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确保教学过程有效有序。教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使用这些教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的思路和参考,加强教学效果。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2、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预习提纲。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2、三角形按角可以分哪几类?
3、三角形按边可以分哪几类?
4、每个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
二、展示汇报交流。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
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4、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三、反馈检测。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请各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美丽图案。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二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拼组吧。(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1、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对小兄弟,你能找出来吗?说说为什么说它们像兄弟。
2、引导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的边,说说自己的发现。
3、师: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如:折、量等,证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请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师归纳并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玩一玩吧!
三、实践操作,感知关系。
1、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2、用四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一拼,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
3、四人小组合作,用红、绿两种颜色的三角形卡片,试一试能拼成什么样的图案呢?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出的图案最漂亮?(展示、评价小组作品)。
4、师:小朋友们通过小组合作拼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一个个都是很棒的图案设计师。现在就请你们帮小强家一个忙,他们家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4块地板砖就能拼成一个图案。现在老师这儿有四块地板砖的样本,请你们发挥想象为小强家设计地板图案吧!(展示设计成果)。
5、听音乐,做风车,吹一吹,玩一玩,说说在做、玩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三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既不是上学期知识的再现,更不知识的拔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具和电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组。
课的开始先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学生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个时候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看一看、动手验一验、折一折,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点难度,因为学生们还从来没有自己动手验证过一些物体的特点,这个时候我就进行了提示教学“动手折一折”;下一个环节是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由于刚才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有了思路,照猫画虎进行了验证,这个时候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学生。接下来让学生轻松轻松,动手做一个风车,这个是学生爱做的事情,但是在做风车的过程上,我提出了要求,就是让学生观察在做风车的过程上,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能够回答出,刚开始是长方形,然后是正方形,接着是四个三角形,风车转开以后又看到了圆形,从而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做完风车后,开始用平面图形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这时只能拼出极简单的图形,比如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一个大正方形等等,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现成的作品,进行作品欣赏,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大开眼界,顿时有了自己的'拼法,这时的课堂又一次进入了高潮。
最后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脑,拼组熊猫的拼图,可是我却忽略了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孩,还不会用电脑,就临时改成了学生说我操作,这一点是我的疏漏。总而言之,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老师引导的还是多,可是过后一想,如果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这节课的任务根本完不了,因此有哪一位老师有好的想法,请留言转告,谢谢!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四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和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2、平面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前播放《大风车》主题曲)小朋友,喜欢刚才听到的歌吗?那是少儿频道《大风车》节目的主题曲。今天,老师不但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大风车的歌,还带来了一个漂亮的大风车。(老师拿风车并让它转起来)。
想玩吗?不过大家得自己做,能行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比较。
谁来说说做风车都需要哪些材料?
不错,除了小棒、大头针(图钉),还需要一张纸做风车的风叶,需要什么形状的纸呢?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在这些图形中,谁和正方形最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它们都有四条边、有四个直直的角)。
3、那它们有不同的地方吗?
(1)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跟老师一起说:对边。长方形有几组对边?(两组)。
观察一下,长方形的对边怎么样?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对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板书:对边相等),一起说:长方形对边相等。
(2)那么正方形的4条边如何呢?
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板书:4条边都相等)一起说:正方形四边都相等。
拿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我们一起来做吧!
(1)教师演示。
(2)学生试着做,教师指导。
5、说说你在做风车、玩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平面图形:
(1)用2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拼一拼。你拼出了什么?(正方形长方形---可以看出拼出一个长方形至少用2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
用2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出一个正方形,那么用2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能不能可以拼出一个长方形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用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你用了几个正方形?(可以看出拼出一个正方形至少用2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
小朋友真聪明,这些拼组没难倒大家,老师现在要加大难度了。
(3)你能用4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能拼出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可以看出拼出一个大正方形至少用4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
小朋友真能干,能用简单的图形拼出这么多的图形,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小小魔术师(独立完成p28“做一做”)。
小朋友们又聪明又能干,老师奖励大家做游戏好不好?
游戏:小小魔术师请把一个圆变成一个正方形。可以参考上大屏上的方法。
小魔术师们圆满完成了任务。(奖励一只铅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一起制作了大风车,还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大家学得非常认真,(出示拼组出的画,问:美吗?)我相信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会拼出更多更美的图案,把我们的国家、学校和家装扮的更漂亮。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五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注意所学知识的前后练习。
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例1是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通过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一说,以突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
例2是一个拼组活动,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2、平面图形的转换1课时。
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1、例2,28页做一做,练习六1、2题,30页折纸飞机。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
(3)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平面图形的关系:
(1)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2)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
(3)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
(4)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6)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拼组有什么收获?
三、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用一个剪出一个吗?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
(2)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六第1题:用拼一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3、完成第2题。
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5、30页教你折纸飞机。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
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
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
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二、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
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
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
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
三、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板书:四边相等)。
现在,豆豆要来考靠大家。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学生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出示圆和正方形。)。
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例3,28页做一做,练习六37。
教学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之间、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块,请你选择一些自己拼组看看发现了什么?拼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进行拼组活动。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全班共同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练习。
1、28页做一做:这是一个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转换的活动。
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做一个圆柱,学生独立操作即可。做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使学生看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第3题:这是一道数小正方体个数的题。
数正方体的个数。
3、第4题:这是一道连线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感。
给出了一个长方体,另外给出了它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面哪个是它下面的面,哪个是左边的面,哪个是后边的面。
4、第6题:这是一个拼图的活动。
在里填入适当的序号,拼出熊猫头。
5、第7题:
6、用1423做成一个,数字4的对面是数字()。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27平面图形的拼组,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各一张,磁铁10个,风车(大头针、铅笔、长方形纸),圆形纸,剪刀,课件、小刀。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圆形纸各一张,16个三角形。
小组(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四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小棒10根、两个一般的三角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一一出示几个图案。)问:这是什么?
出示:
师:房子、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成的。
(师一一贴出)。
二.认识图形的特征。
1.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对好兄弟,他们长的很像,猜猜他们是谁?
(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为什么是它们呢?(他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
2.(都有4条边。)。
师:你能来指指它们的4条边吗?
(指名一个学生指)一起指。
师:(指着这2个图)他们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都有4个角)。
师:你能来指指它们的4个角吗?(一生指)同桌指。
3.师:刚才我们找出了两兄弟相同的地方,再仔细观察,他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出现对边)。
师:你指的对边是什么?能拿着你的长方形纸来说说吗?
(学生边指边说)。
(没出现对边)。
生: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师:长方形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吗?
哪两条边是一样的?你来指一指。
师小结:像这样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板书:对边)。
齐读对边。
师:上面一条边的对边是下边,那下面一条边的对边呢?(上边)。
这是一组对边,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生指另一组对边)。
4.验证。
师:长方形的对边真的一样长吗?你有什么办法告诉大家长方形的对边是一样长的?
请你拿出长方形纸,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一试。
学生活动。学生对折。(上下对折,发现长的一组对边相等,左右对折,发现左右一组对边相等。)。
师:把你的方法先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反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方法?
师小结:大家想到了折一折的方法,真了不起。(电脑演示)一起来看一下。先上下对折,发现上下这组对边完全重合,他们就是一样长的。再左右对折,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5.正方形验证。
(师板书:四条边都相等。)。
学生活动。
反馈:(一生折。)。
师: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也来看一看吧。(先斜着对折,再对折,四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了。他们确实是一样长的。)。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给擦掉了。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三、实践操作,感知关系。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
你能拼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吗?请你用这个信封里的材料,拼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提供4组材料:1。小棒。2。两个长方形。3。4个正方形。4。两个不能拼成正方形的长方形)。
师:拼好的小朋友,告诉你的同桌小朋友,你用什么东西拼成了什么图形?
反馈。(1)小棒。你用了几根小棒,拼出了什么图形?
还有哪些小朋友也是用小棒摆的?你拼出了什么图形?(上台展示)。
为什么正方形用4根小棒,而长方形要用6根小棒呢?
(2)长方形。你还拼出了什么图形?
同样是这2个图形,还有其他不同的拼法吗?
这样,其实是把哪两条边拼在一起?(长边)。
这样呢?是把哪两条边拼在一起?(短边)。
(3)生:不是。(上台)这样的两个长方形无论把长边拼在一起,还是把短边拼在一起,都还是长方形。
师:是吗?也就是说只有特殊的两个长方形才能拼成正方形。
(4)正方形。你拼出了什么图形?
拼出正方形的小朋友举手。
用这4个小正方形,拼出的一定是正方形吗?(生:长方形)。
师:你来拼一拼。(学生上台拼)。
如果现在只有3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不能,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说,师操作。请你拿出长方形纸,用××说的方法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验证一下,确实是个正方形。
师:观察一下,现在多了些什么?(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剪开这些三角形,做一个风车呢?(师操作)。
这样一个漂亮的风车做好了。瞧,风车转动了。(媒体)。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图形?(圆)。
3.师小结:通过做风车,我们把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正方形里发现了三角形,做成了风车后,又看到了圆。其实,圆通过折一折,剪一剪,也可以变成正方形呢?看!
媒体出示。师:你看明白了吗?
指名说。师:他的话你听明白了吗?再来说一说。
学生动手做。师:请你拿出圆纸片,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
已经完成的小朋友,举起你的正方形纸片。
四.欣赏。
师:正方形可以变成圆,圆也可以变成正方形,生活中还有许多漂亮的图形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简简单单的图形,通过拼一拼,组成了各种美丽的图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图形的拼组)。
你能用手中的材料,也拼一个美丽的图案吗?
学生活动。反馈。他拼出了什么?
师小结:通过拼一拼,我们发现图形中的奥秘真不少,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会创造出更多美丽的图形。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七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1、例2,28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20题,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完成,电脑计时2分钟。)。
二、情景引入。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要领你们去图形王国参观学习,你们想去吗?
三、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引旧入新,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图形王国的向导,引出所学过的图形,学生认一认。
(2)先后出示长短不同的5条线段,让学生选其中的4条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说说选择它们的理由。
在学生说出理由的同时讲解“对边”的含义。
2、动手操作,具体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设难:你如何证明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呢?
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方法,之后再让学生看书第27面例1中的对折方法,引导学生对折证明。
(2)老师小结并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叠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4)老师小结并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先动手拼,再分别展示学生的作品。
(2)教师提出要求:用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你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呢。
先让学生动手拼,再分别展示学生的图形。
(3)用四个三角形可能拼出什么图形?
把拼法不同的图案展示出来,并加以表扬肯定。
4、课中操:《小手拍拍》。
(1)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
(2)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
(3)圆形转换成正方形。
四、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1、说出图中是用哪些图形拼出来的。
2、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问:它们能否拼成一个正方形呢?为什么?
3、生活中的拼图。
出示几组生活中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图形拼组的实用、美观,激发学习兴趣。
五、质疑问难。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六、小结本课内容。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已经系统的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并且前一节课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做基础,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更好的理解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点生长”型。
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是一棵树上两个一级节点,而退位是其发展下的二级节点,不退位减法完全可以迁移到退位减法中来。因此,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及时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
(2)重视发展学生的“活动指导策略”。
教材安排了摆小棒的图,要学生从中解决退位减法的突破口,不同的操作,会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合作,提倡算法多样化。
(3)“用数学”与“计算”融会贯通。以往的计算教学都是计算与应用想隔离,此处没有将“用数学”单提出来,而是将实际的情景作为先导,牵出我们需要研究的算式。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生活性与有用性。
(一)教法。
1.指向策略:引导矛盾。
在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经验上,再用原来的办法就绝不了了,强调“6—8不够减了,怎么办?”
2.过程教学。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解题的思维价值,突出体现“自主性思维性”。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体验摆小棒的过程,在其中感悟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维。
3.方法渗透。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此处要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才能把数学讲懂、讲活、讲深,才能使学生头脑形成一个具有“活性”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问题解决。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教育的又一原则,注意设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学法。
1.迁移、推理。
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堆积——压缩”的过程,是在纷繁的数学知识中抽取精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灵活的应用、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基础上,有了更大数的概念,积累了“不够减怎么办”的经验,从而推想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动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导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是对学生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几个先决的条件,如:
(1)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活跃思维,创造参与的全体性。
(2)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
(3)展示机会。
(4)及时鼓励和评价。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已有知识基上,通过形象的动手操作,清晰退位减的过程,突破重点难点,获得新的知识。
实物、课件、小棒。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部分第二课时。本课作为计算的一种类型,属于《新课标》四个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数学的学习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教师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视认识向重视发展转变,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题,教师要在万变中“扶植”课堂进行顺畅,以变应变。
以下几点体现了“发展”的教学观:
1、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
布鲁姆说:“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讲述新的计算类型之前,要正确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对于这点的处理,可以在提问的环节不压抑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思考,还可以顺势复习旧知,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师将大家带入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矛盾“6减8不够减了”,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在推理和思考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倾听,进行体验,激发更多的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新教学理念积极倡导的,也是我们正在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瞬间迸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比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计算36—8时可以生成很多的算法,是一个方法创新的好机会。另外创新是在活动中生成的,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充足条件,这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可能性的前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图片)。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屋檐人家-学习库: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十一
我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27页,课题是《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一、说教材;二、说目标;三、说教法;四、说学情学法;五、说教学环节;六、说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并启发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启发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以及平面图形的拼组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根据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2、技能目标:学会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换,对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我设计了“争上游”、“拼图大赛”、“争当百变小明星”等课堂活动,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理解,归纳出重点,从而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对较弱,再加上本节课活动性较大,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涣散的现象,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引导学生在兴趣导入的基础上,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比一比,争一争,既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归纳表达能力等。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探索发现,学习新课;巩固运用,实践创新;运用技能,发展能力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演示:屏幕上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简要地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随后老师扭转话题:“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小朋友们,你们可得睁大眼睛看清楚哦!”课件演示:这些平面图形经过不同方式的拼组,变成了组合图形轮船、火箭等。通过这个“变魔术”的小环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并由此点明课题:这个魔术的名字叫“平面图形的拼组”。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学习新课。
(1)教学例1指导学生沿虚线折纸,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
在折风车的练习中,通过课件出示折风车的四个步骤,让学生依据图示动手练习,并启发学生去探索折风车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感知平面图形可以相互转化的特点。
(2)教学例2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利用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来拼组各种图案,拼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拼就怎么拼,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从而激励其他学生进行更多更好的创作。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利用课件出示综合拼图,告诉学生这是上届小学生图案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通过这几幅作品激发起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以实现巩固运用,实践创新的目的。
第四环节: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具中被拆散的大熊猫的卡片进行拼图,使学生能进一步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板书是课堂教学重点的重现,按照教学程序展示教学要点,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折风车过程中平面图形的变化,以及在拼图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作品,都要在板书中出现。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剪、拼、说等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2、学生在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四边形,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学习。
课前我先学。
剪一剪、拼一拼、填一填。
三角形特征。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边三角形。
拼组成的图形。
二、 堂上学习。
1、小组内交流、边汇报边摆出来。
3、如果把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放在一起来个快乐大比拼,你们行吗?好,请拿出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拼一拼,同桌合作,看谁拼出的图案最漂亮!
4、展示学生作品。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
1、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之间、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二、学生活动。
1、 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块,请你选择一些自己拼组看看发现了什么?拼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 学生进行拼组活动。
3、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 全班共同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练习。
1、 28页做一做:这是一个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转换的活动。
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做一个圆柱,学生独立操作即可。做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使学生看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 第3题:这是一道数小正方体个数的题。
数正方体的个数。
3、 第4题:这是一道连线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感。
4、 第6题:这是一个拼图的活动。
在 里填入适当的序号,拼出熊猫头。
5、 第7题:
6
四、小结:
1、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 谈一谈你的收获。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十四
1、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mp-lab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用mp-lab平台进行拼组,感知几何美和数学美。
(2)、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体会探索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在mp-lab平台上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利用mp-lab出示一张活泼可爱的机器人图画,还显示了机器人的一句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生很快说出“机器人!”接着机器人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组成的吗?”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这样的导入,目的是通过mp-lab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理念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新课标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大胆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充分运用mp-lab的软件进行操作,大胆尝试,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
这部分内容我分为五个活动进行:
(1)师:“请你用2个正方体在mp-lab的平台上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独立操作,很快得出能横着拼、竖着拼都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斜着拼,此时进行评价: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建立初步的、最简单的空间观念。
(2)师:“再请你用3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在2个拼的方法上进行让学生独立拼组,学生还会说出能拐弯拼,由此可见,运用mp-lab的进行操作,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师:“老师想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能帮帮我吗?”先让学生2人一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
接着反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拼的?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同时进行评价说对了的学生:你是个抽象思维很好的学生,你太棒了!
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组成其它的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方体的拼组,还要学会长方体的拼组,你能用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吗?”学生独立拼组,反馈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仅可以拼组成更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组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突出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数一数、猜一猜。
1、mp-lab的平台出示用长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数一数,老师用了多少个长方体?
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基础之上初步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变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动手做一做。
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由于mp-lab的平台不具备三维空间的功能,所以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展示。
意图在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小小设计师。
1、简单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会了什么?
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利用今天学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知识来当一名小小设计师。
3、提问:你想设计出什么图形或模型?
4、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5、汇报设计的作品。
这一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mp-lab的平台,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由于练习六中的第三题一在第二个环节解决了,这里重点讲这一题,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面来推测。而这个特征,学生并没有学过,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所以我用进行mp-lab的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设计意图:运用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进行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面与体的关系。
(四)、总结。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出来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你都看过了哪些?”这一步骤,还准备了几幅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热爱数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充分运用mp-lab的平台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等手段,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mp-lab培养全体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限制导致教具、学具满足不了需要,迫使我们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在小组学习中,往往只能由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观看的学生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利用mp-lab教学上课时,每人一台电脑,学生自己点击鼠标,动手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索,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悄然增浓,真正做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利用mp-lab教学比常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利用mp-lab让每个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在mp-lab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的操作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利用mp-lab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学生在利用mp-lab操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自己动手去画、移、拼、想,把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就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思考:如何利用mp-lab平台进行平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演变呢。初次参与这一课题组,对于我来讲是个成长的过程,成长中有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中,mp-lab平台的将会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说课:分数除法(一)。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_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平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_lab的优势。
1、利用mp_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_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_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在mp_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_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_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_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_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_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_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_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_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_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_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统一,不便于统一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平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平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_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_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_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_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28例3及“做一做”,练习六的第3、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及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
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漂亮美丽的物体都是由它们组成的,老师相信同学们用它们也能摆出很多漂亮的物体。现在同学们的手中都有很多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学生分组拼,拼完后在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深化。
(1)学生动手操作: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2)练习六的第3、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六的第7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后实物演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四、全课小结。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十六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x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平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xlab的优势。
1、利用mpx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x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x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在mpx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x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x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x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x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x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x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x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x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x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x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x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x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x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x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统一,不便于统一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平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平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x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x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x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x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图形的拼组教案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
教具、学具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积木若干。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3.课件一套。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感知特征。
现在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起一块积木,其他同学说一说你所看到的那一面是什么形?
生1:我横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张小床。
生2:我竖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柜子。
小组汇报: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拐角;
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台阶,也可以拼成一朵梅花;
8个小正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
师:刚才我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你们想用长方体来试试吗?
请同学们用2个、3个、4个……长方体来拼组,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全班交流:2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长方体;
2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细长的长方体;
3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台阶。
4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小组拼摆的结果。
3个长方体和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2个长方体和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1个长方体和6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1个长方体和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长方体。
……。
如果还有更多的例子,请同学们课下后再告诉给大家好吗?
做一做。
数一数。
指导看书。
做练习六第2题和第4题。
教学设计说明。
专家评析。
洪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执教: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洪瑞。
指导教师: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徐玉梅。
评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徐玉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19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