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能培养我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有逻辑性,因此可以按照书中的主要内容和线索进行分段,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如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读后感?或许这些范文能给你一些启示。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一
人活着,需要哲学指引。由此,人们身上也便有了隐喻的光芒,觉悟的淡然。
如果说手持“风月宝鉴”的贾瑞们具有醒世意味,那么《红楼梦》的众多女子则超越了俗世,达到了哲学层面。
人生如梦,梦醒就好。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所写的那样:现在她不愿对世界上任何人说长道短。她感到自己非常年轻,却又难以形容地老迈。她像一把刀子,插入每件事物之中,同时又置身局外,袖手旁观。
她们的哲学。
人活着,需要哲学指引,或多或少,而人身上,便有了哲学的光芒,或明或暗。这样的光芒,虽不足以照亮前路,但起码可以给自己一个说法,一个交代——与自己自觉和解,与世界必须和解。
元春、探春,积极有为,不同于迎春、惜春的消极无为。后宫里,元春贤德仁义,践行儒家的“修齐治平”;大观园中,探春杀伐果断,有法家“定分止争”的做派。吵吵闹闹时,迎春手捧《太上感应篇》,读的是道家的经典;纷纷扰扰后,惜春决意出家,青灯古殿读佛经。元春,最终“舍生取义”,探春,果真“趋利避害”;而迎春,人称“二木头”,惜春,人说太“孤介”。
元迎探惜,红颜的心到底有多高多远多深多痛?难道,人的一生便是从入世到出家的觉悟过程?若有缘,道亦是家;若有幸,世亦为佛。
妙玉不是道姑,是尼姑,她在大观园的栊翠庵带发修行。王善保家的就对王夫人说过妙玉“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妙玉也是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才“随了师父上来”。
妙玉的身份和信仰一目了然,黛玉就复杂些。
贾雨村做过黛玉的老师,当时黛玉尚生活在扬州。冰清玉洁、孤标傲世的黛玉曾经有个市侩圆滑、虚伪自私的老师贾雨村,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亲自为贾雨村写了封推荐信,从此贾雨村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于是我们看到了贾雨村和门子主仆二人的“登龙术”和“厚黑学”,也看到了贾雨村的忘恩负义和道貌岸然,对甄士隐和香菱。
香菱的父亲甄士隐,黛玉的老师贾雨村,一个将真事隐去,一个将假语留存,一个遁世而去,一个入世而来。真事与假语,有恩与忘恩,看破与痴迷,每人有每人的因缘,每人有每人的结果。
人生的意外很多,所以才新鲜。谁能想到黛玉的老师会是贾雨村?贾雨村,受着喜鹊的教育却长成了一只乌鸦。对黛玉来说,学生不一定重拾老师的“衣钵”,更不一定继承老师的“精神”。——牛粪里开出了芙蓉花。
母亲亡故后,黛玉初进荣国府。贾母问黛玉念什么书,黛玉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没有正面回答,只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一句,有人认为贾母自谦,有人觉得她不重视女孩子的教育。也许,她说的是实话。从迎春、探春、惜春迥然不同的人生和人生哲学,就能略微感知姊妹几个所受教育的杂乱和参差。
黛玉读的《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毋庸置疑,都是儒家的经典。不过,黛玉的诗作透露的却是道家思想。她的三首咏菊诗,都具解读价值——出现了晋代诗人陶渊明。“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是《咏菊》和《问菊》的句子。到了《梦菊》,陶渊明这个诗人和“庄周梦蝶”这个典故一起出现:“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黛玉的佛家思想,表现在她和宝玉的“参禅”一事上。她的智慧,弄得宝玉竟然不敢承认自己“参禅”了。这场严肃的“参禅”行动,却由看戏开始。
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批评她“只好点这些戏”,说自己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见宝钗说得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了起来,其中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宝玉听了,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黛玉对他说:“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
俗世中,小儿女的争风吃醋跃然纸上,小情侣的打情骂俏活色生香。显然,黛玉是知道这出戏的,湘云也懂得黛玉的弦外之音。散戏后,受到“刺激”的宝玉作偈“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看后说了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简直是六祖慧能对神秀了。宝钗娓娓道来慧能和神秀偈子的高下,完全忘了宝玉的难堪——看来宝钗还没说够。
其实,儒道释的内力,早就在历史中融合,集于黛玉一身也就毫不奇怪了。至于,儒道释的戏份,早就在历史上写就了孰多孰少,个体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爱和自由,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元素。挣扎,是为了爱;沉浮,是为了自由。但愿,沉浮皆自由,所失非所求。
她们的隐喻《红楼梦》,充满了隐喻。你在书里看到了什么,就会在生活里发现什么;你想在现实里发现什么,就能在书中找到什么。现实不苍白,书本不单调,真是一种绝佳的契合,难得的合拍。
“原应叹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第一个字的谐音。原应叹息的不仅仅是四个女子,还是四个不同的美梦。元春,那是荣华富贵的梦;迎春,那是妥协退让的梦;探春,那是泼辣进取的梦;惜春,那是孤绝决裂的梦。
元春告诉我们荣华富贵到底变成了虚空,迎春告诉我们妥协退让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探春告诉我们泼辣进取不一定能如愿以偿,惜春告诉我们孤绝决裂只剩下出家一条路。
“四春”是姊妹四个,如花似玉,姹紫嫣红,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梦境。黛玉、宝钗和湘云,是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心境。
黛玉应该是人自有智识以来的第一个阶段,青春时光。那天,对于父母给他的设计,儿子说了句,我不给自己留后路。小伙子无意中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不给自己后路的从来都是年轻人,黛玉身上具备这种素质。
黛玉对爱执著,对人生也投入。在大家的利益和宝黛钗的“三角恋”漩涡里,败得一塌糊涂。败了也就败了,看开,放下便可。但,黛玉偏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宁愿选择“天尽头”的“香丘”。
不论你多么执著,多么努力,所有的爱情都会沦为“三角恋”。不论你多么淡泊,多么超然,所有的爱情都会被利益冲散。这是我读《红楼梦》得出的结论。作者这样的写法显然不是为了看点和卖点,而是真实的存在。人说,艺术高于生活,有时,生活大于或等于艺术。
如果黛玉隐喻的是青年时代,那么宝钗暗示的就应该是中年人。你看,她的处处心机,她的时时忍让,她的婚姻是家庭利益的载体,她对宝玉的那点爱被现实消磨殆尽,面目全非。此时,她的母亲需要她的安慰,她的哥哥需要他的挽救,她的嫂子欺负她,她的丈夫放弃她。而她所有的希望,便寄托在生养一个儿子上,这样,日子总算可以继续,即便她的丈夫不爱她,她的娘家不能容留她——续书给了她这样一个结局,含混地。
一片荒芜的尴尬,无法言说的艰辛,都在宝钗的身上和心里,她不敢像黛玉那样哭哭啼啼,率性而为,她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繁复程序炮制出的“冷香丸”,压制的永远是她自己的欲望,成全的却都是别人。
而湘云,似乎就到了老年阶段了,那是很好的人生状态:无所用心,随遇而安,生活得不费力气,虽然父母双亡的她也要靠做针线活贴补生计。经历了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终于洗尽铅华,删繁就简,没心没肺的心境慢慢出现了。湘云不在儿女情长上下功夫,也不为家庭责任用心思,来就来了、去就去了,富就富了、穷就穷了,爱就爱了、恨就恨了。
林黛玉是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薛宝钗是雪——虽曾铺天盖地,终于销声匿迹;史湘云是水——随波逐流,圆润自如。
青春期,黛玉那样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们怜惜她到了偏爱的地步,是因为我们不会拥有她那样决裂的勇气。
人到中年,宝钗那样的——吃力,却不讨好。我们不爱她却尊重她,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落入和她同样的境地。
夕阳红了,湘云那样的——拿得起,放得下。我们喜欢她的轻松也向往她的率真,是因为我们也渴望“第二春”。
老年生活,就是我们的第二春,那时的我们一定没有了决裂没有了决心,随心所欲和随波逐流注入了我们的气质和气魄。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我们就是那曾经沧海的水!
她们的觉悟。
大学同学说,《红楼梦》里,宝钗和宝玉、黛玉是心意相通的,是最能理解宝玉黛玉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破灭的世界观。《红楼梦》一部小说,讲的都是悟与不悟,是不同个性在“悟”上的不同反映,宝钗就是看破看开的那个人,早早得道的那个人。
原来,早慧的同学二十年前就已经读懂了宝钗。而我,一直对宝钗怀有成见,源于她对金玉良缘的默认、对宝黛爱情的觊觎。二十年后,再和同学交流,突然间醍醐灌顶,原来自己和宝钗也是息息相通,惺惺相惜。
一个理想破灭的女孩儿,从豪富到衰微,从面热到心冷,从率性到伪饰,从繁复到简陋,从父母双全的娇娇女到母亲依赖的乖乖女,从“送我上青云”的雄心壮志到“眼前道路无经纬”的清醒自知,宝钗早早地悟了,早早地了悟,冷漠冷静,清醒警醒。
宝钗曾经那么地热心热闹,如同她与生俱来的热毒。宝钗变得那么心冷意冷,如同她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冷香。
双亲宠爱的宝钗,浸泡在繁华富贵里,是淘气的、缠人的、任性的。关于阅读量,黛玉怀春时才偷偷读了一本《西厢》,而宝钗早在七八岁上就读了《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关于穿着打扮,宝钗曾经金银首饰满箱满柜,现在的她却“不爱花儿粉儿”,首饰压在箱底或者送给别人,连母亲都说她“古怪”。关于住处,宝钗是家里的顶梁柱,却住“雪洞一般”的房间,玩器全无,衾褥朴素。
就是这样的宝钗,怕看杂书闲书的黛玉移了性情,怕穷困潦倒的岫烟受窘受寒,怕父母双亡的湘云没有活动经费,劝在女人堆里混日子的宝玉追逐仕途经济。就是这样的宝钗,赢得了盛赞,也引起了误会。因为感情纠葛,黛玉首先拿她当情敌;因为政见不同,宝玉把她的话当做混帐话;因为生活态度不一样,贾母看不上她的简朴素净。
对于宝钗住所的布置,别人犹可,贾母认为犯了“忌讳”,惹亲戚们笑话,话语里充满了火药味,小姐的绣房都搞成这样,“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貌似热闹,貌似受敬,宝钗其实一直生活在孤独里。贾母好热闹,宝玉好热闹,黛玉会胡闹,湘云会大笑,袭人有用意,母亲不懂得,哥哥不争气,嫂子不是东西。被盛赞被追捧的宝钗,她的孤独寂寞一点也不逊于宝玉黛玉。
宝玉生在纨绔里,长在膏粱里,在父母眼里却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问题少年。父亲不疼,母亲不爱,姨娘和兄弟加害,宝玉在家庭和情感的夹缝里游弋,甜蜜而辛苦。
花柳繁华地里,宝玉是荒凉的;温柔富贵乡里,宝玉是寂寞的。宝玉的荒凉和寂寞一如恋人黛玉,只不过,黛玉是寄人篱下,宝玉是在自己家里,宝玉选择的是出世,黛玉则在出世入世的苦痛挣扎中魂归离恨天。
了悟前后的宝钗,放手前后的宝钗,选择的都是入世。对于黛玉的热切,她有严厉的忠告——移了性情就是自毁形象,黛玉总算理解了她的善意,二人一度成为闺蜜。
对于岫烟的处境,她有冷静的剖析——人穷也不必妄加掩饰,岫烟是闲云野鹤般的女子,后来和宝钗成了姑嫂。
对于宝玉的出家,她有淡然的态度——走就走吧,袭人却不舍宝玉,搞不懂宝钗的无动于衷。
对于金钏的死,她有冷漠的看法——放弃生命的糊涂人,王夫人的良心因此得到安慰,感激宝钗的点拨提醒。
对于贾母的批评,她有淡定的做法——讨好不了也就罢了,贾母爱护外孙女黛玉,那是人之常情。
对于小红的私情,她有虚伪的掩饰——你们见到林姑娘了吗,宝钗春风拂面,内心却大骂小红“奸淫狗盗”。
对于袭人的再嫁,她有平静的处理——强扭的瓜不甜,留住袭人的是宝玉和他的荣华富贵,送走袭人的是没了宝玉也没了荣华富贵。
宝玉出家后,宝钗依旧安度时日,即使时日不静好,感情不美好,人生不安好。
直到小说结束,直到贾府困顿,直到宝玉出家,大家才明白过来,原来刚进贾府的宝钗就和他们现在的心境处境一样:看人来人去,无动于衷;听孰是孰非,心灰意冷。不同的是,悟了醒了的宝钗仍坚持着入世的人生态度。很多人不悟不醒,即使醒悟,出世时也不安心,入世时更不安宁,前者是宝玉,后者是黛玉。
宝钗的了悟,比宝玉早了整整“一个故事”。宝钗在故事的开头,刚踏入贾府大门之时,宝玉在故事的结尾,离开自家门槛的时候。黛玉一直是热切的,激烈的,从来到去,从生到死,都没有勘破红尘、放开自己,她消极避世的表象下藏着对爱情的缠绵和对人生的痴迷。
对宝钗来说,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冷便是最热的热,淡便是最浓的浓。对人生的态度,她是冷冷的,对宝玉的感情,她是淡淡的。
也许,这就是悲悯情怀,也许,这也算积极人生。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二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认识《红楼梦》这本书时是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老师让我们多了解四大名著,而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便一眼喜欢上了。
梦红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忽闻一女子吟诗,听了便觉得愁肠寸断。回首望去,一女子站在树下,细看,可谓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面厣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姣喘微微。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若柳扶风。
心较比甘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如此悲伤之诗,从她口中念出,体现了她的孤寂苦闷之情。回想记忆中她在葬花之前和宝玉发生了误会,才独自一人来此葬花,表达她的悲伤忧愁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林黛玉的难过悲凉的情绪,继而梦醒时分,忧愁久久不能散去。
红楼之梦,深刻之至。我虽然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凉爱情故事所惋惜,但这也是那时时代必然发生之事,敢问世间有多少相爱的可以真正在一起,当时的社会本质有多么的腐朽,封建的制度,黑暗的官场,险恶的人心,腐朽的社会,这都是这本书揭露的现象。此书是以清朝为背景所编写的,显示了社会背景,揭露了社会本质。《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实为名著之作。
虽梦红楼,但红楼梦,不过终究是一场梦啊。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三
《红楼春趣》是《红楼梦》里一篇小故事。今天我读了《红楼春趣》,这个故事十分好玩。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事。文中放风筝非常讲究要用到鞭子、高墩、剪子股儿。只有宝玉的美人风筝没有放起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见到了气急败坏的宝玉。宝玉见丫头们放不起来美人风筝,便自己放,结果自己也放不起来,急得满头大汗,让人哈哈大笑。好心的黛玉帮宝玉圆场。说的风筝顶线不好。
放风筝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星期六和星期天两天中,我也是放了风筝,那个风筝是三角形的。我首先把杆子和风筝面装好,系好风筝线。爸爸把风筝往后走,一阵风来了爸爸松开风筝,风筝摇摇晃晃的飞了起来,只飞到房子一般高,风就停了我只好跑起来,风筝还是落下来了忽然一阵大风,风筝从地上飞起,我顺势一拽,风筝越飞越高。我以后要做一个有耐心的人,不能心急,不然就像宝玉一样让众人笑话,当然了,和朋友玩在一起,还是开心比较重要。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四
《红楼春趣》是《红楼梦》里一篇小故事。今天我读了《红楼春趣》,这个故事十分好玩。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事。文中放风筝非常讲究要用到鞭子、高墩、剪子股儿。只有宝玉的美人风筝没有放起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见到了气急败坏的宝玉。宝玉见丫头们放不起来美人风筝,便自己放,结果自己也放不起来,急得满头大汗,让人哈哈大笑。好心的`黛玉帮宝玉圆场。说的风筝顶线不好。
放风筝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星期六和星期天两天中,我也是放了风筝,那个风筝是三角形的。我首先把杆子和风筝面装好,系好风筝线。爸爸把风筝往后走,一阵风来了爸爸松开风筝,风筝摇摇晃晃的飞了起来,只飞到房子一般高,风就停了我只好跑起来,风筝还是落下来了忽然一阵大风,风筝从地上飞起,我顺势一拽,风筝越飞越高。我以后要做一个有耐心的人,不能心急,不然就像宝玉一样让众人笑话,当然了,和朋友玩在一起,还是开心最重要。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五
《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人们放风筝、去晦气的'健身活动。人们放风筝时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蓝天,凝神拉线奔走,有张有弛,给人们带来快乐。
这个暑假我在家里读了《红楼梦》、《谁动了我的奶酪》其中我最喜欢《红楼梦》。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情重多心的林黛玉,喜欢扎在女孩子堆里,不爱读书的贾宝玉,稳重老练,娴静可爱的薛宝钗,善于算计,媚上欺下的王熙凤。阅读红楼梦对提高我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书中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让我对书中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还有每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绝美的爱情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六
《京都竹枝词》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前些天,我就读了《红楼梦》中的一则名篇——《红楼春趣》。认真读完后,我深有感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红楼春趣》一文讲述的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我从小就喜欢放风筝,而文中的每个人也很喜欢,他们甚至坚持自己做风筝。尽管他们的手艺不精,做出的风筝有的丑,有的飞不高,但是他们却不怕辛苦,坚持不懈。每当我读到这儿时,就心生羡慕,想像他们一样厉害,也亲手做一只风筝。看着自己做好的风筝在天空中像大雁一般飘来飘去,心里肯定会非常高兴!
这也让我想起了昨天去登山的经历。昨天早上,阳光明媚。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去爬山。从山脚下向上望去,山上一片树木茂盛的景象。走在山间,处处可见粉红色的桃花和翠绿翠绿的'小草,还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让人心旷神怡。可才爬到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想半途而废了。这时,我的好朋友对我说:“你还记得《红楼春趣》里的故事吗?他们明明做不好风筝,却还是坚持下来了,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啊!”我恍然大悟,一鼓作气,和她一起登上了山顶,最终体会到了“一览众山小”的乐趣。
《红楼春趣》这则故事让我明白了,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坚持做下去,这样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开学季。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七
近期我学了《红楼春趣》这篇课文,它出自《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先生。
《红楼春趣》中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欢乐情景,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文中贾宝玉可真是个‘小魔王’,但倒也挺大气,他房儿里的风筝被放走一个,送走一个,他却没发脾气,只是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说他还没放一遭儿呢!宝玉是个纯真直率的人。还有林黛玉是她先感受到风力大了,别人都没感受到,体现出她的身子很弱,真是个‘病西施’啊!
我觉得紫娟捡着‘晦气’,也和后面家族的兴衰有关系,作者可用的是个巧妙。捡风筝也是给大家一起放风筝做的一个铺垫。我想大观园里虽然规矩多、不自在。但众人人人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他们放风筝,看着、看着,读着、读着……我就想起前几年,父母带我去白云区公园放风筝的趣事,记得那个风筝我怎么跑也放不起来,后来父亲手把手的教我如何放风筝,最终将风筝放到了蓝天之上,我心中别提多开心了。
放风筝是人人都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且由来已久,‘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纸鸢指的`就是风筝,看古人把关于风筝的诗句写的多好。待春暖花开,疫情结束之时,我们也约三五个好朋友去郊外来一场放风筝比赛吧,那高高飘飞的风筝一定能带给你无穷的快乐。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八
《红楼春趣》这篇课文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个的主人公是宝玉。
文章写了众人在窗外的竹子上发现了一个,宝玉觉得这风筝是嫣红姑娘的,应该给她送去,紫鹃不肯。黛玉提议大家,于是丫鬟们准备起了放风筝需要的材料。宝玉兴头起来,打发了个小丫头去拿自己的风筝,可是大鱼风筝被别人放走了,螃蟹风筝也被别人拿走了,只有林大娘刚送来的美人儿风筝。宝玉让丫头放起来,可是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宝玉决定自己来放,半天也只起房高,为此,他气得不行。最后,众人把线铰断,风筝全都飘飘地飞走了。
在这个故事里,活跃着大观园里的好多人物。其中,我最的便是主人公宝玉。首先,宝玉是一个单纯、的人。在那个时候,别人都认为风筝是放晦气的,不能捡别人放走的风筝,否则就会沾上晦气。可是宝玉不管,他只想着要捡别人的风筝,还要给人家送去,物归原主,为此不惜犯忌讳。
其次,在宝玉让小丫头取风筝而一再发现自己的风筝被人拿走了时,宝玉表现出了他好脾气、不爱计较的一面。在故事中,小丫头去了半天,却什么都没拿来,宝玉既没有骂她,也没有打她,要换成别的被家人宠坏的小心眼的公子哥儿,恐怕早就大发脾气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还能这样心平气和,换做是我,肯定是做不到的`。
此外,在这个故事中,宝玉也不尽是优点,当他的风筝老放不起来的时候,他也会表现出着急上火、乱发脾气的一面。
这样的宝玉,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又,又真实。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九
我小时候经常听爸爸妈妈给我讲四大名著的故事。但是,对于《红楼梦》,我只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他俩谁是男的,谁是女的,我都有点分不清了。
我以前抱起红楼梦《红楼梦》没看一两回,总觉得太琐碎,情节也不够吸引人,总觉得读不下去。
但这一次《红楼春趣》读下来,感觉作者在用词和写法上都已经出神入化了。
比如,当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时,急得头上出汗,众人又笑。这时作者描写宝玉的反应是“恨得掷在地上”。好一个“恨”字,把宝玉的那种尴尬、愤恨、还稍微有一点自我埋怨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非常有画面感,活生生一个贾府少爷形象。这种写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用一个象声词就很贴切地写出了一个人的动作和神情。
作者在描写风筝飘走时,用的写法是“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转眼便不见了”。这让我感觉好像到了现场似的,好像亲眼看到那些风筝一点一点飘没了。代入感特别强,引人入胜。
作者在写人物性格方面,也是手到擒来。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把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交代”得比较清楚。比如,作者在描写宝玉看到丫头们抬来那个“美人”风筝时,是这样描写他的反应的——“宝玉细看了一会儿,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还有在描写宝玉掷在地上的风筝时,指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这些语言和小细节的描写,突显出了宝玉有一些花心和怜香惜玉的性格特点。
关于探春的性格特点,作者在这也有批露。当宝玉要放那个大鱼风筝时,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说:“昨天晴姑娘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
从这我能体会到探春的情商很高,她是在给在场的所有人找台阶下。这是一种让周边人都很舒服的说话技巧,值得我在以后人际交往中采用和学习。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十
《红楼春趣》是节选自古典《红楼梦》的一篇课文,读了它,我很有感触。
文章讲的是众人在院里发现了一个,于是黛玉提议。宝玉也叫一个丫头去取风筝,取了三次才取来一个林大娘送来的美人风筝。大家的风筝都飞了起来,只有宝玉的放不起来,他很生气。最后,大家纷纷绞断风筝线,让风筝带着“晦气”飞走了。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宝玉命人取风筝的情节。丫头一而再、再而三地取不来风筝,公子哥儿宝玉见了,也并不责怪她,只是吩咐她再去取便是了。从中,可以看出宝玉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当听闻自己的风筝被人领走时,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中,我又读出了一个孩子气的宝玉。而到了后来,终于取来了风筝,宝玉转头就忘了前面取不来风筝的`事,立即高兴起来,这里又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容易满足、不爱计较小事的人。
作家曹雪芹的文笔真好,仅仅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片段,就让我看到一个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宝玉。上学期,学完了冰心的《忆》,我单知道贾宝玉就是“女声女气”的富家子弟。没想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对宝玉的形象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正是这篇《红楼春趣》,让我对曹雪芹笔下那部“满纸荒唐言,一把泪”的小说《红楼梦》充满了。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十一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此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根据家族的兴衰的艺术升华,对封建腐朽的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等进行思考。《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因为其不完整,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本书的读后感一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访问本站站!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有一百个人的看法: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建筑学家读《红楼梦》,感叹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建筑师对大观园的美妙的设计;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三百多年前,曹雪芹一手创造了红楼梦的世界,三百年后,我捧着用新技术印刷而成的《红楼梦》,细细研读,依旧能够感受前人在故事中留下的思愁,聆听那隐没在故事最深层的倾诉,毫无间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一个个角色跃然于纸上,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静静地在那个世界里上演一幕幕人生的戏剧,而我,置于一旁,只能默默惊叹着,做一个仰头观望浩瀚星空的远眺者,做着百万读者中的一员,关注着《红楼梦》的辉煌。
《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一个朝代的故事,而曹雪芹偏偏以其中的女子作为本书的主体,细细诉说着家族的兴衰,大大小小的故事。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就是身在这粉红胭脂的队伍中,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位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很多研究学者都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觉得黛玉不是最后的暴病身亡,有可能是投湖而亡。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
宝玉和黛玉最终没有在一起,也许,这种缺憾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这样,也许就不会打扰到黛玉在我们心中的“仙女”的形象。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爱情是美好的,可爱情过后的生活,却依然还要继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从宝黛的爱情上来看,也许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我们现在的爱情生活。轰轰烈烈,誓死不渝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靠着这份相互的欣赏与怜惜,共同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可爱情在时间面前,怎么不低头呢?我们要做到的,也许是要把这份爱情,转化为生活中的亲情,才能让爱人之间的情感延续下去。生活,不仅关乎爱情,美好的爱情只能用来回忆,而最后的亲情,才是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这也许就是让我痴迷,又让我感动,让我难以释怀的《红楼梦》教给我的爱情之道。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十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学校里下发的漂流书:《红楼梦》。这本书是由曹雪芹创作的,彭程改编的举世闻名的历史书籍。
书中描写了许多的人物,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还有林黛玉等……这些众多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有温柔的,有固执的,还有暴躁的……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文笔细腻,语言风趣,人物众多,各有其貌,内容丰富。
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又聪明又贪玩的孩子,他十分天真,可是他和楚楚可怜的林黛玉缠绵爱情是那么悲惨,令人痛心。写出了当时的社会太黑暗,太腐朽,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真好,没有他们那时的封建,而且现在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认真、努力,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奉献一份力,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书中的王熙凤是个泼辣货,虽然机关算尽,可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更让我懂得了做坏事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在做事前要想一想是对还是错,该做还是不该做。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待自己的优点要坚持,缺点一定要改正。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十三
《红楼梦》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花了大半辈子写了这本名著,里面个个人物都描写得十分细致,栩栩如生,泼辣张狂的王熙凤、大气温柔的薛宝钗、愚顽痴情的贾宝玉等等人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清丽脱俗的玉。
就在《红楼梦》的第三回中,有这一段描写林黛玉的话: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一看这话,就体现出林黛玉虽久病缠身,但也长得十分动人秀丽。
林黛玉虽然长得楚楚可人,但她的性格里有着些许叛逆,和一些孤傲,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样子。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现象,都体现出林黛玉就像一朵悠然怒放的荷花,始终执着自己的那份清纯。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她,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的诗情画意。林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虽然,林黛玉的才艺让我们没话说,但是,只要你仔细品读,你总感觉林黛玉的话语中,总是会听出酸酸的语气,这个,就对应了她孤傲的性格。就因为她的孤傲、叛逆的性格,也使她和贾宝玉两个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
相对而来,薛宝钗的大气温柔,给贾母留了个好印象,认准了她是自己的孙媳妇,也正因为如此,就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的时候,林黛玉发病,贾母对她身边来报的丫鬟只是敷衍了事。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尽是这样的凄凉,原本,他们俩的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可是,就是林黛玉的性格害了她和贾宝玉,贾母也渐渐和她疏远了,最后,王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使两人都痛失所爱,林黛玉含恨而终,从此,她和贾宝玉,就阴阳相隔了。
我曾感叹结局的悲惨,心生疑惑:难道,人世间只有伤心和忧愁的泪雨吗?原本,林黛玉的身世和她的性格,她注定要孤独终老一生,可是,谁知道,就进入贾府之后,林黛玉竟对疯疯傻傻的贾宝玉产生了感情,就是她的这段感情,才使林黛玉含恨而终。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想抄一类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最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惨结局。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十四
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十五
说实话,我不喜欢薛宝钗。她是封建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她强调的是封建主义的德和礼。(读后感)。
但理智一点说,薛宝钗又有许多闪光点。她做事干练,大家闺秀的风范是其他姐妹无法比的。她文采飞扬,结海棠诗社时,她也凭着含蓄隽妙的诗韵夺魁。
红楼春趣的读后感篇十六
初见红楼,年少懵懂。那时读的是简单的少儿版,没有一字一句的斟酌,也没有细细品读贾府的繁荣,一句句含有隐晦的诗词也是直接跳过。那时是被故事吸引,在一个个人名还记不住的时候,我竟通读完了全本,不喜欢林黛玉的懦弱,贾宝玉的风流,薛宝钗的心机,王熙凤的毒辣……当时的我并不明白这本“无聊”的书是怎么成为名著的。再见红楼。我阅读的是青少版,开始被曹雪芹的文笔吸引。从中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每个人的无奈与辛酸。林黛玉的隐忍,贾宝玉的失情,薛宝钗的明哲保身,王熙凤的无子之痛……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他们竟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又见红楼。我捧起了原版,这次我读到的不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明线,也不是曹雪芹的笔下生花,而是红楼梦真正的价值——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迁,是红楼梦中隐藏的巨幅历史画卷,那些封建社会对人性和美好的摧残。作者曹雪芹是家道中落之人,历经家族巨大变迁的他,或许早已经看透了世事无常、变化万千……“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在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压榨下,即使再兴盛的家族也不会长久。曾经多么辉煌,受人“敬仰”的荣国府,也会有树倒猢狲散的一天。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便通过贾雨村的“良言”警示了世人。《红楼梦》的明线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他们所追求的纯洁无瑕的爱情令人扼腕叹息的被残杀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引人深思……真的是所谓“天命”吗?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封建社会的伤害,他们的命运结局是自己不能掌控的,是一场凄美的“梦”。曹雪芹的逻辑何等细腻!他借助诗会埋下了许多伏笔,那些悲情的诗句实际上正是曹雪芹在行文捻墨之中暗示的结局。曹雪芹的文笔何等韵美!在黛玉初进贾府时,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荣国府的华丽与奢侈。而在他笔下,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更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诗句,不仅成了千古名句,更是言简意赅的表明了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差别。在他的笔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悲欢离合跃然纸上;在他的笔下,宝黛钗云十二钗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红楼梦》是故事中主人公们一场破碎的梦,是贾家百年兴衰变迁的黄粱一梦,更是一个时代遗存的美丽又残忍的梦……它就像是原作中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石头一样,静静的待在时光的角落中,待在岁月的尘埃中,等待着被人发现,然后娓娓道来。
作者|昆山市第二中学初一(17)班张馨月。
公众号|玉峰文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2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