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03:20:52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9 03:20:52     小编:雅蕊

4.读后感是对书中主要观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进行概括和评价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对读过的书进行全面的回顾,并简要概括书中的主题和情节。既可以简单描述书中的故事情节,也可以突出书中的思想和情感。其次,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表达读后的感受和心得。可以谈谈自己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也可以谈论书中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态度。最后,还可以将读后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探讨书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包括了不同类型的作品,涉及经典文学、现代小说、人文社科、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在阅读这些范文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思路,让自己的读后感更具有说服力和深度。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一

寓言故事有很多很多,但《吕氏春秋》里有一篇谁都知道的寓言故事,我对它情有独钟。这篇故事就是---《掩耳盗铃》。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古时候有个爱占便宜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得顺便偷些东西回家。有一次,他看到一户人家门上挂着一只大铃铛,这只铃铛非希美丽、精致,他就起了贪念:要把铃铛偷走。司是这只铃铛的声音很清脆、响亮。只要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铃铛一响,就会被人发现。突然,他灵机一动,他想,把自已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了吗?于是,一天晚上,他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就去偷,结果被当场抓住。

虽然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偷铃的人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但总是有自作聪明的人去铤而走险。

比如说有些人考试没复习,就说自己复习了,给果一考试,惨不忍睹。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不懂装懂,自己欺骗自己。不然到头来吃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说到“自欺欺人”,我深有感触。比较近不能去学校改成了在网上上课,所以我使用屏幕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有时候我感觉我的玩心已经大大超过了我的学心。有点控制不住自己。我有一点点近视,妈妈提醒我,用眼时间二十分钟,就需要休息可是我常常忘记了时间。妈妈一走过来问我,我就跟妈妈说我已经休息好了。看完《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后我突然觉得我自己的行为跟这个掩耳盗铃的人有什么区别呢?长此以往,我的近视度数就会逐渐地加深,没有占到一点好处,而且到真正去查的时候,就露馅了。读了这则寓言之后,我决定不能自欺欺人、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二

我读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这本书,它对我有很大启发。

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创造发明的人不一定都是科学家,还有从事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劳动中找到不足,进行创新;发明一件东西,不一定光靠一个人,有的.要靠大家的力量,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就是一个普通的雕版工人,他一边劳动,一边总结经验,想出了活字排版的办法,并且通过反复实验,一次次失败之后,终于发明出了胶泥活字。

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我非常好奇指南针的磁石是怎么吸铁的;想知道火药在炮筒里如何发射出去。在自然界里,磁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这些问题在将来的学习和阅读中,我一定能找到答案。

这本书不仅讲了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还讲述了它们的发展,传播,完善,革新的过程。虽然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给世界文明带来了进步,不过随着四大发明流传到外国,外国人加以改进又创造出造纸机、印刷机、炮弹、枪弹、导航仪……想想咱们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被外国人革新后,我们的技术反而落后了,我心里非常难过。我们中国一定要赶上去,超过外国,我们要从小勇于尝试发明创造,开动脑筋,让中国成为世界科学文明发展的推进器。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三

俗话说小故事大道理,这说的就是寓言故事。这几天我在看《中国古代寓言》,它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一本书,每一篇故事都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叶公好龙”了,里面讲的是有一个叫叶公的人,他很喜欢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非常感动,就到了叶公的家里,叶公看到了真龙脸色发白,吓得被绊倒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像这样的寓言还有囫囵吞枣和拔苗助长,囫囵吞枣告诉我们要按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有耐心,不能投机取巧。妈妈经常跟我说叫我做每件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学习是要靠平时日积月累的,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心浮气燥,说的不也就是这个道理吗?这些寓言虽然都是编出来的,但是里面的道理却让我们十分受用。

以前,我在生活中不肯动脑筋,就像“能下雨的树”里面的'小鸟一样,后来当我读完了这本寓言,它告诉了我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不能盲目地猜测道理。当我有时候遇到数学附加题想来想去都想不出来,我不仅会生气,还会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这些寓言故事,想起妈妈曾经对我语重心长的教导,我就鼓足勇气去克服它,坚决不向它妥协。

《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讲了古代人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它教育我们要有好的品质。读完这一本书后我不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还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四

一、考点要求:

1、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炼字的技巧和语言的风格。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常见的修辞技巧和抒情方式、描写手法、行文构思及其它表现技巧等。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意义点,赏析。

作者的生活情趣和艺术风格等。

三、命题趋向:

1、唐宋诗词、元曲;

2、以写景抒情诗为主,另外也有咏史怀古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等。―五年高考共考查古诗词曲57首,有34首为写景抒情诗。

3、命题角度:

(1)对诗句的理解或诗句中个别字眼的鉴赏,语言特点,赏析形象或意境;

(2)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3)就诗词的某一突出特点自由发挥;

(4)通过两首诗进行比较分析。

四、方法步骤。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能给我们读诗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它或者点明写作背景,如王维《使至塞上》、贾岛《寻隐者不遇》;或者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曹操《观沧海》、贺知章《咏柳》;或点明诗歌意象,如柳宗元《江雪》、王冕《墨梅》;或表明作诗目的,如李白《赠汪伦》、李商隐《夜雨寄北》;或表达诗人情感,如李绅《悯农》、王昌龄《闺怨》等。

2、看作者。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的是诗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而这些情感、认识、感受,又是由诗人自身所受教育、人生经历、个人性格、个人际遇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豪放达观”,辛弃疾的“悲愤慷慨”等。解读诗歌,诗人是个重要信息,平时要尽量多的了解诗人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处于时代变迁之际的诗人,如唐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人,由北宋而进入南宋的词人等。

3、读注释。

但凡试卷上的注释我们都要留意,它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如(高考福建卷)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下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南,登岳阳楼而作此诗。后边的两道题都要依据注释才能回答完整。

4、抓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观点认识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全句的词语(句子),它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潭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等。抓住诗眼,有助于提挈全篇,融会贯通,理解主旨,把握精要。

5、品“冷”“热”

古人写诗,常常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很多诗歌,其景色“冷”“热”往往就是作家情感变化的“晴雨表”。如李白《早发白帝城》通过“彩云”“轻舟”“千里”“一日”等表达自己喜悦畅快的心情,快船快意,豪爽骏利。柳宗元的《江雪》则创造了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大雪覆盖的江面上,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纯洁而寂静,老渔翁则孤傲而清高,这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

6、悟典故。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往往还喜欢借助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李益的《塞下曲》:“浮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教只轮遣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诗中通过借助马援、班超、薛仁贵等人的典故,表达慷慨豪迈之情,建功立业之志,报国守边之怀。

五、高考常用作答模式。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的整体构思,诗整体的艺术技巧或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来解答。

这道题考查的就是关于诗整体构思上的技巧:前三句叙事抒情,末一句写景,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垠。

备选答案: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正衬、反衬)、比兴象征、联想想象、对比对照、正面侧面、虚实动静、白描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第二种类型:

正确解答: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摹诗歌图景。

第二部分:概括意境特点。

第三部分:把握作者感情。

常见格式:这首诗通过___(意象)描写出了___画面,画面有___特点,表现了作者__的感情。

典型例题:(04高考福建卷)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简要分析诗人在三、四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可答:三四句通过凉床、月影、梧桐描写出一幅秋夜无眠,诗人独守空房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冷、惆怅的意境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备选答案: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朦胧、悠远。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黯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诗中常见的情感类型。

伤春悲秋思乡怀远报国情怀离愁别绪。

吊古伤今恬淡隐逸怀才不遇知音难觅。

同情怨愤。

第三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正确解答:应从诗歌的语言风格或特点上来回答。

典型例题:(05高考全国卷)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第(2)题: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可回答: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自然。

备选答案。

质朴自然含蓄凝练清新淡雅绚丽优美。

雄奇奔放沉郁顿挫简洁明快诗中有画。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五

你看那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多么的怡然自得,转眼观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但是谁人又知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他定是在等待,等待“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一天。因为,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用“仙”字来称谓他真是在合适不过了。但“仙”也同样适用于那位“菊花隐者”。他放声高歌“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邪”,那挂冠而去的背影,多么的伟岸,且看他归去之后,真是“不亦乐乎”。时常“登东皋而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惬意。你再看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你会问,这样真的快乐吗?他来告诉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啊,做人是痛苦的,但是最痛苦的莫过于“心为行役”。

路过陶渊明后便看见了一座亭子,你看“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再者“临溪而鱼”“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原来,“是太守与客饮于此”啊。然而快乐总是如烟火般稍纵即逝的。转眼间“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如此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真令人心旷神怡。

见识了“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我们再欣赏“岳阳楼上范仲淹忧国忧民”。

岳阳楼不愧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置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此景果真如梦如幻。可纵然有此美景,也掩盖不住他内心的忧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让我们一起置身历史之中,共享这难得的千种风情!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六

这几天我读完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本书,认识了很多神话人物,有开天地的盘古、补天造人的女娲、劈山救母的沉香、神通的八仙、七月七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书里面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感动了我,使我也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却牺牲了自己,留给后人一个如此美丽的世界,这精神很伟大。

精卫填海讲的.是精卫是炎帝的女儿,精卫希望父亲能带她去太阳升起的地方看看,可炎帝没时间,精卫便自己去了。到了海上,突然狂风大作,精卫被淹没了,船也翻了。精卫死后变成了一只鸟,整天用石子填大海。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劈山救母”的这个故事。讲的是沉香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我非常地敬佩他,当他的母亲遇难以后,沉香克服重重困难,劈山救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都要像沉香一样,孝敬我们的爸爸妈妈。做一个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这本书还教育我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勤学苦练、如何不畏艰险......这本书就像我的老师教我做人的道理,又引领我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喜欢这本让我受益无穷的书。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

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八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抒情角度主要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意象,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通过写诗来表达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四、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虚实相生等。

1、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景),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景)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频繁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心境。

3、虚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先看“虚”。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为的是突出中心(事件、情感、主题等)。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也是为了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某些用于作用的表述往往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九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8)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9)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2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2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2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2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2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0)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十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书中有许多富有教育意义或深刻道理的短故事。比如《广纳贤才》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不能根据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就判断他的能力;《马和驴》告诉我们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正免费享受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想想背后是否有阴谋。我最喜欢的故事却是《东郭先生和狼》。

《东郭先生和狼》主要讲的是:有一群捕猎者在途中遇见一匹狼,他们去追。狼在逃跑的时候,碰见了一个名叫东郭的先生,它看见先生手上有一个麻袋,就对东郭先生说:“求求你,让我钻进你的麻袋里吧!”仁慈的东郭先生将狼放到了他的麻袋里,结果放不进去,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狼的四条腿绑了起来。不一会儿,捕猎者来了,他们询问东郭先生狼在哪里,东郭先生随便指了一条路,他们就追了过去。然后东郭先生对狼说:“他们走了。”他就将它放了出来,狼对东郭先生说:“我饿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让我吃掉你把!”说着,狼张牙舞爪地扑向了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就与狼徒手搏斗,一个农夫恰巧路过,把狼骗进袋子里,打死了狼!这就说明一定要懂得分辨好人和坏人,不能将同情心用在坏人身上。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太有意思了,不仅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还教会了我许多人生哲理。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十一

另一则寓言我也喜欢,那就是“叶公好龙”。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叫叶公。他呀,非常喜欢龙:梁柱上雕着龙,衣服上绣着龙,帽上镶着龙,墙壁上画着龙。叶公这样喜欢龙,真龙就亲自去拜访他了。真龙一到叶公家,叶公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抱着脑袋逃跑。这个寓言说明,有的人口头上某种东西,但实际上又不真,这是很可笑的。当我读完这个寓言,我就有点不好意思了。记得有个星期六的下午,我要求肖老师不去看电影,留下来辅导我写作文。肖老师说:“我要带班上的许多同学去看电影,你明天来吧。”但是,星期天我又贪玩,并没有到学校去。现在想来,我多么像那个真龙的叶公啊!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十二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十三

情 。

一.诗缘情 。

二.情是何物 。

三.打情骂俏 。

四.相思调色 。

一.美女如云 。

二.螓首蛾眉 。

三.软玉温香 。

四.病态美 。

性 。

一.巫山云雨 。

二.浅斟低唱 。

三.良宵苦短 。

四.淫词艳赋 。

一.诗缘情 。

《诗经周南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关关雎鸠今何在,在河之洲,各自分开。 。

好一个,窈窕淑女人人爱,只落的,君子好逑把相思害。 。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好叫我左右流之无其奈,怎能彀钟鼓乐之把花堂拜。 。

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蝶恋花》: 。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

与温庭筠齐名,同是花间派名家的晚唐诗人韦庄有一首《思帝乡》,更加憨直泼辣: 。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

敦煌曲子词里有一首《菩萨蛮》,形式上比《上邪》更成熟一些,极有可能是其仿制品: 。

作者在“枕前”所发之愿,情意更加浓烈,不可能的自然现象也多了一种,共六种。 。

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 。

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 。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

北宋张先的《木兰花》更进一步: 。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

末句“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用江水和山来与情比,情比水深,比山重。 。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

用反语表达深情的古代诗词还有不少。两宋之交的词人吕本中有一首《采桑子》: 。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识旧来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 。

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

锦屏绣幌与秋期,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到小楼西。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十四

宋朝前后延续了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平。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下面就两幅名画作说明。

《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途中造型曲尽变化的“蟹爪树”,树干枝杈笔法稳健有力,树态展枝摇曳,显得生动活泼。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纵观全图,笔法娴熟老健,用墨层次分明,浑厚苍劲。构图呈自然开合状,节奏明快,气势雄逸,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溪山春晓图》作者惠崇。

此图画江南平远山水景色。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在这些平凡的景物里,画家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欢欣。苏轼咏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欣赏诸多山水画名作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的经典之作都是以寒林、雪景为题材,而这种情景较集中地出现在北宋时期,在其他时期则比较少见。只有北宋时期稳定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得一种绘画题材稳定化、持久化。毫无疑问,北宋山水画的艺术水平及成就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顶峰。南宋山水的“一角半边”似乎是当时残山剩水的真实写照,作品的完整性无法与之比拟。元代由于汉族文人士大夫没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所以并没有太多展示他们艺术才华的机会,他们的艺术也只是“在野”的。明清时期更是趋向于笔墨技巧自身而渐渐忽略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技法和艺术内涵本末倒置是无法使他们的作品达到最高水平的。只有在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使得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画家们才有宽松的环境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雪景寒林山水画的空旷之美也正是北宋文化博大空间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似,而是讲究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中国山水画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气度。

“奇”;中国山水画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

“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

重视立意构思的重要作用,提倡艺术形象是为了表达内心与外界之间的交流,“敢于使用程式化、装饰化与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对象传神,为作者达意”;创造了独特的“计白当黑”审美观念,色彩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十五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简介。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了时空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之情,发出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翻译/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十六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译文:

秋风吹起,湖面泛起水波,好像洞庭湖忽然老去,长了皱纹一样,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

喝醉后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清朗的梦中,我好似卧在璀璨的星河中。

2、《残菊》清代曹雪芹。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简析:

此诗为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诗,贾探春(蕉下客)作,是海棠诗社菊花诗中的最末一首。此诗作为小说人物诗,深刻展现了探春富于冷静理性的性格。“残菊”即“残局”,暗寓大观园少女们的悲剧命运。

3、《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明代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孤负一作:忘了;虚负一作:误了)。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十七

文字狱是指当权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份子,镇压不合自己口味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说而犯罪的案件。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制造的很多文字狱是完全没有意义与目的的,可以称之为毫无目的的残酷。这种残酷纯粹是愚昧残暴的表现,是独裁者权势膨胀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因言论而得罪,在中外都是有的,但就论镇压之烈、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则中国可稳做第一把交椅。大家都知道,在中世纪,意大利有个宗教裁判所,是专门用来镇压基督教世界的新生思想的,几百年下来处理了几万人,而中国皇帝兴办的一个文字狱案件便能杀掉几千人。

文字狱与中国思想史。

中华民族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绚丽无比,当时有诸子百家,百家学说盛行,而孔家只是其中一家而已。流行度还比不上杨家学说与墨家学说。有《孟子》为证。孟子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里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孔门生意实在是清淡。究其原因,还在于当时各诸侯国忙于征战,精力不够,实在是管不了老百姓的想法。托战乱的福,中国的各种思想在那时得到大发展,替中华民族狠狠地挣了一回脸。如果没有这个诸子时代,中国能不能称得上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还是个大问题。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诸子功不可没。

因为,一个没有思想没有品行的民族,无论怎样博大,也只是行尸而已。

等到秦朝建立,独夫秦始皇有了余闲,便管起天下人的思想来了。由于秦始皇无道,性情残暴,当时有许多批评他的人,这些人还引经据典,说古时候是怎样的,说孔子、墨子是怎样讲的,于是秦始皇大怒,放了一把火,把天下除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用现在的话来说外,就是纯技术类的书)的书以外,其余的全都烧了,意思是看看你们还能引什么经论什么据来批评我。谁知,还有一些“愣头青”(主要是儒生与方士)看不清形势,居然还坚持自己的思想,凭着自己记忆中的先圣的话语来诽谤秦始皇先生,秦始皇先生又大怒了,于是来个斩草除根,把这些儒生与方士全都活埋了。这一下,天下才“果真”是鸦雀无声了。于是秦始皇先生非常高兴,自以为江山稳固,可以传递万世了,可惜的是,十五年后,不仅秦始皇先生本人,连他所有的亲族都被天下人杀光了,于是中国从此无嬴性。

到了汉朝,采取了相对温和的办法,不烧书,不坑儒,而是抬出儒家,一统天下。他们的策略很简单,如果你想当官,你就得接受儒家思想。如果你有别的思想,对不起,请你走人。

到了唐代,建立了科举制,这个时候,你想当官,不仅仅是接受儒家思想就够了,还得精通儒家思想,熟读五经方有上线的希望。其次宋元明清时代,各个朝廷都抬出儒家思想来压人,不仅如此,到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玩物罢了,朱元璋就声称:“孟子这老头假如还在的话,就把他抓过来给宰了。”为什么?因为孟子说过:“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还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的这种民本民主思想是大大不利于独裁者的恣意统治的,自然就被超级独裁者朱元璋同志所痛恨了。

中国的统治者其实是没什么真正主义、真正信仰的,对他有用的他就要拿过来加以强化,对他没用的虽是儒家思想他也要加以摒弃的。

压制思想的极端表现就是制造大量的文字狱。中国的每个朝代都制造了大量的文字狱。在这种高压统治下,别说是发表异端思想,连在私下里痛骂一声狗皇帝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弄不好就会被灭九族。

由于中国的特殊性,中国人的思想大放光芒,有所成就的时期都是在战乱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时期、五四时期与军阀混战时期。这倒不是说战争是思想的孵化器,思想一定要在战乱时期才得以生长。不是这样的,只是中国比较特殊而已,一代又一代统治者总是不尽余力地压制各种思想。以图得所谓的稳定与长治久安。

文字狱与制度的设计。

就人的天性而言,是喜听颂词而恶闻谏语的,所谓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忠言在很多时候都是逆耳的。历史上爱听阿谀之词的举不胜举,但专爱听逆耳之言的好象没几个。即使是圣明如唐太宗,这个一千年才出一次的仁君(《旧唐书》称他为“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也有受不了他手下那个忠心耿耿的谏官魏征的时候,有一次退朝之后对他老婆说:恨不得把这个乡巴佬活活宰掉。还好他老婆见识比他更高超,总算劝住了。

天下人都有爱听好话、恶听批评之语的通病,一言不和,拨刀相向实在是常事。作为一般百姓而言,手头既没刀,也无权力判人死刑,虽然在气头上,大骂几句也就罢了。但如果是皇帝的话,就不一样了,他一发怒,就说:“推出去斩了。”于是那个跟他言语不合的大臣就被斩了,一点余地都没有。虽然以后后悔了,最多也就把这个大臣的墓修一下,给他的儿子封个官,给这个大臣谥封个什么忠侯之类的号也就罢了。

然而,这个好大臣终究是不能爬出坟墓了,而他的能兴邦利国的好建议也终究因为时世变迁而终究作废,徒留遗憾。

不是臣民的觉悟,而是制度的设计自然地使每个人变得越来越驯服,越来越胆小怕事,也越来越不敢讲真话,到后来,连脑子也懒得动了。

所以,一个良好的制度应该制约每一个人的权力,以保证人们敢于开动脑子,提建议,说真话,反之,没有一个平衡权力的机制,比如在皇权社会里,即使皇帝老儿提倡人们进谏,人们也未必敢进谏,毕竟,你一火起来,我的脑袋就要搬家了,谁知道你皇帝老儿什么时候翻脸啊。国外有句名言,总统是靠不住的。只有在一个权力平衡的社会里,一个在制度上保证了说话者没有后顾之忧的社会里,真话、实话才会逐渐得到兴盛。

而一个人人敢于讲真话,人人敢于动脑子,搞创新的时代才会真正来临。

中国历史上文字狱之异葩奇观。

最早的文字狱:夏桀所制造的关龙逢一案。

夏朝末代皇帝桀是个昏君、暴君。史称:“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曰:”为人君身行礼仪,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也。今君用财若无尽,杀人若恐弗胜,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诛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杀之。

“莫须有”的文字狱案件:颜异死于腹诽。

汉武帝时,由于连年对匈奴用兵,国库空虚。汉武帝为了筹钱,发行了一种皮币(原料是皇家园林上林苑中白鹿之皮),其法定面值抵钱40万,而当时王侯宗室朝贺所献苍璧才值钱数千。皮币发行后,汉武帝向大农令颜异征求意见。颜异认为这种皮币脱离了实际价值,表示反对。汉武帝因此怀恨在心。恰逢有人因别的事控告颜异,汉武帝便命张汤受理此案,而张汤本来就是与颜异有私仇的人,他秉承汉武帝的旨意,一心要置颜异于死地。调查得知:颜异曾与客人交谈,客人说起朝廷政令多有不便,颜异“微反唇”,即嘴唇略微动了一下。(王先谦《汉书补注》云:“颜异闻客语,不敢应,而仓促自禁,不觉微笑而褰唇耳)张汤据此上奏,说颜异身列九卿,见政令不便不向朝廷奏告,而私下”腹诽“(在心中诽谤),于是处以死刑。真是欲加以罪,何患无词!连肚子里怎么想都成了一种罪证。(谁知道你肚子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最残暴最荒谬的文字狱制造者:朱元璋。

此公为一极端变态之人物,这一点从此公的画像即可看出。此公的相貌在相书上被称之为“五元朝天”。“五元朝天”实是“五官朝天”之意。意思是指他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露出来往天上翻,确是一副可怕的尊容。不过,相书上又说,这“五元朝天”是相貌中的极品,是注定了要当皇帝的,这一点本人甚为怀疑。

由于出身贫贱,父母长兄早亡,此公替人打过工、当过流浪汉、当过盗贼、后来当了和尚,和尚庙被起义军烧后,就跟起义军一起打战去了,最后当了皇帝。

由于相貌不好,出身不好,学历又不够,朱先生内心深处便有了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对别人的言辞就特别敏感起来。

表笺之祸:明初定制,凡遇正旦(岁首)、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生日)等节日,及册立太子等庆典,各级官府须上表笺祝贺。这些表笺基本上都是由官府训导、学正(相当与现在的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之类的)出于职责写的,本是官样文章,走走场用的,谁知朱先生对这个却很计较,总是用异样的眼光去读这些文章,结果由于他读书不多,对字音字义、文理文脉、用典藻饰等半懂不懂,于是正经本分的文章经朱先生一读,都成了含讥带诮的文章,害的绝大多数的秘书长都成了冤死鬼(据说幸免于难的只有蒲州学正张某一人)。

请看朱元璋先生的光荣事迹:

北平府学训导林伯瑾所写的《贺冬节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本是一个天大的马屁,说朱先生不仅自己,连他的子孙都是人类的模范、表率,虽知朱先生把“则”附会为“贼”,于是被杀。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内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这个马屁更响了。但朱先生看了,把光附会剃光头为僧,把“圣”附会为“僧”,把“则”附会为“贼”。于是,被杀。

陈州训导周冕作《万寿贺表》,内有“寿域千秋”之句。果然是个美好的词句。可是朱先生看了,把“寿”附会为“兽”,加上不认识“域”字,把“域”误读为“或”字,而“或”字与“祸”字同音,于是,被杀。

德安府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内有“天下有道”之句,被朱先生附会为“天下有道”,于是被杀。

例子不胜枚举。朱先生这一路杀下来,直杀得天下读书人胆寒不已。直叫道:“请给我们一个做奴隶的规矩吧。”圣明仁慈的朱先生终于动了慈悲之心,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制定了一篇《庆贺谢恩表笺成式》,从此“秘书长”们写此类文章时只要照抄即可。总算可以苟活下去了。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想当一个安稳的奴隶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经过无数奴隶先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

最令人悲痛的文字狱牺牲者:方孝儒先生。

圣明的朱元璋先生生了个圣明儿子,叫朱棣,这个朱棣先是被封做燕王。后来看看他的侄儿建文帝软弱可欺,就起来造反,最后把建文帝逼死了,自己当了皇帝。

朱棣先生当了皇帝后,觉得应该找个天下最有名望的文人写个登位诏书,当时天下最有名望的文人是方孝儒先生。于是朱棣找来方先生。逼他写诏书,可是方先生认为他这个皇帝来路不正,不肯写。朱棣就发怒了,问:“你到底写不写?你不怕我杀你九族吗?”哪知方孝儒是个极其倔强的人,他说:“你即使杀我十族我也不写。”朱棣听了大怒,果真下令灭其十族。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统治者虽嗜杀成性,但是最多也就灭九族。方孝儒是第一个被灭了十族的人,他的学生也被当做一族杀掉了,真是可怜啊,这一杀总共杀了847人。

当年燕军南下时,朱棣的老师,也是他的主要谋士姚广孝临别前嘱咐他千万不要杀方孝儒。说:“你当了皇帝后,必会设法让方孝儒出来为你服务,然而方孝儒一定不会听命于你的,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杀他。因为,你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种子’就绝灭了。”当时朱棣是答应了,可惜,暴君毕竟是暴君,方孝儒终被灭了十族。好残酷的手法,至今读来,犹觉毛骨悚然。

最热衷于制造文字狱的皇帝:乾隆。

乾隆一朝,制造的文字狱案件总数在140次以上,连疯人说疯话都不放过。乾隆期间因疯人说疯话被处死的有六起。如刘三元案。刘三元本一向疯癫,自称梦见“神道对我说,我乃汉朝后裔,要天下官员扶持”,并把这些话写了下来。后来这事传到了乾隆耳里,乾隆才不管他有没有疯,马上通过督抚下令把刘三元拟大逆罪凌迟处死。更可恶的是,乾隆热衷于查禁各类图书,明令全国查办有“违碍”之书,还把查书力度与官员政绩挂钩起来,经过十九年的查禁,乾隆终于成功的销毁了十几万部图书。到了乾隆后期,文字狱造的差不多了,书也查光了,终于成功地把神州4亿人民变得鸦雀无声,真正达到了“万马齐喑”的高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十八

徐志摩的诗作品具有特殊的认识作用和美学价值。诗作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体现其特殊的美学价值。下面一起来看下!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作出了其他一些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

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下面我们就通过《再别康桥》来分析一下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徐志摩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徐志摩艺术成就的,就是以《再别康桥》为代表的抒情诗。如诗人自己说,它们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陆小曼在《云游》序言中说:“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这些神仙似的句子正是来源于他的浪漫情怀。

徐志摩出身富裕商人家庭,早年留学美国后又到英国,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要“诗化生活”。表现在作诗中就是想象丰富,比喻生动。在《再别康桥》中,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溶化进了悄然别离时刻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的“夕阳金柳,波光艳影,潭映彩虹,恰似旧梦”,因此诗人要在“康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条水草”。正是诗人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形成了全诗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一)造境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主义浪漫情怀。

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文学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这里所说的“造境”,实际上就是指浪漫主义创作,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着重表现理想。尽管现实主义创作也表现理想,但现实主义的理想主要是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绘流露出来,而浪漫主义的理想则是作为描写对象而存在,就象诗人的《去吧》那首诗,它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就是做为描写对象存在。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就是这样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爱情的,是他的单纯的爱情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

(三)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和有些带有刻意性质的追求。

他实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

二、《再别康桥》体现出的新月派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形象反映,又是作者丰富感情的结晶,因此,它必须以高度精炼而又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思想内容。徐志摩在诗歌理论上同闻一多、朱湘等人一起倡导新格律诗,努力探求“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新诗格律化提出新诗应具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徐志摩的诗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利用白话本身的节奏感,创造出音乐的旋律。所谓“节奏”,即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在诗词中,语音的起伏、高低和升降等特点,决定着音节的疾徐和长短;而把平仄不同的声音有组织地排列起来,使之具有间歇,显示强弱,这就是“节奏”。徐志摩的这种有节奏的诗读起来的确有诗的美感。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中国古代诗歌读后感篇十九

贾小燕。

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于灵气。

与情感的一种言说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出的形式上。它的内容含蓄而隽永,形式灵活多变,再加上不同时代的时代因素给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迸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所以教师在教读诗歌时遇到了许多难题和困惑,面对一首诗不知该如何下手,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会而言传。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方法。

一、诗歌教学不能缺失情感和感情。

特级教师于漪讲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声情并茂,她上课犹如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动情,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教材,感染学生,她讲《周总理,您在哪里》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语言震撼了学生,让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人民对总理的深厚感情,而且领会到了总理的精神实质。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有诗歌,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所以,无论读诗,还是写诗,都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

二、诗歌教学不能缺失想象和联想。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语言,因此诗句间的跳跃性很大,这种跳跃性常表现为情感的断裂,因此教读诗歌时,就应尽量调动学生,力求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用他们的想象去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体现的社会生活。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作于1847年6月,诗中作者通过几组形成鲜明对比的意象,流露出“我”对爱人的一腔情怀,不管自己的处境有多么险恶,命运怎样坎坷,只要能同“我”的爱人在一起,只要“我”的爱人能够幸福,那么“我”也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当然这是我们将之看作一首爱情诗作出的解读,假如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将之看作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革命理想。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靠创造性的想象去完成。

三、诗歌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歌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歌作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如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这首诗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浅显。全诗大意是:“有一棵红色的草莓在篱笆那边向我招手,我想爬过去采摘,可又怕弄脏了漂亮的围裙。过去还是不过去,我的心里有点矛盾了。如果上帝也是个小孩,他会不会爬过去呢?也许他会,也许不会。”这仅仅是我们通过字面意思对此诗作出的一点理解,可以说这种理解充满童趣。当然,假如我们还想对此诗作出更多的理解,除了这种字面上的解读外,我们还可以抓住本诗的中心意象--草莓,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结合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此诗作出多样性的解读。

“草莓”可以说是作者主观意念在大脑中的一种投影,我们可以通过它鲜美的色泽和可口的味道,想像得出在作者的心中,它一定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如理想,追求,幸福,爱情等。而此诗中出现的另外两个意象“篱笆”“上帝”,前者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实现理想,达到目标时所历经的挫折和坎坷。后者可理解为一种扼制力量,在对这几个意象作出理解之后,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发掘潜能对此诗作出多样性解读。如:

1、此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孤独和无奈。

由于诗人的生活圈子很狭小,也很封闭,因此他肯定想获得和外界的交流,但是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长期养成了她本能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所以她始终无法逾越心灵上的那道“篱笆”,因此诗人面对主观意念上的“篱笆”,传达出的正是她内心世界的一种孤独和无奈。

2、此诗传达的是她对童真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本诗的中心意象“草莓”,可理解为一种童真的世界,在孩子的眼里,有“草莓”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美好和纯真,因此她想不顾一切地爬过去采摘,哪怕是弄脏了自己漂亮的围裙,但在上帝即成人的眼里,孩子为一棵“草莓”弄脏围裙太不值得。成人总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正是这种心灵上的距离,成人永远都走不进孩子的世界,于是孩子的天性被泯灭了,孩子的心灵被子扭曲了。在暮年之际,当诗人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也许她在为自己的童年感到遗憾,因此诗传达的正是她对童真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四.诗歌教学不能脱离学生自身的'感悟。

诗可以言志,可以传情,也可以写人生。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开展“品读诗歌,感悟人生”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诗歌作品以及相关的大量阅读,从而形成自己对诗人及诗作的独特观点和看法,然后在班上交流。我在教读高三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时采用过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暧花开》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关于海子的材料及他的诗作。海子,他像一颗流星一样迅速地从当代诗坛闪过,对于这样一位才子,同学们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活跃,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同学a说:“其实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一个精神的世界里,仅仅是物质世界的满足,远远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海子的诗及他对幸福生活的理解让人有一种欢欣明朗的感觉,让人深深地感到当一个人不为外物所拘束,心灵自由,并且对自己所拥有的怀有知足感恩的心情,那么他永远是快乐的。”同学a饱含深情地陈述了上面的观点后,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地掌声。接着同学b又踊跃地走上讲台慷慨陈词:“对于这样一位英才的早逝,众说纷纭,也许是他的思想行为与社会的不可调和,也许是由于他精神的极度空虚和迷惘,但我总觉得更多的可能则是出于对诗歌艺术的一种生命的投入和精神的回归。”同学b的发言的确发人深省,听了他的发言,我的脑海里立刻出现了许多人,如:老舍,海明威,茨威格,屈原,川端康成,三毛,这些作家都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不仅在本国文坛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们最后都是以人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什么呢?我陷入了长久的深思之中。突然同学c又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他说:“读这首诗时,让人想起了《桃花源记》只不过陶渊明选择了山林,而海子则选择了雄浑开阔地大海”,并且还附了一首诗《致海子》:“既然决定离开、就怀着满心的善良,知道从此,徜徉云端。将最后的美,在人间释放。海阔仍有边,你面对的无垠,只是心中的延展,花开叶落,参不透,不能承受定数,就一定要停止了思想,隔断时空的相似,挣扎在尘世的网。所谓的幸福,是一种信仰,握不住的虚幻,太遥远的理想,得不到,于是就迷惘,当那是一点灵光,在天涯消沉。我转身轻叹,此生无望,何必来生。”

同学们的发言确实很精彩,也很令人为之振奋,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却可以用诗一般的心灵,诗一般的语言去品读诗歌,感悟诗人的人生。

西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贾小燕。

作者邮箱:jiaxiaoyan@。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1526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