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04:33:37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模板19篇)
时间:2023-12-11 04:33:37     小编:碧墨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字表达形式,总结是对已有知识、经验和成果的归纳和总结。总结时应避免重复和啰嗦,要言之有物,抓住重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行业前沿信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一

本学期根据总校和学部领导的工作安排,担任高一年级172、176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这学期的语文课的的教学任务是必修1和必修2的两个模块的内容。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期初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以及教材的编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落实中不断调整完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高一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对将来的高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将学习中遇到的已在初中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然后联系所学到的新的内容,做到温故知新。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严格按照学校的总体教学要求和目标去组织教学,抓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学期初,总校和学部都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了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这是教学工作的纲,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了切实地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从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到课后辅导,考试等都严格认真地去按要求和标准去做,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教的方面给学生的学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三、尝试“先学后教”的方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容量,丰富活跃了语文课堂。 我校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而,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通过上网查找和自己制作语文教学的音像资料和课件,使无声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宝玉挨打》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先播放了电影《红楼梦》“宝玉挨打”的片段,营造出一种氛围,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效果就好多了。许多课文的学习,我都播放配乐朗诵,给学生一定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的活动,促进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 课外,还建立了《成语积累本》《查漏纠错补缺练习簿》《日知录》等,做好语文的学习积累,开展语文背诵比赛,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组织成立了中学部文学社,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在校刊上发表作品,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中学语文资源站”发表,目前,已有20多篇文章在网上发表。

六、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现在的在校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每一节的培优辅差课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七、以高考为方向,强化高考意识,明确奋斗的目标。

高一的学生对高考都比较陌生,为此,我就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介绍高考的状元经验,学习方法,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使学生及早的对高考有所了解,明确高考的题型,树立高考的意识,做好准备。 总之,高一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的完善。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二

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近几年,我们的语文课打破了“一本教材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理念,上升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创设者。尤其是现代媒体的综合使用,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也开始逐渐活起来,靓起来。今天我想就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前3分钟创新表演,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锻炼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能满足学生萌动的表现欲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自觉参与。表演内容的选择非常广泛,但力求要和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可以讲一个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伟人的故事;可以配乐朗诵一首中外名诗或一篇优美散文;可以讲一句我最喜爱的名人名言;可以讲述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最受教育的某件事或某个人;可以以“环保”、“奥运”等为话题演讲;可以讲我最喜爱的一本好书、一位作家;还可以对对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为了这3分钟的创新表演,往往要花上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准备,从材料的搜集、筛选、准备到课前展示,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充实自我,提高进步的过程。3分钟的表演,为学生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创造了有效空间。每天的课前3分中,同学们都能欣赏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在欢声、笑声、掌声中获取知识,增长技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记忆是任何学习的基础,且中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旺盛阶段。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多读,多背。规定初中阶段背诵古诗文不少于80篇。因此,可以经常开展“接背名诗佳句”、“课下注解”、“成语接龙”、“名家名段”,“经典格言”等比赛。各组选手抽签产生后进行现场pk。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背得最多。慢慢地,学生在每天晨读,课间聊天,回家路上,睡觉之前……逐渐养成捡拾零碎时间背诵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古诗文和优美词句,而且还可培养学生背读,积累古诗文的好习惯。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善于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出符合不同层面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如:哪些问题适宜抢答竞赛;哪些经典片段适合朗诵比赛;哪些问题值得进行现场辩论;哪些文章适合缩写,叙写或排练成课堂短剧……教师都应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实际去引导。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自信的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

记得在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还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捕鸟的动作,班上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顿时神采奕奕,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先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可是因为过于紧张,“竹篓”翻了,“捕鸟”失败。同学主动帮他分析原因,吸取教训,鼓励他重试一次,结果第二次表现非常完美,得到全班同学的热烈的掌声,他从而也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这些竞技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意识,进取精神,锻炼思维,提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特别是农村校,过寄宿生活,课外资料又少,这些原因往往造成学生的视野狭窄,语文水平低。课外的补充就显得重要了。教师就要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因此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简单抄写性和重复性作业最好不留,最好多设计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扩大学生知识面。如:学孙犁的作品《芦花荡》后,引领学生欣赏孙犁“一字不该”、“惜墨如金”、“淡泊名利”这三则轶闻趣事,学生从中可以窥见孙犁高尚的灵魂和品质。同时,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孙犁的另一作品《荷花淀》,扩大阅读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语文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要在学习中为学生打开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学生的所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上所获,还要课内带动课外,让课外成为课堂的补充和延续。

每周一书,即每周全班同学都以某一话题为中心,完成一篇文章,然后经语文老师阅读通过后,由课代表装订成书,再由班里善于画画的同学设计制作封皮,这样每周一本新书就会如期而出。如:《智慧的故事》、《读后感》、《我最喜爱的一本名著》、《莲文化的魅力》、《请您聆听我得心声》、《让世界充满爱》等。学海无涯,学以致用,贵在持之以恒。

手抄报是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学生直接参与编辑、撰写、制作的全过程,深受学生的喜爱。每月要求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主题完成一张手抄报:比如教师节,庆国庆,绿色环保、迎奥运、交通安全、文明礼仪等。手抄报从资料的搜集、主标题的确定、报刊的整体设计、后期制作完成,能较大程度上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升阅读品位,拓展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三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让我们看到他为改革当时封建思想、官僚习气浓厚的北大,有针对性地向青年学子提出三点殷切期望。蔡元培先生在演说中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他对青年学子的教导,对我们还有教育意义。

《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集会上发表的演说。他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号召黑人同胞用合法手段争取正当权益。让我们从中感知到美国黑人生活的某些侧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现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革命导师恩格斯在挚友葬礼上发表的悼词。悼词将革命导师马克思一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的贡献,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富有感召力,让我们今天仍然从中感知到革命导师的高大形象。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演说的整理稿。他分为五个阶段叙述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状况,进而指出科学发展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有说服力地预见了中国21世纪科学发展的光明前景,让我们为之振奋。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体会演说辞的一些特点。这些篇章都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艺术手法运用适当的特点,此外,还有融合自己人品、学识、心胸、气度于演说辞之中的优点,因而能以自己的激情,鼓舞听众情绪,唤起共鸣。

学习时,讲究方法,突出重点:一、了解文章背景,明确其针对性;二、把握文章主旨,揣摩其中情感;三、体味语言运用,学习表达技巧。

学习本单元的文章,我们深切感受到演说辞所特有的雄辩之美。

雄辩从哪儿来呢?从本单元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雄辩首先是从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取信于人、不夸夸其谈中来,其次是做到了逻辑推理严密、语言表达严谨,然后是运用了适当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学科教学工作。按照学校领导本专业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结合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本人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辛勤的耕耘,无私地奉献。现在,这个学期又在忙忙碌碌中结束了,下面我就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我热爱语文教学工作,认真学习相关的的教育教学理论,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要求,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做到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这样使得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作业方面,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1。

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为进一步提高各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成绩,我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着力做了以下工作:

一、激发兴趣,建立对语文的全新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只停留在作业和应付考试的层面上,因此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当务之急。从期初起我坚持向他们渗透“生活处处皆语”的理念,力求将课上得灵活轻松,设计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课,让他们感觉“语文是一场游戏,语文是一种情趣,语文是一种智慧,语文是一个美丽奇妙的世界”,消除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恐惧和厌倦。

二、引领体验情感,塑造健全人格。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确定为三维目标,这一维度不仅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还要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且让学生拓展阅读名人传记、成功人士的故事,给学生播放短小精干的优秀文学作品的mp3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发学生围绕“理想从何起飞?”等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通过思考、辨析,明确奋斗目标,规划人生道路,塑造健全的人格。有些单元,其主题是情感体验,我们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精心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学知识、学技能的过程中,深切地体验各种情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个高尚的人。

三、注重培养实力,严格要求课文背诵默写。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品,特别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文章。基于此,我一直严格要求学生背诵那些必背书目,要求他们必须通过背诵默写过关。这些文章的背诵,有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对他们自己的作文写作也大有裨益。针对现今高考有默写的考题,我在学生背完课文后,我还组织他们全篇默写,加深印象,记住字词。

四、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是职高语文教学的要求,多年来,学生注重的只是写和读的能力,忽略了说的能力的培养,而说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处世尤为重要。因此我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预备铃后每节课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按学号轮流;开展科学活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搜集学习资料,积累语文知识,感悟语文的魅力。

五、作文训练,循序渐进。

作文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半壁江山,所以在升学班语文教学中得高度重视并从高一抓起,一是训练每个学生都作文过关,二是培养好写作能力优秀的学生。在本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课堂作文训练,二是课外阅读和作文能力分点训练。高一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按照“突出的中心”——“切当的选材”——“巧妙的人物设置”——“漂亮的结构”——“生动的描写”——“适当的详略”——“真挚的情感”——“巧妙的点题”顺序进行,每一步力求训练到位。

当然,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五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613)、高三(614)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上学期语文成绩情况来看,高三(614)班的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高三(613)班学生从上期成绩上来说是相对好的,但对那些基础知识还需要多细心些。

思想状况方面,高三(614)班有2/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认真刻苦,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不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高三(613)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有个别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知识目标:全面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有关知识,熟记文言文。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的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论文的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除此而外,还要从10月份开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

高三语文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论文的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和外国诗歌、散文,重点是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演讲词、序言的语言。欣赏诗歌散文、演讲词、序言的艺术手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的思想。

本学期在教学中仍沿用目标教学法开展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做好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四个步骤,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教改措施: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公民,不会自学,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基于这一认识,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学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2、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教学实际中的创造性。

1、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2、多阅读、查找资料,订阅专业报刊。

3、多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l。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3、对学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学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4、充分了解学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顾及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周次授课内容。

1分册复习、测试。

2、3分册复习、测试。

4、5汉语字音复习。

6、7汉语字形复习、作文复习。

8、9正确使用词语复习。

10、11辨析并修改语病复习。

12、13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14、15文言复习、会考模拟测试。

16、17诗歌复习、会考模拟测试。

18、19总复习、会考模拟测试。

20、21、22总复习。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六

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技巧及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以便为后续学习应用性打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整本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侧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本单元学习的这些文言基础知识与能力都是阅读鉴赏古文必不可少的装备,是学生学习整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的基础部分,更是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点学习任务。所以以本单元为突破口,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以后学习各类奠定文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这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想办法把抽象繁琐的知识具体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总结。

1.三维目标(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转》《战国策》《史记》等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比如: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人物性格特点。

2.具体实施(分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了解《左转》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学习本篇中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了解《战国策》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分析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鸿门宴》:了解《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对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人物性格特点把握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及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重点:教会学生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的叙事脉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与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烛之武退秦师》: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精彩的人物语言。

《荆轲刺秦王》: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领会荆轲的英雄精神。

《鸿门宴》: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朗读法,让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材、多媒体、音频、视频等。

《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

《荆轲刺秦王》:2课时。

《鸿门宴》:2课时。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七

xx本学期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我担任了高一年级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这学期的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必修1和必修2的两个模块的资料。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本事,学期初我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一样层次,以及教材的.编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落实中不断调整完善,到达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高一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十分重要,这对将来的高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将学习中遇到的已在初中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然后联系所学到的新的资料,做到温故知新。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经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期初,学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了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这是教学工作的纲,应当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了切实地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我从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到课后辅导,考试等都严格认真地去按要求和标准去做,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教的方面给学生的学供给了切实的保障。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取性是很重要的,仅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本事。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经过自我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能够加深印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进取性。

我校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经过上网查找和自我制作语文教学的音像资料和课件,使无声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梦想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雨巷》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排演了一个小话剧,营造出一种氛围,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效果就好多了。许多课文的学习,我都播放配乐朗诵,给学生必须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我还经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取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课外,还开展古诗词背诵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并帮忙学生养成课前听写、背诵古诗词、讲述小故事等习惯,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本事。

此刻的在校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一样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高一的学生对高考都比较陌生,为此,我就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介绍高考的状元经验,学习方法,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使学生及早的对高考有所了解,明确高考的题型,树立高考的意识,做好准备。

总之,高一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我既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的完善。我相信:只要能在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关系密切融洽,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工作恰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我们就能落实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伟大构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继续进行语文教学工作的深思,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将自我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八

摘要:近年来,在多种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

作为心理障碍出现情况最多的高发人群,大学生所受到的压力一般来自于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其本身等多个方面。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来缓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减轻其心理障碍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音乐欣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音乐欣赏是如何影响其心理健康及其措施。

关键词:音乐欣赏;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正面影响;措施。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对音乐的旋律、主题进行欣赏,来实现音乐与人心灵的交流。

也有的学校会利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达到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

事实上,音乐欣赏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需要,而且对于有效地调适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预防甚至治疗其心理疾病,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压力的影响,大学生们不可避免的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使他们逐渐的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

目前,全国高校对新生入学后将会做一次心理普查,普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逐年上升,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进步。

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堪忧。

因此,很多院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专门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是一味的选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漫长且效果不明显。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高效合理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利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发挥其在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解决大学生压力过大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障碍问题,通过音乐欣赏进行保健的方法应运而生,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保障。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生活环境使其不仅仅经受着学习、人际关系处理等校内生活带来的压力,还同时面对着交友、择业等社会方面以及来自家庭等各个方面压力。

其主要面对的压力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适应新环境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作为大学生,所面对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常常会引起其困惑、矛盾的心理。

初进新环境的无所适从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在一个不同于高中封闭式管理的新环境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与身边的同学交往及和谐共处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从而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困难,产生困惑、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

(三)就业择业所带来的压力。

大学三年转瞬即逝,在大多数人还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要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情况,且随着各大高校扩招的开展,大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致使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甚至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不安,这些种种情况所带给大学生的压力也是不容小觑。

二、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音乐是作为大众进行休闲放松最为普遍的一种娱乐方式存在。

它不仅仅带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并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音乐不仅可以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还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使人能够以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去缓解过度紧张的身体与大脑。

主题音乐欣赏其本身就是一个进行第二次创造的过程,即人们在对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会对音乐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和感官刺激,在人们对音乐的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主动的释放自身的情感和感知,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

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在一个个体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在以智能为前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能够良好的表达自身的个性、处世能力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一种综合。

现阶段,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有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催眠暗示疗法、森田疗法、精神疗法、音乐疗法等。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疗法的主要措施为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式。

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音乐欣赏就是通过给接受治疗的患者播放音乐作品,在聆听享受的过程中逐渐的与音乐融为一体去感受音乐所富含的情感,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与压力的释放。

音乐欣赏的主要特点有:1.音乐欣赏能够引发大学生在情感与心灵上双重的共鸣,促进大学生释放那些消极的情绪并从中获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2.音乐是能够最为直接且最为高效的直击大学生的心灵,因而更为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3.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是无限的赋予人无尽的力量。

美妙的音乐、动人的旋律、婉转的曲调相辅相成,巧妙结合,在无声无息中感染大学生的情感,调节抑郁的情绪。

三、音乐欣赏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与途径。

(一)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表达出对不同类型音乐所感受出的情感,从而能够培养出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的学生,使其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各大高校需要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从而能够及时的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大学生学习并掌握有关音乐的知识,并通过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无尽的力量。

(三)通过多种课外辅助形式的欣赏措施进行调整大学生的生活多姿多样,且现如今的社会各种电子设备极其发达,大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电视、电台,电脑等多种媒介所传播的音乐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

音乐是进行自我表达并且释放自我情绪以及感知世界的最好的途径之一。

而情绪则是心理各种复杂的消极、抑郁情绪的堆积,只有通过合适的方式,运用合理科学的办法将这些消极的、阴暗的感情给散发出去,才能归于平静,因而需要一个平台,而音乐欣赏则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泄的出口,为其释放压力,寻找自我。

参考文献:

[1]赵丹,倪娜.音乐欣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及措施探讨[j].青春岁月,2016,09:95.

[2]曲晓琳.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3]喻方.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九

试题知识含量增加,这种增加带给我们哪些思考?举例说一下。

第13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由过去的4分增加到6分。这是一道纯知识题,考查内容为《贾谊·过秦论》、《孔雀东南飞》、《李贺·李凭箜篌引》、《姜夔·扬州慢》,涉及到古文、诗词,两汉、唐宋,范围更宽,难度增加。从实际情况看,失分也应比较多;当然我们可以预期,题目的区分度也会比较好。知识因素含量高的题目,例如考查字音、字形的题目,一般来说,区分度都会比较好。这也反映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性。但是,我们也有必要注意它的导向性,权衡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第13题要求默写的八句,基本都不属于一流名句,不是中华文化中最精粹的内容。学生即使在备考前强化成诵,也难以成为持久记忆,除了专业人士,大概谁也不会凝定为持久记忆。背诵默写,是需要理解,需要兴趣的,是需要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有机结合的。名句在流传过程中能成为一流,不是谁册封的,正因为这些名句易于理解,富含兴趣,相当程度地活跃在现代人的思维、语言中。不错,第13题的确在语文教材和《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范围之内。可是,如果能够把《考试说明》划定的篇目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尤其在单纯为了默写分数,完全脱离理解、兴趣和鲜活的思维和语言应用的情况下,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语文老师往往会圈定一些重点,一流名句会被囊括在圈定的重点范围之内。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圈定重点呢?一是考虑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实际,二是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以此充实、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这第三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实践。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也能应用,娴熟地引用名句,形成论证的力量。但他们的默写成绩并不乐观。

固然,语文老师的目的是分数,但学生也会在分数的驱策下不自觉地丰富语文积淀。现在试题突破“一流名句”的范围,突破了老师圈定的重点线。在这种导向下,一部分同学要占用大量时间完成《考试说明》的要求,而并无多大语言积淀的意义;一部分同学,或时间,或精力,或兴趣不逮,索性放弃。毕竟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已沦落为弱势科目。现实中,高考几乎是高中学习的唯一动力——令人惋叹,令人不满,甚至令人愤怒,但这是现实,我们不能不充分顾及的现实。

二、《合欢树》阅读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05年北京高考阅读题《合欢树》在文学鉴赏的要求上可说是跨出了一大步。这一大步迈得考生们极不适应,本来已经让学生最为头痛的大阅读,这次更应是答得惨不忍睹。

1、首先,看阅读文本的选择。

前三年北京高考的阅读文本,更体现出理性色彩,说理的意味比抒情浓,作者的情感没有那么含蓄和深沉。这次在文本选择上完全不同,选了一篇意蕴很深的真正的散文,其特点是没有生字生词障碍,没有背景知识障碍,不会因文外因素干扰阅读。较少情感体验障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作品主旨大致明了,但深入理解作者的独特感受却不易。作品的情感线索并不明显,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方能找到。文中的深沉含蓄的语句影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这显示了命题人在文本选择上的要求——这样的文本将是考查的重点。

而我们平时训练缺乏。

2、学生的阅读问题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现在的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了,所以达到这一要求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考虑作为一节新课改研讨课,如何在我的这节课上体现出一些新课改的理念,以供同行们研讨,哪怕是失败了,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由旧有的观念向新的理念转变这一过程还是非常艰难的。应该说在大家帮助下,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是体现了新课改若干理念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几十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点呢?于是我查找相关资料,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选择奥斯维辛的图片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撞击他们的心灵,并且找了我国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作为课后引申探究,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得多。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答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老师不像过去那样满堂灌,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互相解答,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整堂课既紧凑活跃又充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新课改研讨课,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同学小组内交流讨论,并选代表课上展示,体现了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肤浅;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教这堂课的收获,追求圆满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十一

在1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点:一、加强教师自身素养;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坚持写教学后记。我这样践行着,且收效颇丰。

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养。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教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教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教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朱小蔓教授说:“如果我们教语文知识,不能教出个乐趣来,不能教出个兴趣来,不能教出个迷恋母语的境界来,那他就不是一个高明的教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仅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我摸索、总结了几个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活力。让活力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暖余温。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祝福》这课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欢乐难以掩饰。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我让他们讲自我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欢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我的欢乐和过新年时的乐趣,因而他们很快就能放开来讲,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比较,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2、及时雨。及时的大雨总能让人心生快意,也让求雨的万物欢喜若狂。我觉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时雨,虽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长青之树,可遇不可求,但它却是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仅一点灵动,也能闪耀一时。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时利用,也能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让巧合也成为课堂导入的一员,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当尝试这样的导入。

3、历史风。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日,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日,让历史启迪今日,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善用昨日的历史,也要善用今日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触发兴趣。

设置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找准切入口,讲究坡度,愈进愈深,所见愈新愈奇,兴趣亦愈激愈浓。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事,既求同,又求异,不一样意见不一样观点之间相互触发,构成一种如切如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

(三)、拓宽渠道,巩固兴趣。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也是激发兴趣巩固兴趣的阵地之一。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所得,期望开拓知识面。教师就要及时地保护和培养这种进取性,进取地向课外延伸。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组织指导学生课余创作,供给发表园地;开展语文联谊活动,如猜字谜,记成语,谈楹联,接名句等。这样,就会是学生看到自我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处于高中年龄段的学生最容易理解新奇的东西,而这些又不必须都是正确的、健康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加强思想教育,进行健康的心理指导,以及展开上述有意义的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以,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稳定、牢固的学习志趣,对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后记是下课后对自我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那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我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我的行为。

撰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异常是新教师更为有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后记,在课前就写在了备课笔记上,也有的教师只写几笔,就了事,没有什么东西。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十二

回顾本阶段的工作,我感觉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就目前工作来说,我现在要做的是:分析现在自己教学上的薄弱点,寻找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制定下一步可行性的目标,所以,我更应该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整理心情,积极备战,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明天的工作。

1、我在平时在语言积累方面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平时读和背的训练不够到位。往往以少数好学生的回答代替全体学生的说和练,忽视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导致后进生不能牢记在心,考试时不能应答。

2、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部分学生基础题错误率高,也反映了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训练不够到位,或者说对后进生基础面的掌握程度有所忽视。

3、新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师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进度,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会有所压缩,往往在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关键问题时,教师就会代替他们来解答,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由于缺乏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在答题时思考角度错位,有的甚至于无从下笔。

而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对考试的重视度不够,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潜心答题和检查的学生不多,甚至可以说少之甚少。以致粗心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样,学生的审题能力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尤其是作文部分最为突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较为薄弱,需要老师加强训练和方法的指导。

1、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课前必须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点,设计一个中心问题,预设几个疑点。目标制定要准确,目标落实要到位,文本的训练点要找准。每一教时的字词句篇的训练要层层把关,并要做到及时反馈。

2、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的意识,并深入理解文本蕴含的意思。

3、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写作教学中,不能以统一的要求要求所有的学生,要有分层意识,对于写作基础一般的学生,要强调把一段话写通顺,在此基础上递进。

4、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加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写作方法的训练。

5、对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要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十三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综合能力。其中“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学科中是最具分量的,众多的同行削尖了脑袋,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期帮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写出有质量的文章。

然而现实是许多太想将自己的创作感悟加诸学生身上,却没有意识写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观察、思维、想象角度也不一样。因此,每人的风格、特色也就不尽相同,更不存在什么标准规律、标准套路可言。只要能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内容或事情,就是好习作。伟大的作家巴金曾说过:“写作的最高技巧为无技巧。”他特别强调自然抒写,无拘无束,不包含任何虚伪、矫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也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你的方法对你很实用,但把它强加在学生身上,也许就会弄巧成拙。写作要呼唤个性,要自由表达,作文才能够独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趣与快感,前提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写作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的确高考作文是有规定时间的,甚至有时连文体也有限制。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应该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不是我们多做几次定时训练就能完成的。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语文教师不用将分数常挂心中,现行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正愈来愈倾向于对学生心灵的解放。只要我们的学生真正拥有了写作的自由和快乐,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十四

新学期伊始,在津南区“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指导思想下,我校大刀阔斧的进行了课堂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推行“三六”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以“学案”为载体的富有特色的高效课堂。

对于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起初我并非完全接纳,可以用这样一句话说明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心态的变化:在迟疑中不断尝试,在尝试中发现变化,在变化中反思提高。

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起初对“学案”总有几分顾虑。学案该怎样写?复习课的学案该怎样写?在紧张的复习中学案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诸多疑惑存于心中。听过几堂课后,我也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尝试。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教学方法的斟酌到反馈练习的筛选,在设计学案、实施学案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和学生都有了新的变化。

变先讲后练为先学后讲,让学生体验从确实如此到原来如此的心理转变。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多了,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的机会多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分享学习的过程,在主动学习中提高了课堂效益。

在这一过程中我心里对学案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学案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

当然,对于语文教学我主张教学模式因文而定,因课而变,因时而改。

例如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学案”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十五

摘要:。

我们当代人就应该像古人那样志存高远,“弃燕雀以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荀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论著汇编。在《荀子天论》篇中,荀子说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1]”。因此,语文教学中认真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教育功能,对于廓清人们的认识,明确语文教学的取向,彰显教育的功能,大有裨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让学生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较短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素质测试。

关键词:。

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功能;教法。

“中国有句俗语‘人过三十不学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留下空白让学生展开辩论)。“一石激起千层浪”[2]。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的思维就像开闸放水一样,一涌而出。有的说:“我认为这句话不对,因为学海无涯,知识无尽。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有的说:“我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因为一个人年龄大了,记忆力减退了,学起来吃力,不学有情可原。”……同学们议论纷纷,积极性空前高涨。我看火候到了,接着说:“刚才同学们围绕‘人过三十不学艺’这个话题各执己见,到底谁说的有道理呢?(又给学生留下空白)我们学了《孙权劝学》,会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的。”紧接着,我就势在黑板上写了“孙权劝学”几个字,并因题制宜,再次布白,设计了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眼是什么?

(2)孙权劝谁学习,为什么要劝?

(3)孙权是怎样劝的,结果怎样?

思维的火花一经点燃,就会形成燎原之势。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披文入情”主动探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如果采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学的《孙权劝学》,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导语,不给学生留下思维的余地,我想是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作用的。同学们学起课文来,就会感到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课堂上很可能会出现听而不闻、学而不思,死气沉沉的局面。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在写到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闻先生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大地!”至于闻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说了些什么,却没有具体描述,而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

讲到这里,学生不禁要问,闻先生到底说了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其答案肯定是各不相同的。课后我们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找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加以对照,看谁说的和闻一多先生说的最接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落难王子》的结尾:“天哪,太可怕了……”;《山中访友》的.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等等。这样的结尾,作者都进行了艺术省略,给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挖掘、善于引导,学生就会根据课文内容想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发挥,创造精神得到培养。“空白”既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创造力的平台。

有了“空白”,就能激人思考,促人发展,使学生逐步学会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能冷静地分析,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让学生在“方法和过程”中更好地获得思维品质的锻炼;有了“空白”,就有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了“空白”,就有了争议,有了多维评价,也有了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的特质。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就是在这种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多维评价、多向互动中形成的。语文教师具有教学经验,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教研人员,应找准在课改中的位置。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教学行为,并落实在课堂中,并在实践教学中检验其正确性。语文教学应采取专题法、讨论法、答辩法、电教法、评价法,这五种方法各有其适用的范围。语文教学还应该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觉而又主动、积极而富有弹性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快乐参与、在自信中成长,主宰课堂,掌握命运。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胆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组织、交流、合作、协调的能力。从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出示目标、实施目标、回扣目标、达标检测四个方面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传统文化。文言作品大多为古代散文与诗歌等,其语言经过作者的锤炼,折射出时代的光芒,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语篇教学,走进中国古代文化的殿堂,领略古代语言的凝练与多彩、深邃与独到、含蓄与渊博。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加强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如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3],笔者针对文章骈散结合的特点,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兴手法,揣摩作品的写作主旨,体验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从而,加强学生对“唯吾德馨”的感悟。学生模仿其语言表现形式,结合自己的感触,这样写道:“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并冠名为《公仆铭》[4]。学生在写作中借鉴了古代作品言语表现的形式,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积淀。

三、中学语文艺术体验。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艺术论》)中国古代作家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文学珍品,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传达出内涵丰富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穿透时代风云,体验作者丰富而深邃的情感,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笔者根据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相谐的特点,适时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主观感受。学生从作者对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的描写中,体验到作者的欣赏之乐;从对滁人之游的描写中,体验到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从对太守之宴的描写中,体验到太守与众宾的宴酣之乐……于是,学生在对秀丽风光的欣赏与游人之乐的体验中,分享到作者“乐其乐”的感受。无疑,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将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运动,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同化与升华。

四、写作训练。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具有深邃的思想、独特的心灵体验外,还具有不拘一格的写作技巧。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古代作品,犹如穿过时间隧道,聆听先辈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窥视古代作家写作的心理规律。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读出作者的缜密的构思,读出作者不同寻常的联想与想象,读出作者语言创新的思维流程。

从而,彰显出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作功能。教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笔者针对文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联系蒋氏的悲惨遭遇,明确蒋氏“捕蛇独存”和乡邻“非死则徙”的对比、“弛然而卧”与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的对比、“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的对比,探究“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原因;又从作者对赋敛之毒的联想,认识在写作流程中由“物”向“意”的转化,揣摩作者在运思中的精妙之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特点,不仅观其形,而且察其神。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结合课外练笔活动,笔者以《理解是个慢慢的过程》为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有意识地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时空转换,反映情趣变化,显示矛盾冲突。

从而,使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作功能辐射到学生的练笔活动中去[5]。中学语文教学体现文化传播功能。如在《活板》、《核舟记》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洞察中国古代文化的创意,激发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志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有其语篇特点,有其教学的侧重。因此,我们要因文而异,灵活变通。只有如此,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古文教学应纠正两种偏向[j].谭思.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1)。

[2]文言文“先学后教”教什么?[j].梁运义.语文教学通讯.2012(08)。

[3]文言词语释义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陈仁龙.语文月刊.2011(11)。

[4]造成高中文言词汇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j].黄红云.中学教学参考.2011(16)。

[5]写作:把握一般规律学习基本方法[j].王铁仙.中文自修.2008(06)。

作者:陈志明单位:四川省邻水县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十六

本文首先就中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行了讲解,然后分析了美国教育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比较。

(一)教育理念。

在美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已上升到政治层面,政府已出台了多条法律法规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而且美国在相关方面的教育主要以预防和矫正为主,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树立健全的人格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美国全国范围内都兴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浪潮,从而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1]而在我国则是以治疗为主,即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指导他们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提升他们对压力的抵抗度,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培训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另外,在国内各高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参差不齐的现象,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不足,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水平明显偏低,很多措施都无法落到实处,而且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普遍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活动,而无法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教育与实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二)教育体制。

美国很多机构和部门都会参与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而且有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对问题的把握度较好,能够很快的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我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主要是由教育部负责,教育体系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因此,高校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十七

《再别康桥》在历年教师考试里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经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读环节如何进行提问,对于某些现代诗歌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讲解,所以中公教师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再别康桥》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优化自己的试讲内容,以防于未然: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1.师生共同总结。2.举办诗朗诵比赛。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十八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我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本事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此刻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我的感悟动手本事[网友投稿]。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构成和提高。

经过反思,我认为仅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本事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贴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本事,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资料和教学资料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很多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本事。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能够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我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此刻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本事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景,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的本分,教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一样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语文时评类教学篇十九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从初中入学成绩看,不少语文成绩不低的同学,在进入高中后,尤其是半个学期考试后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时表现得比较发愁,大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疑惑感。

有的学生竟然放弃了高中语文文言的词法学习,觉得特别没意思,个别人甚至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将精力转向专业课的学习,当然,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原本在入学初就不是优势,选择职业学校本来就是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但是,表现为大批的学生厌学文言,甚至影响到整个语文的学习,另外,高一讲的文言文,学生对一些语法现象,如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学生初中没学习过,这些新的生的知识,与现代汉语,根本不理解,老师还必须补充讲解才行,而职业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原本就有文化课的厌学情绪,讲解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低难度的,是简单知识型的,没有稍高难度的知识要求,能力型的更少。

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加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这样初中教师认为不考的就可以少教,甚至不教。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这样,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文言学习的困难是可向而知的了。

而久在高中的教师却觉得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造成了前后不衔接的局面。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

如:靠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一些必要的知识要求相应增加,难度上也在增加,就说文言教学,职业中学教材虽然没有普通高中的高难,但也旨在培养学生相关的知识技能,要求职业中学的毕业声具有一定的语言理解和感悟能力。

要想初中高中衔接”,使得学生知识能保持、强化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习得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文言文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能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其一、通过学习文言文,拓展现代汉语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现代汉语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仅仅掌握现代汉语,并不能保证我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更高的语言能力应该是融会古今的。

而识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汉语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割裂了古代汉语,则我们的语言能力是不全面的。

其二、学习文言文,提高识读文言的能力是继承中国传统古代文化的必然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这些文化的载体是通过文言文来完成的。如果不能识读文言文,则必然失去了了解这些文化的依托。

反之,如果我们的文言能力水平高,则在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方面会减少许多障碍。

其三、学习文言文,是我们在弥补我们过去语言学习的不足。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不很在意。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削弱的危险。

而要保证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更多的人能读懂文言文,需要更多的人具备识读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从高中阶段起认真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识读文言文的能力。

以上这些,是我从本次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习得的,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第四,改进文言文教学,努力接近学生实际传统教学文言文的方法大都诵读与串讲。

在要求学生普遍熟读课文的前提之下,经过老师的串讲,使学生明白大义,理解基本的内容,再综合提高。虽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成分是合理的。

但今天,各种社会因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反复记诵某一课文内容已经比较为难。由于多年的现代汉语教学已经弱化了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了解得越来越少,学习的难度已然加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习文言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5687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