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限于教育教学领域,对于其他工作场景如企业培训等同样适用。教案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实施。以下是根据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批优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
民为贵教案篇一
1、了解作者条文罗斯福夫人的过程,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才能为生活赋予价值,增添欢乐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作者向罗斯福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文章的第一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1)作者当时的身份。“初出茅庐”产什么意思?
五、巩固练习。
1、抄写四个字的词语。
2、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全班讨论。
1、整个采访过程是哪几个自然段?
3、“我”率先抛出的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是什么?“我”预想的答案是什么?
4、什么是“始料未及”?
5、罗斯福夫人为什么选中了作者呢?你怎样理解罗斯福夫人的这番话呢?
6、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作者有什么收获?什么是“座右铭”?
二、总结课文。
1、罗斯福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2、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抄写课文中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决定:初出茅庐采访。
准备:扎进寻觅吮吸迫不及待。
采访: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收获:获奖座右铭。
民为贵教案篇二
2、使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共生活中礼貌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星期一早上的奇迹”
提问学生:“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回答是:由于一句简单的问候语。
(二)、想想生活中的礼貌用语。
生活中除了使用问候语之外,还有其他礼貌用语,比如表示谦虚、恭敬等礼貌用语。(参考作业本p11)提问:“在生活中,如果能运用以上礼貌用语,能为你在与别人交往时带来什么帮助?”
引导学生回答:礼貌增进人际和谐。在生活中讲究文明礼貌,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使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
(三)怎样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提问:“既然文明礼貌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呢?”学生畅谈个人观点,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不仅能“走遍天下”,还能造就幸福人生。
(四)、反思生活中的小事。
例如:升国旗、奏国歌时,在上公共汽车时遇到老人或者小孩时,在课堂上想发言等时,自己都是怎么做的?完成单元活动设计中:回顾、总结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好的礼貌,但也可能存在不良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坏习惯。
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客观条件;
2、家庭教育环境影响;
3、个体心理影响。
克服不良习惯的建议:
1、明确要改变哪个习惯;
2、改变要靠意志;
3、打断自己的惯性;
4、必须输入新的习惯。
(五)、总结。
鼓励学生拥有养成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信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地做好。
民为贵教案篇三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高度的鉴赏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呢?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诗中用了一个小倒装句,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诗意盎然。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莲花、柳絮______、_______、东风”等意象,其中“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的手法是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从结构上看,本诗的开头与结尾内容为首尾倒置,这样处理,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出光彩。
b.“美丽的错误”是一个病句,既然是错误,就不可能美丽,同样,美丽也不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诗人这一句值得商榷。
c.本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东风”等,从而一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d.这首诗语言清新,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23.这首诗被广为传诵,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0字以内)(3分)。
19.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0.马蹄 春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1.比喻 倦守空闺的女子,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
22.b。
23.鲜明的韵律感,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以及含蓄动人的故事情境,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民为贵教案篇四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抒情主人公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古典意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情景入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简介作者姓名由来("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作者情怀(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梦土上》),作品风格(以婉约见长,婉约如李商隐,豪放如李白)导入.
进入诗歌。
整体感知。
读
学生默读,初入诗境(要求学生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一生试读.
教师范读,指导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学生自由读.
教师学生齐读。
想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点.
说
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
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草长莺啼,花红柳绿,绿草茵茵,一片生机。
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
画面三:马蹄声声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
画面四:深闺思妇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
画面五:途中道白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
整体把握诗意。
a引导学生思索: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我"对"你"的内心独白,——抒情诗。
能找出记叙的要素——叙事诗。
既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
共同明确:。
时间:阳春地点:江南小镇人物:"我"——过客"你"——思妇(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
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的起落.
b,学生自行概括诗意,教师总结:。
本诗通过"我"一个匆匆的过客匆匆从江南走过为带给深闺中苦苦思恋等待归人的女子内心希望和失落而深感歉疚和无奈,表达了一份古老的情愫——闺怨.
具体赏析:。
赏析引子。
学生感情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内容:短短的二十字写出了"我"打江南走过带给思妇心潮起落的情景,格调清丽而婉伤.
表现形式及效果。
比喻修辞和意象: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容颜。
——美丽容颜在等待中消退。
——思妇情感的起伏。
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学生再次感情诵读引子。
赏析诗的第一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这一节主要以"我"之视角写思妇的心灵世界.
运用了四个比喻:。
不揭的春帷——隔绝。
向晚的街道——清冷沉寂。
寂寞的城——孤苦寂寞。
紧掩的窗扉——封闭。
倒装句式。
"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化板为活,表意委婉。
学生齐声美读.
赏析诗的第二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在全诗的作用:诗眼。
名句赏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美丽——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
错误——马蹄声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住)。
教师总结。
这首诗格调清丽凄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们再次感情美读,尝试着背诵.(师生齐诵)。
4.难点揣摩:。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主题——闺怨。
人物形象——深闺思妇。
意象——莲花,向晚,柳絮,东风。
格调——清丽凄婉。
扩展延伸。
由此诗你能想到哪些表达闺怨主题的古诗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四,师生齐声背诵全诗.
民为贵教案篇五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
【教学进程】。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我们再来看这一部分的第五自然段,作者面对着王道士所遗存的怪模怪样的几座天师灵官,心中充满了巨大的苦痛。但是,作为后人的他,却又无计可施。那种想为却又无可作为的心理在他内心中不断的冲突升级,作者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才写出这篇文章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自己阅读中细心体会。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
【教学进程】。
至此,王道士盗卖国宝的罪行才算停止。
我们的同学都是学艺术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都能够成为出色的艺术家。而艺术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更多更美的奇葩,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人生中始终能够坚定不移的用艺术家所应具备的良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
道士塔。
余秋雨。
道士。
强盗。
官员。
民为贵教案篇六
李广田。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彩色的虹,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一九三三年春。
***********************。
诗人李广田来自农村,是个在山东境内黄河与大清河之间那块平原上成长起来的普通农家的儿子。他在自己的《〈画廊集〉题记》中曾说过:“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里尚未能摆脱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体吧。”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农村、土地的爱。
这首诗语言非常朴实,但流露出来的对土地的依恋之情却真挚、深沉得令人感动。“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只有真爱土地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欣赏时要注意诗中出现的“母亲”“襁褓”“怀抱”这些比喻;还要注意两节诗中“大地”与“天国”形成的比照对于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民为贵教案篇七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后来这种塔随着佛教的传入也传入了中国,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和我们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覆钵式的塔已经被我们改造成亭台式或楼阁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形状的塔了。原有的覆钵式的塔到今天只存在于藏传佛教建筑中。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大多数的塔都已经十分破败了,只有一座塔保存的比较完好,自然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作者移步向前,发现塔上还有碑文。这不读还罢,一读之下,作者竟然是猛然一惊!作者为什么吃了一惊呢?且看下文。啊!原来“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这个王圆箓究竟有何能耐?能让我们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余秋雨倒吸一口凉气,吃了一惊呢?是他长的青面獠牙的,而且把照片贴在坟墓上,把凑上前去细看的作者吓着了吗?不是,因为“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罪人竟葬于此塔之内,难怪作者要吃了一惊呢!
“我看过他的照片”,原来作者以前是预览过王圆箓的尊容的,下面就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王道士的。(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老师这里有几张王道士的照片请同学们看一下(教师出示图片)。从照片上看,王道士非常瘦小,长的并不吓人。
王圆箓是湖北麻城人,他小的时候,因为家乡闹灾荒,不得不随家人远走他乡。曾西行流落于陕西、甘肃等地。后来他入了伍,在肃州(今酒泉)巡防营当了一名兵勇。退伍之后,他又重新回到那种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中了。当时的他是很想有一个正式的社会身份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的,抛开当时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不谈,仅就他个人条件来说,流离失所穷困潦倒又大字不识身无长物的他也实在是难以找到较好的安身立命的法子。于是他选择了出家当道士。当地一名叫盛道的道长收他做了弟子,给他取了法名:法真。
王圆箓选择出家这条路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王圆箓在出家前就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其次,虽说当时的社会状况已经糟透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他们生活的越痛苦,他们的精神就越需要有一个慰藉来保证他们不至于崩溃。而宗教呢,无疑是他们能找到的最为廉价的麻醉自己的精神鸦片。由于信徒众多,所以相对来说,僧侣道士等宗教人士的日子还是好过些的。这样看来,王圆箓选择了这条路还是比较明智的。但是也许是他过惯了那种漂泊江湖自由自在的日子,当了道士的他并没有安下心来做一个念经布道的道士,而是继续西行。有一天,他来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不禁感叹:“西方极乐世界,其在斯乎!”。于是他便留在了这里,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已近半百的他便再未云游过。
王道士把持了莫高窟以后,将绝大部分敦煌文物盗卖给外国人。现在全世界共有敦煌文物五万余件,其中大约四万余件在国外。在我国的考古学界里流传着这么一句令人伤心的话:“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却在国外。”由于研究材料极其有限,我们的专家想要研究我们的祖宗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毫无疑问,王道士这种卑劣的汉奸行径是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到愤恨的!但是,我们能把这种责任完全让他一个人来承担吗?(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
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后来便是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1907年3月,斯坦因以约200两银子盗走精美的佛经和绢画上千件,共29箱。此后,斯坦因又第二次来到敦煌,以500两银子换取了570多个名贵手卷。后来的法国人伯希和以500两银子的代价,将藏经洞中的精华悉数盗走,计约6000余卷,10大木箱。1923年秋,美国人华尔纳还将莫高窟12幅精美壁画剥去,同时抢走一尊最为优美的唐代彩塑。
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不能,“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多年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导致封建没落的清王朝在洋枪洋炮面前只能被动挨打,只能坐视列强抢走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能看着自己的伤口流血,却无计可施!
我们再来看课文的第二部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下这一部分的前两自然段。文章的开头说:“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王道士能够住持莫高窟千佛洞原因是这样的。首先,王道士是千佛洞自西夏年间封洞以来唯一一个认认真真清扫石窟内积沙的人。光是16号洞窟他就掏了近两年的沙子。而且,自打他入住石窟之后,他一直是四处奔波,到处化缘,积攒钱财来清理积沙和修筑他自己的道观。没人管的地方,谁负责就是谁的。第二,当时的敦煌寺院只有两座且都是藏传佛教所属的喇嘛庙。喇嘛们对千佛洞里的所留存的显宗佛教典籍等根本就没太大兴趣。第三,在咱们国家,佛教、道教、儒教三家难分彼此的情况十分多见。就拿咱们学校边上的大佛寺来说,它里面供奉的护法伽蓝神,不是别人,正是被儒家奉为武圣人的关羽关云长。再看大佛寺正堂廊檐上的彩绘,有八件法器,正是道教八仙所使用的。而且,当时的老百姓也基本都是佛道通信,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汉人也经常是拜完了老天爷再求观音菩萨保佑。所以说王道士能够堂而皇之的以道士的身份来管理佛教圣地,在某些方面来看,还是顺理成章的。
当时的西方的艺术家们正在开创艺术新的时代。而在中国,我们的王道士此时此刻正在对连外国艺术家都歆羡的艺术品做什么呢?(我们的王道士此时此刻却在卖力的摧毁以往的辉煌,并且自得的让自己的涂鸦作品取而代之。)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三四两个自然段。大家注意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在臆想王道士毁坏石窟壁画和塑像情景时所使用的语气。时什么语气?大家读出来了吗?(用褒义的词来形容愚蠢错误的行为是什么手法?嘲讽。对王道士无知的所作所为既感到愤怒却又无法发泄。作者在这里用了几个词“认真”“憨厚”“达观”。再看第四段,“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更是对王道士所作所为的绝妙讽刺。)。
我们再来看这一部分的第五自然段,作者面对着王道士所遗存的怪模怪样的几座天师灵官,心中充满了巨大的苦痛。但是,作为后人的他,却又无计可施。那种想为却又无可作为的心理在他内心中不断的冲突升级,作者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才写出这篇文章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自己阅读中细心体会。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
上节课我们说到“憨厚”“达观”的王道士仅是小部分地破坏了敦煌石窟,来做他的新道观的奠基之处。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看王道士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出卖国宝这条路的。
【教学进程】。
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三部分。大家注意,这里1900年5月26日指的是农历的五月二十六日,也即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换算成阳历,则是1900年6月22日。
而且藏经洞的发现经过也不是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王道士当初有了一定的资产以后,就寻觅了一个叫杨果的贫困文士来负责庙里的文案事物。杨果在今天16号洞窟的甬道里设案,平时抄抄经文、登记入帐什么的。农历的五月二十六日凌晨,杨某在16号洞窟甬道内的北墙上磕烟袋锅的时候,发现身后的墙壁所发出的声响似乎表明里面是空的。于是他马上告诉了王道士。王道士起身凿开墙壁,果然在里面发现密室,里面堆满了经卷、写本、画幡、等宝物。
王道士发现了密室藏宝之后,怀着一种邀功请赏和希望能引起官员重视的心态,徒步行走五十里,来到了敦煌县衙,只可惜当时的这位县太爷不学无术,在他眼里,王道士拿来的根本不是什么宝贝,只是一些发黄的纸片子而已。兴冲冲而来王道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无功而返。又过了两年多,1902年,敦煌来了一个新的县太爷——汪宗翰。这位知县老爷是进士出身,对金石学也有研究。而且又是湖北人。王道士于是又再次来到县衙述说此事,请知县拿主意。汪知县当时立刻带人亲自去莫高窟查看,并带走了几卷经卷。可惜这位汪知县只是空留了两句话:一.藏经洞的东西不要让外人拿走。二.再送些好的到衙门来。满怀希望的王道士再次失望了。可他没有就此甘心,不久之后,他又从藏经洞里挑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单枪匹马,风餐露宿,冒着狼吃土匪抢的危险,行程八百多里,来到了酒泉,这时的王道士已经五十二岁了。在酒泉,他找到了道台廷栋。廷栋是个有学问的人,他仔细的查看了那两箱经卷。但是他既没有从文物的角度来鉴定这些无价之宝,又没有提出什么保护措施。而是从书法的角度入手,他看完那些经卷以后,认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字好看,大骂一通,就此了事。也就是这个廷栋,他第一个把王道士带来的经卷送给了一个比利时税务官,后来这个比利时人去新疆时又把经卷回送给了新疆的中国官员。几年后,在新疆探险的斯坦因在这个中国官员家里看到了这些经卷,识货的冒险家很快赶到了敦煌,从此正式揭开了藏经洞国宝大流失的序幕。
到了1907年五月,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来的却是风尘仆仆赶来斯坦因,斯坦因三次拜访王道士而不得见,第一次是因为有庙会,斯坦因觉得不方便;第二次正赶上王道士出门化缘,于是斯坦因就把帐篷扎在那里了;直到五月底第三次来时方才见到。自己送去却得不到重视,而别人眼巴巴赶来用钱来买的巨大反差,不知带给盼了清政府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但是王道士当时并不敢明目张胆的把文物卖给斯坦因。这也是斯坦因几次求见王道士而不得见的原因之一。王道士不敢卖,既有官府已经有过封闭藏经洞的原因,又有害怕报应的想法。这时,正因为自己不通汉语而且长的又和当地人不一样而发愁的斯坦因的师爷——蒋孝琬出面了。
蒋孝琬是湖南人,可以算得上王道士的半个老乡。久经官场事故的他,一下就看出了王道士的疑虑和难处。他知道王道士担心什么,也知道王道士大字不识一个,更别说分得清道教和佛教的区别了,更知道王道士正极缺钱用来建造他的道观,。所以他给斯坦因出了一个主意:说自己崇拜唐僧。这一招果然很灵,王道士无知地觉得斯坦因西行冒险和唐僧西天取经的确有相似之处。加上斯坦因金钱的作用,蒋师爷的那招更是灵上加灵。只不过当时的王道士还是有点害怕的,因为他当时盗卖给斯坦因的文物都是他自己进洞取出来的,而斯坦因只能在洞外守侯。这一次斯坦因共掠走24箱写本和4箱包扎好的丝绸画卷,而代价只不过是75个银圆。
人一旦走上下坡路,就会越滑越快。等到一年后法国人伯希和来的时候,王道士不仅仅积极配合,而且还让伯希和自己进洞慢慢挑选。精通汉学的伯希和一次就用五百两白银的价钱挑走了藏经洞最为精华的经卷写本十大车,记六千余卷。
1909年.伯希和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经卷,特意从他掠走的经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给北京的学者们看,以买好他们。直到此时,北京的学者和大员们才知道敦煌出了无价之宝。当我们的学者们知道敦煌还有部分遗存经卷时,他们力劝朝廷下令命令陕甘总督立刻封存藏经洞,并严禁外国人购买。同时,学部又拨银3000两命令新疆巡抚派人将经卷全部运到京城。然而当时负责押运的官员很不负责,不仅没有装完,而且连个箱子也没准备,而是用草席裹了裹便上路了。而且,已经尝到过甜头的王道士也是早有准备。他在官府来人之前就把比较珍贵的经卷画本给藏了起来。
按理说,事情至此,也该算有了个结局。然而事实却是敦煌的经卷又开始了一轮新的磨难。当北京电令陕甘总督密封藏经洞又拨款运经的时候,敦煌出了无价之宝已经是人人尽知。从敦煌到京城行程八九千里,沿途所过州县官府如同层层关卡,多如牛毛的大小官员个个雁过拔毛。文物这种东西,在真正的文化人心里是无价之宝,然而在无知贪婪的人眼里,只不过是还没兑换的黄金。一路之上所丢失的经卷至今还是个谜。不过最厉害的还要数负责押运的新疆巡抚何某,他等经卷押送至京城之后,并没有移交学部,而是先拉到自己家,伙同其岳父李某先将里面值钱的经卷挑出来据为己有。而后又怕查出数目不够来不好交代,又把经卷一份撕做两份,两份撕做四份来充数。最后勉强凑了八千多件交了上去。
到了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华的时候,王道士说过这么一段话:他很后悔当初没有接受斯坦因给他的那一大笔钱把经卷全卖了。以至于经卷后来经历这么大磨难。
其间在1910年1911年,王道士又先后将敦煌经卷出售给二次来华的斯坦因和俄国人鄂登堡等人。等到经卷出售完毕以后,王道士又纵容美国的华尔纳用化学胶布粘走壁画26幅,劫走塑像数尊。
至此,王道士盗卖国宝的罪行才算停止。
听完了整个国宝流失的经过,我们还会觉得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唯一责任人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王道士在整个事件里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王道士只不过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从他等待官府整整七年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真正的元凶巨恶。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同学们,如果说王道士是因为无知和愚昧才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的话。那么我们再看一下我们通过科举上台有经邦济世之才的官员们在整个事件中都起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朗读一下第三部分的三、四、五自然段并结合老师前面讲的,思考一下。(从王道士第一次面见的县令到后来押送国宝回京的巡抚何某,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无论是嗤之以鼻的廷栋,还是后来负责押送的巡抚,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失职、渎职司空见惯。他们的不作为时纵容国宝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在对祖宗遗留物的态度上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如果说王道士时那个时代的白痴儿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
在来看那些劫掠我们祖先宝物的强盗,同学们看这一部分的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作者在这里把他们称为学者。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他们是学者吗?(是。毕竟他们保存了大量的敦煌宝物,如果不是他们,那些经卷早已被毁了。而且他们是抱着研究的目的来的;不是。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但强盗的行径就是强盗,无论他们带来了什么后果,抱着什么样的目的。)。
我们再来体验一下作者的心境。在第一部分里,作者的心在随着祖国的伤口流血;第二部分,作者面对愚昧无知的王道士发出了乞求般的呐喊:“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作者又不知道究竟自己能让王道士等什么;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阻拦强盗们的运输队伍,但是却不敢想象把宝物留在国内的结果会是什么,于是作者只能怒吼:“我好恨!”从这三部分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却最终无能为力,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不允许他那么做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理解了作者的这种心境,我们理解起这篇课文来就会容易的多。
在高考的语文卷子里,常有这样的社科文出现,如果能够比较准确的抓住作者的思想脉络,那么答起题来就不容易失分了。而要做到这点,只有你去用心去读去理解,当你的心和作者有一种共鸣感的时候,你再依着这种感觉答题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来看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第四节。敦煌的学者们忍辱负重几十年,终于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改写了那句令人伤心的话:“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却在国外。”可我们的学者们却没有为此而感到轻松。为什么呢?(因为敦煌在中国,只是敦煌这个地方在中国,敦煌所出土的大量国宝还流失海外。虽然它使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全世界人的财富,但是它首先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的焕发出它的光彩!)。
我们的同学都是学艺术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都能够成为出色的艺术家。而艺术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更多更美的奇葩,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人生中始终能够坚定不移的用艺术家所应具备的良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
道士塔。
余秋雨。
道士。
强盗。
官员。
民为贵教案篇八
一、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模范地履行党员的各项义务,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二、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熟练掌握本职工作领域内的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生产和工作中的骨干。
三、具有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能够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四、具有扎实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五、具有自觉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能够严格执行党内生活准则,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廉洁自律,勇于同消极腐败现象和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民为贵教案篇九
一、师生互相交流、沟通,促进了解,融洽氛围。
二、学生寒假生活、作业汇报。
1、名著阅读。
2、古诗背诵。
3、征文写作。
4、社会实践。
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评价。
1、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延伸。
2、要加强课外阅读的`落实与提高。
3、要加强写作的文从字顺与创意。
四、学生阅读语文书卷首语,看目录,初步感知新语文书的特点。
五、教师学法指导:
1、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自始至终积极大胆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的氛围中解疑寻难,尝试成功。
2、要强化朗读感知与体验,在朗读中理解、体味、感悟课文。同时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并将课文的精神力量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民为贵教案篇十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
教学时数:三教时 备 注。
教学过程 : 。
第一教时 。
一、导入 新课 。
二、指导预习 。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
三、研习新课 。
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
要求: 。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
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
五、后记。
第二课时: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
教学要点 。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
教学过程 :
一、华老栓(《药》的主人公) 。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
二、夏瑜(《药》的主人公) 。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
三、康大叔 。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
四、后记。
第三教时。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归纳《药》的主题。 。
2、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教学过程 :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
三、《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
四、情节。
五、布置作业 。
六、后记。
民为贵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亲切自然的声音及不同速度较流利地演唱歌曲《走呀走》。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律动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中、慢三种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活动、相互合作、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即兴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及不同速度较流利地演唱《走呀走》。
2、通过演唱歌曲及有趣的律动,感受不同速度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训练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小动物头饰、电子琴、鼓等。
教学过程:
一、听听走走,感受速度。
1、听《口哨与小狗》带领学生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
2、教师敲鼓,学生熟悉小鼓的音色。
3、教师匀速地敲鼓,引导学生随着鼓声轻轻拍一拍手、拍一拍腿、拍一拍肩等。
4、随匀速的鼓声走一走,体验中速不快不慢的感觉。
5、随着快慢不同的鼓声走一走,体验快速、慢速的不同感觉。
(1)教师按快慢不同的速度敲鼓,学生听鼓声走一走。
(2)游戏:吹气球。
二、听听唱唱,理解表现。
(一)学习歌曲第一段,感受慢速表现的音乐形象。
1、聆听歌曲第一段,感受慢速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讨论老爷爷走路的速度和和姿势,并模仿。
3、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模仿老爷爷走的各种动作。
4、学唱第一段歌词。
(二)学习歌曲二、三两段,感受中速、快速表现的音乐形象。
1、聆听歌曲二、三两段,感受中速、快速两种速度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讨论解放军和小朋友的走路速度和姿势,并模仿。
3、听音乐分别学解放军和小朋友走一走。
4、学唱二、三两段歌词。
(三)完整学唱歌曲。
1、揭示歌曲:其实,音乐和生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看(大屏幕出示歌曲《走呀走》),这首歌曲就是根据生活中三种不同人走路的不同速度和姿势而写的。
2、完整欣赏歌曲,感受不同速度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3、按不同速度要求完整演唱歌曲。
4、小组对抗赛。
三、听听议议,拓展延伸。
(一)为小兔子、小乌龟选择合适的音乐。
1、欣赏快慢不同的两段音乐,感受不同的速度。
2、讨论:你觉得哪一段音乐适合小兔子,哪一段适合小乌龟?为什么?
3、集体在音乐声中模仿两种动物的动作。
(二)欣赏不同速度的歌曲,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
师:小兔子和小乌龟为了感谢大家,为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1、欣赏两首歌曲,感受不同的速度和情绪。
2、交流听后的不同感觉,教师小结:原来不同的速度不但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还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呢。
3、随乐律动,感受不同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四、扼要小结,走向生活。
民为贵教案篇十二
1、认读3个字。
2、浏览课文,了解心理实验的起因、经过、结论。
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
思品。
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重点。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难点。
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要求: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走过独木桥吗?什么时候走过?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和你们一样大小的小伙伴们在走独木桥后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放慢速度多读几次。
2。交流初步感受。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三、细读体会。
(一)默读课文,结合表格把文中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口头填表。自学后,主动与小组同学交流。
实验目的实验次数桥下状况学生表现实验结论。
(二)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的词语“很快穿过、异常小心、战战兢兢、慢慢爬过、心有余悸”进行指导体会。
四、情感升华。
读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先写下来,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民为贵教案篇十三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学的意思,在教学合一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截然分开的。学生习惯了有东西压制着,你忽然拿去了压制他们的东西,比如说让他们自学一篇课文或者自学其它的课目,学生所表现出来很茫然,一节课上无事可做,养在笼中的鸟儿放回归到森林里去了,因为长期的驯化已不能适应自然界的风雨!
这样的三个话题基本上涵盖了作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时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他们的文稿收上来一一看了一下,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对课文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无味的语言,更有草草的书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节课尝试的失败。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能。其实阅读材料并不深奥,课文的内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学了十几年的书,字写不好,句子读不通,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是似是而非,表达更是词不达意,每次考过之后,还津津有味地争论卷面上的分数,但是平时语文的素养如此的溃乏,真的有一种对语文无可奈何之感。
回想起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似乎也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以前教过我的教师的课都已随时间而灰飞烟灭了,研究那些优质课教师的课堂结构,师生活动的课堂实录收获也只是了了,谈不上什么启发和收获。学校里许多课题的研究,我参与过几个课题的研究,似乎课题的炮制也略微知道了这些课题研究的情况,每一项实验似乎都有一种美好的结局,而所有的结局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是研究者一种善良的推测。我因此也怀疑那些写在书刊杂志上的所谓经验。
我似乎很相信,学生只有读,只有写,才能写好语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除了语文课本,参考书之外,读其它的书则会被班主任没收,教学生写,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在教室里,这里面每时每刻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不在,学生干部就充当了教师的耳目,每一次课外活动都被学生认为是奢侈的事儿,都是班主任开恩的赏赐。现在我也能明白,我们为什么写作文的时候一提笔常常笔落深沉,记下烦恼郁闷的事能够滔滔不绝,那是因为压抑在心里的委曲太多了,这里有竞争的急功近利,有背负家庭的希望的不堪之重,还有肩负着教师的名誉的分数,唯独失去了思考,我们的学习但底是为什么,对于目标的迷失,使我们的学习失去了冲动,失去了青春的激情的学习使得我们青春黯然无光。常常在一些庸俗的书里憧憬着一些无聊的虚幻的明天。
教了十几年的书,面对现在的学生我忽然不知怎么教了。
民为贵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课文中的9个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3、知道老奶奶为什么说“我为你骄傲”体会承担责任,宽容待人。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师:我们来一个复习生字小游戏,听音取卡片(老师读生字的音,学生手举相应的卡片)。
滑玻璃碎攒封歉箱顿。
师:再来读读几组词语。
(出示)玻璃兔子打招呼。
光滑破碎继续。
开心害怕不自在一阵轻松。
(学生读词语)。
师:先读第一行词语,
生:(认读后发现最后一个字读轻声)。
师:再读第二行词语。
生:(读后发现这些词语的两个字都近义词)。
师:读第三行词语。
生:(读后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
师:说得好,这些词语表现了男孩的心情变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男孩看到石头像子弹一样废除,心里很开心。后来心情怎么又变化了呢?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3---5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到心情变化的句子。
二、品读课文,走进内心。
(一)整体感知。
师:把你们找到的表现男孩心里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生:“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害怕,担心他知道是我干的。”
生:“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
生:“一直等到天黑……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
(二)走进男孩内心。
师:我们先看前两个句子,它们在同一个自然段中。
(出示: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害怕,担心他知道是我干的。这以后,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给他送报纸。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担心害怕。
师:当我吃晚饭的`时候,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
生:心里特别紧张。
师:当我躺到床上想睡觉的时候,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
生:担心得睡不着,迷迷糊糊还做恶梦。
出示:
第一天,我看见老奶奶,她和往常一样和我打招呼,我想“————”。
第二天,我路过老奶奶房前,她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想“————”。第三天,老奶奶和往常一样微笑的和我打招呼,我想“————。”
第四天……。
生:第一天,我看见老奶奶,她和往常一样和我打招呼,我想:“还好还好,老奶奶没有发现玻璃是我打碎的,是知道了,多不好意思啊!
生:第二天,我路过老奶奶房前,她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想:虽然老奶奶还是微笑着,但是我觉得特别难受,我不该欺骗奶奶的还是告诉她吧!
生:第三天,我给老奶奶送报纸,老奶奶还是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心里难受极了,干了坏事一定要改正,心里才会舒服的。
生:第四天,老奶奶还是和往常一样朝我微笑着,我心里很不自在,还是跟老奶奶承认错误吧!
师:你们都已经懂得小男孩的心了,真了不起啊!一定能读好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后指名多位学生朗读)。
师:你们说得对还是向老奶奶承认错误吧。我邀请女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男孩子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同学分段读课文)。
生:便条上要写事情的经过,还要写自己真诚的道歉。
师:我们就替男孩把便条补充完整吧!
出示便条:
(学生写话,老师巡视)。
生: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用石头把您家的玻璃砸打碎了。心里很不自在。我要向您道歉心里才轻松。
师:你写明了事情的经过,也写了自己真诚的道歉,把心情也写上去了,真好。
生: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把您家的玻璃打碎了,心里很难受,向您道歉,我送报纸的钱积起来有七美元,给您修理窗户。
师:你写得更好,把自己积攒钱的事情也写上去了。
生: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把您家的玻璃打碎了,我要向您真诚地道歉。我把三个星期以来送报纸的七美元钱给您,您把玻璃修修好,我心里就轻松了。
师:越写越棒。我们拿起小便条,好好地读一读,还可以把别人写得好的句子也用进去。
123下一页(三)朗读最后两个段落,体会老奶奶的品格。
师:你们喜欢这个男孩吗?
生:喜欢。
师:老奶奶也喜欢这样的男孩。我们自己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老奶奶对男孩的喜欢。
(一学生朗读后)。
师:从哪里看出老奶奶喜欢男孩呢?
生:我把报纸给奶奶时,还微笑着给男孩一袋饼干。
生:老奶奶把钱还给了小男孩,便条上写着:我为你骄傲。
师:出示:(我为你骄傲)我们把老奶奶的心里话说。
出来吧!
生:我为你知错就改而骄傲。
生:我为你用自己的送报纸的钱改正自己的错误而骄傲。
生:我为你的懂事,知道了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承担而感到骄傲。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结实了一位始终朝男孩微笑的宽容的老奶奶和知错就改很负责任的小男孩,还根据男孩的做法想象他心里怎么想的,我们学得非常好。
板书。
(老奶奶图画)(男孩图画)。
害怕。
微笑不自在知错改错。
轻松。
感动。
民为贵教案篇十五
教学设计:陆海峰。
一、师生互相交流、沟通,促进了解,融洽氛围。
二、学生寒假生活、作业汇报。
1、名著阅读。
2、古诗背诵。
3、征文.写作。
4、社会实践。
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评价。
1、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延伸。
2、要加强课外阅读的落实与提高。
3、要加强.写作的文从字顺与创意。
四、学生阅读语.文书卷首语,看目录,初步感知新语.文书的特点。
五、教师学法指导:
1、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自始至终积极大胆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的氛围中解疑寻难,尝试成功。
2、要强化朗读感知与体验,在朗读中理解、体味、感悟课文。同时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并将课文的精神力量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联系课文内容,开展.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实现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
4、要加强过程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搜集、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活动,要有自己的创意和特色。
5、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在生活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6、要落实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掌握方法。
六、教师谈新学期要求:
1、语文是工具,要落实双基,练字(作文本)dd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相关字词,并注好拼音。同时抄写好课文注释,理解词意。
2、要加强课外名著阅读,最好一周一本,并做好摘录,写好读后感。要准备一本笔记本或卡片。每周一检查。
3、要加强朗读训练,最好早晨朗读课文一遍。平时用普通话交流,提高说的能力,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发言,要敢说会说,能与人争辩。
4、要加强.写作训练,要重视每课后的片断练习,最好每周写一周记,要用方格纸写。
5、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信息搜索、处理的能力。
6、课前要进行预习,熟读课文;课中要敢于提问,不懂多问;课后要加强复习理解,不断拓展。
七、学生畅谈:新学期新打算……。
我想对语文老师说……。
(武原镇中学)。
七年级下起始课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民为贵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的(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材料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材料二:李白诗作选。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注:(1)老春,酒。(2)夜台,阴间。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东武吟》。
材料三:杜甫诗二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不见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教学过程 。
课间音乐(幻灯片1、2)。
一、导入 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幻灯片3)。
同学们能说出李白的关于酒的诗句吗?(学生发言,幻灯片4、5、6)。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板书课题:将进酒)。
二、学习目标(幻灯片7)。
本堂课我们争取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三、配乐朗诵(幻灯片8)。
四、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布置思考题:如何鉴赏诗歌,今年的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就是抓住“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下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感知思想内容)。
2.学生自读。
3.学生回答思考结果(估计回答有多种)。
4.讨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回答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歌从这一句点酒入题,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了。联系前面“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苦短的悲感来看,似乎反映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回答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一句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并且高度自信。“有用”而“必”,这是何等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因此在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在《行路难》的最后他不是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吗?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这一句便成了全诗中最精彩夺目的诗句。
回答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怀用世之才,立志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所谓“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心理怎能平衡?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更是愤怒地喊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这两句,可看做统摄全诗的中心句。正因为其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污浊的现实,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
5.小结。
同学们的回答很好,其实同学们的有不同的看法,正是李白矛盾苦闷复杂的内心体现。李白生活在盛唐,但就在“开元之治”如日中天之际,唐玄宗就已开始失去励精图治之心,封建统治阶级渐渐脱下开明的外衣,朝廷广开才路的诏令也越来越变成一纸空文。不过在“安史之乱”前,阴影还潜伏在光明下面。因此,他一方面对唐王朝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一方面又对它还抱有很大幻想。一方面感到青春易逝,功业未成,而自悲自叹;一方面又觉得来日方长,此生还大有可为,而自慰自解。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就出现了明暗交错、悲欢杂糅的调子。“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避世,“但愿长醉不复醒”也是一种消极避世;“长风破浪会有时”是渴望用世,“天生我才必有用”则是渴望用世。
6.集体朗读(板书:苦闷矛盾)。
五、讨论艺术手法。
过渡语:好的艺术作品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常常需要精妙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和承载。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矛盾、苦闷的内心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表达。请大家展开讨论,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分析。(板书:解读艺术手法)。
1.讨论。
(1)比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逝,一去不返,如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而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2)夸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空间范畴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前一句把壮浪的说得更壮浪,后一句把短暂的说得更短暂,形成反向的夸张,既有比意,又有反衬作用。
“会须一饮三百杯”,极度夸张,这是多么痛快的宴饮,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斗酒十千恣欢谑”,一斗酒价值十千钱,极度夸张,极言名贵。
“与尔同销万古愁”,愁思之深,感情之奔涌,非如椽巨笔不能为之。
2.小结。
(板书:比兴夸张)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奔放豪迈的印象,与比兴、夸张手法的运用很有关系。读者明知这些诗句所包含的意绪是悲凉的,但却感到它们被表达得气势磅礴。这些诗句正如受伤雄狮的悲吼,照样能震荡山林,而决不是秋虫在窗下哀鸣,枯草在风中瑟缩。
六、指导背诵。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欣赏诗歌最好的手段莫过于朗诵了,接下来让我们在前面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遵循感情发展的线索会帮助我们记忆,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1—4)乐观(5—8)狂放(9—14)愤激(15—22)更狂放(23—27)愁苦(28)。
悲乐狂愤狂愁(幻灯片9)。
(学生单独背诵、齐背)。
七、总结创作风格。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
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怀李白》就这样写道: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幻灯片10)。
这首诗借“酒”渲染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旷世的诗才,而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在其诗作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首诗便以雄伟形象的起兴,和极度的夸张,一吐胸中块垒,很好地展现了诗人性格,体现了飘逸豪放、流畅自然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板书:领悟创作风格:浪漫主义)。
八、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看一首唐代另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将进酒》。比较一下两首《将进酒》,看看在创作上有何不同。(幻灯片11)。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参考:应当是“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这句说何况正值暮春时节,娇艳鲜红的桃花零落如雨,令人感触到时光奔逝,生命短促,所以才有“劝君终日酩酊醉”这样劝人及时行乐的句子。
李白说“行乐须及春”,如果说前面写的是行乐,那么这两句意味“须及春”。这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那种理想与现实碰撞而产生的痛苦情绪似乎更为沉重,而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和自信则在这里是几乎看不到了。这与李贺本人的遭遇和思想有关系,他是一位二十七岁便夭折的天才,自幼体弱,相貌近乎丑怪,却有一颗非常早慧而敏感的心。他算是有贵族的血统,但家道早已衰微。他因遭受打击,连进士考试都未能参加,后来只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小小官职。羸弱多病的体质和不幸的遭遇使他的思想十分伤感。他虽也有远大的抱负,更怀着对于生命的深深眷恋,却常常感觉到前途迷茫和年华流逝的恐惧。这首诗正是此种眷恋和恐惧的产物,从中我们可看到一个封建社会青年诗人才华横溢而带有病态的内心世界。
两首诗歌的高下,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若论诗歌的境界,李白诗的高度是极少有人能企及的,包括李贺。
2.艺术手法方面(课后思考)。
(1)多用精美名物,辞采瑰丽,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丰富的形象暗示性,诗歌形式富于绘画美。
(2)省略叙写语言,笔下形象在空间内作感性显现,自成完整意境,有如电影“蒙太奇”,启迪读者联想。
(3)结构奇突,结尾二句在前文关于人间乐事的瑰丽夸大的描写基础上,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九、布置作业 。
2.就李贺《将进酒》的艺术手法写一篇赏析性小作,题目自定。
(回放配乐朗诵幻灯片,下课。)。
十、板书设计 。
感知思想内容:矛盾苦闷。
解读艺术手法:比兴夸张。
领悟创作风格:浪漫主义。
作者邮箱:
民为贵教案篇十七
1、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缺乏革命意志,长期消极落后,不履行党员义务,不起党员作用的。
2、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怀疑、抵触态度的。
3、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学习、不宣传、不赞成,公开在群众中散布错误言论,甚至传播政治谣言的。
4、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敢坚持原则,丧失党的立场,对违法违纪行为、坏人坏事和消极腐败现象不揭露、不批评、不斗争的。
5、贪生怕死,当国家和集体财产及人民财产遭受严重威胁时不能挺身而出,而是退缩不前或临阵脱逃的。
6、参加“”等邪教组织及其他非法组织活动的。
7、信仰宗教,或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8、组织观念淡薄,在变动单位转移组织关系或在流动择业的过程中,没有特殊原因,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由个人保留六个月以上的。
9、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工作的。
10、组织纪律性不强,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纪律,压制民主,搞打击报复,严重侵害党员的民主权利和群众利益,或拒不执行党组织决议的。
11、宗旨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不关心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谋取私利的。
12、工作事业心不强,经常旷工,消极怠工,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
13、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无所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不能起群众表率作用的。
14、参加群体性闹事,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后果的。
15、思想品质恶劣,经常传播流言蜚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搞宗派和小集团活动的。
16、道德品质败坏,生活作风腐化,婚丧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不抚养未成年子女,虐待家庭成员,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17、个人主义严重,假公济私,损人利己,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骗取荣誉的。
政策,或有庇护、支持亲友违法乱纪的行为,造成一定后果的。
民为贵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2、检查生字。
照亮、阿妈、洒满、香味、灰白色、抱着、运载、温暖。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听课文朗读录音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生谈感受: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很温暖;太美丽了;我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我感受到了快乐……)嗯,你们说的可真棒!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美丽)。
有的同学觉得这篇课文很美,在柔和的月光下,这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与你的小伙伴来分享吧。谁第一个带我们去感悟它的美?(学生汇报):
(1)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出示小黑板)。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吸引你?
生:月亮圆圆的发出柔和的光,把一切事物照得特别美丽。
师: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应该怎样读呢?
生:声音应洪亮,大点声。
师:是需要大声读吗?
生:应该温柔点,小点声。
师:你们自己试一试吧。(学生自己试读,指名读)。
师:谁还想读?想一想这月光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
生:有可能照亮荷塘;有可能照亮小溪;有可能照亮草地……。
师:多美呀,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生:溪水在流动,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风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随着溪水飘啊飘,月光洒在溪水里,溪水流动月光也跟着动)。
(3)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师:多温暖呀!
(生: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妈妈拉着我就像美丽的月亮拉着小星星;我感到了他们的母女深情)。
师:说得可真不错,你能再读读吗?生读这一段。
师:自己再读一读,看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生自读)。
师:谁愿意给老师和同学们再读读?(学生读)。
师:文中还有没有吸引你的地方?
(5)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什么?(生:白天和妈妈在一起,晚上还和妈妈一起去走月亮,很快乐)。
三、小结。
这诗情画意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满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读课文吧!(学生配乐读全文,指名读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呀?
(生:妈妈,我爱你!妈妈我也想和你一起去走月亮;妈妈我们之间的母子情最深……)。
师适时地给以表扬说到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么的温馨、幸福和快乐。
四、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摘抄在你的小本本上,或者是把你和妈妈在一起时发生的最快乐、幸福的事情记录下来。
民为贵教案篇十九
教学设想:
课型设计:
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jian),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1.木兰叹息。
2.替父从军。
3.整装出征。
4.十年征战。
5.荣归故里。
6.还身女儿。
7.难辨雌雄。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重点战前木兰备战、战后亲人相逢,而战争的过程、场面没有重点描写。万里征程和十年苦战则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此外,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表现战争,也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
背诵《木兰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088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