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0 08:49:04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质23篇)
时间:2023-12-10 08:49:04     小编:薇儿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有系统、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教案的编写要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探讨这些教案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二

本板块选入宋人怀古词两首,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本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学习本词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1.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通过沉吟涵咏,体味鉴赏,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涵咏品味,研习比较。

多媒体课件。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配乐朗读音频】。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思考,探讨: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出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三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一课时。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xx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金戈铁马清风醉,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四

那天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研究辛弃疾词与其他人的词比最大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特点。不料半路斜伸一个意外的见解,像斜逸枝头一朵未开的花。

生:特点是历史人物多,历史典故多。

师:各个典故用意是什么?

生:上片。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这些都更激励辛弃疾的北伐大志。

生:下片。1、宋文帝元嘉年间“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承上片北伐雄图,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2、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的行宫祭祀。3、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忠心但忧虑被小人排挤。

师:典故多这一特点有没有影响词的质量?能说点理由吗?

生:有,费了我二十分钟时间才看懂——费时间。

生:没有,我从中长了好几个常识。文章要有内容,它有;要有距离感、吸引力,它也有;而且,觉得很恰当,很顺。

师:好,果然有见地。送一句前人评点给你:“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

师:从这个用典的特点看,有人说辛弃疾喜欢“掉书袋”,你怎么看?

生:有才能——从典故中借鉴经验,得出正确意见,比如“元嘉草草”。

生:是个苦闷的人。——我查过一个资料,从《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南来以后,任职的空间变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运:江陵、江西、湖南,奏请创建军队,“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则再调江西,又调福建,“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闵王殿’,遂丐祠归。”辛弃疾看出朝廷的形势,干脆隐居江西铅山二十年。这次66岁又被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准备北伐。这二十年,则是读书种地写词的二十年,这些典故应当是在这个时段里积累起来的。而这是被迫的无奈的。

(这一点出乎意料,本来要学生体会用典故这一特征,然后再拓展一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巩固。当时有点慌乱,但感觉这个旁逸斜出的枝条是“湿漉漉的黑色枝条”带了一朵将开未开、尚未十分灿烂的花朵。一语点燃了自己的阅读积累,有点紧张,但感觉应该再多一缕阳光,让花开足。)。

生含羞微笑,不答。

师:这位同志果然高见,一句话让我想到前几天备课查辛弃疾作品时的一点感触,聊作补充,看有没有道理。先看一首同时期的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

生:“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三国演义》里曹操的话!

生(齐答):位置一样,字数一样,韵一致。

师:厉害,都用上排比啦!从这些典故当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得意,巧妙用别人的话,很得意吧。

生(刚才作长发言的):应该也是无奈吧。还是刚才的道理。

师:很欣赏这位同志的坚持主见。我再做点补充。首先,此处借用,严格遵从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言志的习惯,以无休无止的滚滚长江眼前之景,象征悠悠不绝的人世兴亡。既写眼前景暗示兴亡之感。其次,又完整(前一句为押韵而改动一个字)引用诗句,情景毕见而情趣盎然,真是妙绝。再次,都放到结尾处,我想这大概不是完全无意而为。妙绝!字数一样,韵又一致,位置又一样,并排放置,一写景一议论,像一把椅子有了对称的雕刻精美的两只扶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用典到此境界,妙绝!

这让人想到曹操的《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原文不着痕迹令人赞叹一样,而此处更多巧妙与趣味。读到此处,可以想见稼轩呷一口酒、望一眼窗外田园青山的得意神态。

这是无缘补天成顽石,愁到极处辞更工。更让人体味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之后的“闲愁”,此时愈自得愈从容,便是愈苦闷愈无奈。

——唉,这样得意的用典,原来却是稼轩那一肚子的苦闷!

(学生鼓掌,自己也奇怪这样处理。我看见刚才那位同学眼中闪光,我得意地看见一朵花正艳!)。

现在回忆记录这个过程,有个感觉:课堂不该只是一场戏,而更应该是一棵树,斜枝是它的一部分;顺其自然,再添一缕阳光,让斜逸枝头着一朵花。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安排。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鉴赏这首词。

(一)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永遇乐是词牌子,京口北固亭是地点,怀古表明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词是词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伤今之作。鉴赏这种作品,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词情。

(二)知人明世,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他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篇就是突出的一首。辛弃疾64岁,被重新启用,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速读全词,找出词中的关键词。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在全篇中起领起作用的动词。明确:觅、想、望、问。

引导思考、提示回答:

4.理解作者“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三)鉴赏意象。

1【提问】词中有哪些句子表明怀古的内容?概括这些意象。(学生提炼,教师归纳)。

(四)鉴赏诗词用典的写法。

诗词创作受到篇幅的限制,常要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使作品简洁含蓄有余韵,这种写法叫用典。词的用典在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用事,用诗句,用成语,用诗,用词,五种类型,本词主要通过五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这种手法。

2【提问】请分析本词用的典故本事是什么?用意何在?

提示:第一个是孙权曾迁都京口的故事。孙权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借此追怀孙权建立的赫赫功业,寓意能抗敌守土的英雄今日没有了。

第二个是幼时曾在京口一带放过牛,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南朝宋的刘裕的故事。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三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仓促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借以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促北伐,警告朝廷不要重蹈覆辙。

第四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拓跋焘本事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第五个用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辛弃疾借以暗示朝臣流言中伤自己,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五)鉴赏词的主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提问】通观词的内容,分析通过这些意象及包含的典故借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提示:这首词通过五个典故表现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

五、归纳总结。

(1)写法特点:这首词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又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一气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学法总结:学生根据本节课鉴赏的顺序总结鉴赏的方法。

六、教学反馈,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七、试背诵该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六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七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1课时。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八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1课时。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九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学媒体。

投影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柳永秦观。

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姜夔。

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

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2)寄奴:(3)刘义隆:(4)佛狸祠下:(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学生讲刘义隆之典故。

师补充明确:“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研讨艺术特点: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情思隽永,含蓄深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十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理解文章的用典

投影多媒体

(一)、回顾旧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柳永秦观

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姜夔

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

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

(2)寄奴:

(3)刘义隆:

(4)佛狸祠下:

(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学生讲刘义隆之典故。

师补充明确:“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研讨艺术特点: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情思隽永,含蓄深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八)、拓展延伸: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二)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天际流。年少万兜鍪(头盔,指代士兵),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望中犹记”中的“中”,都指中原大地)

(2)词中哪几个句子是赞孙权的?

(明确:“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生子当如孙仲谋。”)

《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孙权十九岁继承父兄遗业,赤壁获胜时年方二十七岁,被称赞“举贤任能”(孙策)“敬贤礼士”(鲁肃)。

南朝宋武帝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母亲更因分娩后患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后因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了刘裕,他才得以活下来,因此小名“寄奴”。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主政期间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资治通鉴》里记述完元嘉北伐失败后,评价说:“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南齐书》则载:“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元嘉北伐失败后,此前国内潜伏的矛盾全面爆发,不久后的公元453年,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

韩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结果一败涂地。亲眼目睹宋军溃败的程珌总结说:“无一而非辛弃疾预言于三年之先者。”

佛狸祠在当时又被称为“魏太武庙”。

佛狸对应的很可能是阿尔泰语系中的“狼”。

稼轩自南归以后,因“归正人”的尴尬身份和“持论劲直,不为迎合”的处世态度,受尽排挤和打压,闲置多年,一直到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力主北伐宰相韩侂胄擢用“士大夫之好言恢复者”,辛弃疾才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擢升为宝谟阁待制、并任北伐前沿军事重镇镇江府的知府。写《永遇乐》一词时,稼轩已是位66岁高龄了,但他仍然希望能为国效力;只可惜急于求成的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加上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稼轩感到惆怅不已。

一叹英雄无觅,二叹国运艰难,三叹时不我待,四叹报国无门。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十一

生:﹙齐声﹚但我已飞过。

生1:圆明园,让我们永记耻辱。

生2:昭君墓,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的不幸和伟大。

生3:杜甫草堂,让我们看到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4:武候词,让我们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咱们今天说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用散文形式,把刚才大家说的话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学生笑﹚。

师:咏史怀古诗,知道吗?

生:知道。

师:其实,它跟你们刚才说过的这些句子很相似,只不过是讲究韵律、平仄、水平更高罢了。

﹙学生笑﹚。

师:好,你们都知道哪些咏史怀古类的诗?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

生3:杜甫的《咏怀古迹》。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怀古诗还真不少。你们能说说怀古诗常用的方法吗?

生1:一般是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抒发个人的感慨,如《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生2:也有用历史遗迹抨击时政,抒发对王朝更潜的感慨,如《过华清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怀古诗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怀古诗,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2:他是历城人,也就是山东济南人。

生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金军南下,山河飘零,朝廷苟安。

生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但却壮志难酬。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朝廷对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生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却不熟﹚。

生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声音清脆柔婉﹚。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生1:好,字正腔圆。

生2:我觉得她读得太婉约了。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读得慷慨激昂,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首词用的典故比较多。

﹙学生点头﹚。

生1: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师:辛弃疾对孙权怎样评价?

生2: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很高。

生1:英雄难觅,有点遗憾。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慨叹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无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师:说得好,这就是以古讽今的手法。

师:还写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

师:词中怎样写他北伐时的英雄气概的?

生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很神气,很有气魄!

师:你怎样理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生1:这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这说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

生3:“英雄不论出身”,诸葛亮、刘备都是这样的英雄。

生4:还有朱元璋。

生5:毛泽东。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认为的英雄人物﹚。

﹙学生笑、点头﹚。

师:如果再来读词的上片,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

生1:应该读出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

生2:应该读出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

生3:应该读出“英雄无觅”的遗憾。

师:好,那么咱们就齐声朗诵全词,读出你认为该读出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感情很充沛,也很丰富。﹚。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下片中继续找典故。

生1: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全军败还。

生2: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师: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刘义隆兵败的原因是“草率出师北伐”,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一种担忧。

生2:可能也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警告。

师:还有更沉痛的事吗?

生1:金主完颜亮南犯遭宋军痛击,宋却主动与金议和,错失恢复良机。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错失痛击良机,他肯定非常遗憾,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作为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很痛苦,也很无奈。

(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地书”,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里都在为国杀敌!

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十二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白话文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诗人: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作者邮箱: 。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十四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白话文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十五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十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十七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一课时。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十八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

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十九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学媒体。

投影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2)寄奴:(3)刘义隆:(4)佛狸祠下:(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明确:“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小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学生讲刘义隆之典故。师补充明确:“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研讨艺术特点: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情思隽永,含蓄深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八)、拓展延伸。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二十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六、归纳全诗。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诗人: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二十一

1、流利朗读全词。

重点难点:

1、 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 作者的写作背景。

3、 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虚景。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看注解18。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用典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问: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朗读、疏通字词,明确韵脚:

1.风流:

变通:“数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

2.“英雄难觅孙仲谋处”是倒装;“烽火扬州路”是倒装句。

变通:多情应笑我独立寒秋……。

3.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4.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5.北顾:回头向北望。

6.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四.赏读。

上阕:

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小结:。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下阕:。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4.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五.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六.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七.比较阅读:。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八.拓展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九.课外延伸:

1.“春女思,秋士悲。”是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

“秋士悲”的类型有:怀才不遇、老大无成、小人排挤、不受重用、人老珠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婉约词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弱女子士大夫。

关注范围都市风情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局限(小)开阔(大)。

诗作风格委婉蕴藉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典的方法,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

2、体会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进一步学习反思历史,借鉴历史经验提高社会的能力。

4、联系课内外,沟通文本和经验,对接历史与文化,结合本文的学习,结合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体验一次怀古之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学生简说)。

1205年,南宋伟大爱国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今镇江东北北固山上),思绪飞转:忆古人,雄心勃发;追往昔,痛心疾首;看今朝,壮志难酬……写下了留传千古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写自己的情怀。

(出示课件:课题)。

师朗读文本。生听,注意节奏和感情,感受词的音韵美,初步了解大意。

(出示课件:音韵美)。

二、研习文本。

1、学生自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

(1)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子?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写了哪些内容?(人和事)。

(学生简要说说,把握文章的内容。)。

2、再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腚兴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腚幸换锊赡桑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2)作者写作本词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堆砌几个历史人物,陈述几个历史事件吗?

(借古喻今)。

(引古事来比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称为“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蕴深刻。)。

(3)讨论文本用典的含义。

(出示课件)。

怀古喻今。

孙权无觅仰慕英雄,暗讽当朝。

上片(阕)。

刘裕建业以史言志,抗金救国。

文帝败北以史为鉴,不可草率。

烽火杨州岁月不再,山河破碎。

下片(阕)。

佛狸庙会祭祀异王,精神麻木。

廉颇老矣借以自况,壮志难酬。

3、再读文本,读出作者的感情。

(1)朗读与评价。结合评价南宋统治者与辛弃疾。

(2)小结本文。

(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表现爱国情怀。)。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的词,虽然从时间上来看与我们相距遥远,但从空间上来看,与我们近在咫尺。在本节课的末尾,让我们再回到这节课的开头:我们的南京是博爱之都、文化之都、绿色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如夫子庙、中山陵……数不胜数!身为南京人、江苏人,当你驻足于夫子庙前,仰望于中山陵下,一定感慨万千,思如泉涌……现在,我们每个同学可以自选一处古迹,回忆一下你的经历,让我们再次在想像中畅游某处古迹,我们也来一次怀古,说一说你的感受。

2、本专题为“历史的回声”,第一板块是“后人之鉴”,第二板块是“千古江山”,第二板块的两篇文章都是宋词,且都属豪放派,都是以怀古为题,二者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3860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