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十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4 12:27:20
最新《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十八篇)
时间:2023-03-24 12:27:20     小编:zdfb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一

“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这句话讲的是母亲对孩子过于保护,让孩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成长,使他们变得娇弱,实则是危害。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一种残酷。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少受痛苦,却让他们在达到理智的年龄时,遇到更多的痛苦,岂不是愚蠢?

医药这一学问危害大。“我不知道医生给我们治好了什么样的疾病,但给我们带来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胆怯,轻信和对死亡的恐惧。”虽说医生能治好身体,却消灭了勇气。若我们成天将时间消磨于怎样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没有一点价值的。

“让孩子把保姆当佣人看待……保姆来看望,就让孩子不要理睬。”养育孩子本是父母的义务,但有些母亲从小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却又怕自己跟孩子不亲,就让孩子将保姆当作佣人对待,并且在后来保姆来看望的时候,不予理睬。这其实是教会了孩子“忘恩负义”!

孩子远远离开家庭,住在寄宿学校,母亲不愿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则不愿培养孩子。一些父亲用钱雇来一个人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这个人就是教师。其实,这个被雇来的人被不能被称为“教师”,更确切地,我们可以称之为“导师”。一个能够被金钱收买的人,一个自己都没有受过培养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给他吗?这里提到的这个人,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用钱雇来的奴仆。如果家长能够真正意识到“父亲”的作用,就不会如此轻易而放心地让别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了。现今,那些钱财万贯的人,流连于醉酒的娱乐场所和金屋藏娇的温柔乡,却唯独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感,内心空虚,何尝不是引人深思的问题呢?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家庭的爱与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孩子的习惯和意识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远近判断能力,当孩子伸手想拿到远处的东西时,却发现够不到,就哭泣。这时,我们应该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里,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但若孩子发现自己的哭声可以让他得到东西时,就会不断地以哭泣来“命令”大人帮他做事。这种习惯从小就不能让他养成!所以,当孩子一声不响得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和东西的距离,我们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东西那;当孩子又哭又闹,又一边伸手时,就是“命令”,我们则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虽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但在这些生活细节里,他们俨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让他们发觉了哭泣能让他们“为所欲为”,家里就要哭声不断了。

“身体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缚在襁褓里的孩子哭的次数少。孩子哭,如果可能,马上给予帮助。如果你不能够解除他的痛,就应当镇镇静静的,切不可用抚弄的办法叫他不哭。你的宠爱不仅医不好他的疼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样取得你的疼爱。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随他摆布,他就变成了你的主人。”

孩子的哭泣是对疼痛或不适的一种表达,就像我们的说话一样。如果我们慌乱地抚弄,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让孩子知道哭声可以给他“权利”,就完了。你愈是对孩子的哭不感到厌烦,就愈是不会为了要他们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吓他们或者惯他们,他们也就没有如此的胆怯和倔强,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们的自然状态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玩意儿,金的,银的铃铛,小水晶片,各种各样的稀奇玩具。多么没有用处却有害的东西啊,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奢侈和虚荣的习性。所以,别给他们什么铃铛,稀罕玩具。几根有叶子和果实的树枝,一只可以听到其中颗粒发响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这些东西,同那些玩具一样,也能够使他玩得挺高兴,并且还没有使他一生下来就习于奢侈的弊害。

“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不要过于挑剔他语言上的小毛病。”过于挑剔,会让他们讲话变得羞羞答答,说话也变得咬文嚼字,装模作样,整一个无聊讨厌的腔调。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灵动的腔调!

“凡是你打算给他的东西,他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么条件是才给。”你要给孩子东西,就高高兴兴地给,拒绝的时候,就要表示不喜欢的样子。不过,一旦拒绝,你就不能改变,不过他如何再三纠缠,你也不能动摇。一个“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铁墙。他碰个五六次,就会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来碰了。

对孩子过于严格,过于束缚孩子,反而会使他们更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闹得愈凶。

阅读了《爱弥儿》这本书,让我受益的教育话语实在太多,发人深省的语篇也无一一列举。故而,我只能浅谈自己的读书所感,希望同行们多多指正,与我交流!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二

本学期,我读了《爱弥儿》一书,浅尝这本书中的教育谈论,我加深了对生活中有关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认识,理解了小事背后所蕴涵的教育意义。《爱弥儿》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经验体会。它深入浅出,谈到家庭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涵盖了不少平日我们忽视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现在,我结合本书中令我有所启迪的语句,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

“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这句话讲的是母亲对孩子过于保护,让孩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成长,使他们变得娇弱,实则是危害。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一种残酷。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少受痛苦,却让他们在达到理智的年龄时,遇到更多的痛苦,岂不是愚蠢?

医药这一学问危害大。“我不知道医生给我们治好了什么样的疾病,但给我们带来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胆怯,轻信和对死亡的恐惧。”虽说医生能治好身体,却消灭了勇气。若我们成天将时间消磨于怎样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没有一点价值的。

“让孩子把保姆当佣人看待……保姆来看望,就让孩子不要理睬。”养育孩子本是父母的义务,但有些母亲从小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却又怕自己跟孩子不亲,就让孩子将保姆当作佣人对待,并且在后来保姆来看望的时候,不予理睬。这其实是教会了孩子“忘恩负义”!

孩子远远离开家庭,住在寄宿学校,母亲不愿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则不愿培养孩子。一些父亲用钱雇来一个人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这个人就是教师。其实,这个被雇来的人被不能被称为“教师”,更确切地,我们可以称之为“导师”。一个能够被金钱收买的人,一个自己都没有受过培养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给他吗?这里提到的这个人,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用钱雇来的奴仆。如果家长能够真正意识到“父亲”的作用,就不会如此轻易而放心地让别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了。现今,那些钱财万贯的人,流连于醉酒的娱乐场所和金屋藏娇的温柔乡,却唯独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感,内心空虚,何尝不是引人深思的问题呢?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家庭的爱与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孩子的习惯和意识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远近判断能力,当孩子伸手想拿到远处的东西时,却发现够不到,就哭泣。这时,我们应该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里,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但若孩子发现自己的哭声可以让他得到东西时,就会不断地以哭泣来“命令”大人帮他做事。这种习惯从小就不能让他养成!所以,当孩子一声不响得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和东西的距离,我们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东西那;当孩子又哭又闹,又一边伸手时,就是“命令”,我们则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虽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但在这些生活细节里,他们俨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让他们发觉了哭泣能让他们“为所欲为”,家里就要哭声不断了。

“身体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缚在襁褓里的孩子哭的次数少。孩子哭,如果可能,马上给予帮助。如果你不能够解除他的痛,就应当镇镇静静的,切不可用抚弄的办法叫他不哭。你的宠爱不仅医不好他的疼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样取得你的疼爱。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随他摆布,他就变成了你的主人。”

孩子的哭泣是对疼痛或不适的一种表达,就像我们的说话一样。如果我们慌乱地抚弄,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让孩子知道哭声可以给他“权利”,就完了。你愈是对孩子的哭不感到厌烦,就愈是不会为了要他们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吓他们或者惯他们,他们也就没有如此的胆怯和倔强,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们的自然状态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玩意儿,金的,银的铃铛,小水晶片,各种各样的稀奇玩具。多么没有用处却有害的东西啊,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奢侈和虚荣的习性。所以,别给他们什么铃铛,稀罕玩具。几根有叶子和果实的树枝,一只可以听到其中颗粒发响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这些东西,同那些玩具一样,也能够使他玩得挺高兴,并且还没有使他一生下来就习于奢侈的弊害。

“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不要过于挑剔他语言上的小毛病。”过于挑剔,会让他们讲话变得羞羞答答,说话也变得咬文嚼字,装模作样,整一个无聊讨厌的腔调。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灵动的腔调!

“凡是你打算给他的东西,他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么条件是才给。”你要给孩子东西,就高高兴兴地给,拒绝的时候,就要表示不喜欢的样子。不过,一旦拒绝,你就不能改变,不过他如何再三纠缠,你也不能动摇。一个“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铁墙。他碰个五六次,就会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来碰了。

对孩子过于严格,过于束缚孩子,反而会使他们更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闹得愈凶。

阅读了《爱弥儿》这本书,让我受益的教育话语实在太多,发人深省的语篇也无一一列举。故而,我只能浅谈自己的读书所感,希望同行们多多指正,与我交流!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三

十月接近尾声,打开窗户,银杏树的叶子已是一树金黄,在深秋清冷的风中有几片不安分,唱着飒飒的秋之歌,纷纷落下,像是悲吊秋的离去,又像是迎接寒冬的到来。《爱弥儿》的研读已接近尾声。平时忙于工作,只有在周末,才能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写点读书的感受。

一、开卷有益,“施压未必真无情”

以前也读过卢梭的一些书,但看到卢梭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了教养院,自己这个所谓的父亲却在大谈教育,觉得有点讽刺的味道,所以不是很喜欢卢梭这个作家,还有就是在小时候,有一次为了逃避责任,诬陷了一个侍女,结果侍女被主人赶出了家门。卢梭在《忏悔录》里,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深深忏悔,生存环境的不如意会改变许多。但后来,卢梭在自己不断地努力下,和在几位贵人的资助下,逐渐走出生活的低谷,随着自己作品的问世,逐渐步入社会的上层。认真研读这本书,是在乡村教育家读书会中,每一次的研讨,每一次的作业督促,都成了一种阅读下去的动力,当然细细品读,也渐渐被作品的精彩之处深深吸引。

作为老师,在忙碌的工作之于读点书,真的是很有必要,读就有收获。这次的作业是针对后两张,卢梭的假设样子“爱弥儿”已不如青年,马上要迈进婚姻的殿堂,作为教父的卢梭如何引导他呢?和童年、少年时代一样,也是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和苏菲开始了爱情之旅。

二、男女有别“爱情真谛是互相尊重”

在书中,爱弥儿身体强健,渐渐成熟,需要一个女性的陪伴。在卢梭的眼中,这个女孩必须能担当起一个成年女性所应该担负的一切。成熟、稳重,大方而又不失羞怯。于是,爱弥儿和苏菲见面了。爱弥儿渐渐喜欢上了苏菲。于是,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去看她,但路途很遥远,要骑着马儿。当他到家门口的时候,苏菲早早地到了那儿,可不幸的是苏菲非常怕马,于是,下一次,爱弥儿像他的父亲提议,一定要步行去,可见,爱是想对方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

交往的过程是渐进的。书中详细地描述两人交往的过程。卢梭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恋爱期的青年男女是如何相处,甚至吵架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书中所要告诉我们的是男人和女人真的是有差异的,男人主动、强壮,女人则是防御性的。但男人会为了讨好女孩做许多事,女孩虽然弱小,却有控制男人的力量。真的是挺有意思。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男孩和女孩的确是上帝的美好创造。其实,真正的爱是双方想着对方。爱情永远是美好的,沉浸在爱情世界的两个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玫瑰园,亲密的话语如玫瑰花瓣一样,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但,女孩最需要的是尊重。就像苏菲故意疏远爱弥儿,爱弥儿非常苦恼,后来,苏菲才向自己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家境贫穷,而爱弥儿的家境比较殷实。这样,是为了对方更尊重自己,而不是一个把钱财看的高于一切的一个男子。

金钱从来都在爱情的左右,从未离开。简爱的一段爱情告白“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婚姻的真谛是彼此尊重、理解孩子已长大,要开始自己的生活,所以,作为父母的引导作用就渐渐变小,孩子要独立地面对一切,独自处理问题。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四

十月接近尾声,打开窗户,银杏树的叶子已是一树金黄,在深秋清冷的风中有几片不安分,唱着飒飒的秋之歌,纷纷落下,像是悲吊秋的离去,又像是迎接寒冬的到来。《爱弥儿》的研读已接近尾声。平时忙于工作,只有在周末,才能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写点读书的感受。

一、开卷有益,“施压未必真无情”

以前也读过卢梭的一些书,但看到卢梭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了教养院,自己这个所谓的父亲却在大谈教育,觉得有点讽刺的味道,所以不是很喜欢卢梭这个作家,还有就是在小时候,有一次为了逃避责任,诬陷了一个侍女,结果侍女被主人赶出了家门。卢梭在《忏悔录》里,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深深忏悔,生存环境的不如意会改变许多。但后来,卢梭在自己不断地努力下,和在几位贵人的资助下,逐渐走出生活的低谷,随着自己作品的问世,逐渐步入社会的上层。认真研读这本书,是在乡村教育家读书会中,每一次的研讨,每一次的作业督促,都成了一种阅读下去的动力,当然细细品读,也渐渐被作品的精彩之处深深吸引。

作为老师,在忙碌的工作之于读点书,真的是很有必要,读就有收获。这次的作业是针对后两张,卢梭的假设样子“爱弥儿”已不如青年,马上要迈进婚姻的殿堂,作为教父的卢梭如何引导他呢?和童年、少年时代一样,也是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和苏菲开始了爱情之旅。

二、男女有别“爱情真谛是互相尊重”

在书中,爱弥儿身体强健,渐渐成熟,需要一个女性的陪伴。在卢梭的眼中,这个女孩必须能担当起一个成年女性所应该担负的一切。成熟、稳重,大方而又不失羞怯。于是,爱弥儿和苏菲见面了。爱弥儿渐渐喜欢上了苏菲。于是,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去看她,但路途很遥远,要骑着马儿。当他到家门口的时候,苏菲早早地到了那儿,可不幸的是苏菲非常怕马,于是,下一次,爱弥儿像他的父亲提议,一定要步行去,可见,爱是想对方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

交往的过程是渐进的。书中详细地描述两人交往的过程。卢梭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恋爱期的青年男女是如何相处,甚至吵架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书中所要告诉我们的是男人和女人真的是有差异的,男人主动、强壮,女人则是防御性的。但男人会为了讨好女孩做许多事,女孩虽然弱小,却有控制男人的力量。真的是挺有意思。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男孩和女孩的确是上帝的美好创造。其实,真正的爱是双方想着对方。爱情永远是美好的,沉浸在爱情世界的两个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玫瑰园,亲密的话语如玫瑰花瓣一样,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但,女孩最需要的是尊重。就像苏菲故意疏远爱弥儿,爱弥儿非常苦恼,后来,苏菲才向自己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家境贫穷,而爱弥儿的家境比较殷实。这样,是为了对方更尊重自己,而不是一个把钱财看的高于一切的一个男子。

金钱从来都在爱情的左右,从未离开。简爱的一段爱情告白“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婚姻的真谛是彼此尊重、理解孩子已长大,要开始自己的生活,所以,作为父母的引导作用就渐渐变小,孩子要独立地面对一切,独自处理问题。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五

卢梭是18实际法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近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近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现在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面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现在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现在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宝贝,他们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独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确常见呢?满对生活中教育的现实,18世纪的卢梭早就在对教师呐喊了!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成人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成人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习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近教育的本真。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六

近段时间,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不自觉的粗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我觉得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

对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兴趣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观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他看来,只要从人类的初始状态即自然状态来考察人类的整个演变过程,才能发现人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天赋人权,才能认识到这种权利又是如何在社会状态之中散失掉的,也才能把人的自然自由作为一面镜子,鉴别出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平等和不自由。

我觉得身为教师的我们对于卢梭的观点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因此我觉得,为了要造就一个人,培养出一个为社会所用的人,用卢梭的话说就是,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是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注意的,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七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认的幸福因素健康、体力、良知以外,每个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实上,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和良心上受到的谴责,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个人的想象。

法沃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想要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获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幸福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会很快乐。同时,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坏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坚守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位置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脱离了那里。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八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应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理解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儿》,也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期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貌。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潜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好处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好处。人生本来就就应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但是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九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应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理解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儿》,也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期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貌。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潜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好处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好处。人生本来就就应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但是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十

最近,学校布置业务学习,我认真的学习了《爱弥尔》,这本书真好,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论和知识。

一、幼年时期良好教育的基本准则。

1、幼年时期良好的教育要尽可能让孩子从实物入手,不要从一头雾水开始。要舍得“浪费”时间,让孩子的欲望快来敲门。时间不等人,知识无穷尽,因此,关键不是教给学生各种学问,而是要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

2、在教育过程中不要加重他的学习负担。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强调具体性的方法,通过这个方法,每一个特殊的事物都可以与另外一个特殊的事物相联系。

3、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次序可以不断地刺激人的好奇心,大多数成人都按这个次序观察事物,按这个次序观察事物更适合孩子了。

4、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亲历亲为,这样取得的成绩,肯定比从他人学来的观念清楚得多。同时,他会养成不轻易迷信权威的习惯,他会融会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随着孩子智力的发展,他开始有了自主的意识。这时,就要让他研究真正的东西,要求他用心,持之以恒。

二、寓教于乐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尽可能让孩子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不要刻意地灌输些所谓的知识和道理。老师或妈妈所带出的儿童就要有儿童的样子,不合自然的打乱顺序,只能结出早熟的果子,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很快会腐烂。

三、不管妈妈或是老师,教育孩子,要在任何事情上,行动都要多于语言。因为孩子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刻的是亲身实践。在大自然的指导下,让孩子坚持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格,也能增强敏锐力,更容易增强理解力。

四、无知并不可怕,可怕是谬误;要记住,人之所以误入迷途,并不是因为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是。生活有朝气,活得畅畅快快,工作讲求效率,做得踏踏实实。

五、以爱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则人生到处充满了真善美。做人要真诚,不要骄傲,要懂得保持天真,要始终按照良心的约束去做事情,不要计较是否得到称赞。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十一

最近,学校布置业务学习,我认真的学习了《爱弥尔》,这本书真好,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论和知识。

一、幼年时期良好教育的基本准则。

1、幼年时期良好的教育要尽可能让孩子从实物入手,不要从一头雾水开始。要舍得“浪费”时间,让孩子的欲望快来敲门。时间不等人,知识无穷尽,因此,关键不是教给学生各种学问,而是要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

2、在教育过程中不要加重他的学习负担。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强调具体性的方法,通过这个方法,每一个特殊的事物都可以与另外一个特殊的事物相联系。

3、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次序可以不断地刺激人的好奇心,大多数成人都按这个次序观察事物,按这个次序观察事物更适合孩子了。

4、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亲历亲为,这样取得的成绩,肯定比从他人学来的观念清楚得多。同时,他会养成不轻易迷信权威的习惯,他会融会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随着孩子智力的发展,他开始有了自主的意识。这时,就要让他研究真正的东西,要求他用心,持之以恒。

二、寓教于乐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尽可能让孩子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不要刻意地灌输些所谓的知识和道理。老师或妈妈所带出的儿童就要有儿童的样子,不合自然的打乱顺序,只能结出早熟的果子,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很快会腐烂。

三、不管妈妈或是老师,教育孩子,要在任何事情上,行动都要多于语言。因为孩子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刻的是亲身实践。在大自然的指导下,让孩子坚持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格,也能增强敏锐力,更容易增强理解力。

四、无知并不可怕,可怕是谬误;要记住,人之所以误入迷途,并不是因为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是。生活有朝气,活得畅畅快快,工作讲求效率,做得踏踏实实。

五、以爱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则人生到处充满了真善美。做人要真诚,不要骄傲,要懂得保持天真,要始终按照良心的约束去做事情,不要计较是否得到称赞。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十二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他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因而也不懂得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为帝国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效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摹、体验,并初步掌握。

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格局。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十三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他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因而也不懂得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为帝国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效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摹、体验,并初步掌握。

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格局。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十四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个半月的时间下来,看得比较慢,所以上下两卷书并没有全部看完。但却也在看过的一些章目中窥见了这位伟大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见解。无论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则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上都给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关乎教育,关乎人性,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及生命本体探寻意义的煌煌巨著。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正像尼采曾说过的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在当时那个潮湿的环境中大放光彩,在经过时间沉淀,时代干燥了之后可能更能准确地定位其价值。《爱弥儿》中的一些论断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凡响的轰动与争议,哪怕是现在,面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们也能在这本像预言一样的书里面找到依据与线索,给我们启迪与智慧。

第一卷开篇,作者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或许作者并不是想要强调人性是恶,道德败坏,而恰恰正是为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婴儿们都天然的美好无瑕,并无后来的拙劣之分。卢梭从自然哲学观出发,认为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回归自然为精髓。他在书中几次三番的强调,“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是符合常伦的常识,然而真正能时时做到这样的家长或老师却不多。只有摆正成人与孩子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处理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价值观。

在受到卢梭提出的三种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时,我们能否发出感慨:“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然而我们又会产生疑问,自然赋予他什么呢?真正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卢梭自己也在书中提到,“这样的儿童教育,实行起来是要遇到许多麻烦的,因为只有眼光深远的人才懂得它的意义,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来,花这样多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不过是顽皮的儿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归于自然,把儿童当儿童,卢梭在教育爱弥儿时,会经常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情境:在 “种蚕豆”的故事中他们可以找农场主帮忙,通过自己的劳动的实际付出去体会别人的辛苦,使爱弥儿意识到他在这里投入了他的时间、他的劳动、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后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财产权;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他带着爱弥儿去蒙莫朗锡镇北的森林,让爱弥儿在对知识是否有用表示怀疑与疑问时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来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学习物理时他带着爱弥儿观看魔术师小鸭子的表演,让爱弥儿自己发现磁石异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实际事物触发,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视角来设计的情境,让爱弥儿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不是总在怀疑“这有什么用处”。

在看这些卢梭设计的教学场景时,经常对比着我会联想到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教育。我们学着所谓的丰富的知识,学富五车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脑袋里存储知识,我们以为装在了大脑里就会运用了,而事实上“会用”的场合也仅限于在考场和考卷上。就观察自己而言,学到的书本里的知识似乎与生活是完全脱节的。在生活中,我们不会用到高等函数,不会去算算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虑什么地砖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继续,所以我们依旧把学的有用没用的知识都打包起,束之高阁,积满尘埃。这边是无止尽的学,这边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没有充实的的生活,倒是两不相误!而在卢梭的教育理念里,我们应该抛弃那些繁重而缺少实际意义的教育模式。

“你们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的时间,否则你们将会后悔不及的;一到他们能感受到生的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孩子不应该是被逼着去学用剥夺了其玩耍时间为代价换得的无有用处的知识。也不该是仅为传授知识而学知识。“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所以问题不在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欺骗就行了。”

例如,卢梭在书中提醒人们:在这个阶段(10岁或12岁时),不必急于教孩子读书识字,不可让孩子成天沉沉闷闷地啃书,而应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他从没有见过的新奇的东西。正像卢梭在书中说的那样,知识是无穷尽的,而我们能够加以利用的生命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华里,绵延广浩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就在之前说过,尽管所谓的知识无穷,对于个体而言,真正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聪明的人懂得怎样去追求这些为数稀少的知识,而大多数人则更多的要与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的知识周旋。宝贵的光阴耗尽了,却也没有达到我们人生的初衷,快乐的享受生活。而对孩子们更是应该如此。记得美学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那些平时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的人们,在真正得以空闲下来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是一件多么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着还有什么想头。

当然,不排除这样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说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没有具体考核衡量的标准来判别。而书中,爱弥儿也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论而“想象的学生”。

另外,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无疑这样的做法会招来质疑,所以作为此种教育做法与理念的执行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能够抵制世俗的压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远见与智慧。所以确实,教育工作者的难为之处,更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长,也是同样有难处的。因此,卢梭在书中设想的也应只是理想状态吧!在不同的现实社会中种种琐碎的阻力都会使我们无法完成心中所设想的理想状态。

“在书里面,作者写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观教育。”而对于已经具有一些经验了的更为年长些的孩子,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然而,唯独为人们所遗忘的,而且最易于被人们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卢梭指出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即学会怎样去感受。如怎样摸,怎样看,怎样听。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就像中国古语说的那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在一定阶段,“锻炼感觉”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被我们一直传颂。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教无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虽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背景,但我们还是能跨越时间、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鸣。诸如,卢梭也很强调兴趣、爱好,远比知识重要。里面说到,“智慧的平静的岁月是那样的短促,它过的那样迅速,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径,所以,企图在这段期间内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实在是一种妄想。因此,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有道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问本应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了兴趣的发现才会引起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挖掘。知识、书本是多的学不完,看不完的。与其打一百口浅井,不如专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前者徒劳浅薄花同样的力气却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后者却井水汩汩。读书也是这样,记得老师也经常强调,学而精。在某一方面有着最为得力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无用功。仔细寻觅一方面适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罢,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相比于现在的各种教育方式,优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仅存于书本中,束之高阁。

在实际中,仍贯彻着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则,使教育发展滞缓,优秀人才培养更是受阻。这是紧重要的问题。卢梭又指出,建立在爱好兴趣几点上的学习,也要时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负担,以至使他感到厌倦,而在他快要困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马上停下来。他说道,“重要的不是他学多少东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违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们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强硬的要求他们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们怎么不感到愤慨”。“野蛮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关怀的教育,当然并不是说教育的内容失却了这些,而仅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经是野蛮的了,所导致的也只能是野蛮的产物,直到最后流血受伤。读到这里,引发的感慨是,当一位成功的老师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师终究还是不同,前者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后者是付诸于实践。甚至觉得,教师需要一种东西,“天赋”。

我很喜欢书中谈到的这个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个年纪只有九到十岁的儿子的学生,有一天傍晚,他同老师和孩子一起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去散步,那里有一些小学生在放风筝。父亲边走边问他的儿子:“风筝的影子在这里,风筝在哪里?”那个孩子连头也不抬一下就立刻回答说:“在大路的上空。”“不错,”海德爵士说,“大路是在太阳和我们的中间”那位父亲听见这句话,就吻他的儿子,考完以后,也没有说什么话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给老师一张钱票,在它的薪俸之外还给了他一笔年金。这位父亲是多么贤明,他的儿子是多么有出息,那个问题正适合与用来问他那样年纪的孩子;他的回答虽然简单,但是你可以从其中看出那个孩子的判断是多么准确。

也许这个故事乍一看平淡无奇,并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让人眼前一亮或震撼。“你自己必须要有很深刻的判断能力,才能评价孩子的判断能力。”一个出色杰出的老师必须具有这种很深刻的判断能力。而实际中,苛求这样有远见与智慧的和深刻判断力的老师是不现实的。出现的多有这样一类的老师:“一个教师考虑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比考虑他学生的利益的时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样证明他没有浪费时间,证明别人给他的薪水他是受之无愧的。

他把一套易于表现的本领教给他的学生,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夸耀于人……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满意,此后,他把他的东西收拾起来就走了”,可以说教师中存在这种境况是很多见,很普遍的,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当然这是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制定规定教学任务,姑且称之为“集约型”的教育方式。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当然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如此,或者说并不是一位教师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贯彻如此。还是有很多不仅是为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学片段的。我们高中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不一般的历史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怀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实,讲真话……让我至今记忆深刻。他总是重复强调说,中国人,我们缺少的其实只是常识,而实际中被我们所称之为的常识却早已违背了人性。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摸索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参与带孩子的摸索过程中,而只需陪伴在一旁,悉心耐心的观察孩子,从而使孩子在这一自然过程中顺着自己的天性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加以重视”。在帮助孩子养成生活习惯的同时,卢梭强调教师不单纯是要做言辞及行为上的巨人,而是应该“谨言慎行”。从文本中,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是说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样。文中举出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当爱弥儿跌倒时,教师会镇定的注视他,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平静地呆在原处,爱弥儿看到老师这般态度便也会平静地对待摔倒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来。可以看出,教师可以有效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不一定要随时灌以满满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只需随时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节中,还有一个教育现象。“名门巨户之家的教育,只是在于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与众不同,所以它总是选择最花钱的科目教,,而不愿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处也不教。”看到这里,我的感慨是,卢梭概括洞察的确实深远。历来,不分国界,似乎都走不出这个名利的圈子,看看当今社会上的各种教育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卢梭就拿这个举了两个例子,学骑马与学游泳。在商业化社会,趋利趋名的心理在大众心里越来越浓厚,也许教育的初衷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对有用知识的追求,对为人类幸福服务的那些聪明而为数甚少的知识的态度如何,摆在怎样的高度。

有人说,中国至少在近两三百年内,教育不会有太大改观。确实,无论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对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家都能说出一二。我们对比国内外,感叹中国式教育的失败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很多人,看到诸多问题所在,没能够试图提出解决办法,只寄希望于时间、后人来为我们“现状后改变”,这是一种看法。也有人反映,确实,教育制度牵涉着其他关键要素,就会提到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然而,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先哲们提出的伟大思想吧!在专制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一些预见性问题与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给我们启发。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品格高尚的作者对话,在惊叹其思维火花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境界。卢梭花了20xx年心血思考和3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值得我们几遍的细细研读,收获通向幸福的知识!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十五

打开《爱弥儿》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卢梭这样的启蒙思想家会写一本育儿书,还是分年龄段来写的(0-2岁,2-12岁,12-15岁,15-20岁,以及20岁之后的爱情与婚姻),乍一看目录颇有点实用育儿手册的感觉。书读下来才发现,卢梭写这样一部教育论著并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就阐述了野蛮人在自然状态中生来自由平等,是人类踏入文明之后产生了种种欲望,才造成了人类之间的不平等的观点。这是卢梭倡导自然教育的起源,是《爱弥儿》的理论基础。

卢梭认为,好的社会制度能使人改变自己的天性,让他由独立的个体(自然人)变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公民),从而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能够合而为一。然而,他似乎对现实中好的社会制度并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在第二章中他写道:「因为我们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即到底是培养一个人还是培养一个公民?由于这两个目的是相对的,所以与此相对应的两种教育形式也是相对的:一种是公共教育,另一种是家庭教育。」对于公共教育,卢梭推崇柏拉图的《理想国》。在《理想国》中,家庭并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国家抚养和教育。而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养一个人。

卢梭设想自己是一个想象中刚出生的孩子爱弥儿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爱弥儿一直到成人,藉此来陈述其教育原则。贯穿全书的是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从孩子的天性,减少人为干预。因为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于后天社会灌输种种不好的观念才让人变坏了。举例来说,在0-2岁的那章,卢梭写道:「伴随着啼哭声,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在啼哭中度过整个婴儿期。为了让他们止住哭声,我们打他们、骂他们或者哄他们。不是他们逗我们开心,就是我们逗他们开心;不是他们顺从我们,就是我们顺从他们;不是他们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们。在我们和他们的关系中,丝毫没有折中的余地。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的第一种观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们还没有学会说话就开始命令人了;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顺从人了;他们还没有是非观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开始接受惩罚了。」若是遵从自然法则,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婴儿的啼哭不一定要理会,「必须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卢梭认为12岁以下的儿童适用感官教育,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驳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在他看来,不要跟孩子讲大道理,因为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讲那些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成年的幸福、别人的尊重,以及将来的利益等等。另外,卢梭认为寓言不适合给孩子读,因为他们无法领会隐含的寓意,对孩子说话应该直截了当。他也不主张让孩子去背诵那些或悲或喜的台词,或者去学习一些辩论的技巧,因为「他们不可能将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讲述得绘声绘色,更不可能将那些都没经历过的情感演绎得真挚动人。」

12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理性了。导师只需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颗种子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一个任我们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机会长成他自己。另外,卢梭强调了两遍「让他们去实践」,读书笔记认为知识不应从书本中而来。从地图和地球仪上学地理,不如带他到野外去实地勘测。他给爱弥儿读的唯一一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注解。

爱弥儿15-20岁的时候,卢梭开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让他看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唤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并且通过学习历史来了解人性。卢梭认为,自爱是人类唯一的天性。首先是爱自己,然后是爱自己周围的人。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推至对全人类的爱,是人类正义的本源。卢梭开始让他走入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研究社会习俗。这是在他已具备理性的前提下发生的,因为这时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能够批判地看待社会上的一切。

最后一章涉及婚姻和对女孩的教育。卢梭不认为男女平等,这一方面是受时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于自然状态下男女的差异。当爱弥儿陷入与苏菲的热恋中时,卢梭教导他控制自己的欲念,追求德行,并带他离开了苏菲,开始为期两年的游历。在游历中,爱弥儿开始研究政府和社会制度。卢梭相信,爱弥儿在对那么多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考察之后,是不会盲目地去信任它们的,它们根本就不值得拥有他的信任。自由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发自人的内心——一个自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从这里也能看到卢梭对政治的悲观,他并不希望把爱弥儿培养成一个有志于改变社会现状的人,而是教给他如何在败坏的社会中遵从自然法则,不受别人的偏见左右,过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十六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一.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十七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个半月的时间下来,看得比较慢,所以上下两卷书并没有全部看完。但却也在看过的一些章目中窥见了这位伟大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见解。无论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则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上都给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关乎教育,关乎人性,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及生命本体探寻意义的煌煌巨著。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正像尼采曾说过的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在当时那个潮湿的环境中大放光彩,在经过时间沉淀,时代干燥了之后可能更能准确地定位其价值。《爱弥儿》中的一些论断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凡响的轰动与争议,哪怕是现在,面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们也能在这本像预言一样的书里面找到依据与线索,给我们启迪与智慧。

第一卷开篇,作者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或许作者并不是想要强调人性是恶,道德败坏,而恰恰正是为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婴儿们都天然的美好无瑕,并无后来的拙劣之分。卢梭从自然哲学观出发,认为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回归自然为精髓。他在书中几次三番的强调,“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是符合常伦的常识,然而真正能时时做到这样的家长或老师却不多。只有摆正成人与孩子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处理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价值观。

在受到卢梭提出的三种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时,我们能否发出感慨:“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然而我们又会产生疑问,自然赋予他什么呢?真正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卢梭自己也在书中提到,“这样的儿童教育,实行起来是要遇到许多麻烦的,因为只有眼光深远的人才懂得它的意义,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来,花这样多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不过是顽皮的儿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归于自然,把儿童当儿童,卢梭在教育爱弥儿时,会经常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情境:在 “种蚕豆”的故事中他们可以找农场主帮忙,通过自己的劳动的实际付出去体会别人的辛苦,使爱弥儿意识到他在这里投入了他的时间、他的劳动、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后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财产权;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他带着爱弥儿去蒙莫朗锡镇北的森林,让爱弥儿在对知识是否有用表示怀疑与疑问时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来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学习物理时他带着爱弥儿观看魔术师小鸭子的表演,让爱弥儿自己发现磁石异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实际事物触发,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视角来设计的情境,让爱弥儿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不是总在怀疑“这有什么用处”。

在看这些卢梭设计的教学场景时,经常对比着我会联想到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教育。我们学着所谓的丰富的知识,学富五车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脑袋里存储知识,我们以为装在了大脑里就会运用了,而事实上“会用”的场合也仅限于在考场和考卷上。就观察自己而言,学到的书本里的知识似乎与生活是完全脱节的。在生活中,我们不会用到高等函数,不会去算算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虑什么地砖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继续,所以我们依旧把学的有用没用的知识都打包起,束之高阁,积满尘埃。这边是无止尽的学,这边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没有充实的的生活,倒是两不相误!而在卢梭的教育理念里,我们应该抛弃那些繁重而缺少实际意义的教育模式。

“你们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的时间,否则你们将会后悔不及的;一到他们能感受到生的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孩子不应该是被逼着去学用剥夺了其玩耍时间为代价换得的无有用处的知识。也不该是仅为传授知识而学知识。“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所以问题不在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欺骗就行了。”

例如,卢梭在书中提醒人们:在这个阶段(10岁或12岁时),不必急于教孩子读书识字,不可让孩子成天沉沉闷闷地啃书,而应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他从没有见过的新奇的东西。正像卢梭在书中说的那样,知识是无穷尽的,而我们能够加以利用的生命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华里,绵延广浩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就在之前说过,尽管所谓的知识无穷,对于个体而言,真正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聪明的人懂得怎样去追求这些为数稀少的知识,而大多数人则更多的要与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的知识周旋。宝贵的光阴耗尽了,却也没有达到我们人生的初衷,快乐的享受生活。而对孩子们更是应该如此。记得美学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那些平时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的人们,在真正得以空闲下来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是一件多么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着还有什么想头。

当然,不排除这样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说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没有具体考核衡量的标准来判别。而书中,爱弥儿也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论而“想象的学生”。

另外,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无疑这样的做法会招来质疑,所以作为此种教育做法与理念的执行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能够抵制世俗的压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远见与智慧。所以确实,教育工作者的难为之处,更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长,也是同样有难处的。因此,卢梭在书中设想的也应只是理想状态吧!在不同的现实社会中种种琐碎的阻力都会使我们无法完成心中所设想的理想状态。

“在书里面,作者写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观教育。”而对于已经具有一些经验了的更为年长些的孩子,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然而,唯独为人们所遗忘的,而且最易于被人们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卢梭指出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即学会怎样去感受。如怎样摸,怎样看,怎样听。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就像中国古语说的那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在一定阶段,“锻炼感觉”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被我们一直传颂。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教无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虽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背景,但我们还是能跨越时间、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鸣。诸如,卢梭也很强调兴趣、爱好,远比知识重要。里面说到,“智慧的平静的岁月是那样的短促,它过的那样迅速,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径,所以,企图在这段期间内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实在是一种妄想。因此,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有道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问本应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了兴趣的发现才会引起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挖掘。知识、书本是多的学不完,看不完的。与其打一百口浅井,不如专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前者徒劳浅薄花同样的力气却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后者却井水汩汩。读书也是这样,记得老师也经常强调,学而精。在某一方面有着最为得力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无用功。仔细寻觅一方面适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罢,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相比于现在的各种教育方式,优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仅存于书本中,束之高阁。

在实际中,仍贯彻着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则,使教育发展滞缓,优秀人才培养更是受阻。这是紧重要的问题。卢梭又指出,建立在爱好兴趣几点上的学习,也要时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负担,以至使他感到厌倦,而在他快要困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马上停下来。他说道,“重要的不是他学多少东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违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们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强硬的要求他们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们怎么不感到愤慨”。“野蛮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关怀的教育,当然并不是说教育的内容失却了这些,而仅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经是野蛮的了,所导致的也只能是野蛮的产物,直到最后流血受伤。读到这里,引发的感慨是,当一位成功的老师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师终究还是不同,前者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后者是付诸于实践。甚至觉得,教师需要一种东西,“天赋”。

我很喜欢书中谈到的这个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个年纪只有九到十岁的儿子的学生,有一天傍晚,他同老师和孩子一起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去散步,那里有一些小学生在放风筝。父亲边走边问他的儿子:“风筝的影子在这里,风筝在哪里?”那个孩子连头也不抬一下就立刻回答说:“在大路的上空。”“不错,”海德爵士说,“大路是在太阳和我们的中间”那位父亲听见这句话,就吻他的儿子,考完以后,也没有说什么话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给老师一张钱票,在它的薪俸之外还给了他一笔年金。这位父亲是多么贤明,他的儿子是多么有出息,那个问题正适合与用来问他那样年纪的孩子;他的回答虽然简单,但是你可以从其中看出那个孩子的判断是多么准确。

也许这个故事乍一看平淡无奇,并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让人眼前一亮或震撼。“你自己必须要有很深刻的判断能力,才能评价孩子的判断能力。”一个出色杰出的老师必须具有这种很深刻的判断能力。而实际中,苛求这样有远见与智慧的和深刻判断力的老师是不现实的。出现的多有这样一类的老师:“一个教师考虑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比考虑他学生的利益的时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样证明他没有浪费时间,证明别人给他的薪水他是受之无愧的。

他把一套易于表现的本领教给他的学生,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夸耀于人……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满意,此后,他把他的东西收拾起来就走了”,可以说教师中存在这种境况是很多见,很普遍的,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当然这是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制定规定教学任务,姑且称之为“集约型”的教育方式。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当然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如此,或者说并不是一位教师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贯彻如此。还是有很多不仅是为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学片段的。我们高中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不一般的历史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怀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实,讲真话……让我至今记忆深刻。他总是重复强调说,中国人,我们缺少的其实只是常识,而实际中被我们所称之为的常识却早已违背了人性。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摸索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参与带孩子的摸索过程中,而只需陪伴在一旁,悉心耐心的观察孩子,从而使孩子在这一自然过程中顺着自己的天性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加以重视”。在帮助孩子养成生活习惯的同时,卢梭强调教师不单纯是要做言辞及行为上的巨人,而是应该“谨言慎行”。从文本中,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是说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样。文中举出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当爱弥儿跌倒时,教师会镇定的注视他,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平静地呆在原处,爱弥儿看到老师这般态度便也会平静地对待摔倒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来。可以看出,教师可以有效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不一定要随时灌以满满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只需随时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节中,还有一个教育现象。“名门巨户之家的教育,只是在于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与众不同,所以它总是选择最花钱的科目教,,而不愿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处也不教。”看到这里,我的感慨是,卢梭概括洞察的确实深远。历来,不分国界,似乎都走不出这个名利的圈子,看看当今社会上的各种教育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卢梭就拿这个举了两个例子,学骑马与学游泳。在商业化社会,趋利趋名的心理在大众心里越来越浓厚,也许教育的初衷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对有用知识的追求,对为人类幸福服务的那些聪明而为数甚少的知识的态度如何,摆在怎样的高度。

有人说,中国至少在近两三百年内,教育不会有太大改观。确实,无论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对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家都能说出一二。我们对比国内外,感叹中国式教育的失败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很多人,看到诸多问题所在,没能够试图提出解决办法,只寄希望于时间、后人来为我们“现状后改变”,这是一种看法。也有人反映,确实,教育制度牵涉着其他关键要素,就会提到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然而,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先哲们提出的伟大思想吧!在专制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一些预见性问题与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给我们启发。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品格高尚的作者对话,在惊叹其思维火花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境界。卢梭花了20xx年心血思考和3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值得我们几遍的细细研读,收获通向幸福的知识!

《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读《爱弥儿》有感篇十八

工作之余,我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完了卢梭写的《爱弥尔》。看到一番别样的风景特别有趣味。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一、让教育回到自然状态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指出,“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他非常赞同将孩子送到乡村去,当然也偏执地认为“城市是坑害人类的深渊”、“人类愈聚在一起,就愈要腐化”。他对爱弥尔的研究从婴儿时代开始,直到恋爱结婚,这些正是我们的教育目前所忽视和缺少的。他让人们爱护儿童,帮他们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要按照自然而生活,要有耐心。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246年过去了,这些质朴的话语,这些朴实的道理,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我们不仅扪心自问,这些朴实的道理,现如今我们完全做到了吗?没有!这些话语依然没有做到,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每一个教育者肩头的重任。

二、让教育焕发奕奕神采

卢梭非常重视锻炼孩子的身体、器官、感觉和体力,但是尽可能让孩子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他认为所有这些延缓的做法都是有利的,使孩子大大地接近了最终目的而又不受什么损失。“你急于达到目标,结果反而不如慎重前进的快。……在童年时期牺牲一些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的。”卢梭希望培养的是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都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小时候虽没有谁称赞,到长大后是一定会受到人人尊敬的。这和我们如今提倡和开展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工程,不谋而合。健康的身体对于孩子的一生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孩子的身体健康了,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弈弈神采。

三、让教育显示智慧灵光

卢梭提倡孩子学习一门手艺,一种真正的手艺,纯粹的机械的技术。爱弥尔学会使铲子和铁锹,会使车床、锤子、刨子和锉刀,各种手艺的工具他都很熟悉。

这使我想到08年11月太仓高研班学员在朱棣文小学聆听周荫昌教授的讲座,他谈到学生应该学习一种手艺,在受到冲击期间,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木头凳子,当他坐上去的时候,他告诉自己:这样黑暗的日子不会太久,我不会被打倒,现在我不是能坐起来了吗?我一定会站起来的!这是生存的力量,这是越过人生挫折的力量,而正是这小小的木工手艺,让他又获得了新生。我又联想到20__年我国的“5?12”汶川大地震,我们如今的孩子如何学会过生存第一关?这不是一开学,让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开学第一课》,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课程领导课题予以关注的一个方面。

卢梭让爱弥尔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培养了他爱反复思考的性情,让他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他认为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相互调剂。他的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语言,闪现出智慧的灵光,值得我们好好揣摩、研究、学习。

四、让教育透出完整和谐

卢梭对于教育的阐述非常细致,让教师们关注许多领域,诸如:如何教孩子选择穿宽大的衣服、怎样睡觉、怎样锻炼感官、如何教孩子说话唱歌、如何通过饮食对他们进行教育等,让孩子长大为成熟的儿童,过完了童年的生活,快乐的时光和完满成熟的境地齐头并进。这就是卢梭心中理想的教育。当我们埋头于一本书、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期末时练习试卷像雪片一样飘向学生时,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我们是否有必要停下脚步,重新审视我们当今的儿童教育?

卢梭提出要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自己发现学问的习惯、养成事事留心的习惯、养成孩子对黑夜无所恐惧的习惯、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等,对人都是很有启迪的。他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该教给学生什么?该舍弃什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只有经常地反思,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让教育透出完整与和谐。

五、让教育充满思考意味

读卢梭的《爱弥尔》让人充满思考,增长智慧。他的许多语言非常偏激,有时甚至让人一下难以接受,但是细细想来,又不无道理。如他在书中提出:“我在这里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大胆地提出来,这个法则就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又如,他说:“我教给我的学生的,是一项需要在很长的时期中刻苦学习才能学会的艺术,而这种艺术,你们的学生准定是学不到的;这项艺术就是保持其无知的状态,因为任何一个人所有的真实学问归根到底知识那么一点点。你们教学生以种.种的学问,好极了;可是我,我只是帮他准备能够用来获得学问的工具。”

这些对于我们目前的一切都从娃娃抓起,是不是一个极好的否定呢?卢梭的话语是否依然有其道理呢?这都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出发思考行动,行动之后回到原点思考再出发。

卢梭的《爱弥尔》伴随我整整度过了一个月,边读边思,我感受到与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实在其乐无穷。其中许多的共鸣,许多的交流,许多的学习,许多的疑惑,林林总总,一时无法与人细说,一下也说不清楚,就让它慢慢地变久变香,成为与我美丽地相遇中的一朵浪花,留存在我记忆的沙滩上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75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