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对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做出客观的总结。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让自己处于一个思考和回顾的环境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一
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六.农村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们党和政府放在首位考虑的战略问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杜会稳定的基本保证.所以,农村工作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保障问题.
作者:蔡明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技术监督局刊名:学术论坛pku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forum年,卷(期):2001“”(z1)分类号:f3关键词: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二
1.我国农村未能形成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业生产力低下。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相关设施抗灾害性较差,很多塘堰水库沟渠没有足够的设施投入其中,加之部分设施已年久失修,导致排涝、抗旱性能大为下降,水利渠道出现淤堵,水库出现较大面积的病险时有发生,所以,农业抗灾害性自然不会太高。例如,我国当前部分乡村仍没有规范化的公路设施,只存在一些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难以将我农村存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此外,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信息网络建设以及供水网络才刚刚起步,农民生活状况仍旧十分堪忧。农村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农业未能形成合理的结构。首先,我国未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结构,产业仍旧比较单一。主要经济作物还以玉米、水稻等为主,很多农民未能转向具有价格优势的花卉、水果、蔬菜、水产品等。由于传统农业经济作物的价格偏低,附加值较低,因此,难以大幅度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其次,我国市场对于农业的资源配置效果不显著。从农业生产的内部结构来看,一些村镇由于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效果不显著以及资源利用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致使农村经济资源中的劳动力、资金以及土地等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农业、农村、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农村市场的经济建设。第三,对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和结构的调整没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未能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当前,我国部分地区虽在调整经济结构以及选择优良品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却在与区域经济布局结合点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土地经营未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化。
3.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相对缺失。首先,我国农村经济效益普遍偏低,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谋求发展,其中也存在具有一定素质的年轻农民。而留在农村的人口基本上是老、弱、病、幼、妇,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次,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急需提高。当前,我国基层干部大多数是在农村逐渐发展起来的老干部,这些干部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方面的工作不甚了解,同时也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导能力。此外,农村老干部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他们虽整天忙于工作,然而却缺少集中的沟通,这些都将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1.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因此,相关工作者要积极研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积极探索多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强化民主管理办法,增强发展活力,理顺分配关系。壮大经济发展中的股份合作制,彻底改善区域限制因素,实现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加强农村经济集体化的内在实力。其次,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国家高度重视集体经济发展,从而在政策扶持上、方法传授上、思想引领上对农村经济提供帮助。
2.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政府部门应首先将工作重点放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通过承担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做好公路建设、电力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此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工作,对于每项基础设施都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勘察,努力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
3.适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善劣势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按照市场运行规律的多层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促进我国农产品的优化升级,同时在发展中,努力培育出新的支柱型产业。逐渐形成以农业产业调整为主导,深入提高产品等级,拓宽生产规模,以此带动最广大农村人民实现高产、增收。
4.加强培养新型人才和引进新型人才的工作,促进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首先,培养农村新型人才需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基本方针。长期处于农村环境中学习的年轻农民,需要适时走出去,到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进修。通过不断的学习,使他们拥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和生产实践经验。此外,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不断引进新型优秀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将那些学有所成的高素质人才引入农村进行经济建设。其次,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对于基层老干部,需要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思想、工作培训,同时需要他们不断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告诉他们工作交流的重要意义,最终,带领农民实现增收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在长期发展中仍旧存在较多不足,这便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运用创新思维,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广大农民群众,应时刻跟随时代要求,适时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设备,保证充分与生产力需求相符合,从而,推动农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作者:孙芬琼单位: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三
2.1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
从建筑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其管理人员的素质都不太高,缺乏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也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因此,要加强对建筑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培训过程中让建筑管理人员明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容、实现方式,在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建筑施工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2]王东红.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及现实意义分析[j].中国经贸,,(21):164.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四
首先应当具备比较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的理论依据,对人类社会、经济等发展所需求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条件、以及保护地球环境与资源等充分的加以考虑,集中体现生态与经济两者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健全管理机制,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对森林采取限额采伐管理,以保证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加强对林地的管理,采取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避免有林地逆转,严惩毁林占地等违法行为;要坚持依法治林,在源头上遏止破坏森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林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从林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建立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等,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恭平.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1,(21).
[2]张慧军,贾荣.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若干理论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01).
[3]刘燕.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01).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五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重大的历史转型期,经实践发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体现出了农业改革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章则从生态农业视域分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且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的要求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农业逐渐地成为社会研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另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资源浪费,全面地提高该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1.1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转化受到限制。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投入,不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农业发展转型现阶段,则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步伐与其相对应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呈现出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最终使得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高效地推行落实生态农业,且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其效果不佳是不争的事实。
1.2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的政府虽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扶持制度,且政策的执行上,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约束,从微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存在的缺陷,便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且资源配置往往不合理,因此,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则城乡二元经济不协调机制依旧存在,在“三农”得到重视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存在各种各样不公正现象,这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1.3缺乏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广落实,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均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然而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才流失率上升,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农业人口大幅度流动,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无疑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困扰。
2.1全面地推行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
全面推行生态农业,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宣教,让更多人民群众掌握生态农业的基本规律、发展规则等,让人民群众知道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结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资源与能力的合理流动,并且以环境的承载力为界限,构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依存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为保证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并存,以便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并且搞活农业经济发展形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地体现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要求,与外部的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需要大力的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开发、营销环保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地探索旅游市场,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更加宽广。与此同时,在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从道义和经济上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双重动力。
2.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相关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
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其放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之中,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地出台颁布相关优惠政策,如农业投资、贷款惠农政策等,且鼓励支持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拓展海外市场,从而保证生态农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与此同时,需要拓展规模、经营试点等。全面拓宽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使农民更加全面地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另外,可以专门开设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2.4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经实践经验证实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作用,而且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地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的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5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的政府的支持和强制力,也就是通过政策壁垒的打破,实现生态农业技术与生产成果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被打破,能够有效地激活生态农产品市场,督导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的转变,并且指导广大的农民群众转变思维方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加彻底地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实现自由贸易,而且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与国际物流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农产品信息流、物流等的融合,由传统的计划销售转化为自由贸易,拓展了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范围,且广大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地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营销方案及价格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且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失误,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国际地位。总而言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提升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并积极拓展生态农业产品的营销渠道和范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理体系,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
参考文献: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六
1.农民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比较差,农村生产力发展比较慢,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经济附加值低,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这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尚未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导致农村经济增长乏力。
2.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基于土地带来的收入偏低,许多农村青壮劳动力加入打工行列,成为农民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以老弱妇孺为主。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他们凭借一技之长或者辛勤劳动落户城市,又进一步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速度。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是由于农村人数基数大,而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真正操作起来仍然是任重道远。尽管我国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但是所谓的城镇化只是把一部分农民吸引入城,而没有立足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把优秀的农民人才留在农村。
3.农村教育受到教育产业化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义务教育普及度提高,另方面农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屡禁不止,农民负担较重,导致许多农民子女辍学打工。这样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问题进入恶性循环,旧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已经出现。有些地区农民子女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学校对此束手无策,家长对这一问题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又一进步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素质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及成因。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1.受教育程度低。调查显示,底,我国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文盲和半文盲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大,另外基本识字或者仅仅勉强达到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数量也比较多。而在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农民文化水平较高,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的学生;而农业比较发达的德国,68.12%的农民受过大学教育,53.68%的受过职业教育;而日本农民大学生的比例也较大,达到了61.23%.
2.科技层次偏低。目前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比例较少,仅为13.21%,而这一部分又集中在青年农民这一群体中,但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比较少。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也欠缺,对于一些新农业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在许多地区难以有效完成,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常年脱离直接的农业生产,他们的生产技术不精湛,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3.思想观念守旧。小富即安和满足现状是长期束缚农民的传统思想,他们循规蹈矩、思想保守,办事喜欢沿袭传统思维,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没有敢闯、敢干的勇气和韧性。一部分农民不舍得教育投资,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这种短视行为使得许多农民子弟过早地加入打工行列,既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总体提高,也影响到新一代农民的受教育程度。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既包含历史和现实原因,也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因素的影响。现在农村的中老年劳动力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时期,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或者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文化基础薄弱,缺乏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年轻农民进城务工的比较多,留下的是老年和儿童劳动力,他们对科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足,对一些新的农业科技知识难以掌握。
2.学校教育的制约。目前义务教育在农村已经普及,但是一些学校教学水平总体偏低,又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许多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学校从师资到教学的硬件设施都比较落后,虽然也在进行课程改革,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着农村年轻劳动力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3.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不重视。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许多基层地方政府不重视、不热衷,因为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益。这种落后的认识,导致许多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缺乏资金、人力的相关支持。
4.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的机构主要是各级农村科技培训中心,涉农服务部等,这些机构分属不同部门主管,培训条件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各个机构各自为政。在许多地区,针对农民的培训机构并没有发挥作用,只是一个摆设。培训内容比较狭窄,培训地点经常选在县城,不能做到送技术下乡和下村。而让农民进城专门听课也不现实,因此许多培训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三、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教育投资。
基础教育关系到农民文化层次的提高,与他们今后接受技术培训时的接受能力也有必然的联系。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强基础教育是根基性的措施。贯彻这一措施要立足长远,从青少年抓起,只有打好根基,劳动力素质水平才能实现大的提升。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知识与技术的依赖更加明显,即使从事农业生产,也离不开现代化的科学和技术,文化和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二)强化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是其中不能回避的原因。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多个方面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教会农民需要的技术,让已经掌握相关技术的农民,带动没有掌握技术的农民,这种帮带关系很重要。在师资的选择上要侧重中级和高级农技专业人员,在现有农技人员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技队伍的培训,有意识地选拔一些基础好、水平高的农民进入师资队伍,既可以让他们发挥技术培训的作用,也可发挥他们身处农村的有利条件。同时,应该构建以村镇为核心的农民科技培训的网络体系,以乡镇为基础,通过对农村培训机构的构建、改造、完善、管理,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有效的培训体系。基于乡镇培训点,再进一步向各个村级行政单位延伸、辐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扶植力度的加强,争取早日实现科技进村、科技进户,让农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接受技术培训。
(三)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储备,还是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教学培训手段的多样化,都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亟需培训的现状。要加大扶持力度,各级主管部门和基层政府应该依据合理布局,方便农村劳动力就近接受培训的原则,选择优秀的师资力量,建设必要的教学设施,选择合适的场地等。同时,还可以和大专院校合作,聘请他们的优质师资,进入农村直接培训。
(四)构建农村信息化平台,带动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
在一些农村,技术和技能的传播通常依靠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这种培训指导经常发生在田间地头,涉及面较小,而且主要针对具体的技术问题,理论性和系统性相对较差。农村劳动力要获得相关的农业技术和信息,依靠的是农民之间的简单交流,或者报纸、新闻等相关媒体。但是农民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通常是凭自己的经验靠天吃饭。他们自身没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必须依靠外力对他们进行培训。因此,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级政府要着重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可以针对农村的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措施,诸如构建信息互联网、移动通讯、广播电视等,让农民有尽可能多的与外界接触,获取外界信息,尤其是外界科技信息的机会。从社会发展看,伴随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电脑、手机等普及率越来越高,农民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所需的信息,方便而快捷,农村的信息化也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加快步伐。农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高低关系密切。劳动力素质关系着经济增长速度,也关系着经济总量的提高。同时,经济增长又反过来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只有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素伟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七
我国人口众多,同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可以说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并不是很多,因此相关部门要提高农民对土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政府部门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不能无节制的破坏土地,要让农民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懂得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都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理。在农村还有一部分农民存在小农意识,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思想保守,没有真正理解农村集体经济的意义,这就需要农村经济工作者给农民朋友们进行耐心的讲解,转变他们的生产观念。在生产结构这方面要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采用先进农业机械和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效率的同时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要尽最大努力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上,把以往的小规模的家庭化粗放型生产转化成集约型的大规模生产,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作为农业生产的最终目标。因此,从思想上转变生产观念和生产结构,是非常关键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提高农经工作者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素质建设。
提高农经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打造专业的农经团队,是农经部门领导的首要任务。只有高素质的农经工作者才能保证农经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农经工作者是开展农经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农村经济供着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对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农民是农业生产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要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加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加强文化教育以及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提升。因此,要想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保证未来我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高农经工作者综合素质和加强农村素质建设至关重要。
3、结语。
本文分别从大力、全面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让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农业技术完美结合;从思想上转变生产观念和生产结构;提高农经工作者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素质建设三大方面介绍了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姚忠生单位:吉林大安市四棵树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八
经过调查研究得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支持不力的原因包括:第一,是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其业务只局限在粮棉油的流通方面,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业务都没有涉及;第二,农业银行的金融支农的主导地位被其商业化改革所削弱了,减少了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积极性,这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非常稀缺,()从而使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和供给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导致资金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发展;第三,农村信用社改革面临困难,不能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本应是服务于三农的,但我国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缺少合作性,各信用社以盈利为目的,使农村资金不断地流向外面;农村信用社还存在较多的不良资产,债务包袱沉重,使其无力支持农业;第四,邮政储蓄在乡镇的网点众多,而其只存不贷,使其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被大大削弱;第五,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规范发展,扰乱了金融秩序,影响了金融的稳定;第六,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度还受到涉农法律制定的落后、农民贷款缺乏抵押物、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严重缺失等方面的影响。
2.1农村金融要构建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组织体系:
2.1.1农村商业性金融要加大支农力度。中国农业银行在充分考虑了农行行情和发展农村金融的现实要求下,把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作为改革的最终方向,以期可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垄断问题。农行的生存和发展是要依赖于农业、农村、农民及其衍生产业的,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成为了巨大的金融市场,使农行有了无限广阔的服务和经营空间。农行要在中小城镇站稳脚跟,打好基础,促进工、农、贸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稳定农村市场。
2.1.2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进行强化。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能只靠央行的在贷款,要建立起自己的资金来源体系,可以通过依靠财政得到稳定低成本的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农业金融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将民间资本部分地拿来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所用;农业发展银行可扩大存款对象范围,吸收部分非农资金;另外还可以通过央行降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减轻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农成本。
2.1.3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加快其改革。作为支农主力军地位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是要深入农村、扎根于农村。无论怎样改,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能变,要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改善农业生产现状、增加农民收入。
2.1.4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进行逐步规范发展。对一些有益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应赋予其合法的地位,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非正规金融机构要抓紧建立和完善。
2.2加快农村金融工具的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都是创新。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企业创新,使用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创新要实现农村金融工具体系的多元化,在改造传统产品加大推广力度的同时,对创新的信贷产品要注重简便灵活,对产品的创新还可以借助其他涉农机构的力量来进行。信用贷款的范围和品种要加以扩大,来满足农民多方面的贷款需求。
2.3资金回流农村的配套机制要加以建立并不断完善:
2.3.1财政税收支农机制的建立。为激发银行、农信社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积极性,通过减免税收政策,增强这些机构可持续支农的能力。还要使用财政杠杆手段,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金融市场来,并保护弱势地位的农民,让借贷双方实现共赢。
2.3.2农村信贷投入导向机制的建立。在政府的鼓励下,县域内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农村信贷的投入。同时要建立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使支农信贷的风险、损失得以分散和转移。
2.3.3邮政储蓄银行资金支农机制的建立。要让邮储在农村吸收的大量资金回流,用于农村金融市场。组建初期的邮储银行要单位于农村批发性银行,资金批给农村合作金融,确保资金用于农村。
2.4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强化。做好用于农村金融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便适于农村金融发展,加大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惩逃废债行为;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便农村金融发展,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
作者:马岩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农村经济管理总站。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九
参考文献:
[1]王炳梅.试论水利经济与发展[j].珠江现代建设,,06.
[2]王青.基于有效促进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11.
[3]王武芹.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
[4]田莹.浅谈水利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02.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随着农村人口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1、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省“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2、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省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3、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4、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省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2、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2.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3、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4.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4.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一
林业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在我国生态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森林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一直都比较关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当前林业发展的现状来分析,与以前相比,林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还存在欠缺。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任何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林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也是如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1]。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海拔范围100~1017m,年均降水量1600mm左右,季节分布不均,其中超过4成集中在夏季,有丰富的光照及热量资源,年均温约20℃,非常适合农、林、牧、渔、果等的发展。近年来兴宁市重视林业的生态建设,积极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林农增收、林业的增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结合兴宁市利用林业技术创新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对林业技术的创新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进一步的探讨。
1.1可优化林业的产业结构。
虽然兴宁市政府近年来重视林业的发展,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进展,但不少地方在林产品的种植过程中采取的种植方式还是比较落后,不仅造成其对病虫害的整体抵抗能力不强,降低了林产品的品质,而且使林产品的生产周期延长;不仅降低了林木的成材率,还增加了林业的成本投入,最终影响林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经过不断的创新,林业技术整体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品质及产出效率均不断提高,对提高效益、优化升级林业产业结构等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
1.2可加快林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兴宁市林业的发展较以前越来越完善,但是产出的林产品和我国其他地方一样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存活率不高、光合作用不强、授粉率低、花期过短等,影响了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林业之所以一直存在以上问题,其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在林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多采用粗放型的落后模式,科技含量不高,造成无法对林产品生长中的温度、养分、水分等条件进行精准的控制,因此林业发展中亟需改善落后的管理模式。而经过不断的创新,林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林业管理人员可通过一些自动化、数字化的设备实现对林产品养分、温度、水分等生长要素的有效调控,使管理更为科学,更具有针对性,尽可能实现林业效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林业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发展,不仅可加快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结合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林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3]。
2林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2.1不断完善林业科技创新机制。
要解决林业技术的创新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善森林资源粗放型的模式,只有不断地优化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提高林产品品质,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目前我国林业管理粗放,林产品的效益不高,对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视林业技术的创新工作,不断健全林业技术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优势[4]。
2.2积极推进林业成果的转化。
目前,我国林业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一些科研单位或者高校等,侧重于基础研发,企业中缺乏创新性的人才,科技成果实际应用起来难度比较大,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加上未建立起完善的奖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的推动力不强。此外,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可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激励效果比较好的奖励制度,加大投入,积极鼓励并支持科技人才的发展,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3加强对林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落实,需要大量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可为技术创新提供持久的动力,因此要加大对林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不断充实林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林业创新人才、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不断地对我国的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重视林业产业教育,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林业人才;此外,定期对林业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宣传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创造出重视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二
所谓天然林,就是最为原始林或其遭受自然灾害被破坏后自然恢复和更新及人为破坏后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天然再生林。天然林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调节器。湖南省是我国天然林资源分布最为重要的一个省份,截止目前,森林面积达到10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9.69%,其中天然林有500万公顷。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然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植物数量丰富多样。本文主要对湖南省天然林的保护情况进行系统探讨。
一、湖南省天然林保护规划。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林业发展分工论,依据湖南省天然林的分布情况和植物特点,遵循保护作前提,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将全身的天然林资源进行保护区划分:一是重点保护区,即禁伐区,范围为湘、资、沅等干流及生态较弱的一级支流两边的山脊线和各大水库、湖泊周边。二是一般保护区,即缓冲区,主要是禁伐区和商品林区间。三是商品林区,主要是地势平缓,立地环境良好,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森林带。该类林区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种植和培育,包括工业用材、果树种植、草本药物等经济林木。
二、天然林保护对湖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更新认识,促进产业结构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往往将经济效益放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前,但是林业产值在湖南农业生产总值中占比仍很小。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产业结构。换言之,就是根据森林资源的属性和实际需要,进行分类管理。天然林主要进行生态公益管理,追求生态效益,人工林则作为主要的经济林,实行规模化、科学化经营管理,追求经济效益,如此推进了森林产业结构的优化,建立立体化、科学化的森林资源体系。
(二)以小促大,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对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森林生态旅游有助于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湖南省重要的天然林,比如:张家界、大围山等地区,均处于群山峻岭、山水一色间,有着险、奇、幽、秀等特色。与此同时,湖南省人文景观丰富,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都促进了湖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降低灾害,提高森林资源效益。
人工商品林的发展推动了湖南省林业经济的增加,但是也带来诸多问题。大批量单一树种的人工培育林,加大了森林虫害和火灾的发生率,导致巨大的森林资源经济损失。而天然林有诸多林木种类,树种复杂多样,病虫害天敌多,具有良好火灾防御力,自我恢复能力较强。所以,天然林保护可提升森林安全系数,减少无效消耗。
(四)遏制灾害,充分发挥林业效益。
湖南省在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到该省林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天然林保护建设,可最大限度保留生态功能强的植被种类,遏制水土流失,从根源上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减少损失。同时,还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推进湖南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湖南省天然林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专业保护机构,强化管理。
天然林保护工作覆盖了湖南省各大林场、林木企业,影响范围较广,政策性显著,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保护工程。为了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和开展,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适用、效率的管理机制,从管理决策层到一线基层均能积极有效的运行。当前,湖南省已建立多个天然保护中心,随着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各县市也逐步建立相应的保护管理机构,实行专人专岗,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工程管理组织,为天然林保护给予组织保障。
(二)加强天然林保护宣传,提升认识。
湖南省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而这些地区为偏远山区,基层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经济基础较弱。在“四水”流域的源头地区,大部分群众仍以“靠山吃山”为主,日常生活中木材应用较多。而这些区域均为天然林保护的重要点。所以,在对于这些地区不但要给予他们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以及生活安置和补偿外,更要加强对该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天然林的重要性,并做好解释工作,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工程中去,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
(三)落实森林分类经营,提高效益。
天然林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应根据经营的具体目的和性质,以及社会对林业发展的需求,加强分类管理。对于禁伐区的生态林及人工种植林,均应严禁砍伐,加强人工种植和封山育林的监管。对于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场应组织专人进行保护,预防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对滥砍滥伐现象严厉制止。而对于商品林区则应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以市场作为导向,加大资金、技术及人力等方面投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科学有效的森林分类经营,是促进湖南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多层级参与保护,推进建设。
现阶段,湖南省天然林保护需要的经费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支持,但是仅仅依靠该项经费难以推进保护工程的发展。所以,应推进多层级参与,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多找路子,从社会、企业等方面获得资金,满足经费需求,推进天然林保护建设。四、结语天然林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及群众一同参与。林业管理部门应积极转变理念,认识到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加强保护机制建设,落实分类经营,增强监督管理,并强化对天然林区人们的宣传,进一步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三
干旱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心是镶嵌于荒漠之中的绿洲.本文首先对干旱地区的特征进行了简略的概括,然后集中论述了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8点看法.如: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从而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有机的结合;必须贯彻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同时并进的.原则,建立合理的生态平衡体系;必须贯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以治本为主,辅之以治标;必须充分发挥老绿洲的开发潜力,同时适当建设新的绿洲;必须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必须保护好有限的绿洲面积;必须保护好绿色草原面积;必须保护好有限的森林资源等要点.
作者:刘甲金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刊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urumqivocationaluniversity年,卷(期):13(1)分类号:f127关键词:干旱地区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四
摘要:纵观各国的发展史,发展就伴随着各种资源的开采和耗费,并带来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已成跨越式进步,这意味着人们的开发手段日益高效,对资源的索取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冲击。因此,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营林工程对林业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性。希望为我国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条新出路。
1我国林业当前的基本情况和问题。
我国的地理状况决定了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我国疆域辽阔,跨多个气候带,为不同林木的生长提供了有力条件。例如,北方地区以针叶林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热带雨林为主,这就使林业资源的种类包含了世界上林木的大部分品种[1]。
2营林工程肩负的首要任务和营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发展理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林业对生态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政府相继出台有力政策,在开发的同时,保证林业能够迅速恢复,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然而在实际的营林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2]。
2.1营林工程首要任务。
2.1.1营林工程自身的建设营林工程的成功首先要有自身完善的体系。营林的自身建设是指林业产业建设、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和林业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的有机结合。营林建设要实事求是,从我国发展林业产业的生产实际出发,摒弃以前简单的发展方式,以全面林发展业产业为依托,满足供需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1.2林业资源的恢复和扩展如前所述,我国既有令世界羡慕的林业资源,也面临着过度开发,人均占有量少,林业面积覆盖率低等问题。机会与挑战同在。政府早已出台了退耕还林等措施,并且已经初见成效,许多地方的生态得以恢复。但是,我们还必须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大面的退耕还林对农业也会造成影响。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严格按时间地点有目的、有秩序的退耕还林。
2.2营林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
2.2.1营林方式老旧营林工程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这也就使得许多地区的营林建设不到位,缺乏先进的营林工具,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落后的生产工具必然会限制营林的效率,耗费大量人工而没有巨大成效。因此,各地区在营林护林的过程中,必须参照成功地区的经验少走弯路,同时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使现代科技真正有用武之地[3]。2.2.2监管无力即使是在示范点或地区,也存在监管无力的现象。在营林成功后,必须巩固劳动成果,实行有力严格的监管制度。这样千辛万苦营造的林区才会得到保护,目的才能真正实现。要做到这一切,还需要国家出台新的法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3营林工程的重要性。
3.1改善气候。
近几年来,北京等北方城市沙尘暴频发。尤其是在春天,随着气候转暖,季风的来临,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沙尘滚滚而来。并且呈向南方扩散的趋势。这已经为人们过度开采,乱砍滥伐敲响了警钟。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天气的根本原因,防林护林是有效减低沙尘暴爆发频率的最有效手段。
3.2水土保持。
营林工程能够最有效地保持水土。由于植被破坏,无数的宝贵土壤随雨水进入江河。以黄土高原为例,其每年流失的土壤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水土的流失会在让土地贫瘠的同时,堵塞河道,甚至抬高河床,导致堤坝决堤。给沿河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营林的成功还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林区本身就是丰富而活跃的生态系统。
3.3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营林工程在恢复林区后,自然可以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的林木原料,其相应的动植物资源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除了林业自身的经济价值,林区还可以产生一系列增值价值,如林产品产业链、观光旅游景点等等。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其本身就能能改良人们的生存环境,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在为人们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美好的生产环境。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支持营林工程,进一步加大营林投入力度,为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保障人们的实际生产,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宛江.营林造林基础建设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3.
[2]赵岩峰.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j].民营科技,2011(08):90.
[3]蓝林忠,付芬芳.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34.
[4]雷洪玉,刘伶利.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五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中,农业生产中主要是根据季节来进行播种,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园艺工程的运用大大改善了这种窘境,园艺工程的运用中主要有运用温室大棚技术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仅为园艺产品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温度及充足的养料,而且使农产品的种类也大大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2能够节约土地等稀有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设施农业园艺工程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出更多种类的产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3使得农业的发展扩产增效。
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的开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工程的开展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农作物潜能,实现我国农产品产量的升级,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1.4能够保证园艺产业与农业的有效融合发展。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园艺工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高产、优质的产品,主要是市场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满足生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开展各项工程,例如种子的种植以及环境设施控制等工程。
2.1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
在我国的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一般多采用塑料大棚的方式进行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但是很难对农业植物进行加温,因而这种生产方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2.2科技含量不高。
发展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栽培技术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缺少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没有进行一定的量化,也无法满足园艺发展的正常需求,因而科技含量不高。
2.3生产的雷同性和盲目性较高。
对于我国的园艺工程的发展并没有因地制宜,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般都是采用高科技示范园区来进行区域化发展,因而具有一定的雷同性,对园艺工程的科学化概念缺乏一定的理解。
3.1因地制宜,支持优良品种生产。
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的因地制宜要注意两点:
二是因地制宜还要求选择合适的生产品种,该品种适应该地区各方面生产要求,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从而提高产品的产量。
3.2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艺。
对于我国设施农业园艺工程的发展来说,
二是需要政府对农业生产提供大力支持与服务,确保农业规范发展。
3.3加大科技投入。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提高我国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作为一项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更应该加以重视。解决我国的设施农业园艺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组织专业的团队进行科研成果的探讨,同时要将深入调查的结果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3.4尽量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随着设施农业园艺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多。
二是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农业生产各方面生产信息传递偏差,从而难以提高产品生产质量,这就要求市场能够及时传递。
3.5注重设施园艺工程的人才培养。
设施园艺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农业技术方面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也不断地进步。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当前设施园艺工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强设施园艺方面知识的培训,从而保证农业发展更加科学与专业化。
总的来说,园艺工程是现代农业技术人员应该研究和注意的问题,它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能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六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的“农业发展新四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保障和主力军,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科技转化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是使用机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农业机械化程度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进而提升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业的发展水平。现如今,我国政府部门正在积极组织、指引和不断支持农业领域的各项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与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切实根据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创新和积极工作,加强农业机械装备的质量、效率,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1现阶段的农业水平。
由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起始阶段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的开始时间相隔较远,但随着我国的不断深化改革,现今已经有了长远的发展。在农机方面,综合动力大约为8.9亿千瓦,农用拖拉机使用量超过2340万台,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均已达到200万台,还有其他农机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为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创收大约4800亿元,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全球首位的农机制造国家与农机的使用大国。在农业机械工作效率方面,我国农作物机械化种植与收割率约为70%,基本上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已加深[1]。
当今社会,科技成为国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对农业方面有长足的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就是科技为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现在中国的经济、文化都在飞速地改革和变化,农业作为我国的根本也在不断寻求新的机遇,展开着具有影响力的改革,农业机械与技术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农业领域的发展要求,需要在科技的发展前提下不断进行农业生产的转变,科学地生产操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引进大幅度减少了传统农业生产领域中农民的体力支出,提升了科技水平在农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度,增加了生产收获的效率。
1.3农业发展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传统农业的生产与现代化机械农业相互转化的重要阶段,为了加速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深化转型,要求切实依据我国农业机械化现阶段的情况,积极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加深基础性农作物的机械化生产。与此同时,加快山区地带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的不断创新,提高机械化水平技术,加速形成经济便捷、现代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还需完善农机作业环境,积极深化土地整治和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耕道、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打牢基础[2]。
2.1制造能力与农业不匹配。
随着对农业相关领域的不断重视,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成绩十分显著,但是由于农业机械制造能力和农业部分不匹配的情况出现,使得农业机械化程度未曾达到预期目标。农业机械的生产与制造的完备性与发达国家还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制造还需要不断结合农业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与改革。
2.2农业机械的生产程度不够。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不仅农作物种植面积广,农作物种类也十分丰富,这就要求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作物的生产方式。但是我国在农业机械的灵活能动性上有很大的不足,核心重点的零件使用效果不足,农机的主要动力设备、控制系统与作物的结合等重点的研究开发水平不完善,导致农机产业化发展还不系统,生产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农业领域的需求。
2.3管理与当下时代不能很好的结合。
当今时代是信息大数据的时代,信息有着发展的绝对话语权,所以,农业的发展上信息的引进必不可少。由于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管理方面更需要与农业相结合。现在很多的地区对机械化的管理不能很好地关注,疏于管理,对农机的使用人员专业程度要求太低,农业信息没有及时得到交流,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针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在将来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下,需不断把农机与农业的各方面相互联系,更大程度上使农机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不断加强农用机械的创新与更新,在信息时代下加深农业发展与信息的有效结合,使在信息时代下农机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3]。
农业的发展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发展,农业的不断机械化在农业的发展中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只有不断加深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才能逐渐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解决国家的基本问题。
[1]谢钦铭,王世平。试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169—172。
[2]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7):229—230+233。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七
摘要:。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森林资源与林地应当可持续地管理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林业的核心和基础。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公务员之家:。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八
摘要:跟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建筑职业经济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只给中国的工业工业的发展供给了强有力的后台,并且为社会供给众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促动了有关工业行进,变成中国gdp的发展的支柱工业之一。可是任何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建筑职业在本身迅速发展的一起,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自然资本的很多耗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这么的严重的社会局势下,需求建造职业火急改变传统的发展形式,向着可继续发展的方向行进。这篇文章客观的对建筑职业的可继续发展方面进行研讨剖析,概述建筑经济可继续发展的路径,寻求一条最佳,最佳的发展建筑经济可继续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可继续发展建筑经济考虑。
建筑职业是目前社会发展行进的不行短少的组成部分,为大家的出产和日子带来无穷的便当。当然,一起也给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跟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行进以及大家日子水平的进步,大家对于建筑职业也有了新的知道和了解。大家逐步开端考虑建筑经济给大家的日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开端评论该怎么改变建筑经济的发展形式,使建筑经济可以真实的做到和社会调和发展,股动建筑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起添加,终究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所谓绿色建筑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经济的理念,它不只可认为大家供给舒畅,低能耗以及进行经营活动的建筑环境,并且在建筑过程中对大家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充沛使用建筑工业的有限资本。因而,咱们可以了解,建筑经济要想将来发展的顺风顺水,就有必要坚持绿色建筑经济的中心准则。同国外领先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伴跟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节能减排任务的不断完结,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可以真实开端从理论过渡到实习中,完成绿色建筑经济的全面发展。
2中国绿色建筑经济的现状。
2.1政府有关的部分的重视程度不行。
绿色建筑经济作为一种新式的发展理念,而政府部分因为短少对这一理念的深切知道,致使政府并没有加强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办理力度,没有树立一套杰出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保护机制,使得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没有强硬的捆绑力[1]。
2.2大家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知道不行。
在当前社会,大家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知道还不行充沛,并且很多人并没有将绿色建筑经济纳入可继续发展的计划当中,并没有充沛重视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
2.3短少对绿色建筑经济的扶持力度。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不仅仅嘴上说说罢了。据咱们了解,绿色建筑经济的原材料本钱很高,如果说,没有强壮的经济根底做支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就会遭到很大程度的约束。所以,必需求进步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才可以加快绿色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2]。
2.4只要单纯的技能理论短少实习。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主体在于建筑公司,而在实际日子中,绿色建筑并不仅仅领先技能的堆砌,而是应当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可以到达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别的,很多绿色建筑项目存在虚伪的信息,背面仅仅一些建筑商打着“绿色建筑”的噱头,来赚取巨额的`经济赢利。
3.1完善政府的资金扶持方针。
政府作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隐藏在背面的无形的手,因而,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路途上,有必要依托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使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愈加趋于稳定。一起,加强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补助水平,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供给关键的物质根底确保,非常好的推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
3.2积极发展宣扬教育活动。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办法就在于做好宣扬作业,进步群众的绿色认识,着力宣扬绿色建筑经济。政府在经过细致的调研今后,可以发展很多的绿色宣扬活动。使用媒体的影响力,经过他们作为载体,将绿色观念在群众中传达和灌注。进步社会上很多组织和组织对建筑经济的绿色化进行重视和传达,进而把绿色经济的主要性和关键性在群众中发展开来,终究促进绿色建筑经济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
3.3加快训练脚步。
当然,仅仅加强绿色建筑经济的宣扬作业,还远远不行。一起,咱们还有必要添加有关的训练作业,经过实体训练,把绿色建筑经济的思维落到实处。一些高等院校可以进步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程度,在教育计划组织中,着力培育绿色建筑经济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使人才可以满意建筑职业发展的需求。别的,在高校里边,咱们还有必要重视教育的根底设施疑问。绿色建筑经济的和一般的建筑经济彻底不一样,不光需求学校装备更多的领先的教育设备,一起创造一个杰出的学习环境,培育出更多综合性人才。使绿色建筑经济理念可以非常好的在建筑经济工业中表现主要作用,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继续良性发展。
4结语。
跟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工业构造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中国的建筑职业更是遇到了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和机会。可是,咱们也应当可以看出中国的建筑职业还存在着很多疑问,亟需处理,比如建筑职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建筑工业构造发展滞后以及建筑职业的全体发展水平不高等等疑问。因而,中国的建筑职业要想获得突破性发展,那么有必要坚持可继续发展的中心准则。在具体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要,要加强建筑职业本身的发展水平,联系绿色建筑经济的思维理念,不断优化建筑职业的构造;其次,在绿色建筑经济思维理念遵循根底之上,重视建筑职业本身的投入回报比例,使建筑公司的经济效益可以有很大程度的进步。只要这么,建筑经济才能有质的改变和发展,使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的路途越走越宽。可继续发展不光请求绿色建筑,可以符合当代人的发展请求,并且还可认为今后的人类生计发展进步保证。因而,坚持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准则,不可是一种经济职责,并且还是一种对社会的职责[3]。
参考文献。
[2]张淑芬.对于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探究[j].公司导报,2011,11(15):112.
[3]李泽坤.绿色建筑经济的可继续发展[j].科技与公司,2012,6(22):286.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九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以来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很快,尽管如此,依旧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加以促进,然而,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并不先进,这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此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播种、灌溉、喷施农药与肥料的施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以高安全性和高效率性为原则。现阶段,我国适用于农业种植的土地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很多地区的土壤都受到了一定的污染,与此同时,水土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究其本质,是化学药剂的大量施用,从而给自然环境带来威胁。所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此来提高农业所需物料使用效率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1.1降低农产品的损失。
与人工作业相比,农用机械化作业能够使生产环节变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产品的损失程度。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还能够帮助农产品保持新鲜度、储存以及晾晒。在农产品食用方面,更是保证了其安全性。
1.2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农业的播种、施肥以及灌溉等环节,均可以利用农用机械设备来进行。例如,使用播种机以及收割机等进行作业,这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农业作业所需的时长。
1.3抵抗自然灾害。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其成熟阶段的产量。例如,水涝灾害与旱灾等。而农业机械化中电排灌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些灾害的发生。为了让农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让农产品在收割季节硕果累累,就要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借用其来优化土质、提高蓄水量,从而使农产品增产。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之中还保护了大自然,使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使用。
2.1农业机械化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种类并不丰富,主要都是小型机械设备,因为配套比率不高,所以配套机械设备少之又少。据目前状况来看,适用于农业播种的机械设备远远多于适用于畜牧业的机械设备,适合粮食播种的机械设备也远远多于适合经济作物播种的机械设备。同时农业机械设备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设备的设计也不合理,还缺少创新元素。因此,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根本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
2.2农业生产机槭化范围较小。
农村经济正常情况下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而粮食作物的种植数量也受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倘若经济发展速度快,便可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反之则需要大幅度减少其种植面积。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数量的增长较为缓慢。据调查显示,多数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这就造成了该地区的人们收入水平较低的结果,由于农民手中持有的资金数目有限,所以他们很少去主动购买农业机械化设备。因此,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范围依旧很小,且服务水平也不发达。
3.1提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能力。
提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能力,就要增加当地农民的资金收入。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民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农业机械化设备,尤其是需要资金较多的大型设备与中型设备。因此,可以通过降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销售价格,来解决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化设备吃力的问题。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要对农民农业生产进行资金补贴,以此来减少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资金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建立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其可以推广以及促进相关方面的服务,最终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此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能够有效的引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体方向,便于制订农业机械化服务制度。
3.3加强农业机械化创新。
加强农业机械化的创新,不但可以改善农产品结构,还能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减少农业种植环节。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创新对农业本体的发展意义重大。此外,要大力对农业机械化创新技术进行宣传与推广,例如,水稻生产机械化、抗旱机械化等等。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快慢,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已经找到了能够解决该问题的策略。在今后的发展中,农业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重视,使其不断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王术,刘一明。农业机械化与区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实证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5,(04):1—6。
[2]齐飞,朱明,周新群,魏晓明。农业工程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01):1—10。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二十
摘要: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建筑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就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建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空间,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要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保持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1模式分析。
1.1单体企业自然资源节约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各企业或部门内部节约资源,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企业都与建筑行业有关。包括建设开发企业、建筑设计部门、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企业等。比如,对生产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由施工承包商对施工工艺、流程等进行优化,从而减少建筑材料耗能。同时,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使其成为可再用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将比分建筑垃圾作为基础回填料,这样也能提高废物利用率。
1.2企业共生管理模式。
企业共生管理模式,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在各种类型的企业之间形成“生态链”,从而在企业之间建立起共生关系。比如,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有许多垃圾产生,也会有许多报废物产生,这些垃圾和报废物可用于作为生产墙体材料的原材料。而在构建建筑物实体时,必须要选用墙体材料。水泥生产商作为核心企业,可为建筑企业提供水泥类材料,墙体材料生产生则可将矿渣作为生产原料,而水泥包装袋则可进行回收再利用,在回收过程中能产生热能,可提供给部分企业。而在生产水泥时,可将城市垃圾中的灰尘、污泥等作为原料,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3产业链资源利用模式。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将建筑产品报废材料进行回收处理,实现材料的再生。比如,施工过程中会有一些报废的钢筋混凝土,将其进行破碎、筛分处理,可以得到粗细骨料,用于制作再生混凝土。在建筑产品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对3r原理进行充分的运用,可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可将再生能源作为建筑基本能源,将处理过的回收雨水作为生活用水,将处理过的污水用于浇灌和养殖。通过产业链资源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策略分析。
2.1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
目前,虽然大家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并不陌生,但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仍然不足。所以,需要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让每个人都能树立起环保意识。比如,建筑企业要定期组织宣讲会、培训会,定期宣传绿色建筑,让全体员工都能够对国内外的绿色建筑发展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明白绿色建筑对我国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绿色建筑的标准,使其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如用地指标中规定,地层建筑不高于43m2,多层建筑不高于28m2,中高层不高于24m2,高层不高于15m2。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m2。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宣传,可让建筑施工人员对绿色建筑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心。
2.2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会影响实际的能耗,也会影响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特别是传统的施工技术,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重视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积极的采用节能环保型技术。比如,采用地热源泵,地能或地表浅层地热资源的温度在一年四季都比较稳定,土壤与空气温差一般为17℃,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这种温度特性能够使地热源泵比传统的空调系统运行效率高40%-60%,所以可节能、节省运行费用40%-50%。没消耗1kw的能量,用户所获得的热能可达到5kw,获得的冷量可达到4kw。所以,地热源泵也被称为节能型空调系统。
2.3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从建筑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其管理人员的素质都不太高,缺乏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也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因此,要加强对建筑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培训过程中让建筑管理人员明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容、实现方式,在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建筑施工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主要有单体企业自然资源节约模式、企业共生管理模式和产业链资源利用模式等多种方式。因此,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时,要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让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位建筑工作人员心中,促进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二十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林业也发展较快,在青海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注重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以往的发展经验看,将林业资源脱离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将不利于林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只有将林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才能促进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概述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青海林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其具体内容如下:
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是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林业经营管理中,青海林业虽然提出了分类经营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到落实,分类经营还仅仅停留在意识领域,缺乏实际行动做支撑,而在进行生态公益林的规划时,没有把那些脆弱的`生态资源如森林资源等归入其中,而却把一些没有必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划分到了生态公益林当中,这些都是不符合分类经营这个理念的,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
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青海林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对于林业品种的引进缺少重视,没有很好的引进优良品种,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青海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青海省中,沙棘面积就达到了将近16万公顷,而现在对这部分的改造面积却不到5%,还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改造,要想实现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进优良的新品种以及合理的划归经济林。
3.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使得青海林业发展陷入困境。从青海林业的发展现状看,由于政府对林业扶持较少,尤其是林业产业体制方面工作的不到位,使得青海林业发展受阻,青海省在发展林业时没有起到很好的鼓励、支持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支持,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而且全省从事林业发展的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究其原因,这都是由于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势在必行。
为实现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了解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
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是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从经营理念入手,重视经营理念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无疑将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应从青海林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注重发展生态林业,确保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青海林业的宣传,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使青海林业为青海经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2.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
林业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的效益。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即根据青海林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优良的新品种并合理划归经济林。青海省地处高原,一方面,选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类植物,在取得一定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为青海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推动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经济林的开发,如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森林、花卉或者是灌木等,能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满足该地生态效益的需求。
3.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对青海林业体制建设,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在完善林业产业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建立相关的制度明确产权和经营权,使青海林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可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不会收到侵害,使收益的农民积极投身到林业产业的建设中。不仅如此,通过以政府为向导,结合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林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特色的产品,以此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将推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面对青海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青海林业发展水平,促进青海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06).
[2]徐通.基于城市林业资源调查有关问题探讨[j].现代园艺.,(08).
[3]何文萍.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6,(07).
[4]李航.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6).
[5]胡云云.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变化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4,(s0).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二十二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3)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1)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关键是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相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更容易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和新的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工商资本进入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利用工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和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总之,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还能推动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作者:武永红单位:佳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73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