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使我们更加主动地思考阅读中的问题和观点,提高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读后感应当突出个人的独立见解和思考,避免简单照搬书中内容。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交流和讨论。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一
寒假里,难得清闲陪女儿一起阅读《林清玄散文集》,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游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
我赞赏作者的那分善感,那双将生活察觉得如此细微透彻的慧眼!常言道:“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正如《风铃》中,他抓住了“风铃”与风应和这一常见的,却被世人所忽略了的生活现象,在他眼中,风铃是活的,且是一个敏感而极富灵性的生命使者。它是风的音乐演奏者,有了它,人们就会在炎炎夏日听出大自然的清凉,在凌寒冬日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暖。“风铃”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它有心,在它的用心感知下风才有了光彩和生气。推此及人,人只有有了一颗善感的心,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不断“来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
作者将风铃写的精致而有灵气,实际是在写人的心灵。他希望能通过心与心的相映,来营造一个美好动人的世界。
再如《桃花心木》的启示,依赖父母和老师,并不是人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赖的心。要想获得自理能力,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从中深化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读毕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二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坚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完美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完美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完美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应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应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样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我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最终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我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经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仅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并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趣味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我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当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当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礼貌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三
“我们被外境的迁动就有如对着空中撒网,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归,只是感到人间徒然,空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罢了”,“这社会最缺从容与有情,由于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见识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到乾坤朗朗、情趣盎然之人”,这皆是出自作者林清玄之口,他感叹人生,心忧世界,在他的眼中终究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清玄在自序中写到作者的终极追求是向外不断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向内不断触及心灵更深的感动,作家因为留下了作品,保留了时光,镌刻了情感,才使这一切逸去的,留下了余音遗响,活色生香,而他固是亦然。
月光下的喇叭手,冬夜寒凉的街心,月亮很明,月茫冷溯,街道空旷,此时一位喇叭手用那生满斑锈的伸缩喇叭奏起了那故乡的歌。可越是思念就越是恐惧,时间在这似乎只是个数字,三十年戎马,故乡在枪眼里成为一个名词。平淡的话语,简单的勾勒,一个因思乡而夜吹喇叭的喇叭手跃然纸上,试问那深沉的乡愁无法说出口时该为之奈何?只有用一斟浓酒咽其下肚,最终还是归于平淡,作者视平淡为清欢,在清欢中又杂入些许深情,使其“有味”。作者擅长从平淡的生活体悟深沉的情感,从这深沉的情感中又折射出不平凡的人间。一篇篇散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大或小或深奥或浅显,无不体现了人生的哲理,从而给我们以启迪,让人不由轻叹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书中最令我感触深的便是他的《家家有明月清风》,在文中他提到幸福的深刻含义——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一线,彩虹当空,这种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东西,犹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或许幸福很难,因为它需要一颗在这繁杂的社会中仍坚守从容与有情的心,或许其实幸福也很简单,它存在于每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只待你去感悟,毕竟生活的本色不就是清欢吗?只看你如何将它烹得“有滋有味”。
难道这世间只有高洁之人才具有情与从容吗?不!这道理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所说——非独贤者是有心也,贤者能勿丧耳。试问,在这繁杂世间有多少人因钱财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失去为人之本?又有多少人在权利的追逐中,失了那份应有的从容!每一次将那有情与从容的“暂且放下”都似给心灵蒙上一层灰纱,一层灰纱或许薄但一次次的放下足以让你的心暗无天日,让你无法去感悟那喇叭手心中的乡愁,更无法体会那平淡生活中的幸福。
手捧一本《林清玄散文集》,倚于阳台的栏杆,轻抚书面,一个个的字、一句句的话洗去了心灵的污垢,心中烦忧也渐渐消融。是的,这是一本能抚慰人心的书,恬淡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不经意间让人静心沉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旋即安定下来,解开心中的锁,卸下心上的负担。
似水流年,总喜穿心而过,清浅岁月,在平淡岁月中日渐湿润。请相信,人间有味是清欢,愿你在繁杂社会中仍能从容而有情,淡然走过这有味的人间。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四
若不是文海拾贝看到,其文中认识,我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位文学家;若不是书架上瞥见,其封面的文段,我不会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就这样,我悄悄地,走进了――他,林清玄――它,《林清玄散文集》。
对于他,我其实了解不多。林清玄,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其实看完他的一些文章,我认为他在哲学上也颇有造诣。他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旗山;细细算来,他刚开始写作时正好经历了文革。17岁开始创作,曾任各种职务,直到35岁入山修行了一段时间;所以也是为什么他的文章中总会有着一种佛学的思想理念。他在30岁前就已得遍了台湾的所有大奖,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会受各类人群喜爱甚至多次收入课本教材、语文试卷之中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家,在这样生硬的描述下显得总有些不真实,那他的文又是什么样的?我想,《林清玄散文集》会是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书,它收录了林清玄的经典文章与代表作,可谓是“精英汇聚”。
我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作者的特色就是:文“清”思“玄”,让人看前无限遐想,看时内心宁静,看后淡而释然。首先最吸引我的总会是他的每一篇文章的题目――它们总是那么深奥却又很简单,那么哲学却又与生活相连,那么引人遐想却又显而易见作者所想。就拿《温一壶月光下酒》这个版块中的题目说――“煮雪”,一看就是不可思议,不觉就会猜想怎样雪煮?在哪煮?为什么要煮?煮它何用?但渐渐从文中就懂了:传说中在北极要用火煮化被冰冻起来的话,慢慢听。好像很深奥很哲学的样子,但其实作者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情趣,若话语都能变成冰,可以留起来日后慢慢听,那别的一切呢?当然这也是一种浪漫。
他的文章总是那么的淡雅。《温一壶月光下酒》,初见感觉好像很浪漫,随即总会感觉到匪夷所思:月光怎么说“壶”?如何“温”?又如何“下酒”?这篇文章其实很有林清玄的味道――文章清淡典雅,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思想内容玄妙新奇,角度迥乎不同。从喝酒的下酒菜引出最上乘也是最浪漫的饮酒方式,对月伴花伴诗词,这样的境界风趣性灵又淡然;就这样,简简单单,既给了读者遐想的空间,又联系上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林清玄写的.东西,无论是文章还是句子,都很耐人寻味,嚼后回味无穷,感慨万千的同时又在无形之中将你心中的苦闷悄悄释然。很经典的一句:“因为有愿望,生命的进程既不是偶然,也非必然。每一步都牵引着下一步,每一个转弯都面向了不同的方向。人生的许多事都是可以预期,却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吧,说它是必然,因为有愿望、有理想,会朝一个方向不懈前进;说它是偶然,因为选择不尽相同,命运又是无常,不知何时何地会发生何事。人生就是不停在选择,每一个选择就是一个转弯,一旦转弯就注定了你无法回头、得到一些而失去一些,却同时又为你打开了新一扇窗。所以,何必去猜测,何必去赌定呢?尽管性格、品质是注定的、定格的,但世间万物变化无常,有些可预有些不可预。
书中还有两句我非常喜欢的话。
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溶的时候,就放一把大火把雪屋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由于流逝的岁月,似我非我;未来的日子,也似我非我,只有善待每一个今朝,尽其在我的珍惜每一个因缘,并且深化、转化、净化自己的生命。
从林清玄的书中,话中,我总会感悟些什么,找到些什么;说不清,但却知道那是我自己的东西。他的文,一人读,就是一份感受,各不相同却又略有相似。
在他的书中,我找回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创造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
林清玄。
林清玄,1953年出生,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五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菩提是佛教当中的圣树,菩提的本意是一种领悟,一种生命的真谛。一颗柔软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润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种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树比我想像中的要坚强,纵然有着冬天萧条与空寂,但也未尝不是努力站立,长出干净的新绿,有着一种对新生无比追寻地力量,萌发的不只是绿芽的蓬勃生机,更有着芽儿那片片舒展的心情。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觉晓到有一种奉献叫无私;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来秋,误入藕花深处”觉晓到有一种快乐叫洒脱;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觉晓到有一种寂寞叫离愁;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觉晓到有一种仕途叫艳羡;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觉晓到有一种爱恋叫凄厉。一片叶子中的领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诗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娇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过时光的摧残;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温美,但都经不起命运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红尘中的一切欲念,方成为一块永恒的净土。除去杂草,种满菩提,每个人的心都应如此――种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圆三生梦?轮回三生石――记录了前世,今生与来生的种种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着三生石,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自己对轮回的一种信念,一种对于生命永恒的诠释。三生石,一个浪漫而又令人动容的传说,不管是否真实,许多朋友以三生石做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佛教里认为有情欲就有轮回。而林清玄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轮回。而我想轮回并不是一种堕落,而是一种新生的彼岸,轮回是一种新陈代谢,是一种念念相续循环往复,或许不只是人在轮回,世界也在轮回。我们看不见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没有了,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从头顶掠过,不久逃出了我们的视线,这也不代表云儿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远的目标航行,这都是轮回。轮回并不可怕,只是人们习惯把它加上鬼怪的阴影,而蒙蔽了我们的心。当我们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旧精魂,是否只是无知地追寻欲望?有时候,一首诗,一位古人,感觉上竟像相识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时候偏爱一种颜色,一种花香,一种声音,却完全说不出理由……或许这就是轮回的最好解释。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六
读了《林清玄散文精选》,对林大师敬佩之至。我在一本杂志上见过林清玄的照片,感觉他是一个外貌丑陋的人,而且很丑,可是他的文章却是很有趣的,也很有哲理,让人深思。
这一本散文集语言通俗,内容丰富,读来收获颇丰。大师视野辽阔,足迹踏遍世界,读着文字,心也随之游历天下,有一种一书在手,无需出游的感觉。有几篇文章读来很为之动容,现与大家分享一点心情。
其中最有趣的是他的《煮雪》,不同性情的人,在不同境况之下犹如用不同的工具生火来煮雪才可表达不同的情绪和心境。读来莞尔,也只有林大师这般鬼才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不止喝茶,《温一壶月光下酒》一文中喝酒也是刻画的有情有调,真是让人忍不住小酌一试了!
最让我动情的是他写的《飞入芒花》和《在梦的远方》两文。所有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为了哺育孩子健康成长,母亲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辛苦操劳的她们从美丽少女变成苍老妇人,几乎从作为母亲开始就再没有了对自己美貌的关注。而孩子们却总能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母亲是那样美丽,那样慈爱。我读到此文,不禁想起了我母亲经常说的话:“你们姐弟三人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是把你们当眼睛珠一样来爱护的。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拿着身子当地种,还要看天吃饭,所以我受再大累也要供你们读书,不读书老百姓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林母追打儿子、鼓励儿子时的心情想必是一样的。幼时不懂母辛苦,懂时母亲已暮年,这真是人间悲凉。我记得中学时代翻旧照片曾见过我母亲年轻时的一张小照,她是那么美丽,她的美丽脸庞我们几个孩子完全没有记忆,几乎不敢相信照片上的人和眼前的人竟是同一人!生活啊岁月啊,改变了人许多许多,尤其面容和身材,还有心境。要是现在我们长大了母亲能依然年轻该多好!不知道林大师写此文时心境比我要复杂多少?!不知道他的老母还尚在否?好在我的母亲还健在。
最让我受到震动的是《过火》。大师也是凡人,成长中也历经七灾八病,百般磨难。心的沉沦需要非同一般的力量才能唤醒。这种习俗乍看粗野狂放甚至残忍,细想就会由衷叹服。只有不惧困难勇敢向前,才能踏过人生中的沟沟坎坎,才能承受人生风雨的洗礼。我倒是觉得现在的孩子人人都需要过火,不仅肉体需要,精神更需要。
最让我回味的是家有香椿树。大师吃香椿的方法竟然和我们家完全一样。我母亲在这方面酷似林大师的父亲。我就是受了母亲的影响逐渐爱上吃香椿的。读到此处竟感觉自己和大师犹如老朋友,丝毫没有距离感了,很亲切很熟悉,可以来盘香椿拌咸萝卜下酒。
还有林大师的《翡翠莲雾》让我想起了少年时代,母亲种的那一片碧绿的甜瓜,那种翠绿翠绿的瓤,红彤彤种子的甜瓜,特别特别甜。自从母亲不再种瓜园,再也没吃过那么甜的甜瓜了。
世间还有更相似的境遇,林大师那只唯一的松鼠,让我想起了我们家曾经养的那只长毛的黑狗和那只短毛的大黄狗,还有那一头老实巴交任劳任怨的大黑牛,动物是通人性的,多年相处下来,感情并不比朋友浅。两只狗很懂事,母亲下地我们上学,给它脖子上挂了钥匙,嘱咐它看家,它就会在门口一坐或趴着大半天,直到我们有人回来了,它才下班。大黑牛是母亲常年辛苦劳作的忠实伙伴,它似乎懂得母亲的辛苦,干了一天活回家,草料不要求精切细铡,不拌麸子和玉米粉也吃得很香,有时候母亲累极了玉米杆成捆扔过去,它也照样啃。有次干活太累了,回家时母亲坐在车上睡着了,一睁眼牛车停在自家院子里,大黑牛静静的站着,等母亲醒来。不知道大黑牛是怎样认识回家的路的?又是怎样安全穿过马路的?我们惊讶而激动的抚摸它粗粗的脖颈,对它表达衷心的感激,而它依然温顺的沉默。大概是因为母亲把这些生灵当孩子养的缘故,它们也懂得报恩吧。平时有精力的时候母亲会专门给他们做好吃的,只要粮食富裕,就会多给它们拌一些豆粉玉米粉之类的,冬天农闲时也不苛待它们,连水都是老远挑干净的,试过温才给它们饮用。母亲也很关注它们的健康,经常给它们吃一点药物,类似孩子们打疫苗吧。有一次大黑牛病了,浑身哆嗦,趴在地上站不起来。父亲不在家,附近村子没有专门的兽医,离得县城又太远,母亲一急之下就跑去乡镇卫生院,买来人类用药给大黑牛喂了下去,还给它盖上棉被。守了它三天,大黑牛自己站起来了,我们拍掌欢呼。在我们一家人心里,这些生灵就是我们家的一份子。虽然它们早已不在了,父母也已经搬离了村子,可是那些记忆永远是温馨而清晰的。
作为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又当了老师的人,感同身受,我非常赞同林大师的说法:一个好的老师,尽职尽责地对孩子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把好孩子教育的有出息;更重要的是把那些即将滑下去的孩子阻挡在即将坠落的悬崖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懂得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更不临于危崖之边。万一事出情急,愿一位好的老师,就是一棵悬崖边的树。我想,每位家长更应该是。
《林清玄散文精选》,我接连读了两边三遍,读大师的这本散文,犹如夏日午后在公园一角凉亭之下,与一位和蔼老人品茶话人生。时而细雨漫谈,时而抚腿大笑,或许手舞足蹈,或许长发飘然。当年空灵如瓜藤豆丝的大师也身落凡尘人间。如今大师已然驾鹤而去,空余茶香袅袅,书香绵绵。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七
说的多好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圣洁的雕刀,会把一切瑕疵雕落。
生命是一块冲浪的帆板,奋力拼搏,才不会被海水吞没。
来吧,让我们一起为生命化妆!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八
林清玄是中国一代文学大师,他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文学著作。书中饱含着书墨的韵味,从生活、见闻、佛教等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世界上的点点滴滴。
光是人每天都能见到的东西,阳光、灯光、目光、霞光、月光。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间种种的现象。有多少人因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阳光下展示出一副虚假的外壳;从古至今,所有的诗却从未有过写过正阳的,也许是因为人在正阳下会感到害怕吧。现在的人对别人充满了怀疑,把真实埋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
现在,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差,一块块珍贵的土地被人们变成了赚钱的工具——盖楼房、盖商铺、做景点,失去了土地原来的价值——生长植物。城市里再也难觅土地的踪影,才会引发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总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殊不知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买到的,例如你不能买一点感恩,只能买一些礼物作为感恩。俗话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认为是不对的,我也这么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买、能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能真情流露,怀着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说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对方也一定收得到。
也许我们还可以从书中领悟到其他的道理,这也许就需要我们去慢慢品味了。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九
读散文的时候,便记得林清玄,这位优秀的台湾作家。
第一次读它的散文,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候已多少懂得一些南山之意了,看到林的散文,就仿佛捡到了一个大好的香果,感叹道世间还有如此文章,一定能洗涤世间一切浮躁之人和浮躁人的一切吧!现在想来,虽说夸张了一些,但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林的散文我还是非常喜。
喜欢林清玄的散文,是因为他那种超欢凡脱俗的文章意念和感人至深却又清淡的语言,每次读它的文章,总能找到浮华时的安逸,宁静时的超然!这好似在外流浪的孩子心中总还有一个家,即使风高浪傲也还盼着避风港湾的守护。
淡淡的感觉,悄悄的愉悦,这就是读林的散文时的感受。
就算你小小的心灵受伤了,它也能给你一种安抚,正如在《清净之莲》中所说: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
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这,就为那些喜爱伤感的人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柔软的心也伤的优柔灿美了。
林清玄是这样一个作家,他有他自己完善的人生追求和独特的写作能力,在文坛面前,不拘泥于某一家之特色,而积众家之所长,他把别人的文章融进了自己的风格,又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他独有的方式展现给世人,于是读林的文章,便看的是他内心世界,而读的是众家之笔。
文人所追求艺术,想必不过如此了。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
时不时翻开这本书,这些文字总是需要慢慢的品味,总有一些文章读起来优美,可我读了半天也不知道写了什么。
然而,我止住了。我细读着《真诚相待》这篇散文。
看着这个题目,我会认为这是一篇很深奥的文章,没想我读起来这么易懂。
作者去参加朋友的葬礼,想起了他和朋友以前在一起的日子,认为以前是多么美好,可现在却什么也做不到。最后,作者提唱起大家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因为过了几百年后,这些都是不可得的了!平常我还曾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现在想想,过了那时,那些都是我永远无法挽回的好机会、好时光。以前,我总喜欢以光似箭,日月如梭来作为作文的开头,那是都是傻子,完全不明白这光阴怎么就如箭?这日月就如梭了呢?我甚至还不知道”梭“是什么?我真笨,直到大了才明白时间真的不等人,世上真没有后悔药!
作者说:大口大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因为在百年后,就再也闻不到了。那时,就觉得空气原来是如此甘甜,他又说道:好好品味这浓香的咖啡吧!因为百年后就喝不到这样好的咖啡了。我也有看法,珍惜好现在与同学间的友谊吧!因为在几十年后,就再也无法像今天这样亲密了,珍惜好与父母的时光吧!因为在数年后,就再也无法天天陪伴爸妈了。真的,我现在特别后悔,有时一人想想往年的事,我恨死自己了。
在小学,我幸运的与全班成绩最好的女同学成为了朋友,我们的性格不是很像,那时她很外向,我很内向,可是我们有着同的爱好与观点,课间时常看见我们俩在位子上游戏,体育课上,也就经常看见我们俩在那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可是我讨厌她的自大与骄傲,她讨厌我的不积极与计较,我们有过争吵有过冷战,可是我们分开了,我们比冷战的冷战还要糟糕,一个星期看不到对方一面,我们离的很近,她在四班我在十班,却不能亲切地喊对方一声。或许我们真的很傻,只有当在真正失去对方时才明白,才知道什么是珍惜,想着我们一起说悄悄话,一起玩捉迷藏,一起画小人画,一起看男生打架我们却心灾乐祸。此刻,我又是多想拨动闹钟,回到以前,我们欢乐却没有冷战与争吵的生活,可在枯燥的初中里连影子却没出现。
妈妈爱我,有时溺爱,但是妈妈也有误会我的时候,我很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但是我讨厌我自己,我不该那样说话,那样妈妈会很伤心,我又是倔脾气,有时也忍不住顶两句,妈妈在冬天总给我买那买这,我说你老别我买呀!自己厚衣服还没几件,可她说大过年的,小孩子不穿好点怎么行,我好的东西永远比妈妈多。有一次,她也帮我买了好几双漂亮的袜子,我再次说明不要光给我买东西,可妈妈却说,你穿我给你买的新衣服,不就是几双袜子吗?你穿着,我穿你穿旧了的!妈妈冷的生病了,每天还要管我这的那的,等我离开了。妈妈,我到哪找这么好的妈妈?有时我还那样气妈妈,太不像话了,或许要等以后才知道什么叫珍惜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吧?我现在只是努力地做着,不让妈妈失望!
真的要更真诚的相待,我的人生难得,因缘难遇!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一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将目录扫视了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心情》,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么还会有心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了。过了一个月后,果实摘完了,我却爱上了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可以在仓库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离开了,可在走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了。我觉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一种财富了。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心情”,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
举重若轻,我们轻松地面对世界。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上午,我懒洋洋的躺在床上,无事做,随手拿起张晓风散文来,第一篇便是我爱上他的理由,几行字映入眼帘,“一笔简单的雨荷花可给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荷花与傲骨?多么恰然的配合,于是马上翻到下一页,去细细品味张晓风的画晴。俗话说:好天气=好心情。《画晴》就是这样,雨后的天晴竟然让作者比喻成:“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这时,济南窗外是一片阴郁,刚刚闷闷的心情突然有阳光射入的感觉,快乐也在周围饶来饶去的我继续翻看,几乎熔入了《画晴》的世界,仿佛也享受到勃勃的生机,大自然造物的神齐。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那么可爱。于是,我想,晴天能给人带来什么,尤其是雨后的晴天,一缕阳光斜射进屋子,清风送来雨后的芬芳,窗外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天空澄着一股透彻的蓝。我享受着生命的生机勃勃,不能把自己憋在屋子里呀。于是,我们踏去了门,我们一起去找“晴”。张晓风就是这么一个人,凡事随意而行,虽然显得调和,但也无所谓,我也是这么一个人,总是被突发奇想搅乱了生活的章法。
“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在雨后的晴天,来到一个空旷的广场,在那黄绿不均的草地上延续我们的梦,我陶醉许久,定神一望,不禁一笑,这儿没有什么奇花异草,也没有任何仕女云集,但究竟是为什么能这样吸引人呢?也许我们爱的,享受的就是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小草上的露珠,野花的香,大石的光滑,我们的闲境,羡慕小草,只因我们不能和着风摆动,草儿们一起摆动,就成了海,羡慕那云,只因我没有云样的笔,去勾勒我的蓝天,晓风遇到了一群孩子,当地的孩子们的话引出了《画晴》: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我静静地想,可不是吗,我们的生活也几乎是被描绘出来的,而我们就是那持笔的画家,快乐时,就给天空抹上快乐而又透彻的蓝,又用云的丝柔给予装饰,高楼大厦也是挺拔的,孩子们脸上也有如花一般美丽的笑容,伤心时,你用一塌糊涂的灰附着着画面,仿佛天都要为你的悲伤而动容,我们都是画家。而张晓风则用文字将“晴”描绘。
也许我们真的很眷恋广阔的草场,那里可以放飞我们的心灵,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还有那一线天空,真的仿佛置身于死阴的幽谷。咦?你把画藏起来了,那就把心底的晴天献给我们吧!!!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三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可行。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四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满是匪夷所思。
觉得它枯燥无味,浑然不知它在讲什么。于是,丢在一边,令它置于尘埃之中。
闲暇之余,随手一翻,竟打破了我对这本书的定义——我竟径直看了两三个小时。
林清玄先生在借世间万物述禅之道,佛之念。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的字在纸面上开出了人生的花。他常出门去散步,去感受自然,他,是自然的歌颂者。
他,告诉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禅道。“对压伤了的芦苇,不要折断;对点残了的蜡烛,不要吹灭。”“要为重活的高兴;不要为死去的悲伤。”
生活,亦是禅道。与我产生共鸣的,是一篇名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文章。
文章很短,只有一面。这篇文章借童年生活的趣事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婉惜与对童年的怀念。可是,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般。古人,今人都在感叹时间之迅速。我又何尝不是呢?时间,在吃饭时,从嘴中溜走了,时间,在写作业时,从笔尖溜走了,当我们睁开眼与太阳再见时,时间又从遮挽的手腕边溜走了。日日夜夜,亦复如是。
时间,亦是如此无情。
我下定决心,要与时间赛跑。
是的,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是的,光阴仍是似箭,箭箭穿心。”
“是的,日月依然如梭,梭梭滴血。”
我躺在时间的流里,这般念着。
一分钟很短,但是,一分钟比五十九秒还长,比一秒钟更长得多,所以要珍惜每一分钟。
有的人一分钟当千百世用,有的人一分钟当一阵灰尘,一吹即逝。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寸时光,就是一寸命光。每一眨眼,生命也就转瞬即逝了。因此,让我们注意当下,珍惜短暂的生命吧!
《林清玄散文集》蕴含哲理,令我回味无穷。他的题目新颖而充满悬念,总有一股神力,将我拉进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世界。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五
林清玄的散文中的奥秘不比的之前的两位作家的散文显而易见,但细腻的程度却与之前的.两位作家不相上下。
父亲给我买的是少年版的,是林清玄专门写给孩子们的。他说:我并不期许我的孩子在课业上得第一,但我期许他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浑浊的世界,能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世界,拥有快乐。
这本自选集是他对少年的期许,不止是写给他自己的孩子的,还是写给世界上所以的孩子的。他希望世上所以的孩子可以永远拥有这四颗心。
我在这本自选集中最喜欢的散文是《软枝杨桃》,是选自天真的心。散文大概的意思是:作者在乡下看见了两棵野生的软枝杨桃树。杨桃树的盛产使作者吃惊,因为不使用肥料,杨桃树竟然可以如此高大、结如此多的果实。更让作者吃惊的是,这么好的杨桃却没有人采收、也没有人愿意吃,任其凋落一地,作者十分困惑。当作者站在杨桃树下一看,就明白了。这两颗杨桃树由于没有使用过农药,所以杨桃比一般的小,而且表面多少有虫鸟咬过的痕迹。所以没有人会吃这样的杨桃。这就让作者想起他的一位明堂表哥曾对作者说:我们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比虫鸟还笨。那些没有喷农药的水果外表虽丑,虫鸟都喜欢吃;而那些喷了农药的水果,外表虽美,虫鸟的不会吃,知道吃了有害健康。人只注意外表的美丑,虫鸟却看见了更深的内在啊!
读完这篇散文,通篇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有深层的含义。
这片散文使我顿悟:我们不论看人或者事,都不能只看表面,而应该注重内在。虫鸟爱吃的杨桃由于相貌不扬被我们拒之门外;虫鸟不爱吃的杨桃由于相貌美丽是我们敞开大门。这是我们的短时近利所造成的。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表面的好看,而忽视内在的毒素时,真正清净的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应该多注意实而不华的事物而不是华而不实的。
林清玄散文的风格是细腻、温暖、深入人心的。与他那粗犷的相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未看他的资料就阅读他的散文,那么你定会认为林清玄是位秀气的女作者。
他的散文的道理是你发现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描述的,这个只能慢慢的研究,琢磨了。可当你回过头品味时,你可能就会领悟到人生了。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六
“一个人要得到一个快乐的生命,就先要有快乐的思想;要有一个旺盛的生命,就先要有旺盛的思想;要有一个充满慈爱的生命,就先要有充满慈爱的思想。”
这句话是散文作家林清玄讲的,也是这本书中的一个片段。《林清玄散文集》里,作者似乎并没有用多少华丽的语句来装饰着文章,而是采用质朴和淡雅的言语来谱写每一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古语让我想到了心里的天鹅这篇让我记忆深刻的故事。在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而用三种方法,来使得天鹅无法飞翔,将他们关在庄园里,来炫耀自己的财富与品位。久而久之,天鹅们忘记了自己也会飞翔,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成为了一种讽刺,天鹅由于人们的私心,变成了不能飞翔的鸟儿。
作者林清玄笔下一篇篇的感人故事,都触动人心,令我回味无穷。其实我认为作者只是在描述着四种“心”,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和庄严的心。每当我读到林清玄的散文都会有一股神奇之处,它能让我的心平静下来,就如天真的心,看到天真这二字,就会联想到儿童像白纸般的单纯无邪,在书中,作者用天真的想法来描写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软枝杨桃、神来之笔……而纯善的心描绘的是那些无知,可怜的生物,因为人类的私心而被失去往日的风貌的一些故事。其余美好的心和庄严的心都是以一位单纯的孩子的思想来描写每一个感人的文章。认真地细细品读着书中有关于动、植物、社会,人们的一些形形色色的故事。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七
《林清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在世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他期许着孩子们能够拥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与庄严的心。
这讲述的是一个在宋朝的故事,为了抓住小偷,找来了一个钟,让十个嫌疑人去摸,因为说偷了东西的人摸一下就会响,所以真正做了坏事的人是绝对不敢摸的。钟上面被涂满了墨水,坏人因为“心虚”,没有摸钟,所以两手“清白”,而没有做坏事的人,无愧于良心,当然敢摸钟,所以手上沾上了墨水。
时代在变化,从前的小偷还知道羞愧,现如今的小偷偷了东西似乎都变得理直气壮起来了。他们做了坏事为了不被发现,甚至还会灭口,做一些泯灭人性的事情。他们被捕,竟然还会对着摄像机,面带笑容,侃侃而谈自己的卑鄙行径。
读完了这一篇文章,小偷真是令人憎恨,他们明明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美好的生活,可是他们却选择了偷盗。小偷就像《守株待兔》里面的人,都只是一心想着坐享其成,都不会付诸自己的努力,只是小偷的行为更加卑鄙和恶劣。
发自于内心的丑陋和虚伪万万不可,即使使自己两手黑黑,也会比虚假的清白好的多。
摸摸自己的良心,宁愿乌黑,也不要那虚伪的清白。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八
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将目录扫视了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心情》,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么还会有心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了。过了一个月后,果实摘完了,我却爱上了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可以在仓库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离开了,可在走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了。我觉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一种财富了。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心情”,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
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二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九
菩提是佛教当中的圣树,菩提的本意是一种领悟,一种生命的真谛。一颗柔软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润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种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树比我想像中的要坚强,纵然有着冬天萧条与空寂,但也未尝不是努力站立,长出干净的新绿,有着一种对新生无比追寻地力量,萌发的不只是绿芽的蓬勃生机,更有着芽儿那片片舒展的心情。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觉晓到有一种奉献叫无私;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来秋,误入藕花深处”觉晓到有一种快乐叫洒脱;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觉晓到有一种寂寞叫离愁;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觉晓到有一种仕途叫艳羡;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觉晓到有一种爱恋叫凄厉。
一片叶子中的领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诗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娇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过时光的摧残;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温美,但都经不起命运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红尘中的一切欲念,方成为一块永恒的净土。除去杂草,种满菩提,每个人的心都应如此——种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圆三生梦·轮回。
三生石——记录了前世,今生与来生的种种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着三生石,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自己对轮回的一种信念,一种对于生命永恒的诠释。
三生石,一个浪漫而又令人动容的传说,不管是否真实,许多朋友以三生石做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佛教里认为有情欲就有轮回。而林清玄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轮回。而我想轮回并不是一种堕落,而是一种新生的彼岸,轮回是一种新陈代谢,是一种念念相续循环往复,或许不只是人在轮回,世界也在轮回。我们看不见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没有了,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从头顶掠过,不久逃出了我们的视线,这也不代表云儿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远的目标航行,这都是轮回。
轮回并不可怕,只是人们习惯把它加上鬼怪的阴影,而蒙蔽了我们的心。
当我们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旧精魂,是否只是无知地追寻欲望?
有时候,一首诗,一位古人,感觉上竟像相识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时候偏爱一种颜色,一种花香,一种声音,却完全说不出理由……或许这就是轮回的最好解释。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时受到洗礼,说这是《林清玄散文精选》还不如叫它“清醒记”,边读,边整理自己零乱的心情。整本书扬溢着佛学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这块不可逾越的圣地。
阳光下,历史的长河泛着金光,生命的绿树萌发新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58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