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武牧羊的故事150字到200字(优秀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7 10:10:23
最新苏武牧羊的故事150字到200字(优秀7篇)
时间:2023-03-27 10:10:23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苏武牧羊的故事150字到200字篇一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苏武牧羊的故事150字到200字篇二

贝贝是只雌性的牧羊犬,他非常可爱,有很多雄性的狗整天围在她的身边。贝贝因此很骄傲,谁都不放在眼里,包括她的主人。

有一次,她的主人带他出去散步,突然,有一只大狼狗向他们扑来,贝贝还没有反应过来——脸上就被大狼狗给刮了一条痕。贝贝生气了,就猛地扑上前去和大狼狗打了起来。主人在旁边看呆了,后来惊醒过来,他大喊:“贝贝、贝贝快回来,回家啦!”可贝贝不听,继续和大狼狗打。主人长叹一口气后就自己回家了。

贝贝和大狼狗打了1天1夜,贝贝因为是有钱人家的狗,整日娇生惯养,没试过打架,所以,他昏倒了。大狼狗看到他昏过去后就走了。

贝贝过了不久就醒来了,他首先去找主人,可因为他*常都有人伺候着不会认路、不会自己找食物,所以他又迷路,肚子又饿。

终于,他又昏过去了,这次他是饿昏的。

当他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大床上,当他四处张望时,突然一个声音传出来:“这里是我家,你不用怕!”他一回头,原来是一只小兔子,他结结巴巴地回答说:“谁…谁怕啦?”小兔子“呵、呵、呵”地笑了起来,然后对他说:“这碗粥你先喝了吧!喝完粥再去洗个澡。”“我不要你施舍,你这个破房子谁稀罕啊!”他这一说,小兔子生气了,她说:“那好,不稀罕你走,快走,我还懒得煮粥给你喝呢!”贝贝“哼!”了一声就用力的关上大门走了。

那时正是冬天,贝贝一出门就后悔了,可他还是想:没事、没事,主人很快就会来找我的。可他不知道,他的主人已经到别的地方旅游去了,那还管的上他呀!

后来贝贝遇见了一只很小很小的花猪,他自言自语地说:“哪里来的一个那么丑的小东西,真碍眼!”说完就把它一脚给踢飞了。

呼、呼、呼、刮大风了,贝贝又饿又累,只好返回去找小兔子:“美丽的兔子姐姐,我现在又饿又累又渴,你可不可以让我进去啊?”贝贝特地用了三个又字,这样更能体现出他现在的情况。他以为小兔子会同情他,可小兔子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你不是说不稀罕我家这破房子吗?那你还回来干嘛?”“哎!刚刚我眼花了,你家这房子比城堡还好呢!”“去!少拍马屁!我说不让你进来就不让,你不要在这里白费心机了!走吧!”“可是…可是…”贝贝还没有说完,就被小兔子给轰走了。

贝贝很伤心,他边走边想:如果我不骄傲就好了,如果我不骄傲的话,那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说完,他留下了他的最后一滴忏悔的眼泪——躲在草丛里饿死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150字到200字篇三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1. 校正字音

① 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② 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苏武牧羊的故事150字到200字篇四

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其次,利用他们*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_。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板书课题)

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

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

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

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

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

生:用利益诱惑的。(板书:以利诱惑)

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

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折磨。(板书:以苦折磨)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

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就概括为故友劝降。(板书:故友劝降)

三、人物品读

师:刚才我们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幻灯片展示此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以死恐吓”。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匈奴是怎样以死恐吓的?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师: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拟。

师:“拟”如何理解?

生:比划。

师:在这里卫律只是比划一下,那卫律前面有没有动真格的?

生:有,卫律杀了与苏武同来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杀张胜的时候,张胜就投降了。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张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齐):贪生怕死!

师:那么通过张胜的贪生怕死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武不动”。

师:这说明苏武面对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们也可以说“武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前文中还有没有哪些地方能证明苏武不怕死?

生:他自杀的情节。

师:苏武为何自杀呢?

生:“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于节操有损,又辜负了自己的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师:“虽”字能不能翻译成“虽然”?

生:应该翻译为“即使”。因为这里只是表示假设,不是事实。

师:他的回答告诉我们,在有损节操、有辱使命的时候,苏武毅然选择了死!更不用说别人用死来威胁他了。他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板书“威武不屈”,与前面的“以死恐吓”对应)那匈奴又是用什么来引诱苏武的呢?

生:“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贵的生活!

师:苏武是什么反应?

生:“武不应”,他不为利益所动。

师:如果说前面苏武面对匈奴以死恐吓是“威武不能屈”,那么这里就是——

生:富贵不能淫!

(板书“富贵不淫”,与前面“以利相诱”相对。)

师:苏武除了“不动”“不应”之外,甚至还骂卫律,是个“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无耻叛徒!真正地体现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苏武的这种大丈夫的气节。(生齐读第5段)

师:这样软硬兼施,苏武都不屈服。匈奴便采取了比以死恐吓更残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刚才大家已经说到,匈奴是从肉体和精神上,对苏武进行双重的折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来朗读第6段,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哪些地方是肉体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选一生读第6段)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一些字的读音出现了问题。“饮食”应该都读四声,解释为“提供吃的和喝的”。还有“去”是个通假字,应该通“弃”,是“收藏”的意思。

师:请大家说一说哪些是对苏武肉体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体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还有“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

师: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饥饿来从肉体上折磨苏武,让他屈服。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关起来就是让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还有,让他去北海放羊,说“羝乳乃得归”,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这是断掉他回归汉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残他的意志吧。

师:说得很好,这个“乳”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生

师:还有其他地方也能说明精神的折磨吗?

生:“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还把苏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让他一个人在北海,让他忍受孤独和寂寞,来消磨他的意志。

师:大家从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看到了匈奴的阴险和残忍,那么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生:“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在这种极度贫苦的环境中,也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的忠诚,可以说是“贫贱不能移”。

师:我觉得他说的“贫贱不能移”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板书写在黑板上,非常好!(板书“贫贱不移”,与“以苦折磨”相对)肉体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种孤独寂寞,那种心灵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难忍受。苏武是怎样熬过来的呢?

生:我看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句,他无论是躺着还是起来,都拿着汉节,说明他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对汉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师:他抓住这一句当中的细节,分析得很细致,表达得也很好。匈奴用了这么多的方式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使出了杀手铜,他们找了一个人去劝降。这次劝降一般人真的难以应对。那么他是如何来劝说苏武,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李陵对苏武可以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李陵对苏武说了苏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说汉朝对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过这一点来打动苏武。他还说皇帝已经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师:他分析得很有条理。对李陵的劝降,苏武是义正词严地拒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李陵的口中说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而苏武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维护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节!(板书“私情不动”,与“故友劝说”对应)

四、课堂小结

这让我想到郑板桥有一首诗——《竹石》。(幻灯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家一起齐读一遍。苏武不正像这竹一样吗?任你匈奴使尽千般伎俩、万般手段,我苏武自一心向汉!苏武所有的坚持,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节!(粗笔板书一个大大的“节”字)这“节”是对使命的铭记,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展示《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与“不降”这对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苏武守着这份民族气节,最终回到了汉朝。可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李陵,却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李陵是在替苏武不值!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武这祥做到底值不值呢?请大家以此为话题,在课后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苏武牧羊的故事150字到200字篇五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_这首悲壮的歌曲,赞颂了一位爱祖国且不向挫折屈服、忠贞不屈的一代民族英雄---苏武!

在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由于匈奴单于再次表示要求和亲,并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武帝遂命中郎将苏武率百余人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把他关进一个露天的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后来,又把他迁到北海去牧羊。这里下着鹅毛般的大雪,覆盖了每一个角落。

陪伴苏武的只有这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草逮兔子,吃一些羊皮充饥。

苏武有一颗爱国之心,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像苏武这样对祖国忠贞不屈的大丈夫能有几个呢?苏武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了一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_的正气歌!苏武的气节促使着我前进,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苏武牧羊的故事150字到200字篇六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苏武牧羊的故事150字到200字篇七

知识梳理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他的父亲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专心史籍,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百余篇(一说六十五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他熟悉西汉史实,在他父亲的直接影响下,逐渐转向汉史研究。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从洛阳奔丧还归故乡。班固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他父亲的《后传》,他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就于汉明帝永*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永*五年,有人上书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班固之弟誓超赶到洛阳上书,替兄申辩,地方官吏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师洛阳。汉明帝看过班固的书稿,很赞赏班固的才学,就召他到京师为官。他被任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班固在兰台坚持撰写《汉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在窦氏幕府任职。永元四年(92),班固因窦宪谋反的事牵连,被捕入狱而死。终年61岁。这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写成,汉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也未能竣工。后又命同郡的马续补写,《汉书》才得以全部完成。

2、《汉书》介绍。

《汉书》之名,是由班固自定的。后来因为有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前汉书》。《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其中,汉武帝以前的纪传,多沿用司马迁《史记》的原文,但也有所取舍。汉武帝以后的史事,多是新纂。《史记》与《汉书》,有可以互相补充和互相印证的地方。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的,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汉书》的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汉*帝的史事,这是编年大事记,重要的事件在帝纪里都有简明扼要的记载。八表,其中前七表把西汉以来有关诸侯王、功臣、外戚、百官公卿等繁琐的史事,用表的形式加以分别排列,以便检查;另外一个《古今人表》,则是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为一表。十志,是记载典章制度的文化史。七十列传,是《汉书》的主要部分。其中《匈奴传》、《西南夷》、《朝鲜传》、《西域传》等是记载秦、汉以来边境上民族的历史,其余是叙述西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人物活动的事迹。

《汉书》是一部历史和文学的名著,它与《史记》齐名,合称为“史汉”。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的一位传记文学的杰出作家。他写《汉书》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历来为《汉书》作注的人很多,东汉末年就有服虔、应劭的《汉书音义》。现在通行的,有唐代颜师古的集注本、清末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等。

3、相关评论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冀其终降,以分谤也。(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义门读*》卷十七)

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李慈铭《汉书札记》)

1、注意下面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2)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3)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b、使动用法

a)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c)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d)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e)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f)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c、名词活用

a)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b)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c)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e)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f)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4)特殊句式

a、倒装句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b)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c)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d)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e)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b、判断句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非汉所望也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皆为陛下所成就

2、课文情节的标题化概括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学生口述

1、背景介绍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内容解读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读】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611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