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9 11:15:14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汇总15篇)
时间:2023-12-09 11:15:14     小编:BW笔侠

推理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出推断和判断。如何提高写作能力,使自己的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以下是一些总结的模板和方法,供大家参考使用。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一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幼儿变得畏缩犹疑。作为教师,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们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会发现孩子是在不断成长进步的,从而对他们加以表扬。“你刚刚学画时,连笔都拿不住的,现在已经会画手绢了。”“你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受到鼓励后,学习热情和思考探索的积极性会很高。有意识的表扬,对与幼儿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在活动课上,还有在幼儿园里的一些简单劳动、游戏或其他活动,教师要鼓励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观察、多思考,如外出参观、游玩,目的是让幼儿与外界多接触,从而放松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这样教师就要对认真、能积极思考的幼儿多表扬,这既激发了这样的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对其他幼儿也起了一个正向引导的作用。在劳动中,有的幼儿不怕脏、不怕累,而有的幼儿则拈轻怕重,有躲避劳动的倾向。

教师就要讲明劳动的意义,大力表扬前者,对后者既不批评又不纵容,而是诸如此说:“_平常非常热爱劳动,今天的劳动热情还没全发挥出来,希望_成为小朋友中最能干一位。”这么一说,大家肯定都干得热火朝天,结果是既美化了环境,又培养了幼儿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对孩子的鼓励,不一定必须用语言表现出来。老师满意信任的目光,亲切喜悦的笑脸,都会给孩子带来力量。他们从老师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对了,“啊,我进步了老师多高兴呀。”于是孩子在盘算着,怎样让老师更高兴,不用你唠唠叨叨的数落孩子,他们自己会给自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孩子会在鼓励声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让我们用真诚的鼓励来帮助孩子,我们也希望他们成功、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允许他们失败。同时,不要忘记留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这样孩子才会在我们的掌声中走向成功。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二

坦白地讲,一直没有读过孟子及其作品,因为本人喜欢道家,尤其是庄子。现在拜读过这本书,才明白孟子和孔子一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灿烂的文化,他们和诸子一道形成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亚圣〞的孟子对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久,我们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概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凤毛麟角,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早已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辉。

在谈及学习时,有一点叫做“尚友〞。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比方,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假设是〞,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在谈及教育时,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持之以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再来看看孟子对“人格〞的看法吧。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孟子还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怎样产生“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自古以来鼓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三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被誉为“励精图治之士”。他的思想融汇了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无私,提出了“致良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孟子离娄上》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描写离娄之间的对话,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实用的智慧,引导人们在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前行。本文将围绕孟子离娄上的主题展开,探讨其中的要点和体会。

首先,文章开篇即表明了孟子和离娄之间的对话的目的和背景。孟子告诉离娄他希望成为“囗”字的主人,意思是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够代表正义和道德。这一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启示:一个人的言行必须合乎正义和道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不仅如此,孟子还称赞离娄是个聪明懂事的人,提醒他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修己为先。

接着,孟子对离娄提出了“事之而知其至”和“知之而知其可”两个问题。这些问题目的在于引导离娄思考世界万物的本质和真相。孟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这个观点给人启示:人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学会深入思考,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在对话过程中,孟子还讲到了“心正与众沉浮”和“一念之善”两个重要的观点。孟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必须经受住世俗的考验,保持正直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孟子也告诉离娄,善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心存善念,就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观点给人们指明了追求道德完美和行善的方向,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深思。

此外,孟子还将人与天的关系作了深入阐述。他提到了“道”和“天命”这两个概念,认为人应当顺应天命,不可违抗。孟子认为,顺应道和天命,是一个人学习做人和处世的重要课题。儒家注重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得到了孟子的深入阐述,并通过与离娄的对话,呼吁人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孟子在文章的结尾表示自己想要将身心都投入到道德实践中去,以实现“不见仁焉,无施于人”的境界。这一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启示:要想真正实现道德的高尚境界,不能只停留在言论和理论上,而要将其付诸实践,落实到身体力行的行动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孟子所追求的境界。

总之,孟子离娄上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章。通过对孟子和离娄的对话,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行为准则。这篇文章教导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实践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智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内心的正直,将善念付诸实践,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孟子离娄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四

孟子离娄上是孟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是孟子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改革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通过离娄上的言论和行为,表达了他关于君王治国、社会道德和个人修身的一系列思考和观点。在我看来,孟子离娄上并非一般的建议或教训,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修养和宏观思维。以下将从孟子离娄上的内涵、君王治国、社会道德、个人修身和现实意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孟子离娄上的内涵非常深远。孟子曰:“民齐于好之,以树朝廷,并化朝廷。”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民与政府的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君王应当以尽己之力为民造福,使民众齐心协力,形成良好的国家和社会形象。其中蕴含的“好”字,不仅仅指相互喜欢,更是一种关心、关注、爱护的情感。只有国家和政府能够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关心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其次,孟子离娄上对君王治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孟子提倡“诚”和“敬”。他认为君王应当以诚实、宽厚、灵活的态度对待政治事务,化解困难和矛盾,以求和谐。同时,君王也应当尊重老师,尊重人民,尊重道德规范,以身作则,做一个威信卓越、道德高尚、以诚信为先的领袖。在孟子看来,只有君王以诚实和敬意治理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富强。

第三,孟子离娄上也强调了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孟子认为,社会道德的发展和弘扬是国家繁荣和稳定的基础条件。他通过离娄上的言论,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规范。他强调仁爱、理解、宽容、公正等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们尊重与关心他人,以宽容去对待人与事,使社会充满和谐与尊重。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推崇和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孟子离娄上对个人修身也提出了要求。他强调“以静治国”,意思是在提倡个人修养的同时,也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国家和社会的各种问题。他认为,个人修养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个自律和品德高尚的自己,成为一个守信的个体。在离娄上中,孟子通过讲述富贵者和贫穷者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迷恋物质和权力,而应当致力于个人的修养和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最后,孟子离娄上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在当今社会中,尽管时代不同,但是人们对于和谐社会、高尚道德、诚实执政、修身立德的追求始终如一。孟子离娄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指导思想,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综上所述,孟子离娄上是一部具有重要政治和社会思想的经典著作。它概括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改革思路,强调了君王治国、社会道德和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离娄上,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当代问题,实现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五

孟子离娄上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丰富深刻,为人们提供了诸多的思考与启示。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有体会,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为我对于孟子离娄上的几点体会。

首先,孟子离娄上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文章中,孟子告诫人们要懂得爱护他人的生命,不可轻易剥夺别人的生活权力。这点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像是那些乞丐、流浪狗的生活,往往在我内心产生了一些不忍与心痛。孟子提倡的伦理观念,让我懂得更好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

其次,孟子离娄上中提到了人类天性的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堕落。这种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更加坚定了人性本善的信念。在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许多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种种丧失原则的行为。然而,孟子的离娄上告诉我们,这只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束缚了我们的本性。只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性的本善便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同时,孟子离娄上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道德修养,并且根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也尝试着去做到这一点。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诱惑,我都会想到孟子的观点,去思考自己应该如何行动。通过不断地修养自己的道德素养,我认为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也更加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再者,孟子离娄上中谈到了正心诚意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只有正心诚意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真理的美好。我深受这一观点的启示,明白了只有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和事物,我们才能完全地理解和接纳事物的本质。在实际生活中,我不断地去践行这一理念。我尽量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去关心和帮助他们。通过这样的做法,我发现与他人的关系更加融洽,也更容易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孟子离娄上中还告诉我们,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行善。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会被外在的压力所困扰,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乎其微。然而,孟子的离娄上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尽力而为,就算只是做出微小的贡献,也是有价值的。这点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点亮这个世界上的一束光芒。

总之,孟子离娄上给了我许多新的思考和认识,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通过理解孟子的这些观点,我意识到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要有善良的心、保持道德修养、要有正心诚意地面对一切,并且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行善。这些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去践行这些理念,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六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__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七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八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九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十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子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子下》则把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读《孟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辩才及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结合。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畅达,气势恢弘。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过这一比喻,孟子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倡礼乐和爱民的理念,而且让我深刻领教了他论辩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十一

易中天出过一套中华经典故事,包含《论语故事》、《庄子故事》、《孟子故事》、《周易故事》和《禅宗故事》,用慕容引刀的漫画结合简短的小故事,大略地给大家介绍了四部国学经典和禅宗的历史。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孟子故事》的主要内容。

全书分四章。

第一章齐宣王的故事/有爱心才有希望。

1.装病大比拼。

孟子最喜欢开设国王培训班,但要他看得上的才教。孟子到齐国,说明齐宣王在录取分之上,所以齐宣王很高兴。

但不知道为什么齐宣王找人跟孟子说自己病了,所以需要先生上朝去看他。孟子马上回答说他也感冒了不能吹风,所以不能去。

结果第二天孟子出门吊丧,齐宣王就派人来他家慰问还带来了医生,弄得家里人都非常狼狈,学生孟仲子只好应付说:先生昨天病了,今天好了些,已经上朝去,不知道能不能走到。然后他们派人去拦截孟子,孟子进退两难,只好去景丑家里借宿。

景丑不解,孟子就说:

天底下最尊贵的有三样,爵位、年龄、品德。在朝廷看爵位,在乡里看年龄,平治天下就看德行。贵为国君也不能凭爵位来蔑视年龄和道德。所以有作为的国王,必定有他不能随便召唤的臣民,有问题应该登门求教,做不到这一点,就休想成为有用的人。

2.哆嗦的牛。

齐宣王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祭祀用的牛,牛边走边流泪,浑身哆嗦。于心不忍,便让人换了一只羊去祭祀。

孟子知道这件事后就认为齐宣王有仁爱之心,可以成为国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他认为如果发动侵略战争,横行霸道却想成为世界之王,就等于爬到树上去抓鱼。(缘木求鱼)。

3.流行音乐会。

孟子发现齐宣王喜欢流行音乐,然后就恭喜齐宣王可以成为世界之王。因为欣赏音乐是跟多数人一起,也就是与民同乐,与民同乐也一定会与民同忧。同乐又同忧,就是同心,同心就会同德。

因此孟子说要减轻人民负担,放宽各项政策,关注弱势群体,也就是鳏寡孤独。

4.罢免提案。

孟子认为国王不合格就该下台,人民有权革命。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破坏仁的叫作贼,破坏义的叫作残,贼仁残义的.就叫作独夫。我只听说打倒了独夫殷纣,没听说过什么弑君不弑君的!

第二章梁惠王的故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吵一架再上课。

孟子来到魏国,与梁惠王一见面就吵了一架。梁惠王问孟子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孟子说:何必言利,讲讲仁义就好,然后训了梁惠王一通。

孟子认为要行王道,施仁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2.五十步与一百步。

梁惠王说自己对国家尽心尽力,灾年都忙个不停,却不比邻国好多少,是为什么?孟子打了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表明梁惠王并不比那些家伙好多少。

3.不要学那偷鸡贼。

宋国一位大臣表示愿意接受孟子意见,减轻人民负担,但条件不成熟,只能一步一步来。

知错不改,就跟偷鸡贼没区别。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古人犯了错误,马上就改。今人犯了错误,却不思悔改,宁可一错再错。古代贵族的错误,有如日蚀和月蚀,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旦改正,也像重放光明的太阳和月亮,被众人仰望。

人不是神,不可能不犯错误,重要的是敢于承认并立即改正。承认错误不丢人,反倒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4.见死不救有理。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权第一,政权第二,君权第三。权力来自人民,民权高于君权。

国王必须对国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权革命。官员也必须对人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理由见死不救。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怎样对待你。

第三章男子汉的故事/要做就做大丈夫。

1.不做小男人。

大丈夫有傲骨,小男人只有傲气。傲气是表面上的,傲骨是骨子里的;傲气争的是虚荣和面子,傲骨争的是原则和尊严。

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个人受到侮辱,多半是他自取其辱;一个民族国破家亡,多半是自取灭亡。真正的灭顶之灾,只能是自己做的孽。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尊重自己的人,不会侮辱别人;勤俭持家的人,不会夺人之好。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有傲气就会骄人,无傲骨就会媚人。不骄不媚,才是大丈夫。

2.谁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成为大丈夫并不容易,除了先天的禀赋,也需要后天的修养,也就是“养浩然之气”。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浩气充盈胸中,表现出来就是美。如果美到能放射光芒,就是大。如果这光芒还能感化影响别人,就是圣。如果这感化和影响能完成于不知不觉中,那就是神。

3.上当受骗又何妨。

真正伟大的人物,内心世界都是非常简单和纯净的。而且越是伟大,越是单纯。他不会为自己设下心理防线,时时处处小心提防,反而愿意像小孩子一样,傻乎乎地相信别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第四章人性的故事/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价值。

1.人性就像水。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共同人性,是每个人都固有的。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只要努力追求,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如果舍弃向善的可能性,则成为恶人,这就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熊掌与鱼。

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荀子认为有善有恶;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

3.生下来就携带武器。

古体字的“义”字是随身携带武器的人。

孟子认为正义高于诚信。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大丈夫不必像小人那样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而是要确定是对的。

崇尚德,喜欢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哪怕走投无路也不丢失正义,飞黄腾达也不背离真理。穷不失义就能找到自我,达不离道就不会让民众失望。古代那些仁人志士,如果担任了职务就造福人民,没有一官半职就修身养性,为天下人做榜样。

孔孟之别也就是仁义之别。孔夫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大人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十二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十三

看完孟子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

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十四

今天在开始正文之前,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坏消息是因为7月6日是期末考试,所以7月1日—五日我会停更,等到7月8日或9日才能更新孟子趣说(下)(因为7月7日可能还考),还请大家谅解!好消息是这学期的作文比赛我得了二等奖。通过这件事也能让大家放心,虽然这个公众号只是我—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创办的,但里面文章的内容绝对不是一派胡言,也说明了我的文章是有足够的水平、质量的。当然,今后我也会让我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的,争取下次拿到一等奖。话不多说,赶紧步入正题。

《孟子趣说》(中)—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本册是公孙丑篇,主要讲的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但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谢幕:不要相信我的.话》这一篇,让看似两个不相关的人物做了结尾,这两个人物就是:张良与赵高。这篇的观点是人民群众的眼睛可能不是雪亮的,只要达到预期目的就行。下面就看我的详细介绍吧。

张良,他原本是韩国贵族,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灭了六国后,年轻的张良为了替故国报仇,要刺杀秦始皇,于是就有了博浪沙大铁椎的行刺事件。虽然行刺失败了,但秦始皇可是气坏了,紧急派人展开搜捕行动。如果在春秋战国时期,逃跑是很容易的,因为有那么多国家呢,在国际社会来回辗转呗。可当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想逃都逃不了。而且以秦始皇的凶残手段: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看样子张良想逃都逃不了。可张良改名换姓藏起来,让秦始皇找都找不着。据说是被神秘黑衣人给藏到自己家里了。是谁呢:赵高。那么秦朝著名的大奸臣怎么会帮助张良呢?这时,又有人说:赵高是关公唱白脸,好人扮反派。他是赵国贵族遗孤,想要为国家报仇雪恨,于是进入了宫殿。先设计死扶苏,再祸害秦二世胡亥。把秦国搞的千疮百孔。文章中说比秦国当年打赵国的长平之战威力更大!要真是这样,赵高就成了灭秦第一功臣了呀!可真的是这样么?文中引用了一句老话:存一家之言而已。因此作者在最后说了姑妄听之,姑妄说之罢了。

古时候的历史记录并不一定准确、全面,可能与事实有偏差,甚至相反,而且缺少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并且当时老百姓识字的很少,只有少数的史官记载,难免一家之言。但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先人的智慧和经验,继承先贤们的光辉思想,古为今用,但也要多方考据,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因为书中所记不一定是真实的。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篇十五

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著名论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思想的核心。孟子的***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人心向善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特征,好比植物向阳而生都是一个道理。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2522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