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03:24:14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17篇)
时间:2023-12-11 03:24:14     小编:雨中梧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很多不同的选择和抉择。"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整体把握能力,将过去的经验进行全面梳理。"希望以下范文能为你提供一些总结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一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二

正所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唯有努力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世事难料,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成功。

曾国藩在教人用人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善于提拔人才,引用贤能,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真心为民。

对他的认识知之甚少,还没读懂这个人。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三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之名臣,近代圣学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后人称“半个圣人”。读《曾国藩家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齐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触到曾文正公不懈奋斗的一生。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厦之将倾,最终虽未能出将入相,但亦可称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讲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且要做一个“劳谦廉”的君子,后来又讲“倔强明强,崇俭虚心,豁达冲融”等内圣之法。

其次,在治学方面讲究“专恒”,曾文正公说:“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读经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计划好,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不必穷尽经义,避免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读完十三经。”教育子弟用功读完经书。他还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一,孝劳亦可也。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凡是自己亲自带领打的仗,是“屡败屡战”,而凡是他手下大将打的仗多数都是胜利的。石达开曾经评判曾国藩:“虽不善战,而能识拔贤将,规划周密,起事以来未曾闻也。”曾所编《冰鉴》即是观人识人之书。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若能善学善用,则对我们来说将是受用无穷的。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四

初读曾国藩,观其一生成就分为三层。一为自身修养,即内圣。以并不突出的资质,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完全是得益于自身不断的学习反思和修养!其次,是经世致用,或学以致用,即外王。虽然曾国藩思想中大多存在忍、让、耐、稳之类的想法,但他往往凭着极大的毅力最终达成目标,成就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事业。最后,我认为他的一大成就就是他所著所述所作所为对其家人和后世的教育意义,也就是他的成功轨迹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因此有人说,古代圣人都可敬不可学,唯独曾国藩可敬亦可学!也就是有人把曾国藩当成功学的原因!

另外,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基本上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五

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大意为:人的.气质,与生俱来,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造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读完此文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读书改变气质。曾国藩是一介书生,靠科举发家,最后权倾朝野。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谆谆教诲家人子弟要读书,“读书贵精专”,“须用困知勉行功夫”,“读书有一耐字诀”。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与“满腹诗书气自华”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现今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则把读书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二、立坚卓之志。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坚卓之志,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成大器。道理浅显易懂,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当今世界,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场中颠扑沉浮、迷失自己,理想和志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六

这世间有什么可以替代陪伴吗?我想大概没有。古时鱼传尺素,今人网络互联,在古今相间的特殊年代,李鸿章以书信与至亲之人相伴。李鸿章有许多兄弟,书中亦有不少劝诫弟弟的书信。小到日常琐碎,大到立身处世,他常常与弟弟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想法。“展信佳”“见字如晤”,与见面寒暄相比,书信是一件更为正式的事情。无论是语气还是遣词造句上都需要经过一番思量,而翻开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读来却不觉枯燥板正,与印象中曾老不苟言笑的形象有所不同。跟弟弟讲大道理,他以稻谷和钱币作类比,“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为这一群弟弟简直操碎了心,关于起床气也要叮嘱弟弟们“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也许是和亲近的人交流,曾国藩叱咤风云的一面不见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和自己身上流着同样血脉的家人的关切。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文人志士在知行上不得不意识到将所学用于实践的重要性。然而做任何事还需要有恒心。“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心即甚忧之。”曾国藩对于弟弟的担忧正是当下诸多父母内心的写照。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族形态中,耕读传家是经典的一条家训。历代文人墨客对于读书的心得浩如烟海,而曾国藩在书中一语道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打开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私以为书本给人最大的一个意义在于格局。书读得多了,心胸很难拘泥在一隅之地。人在遇到事儿的时候,隐约感觉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在书中你已经见过太多的故事和事故。所以为什么会说劝君莫惜金缕衣,而是惜取少年时。若是闲暇时有拎起书瞅瞅的习惯,可能坡子街派出所就不会有那么多轻生的案例,年轻的生命也不会以那么决绝的方式匆匆谢幕。

家书是一条轻轻的丝带,我在这头,爱的人在那头。看似柔弱无力的丝带藏着不为人知的家事与情深。西晋官吏李密向陛下陈说与祖母“区区不能废远”,曾老事无巨细的叮嘱和感念,也寄寓着其对于曾氏家族荣辱与共的责任感。在通信尚不发达的年代用于联络家人的特殊形式——家书在媒介融合的的当下也以新的生命形态存在。例如,微信潜在地消灭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家人之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愿景。视频电话功能的出现,更是让原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夙愿不再遥远。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七

最近可能是爱上了郦波老师,在听完他的王阳明和张居正后,又开始听《曾国藩家书》。其实,按顺序我应该接着听戚继光、于谦等明朝风云人物,但总感觉没有王阳明和张居正听得有味道。于是,开始搜寻郦波老师其他音频,发现了他解读《曾国藩家书》,突然之间,那种似曾相识的味道又回来了,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和以前一样,把这本书也买了回来,边听边看,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今天想谈的就是曾国藩长期以来的一个理念便是:家和万事兴。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的支持向来都是人们成就事业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家庭的和睦也从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尤其是在中国,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这条准则过去不变,现在不变,将来也不会变。

之所以会谈到“家和万事兴”,是因为在《曾国藩家书》中提到,曾国藩在给家中写信时,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他无论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总是在百忙中写信教导诸弟做人,督促他们的学业,尤其注重孝友耕读,绵延世泽。他说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孝,指回报父母的恩情;悌,指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间和睦友爱。孝悌之学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以仁心待人,以大局为重,才是贤者安身立命、成就大业的基石。

曾国藩有一次获得去外地当乡试主考官的机会,利用这次时机,曾国藩一下子就赚了很多钱,这比他当官以来的俸禄总和还要多,但曾国藩立刻就把这一千两白银寄回给了家中,还写道:六百两给家中还债补贴之用,其余四百两给亲朋好友改善生活。从这就足以看到曾国藩即便富裕,也仍未忘记亲戚。虽然其兄弟写信给他说这是自家钱,为何要补贴给其他人?更何况家中负债都有一千两。按照以往的脾气,曾国藩可能早就暴怒了,但这个时候,曾国藩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写了一篇长长的书信,告诉他的弟弟们:其不知家中负债这么多,那不如八百两贴补家用,二百两给亲戚改善生活,如果不行,一切由父亲决定。这还不够,曾国藩在写完这些信后,还不忘叮嘱自己的弟弟要好好写文章,练好书法,多给他回信,多增进兄弟之谊。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而曾国藩“自问此心,觉无愧于兄弟”。他这么说,也如此做,尽管曾遭温弟、澄弟、沅弟的误解,然一颗为兄者的热切殷重之心,无时不溢于纸间。弟有成则贺,弟有隙则谋;容弟误解己之为,但不容己纵容弟之错。曾国藩在诸兄弟之间始终是一位如严父一般的“好大哥”。

而如何才能做到“和”,曾国藩这样讲:“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苷庆,反之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存养之道多疏,后来辗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残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

从以上可看出曾国藩对齐家的重视程度,其重要性在于齐家是修齐治平中不可缺少之一环,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战略大后方。他这样对家人讲:“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而曾家却成为特例。曾国藩封侯拜相,两个儿子中,曾纪泽成为清末颇有影响的外交家,曾纪鸿有极高的算学天赋,是清末著名数学家,其第三四代也人才辈出,成为一常盛的百年家族。

放眼当下,“家”可能成了一种代名词,很多人认为只要家庭没有矛盾就好,忽略了家真正的意义。能看到这里的人,我知道少之又少,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一个家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很多所谓的育子专家都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我的老师,一直以来都只有一个。缺少父爱的人,是永远不可能健康地成长,内心的缺失往往成为了日后精神或心理上地障碍。现在的我,可能真不如曾国藩那样,有着对“齐家”高尚的感情,孤独、寂寞、感性,都成为了我的一种代名词。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去改变,去善待每一天,去好好以“孝”待母亲,以“诚”待家人。我希望如今这个家,能够成为我在未来拼搏上最温馨的港湾。所以,我很感谢《曾国藩家书》,让我能够真正读懂家的含义,也让我能够认认真真静下心来,做好眼前的工作,努力成为“家”的支柱。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八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儒家讲“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他在政事繁劳、军务紧张之际,总共写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万字的家书。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家教家训等各个方面。读《曾国藩家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家教家训,而且也让我增长了不少有关治家、治学、修身、立志、从政等方面的知识。

治家篇。

儒家认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并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学熏陶的曾国藩将此列入修身的准则,同时作为家庭团结兴旺的凝聚力。在他看来,荣华富贵的仕宦人家好景难长,优越的家庭条件是使子孙滋生骄佚的温床,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会兴旺发达,前程远大。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教导弟弟们,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要求子侄辈除读书之外还要室内和下田劳动,并且认为这是极好之事。兄弟情如手足,必将患难与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须团结和睦,互相庇护,相互扶植,休戚与共,“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人们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类的纲常信条,而应该还“孝友”之本来面目,赋予其崭新的意义。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也是一个胸怀四海,追求美善、笃敬事业的人,一个友爱兄弟的人,难以想象他不是襟怀坦白、肝胆相照、善于合作的人。

明清以来,科举取士的制度日趋腐朽弊陋,压抑人才,浪费青春,贻害匪浅。曾国藩参加科举还算顺利,但他却明确认识到“此中误人终身多矣”。他期望于弟弟们的,不在于科名的有无,而是孝悌为瑞,文章不朽,要真才实学,不图科举虚名。这些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务大、务远、务实的思想作风。

他还在信中跟弟弟们讲治学修身之道,妙语连珠,感染力强,例如“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为学譬如熬肉”,“用功譬如掘井”,“但取名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均十分贴切深刻。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点,是基矗曾国藩在他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有关“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们能够仿效。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历来是人们的准则。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曾国藩在信中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告诫弟弟们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对后人也同样会有深刻的教益。

立志是成材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凡成材者,都是有志者;凡平庸者,都是无志或志短者。要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要树立远大志向,同时还须具备坚强的性格。曾国藩自办理军务以来,既要对付强大的太平军,又受到地方实力的排斥、攻击和朝廷的不信任,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忍辱包羞,屈心抑志”,用一个“忍”字诀应付险恶的环境,在与太平军的战事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奇迹。

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机钻营,耿直不阿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曾国藩则敢于在新君即位之际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将个人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读《曾国藩家书》,知荣明耻、惩恶扬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氛围,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九

前段时间在好友的推荐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铁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把曾国藩家书看完了,感触颇多,他之所以这么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时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劝诫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面对面在和曾老对话,从他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其实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继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写日记了,曾老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人无完人,他年轻时也犯过很多的过错,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别人看来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却依然低调谦虚,才有这样的成就,我有个同事他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坚持写了好几年的日记,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从开始写日记开始,已经写了几个月了,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时候还挺好笑的。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十

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公对此独到的见解,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能够效仿。他告诫亲人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教诲亲人立志有恒,力戒自满。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浅。

在曾公的眼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声望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长久依赖着它。其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他笃学力行,老而不懈,规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同时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有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曾公以立德为先,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无论在哪个年代,“德”都是居于第一位,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为警钟长鸣。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十一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平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千秋功过任凭说,但是,上面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动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教导。何时能过时?何人有异议?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伟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不算伟人,但是,他的这些谆谆教诲理所当然地彰显了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做人修养。一读深思,再读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以至于还想读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自己的量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十二

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曾国藩家书大致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为人处世方面

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二、在持家教子方面

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论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三、在治军用人方面

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四、在战略战术上

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成功的思想,而我们从他的这些思想中解读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勤奋刻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在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要做到诚信待人,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获得人脉。

读了曾国藩家书,我受益良多,以后会更加努力!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十三

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终于看完了这本长篇。读这本人物传记类型的历史小说,收获颇多。人物传记总是让人从他人的人生中看到世事之多变无常,也如一面镜子可照见自己的人生。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平太平天国之乱,后又在官场中抉择,保身立命,不越藩篱一步。倡洋务,办书局,虽一介书生却戎马半生,官至两江总督。

他善于自省,即使是垂垂老矣之时,写日记的习惯也是只要拿得起笔就仍坚持。他在反省时曾写下这样的一段话:

“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他善于识人用人。他自认在带兵打仗方面,既无才能又无经验,所以不断告诫自己让手下将才充分施展其才,并不断发现、物色人才。筹建水师时,启用落魄书生彭玉麟,此人德才兼备,为平长毛之乱立下不朽功勋。左宗棠在曾国藩迟暮时与之冰释前嫌,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

曾国藩在靖港惨败时也曾想过轻生,在家国与个人之间也曾进退两难,在风云诡谲的封建王朝末世之下仍心忧于救亡图存,在每一次困厄时都凭着自己坚守的“道”坚持下来。

即使合上书页,曾国藩的一生仿佛仍历历在目,精彩而又跌宕。虽说我还是读得不够精,但仍然学到了很多处世之道。也许当再经历一些世事以后会更有感触吧。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十四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为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研读,读后感触颇深。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十五

仰首你的风骨当代政坛上两位针锋相对的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曾经同时推崇一人,毛泽东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他的学生则评价其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就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有一个故事写少年时期的曾国藩:某天晚上,夜深人静,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反复背了好久还没有背下来,他就一直背诵此文。没想到房梁上趴着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觉后下手,听着曾国藩一遍遍地背诵,小偷早已烂熟于心,而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终于忍不住跳将下来,训斥道:“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扬长而去。且不说这则笑话的真实性,但文中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却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其以中等资质创伟世之功。

曾国藩自1842年十月初一日立志写日记,并誓言“终身不间断。”其后无论是悠闲的翰林院、无论炮火硝烟的前线阵营、无论公务缠身的总督府,直至其生前的最后几天已拿不动笔了,曾国藩从未一天间断过日记,他的日记并未流水账,而是写自己的“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每天反省自己过失。其意志,硬似钢铁;其修身,志如坚冰。

要论当今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当数《曾国藩家书》,书店、超市、车站、机场甚至地摊,只要有书的地方都能见到《曾国藩家书》,各种版本,反复印刷,无需广告宣传、不要签名售书。《曾国藩家书》收集曾国藩写给家人的家信共780多封,如果说读唐浩明的《曾国藩》让人热血沸腾,那么读《曾国藩家书》让人肃然起敬,文章没有瑰丽的词语、没有雄奇的章句,却字字珠玑,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关于修身、关于齐家、关于治学、关于为人处世……家书中,曾国藩对兄弟子侄反复强调戒骄戒惰、克勤克俭,“知之非艰、行之惟难。”最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在他的这种家风传承下,其后人历经八代,一百六十多年,家族中人才辈出,成为教育、医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行业翘楚,且低调而不张扬。孟子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苦心的兄长、严慈的父亲。面对亲人,曾国藩化作一江春水绕指柔。书真是个好东西,能让你穿越时空垂首恭立于圣贤旁边,静听其谆谆教诲,醐醍灌顶。

读一本好书,如择一良师、如交一益友。曾国藩有一封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国藩知人善用,且用人不求全责备,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他提拔重用了一大批优秀能人,彭玉麟、杨岳斌、郭松焘、沈葆桢、李鸿章、容闳…都是当时政治、军事、科技方面的中坚,他的幕府中人才荟萃,甚至超过翰林院,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嫉能妒贤”,只有“见贤思齐”。

当时堪称有诸葛之才的左宗棠屡建奇功,颇为自负,一天,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共同好友欧阳兆雄看望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左宗棠扬言曾国藩不如自己,欧阳兆雄则说:“带兵打仗,曾国藩或许不如你,但识人用人却强过你几倍,曾的门下人才济济,你的楚军除开你这个统帅外再无第二人。谁不如谁,后世自有公论。”说得左宗棠哑口无言。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时时攻击引起当时政界的普遍不满,于私,左宗棠与曾国藩八年不相往来,于公,左宗棠西征,曾国藩将湘军中最强劲旅刘松山的部队派出增援,粮饷及时保障,当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朝中大臣评价:“左宗棠建此大功,可谓西北第一人。”曾国藩补充道:“岂止西北第一人,当属全国第一人。”话传到左宗棠那儿,左宗棠听后既感动又惭愧,终于低下高傲的头,主动写信给曾国藩冰释前嫌:“…三十年交情,尽在此中: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人低为王、水低成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曾国藩以大海般胸襟,广育英才、风云际会,可谓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曾国藩在家信中对子侄们说“男儿不可懦弱无刚,必需要有倔强之气。应在自修处求强,而不可在胜人处求强。”一生徐图自强的曾国藩,从不去与别人争强斗狠。曾国藩建立湘军,严军纪、苦操练,一介书生,率领湘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卧薪尝胆、刀口舔血,咬紧钢牙不服输。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历时十年,湘军从建立之初的五千多人、备受正规军歧视,到的拥兵三十万、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曾国藩以徐图自强荡平天下,其势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时时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手捧《曾国藩家书》,如临湘江、如立长江,俯首间一枕清流,生生不息,仰首间你的风骨,薪火相传。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十六

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大意为:人的气质,与生俱来,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造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读完此文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读书改变气质。曾国藩是一介书生,靠科举发家,最后权倾朝野。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谆谆教诲家人子弟要读书,“读书贵精专”,“须用困知勉行功夫”,“读书有一耐字诀”。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与“满腹诗书气自华”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现今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则把读书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二、立坚卓之志。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坚卓之志,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成大器。道理浅显易懂,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当今世界,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场中颠扑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十七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5523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