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用于指导教学实施。编写教案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性,使学生易于理解。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和启示。
的合成教案篇一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的合成教案篇二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的合成教案篇三
教学重点:
主要教学设计:
一、如何确定一个具体运动的合运动及分运动?
1、合运动----研究对象实际发生的运动。
2、合运动在中央,分运动在两边。
进一步研究合、分运动关系,(由演示实验说明)重新演示红蜡块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管不动,蜡块匀速上升管长度所用时间,管水平匀速移动蜡块匀速上升,观察并记录直到蜡块到达管顶所用时间t.由和t的关系再结合l、2得出:
二、合、分运动关系。
1、合、分运动的等时性。
2、合、分运动关系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1学生自己分析:已知两分运动位移、及合运动时间(先画v、s矢量图)。
方法一:
方法二:
例2思路:先画矢量图,并标已知、未知,然后由几何关系求两分速度。
讨论方法:图像方法。
写出关于两个方向运动性质位移方程,取不同时刻描点.。
分两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利用3演示。
基础好的学生探究活动(活动方案见下面)。
探究活动。
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本章节最后两段及习题中最后一道题,然后找出研究方法.(图像方法)。
互相交流: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总结:
的合成教案篇四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的合成教案篇五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4、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1、先通过“帆的合力”、“蚂蚁的合力”、“人的合力”等例子展示合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
2、然后通过设置疑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是怎样的?”来展开。为了验证同向和反向上二力合力的大小,设定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来得出二力合力的条件。
这样安排是让学生首先对合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替的前提,然后通过简单的情况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样确定的。这样可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初步认识力的合成。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1、让学生对通过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情况。
1、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等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的合成教案篇六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的合成教案篇七
“力的合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力合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适用条件。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理和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思想。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其试用条件。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等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尊重实验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2)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气氛中探究交流,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理解等效的思想,从而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分析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共点力的理解判断。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得到合力的方法。
寻找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学用具]。
(1)钩码、细线、三角板。
(2)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教学。
的合成教案篇八
“力的合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力合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适用条件。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理和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思想。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其试用条件。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等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尊重实验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2)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气氛中探究交流,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理解等效的思想,从而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分析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共点力的理解判断。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得到合力的方法。
寻找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学用具]。
(1)钩码、细线、三角板。
(2)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教学。
科学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设计。
实验。
进行。
探究我们现在用我们桌子上的试验仪器,看看自己能不找出求互成角度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问题1:要进行试验,我们先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试验仪器,各有什么作用?
问题2:如何保证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关系呢?
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诱思,从而达到放的开并且收的回来的效果。若是不讲仪器的作用进行诱思,学生有可能无所适从,达不到本来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时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让学生体会在进行实验前,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找到设计试验的中心桥梁,设计出合适的试验第三阶段:
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问题6:你们组得到的试验结论是怎样的?
问题8:是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吗?你们组呢?差别大吗?
总结:很多同学猜想得到的结果要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是不是呢?物理学里面要进行大量的可重复的试验才能说试验结论是正确的,我们这么多组两个分力的大小与角度都不尽相同,也可以说进行了大量可重复的试验。都得到了一个与标准平行四边形差别不是很大的四边形,根据物理学家试用精密的试验,合力互成角度的力与其合力及顶端连线,正好是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边回答。
得出结论:合力与分力箭头端的连线与两分力构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标准,差别比较小。学生上台用投影仪演示结果。
让学生体会进行科学研究时,不能以一次试验得到的结果就认为有普适性。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互成角度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哪位同学给我说下他刚才用力的图示法是如何进行实验的。
平行四边形的适用条件——共点力。
f4。
f1。
f2。
f3。
shapemergeformat。
第二道题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学生思考并作答,对第一题找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做。第二道题进行提问。
积极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为引出共点力做铺垫。
学生举出例子发表不同的见解。
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学生体会思考构成共点力的条件有三个:
的合成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3.会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
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得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难点:运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合力概念。
实验教具及媒体:
重物包一个、细线若干、弹簧秤(2只)、橡皮筋(2条)、方木板(1块)、三角板(2个)、白纸、图钉若干、笔、砝码。
教学过程::
导入:问大家一个脑经急转弯,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学生回答:算错的情况。
今天,我们却要证明,有时候在算对的情况下,1+1也不等于2。
新课教学:请两个女同学把一个包提起,然后再让一个男同学自己把包提起.
对两次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第一个图由老师作图,第二个请同学作图)。
一、合力和分力。
请同学们自己讨论合力和分力的定义(同学自愿回答)。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板书一)。
问: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等效替代)。
例:大家请看到教材61页,一个成年人用力提起一桶水和两个小孩子用力一起提起一桶水,这个成年人的力和这两个小孩子的力之间是不是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强调“等效”)。
通过此例题,加深学生对“等效”的理解。
问: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是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
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里就要牵扯到一个问题:力的合成。
那力的合成是怎么定义的呢?力的合成就是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启发学生回答:用弹簧秤测量分力的大小,力的方向沿细绳方向,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这里的器材,器材有白纸、图钉、弹簧称、橡皮筋、笔、方木板,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老师引导,图钉,白纸,木板的用处,让学生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分为两种,其中运动状态我们不好控制,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通过形变来研究力)。
学生操作,教师加以指导。
注:在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观察弹簧秤的零刻度及最小刻度,同时要注意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及正确的读数方法。拉动橡皮筋时,要使两只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提示:(1)两次橡皮筋的伸长方向和长度要相同。
(2)怎样确定力的大小、方向呢?
引导学生回答: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力的方向。
(3)如何在纸上完整的描述一个力?
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1)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分力及合力:如图所示,有向线段oa、ob、oc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
现在,请同学们用力的图示法将自己测量的分力和合力分别表示出来。
提问:分力的大小分别等于多少?合力的大小等于多少?
同学们仔细看看,o、a、c、b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停顿20秒,引导同学猜出)。
o、a、c、b好像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oc好像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教师解说:oc好像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这毕竟是一种猜测,究竟oc是不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呢?我们可以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oc是否重合。
2)用两个三角板,以表示两个分力的有向线段oa、ob为邻边,用虚线作平行四边形oacb。
(示范。强调邻近,利用两个三角板作平行四边形。)。
现在请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并连接oa、ob之间的对角线。
的合成教案篇十
一、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三、活动难点。
能较熟练的掌握6的分合规律,进行数学和游戏活动。
四、活动准备。
教具:黑板上画上两个小盒、、6个雪花片、6的分合式需要的`数字、扑克牌6张,雪花片若干,印有6的分合式的作业纸每个小朋友一张。
五、活动过程。
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组成。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4和几?
幼儿:孙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4和1【。。。。。。】。
教师:xxx,我问你,4和1合起来就是几?
幼儿:孙老师,我告诉你,4和1合起来就是5.【。。。。。。】。
一、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黑板上有什么?有几片雪花片?(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片)出示“6”的数字卡。
师:孙老师要把6片雪花片分到两个小盒里,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来帮我分分。
二、学习并掌握6的5种分法。
1、请幼儿来分雪花片。
幼儿将6片雪花片分在两个小盒里,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将幼儿每分一次的结果用数字记录下来。
2、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出6的5种分法,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幼儿进行调整,总结出“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的有序分解式。
3、引导幼儿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三、通过游戏,练习6的分解组成。
游戏猜猜看:
1、教师出示6张扑克牌,分在两只手上,请小朋友看一只手中的扑克牌数,猜出另一只手有几张牌,猜出后点数验证。
2、幼儿两两结对,玩猜雪花片的游戏,方法同上。
四、完成作业。
幼儿人手一张作业纸,进行填写,教师巡回指导。指导策略:1、对于有困难的幼儿提供雪花片,让幼儿操作填写2、完成快的幼儿,教师准备另一张6的加减法作业纸供幼儿练习。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接着进行复习巩固,并利用扑克牌开展游戏,根据6的分解组成学习6的加减法。
的合成教案篇十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三、德育目标:
实验探究得到合力的方法。
寻找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学用具]。
(1)钩码、细线、三角板。
(2)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教学。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互成角度的力如何合成?)。
科学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设计。
实验。
进行。
问题2:如何保证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关系呢?
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诱思,从而达到放的开并且收的回来的效果。若是不讲仪器的作用进行诱思,学生有可能无所适从,达不到本来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时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的合成教案篇十二
ps精巧教程之二:有效合成图像。
当你希望将一个来自一副图片上的主题和另外的背景合并起来时,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如何得到这个主题清晰的选区,如果你要对人物肖像进行加工,通常这就意味着你得解决头发问题――将头发从背景中自然完美的分离出来,既不能太模糊,也不能太生硬。没有一种单一的最佳处理方式,它取决于头发颜色和背景的对比程度,以及是否有清晰的细微发丝混杂在别的事物中。这篇教程讲述了怎样在复合图像中选择合适的对象,如何使用photoshop6.0中新增的改良提取命令,来选择一个清晰的选区,以及怎样使主题在新环境下显得和谐自如。
(图00)。
选择你希望合成的主题与背景图片。我们需要寻找那些光照不会互相冲突的图片。我们选择的这副日落图像中,温暖的金褐色环境光将会代替人物图片中冷色调的绿色背景光线,但正如你所知的,我们最后还可以调整绿色色调的高光部分(在第8部分)。在背景图片内,光线的方向笔直落入相机内;而人物图片中,光线来自图中女子的后方和左方(注意她肩部的高光区),这样一来,背景光照和人物图片的光照方向就不存在冲突问题。所以我们有把握将这两副图片制做成一张令人信服的复合图像。
(图01)。
(图02)。
2.开始提取。
方法是在图层面板上拖动需要复制的图层,到面板底部的新建图层按钮上。点击底层的眼睛图标,关闭图层可视性。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对副本进行提取的结果了。
(图03)。
3.定义范围。
从图像菜单下选择提取命令,从高光下拉菜单中选择一种颜色,这里,我们选择了红色,这样就能和图像绿色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确定你已经选择了边缘高光器工具,设定画笔大小。大一些的画笔对柔和或模糊的边缘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所以我们设定我们的画笔大小为40像素来选择头发。用边缘高光器沿着对象的边缘,在前景对象和背景之间重叠一条线,来定义将被提取的范围(图04)。因为在笔刷范围内的任何事物都会被做透明处理,在高光区域内的头发将会以一种适合新背景颜色的方式被选择。
(图04)。
小画笔适宜较硬或是两条紧紧靠在一起的边缘。在许多图像中,柔软和较硬的边缘都会出现一些。举例来说,在我们这张图像中,我们想使用小画笔来绘制这个女子的左边和后颈到肩膀的高光边缘。但我们不用重新设置画笔的大小,只要点击“智能高光显示”,就能使边缘高光器具有“磁性”,不论当前画笔大小是多少,都能自动收缩,在你移动高光工具时刚好覆盖住边缘的高光。
(图05)。
(图06)。
绘制边缘高光的技巧:
(图07)。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87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