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写作需要严谨、准确和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报告的结尾部分应总结报告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结论,以及提出相关建议或展望未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主题和领域,包括市场分析报告、项目总结报告、工作汇报等。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了解报告的写作技巧和结构,提高自己的报告写作能力。赶紧来看看吧!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一
工业区创建于年6月,是经市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区级工业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5平方公里。年9月22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年第66号公告,提升为市级工业区。工业区位于浦东国际机场与洋山国际深水港之间,与正在兴建的临港综合产业园隔河相望。区内现有企业30多家,年产值近人民币12个亿。
(一)工业总产值指标分析
年镇尚未建立工业区时,有7家工业企业位于后来建成的工业区区域内,为了比较的方便,也为了使数据按照同一口径具有可比性,故将该7家企业的各项指标作为园区比较的基数(下文如无特别说明,都按此种涵义理解)。年,工业区原7家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7339万元,年度工业区预计完成总产值150000万元(年度1-10月份已完成107000万元,工业区年工业产值比年增加了6倍多。年度全镇工业产值预计为218900万元(年度1-10月份已完成15510万元),比年度的44377万元,增加了近4倍。工业区产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全镇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
一:园区和全镇工业产值增加
园区和全镇工业产值的同比增加数所走过的轨迹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年建园之初,增加比例小幅上扬,经年、年的大幅增加后,年年渐趋平缓。但是两者又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同比增加比例数值的大小上,除年以外,镇工业产值增加比例都要小于园区该项指标,尤其是年和年两年,两者的差距尤为显著。
二:园区内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
工业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的比例逐年提高这一趋势,从年的39.1%,一直到年的68.5%。单从工业产值该项指标而言,园区经济在全镇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数量指标分析
总体来看,全镇和工业区内规上企业逐年增加。年相比年,区内增加了18家,增长到原来的5.5倍;全镇则增加了30家,增长到原来的3.67倍。为了更好了解工业区内和全镇规上企业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工业区内和全镇规上企业数量变化
年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镇规上企业的比例,从年(也就是建园之年)起,该项比例就不断提高,从21%一直上升到年的61%,年稍有下降,为50%。说明全镇较大型工业企业有向工业区集中的趋势。
(三)工业利润指标分析
对一家企业来说,在其成熟稳定期,利润指标往往比产值指标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也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一项指标。
无论是全镇工业利润还是园区内工业利润,其增长趋势并不平稳,而是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全镇在年和园区在年都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6%和-13%。为了探究其原因,我们调阅了当年相关的资料,发现主要是因为某些较大型企业或受行业不景气影响、或因刚刚投产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导致当年的利润出现微利或较大幅度的亏损。比如年某某化工企业受行业不景气影响,利润从年的近500万下滑到30几万;又如某某电子企业年投产,当年产出近1.5个亿,却亏损近700万。
园区内工业利润占全镇工业利润的比例有总体下降的趋势,03年之前,该比例在70%左右徘徊,03年之后,则基本处于50%的水平,这与园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逐年增加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四)税收数指标分析
一个地区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公共事业的完善程度和基础建设的建设力度,最终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很有必要分析一下工业园区在这方面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所限,没法获取04年以前的相关数据,也没有按具体税种对税收数加以分解,全镇税收额也只是一个总数,没有按产业加以分类。虽然有上述诸多不足之处,但通过我们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说明某些问题的。
xx年到xx年,全镇和园区税收总额逐年增加,全镇从6812万元增长到15000万元(预计数,1-10月完成10727万元),园区则从2388万元增加到4100万元(预计数,1-10月完成3429万元)。年均增加的幅度虽然不太一样,xx年全镇增长幅度大于园区,而xx年正好相反,但两者的比例却基本保持稳定,在20%-35%之间浮动。
(五)就业人数指标
该项指标比较简单,又由于资料所限,只能获取园区xx年到xx年的统计数据,也就不再展开论述。
工业区在解决全镇人口就业方面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以上的五项指标分析,我们发现工业园区无论是在工业产值、工业利润、企业数量(规上)还是税收总额、就业人数等方面都对全镇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工业产值方面,在更是占了全镇工业产值的近七成之多。但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业区建区时间短,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总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缺乏,创税大户也较少。工业区年总产值只有12个亿,最大的企业年产值只不过4个亿,创税1000多万,而附近某镇的工业区年总产值超过30个亿,最大一家企业的年产值也超过10个亿,创税过4000万元,差距是全方位的。
(二)园区企业创利和创税质量普遍不高。相对于全镇工业产值的高比例,在利润和税收这两项指标上,园区企业没能作出应有的贡献,相对偏低。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积极利用有利政策,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注重引进优质企业。正如本文一开始就提到的那样,年9月,工业区提升为市市级工业区,成为仅存的几个工业区之一。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工业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如联姻大企业和国际公司,鼓励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实施“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等,特别是要注重引进那些可以弥补产业空缺、多创利税、解决就业问题的优质企业。
(三)注重监管,防止企业人为减少利润,规避税负。注重对区内企业的适度监管,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异常变动,分析查找其原因,对于人为操纵利润以规避税负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对于拒不改正的单位,可向有关机关报案。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二
1、国库与财政部门的统计数据不一致。目前全国国库系统使用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和《国库收支统计系统》,将所有拨款都列为支出,以拨款凭证列示的科目作为支出项目。这样,财政资金运动,反映到国库部门,全部属于支出,而财政资金运作,除收入与支出外,还有其他诸如周转、借款等方式,例如,财政资金从商业银行转回,不应纳入调拨收入;借款支出不应纳入支出,由于会计核算系统未设置往来记账方式,统计指标只能将其纳入收支,等等,所以,只要有上述类型业务,国库统计与财政不符就成为必然结果。按照常理来看,国库收支统计应当与财政预算会计出具的会计报表数据一致,但实际却存在着诸多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财政与国库双方在收支报表、报表种类、报表格式、统计重点等方面统计口径不一致,致使统计数据与真实数据不符,从而严重影响了国库统计分析工作的健康发展。
2、分析资料不足,统计指标缺乏科学性。从当前看,国库分析涉及经济、金融、财税等多个层次,必须了解财政、税收的计划安排,大额纳税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及财政、税务、统计局等单位的资料信息等,才能搞好分析,但是目前基层国库能够直接掌握的仅是预算收入、预算支出、财政库存等方面的数据,缺乏财政、税务、统计行业的全面连续的相关经济资料,远远不能满足分析的要求。
3、预算科目更改时间不统一,国库收支统计被动应付。随着预算科目的不断更新,经常会出现国库、财政、税务在科目的更改时间上不统一,往往是国库部门的预算科目更改一段时间后,财政、税务才相继更新,造成国库收支统计在具体操作中处于被动地位。
4、重统计、轻分析,利用率不高。统计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分析,把死的数字变活,从中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统计分析的关键所在。然而,从基层国库收支统计分析实际看,国库收支统计仅是对预算收支数据进行简单的同期对比、对期初期末增减等情况进行简单的数据罗列,把统计报表的数字用文字的方式复述一遍,披上一层“语言”的外衣,造成统计分析内部失衡,无法充当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存在着重统计、轻分析、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统计的目的、作用难以有效实现,参考价值不大,利用率不高。
5、国库收支统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反映国库收支的真实情况和动态。比如福利企业的收入和退库,企业完税后,(由于科目混用)不能从统计表中看出福利企业的收入情况,退付后也不能看出企业应退税款是否及时、足额等,一定程度造成了税收进度和财政计息的失真,致使国库收支统计不能及时反映收支的真实情况和动态,各级经济主管部门也不能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另外在支出统计中,其它支出这一项列支太笼统,支出不明不白,不能为统计分析提供真实的资金动向,也不便于国库部门的监管。
6、高科技技术还没有参与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目前尽管配备了“国库统计分析系统”,但还还缺乏对“国库统计分析系统”,有效的掌握和利用,没有用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参与统计分析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多层次、高视角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揭示有关经济现象的运行发展规律。另外在国库收支统计与分析系统中,存在生成的上报统计数据通迅文件和系统数据备份存放于系统默认的目录c:cfcctrsjsend下和c:cfcctrsackup下,基层国库要上报通迅文件还需要从默认的目录下拷贝到软盘,方能通过oa线上传到上级国库,也不便于日常操作。
7、国库收支统计人员的现状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基层行国库人员少素质差,分析写作能力薄弱,阻碍了国库统计分析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目前在基层行国库与会计部门一起办公,人员少,工作兼职多,专门从事国库人员在3人左右,与《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要求的6人以上,相差甚远。现有的人员只能满足日常国库会计核算的需要,没有时间去进行统计分析。再加上真正长期从事国库调研分析,具有一定写作和分析能力的人就更少。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三
统计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国家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服务作用日益凸现,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乡镇统计工作是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乡镇统计基础薄弱、统计队伍不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日趋凸现,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严重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借助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机,xx县统计局班子成员深入王子树乡进行专题调研,以此探求加强“双基”建设、提升源头数据质量的有效措施,为促进xx统计工作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xx年,xx县统计局根据省、州、县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完成了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工作,全县9个乡镇统计站于xx年在各乡镇人民政府相继挂牌运行。9个乡镇统计站有编制19名,现实有统计人员11人,其中:新招录2人、调入1人、所属乡镇统计改革自然过渡8人。其中陇把镇统计站统计员用工方式为聘用。根据《统计法》规定,乡镇统计员主要负责农村基层统计工作,配合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
乡镇统计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基础,乡镇经济在全县总体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积极推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健全统计保障体系,对于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至关重要。但是,经过实施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后形成的乡镇统计工作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一)改革不彻底,改革目标不到位
纵观省、州、县出台的乡镇统计体制改革政策所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都很理想,但由于各地的条件以及对统计工作理解、重视、支持的程度不一样,因此乡镇统计体制改革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就xx乡镇统计体制改革的情况来看,仅仅是人的理论归属问题和统计工作的安排上有了结果,改革政策上明确的其他改革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二)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匹配,统计人员不安心工作
统计工作无论是在统计干部的切身感受上还是在社会公众的理解认识上,都是一项非常清苦、枯燥的工作,特别是处于统计最基层的乡镇统计员,为完成繁重的统计调查任务,常年抛家离子奔走于乡村之间,却由于统计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与其他行业岗位相比,乡镇统计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导致乡镇统计人员身心疲惫,厌烦情绪趋重。因此,乡镇统计员不安心工作形成两种倾向:一是各使奇招要求调离统计岗位;二是在工作上忽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难以保证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统计人员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不够,统计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乡镇统计站人员基本是从原乡镇统计人员过渡而来,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统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基本上处于初始状态,因此不能满足现代统计工作的要求和需要。导致乡镇统计站统计员学习不够、业务素质不高的主要因素:一是乡镇统计员在乡镇统计体制改革进入统计站时缺乏竞争性,属自然过渡,少数既没有专业知识又没有工作责任心的同志也进入了统计岗位;二是虽然在乡镇统计改革的方案中明确了人、财、物归属于县统计局管理,但由于乡镇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作经费奇缺,加之乡镇人民政府人少事多的矛盾日趋突出的实际,乡镇统计站统计员在时间上、精力上、工作任务上更多的服从于乡镇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在办公及生活条件上更多的依赖于乡镇党委政府的帮助。因此乡镇统计站及统计人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其学习的自觉性在时间上没有得到保障,统计专业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四)统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根据州、县出台的乡镇统计体制改革政策明确:“乡镇统计站的人员工资、办公等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除正常的公务经费外,每个乡镇统计站每年的工作经费不低于2万元。xx年每个乡镇统计站的工作经费按1万元的标准由财政支付,从xx年开始按每个乡镇2万元的标准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但由于县财政困难,无法将政策规定的经费标准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在经费难以保证的前提下,乡镇统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日常办公条件、统计人员的培训、外出调查等因缺乏资金的支持而无法得以正常开展。
(一)继续完善乡镇统计体制改革
要以法律形式具体明确乡镇统计机构的合法地位,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并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法律体系的框架之内,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从网上了解到,吉林、北京、新疆、辽宁等省、市正在进行统计改革试点,实行统计垂直管理。这是统计发展的一种趋势,对稳定统计队伍,强化统计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统计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实行统计垂直管理,其有益之处非常明显,其关键之处是可以实现依法统计,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
(二)改善乡镇统计工作条件
一是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分别列入县级财政部门的常年预算,或直接列入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二是千方百计解决好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建议发放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岗位津贴,以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乡村两级统计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素质。考虑到基层的经济承受能力,任何统计培训都必须实行免费培训,以提高基层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统计培训的实效性;四是改进统计工作手段,要努力实现乡镇统计计算机联网直报,促使乡镇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改革农村统计方法制度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胆破除那些陈旧落后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方法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家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农村统计的全面调查,取而代之的是以方案简单、指标较少,符合国际规则,能及时满足各级政府需要的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和一次性调查。这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又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四)强化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治统,建立健全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要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和领导的统计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及惩处力度。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调研报告由于调研时间仓促,存在问题及建议难免缺乏深刻认识和可操作之处,但我们真诚希望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机,认真解读和破解乡镇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促进xx统计的科学发展和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工作作为反映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但党政领导关心重视,老百姓也十分关注;不但关心统计结果,也关心统计过程;不但关心经济指标,也关注社会事业指标。,统计工作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任务越来越繁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统计工作中还有不少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还有不少影响统计整体功能充分发挥的薄弱环节,还有不少制约统计改革和发展的困难和矛盾。可以说,统计事业进入了加快改革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统计事业发展转型的矛盾凸现期,我们必须清醒的认清统计工作现状,更要准确把握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统计事业发展。
一是统计指标体系难以有效地全面反映科学发展的情况。现有统计体系和统计指标虽然不断优化调整,但步伐不快,仍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反映总量和速度的指标多、结构和效益指标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社会进步指标少,反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标少。
二是统计调查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对统计调查内容的时代性、客观性和可用性要求,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加强资源、能源、环境、服务业等统计,增加反映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统计等,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三是统计数据质量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调查对象呈现出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变动频繁、基础薄弱及对统计调查支持配合度下降等特点,瞒报、虚报统计数据现象时有发生,妨碍统计部门实事求是地进行统计,都给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搞准、搞实统计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计监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统计信息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不够,咨询建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统计依法行政和依法统计的力度不够。同时,缺乏有效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互为补充的部门统计机制尚未建立,都直接影响了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
五是统计部门自身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统计任务与统计力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基层统计力量不足、负担较重,部门统计力量分散、薄弱,统计工作的条件、环境、基础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科学发展观,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各项工作的行动指针。作为统计部门,更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完善统计体系,适应新时期对统计工作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央正确把握当前形势作出的准确判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统计工作是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实施宏观调控、进行监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统计工作题中之义,要确立“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统计,科学统计促进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统计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离不开统计数据的支撑;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需要统计数据的验证。统计工作与科学发展息息相关。但准确的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没有科学的统计,就会产生偏差,导致错误决策,会贻误大事。因此无论任何时候,统计部门都应当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和勇气。这个“不变”,指的是科学统计的理念不能变。尽管现在统计工作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干扰,面对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作为统计部门来说,要始终坚持科学统计,要统计误差尽可能减小。
二是要确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固树立“统计服务是统计工作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把为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作为统计部门的第一要务,转变服务观念,调优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按照更快、更新、更准的要求,全方位、多形式、高质量地开展统计服务。进一步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进程和加强统计监测预警上做文章、下功夫。充分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统计部门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统计信息产品,扩大用户群体,满足用户需求,多出产品、多出精品。力求把针对性强、有纵横比较的统计信息及时提供给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强经济预警监测。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突出科学发展、突出和谐建设、突出改善民生的要求,关注经济走势,跟踪月度、季度和年度经济运行态势,关注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适时为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现状判断准确、变化解释清楚、原因分析科学、建议合理可行的统计分析报告。要拓宽统计工作视野,跟踪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最新进展情况,及时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决策咨询信息。
三是要本着对历史、现实、未来负责的责任意识。要明确责任。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是推动发展的原动力。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敷衍推却之理。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不同的工作岗位,岗位赋予责任。有责要有为,有为才有位。要常思量自己工作岗位的来之不易,常掂量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以此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左传》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我们对待自己的职责,要像农夫耕种一样,白天干事晚上想事,一日三省,如履薄冰。要细化责任。“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细化才能问责。我们要把统计工作任务层层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项工作乃至每一细微之处,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件件工作有着落的责任氛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执行力,才能减少失误和避免缺位,工作才能更加科学严谨,更加富有成效。要落实责任。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我们要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把落实责任纳入重要日程,做到只争朝夕抓落实、提高水平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严格考核抓落实。要一切从工作实际出发,抓重点、抓关键、抓突破,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搞好调查研究,探寻思路举措,破解发展难题;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苦干实干,开拓创新,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一步一个脚印,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见成效不“收兵”。
四是要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统计部门必须创新统计方法。能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及时反映科学发展的情况;能不能在管理体制多元化的情况下排除干扰,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准确、客观地实施统计调查;能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抓住矛盾和问题的主流与本质,科学分析、准确判断经济发展的走势;能不能在宏观调控的措施下准确反映政策落实情况,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能不能真实反映“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实现程度等等,都是事关科学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大局、事关统计职能发挥、事关统计形象的大事,也是对统计部门把握和服务全局能力的严峻考验,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方法,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开展统计工作。
五是要反映百姓诉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意味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旨,就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统计部门在设计、调查、采集资料和统计分析的各个阶段,只有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和谐建设、关注改善民生,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切实帮助解决老百姓的现实利益问题,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才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六是要充实统计服务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单纯依赖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期内可以加快经济规模扩张,但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资源、环境投入的代价就越大,增长的成本也就越高。过去,统计部门反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指标多,而反映生态文明的指标少。对此,统计部门必须加强对服务业、节能降耗、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统计,加强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统计,全面反映我区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绩和问题。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两个率先”的新目标,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宏观调控的新举措,都对统计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又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和第三全国经济普查的关键之年。新的形势下,统计工作职能重要,责任重大,作用突出。我们更应当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风貌,立足本职,努力做好各项各项工作。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取得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新突破。这次普查,对我区统计调查体系的完善,以及统计部门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是一次重要检验,也是我们提高服务、健全体系的一次极好机遇。第三次经济普查已经全面启动,全区统计系统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举全区统计之力,加快做好、做实普查经费落实、普查实施方案落实、普查业务培训、普查宣传发动、物资保障等工作。
二是在强化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和分析上取得新突破。统计部门一直十分重视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这项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还要化大力气做好,特别是在今年这个特殊、复杂的年份,做好统计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尤为重要。今年以来,针对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统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经济运行监测的职能作用,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密切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放缓、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出口增幅回落、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较大、对全局形势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地区及行业等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反应灵敏、全面客观、高能高效、上下贯通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体系,以宏观眼光和国际视野,切实做好全年工业、投资、内外贸、物价等各项主要统计数据的分析评估,确保客观准确反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时反映发展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力求把情况谈透彻、问题讲明白、趋势说清楚、建议提到位,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咨询依据。
三是在服务业和能源统计工作上取得新突破。要搞好服务业统计工作,难度有目共睹,众所周知。但形势又要求我们不得不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我们要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上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组织,加强领导,采取措施。争取设立专门机构,明确专门人员,充分行使政府综合统计职能,与部门统计形成合力,是推进服务业统计的有效途径。要本着查漏补缺的原则,发挥牵头作用,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工作,确保服务业发展情况得到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尤其是这次经济普查工作中,要把搞清、搞准、搞全服务业统计数据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实。
四是在统计法制和基层基础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发展统计事业,离不开统计法制作保障。当前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更好地通过法律手段来加以引导、规范、保障和推动,我们要充分发挥统计法制在改善统计工作环境、维护统计工作秩序、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树立统计权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依法统计贯穿经济普查工作全过程,大张旗鼓地开展统计法制宣传,为经济普查营造良好氛围,动员各类普查对象积极参与普查,认真配合普查,自觉防止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努力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要围绕统计中心工作,锁定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指标开展执法检查,既要查虚报,更要查瞒报和漏报,注重执法的针对性,努力提高执法效能,为经济普查,为统计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是统计事业长远发展的根基,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特别是源头数据质量至关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必须从统计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把重心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在基层。要不断提高统计手段的现代化,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源头数据质量。各地要利用这次经济普查的有利时机,提高应用水平,加强乡镇联网、企业统计直报网络、统计数据在线处理和统计综合数据库等建设工作。
五是在队伍建设和强化考核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加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培训工作,把计算机知识、统计业务培训、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把那些能吃苦、想干事、善干事、干成事的人推到一线岗位、关键岗位,在实践中得到磨练、成长。继续完善内部考核机制,细化考核措施,通过考核,进一步激发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加大对乡镇的考核力度,把各项考核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推进基层基础建设,不断提升乡镇统计工作水平,完善统计工作机制,增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从而全面促进统计工作的开展。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五
房地产业作为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备受关注,有关房地产业的信息也日渐成为各级政府、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普遍,加强房地产业的统计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20xx年,国家统计局创立了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把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中单独列出来,这表示出国家对房地产业的重视。笔者作为一名房地产统计工作人员,深感责任重大,同时,随着房地产业企业的增多,统计的难度也在加大。为搞好这方面的工作,特针对房地产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简单探讨。
(一)统计制度缺乏完整性
(1)房地产业统计的范围单一。房地产业是从事土地和房屋的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它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他房地产活动。目前房地产业统计的范围仅限房地产开发企业,而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在制度上还是个空白。
(2)统计指标设计重投资轻经营。在日常房地产统计工作中,计划总投资、本年完成投资,商品房建设投资、土地开发投资等投资指标涉及较多,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的统计指标如收入、利润、税收等经营指标涉及的较少。另外目前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已经形成,而房地产业的统计制度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日趋复杂、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实际不符合。
(二)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房地产开发统计采用的是全面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增多,全面定期统计报表的操作性难度加大。具体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统计基层表收集难。一是人难找。目前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固定的统计人员,一遇到统计局要报表,老总总是临时指定人员来做,往往是这个月报表做了,下个月又不做了,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培训又不及时,经常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漏统,或者填报的基层表质量不过关。二是按时上报难。按照制度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基层表一般均在月底前上报统计局,方不影响统计资料的汇总和上报,在现实中,总有些企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无法按时上报。从客观上讲,房地产开发企业月底才能结账,如果不给企业一定的时间,企业就无法完成统计工作,如果碰到星期六或星期天,上报报表会更加困难。三是全面统计难,目前房地产开发统计采用的是全面定期统计报表的方式,统计范围包括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建设公司及其他房地产开发单位。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逐渐增多,县市级统计人员缺少,一个人往往要从事许多工作,再加上房地产统计报表上报的时间紧,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2)房地产统计报表填报难。据填报房地产开发情况的统计人员反映,如果要填好统计局的一套报表,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一是报表指标太多太细。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资金和土地情况共有40个指标,40个空格;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施工、销售和空置情况29个指标,168个空格,在年报中在加上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报表,又要增加44个指标,44个空格。二是逻辑关系很复杂。一套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指标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房地产按用途分组的投资额与房地产施工面积是有对应关系的,房地产竣工面积、房地产竣工套数和房地产竣工价值是相对应的,所以在填报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时,刚开始接触统计报表的人员往往感觉到很头痛。三是填报的指标搜集难。据填报房地产统计报表的人员反应,填报房地产开发报表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部、财务部、销售部三部门配合。如果房地产统计人员不与工程部销售部去联系,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如本年完成投资额指标来源于施工企业填报的“工程进度报告单”或“工程价款结算帐单”,如果施工单位没有或施工单位不能够按时提供,统计人员又怕麻烦,很容易造成投资额数据不准确。
(三)房地产开发统计指标设计缺乏实用性。
房地产开发统计指标设计不够实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统计指标设计过于专业。过于专业的指标只宜用作专业研究,如果发布的统计信息老百姓连看都看不懂,他们又如何能使用呢?二是统计指标设计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领导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统计部门无法用数字去回答。而领导和群众不关心的问题,报表中涉及的很多,这是因为统计指标的设计还比较传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统计工作主要是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重点在于为如何管理好国家、企业、百姓提供依据,而可能为广大百姓所用的统计指标则很少。三是统计的结果缺乏真实性。只有真实、及时的数据方能为社会所用。如果基层统计报表填报的不准确,填不全或干脆不填,造成了汇总数据不准确,无法为社会所用。
(四)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间缺乏协调性。
一是数据发布较乱,数出多门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从网站上曾看到多篇反映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不一致,甚至打架,给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二是同一指标,由于部门之间的统计标准、统计口径、统计方式不一致,导致数据不一致;在向外发布信息时,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给人们造成了数据不一致的误解。比如房价,因为商品房有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之分,也有期房和现房之分,又有一级、二级地段之分,如果笼统地发布某个城市的房价是多少,这样发布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很大。
1、建立、健全房地产业统计制度。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快,而与此对应的房地产业的相关统计信息已经不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要求,物业管理、房地产业中介服务的统计制度还没有建立,房地产业交易的多级市场已经形成。所以建立健全房地产业统计制度已是摆在统计部门的议事日程了。笔者对建立健全房地产业统计制度有两条粗浅建议,一是增加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业的统计。二是改房地产开发统计月报为季报,增加房地产业人员劳动报酬、利润、税收等经营统计指标,以满足gdp核算的需要。
2、简化统计报表,增强实用性。一是统计指标设计要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丰富多彩的市场经济,加上差异巨大的区域经济,往往使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是互异的。如果国家统计指标设得太细,会使得有些城市、地区难以完整填报。所以,国家级的指标设计得简要些,既能满足管理部门的需要,又能减轻填报单位的负担,提高统计质量。二是统计指标的设计尽量做到实用、便于搜集。在如今的市场体制下,企业经营活动和个人投资行为日前活跃,他们也需要一定的统计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活动。故此,统计体系应能针对他们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指标,提供相应的信息。另外在设计统计指标中,应充分考虑数据的来源与出处,便于企业操作。如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资金和土地情况报表中本年完成投资按工程用途划分的商品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和其他的分组,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很难掌握这方面的数据,不如删去。
3、加强对企业统计人员的培训,增强对报送报表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加强统计法的培训,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基层单位向统计部门报送报表是其应尽的义务,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就是违法行为,但在一些基层统计人员甚至极少部分领导的脑海里并没有这种法律意识,他们缺乏应有的统计法律法规知识,觉得迟报或不报报表也不会有多大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二是加强房地产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从笔者多年从事房地产开发统计工作的经验看,经常开展房地产开发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房地产开发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统计部门利用年报或统计人员进行上岗培训的机会,系统地讲授房地产统计基本知识和房地产业报表,对企业报送报表和提高报表质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协调,规范统计信息发布制度,统计方式变上报汇总为政府行政记录、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统计法规定,凡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能取得统计数据的,不得制发全面定期统计报表。在实际工作中,统计部门可以整合其他部门的房地产信息,充分利用其他部门的行政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另外对市场特征较强的指标,适时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对目的性明确但数据化不强的信息则采用专题问卷调研、综合分析的形式。三者相结合,既可避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又可取得较好的统计效果。对于信息的发布,政府应制定信息发布制度,规范各部门的信息发布范围,另外,在信息发布前,各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召开房地产运行情况分析会,做到发布出去的信息真实可信可用而且一致。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六
工业区创建于年6月,是经市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区级工业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5平方公里。年9月22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年第66号公告,提升为市市级工业区。工业区位于浦东国际机场与洋山国际深水港之间,与正在兴建的临港综合产业园隔河相望。区内现有企业30多家,年产值近人民币12个亿。
(一)工业总产值指标分析
园区内和全镇每年工业产值的增减情况如何,两者的变动又存在什么关系呢,请看下图:
图一:园区和全镇工业产值增加趋势图
由图可知,园区和全镇工业产值的同比增加数所走过的轨迹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年建园之初,增加比例小幅上扬,经年、年的大幅增加后,年、年渐趋平缓。但是两者又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同比增加比例数值的大小上,除年以外,镇工业产值增加比例都要小于园区该项指标,尤其是年和年两年,两者的差距尤为显著。
下面通过雷达图示来看看工业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的变化情况
图二:园区内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比例图
图中很清晰的显示了工业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的比例逐年提高这一趋势,从年的39.1%,一直到年的68.5%。单从工业产值该项指标而言,园区经济在全镇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数量指标分析
企业数量的增减也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趋势,尤其是较大型企业的数量。我们将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称为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上企业),并以此为标准统计了全镇和工业区年到年的企业数量,如下表:
总体来看,全镇和工业区内规上企业逐年增加。20xx年相比20xx年,区内增加了18家,增长到原来的5.5倍;全镇则增加了30家,增长到原来的3.67倍。为了更好了解工业区内和全镇规上企业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请看下图:
图二:工业区内和全镇规上企业数量变化图
图中曲线代表的就是年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镇规上企业的比例,从年(也就是建园之年)起,该项比例就不断提高,从21%一直上升到年的61%,年稍有下降,为50%。说明全镇较大型工业企业有向工业区集中的趋势。
(三)工业利润指标分析
对一家企业来说,在其成熟稳定期,利润指标往往比产值指标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也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一项指标。我们对此也做了一下统计(其中年为计划数):
图三显示,无论是全镇工业利润还是园区内工业利润,其增长趋势并不平稳,而是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全镇在年和园区在年都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6%和—13%。为了探究其原因,我们调阅了当年相关的资料,发现主要是因为某些较大型企业或受行业不景气影响、或因刚刚投产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导致当年的利润出现微利或较大幅度的亏损。比如年某某化工企业受行业不景气影响,利润从年的近500万下滑到30几万;又如某某电子企业年投产,当年产出近1.5个亿,却亏损近700万。
图四显示,园区内工业利润占全镇工业利润的比例有总体下降的趋势,xx年之前,该比例在70%左右徘徊,xx年之后,则基本处于50%的水平,这与园区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逐年增加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四)税收数指标分析
一个地区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公共事业的完善程度和基础建设的建设力度,最终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很有必要分析一下工业园区在这方面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所限,没法获取xx年以前的相关数据,也没有按具体税种对税收数加以分解,全镇税收额也只是一个总数,没有按产业加以分类。虽然有上述诸多不足之处,但通过我们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说明某些问题的。
由表可知,年到年,全镇和园区税收总额逐年增加,全镇从6812万元增长到15000万元(预计数,1—10月完成10727万元),园区则从2388万元增加到4100万元(预计数,1—10月完成3429万元)。年均增加的幅度虽然不太一样,xx年全镇增长幅度大于园区,而xx年正好相反,但两者的比例却基本保持稳定,在20%—35%之间浮动。
(五)就业人数指标
该项指标比较简单,又由于资料所限,只能获取园区xx年到xx年的统计数据,也就不再展开论述,请看。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区在解决全镇人口就业方面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以上的五项指标分析,我们发现工业园区无论是在工业产值、工业利润、企业数量(规上)还是税收总额、就业人数等方面都对全镇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工业产值方面,在更是占了全镇工业产值的近七成之多。但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业区建区时间短,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总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缺乏,创税大户也较少。工业区年总产值只有12个亿,最大的企业年产值只不过4个亿,创税1000多万,而附近某镇的工业区年总产值超过30个亿,最大一家企业的年产值也超过10个亿,创税过4000万元,差距是全方位的。
(二)园区企业创利和创税质量普遍不高。相对于全镇工业产值的高比例,在利润和税收这两项指标上,园区企业没能作出应有的贡献,相对偏低,参看下图:
图六:各项比例图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从xx年开始,园区内工业企业利润占全镇工业利润比例都要低于园区内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比例,而园区税收占全镇税收比例更是低于园区内工业企业利润占全镇工业利润比例。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积极利用有利政策,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注重引进优质企业。正如本文一开始就提到的那样,年9月,工业区提升为市市级工业区,成为仅存的几个工业区之一。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工业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如联姻大企业和国际公司,鼓励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实施“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等,特别是要注重引进那些可以弥补产业空缺、多创利税、解决就业问题的优质企业。
(三)注重监管,防止企业人为减少利润,规避税负。注重对区内企业的适度监管,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异常变动,分析查找其原因,对于人为操纵利润以规避税负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对于拒不改正的单位,可向有关机关报案。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七
查的需要。为此,做好新形势下部门统计工作成为当前县市统计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部门统计是搞好正常统计调查工作的需要。按照正常报表制度,国家每年县卡、乡卡统计设计指标200多个,统计部门本身能够提供的仅有80多个,其他指标涉及全市30多个部门,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市县乡经济发展的发展水平。另外统计部门正常承担的名录库维护,经济普查中普查单位信息的提供都要有部门统计来完成。
加强县级部门统计是搞好社会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尤其是做好第三产业统计的需要。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的基础资料还不全面,如交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的计算,就是使用财政、税务、银行、交通、旅游、邮政、电信等有关部门提供的指标来进行核算的,部门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现有大部分专业中最终指标的认定,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体制,统计指标要用相关部门指标去对专业数据进行评估、印证、认定,为此部门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统计部门的数据。
加强县级部门统计是做好评价监测工作的需要。现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评,不仅仅只用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指标进行单一评比,而是利用该地区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建立一个体系,对各个指标赋予一定权重,来进行综合行评价监测,如全国的“百强县”,**省的县域经济评价,郑州市的乡镇(区)经济评价、民生福利检测、妇女儿童监测、小康村建设监测,以及县市开展的乡镇经济评价工作,指标设置都涉及全市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指标来自各行业主管部门,部门统计数据直接关系评价监测结果和水平。
加强县级部门统计是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在现有统计体制下,统计局承担着法定信息发布、信息咨询的职能,而有些社会统计指标只能靠部门统计来进行,这就需要加强部门统计,利用部门统计资料为社会公众搞好服务。
近几年来,尽管县市级部门统计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相关部门都按照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的要求,配备了统计人员,落实了统计职责,逐步完善统计台帐,部门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但部门统计仍存在统计人员更换频繁,业务培训滞后,统计人员在统计数据的收集、填写、报表审核工作环节中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导致部门统计数据还不能及时、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本来面貌。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领导重视不够,统计机构不健全。除个别单位有单设的统计机构外,大部分都是放在计财处、信息中心、办公室等科室兼职统计工作,尤其是需设置综合统计的而未单设,将各项统计工作分散在各专业科室,协调难度大,很难确保各项统计数据的质量。甚至有的单位领导认为,统计岗位可有可无。
(二)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力量薄弱。县市级部门的基层统计人员变动相当频繁,常常是才培训不久或刚成手的统计员,又换成新人,统计业务不懂,要重新培训学习,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统计队伍不能稳定,业务素质就势必得不到保证。同时人员变动频率高,统计基础资料不完备,交接混乱,导致统计数据不能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三)部门统计制度不太规范,统计方法滞后。在部门统计工作中,数出多门,基层工作不规范,报表变化频繁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部门在未设置综合统计的情况下,各业务科室为了自己工作方便的需要擅自设置、增加各种报表发至各基层单位,这不仅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也直接影响到统计原始数据的质量。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部门报表指标的不断调整、改革,而相应的统计工作不配套、不到位,如统计口径、计算方法、指标含义等,使基层统计人员在执行中难度也比较大,很难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
(四)法制意识薄弱,抗干扰能力差。从《统计法》诞生,地方统计法规、条例和处罚办法相继颁布已近二十年。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实行目标管理体制,政府和部门下达的考核任务要完成,领导和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造成正常的统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的因素干扰,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评价监测工作,不得不按照某些人的意识更改统计数据,形成虚报、瞒报的现象,给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带来极大的危害性。
(五)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质量不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统计数据来自基层,准确性有赖于基础,基层统计工作基础薄弱,是影响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准确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由于个别单位对统计工作认识有偏差,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统计环境、条件有待完善,甚至存在“帽子”意识、“形象”工程,虚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是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领导。统计部门要通过加大《统计法》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帮助各部门克服对统计工作的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切实加强基层统计的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基层的统计工作,进一步树立新时期统计工作的新理念,创造良好的统计工作氛围。各级各部门要设立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统计机构,按要求配备统计人员,并保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专职性。要选用有较强事业心、责任心的人员担任专、兼职统计员,以保证按时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
二是提高部门统计报表质量。部门统计报表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部门数据进行汲取,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统计指标,以免造成重复统计,加重部门负担。对一些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进行清理,要求其按统计局的口径进行上报,遏制“数出多门、重复交叉”现象。
三是保证部门统计人员素质。对部门统计人员的从业资格依法进行清查,要求部门统计人员全部进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定期对部门统计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上级统计局也要适时抽出人员帮助各部门有计划地进行统计知识、信息技术和统计法律法规等方面培训,提高部门统计人员的素质。
四是进一步落实部门统计法律意识。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做到依法统计,避免发生行政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和虚报浮夸,部门统计负责人和统计人员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部门领导承担行政领导责任。部门要配合统计局搞好统计工作,对于拒报、迟报统计报表或漏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要以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为契机,狠抓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通过依法强化统计监管来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五是落实部门统计信息化建设。建立部门数据协调、衔接和共享机制的信息网络平台,定期对上报下达的数据随时进行互通衔接,各部门积极配合,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收集的资料,建立部门统计有关指标的报表制度,及时反映全市财政收入、金融信贷、交通运输、商品房销售、进出口等变化情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反应灵敏的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对全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市委市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强对部门统计的协调和管理,建立部门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协商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部门执行国家统计标准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对部门统计的评比标准。
六是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各部门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同时,要针对各部门数据反映出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工作,把服务作为部门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领导决策和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依据,使部门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八
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搜集、整理、提供基本统计资料,对本行政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及时的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等职能。乡镇统计工作是农村统计工作的基础,是农村统计数据的源头,特别是在当前,面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党委和政府都将“三农”问题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乡镇统计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和管理本乡、镇的基本统计资料。
对当前农村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总产值及增加值的计算、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一些涉及农牧业、农村、农牧民的调查、普查。其中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劳动力构成、耕地变动、牲畜存栏、农业机械、化肥等能耗、水利建设等方面;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则较全面的反映出各个乡镇的基本情况、农牧业生产条件、乡镇经济情况、乡镇企业、乡镇机构、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生活等情况。
1、各乡镇统计人员变换频繁,县级统计部门无法控制。各乡、镇政府负责统计工作的同志由各乡镇安排,大部分又是年轻人,所以乡镇政府统计人员变换非常频繁。乡镇政府在变换统计人员时,很少考虑统计工作连贯性、业务性的需要,随意性较大。各乡镇的统计人员很少有干五年以上的,一般是二、三年,甚至各别的一年换多个。这样的变换频度是很难适应统计工作需要的。
2、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由于统计工作专业性强,人员变动频繁,基层人员统计业务培训总是跟不上步伐,造成一些统计员业务水平不熟悉,特别是新接手的同志反映统计工作非常难做。农牧业统计最原始的数据是由乡镇组织所辖各村的会计上报的,有些村会计由于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统计数据从源头上就出现错误。
3、社会对统计认识和重视不够,一些统计人员统计法制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报表数字随意填写、改动,有些人报上来的数字不是错误连篇、逻辑不通,就是做过手脚。乡镇报表迟报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进度。
4、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多。由于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政府对下级考核时会把耕地保护、人均收入、产值等指标作为重要依据。乡镇统计人员业务虽然受县统计局指导,但人、财、物都归乡镇管理,因此,其工作完全受制于乡镇领导,统计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5、与各部门的数据存在差异。
个别乡镇统计上报数据与农业、牧业、林业、民政等部门掌握的数据不一致,统计数据与其它部门的数据不一致,影响到统计作为法定数据发布部门的权威性,从而影响到整个统计系统的权威。
6、普查频繁,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压力。
目前,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全国性普查比较频繁,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基本上是一个紧接一个,这样的普查频度给乡镇统计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
1、加强统计法制意识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统计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管理条例》是统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上方保剑。借统计执法检查之机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乡镇领导和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严惩,不能手软,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为才有位,要想乡镇能够认清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必须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促进乡镇统计人员和统计对象按《统计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统计。
2、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联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各乡镇应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要严格按统计管理条例的要求,调换工作时,应征求县级统计部门的意见。在选调统计人员时,要确保统计人员的素质。
3、加强乡镇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统计人员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统计工作队伍是搞好乡镇统计工作的关键。有好的工作手段和条件,也有好的制度,但必须要有“人”去做,因此常言说“一靠科技,二靠法制,归根到底靠人才”。农业统计的数据主要是由乡镇统计员上报而来的,因此,他们的业务水平、责任意识对乡镇统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统计员变动非常频繁,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必要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并形成一种制度,从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方法理论、统计法制、各种统计指标的理解等方面展开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认识和业务素质。各乡镇统计员反映,他们对统计业务培训也有着强烈的愿望。
4、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统计法》规定,统计部门数据具有法定地位,所以在乡镇统计员上报来的数据与农业、牧业、林业、民政部门等的数据有些差异时,为了更加准确的反映出当前农业生产情况、变化趋势,为了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一定要经过认真的分析审核后才能公布。县统计局发现乡镇上报数与部门数据差别较大时,要先与乡镇联系、核实,如乡镇统计员的数据不是调查而来,又说不出不能保证可靠性,要求乡镇统计员重新调查,或者征求乡镇统计员的认可后以部门数取代之,而如果发现是部门的数据存在问题的,也会与其他部门沟通,告知其情况,要求他们改正,总之是要以数据真实为唯一标准。
5、纠正错误历史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由于各种原因,乡镇统计数里有一些多年来就存在的错误数据,比如:有的乡镇的上报的耕地面积偏少、有些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偏大,牲畜头数不实等,要赶紧想办法把它们纠正回来,把基数调到符合实际的水平,不能让错误的数据持续影响农业统计的质量。现在农业普查已经处于筹备阶段,农业统计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各项数据调整准确。相信农业普查后,会对以后的农业统计工作提供更好的统计环境。
xx统计工作站。
20xx年11月5日。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九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国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也是一个约束性指标,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同时,经济社会的日益向前发展,也急需加强能源统计工作。作为一名与能源统计渊源较深的统计人,深感能源统计工作之重要。现结合县级实际,从一个能源统计业务人员角度,谈谈当前能源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县级能源统计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求抛砖引玉。
1、能源统计工作历程。
我国的能源统计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80年代至90年代初:80年代初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能源统计指标,并建立了能源统计机构,隶属于物资统计。至90年代初期,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统计机构和统计指标体系。
(2)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能源供应形势的逐步好转和几次大的统计制度改革与调整,相继撤销了能源统计机构,能源统计作为工业统计的一部分,归属于工业统计管理。
(3)20xx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统计逐步进行了恢复性的调整、完善和加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到20xx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特别是20xx年以来,在省辖市以上统计部门逐渐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统计机构,配备了专业统计人员,县以下能源专业统计机构也正在逐步建立。
2、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
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是在工业能源统计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县级统计部门只负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统计范围仅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等。统计内容为能源产品的生产、购进、消费和库存等情况;设置的报表周期为年报和季报,主要表种有: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表、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附表、主要能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表和工业企业水消费表。
除工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没有完整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只能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进行推算和估算。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还没有建立能源统计制度,有关能源资料是根据经济普查或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推算的。
1、政府重视不够,机构设置不到位。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样,能源统计工作也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然而现在的状况基本是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到县级则变为任务的简单分解,没能从思想根源上重视起来,没有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力促节能降耗的氛围。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往往还在考核工业用电量指标,无疑就造成了各级政府对节能减排、能源统计工作的忽视。“节能降耗”的重大责任,最后简单地落到了专业人员身上。可现有的能源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统计任务,除了常规统计任务外,又增加了全面小康监测、服务业、能源等统计任务,统计部门的力量与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县级及县以下统计部门,基本没有能源统计职能科室,大多没有专职的能源统计人员,能源统计力量极为薄弱,矛盾更加突出。本人所在的县统计局已多次向县政府的编制部门打报告,要求增设能源统计科,增加能源统计编制,可在短时间内依然未获批复。
2、县级能源统计方法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对能源统计工作未能建立全面的统计报表制度,仅有规模以上工业报送季度报表,一产、三产、规模以下工业单位均没有报表制度,尤其是对煤、电、油的生产和运输企业未能建立健全报表制度,无法掌握全县的煤电油运等全面情况。仅靠编制能源平衡表来编报数据,其数据来源,除了规模以上工业能提供一套基层数据外,其他数据都是推算、估算、测算数据,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目前,县级能源平衡表编制工作由于部门能源统计资料难以收集等因素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全社会能源平衡表的数据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能源统计的“双基”工作薄弱。
门人员兼职的现象,“双基”工作亟待加强。力量配备与工作任务明显不协调,使能源统计工作无力深入开展。四是基层单位工作量大,资料精度不高。能源消耗统计的基础在企业,企业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不能专心从事某一项工作,对于各种报表也是疲于应付,加之对能源统计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专门的能源统计核算机构,能源消耗资料采集困难,统计数据填写随意性大,精度不高。
4、能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素质不强。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及基层企业大多没有专职能源机构和统计人员,且企业统计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在现有能源消耗统计人员中,大都为“半路出家”,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极需加强。加之上级业务部门在能源统计知识及业务上培训较少,兼职的统计人员平时工作又较为繁忙,以致对能源统计知识不熟悉、不全面,在报表中出现差错。这将严重影响能源统计工作的开展和能源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
1、充实能源统计力量,加强能源队伍建设。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给予支持,充实和强化能源统计队伍建设,要给机构、给编制、给人员。要加大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积极组建专业化的能源消耗统计机构和网络。健全部门能源统计制度,疏通能源统计渠道,发改、经贸、交通、建设、电力、石油、统计等部门要同心同德,密切配合,配备业务精湛的专职统计人员,各尽其职,切实做好能源生产、消费、流转、销售等多环节的统计工作。基层能耗单位是能源数据的源头,是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各能耗单位要有专门人员负责能源统计工作,为圆满完成能源统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日益繁重的能源统计工作。
2、完善能源统计方法,构建能源统计体系。
建立全社会能源消耗统计体系是获得全社会能源消耗量和三次产业以及国民经济主要大类行业能源消耗量的基础,是编制地区能源平衡表的先决条件,是掌握地区能源降耗指标的关键。一要完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建立符合本地情况的数据采集体系。在现有面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的基础上,将能源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加大对一产、建筑业和三产的能耗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多种统计方法分类调查,科学搜集有效的能耗资料。二要逐步建立部门能源统计制度,以重点部门统计为骨干,将部门统计延伸至相关企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建筑业、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在能耗普查的基础上,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要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建立能源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总体把握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3、规范能源统计基础,破解能源“弱基”难题。
政府统计是“节能降耗”目标实现的统计者和检验者,企业是节能降耗的主体,也是能否完成目标的关键。一要成立县级统计部门能源统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统计人员,增强能源统计工作力量。二要规范企业原始资料,统一台账格式,严格上报制度,力争数出有据,来源可靠。三要落实企业能源统计机构和人员。企业要安排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工作,按时上报各种各类能源调查表,确保企业的能耗数据有据可查。
4、强化能源业务培训,提高能源统计水平。
能源统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能源统计工作的人员,既要有专业的统计知识,也要有能源消耗与计量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市场经济下能源的生产、销售、消费、流转等环节非常复杂,要及时、详尽地反映能源利用状况必须加强对能源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只有不断提高能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才能满足对能源统计工作新要求。目前,县级及县以下企业统计人员业务素质都较低,水平急需提高。要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经验、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同时要培训计算机网络知识,配备先进的统计设备。只有不断提高能源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核算方法,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有效保证能源核算数据质量。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十
部门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在国民经济统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为切实加强对全社会各行业、各层面发展水平的统计,建立的各项评价、监测体系的指标设置更加关注社会全面发展指标的统计,仅靠单一综合统计部门统计已经远不能满足国家统计调查的需要。为此,做好新形势下部门统计工作成为当前县市统计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部门统计是搞好正常统计调查工作的需要。按照正常报表制度,国家每年县卡、乡卡统计设计指标200多个,统计部门本身能够提供的仅有80多个,其他指标涉及全市30多个部门,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市县乡经济发展的发展水平。另外统计部门正常承担的名录库维护,经济普查中普查单位信息的提供都要有部门统计来完成。
加强县级部门统计是搞好社会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尤其是做好第三产业统计的需要。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的基础资料还不全面,如交通运输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的计算,就是使用财政、税务、银行、交通、旅游、邮政、电信等有关部门提供的指标来进行核算的,部门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现有大部分专业中最终指标的认定,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体制,统计指标要用相关部门指标去对专业数据进行评估、印证、认定,为此部门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统计部门的数据。
加强县级部门统计是做好评价监测工作的需要。现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评,不仅仅只用、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指标进行单一评比,而是利用该地区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建立一个体系,对各个指标赋予一定权重,来进行综合行评价监测,如全国的“百强县”,**省的县域经济评价,郑州市的乡镇(区)经济评价、民生福利检测、妇女儿童监测、小康村建设监测,以及县市开展的乡镇经济评价工作,指标设置都涉及全市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指标来自各行业主管部门,部门统计数据直接关系评价监测结果和水平。
加强县级部门统计是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在现有统计体制下,统计局承担着法定信息发布、信息咨询的职能,而有些社会统计指标只能靠部门统计来进行,这就需要加强部门统计,利用部门统计资料为社会公众搞好服务。
近几年来,尽管县市级部门统计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相关部门都按照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的要求,配备了统计人员,落实了统计职责,逐步完善统计台帐,部门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但部门统计仍存在统计人员更换频繁,业务培训滞后,统计人员在统计数据的收集、填写、报表审核工作环节中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导致部门统计数据还不能及时、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本来面貌。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领导重视不够,统计机构不健全。
除个别单位有单设的统计机构外,大部分都是放在计财处、信息中心、办公室等科室兼职统计工作,尤其是需设置综合统计的而未单设,将各项统计工作分散在各专业科室,协调难度大,很难确保各项统计数据的质量甚至有的单位领导认为,统计岗位可有可无
(二)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力量薄弱。
县市级部门的基层统计人员变动相当频繁,常常是才培训不久或刚成
手的统计员,又换成新人,统计业务不懂,要重新培训学习,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统计队伍不能稳定,业务素质就势必得不到保证。同时人员变动频率高,统计基础资料不完备,交接混乱,导致统计数据不能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三)部门统计制度不太规范,统计方法滞后。
在部门统计工作中,数出多门,基层工作不规范,报表变化频繁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部门在未设置综合统计的情况下,各业务科室为了自己工作方便的需要擅自设置、增加各种报表发至各基层单位,这不仅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也直接影响到统计原始数据的质量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部门报表指标的不断调整、改革,而相应的统计工作不配套、不到位,如统计口径、计算方法、指标含义等,使基层统计人员在执行中难度也比较大,很难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
(四)法制意识薄弱,抗干扰能力差。
从《统计法》诞生,地方统计法规、条例和处罚办法相继颁布已近二十年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实行目标管理体制,政府和部门下达的考核任务要完成,领导和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造成正常的统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的因素干扰,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评价监测工作,不得不按照某些人的意识更改统计数据,形成虚报、瞒报的现象,给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带来极大的危害性
(五)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质量不高。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统计数据来自基层,准确性有赖于基础,基层统计工作基础薄弱,是影响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准确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由于个别单位对统计工作认识有偏差,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统计环境、条件有待完善,甚至存在“帽子”意识、“形象”工程,虚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是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领导。
统计部门要通过加大《统计法》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帮助各部门克服对统计工作的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切实加强基层统计的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基层的统计工作,进一步树立新时期统计工作的新理念,创造良好的统计工作氛围各级各部门要设立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统计机构,按要求配备统计人员,并保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专职性要选用有较强事业心、责任心的人员担任专、兼职统计员,以保证按时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
二是提高部门统计报表质量。
部门统计报表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部门数据进行汲取,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统计指标,以免造成重复统计,加重部门负担对一些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进行清理,要求其按统计局的口径进行上报,遏制“数出多门、重复交叉”现象
三是保证部门统计人员素质。
对部门统计人员的从业资格依法进行清查,要求部门统计人员全部进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定期对部门统计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上级统计局也要适时抽出人员帮助各部门有计划地进行统计知识、信息技术和统计法律法规等方面培训,提高部门统计人员的素质
四是进一步落实部门统计法律意识。
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做到依法统计,避免发生行政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和虚报浮夸,部门统计负责人和统计人员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部门领导承担行政领导责任部门要配合统计局搞好统计工作,对于拒报、迟报统计报表或漏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要以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为契机,狠抓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通过依法强化统计监管来加强统计基础工作
五是落实部门统计信息化建设。
建立部门数据协调、衔接和共享机制的信息网络平台,定期对上报下达的数据随时进行互通衔接,各部门积极配合,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收集的资料,建立部门统计有关指标的报表制度,及时反映全市财政收入、金融信贷、交通运输、商品房销售、进出口等变化情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反应灵敏的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对全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市委市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强对部门统计的协调和管理,建立部门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协商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部门执行国家统计标准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对部门统计的评比标准
六是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各部门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同时,要针对各部门数据反映出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工作,把服务作为部门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领导决策和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依据,使部门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十一
全面探索中国统计调查网络建设对于国家调查机构顺利开展抽样调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本文拟通过对陕西调查队系统调查网络建设的探索,共同探寻国家调查机构调查网络建设的出路和对策。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十二
(一)加强统计制度方法的研究。统计制度的制定权在国家和省一级,实施是自上而下的,但意见反馈是自下而上的,这需要一个互相对接和交融的过程。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抓紧完善电子商务的统计制度,基层有关职能部门结合本地电商行业管理的需要,加强研究,多提建设性意见。
(二)完善县域电子商务统计体系。团委、经商、统计等部门都有各自不同的统计口径,彼此需要加强沟通和衔接,明确职责分工,综合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源,协同开展电子商务统计工作。建议:团县委重点负责全县个体户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收集、汇总和提供;经商局重点负责全县限下单位电子商务经营情况和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情况收集、汇总和提供;统计局重点负责“四上”单位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情况的收集、汇总和提供。统计部门作为综合核算部门,及时掌握情况,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的衔接。
(三)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化、品牌化发展。我县电子商务虽然以个体工商户为主,规模也不大,但集聚度相对高,如西山村的发展已从原来的“原料加工-成品制作-销售”到现在的“外购半成品-拼装成品-销售”,基本脱离加工环节,同时还从原先的“自家制作自家销售”到现在的“一家拼装多家销售”,如茶叶市场内各商家也都在开辟网售渠道,但一大问题是大家各打各的品牌,甚至贴别的地方的品牌去销售。有关部门对这种电子商务创业园、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要在财政、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一方面引导电商向其集聚,另一方面要整合品牌,切实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在统计上,对西山这种实际已脱离加工环节的网商,有关部门要研究如何在商贸环节反映数据;对无证照经营,有关部门要完善电子商务企业(或个体户)登记手续,以便其纳入统计抽样框。
(四)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做大规模,积极“上规”。从县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看,网商最为关注的税费问题仍然缺乏可实施性,企业若“上规”,还首先面临财务成本的增加,为此网商心存顾虑,网商登记注册的主动性不强。据初步统计,截止20xx年9月末,工商登记注册的网商只有16家(企业13家,个体经营户3家),且没有一家企业“上规”。对此,我们要从“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出发研究政策的针对性。建议对我县批发业年销售额达到20xx万元及以上,或零售业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上规”所增加的财务成本予以以奖代补;建议对西山村这种集聚度高的电商创业园、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其“上规”,纳入全面统计。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十三
综观近年来我们完成的重点协作课题:西长安街延长线发展状况、首钢职工家庭对首钢搬迁后社会建设需求的调查报告、关于商务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调研等等,无不密切契合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按照局内做精调研课题的要求,在各个课题撰写过程中,都要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搜集大量素材、召开课题座谈和研讨会,对每个课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各个选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述,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在报告形成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很多难题,遭遇过瓶颈期,举个例子:关于商务金融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工业滤布我们就遇到了概念定义难度大、数据搜集整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首钢职工家庭对首钢搬迁后社会建设需求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关于问卷的题目设计就几易其稿,入户调查时有的职工配合度很低,有的把调查当作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都会遇到。但是,统计部门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谋部门,党政领导决策需求到哪里,我们的统计就要跟进到哪里。因此,通过各种办法,加强沟通、注重技巧、强化技术、提高能力和水平,不断地克服困难,最终写出了比较满意的报告,也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十四
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调研方案的通知》(大政办发〔20xx〕195号)文件精神,12月5日至15日,由统计局牵头,发改局、旅游局、供销社抽人组成调研组开展全县第三产业20xx年发展状况和20xx年目标趋势进行了重点调研,调研分两个组进行,分别调查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和批零住餐业。旅游业调研组重点对黄连河景区进行了调研;另一调研组深入到天星、翠华两个乡镇开展调研,其余乡镇分别由各乡镇统计员开展调查。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实地了解交通、批零、住餐业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十五
20xx年,县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各行业协调、健康发展,全县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好势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带动了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同时使本县务工人员收入有一定程度增长;种植业和牧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收入也有一定增长;家电下乡的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促进了消费增长,进一步活跃了城乡市场,带动了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发展,从而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调研组主要采取抽样调查方式调研了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的个体经营户,所反应出的情况是良好的。
1、全县总体情况。
20xx年,我县交通运输业法人单位3个,个体经营户974户;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22个,个体经营户2771户;住宿餐饮业无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530户。
2、调研基本情况。
共调查批发零售业33户,实现零售总额980万元,同比增长23%,增速较快。调查住宿业10户,营业收入104万元,同比增长19%。调查餐饮业25户,营业收入458万元,同比增长21%。调查交通运输业30户,营业收入238万元,同比增长15%。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亿元,预计全年将计划完成目标任务。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十六
房地产业作为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备受关注,有关房地产业的信息也日渐成为各级政府、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普遍,加强房地产业的统计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20xx年,国家统计局创立了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把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中单独列出来,这表示出国家对房地产业的重视。笔者作为一名房地产统计工作人员,深感责任重大,同时,随着房地产业企业的增多,统计的难度也在加大。为搞好这方面的工作,特针对房地产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简单探讨。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十七
近年来,统计局从服务科学发展的战略出发,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宽领域、多层次地提供统计分析调研服务。全局统计分析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分析报告不再局限于对统计数据的一般性描述,而是能够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判断,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赢得了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自20xx年以来,我们每年都与研究室等部门合作,多次承担了区长、书记的专题报告分课题,总结近几年参与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工作,结合统计局的工作特点,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十八
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部门项目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县农开办对我县部门项目进行了认真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部门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部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承担项目组织实施的农口部门缺乏与农发机构的沟通。部门项目是为发挥部门行业技术优势,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提供示范、服务、保障作用,经国家农发办批准,由农口部门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参与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是具体操作管理过程中,由于承担项目组织实施的农口部门与农发部门缺乏沟通,导致农发机构不能及时掌握部门项目的申报、实施动态。不能更好的监管部门项目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二、调整优化部门项目结构的具体建议。
加大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调研发现,优势特色示范项目和新型合作示范项目比较受欢迎。优势特色示范项目和新型合作示范项目结合当地的特色主导产业,在技术、资源、政策、产品质量、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项目承担风险相对较小、可行性更大,因此优势特色示范项目相对来讲更加受欢迎。因此可以适当加大对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力度。
三、
完善部门项目管理机制建议:
(一)加强项目组织实施部门和农发机构的联系沟通,避免部门项目的组织实施与农发机构脱轨的情况发生。
(二)落实责任部门,避免多头管理,最终造成无人管理的问题。项目申报实施前就要根据实施的内容明确责任人,要对每个项目制订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对项目实行“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杜绝一个项目多人领导、多人管理,确保项目实施有人管理、有序管理。
(三)实行统一质量标准。根据有关行业标准,结合总体规划,统一规范路、渠等基础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标准,使工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
(四)统一管理程序。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对凡不执行上述规章制度的,或未按规划设计施工且工程质量不合要求的实行不验收、不报账、不拨款。
四、缩短部门项目管理流程。
合理下放部门项目的评审和调整变更批复权利,根据申报项目的类别、性质等合理适当的下放部门项目的评审权利。并结合项目的具体工程、建设标准、投资金额等因素,适当下放项目调整、变更批复的权利。
2016年3月30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十九
目前,从统计局统计分析、调研产品的类型看,既有短期的经济形势监测进度报告和信息,也有专注于中长期研究的统计应用研究报告;既有综合性季度、年度统计报告,又有专题性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既有按常规渠道报送的各类统计分析报告,也有以短、平、快为特点的统计专报和专送稿。统计分析产品种类比较丰富,层次比较多样。在政策效应的体现上,制定了快速反映机制:比如各类商品价格变化有统计专报、各种专项调查后形成调查报告、汽车限购办法出台后对我区的影响及进报送信息等等,保证了统计分析和调研的实效性,分析产品、水平也逐步提高。
近年来,统计局关于调研报告和统计分析工作,一直保持六个“有”:领导带头有榜样、统计产品有层次、分析调研有制度、分析队伍有保证、数据源头有扩展、调研报告有高度,保证了统计分析和调研工作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挥优势、不断开阔宏观视野、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形势,不断提高分析判断的准确性、预见性,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部门统计调研报告篇二十
为了加强预算审查监督,促进我市部门预算工作,4月中旬和5月中旬,在市人大常委会杨爱金副主任的带领下,财经委和市政府办公厅、财政局、审计局的同志前往广州、南宁、厦门等地调研部门预算工作。调研前,调研组一行根据审查监督中遇到的问题和部门预算编制中反映的难点,详细拟定了调研提纲。调研过程中,与当地人大财经委、财政局、审计局座谈探讨、沟通交流,还详细察看了部门预算编制指南、总预算草案、部门预算报表等相关材料,收集了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调研结束后,结合外地经验,调研组一行就如何改进我市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讨论,最后形成调研报告。
外地经验。
广州市。
一、规范预算编制,预算公开、透明。
1、早部署、早报送。政府及财政部门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对年度计划、预算安排早研究、早部署。部门预算编制从7月开始,11月底完成各项报审程序。在人代会召开前45天将总预算草案、部门预算报送财经委,保证人大有充足的初审时间。
2、细编制。预算要求细化到具体项目和用款单位,科目细化到项,每个部门都有一本厚厚的预算。涉及多个单位使用的资金,列入牵头单位的部门预算。
3、建章立制。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规范预算编制的标准、程序、项目申报条件,使编制工作有章可循,减少人为因素。在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制定上,根据部门实际制定了定额“两类六档”标准,对编制少于30人的单位,允许标准适当上提一档,使编制更为合理、准确。明确将事业、后勤、临时人员的经费列入预算,避免预算执行中挤占专项经费。在项目支出上,出台了《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明确项目的申报标准、审核程序,要求部门的预算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遴选,项目的初选、可行性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必须在预算编制开始前完成,解决了项目“谁该上,怎么上”的问题。
4、实行“阳光财政”。目前除国家安全局外,全市113个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全部提交人代会审议。人代会期间,预算全部公开,内容简明清晰,除印制厚达805页的预算表外,还发给代表每人一张详细的数据光盘,会后不收回。在每个代表团会议室还配备装有部门预算数据库的电脑,供代表查询,并配有专职人员介绍情况,即时解答代表提出的疑问。
二、创新人大审查监督的方式、内容。
1、专题审议部门预算。人代会期间,除对所有的部门预算进行集中审议外,今年还重点选择教育、卫生2个部门的部门预算进行专题审议,参加专题审议的对象除财经委委员外,每个代表小组分别派两名代表参加。
2、启动预算修正案。人代会审议中,代表可以对预。
算提出修正案,由财经委对修正案进行审议后,报大会主席团审议决定。
3、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审计情况挂钩。在审查部门下年度预算时,将部门上年度的预算执行审计情况送交大会,作为审查的参考,促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4、探索预算绩效监督。监督重点由真实性、合法性审查向效益性审查深化。今年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开始启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情况的监督,将“就业再就业专项支出绩效情况”列为常委会听取的议题。
5、组建专家库。成立了60个专家组成的预算监督专家库,由高校、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组成,参与财经委的预算监督,强化监督力度。
6、实行在线监督。人大财经委与财政局联网,设置实时在线预算监督系统,对支出进行实时监督。
三、强化代表的培训,突出体现人民当家作主。2006年预算审查中,新闻媒体提出预算本子“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代表审查预算“凭印象”。为了让代表看懂预算、审准预算,广州市人大人代室在代表培训中强化预算监督知识的培训,邀请广东省人大、高校和财政、审计部门的专家授课,详细讲解要领。通过培训,代表审议质量得到提高,现在代表的审查细化到每个项目。
南宁市。
一、规范项目支出编制和结余资金管理,重视预算的论证、沟通。
1、对项目预算实行“准入制度”。要求凡是1万元以上的项目支出都要列入部门预算,资金要细化到用款单位和项目。制订了《南宁市市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预算项目的申报条件、程序和部门项目库、财政项目库的建立等,项目支出的编制规范、有序,避免了随意性。
2、加强结余资金的管理,预算安排与上年执行情况有机结合。要求部门要将历年结余编入预算,统筹安排;上年结余较大的部门,下年度预算从紧从严控制;新增项目支出,先动用部门上年净结余,对结转两年仍未使用的予以冻结。2006年起,财政局每年都组织清理结转,避免资金沉淀。
3、加强预算的论证,体现与部门互动。财政局内部设立预算编审服务中心、由各相关处室组成的预算联审小组,建立初审、联审、复审、平衡性审核机制。在预算编制中,注意与部门交流和互动,财政局分管领导及业务处室与部门召开碰头会进行沟通、交流。部门预算“二上”后,市政府成立审核小组进行审核,还邀请重点支出部门的领导参与。
二、实行综合封闭式审查,强化实质性监督。预算审查中除了一般的会议审查外,采取综合封闭式审查的方式,强化监督力度。封闭式审查以财经委为主,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厅、审计厅、市审计局、纪检监察部门以及部分城区财经工委的专家参加,集中10天,对部门预算进行封闭式审查,审查的重点是每个部门的专项支出预算安排情况。审查过程中,有关部门、财政局列席会议,回答询问。在审查的基础上,汇总审查意见反馈财政局,要求财政局认真研究后书面答复财经委。
三、严格审查程序。预算法要求预算草案要在大会前一个月报送人大财经委,实际操作中,实行“能快不慢”的做法,要求财政局在人代会前40天—1个月报送,保证人大有足够的时间初审。初审中,注意提前介入预算编制,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同时,在送审材料的要求上,逐年细化、公开,除自收自支单位外,部门预算全部报送人大审查。大会期间,除将总预算和部门预算汇总表印发全体代表外,还将详细的部门预算表放在陈列室,专门供代表查阅。
厦门市。
一、严格预算编制程序,细化和规范预算编制。
1、严格编制程序。预算编制从7月份开始,由政府统一部署,政府常务副市长亲自参加。8月10日前,部门编报收支预算建议数,经局办公会议研究通过、部门一把手签字后“一上”上报财政局。9月10前,财政部门进行初审下达“一下”建议数。9月30日前,部门根据“一下”的建议数编制正式预算草案,送财政局会稿后报分管副市长,经分管副市长同意签字后,方可“二上”。10月31日前,财政局审核各部门预算草案,报市政府审定。
2、重视预算的细化。一是财政资金细化到部门预算的比率不断提高。除土地收支预算由市土地开发总公司编制外,财政资金基本细化分解到部门预算中,2008年细化比率达70%,2009年准备把预算内基建的偿债支出列入市发改委的部门预算,细化比率可达85%。剩余15%未列入部门预算的资金主要是:社保风险准备金、预备费、预留调资、中央及省驻厦单位的补助、税务补助、大型外资企业的税收扶持等。二是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在部门预算编制中,要求资金尽量要细化到具体项目、用款单位,项目支出细化率要达到70%,其余30%的待分配资金,必须在预算年度的上半年落实到具体项目。
3、实行预算项目事前绩效审核。制定“专项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办法”,在资金分配环节引入评审论证、竞争优选机制。部门200万元以上项目,要求在预算编制部署后20天内,经市财政局审核中心进行事前绩效审核,由审核中心组织考评、打分,分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等级为“优”的优先列入年度预算或项目库,“良”和“及格”的,其分值作为项目安排次序的重要依据,未达到“及格线”的,不得列入年度预算或项目库。5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经绩效评估后,必须报送预算评审委员会审议是否排入年度预算。
二、强化预算约束,加大财政监管力度。
1、严肃预算执行。督促部门要严格按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人员支出、项目支出不得互相挤占挪用、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要报财政局批准。
2、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下发《关于严格控制财政预算追加的通知》,要求各部门打足预算,不留缺口,对预算年度中可以预见的支出,必须纳入年初部门预算。上半年财政原则上不受理部门的预算追加申请。经批准追加的预算经费如有结余,年终应全额上缴市财政。
3、加强对支出进度的监管。督促部门按序时进度支出,对预算支出进度慢的单位由财政局予以通报。支出进度低于规定进度10%以上的单位,不予受理预算追加申请。实行专项资金结余扣减制度,对专项支出年底未完成进度的,2004年按结余额扣减3%用于全市统筹,2005年扣减比例提高到20%,2006年起则全部收回财政。
4、推行决算审签。制定了《厦门市部门决算草案审签暂行办法》,推行部门决算要经过审计,审计结果必须经审计局局长签字认可的制度。每年对年初人大初审的几个部门的决算进行审签,审签的重点是部门年终清理结算的情况、部门决算编制情况、收支效益情况、部门决算与预算的差异情况等,解决预算与决算“两张皮”的问题。
5、加快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除一般预算外,基金也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建立财政资金在线监控系统,推行公务卡结算,加快了拨款进度和资金运行的透明度。
三、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突出三个亮点:
主的预算审查组,邀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审计局、人大相关委员会的人员参加,分工审查部门预算。
2、建立对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的全程监督。预算经人代会批准后,对预算审查中重点抽查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部门年中追加经费的报告要求抄报财经委。同时,切实发挥部门决算审签的作用,决算审查中要求审计局结合市人大年初提出的部门预算审查意见书,对这些部门的决算进行审计,提出决算审签报告,在人大审查决算时一并提交常委会,为审查决算提供参考。
3、严格控制预算变更。制订《厦门市预算审查批准监督条例》,对预算收支增、减总额超过原批准预算总额3%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资金需要调减的,类级科目预算支出资金增、减额超过年初预算10%的,均要求政府编制预算变更草案报人大审批。
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意见、建议。
1、加强政府对预算编制的领导。部门预算编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政府要重视和加强预算工作,牵头组织部署预算编制。要提早研究年度工作计划,督促部门加强前期论证,解决工作计划滞后于预算编制的问题,立足计划、编实预算。要规范编制程序,部门预算“一上”前要经过各部门办公会议研究通过、部门一把手签字;“二上”前,部门预算经财政会稿后要报政府分管副市长,经分管副市长同意签字后方可“二上”,“二上”后的部门预算要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
2、改进预算编制工作,促进科学理财。一要建章立制,规范预算编制。要完善现行的预算编制办法,合理制定公用经费标准,规范事业编制和临时人员的经费支出预算。建立预算项目的“准入机制”,强化项目支出的事前评审论证,未经充分论证的项目不能列入预算。建立部门、财政两级项目库,对项目分轻重缓急、择优遴选,实行滚动管理。提高预算编制透明度,加强财政与部门的沟通交流,使预算得到充分论证。二要细化预算编制。财政专项资金要尽可能细化到部门预算,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资金要列入牵头单位的预算,逐年提高专项资金细化到部门的比率,2009年细化率要达到70%,2010年细化率要达到80%。目前无法细化到部门的土地支出要细化到具体项目。部门的预算要细化到用款单位和具体项目,预算编制中细化比率要达到70%,剩余30%要在预算年度的上半年细化,没有细化的要收回财政。三要统筹结余资金。要认真研究解决当前结转数额大的问题,加大对历年结转的清理,合理控制财政结转规模。加强对部门结余资金的管理,部门结余要编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上年结余较多的部门,下年度预算要从紧从严控制;新增项目支出,要先动用部门上年净结余;结转达一定年限的资金要收回财政,防止资金沉淀。四要加强基础工作,强化部门责任。预算编制基础在部门。各部门要着力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列入预算的项目必须经过充分论证。要摸清家底,实事求是,把预算编准、编实。
要细化预算内容,保障代表的知情权。要逐步细化送交代表审查的材料,四次大会拟将2009年部门预算汇总表与总预算印发财政经济审查委员会全体委员,会后不收回。要配置安装有部门预算信息数据库的电脑,供代表查询。今后逐步做到将部门预算汇总表、部门预算全部信息数据印发全体代表、向社会公布。
4、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的配套改革和管理。一要完善配套改革。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等配套改革,形成合力,促进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化。二要在预算编制中启动绩效考评。积极探索项目事前绩效评审,在资金分配环节引入评审论证、竞争优选机制,对项目设立绩效目标,年终决算时进行绩效目标考评,强化部门的支出责任。三要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追踪问效,重视和强化审计监督工作,积极推进绩效审计、部门决算审签。建立健全部门内部控制机制,对财政资金使用量大的重点部门要设立内审机构。大力推进计算机联网审计,提高审计监督的时效性。
二、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意见、建议。
一、两家部门的预算提交大会专题审议。
2、加大代表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代表在预算审查中的主体作用。大会审查时间短、内容多。为了让代表看懂预算、审准预算,建议人代室在代表培训中要加强预算审查知识的培训,加强代表的相关资料配备,使代表掌握预算审查的必备知识,提高审查质量。近期上海人大出版了《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简明读本》一书,建议印发给代表人手一册。通过培训,在代表中组建一支热心参与预算监督、比较熟悉预算工作、善于发现问题的审查队伍。大会期间,积极发挥这些代表在代表团、代表小组审议中的带头、引导作用。大会闭会期间,财经委将组织这些代表参与日常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加强实践。今后条件成熟,建议对这部分代表开展进一步的深度培训。
预算执行进行在线实时、全程监督,提高监督的时效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74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