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南。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份教案不仅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一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叙事文章的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写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认读课文,小组学习交流,使生字词再强化。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4、快速浏览文章,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5、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态度、动作前后的变化,感受只是夸夸其谈,不落实行动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的道理。
2、你眼中花园是什么样的?荒芜的花园又是什么样的?
生:花园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生:荒芜的花园没有生机。
(师追问:荒芜何意?生:本意指草长得多而乱,指田地、花园等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
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看到荒芜了的花园,花园来客怎么说怎么做的?为什么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重点部分预设:
(1)第六段,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生:他们面对凄凉的花园很难过。
师追问:追慕何意?追慕什么?
惋惜何意?惋惜什么?
(抓住重点词“追慕,惋惜”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至第三段,今昔对比,理解花园来客今天的惋惜心情。)。
师总结:今昔对比,花园的荒芜使来客痛心不已,为他们后来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品读:谁能读出他们此时惋惜的心情?
(2)第七段,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生:他们下定决心整理花园。
……。
师追问:“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生:反问句。起鼓动的作用,鼓动大家去重建花园。
师追问:其他人是如何响应的?
生读: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
好。”
师评价引导朗读:
a.好,你读出了他们毅然决然的态度。谁再来读读?
b.好,大家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
师总结:那么,花园来客们究竟做了什么?
(3)第八段到第十八段,
生:他们开始讨论如何重建花园。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他们讨论时态度的变化。
(先是细细地讨论改造的方法,“悉心地讨论”如何布置,滔滔不绝地讨论了整整一天,直到后来“相互辩论”到“谩骂、扭打”)。
师:结果如何?
生: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生:更能吸引读者。
生:有讽刺的意味。
师:那么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将他们这夸夸其谈的表现呈现给大家。
3、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的个性写作手法。
文章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对比的写作手法:
(1)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由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他的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2)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3)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4)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师: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你能结合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第一组:学生结合青蛙和蟋蟀的表情、动作、心理谈感受。
第二组:学生结合刚开始花园来客毅然决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后来一无所成的结果谈感受。
这是一群______的人。
允许学生多角度看,多角度谈体会,总结本课的感受。
五、课后向生活延伸。
1、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用我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向大家推荐《伊索寓言》,希望大家用心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
2、大家可以将自己感受到的或是取之于身旁的智慧火花试着编写一则寓言故事,写在小本本上。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二
一座荒芜的花园里,只有有毒的恶草与刺人的荆棘生长着;除了蟋蟀在草丛中悲鸣以外,听不见别的声音了。
从前,美丽的池水淙淙地流过石桥,现在因为没有人管理,渐渐地干得见底了。从前,美丽的花木灿烂地盛开着,现在因为没有人灌溉,也渐渐地枯萎了。就连从前天天飞到花园里来唱夜之歌的夜莺,也因为它的好朋友玫瑰死了,好久没有飞来了。
一天,有几个人到园里来。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呈现出这样的凄凉状况,几乎要痛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倒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一个人叹息道:“难道我们就任它这样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身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应该努力把它重新建好。”于是他们跑到池旁,坐在假山上,细细地讨论怎样改造这座荒芜的花园。
青蛙带着满肚子的欢喜,从池岸下的石缝中跳出来听;终夜悲鸣的蟋蟀也暂时停止了它的哭声,从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他们悉心地讨论,还用粉笔在石头上画了许多草图,计划将来园中的种种布置。他们由黎明讨论到早餐过后,还没有商量好一件事,因为他们的意见有许多不能统一。青蛙暗想道:“为什么他们还不动手做工,只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讨论呢?”
后来他们写了将来的详细计划,转而讨论改造这座废园的入手方法。
a说:“应该先把恶草和荆棘砍除掉,然后才能把花木栽下。”
b说:“不对!应该先把花木运来,然后去砍除恶草和荆棘,因为……”
c说:“我同意a君的话,恶草和荆棘如果不先除去,佳木好花是决不能栽种的,因为……”
其余的人说:“c君,你的话错了。我赞成b君的意见,因为……”
他们各自举了许多理由,互相辩论着,还引了许多例子来证明他们的话,由早餐的时候一直辩论到正午,家家起了炊烟,还没有停止;他们甚至因为意见不合,互相谩骂,扭打起来了。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走进石缝中去。
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减少了。它不愿意看见他们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扩展资料。
《荒芜的花园》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一则寓言故书。几个人想近修荒芜的花园,但众人各持己见,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
文章从“所见”和“所闻”两方面写出花园的荒芜,运川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花园的荒芜寂静,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从终结果足一无所获。文章表达厂作者希望少些空谈,多些行动的美好愿望。
照旧是跟原来一模一样的意思,说明来花园的人的讨论毫无价值,他们想改变花园的目的没有达到。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写寓言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
通过人物的对话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1、谈话引入:(板书:花园)同学们,能简要描述一下,你所见过的花园吗?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是啊,花园是个吸引人的地方,那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是休息放松的好场所。可是有这样一个花园,却长满杂草,荒芜了。补充板书:荒芜了的)。
3、读题释题:文中是这样描述这“荒芜了的花园”的。请轻声读读句子,说说对“荒芜”的理解。生:本意指草长得多而乱,指田地、花园等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1)这荒芜的花园究竟有什么样的景致呢?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写的呢?看到荒芜了的花园,花园来客怎么说怎么做的?为什么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更突出花园的荒凉)。
师:他们面对荒凉的花园,他们什么反应?
生:他们面对凄凉的花园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师追问:追慕何意?追慕什么?惋惜何意?惋惜什么?(抓住重点词“追慕,惋惜”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至第四段,今昔对比,理解花园来客今天的惋惜心情。)。
师:读得很好,正因为有这种感觉,所以他们有一个想法?
生:所以他们下定决心整理花园。
师追问:“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生:反问句。起鼓动的作用,鼓动大家去重建花园。
师追问:其他人有什么反应?
生: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指导朗读:抽学生朗读(好,你读出了他们毅然决然的态度。谁再来读读?)。
师:那么花园来客们表明态度后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生:他们开始讨论如何重建花园。
师追问:他们是如何讨论的?找到其中的关键词。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讨论”,两次“辩论”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他们讨论时态度的变化(先是细细地讨论改造的方法,“悉心地讨论”如何布置,滔滔不绝地讨论了整整一天,直到后来“相互辩论”到“谩骂、扭打”)。
师:这样讨论的结果如何呢?
生: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师:作者这样大费笔墨的详细描绘他们的讨论,结果却出人意料。这样写有什么含义呢?
生:更能吸引读者,有讽刺意味......
师:那么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将他们这夸夸其谈的表现呈现给大家。
生读。
师:他们没有行动的讨论,对花园有影响吗?
师:为什么荒芜的花园还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让你明白什么道理?(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生:不能只说不做,要团结......
师总结: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想成功,就得踏踏实实,团结合作。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文中花园来客的语气。
(4)、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的个性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对比的写作手法:
a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由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他的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b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a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师: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你能结合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生:第一组:学生结合青蛙和蟋蟀的表情、动作、心理谈感受、第二组:学生结合刚开始花园来客毅然决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后来一无所成的结果谈感受。
师总结:对比的写作手法本文中反复出现,成为文章的一大特色。使我们更体会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度谈体会,总结本课的感受。四、拓展练习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用我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自己试着编写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三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九个生字。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语的意思。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学写寓言故事。
通过人物的对话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呢?荒芜的花园又是怎样的花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荒芜了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解决。
2、交流。
3、课文围绕“荒芜了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几个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学生充分的去读课文,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课下阅读一些寓言故事,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忽然来了几个人讨论想重新整理恢复。
从黎明到傍晚,只说不干。
花园照旧荒芜着。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四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注意“溉”与其形近字“概”“慨”,“慕”与“幕”“墓”,“棘”与“喇”“刺”的区分,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并明白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文章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依旧荒芜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出示图片对比理解“荒芜”。
出示漂亮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接着出示荒芜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通过对比,进而理解“荒芜”一词的意思。
2.板书课题《荒芜了的花园》。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2.形近字辨析:
概、墓、棘
3.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学生交流。(如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张满野草。
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
追慕:追怀、羡慕。
惋惜:惋,叹息。惜,爱惜,吝惜本课指对花园的荒芜表示可惜。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悉心:用尽所有的心思。
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4.简述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5.师生交流。
一座荒芜了的花园,迎来了几位来客,似乎有了重焕生机的希望,但是在几次三番的争论与扭打中,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这座荒芜了的花园只有继续荒芜的命运。课下复习文章,找出花园来客们的几次讨论和争论,认真的读一读。
第二课时
1.复习词语:荒芜、荆棘、追慕、惋惜、毅然、滔滔不绝、凄凉、悉心。
2.指生复述课文。
(一)品读赏析,感受花园的变化。
1.学生自读课文1——4段,勾画出:这荒芜的花园昔日如何光景?现在又究竟荒芜到了什么地步,划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
体会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提醒学生“灌”“荆”的写法,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二)研读重点,朗读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花园来客都想还花园以美丽,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旧荒芜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重点环节预设:
事情似乎因几位来客而发生了转机。
1.当花园的来客面对花园的凄惨景象,他们的反映是什么?勾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1—4段描写花园昔日美好景色的句子,今昔对比,体会“追慕”“惋惜”的含义。
2.这几个人说了些什么?
(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体会反问句式的强烈语气。
学生试着感情朗读,读出毅然决然的决心。
3.青蛙和蟋蟀看到这群来客雄心勃勃的想把花园建好,什么表现?画出来体会着读一读。
(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它的悲鸣……荒芜了的花园仿佛有了希望。)
4.那么,花园来客们接着做了什么?
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讨论,看看他们讨论的经过,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他们的决心很大。
5.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然荒芜着?
(因为这几个人虽然改造花园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们光说不做,而且各持己见,没有一个人去行动)
师:你们是从哪看出来他们光说不做的?
(他们由黎明讨论到傍晚,从详细计划到入手方法,从“互相辩论”到“漫骂、扭打”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6.学生分角色表演读花园来客的表现。
7.面对这样的结局,青蛙和蟋蟀又有那些变化?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的,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只说空话,不去实干,是任何事都做不成的。做人不能夸夸其谈,只说不做,将会一事无成。空谈不如实干,行动剩于雄辩)
2.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3.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1.仿写寓言小故事,试着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感受寓言的魅力。
2.以本课内容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召开一次以“诚信”“踏实”“合作”为主题的班队会。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五
1.学会9个生字 ,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叙事文章的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写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认读课文,小组学习交流,使生字词再强化。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4.快速浏览文章,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5.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态度、动作前后的变化,感受只是夸夸其谈,不落实行动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的道理。
1.板书课题《荒芜的花园》
2. 你眼中花园是什么样的?荒芜的花园又是什么样的?
生:花园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生:荒芜的花园没有生机。
(师追问:荒芜何意?生:本意指草长得多而乱,指田地、花园等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
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看到荒芜了的花园,花园来客怎么说怎么做的?为什么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重点部分预设:
(1)第六段,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生:他们面对凄凉的花园很难过。
师追问:追慕何意?追慕什么?
惋惜何意?惋惜什么?
(抓住重点词“追慕,惋惜”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至第三段,今昔对比,理解花园来客今天的惋惜心情。)
师总结:今昔对比,花园的荒芜使来客痛心不已,为他们后来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品读: 谁能读出他们此时惋惜的心情?
(2)第七段,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生:他们下定决心整理花园。
……
师追问:“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生: 反问句。起鼓动的作用,鼓动大家去重建花园。
师追问:其他人是如何响应的?
生读: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
好。”
师评价引导朗读:
a.好,你读出了他们毅然决然的态度。谁再来读读?
b.好,大家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
师总结:那么,花园来客们究竟做了什么?
(3)第八段到第十八段,
生:他们开始讨论如何重建花园。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他们讨论时态度的变化
(先是细细地讨论改造的方法,“悉心地讨论”如何布置,滔滔不绝地讨论了整整一天,直到后来“相互辩论”到“谩骂、扭打”)
师:结果如何?
生: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生:更能吸引读者。
生:有讽刺的意味。
师:那么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将他们这夸夸其谈的表现呈现给大家。
3.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的个性写作手法。
文章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对比的写作手法:
(1)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由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他的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2)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3)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4)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师: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你能结合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第一组:学生结合青蛙和蟋蟀的表情、动作、心理谈感受.
第二组:学生结合刚开始花园来客毅然决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后来一无所成的结果谈感受。
这是一群______的人。
允许学生多角度看,多角度谈体会,总结本课的感受。
五、课后向生活延伸
1.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用我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向大家推荐《伊索寓言》,希望大家用心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
2.大家可以将自己感受到的或是取之于身旁的智慧火花试着编写一则寓言故事,写在小本本上。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六
《荒芜的花园》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讲述了贝尔太太的花园由盛到衰的经历,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教学之初,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试图以花园前后的环境变化为线索,来体现主人公贝尔太太的自私所带给她的孤独与寂寞。上课之前,花了半个小时来指导朗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体会人物的心情。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置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如引入部分以一组花园的对比演示,设置学习的悬念,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贝尔太太落寞、孤寂的心情的教学中,以一幅“荒芜的花园”的影像,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寻找花园变化、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情感,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可能。
在拓展训练的这块,我希望采用想象说话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贝尔太太后悔的领悟,我设计了如果你是贝尔太太,望着这样一座荒芜的花园,你会怎么说?怎么做?我安排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写成一个小短文,大部分同学说的不错,可是写到作业本上,就不太令人满意,内容都差不多,新颖的不多,在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方面我还做的不够。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七
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众人各持己见,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从“所见”和“所闻”两方面写出了花园的荒芜,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花园的荒芜寂静,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文章表达了作者希望少些空谈,多些行动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重难点分析: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是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花园来客的心理,通过对比、诱发想象让学生体会青蛙、蟋蟀的由满怀希望到失望的心情,从而让学生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八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注意“溉”与其形近字“概”“慨”,“慕”与“幕”“墓”,“棘”与“喇”“刺”的区分,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并明白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文章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依旧荒芜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出示图片对比理解“荒芜”。
出示漂亮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接着出示荒芜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通过对比,进而理解“荒芜”一词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2、形近字辨析:
概、墓、棘。
3、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学生交流。(如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张满野草。
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
追慕:追怀、羡慕。
惋惜:惋,叹息。惜,爱惜,吝惜本课指对花园的荒芜表示可惜。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悉心:用尽所有的心思。
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4、简述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5、师生交流。
一座荒芜了的花园,迎来了几位来客,似乎有了重焕生机的希望,但是在几次三番的争论与扭打中,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这座荒芜了的花园只有继续荒芜的命运。课下复习文章,找出花园来客们的几次讨论和争论,认真的读一读。
第二课时。
1、复习词语:荒芜、荆棘、追慕、惋惜、毅然、滔滔不绝、凄凉、悉心。
2、指生复述课文。
(一)品读赏析,感受花园的变化。
1、学生自读课文1——4段,勾画出:这荒芜的花园昔日如何光景?现在又究竟荒芜到了什么地步,划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
体会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提醒学生“灌”“荆”的写法,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二)研读重点,朗读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花园来客都想还花园以美丽,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旧荒芜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重点环节预设:
事情似乎因几位来客而发生了转机。
1、当花园的来客面对花园的凄惨景象,他们的反映是什么?勾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1—4段描写花园昔日美好景色的句子,今昔对比,体会“追慕”“惋惜”的含义。
2、这几个人说了些什么?
(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体会反问句式的强烈语气。
学生试着感情朗读,读出毅然决然的决心。
3、青蛙和蟋蟀看到这群来客雄心勃勃的想把花园建好,什么表现?画出来体会着读一读。
(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它的悲鸣……荒芜了的花园仿佛有了希望。)。
4、那么,花园来客们接着做了什么?
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讨论,看看他们讨论的经过,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他们的决心很大。
5、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然荒芜着?
(因为这几个人虽然改造花园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们光说不做,而且各持己见,没有一个人去行动)。
师:你们是从哪看出来他们光说不做的?
(他们由黎明讨论到傍晚,从详细计划到入手方法,从“互相辩论”到“漫骂、扭打”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6、学生分角色表演读花园来客的表现。
7、面对这样的结局,青蛙和蟋蟀又有那些变化?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的,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只说空话,不去实干,是任何事都做不成的。做人不能夸夸其谈,只说不做,将会一事无成。空谈不如实干,行动剩于雄辩)。
2、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3、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1、仿写寓言小故事,试着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感受寓言的魅力。
2、以本课内容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召开一次以“诚信”“踏实”“合作”为主题的班队会。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九
《荒芜的花园》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讲述了贝尔太太的花园由盛到衰的经历,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相互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与教材这一敞开的、具有生命灵性的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反复阅读、解读,让学生有所体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的蕴涵。
在本科的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置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如引入部分以一组花园的对比演示,设置学习的悬念,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贝尔太太落寞、孤寂的心情的教学中,以一幅荒芜的花园的影像,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寻找花园变化、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情感,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可能。
在教学第三小节中我让学生充分理解贝尔太太出示的第二块牌子的内容,从而知道贝尔太太是个自私的人。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语言训练点:贝尔太太看到花园(),她感到(),心想:()。于是,她()。这一承接段式的训练以主人公贝尔太太的心情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角色,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开合理的想象,目的在于结合贝尔太太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借助文本这一载体,展开想象,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从而促使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心灵地交流中体验文本,得到感悟,通过想象,学生们认识到了只有让快乐与别人共享,才能更快乐。由此,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强化,课文反映的价值取向也得到了挖掘,而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则将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点,有意识地设计教学的切入点,试图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丰富文本的内容,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荒芜了的花园》是冀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启智于身边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他们各持己见,却没有一人去行动,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开始从所见杂草和荆棘生长和所闻蟋蟀悲鸣两方面写出了花园的荒芜;接着抓住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美丽的池水、美丽的花木、唱夜之歌的夜莺,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勾勒出过去花园的生机勃勃,突出了今日花园的荒芜寂静;最后,几个人细细地讨论、悉心地讨论、滔滔不绝地讨论和两次辩论,但谁也未付诸行动,结果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事无成。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出示: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请大家想一想,这篇寓言故事以这样的一句话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吗?
有的学生答:之所以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因为a、b、c君他们心动而不行动,只是在那里干讨论,不干真活。
有的学生答:之所以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因为他们的决心够,行动不够!他们看到了这座荒芜了的花园,下定决心要把它整理好,于是开始讨论,从黎明讨论到傍晚还是没有行动。就像有时候我们告诉爸爸妈妈、老师好好学习,但是总是没有实际的行动。
有的学生答: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一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他们只会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从来不去考虑别人的想法,甚至不会把别人的和自己的想法相融合;二是因为他们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用我爸爸的口头禅来说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还有的学生答: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踏踏实实地去做。
孩子们的回答令我感叹!孩子们有时真的值得我们刮目相看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文本与人本统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在二期课改三(下)的新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展开议论。《荒芜的花园》就是其中的一篇。
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即透过现象抓本质。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事件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展示课《荒芜的花园》一文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议论来感悟课文的中心,感觉良好。
可以说,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深度的文章,难就难在这篇文章在中心的表现手法上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虚处,即用简略的文字概括之,如文章的末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也有实处,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人、事、如:几年后有人在往这所花园去,去发现哪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如指导学生读荒芜的花园的句子,可在学生对花园为什么荒芜有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心灵的花园其实也需要中指快乐,再指导学生读最末一段的那句话,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当时看来,这个主意是绝妙的,但现在看看妙不妙呢?虚实结合,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学生讨论交流的能量得以爆发:
贝尔太太不该出这个主意,使一所快乐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
其实,花园里除了花草树木是美丽的风景之外,人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人因为欣赏美景而快乐,风景也因为人的欣赏而更美丽!
贝尔太太太渴望得到人们的感恩和道谢了。
有时候,一个人的付出不一定要回报,或许不求回报的付出才更为高尚,当然,人们也的确太粗心了点。
贝尔太太的孤独、寂寞是自作自受。原先,人们快乐的笑声没有了,贝尔太太的内心变得空荡荡的,她多幺孤独、寂寞,她的心灵犹如那荒芜的花园。
贝尔太太应该和人们一起分享快乐。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有快乐大家一起分享才更有意义。
一言以蔽之,人和文章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抓文本,阅读才有着落;抓人本,阅读才有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阅读中多加点议论,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十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写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过程。
一.感知美丽,引出反差。
1、谈话引入:(板书:花园)同学们,能简要描述一下,你所见过的花园吗?
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是啊,花园是个吸引人的地方,那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是休息放松的好场所。可是有这样一个花园,却长满杂草,荒芜了。补充板书:荒芜了的)。
3、读题释题:文中是这样描述这“荒芜了的花园”的。请轻声读读句子,说说对“荒芜”的理解。
生:本意指草长得多而乱,指田地、花园等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2、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三、品读课文,学习习作。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1)这荒芜的花园究竟有什么样的景致呢?
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写的呢?
看到荒芜了的花园,花园来客怎么说怎么做的?
为什么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全班交流。
(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更突出花园的荒凉)师:他们面对荒凉的花园,他们什么反应?
生:他们面对凄凉的花园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师追问:追慕何意?追慕什么?惋惜何意?惋惜什么?
(抓住重点词“追慕,惋惜”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至第四段,今昔对比,理解花园来客今天的惋惜心情。)师总结:今昔对比,花园的荒芜使来客痛心不已,为他们后来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指导朗读:谁能读出他们此时惋惜的心情?
师:读得很好,正因为有这种感觉,所以他们有一个想法?生:所以他们下定决心整理花园。
师追问:“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生:反问句。起鼓动的作用,鼓动大家去重建花园。
师追问:其他人有什么反应?
生: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指导朗读:抽学生朗读(好,你读出了他们毅然决然的态度。谁再来读读?)。
师:那么花园来客们表明态度后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生:他们开始讨论如何重建花园。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他们讨论时态度的变化。
(先是细细地讨论改造的方法,“悉心地讨论”如何布置,滔滔不绝地讨论了整整一天,直到后来“相互辩论”到“谩骂、扭打”)。
师:这样讨论的结果如何呢?
生: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师:作者这样大费笔墨的详细描绘他们的讨论,结果却出人意料。这样写有什么含义呢?
生:更能吸引读者,有讽刺意味......师:那么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将他们这夸夸其谈的表现呈现给大家。
生读。
师:他们没有行动的讨论,对花园有影响吗?
生:荒芜的花园,依旧荒芜。
师:为什么荒芜的花园还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让你明白什么道理?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生:不能只说不做,要团结......师总结: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想成功,就得踏踏实实,团结合作。
3、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文中花园来客的语气。
4、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的个性写作手法。
文章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对比的写作手法:。
a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由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他的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b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a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师: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你能结合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第一组:学生结合青蛙和蟋蟀的表情、动作、心理谈感受、第二组:学生结合刚开始花园来客毅然决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后来一无所成的结果谈感受。
师总结:对比的写作手法本文中反复出现,成为文章的一大特色。使我们更体会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度谈体会,总结本课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
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用我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自己试着编写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众人各持己见,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从“所见”和“所闻”两方面写出了花园的荒芜,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花园的荒芜寂静,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文章表达了作者希望少些空谈,多些行动的美好愿望。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2.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重难点分析: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是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花园来客的心理,通过对比、诱发想象让学生体会青蛙、蟋蟀的由满怀希望到失望的心情,从而让学生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十二
教材分析:。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是众人各持己见,却没有一个人去行动,最终花园依旧荒芜。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是一无所获。表达了作者少些空谈,多些行动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生字“灌”、“荆”和词语“追慕”、“惋惜”等词语的意思。
2.研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3.续写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花园是什么样子的,添加板书“荒芜了的”,再让学生说:荒芜了的花园又是什么样的?看题目你们会有什么疑问。
2、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这些疑问会在学习中一一解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生字、新词,不理解的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灌、荆”两个字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3、交流对新词“追慕、惋惜”的理解。
4、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荒芜的花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
1、重点句子理解。
(1)、当花园的来客面对花园的凄惨景象,他们的反应是什么?
(2)、两次写青蛙和蟋蟀的句子划出来。
(3)、花园来客们做了什么?划出描述看看他们讨论的句子。
四、放飞思想,文本升华。
1、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人。
我想对他们说__________。
我想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
2、续编故事。
一天又过去了,几个花园来客依然在谈论着,试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发挥你的想像,续编故事。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主要以孩子主导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在放飞思想,文本升华这个环节比较好,让学自己明白事理,还有在续编故事部分,孩子想象丰富,同时也明白自己在通往理想目标路上,要脚踏实地。
本还存在一些不足,再续写故事部分,由于时间安排不太合理,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展示。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十三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文本与人本统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在二期课改三(下)的新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展开议论。《荒芜的花园》就是其中的一篇。
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即透过现象抓本质。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事件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展示课《荒芜的花园》一文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议论来感悟课文的中心,感觉良好。
可以说,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深度的文章,难就难在这篇文章在中心的表现手法上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虚处,即用简略的文字概括之,如文章的末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也有实处,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人、事、如:“几年后有人在往这所花园去,去发现哪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如指导学生读荒芜的花园的句子,可在学生对花园为什么荒芜有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心灵的花园其实也需要中指快乐,再指导学生读最末一段的那句话,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当时看来,这个主意是绝妙的,但现在看看妙不妙呢?”虚实结合,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学生讨论交流的能量得以爆发:
贝尔太太不该出这个主意,使一所快乐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
其实,花园里除了花草树木是美丽的风景之外,人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人因为欣赏美景而快乐,风景也因为人的欣赏而更美丽!
贝尔太太太渴望得到人们的感恩和道谢了。
有时候,一个人的付出不一定要回报,或许不求回报的付出才更为高尚,当然,人们也的确太粗心了点。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十四
初见朱煜老师,只见他留着一个小平头,灰色的夹克,黑色的裤子,显得朴素而又不失为大方,或许这就是上海男人的本色吧。课如其人,他的课也让我看到了语文课堂的本色。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我们教师也在这样的变化中,受到了外界事物的冲击,不断地变化着教学方法,积极地寻求一种新的渠道来教授我们的母语。在这种心态下,我们的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变得不像语文,甚至变得不再是语文了。语文需要教什么,学生从语文课堂中又需要学什么,似乎这些都不是我们教师所考虑的了。于是,我们的课堂也就失去了她原有的色彩。而朱煜老师今天《荒芜的花园》一课却真真切切地为我们上了一课,用他特有的本色滋润着课堂,让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朱煜老师的这堂课,尽管我们看不到时髦、前卫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听课老师感觉到亲切轻松。整堂课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感觉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语文教学讲究听、说、读、写的训练,朱煜老师就比较注注重这一点,他善于把握文本,从文本中提取训练的素材,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文伊始,朱老师借着“花园”一词,让学生来想象自己心目中花园的样子,同时,又借助一些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向他人表达花园的美丽。同样,在讲述花园荒芜的原因时,朱老师又用关联词“因为……所以……”的句式,训练学生积累课本的语言。而在劝说贝尔太太这一环节上,朱老师又让学生以写的方式进行表达。应该说,在朱老师的课堂上,处处见到“训练”的足迹。从朗读到批注,从说话到写话,都很好地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思想。而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学生学习得积极主动,实实在在地学习了语文。
但是,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朱煜老师的这一课则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整堂课我们虽然看到他在不断地训练着学生,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他人文精神培养的一面。就拿课文最后朱煜老师由自然的花园过渡到心灵花园来说,他问学生:“心灵的花园如果充满了自私,那么它就会变得杂草丛生,变得荒芜,那么该用什么来滋润这心灵花园,让它像一个美丽的花园?”学生在思索之后纷纷回答:“我们要学会帮助别人,这样你也会非常的快乐。”“我们要会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你看,在这样一种自由的对话中,学生们交流着彼此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懂得一个人要使自己的`心灵变得美丽,就应该有那么多好的品质。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色。
朱煜老师就是这么把我们平时很难把握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很好地给课堂定位,可见朱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功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上强调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教师点其“要害”,巧妙设疑,让学生带问题进入“腹地”,这便是教学上所用的突破法。它可使课堂结构紧凑自然,学生积极主动、领会深刻。
名师就是名师。在这一难点上,朱老师用了非常巧妙的办法来突破,从而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让学生劝说贝尔太太时,学生说到了贝尔太太花园变得荒芜的原因,而后,朱老师便让学生来说“如果把心灵比作花园,该用什么来滋润?学生说了很多——分享、善良、友爱等。然后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告诉学生这段话的意思已经被我们表达了。这样的处理显得是那么的自然,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也必然是水到渠成。此时的难点已不再是难点,那一段看似深奥的话语也就成了学生在自由表达之后的一种语言的提炼。当学生把那段话说得非常透彻时,再让学生看那段话,相信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去积累这样的语言。
朱煜老师“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法确实非常的巧妙。假如先出示那段话,再让学生自由地读,然后谈自己的体会,我相信学生是很难有以上的表现,学生也很难说好其中的道理。而且教学过程也势必会显得僵硬、沉闷。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现突破口,巧妙运用突破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对话中突破,在突破中求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语言是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语言。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听朱煜老师一节课,让我充分感受到他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朱煜老师课堂语言非常的精致,而与此同时又具有实效。“你读得不错,声音再响亮点会更好。”听到这样的评价,学生马上读得更亮了。“同学们,拿出一枝铅笔,课文当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花园荒芜的情景,用曲线把它画出来。”听了这样的话,学生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现在如果我想请大家来想象,你觉得那么美丽的花园应该有什么东西才能吸引那么多的游客?”随着朱老师的话语,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说花园美丽情景时,学生说到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朱老师立即评价:“哦,不仅有静态的,还有动态的画面,这样就更美了。”适时地评价更激励了学生不断地联想。“当你的心灵不再荒芜,你的心灵每天都会有灿烂的阳光。”一句简单的话语,却留给学生无限的思考。
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魅力。朱煜老师的语言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平实语言的自然流露,它在整堂课中起着指引方向、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教学语言的光彩。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可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的美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去探索。而今天的这堂课,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语言起到了示范作用。
所以,综观朱煜老师《荒芜的花园》一课,是以发挥文本语言的魅力为本,立足于课堂,充分顾及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深刻交流,整个过程流畅、完整,给我们呈现了本色的语文。
本色老师,本色语文!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十五
《荒芜了的花园》是一篇情感性很强,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所以在本科的教学中以情感体验为切入口,接近学生的心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活积累,感受情感。
积累是体验的先决条件。小语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以往已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真切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去领略文中表露的感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印象中花园的情景。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发言。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诱发了他们的原有体验。在此基础上去学课文,学生们就更容易走近文本,理解接受文本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的第一钟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之谈。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置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以一组花园的对比演示,设置学习的悬念,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几个人看到凄凉的花园的景象时的心痛,教学中,以一幅“荒芜的花园”的影像,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寻找花园变化、人物滔滔不绝的讨论最终没有落实到行动中,从中悟出“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的意思。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情感,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可能。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十六
2、教师小结:是啊,花园是个吸引人的地方,那里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是休息放松的好场所。可今天我们认识的这座花园,却长满杂草,荒芜了。
3、谁能说说“荒芜”是什么意思?
“荒芜”就是指无人光顾、杂草丛生,因为没有人打理而长满了野草。
4文中是怎样描述这“荒芜了的花园”的?请自己轻声读读句子。
读句子:1、2、3、4自然段。
让我们一块来读读句子,感受这花园荒凉的景象。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
2、理解荒芜了的花园,为什么还是照旧荒芜着。
3、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4、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研读重点,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花园来客都想还花园以美丽,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旧荒芜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当花园的来客面对花园的凄惨景象,他们的反映是什么?勾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2.这几个人说了些什么?
(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
对,反问句式的语气很强烈,谁能试着感情朗读,读出毅然决然的决心。
3.青蛙和蟋蟀看到这群来客雄心勃勃的想把花园建好,什么表现?画出来体会着读一读。
(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它的悲鸣……荒芜了的花园仿佛有了希望。)。
4.那么,花园来客们接着做了什么?
看看他们讨论的经过,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他们的决心很大。
细细的讨论。
悉心的讨论。
滔滔不绝的'讨论。
讨论改造方法。
辩论——谩骂——扭打。
5.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然荒芜着?
(因为这几个人虽然改造花园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们光说不做,而且各持己见,没有一个人去行动)。
师:你们是从哪看出来他们光说不做的?
(他们由黎明讨论到傍晚,从详细计划到入手方法,从“互相辩论”到“漫骂、扭打”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6.面对这样的结局,青蛙和蟋蟀又有那些变化?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的,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对比刚开始时小动物的满怀希望,从侧面反映出动物们对人们希望的破灭。
7.学生交流:
体会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情。
五、放飞思想,文本升华。
1.小组思考交流: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只说空话,不去实干,是任何事都做不成的。做人不能夸夸其谈,只说不做,将会一事无成。空谈不如实干,行动剩于雄辩)。
2.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3.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六、体会写作手法。
文章采用的是讽刺、对比的写作手法、
七、拓展延伸:
快速阅读《亡羊补牢》,把自己感悟到与大家交流。
八、作业。
续编故事。
一天又过去了,几个花园来客依然在谈论着,试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发挥你的想像,续编故事,给它一个合理的结局。
板书设计:
花园的荒芜:今昔对比。
改造花园:细细地讨论悉心地讨论滔滔不绝地讨论。
花园依然荒芜着————夸夸其谈只说不做。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十七
《荒芜的花园》是一本书里的故事。本二太太曾经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花园,许多游客都爱去那里游玩。可本二太太却不乐意,她想独自享受里边的美景,因此,她想尽办法破坏游客的兴致,让每一个游客都败兴而归。后来,没有人再来游玩了,本二太太的目的达到了,然而,没过多久,花园却杂草丛生,毒蛇横行,最终荒废了。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花园。
生活中,有许多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心胸宽广,热爱生活,乐于助人,把美好的事物都拿出来,与人分享。想必,他们心中的大花园里的花一定开的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相反,另一些人想尽一切办法把美好的事物占为己有,最终他们的大花园一定会像本二太太的大花园一样,杂草丛生,最终被大家遗忘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美好的东西要与他人共享,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敞开心灵,与别人真诚交往。也只有这样,心中的花园才会更加美丽、灿烂。
荒芜的花园教学教案篇十八
本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所以在本科的教学中以情感体验为切入口,接近学生的心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积累是体验的先决条件。小语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以往已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真切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去领略文中表露的感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印象中花园的情景。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发言。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诱发了他们的原有体验。在此基础上去学课文,学生们就更容易走近文本,理解接受文本内容。
“课的第一钟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之谈。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置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如引入部分以一组花园的对比演示,设置学习的悬念,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贝尔太太落寞、孤寂的心情的教学中,以一幅“荒芜的花园”的影像,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寻找花园变化、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情感,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可能。
角色转换亦即让学生担当、扮演阅读文本中的某一角色,以我身置换他身,以心换心,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并践履其情感过程。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地生成了一个问题,如若是你面对这样一个荒芜的花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回想着昔日的热闹,那份寂寞、孤单、惋惜之情更是油然而生,你能试着体会贝尔太太的心情读读这节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这种角色进入所获得的体验更丰富,更确切。
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有了想象,才会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它与情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相生相随,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贝尔太太心情变化的原因,设计这样一组填空:贝尔太太看着花园内忘乎所以的游客,想:xx;面对杂草丛生、毒蛇横行的花园,贝尔太太常常自言自语的说:xx。通过想象,学生们认识到了只有让快乐与别人共享,才能更快乐。由此,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强化,课文反映的价值取向也得到了挖掘,而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则将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0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