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使用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教案的编写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以增强教学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学校教研组可以组织教案研讨会,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一
教养目标:
1、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能感情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育目标:
1、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发展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想象能力和听说的能力。
重点:学习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母爱。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导入。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学习古诗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的方法。
2、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3、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3)范读诗文。
(4)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解字词,悟诗意。
(1)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自学一~四行诗句。
a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质疑。
(3)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迁移学法,自学五、六行诗句。
a小组交流自学。
b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连句意、明诗意。
(1)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诵诗文、入意境。
6、感情背诵。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板书: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二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认识圆柱的侧面。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获得探索数学公式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了解圆锥的特点,探索并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的高和圆锥体积公式中sh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一些沙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炫我两分钟。
主持学生指名叫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问题。
二、创设情境。
1.教师先出示一个圆柱形容器,提问: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出示问题情境。
最近老师家准备装修,准备了一堆沙子,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和我一起解决好吗?(出示沙堆图片),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工人告诉我要用6立方米沙子,我不知道我准备的这些沙子够不够?怎样计算这堆沙子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尝试小研究一(课前):了解圆锥的特点。
1.观察圆锥形的物体或图片,它们有哪些特点?
我的发现。
2.圆锥由1个()面和1个()面2个面组成,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锥的侧面是一个()。
3.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用字母()表示。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四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4.学生练习。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练习三第4、5题。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锥高的概念仍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储备,因而有必要在复习阶段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切、摸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学生分组操作时,肯定能借助倒水(或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隐藏在实验中的等底等高的这一条件,这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盲点。为凸现这一条件,可借助体积关系不是3倍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度信息加工。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
(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评析:
圆锥特征的复习简明扼要。圆锥高的复习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具体化、形象化。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评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平与不公平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六
1、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习惯。
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及应用。
:圆锥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一、知识回顾。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图形?你能说说有关它们的知识吗?
2、学生说,教师板书:
圆锥圆柱。
特征1个底面2个。
扇形侧面展开长方形。
体积v=1/3shv=sh。
二、提出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目标。
三、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1、填空课本1----2(独立完成后校对)。
已知:底面积、直径、周长与高求体积(小黑板出示)。
(二)、综合训练:
1、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1/3。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都可用v=sh。
(3)一个圆柱形容器盛满汽油有2.5升,这个容器的容积就是2.5升。
(4)圆锥的体积是否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6平方厘米,那么高是4厘米。
2、应用:练习四第45题任选一题。
3、发展题:独立思考后校对。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七
单元总目标:
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单元难点: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2)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单元难点的剖析:
(1)表现为:学生难于想到把一圆柱体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怎样把它转化。
原因:圆柱体和长方体在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并且学生还很难由圆与圆柱的联系,而想到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来研究。
解决策略:首先回忆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时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剪拼成了这个学过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猜想:圆柱体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请学生试试看。
(2)表现为:对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容易获得,但学生对已知r或d求侧面积的问题,学生转不过,容易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对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表面积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现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用错公式,如:求侧面积的求成了表面积,求体积的求成了表面积等。
原因:学生可能对概念、公式记忆较熟,但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下用错公式。主要还是学生对概念的感知不够。
解决策略:
(1)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充分复习好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借助实物多让学生感知概念的意义,不能死记硬背,要能用自己话说清楚。特别对中下生应多结合实物或图形指出问题要求的部分。
(3)公式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推导过程中,不能把公式直接交给学生。
(4)学生自备圆柱体形状的物体,每节课的新课铺垫、例题教学、或是练习讲评都借助于具体的实物,让学生一边口述、一边指着实物来说,加强感知。
单元策略:基于本单元是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获得公式或经验。如:圆柱体展开图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及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分析及策略:这些属于概念不清的问题,因为这些知识点本身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易混,因此教学中重点在新授中注意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还要在综合练习中加强对比,沟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分析及策略:此类型的错误主要是公式用错,原因还是对概念不清,解题思路不明,因此,教学中在保证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多让学生讲思路、强调解答步骤的书写要有条理。
有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混合题:(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体积的,圆柱体体积比圆锥体体积多,圆锥体积比圆柱体少。
(2)一个圆柱体积是96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立方厘米。
(3)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它们体积之和是36立方分米,圆柱体积比圆锥大立方分米。
分析及策略:此类型题的错因主要是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只是一个圆锥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是停在表面上的认识,并没有真正通过实验过程对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关系弄清楚。因此这个推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把两种几何体的体积关系,能反说、正说、比多少等都能说清。
练习题的分析:重点讲解的题目:39页第10题(重点说明生活中常说的圆柱体的长也就是数学意义上的圆柱体的高)。40页的13题(体积公式与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利用底面积一定时体积和高成正比例的关系来确定两个圆柱体体积的比,求出第二个圆柱体的体积,最后求出它们的差。)45页的第6题(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第8题(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11题(由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那么现在它们的比是1:6,底是相等的那说明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2倍,于是圆柱的高是9.6。实际上是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的灵活应用。)。
课时安排:1、圆柱的认识31页至33页及例1。
2、圆柱的表面积33页例2--例3。
3、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36页例4及补充一道已知r求v的例题。
4、认识圆柱的容积37页例5。
5、圆柱有关公式的对比练习39页8、9(增加不同位置类型的圆柱体)39页7、10。
6、圆锥的认识41页。
7、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42页至43页例1。
8、圆锥体积的应用43页例2。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八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二至八自然段鲁滨孙战胜困难的经历。
本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鉴于个别学生已经大概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因,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印象讲述故事,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接着,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的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建议学生在课前阅读《鲁滨孙飘流记》原著。
1课时。
遇险上岛。
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
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
启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通过学习,霍金那种向命运抗争的勇气,顽强的斗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与困难作斗争的勇士,他就是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鲁滨孙。(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你们对鲁滨孙知道了些什么?
2.哪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几位同学共同完成?
3.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读流利。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然后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四、小组合作学习。
请大家自由组合,三五人一组,先交流对画出的难理解语句的理解,再讲讲鲁滨孙的`故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由说,如,课文是长篇小说的缩写,小说的其他内容等。
讲故事,听故事。
阅读“阅读提示”,并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交流难理解的语句,讲讲鲁滨孙的故事。
阅读第二至八自然段并思考。
讨论并归纳。
交流体会并自由发言。
五、重点研读感悟。
1.仔细阅读第二至八自然段,思考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师生共同讨论,从“食物、住处、安全”等方面进行归纳,使学生认识到:这是生存下来的必备条件,为此,鲁滨孙想了不少办法,很不简单。
3.交流体会。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鲁滨孙的非凡经历中,感悟学会生存的道理。如要有生存的勇气,要善于因地制宜想办法,要不断改善生存环境。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九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7课时。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十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第二至八自然段鲁滨孙战胜困难的经历。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鉴于个别学生已经大概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因,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印象讲述故事,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接着,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的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教学准备:
建议学生在课前阅读《鲁滨孙飘流记》原著。
教学时间:1课时。
板书设计:
遇险上岛。
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
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
启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通过学习,霍金那种向命运抗争的勇气,顽强的斗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与困难作斗争的勇士,他就是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鲁滨孙。(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你们对鲁滨孙知道了些什么?
2.哪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几位同学共同完成?
3.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读流利。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然后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四、小组合作学习。
请大家自由组合,三五人一组,先交流对画出的难理解语句的理解,再讲讲鲁滨孙的故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由说,如,课文是长篇小说的缩写,小说的其他内容等。
讲故事,听故事。
阅读“阅读提示”,并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交流难理解的语句,讲讲鲁滨孙的故事。
阅读第二至八自然段并思考。
讨论并归纳。
交流体会并自由发言。
五、重点研读感悟。
1.仔细阅读第二至八自然段,思考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师生共同讨论,从“食物、住处、安全”等方面进行归纳,使学生认识到:这是生存下来的必备条件,为此,鲁滨孙想了不少办法,很不简单。
3.交流体会。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鲁滨孙的非凡经历中,感悟学会生存的道理。如要有生存的勇气,要善于因地制宜想办法,要不断改善生存环境。
作者简介: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父亲经营屠宰业。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但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他早年经营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曾到欧洲大陆各国经商。1692年经商破产,负债达17000镑,以后又屡屡失败,因而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谋生。他曾充当政府的秘密情报员,设计过各种开发事业,同时从事写作。
笛福在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20年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他写了四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弗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此外他还写了若干部传记,几部国内外游记,还有几部关于经商的书。据说笛福曾与26家杂志有联系,有人称他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论册子,共达250种,无一不是投合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写城市中产阶级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
笛福的“鲁滨孙小说”,以第一部流传最广,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五年,最后得救。笛福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写成此书。鲁滨孙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贩卖黑奴,在海上遇难,流落荒岛28年,在岛上与自然斗争,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致富。第二部写他旧地重游,以岛的主人自居,开化岛上居民,又视察巴西种植园,接着到世界各地冒险,包括中国和西伯利亚。第三部严格说来都是道德说教。
……。
笛福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往往写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致富,获得成功。社会不容许这种人出头,他或她只好不择手段,干一系列欺骗、盗窃以至出卖肉体的勾当。作者出于清教徒道德观,总是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干坏事,但环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违背誓言。
笛福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十一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顺势导入)。
(二)、简介作者:简介文天祥生平。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布置课堂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三)、板书设计:
首联:读经入仕、起兵抗元。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
颈联:“惶恐”、“零丁”
尾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死观。
颈联:对仗双关。
尾联:名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十二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王昌龄《秋思》。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萧悫《秋思》。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十三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3)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四位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2、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3、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5)四位数写法。
1、从高位起,按照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依次类推,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6)四位数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2、从个位减起;。
3、哪一位数不够减,从前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7)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法则。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2、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9)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0)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1)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12)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3)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14)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
(15)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6)除数是整数除法的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1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不够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18)解答应用题步骤。
2、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3、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1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20)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十四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7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集中分析评讲。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0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
(3)学生自主完成。
(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
5、练习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
(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6、练习二第12题。
(1)学生读题。
(2)引导思考。
(3)集体练习。
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十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锥高的概念仍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储备,因而有必要在复习阶段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切、摸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学生分组操作时,肯定能借助倒水(或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隐藏在实验中的“等底等高”的这一条件,这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盲点。为凸现这一条件,可借助体积关系不是3倍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度信息加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
(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评析:
圆锥特征的复习简明扼要。圆锥高的复习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具体化、形象化。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评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平与不公平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十六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应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师:还记得哪些与圆柱圆锥有联系的计算公式?
生:回答相联系的数学公式。
师:到底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抢答练习好吗?
生:回忆基本知识。
1、抢答练习,请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1)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12.56米,求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2、解决数学问题:
(1) 出示一圆柱图
师:看到这个圆柱体,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竞赛的形式来解决,竞赛要求:
1、时间3分钟。
2、请把问题、列式和结果写下来。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最多、列式和结果最正确。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学生汇报;
(半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底面积是多少?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现问题下面改正。
最佳设计方案。
有一张长方形的铁板长9.42米,宽6.28米。请你设计出一种就地围装粮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计)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小组成员汇报方案。
师:如果每立方米可装粮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约可装多少粮食吗?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验证、合作、估算中,老师很高兴。哪些同学可以得到仓库保管员的应聘书呢?请来谈一谈你现在的.心情及感受。
课前思考:
潘老师设计的本课时教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以往的复习课有所不同,重在将所学知识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系统复习,估计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对复习产生一些兴趣。
因为这一单元涉及到的知识较多,而且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也都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还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
下面补充这样几题:
市民广场砌了一个圆柱形的喷水池,从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径是5米,深1.2米。
1.
(1)这个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这个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这个水池装满水,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围一圈栏杆,栏杆长多少米?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十七
(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3)3、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和体积分别相等,已知圆柱体的高6厘米,那么圆锥体的高是()厘米。
(4)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
(5)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6)一个圆锥体底面直径和高都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7)一根长2米的圆木,截成两同样大小的圆柱后,表面积增加48平方厘米,这根圆木原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8)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9)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
(10)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十八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合作精神。
2、知识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积。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关键公式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和圆锥体必须是等底等高,则它们之间才存在必然的关系。
活动一:比大小。
活动目的:激发求知欲望。
课件播放: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春笋也从睡梦中醒来,三只可爱的小熊猫来到竹林中踩竹笋,它们都踩到了一只竹笋。熊猫都都说:今天我踩的竹笋是最大的。熊猫眯眯听了不服气的说:谁说的,第一大的应该是我的竹笋。熊猫花花也不甘示弱的说:不对,不对,我的竹笋应该是第一大!
师:竹林里的争论还在继续着,同学们,到底三只熊猫的竹笋谁的最大呢?让我们来猜一猜吧!
师:我们光是猜,说服力并不强,那么能找到什么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活动二:议一议。
活动目的: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讨论、交流、探究,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关。
1、出示课题。
2、找圆锥体和学过的什么体有相似之处。
3、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的关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二十
1、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习惯。
重点: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及应用。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图形?你能说说有关它们的知识吗?
2、学生说,教师板书:
圆锥圆柱。
特征1个底面2个。
扇形侧面展开长方形。
体积v=1/3shv=sh。
二、提出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目标。
三、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1、填空课本1----2(独立完成后校对)。
已知:底面积、直径、周长与高求体积(小黑板出示)。
(二)、综合训练:
1、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1/3。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都可用v=sh。
(3)一个圆柱形容器盛满汽油有2.5升,这个容器的容积就是2.5升。
(4)圆锥的体积是否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6平方厘米,那么高是4厘米。
2、应用:练习四第45题任选一题。
3、发展题:独立思考后校对。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二十一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教案篇二十二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2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