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自己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一个好的总结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总结是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总结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一
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企业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而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企业是人们值得探究的学科。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曾在他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就道:“企业是一个物质、生物、个人、和社会几个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国外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广泛使用战略概念是在1965年,是以美国学者安索夫的主要著作《企业战略》的问世为代表的。
“战略”一词早已存在,它源于战争和军事活动,它是战争实践、军事活动的理论概括,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也就是克敌制胜的良策。早在我国的春秋时代、三国时代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系统分析的典范,并被世界各国运用至今。
毛泽东同志对战略含义的阐述更为深刻,颇有哲理。他在1963年末所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有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步把战略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引用、运用于政党和政府的某一时期的政治活动,为实现总体目标所作的力量部署、对策、措施等战略规划,在经济活动领域中,指导国民经济或某些主要产业的发展都用战略性来部署。人们总认为企业战略是偶然决定的,或者认为它是最高决策者的信念、直觉的产物。在理论中常常以、仅仅用内容相关的“企业家活动”、“企业政策”、“长期计划”等名称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安索夫针对企业规模扩大并转向多种经营的形势,以确定企业目标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战略规划理论。1979年他又推出了另一部力作《战略经营》,研究以战略计划推向战略经营,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三者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发展了战略模式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得到了较大发展,经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2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及发展历史。
根据理论和企业界多数人的看法,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战略管理是一个包括战略制订(或规划开成)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在制订和实施战略中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进行一系列活动,它由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初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企业战略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后期才初步形成的,有的学者将其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2.160年代:战略规划理论诞生60年代初期,安德鲁斯·克里斯滕森和安索夫奠定了战略规划的基础,他们重点论述了如何把商业机会与公司资源有效匹配,并论述了战略规划的作用。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规划思想占据着战略的核心地位。
2.270年代:环境适应理论流行70年代是环境适应学源的年代。战略家越来越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不确定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即假设各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从而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对策、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在这一时期,管理不确定性变成了企业核心能力。
2.3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与通用战略研究哈滕和库伯通过对美国酿酒业的研究来探索战略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解释经营业绩与战略及环境的关系,并认为业绩是战略与环境的函数。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将重点放在行业特征分析上,强调市场力量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看来,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纷纷被引入战略理论。8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上。
2.490年代: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说流行8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竞争无常规,没有通用战略,也没有万能灵丹,人们无法仅仅通过通用战略与企业特征来解释企业的优异表现,继而转向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80年代比较流行的产业理论被人们重新审视,甚至受到了普遍的批判。20世纪末,战略创新的理念,得到了深化,被人们广泛采用。由于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界出现了一系列的战略创新。即大规模定制、虚拟组织、归核化、竞合等。
3企业战略的类型与构成要素。
从企业为达到战略目标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来看,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有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种。
企业战略一般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两大类。企业总体战略考虑的是企业应该选择进入哪种类型的经营业务。经营战略考虑的则是企业一旦选定某种类型的经营业务,应该如何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竞争或运行。
4企业战略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一个完整的战略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4.1为企业的经营方向描绘了一幅蓝图,因而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用于指导企业的业务经营,而不应是业务经营的附属品。
4.2战略作为一种规划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它的目的在于赢得相对竞争对手的持续优势。而且,战略还应成为一种将企业各事业部门、各职能部门、不同管理人员、不同员工的决策和行动统一为一种覆盖全企业协调一致的决策和行动的策略方法。在战略框架下,企业内跨部门分散的行动将形成一个以统一的目标和策略为中心的整体,个人的努力也将被汇聚成方向一致的团队力量。
4.3对于成功的企业而言,仅仅拥有完美的策略规划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战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并确保在战略的指引下,自始至终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同样至关重要。
企业战略的特点有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动态性、指导性、风险性、创新性和相对稳定性。
企业战略可作为决策的支持;可作为协调和沟通的载体;可强化企业经营的目标性;可强化塑造自我的主动性;有利于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可推动企业领导和员工树立新的经营观念;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战略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走向兴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四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
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单凤儒.管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二
国家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
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国家高度保护,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以至于我国的旅游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应扩大开放范围,完善与旅游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加强宏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旅游商品,扩大旅游宣传,重视旅游安全,并加强建立有关法规和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弊端。
目录。
1.旅游业的发展前景…………………………………………...........2。
2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现状…………………………………….......3。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文化的影响…………………………………2。
1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2。
2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文化的影响……………………………..7。
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实施策略……………………………………。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三
职业化这一基本概念最初运用在企业管理领域,随着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日渐成熟,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中也出现了职业化的要求,但至今仍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权威的说法[1]。结合职业化在其他领域应用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对医院管理人才职业化的概念和范围等内容作如下表述。
医院管理人才职业化的定义可以被看做是在医院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应当由那些通过了专业的管理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过国家相关法定部门考核并授予相应从业资格的,受医院聘用后主要从事于医院相关管理岗位的专门人员所应当具备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对于医院管理人才的职业化还可以理解为从事于医院管理工作的专职化,管理人员的职位序列化,管理人员所具有的知识的“t”型化以及管理人才所形成的管理意识的现代化等内涵。
具备了职业化的医院管理人才主要涉及长期从事于医院中不同管理地位的院长级、主任级、执行级三个层次的全体管理领域的工作人员。在这三个管理层次中,处于医院管理院长级的管理人才主要指的是院长、副院长;处于医院管理主任级的管理人才应当涵盖医务部门主任、财务部门主任、人事部门主任、行政部门主任等医院中基本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处于医院管理执行级的管理人才应当是不同科室的秘书、责任会计等工作人员。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医院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行政人员、医疗资源管理人员以及处于后勤部门的保障人员等都应当被纳入医院管理人才范畴,他们通过各自职责的发挥来影响着医院的正常管理,通过彼此所掌握的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担负起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四
摘要: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职院校都建设了大量的实训室,为了解决实训设备利用不充分和学生的实训课时严重不足等矛盾,不少院校都进行了实训室开放管理的尝试。
但由于管理制度的不配套,往往存在师生和学院认识不统一、实施成本偏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本文针对前述问题提出了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设施设备管理、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高职;开放性;实训室;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广大企业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还要求他们具备岗位的综合发展和创新能力。
显然,传统的实训室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开放实训室已经成为实训室管理的必经之路。
实训室开放管理是指将实训室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面向学生和其他群体开放,并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实训内容的管理模式。
开放性实训室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实践学习的机会,更能提供创新型探索式学习的机会,是一种能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的有效教学模式,更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院成功申报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系的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
在建设周期里,陆续完成了近1000万元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实训室建设任务。
为保证实训室的充分合理利用,按照实训室开放管理的要求,从实训时间、实训内容、设备管理、队伍建设、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开放性的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存在问题。
我院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验收。
我系开始尝试对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实训室进行开放性管理,在实施初期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较为突出。
校内开放实训室项目的开展,都是利用学生课后的业余时间,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较差,加上学院缺乏系统的开放实训项目的引导,学校对参与课后的开放性实训项目没有硬性的要求和学分补充等措施,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自觉参与,导致了学生对开放性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
2.“学校热,教师冷”的现象也很突出。
虽然学院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学生培养上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师资的培养上,长期以来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对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没有科学的建设规划,没有把实训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放到重要地位,也没有实训教师的系统培养计划。
加上开放性实训的开展往往会占用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学院又没有相应的劳动津贴补偿制度,也造成了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3.实训成本很难计划和控制。
实训成本是指在实训过程中所耗用的各种费用之和。
其中课内的实践教学消耗可以通过教学计划准确计算,根据实践教学标准也可以较好控制。
但实训室开放项目的消耗是根据学生参与实训的实际情况和临时性项目的开设情况而定,事前很难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计划。
由于参与人数的不确定和项目的繁杂,导致消耗难以控制,浪费严重。
二、实训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探索。
为进一步解决实训室开放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现场管理、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在实训时间上,探索“白天+预约”的开放管理模式。
我院的实训指导教师实行的是坐班制,八小时内正常上班,晚上和周末是不上班的。
为了方便学生参与实训,我们在实训室开放的时间上,实施了“白天+预约”的管理模式。
在白天,所有实训室全天候向同学们开放,实训指导老师要对没有其他课程来实训室训练的学生进行指导。
晚上和周末则通过预约的方式,提前一个星期到所要参加课外实训的实训室进行登记,预约时间和项目,以便实训指导教师根据预约进行实训准备和指导。
拿旅游实训中心的茶艺实训室来说,茶艺课采取的是“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在茶艺实训室上课,茶艺课程有3个学分,48个学时,每期上课时间为12周。
也就是说12周以后茶艺实训室几乎就是空闲的,要参与开放性实训的同学,可以利用12周以前的晚上和周末以及12周以后的全天和周末进行训练。
同学们对茶艺技能训练兴趣高,很多同学报考了茶艺师资格证书,组建了茶艺协会,这种“白天+预约”的时间开放模式大大满足了同学们对茶艺技能练习的要求。
2.在实训内容上,探索“基础+主题+自主设计”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实训室不是简单地将实训室门打开,延长实训时间,而是应该注意开放性实训项目的创建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技能。
所以在实训内容上,我们探索了“基础+主题+自主设计”的开放管理模式:“基础”是指学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有组织地发布开放性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范围内选择实训项目;“主题”是指利用学院实训场地和设备有计划地开设创新创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鉴定和各类企业培训等社会服务的实训项目;“自主设计”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自主设计实训项目并寻求实训指导教师的帮助独立完成。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都是由指导教师安排实训内容,学生接收实训并完成,一旦打破这种模式,学生在短时期内会有很大程度上的不适应。
所以如果完全依赖学生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和内容,将会缺乏科学性,不能达到开放实训室的效果。
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主题实训项目和自主设计内容的实训项目为补充的开放性实训体系。
在这种体系指导下开展实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3.在现场管理上,探索“定置式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实训室打破了传统实训室现场管理的模式,实训室在时空使用上和项目准备上都比以往更加复杂,依赖传统的单一实验员负责制度已经难以解决,所以我们探索“定置式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
“定置式自主管理”是通过对工作现场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科学分析,以实现物品在工作场所的科学定置,使学生成为定置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接受实训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实训成绩,从而实现人和物的最有效结合。
这种实训教师和实训学生共同承担实训现场管理的“双责任人”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实训指导教师的现场管理工作量过大,管理不到位,实训成本不好控制等问题。
并且在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
4.在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多元化”的开放管理模式。
相对于传统实训室,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更难的工作任务和更繁重的工作量,而现有的实训教师队伍不管从数量和能力方面都难以承担。
所以我们探索了由专任理论教学老师、专职实训教师和兼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共同组成“多元化”的实训教师队伍的模式。
专职实训教师主要负责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室运行与开发,并参与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指导;专任教师则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是实训项目开发和指导的主力军;而兼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对校内专任理论教学老师、专职实训教师进行培训,也担负着对学生开展主题实训项目和自主设计项目的指导。
5.在实训经费上,探索“消耗成本+管理费用”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教学计划内的实训消耗是学院完成教学的必须开支,由学院统一支付。
而在教学计划之外,可以对前来进行实训的学生、老师和外来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
本院的学生和教师只需要支付完成实训的消耗成本,而外来人员缴纳的费用则包括实训消耗成本和一定的管理费用。
收取的管理费用用于补贴指导教师的津贴,减少甚至完全弥补学院由于开放实训室所支付的成本,逐步实现以“实训养实训”的目标。
三、开放实训室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实训室开放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学院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1.建立开放性实训室的“学分补偿”制度。
开放性实训室的“学分补偿”制度是指学生参加本专业开放性实训课程取得的学分应该作为实践课程的学分,跨专业参加开放性实训取得的学分替代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兴趣小组,对参加开放性实训项目成绩突出的完成创造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
今年,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同学获得了教育部举办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学院给予该同学免修“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4个学分的补偿,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2.对教师参与实训项目研发和指导的给予教分补偿。
为了保证开放性实训的效果,建立一套适应开放性实训室的教学文件已经迫在眉睫。
学生是实训过程的主体,在为学生提供传统的实训标准文件基础上,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开放性实训成果和考核方案,这将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实训的标准性文件。
虽然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训项目,但为了保证项目开展过程的有序和有效,教师对学生开展实训项目进行指导是必要的。
由于开放实训室,大大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教分补偿也是必要的。
今年,学校给予了“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260个学时的教分补偿,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学生训练指导的积极性。
3.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需要一支既要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更要有突出的团队凝聚能力的优秀指导教师团队。
所以可以通过为专任实训教师制定“量身定做”的教师培养方案;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外出进修培训;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到学院现场指导、搞讲座;引进双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与企业、科研单位、兄弟院校建立人员交流等形式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动态互补、校企共享的高水平实训室管理队伍。
4.加强实训课程的考核力度。
实训室开放项目的实施,如果完全依赖于学生自觉,即使项目设计合理,学生有兴趣也增长了见识,但没有任何压力的学习,还是很难将实训内容执行下去,实训效果也不能保障。
所以,我们建议将实训课程各科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重要模块都要单独进行考核,各模块的累计分数就是本课程的实训成绩。
任何一个模块不及格都会影响到本门课程的成绩,迫使学生自主到实训室完成实训内容。
总之,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只有处理好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开放与约束以及职业技能和岗位对应的关系,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让开放实训室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海涛.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室管理体制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朱建军.开放性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研究[j].社会经纬,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五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体系中,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学生的竞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着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竞赛一体化的培养方法及保障措施,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探索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在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为了检验和展示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实际教学成果,职业技能竞赛在各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偏重于实用型的专业学科,将职业技能竞赛培训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既能体现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同时也避开了过于偏重竞赛或理论教学从而对学生产生的偏科影响。
一、现有的职业技能教学与竞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管理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经济产业,正在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职业技能的角度上而言,相较其他专业更需要贴近现实中的经济发展趋势,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偏重于通过实训来为理论进行说明,实训成为了理论的参考。
但其所涉及的理论在发展快速的行业里面也在不断地进行变更和进化。
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教材的理论和技能传授,那就非常容易造成现实与课堂专业学习的脱节。
2.竞赛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传统组成部分,也是为了鼓励学生多学习职业技能并将其进行实际应用,理论上而言对教学效果有利无害。
但是在实际的比赛准备过程中,却变成了学生与教师为了应对比赛的紧张日程要求,许多院校不得不选择让学生暂时全面脱离正常的教学环境,进行所谓的竞赛特训,以至于使原本作为优秀种子选手而挑选出来的学生,在竞赛技能上了如指掌,但是对于与竞赛无关的其他专业科目落下不少学习进度。
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而言,未免存在了隐患。
也很容易使学生与班级其他同学脱节,进而对其心态造成不利影响。
3.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旅游实训的教学环境建设在我国各高职院校中相对其他专业比较落后,无论是硬件上的配套设施,还是训练软件上的落后与匹配问题,都尚且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竞赛一体化培养方法分析。
1.技能竞赛与旅游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相结合,将竞赛的比赛需求融入正常的课程教学。
将竞赛的项目内化到课程的设计中,也就意味着需要对现有的旅游实训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设置。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围绕竞赛的需求进行改进和创新,按照教学难易程度来进行区分掌握技能的优先级。
将每一个教学模块的相关技能与职业技能竞赛相对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旅游实训课程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
现行的旅游专业课程多以理论为主实训为辅的方式进行,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如餐饮管理课程与调酒服务课程,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常常是同一个比赛赛项中的分赛项,但在传统教学计划中这两门课程往往彼此毫无瓜葛。
所以可以将此类有共同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课程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
以竞赛项目小组的形式,分项目多头同时进行,一方面防止重复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乏味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容易激发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之间的创新能力。
3.教学考核方式与技能竞赛相结合。
考核方式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主要方法,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将技能竞赛的培训内容与课程教学结合之后,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考核方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竞赛型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如将中文导游比赛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可通过中文口语演讲,个人才艺展示,综合笔试成绩等项目来进行最终的项目考核。
三、教学竞赛一体化的保障措施建设。
1.确立以职业技能竞赛培养方式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专业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确立好教学竞赛一体化的观念,能够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改革后的教学新方式,也能使学生确实的掌握其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培养目标。
2.培养竞赛型师资队伍,提高旅游实训设施建设。
教学竞赛一体化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知识,還要对于职业技能竞赛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能够将微课、慕课、云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辅助教学等。
另外,技能竞赛指向的教学设计使其对学校所拥有的旅游实训设施设备要求较高,需要有充足的设备来提供学生的技能培训工作。
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实训建设与教学目标结合更加的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支持。
3.职业技能竞赛意识深化普及。
落实教学竞赛一体化让师生们认识到职业技能竞赛的全貌。
一是要全面普及竞赛机制,通过课程的设置与计划,先组织班级内部的竞赛,然后同专业班级之间进行竞赛,形成竞赛气氛,再可上升至校内跨年级跨专业性的竞赛活动,通过竞争来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而在校级选拔中通过的队伍可参加市、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进而参与到国家级比赛中去,充分实现校内学习与高职院校竞赛活动的对接。
二是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取得竞赛成绩的学生可以实施“学分等换”“以赛代考”等鼓励方式,将竞赛成绩按照等次兑换相应学分,并可免修竞赛项目对应课程等,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因为参加竞赛而导致的学业受到负面影响的结果。
总而言之,在高校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过程的结合上,需要有相应的教学体制的改革,需要教师自我的不断提升与学习,需要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与投入,其过程严格来说与现行的教学竞赛两者独立的模式相比确实更加“麻烦”,但从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上来说,更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也更符合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期许。
【2】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居民旅游经验的日渐丰富,旅游市场对旅游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从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论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为切入点,从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从相对应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以期能够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居民旅游经验的逐渐丰富及网络信息的日渐高速,旅游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而旅游行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等要求层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才的创新能力上。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应用性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应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适应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行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以适应旅游行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民众不断提升的旅游服务需求。
二、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1.思想上不重视。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师资建设上忽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实践环节上流行于形式,因而很难形成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与氛围。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六
1.1实习观念存在偏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积累一定理论基础后的一次实践,是学生体验真实教学环境、找到自身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习能够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视自己针对自身不足找到改善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提供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用重大。实际实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过程只是校方强加安排给学生的形式主义,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实习过程可有可无,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帮助,在最终的验收环节应付式的提交一份实习鉴定草草了事。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未将教育实习当做是一次历练,而是将其当做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
1.2实习环节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培养自己专业素养的机会。然而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并未针对性设置实习内容,仅让学生从旁协助,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学生难以从实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导致实习失去其原有意义。实习模式基本沿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很多学生并未注重对自身创新理念的培养,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实习任务,很多学生都是照搬原先的任务模式,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即可。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并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忽视实习对学生的影响,评价手段过于单一。
2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效果的策略。
2.1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正确的实习观念是学生取得良好实习效果的前提。实习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一环对其整个职业生涯都有重要影响。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并未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仍旧很模糊。通过实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日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形成初步职业体验,并在实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的学习中针对性改善。缺乏正确的实习观念将会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虚度光阴,无法通过实习获得经验,甚至会对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2.2创造多变的实习环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就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良好平台。一成不变的实习环境难以带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在实习中仅以旁观者角度时,其实习热情将快速被冷却。教师可以适当在实习中加入一些突发事件,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提升。未知的实习环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敬之畏之,端正实习态度,并将全身心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
2.3制定科学的实习内容在一年级的暑假,让学生分组自行制定旅游线路,经过班级答辩最终评选出最合理的线路作为旅游认识实习的线路图。在出发前,各组需根据抽签分到的任务了解沿路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信息,然后在到达目的地后开展调查,做好日志登记。在二年级时,开设的理论课程有《市场营销学》和《应用统计学》,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有《旅游营销调研》、《旅游营销策划》、《spss软件实训》,使得学生可以将理论学习快速的融入到实习中,通过对某个景点的市场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制定一份策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课堂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对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对实习实训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三年级时,专业课程开设更加集中,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我们在酒店和旅行社方面都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如《酒店实习》、《饭店管理软件实训》、《旅行社实习》、《旅行社管理软件实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开展实习,指导老师会不定期到实习地检查实习情况,并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作为实习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四年级的实习是就业前实习,主要指学生在有签约意向的单位进行实践实习,如此确保学生不会陷入到毕业即失业的状况。
3结束语。
旅游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一级学科,并将在第三产业日益发达的情况下扮演重要角色。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在实习中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及应变能力,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科学的实习环境及实习内容,促进学生成为未来社会需求型人才。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七
摘要:
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关键词:
一、品牌专业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
2.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品牌专业的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中得到认可和肯定而形成的,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度和影响力,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
3.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品牌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涵建设,来自于质量,来自于品牌和特色。从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品牌专业是指高校优势专业群中,那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性和示范性是品牌专业的关键特征所在。
二、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高校本科第一批设有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最初是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美方派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商业大学派教师到美国进修。之后,该专业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批餐旅企业管理系列教材,在内贸部高校中推广使用。在巩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运行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联合培养酒店管理本科人才项目,并取得突破进展,成为国内国际化办学的成功典型,也因此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目前,该专业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两个层次的教育。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该专业又列入“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资助项目。根据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不断探索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品牌专业内涵建设路径成为天津商业大学不容推卸的使命。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目标确定上,有效实施了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天津市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南开大学旅游专业是国内开设最早的本科院校之一,一直走的是重视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路子,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天津财经大学本科旅游专业设立于,晚于商大,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特色突出,教学成果丰厚。比较而言,天津商业大学除了与美国联合培养国际化视野酒店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确立了自身在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面上项目资助课题1项,主持承担或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著近100篇(部),且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天津及京津冀旅游开发与规划热点难点问题,专业建设则体现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及社会服务(培训讲座)立体融合的特点,逐步形成以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为标志的优势专业领域。基于综合比较分析,学校确定了以下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天津、依托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建设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以天津商业大学优势学科为支撑,推进专业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具有管理、服务和旅游等综合知识结构、业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和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设计上,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上述专业划入“旅游管理类”后,20上述两个专业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鉴于这一变化,我校旅游管理系和酒店管理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突出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要求,重点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学时以及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调整后,上述两个专业总学分略有减少,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80.5学分(调整前为182.5学分);酒店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79.5学分(调整前为181.5学分),并突出了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比重。
(三)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品牌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已经建成《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两门天津商业大学的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均上传到天津商业大学的网络学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同时,结合精品课的建设,形成了围绕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出版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配套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国内率先与国内顶级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引入其经典案例进入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精品课程负责人应邀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区域旅游官员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国际性培训,通过国际层面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够联系产业发展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应用理论方法的能力。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来体验旅行社业务的流程。这与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记忆理论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评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确保学生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考试来完成课程的结课,专业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的改革。首先是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以《导游业务》为例,将平时成绩和结课成绩的比例设计为60∶40,同时在平时的考核上,摒弃传统的笔试方式,采用课后社会实践作业、口头讲演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是加强课程改革。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大专业。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自由,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以旅游管理专业冉群超老师开设的《野外旅游生存技巧》课程为例,该课程不仅面向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受到学生欢迎,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都市60分”栏目、《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天津教育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跟踪和深度报道。四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在选择中激发动力,在选择中增强责任,在选择中不断成长。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现在已经建成“虚拟导游与景区管理实训中心”“,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将于上半年建成使用,上述四门课程形成了授课-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尝试。首先,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其次,严格遴选行业信誉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利用旅游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第四,引入旅游企业一线高层次人才参与教学工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强化教师队伍结构;最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借助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请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或参与课程建设,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业界的了解和联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上述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以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指导下,由该专业学生研究小组主持,围绕旅游企业、区域旅游发展等论题,主持承担与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16项,参加学生100余人,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责任心和能力,其中胡宇橙老师指导的“天津漕运文化旅游观光带”项目获“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竞赛”特等奖。另外,2013年12月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等五部门主办的“联合利华饮食策划杯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上,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面对180多名来自知名餐饮企业和四星级以上酒店的专业选手,该专业参赛的4名学生全部获得银奖的好成绩。
4.以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平台,共享学科资源。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类”中还有酒店管理专业,因此,同属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也为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以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基础共建,优势互补”。按照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前两年所修的学科基础课中,《酒店管理概论》和《服务管理概论》两门课程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讲,其中《酒店管理概论》已经完成天津商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专业选修课中的《烹饪实验》、《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同时,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也被本专业教师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发挥了品牌专业的示范效应。在物力资源共享方面,天津商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应用的中餐烹饪实验室和模拟酒吧实验室,不仅丰富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实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旅游管理教研室7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从学历来看,全部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2人,40~45岁1人,31~39岁4人;就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来看,团队成员在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旅游理论、专业英语、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分工。同时,该专业团队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市品牌专业以及市级教改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锻炼和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该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不仅给青年教师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注意传帮带,效果明显,该专业胡宇橙老师在“第十一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三等奖,吴静老师获批入选天津市高校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该专业团队带头人王庆生教授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市级旅游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长期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兼任中国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天津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库成员。2013年12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商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八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型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具有非常明确的行业指向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专业快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其教学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可以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灵活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进一步检验和丰富理论知识,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真正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
一、重视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目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出现应用性、实践性知识偏少,理论性知识偏多的情况。实践教学课程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更是为了让毕业生能够真正快速胜任与旅游相关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一定要重视实践课程建设。按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努力把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课程的调整和重置决不能盲目进行,更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
二、“走出去、请进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一支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实践教学需要调动校内外各种因素,其管理难度有所增加。这就需要组建一支不仅专业理论水平高,而且管理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背景和行业工作经历,致使教学内容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不相符。因此,落实实践教学,培养合格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高校的教师能“走出去”,同时也能把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请进来”。“走出去”:高校制定专门政策,鼓励专职教师深入旅游管理企业考察、调研,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提高教师对实践的认知;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考取茶艺师证、调酒师证、导游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证书,鼓励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请进来”: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旅游相关行业中从业经验丰厚的专家、高管、资深职员等高级人才到校授课、作报告、座谈交流等,向学生介绍当今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企业员工的成长历程,以及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等,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所需,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
三、改进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案例教学。
改进教学方式是落实实践教学的必由之路。传统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这种教学只是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而案例教学则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整理一些理论教学所需的业内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既可以是国内外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实例,也可以是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典型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会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疑难解答、相互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真正做到学为行所用。
四、利用校内外资源,规范学生实践实习。
实践活动是提升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具有特殊性,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导游大赛”“礼仪大赛”“校园一日游”等校园活动,是学生展现专业素养的机会;模拟客房、餐厅实训室、模拟导游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说校内的实践活动是静态的,那么校外的顶岗实习则是动态的。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践活动的补充,其作用更是校内实践活动无法替代的。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认知性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新研究等多方位的素质教育。其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将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开放型互动式教学,从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敬业精神,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从业经验和能力,最终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为了保证实习效果,一套完整的实习管理制度必不可少。从人员确定到教师指导,从顶岗实习到综合评价,学生实习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规范化、制度化,从而确保实习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效果的取得。
五、结语。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校方、企业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协作,意识统一,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才能培养出深受社会欢迎的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九
2、浓雾下高速公路追尾事故风险管理研究。
3、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
4、国际油价与我国能源公司股价的相关性测度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5、城市供水管网铁释放特性及其风险管理。
6、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7、电机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8、大型项目群风险管理研究。
9、开放条件下原油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与监管研究。
10、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11、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2、基于风险预算理论的保险资产管理路径研究。
13、煤炭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14、信息安全风险多维动态管理模型及相关评估方法研究。
15、免疫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要素与风险管理绩效关系研究。
16、基于资本约束的商业银行资本配置对风险管理影响研究。
17、大型建筑企业工程投标风险管理研究。
18、电网主型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模型及信息系统研究。
19、电网基建项目全面风险管理及其信息系统研究。
20、epc模式下的能效电厂项目风险管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
21、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22、浅论企业外汇债务风险管理。
24、浅谈加强中国海外政治风险管理。
25、从声誉风险视角看企业风险管理。
26、浅谈现代企业风险管理。
27、论物流企业风险防范。
28、关于矿业企业风险管理。
29、关于旅行社的风险管理。
30、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31、信息服务企业的风险管理。
32、物业服务企业的风险管理。
33、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
34、高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分析。
35、浅谈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36、我国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37、建设工程项目业主的风险管理。
38、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
39、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防范机制与补救。
40、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41、大学生体育意外伤害的防范与处理。
42、高校突发事件与风险管理。
43、高校发展的风险评估基本框架。
44、浅谈农业风险的识别及控制。
45、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风险管理研究。
46、转基因生物的风险分析。
47、医疗风险管理浅析。
48、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49、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管理。
50、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防范。
51、浅谈社会公共风险管理。
52、论网络会计的风险管理。
53、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
54、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55、对电子软件相关风险的认识与应对。
56、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
57、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58、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的应用研究。
59、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60、固定资产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61、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62、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3、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模式。
64、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重构研究。
65、全面风险管理。
66、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型研究。
67、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68、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69、我国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探讨。
70、安徽省进出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研究。
71、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7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7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74、基于coso框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75、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管理研究。
76、试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
77、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78、关于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问题。
79、信用卡风险分析。
80、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81、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
82、风险测度和管理的var方法及其优缺点探析。
83、保险业风险及其防范。
84、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
85、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探析。
86、我国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研究。
87、浅谈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
88、论国际商务中外汇经营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89、企业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90、浅谈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91、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92、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93、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94、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95、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浅析。
96、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97、企业信息系统选择风险。
98、初创企业信息化管理风险分析。
99、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100、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风险与管理对策。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
摘要:当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自然的渴望逐渐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旅游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不仅成为游客喜欢的一种时尚旅游方式,同时也有效的带动了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向往大自然,这就使森林生态旅游得以发展起来。森林旅游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但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使森林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前林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林业保护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我国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动植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场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而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不仅会使林业的生态环境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使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实现林业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给林业带来的效益是远远高于生产木材的效益,而且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森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给林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当地的居民受益,所以随着各项关于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不断开展,有效的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不可替代性,其自身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如生态旅游活动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其管理上更加生态化,旅游的内涵更加科学性,通过生态旅游可以使森林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生态旅游还具有较好的教育性和高知识性,可以使多方利益主体有效的参于进来。
2森林旅游的重要地位。
据一项统计分析表明,当前全球旅游人数对于森林旅游的向往开始不断上升,估计到2020年,森林旅游的人数将占全球旅游总人数的一倍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森林旅游的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我国对森林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森林旅游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行业,具有较强的生机和活力,所以在未来的市场中,森林旅游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2.1具备森林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的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所以为发展森林旅游局提供了潜在的客户群,而林区旅游其前景较好,森林生态旅游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到森林中,与大自然进行充分的接触。
2.2在林区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
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业,使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得以有效和协调,有效带动了林区经济的发展。森林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而且其投资少,见效快,不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会带来较高的回报率。而且森林旅游具有较为广泛的辐射性,其关联性也较强,可以直接拉动地区各行业经济的增长,充分带动了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吸收了地方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社会更加稳定。
3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
3.1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
一是整合景点资源,充分的挖掘景区的旅游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同时加强零星资源和个性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加景区的整体感,使景点之间实现相互补充,激发旅游可连续浏览的热情,同时在景区内还要设置一些景点群,充分显示出景区的文化底蕴,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整合季节旅游资源,让四季都有丰富优化的景点、景区,使游人来到大森林四季都是享受;三是整合旅游消费资源,按照不同消费群体的经济状况,可进入度、旅游市场辐射人口和消费能力,确定不同的旅游线路和消费层次。
3.2搞好“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在景区内应该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使景区的景点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在一年四季都各有不同,从而给旅游一种全新的感觉。同时还可以根据旅游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会议游、工业游、科技游、烹饪游、渡假游,采摘游,考察游,采风游等。
二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两手抓:一手抓旅游的经济产业功能的增强,迅速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提高效益的最大化;一手抓林业绿化覆盖面积的发展。
三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人流、信息流、物流,旅游业的发展是基于旅游资源的丰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源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
机动车的进入量;(4)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机制,细化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5)科学确定旅游区内的游客容量,并严格控制游客规模;(6)建立旅游区社会、文化、环境的跟踪监测系统;(7)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旅游意识;(8)大力倡导社区参与,实现生态旅游的群策群力。
4加快推动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措施。
4.1解放思想,变资源为资本。
对于一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在地方林业中是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也是最具有潜力的。在保护好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得天独厚森林旅游资源,已成为林业职工群众的共识,在发展森林旅游、变森林资源为森林资本同时,树立森林资源开发建设的新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品牌优势做好森林资源开发。
4.2合理资源配置。
一是搞好森林景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弥补单一林区自然景观单调的不足,实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整体优势。
二是加强森林景区与其它自然景区之间的纵向联系,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弥补森林旅游内容欠丰富的不足。如文化美食节、峡谷探险、漂流等,丰富森林旅游的内容和内涵,并向更广泛的生态旅游扩展延伸。
三是探索森林旅游与林区农户相结合,弥补森林景区吃住条件不足。观森林景,林区吃农家饭,憩林区农家园,悦游客心。
4.3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调研,结合林业管理局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管理措施。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生态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5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得以较快的发展,这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行为,游客在旅游中充分的享受了大自然并了解了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当地的人文特征,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和自然与人为生态资源都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当地的居民和管理机构在这种特殊的旅游行为中享受到经济效益。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展有效的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森林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基地,但任何旅游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在生态旅游开展过程中,对于森林资源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正确处理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在森林资源环境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扼制其消极作用,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根辉。论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林业调查规划。2010.35(5)6.
[2]侯艳伟。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作用。管理观察。2010(13).
[3]王慧玲。浅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吉林地质。2008,27(2).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一
(1)教学内容不明确。现今,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时,大都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在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的情况下,教师们仅仅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特点来设置课程,最终教授培育出来的学生们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其次,教师们根本没有充分了解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设置的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联系并不密切,学生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根本不能学到专业知识,碌碌无为。
(2)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们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清晰的制定。因为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们在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时,方向性较为模糊,专业内容太过广泛而且比较杂乱,进而导致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是略懂皮毛,但是没有一项是精通的。而且,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没有给自己设置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学生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方式杂乱无章,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实践场所过于简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准备条件较好的实践场所。如今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充足的经费,进而使本科院校不能在校内为学生们布置良好的实习场所,学生们根本没有机会去课外进行实践,接受的仅仅是课堂上的教育,大部分学生都只是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毕竟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在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但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设定的人才培养标准,显然是不符合旅游业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所以,为了跟上当前我国社会与旅游业的前进步伐,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精英,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创新是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下面,笔者将会根据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创新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虽然我国在旅游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中仍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根据相关研宄成果显示,我国在培养旅游业人才方面主要包含两个问题:第一,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和该行业的发展相互适应;第二,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滞后于旅游市场发展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设立一个“零距离”的概念,具体而言就是,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丝毫距离,旅游专业知识和设置的专业课程也不存在距离,校内安排的实习场所设备和具体旅游工作场所的`设备没有距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们的旅游实践能力和专业管理技能,从而让学生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能上,都可以较快较好地融入旅游行业中。
(2)创新考核办法。当前,我国较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成绩考核方面,仍然较为普遍地采用学分制。在此种考核制度下对学生进行教学只会让学生们更加注重考试成绩,进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了无形的束缚。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必须要对学生们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学校需要充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把多种考核模式互相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3)创新教学方式。现如今,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方式大都比较传统而且过于单一,具体表现在:在课堂上,教师们只是把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只能被动地进行知识学习。长期下去,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必须要对教师们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课堂中,教师们应当采用灵活、互动性较高的教学手段,比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方式使课堂气氛得到调节。而且把实践当作手段,促进学生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总结。
总而言之,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得到长远发展,那么就需要加强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二
各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选择与教师研究课题、与生产、教学和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课题,坚持“真题真做”的原则。下面是学校管理论文题目大全,为大家提供参考。
1、政事分开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
6、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7、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8、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
9、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
10、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1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
12、“微时代”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13、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员教育管理难点与对策研究。
14、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其启示。
15、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1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
17、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18、湖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
19、中外教育管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比较研究。
20、专业化视野下我国校长管理制度的研究。
21、学校发展阶段论视野下的教师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22、学校管理咨询研究。
23、强势学校管理的教育伦理学思考。
24、论当代中国青少年性教育。
25、学校营销的实施策略研究。
26、我国中学性教育教材的比较研究。
27、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28、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研究。
29、中国与瑞典_美国学校性教育比较研究。
30、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31、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与走向研究。
32、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33、基于教育券制度的基础教育投入政策研究。
34、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
35、教育领域预算外资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6、公共财政下我国教育投入问题研究。
37、教育经费投入的非均衡研究。
38、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约束机制研究。
39、论公共财政下基础教育的供给问题。
40、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伦理解读与建构。
41、教育券的制度特色_适应性与对中国的启示。
42、“以校为本”发展性督导评价研究。
43、劳动力流动与政府教育投资的收益_模型与政策。
44、教育策划促进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有关研究。
45、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价值与运作。
46、学校领导的伦理审视。
47、学校组织管理气氛与教师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48、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机制研究。
49、校长问责制初探。
50、名校长成长的影响因素探析。
51、中学教师目标设置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52、校长_教师有效沟通研究。
53、教育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理论建构。
54、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
55、转型时期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范式的转变。
56、关于教育行政职能的研究。
57、大学中介性组织研究。
58、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
59、管理体制视野中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60、关于建立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61、西部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研究。
62、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63、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64、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的.经济分析。
65、国家助学贷款难的诚信思考及对策研究。
66、在沪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闵行区的个案研究。
67、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68、教育局长的领导有效性。
69、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制研究。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问题研究。
71、教育改革市场趋向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72、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券比较研究。
73、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4、政府向义务教育学校拨款方式的研究。
75、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构想。
76、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77、转型期中国教育投资制度研究。
78、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79、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研究。
80、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81、学生管理:从科学取向到人文取向。
82、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83、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84、笔墨下的学校管理:教师视野下某所学校文件的实地研究。
85、论校长成长的教育叙事研究。
86、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政策建议。
87、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研究。
88、个人功能差异研究及初步应用。
89、校长个性与学校特色。
90、《周易》与现代教育管理。
91、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初论。
93、学校逆向管理问题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94、规避教育决策失误的问责制度研究。
95、学校空间变革研究。
96、学校品牌的视觉形象研究。
97、现代学校规训制度研究。
98、试论学校品牌的管理。
99、学校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构建。
10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研究。
101、学校知识管理研究。
102、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
103、论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
104、新课程教学双边心理适应性与发展性档案袋评价模式的构建。
105、学校发展规划的人员角色问题及其对策。
106、学校章程中校长权力规定之研究。
107、学校效能提升的框架分析。
108、开展学校职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
109、学校交易成本问题研究。
110、校长领导行为研究:运用mlq问卷对山东省普通高中校长的调查分析。
111、360度反馈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112、家长、社区人员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角色与职能的研究。
113、行为主义激励理论与学校对学生的奖惩教育艺术探究。
114、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学校建设研究。
115、知识管理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16、中日两国教育管理体制关联性问题探究。
117、学习型学校的校长领导研究。
118、实施目标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119、校长的行动逻辑。
120、体罚教育方式探索。
121、教育管理系统中的若干优化问题研究。
122、论学校管理伦理。
123、民办教育集团的校长经营行为研究。
124、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
125、年级本位管理研究。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三
3.社会局势对旅游业的影响。
4.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探析。
5.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6.浅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7.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8.试述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及其实现途径。
9.我国酒店业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10.浅论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11.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
12.我国旅游目的地网络信息化建设方略探悉。
13.我国饭店员工培训策略。
14.试论我国导游管理制度的革新对策。
15.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
16.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17.酒店差异化营销研究。
18.试论导游回扣问题及其改革对策。
19.****市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20.风景区开发生态旅游的潜力及建议。
21.试论体育赛事旅游--以北京奥运旅游为例。
22.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旅游功能研究。
23.关于我国会展旅游的初步探讨。
24.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25.旅游景区淡季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
分析。
27.西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28.分时度假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
29.浅析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0.对我国导游薪酬体制创新的探讨。
31.关于我国热点景区门票价格的思考。
32.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类型及其管理对策。
33.试论品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4.新形势下提升国内酒店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
35.饭店员工流动原因及对策分析。
36.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37.论我国旅行社跨国经营的现状与基本战略选择。
38.浅论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39.浅论休闲旅游的发展。
40.试论旅行社服务质量管理改革对策。
41.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2.试论酒店内部营销策略。
43.略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
44.论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问题。
45.浅谈中国酒店网络系统建设。
46.论景区旅游氛围的营造和管理。
47.古镇古村落遗产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48.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对策研究。
49.试述我国旅行社经营管理改革对策。
50.饭店大学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51.塑造旅游社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52.基于价值观领导的酒店员工流失对策研究。
53.人本管理――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策略。
54.试析现行导游薪金制度弊端及其改革对策。
55.论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改进。
56.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应对策略。
57.体验经济时代中国饭店业个性化服务策略探讨。
58.我国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及应对措施探析。
59.中小旅行社员工流失原因与管理对策研究。
60.略论都市旅游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61.试论酒店服务营销。
62.我国会展旅游市场营销初探。
63.饭店员工激励研究。
64.浅析我国平民旅游及其营销策略。
65.饭店竞争优势的培育。
66.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策略探析。
67.试论我国旅行社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
68.论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途径。
69.浅析我国家庭自助旅游。
70.酒店品牌经营。
71.恐怖活动给旅游业带来困扰。
72.旅行社员工的激励研究。
73.浅谈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
74.中国酒店文化营销现状及对策研究。
75.员工对我国饭店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
76.论酒店企业cis形象塑造。
77.我国旅游执法的特征和发展对策。
78.对饭店员工流失的思考。
79.浅论影视旅游的开发。
80.我国酒店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81.旅行社奖励旅游产品的开发。
8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3.论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
84.试述我国旅行社服务质量问题及其改善对策。
85.乡村旅游吸引物论略。
86.试论我国旅行社业集团化对策。
87.打造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策略探讨。
88.浅析旅游产品定价策略。
90.我国饭店业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
91.酒店crm应用研究。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6、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7、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8、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4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50、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四
为了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旅游业急需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也成为关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旅游专业教材、教师和学生三大方面的专业建设问题,力求加快完善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将旅游强国目标与教育事业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从4000亿元总收入到实现3亿元的总收入目标,其中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也是目前3500万旅游就业人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未来的内,我国的旅游类人才就业人数也是现在的两倍甚至更多,也就是大概需要达到7000万旅游类就业人才的数额,这对旅游专业教育体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旅游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人才以及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育应进行细化,紧随时代步伐,使教育观念和模式与时俱进,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切实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中等院校一共有1207所,其中的高等院校约占1/3,而中等职业院校约占2/3的份额。旅游专业学生总数达到了将近46万人次,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20万左右,从事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师1.87万人。
二、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一)学术研究方面。
首先,旅游学科的发展关乎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所以,为了推动旅游学科紧随时代发展需求,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必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紧抓社会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给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中汲取旅游事业发展的导向,并据此树立科学的研究目标。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应借助丰富的实践资源、科研平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和实践水平。其次,学术研究重在创新。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根据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现状尝试进行旅游规划,明确目标,努力在科研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点发展目标。在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经济的引领下,德国建设了“社会生活功能型”的环保休闲农庄或者市民农园。并且在农民和政府的帮助下大大胆创新,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再如,英国的“旅游环保型”农业旅游区,在大力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管理23万个农用水塘,为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生态保障。此外,还有荷兰的“高科技创汇型”旅游业。这些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借鉴。最后,稳定性也是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旅游管理同样需要在稳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逐步深入和系统化。通过创新实现先导作用,通过实践体现科研价值,将旅游业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完全体现出来。
(二)教学体系方面。
旅游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委托培训机和成人教育两方面。旅游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旅游学科的实证性较强,需要有明确例子、规划和数据,证实研究成果和教学效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与旅游企业互动性教学,但学生解决旅游实际问题还有差距。从客观上说,现阶段的旅游专业教学体系还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社会实践方面。
在实践方面首先是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院校建设与自身教育体系相联系的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人才的实习需求。其次,另一个实践方式是通过旅游规划项目实现。这就需要教育者和研究者结合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或者结合地方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发展方案,这样的研究和创新过程给院校教师创造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比如,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学员建设一个实习饭店。尽管现在营运艰难,但只要坚持初衷,慢慢发展起来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素质培养是基础。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缺少沟通技巧就很难与客户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能将专业放在首位,应该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社会素养。其中,多语言沟通教学非常重要,游客的多语种沟通需求,需要有具备多语种沟通能力的人才。所以,院校应从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沟通能力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训练和实践。
(二)强化教学是关键。
教师本身应积极参与有关旅游行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并将经验分享给学生。在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在教材方面,应注重对新领域和新专业的融合。将教材与课程设置联系起来,将有限的课程资源放在无限的创新实践中,最大化、最优化地拓展教材内容,丰富阅历和创新维度。最后,在学生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其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强化实践与研究,让学生切实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最终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师资力量、教学体系和实践模式等方面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训练等都是健全学科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学科建设导向,及时解决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目标,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际影响作用。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五
鉴于旅游管理的诸多优势,许多旅游单位已经开始开展旅游管理工作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速度极快,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管理过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景区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缺乏对景区的合理规划。
面临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旅游景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景区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旅游服务质量的低下,由于规划合理性不足,导致景区资源的极大浪费,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景区基础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
(二)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旅游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虽然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数量很多,但是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足,自身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都不高,这给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虽然工作人员很多,但是旅游管理工作的效率却比较低,旅游企业的投入很大却收不到相应的效益。
(三)地方政府部门对旅游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管理。
与旅游机构的管理工作不协调。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对旅游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使不同旅游单位的管理工作的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形成统一化管理,而且与旅游机构的交流沟通不足,二者之间的工作步骤缺乏协调性,许多好的政策得不到顺利实施。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不够健全,法律的威严性和约束力不足。
针对旅游管理,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数量比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造成了法律上的漏洞,不能对旅游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还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对于违法行为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法律的威严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要促进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旅游景区应当加强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应当对景区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打造出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提高风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注重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景区内的交通设施建设,使其能满足游客高峰期的使用需求。
2.旅游单位要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旅游单位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队伍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工作的专业性、责任感及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等,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充分为游客的利益考虑。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审查机制。
3.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协调与旅游机构的工作步伐。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参与到旅游管理中,并发挥带头作用,对景区的旅游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严格执法,杜绝违法行为的出现。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步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律的约束能力,将旅游相关的各种行为都纳入法律的约束范围内,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同时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理要法律化、严格化,提高法律威慑力。
三、结语。
当前在旅游行业中发生的.种种不良现象是旅游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需要开展旅游管理工作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约束,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但是旅游管理的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才能净化旅游行业环境,维护旅游业的合理秩序。
篇二:现阶段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问题探究。
一、建设过程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基础薄弱,知名度很低。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海南岛入境游客平均停留3天,人均消费148美元,都远远低于国际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平均水平。海南岛年接待国际游客总量占游客总量比例还很低,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旅游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经济基础薄弱,市场竞争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差。国际著名旅游专家马塞尔?施奈德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欧美游客只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却不知道在它南端还有这么美丽的热带岛屿(海南岛),他们更愿意选择知名度高的普吉岛、芭提亚。”国际性的旅游岛接待的主要是国外游客,入境游客占接待游客总数的比重都在60%以上。海南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产品结构单一,多数是低端观光产品,而高端的休闲度假产品很少,缺乏能留住游客的旅游度假产品。
(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硬件设施不完善。
服务等软环境有待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充分体现,政府主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企业、行业的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市场管理粗放。初的三亚海鲜大排档宰客事件就暴露出相关部门监管的漏洞,大大损害三亚的旅游形象。在硬件设施方面,三亚许多海滩的冲淡房还要收费,冲淡房的配置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并且在海滨浴场的人流集中处没有公共设施的指示标志,缺乏导示系统的建设。
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建议。
(一)规划与实践同行,狠抓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近两年来,伴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不断前进,三亚市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核心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备受业界关注。现阶段三亚旅游产品开发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创新,对本地文化的挖掘也不够深入。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在制定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规划时,重点关注三亚市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生态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品牌性等方面。不仅要为景区培训一批精通英语、三亚旅游、中国文化、世界礼仪的服务人才,还要引导新老投资商开辟创新,丰富三亚市旅游产业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二)解决好旅游发展与当地百姓之间的矛盾。
发展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福一方,但三亚旅游发展中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物价上涨等问题已经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如何处理好旅游业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三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三亚市在未来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从增加当地居民幸福指数、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减少旅游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科学的论证和规划。
(三)合理定位发展,强化基础配套。
开一次“博鳌论坛”并不能代表海南的国际性,如何发挥好国家政策优势,打造真正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岛是一个考验决策者智慧的地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简化烦琐的入境手续,无论是飞机的落地签还是国际游轮停靠港口的免签政策都应该具体且可操作。(2)加大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宣传工作,尤其应该注意和高纬度冬季极其寒冷的国家旅游部门加大合作,将三亚打造成为北半球冬季热带康养度假胜地。
在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上,三亚仍然处于太过粗放的模式,海滩无人清理,仅有的冲淡房和更衣室也是百姓自建的收费项目,过度粗犷的基础设施虽然降低了政府开支,也减少了很多管理部门的麻烦,但是有悖于海南岛建设国际性旅游岛屿的市场定位,所以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需要尽快完善,努力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旅游基础配套环境。
从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这一点来看,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核心城市,每年旺季游客如潮,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无法同时满足本地人的生活需要和外来游客的旅游需求。因此,在丰富旅游交通体系的建设问题上还要加大投入力度。此外三亚的景区众多,但都十分分散,目前还需要加强各个景区之间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方便自由行的游客游览,从而有效避免低品质1日游旅行团泛滥,避免这些劣质旅行团破坏三亚市的旅游服务业形象。
(四)利用三亚优势拓展客源市场。
三亚是海南岛的南大门,若要利用好三亚这把打开国际旅游岛大门的“金钥匙”就必须加大国际旅游市场的宣传工作,尤其应该重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些国家的冬季较为寒冷,要与这些国家旅游部门加大合作,将三亚打造成为北半球冬季热带康养度假胜地。此外,三亚作为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在抓住传统“空降”客源市场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寻求新型濒海旅游客源市场――游艇旅游。游艇业具有高附加值和拥有较长的产业链的特点,能够为海南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
三、结语。
海南岛是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代表着我国对外旅游的形象,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地区,旅游业正是海南岛“落后”和“国际化”背景的切入点,在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好三亚市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则可实现整个海南岛的经济大繁荣。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六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的价值。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2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基础。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与特征。
2.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
2.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活态性、群体性、传承性)。
2.3相关理论。
2.3.3可持续发展理论。
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3.1徐州剪纸的旅游资源赋存情况。
3.1.1徐州剪纸的种类。
3.1.2徐州剪纸发展现状。
3.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3.2.1种类繁多,品位较高。
3.2.2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
3.2.3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
4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4.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4.1.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4.1.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4.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必要性与可行性。
4.2.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4.2.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行性。
(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
(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定位。
(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4.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
4.3.1原真性、整体性开发原则。
4.3.2可持续开发原则。
4.4.3依法开发、协调合作原则。
4.3.4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4.4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总体构想。
4.4.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念构想。
4.4.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构想。
4.4.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构想。
4.5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
4.5.1剪纸工坊开发模式。
4.5.2民俗产业开发模式。
4.5.3剪纸博物馆开发模式。
5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
5.1政府。
5.2企业。
5.3物质载体。
5.4当地居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七
[提要]目前在中国互助旅游发展才刚刚起步,大多数互助旅游者在网络上建立联系,从而实现互助旅游。这种旅游方式除了更加的自由、自主外,而且非常的经济,同时能够充分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本文以互助旅游网站发展为线索,重点研究分析互助旅游网站现状及面临的发展障碍,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互助旅游网站健康发展。
互助旅游网站的产生及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人们在满足生存基本需求之外,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旅游者的这种需求的变化同时会导致旅游活动方式及其发展的变化,互助旅游应运而生。互助旅游就是将本来互相不认识的一些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互相了解、熟悉,并且协商交换各自的家庭居住空间和必要的配备设备,或者约定相互提供旅游服务,从而达到节省旅游费用,提高旅游质量等目的。
互助旅游的出现吸引了目前众多年轻人以及爱好旅游的人群,互助旅游网站更多成为一个不同城市旅游者的交际圈子。国外互助旅游的平台出现的较早,例如couchsurfing,虽然它也吸引了不少国内的旅游者,可是国外沙发客互助旅游网站毕竟是全英文交流,受语言的限制,沙发客网站在中国还只是小众享受。
年国内终于有了一家自己的互助旅游网站。创始人是苏州的一个网民叫做仲一,2015年仲一在互联网上看到一条改变他人生的信息国外盛行一种城市或居家互换旅行,居民可以给旅游者提供住宿和早餐,而旅行者则与他们分享旅行快乐。这种新颖实惠的旅行方式让仲一产生了灵感,2015年4月,仲一的个人网站游学中国出现在了网友的眼前。仲一把自己欲寻求互助旅游的想法发布出去,也邀请全国各地的网友都来参与互换旅行,并且坦诚的公开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仲一的100天互助旅行,周游了全国16个省的31个城镇村寨,结识网友上百人下至16岁,上至66岁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所到之处全部由当地网友接待,除去交通费和景点门票,整个旅游总计花费才3,000多元,成了一次在当时看来难以想象的周游。信息的真实性吸引了网友的注意,一将这种旅行方式称之为互助游,意思是互相帮助、互相接待来进行的旅游活动。随后,又创建了一个与网友以交换方式进行旅游的网络平台仲一互助旅游论坛,提出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的口号鼓励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尝试互助旅游,于是这种新鲜的出游方式逐渐被大家所知。2015年6月,仲一创办仲一互助旅游网络技术公司,开始对互助旅游进行专业化宣传推广。互助旅游网站在运作模式上大致相同,如仲一互助旅游网、中国互助旅游网、u客旅游互助网等都主要是以论坛发帖的方式来运作。
互助旅游网站发展面临的障碍。
随着各种互助旅游网站层出不穷,已经有少量的互助旅游网站发展较为成熟,但由于互助旅游在我国发展仍然属于起步阶段,规模都不是很大,真正参与的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在其探索发展和运营过程中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安全问题。根据网上在线问卷调查显示,61%的互助旅游者认为目前互助旅游网站在安全性方面还做得不够完善,33.5%的互助旅游者认为目前的互助旅游网站缺乏具体的信誉等级,还有5%的旅游者认为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信任问题。通常旅游者们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但是难以全面或正确地进行认证,虽然现在许多网站都要求旅游者们将自己平时真实的生活信息拿来和网友分享交流,从而产生信任,但是网络本身毕竟是虚幻的,对于互助旅游,目前的网络平台没有具体的信用度和经验值,导致一些旅游者对互助旅游望而却步。
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在活动的组织上,很多都是网友自发组织的,网站的管理人员只是对帖子管理,没有深入到旅游者的活动当中,因此在旅游活动中,许多事项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接待费用是否aa制;接待的网友是全程陪同旅游还是只是部分陪同;接待方的地主不是与你进行互助的网友等,诸如此类的矛盾导致双方主体产生违背互助旅游初衷的不愉快经历。
提供的附加服务还不够完善。互助旅游的配套服务体系的`缺失导致互助旅游的质量大打折扣,如发生纠纷没有具体的反馈投诉机制;旅游者景点、地主接待状况等级不明确;网络社区安全无法保证等。
缺少专业旅游服务机构。互助旅游包括网络、旅游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网络运营的同时需要专业的旅游服务机构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导游、线路设计等从而让旅游者的旅途无忧,同时,还可以提供保证金制度,让招待您的沙发客交保证金给第三方机构让其代为保管,在旅游体验结束后返还,如果一方违约则将违约方交纳的保证金交给受害方等等一些类似的措施。目前的一些互助旅游网站提供这些专业服务的项目相对来说还比较少。
网络社区的活跃人群比较固定。在互助旅游网站上,人们通过在论坛、bbs上发帖相互交流,而在这些论坛上比较跃,发帖较多的都是一些固定的人群,其他一些会员仅仅发过一次就再没有活动过,很多用户都只是随便看看帖子等,而没有什么能够刺激他们加入、融入进去。目前网站还缺少吸引新的注册用户来网站交流发帖,在扩大活跃人群方面还没有一定的措施。
互助旅游网站发展对策。
许多互助旅游网站的开设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盈利,有的是个人兴趣,网络市场相对来说比较的混乱,因此需要相关法律保障部门的关注,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规范网络社区、正确引导互助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三是引入保险机制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消费者的损失,可以采取保险机制,与保险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提供诚信保险、旅途保险等等,从而保障互助旅游者的利益。
明确和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与互助对象确认互助细节。如果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旅行目的地,那么可以通过网站选择感兴趣的互助对象进行交流。在达成互助意向之后,来访者需要向地主说明自己的行程安排及帮助需求,地主需要告知来访者自己所能提供的帮助。到达时间、是否需要接机、住宿安排、旅行线路等环节应在出发前得到确定,从而减少旅途中产生的争议和矛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0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