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17:22:08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精选20篇)
时间:2023-12-11 17:22:08     小编:文锋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和感受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写作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书中的思想和情感,我觉得读后感对于提升阅读水平非常有帮助。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并且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我认为读后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记忆和巩固书中的知识。读后感应该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观点和评价,避免主观臆断或片面理解。以下是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一

《设计心理学》总的来说是一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倡导书籍。一半是辩论性内容,一半是科学知识。既有严肃,又有乐趣。它以7个章节大体讲述。本书开头就为我们讲述了什么叫“诺曼”。讽刺了那些设计产品,或是产品制作过程中设计者没有考虑或是毫不在乎用户的'需要。而制造出所称的“设计品”。

作者菲利德伦德尔(maxander)在《论艺术和鉴赏中说:“艺术是关于心灵的,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它也可能涉及其他领域,但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则永远不会更改。”.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各种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随着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学范畴的新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又都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学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现代心理学的许多领域。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二

1.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freud)是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精神分析学。他的学说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在很多时候,一个人最难认清的其实就是自己,一个人最难改变的也是自己。所以有这么一句话:解决自己就是解决上帝。“我是谁”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弗洛伊德以其“无意识”理论作出了新的解说。尽管他的无意识学说存在明显的局限,但它丰富了“人”的内涵。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虽然不为人所知,却是一个具有巨大能量的心理系统,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无意识起决定性的作用,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

人无完人,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可以说,我们绝不可能找到一样完美的事物,同样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完美的人。哪个时代都会有伟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但于我而言,伟人不是完人,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他创造了前人所没能创造出来的东西,坚持了常人难以坚持的信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荣格。

心理学是主观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必然根植于个人的先天个性与后天环境塑造。因此,心理学才有了那么多流派,那么多截然不同的方法和观点。

读荣格之前,我对于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理论和观点。至于他的生平和个人经历,我是一无所知的。我极其渴望了解荣格究竟是一个怎样个性的人,他经历了哪些生活事件,才成为了后来的他,才创造他的种种理论。

荣格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牧师。荣格的一生都受到深刻的宗教影响,包括他对于梦、幻觉、神话的种种思考。

荣格从东方哲学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智慧。不难发现,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原型,与道家中的阴阳之道异曲同工。从庄子的仰慕者印度哲学家奥修的理解中“成为一个整体的人――试着去体味这个整体意味着什么。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都具有双重性,没有一个人只是男人或女人――他们不可能这样――因为父母的一方是男人,父母的另一方是女人,你继承的是他们双方的东西――一半对一半。”

他在儿时曾坐在一块石头上,心里想着那块石头正在说“我”。他的这一幻觉与庄子的梦蝶同是自我意识与潜意识颠倒了关系,把潜意识表现为经验人格的制造者。这种颠倒的含义是,在“另一方”的见解中,我们的潜意识的存在是真正的,而我们的意识世界则是一种幻觉,一种为专门的目的而设计的表面的真实,就像梦一样,只要我们还在其中,他就是一种现实。

被集体潜意识的巨大影响震撼到的同时,我也为沙盘强大的内心投射能力所折服。因为无论你是天真的儿童抑或城府满腹的.成人,无论你企图掩饰抑或不善表达,无论你曾经设想过多少遍你想要做出的沙盘,甚至在脑海中勾画出最小的细节。你依旧会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被内心引导着,做出它想要展现的沙盘,成为它的一面镜子。

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习惯去压抑本能,我们告诉自己要理智、富于技巧、举止优雅、自制隐忍,于是,我们的潜意识极少有机会表达它的意愿。当这种不合理的压抑产生失衡,导致巨大的自我意识,以及如同弹簧般被紧紧挤压着的潜意识。这种意识与潜意识极端的对比冲突便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对于人的精神和身体都造成恶性的影响。

当你真诚坦然地对待自己的内心时,它亦会真诚坦然地对待你。

荣格说:“我的同时代人无法领悟我的幻觉的意义,因此他们看见的只是一个匆匆赶路的傻瓜。”

希望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能够关注与热爱自己的心灵,而非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追求,多领悟自己的内心――通过梦和幻觉,通过他们更加地爱自己,只有懂得爱自己,才会爱别人!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三

《设计心理学》总的来说是一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倡导书籍。一半是辩论性内容,一半是科学知识。既有严肃,又有乐趣。它以7个章节大体讲述。本书开头就为我们讲述了什么叫“诺曼”。讽刺了那些设计产品,或是产品制作过程中设计者没有考虑或是毫不在乎用户的'需要。而制造出所称的“设计品”。

作者菲利德伦德尔(maxander)在《论艺术和鉴赏中说:“艺术是关于心灵的,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它也可能涉及其他领域,但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则永远不会更改。”.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各种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随着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学范畴的新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又都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学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现代心理学的许多领域。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四

刚刚用两个星期把这本书看完,觉得如果不写写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会让我的阅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黑川雅之在《设计与死》中写到:

学习和创作的关系可想象为“呼吸”。

有入有出才能提高,所以要勤动手勤思考,遂成此文。言归正传:

诺曼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用户提到了一个无比崇高的位置,真正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在现在可能已经是常见的看法,但在当时却被大多数的设计师所忽略,设计变成了设计师的个人秀,但往往倒霉的却是用户。

诺曼在书中十分注重强调设计的易理解性和可视性。特别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越来越复杂,产品的工作原理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用户的常识范围。所以设计师应该减小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一个崭新的产品,即使它利用了全新的技术,也能让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能有一种亲切感,能够非常顺畅的完成操作。这就要求产品的操作方法要符合用户的常识和习惯。也许有人认为应该也有例外,比如苹果手机,在使用方法上可以说是完全打破了用户对手机的使用习惯。但是我们应该要意识到苹果让人与手机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直接和自然,它的设计是在做一个减法,所以人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它,甚至爱上了它。苹果的用户往往很难再使用其他手机,就是因为苹果手机的`使用体验是有着很强的特色的,一旦习惯了就不想再改变。

再说可视性。诺曼提出了:

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

也就是说只有在被外部世界所刺激时那些知识才会被人们意识到,这种刺激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认知心理学就是这些信息的接收、转化和理解的过程。人们头脑中的“内部世界”是与“外部世界”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流转化的,而“内部世界”的处理结果就是人们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外部世界”。这样一个完整的循环就形成了。所以设计师想要产品能够被正确地使用,就要提高产品的可视性,能够让用户正确迅速的理解设计师的意图。

诺曼在书中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生活细微处的小例子,有他自己经历过的,也有其他人的经历。所谓见微知著也不过如此吧,作为一个设计师就应该有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领悟力。从“门”到“开关”,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却把最深奥的设计原理体现的明明白白。设计是生活的一部分,设计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许设计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药到病除的良药,但设计是“盐”,一点点便可让生活有滋有味。

但是,这本书也给我了一个疑惑,那就是用户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现在很流行的用户体验设计,用户调研,但是调研的结果和数据也不是那么可靠。用户有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像那个有名的福特和马的故事。我们要做的是以一个设计师的专业的视角,帮助用户找到他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需求。可是似乎只有实践才能证明设计师的想法是真正切合用户的需求的,否则就只是设计师自己的yy而已了。

有的设计师会比较想坚持自我,就是做自己喜欢的设计,总有与他们品味相同的人会喜欢他们的设计的。这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风格,似乎也都有可取之处,但是中间的度很难把握。只有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吧。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五

《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介绍了西方心理学名著50部,一方面探讨了科学心理学的涵义及其诞生过程,另一方面围绕心理学传统主题或分支,对各学派进行比较,既评介了心理学各领域中的经典研究,又指出了各领域的新近发展趋势。《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介绍的心理学名著可分为3类,分别是:系统研究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历史的权威著作、现代西方心理学奠基人的代表作、现代西方心理学各派别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不是凭空想象,不能单纯的归结为唯心主义,它是既依赖于理论发展也需要依赖大量事实资料的积累。二者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在众多著作中,我可以发现,很多研究者都支持要将心理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观点,心理学应该走自然科学的道路。

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对我们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焦虑、抑郁症、强迫症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时候引起我们生理疾病的原因不是因为身体不健康,而是因为心理的不健康。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对人的生存起着重大影响。不仅有利于解决我们的心理疾病进行心理治疗,而且心理学对人格、人性的研究还有利于我们的人际关系交往。另一方面心理学对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揭示的一些规律对教育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比如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等等。当然在学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重视,学生因压力自杀,因心理问题伤害自己和他人、产生学习障碍等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中也十分普遍,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在我看来,很多都只是摆设,因为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去到心理咨询室。但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注意,所以我认为每个教师都应该去涉及心理学的知识,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在自己的教学中,并且去发现自己学生的问题,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文字:龚思雨。

编辑:黄书琪。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六

《人性的弱点》一书作者是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来自美国的卡耐基,正如书中作者简介介绍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正是这篇简介,使我产生浓厚兴趣想要了解,这里面究竟写了什么,竟会有如此大的力量。

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样深夜,读这样的书,像是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七

在说明现代心理学现状之前,必须说明“声名遐迩”的弗洛伊德,深远地影响了人们对心理学的了解,加之各种媒体对通俗心理学的渲染,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心理学的许多曲解。实际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种种研究的论题、数据和实际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是沧海一粟,在美国心理协会和美国心理系学会这两个学术组织成员中,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加在一起,分别只占一零%和五%。

现代心理学现状介绍今世心理学包含了各种多样的内容和层面,跨越了教育、社会、产业、执法、临床等多个范畴。美国心理学会(apa)就包含了多达五三个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一个特定的研究范畴。看看心理学研究的使用成果可能对它会有更加直观的概念:古典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行为原理,通过辨认外界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成功使用于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大量数字材料的教训,酗酒、肥胖的治疗,恐怖症的治疗;有关知觉历程的研究成果,使用于雷达监督、接到照明和飞行驾驶员座舱的设计;处理和记忆信息的方式也积累了大量可被反复验证的研究结果,例如衰老对了解效果的影响,帮助设计对认知丧失者进行恢复训练的方案。

话说一回,随着现代的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经济加快发展,然而在这种具有屡见不鲜的形势下,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要随这飞速的步伐走。但是年轻人为了适应这社会的形势历程中往往产生不少的心理上的题目,如在当今的社会的情况下,竞争大,挑战大,不免呈现一些心理的题目,现在有不少的门生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而不科学地埋头苦干,甚至利用苏息的时间去读书,却由于心理的压力往往导致考试的成绩底下,继而,引发情绪消极,产生紧张心理不平衡,甚至轻生。

另有中国实验计划生肓的政策下,差不多现在每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每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管束都过分严格,又过分要求孩子所做的事情,如家长为了孩子比别人聪明,占用孩子的假期时间而参加补习班,没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为了使自的家长满意而不断施加给压力给自己,当做不好时,产生不少心理不平衡等等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心理健康。

我读了《现代心理学》后才明白心理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与脑,情绪`压力与健康等等,其实一个人的健康不单是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人才是健康的。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八

《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介绍了西方心理学名著50部,一方面探讨了科学心理学的涵义及其诞生过程,另一方面围绕心理学传统主题或分支,对各学派进行比较,既评介了心理学各领域中的经典研究,又指出了各领域的新近发展趋势。《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介绍的心理学名著可分为3类,分别是:系统研究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历史的权威著作、现代西方心理学奠基人的代表作、现代西方心理学各派别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不是凭空想象,不能单纯的归结为唯心主义,它是既依赖于理论发展也需要依赖大量事实资料的积累。二者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在众多著作中,我可以发现,很多研究者都支持要将心理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观点,心理学应该走自然科学的道路。

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对我们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焦虑、抑郁症、强迫症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时候引起我们生理疾病的原因不是因为身体不健康,而是因为心理的不健康。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对人的生存起着重大影响。不仅有利于解决我们的心理疾病进行心理治疗,而且心理学对人格、人性的研究还有利于我们的人际关系交往。另一方面心理学对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揭示的一些规律对教育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比如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等等。当然在学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重视,学生因压力自杀,因心理问题伤害自己和他人、产生学习障碍等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中也十分普遍,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在我看来,很多都只是摆设,因为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去到心理咨询室。但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注意,所以我认为每个教师都应该去涉及心理学的知识,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在自己的教学中,并且去发现自己学生的问题,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九

一直以来,总认为自己对于心理学还是有点了解的。不管是中学时代的学习,还是自己额外看的辅导书,又或者是大学时代专门的心理学课程选修、考试。在我看来,心理学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可以分析自己,也可以了解他人、分析事情。不管是约翰内斯还是佛洛伊德,冯特还是华生总会信手拈来,能说道一番。可能当看到这样一本《心理学的故事》的时候,我就被权威的心理学解说折服了。厚厚的一本书,讲述了有关心理学的种种历史。就如书中题记说的那样,我们研究一门科学,既要了解它的现状,也要了解它的历史,才能掌握这门科学的完备知识。

作者李汉松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或许还有其他头衔也不一定,但是为他做序言的学生都已经是北京师傅大学心理学院资深教授,想来这个耄耋之年的学者在心理学的教程中更是有着多年的研究。书中将心理学划分为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哲学心理学时期,第二部分讲述科学心理学创建时期。两个部分一共分为五篇,包括古代欧洲灵魂官能心理学、近代欧洲意识的经验心理学、近代末期实验心理学的诞生、现代西方技能主义心理学和当代西方结构主义心理学新思潮。朱子语类中说道,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这也就是李老说创作本书的目的,让人们去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的哲学心理学降到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用时间发展的顺序升入论述其发展概况,评介历史的功绩与不足。文章思路敏捷清晰,观点深刻睿智,讲述了很多未曾知晓的心理学史的史实、学派的观点和心理学家鲜为人知的轶事。

文中通过不同时期人物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了解,来讲述心理研究的精细和深入。开篇的人物画像、名人名言以及每章后面的总结都能让读者快速的`明白每个时期的发展进程。可以让读者对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能梳理出一个思路,然后去认识心理学,去深入了解心理学。国外已经有了那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了,但是国内排的上名号的却没有。这本客观讲述心理学的书籍或许就能帮助爱好、研究心理学的人们得到启发,成为研究的一大助力。

说来心理学在读书时代会穿插的讲述一些,但现实社会中似乎心理学真正实用的却不多,讲述整个心理学发展史的就更少了。而这样一本完整的心理学发展史足够让初始心理学的人们好好的去了解心理学、认识心理学史,作为辅助工具,非常值得收藏。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十

怪诞心理学只要是解释我们日常里会接触到或者已经经历过了的奇怪事情,在常人看来它是带有诡异色彩的事件,因为有的事件是用科学道理也难以解释,但是它与“心理”两字密切联系,往往在心理方面能说得通。如读心术、黑色星期天死亡人的背后原因等。

世界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能知道人在想什么的读心术,当看着对方的时候。有位有天赋的读心表演者毕晓普,在他的舞台上,观众经常会见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表演,他会在观众中随机抽取一人,并读懂这位观众的在想什么,比如他会要求观众将一颗纽扣交给观众席中的某个人,在这一过程中,毕晓普会和另外一名作为监督的观众退到幕后,等一切完毕,他会走出来,拉着那位藏好了纽扣的观众的手,先示意他不要紧张,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移动的方向上。

接着,毕晓铺就用自己的胳膊拖着观众的手,在观众席下快速走动,很快便找到了纽扣。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很诡异的,怎么能在那么多人中找到纽扣,真的很不可思议。然而,答案是在他牵手的放纽扣人的身上。他只要是根据他的紧张程度和面部表情去找,当他走在拿着纽扣的观众的大概位置的时候,放纽扣人变得紧张起来,在确定位置时看当事人的表情变化确定具体位置,这样很快能找到答案,经过这么解释之后觉得一切合情合理了。

黑色星期天是很奇异的事件了,当我第一次听的时候就很迷惑,很好奇想去听听,然而是没有机会的,这首歌是已经被禁起来了。但是很迷惑为什么那么多人能被一首歌迷住了呢,选择轻生结束呢?据了解制作这首曲的作者是匈牙利的音乐家鲁兰斯、查理斯,这首曲是他在和他女友分手后在极度悲恸的心情下创作出来,这首曲是带着抑郁的色彩,能令人想起悲伤的事情,这就是这首曲的特点“心理暗示”,所有听这首曲的人不禁想起自己的伤心往事,抑郁难以排解,往往做出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再加上当时是处于战争时期,生活所迫,物质贫乏,所以那时听这首歌的人会选择死亡,也就是心理在作祟。

这本书解释了很多个日常能经常碰到的异议事情,如为什么有的人那么禁忌数字4,7;为什么有的店铺要装修暖色系的墙面;为什么会经常做噩梦且会是同一个梦;看了此书后觉得原来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往心理方面去解释的,才知道人的心理作用这么强大,以及了解一点心理知识的必要性,觉得此书值得一看。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十一

我从小就爱看故事书,前一段时间我刚刚读完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讲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的故事,魏国笑到了最后,魏国的司马炎攻破了蜀国和吴国,稳定了中原,统一了全国。

曹操生性多疑,一天,曹操生病了,他叫华佗来给他治病,华佗说要把脑壳打开,曹操一听大怒说。你肯定想打开脑壳杀死我,来人把他拖下去。绝世名医就这样死了。

刘备很爱惜人才,在赵云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阿斗时差点丧命,刘备一听,一下子把小阿斗扔在地上,说。差点就损失我一员大将。

诸葛亮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曾多次帮助刘备打过不少胜仗,也为刘备出谋划策,刘备在临死的时候还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十二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以冒险为主的书,书名叫《鲁滨逊漂流记》。

这本书主要说主人公——鲁滨逊,因种种原因独自一个在一座荒无人烟、远离大陆的小岛近三十年的故事。期间,他不但遇到吃、住的问题,到了后来还受到了野人的威胁。即使困难重重,但鲁滨逊从没放弃对生活的追求,最后他和星期五在一位船长的帮助下,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他们的坚强、他们的永不放弃,不但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现场裁判。带伤的张丹最终拼得了一枚宝贵的银牌,这时全世界都感动了!

其实,学习,或许有时我们的成绩并不理想,我们有时也会失败,但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不放弃,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十三

一群海鸥正依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了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常都不一样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看到这一幕幕的场景,我思绪万千,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幕幕老人与海鸥的生动画卷。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在每年的冬天,都步行二十里的路,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因此,这位老人与这一群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文章还讲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故事一: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省吃俭用,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路,无论是春夏秋冬,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你瞧!那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退开一步,撮着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把饼干扫干净了。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还给海鸥取了名,亲昵的呼唤它们。

故事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这十多天后,老人突然去世了!这一消息让所有的海鸥都很吃惊。它们翻飞盘旋在老人的遗像前,而遗像中的老人也正默默的注视着这群海鸥,注视着与自己相伴了多年的“儿女”们……过了一会,海鸥们纷纷落地,排成两行,就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久久凝望着老人的遗像……在为老人举行隆重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的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在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海鸥。

其实动物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只要你们用真心去对待动物,就会真正的体会到人和动物之间也会有深厚的感情。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十四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十五

这是一个讲述爱与孤独的故事,然而,却又离不开书。

a.j.费克里是一家岛上书店的老板。他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对书的品味也很独特,偏爱文学作品,尤其是短篇。性格和品味的因素,使得他书店里的书籍品种不够丰富,受众面自然也狭窄,要不是妻子和周边做些互动营销,书店可能早就关门了。不幸的是,怀孕的妻子遇车祸身亡,这也将费克里彻底推向了崩溃的深渊。“不思量,自难忘”,在对爱妻无尽的思念中,他自暴自弃、借酒消愁,书店经营也愈发惨淡。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费克里珍藏的善本被窃。“环顾群书悲欲狂”,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不久之后,有人往他店里放了一个包袱,里头是一个弃婴。孩子的母亲因为饱受“第三者”的道德煎熬而选择了了却自己。

怎么办?此时的a.j,大约像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的薇拉一样,对上天的嘲弄和戏剧化无所适从。在那段充满意外的时光里,“得与失”的天平在费克里的心中应该是不平衡的:对命运不公的愤懑、中年丧偶的悲戚还是占据了情绪的大部分,而这个突然出现的孩子,带给他的则更多是踟蹰和迷茫。

最终,费克里收养了孩子。这种安排是必然的,作者想告诉大家,再怪异孤僻的性格表象下,都有一颗爱心。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试问,谁能拒绝一双无助孩子的眼睛和伸向自己的小臂膀呢?读《岛上书店》有感(亲子阅读笔记)。

孩子玛雅的出现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转折点,为这个家、这方土地、这片生活带来了微妙而持续的变化。原先嗤之以鼻的书、不闻不问的事,费克里慢慢拾起,也开始关心。这种变化可能起初是被动的,慢慢地,渗透到他的气息和血液中,促成了a.j世界观的变化。事实上,玛雅的成长历程,也是a.j.费克里蜕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很难说究竟是他拯救了玛雅,还是玛雅拯救了他?是相互的,这个世界,本就是在双向螺旋的进程中向前发展,充满着复杂性。

美版畅销书的叙事格局通常也是复杂的,多线索、倒叙插叙是常有的事;然而,这本书的叙事却相对简单,简单到能明确感到作者不想取悦谁,只是想简单表达她的诉求和感受而已。我想,作者大概是个爱的完美主义者,她讨厌残缺的爱,于是很自然地,设计了出版社业务员艾米丽娅这个人物。

艾米丽娅骨子里很高傲,很少有她瞧得上的人。因为一份推荐和好奇,她来到岛上,可是性格的原因,使得她和同样固步自封的费克里的见面注定是不愉快的,两人匆匆擦肩而过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若干年后,被玛雅渐渐暖化内心的费克里,偶尔捧起艾米丽娅当年推荐给他的书---《迟暮花开》,内心的坚冰彻底破碎,他毫不犹豫地拨通了艾米丽娅的电话。

越是坚硬的外壳下面,往往有着越脆弱的内在,a.j让我们更加确信这一点。于是,他们走在了一起,也给了玛雅一个完整的家庭。诚然,就我看来,这种对皆大欢喜的促成有点刻意,可是,又有谁是真正讨厌圆满的呢?至少,我不是。

既然叫《岛上书店》,且离不开书。书是工具,可你能说书只是工具吗?想想,却不是。本书利用书店这个平台,以各种方式介绍着书籍的流派和观感,虽然个别地方有机械和罗列之嫌,但是,这条线索的主旨是本源且美好的,那就是告诉大家:阅读让人产生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积聚着性格与命运救赎的源动力。作者用心良苦的意思,通过玛雅的一句话得到了言简意赅却完美的表达:我喜欢楼下,楼下有书店,书店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

爱,不论是亲情、爱情,最终总能帮我们与悲伤和孤独告别;有了爱,你再不必自怨自艾,也不必在坚守和迎合之间痛苦地摇摆。若是你还喜爱读书,那么这个告别的过程,会愈加短暂。

我知道,未来,永远是美好的。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十六

这学期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书刚刚大下来,我就爱不释手,其中一篇《向命运挑战》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反复读了好几遍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字叫霍金的人,他17岁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学,可是在他21岁时命运却捉弄了他,让他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半,坚强的霍金面对着命运说:“随你便吧,时间剩下两年半,我也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他与病魔抗挣着,病情越来越严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缩,走路越来越不稳了,连站都站不起来。为了和病魔做斗争,他努力锻炼,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到最后腿的力量都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很艰难地走上楼去。病情不断的加重了,霍金终于站不住了,坐在了轮椅,他连手指都不能动了,十个手指,只有两个还能动,又过几年,他说话已经非常的困难了,吐字不清了,说几个字要说很长的时间。过了一年,他得了肺炎,治疗时把气管切开了,从此,他就不能再说话了。以后,无论是干什么,都是别人和机器帮助他,但是他用思维思考着有关宇宙的知识。霍金终于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一些科学的书籍,发出的书到达1000万册。读了这篇文章,使我真正感受到,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在困难面前要不倔不饶,敢于挑战。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十七

《西游记》应该是最为熟悉的。我在自己上小学时就全部阅读完毕了,而且阅读了不止一遍两遍。

《朝花夕拾》也是很早就阅读过的,同样很喜欢。我觉得,这是鲁迅的众多书籍中最值得也最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一部。

《名人传》对我来说比较特别,早就购买了这部书,也粗略地读过,而比较系统、仔细地阅读,还得算这一次。阅读的时间比较长,最后的一篇《托尔斯泰传》读完已经是今年的7月22日。所阅读的是傅雷的译本,他学养深厚,作风严谨,又与罗曼·罗兰本人有过直接的通信交流,对作者作品的感受远超常人,译文自然十分出色,颇具神韵。不过,他的译本诞生于六七十年前,其中的人名地名多有与现在不同的,这是时代所限,虽是不能苛求,但多少形成了一点阅读的障碍。

《童年》的情况与《名人传》相似,我早就购买、阅读过,这次是重读。原先的那本不知怎么找不到了,还特意重买了一本。顺便的,又阅读了《在人间》,阅读了《我的大学》,将这“三部曲”一网打尽。说实在的,我并不很喜欢这几本书,其中的文化习俗之类有太大的疏远感,长长怪异的人名总是记不清楚,那琐碎的讲述风格我也感到厌烦。唉,如果不是看在“名著”、看在高尔基的面子上,我早把这书扔到一边去了。大概是同样的原因,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我在学生时代也都只阅读了开头而最终没有看完。可能,我对俄罗斯(苏联)的文学作品缺少感觉、缺少缘份吧,外国文学,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法国的、美国的、英国的。不过,同为俄罗斯(苏联)的文学作品,《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卓娅和苏拉的故事》以及契诃夫的小说等我却能读得进去,甚至是读得津津有味,这又有些奇怪了。

最后,来说说令我难以释怀的《繁星·春水》。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十八

读起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总觉得,其他人写的散文是给别人看的,而他的散文是写给自己回想的。

我们小时候都会对每个事物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在书中,作者对“款款的飞在墙角花阴”的“鬼蜻蜓”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吃石榴觉得“所得不偿劳”,让我也不由想起小时候也常觉得玩具小人就是我指挥的军队,每个颜色也都是各具一种性情。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定是每个人都有的,可这种感受也是捉摸不定的。汪曾祺先生就是把这种感觉描绘了出来。

汪曾祺先生写这些别人看来断断续续的文字,也许,每句话都是曾经的一个梦吧。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十九

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世界名著后,心中十分震撼,对主人公鲁滨逊产生了深深的钦佩之情。

这篇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鲁滨逊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写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种种经历。第三部分是写主角离开荒岛之后的事情。这三部分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二部分。

在第二部分中,主角鲁滨逊在荒岛上不屈不挠,披荆斩棘,克服种种困难,不放弃任何活下去的机会,一路向前:开始时,鲁滨逊没有住所,只能躺在一棵树上睡觉,但躺在树上十分危险,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去,而且可能受到野兽的袭击,可鲁滨逊坚持了下来,一天又一天,后来还为自己搭建了一个住所;有一次,他在岛上遇到了地震,附近的小岛都沉了下去,他所在的荒岛也有很大的损失,鲁滨逊慌张极了,但他没有丧失信心,勇敢地和地震“作斗争”,后来地震终于过去,鲁滨逊脱离危险;还有一次,他生了一场大病,连续病了好几个星期,在这期间,鲁滨逊发烧不断,意识恍惚,甚至连走路都摇摇晃晃,找水更是十分困难,但鲁滨逊并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坚持找能治好病的药,一次又一次地昏倒,再一次又一次地振作起来,终于,围绕在他身边的病魔离开了……最终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离开了荒岛。他这种斗争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不光是在小说中,在生活中这种精神也是存在着的,比如说:解放军叔叔与敌人抗战到底,最终获得胜利;霍金身患残疾,却没有放弃研究,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高士其身残志坚,但还是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他们充满斗争精神,才能成功。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充满斗争精神等于拥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心理名著的读后感篇二十

在读这本书时,我的脑海常常会浮现出这么个人:满头银发,双手生满了老茧,站在船上,慈祥地望着你。没错,那就是翠翠的外祖父,他是个淳朴的老人。他的一言一行里无不透露出对翠翠的关心。就连去世前,也在挂念着翠翠的婚事。

我好羡慕翠翠,羡慕她能有一个这么好的外祖父,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时时关心她。我的姥姥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喜欢姥姥做的菜,在印象中,似乎没怎么听过“奶奶菜”这个说法,而“外婆菜”确是非常耳熟。外婆煮的菜很好吃,我常嚷着“到外婆家去”,只因为喜欢她做的炒饭。

油在锅里“滋滋”地跳着舞,被搅匀了的鸡蛋在此时看起来特别嫩黄。翠绿的葱被切得整整齐齐装进了白色的盘子,清清爽爽。一想到马上可以吃到美味的炒饭,我的心也与油一同跳起了舞。于是,双脚迫不及待地奔向了饭桌。

望着眼前的炒饭,我大口地吃起来。鸡蛋被炒得嫩嫩的,有些脆脆的,香喷喷的葱味直钻鼻孔。在大火的冶炼下,米饭少了些水分,多了些嚼劲儿,姥姥笑眯眯地合不拢嘴。她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因为她知道我不爱别人唠叨。

姥姥年纪大了,岁月爬上了她的脸庞。在她中年时,抱着小小的我到处游玩,我们一直走着,走到我的心里,就像老船夫走到脆脆的心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7897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