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有益的思维训练,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怎样写一篇能够积极激励自己和他人的总结?这是一份关于写好议论文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一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但目前一线教师仅仅停留于激趣设疑的肤浅层面,对新课程提倡的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还不够。为此,教师应发掘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的策略,包括目标生活化、知识生活化、情境生活化、过程生活化、交往生活化、过程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从而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所以,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新课程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等,给学生提供生活化、时代化的课程资源,实施富有生活情趣和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目标生活化。
罗素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生活。”教学目标生活化强调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过上美好生活。这需要全体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现实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素质,坚守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向未来生活而又回归生活”,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形成科学的、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求,快乐成长,走向美好未来。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理解力,以树立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意识,在哲学部分教学中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克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避免无端恐慌等等。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并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地去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知识给学生讲清就了事。
二、知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所以,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善于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着意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才能使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部分教师有认识误区,认为新教材已充分体现知识生活化,只需照本宣科就可以了。这种“唯上唯书”的思想导致很多教师缺少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意识不到教材仅仅是一个范例和媒介,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和普适性的知识,必须进行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补充和整合。
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教材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引发出来,从而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统一。
三、情境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儿童来说,经验比知识更有生命价值,经验总是先于知识、先于价值判断、先于分析思辩,却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教育的养成。基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境生活化关键是真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如提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dv技术展示、新闻视频、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等。这样,课堂由“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由“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当然,情境创设要注意自然而然,不要为了“贴标签”而“情境”,不要为了活跃氛围而“情境”,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延误教学时间,不要破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四、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就要求课堂成为学生探求未知,获取真知的模拟场所和实践场所,即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质疑释疑,从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社会适应力和自我发展力。
传统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经验为主,以灌输讲授为主,无形中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求和主体建构,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还处于知识的权威地位,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师生授受的传输教学向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转变,于是教师注重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作业生活化。
作业要有效地为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也应该关注生产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业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豹尾,最考验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一环。这要求我们的作业要突破传统作业模式,即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强化,多一些开放式、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如学习化学电池后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各类电池,如地理作业布置为调查研究成都地铁的线路设计,学了戏剧单元后要求学生观看一场川戏并写评论等等。这样,以“作业生活化”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作业,摆脱学科作业的形式主义、机械繁琐、方式单一的状态,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二
摘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既是我们每天沟通的语言,也是我们文化知识传播的媒介,更是我国几千年沉淀而来的宝藏。语文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和领悟能力差一点,将语文知识融入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语文;实践。
一、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一般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局限在语文课本,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习,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将生活融入到语文课堂,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写一写,记录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生活中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也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例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生活,将生活融入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写字、认字和写作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班内举行作文比赛,以此来分享学生生活中的语文。
(二)看一看,观察生活。
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或者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忽略过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到户外聆听鸟儿的叫声。鸟儿的叫声在生活中是很容易听到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当同学们听到了鸟儿的叫声,了解了鸟儿,才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一做,体验生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或人物传记时,可以组织学生分配角色,演演话剧小品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话剧,让同学参与进来。
二、从生活中创造教学。
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欠佳,教师教学时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只是会背会写,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本想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德国人都喜欢把花种在外面。花朵都极力地朝路人张开笑脸,这显然是因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这也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
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死板,一成不变的,而小学的学生们更喜欢玩耍,对一切也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天性特点来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或者留家庭作业时可以多让学生实践学习,让他们亲自体验来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放假时,教师可让学生帮家长洗脚或帮忙做家务,让他们去体会家长的辛苦和家庭的温暖,或者组织小组同学一起完成实践作业,体会合作的感觉和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珍惜朋友间的感情。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辅助教师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意的事物、素材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如我们可以组织同学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一些喜欢的书籍,感受图书馆的氛围;也可以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沉淀,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教室可以设立图书角,分享给大家自己喜欢的图书,让同学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书;在教学时播放一些相关的音频资料或者让学生提前在网上查阅教学的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具有创新意识。学生从学校走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利用好有益的资源,学生就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展现不了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网查找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在讲课时请同学分享查到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放学后向父母讲述所学的知识,讲述自己认识的圆明园。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生活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将生活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授课中去,不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从生活中获得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也了解不到的知识。而且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也避免了以往只重视课文读写的现象,使更具有创新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宝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的分析与改进[j].考试周刊,2014(35):43.
[2]莫玉香.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韩燕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173.
[5]汪春长.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01):151.
作者:简永爱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塔脚小学。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三
教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很简短,容易识记,很好理解,但是要真正做好,做得比较成功,却又是另外一回事。语文教学就是这样。
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有意或无意把学生关闭在教室这一封闭的空间里。预习课文在教室里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品味课文在教室里面,学生作文也封闭在教室里面。“班班通”设备普及之后,不少教师求简单,通过网络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的外延。这种因课本知识学习而引发的,通过网络拓宽学习外延的办法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单纯的课堂学习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依靠网络丰富学习途径,是对知识学习链条的延展,确实值得高兴。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学习方式都相对封闭,都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很难获得独特的、心动的且非常鲜活的体验。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
笔者认为,课本中的语文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客观写照,反映了作者的独特体验。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情感等方面都与作者有着迥然的不同。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往往体验非常浅薄,一定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相似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教学才会生动高效。
以作文教学为例。我认为教师在教和学生动笔作文之前,一定要做好一门必做的功课——走进生活,去感悟、体验,收集素材,为教和学做好准备。
我曾布置学生写一个关于菜场的作文片段,就是这件小事彻底改变了我对一个学生的看法。当时,我布置完作文任务后,一向被被其他同学视为作文水平很烂的学生a,写了一篇充满闪光点的作文。这篇作文在班上作为范文念过之后,一下子让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这篇作文生动地记录了人们在菜场里买菜的热闹场景,让人如临其境。“大肚子的包菜、红红的萝卜、碧绿的青椒、又长又粗的大葱……它们静静地躺在案板上,等待着顾客前来挑选。有些蔬菜像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它们非常讨人喜爱,顾客频频光顾;有些蔬菜却像一个个倒霉的娃娃,没有人愿意搭理,它们垂头丧气地寂寞地呆在一边,生着闷气……”与这个学生交流后才知道,为了写好这个片段,他放学后专门去了一趟菜场,并在里面仔细观察了半个多小时。学生b平时写作文非常不错,这次写作文却掉了链子,用他的话说是过于自信,完全是“凭着感觉走”。看来,宋代理学家朱熹力推的“格物致知”的理论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非常实用。先哲倡导学习者走近事物获得知识,这与我所推崇的生活化教学理论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这本大语文教科书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对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非常有帮助。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接触生活,教师还应引导家长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旅行,去探索未知的城市,未知的风景,未知的领域,这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非常有帮助的。
生活化的教学理论同样适用于阅读教学,且非常有效。学生们面对的文本都是生活内容的抽象或者具象的反映,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越多,积累的生活影像和感悟越多,分析文本的时候,就会越轻松。反之,会非常困难。以分析文言文为例。我国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撰写的《小石潭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描写了小石潭的水至清的状态。如果单纯听老师讲解,一是理解费劲,二是觉得不可信。如果有学生真的见到过小石潭,或与之类似的水体,便会很容易理解文本,便会很自然地将文本和他所见到过的小石潭或类似的水体对应起来,并感叹作者用语之精妙!如果学生缺乏亲身经历,就算当时能听懂,但是“若空游无所依”究竟是什么状态,心里还是会非常模糊。
生活化的教学理论也适用于识字教学。教师教学生字的过程比较乏味,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此兴致一般不高,效果也不佳。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到牛奶盒、文具盒、超市商品等物品上寻找自己刚学习的汉字,这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非常值得一试。
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汲取知识的营养,形成常态,教师一定要当好“导师”,积极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观察生活,注重检查效果,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方法指导。长期受到“生活化教学”文化理念的浸润,学生们一定会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果,并乐做“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传播者,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从中受益。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四
湖南永州八中周志恩。
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既然语文教学要为生活服务,那么,将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更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密切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所谓社会生活,一方面指生活实际,包括生活事件与社会现状;一方面指思想实际,包括学生的志趣、心理需求以及社会思潮等。无论是密切同生活实际的联系,还是密切同思想实际的联系,都是为着要激发和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内驱力,求得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因此,这种联系必须恰当新颖,要能够吸引和调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尤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注入新鲜的时代活水。
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既可以由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导入课文学习,也可以从教材分析入手,将学生的视角导向实际社会。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学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扎实的语文能力是必备的生存本领,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让学生带着思想问题去学语文,或在语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则有利于解决思想问题,促成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思想不断走向成熟,从而达到让学生“学文育人”的目的。教师既能吃透教材,能钻出教材的深刻内涵来,善于发掘出关键词句的隐含信息来,又能吃准学生,能贴近学生敏感的心灵,切准其跳动的思想脉搏。语文的鲜明的`思想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灵。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适应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社会角色”演练中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又切实增强处事能力。为此,教师既可以创造性地将语文小课堂模拟、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表现与增进才干的机会,诸如改编课本剧、即兴讲演、情景对话等,也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系列语文活动。这样,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化成了学生内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教材实际出发,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善于融语文学习于各种语文活动中,完全能够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来看,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切实的研究和试行。
作者邮箱:hnyzbzzhouzhien@。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五
我们课题组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已经进行了研究,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研究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研究已经结束。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步骤: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以下步骤进行: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实验分工,每个成员制定研究计划,准备相关实验材料。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借鉴省内外对该主题研究的成果,经验,以保障实验效果,少走弯路;主题组成员要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做好研究记录,交流研究中的收获和困惑,并及时调整、借鉴、提高。进行主题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处理课题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儿童生活。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更多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我们组设计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利用生活环境和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的游乐活动情景,并将相关的数学问题穿插其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步步闯过关卡,取得胜利。在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同学经历、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不时还能提出较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们: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探索,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主动去学数学,用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体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2、实践活动生活化。
“实践活动”重视数学的现实背景,拉近数学与人、数学与自然的距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基于这一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为载体。从学生生活的现实背景中选取活动素材,通过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的现实意义。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迈出坚实的一步。
3、数学评价生活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理念,拓宽评价内容体系,改变单一评价学习结果的状况,做到在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评价了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特点,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评价了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即评价要生活化。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工作在全体成员的一致努力下,本期的研究已完成。在下一学期的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出更优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六
近几年,小学生普遍出现害怕写作文的现象,因为大多数的小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即使有的同学写出了作文,但是内容非常单一,没有情感。甚至有的小学生直接抄袭作文书等作文材料。据调查显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少写作素材,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记述的事情。小学生进行写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只有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课堂中,才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1.1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不需要进行发言、思考,只需要记住教师所说的话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有可能把知识学死,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只是死记下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拥有着绝对的核心地位。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直被禁锢,导致学生在思考时,总是想到教师的话,而不会过多的进行独立思考。如果教师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就不会表达,更不敢创新,导致学生写不出富含情感的作文,这对这些正处于天真烂漫时期的孩子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束缚,对孩子的今后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1.2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教学是传授学生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由于我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看重分数,这严重限制了作文的主题,使得学生不能进行个性化写作,只能以考试范围进行写作,这就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情感,非常的僵硬。
1.3受到社会的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成功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我国的理工学科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经济成果,这就导致人们过多的重视理工学科,而忽视了人文学科。小学生也由于家庭观念等因素产生了重理轻文的思想,不重视文科的学习,不喜欢阅读课外读物,不愿意写作,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科的竞赛考试中。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1.4教师不愿意亲自写作为小学生进行举例。
现今,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很少进行亲身写作,只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自认为听懂了,但到实际写作的时候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多动笔,多进行自我创造,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模板,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
作文本身就源于生活,所以不能将其分开,只有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有足够的灵感。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是作文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所以必须要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素材库,让生活走入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才能保证小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应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够丰富作文的内容。要将生活走入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出现在生活中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事物中的美,并且及时的记录自己的感悟;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多发现新鲜的事物,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发现新鲜事物的时候,教师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写作机会比较少,也不是很清楚如何写作,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写作素材来源,教师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写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科学的引导;带动大家阅读;帮助同学对文章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2教师要科学地对小学生作文做出评价。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性格等的'不同,对同一个事情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对这种差异必须进行科学的评判,因为写作本来就是反应的自身情感的过程。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和自信。对错误的看法、想法,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改正,对正确的要进行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
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对学生的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重视生活对作文教学的作用。积极的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七
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适度使用学具。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不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学具时也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目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二、从现实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可以说,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你拿课本的应用题来考学生,保证他们都会,但为什么测试时他们就是解答不出来呢?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游戏、小组讨论。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高”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互相量身高,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五、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学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有意义事物,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从而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如统计村庄中旧楼房和新楼房的数量,学生在比较中,感到生活的变化、祖国的`发展。
六、与其它学科联系教学。数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学好好数学有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人们学习其它社会学科的能力。除了学习数学外,还应联系其它学科,如语文、音乐、常识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本人教学经验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切还在探索当中。展望未来,争取通过努力耕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八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作文系列化训练,即使作文教学形成整体系列,按这个系列,分年级、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作文训练。
从目前的作文现状来看,作文教学系列化是有章可循的。因为现行的语文课本每个单元课文的后面都有一个“作文训练”。这个“作文训练”包括“作文范围”、“作文要求”、“作文提示”等。它的设计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每个“作文训练”都有一个重点。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呢?下面以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为例加以说明。
上课开始,教师告诉学生这次作文的范围是“写一篇借景抒情的记叙文”,并指出记叙文有记人的,记事的,也有写景的。那么这类文章以前学过没有呢?在学生回答“有”,并举出《白杨礼赞》、《井冈翠竹》等例子以后,教师给学生讲解如何借景抒情,即具体介绍借景抒情的两种不同方法:第一是情景分开,第二是情景交融。然后,教师指出借景抒情的关键是要“情景结合,感情真实”,点明重点。再指出借景抒情要注意三点:1、不要为写景而写景;2、景物描写要具体;3、恰当地运用修辞。
在讲述了借景抒情并明确重点以后,教师再具体指导学生作文。指出“情”往往是触景而生的。那么你看到以下的“景”会产生什么“情”呢?(或者说这篇文章要抒的“情”是什么呢?)教师板书作文题:《校园中的一角》。学生回答:本文要抒的“情”(也就是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赞美校园之美,抒发热爱学校、热爱老师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学生思考,要抒发出这样的“情”,必须借怎么样的“景”呢?学生(准备写学校科教楼的)回答,可写的“景”有:1、科教楼的壮美外观;2、科教楼实验室完备的设施;3、师生做实验时的情景等等。这时,教师再指出怎么样才能借“景”抒好“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情景结合,感情真实”。师生还可以共同分析另外的文题,如《家乡赞》等。
在进行了以上的作文指导以后,教师可再给学生读一篇范文,并作适当的评讲。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作者把景和情紧密结合了起来,有真情实感。
由于这样的指导具体而又重点突出,学生作起文来不再感到费力。有些学生写得得心应手。从这次写作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真情实感。有几个学生还写出了水平较高的文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再次点明借景抒情的重点,使学生在本次作文训练中自始至终把握重点,增强了写此类文章的能力。
当然,我这里谈突出重点,并不是指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其他的要求可适当地作一些提示。如讲到《校园中最美的一角》写什么景时,我就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详略得当。
总之,作文教学只要能按照“作文训练”的系列化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对学生的作文能力逐项进行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逐步明显提高。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1993年第9期)。
(c)上明语文网。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九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当前学生作文来看,内容十分空洞,出现成人化,显得十分干瘪无味。为什么呢?一个薄弱的环节就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
所谓生活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必须突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做到四个学会:
首先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的材料。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及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正如,巧妇难煮无米之炊。作为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无其不有。件件小事,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等许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高尔基曾说过:教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无处不有,在学生缺乏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好的素材将从身边悄悄的消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怎样帮助他们思考、观察和积累呢?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爱好去观察;有目的去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重点去观察等。采取合理的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更要学会思考、反思、展现观察的情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指导学生去整理、收集、提炼材料。比如:你印象最深的事?你心中有什么想法?有那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你做了一件什么真棒的事?笔者一次作文辅导中,当时学生对记一件事无从下笔,于是引导学生走进前几天,挖掘了心中的心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妈妈听旁人的话,委屈了他的`一件事。结果按照老师引导的材料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看法。写出的作文显得特别优美。在作文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善于捕捉有趣观察材料。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提高。
学会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作文。情境创设人李吉林老师:作文指导的功夫在写作前,并且主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写的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乐于用阅读词语,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养成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新鲜感的词语,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如:运用词语说一段话,运用书中的词语、句子描述一番景象。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抓住文中的图画等,让学生去思考、去描述,或者编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生活中学会体验作文的乐趣。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高自己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奥多海泊说:要写清楚,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且富有想象力,那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富有丰富想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结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有材料可挖,题目不能太死。要给予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如:我想说说----;委屈的一件事;我的弟弟;2020年后的我;我的小发明等等。在作文的要求上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感到畏惧,写起来会得心应手。真正在生活中感到作文的成功乐趣。
当然,学生在作文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学会修改作文。修改作文也是学生作文的素质的体现。叶圣陶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深切体验,不能自修自改,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师每次都代替学生改,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在作文时,还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每一次要鼓励学生围绕作文不同的要求去认真改,反复读,改到满意为止。培养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
对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思考,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5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 “一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
如在教学低年级应用题“一本书已经看了45页,还剩28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这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学生来讲,无疑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让学生分析想象思考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要适时加以“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起一本书,加做翻阅动作,边说已经看了45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有28页,怎样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我用稍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起来成整本书,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学关系,正确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中教师适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育教学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
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通过演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演示操作、动手实验、动态表演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学生思维。比如,(1)讲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四根相同的火柴摆一个三角形,学生摆不成,为什么呢?怎样的三边才能构成三角形呢?(2)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我设计了折纸游戏与乘方的奥秘,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20次,相当于多少层楼高?我抓住时机提出“乘方”。(3)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测量三个内角,计算三角形内角和,再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看看拼在一起有何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
(4)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位同学发一根60cm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矩形,问谁能弯的面积最大?(5)教学路程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遇”“追及” “相向”“同向”这些概念,我用flash课件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对于环形跑道中的相遇问题,我请两位同学在跑道上演示相向而行相遇,同向而行追及,使静态的应用题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化难为易。像这样,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演一演、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活泼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比如教学总体、样本时,我布置课前作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书面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我市某高中、某小学以及我校的各年级的'学生人数,视力低下的人数,并计算近视率。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展示调查成果,并适时提出问题:“可以调查全国中小学生的近视情况吗?”于是引出“总体、样本,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统计问题。
再比如:在函数教学中有一道选择话费方案的题目。我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请你结合实际设计一个合理的节省话费的方案。”课后学生很有兴趣地进入学习情境。在小组展示成果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包括:分钟通话费、包月通话费、网内通话费,如意通、神州行等问题,设计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问题之新颖,令我不敢相信。像这种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主的作业既是一种生活实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深入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能力,使数学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不同生活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讲小狗汪汪过生日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五指歌》的视频动画,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歌中进一步巩固了对1-5的认识。这时教师引出了今天的新内容6和7。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当前学生作文来看,内容十分空洞,出现成人化,显得十分干瘪无味。为什么呢?一个薄弱的环节就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
所谓“生活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必须突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做到四个学会:
首先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的材料。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及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正如,巧妇难煮无米之炊。作为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无其不有。件件小事,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等许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高尔基曾说过:“教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无处不有,在学生缺乏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好的素材将从身边悄悄的消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怎样帮助他们思考、观察和积累呢?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爱好去观察;有目的去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重点去观察等。采取合理的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更要学会思考、反思、展现观察的情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指导学生去整理、收集、提炼材料。比如:你印象最深的事?你心中有什么想法?有那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你做了一件什么真棒的事?笔者一次作文辅导中,当时学生对记一件事无从下笔,于是引导学生走进前几天,挖掘了心中的心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妈妈听旁人的话,委屈了他的一件事。结果按照老师引导的材料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看法。写出的作文显得特别优美。在作文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善于捕捉有趣观察材料。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提高。
学会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作文。情境创设人李吉林老师:“作文指导的功夫在写作前,并且主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写的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乐于用阅读词语,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养成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新鲜感的词语,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如:运用词语说一段话,运用书中的词语、句子描述一番景象。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抓住文中的图画等,让学生去思考、去描述,或者编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生活中学会体验作文的乐趣。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高自己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奥多海泊说:“要写清楚,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且富有想象力,那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富有丰富想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结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有材料可挖,题目不能太死。要给予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如:我想说说----;委屈的一件事;我的弟弟;2020年后的我;我的小发明等等。在作文的要求上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感到畏惧,写起来会得心应手。真正在生活中感到作文的成功乐趣。
当然,学生在作文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学会修改作文。修改作文也是学生作文的素质的体现。叶圣陶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深切体验,不能自修自改,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师每次都代替学生改,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在作文时,还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每一次要鼓励学生围绕作文不同的要求去认真改,反复读,改到满意为止。培养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习惯。
总之,作文教学关键要突出教学的生活化。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悟出作文的成功乐趣。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二
你对于教学,有什么建议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如何突出中心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参考作用。
1、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描写和点明题旨这两种突出中心的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描写将突出中心的内容丰富充实。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描写将突出中心的内容丰富充实。
学生能够运用描写的方法把突出中心的内容写具体。
本课主要采用集体讨论、范文引路、课堂评改等方式,教会学生通过各种描写丰富充实文章主要内容,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1、分发例文,静心阅读,认真思考:这篇《餐桌上的谈话》是否可以突出“父母关爱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的中心。
自从姐姐考到北京上学,每周五晚餐就成了我们全家最隆重的一件事。盼望着,等待着,周五如约而至。
“呦,闺女回来啦!饿了吧?饭菜都准备好了,咱们马上开饭!”于是,妈妈炒,爸爸端,不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我们一家四口团团而座。我和姐姐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哇!真香!我和姐姐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妈妈呢,一个劲地询问姐姐这个那个的,姐姐呢,耐心地一一回答了妈妈,让妈妈不要担心。
老爸倒了一杯小酒,妈妈不愿意爸爸喝酒,因为爸爸总爱喝醉。但我和姐姐为爸爸求情“妈,就让我老爸喝一杯吧,今天咱们不是都高兴嘛”。一听这话,爸爸乐了,“还是我闺女最理解我。”但姐姐还是劝爸爸平时不要喝太多的酒。妈妈给我和姐姐一人倒了一杯豆浆,还说:“饮料对身体不好,喝这个又暖和又营养。”我和姐姐点了点头。“来,咱们干一杯!”爸爸提议,我们都纷纷响应,那一刻,我们都很开心。
妈妈最担心姐姐在新学校吃不好,所以一直在问姐姐的伙食问题。姐姐呢,一点也不嫌烦,一一地告诉妈妈,妈妈这才放了心。尽管这样,妈妈还是不停地给姐姐夹菜,红烧肉呀,韭菜炒鸡蛋呀,都是姐姐爱吃的。正当我要调侃一下妈妈的偏心时,爸爸笑呵呵地说:“来,你的。”一块排骨落到了我的碗里。我笑了,大家都笑了。紧接着,妈妈也给我夹了一块红烧肉,我冲妈妈做了个鬼脸,说:“这还差不多。”
爸爸又询问了姐姐在新学校的学习情况,当得知姐姐周测考得不好时,爸爸一脸的平静,温和地说:“闺女,没事,别急!这不才刚刚开始吗?慢慢适应,一定会好起来的。”妈妈也怕姐姐因为学习的事上火,一边吃一边鼓励姐姐。姐姐也说,她有信心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让爸爸妈妈放心。而且还叮嘱我要打好学习基础。
一顿饭,吃了很久,聊了很久,欢声笑语,萦绕在我家的每一个空间,我爱这充满着关怀、尊重和理解的家!
2、集体讨论。
(1)学生将能够充分体现中心的语句勾画出来并简要分析。
比如作文第三段姐姐为爸爸求情,并叮嘱爸爸平时不要喝太多的酒,体现了姐姐对爸爸的'理解;妈妈准备豆浆,并告诉孩子少喝饮料,体现了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姐姐对妈妈的提问都能耐心回答,体现了姐姐对妈妈的理解。
(2)学生将能够体现中心但内容不够具体充实的内容勾画出来。
比如作文第四段“妈妈最担心姐姐在新学校吃不好,所以一直在问姐姐的伙食问题。姐姐呢,一点也不嫌烦,一一地告诉妈妈,妈妈这才放了心。”这个内容可以体现中心,但“谈话”内容不具体,不能很好突出中心。
《餐桌前的谈话》这篇作文,“谈话”是重点,所以只有将谈话的内容、谈话时的语气和表情等具体写出才能突出中心。另外,结尾处“我爱这充满着关怀、尊重和理解的家!”用直接点明主旨的方式也突出了中心。
通过具体的写作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1、示范修改第四段。
原文:“呦,闺女回来啦!饿了吧?饭菜都准备好了,咱们马上开饭!”于是,妈妈炒,爸爸端,不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我们一家四口团团而座。我和姐姐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哇!真香!我和姐姐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妈妈呢,一个劲地询问姐姐这个那个的,姐姐呢,耐心地一一回答了妈妈,让妈妈不要担心。
修改:“呦,闺女回来啦!饿了吧?饭菜都准备好了,咱们马上开饭!”于是,妈妈炒,爸爸端,不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好吃的,瞧,那鸡蛋炒西红柿,焦黄的鸡蛋绽开了笑脸,红色的西红柿乖乖地躺在盘子;还有那红烧牛肉,松软的土豆,嫩嫩的牛肉,冒着香喷喷的热气,还有……(细节描写体现妈妈的用心)
我和姐姐不约而同地说道:“哇,好香呀。”我们睁大眼睛看了又看,伸长脖子闻了又闻,“香!香!太香了!人间美味呀!”我调皮地说道。“老妈,您的厨艺好棒呀!”姐姐举着大拇指赞叹道。就这样,我一言,姐姐一语,把老妈夸得合不拢嘴,连连说:“小馋猫,好吃就快吃吧。”(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我们内心的惊喜,流露出对妈妈厨艺的赞赏,对妈妈的辛苦付出给予肯定)
“闺女,你今天几点从学校出来的?有伴吗?路上堵车不?……”妈妈一连串问了好几个问题,姐姐呢,放下筷子,笑呵呵地说:“妈,您就放心吧!我每次都和同学一起回来,我们约好放学就走,路上也比较顺利。”姐姐就像个小学生似的认真地回答着妈妈的问题。(将谈话内容具体展开)
看着姐姐认真的样子,我笑了,我们都笑了,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快乐的分子……(点明中心)
2、学生根据研讨结果和修改范文,自己修改第五段。
3、教师对学生修改后的内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点明主旨等方式突出“父母关爱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的文章中心。
引导学生运用描写和点明主旨的方法,充实内容,突出中心。
如何突出中心?
首先,根据材料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
其次,运用描写和点明主旨的方法将突出中心的内容充实起来。
强化突出中心的方法。
修改习作《餐桌上的谈话》。
1、尝试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丰富充实主要内容,突出中心。
2、600字以上。
巩固练习,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并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充实文章突出中心的内容。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三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牡丹小学(157000)。
一直以来,我和西牡丹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全面落实新理念、新教法的同时,十分注重不偏离语文学科特点的轨道。本篇文章就"语文教学怎样突出学科特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做法、或是反思。
1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人文情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人文情怀。因为语文教学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过程。
一次作文,题目是《××我想对你说》,批阅作文的时候,我发现竟然有33个同学的作文题目都是《妈妈,我想对你说》,而且作文中大都满腹委屈的讲述了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认真批阅以后我发现除了个别事情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以外,大部分都是原于他们对妈妈的不理解,而且个别习作还反映出他们对母爱的狭隘理解,认为妈妈为其倾其所有是理所应当的,丝毫没有感激和报答的心愿。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从别人那里索取爱,而且还不心存感激的话,就回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淡漠,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我决定以《感谢母爱》为主题,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
母亲抛弃了自己5年,她对母爱依然还那样心存感激。我想这就是人性的教育,学会感激,学会回报,也是语文教育的任务。
2语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通用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我十分注重关注“学困生”。(教学论文)“学困生”在课堂上经常坐冷板凳,充当陪读的角色。“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受到冷落,学习态度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主动探究。于是,他们越来越差,正像布鲁姆所说的:“三分之一学生由于缺乏与教师进行课堂交往的机会而真正变成了差生”。对待学困生,教师应特别关爱。发展性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为“学困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促进他们满腔热情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课文中的哪些描写能突出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很多同学都说到了:他下令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这样利于统一行动而且不留空隙,受箭面积大。这时我班语文成绩最差的郭良一反常态的高高举起了手,我怎么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激励他学习积极性的好机会。他说:“老师,如果把船连起来,掉头时,要转很大一个圈,多不方便。如果曹操他们乘机袭击,他们不便撤离,很有可能被人连锅端。”听了他的话,我既感到吃惊又觉得惊喜,顺势就说:“郭良说的有道理吗?请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翻验证。”班级里热闹起来,都急于对郭良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一翻理论,同学们一致同意他的说法很有道理,大家不约而同的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也在他的脸上看到了久违了的自信的微笑。“你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学生。”随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组织大家畅所欲言,说一说还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完善草船借箭的妙计,如果你是曹操,你能否想出一个好办法打一场反击战。双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一场有理有据的激战。创新思维不时的闪现。而这节课上表现最好,最积极的,莫过于郭良了。
这使我想到了,虽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没有优点的学生也是不存在的。承认差异,用差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也能成为教学的又一个角度。只要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减少课堂上静坐和听课的时间,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果在提出问题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不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下是暗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学生的思考会有深度吗?他们能获得多少“感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都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入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3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不可完全当配角。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重大问题,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过程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只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单纯地知识传授者、组织管理者转向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一下,哪堂好课没有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因此,证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的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会怎能样学,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业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而不回避问题。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加强提问的启发性,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盛夏的一个下午,记得当时我上的是一节语文课《秋天的怀念》,那已经是当天的最后一节课了。课刚一开始还很顺利,可上到一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却打破了班级原有的平静。我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情况刚有好转,又被走廊里的一阵骚动再一次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知道一定是家长来送伞了。此时,我已无法再让孩子们安心的上课了,因为我看到他们的眼睛都已望向了门外,正在寻找着自己熟悉的身影。无奈之时我也禁不住向外看了看,这时门外的情景却让我感到震撼。在一群家长之中,我分明看到了,我们班的一位残疾人家长,正艰难的跛着双脚在走廊里走着,由于雨下的很大,他的浑身上下已经全都淋湿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怦然心动,这才是对孩子生动的教育,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此时按预定的教学程序肯定无法进行下去,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翻阅一本教育杂志时看到的一段话:“当你的教学被某件事打断时,你有两种明智的选择:一种是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突发事件,然后把教学引向预定的轨道;另一种选择是把为你‘捣乱’的事为你所用,引入到教学中来,可能会带给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上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亲人挚真的爱,看看外面满身雨水的家长,手拿雨伞为自己的孩子遮挡风雨的家长,这不就是伟大亲情的最好体现吗?不正是这节课最好的课程资源吗?我何不利用这个场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呢?于是,我擦掉课题,重新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雨伞撑起一片天》,然后大胆的把家长们请进了课堂,让孩子们现场采访,现场谈感受。没想到,这个举动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像一颗颗晶莹的雨珠在教师里流淌。
4从封闭走向融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训练不单纯是课堂里的事,也不单是学校的事。”他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来自课内,70%来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指语文学科以外,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的隐形教育。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科学普及读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生活……经过认真筛选,都可以作为教育教学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突破单一的课本局限,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语文,坚持走“开放式”语文教育的道路,在长期积累、不断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环境是学者可以在其中进行探索和自己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互联网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家长、社会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能动建构主义的方式来获得的。因此,我们要尽力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领域,具备利用教学环境的能力,确保学习环境的安全性、探索性,并且使学生自主地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利用这些资源,并有多种机会,通过多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各类信息。
4.1创设校内语文学习环境。
把一部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为语文活动课,为语文实践提供时间保证,在班级组织课外阅读、日记欣赏、游览、信息早餐、古诗积累、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和书法、朗诵、名作欣赏、红领巾记者团等兴趣小组活动。学校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新闻发布会等竞赛活动。
每周五早晨课前10分钟都是我校信息早餐时间。所谓信息早餐就是根据国内外,或身边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闻要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表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今年初春刮起了沙尘暴,那一周一连几天都是浑沌的天气,星期五那天早上,下过了一场小雪,空气是清爽多了,但更让人惊奇的是,原来洁白的雪上却突然多了一层黄色的东西――一层细而均匀的黄沙。这一现象提醒了我,于是我一走进教室,就提笔将“沙尘暴”这三个大字用黄粉笔写在了黑板上。还没等我说话,下面的学生就已经怨声载道。我一看,这个主题我选对了。我鼓励学生站起来大胆发言,于是同学就把这几天看到的,以及沙尘暴给他们带来的烦恼都争着抢着说出来。就连我班平时最不爱发言的陈立文都抢着站起来,虽然他说的话不多,还有点结结巴巴,但他敢于表达的勇气还是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接着,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吗?还真有人知道,有从电视看到的,有听爸爸妈妈说的,有的当场拿出了当天的晨报,随着一个个同学的发言,班级也随之安静下来,我走进同学中间说:“你们都在想什么呢?”一句话,又使课堂活跃起来,同学们争着抢着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但很明显没有了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一直到上课的预备铃的响起,同学们才结束了这个话题。
短短十分钟,学生由说到想,由想到说,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班级内设置随时阅读、取用的语文学习资料,安排可以方便、随意地展示个人和小组语文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图书馆有足够的藏书,并能正常开放阅览。我校今年建立了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很快我们就能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了。
4.2营造家庭语文学习环境。
教师应与家沟通,求得家长的配合,建立家庭图书架,倡导家长挤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书报,并适当给予指点,并督促孩子每天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带领孩子参观旅游,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文化积淀,丰富语文积累。
4.3开拓社会语文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上课称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他描写道:我开始一课接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的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我跟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山坡上的小村庄,由于人们为了一己之私,滥砍乱伐,若干年后,砍光了山上的树林,虽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夏季,被洪水冲得一无所有。讲完此课后,我让学生走进自然,到北山,人民公园等树木浓密的地方走一走,去了解树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我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去调查周围的绿化是否令人满意。回过头来,我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一次别开声面的以《画出绿色,画出明天》为主题的活动课。我将活动课分成了识绿、赏绿、添绿、画绿四个环节。
活动中,同学们汇报了自己观察自然环境结果,结合查阅的资料说出了树木在生活中的用途,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之后,我为同学播放张家界、西双版纳、武夷山、周庄等风景名胜的短片,让几个小导游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观赏祖国山河的秀美,感知树木为我们带来的享受。然后,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播放了人们砍伐树木的短片,一棵棵树木倒下,小动物到处流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失去了树木,会给人类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氛围里我和同学们一起铺开地图,将手中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树贴满祖国山河的角角落落。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周围社区、街道绿化的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表达了自己对明天美好家园的期盼与向往。
我们从校内走进校外,又将校外资源用在课内,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形成了大语文教学观。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四
摘?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明、提升人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承担的职责。
古代文学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学好古代文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串讲”和“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应联系现实生活,把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爱古文、学古文,有效地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生活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凌孜在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在幼儿园、小学禁止教英语”的提案,其理由是:我们的孩子们连自己的母语都还没学好,没必要去学习更复杂的外语。
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仔细想想确有其深刻的道理。
我们确实应该先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我国优良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然而,古代文学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思想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导致很多的学生认为古文难、学古文无用、不爱学古代文学。
因此,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避免“串讲”和“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应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让古代文学教学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把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爱古文、学古文,有效地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
古代文学离我们很遥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大,但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从古至今却是息息相通的。
教师在教学时,应力求从古今文化生活的角度来切入,要求贴近平民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学生人性化要求。
像古代的沐浴文化、体育运动、中国民俗和传统节日、中国古诗文名句欣赏、中国古代烹饪技术、中国古代笑话集、琴棋书画和梅兰竹菊、书法和碑帖鉴赏,等等。
让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去感悟,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思考“如果你要使自己的建议被别人接受,你会怎样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在与人的相处中应该怎么说话、怎么做事。
古代文学中处处包含着生活的智慧,时时给我们现代人生活以启示。
很多的文学作品本身含有丰富的历史故事,而且这些历史故事大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讲解这样的作品时,要联系历史,让学生来讲述当年的故事,比如《过秦论》中就有很多历史故事,如“焚书坑儒”等。
让学生运用自己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去阅读,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记忆也将会很深刻。
二、作品讲读生活化。
在我们的课堂中,古文教学“串讲”和“满堂灌”早已习以为常,除了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之外,根本就谈不上去品味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而古文经典表现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反映了人间亲情至性,是古今生活中的你我他,真实而又贴近。
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品读、品味古文作品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鉴赏古诗词曲赋中抒发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去领略散文小说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去发现古文语言的无穷乐趣,去回味作品中所包含的酸甜苦辣。
针对教学特点,要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致力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古文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明白学习古文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为人处世所具有重要意义:厚积薄发,出口成章,提升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增强文化意识,传承琴棋书画等中华文化方面的修养;汲取精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陶冶性情,完善人性,净化灵魂,提升人格;活学活用,巧手翻新,为现代生活服务。
三、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古文。
现代生活中,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古代语言有许多内容仍然“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在大量地运用文言知识。
一是大量的成语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且看一篇《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钟鸣鼎食,逸兴遄飞、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物换星移……”不尽枚举;二是古文的一些称谓在生活中还在运用,比如“千金”“令爱”“令郎”“见谅”“贵庚”,等等;三是古文的一些特殊句法也越来越多地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中出现。
如“唯余马首是瞻”“何罪之有”“自尊、自信、自爱”,再如“万家乐,乐万家”的后一个“乐”,“健胃消食片”的“健”与“消”,“美容美发”的“美”都是使动用法;四是古文中的知识可以联系到现在的地理知识,如在文言文中山南水北称“阳”;山北水南称“阴”。
因为我国处在北半球,所以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就像从南边照过来,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可以被阳光照射到,所以成为阳面;而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光照射不到,所以称为阴;五是现今大量的对联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学习古代文学就会变得轻松、有趣多了。
这些古代语言生命力旺盛,要求我们的学生把自己的眼光投向实际生活,去寻找、去发现现实生活中运用文言知识、文言句式、文言词汇的实例,真正感觉到文言语言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激发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古文难学、难懂、无用了。
四、开展“1121古文活动”
在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倡导学生开展“1121古文运动”,即要求学生每人每天有机掌握一句古代名言、一首古诗和两个成语,学写一段文字(或一篇文言文)。
所谓“有机”是指记住的名句、名诗和成语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材料)。
主题类可以分为读书、惜时、理想、爱国、友谊、思乡等栏目,材料类可分为人物、景物、事件等栏目。
然后,根据一星期积累来的内容,可以连词造句、连句成篇,完成一篇运用好词、好句、好诗的“练笔”。
“1121古文运动”应贯穿古代文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模仿并运用巩固。
教师可以不定期抽查和学生互查的办法来督促活动成效。
开展“1121古文运动”,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它既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陶冶了情操,又在生活中养成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6).
[2]陈友康.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
[3]党月异.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新建构[j].德州学院学报,2007(1).
[4]王双梅.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进古代文学课程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4).
[5]徐建芳.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1(2).
[6]王洪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8).
古代文学教育价值及其教学的生活化研究【2】。
[摘要]古代文学教育既是对文学的传承和传播,更是一种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从古代文学教育的价值出发,同时浅析古代文学教学的生活化问题。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育价值;教学生活化。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考验。
古代文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文学的'教育价值。
古代文学教育可以将人文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和礼乐教育等等融为一体。
1、传承文化。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五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探究生活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于洁小学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灵山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灵山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于洁小学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灵山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7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六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因此,本文对将生活融科语文教学、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10-0223-01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走向生活呢?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有意安排,合理引导,体现生活中存在语文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这告诉我们:不要望文生义,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学生在看影视作品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呀。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总之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二、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端午的鸭蛋》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去超市选购咸鸭蛋,了解咸鸭蛋的主要产地,并观察咸鸭蛋的外形、颜色,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买两个咸鸭蛋。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咸鸭蛋,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外壳,观咸鸭蛋的内部形态、颜色,品尝咸鸭蛋的味道。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不仅增加了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三、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一个大写的.“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斤斤计较,经常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前不久我班上一位男同学因为书被别人弄在地上了,就大动干戈,纠集一帮人在操场里大干了一场。针对这种情况,在一次语文课上,我给学生读了《知音》上一篇这样的文章:一位姓陈的民营企业家,妹妹因车祸不幸身亡,在追究事故责任、为妹妹讨回公道的过程中,发现两位肇事者(也在事故中身故)的家庭十分困难,不但原分不动地归还了其中一位肇事者已付的4万元经济补偿,还以德报怨,出钱资助另一位肇事者的家庭。读完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并联系自己及周围的实际生活谈体会。大部分学生对这位企业家的宽容大度表示敬佩,都认为应该向这位大企业家学习,以前打架的同学自觉地站了起来对自己以往的行为作了反省,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教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要和班上的同学和睦相处。这种以身边切实的事例来开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语文教学“生活化”永远是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美国教育家华特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我们只有基于这条“地平线”,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方能托起语文教学这轮“红太阳”,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七
课堂上突出重点的教学,有助于教学中诸多矛盾的正确处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扎实把握,更有助于预防教学中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起抓的状况发生。做到教学重点的突出,不但是教师在备每节时,几乎都要认真思考的话题,就其范围而言,有一册书教学重点,有单元教学重点,有类似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这样的小重点等等。本文所谈的教学重点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材中的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教学重点是否突出的问题,下面就以计算教学为例,用正反两个方面,对同一课题(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26页“住新房”教学)而处理不同的两个教学案例片段,分析其教学重点的突出与否。
案例一:当学生经过分析明确事理关系抽出算式12×14=?之后,教者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讨其算式的得数,尽管与教材设计的3种方法的顺序不同,学生各自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这时的执教者感到是时候了,便非常满意的。
总结。
到:“以后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案例二:与前者不同的是,面对学生的不同算法,教者不是急于下结论,而是进一步的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法(横式与竖式)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意识的把横式的口算过程引导到用竖式的计算中去,最后强调的是用竖式计算,但用竖式计算也离不开横式的(口算)计算。
以上教学显而易见的看出后者的教学十分突出的优于前者,好在教者用抓联系的方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中也不难看出,突出重点的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零散的,而是有逻辑性的;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越学越多,而是越学越系统。
前者的教学,表面看好像教者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不然,正是最后的那句结语,恰恰偏离或冲淡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之所以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作为重点,就是因为是为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笔算打基础的。这个重点知识也不是经过学生的商讨后得出的,而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入重点知识。这里不是说“以后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句话说的不对,而是说没用到该用的地方。在知识点是平行的情况下,应该用上这句话。例如:对于解决问题中的分步与综合列式,教材中出现这样的字眼:“可以这样算”,“也可以这样算”。都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如果学生两种或几种方法都会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教者应该清楚,列综合算式计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里不强求一律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让教者清楚的目的就是便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再如:几何图形教学中求长方形周长的教学就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口算或估算的教学中多得很在此不胜枚举。所以这句话只要用对了地方就必须得用不可。
为了防止教学走极端的现象发生,还要提出的是:既然已经确定准了(竖式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那么学生的口算就可以不用教了。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影响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更影响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过关笔算也好不哪去。其实上面已经说了,口算与竖式计算有着必然的联系。象后者那样用抓联系的方法即突出教学重点,又把相应的口算融入其中,这样一举两得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过中要摆正口算与笔算之间的关系。只有重视口算才能谈得上加强笔算。换言之笔算是重点,口算是为笔算服务的。而两者又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教材以来,教学中部分教者对于学生的口算训练重视不够,因此学生的口算能力低,一组简单的数据口算本应该脱口而出,确慢慢腾腾。即使是在有人看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也算错题,例如课堂中的学生板算,正确率低。平时需要加强口算训练,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简算的把握,圆周率中1至10π的有规律得数等等,这些都是计算的基础,运用的好不但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更有利于计算速度的提高。为突出笔算这个重点服务。
(二)”教学重点则是乘加、乘减问题的解决。
突出教学重点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教研中我们非常欣赏执教者说过这样的一番话:“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我们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案要随着学生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有一位二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课堂教学进行不长时间就发现学生不用教,就能自己熟练的得出口诀,课前已经设计好的“顺着背、倒着背、对口令背”等教学形式就显得重复,这样老师不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深化于引导学生探究口诀之间规律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为学服务。按照学生需求进一步的突出教学重点。这样一来课前备好的课书写的内容60%不管用了,教者这种舍得把备好的部分内容放弃,根据学生的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教为学服务。同时还要注意到,承认以学生为主导的同时,有的时候还要以教师为主导,决不能放任自流的让学生牵着老师偏离教学重点跑的状况。教学中最忌的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不顾忌学生的课堂上的反应如何,教者一味的把自己备的那些内容进行完才算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有这样才心安理得,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至于学生买了多少帐,哪些学生买了帐,都不去考虑。这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教学。为了进一步说明教学重点的突出问题,再看下面两个教学实例。
1、三年级中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教学不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小数点一定要对齐”这句话,更重要的是理解掌握“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所在”。如果学生明白或者体会到“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这一道理的重点,才算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习知识。因此说学生理解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就意味着教学重点突出的到位了。像这样抓住重点的设计教学,学生学得的知识才是扎实的,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高,相对的遗忘率就低。但这也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当学生学完混合运算后,问学生“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就有些难为学生了,不是说这个问题不能回答,更不是有意识的回避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类似这样的问题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况且我们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华杯赛”选手。由此看来突出重点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究竟突出到什么份上,主要看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但是这里要提醒执教者,课堂上一旦学生提出混合运算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教师仅限于“这就是一种规定”的回答,这样的回答约等于没回答。执教者要清楚现在的学生就某一个方面讲知道的要比教师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妥善处理问题,可留课后作业网上查询,或者教师把这样规定的理由直接向学生表白:就拿二年级教材中6+3×4来说,如果规定先算加减、后算乘除的话,那么就要在算式中加上括号即6+(3×4),没有括号的算式要比有括号的算式简单些,更何况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需要先乘除、后加减的问题远比需要先加减、后乘除的问题多。借以满足好学者们的心理需求。
课堂上围绕着重点教学内容,教师不能把简单问题进行复杂化的提出,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朱玉民教授说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于刚刚跨进学校大门没几天的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这个重点知识的时,3+2=5学生已经算的很好,教者却提出“3只鸡加上2只鸡为什么等于5只鸡?”的问题,相当于“3+2为什么等于5?”,学生顿感茫然,片刻之后,终于有个学生举手回答了:“老师我知道,喂小米、喂谷糠”,出现啼笑皆非的尴尬局面。如果这个问题让我们成人回答会如何呢?无非是“因为3里面有3个1,2里面有2个1,所以加在一起就是5”,这样一种带有因果关系的对一年级小学生讲比较复杂的问题让其回答,教者是把学生看的过高,成人化的教学思想必须克服。
2、纵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对于每个教学例题的呈现,无不伴随着解决问题(课改前称应用题,当然新提法有新提法的含义),解决问题教学不单独设章节。执教者在把握教材的过程中,尤其是从来没有教过小学数学的教师,往往出现把握不住教学重点的现象。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的“小熊请客”教学,其教学的重点不容质疑的应该放在运算顺序上,而不是解决问题上。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偏离教学重点的表现是:在教学该例题的设计练习时,教师设计了大量的乘加、乘减问题解决,好像只有这样才算抓住了教学重点,其理由是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解决问题是重点教学。如果这样认识问题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认识有偏差。如果把握住编排体系的螺旋上升就能改变这种偏差认识。
把握不住重点的教学,一节课下来学生做的重点题目将会有限,根本达不到掌握运算顺序的程度要求,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许有的教师要问:从教材的本身,如何能看出教学重点?只要通览一下本课例题后面设计的练习题便可清楚的认识到,习题的绝大多数都是以式子题的形式出现,而不是解决问题(但也不排除少量的或者是半图半文的解决问题),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可以根据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穿插一点解决问题的题目是不为过的,什么事情都不能绝对化。至于为什么要把运算顺序作为教学重点,就是为了学生的以后学习小数混合运算、分数混合运算等打基础。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为例,教参叙述如下: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不难看出这节课教学重点,一是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二是分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的表述为混合运算顺序及相应的解决问题)。在考虑此两点都要兼顾的情况下,依据本班级的学生实际,还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该把重点向问题解决加以倾斜,其原因是看教参对重点的程度要求,为什么叫“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而不是“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因为混合运算的顺序对学生而言不是什么太新的知识,绝大多数的学生一点则通。
既然找准了教学重点,就要舍得在重点上花费时间。在教师的教学中,教者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创设了很好的举措,比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只列式不计算,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思维训练这个重点上;再如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常常拿出一个算式就要求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还有的教者对板书中的重点内容用红色粉笔加以标注,借以引起学生对重点的注意。
回顾新课改的历史已经十年有余,在用新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参考书编写方面如果能把单元、章节、每节课的教学要点,尤其是教学重点加以阐明的话,这样的参考书更具有可操作性,减少盲目性。特别是对新上岗的数学教师,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执教者看到教材中的某一幅图,重点不知从何入手,何谈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提高。基于这种情况,新教师就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网上请教,通过参加每学期一度的区、市级研训教师进行的教材教法辅导请教等,把教学要点特别是重点把握准,在上每一节数学课时,把握住了重点,就好比心中有了主心骨,我们的教学就知识而言才有方向性的把握。
这样看来,教学重点是由知识体系的本身所决定的。找准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读懂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来龙去脉。要求教师瞻前顾后的从大处着眼,坚持抓基础的原则;从小处着手,从具体的每一节数学课抓起。张弛有度的在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中,紧紧的抓住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有关知识展开教学,才能更好的突出每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八
[内容]。
――浅谈中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则是中师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顺利地担当起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开始,由于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它的特点认识不清,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应坚持以改革课型结构为重点,以写“一课一得”为主线,以改进考查办法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课型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学习教法,还要训练技能,指导实践。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尝试着采用以下课型:
(一)理论讲授课。这种课型重在理解概念,传递信息。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和掌握概念,称为日常概念;二是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熟悉、掌握有关概念,属于科学概念。如研究、理解、掌握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小语学科的性质、任务、基本功训练等。这是小语教学的纲,是难点,也是重点,需要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小学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形成的日常概念,精辟地、深入浅出地讲解。比如,学生对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感到深奥费解,教师就结合政治课上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常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再认识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神秘感破除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讲小语教学任务,先从字面上理解,再联系教学的典型事例,逐项加以剖析,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从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讲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重视搜集、积累和传递语文教改的新信息,还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帮助学生排疑解难,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1][2][3][4]。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九
文/胡晓荟。
摘要:英语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教学设计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二十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化学教学过程生活化对提高课堂效率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又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如何将化学课堂生活化,包括教学方式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与生活相互融合;实验教学与生活高度结合。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验教学;。
很多学生觉得化学难学,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但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身影,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所关联。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就是拉近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教学方式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门学科,教师是否能教好、学生是否能学好,与教学方式有很重要的关系。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传统、陈旧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型的化学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化学知识。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做的不仅是传授学生化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化学服务于生活。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运用生活区情境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化学教师要寻找合适的生活情境,并借助生活化的语言、现实生活当中的具体事物、多媒体等合理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教学氛围。如进行“磷”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鬼火产生的环境,让学生观察鬼火产生的.地方,燃烧时的颜色、燃点等,再向学生介绍人体的元素构成。让学生根据这些情况来考虑产生鬼火的条件环境因素,然后教师引出磷的概念[1]。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学习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相互融合。
课本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要想真正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就需要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紧密连接起来,让学生不再有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感觉。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内容,将空泛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融合,用有形的事物来支撑化学理论。
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容易被学生忽略,学生从课堂内容中找不到共鸣,这样就很难将化学学好。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多让学生分享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发现生活当中发现的化学现象。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度”这节课时,教师会让学生去回忆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哪些化学反应现象是特别快的,哪些化学反应现象是特别慢的,这样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也使课堂环节更具可操作性,更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将化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学生能够感受到实物,也就不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并且还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实验教学与生活高度结合。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拉近化学与实际生活距离的桥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或元素融入课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化学实验有了生活化的气息。与此同时,生活气息浓郁的化学实验能够有效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铁元素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如是实验:首先,拿出榨汁机将一个青绿色的苹果榨成果汁,这时苹果汁是浅绿色的;其次,将苹果汁倒在烧杯中静置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原本呈浅绿色的果汁变成了黄色;最后,往已经变色的果汁中加入几片维生素c,并进行搅拌,果汁又慢慢地由黄色逐渐变回了原来的浅绿色。在完成这一实验操作之后,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做出了解答:“苹果汁由浅绿色变成黄色是因为苹果汁中的二价铁离子被氧化成了三价铁离子,而由黄色变成浅绿色是因为维生素c将氧化生成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了二价铁离子。”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添加了苹果汁颜色变化这一生活现象使得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铁元素的相关知识点,并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探索乐趣。
除此之外,课后化学小实验、调查研究等活动都能够很好地将生活与化学内容相结合[2]。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也能够从生活中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
四、结语。
高中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抽象的化学知识能够从生活当中找到具体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当中寻找素材,将生活当作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课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运用,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展君梅.试探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07.
[2]郭儒.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现代交际,2016(2):225.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二十一
教学重点是指从教学目标出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指一门学科所阐述的重要概念、原理、规律、技能,是学科思想方法或学科特色的最集中体现。它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一节课所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重点,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面面俱到、平均使力,不仅难于操作,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面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教学重点进行选定和突出。
课程标准中只是平行列出了教学目标,教科书也是组织编排一些内容来阐释和落实这些教学目标,并没有说明哪些目标是教学重点、哪些不是教学重点,更没有说明一节课内容里哪些应该是重点、哪些应该是非重点。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分析,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确定,这也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必须明确教学重点,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这样得到确定:地位作用分析法、课题分析法、习题推断法、学情分析法。
地位作用分析法。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概念、原理、规律、技能就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可以从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
课题分析法。很多情况下,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就明确了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来确定教学的重点。
习题分析法。重点内容往往都是要求学生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因此,在教科书中,一般都对其配比了一定数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和巩固,并促进学生迁移运用,最后形成学科技能与能力。所以,分析教科书中的习题可以确定出我们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法。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知识本身的特点及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往往也是变化的,变化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实际情况。所以在"备教材"时也要"备学生"。
在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中,往往有几个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也有着不同特点,所以,突破重点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重点来进行取舍。
教材从“早期农业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方面叙述、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起源、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小农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树立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的唯物史观。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的思路如下:
一、在讲清楚中国农业起源知识点时,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内容,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
二、通过阅读指导法、演板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让学生牢固掌握“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基础知识;通过“中国古代,人们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这一问题的探究,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三、通过讲述法及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和教材的“学思之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理解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等知识,了解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当前生活的幸福感。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二十二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的最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学习兴趣,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比例尺这个内容时,我先设问:“在一张纸上能绘出中国行政区划图吗?大家想知道怎么绘吗?”在这种情境下,全班学生马上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有了这种欲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讨。
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发现问题,提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学法。
&nb。
[1][2][3]。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二十三
摘要: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是基于各学科的本质特征所提出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将数学教学引向宽广的生活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兴趣;有效教学。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只有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来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教学不再是枯燥而孤立地讲解知识本身,而是寓于生动而真实的生活之中,才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同时更能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素材中经过思考来提取数学信息,获取形象认知,进而上升为对抽象数学知识点本质属性的认识,实现理性认知。这样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的主体,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成就感,进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更大的学习热情。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一、从生活走向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坚持从生活走向数学,才能使数学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实现生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出新知的学习,引导学生调用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地来理解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认知活动并不只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源泉,可以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与饱满高涨的学习热情。从生活角度来展开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讲解,而是在熟悉的生活中展开,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熟悉的生活来引入,如比赛粉刷墙壁、清扫路面等,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的讲解、机械的灌输,更能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明白要想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就必须要先计算出墙壁与路面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围绕着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
2.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如果只是就知识本身来进行讲解,学生往往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些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只能是死记定理,硬套公式。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寓于形象生动的生活事物与活动场景之中,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来理解这些知识。如学习“克和千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观察生活物品的重量,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重65克,茶叶袋上印着200克,一包食盐的重量是500克,大米袋上印着25千克,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克和千克,并理清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测量一下身边物品的重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二、由数学走向生活。
学以致用,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要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要设计富有实践性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用所学课本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以激起学生更为强烈而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可以真正领会数学学科的本质与精髓。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亲自测量教室,计算出教室所要粉刷的面积,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化运用。又如,学习了“分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家长来整理房间。这是一个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增进与家人的了解,建立深厚的情感。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此富有实践性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达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认知,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服务于生活,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道德情操的陶冶、生活情感的丰富都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数学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新课改要求,是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高效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主,以生活为桥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构建富有生活化的魅力课堂,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7).
[2]罗海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8).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467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