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通过书面表达能够更准确地传递自己的意思。总结要注重思考和总结,而不仅仅是解释过去的情况。每一个范文都有其独特的亮点和精彩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学习。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一
越是到备的最后,越应该回归作文的真实,应该从作文的本质出发来认识作文,从作文的考查目的出发来把握作文,从作文的写作思维出发来操作作文。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应试作文,拿到可观的分数。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具体要求。
表达与交流。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7.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8.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上面的文段是记载在《秋水》中的故事,表现出了庄子那无与伦比的清洁精神与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世人心中的庄子形象。
但我是个市井小童,目光浅短,看不到名家圣人眼中的庄子。我看到的庄子只不过是个消极、悲观、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人而已。
在鲍鹏山教授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里,鲍教授认为庄子是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不重权,孤独的游走于月色下,做那高尚的守月人。鲍教授还将庄子与姜太公作对比,意在体现出庄子不贪慕世俗权力的高尚品格。
我不敢说鲍教授说得不对,我只是知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中的庄子并不如鲍教授说的那样伟大。
在我看来,庄子和姜太公除了在学识上有一拼之力外,其它方面就是大大的不如姜太公了。世俗的权力并不污浊,污浊的是人心。权利本无对与错,只是人们强行给他戴上了一顶污蔑的帽子而已。
姜太公八十多岁仍直钩钓鱼,只为钓来周文王。难道他就真的名利熏心,为了那些世俗权力后的荣华富贵而等待吗?他贪图的远非那浅薄的荣华富贵可比,他贪图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生活。他把权力当做了当做了拯救天下,拯救百姓的工具,他将权利看作为为百姓寻找幸福安康的力量。
鲍教授在《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说:“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这里的“他”自然是指庄大圣人,这种“你烂,我比你更烂”的处世之态在当时的社会除了他,恐怕也没有几个想得出来。
庄子这么做算什么,他很了不起吗?如果人人都“以烂为烂”,那么只能说“这个世界在疯狂”。
一个有治世安民之才的人,想的不是国家与民族,却只知道一味的逃避。最可恨的是,还有一群人对着他极力追捧,对着世人夸夸而谈,从他的文章中读出连他自己也未必知道的内涵,大肆歌颂。这仿佛让我懂得,逃避也能获得鲜花与掌声,逃避也是我们中国人值得夸耀的美德。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难道我们真的会走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吗?如果真的走到了,那么我们就再走一条路出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三
材料:
当前,大学课堂屡现潮课中南大学开设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公选课,受到热捧;厦门大学的爬树课成了舆论的焦点;四川大学的教授徒手劈砖解释科学原理;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干脆把ak47步枪带进了课堂。扬州大学则更为前卫,按星座上课!将听课学生分为12个星座,根据传说的星座性格安排不同的课程内容。比如针对天蝎座人思想深刻,眼光敏锐的特点,推出有关生物科学领域十大未解之谜的讲座;针对金牛座人沉稳认真的性格特点,推出的则是有关基因工程实验操作的课堂讲解。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拟题:
1、浅谈潮课利弊,
2、改革需要创新也要严谨,
3、让潮课潮出时代,让教育育出未来,
4、莫让课堂新潮澎湃,
5、潮气来袭,可别让象牙塔的知识发霉。
例文:
“潮”气来袭,可别让象牙塔的知识发了霉。
改革的铁路如今已经铺到了神圣而庄重的.象牙塔,我们需要改革,我们要让改革为昔日岌岌可危的应试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需要改革,我们要让改革为昔日的沉寂保守的大学体制带来新鲜空气。然后,最近各个大学纷纷出台新课,厦门大学的“爬树课”,南京理工更是将真枪带进了课堂,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按照星座分班上课的。我们如此迫切的改革不能是模特般的作秀,而是需要一些实实在在触动灵魂的改革,“潮”而不俗才是应该大力普及的。
无论怎样,终究是改了,相比一些其它院校行动更比空洞的说教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周邦虽旧,其命推新”说的就是即便周朝已经濒临灭亡,可是他却依旧不断革新。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我们是一定要认可的。像中南大学开设“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不管形式如何,目的是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目的达到了,学生很欢乐,教师讲得也很开心,双方两全其美不是很好吗?是好的,才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中暴露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谈。
返璞归真,重在效果。那些大学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眼瘾是达到了。一下子蜂拥而上,新鲜感没几天,之后便在也不会去了,又回宿舍玩电脑了,难道学校要在开设更“潮”更“雷”人的课吗?这个问号不仅要问那些开设“潮”课的学校,也要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去大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些课吗?“众生皆困,为师独醒”的大学课堂,又怎可能单单靠“喜感”来解决。“一块黑板一枚笔,一个人从头讲到底“”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课堂普遍病症,一剂潮药只是治标不治本。
而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师生真真正正的互动起来,告便长期以来“板书式”教学。评估教师也应从课研转变到教学质量上来。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更要勇于提问,莫在“千呼万唤”中保持沉默。教与学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就遇到的问题,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要答这份试卷。这是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知识的流动,思想的碰撞。本质是知识的分享,并非是在一张张缺乏内涵的ppt中,课堂更应像一个战场,你来我往,你扔长矛,我就要积极应战。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世界要向外展现。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桥头堡,出现这类现象无疑是影响巨大的,潮而不俗,才是应该努力追求的,吸引眼球的炒作式改革我们宁可不要。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身素来求稳,却无时不在逃离的路上。如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还有什么可以让思想奔驰,让心灵躲避的话,大学必是其中之一。那就别让潮气侵湿了象牙塔中的知识,让知识发了霉。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四
在距离高考只剩下三个多月的时间内,语文还能有多大提高呢?具体一点,作文水平还能有多大提高呢?今晚,我就结合参加高三语文教师研讨会,结合各位领导和前辈老师的集思广益,来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当前作文存在的问题多不多?提升空间大不大?
很多人认为作文提高非一日之功,而考前三个月,自然就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数理化方面,殊不知作文也是三天不练笔锋凝涩。审题不明立意不准逻辑混乱,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改进的。而这些的参照物,都是你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果每周写两篇,甚至每天动脑筋写上几百字,三个月的时间,也是可以提升不少的。而高考作文起评,好则50分以上,差则30分以下,并不亚于你做对两三道数学大题。高考前三个月,你真的没有资格去忽视作文。
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很多老师,会从区分的角度来指导写作,倡导三段式的议论文,从写作技巧上入手,来寻求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而笔者认为,源于内心发自肺腑真诚的写出自己的观点,就是一篇很棒的作文。忘记分数才能能到分数,你写的你自己相信,你写的你自己坚持,你写的你自己欣赏,才能期待在阅卷老师那里获得共鸣。要避免假大空,避免千篇一律,写出自己的特色来。
高考作文中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做到有亮点?
从我的经验来看,所谓的高分作文满分作文,并不是选取方方面面都尽善尽美的文章,而是选拔出有亮点的文章来。你的笔迹,就是好看的皮囊,你的观点和你的思维表达方式,就是有趣的灵魂。不要仅仅满足于四平八稳,而是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如何才能做到避免俗套,写出新意?
写作要创新,要不是观点有新意,要不是素材有新意,又不是表达形式有创新。而在高考前三个月,要想让学生一下子拥有大格局,具备高屋建瓴的视角,毫无疑问是困难的。也就需要在素材使用和表达形式上动动脑筋下下功夫。很多学生一写忍辱负重,必举例司马迁,一写坚持,必写达芬奇画鸡蛋,一写身残志坚,必写贝多芬耳聋创作乐曲,认知水平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这是远远滞后的。好的作文,一定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时效性的。比方说现在写家国情怀,不妨用《流浪地球》来举例,写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不妨写影片中的吴京舍己为人。我们都是追梦人,作文也是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的。
高考越来越近,很多同学都有危机感。但这不应该是放弃练习作文的理由,反而抽出一定的时间,在数理化题海中探出头来,写写文章,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会是紧张备考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对自己抱有信心勤加练习,写作水平会有所提高的。下次我们结合着具体的高考写作题目,来共同探讨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五
1、国庆节到了,终于放假了。不看不知到一看吓一跳,外面的变化可真大,胜利广场及各路口上摆满了花架、花架上是一盆盆五颜六色的鲜花,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花的海洋。从喷泉下走过好象刚下过一场秋雨,显露出一种成熟的秋天气息。
2、一年国庆节,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岁生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学生也迎来了国庆“十·一”长假。连太阳公公也格外关照,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让人顿感神清气爽。
3、月,金秋送爽;十月,硕果累累。十月的第一缕曙光迎来了祖国的岁华诞!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我要深情地对您说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4、年龄的增长,我对祖国的了解日益增加,日益深刻。数学课上,老师告诉我: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土;语文课上,老师告诉我:祖国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有名扬中外的四大发明……有三山五岳秀丽的风光;祖国的一切是那么的令我自豪,让我陶醉。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六
给材料作文,是指试题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然后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一种命题方式。给材料作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二是作文要求。
材料的类型,主要有寓言故事,议论说理,名人事例,漫画图表等。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要求两个环节。今天要讲的主要是审材料这个环节,因为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准确的观点,是这类作文的关键。怎样读懂材料?就一般而言,抓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点睛语句,深入揣摩其中的内涵,是必需的。但就故事类材料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因果分析,抓住材料的核心,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从一个角度切入,就可以准确提炼出正确观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故事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做一简要分析。
三、实例分析:
阅读下的材料,全面理解材料,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
立意方法。
第一步:找对象。
第二步:析(故事因果)根源。
第三步:分主次。
找对象、析根源:
小马:年轻、没有过河的`经验,面对不同的答案却善于思考。最后成功。妈妈:理性、善于引导,教育有方。松鼠:以偏概全,以为自己的同伴过不去小马就过不去,他不知小马的身体要比松鼠大得多。
分主次:
故事的核心显然是小马,而帮助小马成功的重要因素则是妈妈的谆谆诱导。所以小马的角度是主,而妈妈是次,松鼠更次。
最佳立意:遇到问题要多动动脑筋(不要盲从别人)——受教育者。
次佳立意: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教育者。
四、课堂训练。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1、提示学生先找对象(讨论):动物管理局,小狗、小龟,小兔子和小松鼠,教练,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
2、分析个人的言行及结果(讨论)。
动物管理局的做法不妥,不是因材施教发展特长。结果不行。
小狗、小龟,小兔子和小松鼠,各有所长却未能各扬其长。结果也不行。
教练认识到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认清努力者的自身条件,盲目努力是不可取的。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学有所长。
3、从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写作。有哪些角度符合题意(学生讨论)一、就材料涉及的核心问题而言: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的辩证关系;二、从教育者的角度——因材施教,发展特长,从实际出发,发现差异;三、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张扬个性,学有所长,认清自我;四、批评动物管理局的做法——初衷是好的,但是违背了教育规律,没有从实际出发;五、评价教练野鸭——虽然认识到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认清努力者的自身条件,盲目努力是不可取的。
就上述角度而言前四个都是最佳立意,第五个是次佳立意。
当然,材料的类型不同,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说理性的要抓中心句和主旨句,故事性的则要从因果关系分析入手。
【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这是一道由复合材料构成的新材料作文题,就内容而言,非常具有时代意义,这对我校学生也应该有导向意义,因为这道题产生的背景是“钱学森之问”,加之我校在下届就正式用到这份高考试卷。
复合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既要找到三则材料的相似点,还要总结出每则材料的核心意思。让我们看看命题意图:
今年的全国高考课标卷作文,仍是新材料作文试题,基本沿袭了前几年的命题思路,让新课标与旧大纲之间有了较好的衔接,使考生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不至于大起大落,变化太大,让考生无所适从。
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新材料作文不是一则材料,而是采用了三则事例和一句概括语。在三个具体事例基础上,加上一句概括语,既将三个事例高度高度概括起来,又是材料具有了一定的思辨性。
从表面上来看,虽然是三则不同的事例材料,但最后一句概括语是对三则事例的总结概括:“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三则事例都可以是说人才成长规律的,但三则事例是三个不同的角度,三个不同的侧面,也就是人才成长的三个规律。因此,整个材料是围绕“人才成长的规律”这一主题,三则事例分别从“人才成长需要自由空间”、“人才成长需要好奇心和探索”和“人才成长需要自信心”三个角度来解析人才成长之路的。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成长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社会文明的迅猛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因而,人才成长的因素呈现多元化的形式,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状况,寻求成才的最佳途径。
命题者如此设计试题,从人才的成长、人的发展方面来看,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成才,实现在新课程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同时,对于高考考生来说,都面临着一次人生成长过程的重要抉择,或上大学继续深造,为将来的成长奠定基础;或走向社会,开始自己的人生探索……无论如何,都存在着一个成长、成才问题,所以说,这样的命题很能切中肯綮,也充分发挥了高考作文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从思辨性方面来看,高考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则试题极具思辨性,讲人才成长的规律,又有三个不同的角度,使得这个命题不再单一,不再绝对,几个角度既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独立的,从而具备了较强的思辨性,使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从新材料作文的形式看,新材料作文既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含意、提取写作角度的能力,又考查学生思维、表达的能力,能够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正是新材料作文近年来兴盛的重要原因。
总之,这是一则较能全面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及语文素养作文题,也是近年来全国卷中较好的一则作文试题。
构思方略:
这则作文试题立意立足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突出“人的成长与成才”这一主题,贴近学生生活,从审题的角度来说不难、不偏。这也说明了高考命题不会刻意在审题方面难为学生,而让学生腾出必要时间构思立意,展示自己真实的作文水平,体现了新课改让学生有话说,让学生有充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的理念。
应当注意,作文材料中“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是非常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开放中的限制。它提示考生,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写,都应该写有关人才成长的话题,而且与三则故事所寓含的成才条件要联系起来。如果脱离人才成长而谈“空间”“环境”“好奇心”“自信心”等,或者撇开提供材料谈人才成长,比如“勤奋出人才”“创新出人才”“成功需要明确目标”都应是不够切题的。有些考生不能整体理解材料含义,只是抓住材料中的一点甚至一个词,比如看到材料中有“人才”字眼,就论述“什么是人才”;有的考生从鱼与水池的关系得出“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人要适应环境”的观点;有的考生从狼的故事得出“生存需要顽强的意志”的观点;有的考生从第三则材料分析出同样的环境,不一样的结局,提出成才要发挥自身潜力,强调自身努力的重要性,提出“征服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有考生认为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是虚荣心的表现而加以批判;还有考生从第三个材料得出“人言可畏”的观点,这些都是脱离材料含义的的表现。
从审题立意角度看,既可对材料进行从整体上把握,也可各有侧重,选取材料中的任意一点,深入展开论述,只要观点明确,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角度立意作文。
首先,从材料整体上把握,从材料整体立意,总述人才成长要有一定的规律性,然后分别从“人才成长需要自由空间”、“人才成长需要好奇心和探索”和“人才成长需要自信心”三个侧面来阐述其规律性,最后再加以总结。这也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整体上把握,会增加一些难度,因为这毕竟是考场作文,既很重要,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从材料的第一则事例来看,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再长时间也长不大,但放到大水池中,时间不长就能长大,说明了这种热带鱼成长的关键是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才行。从这个角度立意,围绕“人才成长要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个主题,就是“人才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这正是人才成长的规律之一。没有自由的成长空间,处处受到严格的限制,就像放在小鱼缸中的热带鱼一样,是永远长不大的,是永远成不了才的。
从材料的第二则事例来看,狼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富有极强的好奇心,而且不断探索,不断体验,才得以顽强的生存下来。从这个角度立意,围绕“人才成长要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个主题,就是“人才成长需要好奇心和探索”这个角度,从此角度深入下去,说明我们只有对事物充满兴趣,有极强的好奇心,而且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最终才能成才。
立意的角度清楚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文体。可以写成议论文,或论人才成长的规律性,可以“总——分——总”的形式,从整体立意;或论人才成长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充足的自由空间,人才就能以成长;或论人才成长需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只有充满好奇心,不断探索,才能成才;或论人才成长需要自信心,自信心能够促使人才尽快成长。
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记叙自己或他人的成长经历,表达人才成长的某一规律特点;还可以写成散文,以动人的故事、精彩的语言,抒写人才成长的某一规律特点。当然,也可以采用演讲词、书信体、日记体等形式,无论怎样,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年的这则作文试题,立意角度较多而且较为明显,也适合写成议论、记叙等多种文体,再加之学生对于成才这个话题也很熟悉,因而,学生对这则作文容易入手,但是要真正写出好的考场作文来并非易事,需要别出心裁,比别人更高一筹,或题目更新颖,或材料更新鲜,或情节更生动,或论述更严密,或思维更灵活,或构思更巧妙,或语言更精彩……唯有在作文中突出自己的特点,才能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附加几篇优秀作文,大家共同品鉴:
丹墨莲梅。
鱼生活在小水缸中就长得小,到了大水缸中就会长得大,环境决定着鱼;狼不断探索着新的环境,生存技能不断提高,环境改变着狼;被周围的人认为是“最有前途者”,于是学生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环境的确影响着人。
古人也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处于香的环境自己也会香,处于臭的环境自己也会臭。这句话的意思香臭丹墨会影响人,周围的环境会把人影响到与它融为一体,所处环境会影响着一个人的成败。
但是在环境面前,人就只能任环境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吗?
自古便有“乱世出英雄”这种说法。春秋战国,群雄混战,杀人盈野,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中,人们都退缩了吗?儒者在颠沛流离中思考“王道之始”在哪里,于是成就了千古至圣;战者在流血漂橹中思考“不战而屈人之兵”,止戈为武,于是成就了兵圣。偏僻的南阳并没有把诸葛孔明变成鄙陋的村夫;蛮荒的北海没有把苏武变成西伯利亚的牧民;清净的寺庙也没有把朱元璋变成虔诚的和尚。
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可以在烟馆遍地的国内环境中,烧起一把销烟的熊熊烈火,让国人迷离的双眼从鸦x缭绕的青烟中睁开。即使后来因此被贬西北边疆,他仍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下他为民造福的脚步,在风沙中他徒步勘测地理状况,在干渴中他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坎儿井,人们至今还称其为“林公井”,清流泽被世人,惠及子孙。
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生,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种子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但是它不会被永远埋没,依然可以择机萌发;雏鹰生活在悬崖峭壁上,但是没有因此而蜷缩待毙,依然可以勇敢地振翅高飞,翱翔天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凌寒独自开,暗香盈风雪。
环境如丹如墨会改变人,但是人也可以如莲如梅不被环境改变,在坚守中绽放自己,成就自己。人,勿以丹、墨为借口,要以莲、梅为榜样!
[技法分析]高度概括立意恰当。
这篇文章,作者对试题三则事例材料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并借用古语,以香臭丹墨为喻,概括出了环境对人才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更进一步,从儒者、兵家、诸葛亮、苏武、朱元璋、林则徐等大量的历史人物成就经历中,说明“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生,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再用种子、雏鹰、莲梅来比喻,提出要像莲梅那样不被环境所改变,“在坚守着绽放自己,成就自己。”文章观点明确,比喻恰当,内容充实,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我体验,我快乐。
人生像是一桌菜,充满了酸甜苦辣,体验则是一张嘴,尝尽生活的各种滋味;人生像是一条路,充满了坎坷艰辛,体验则是一双鞋,踏尽生活的各种艰险。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感悟这个世界吧!去体验生活,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吧!
人们总是歆羡于珍珠的美丽,好像它生来就是高贵的象征,然而不要忘记它曾经卑微的过去。它曾只是一颗细小的沙粒,在蚌的体内苦苦坚持了数年甚至更久才有了今天的美丽。珍珠体验了磨难,成就了它高贵的美丽。
人们总是爱慕蝴蝶的优雅,好像它生来就是会舞蹈的精灵,然而应该记得它曾经是一只丑陋的毛毛虫。在孤单的角落里默默织茧,忍受无限的痛苦破茧而出,羽化成蝶。蝴蝶体验了痛苦,创造了它辉煌的一生。
人们总是赞颂翠竹的挺拔,好像它生来就是君子的化身,然而不该忽视它初为竹笋所承受的压力。竹笋积蓄了生命的所有能量,破土而出,长成参天翠竹。竹笋体验了压力,造就了它君子的美名。
勇敢地向前冲吧,在体验中成长,其实体验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虽然前方有狂风也有暴雨,但风雨过后必是绚丽的彩虹;虽然前路有坎坷也有荆棘,但坎坷过后是掌声,荆棘上面是鲜花;虽然前方有峡谷也有暗流,但峡谷下面有奇景,暗流里面是奇迹。不犹豫,不退缩,勇敢前行,去体验成长过程中的美好吧!只有体验过暴风雨,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坚韧。只有体验过坎坷路途,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顽强。只有体验过幽深峡谷,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绚烂。体验过,就意味着我们的成长更加充实,更加完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只有体验过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李煜若不是有亡国破家的体验,怎能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杜甫若不是有安史之乱的体验,怎能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白居易若不是有深入民间的体验,怎能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带着一颗好奇的心上路,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山岗,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满足。去体验生活吧,像流水一样安静,像清风一样恬然,像呼吸一样自然。
我体验,我快乐,我成长。
[技法分析]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锦绣历来是文章追求的佳境。这是一篇优美的考场作文,作者紧紧抓住“体验与成长”这个主题,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格,句式整散结合,语言生动活泼,并且适当地引用诗词名句增强了语言的书卷气,增加文采。比如精心打造题记,揭示文章中心,为文章增色不少;整句开头,恰当的用词,显示作者不凡的语言功底;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带着一颗好奇心”“体验”“成长”贴近材料,突现中心;排比语段,语言优美,句式灵活,语气强烈,感情充沛,语意丰富;……优美形象的语言,铸就了本文的高分。
心怀天地。
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令我有些措手不及。
雨过之后,院子里一片狼藉。
我推开房门,看到的是一地的花瓣。一片片曾经娇美的花瓣,如今,一场暴雨令它们容颜不复。几盆耷拉在枝干上的叶子虽说比以前绿了些,却都在院角里蜷缩着,连枝条都打了蔫。
我不禁有些自责,本该在暴雨之前将这几盆花搬回房子的,如今……唉,可惜了!院子里还残留着丝丝花香,我静静地立在院子里,满脑子都是对这几盆花的惋惜。不经意间,目光落到了靠近院门的那棵老槐树上。高大粗壮的身躯已经开裂,挺直的枝干却像张开的臂膀,撑开一树浓密的枝叶,向外,它一直伸到门外的那条小路上,向内,已经几乎要遮盖了我们的房顶。暴雨泼向它的每一片叶子,而那些叶子却更加精神地挺立枝头;雨水冲刷过它的躯干,从它的裂缝中流过,而它岿然不动。扭过头,看着那几盆绿肥红瘦没精打采的盆花,我笑着摇了摇头,这花,怎么可能像老槐树那样经得起风雨呀!我突然觉得应该到平房顶上去看看,我想知道高过院墙的老槐树能看到些什么。站在房顶上,小院已在脚下,透过槐树枝叶的空隙可以看到院门紧闭,一片寂静。远处是雨后瓦蓝瓦蓝的天空,辽阔高远。我突然觉得,我明白老槐树与盆花的不同了。
那几盆花,只甘于蜷缩在院墙下的一角,它们的天地也只是这一隅院角,于是,心胸也就只有这么小,境界也就只有这么高。
想到这些,我豁然开朗,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心胸狭窄的人总是难以抵御一次次的暴风骤雨,永远无法享受到生活的真乐趣,无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他们的心只有他们的心脏那样大。而那些懂得生活,懂得人生的人,都有着宽广的胸怀,他们的心中可以装满天地,可以容纳万物,任何风雨都不能撼动他们。
心怀天地,生活会向你露出灿烂的笑容;心怀天地,世界会为你敞开每一扇大门。心怀天地,你就是天地!
[技法分析]对比鲜明中心突出。
本文将墙角的几盆花和一棵老槐树在暴雨后的不同情景作为强烈的对比,说明生活的天地宽广,心胸也就宽广,境界也就宽广,任何风雨也不能撼动。这样,就巧妙地暗扣了试题材料,使得文章中心突出。文章先写了暴雨后花瓣落了一地,几盆花在院角里蜷缩着,连枝条都打了蔫。接着写靠近院门的那棵老槐树却岿然不动,更加精神。但作者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再写登上房顶,看到那几盆花蜷缩于院墙下的一角,而老槐树却突破了院墙的限制,伸向了高原的天空……在这样的强烈对比中,自然联系到现实生活,联系到人,从而很好的揭示出了文章的中心。
成长三步曲。
一涧飞瀑,碎琼乱玉,造就这胜景的不是水;一地竹影,摇曳生姿,练就此态势的不是风。没有侧立千尺的绝壁,好水难为瀑;没有临风飘举的翠竹,劲风不生姿。同样,没有广阔的空间、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期望,人才便难以成长。
空间。
心有多大,梦想的翅膀就能飞多高;空间多大,人才的成长就能有多广。热带观赏鱼体形的大小取决于它生存空间的大小,人才的成长同样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成长空间的大小无形之中影响着人才的成长。无边的草原造就了蒙古民族宽广的胸襟,茫茫的戈壁磨炼出成吉思汗的勃勃雄心。袁隆平将自己的研究生送往美国、澳洲攻读博士,让他们接触更多的知识,适应更广阔的空间,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给人才成长一个良好的的环境,让他们在宽广的空间自由飞翔。
兴趣。
兴趣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先导,是人才成长的阶梯。狼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让它们一次次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生存;人才亦需要拥有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李时珍对医学的兴趣成就了伟大的《本草纲目》,贝多芬对音乐的兴趣成就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达尔文对自然的兴趣成就了划时代的进化论,巨晓林对专业技术的兴趣让他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新型工人……太多太多人才的成长,都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是成长途中的绿荫,带给我们希望与憧憬,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与辉煌。
给人才成长一个兴趣的平台,让他们挖掘出人生的光点。
期望。
都说期望是人生独一无二的画笔,期望的存在让人生的纸张倍显辉煌。普普通通的学生,因为肩负老师的期望,便勤奋进取,成绩进步。人生在世,一路前行,期望则是路途中的加油站,送给人们无限的动力和支撑。因为感受到民族的期望,鲁迅毅然拿起了拯救国人灵魂的笔杆;因为肩负着人民的期望,毛泽东勇敢挑起了民族解放的大旗;因为背负着国家的期望,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勇夺一个个的奖牌……他们的成长,与众人的期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给人才成长一份期望的眼神,让他们自己描绘美好的蓝图。
雄鹰直冲云霄需要翅膀的不停拍打,种子破土而出需要始终如一的钻劲;人才成长亦需要三步曲的轻轻弹唱。奏响人才成长的三步曲,让我们奋发向前,成长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技法分析]构思精巧层次清晰。
这篇文章构思精巧,层次清晰。除首尾两段外,中间分别拟了三个小标题,让人一目了然,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层次。首段从自然界的风景到人才成长,自然贴切,充满哲思,充满才情,末句作为中心观点,统领全文。然后分别以“空间”、“兴趣”和“期望”为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下都是先列出典型事例,再用一句单独成段,作为对该小标题阐述内容的小结,这样,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精致,层次也很清楚,足见作者谋篇布局之用心。最后,由“雄鹰”“种子”再到“人才成长”,自然而贴题,文末点题,突出主旨。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七
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吗?请就自己的经历及感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正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高处看世界,世界将是另一番景象,而人的心灵将是别样的清爽和豁达。
去年刚放暑假时的那段日子,是我人生中特别晦暗的时光。倒不是因为我的学业成绩排名亮了红灯,而是平时一向排在我之后的同桌,这次竟然排在我前头。她的姓名,沉沉地压在了我的心头,压得我真有点喘不过气来。愁苦之中我不禁扼腕长叹:“上帝啊,既生瑜,何生亮也!”
不久,一次偶然的苏杭之旅,让我的心胸改变了“景观”。
那天阳光很好,空气清新。早上一醒来,爸爸就告诉我一个惊人的好消息,爸妈单位也放了长假,他们要带我一起去苏杭旅游。“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去苏杭旅游是我多年的梦想,今日如愿以偿,我高兴得跳起拉丁舞来。未了,还破天荒地搂住爸爸的脖子,“狠狠”地亲了他一口。
第二天上午10时许,飞机在跃华机场缓缓起飞。我坐在机舱的舷窗边,眺望窗外的风景,随着飞机的逐渐升高,窗外的行人、车辆、楼群馆舍,在我的眼中不断变小,变小,接着一一模糊了,消逝了。当飞机真正升入高空,我忽然发现舷窗外已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何等的景观!透过舷窗俯瞰,白云朵朵。东边原是海峡的惊涛骇浪,这时却如冰湖镜面上浅浅的斑纹,反射着粼粼的波光;西边,山峦田畴,相衬相依,融合成一幅淡青色的水彩画。尤其令人惊诧的是,爸爸指着飞机刚刚掠过的一抹山峦告诉我,那就是令人仰望的巍巍泰山!
看着那抹渐渐远去的淡黑色,我的心胸也豁然开朗:大千世界,还有比泰山更加高大的东西吗?但当站在一定的高度时,泰山也会变得如此之小,没有了往日的'巍峨和神圣。站在高处看世界,真是别有一番景象啊。想到这里,我不禁有点神清气爽了。
扪心而思,我忽然觉得,世界的大小,心绪的好坏,人生的苦乐欢愁,全都取决于你所处的高度。若将自己的心灵置于名缰利锁的沼泽之中,目之所及便全都是尘嚣纷扰,致使自己的心灵蒙受尘垢,流淌泪水。而站在人生的高处,那么目之所及将永远是壮阔坦荡、清明澄澈;若能够跃上新的心灵台阶,登上新的心灵阶梯,从而抵达高尚、宽容、至善至真的境界,那么人的心胸就更会“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壮美无限了。
站在心灵的高处看世界,我不禁仰天而歌曰:运筹帷幄,羽扇纶巾。瑜亮共生,天公睿智也!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以一段材料为话题写作文,要求800字左右。材料大概内容如下。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通过,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今年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个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进行讨论。根据这个材料写作文。
正文:
传说中,有过这么一场运动会,里面有过这么一个项目,叫“山羊过独木桥”: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
无疑,这是一场莫名其妙的运动会。
当这一切在起点就变得扑朔迷离之时,所谓的终点也就呈现不出任何意义。
于是,这场莫名其妙的运动会催生了“不明觉厉”的项目,而“不明觉厉”的项目,造就了“人艰不拆”的拥抱:独木桥上迎面走来的两个选手,心怀忐忑,惴惴不安之中,他们选择了相互拥抱。这既可以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拥抱,也可以是笑里藏刀的拥抱;既可以是意在双赢的拥抱,也可以是作奸犯科的拥抱,一句话,这是“暧昧”的拥抱,也是“人艰不拆”的拥抱――人生已经如此艰难,还是不要拆穿为好。
有项目而无规则,无规则而有裁判。因无规则,裁判就成了规则本身。当两个选手在独木桥上一个挤下去另外一个时,裁判会说,这个项目检验的是共赢精神,因此,在独木桥上挤来挤去的你们是双败;当两个选手拥抱着跨过独木桥时,裁判又会说,这个项目考察的是“亮剑精神”,“两强相遇勇者胜”,选手的“拥抱”恰恰证明了你们缺乏求胜的勇气……最后,无论选手怎么做,裁判都可以宣布选手失败。贤愚对错,悉在裁判一念之间。
法国作家博马舍曾说过一句平淡而深刻的话:“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是啊,若游戏无规则,则裁判无意义。
所以,这场莫名其妙的运动会,缺少的不是选手,也不是裁判,而是灵魂;这个“不明觉厉”的项目缺少的不是“激情”,也不是“基情”,而是规则。
在灵魂缺失,规则缺乏的时代,我们只好选择拥抱――尽管“暧昧”。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八
轻盈的月光透过格子窗,那一束束柔和而纤细的白光,宛若蜿蜒的清溪,在地板上汇聚成一池清澈的深潭。
曼妙的清辉似溢出的潭水向我们这边漫延,将我们轻轻揽进,似乎想要安抚我们疲惫的身影。
我听见父母极轻极轻的叹息。他们脸上是隐忍的疲倦,在月光中是如此清晰而落寞。现在市场不景气,父母为了多挣钱而忙得焦头烂额,在复杂的成人社会中激烈地竞争着,身心疲惫。而我,在快节奏的学习竞争中,也是疲惫而迷惘的。我们保持着缄默,试图沉下心来,让空灵的月光赋予我们宁静的心境,找回真正的自己。
月光如温柔绵长的溪流淌进眼瞳,流入心底,晕染它沉静的清凉。我们被洗去了焦躁不安,卸下了沉重的面具,想要感受真我的宁静祥和。
然而,霎时间,这清凉的溪水在心中激烈地碰撞,溅起阵阵水花。真我,真正的自己,那是多么美好的梦境呵!那是一种纯粹的觉知,那一方净土,必须得让心冲破层层障碍,与满怀的失落、疲惫与迷惘进行激烈的竞争,才能够驱除黑暗!
空灵的月光在一刹那间宛如瀑布一般飞泻直下,深沉的静默宛如大海一般澎湃汹涌,与我们想要冲破束缚的心一起,同自我进行激烈的竞争,上演一场精神的搏杀。
月光如疾速的水流从我们紧握的手上飞泻而过,我们感到了来自内心与真我的强大力量,手中的温暖给了我们勇气,使我们感知,真我是充满着爱、喜悦与和平的内在,我们不能真正驱走黑暗,但我们能够用觉知之光去照亮它。此时,我们战胜了疲惫与迷惘,在这次内心的竞争中,我们获得了来自真我的巨大力量去生活。
让空灵的月光化为飞瀑跌宕,让深沉的静默化为大海汹涌,在安宁的沉思中,我们猛然领悟到这也是竞争,并在与疲惫迷惘的激烈搏杀中,追寻着觉知的光亮。
旭日升起,那圣洁的光线在无垠的地平线上,洒满整个大地与天宇,充满着爱、喜悦与和平的巨大力量。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九
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先选择切好的橙子,这是保证公平的绝妙方法。但实际上,一个孩子只需要果肉,另一个孩子只需要果皮,所以与其一人二分之一,不如当初各取所需,一个全要果肉,另一个全要果皮,以避免浪费。
现在,国家厉行节约,倡导节能。而材料中的分配方法看似公平,实际上资源只利用了一半。因此,公平不一定是机械地平分,有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特别是要保证节约。
朱元璋给官员规定了“四菜一汤”的最高标准,意在使社会更公平,使官员更节约。毛泽东有一件睡衣补了几十次,穿了二十年,还主动降过自己的工资,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国恢复高考后,教育基本上实现了公平;但现在过长的教育周期却不利于节约。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从7岁入学到大学毕业,一般23岁。可实际上,由于我国的大学往往是“严进宽出”、60分万岁,所以在大学虚掷青春的现象不少。大学毕业后,他们又会发现,剩下的工作岗位对文凭的要求往往并不高,工资又低,所以很多人高不成低不就,这不是对社会资源和劳动力的浪费吗?毛泽东曾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这虽是“文革”中说的话,但在今天还是有重提的必要。
一个聪明的父亲或母亲,会给爱坐船的孩子分一个游泳圈,会给爱坐飞机的孩子分一个降落伞,会给爱骑车的孩子分一个安全帽,会给爱画画的孩子分一块调色板。这看似不公平,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智慧。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十
陈华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3、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3.4×15。
23×1.48。
0.78×32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小组分享自学成果,归纳达成共识。全班交流。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0.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2.完成“做一做”第2题。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十一
花和叶相互衬托着,才显示出景色的优美;水滴和大海相互和谐地共存着,才显出了大海的宽阔;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相互融洽,才显出了文化的异彩纷呈。世界就因和谐地发展着,才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宽容似乎碾压在了车轮之下,我们不得不感到可悲。陈小姐和司机仅仅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争吵到如此地步,如果司机宽容一下,设身处地为陈小姐着想,就可以解决这件事。或者陈小姐体谅司机的难处,也可避免乘警车回家。这一场争吵皆因他们缺少宽容之心。
古今成功之士,大凡都有宽阔的胸襟。一代名臣左宗棠,自小擅长棋艺,一次出征前看到街边有一老人,以“天下第一棋手”自称,便上前挑战,结果老人连输几盘,于是叫老人把招牌给砸了。当左宗棠出征胜利归来,老人招牌还在,不禁大怒又上前挑战,结果被老人打得落花流水,宗棠疑惑,问老人原因。老人说,我知你是大将军,将要出征,我不想有损你征战的信心。宗棠大悟,谢了老人,感慨万分。老人有如此胸襟,自己却因一点小事大放狂言,自愧不如。从此不再高傲自大,而是以宽阔的胸怀对待周边的人和事,赢得了人们的赞许。
凡事多为别人着想,善于理解别人,才能和谐地生活着,我们的生活才能没有烦恼,没有悲伤。
多点宽容,世界就多点和谐。让我们以宽容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吧!
关于宽容的20高考作文范文二:包容是一剂良方。
增进同学关系,营造和谐气氛,包容是其中的一剂良方。
首先,包容是一种胸怀。
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文人的包容则迎来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可见,胸怀宽阔的人在利益面前,在得失面前不斤斤计较,而是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以国家伟业为重。
正如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外国记者问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时,著名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回答说:“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生命的潜能。这广阔的胸怀让外国记者动容,赞不绝口。
其次,包容是一种气度。
齐王韩信未发迹时受过“胯下之辱”,但在国家统一之后,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计前嫌,任命他为巡城校尉,与他共谋国事。
可见,襟怀大度的人在对手面前,在仇敌面前不耿耿于怀,而是化敌为友,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正如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引起议员的不满,他们批评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林肯豁达的气度让议员们默然,心悦诚服。
再次,包容是一种力。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刮胡须,突然咳嗽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但令他惊讶的是,周却说:“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周和蔼可亲的力,让理发师无比感动。
在伦敦奥运会上,陈一冰用金牌的动作却拿了银牌。正当国外观众为他感到不平时,他却带着微笑,坦然地亮出“冰力十足”的条幅,热情拥抱自己的对手,表示对他的理解与包容。陈一冰失去了金牌,却彰显了他的人格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可见,有人格力的人在群众面前、荣辱面前正是不骄不躁,谦和有礼,荣辱不惊,潇洒自如。
正如有句名言所说:“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里的“道”,就是我说的“包容”这剂良方。国与国是这样,单位与单位、同学与同学同样是这样。朋友,好好珍藏“包容”这剂良方吧。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十二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何护》是初中化学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题的内容。本节内容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铁的冶炼,一个是金属资源的保护;共分两个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难度不大,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触不多,所以需要学生去想象和理解。现在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如下:
1、采取多媒体进行图片辅助教学。在第一课时要介绍金属资源的概貌和几种常见的矿物,由于学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简单的介绍,但由于时间太长了,很多学生都忘记了。所以我采取多媒体把几种常见的矿物图片展示出来,学生看后印象较深。这是讲解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矿物外,还介绍了几种罕见的矿物:如七彩针铁矿、金红石、闪锌矿、毛赤铜矿、孔雀石等。这些学生看后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实验教学。在铁的冶炼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机会演示古代人冶炼生铁的过程,也没有条件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所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讲解。效果非常好。特别是介绍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非常方便和直观。在课件中,采用动画效果进行实验过程,效果很明显,学生印象非常深。这为以后完成类似的练习题,效果非常好。这是对讲解课堂最有效的辅助。
3、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铁生锈的教学。为了探究铁腐蚀的条件,除了的前一个星期准备实验外,在讲解防止铁腐蚀的原理和方法时,先让学生回忆燃烧的条件,通过燃烧的条件来推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很容易得出防止铁生锈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对于这一知识理解更深。
4、通过当堂练习掌握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第二课时学习了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其内容不难,但需要学生去理解。所以通过完成课后习题进行巩固。这样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做得不好的地方:
1、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节奏有点紧张。本节内容知识较多,为了把每个知识点讲解清楚,所以需要太多的时间,因此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多,特别是思考的时间不多。这样没能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没有进行实验演示,学生不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本节内容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和“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变化过程示意图”要求太高,课堂教学中不能进行演示,所以只能引导学生去想象。
3、铁生锈的条件探究没有动员学生去准备。由于铁生锈是一个缓慢氧化,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一个星期),因此在备课当中没有安排学生提前一个星期进行实验准备。只有老师自己先提前准备。其实如果让学生也参与实验准备,其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虽然铁生锈的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并没有学生真正去动手做过或观察过。因为完成这个实验并不难,学生有能力也有条件去完成任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当中来,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收获更多。
当教完这节课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收获也有失误。这需要自己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多从发展的观点去备课,多从自身找原因去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完好。只有多多反思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主动学习中。也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提升。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个课题,本单元是一个涉及面很宽的单元,涉及到初中化学教材中许多的内容,前面两个课题主要介绍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本单元重点介绍有机合成材料,按知识内容看,它不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和运用的范畴。因此,在课程标准里,对它的教学要求并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内容。但是本课题的知识有利于联系社会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一些性能和常见的用途。
2、技能目标:
学生在不断实验中完成本单元的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不断提出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有机合成材料的广泛使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
1、由于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并且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来完成。为此实验探究学习法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2、本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材料,查阅相关资料等学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我主要会采用情憬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实验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补充来完成本课题的教学。
1、重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是本课题的重点。
2、难点:认识部分有机合成材料的结构特点和其性能,从而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主要通过以下程序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1、创设2个教学情景。
(1)在对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的形成的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填写课本99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在填表的过程中认识什么叫有机物,什么叫无机物,同时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指导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而淀粉和蛋白质的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从而自然引出有机物中:小分子、和有机高分子的概念。
(2)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服务与生活、我会用自己事先收集的服装标签让学生辨认。
服装的号型、面料的种类及含量、及洗涤说明等内容。
2、安排2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第一次探究:亲笔填写课本99面的活动与探究,形成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从计算中体会有机物中的小分子和有机高分子。
第二次探究:通过灼烧合成纤维、天然纤维学会区别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
3、穿插三次讨论交流。
第一次:在学生探究出热塑性塑料的特性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能否用这类塑料制做:电视机的外壳、电脑外壳和电源的插座?在讨论中了解热固性塑料的特点和用途。
第二次:在学生探究了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的鉴别方法,知道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的优缺点后,讨论:为什么通常把合成纤维和棉纤维或羊毛纤维混合纺织来制成各种面料。第三次:在学生比较全面的学习了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广泛用途后讨论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利与弊。
4、组织一次自学。
给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看课本103面,了解合成橡胶的性能和广泛用途,并简单介绍课本没有介绍的内容——天然橡胶。
5、配套5道练习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1有机化合物:一般组成中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
1、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等。
2、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三大有机合成材料。
合成材料在人类社会进步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不合理的使用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所以我们要合理使用、科学使用合成材料。本节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同学们兴趣浓厚,结合试验、自学、练习,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本节内容,完成了学习目标。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十四
《竹节人》这课是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的目标是教会同学们有目的的阅读。这篇课文前面的导语就提示大家,这篇课文和以往的课文不同。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采用的读书方法也不同。阅读策略单元,习作策略单元都是统编教材的新内容。怎么教才让同学们掌握好阅读策略?施治平老师的这节课做出了一些尝试。
一、关注阅读。
施老师一开始出示玩竹节人的视频,从同学们与老师的对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还是比较熟悉的,预习很到位。接着让对课文的导语进行了梳理和理解,明白有目的的阅读就是关注的内容不同,阅读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二、关注合作。
相信通过自己带着任务学习竹节人,又通过小组交流这个任务,你一定有了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没有推进建议,那么,所有的讨论只是在原有层面上的继续,没有提升。在施老师教学中,同学的建议也好,老师的建议也好,对思维的推进都起到真正的作用。例如,施老师让同学们把自己手里的任务单放一放,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继续完成这份合作单。一个同学记,其他提出建议,把这份任务单完善。
三、关注建议。
同学建议的是表现的形式,老师建议的是抓关键词,这个对有目的的阅读,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小组的介绍,是对原有课文内容的梳理。对不会做竹节人的人,还是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多个方式才能达到让没有阅读的人也明白竹节人怎么做。所以,施老师设计的资料单对学生帮助的作用很大。
总之,有目的的阅读,真的不好教。一节课的容量那么大,是不是要在一节课中体现三种不同的阅读目的呢?已有的知识要怎么进行串联呢?不管怎么说,施老师勇于尝试阅读策略教学的人,真了不起!
高考材料教学设计篇十五
本课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建房基本结构,重点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能用途及其之间的联系,学会按标准给建筑材料分类,能按来源的不同把材料分成天然和人造材料。为了充分体现科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注意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1、建房屋各个部分主要用到哪些建筑材料?
2、不同材料用在房屋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这样用?
3、这些建筑材料是从哪里得来的?能按来源给建材分类。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常见的房屋,知道建房屋各个部分要用到哪些材料,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学会关心家庭中与科学有关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房屋用到材料的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在分析材料用途中,培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建筑材料从哪里来,学会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给建材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准备砖瓦屋、茅草屋、楼房等不同房屋的`图片,课件
(一)引导学生了解人们生活中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子。
1、导入
师: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形形色色的房子,我们每个人的住房都 是不一样的。
2、了解学生的住房。
生:我住的是*房(单元房)。
师: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你住的整个*房是什么样的?(你可以描述“这幢楼是什么颜色、最上面和最下面是什么样的?)
生:……
师:有住其它样式的吗请举手!
生:……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描述一下吗?
(二)探究怎样建成我们的房屋,了解建材的性能与用途。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出示图片:茅草屋,瓦屋房,石头房
一边出示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建造这些房屋所运用到的材料。
出示图片:楼房
生:汇报自己的观察与记录
(三)探究建筑材料从哪里来,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给建材分类。
1、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
师:刚才同学说建房需要用到……等等这么多的建筑材料。
师: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建房材料呢?
生:钢材……可以去买到。
师:钢材---钢材厂----工人叔叔制造的?
师:还有哪些材料是工人叔叔制造的?
生:……
师:木材、石块……需不需要制造?
生:不需要
师:“像木材、砂、石等自然存在的材料叫天然材料,像钢材、砖、瓦、水泥等人工制造的材料叫人造材料”(投影)
天然材料(指自然界原来就有未经加工或基本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如砂、石、木材等)
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经过人为的化学方法加工而制得的材料)
下面让我们来给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材料分分类吧。
2、师:刚才我们按照材料来源不同,把它们分成天然材料、人造材料两类。如果你打算建一个房屋,你打算采购哪些材料呢?请同学们按照按照人造材料、天然材料列一个采购清单。
展示:……
(四)实践作业。
1、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师:请同学们看看教室里各种物品,哪些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制成的?
2、小结
师:我们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24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