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8:54:07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范文(15篇)
时间:2023-12-07 18:54:07     小编:琴心月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在教案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这些教案范文集思广益,汇集了不同教育者的智慧和经验。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一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材编写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1.主题图。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二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课件,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面条,各种实物等。

1课时。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问题,平时你们去超市买东西,那超市里都有什么呀?

生:......

师:对,超市里有很多生活用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样样俱全,下面我们来看这张图。

出示图一:购物。

师:周末,小丽和小宁陪同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都买了些什么?物品外装上的重量是多少?同学们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

生:饼干,净重110克。

生:洗衣液,净重5千克。

师:嗯,还有一个苹果需要用称来称一称,才知道它的重量,5个苹果重1千克。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克和千克》出示图:图片找标识(日常生活用品的重量)。

师: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先来找一找含有克作单位的物品,把它找出来吧。

生:口香糖,3克。

生:菊花茶,12克。

生:瓜子,100克。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再找一找含有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吧。

生:洗衣液,5千克。

生:一箱苹果,25千克。

师:嗯,真棒!我们知道“克和千克”是表示物体的重量单位。

板书:重量。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物品的净重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的吗?

生:称。

师:对,用称来测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称。

出示图:日常生活中的称。

师:看,这些都是测量物品的称,不同重量的物品所选择的称是。

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的名称吧。

有以下几个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左端的“0”刻度开始。

3、称的重量范围在5千克。

4、将物品放在盘子左边,游码放在盘子右边,一定要轻拿轻放,调到平衡。

5、读出数据。

生:想。

生:约重1克。

师:约重1克,那你们想不想用手亲自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重量呢?

生:想。

师:好,下面老师准备了一些2分的硬币,发给同学们,一一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吧!

师:一克有多重?说说你的感受?

生:很轻。

生:很轻,很小。

生:像没拿东西一样。

师:问题: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同学们估算一下!

生:7粒。

师:对,咱们这个实验上显示结果是7粒,黄豆大约有1克重,因为不同大豆粒子,大小重量是不同的。

总结: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7粒黄豆大约重1克,这种比较轻的物品是用天平称来称的。咱们再来看图生活用品中含有克作单位的商品,把它给找出来吧!

出示图:克。

师:请同学回答,把它读出来。

生:口香糖重3克。

生:菊花茶重12克。

生:瓜子重100克。

师:对同学回答真好,以上都是以克作单位的商品。

师:(板贴)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字母“g”表示。刚才我们学习了1克的重量,下面要老师考考你们.

出示图:

估一估下面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羽毛。

生:毛绒。

师:嗯,回答正确,还有其它的想法吗?如这包纸巾,一整包的重量比1克重,如果抽出其中的一小张,就会比1克轻。

师: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一张纸。

生:

师:比如一根头发,一根绣花针,一粒米.......同学们,刚刚对1克已经有了初步地认识和了解,那我们一起继续研究1千克有多重!

生:洗衣液5千克。

生:苹果整箱重5千克。

师:同学们来看我手里拿着一袋洗衣粉,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净重是多少?

生:1千克。

师:是的,你们再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有多少,掂一掂吧:

生:重。

师:对1千克要比1克要重的多得多怎样来测量千克的呢!

一起来看:物品的重量用称来测量。

1、1千克的洗衣粉。

2、5个西红杮约重1千克。

3、小朋友的体重是25千克。

测量物体时,指针指向几,所指向的数字就是几。

师:板贴: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字母“kg”来表示。课堂总结: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学的克和千克,一枚2分硬币是1克重,7粒黄豆约重1克,“克”用字母“g”表示,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两个500克,两个500克相加,就等于1千克。所以:1千克=1000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吧出示:

一、小练习:

1、一袋奶粉重500()。

2、书包重1()。

3、一个大西瓜重4()。

4、小明身高1()35(),体重28()。

5、一个气球重5()。

6、一箱桃子重12()。

二、判断:

1、一袋盐重500克。()。

2、一只鸭重3克。()。

3、一根跳绳长2厘米。()。

4、爷爷体重重60千克。()。

5、一只猫重3克。()。

6、一千克奶粉和一千克铁一样重。()。

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知道了物体的重量是有克和千克为单位的,每个商品的外包装上面都有它的净含量,请同学们回家找一找含有克和千克的物体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生举例)。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四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

2、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

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

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币。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

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3)生3:一颗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说估量两个物体是否一样重,我们可以对比着掂一掂。2)那么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一颗花生、一颗棋子、一个乒乓球以及这个1角硬币都大约重1克。克就是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

结:虽然1克给我们的感觉很轻,但当100克时,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苹果重量,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苹果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与已知的物品(1克)对比着掂}我们再借用这个方法再来估量一下。生估,师揭晓200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00克的苹果。

6、估量盐。

那同学们再来估量一下桌上一包盐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见包装)}。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组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两包盐。掂的时候要静静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觉记到心里去。

2)如果1克与1千克比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要1000个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学们可以运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来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吗?(一瓶水)。

四、认识秤。

2)实物展示天平介绍。

3)如果要称书包,可以选择什么秤?用弹簧秤实际称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习的很愉快,那你们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六、看书整理知识,完成书上相应练习。

七、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

1)改错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3)思考题: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4)我们说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请同学们回去用你们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一袋苹果1050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两颗花生米1克、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天平等。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体验轻重。

1.指名抱一抱老师,抱一抱同学,说说有什么感受?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称,看包装袋。出示包装袋上的质量。

3.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师随机板书。请小朋友观察板书,发现了什么?

生1:都有关克与千克的。生2:还有g、kg的。

二、出示课题“克与千克”

1.师说明g和kg分别是克与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

2.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文具盒与数学书的质量,谁重?有什么方法?

3.出示天平。师简介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二、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设疑: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生:其实我们用的一个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2.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1克很轻。)。

3.合作找找:在各组的商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4.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二)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想称一下物品。(把游标拨回到“0”)游标不够用,等会儿我们用砝码来称。(出示鸡蛋)鸡蛋放在这边,大家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生猜:10克。师:这是一个10克的砝码,放上去,怎样?(肯定不止10克)生再猜……(不断调试)50克。差不多了。我们可以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件物品,下面请大家轮流当小考官,把自己的物品让组里的小朋友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看谁猜得最准确。

(三)感受1千克的重量。

1.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电子秤,谁知道电子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3.练一练1,第88页1、2。

三、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想说些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七

教材简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盘秤、课件、2分硬币、10克/袋的米、100克/袋的黄豆、500克/袋的食盐、1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感受新知。

1、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吧。课件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千克超值家庭装”,白沙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400克”,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克”,米袋上写着“净含量:10千克”。

2、你知道这些几克、几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吗?

3、细心观察的你还发现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请你介绍一下。

4、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课题)。

二、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八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一个橡皮头。……。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九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练一练。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中只有1个角。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请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比较填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

生2: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是的,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八边形呢?

生:八边形有8条边、8个角。

师:下面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师:你会比较第三个角和第四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4(元)。

4×5=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12÷3=4(元)4×5=20(元)。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一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

34+25=。

2、口算。

5+78+650+306+2834+9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习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5加7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5加37,个位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56+37=9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6~9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首先计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两个数先相加在与个位上进的1再相加得出最后的计算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三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课件、统计图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2、揭示课题:。

板出: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类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只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类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只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只数种类项目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跑步。

跳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师:参加()的()只数最多?参加()的()只数最少?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种类1秒-2秒3秒-4秒5秒-6秒7秒-8秒8秒以上。

小兔。

小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师: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十五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与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与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直角》。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与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与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与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780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