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8:06:11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通用19篇)
时间:2023-12-06 18:06:11     小编:笔尘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开阔了我的眼界。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一本书,充分理解其内容和主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标记和记下一些重要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以便后续整理。接着,我们可以思考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方面的深意和影响。同时,要注意感受和思考自己在阅读时的心情和思绪变化。最后,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参考一些其他人的读后感范文,扩展自己的思路和表达方式。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就可以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了。小编搜集了一些别人的读后感心得,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一

在心理学界,往往认为幼儿在三岁左右时期是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这个年龄的幼儿很容易情绪化,固执或者任性,会向事物的极端两面性发展。作为一名3岁幼儿的家长,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为了配合幼儿老师的辛勤工作,我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仔细阅读了《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从中受益匪浅。书中从孩子的身心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大的方面分别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我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与孩子交流当中,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我家宝宝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在他二周十一个月的时候,带着家长对宝宝的期许将他送进了现在的幼儿园,并有幸结识了三位敬爱的老师。起初,我非常担心这么小的他能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也做好了长期输导的心理准备。记得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因为有家长的陪同,他显得特别的高兴和兴奋。而且我们在宝宝上幼儿园以前已经提前对宝宝进行心理输导,让他对幼儿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时不时给他讲一些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故事;不定期带他去幼儿园参观,玩耍,让他对自己以后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有一个空间上的认识。刚开始上幼儿园的几天,他虽然也哭闹过几次,而且胆子很小,总是跟在老师的后面,这些我也想到了,这么小的孩子换了环境肯定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经过老师的耐心帮助,他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并且爱上了这个地方,每次接他回家都特别高兴的和我说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看来我们在他上幼儿园前做的一些功课没有白费,也取得了一些预期的效果。

男孩子的天性也许就是活泼好动吧,我家宝宝也不例外,特别喜欢跳舞。虽然他的舞技毫无章法,但一招一式也还挺像那么回事。在宝宝跳舞的时候,总喜欢拉上我和他的妈妈,作为家长这时候就不能厌烦孩子的这种行为,要配合他完成跳舞的动作,和他一起互动,给他赞许的言语和鼓励的目光,让他从中获得一种勇气和自信。还有他特别喜欢当老师,模仿幼儿园老师讲话,对我们“发号施令”,把我们当做他的小朋友,教我们学儿歌,站队。我们也乐此不疲,受他指挥,这样和宝宝交流互动,可以增进他的组织和管理协调能力,增加集体荣誉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变得越来越爱与人交流,变得胆大起来,能在新环境里对陌生人发号施令。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任何言谈和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老爱对着我和他的妈妈问:“爸爸妈妈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晚上要睡觉?”“为什么爸爸要上班?”……真是不厌其烦,花样百出。但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家长不能厌烦的阻止孩子发问,相反还要正确的解答这些看似好笑的疑问,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在这个时候提出反问,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解决这个为什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宝宝的阅读和认知能力,在老师教幼儿阅读课文之前,家长在家提前对宝宝进行课文预习。并且只要他愿意,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就要鼓励他把想学的课文都预习一遍,不要刻意打断他的这种学习欲望。在这个时候,即使他跟读得不完全正确也不要着急纠正他的错误,先让他按自己的理解把课文读一遍甚至两三遍,然后再针对某些错误的地方对宝宝做出纠正,并且告诉他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这样读。

3岁的宝宝正处在心理叛逆期。比如宝宝要去安全设施不健全的河边玩耍,你告诉他不安全不要去,他就是不听,非要去。这个时候,就先顺从宝宝的想法,告诉他可以去,但前提是在会游泳的情况下去,他会思考自己是否会游泳,但他不会承认自己不会。然后家长再告诉他如果不会游泳将有什么危险,有什么样的后果,再假意带他去,他就会摇头了。如果家长一听无理要求就严厉批评将会助长幼儿的叛逆心理,对幼儿日后的纠正引导教育会雪上加霜。

日常和宝宝交流时,要将宝宝看作有行为能力的大孩子,比如给幼儿一些选择权,穿什么,去哪里玩,这样会让他自己觉得长大了,对自己的想法负责了,长期以往,他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有话语权,有决定权,这样慢慢培养下他会逐步的成熟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年龄段的孩子看起来年龄不一样的重点所在了。

和宝宝交流也需要技巧,比如问宝宝问题时要问开放式问题,如问:“宝宝,你今天在幼儿园学习科学实验有什么感觉呀?有哪些好玩的事情发生呀?”这样孩子会将他认为的好玩的事情,他发现的科学现象如数家珍的告诉你,如此你和孩子的距离也拉进了。但如这样问“宝宝,你今天在幼儿园学习科学实验好不好玩呀?”那孩子只有回答好与否,你接着问,哪些好或否,孩子注意力就转移到别处了,这样交流就遇到瓶颈了,就起不到了解孩子动向和心理的作用了。

另外,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很重要。在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给予关注,要用心听,实时给予点头的肯定,眼睛和耳朵一定不能开小差。如果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长期以往就不愿意和你交流了。因为他没有感觉到被尊重,而是被忽略了。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作为家长要不断充电学习,丰富自我,才能更好的教育和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和自信。

以上这些是我在生活中与孩子交流互动的一些粗浅心得体会。同时,宝宝的每一步健康成长都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真心感谢你们这些让宝宝快乐成长的老师们!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二

利用暑期放假,我翻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末期,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各领域教学不是孤立的,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注重各领域目标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因特别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通过学习《指南》我深刻的领会到整体性课程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当今幼儿课程的发展趋势,我认为这种整合应该从三个方面:首先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避免片面的把课程看成是分离的一门门学科。其次是实施者的整合性。每个具体的活动内容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出发有教师、幼儿、家长相互配合参与共同完成,因此新的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与课程之间的相互适应,他将一系列的理论的观点转化成课题内容的尝试,它对原有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关注幼儿学习发展的整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以儿童为本。

尊重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遵循儿童适应性的原则,而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学习故事讲述《小桃仁》,有的幼儿能结合情境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有的孩子还能主动的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故事的内容,我们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课程的编制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在儿童现有基础上有一定提高和发展为原则,鼓励儿童去积极地发现和创造,课程的设计给教师和儿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师生共同建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二、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

既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又要强调课程的社会相关性,它不像学校课程内容那样有严密的学问逻辑体系,它更多的是培养幼儿的素质基础,重点在于促进幼儿发展。他与小学教育不同,既要适合社会要求又要适应幼儿年龄特点避免小学化倾向的发展,如学习欣赏古诗,重点是体会其中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比如《指南》要求4、5岁的幼儿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与认识消防队员或解放军的活动相联系;如艺术教育《唱唱自己的名字》在学会唱自己的名字后,唱唱同伴的同伴;再唱唱周围喜欢的人,最后上升到唱唱我们共同的名字“中国人”,从唱自己名字的愉悦心情上升到自豪的唱出我是中国人,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建立初步的民族意识,把幼儿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潜移默化的引导儿童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儿童对社会的关爱。

三、课程的研究走向多学科的整合。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将知识与能力、情感课程整合,必须将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综合就是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整合的过程。

1.在活动目标上、将显目标和隐目标相结合;将主目标与次目标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将分科的“学科”内容整合成“领域”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例如《指南》中班动作发展要求“能以匍匐,双膝悬空等方式钻爬”。为了达成目标的实施我设计了活动《穿过封锁线》把目标定位:第一感受爬的乐趣,学习匍匐强进的基本动作;第二通过跨越钻爬等活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第三通过游戏体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快乐。从目标中可以看出: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相结合。它既要符合《纲要》要求“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儿童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现实要求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2.在课程内容上将分科的“学科”内容整合成领域内容,并将有关内容进行合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在设计《穿越封锁线》时候整合了艺术、社会、健康语言领域的内容,体现了多元化的的教学;在活动中始终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争做小小飞虎队员练习本领,经过演练成为正式的队员,利用音效营造战争气氛,引导孩子勇敢的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越过战壕、跳过雷区、穿越电网到前线送粮食,途中实施加入发现敌人怎么办?队员掉队怎么办?等问题,让孩子即了解一些军人的生活常识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知道在活动中要有团队精神,教学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当最后完成任务的时候,胜利的军号声,把孩子经过努力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孩子没一起呐喊:“我们胜利了!”孩子们互相拥抱,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

因此,将“自然”和“社会”整合起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还何可以以季节变更和社会性节日为主线将有关内容进行合并;在课程实施的途径上,将游戏、教学、参观、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进行“优势”互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上,把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过程互相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以儿童积极体验为中心,将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

四、在实施新《指南》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整合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带幼儿走出幼儿园,主动接触社会,充分利用社区环境中丰富的有教育价值的各种资源,与社区多个单位联合,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如:在交通中队,建立“交通法规教育基地”;在消防中队,建立“安全教育基地”;武警大队,建立“国防教育基地”;设立在关工委的教育办公室随时与老龄委敬老院联系,建立“品德教育基地”;建立“亲子教育基地”,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扩展了空间,丰富了生活经验,开辟了幼儿教育的新途径。

充分利用教育基地丰富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学会自我保护。从小知法懂法,遵守交通规则。学做解放军,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亲自采摘,体验丰收喜悦。尊老爱老,萌发爱的情感。利用社区环境资源,扩展幼儿游戏的空间。

或许我对《指南》中“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解读还不够深入,还比较片面,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三

观察儿童能够让我们知晓儿童的发展状况,帮助我们评判儿童的发展水平,指导我们设计儿童的发展目标,并提醒我们关注超常儿童的发展需要。《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解释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并且详尽明了地讲解了如何进行观察。

观察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必须做好一定的准备。如果只想简单地观察儿童今天能否学会画圈,那么只需要我们做简单地书面记录,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可以进行观察。但是如果要想了解每一位儿童对区域活动的教玩具使用情况,就得需要在几个区域放置几部摄像机,因为无法同时观察那么多儿童。除了硬件设施的准备,作为一名观察者,无论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有一颗热爱儿童,想了解儿童的心,这样才能使得观察持久。同时,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者,把自己的观察和评价建立在儿童发展知识的基础上,千万不可以主观臆断。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四

《和教师的谈话》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列。符。赞科夫(1901―1977)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将其多年实验研究总结的教学法与教育思想,采用谈话的形式,十分新颖。读完这本书后,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这本书名一样,像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我们交谈,交谈对学校教学的感悟。轻松通俗的话语给我们留下的教学论思想却是深刻的。

一、赞科夫主张通过系统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来大力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认为,引导儿童尽早掌握理论知识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每掌握一个初级的科学要领和原理及其逻辑联系,心智中就好像“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由此促进儿童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发展;并使得知识的掌握真正成为基本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使得系统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合乎逻辑的结构。

二、赞科夫主张教学要引导儿童“个性自然的成长”,也就是引导个性自由发展。

三、赞科夫始终把发展看做是儿童心理特性内部必然的自身运动,因而他的教学论渗透着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培养儿童内在的学习诱因,有赖于改造旧的教学路子。这方面赞科夫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要教会学生自己“理解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研究儿童的“各种各样的思维形式”,据以引导他们学会开动脑筋,成为积极学习的主人,从而也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主导作用。

赞科夫的教学论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但其中许多基本论点的提出,又不完全是出自他个人或他的学派所独创,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如果我们查阅教育思想史,考查一下诸如研究儿童的发展,确认理论性知识对发展的指导作用,主张个性的“自然的成长”,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与儿童的主体作用等等观点,可以发现,有的是传统教学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有的是实用主义教学论曾经片面强调过的问题;但就其整个体系而言,又绝不是旧话重提,而是一个重大发展。他的新体系反映了五十年代和以后在国际上兴起的具有共同性的教育思潮,反映了国际上教学论施行根本改革实验的创造性成果,从而才构成新颖的立论。

当前,教学论和课程论仍只是处在发展中的独立学科,无论在一国之内或国际之间,学术研究上都呈现出学派林立、百家争议的热烈纷杂的局面;人们不应该独尊一家。即或在苏联国内,对赞科夫的新体系迄今也仍然多有异议。这种事实说明,不宜把赞科夫的教学论看成全然不可移易的东西。我认为,在教育理论上可比较的学科和可比较的部分,应打开眼界,重视研究外国,才有利于加快我国教育理论建设。

虽然书中有些问题的提出在今天已不再新鲜,但我想凡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观念是永远不会落后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读书,多吸取经验,多实践,才能与时俱进。一句话:走自己创新之路。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五

观察儿童能够让我们知晓儿童的发展状况,帮助我们评判儿童的发展水平,指导我们设计儿童的发展目标,并提醒我们关注超常儿童的发展需要。《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解释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并且详尽明了地讲解了如何进行观察。

一、做好观察儿童的准备。

观察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必须做好一定的准备。如果只想简单地观察儿童今天能否学会画圈,那么只需要我们做简单地书面记录,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可以进行观察。但是如果要想了解每一位儿童对区域活动的教玩具使用情况,就得需要在几个区域放置几部摄像机,因为无法同时观察那么多儿童。除了硬件设施的准备,作为一名观察者,无论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有一颗热爱儿童,想了解儿童的心,这样才能使得观察持久。同时,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者,把自己的观察和评价建立在儿童发展知识的基础上,千万不可以主观臆断。

二、合理选择方法观察幼儿。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六

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当前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符合时代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1、强调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而不是来源于物体,智力的发展是动作的内化和动作之间的协调。只有参与活动,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基于这一点,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给儿童充分的实验和活动的机会。

2、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作用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同化和顺应二者都是个体积极地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儿童就是在积极地接纳客体和改造已有认识结构以便更好地接纳客体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育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连续阶段,每一阶段有其整体特征。这是组织教育教学的心理学依据。他又认为每一阶段出现的年龄会因环境、教育和成熟的不同而不同,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必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4、强调儿童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因此,教育教学应以直观形象性为基础,逐步向抽象逻辑性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5、强调儿童认识的发展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认为行为是一个整体,认识活动属于行为的结构方面,而情感活动属于行为的动力状态。这为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6、临床法的创造和应用,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突破,也为教师研究学生提供了新的方法。临床法采用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合理灵活的谈话、自然性质的观察和新颖严密的分析工具,有利于获得客观的信息去探索儿童思维的本质,引进数理逻辑理论,使研究更加严密。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而且适合于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使教师能在教学岗位上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基矗。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七

8月29日,我的孩子刘培赓正式进入实验小学幼儿园,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作为母亲,同万千个家长一样,在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同时,一并交付的还有对老师的信赖、对教育的希冀。我们期望孩子在这里接受优质的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矗入园短短三周的时间,上至园领导,下至老师,特别是小一班的三位老师,用真爱与付出,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与亲近。作为家长,我们心中时刻涌动着最朴素的一句话:“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

作为家长,我深知教育绝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有效的教育必须依靠家园携手,合力共进。因此,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向孩子的老师打听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需要家长配合教育的方面。于老师在向我介绍了孩子的表现情况之后,还推荐我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本小册子。利用本周双休日的时间,我通读学习了全书,感觉获益匪浅。

收获之一:你的发展我了解,让爱不再盲目。

相信许多爸爸妈妈和我一样,在接触这本小册子之前,看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育儿书,比如《卡尔维特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懒妈妈胜过好妈妈》等等。育儿书里往往充斥着各种教育理念、教育经验,让人有一种错觉,似乎只要依样画葫芦,我们也能培养出一个明星宝宝。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身边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往往无法复制。作为家长,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培养孩子的共性指标,在这个共性指标的指引下,根据自己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指南》中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发展目标与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家长读后,可以非常准确地知道孩子在各大领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教育可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例如:“健康”领域中,有“动作发展”这一内容,列举了三个发展目标,分别是“具有一定的平和能力且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在“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这一目标下,又详细地例举“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能快跑15米左右”等内容,帮助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是否达到发展目标,如未达到,差距在哪里,提出教育建议,让家长可以有目的地改进。

我自己在看每个目标的时候,都细心地用笔在旁边进行批注,有的孩子能全部做到,我就批上“合标”;有的部分能做到,我就注上“部分合标”。全部读完,孩子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就非常清晰地有一个轮廓了。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孩子的不足有哪些?通过阅读,家长心中的方向感愈加明晰,今后教育的着力点也就更加准确了。我认为,这比盲目地让孩子学这个、练那个,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爱孩子,就不能揠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到哪里,怎样帮助孩子一步步到达那里,而所有这些,《指南》都能给家长非常有效的指导。

收获之二:你的特质我熟知,让爱看得更远。

如果说,《指南》中各类目标能让家长知道前进的方向,那么细心的家长还可以从孩子的目标达成情况中窥见一些孩子个体的特质,或者说,未来成功的密码。

以我的孩子为例。在上述五个领域中,他在“语言”、“科学”领域发展要优于一般标准;“社会”领域发展基本合格;“艺术”领域除了对音乐的接受与表现较差外,对于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接受较为迅速;“健康”领域除了情绪较好之外,体能以及生活习惯普遍较差。

从孩子上述的标准比对结果来看,我的孩子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因此他的语汇相对丰富,能够比较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事物记得都比较清楚,对于机械类的事物(如热电厂的烟囱、啤酒厂的酒糟槽子、沁水河的闸门、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等机械)尤为痴迷,对于机械的运转、操作也能津津乐道。

但另一方面,因为遗传基因,所以相应的体能素质较弱。因为孩子爸爸唱歌跑调,所以孩子在歌唱方面明显地先天不足,唱歌没调,这也制约了他在这方面的发展。

因为有了《指南》的帮助,所以家长能够非常明白地看到自己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劣势是什么,将来可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对我而言,我决不会奢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音乐家或是歌唱家,或者送他到nba去打球,或许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倒是比较靠谱的事情。人贵有自知之明,教育孩子更要头脑清醒,这也是《指南》给我的启示。

收获之三:你的成长我参与,让爱做得更好。

《指南》中给我启发最多的,还有教育建议。这些教育是写给教育者的,但更多的是写给家长的。因为教育决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真正有效的教育更需要家园携手,合作共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是否是称职的老师,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是如何尽到责任的。那些眼里只有成绩,出了问题就往老师身上推的家长,实在是不称职的家长。关于如何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南》用朴实的语言,给父母指导与启示: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那么父母就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要求孩子诚实守信,父母首先要诚实守信等等。我常常想,家长总是要求孩子这样做得好,那样要得第一,要孩子成为自己夸耀的资本;但却很少想想,自己是否是个优秀的父母,自己是否是孩子的骄傲。父母先给孩子做好榜样,是不是才更有资格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这值得所有的父母深思。

其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很多家长在幼儿园时期就过早地将孩子的教育与小学衔接,提前学,提前练,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过于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孩子品德、个性、健康、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有人说,孩子的成长是场马拉松,是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得晚一些,并不能影响整体的进程,因为长跑拼得是能力,拼得是耐力,只有短跑才拼在起跑线上。相对于孩子长长的一生而言,幼儿园的教育,更是一个奠基工程,地基要挖得深,面要铺得广,地面要夯得扎实,将来方可树起高楼大厦。因此,每个领域都重要,每个方面都要培养。

第三,父母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南》中各个领域的目标,其培养途径都不能离开生活,我们不能期望孩子背下各种规则,然后自觉去做。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孩子通过体验、参与、操作,加深印象,形成感知。因此多带孩子活动,多带孩子体验,多陪伴孩子,是孩子成长的不二法门。

以上就是我作为家长,在认真阅读《指南》后的粗浅认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在孩子入园的起始阶段,能与《指南》相遇,对家庭教育而言,的确是一桩幸事。我们衷心地希望,在《指南》的`指引下,我对孩子的教育能向着明亮那方,启航,远行!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八

《儿童发展》这部书是美国的劳拉·e·贝克所着,这部书中,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这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表明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他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这部书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这本书给我的很大印象是对于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儿童的各方面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更认为的好玩的事情,他发现的科学现象如数家珍的告诉你,如此你和孩子的距离也拉进了。但如这样问“宝宝,你今天在幼儿园学习科学实验好不好玩呀?”那孩子只有回答好与否,你接着问,哪些好或否,孩子注意力就转移到别处了,这样交流就遇到瓶颈了,就起不到了解孩子动向和心理的作用了。

另外,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很重要。在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给予关注,要用心听,实时给予点头的肯定,眼睛和耳朵一定不能开小差。如果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长期以往就不愿意和你交流了。因为他没有感觉到被尊重,而是被忽略了。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作为家长要不断充电学习,丰富自我,才能更好的教育和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和自信。

以上这些是我在生活中与孩子交流互动的一些粗浅心得体会。同时,宝宝的每一步健康成长都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真心感谢你们这些让宝宝快乐成长的老师们!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九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把孩子们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感受到孩子们的身心变化非常大,甚至孩子们的一些思想变化都出乎我的意料,每次对孩子的教育有点力不从心。前段时间在百部教育名著目录中看到《儿童发展》,便决心好好看看。

看了一段时间,确实得到其他教育书籍所感受不到的启发。《儿童发展》全书分五大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观点以及二十世纪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策略,并从遗传与环境、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上论述了儿童发展的基础,而后分别从认知、语言、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具体描绘儿童发展的轨迹。在最后一部分,作者以最新视角对儿童发展的背景,包括家庭、同龄人、媒介以及学校环境进行了深刻而周到的讨论。通读全书,你会很容易地发现在人生的每个时期我们每个人都要留下的足迹,清晰地看到我们每个人是如何从呀呀学语到出口成章的,是如何从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是如何从完全依赖和依恋父母、自我中心到独立自主、自知知人、自利利人的,也会清晰地了解,在我们迈出的每一个脚步中,我们的父母、老师、同伴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传媒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走过的路,警醒我们注意那些经常为我们所忽略的经验、教训,进而明白在未来生活中我们自己或我们的孩子应该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

这本书给我的很大印象是对于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儿童的各方面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学得更好。因为教师不是一名教书匠,一名只会教死书的人。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在本书中,很多儿童成长的现象和问题在书中都能得到解释,很多的教育实践都能从书中找到它的理论依据。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其实,它就源自于自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用维果茨基的理论可以对“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作很好的诠释。维果茨基认为,社会文化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个性是通过他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才变成自身现在的样子,这就是个性的形成过程。”“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开始把那些起初别人对他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用来对待他自己。儿童自己掌握着各种社会的行为方式并把它们搬到自己身上来。”“一般我们可以说,诸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在某个时候曾经都是人们之间的诸现实关系。人家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自己。”“模仿是儿童的一般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儿童自己实际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由别人给予协助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一段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如果孩子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给孩子一个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但通过同伴或教师的帮助就能顺利完成的任务,学习就发生了,孩子也就能获得发展了。“差异”可以给不同的孩子构建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如何利用好“差异”资源,引发同伴间的学习,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当然,这本书最大的好处还是能给你一种视野、一种高度、一种儿童的情怀,让你学会去关注孩子,关注他们生理发育、心理发展中的方方面面,让你试着去了解孩子,不仅知道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什么样”的,而且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样”,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行为准则。

这本有点厚有点枯燥的书或许要摆在我的书桌很长一段时间了,因为要读透它,需要我时时去结合实践研究研究。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十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当中,关于法治建设的内容虽然不多,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却是重中之重,深刻勾勒出“十三五”期间法治建设的核心要求。规划建议在强调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观念的同时,号召全党和全体人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抓住了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主要矛盾,确立了推动发展的关键理念。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的理念和法律的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观念和意识。法治方式则是运用法治思维从事法律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发展到今天,相较于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规范,法律调整具有一般性、逻辑性、稳定性、程序性、可预期性和权力保障性等优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法律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中心环节和主要调整手段。由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和主导方式。

分析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核心内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人民主权,处理好民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树立法治思维,首先要求树立民主思维,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其次要发扬人民民主,科学民主决策;再次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自主权。

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公民权利体系并监督其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是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强大动力。,“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为全面推进人权和公民权利保障提供了雄厚的制度依据。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以法律权利体系的完备为基础,以健全和落实宪法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为抓手。

第三,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依法实现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规则的平等,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要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四,弘扬理性精神,坚持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值此改革的关键阶段和矛盾高发期,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如城管、警察、工商税务等经常面对各种冲突和问题,对此要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

第五,夯实程序观念和法治精神,遵循正当程序。在现代社会,程序法(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司法程序、选举程序等)是否完备并得到严格的遵守执行,是衡量国家法治文明、司法公正、诉讼民主、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法治实践中,一切事情都按程序办、按规则办,必然会大大降低出现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可能性。

当前法治实践中,要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一、深化改革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革是“变”,法治是“定”,一动一静,二者天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必须妥善、辩证地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一方面,必须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导改革方向,以法治规范改革程序,以法治确定改革方式,以法治保障改革成果,唯如此才能理顺二者关系。另一方面,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立改废释等多种途径,让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

二、推动发展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人为本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依法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内在要义;处理好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是制度目标;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土地承包转让、林权改革、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优化发展的法治环境,是当务之急。

三、化解矛盾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是最大的社会公约数。在法律框架内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惩治各类犯罪、维护政治安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预期、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社会支持,使法治成为社会安定有序的压舱石。要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要重视和善用司法作为矛盾终结机制的制度与方法,维护司法尊严、权威和公正。

四、维护稳定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维权与维稳的统一。要把执法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关键是明确执法司法权都由法律授予;没有法律授权,不得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执法司法行为。要把严格公正执法司法与理性文明执法司法结合起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认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法治建设工作在创新中发展,不断迈向新的水平。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十一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呈现了人类发展的整体概观。这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的一本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书。

虽然都是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与我们准备复试时读的《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还是有区别的。《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的章节是按照人的年龄阶段来划分的,然后介绍该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等。而《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的章节是先按照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划分了几部分,在按照年龄阶段介绍的。而且,从书名中也可以看出来,《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介绍的人的发展阶段是从人的出生到死亡,《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着重介绍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进程。

我感叹研究中的观察之细致,思维之巧妙。比如,我在逗婴儿玩的时候喜欢把我的手指放在婴儿手中,然后婴儿就会抓住我的手指,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但是等我上了心理学的课程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婴儿的反射活动,之前的我从没有想过这个动作会和发展有什么联系。再比如对于婴儿可管用就行的研究,婴儿都还不会说话,但是研究者们精心的设计还是会让这些婴儿“开口说话”。

毕生发展还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而且人的发展和衰老不只是一个生理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所谓人的老年化是因为老一辈人与新一代人具有不同的教育情况、社会背景及文化特点,因而他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然而青年人却把上一代人的不同行为表现看作是老年化的结果。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能力、判断力及学会的各种技能等所谓的晶体智力并不减退,只有知觉、记忆、运算速度等流体智力有所减退。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社会观念和技术手段在不断更新,上一代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变得无用了,也没有能够得到补充和更新,而这却被青年人看作是老年化的标志。

事实上,人到老年仍有较大的学习潜力,如果能不断地适应新的社会思想,及时掌握新技能,追随时代潮流,则必然会延缓“衰老”进程。随着社会的老年化,老年人的继续教育将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

总之,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兴起在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首先,到目前为止,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工作仍多于实验性研究,它的许多观点尚有待于具体材料的支持和实验研究的验证。其中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个体心理发展的可塑性、变异性、受历史阶段的影响等一般原则在心理发展各个方面是否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不同的表现。其次,它需要进一步跨学科、跨文化地联合研究,特别是生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支持。最后,接受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是否会导致把人的心理发展看成是无规律可循、没有任何限制的变化过程等这些问题也有待我们今后努力探讨和解决。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十二

要有正确的教育观。首先在思想上必须树立智力落后幼儿应该教育,可以教育的观点;而不能认为“汝子不可教也”。他既然是人,就要有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应和同龄幼儿一样享有教育的权利。千万不要轻视、歧视这些幼儿。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应该承认智力落后幼儿在智力上与正常幼儿的差距,因此要分析幼儿的实际情况,是重度、中度还是轻度智力落后,然后根据不同情况确定目标。应该相信经过反复的训练和教育,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要讲究教学方法:由于智力落后幼儿智力落后,有些正常幼儿很容易学会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要认真地教,反复地练。为此,成人一定要有耐心。

步子要小:如教孩子穿衣,就要分成许多细小的动作、环节,一点一滴地教,慢慢地学,耐心细致地要求。反复要多:反复可以增强记忆、巩固记忆。教他们学会认识一个字,要有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才会学会的思想准备,反反复复的出现及练习才会有效果。

家庭成员一起教。家庭成员都要有信心地教好孩子,有时“一对一”地教,有时可以妈妈一人教,而爸爸、爷爷、奶奶与他一起充当学生来学,让幼儿有信心地学。结合生活实际教。结合生活实际来教容易学,不要过分强调识字、计算。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十三

这次学习了《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感触更深。指南细致周到的从家庭、幼儿园、社区出发,帮助了我们一线老师梳理了自己在园组织一日活动的要求及注意的细节。

以往幼儿教育总是以学习一些基本知识作为了重点,使得幼儿园教育总是不时的具有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指南》犹如指南针为迷茫的我们指明方向,在每个具体目标后提出了适宜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指出了我们一日活动的注意点,有利于我们组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对照指南我们了解自己所带年龄班的孩子哪方面发展适宜,哪方面是滞后的需要多加强引导的,哪方面是好的,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感触最深是观摩了中班组的一课三研《小小超市送货员》。一备课老师的目标制定的很宽泛,对已中班孩子来说快跑多少米比较适宜,所以一备时老师对具体目标没有明确,使得活动准备的场地距离布置的很短。在认真学习了指南提出的指标后,我们重新调整了目标,同时结合目标,重新布置场地等,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技能达到做大程度的练习。抛砖引玉,在自己执教了小班组的一课三研活动《拖拉玩具来追我》,对小班孩子如何利用自制体育玩具进行集体教学,进一步思考了自制体育玩具如何玩,如何发展技能,发展怎样的技能,并在活动中技能得到做大程度练习,也明确了小班健康活动如何发展技能多样性。指南适宜的提出了以孩子的健康的重要。以往的纲要也提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但指南更具体深入的提出了在园如何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以及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指南在注重幼儿体能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了其他的资源的渗透。

指南体现了一日生活节课程的理念。如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事无巨细,指南从幼儿的生活学习各个环节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让老师更关注、重视幼儿的保育工作。

要放慢脚步慢慢带领他,帮助她得到合理的发展。

指南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指南提出了应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其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有些孩子养成了养尊处优、自我为中心,将家长对自己的的爱是理所当然,而忽略了自己对长辈对身边其他人的尊重。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孩子,去倾听他们的内心后,有立场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迎合家长和幼儿,而是积极和家长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同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作出立场适宜的回应。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受保护的权力,作为教师既是老师更是妈妈,只有从心里爱孩子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才能在幼儿园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十四

近阶段,我趁空闲之余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多年来,我们依据《纲要》制定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让我体会到《纲要》是多么贴近幼儿,从《纲要》中我懂得了幼儿每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生活活动……而今天让我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灵活化。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让我知道了原来随性的教育时时都在,它根据幼儿的特点提出了很多更细致的方面,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更细致更全面。在一开始我都不明白《纲要》已经很全面了,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做什么的呢?它有什么意义吗?哦,原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纲要》是两个独立、平行的`文件,一个是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个是课程指南。两个文件在重要的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能有助于我们教师与家长澄清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期望,在教育实践中更全面了解儿童,因而,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儿童早期学习标准的积极价值:对儿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形成基本共识;有利于早期教育课程的设计,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从而改善儿童的学习效果;建立了可靠的内容体系,并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标准相联系,为有效衔接和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有利于规范机构教育活动,从而保证了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关注教育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但我一向对其懵懂,原来儿童的早期教育是这么科学、这么规范。在我看来,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活动就能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帮助,看来我所想的这些还是比较片面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提到的种种都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原先只以为幼儿教育之切合《纲要》就能很完美了。而今天的学习让我明白幼儿教育需要更深的挖掘,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处,我们不能只根据《纲要》来指定我们的工作,《纲要》虽然比较全面,但也不能完全的停留在这里,我们需要是更多的学习,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际,再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细致性把我们的幼儿教育办得更好,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空!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十五

记得在一年级品生课上,我正在讲故事给学生听,我班的辉辉看见书上有一幅图片是寒号鸟的故事。他不明白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就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图上这只小鸟在干什么啊?”我就告诉他:“小鸟不垒窝快要冻死了,他又问:“那为什么不垒窝啊,它会垒吗,我看邻居家的小鸟都是在鸟笼中的啊,冬天屋里有暖气不会冻死的啊,它怎么不去屋里取暖呢?”他一直不停的问当时我有些生气了,这是后面还没有学到的内容,问这么多,干扰了我上课,就没有一一的回答。在学习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儿童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和发生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年龄特征。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在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知道了在他们的幼儿年龄段就是好学、好问的。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所以只要是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会喋喋不休的问个不停。因此,对于处在这个生长时期的孩子来说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而做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就要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如果在被孩子问急的情况下,为了应付孩子的问题,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以后当孩子明白后,就会认为是老师撒谎,这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撒谎的“榜样”。所以,看来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前提应该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处处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上是我在学习儿童心理学的一点感触。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十六

2022年的6月,接到上级关于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其中就有组织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在网上查找、上传资料的时候,第一次浏览了相关内容,感觉写得很详细。

2022年的7月,教培研中心组织的教师暑假继续教育内容中,就有教研员王明珠老师的讲座《解读指南》,本想好好地聆听特级的见解,无奈另有工作任务,不能一学为快,颇感遗憾。好在还可利用其他方式,与名师、与同伴进行学习与交流。

今天,在结束了一周的外出培训之后,坐在窗前,静下心再次研读《指南》。深切的感觉《指南》不愧是指南,比《纲要》更为细致、更具操作性,无疑为广大一线幼儿教师、为幼儿园的孩子们点亮了盏盏明灯,照耀彼此的成长之路。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健康排在了首位。

这里所指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因此,为幼儿点亮一盏健康之灯,无疑是为其一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比如,让微笑、鼓励时刻伴随你和孩子,让彼此拥有信任与友谊;比如,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并且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适时和孩子在操场上、草丛中、沙池里,一起尽情的嬉戏、玩耍、探究,既锻炼体魄,又增进感情……我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就看你是否愿意用心去做。

在《指南》“语言”版块中,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听与说”,二是“阅读和书写准备”。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又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发展贯穿于身心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必要的阅读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很有裨益的。

从新教育实验在我们幼儿园开始实施,到如今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让阅读融入生活——幼儿园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全面铺开,老师、孩子、家长一起走进经典,阅读经典,在“听、讲、画、编、演”五大行动中,点亮了阅读的心灯,让书香弥漫在我们的生活,让阅读滋养着我们的生活。我想,我们的行动是与《纲要》、与《指南》相吻合的。相信,爱阅读的人,一定会更有底蕴、更具气质。

无论是《纲要》,还是《指南》,都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了五大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相比《纲要》,《指南》的表述更细致,各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很喜欢这次外出培训时,专家学者们说的:“不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结局太悲惨;不喜欢把老师比作园丁,因为学生不是花草树木,可以任人修剪,只能就低不能就高,且千篇一律。”“老师应该是大树,一边是果实累累,一边是根深叶茂。”我想,我愿做这样的一棵大树。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十七

这次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感触更深。指南细致周到的从家庭、幼儿园、社区出发,帮助了我们一线老师梳理了自己在园组织一日活动的要求及注意的细节。

以往幼儿教育总是以学习一些基本知识作为了重点,使得幼儿园教育总是不时的具有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指南》犹如指南针为迷茫的我们指明方向,在每个具体目标后提出了适宜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指出了我们一日活动的注意点,有利于我们组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对照指南我们了解自己所带年龄班的孩子哪方面发展适宜,哪方面是滞后的需要多加强引导的,哪方面是好的,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感触最深是观摩了中班组的一课三研《小小超市送货员》。一备课老师的目标制定的很宽泛,对已中班孩子来说快跑多少米比较适宜,所以一备时老师对具体目标没有明确,使得活动准备的场地距离布置的很短。

在认真学习了指南提出的指标后,我们重新调整了目标,同时结合目标,重新布置场地等,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技能达到做大程度的练习。抛砖引玉,在自己执教了小班组的一课三研活动《拖拉玩具来追我》,对小班孩子如何利用自制体育玩具进行集体教学,进一步思考了自制体育玩具如何玩,如何发展技能,发展怎样的技能,并在活动中技能得到做大程度练习,也明确了小班健康活动如何发展技能多样性。指南适宜的提出了以孩子的健康的重要。以往的纲要也提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但指南更具体深入的提出了在园如何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以及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指南在注重幼儿体能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了其他的资源的渗透。

指南体现了一日生活节课程的理念。如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事无巨细,指南从幼儿的生活学习各个环节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让老师更关注、重视幼儿的保育工作。

要放慢脚步慢慢带领他,帮助她得到合理的发展。

指南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指南提出了应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其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有些孩子养成了养尊处优、自我为中心,将家长对自己的的爱是理所当然,而忽略了自己对长辈对身边其他人的尊重。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孩子,去倾听他们的内心后,有立场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迎合家长和幼儿,而是积极和家长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同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作出立场适宜的回应。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受保护的权力,作为教师既是老师更是妈妈,只有从心里爱孩子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才能在幼儿园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十八

智力发展指个体智力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智力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智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按一定顺序发展的过程,发展的顺序是确定的,但每一发展阶段的发展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不同个体的各阶段的发展速度也不相同。如作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维能力,就是按感知运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序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在11、12岁以前发展较快,以后较慢,到20岁左右达到高峰,随后又保持这个高峰,35岁以后开始缓慢下降。

儿童发展指导读后感篇十九

由于幼儿阶段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小学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幼儿阶段主要是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小学阶段逐渐发展为本质的定义。所以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比如主导活动的转换,幼儿将开始系统的接受教育,取代原来的游戏活动。家长方面,需要在过渡期亲自辅导孩子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设定孩子的学习目标,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引导孩子认识主要活动已经成为了学习。让孩子有准备的面对学习任务。老师方面,不应该过于强调纪律性的培养而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更不能保证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关注学生言语、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不要强求孩子的听课认真程度,因为此时孩子的生理水平还不能有高度,长时间的注意,老师应该耐心的引导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二)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适应。

繁重而枯燥的学习任务往往让低年级学生望而却步,他们会怀念幼儿时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那段时光。所以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是提炼人类的知识宝藏,为未来发展及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做准备,需要打好基础。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以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他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的额影响主题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一些研究发现,学优生的学习策略比学困生更有效,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其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研究发现,小学儿童,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转化,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自觉的地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语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合适的时期引导孩子学习外语将会极大减小他们在以后学习外语的难度。有研究认为,十岁以前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如在此关键时期给予个体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儿童语言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中的机能主义认为儿童习得语言首要动机在于交流观点和为人理解。所以儿童语言习得以后,老师要给他(她)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其应用,鼓励与他人交流。此外,老师还应尽量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或愉悦的情景活动,这不仅是儿童快乐的来源之一,而且也是培养他(她)们学习语言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语言发展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对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一般将学生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四、五年级之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所以,老师应当关注中等年级的思维发展。老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加大关注,增加关心,让孩子顺利发展。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鼓励为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三)高年级。

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已经较为完善,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是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应试教育下,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考试分数为导向,过分强调成绩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很多家长评价孩子发展好坏的唯一标准即是考试成绩的高低,长期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应该从生命毕生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实现对孩子的培养。

综上所诉,当今小学教育,并没有注重结合幼儿发展做出教学指导,而是将教学重心放在应试教育上,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结合科学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林崇德,陈英和.中国发展心理学30年的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288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