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如何在计划中合理分配任务和资源?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计划,小编整理了一些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参考。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一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人教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这套教材的设计理念、基本思路和特点。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新教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本年级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平时娇生惯养,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合作意识很差,法制观念不强。另外,二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时,二年级的小学生一种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课,抓住这个极好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第一周了解我的身体:
1、感受自己身体的基本特征,关心自己身体的生长发育的情况,发展自我意识。
2、关爱自己的身体,能主动帮助他人。
3、了解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器官,测量自己身体的生长发育的情况。
第二周保护我的身体。
1、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对自己身体主要部位的功能有观察、探究兴趣。
2、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卫生习惯,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与姿势。
3、知道身体部位的特点、功能,获得保护身体健康的知识。
第三周收获的感觉真好。
1、感受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能积极参加收获劳动,体验收获的喜悦。
2、了解秋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人们进行各种收获的劳动。
3、认识和了解春种秋收农作物的特征及生长规律。
第四周粮食来得容易。
1、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了解,让学习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2、通过了解水稻、小麦等粮食的生长过程,知道庄稼需要许多人的辛勤劳动。
3、了解本地区主要生产的粮食品种。
第五周植物生长的秘密。
1、通过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植物的根、茎、叶有各自的作用。
2、了解本地区有关农作物的知识。
3、了解水稻、花生等植物生长的过程。
第六周我们这里的农品。
1、对本地区生产的农作物进行调查,培养儿童的探究能力。
2、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农产品有什么作用的社会调查。
3、知道本地的粮食作物达的作用和用途。
第七周诚实故事会。
1、积极参加故事会的交流、表演、能感受诚实带来的美好体验。知道说谎害处大,能初步分辨是非。
2、介绍和交流自己了解的诚实故事。
3、学会收集、表演故事,发展学生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能力。
第八周诚实的孩子人人夸。
1、体验坦诚沟通带来的快乐几对诚实行为的积极认同感。
2、能够较全面、客观的2看待自己和别人说谎的现象几原因,并领悟一些诚实做人的道理。
3、增强说实话、不说谎的诚实意识。
第九周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
1、能感受自己生活环境的整洁与美丽,萌发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
2、了解内、关心自己生活的地方的发展变化。
3、能从多角度发现、感受社区的美丽。
4、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第十周我们生活的饿地方真方便。
1、了解、体验社区环境、公共场所、公用设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熟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服务设施和功用设施机构。
3、学会利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公共设施、场所等。
第十一周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温暖。
1、体验在小区(乡村)里生活的温暖,对为社区服务的劳动者的感激。
2、学会关心和帮助社区里有困难的人,用实际行动向为我们服务的人表示感谢和尊敬。
3、了解社区里叔叔阿姨们的工作,懂得有许多人在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第十二周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1、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养成关心、爱护自己生活环境的习惯。
2、能用实际行动关心、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了解社区的环境状况。
3、知道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能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十三周我们的生活里不开水。
1、感受水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激发爱水的情感。
2、了解水的重要作用,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
第十四周变来变去的水。
1、喜欢做水的实验,有探究水的浓厚兴趣和欲望。
2、在探究水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卫生、合作。
3、了解水的物理特性,掌握水的三态变化知识。
第十五周保护水,节约水。
1、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养成节约用水的行为个习惯。
2、增长如何保护水资源的社会知识。
3、掌握节约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第十六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愿意并积极参与做好事活动,初步知道做好事是有爱心的表现。
2、知道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品德,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养成做好事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具有初步的做好事的基本能力。
第十七周做好事不是为表扬。
1、培养愿意为别人、为集体服务的情感,在做好事后能获得给别人带来快乐时,自己也快乐的体验。
2、懂得做好事不是为了表扬的道理,做到校内外表现一个样,培养诚实的好品德。
3、知道在生活中有一些人会有不同的困难或难处,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尽力帮助他们。
4、要学会友善的帮助别人。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二
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钻研品德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提高教研组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围绕“轻负优质”这一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每位教师课前研读自己所教的本册教材,制定品德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并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
2、进行资源共享。教师把每次备课的教案及课件传到学校的校园网,让教师有所选择的使用。在有平行班的年级段,教师进行单元划分备课,即每一教师备一单元的课,所剩一单元进行集体探讨,这样分开与集中备课,既是对教师的适当减负,也通过“一课多磨”研讨方式来提高了老师们的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习惯。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
3、根据教研室的'有关要求,要求每一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自己学习教学杂志上的有关理论和优秀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明确课改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
4、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继续组织教师对“轻负优质”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活动。把教学科研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
5、重视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发展。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应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争做文明又奋进的“文明小海娃”,以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三
一、学生分析:
此次担任1个班的品德教学任务,本年级学生都活泼可
爱
,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各科文化课学习
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
生活
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
三、教学具体目标:
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方面: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
珍惜
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3、自然、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方面: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方面:
1、体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的理念。
2、遵循教材开放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会及
其他
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4、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珍视儿童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使学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五、教学安排:
巴南区岔路口
小学
刘洋2017年3月1日
一、教学基本基本情况:
1、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追求新鲜。学生上课兴趣较浓,发言也积极,但听得不够专心和认真,喜欢游离课堂, 做自己的事情。
2、教材分析:
二、指导思想:
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以“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为指导,加大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大力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深入开展主题化系列教研活动。加强自身建设,搞好校本研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2、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家庭生活,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
3、通过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
同学
间的友爱之情,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4、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知道平凡劳动者、家乡打工族劳动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5、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别人愉快相处的习惯。
2、言行一致,落实到位。
五、教学措施:
1、 通过表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生活体验和 智慧。
2、通过谈论交流,让儿童获得体验。分享交流,锻炼观察能力、 表达能力。
3、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知道遵守秩序的好处。能在老师的帮助 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小学品德下学期教学计划》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四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随着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了解的加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他们已开始运用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去学习。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更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儿童活动的兴趣被引发出来,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地区的差异,本地儿童的生活与教材反映的不尽相同,个别儿童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切,这有待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1、我爱我的身体——通过引导儿童认识自己身体的整体结构及其各个组成部分,了解身体各个部分的特征和基本功能,用各种方式表现字的身体特征,不仅能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还能让他们在已经知道了要怎么做的基础上,进一步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帮助儿童更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收获中的学习与发现——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校园、果园、农田、蔬菜大棚等的收获,使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收获的喜悦,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劳动技能。
3、诚实的好孩子——随着儿童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需要让他们懂得诚实守信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规则,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因此,本单元着力引导儿童说实话,做诚实的孩子。
4、我爱我生活的地方——培养儿童对自己所在的社区、村庄、城镇等的情感,是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让儿童学习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发现家乡的美,实际地感受社区、村庄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生活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从而能够在爱自己家的基础上,进一步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爱自己的家乡。
5、水和我们的生活——引导儿童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和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遇热蒸发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雨水或雪,再遇热又变成水蒸气这一循环规律,激发儿童对水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认识水,了解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感受我国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进而自觉地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和爱护水资源的初步意识。
6、怎样做好事——引导儿童学习去做力所能及的好事,懂得好事应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好高骛远,宾端正做好事的态度,从小主动地向那些为人民服务的无名英雄学习。
1、能充分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充满信心。
2、能感受和体验到生活的温暖,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人际交往中诚实、不说谎,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为社会服务的劳动者。
3、体验自主活动、探索、发现的愉快,能有意识地用各种方法去获得知识和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五
教师工作着是快乐的、幸福的。工作中,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尊重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生命化教学。教学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寓品德教育于学习活动中,注重体验和感悟;以学生直接参与的多样化的活动为主要呈现形式,力争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活动生活化;注重个性评价。
具体工作安排。
1、制定并传达教研计划。
2、学习新课标。
3、听课。学校骨干教师示范课。
4、积极参加连片教研活动。
1、积极参加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
2、继续积极参加连片教研活动。
3、学校教师论坛准备资料。
1、练习写规范字,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教师规范字比赛。
2、参加心理专家培训。
3、继续学习新课标。
1、参加青年教师汇报课。
2、继续积累小组研究课题资料。
3、参加教研组长活动。
1、总结本学期工作。
2、准备迎接其末命题考察。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六
二(2)班现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3人。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不同,家庭教育、经济基础等因素都不同,因此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优秀的孩子较突出,学困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但经过了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而且在上一学年里通过阅读课外书,扩大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知识,并积累了很多词语,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依然有几位同学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正确,不喜欢读书,认字的数量少。这部分同学也是我这学期需要监督的和帮助的对象。这个学期我对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信心,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全班同学有会有好成绩的。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时,教学相长,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为自己是小学生感到快乐,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感受学习的愉快。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谢意与敬重,体会家庭带给人的快乐感受。愿意为美好的明天付出努力。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人任教的班级是初二(1)班他们在初一的社会课中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它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它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七
六年级学生打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爱国精神,但对社会、国际时事没有关注的意识,除了看电视外,很少有机会了解国家大事与国外文化,还没确立开放的国际意识。也有部分学生的道德处于他律状态,逐步向自律发展。个别学生处于青春期,出现自我中心、故意捣乱、是非不分、盲目追星、叛逆等现象。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领儿童走进多样化的世界,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俱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周次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备注。
1《可爱的地球》1课时2月7日上课。
2《可爱的地球》2课时。
3《从世界看中国》2课时。
4《从世界看中国》1课时。
《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5《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网络连接你我他》1课时。
6《网络连接你我他》2课时。
7《地球在“发低烧”》2课时。
8《天有不测风云》2课时。
9《许多物种消失了》2课时清明节放假。
10《许多物种消失了》1课时。
《可怕的物种入侵》1课时。
11《可怕的物种入侵》1课时。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12《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战争何时了》1课时期中考试。
13《战争何时了》1课时国际劳动节。
放假。
14《科学技术的喜与忧》2课时,。
15《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课时。
《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16《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我的这6年》1课时。
17《我的这6年》1课时。
《去中学看看》1课时。
18《我们的毕业典礼》2课时。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八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争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九
六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品德与社会成绩普遍较好。
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分别是: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1、学会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2、能区别哪些行为和做法是有益于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哪些行为和做法会损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3、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4、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5、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6、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7、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本册书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1、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4、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5、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十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他具有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开放性(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性、(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等基本特性。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二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还非常肤浅,要求教师利用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自己拿主意、献出我们的爱、我们去发现、你好,祖国妈妈、愉快的收获。
“自己拿主意”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要求学生按时作息,做事用心;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献出我们的爱”这个单元教育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要求学生诚实友爱,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我们去发现”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愉快的收获”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要求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十一
本册教科书共5个单元,根据小学一年级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从适应小学生活的逻辑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切实需要得内容,按照主题进行整合。重视生活情感的陶冶。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情感。本教科书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第一单元“今天吃什么”意在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步步深入地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有意识的把健康常识和饮食习惯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二单元“我的手儿巧”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在创造的过程中感受愉悦,热爱生活,做一个快乐成长的孩子。
第三单元“我有许多好朋友”本单元安排了“谁的朋友多”、“你真行”、“我们一起成长”三个主题活动,旨在进一步引导小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正确地与同学、朋友交往,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宽厚待人、关心帮助伙伴、热爱班级体,从而感受积极愉快的快乐。
第四单元“快乐的小问号”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大千世界,充满新鲜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赏识他们的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积累知识方法等,是本单元的主要目标。
1、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为自己是小学生感到快乐,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感受学习的愉快。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谢意与敬重,体会家庭带给人的快乐感受。愿意为美好的明天付出努力。
2、主动和同学交往,说简单的礼貌用语。能参与与各种和同伴合作的学习活动,遵守简单的合作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课间活动习惯,初步形成“玩学结合,张弛有度”的生活习惯。
3、通过自身观察比较、归纳及操作联系,感受新学校的美好。积极地参与并体验学习过程,学会简单的自我介绍和介绍别人的方法,学会邀请同学和接受邀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第一单元今天吃什么教。
学目标:
1、了解人们生活的主要食品。
2、懂得儿童成长需要多种营养,不偏食,不挑食。
3、不浪费粮食和其他食物。
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各种主要食物其中所富含的营养,引导学生改正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学会健康生活。
教学措施:
品德的宗旨是“品德源于生活,品德教育回归生活”。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感受、体验和感悟“作为小学生,究竟该怎样做”,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地蕴含在有趣的活动之中。
第二单元我的手儿巧。
教学目标:
1、了解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感受勤用手、脑的乐趣。
2、会正确地使用一些常见工具。
3、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
4、热爱劳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珍惜劳动成果。
5、具有初步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会热爱劳动,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珍惜劳动成果。
2、会正确地使用一些常见工具。
3、引导学生养成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的好习惯。
教学措施:
本课的教学设计抓住了新入学儿童天真、活泼、好动的特点。巧妙的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创造美好。让孩子开动脑筋,热爱生活,发现生活。
第三单元我有许多好朋友。
1、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热爱班集体。
2、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3、喜欢与同学交朋友,合群,不孤僻。
4、做诚实的孩子,对人有礼貌。
5、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成长。
教学重难点:
1、热爱班级,做人诚实礼貌。
2、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相处。
教学措施:
通过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名字接龙等等小游戏,通过全体同学之间的讨论让大家慢慢熟悉,建立友谊,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宽厚待人、关心帮助伙伴、热爱班集体,从而感受积极愉快的生活。
第四单元快乐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1、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
2、引导学生对自然或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有好奇心,喜欢提问,敢于提问。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生活的环境抱有好奇心,学会探究身边的事物。
2、学生善于并敢于提出问题,并找出答案。
教学措施: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一个模拟情景中,假设遇到的动植物,让孩子们讨论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讨论做出解答,教师进行总结。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且教师要介绍给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不同渠道。
第五单元我爱美丽的生命。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并能初步懂得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2、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知道动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3、让学生懂得动植物与人一样,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们的成长需要得到大家的关爱。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生态意识,并能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小亲近大自然,初步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3、培养生态意识,为周围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措施:
1、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动植物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体验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略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十二
通过品设教学研讨我感触颇深,首先是对于钻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不管是在我自己备课过程中,还是在听的其他老师的课中,都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设计思路,在很多老师的课上所产生的闪光点,仔细分析一下,都是由于老师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课堂生成问题,也正是由于对教学目标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时而不凌乱,冷静时不沉闷。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创设出了很好的教学环节,这说明老师们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而极大的拉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教师都有所获,看得出来老师是在教学生各色人种的分辨的要点,同时还渗透了思想教育,人中的聪明才智与肤色没有任何关系。这次听课活动为我以后的品设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同学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同学通过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时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生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家长对自身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家长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身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身手。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交通平安知识,通过对水、电、火的平安使用问题,培养他们的平安意识。
三、具体措施:
1、全面掌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同学已有的经验,结合同学实际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起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同学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
4、空虚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同学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布置: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在爱的阳光下10课时。
第一、二周家人的爱。
第三、四周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第四、五周来自社会的爱。
我们共欢乐8课时。
第七周不一样的你我他。
第八周换个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分享的快乐。
生活不能没有他们6课时。
第十一周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第十二周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周说声“谢谢”
寻路和行路8课时。
第十四周学看平面图。
第十五周校外探路。
第十六周出行的学问。
第十七周马路不是游戏场。
第十八周复习、考核。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十四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十五
一、教材特点:
六上教材采用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教材内容的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二、班级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比较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去,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课外的大量搜集和积累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搜集任务落实不到位。也由于安全问题,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较少,使他们缺少一定的社会经历。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知道生命孕育、哺育、成长的艰辛,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感悟到生命是一个珍宝,懂得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2、知道自己在学校集体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和义务,学会对集体负责,建立完整的集体主人翁意识。
3、知道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培养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4、知道古埃及、古希腊文明的主要文明成就,探讨文明古国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在学习活动中,养成主动进行合作分享和倾听、理解他人观点的习惯。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本课程中第三、四单元是重难点,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探求地球的概貌、了解地球上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情况,探求四大文明古国的渊源,感受人类文明的进程。其中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相当丰富,意在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合作、探究、整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
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1、生命是宝贵的。
2、呵护我们的生命。
3、生命的宣言。
4、我们是集体的主人。
5、以公民的名义。
6、法律伴我行。
7、话说地球。
8、地球上的人们。
9、异域采风。
10、寻访伟大的古代文明。
11、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
12、回眸、展望科技发展历程。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十六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质量。深化理论学习,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加强理论学习。
本学期继续组织教师进一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加强新教材的研讨力度。以思品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组织教师不定期地举办专题沙龙研讨,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创设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开展教材章节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及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从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丰富教育理论的`纬度出发,指导教师深入探讨思品教学的策略。
(二)关注教学实践。
1、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辅导区开设本课程的学校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确保本学科开足上好。
2、关注思品教学,不只注重于课堂,而应把它当作一门学科,有课程意识,注重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3、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关注各校课程实施状况。
新课程资源。
讨论建立辅导区思品页。
组织思品学科的老师确立本学期个人研究的课题三月品德学科市级立项课题“课堂教学设计”。
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比(内容以六年级为主)四月辅导区思品学科沙龙研讨活动。
镇思品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区思品骨干教师示范课。
六月辅导区思品学科优秀论文及案例评比。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十七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一)、这是我们的社区;(二)、我看家乡新变化;(三)、好大一个家;(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小学品生与品社教学计划篇十八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力: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知识: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27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