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针对其中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文字表达。读完一本好书之后,我常常会有一种想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的冲动,读后感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读后感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反思自身的成长。读后感是一份有价值的心灵记录,我相信每个读书的人都有许多美好的读后感在等待着他们来写作。想要把读后感写得更加生动和有力,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写作技巧。以下是几篇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参考。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一
今天柴静的《穹顶之下》几乎在朋友圈刷屏了,有很多称赞佩服的人,也有很多表达自己行动的人。
随着视频的深入,我一次次看到触目惊心的数据,众所周知的所谓秘密、现实,一些让人震撼的案例。我想它受人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她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雾霾的来源,构成,国家现状,更重要的是她每一条数据都是可靠有来源有支撑,阐述的又是大家多熟知多习惯却又很无力的话题。我一直觉得,不管自己的力量有多么渺小,即使我改变不了别人,但是我能要求自己。可是这样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受到蛮大的冲击,有时候我的家人甚至会跟我说:你再这么环保,我们跟你生活都不习惯了呢。看到这段视频,我又找回自己最初那么强烈的自我约束感。不管我生活在哪里,都呼吸着同一片空气,逃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你恰逢在环保事业上,在减少环境污染上做着我们企业能做的,也确实起到作用的事业,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香蕉皮的环保事业也应该是我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动力。
不管是能源结构的问题,还是执法力度问题,或是企业国家社会责任感问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都是很难企及的,我们可以讨论它,深究它,批评它,可是我们甚至连给相关部门一个建议或者提案的有效渠道和机会都没有。但是思考本身就会带来价值,它会指导一个人的行为意识,而这些又是我们多么欠缺的东西。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二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我是初二(4)班的朱嘉欣,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穹顶之下,别让她孤单一人》。
“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个穹顶,而我们习惯了低头忙碌地过自己的生活,从不抬头仰望一下头顶上那片最美的天空。”这是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在自制视频《穹顶之下》中说的一句话。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愈发忙碌,于是,我们渐渐的开始对与自己没有直接、直观危害的事看作过眼云烟,比如,逐步严重的雾霾现象。然而,倘若我们继续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过眼云烟不会总是浮云,它终将会永远蒙蔽我们的双眼。所以,是改变的时候了。
20xx年2月28日,《穹顶之下》正式播放。不少明星纷纷支持,在不足48小时内,网络点击量突破2亿,而网民更是疯狂热议,其中有好有坏。以国能中电董事长为代表的网民高度赞扬,不断宣传;以中石油高管为首的网民则猛烈抨击,指责其是“外行看热闹”,数据不真实等等。看看热搜榜,柴静与她的《穹顶之下》在好几日里都稳居首位,但很多人的讨论不是聚焦在雾霾问题,而是针对柴静本人的个人生活和道德。我有些不理解。
在我看来,各位的聚焦点是不是错了呢?不去关注雾霾产生的原因,不去想想能为这个遍体鳞伤的地球做些什么,只在网络媒体、报纸书刊里喷射没有理性的激情之语,把最该做的事搁置一旁,这是不是人们的可悲呢?我认为,《穹顶之下》的意义就是唤起我们去审视和关心自己的环境和未来。
每次看到地球孤独的旋转,你心中有没有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如果对所有的事情我们都漠不关己,对所有的问题我们都泰然自若,这颗星球,会怎样的存在呢?“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责任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样可以是洁净美好的。”
虽然雾霾本身庞大而复杂,它在某个发展时期也许难以避免,但无论怎么说,如今我们到了该治理它的时候了。当我们有了一个总态度、总目标,然后把它分成一个个小步骤并持之以恒,终有一天会达到目的'。铁杵不是一天就磨成针的,石块不是一天被水滴穿的,在众人的参与和持久的努力下,把无数件为环保的小事集聚在一起,或许某天,我们头顶的苍穹就在不经意中变得湛蓝。这一点,你和我都有责任,就像柴静自费去拍这部片子一样。
偌大的天底下,别让柴静孤单一人。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三
作者:我是突迷。我在读斯蒂芬金的《穹顶之下》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却是苗苗曾经对我说:“我看如懿传,看得很痛苦,因为受不了好人被误解被冤屈被陷害,受不了小人得志嚣张猖狂逆我者亡。”我不知道她最后读完了那本书没有,但我可以理解她那种被烈焰炙烤、煎熬的感觉。压抑致死,心碎致死,心灵因字里行间宣泄出的恶而受到万点暴击,尽管知道最终一定会拨乱反正但这个忍受的过程确实是痛苦的,造成的伤害都是实在的,死掉的人也不能复活。我想对自我代入感太强的苗苗说,陷入这种自虐的情况,我的经验是请你读完,一口气读完才能真正放下。不是爱不释手,是想要那些滔天恨意等负面情绪有个归宿,最终能盖棺定论。
穹顶之下的剧版改编是真难看,各种故弄玄虚,将原著的哲学意义、悲剧和痛苦的思索弃之若敝。小说最开始的节奏是缓慢的,就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正午,穹顶毫无征兆的降临,人物逐一登场,从最初的震惊迷茫,到开始寻找出路。随着试图破坏穹顶的各种尝试的失败,恐慌的情绪开始弥漫,有些恐惧和悲伤甚至发酵成了绝望。穹顶造成的封闭环境也使得罪恶逐步升级,惯用暴力的小混混们在大吉姆的授意下变成了拥有枪支的“护卫者”,最终也成为了牺牲品。你看着反派得意地哈哈大笑,将小镇百姓玩弄于鼓掌之间,而主角在连环阴谋下软弱无力节节败退,总是对人性的邪恶估计不足,总是妄想着用谈判用威胁逼反派妥协,于是你看着“他们”杀了两个女孩,杀了神父,轮奸了珊,偷了医院和邮局的丙烷用于制造毒品,杀了警长的遗孀,烧了报社,杀了三席委员,毒打芭比和生锈克,甚至杀掉自个日益疯狂的儿子也提上日程。这么纯粹的恶,这么纯粹的反派可是很没有人格魅力的啊,斯大师。
失去了所有家人的小牛童能活下来太让人欣慰,几乎热泪盈眶。纵使我坚信,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始终走向不可避免的自毁,但那些超脱于“劣根性”的人,那些对世间之恶了然于心,却仍然坚持善待他人、坚持追寻真相、坚持创造美的人,又总让我执拗地选择搁置我对人性的失望,我不觉得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仅此而已。
斯蒂芬金的作品几乎都把故事背景放在小镇,相对封闭的环境更容易发生恐怖和罪恶的故事吧。想想狗镇和盲山。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四
今天,看了《穹顶之上》,我突然雾霾看对人类威胁很大。
从柴静的生活经历和以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说明雾霾对我们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伤害。从柴静的孩子就可以说明雾霾伤害太大。一年中有174天是有重度雾霾的。那就是说一年有半年不能出去。
说钢铁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其实是在反面说中国的雾霾。
还有关与雾霾。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吧!从20xx年武汉刚刚雾霾那几天人们争先恐后买口罩戴口罩,到20xx年几乎整年雾霾天气超过250天人们依旧可以每天淡定的出门买菜、逛街、锻炼,到街上已经没什么人再带口罩。从这件事上所以可以看出,习惯就好,习惯了我们就麻木了。
预防雾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五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从中我们知道了很多我们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识,知道后为自己生活在这样毒恶的环境中而感到恐惧。非常佩服柴静这个女人,之前都有拜读过她的《看见》这本书,通过她的媒体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很客观、真实!
这部片子引起的反响很强烈,因为内容已经触及到某些的人和团体的利益,但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权益,所以骂声不断,赞许声更是不绝于耳。在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声音应该多些。
试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员和企业自身、个人)都有良知,我们的环境至于如此?!反观我们的社会,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发展的问题,现在的很多人(包括我们在此评论的人)会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环境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大家的问题,可谁又会放弃自己利益去改善环境呢?答案在当前是否定的,所以解决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才是根本。
当前,本届政府已经颁布了深化改革的意见,不光人民群众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想政府应该不傻。或许柴静的《穹顶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会对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们也更希望看到政府、企业和那些的专家们更正面、更负责的回应!
最后,还是感谢那些有良知的公众人,也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公众人物做出更多的利于社会进步的事情,也包括我们每一位人,美好环境,人人有责!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六
“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
对于雾霾一直是一无所知的我,这一次将它了解了个底朝天。
柴静将两个主要导致雾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祸首:煤矿和汽油。中国人自从进入铜器时代后对于煤的使用是日益频繁,到了铁器时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科技发达的现在,煤,始终是人们赖以使用的矿物,然而好矿会越用越少,而劣质矿则会变得多了起来,对于劣质矿物人们采用洗煤的方式让它们变得“干净”,但许多人都想跳过这个烧钱的过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导致烧出来的黑灰变得更多,当这些东西进入大气,就成为了雾霾的主材料。
当然汽油也是一个导致雾霾加强的主要原因。许多不达标的车在不安装尾气过滤器的情况下连夜奔驰,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挥发,以及人们的过度用车让雾霾变得如此嚣张。
不仅如此许多工厂也以身试法,做许多法律上不允许的事,然而这一切是为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类自己。
就拿煤矿的事来说,许多老板为了省钱而不洗煤,也为更快的赚到钱,让下一批煤尽快的给他赚钱,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质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许多矿厂老板更是大量的将劣质的褐煤送到其他老板手里来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们自食其果的一个例子。
汽油也是一样,任何一辆被查出超标的车都不愿意装处理器,都是一个理由:省钱。就为了省钱所以买假车和国四的标来瞒天过海,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穹顶之下》所要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
“在空气中我闻到了钱的味道。”这是柴静在节目里的一句原话,为了钱中石化提高石油价格,降低排放标准;为了钱煤矿厂老板拒绝洗煤;为了钱卡车司机拒绝装过滤器;为了钱那些造假车的人以身试法;为了钱所有这些不过环境变化的人,最终拉着我们与他们一起吃他们种下的苦果。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雾霾,而是自己。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七
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环境的污染,缘自柴静的《穹顶之下》。
那天无意间打开电脑,无意间点开网页的链接,打开了《穹顶之下》,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心,紧紧地揪在了一起......视频中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21世纪,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相应的环境污染的现象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许多工厂巍然屹立在城市的中央,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污染使地球发起了“低烧”,雾霾使能见度变得很低,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呼吸道疾病。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所有生物的发展和延续都要依赖地球。人们总是不断开发地球资源,贪婪地索取,却永远不知道节约和环保。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玩耍时,看到一个小男孩正要把手里的空瓶扔进垃圾桶,他的爸爸走过来,拿过他手里的空瓶随手一扔,说:“瓶里的`饮料都没了,还把瓶子握在手里干嘛”“可是老师说......”还没等小男孩说完,他就被爸爸拉走了。可见人们的环保意识多么淡薄,垃圾桶就在他们几步远的地方,都不愿去扔。
衬托着皎洁的月亮,把梦幻般的光洒向人间,把大地变成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使人不知不觉进入童话般的世界。而现在,不仅是我们这儿看不到原来那么多漂亮的星星了,就连外婆家也看不到曾经的美丽了......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八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穹顶之下这个电影我们受益我穷。
《穹顶之下》,柴静以个母亲的爱心和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切实认知雾霾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就会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在干净的蓝天下。中国母亲的希望,是唤醒社会的公益精神,是激发从我做起的对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爱惜和维护——这就是母亲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让地球成为道美丽的彩虹。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九
整个一上午都在观后的沉思当中,一部作品揭示的雾霾真相竟然是行业利益、部门私利、法规虚无的产物,比如汽车燃油油品不良导致雾霾与垄断行业不肯升级可以节省500个亿有很大关系。
“繁荣”背后的丑陋也是令观众之我感到少有的低落:房地产、钢产业等地方支柱经济区域饱和过剩,并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也不肯停下来,源于有国家的巨额资金补助在支撑。
才女柴静出身媒体但属于罕见的有责任感的时代精英,媒体人的才华与品德在她的《穹顶之下》作品中公益满满的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明明知道也不肯说的环境中挺身而出。
柴静外表不算美女,但学识、才能、责任感上的美,远超频频靠露体吸金的艺人们的美貌。这个时代的美,显然是真才实学和脚踏实地以及为人修养信仰,智慧的真话多一些,世界会更美好一点。
今年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归将进行修改,目标直指apec蓝,《穹顶之下》在此时发布,也是赶在今年的两会前,应该是期盼向体制内不良因素开刀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也向雾霾背后的利益链条亮剑。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十
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昨日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并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及全民讨论。
崔永元说:“(穹顶之下)非常好,是1个好的科普教材。它的数据、推论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觉得科普的最大作用就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崔永元还说“我认为柴静该说的都说了。就像1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样,1个ct检查准确地诊断出了病症,而治疗要靠其他科室-做新闻的就好像做检查一样,只负责探求真相,是不应该开处方的。至于说该淘汰什么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做什么,做纪录片的不应该去涉及这些。”
很多公众人物都对《穹顶之下》发表了看法,我之所以特地将崔永元对柴静的《穹顶之下》的评价拿出来,是因为他说的这番话和我对《穹顶之下》的基本看法很相似。
《穹顶之下》是一部很直白很接地气的科普片,柴静把一些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据,晦涩的术语等转换成具体的案例、视频和动画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采用新媒体全网覆盖的方式,让公众直接认识到了“雾霾”也让公众意识到了“雾霾”这个危害社会与人类的大问题。
这部纪录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讲了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数据的来源也很明确。所以柴静在制作这部纪录片是使用了“数据新闻”这种新型的报道方式,她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并且帮助我们去解读这些数据。至于这些数据本身暂且不提,利用数据来说话无疑是比较直观、可信、权威的,简单粗暴,让人不得不服,而且也很符合当今的大数据背景。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给我冲击力最强的也正是这些数据。
柴静的《穹顶之下》极具人文关怀,她以妈妈的身份出发,更加亲民众,接地气,使得一部公益科普性质的纪录片“软化”了,可也因此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引起公众对这件事的热烈讨论。所以,很多人也因此开始发现自己身边的污染问题,并且开始重视这些问题。
我的老家很多人家都有灶台,需要烧柴,烧干草或者是烧麦秸。每次回去闻到那种味道,我就觉得--啊,这是老家的味道。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被我认为是老家味道的东西其实就是ph2。5的来源之一。正如柴静所说,烧柴烧煤经常让人感受到温暖,所以我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忽略其所带来污染问题。
而今年,我是在老家过春节。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原本静谧的夜晚被鞭炮声,放烟花的声音所打破。放鞭炮,热闹喜庆,但是那1个晚上,烟尘弥漫,空气全是鞭炮火药的味道。柴静没有提到鞭炮、烟火带来的空气污染大概是因为它们所占比例不高,但是我认为这些是春节期间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镇。
其实生活在深圳,然后现在学在湛江,这2个地方都是的环境都比较好,所以我对污染、雾霾并没有太直观、太深切的认识。但是在看到《穹顶之下》当中,北京、山西等地方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雾霾,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对我们人类造成一系列的危害时,我才感觉到雾霾的凶狠以及来势汹汹,就像是一只长着血盆大口的怪物,企图将我们一口吞噬。我们在我们周遭很少看到雾霾,但这不代表在我们国家,雾霾不是1个大问题,就好像我们没有看到什么交通事故,但每天仍有人死于交通事故一样。
所以不要认为环保、治理雾霾是国家的事,我们同样可以为此做出贡献。
而这部纪录片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中国石油那一部分内容。其中,柴静在采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前总工程师和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湘洪时,这位曹湘洪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柴静的犀利问题,曹湘洪每次的回答都避重就轻,这让我看得挺恼火。而接下来,柴静和环保部门去查1个小村庄的民营加油站时,老板那种嚣张的态度也让我感到愤懑。
还有一点就是--柴静提到“保护落后是没办法创新的”,所以要开放市场,支持公平的市场竞争,支持新兴产业。但是这个“新兴产业”指得是哪种“新兴”?指得是“新能源”产业,还是其他私有产业抑或是外国资产?我们都知道能源对1个国家的重要性,如果把能源开放出去的话,总觉得像是把自家的后院向未知的陌生人完全敞开。
然后我与我的一位老师讨论这些问题。这位老师是在石油勘采企业长大的,也考察过民营油田、油井,她认为柴静对是有部分的论述不够专业,严谨,倾向性过强。她还说,“我只希望科学归科学,情怀归情怀,柴静的作品与美式游说团的相关性,柴氏概念股崛起,中国石油公司不止两家。深圳近十年治霾成就不是假的。”“柴静的所谓引进竞争,其实是为资本新贵进入国家命脉工程的公关,私营老板不满足财富,他们想要权,以血汗起家的人,只会把国变成他个人的家。”
这位老师说的就是两点,一就是中国石油公司不止两家,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去批判。二是支持私营不一定靠谱,因为有些人会把私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上。
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是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之一。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十一
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其实我现在看到一个人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后都会有些眼红,而柴静的纪录片却只让我感到敬佩与感激,可能当某个人做的事与社会的公益乃至我自己休戚相关的时候就真的会让人不再忍心去狭隘地看待他的成功了。
一个个机智一针见血的发问,一个个荒谬而又合理以致显得无奈的回答,那些多环环相扣的推导与反思,把雾霾的本质、成因,执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
还有那种能为环保这种公益而非私利的问题劳神费力四处奔波博弈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我相信不可能全部装得出来的。
不管这纪录片怎么拍的以及那些数据影像资料哪来的,至少我觉得它真的成功地影响了一大批人,让许多像我这样过去对雾霾只是讲几句哀叹的人真正开始忧患空气污染的问题。
比如我,自从看了柴静的纪录片后,晚上都不敢出去跑步了。
另外,貌似好久没见着柴静了,这回才知道她已经从央视辞职了,我以前了解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不知道她今后有什么打算,不过希望还是能够看到她做的调查采访吧,每回看到她的调查都是能把问题刨根究底揭示得透彻淋漓,感觉很是痛快,其实我很少有耐心看完100分钟的纪录片,而柴静的穹顶之下真的让我回味良久。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十二
带着好奇、压抑、震颤的心情看完了100分钟。一个具备专业媒体人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妈妈,花费1年时间,耗资百万,查找大量翔实资料,寻访多位专家和官员,并到曾经历过中国目前污染现状的多个国家实地探访,一系列看似耸人听闻的数字画面告诉所有人:你我若再不行动,都会死在雾霾里!看完片子我觉得我们还是有救的,但是看到一些人的评论让我真正感到寒心。他们说,柴静高龄产妇、抽烟喝酒、开大排量车……一个如此认真的纪录片评论却集中在私生活上。
他们一群不做事的人对做事的人指手画脚。她本可以在家相夫教子安静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她本可以和大部分人一样忍受着雾霾忍受着相关负责人的不作为。可是她没有,她站出来了,用真实的数据直刺一切腐朽势力。
就这么一个瘦弱的女子,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银河,波澜不惊。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用良知剥丝去茧,还原真实。你喜不喜欢柴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关心的是蓝天还是绯闻,是社会公知还是舆论漩涡。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十三
我用了大概1个半小时的时间耐心看完了柴静的这部关于雾霭调查的视频。
其实没有震撼,只是觉得终于有比较权威的人士在关注这个事情了,因为环境的恶化不是你我他,也不是昨天今天此时此刻才知道的,我们是一个人微言轻的群体环境保护部门都无奈的事情,我们能做到的也几乎等于0.
客观反省一下这视频,感觉有几条是关键,顺便谈及股票的布局思路:
1
那一条违章了,怎么处罚。这就是法治。人治的时代我们也见过,警察走过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呵斥,然后把罚款揣进自己腰包。如果环保部门有明确法律赋予的执法任务,那么,需要查的只是执法部门是否得力而已,而不是执法的真空。听之任之,只会劣币驱逐良币,因为需要增加改良的成本,守法的企业会在竞争中,被不守法的企业吞并。
中国有太多的垄断占据了天然的优势和资源。不仅仅是中石化和中石油。如果没有自由竞争,垄断的企业一家独大,创新和发展都是一句空话。发过来,凭着垄断的优势,他们居然会威胁执法部门,让执法部门投鼠忌器。国务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油改电改是势在必行的。
未来可以想见,越来越多的环保措施将会出台,环保执法力度会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大气污染防治,和水十条。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借力政策的优惠,将会成为新兴产业的黑马。
视频里的画面和猜想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现在不开始治理,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蓝天,再也看不到飞鸟,我们目力所及,是流着污臭河水的河流,没有鱼虾,没有任何活物在其中。我们不仅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买水喝,我们还要付出更高昂的代价购买空气。我们被莫名其妙的疾病癌症所困扰,我们的子孙将再也不会在夜里看到清澈的星星。甚至出门要穿着笨重的防化服。
柴静不是杞人忧天。
因为我们都已经看到,天已经在越来越脏。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妈妈让我看了一部有关雾霾的记录片《穹顶之下》。看完之后,我对雾霾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记得去年,我们濮陽就出现好几次雾霾天气,雾霾的出现,不但会影响交通和人们出行,而且最可怕的是,他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纪录片上讲到一位名字叫柴静的主持人,她的孩子在没出生前就查出有癌症。于是她便走遍中国,外国。寻找雾霾来源。最终,她知道了原因。
雾霾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pm2.5以下的有害颗粒物可以进入血液,导致人物免疫力下降。
雾霾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造成的,我想,我们如果少开车,少放烟火,少造化学厂的话,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更美丽了。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十五
“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昨天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片--《穹顶之下》深有感触。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从哪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pm2.5。但同样日本的东京和我们的北京都汽车这么多,但他们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干净呢?原因是我们很多车用的油品达不到国四标准,而且很多汽车的排放都达不到要求,这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体制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柴静《穹顶之下》,这个山西老乡为空气清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作为资深记者对事情的影响,应该说正能量是巨大的。在每年一度的两会之前,如同把一块巨石抛向这个前行疲乏进而经济转型的社会生活中。也或者说是大河涌动之中的抛下一枚深水炸弹,激起的浪涛足以撼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和习惯势力。但愿在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层面对解决污染有所推动,有所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给了人类影响自然的无限可能。对物质进一步需求和贪婪,使人们误入歧途。其实人们的生存条件,无需那么多的能源和自然的消耗。在原始的小农经济下,人们的需求无非是温饱要求的一点食物和衣物,简单的洞穴或房舍。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宝库可以毫无限制地增长,而对于保持生命和思考所需的物质,不管变换了多少花样,升级多少代,用以提供给生命的能量永远是那么一点就足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老祖宗早就有人身体力行,如同那些现在仍然在深山中修行的隐者,不管出于哪一种思想渊源,对物质的需求都降低到最原始的状态,追求的无非是精神上的成就和满足,恐怕这是人类文明下一步都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我的博客以“有限的物质和资源,无限的生活和内心”表达了最初的这种心情。身心相得益彰的健康之路,才是个人幸福安宁的途径。贪婪会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不愉悦,人们会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物质的富有、财务的自由并不会完全对等地赋予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假如没有思想智慧和文化艺术上的跟进,再多的财富和享受,也不能换来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雾霾的形成,事实上是人类对煤炭和油气等能源的无节制消耗造成的,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物质无休止的追求造成。所谓的身外之物,即荷载人们思想和智慧的身体之外,极大丰富的商品,林林种种的物资,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都是对自然和能源无限索取换来的,而这些所谓好东西并不都是我们必须的。就像华丽繁复的包装下面,我们需要的只是某件东西本身一样,决不能做买椟还珠的蠢事。
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达不到的时代,对自然和能源的索取受到客观制约。而今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渐入无所不能的境界。这种趋势中人定胜天的豪情难掩人类颠覆自我生态的幼稚,是人和自然相处中必将迈进玉石俱焚的误区。老祖宗早就有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的自然观,即便是今天,在这种危机来临之前,仍然有人对此提出思考和预警。对于节能减排,一切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困惑难道比人类自身生存都重要吗?回答绝对是否定的。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一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一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十六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热爱这片土地,更为着陕北这些年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作为一名在西安读了四年大学的毕业生,我为我省能有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曾经在黄陵工作过的企业员工,我为我能在这个地方工作过并且拥有那么多“亲人”而感到欣慰。可是现在相比起他们的雍容华贵、飞速发展来说我更担心他们的健康。
看影片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幕:抽查加油站的时候,加油站老板说:你们有这个义务却没有这个权利……这是何等的心痛!现在反腐工作进展顺利,乃至于有些记者和无知群众利用当前形势,无厘头的攻击政府执法人员,让大家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去真的执法真的管理。好多评论说处理一些问题上国家的部分法律不明确,没有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可是光靠着这些部门的监管、法律的约束,我们的诸多问题就能解决吗?我们要是不提高每个人的素质,人人都只顾赚钱不顾其他,再健全的法律也能让人钻了空子,挣到黑心钱。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十七
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并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学习网的小编为您提供的关于穹顶之下的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话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如果真的像她说的一样放开油气开采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前几年放开的煤炭行业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更关心环保呢还是国有企业更加负责任?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可是她为什么要误导民众呢?而且有选择在两会前的敏感时期搞出这个题目?估计背后是有推手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99%的真话和1%的绝对谎言的,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被所有媒体发布,形成轰动效应。固然,国有企业是有问题,而且很大,但是解决的手段绝不是所谓全面放开,那样的结果就是全面被国际大资本给控制,给吃掉。没有了能源命脉,中国人民的命根子就丢了。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国企真正地为人民所监督,完善其管理职能,真正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其摧毁。现在中国28个关键行业,据说有23个都被外资完全控制了,要是将来再全面放开铁路、军工、电信、石油等等命脉,将所有命脉行业私有化,那我们的立国基础还在哪里?我们还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么?这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核心的政治问题,立国的基础动摇了,性质改变了gcd离最后的倒台恐怕也就不远了。到那时就是胡汉三又回来了。
所以,想来想去觉得,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国企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加强国企在整个经济成分里的比例问题,以及如何让这些国企真正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让他们的的权力得到监督和制衡的问题。国企不是哪个官僚的,不是哪个利益集团的,它应当是真正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并且是为全体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只有做到了这点,整个国家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真正的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十八
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呼吸一分钟,寿命就减短了60秒。
世界上最神秘的部门:有关部门。
看了上面两个笑话,有没有让你笑出声?先别顾着笑,这两个笑话跟我的观后感有一定的联系哦。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视频非常的红,是一位辞职记者柴静为自己女儿做的环境调查,让大家直观的了解北京环境乃至中国环境。
20xx年,北京长时间出现雾霾。365天有175天被污染,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相当于一年的时间里北京市民都在呼吸不卫生的空气。大家都知道,随着我国日益发达,人们从贫穷发展成小康。对物质或说一切要求越来越高,工业化的工厂也逐渐增多,但有一种疾病正悄悄毁坏着我们的身体,没错,就是肺癌。而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便是雾霾。雾霾中的主要成分就是pm2.5,pm2.5中有15种致癌物,而且是世界上最强的致癌物。北京雾霾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班的状况。11至12月的时候,我们班有不少同学发烧、感冒、咳嗽、呕吐。其中咳嗽最为频繁,在课上,常常听到咳嗽声,大家都抱怨道,咳得嗓子都疼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
尚未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面对现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也还不知怎么管理。这就像第二个笑话:世界上最神秘的部门――有关部门。牵涉到太多的问题和各种复杂的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太多的压力让政府暂时无法无奈。之前,北京政府出钱资助困难工厂,扶持中小型企业,解决工人就业情况,但这些工厂大量排放黑烟,破坏环境。又有专家说,要想彻底改变环境,必须让旧工厂消失,用新型的天然气、石油作为发热发光的原料。会减少很多有害物质,让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等等来自各方的各种声音,至今也还没有一个合理的可行的有效的权威的解决办法。
当然,环境不能只靠政府,她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同呼吸共命运,作为在这个地球上赖以生存的任一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现在这个视频让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我也在这里呼吁解决雾霾,刻不容缓,我也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为环境建设为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贡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让我们共创美好环境,共同生活在蓝天下。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十九
星期三下午,我们一同观看了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讲。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颗星球上。
眼下,重度污染,雾霾侵袭,生态环境遭到人类无知的破坏,而这一切却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工业工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工厂出于各种原因,省去了对原料的清洗与提纯,使得天空中经常飘起颜色让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气团。这一切在中国,却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管理。现在的我们何去何从?我们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择都会在以后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
也许我们所做的,不足以彻底改变环境的现状,但至少可以一点点剥去黑暗、重见蓝天。或许,可以减少一个因环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没有人愿意被黑暗永久包裹,这些不忍直视的、难以置信的事实,我宁愿它们只是历史。
只要敢于创新、积极实践,我们终会迎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日子!
穹顶之下的读后感篇二十
昨天看完柴静《穹顶之下》之下,首先是对柴静的敬佩,且不说前几年的新闻闹的沸沸扬扬是真是假,怎么也掩盖不了一个知名人物通过这种方式对环保事业做的贡献之大。它可能会触动到中国千千万万人的思想,它也可能会影响到高层对环境政策的制定,从这方面可以说是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看完《穹顶之下》之后,发现微信圈里已经热评一片。有人呼吁体制改革,有人呼吁节能减排,也有人从自我入手,步行上下班,这是这部记录片带来的正面反应,还在持续发酵。淄博的污染一直是比较严重,从20xx年初一到张店开始,上班骑着自行,顶着烟雾去上班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有一年淄博还入选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一时全城轰动。
去年apec会议召开,淄博实行了几天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车少了,空气确实清新了,人们终于在平日里看到了蓝天白云,虽然这个蓝天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但“apec蓝”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
去年年底我加盟了一个环保项目,在淄博从事室内装修污染治理。当我把这个消息发给了几个微信圈内的好友,原来的一个同事跟我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说的甲醛有淄博空气毒性大吗”,我思考了一下这样回答他:“室内甲醛是小环境,淄博空气是大环境,大环境控制不了,小环境是可以控制的”。
大环境的改变需要从根上做起,当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努力,这任重而道远,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真正的蓝天白云清河绿地。
小环境可以控制,能够改变,从改变小环境开始,影响着每一个人,再去影响大环境的改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572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