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11:43:04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8 11:43:04     小编:曼珠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作者观点、情感体验等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加深对书中人物和情节的感悟,对自己的思考和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既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参考他人的观点和见解,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风格。这些读后感中有些写得生动有趣,有些写得深入细致,各有特色。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生经历无数,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无论是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还是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一切的一切,她感动了我们,那个总是在蒙胧中黄花落叶中看到一个寻寻觅觅的女神。

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星期日,正午十二点,我读了一篇梁衡先生写得《乱世中的美神》,泪水滴滴而落,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惨人生、为她超越时空的心境,还有那“怎一个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文中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学者又是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生,使她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这样的家庭及李清照后来。

诗词。

所流露的神韵,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驾驭美,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大气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约,她和赵明诚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在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欢乐与幸福。只是后来,1129年赵明诚急病而亡。清照如风中的芦荡,摇摇欲坠,开始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难是有目共睹的,她在经历了再婚又离婚,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还要忍受超越时空的孤独,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呕心沥血编写《金石录》时,竟被他人,视为异类!象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让李清照身处宋朝,在那种时时逃亡、混乱的年代,像李清照这样的人真正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苦难荟萃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寻寻觅觅,你的痛苦凄惨悲剧如今都已清白了。秋风黄花啊,一眨眼,都随你去了罢,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洒洒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们更忧怨、更传奇!你真乃乱世中的美神!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二

她,是乱世中的美神。她,是古代文学史上登峰造极的女性。她,是我钦佩的女性——李清照。

李清照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饱览父亲的藏诗。她没有和普通女子那般娴熟针绣,静待出嫁。在这期间,她的文学造诣有了很大的飞跃。在《点绛唇》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一个腼腆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李清照又有才又有情,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大气如虹,在封建宋朝,她有了最幸福的婚约,与赵明成情投意合,这可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啊!在这里,李清照有太多的欢乐与幸福,才有了《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可好景不长,1129年,赵明成危急病亡,李清照如风中的芦荡,摇摇欲坠。宋朝的结束,对她如同噩耗一般,她开始了漂泊无定的生活。

李清照的后半生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因身边携带有沉重的书籍文物,她一直苦苦坚持着。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啊。这才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慨。

在梁先生的散文中,我看到李清照的一生坎坷曲折,她却如同寒梅一样傲立于世。她悲惨的一生,超越了时空的心境。

在项羽当年兵败自刎处吟下了千古绝唱:“生当人中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然而,她的精神之力,盖超外貌之美,才智之强,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而作为词人的李清照在精神之力上足超乎与常人。然而她亦不缺乏外貌之美与才智之强,甚至可以说,她是一个完人。但在那个年代,她并没有给世人带来震撼。因为她是女子,她根本不需要精神之力,也不需要才智之强。美貌如花就足够了。

“天接云涛连小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殷勤问我,蓬舟吹取三山去”生命暮年竟有如此豪情!是的,李清照一生好胜,柔弱的外表下,藏敛着大鹏那高飞的羽翼,这是才女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女人仅有的狭窄空间里,争出自己的天高地阔,哪怕肉身倒尘伏埃,也不肯把独立的灵魂和飞扬的心性输出去。

不过,我们后人真的应该好好感谢李清照,她不仅让我们拥有了永远享受无穷的李词珍品,更让我们在精神领域感受到了一次震撼,一次冲击,犹如醒壶灌顶,让我们敞开心扉,以快乐之心接纳世间真善美,以勇敢之怀来容纳不公与苦难。李清照生不逢时,悲哉,悲哉。但在我们后人心中作为女中豪杰,作为美神的她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心灵的慰藉吧!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三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于李清照的印象只有浅浅的一层,我只知道她是宋代著名的爱国女词人,还有那首《声声慢》,那一股凄凉的悲怆之情流露于表,流进我的心中,是什么让她有如此悲伤的心绪?等到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这样一个有才气的女词人在那个年代经受了多少苦难,被文人同胞视作异类,被世人记以“不终晚节”,同时又被陆游和孙姓女子说“才藻非女子事业”,可见连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都这样认为了,李清照还能说什么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

“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我很感谢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让我在另一个时代犹如亲眼所见一般,看到宋朝有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为国家,为文学生活着。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四

李清照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之一,我之所以对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感兴趣,多半是源于我对李清照的钟爱。因为我的座右铭就引用了她的一句诗,那是她《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磅礴的气势,恢宏的人生,竟是一位跨越北南两宋的小女子所说的话,不,不是小女子,而是一代女中豪杰。

梁衡先生评价李清照为美神,可见他对李清照有极好的印象。行文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多处引用李词,对其进行深刻地剖析,当写到李清照悲惨的命运时,又会抒发无尽的感慨。梁衡先生给了李清照这样的评价:“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他凭借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文章很长,我并没有记住太多李清幸福生活的时光,但却深深地记下了她后半生的生命苦旅。

平心而论,对于李清照个人我是很敬佩的,我很难想象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女子先后经历了丧夫之痛,再婚又离婚,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到了晚年让一个孩童的一句“词藻非女子事也。”而否定自己一生时依然可以顽强地挺过。她是怎样傲然屹立于苦难之中而不为所动,她又何来的勇气呢?我想那便是它的词作了。词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而不乏多见,李词的特点就是言愁,首首写愁,阙阙言愁,甚至字字都饱含着愁绪。如《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还只是愁于表面,而词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将情感蕴含在词作的每一个角落,求隐而不求显,可李清照这位千古传颂的大家,含蓄的表达已经满足不了她情感的宣泄,那么她的愁就不是一般的愁了,而是超越时空的愁。

不过,我们后人真该好好感谢李清照,她不仅让我们拥有了永远享受无穷的李词珍品,更让我们在精神领域接受了一次震撼,一次冲击,犹如醍醐灌顶,让我们敞开心扉,以快乐之心接纳世间的真善美,以勇敢之怀来容纳不公与苦难。李清照生不逢时,悲哉,悲哉。但在我们后人心中作为女中豪杰,作为美神的她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儿心灵的慰藉吧。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五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生经历无数,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无论是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还是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一切的一切,她感动了我们,那个总是在蒙胧中黄花落叶中看到一个寻寻觅觅的女神。

欢乐和忧伤的瞬间分割,在李清照的身上得以凸现:“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无疑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真正“巨大的心里落差”,很多人看来李清照的一生用现代的流行语来描述就着实是一出杯具,其实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六

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掩卷长思,最触动我的是文中的一句话“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是的,与其说婚姻的痛苦和生活的流离是现实环境的无奈和悲苦,不如说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孤独才是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个处在“才藻本非女子事”时代的女子,就算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她不思相夫教子,不慕富贵荣华,在颠沛流离中,还奢想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别人看她如同怪异。她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

她也曾出身文人清流之家,精神世界丰富,爱情美满,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美清丽的诗文。然则【】前半生有多幸福,后半生就有多痛苦。宋失中原后,四处流亡;在知心丈夫离逝后,鼓起勇气再婚,哪料得对方是个“扒手”,盯着她的文物,最终落得文物被贼人盗走,吃了两年的牢饭,且老后文采无人继承。她的一生好像是在录一档叫《如何愁垮一代才女》的节目。一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道尽她内心无尽的愁苦。她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个时期的女性也是悲哀的,被封建思想禁锢得像个“木头人”。连爱国诗人陆游都认为孩童这句“才藻非女子本站事也”说得很好,如今就算隔着纸和时代,我都感到一阵凉意,更何况一生以才自傲的李清照。我想,若李清照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亦或像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那她或许在艰难的生活中想的便是如何挣扎求生,让一家人生活得更好。而不是“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身为女子,才华似乎就是她的原罪。

在那个时代,李清照便是“一个孤独的觉醒者”,她不甘于走世世代代的人为女子规划好的人生道路,她不愿随波逐流,她渴望超脱世俗,她追求人格的平等和尊严。就难免会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与孤独。这是她个人命运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古今中外,女子的路走得就并不容易,在中国尤其艰难。这让我想起两位了不起的女子,一是秋瑾,她的婚姻非常痛苦,却一生都在为女子独立、平等、尊严和当时的社会抗争;二是创办了全免费女子高级中学的张桂梅,平凡朴实坚韧的她给了无数农村女童知识与希望,改变了她们的命运。男女平等,现在人们认为是件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是无数人抗争的结果。李清照,还有无数和她一样淹没在尘埃里的才女们,没有等到这个时代。

我喜欢梁衡的文章,并不只是喜欢文章的词藻,而是更喜欢他总能站在高处思索这历史长河里的风雨,这是我喜欢此文的意义。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七

星期日,正午十二点,我读了一篇梁衡先生写得《乱世中的美神》,泪水滴滴而落,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惨人生、为她超越时空的心境,还有那“怎一个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文中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学者又是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生,使她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这样的家庭及李清照后来诗词所流露的神韵,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驾驭美,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大气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约,她和赵明诚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在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欢乐与幸福。只是后来,1129年赵明诚急病而亡。清照如风中的芦荡,摇摇欲坠,开始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难是有目共睹的,她在经历了再婚又离婚,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还要忍受超越时空的孤独,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呕心沥血编写《金石录》时,竟被他人,视为异类!象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让李清照身处宋朝,在那种时时逃亡、混乱的年代,像李清照这样的人真正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苦难荟萃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寻寻觅觅,你的痛苦凄惨悲剧如今都已清白了。秋风黄花啊,一眨眼,都随你去了罢,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洒洒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们更忧怨、更传奇!你真乃乱世中的美神!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八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于李清照的.印象只有浅浅的一层,我只知道她是宋代着名的爱国女词人,还有那首《声声慢》,那一股凄凉的悲怆之情流露于表,流进我的心中,是什么让她有如此悲伤的心绪?等到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这样一个有才气的女词人在那个年代经受了多少苦难,被文人同胞视作异类,被世人记以“不终晚节”,同时又被陆游和孙姓女子说“才藻非女子事业”,可见连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都这样认为了,李清照还能说什么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

“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我很感谢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让我在另一个时代犹如亲眼所见一般,看到宋朝有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为国家,为文学生活着。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九

什么是悲剧?什么是极致的痛苦?当然不是永远地呆在了天堂,也不是永远地呆在了地狱,而是一瞬间由天堂落入了地狱。这无可预料的落差,令人措手不及。在必然的惊慌失措后,是必得的挣扎、体味、感叹、唏嘘......这是在我读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后的第一个感慨。

一年一度,红颜开成了黄花,这是每个女人都会经历的,这本没有什么可特别悲戚的。若能咀嚼着往日的尘烟,带着看惯离乱承合的淡定优雅地老去,也不失为一种更容易令人折服的美。呵~只是话易说,事难做。也许这只是旁观者无关痛痒的自以为是。

试想,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竹、才气逼人的妙龄女子,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听惯了他人诚挚的赞誉,享尽了生活的闲适与甜美,世间的烟尘似乎都刻意地远远地避她而去,生怕沾染了这个人间的精灵。可突然有一天,外族的铁骑踏破了所有的安宁与闲静,滚滚烟尘、天翻地覆后,留于她的只是树倒窝散、国破家亡。

一翻颠沛流离后,面对此情此景,当她再回顾以往那“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以及“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幸福甜美的婚后生活时,我不知道从容淡定从何而来。我只知道经历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她,再也吟不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带着甜蜜的情愁与离愁的诗句;她所有的不过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的苦不堪言。她再也寻不回“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的心思,只得“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的心碎神伤。

到最后,生活的尖刀紧紧地抵住她的胸口,将她逼入墙角,满面风霜,形容憔悴的她,看着这物是人非的漂泊与流离,欲说还休,最后只道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对她的悲剧人生解释为“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可我却常常想这个浸染了满怀愁绪,特立独行的女子,应该更希望自己永远遇不上那一年的“山河破碎风飘絮”。我不知道谁愿意用自己近乎完美的幸福生活来换取身后那流芳百世的殊荣!

可惜,生命的轨道在那一年偏离了。

那一年,让她的一生改变了。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十

我思索着,思索着,到底是什么能打破时空的阻隔,给灵魂注入最珍贵的养料?直到我再次读到舒婷的那首小诗: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哦!我终于明白了,你们用看似柔弱的脊梁,无私地撑起了中国的脊梁,而撑起这脊梁的,是一份对人民的关怀,是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是一份对大义的坚守!透过乱世风雨,我看见了那个寻觅救民之路的美神身影。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十一

在风雨中飘摇数千年,其间涌现出的才人不计其数,或是藏书千万的背景,或是现实残酷的一课,或是自是胸中有丘壑,造就了他们的无与伦比的才情。而在以往的封建社会中,常常会听到一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

或许吧,因为连李清照都逃不开这样的历史轨迹。

李清照,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师人提到她,人们往往会想到“愁”这一字。可是,她也曾是有过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待字闺中的羞涩年华,新婚过后的甜蜜时光。

可是,金兵的入侵,朝廷的`无能,皇帝的昏庸,生生地将这些如梦般美好的泡沫破掉。夫君得急病过世后,她也想靠自己活下去,带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尚未完成的著作,但事与愿违。在那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她一介女流,如何生存。所以,她屈服了,她改嫁了。

后来的后来,独留她一人,随身的物品也被掠走。她一人在大门之前,一位极其聪明的女孩走过,李清照想将毕生的学问传授给她,未料她得到了一个令她一阵晕眩的答案,至此心已死。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十二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的女人中,有两个最伟大。一个是在政治上取得空前成就的武则天。另一个就是独步文坛的李清照。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一个小女孩悄然诞生了。她就是后来傲视文坛、才压须眉的李清照。

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家庭影响: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李清照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出名门豆蔻即把才华显。

前期作品多写闺情相思,表现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热情明快。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结良缘恩爱伉俪比翼飞。

就在李清照18岁的时候,家里人把她嫁给了一个翩翩少年郎赵明诚。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对金石图书颇有研究,学识渊博。

不久,赵明诚就出仕为官了。由于不便带夫人同行,俩人不免要作暂时的离别。因离别而产生愁绪。李清照把它也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了。一首《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阙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

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大观元年(公元1107)三月,奸臣蔡京取代了赵明城的父亲。赵家失势。赵明诚失官,返回青州故里。夫妻二人团聚了。

《醉花阴》最有故事性。词是这样写的“薄雾云愁永昼,瑞脑消金瘦。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重阳》,以表相思之情。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非常的感动,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自叹不如。

这首词的上片是咏节令。首句写天气,更是写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的一开篇就清楚地点出一个“愁”字。天空中薄雾浓云,越压越低该如何打发这长长的白昼呢?词人在“昼”前冠一“永”字,显现出主观感受。重阳时节本应是秋高气爽,长天白云,可是词人所处的这个重阳节,却从早到晚都天气阴沉,笼罩着蒙蒙的雾气、浓浓的阴霾;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丈夫又远在他乡,值此沉闷的天气,不由得使人心情郁闷、愁肠百结,词人巧妙地借天气的阴沉来衬托人物心情的忧郁,用香炉中瑞脑香的燃烧来刻画人物心绪的无聊,把外部环境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和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领略着独守空闺的妻子思念远方丈夫的深切而炽烈的情感。这里以景衬情,用语自然、和谐,而情感的抒发则真切、含蓄、凝重。当铺陈已具之后,笔锋微转“佳节又重阳”即“又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一个“又”字,道出一声惊叹,这就表明,丈夫出门已超过一年。整整一天,词人都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半夜凉初透”一句,尖新在一“透”字。它分明暗示了词人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形态。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销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词人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顿时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人比黄花瘦”的“瘦”与最初一句的“愁”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篇的愁绪到这里用一个“瘦”字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这首小词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千古名句。

靖康耻痛失夫君成单影。

也许是上天也在妒忌这美满的婚姻。美好的时光却因为一场千古浩劫而中断了。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入侵,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就此灭亡。赵明诚的母亲也在这多事之秋逝去。于是夫妻二人南下奔丧。众多的书籍和古籍无法携带,只好留在青州。可是等他们一走后,金兵就攻陷了青州。那些留下的书画古器全毁于兵火之中,什么都没有留下。

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李清照写下了《乌江》一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出了在国破家亡时的豪迈气概和铮铮铁骨。

就在办好丧事不久,赵明诚接到圣旨,让他为官出任湖州。当时天气非常炎热。赵明诚冒暑急驰。到后就生病了。李清照听后心急如焚。由于赵明诚自己也急,就乱吃了些驱热的寒性药。结果是加重了病情。等李清照赶到时,赵明诚已是病入膏肓。最后终于抛下自己心爱的妻子,撒手人寰了。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晚年后的李清照,一直就寄居在杭州的弟弟家里。在那里,她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不过,表达的都是悲凉之感。

公元1155年,这位伟大的女词人离开了人世。享年71岁。

李清照在中国古代的女性中是出类拔萃,卓尔不凡的。正因为如此,在她诞辰900周年时,把她的名字用来命名了月球上的一组环行山脉。她的名字将和明月同辉。用她洁白如银的清光永照人间。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鄙朴谑闱樵炀场k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2痹煊锴诚孕缕妗@畲视镅约惹诚宰匀唬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华芳。

[李清照--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十三

以前,不喜欢李清照的词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直到我读到《乱世中的美神》,我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心理历程,才深深喜欢上这位词人。

她生于乱世前,在乱世中孤独的面对家国的破碎、无人理解的家国情怀,却从未被生活的打击所磨灭。她从小满腹经纶,锦衣玉食的长大,在家族没落与家庭破碎中心生忧愁与无尽悲痛。即使如此,她心中始终有一团想要拯救家国的愿望。

她身为一名女子,情丝不断,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会遍体鳞伤;她身为一名女子,忧国忧民,敢于面对世俗的压力,为抗金发出呼喊。我将视她为我最崇拜上午偶像,胜过李白、杜甫。

她身处的社会,对于女性,不认同她的“才藻”,不欣赏她的才华。在世界所有亲人时,她也在坚持。坚持什么?坚持女子可以有才有情,坚持宋朝应该面对京人,而非躲避。

我认为,女子不比任何男子差。生于乱世的林清照,再往前,生于盛唐的武则天,她们都有才有情。从前社会中的如此女子,可真是我寥若晨星。

美神,美在何处?美在外表,也美在心灵。她受文学熏陶,受乱世煎熬。她心中依然不随波逐流。真的就如《楚辞》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她也如《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的心灵是如此的高洁。

我也想像李清照一样,不想被世俗的枷锁所束缚。

她的愁,我终于明白。她愁的是家,是国,亦是乱世。她遭受世人的`不认可,心中的愁苦无法诉说。她记愁于词中,短短数句,寥寥几笔,依然是那难言也无法言述的愁。

我喜爱梁衡写下的《乱世中的美神》。她引用诸多李清照的词,用前期的生活美满来衬托后来的颠沛流离,由此再写出李清照的不屈意志,伟大灵魂。

关书,望天,心中想着李清照这位女词人,不禁感慨:时代给予了她诸多幸福,又给予了她更多的苦难。她历经乱世,心中为朝廷、为国家分忧的抱负,终不实现。

时代成就李清照,在开放了的社会,我坚信会有更多的李清照。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十四

每每谈及古代美人,我总认为是那张略施粉黛的娇美面庞,是提裙起舞时的婀娜多姿,又或者是拨弦作画的玲珑典雅。而直到我走近李清照,才读懂古代美人的风姿曼妙,找到我内心散失已久的古典之美。

她的美,美在笔墨流动下的悲欢离合,美在歌舞升平后的静谧灵魂,更美在永失爱恋后的彻骨铭心。她的一颦一笑,尽态极妍,让我艳羡进而敬畏。

从“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少女情思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离愁别绪,再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是一蓑烟雨,愁恨夹杂。

她,也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顾盼神飞,文采精华,情窦初开,春心萌动。她出身官宦人家,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给予了她美丽的容颜,更给了她一颗内敛含蓄的诗词之心。她豆蔻之年便提笔吟诗,她不但会享受生活之乐趣,还能驾驭诗词之雅致。浑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她与诗词的缘分,她一吟便是一生的悲欢离合,她一笔便是整个王朝的更迭蜕变,她一爱便是天地间最长久的陪伴。

而爱情就像一座桥,这座桥从孩童通往青年,从稚嫩走向成熟。在爱情中,一个人从父母温暖的臂弯中离开,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踏上这座桥,我们是懵懂的少年;离开这座桥,我们是饱经世间冷暖的的知命红颜。当李清照褪去孩童时的稚嫩,走向翩翩的赵明诚,情便自此而起了。她与赵明诚的爱情甘甜如水,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那般凄美,也不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般浪漫,有的只是情投意合、两情相悦。明诚的每一次离开,她都显得心心念念,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代替情思,寄给远在他乡的赵明诚,表达自己的思君之情和缠绵悱恻的爱意。她享受着蜜一般的生活,以她的情愁和风姿。

可是,上天在眷顾李清照的同时又在考验着她。东京汴梁城在经过176年的繁华盛世之后,经历岁月的无情,历史的嘲讽,昔日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如今都随风跌入尘埃里。游牧民族的入侵使百姓民不聊生,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巢也在战乱中随风消逝。而此时的赵明诚却亲手在自己的人生行卷中写下了最为耻辱的一笔。他有辱使命,临阵脱逃,而李清照却对他的行为表示羞愧,行至乌江时,李清照含泪吟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抒志感怀。翌年,丈夫赵明诚因疾而终。说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今却只留李清照一人饱尝余下半生的悲凉。

战乱中的李清照默默地咀嚼苦痛和寂寞,她把她的才情倾注进家国的血脉。战争再度爆发,高宗弃都南逃,无奈之下的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和一颗不屈的心追随而去。她看着眼前支离破碎的都城,颠沛流离的百姓和四处逃窜的君王,心中泣然,泪眼婆娑,愁上心头。一个茕茕孑立的女子,面对这样的一片废墟,她一分一秒都未放下对国家的企盼和期待,每当她的愁无处倾诉时,便提笔吟诗,以诗唤心,以笔为伍。待她年纪再增,乡愁、国愁、情愁都涌上她的心头,她又吟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弥漫在李清照心头的愁早已不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闺愁闺怨,不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闲愁别恨,而是“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的“许多愁”。

当我们品读易安的诗词,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史册,当我们穿越两千年多年,我们似乎读懂了这位乱世美神,读懂了这个瘦削女子流光溢彩却又颠沛流离的一生。

【点评】小作者以时间为序,将李清照的生平娓娓道来,用细致的笔触为我们描摹出了乱世中的美神由外而内的动人气质。李清照的美,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顾盼生姿,是“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的俏皮活泼,也是“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娇嗔动人,更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铿锵有力,“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气势磅礴……李清照的美,美在女子的娇美纤细,美在感情的纯美真挚,更美在乱世中女子柔弱双肩担起的家国情怀。(王珊珊)。

乱世中的美神的读后感篇十五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印象里的李清照感时伤事,我们所接触到的词也多是描绘孤独或是相思之苦。通过文章更让我了解到她的魅力和曲折的人生。

少女时的李清照,“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回眸间,尽显少女的娇羞之态;倚门窥视,却要借青梅香气掩饰自己的羞怯。寥寥几笔将李清照的少女情态勾勒地淋漓尽致。年少时的她如常人女儿家一样,天真快乐。很难相信多年之后的《声声慢》出自这样的明丽女子之手。

“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李清照出身富贵,却不贪图享乐,慨叹世事。在封建社会,女人都依附男人生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女词人李清照的才华注定使她孤独一生。

与“花间派”的闺怨词不同,李清照的词,前期清新秀丽宛然曲折;后期,虽凄婉黯然,却感叹国家大事。

使李清照词风变幻的因由,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国破、家亡、夫死”一连串的打击使天真烂漫的李清照坠入无限的愁苦之中“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她却没有颓废,改嫁后,面对丈夫的拳脚相加,她将丈夫告倒治罪。李清照刚烈的性情和坚持独立的人格在现代仍值得我们赞赏和尊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说的便是她清明的风骨,可奈何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线,这萤烛之光照不亮封建社会的天。

李清照多年的痛苦的事情都有了答案。一介平民仍心怀大志,一介女流仍坚持独立;从她愁绪漫卷的词里溢出她超尘脱俗的品格和心灵之美。在车水马龙的今天,李清照的“愁绪”之美抚平了我们躁动的心。千年后的今天,蓦然回首。依稀能望见那伫立的美神,从那清澈的目光里恍惚闻得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145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