凡是跟他在一起工作过的人,没有不称赞他的。
凡是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凡是这个作家写的小说,我没有不看的。
凡是有责任感的人都不会轻易拒绝别人。
2、何必:副词。相当于“为什么一定要„„”的意思。表示说话人认为某种事情或行为的进行是没有必要的。一般多用于反问句。
例如:路又不远,何必坐车去呢?
孩子的事尽管让他自己做决定,何必管那么多呢?
吃饱了就行了,何必那么讲究呢?
那些小事你何必计较呢?
3、“不是„„吗?”构成反问句,表示肯定,并有强调的意思。
例如:你不是不喜欢那个公司吗?怎么又去那儿工作了?
他不是不缺钱吗?为什么还要去打工?
你去他去不是一样吗?你怎么不生气呢?
那个电影你不是看过吗?为什还要去看?
4、“既„„又„„”表示同时具有两方面的性质或情况。用于并列复句,放在主语后,连接两个并列成分。例句:她既漂亮又温柔,没有人不喜欢她。
我们既要肯定成绩,又要看到不足。
那件毛衣既好看又便宜,他不仅给自己买了一件,还给朋友买了一件。
小刘既聪明又努力,确实是一个好学生。
5、“一面„„一面„„”表示两种以上的动作同时进行。多用在动词前。书面语。
例句:他一面上学,一面打工,很辛苦。
他一面讲述,一面在黑板上画着图。
他一面哭,一面连声赔不是。
他一面跑,一面叫,大家都奇怪地望着他。
6、“一时”副词。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很短。
例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一时无法解释。
她一面哭,一面连声赔不是。
他只是一时激动,过一会儿就好了。
小王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向别人借钱。
7、“从此”副词,意思是从说话人所指的时间起,表示某事或某种情况从某事开始发生或出现。
例句:我反复的恳求他,他不肯原谅我,从此我就再也不说话了。
他大学毕业以后就来这工作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他骗了我,从此,我再也不相信他了。
三、课后练习。
1、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练习部分1-4。
2、让学生进行交际训练。
(精细和马虎两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朋友)。
3、自由讨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以及在文章中的内涵。
4、完成语言游戏部分。
(让学生排列好语句的顺序,完成一篇完整的段落)。
四、看,说,写。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十七
本文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人的通病,希望国人觉醒,革除陋习。
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3、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懂得敷衍塞责,得过且过,马虎从事的危害。
朗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情景创设。
二、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差不多先生传》,作者是谁?
生:胡适。
师:谁能帮助老师上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生:上黑板板书。
师:文章的主角是谁?
生:差不多先生。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看屏幕,思考、回答,带着疑问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局部探究,概括归纳。
(一)概括人物生平事迹。
(二)分析材料内容的安排。
(三)把握人物性格:
(四)深入探究差不多先生的死因。
师:今天早上,我又得到了一个最新消息,差不多先生又带着他的子孙离家出走了。可今天天寒地冻的,他们此时一定是又冷又饿吧。同学们,我们帮帮他们,贴一个寻人启示吧。
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分别复习文章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外貌(眼、耳鼻、嘴)、记忆力、思维、口头禅、封号。
老师检查学生板书的课题、作者。
师: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什么?
生:传记。
师:传记是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那么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有什么所谓的光辉事迹呢?请同学们读文章的第5——10段。概括其生平事迹。
师:本文记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这五件事的顺序可否调换?
师:结合文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具体事件和起言行,
说说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师:谁应该对差不多先生的死负责?请分别阐述理由。
明确:1牛医王大夫:他用医牛的方法给差不多先生治病,直接导致差不多先生的死,可见在他眼里,医牛和医人是差不多的。)。
3家人:在家人的眼里,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为差不多的死埋下祸根。
教师引出鲁迅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个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的态度。
师:对差不多先生,作者持什么态度?你有何根据?
学生默读课文5——10段,边读边勾画,思考。
学生发言,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边听边抓重点词体会差不多先生的特点。
学生总结,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11、12段,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三、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四、课堂检测。
五、课后作业。
明确:教师总结:所以,我们要想不做差不多先生,首先要从思想上克服惰性,在认真做事的基础上,思考,更要反思;在认真思考反思的基础上端正态度,改正错误。如若不然,长此以往,懒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唤醒国人,革除弊病。
板书:对己——害人对国——误国。
板书:唤醒国人,革除弊病。
你身上有没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你是否偶尔或经常将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挂在口头呢?你的周围是否有“差不多先生”呢?以此文为镜,想一想,作为一个学生怎样才能不做差不多先生?结束语: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需凭自我驰骋超越,各位同学,如若你不愿被命运扣上枷锁,你必需谨记,活着是一种参与,你要勇於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能关心,敢於积极,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李嘉诚《打倒差不多先生》。
三级跳。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谈感受。
看屏幕、聆听。
做检测题。
做作业。
板书设计。
胡适。
差不多:敷衍塞责、做事马虎不认真、至死不悟、愚昧。
众人:称赞、学(效仿)——懒人国。
作者: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差不多先生的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的: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
2.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自读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把握。
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作者笔下的金岳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行将结束时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可以视做对老年金岳霖的特点的概括,也可以视做对他的一生特点的概括。
在本文中,关于金岳霖的行事大约有:
1奇特的外貌。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2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5对友情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总的说来,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另外,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汪曾祺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别具一格,经历了一辈子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这种韵味有点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描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辞达而已,不事夸张,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本意。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一插曲:“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说来,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二、问题探究。
1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活泼,写人时用了什么笔法?
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的。漫画笔法,可以是讽刺的,也可以是亲切热情的。本文表现为后一种,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幅夸张了的人物漫画,其实并不是作者想有意地或人为地夸张,而是人物本身就具有夸张性的特点,作者只要照直写来就自然生动活泼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只写直观印象,并不像平时见到的写名人的文章那样郑重其事,非写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作者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印象、感性、趣味的特点非常突出。
2文章在剪裁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为了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了使表达生动活泼,本文在剪裁布局上似乎有一番认真思考。作者先写金岳霖的外貌,后写其行为;同时又先写课堂上的金岳霖,后写生活中的金岳霖。作者把最深的印象写在前面,把一般的印象写在后面;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前面,把次重要的材料放在后面。文章还隐约按时间安排材料,由远及近地描写人物,先写西南联大时的金岳霖,后写解放后的金岳霖,体现一种历史的纵深与跨度。
3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1)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他外貌、言行奇特,无人干预。
(2)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
(3)学术气氛很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战事频仍,纷扰不断,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师生们致力于学问、学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许多联大毕业生学有成就,都应归功于联大的办学方针和校园学习风气。
4如何看待文中出现的“闲笔”?
文章在描写金岳霖的穿着之后,展开联想,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以及闻一多大骂蒋的情景;再往后,写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展开联想,写到王浩“现在成了洋人”,与作者仍有来往。这两处描写,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与金岳霖不甚相关,但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按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法则来说,这种“闲笔”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写散文常有这种“闲笔”,并无人提出批评,倒是显示写作的个性,表现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风。
5本文的当代阅读价值何在?
金岳霖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之一,学术界不少人都写文章称赞他的学术思想,肯定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而汪曾祺则把生活形象、师表形象留给广大读者,留给历史,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再有,金岳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凭借老作家汪曾祺的写作才华,写出来自成一篇有特色有趣味的散文佳作,供后人长久阅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另外,文章涉及西南联大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也有史料价值。
三、关于练习。
一、作者写金岳霖选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了金岳霖怎样的个性?有哪一处或几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把你的欣赏分析对同学说一说。
设题意图:第一、二问是从写作方法上分析课文,这也是最基本的阅读检测,读过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自然应该总结一下人物的个性,分析一下文章选用的材料。这属于客观分析。第三问是主观评价,文章中的各处描写都很精彩,都值得认真欣赏,学生可以根据各人的爱好,选一处或两三处进行分析。“把你的欣赏分析对同学说一说”,这是个体探究加群体合作的学习方式。
参考答案:
第一问见“整体把握”中“关于金岳霖的行事”的分析,第二问见这些分析之后的总结,要注意,学生回答时不要简单地照搬课文最后对金岳霖总结的那一句话,应该有自己的总结体会,“整体把握”已经试作分析了;第三问由学生自己说主观感受和评价,即使对同一处描写也可以说出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二、你在本单元学了几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现在归纳总结一下你的阅读体会。下面提供一些思路(也可另找思路),请你就其中一个思路,对这几篇课文进行综合探究,并与同学研讨:
1找准人物的特点,尤其是主要特点;
2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文章主题的材料;
3恰当有序地安排材料,使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
4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
5语言各具特色。
设题意图:本着整合、提炼、综述的原则,总结、分析整个单元全部课文的阅读成果,这也是一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可供选择的论题很多,这里只提供了五个选题。鼓励学生选取新的论题,另找思路,改换选题,翻新花样。五个选题分别从文章的写作方法方面作提示,把个性探究和群体合作限定在“语文”学习的范围。本单元课文都是散文名篇,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好材料,五个选题都能在这些课文中得以落实。这样的练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头一次,所以要求不宜过高,答案不求深高、全面,只看重学习过程,获得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后应该经常这样做。
参考答案略。
四、教学建议。
一、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
本文故事吸引人,一方面与人物本身的趣味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前者,作者善于选取有趣的材料,善于将材料有效地组织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其间叙事的先后、详略,描叙、议论,过渡、照应等,都自然而然,又妥帖恰当。应当注意,分析写作方法不要忘记文章主题,分析“事”不要忘记“人”。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和归宿还是描写一个现代学术史上的富有个性的人物。
二、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
品味本文的语言,需要有相当好的语感。学生也许难以品味到本文语言的精彩和作者的语言功力,可以慢慢体会,多读几遍,能体会到多少算多少。学生未必完全体会得到语言的简洁精粹,但语言的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可以认真体会,要说出个人品味的感想。
三、发掘文章的认识价值。
虽然这不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但探究一下还是有意义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文看到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师、学生怎样的特点,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还可以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说一说“我所知道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有哪些有名的教师和毕业生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2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