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注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如何编写一份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掌握的技能。教案范文中的评价方式和教学反思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一
本文在构思上也有独到之处,文思缜密,层层扣题。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全文充分发挥了骈文的特点,融对偶、声韵、用典于一炉,表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蓬莱阁(山东):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清·陈葆光。
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岳阳楼名联: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黄鹤楼名联: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滕王阁有联赞曰: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三、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二
[]。
a.俊采星驰俊采:指人才。
都督阎公之雅望雅望:好名声。
b.宇文新州之懿范懿范:美好的风范。
时维九月维:在。
c.披绣闼,俯雕甍披:披着。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扑:满。
d.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凌:超过。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远。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d.舰舸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三
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课时。
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
出示诗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赌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
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
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教师提示:
1、疑难字音。
2、节奏划分示例: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
三、自主探究,积累理解。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研读探讨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师边巡视边解答疑难字句。
1、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飞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飞起。
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
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容词作名词。
2、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
3、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故、尽、即、胜、数、幸、且、矣等。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段: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
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
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后让学生翻译全文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兴尽悲来)。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示例:
州城形胜。
宾主之美。
兴
山川之美。
登楼之喜。
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
教师小结:文章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又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矿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更多。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四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络预习。
(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信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
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
《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欣赏品味。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信箱邮寄过来的资料。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此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问题设置:
(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一.导语(幻灯片展示中国四大名楼)。
……。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学生回顾曾观看过的《唐之韵》)。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三、初读奇文。
1、听(多媒体视频朗读)。
听课文朗读,找出生字,看注释注音。
2、读(补充:诵读指导——幻灯片展示)。
自读课文,看注释,粗通文意。
本文是骈文,基本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
四字句的停顿只有一种模式:二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
(1)孟学士/之词宗(2)临/帝子之长洲。
(3)钟鸣/鼎食/之家(4)气凌/彭泽之樽。
(5)扶/凌云/而自惜。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2)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
3、测(幻灯片展示)。
做字词辨析训练。(学生都参与并轮流回答)。
(一)判断词语注音、释义正错。
1、襟()三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2、躬逢胜饯()宴会。
3、鹤汀()水边平地。
4、凫()渚凫:野鸭。
5、川泽纡()迂回曲折。
6、孤鹜()纵横奔驰,动词。
7、迥()远。
8、南溟()海。
9、胜筵()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
10、梓()泽梓树,与“桑”相连,借指故乡。
(二)通假字。
俨骖腓于上路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三)古今异义。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穷困。
等终军之弱冠古义:二十岁今义:无此意。
盛宴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相当于“又”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四)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以••••••为襟、为带。
雄州雾列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
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
川泽纡其骇瞩意动,对••••••感到惊骇。
屈贾谊于长沙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使动,使••••••窜逃。
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理清思路。
2、重点段落鉴赏。
一、再读奇文。
方式:集体齐读课文。
注意:诵读的节奏和语气准确(回顾:诵读指导)。
步骤:集体齐读。
二、讨论与点拨: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幻灯片展示)。
1、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更多。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六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七
1.了解作者及初唐四杰。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疏通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文化常识和典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初唐文坛文人气度。
2.感悟由景色及情感,有事件到理趣的行文风格。
二、教学设想。
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熟读。
第二课时:归纳整理。
第三课时:感悟体会,小试身手。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之疏通。
1.导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入课:天妒之英才。
初唐四杰。
3.朗读:初读试水。
再读理序。
三读每句。
四读理脉络。
第二课时之归纳整理。
文言知识归纳。
文化常识归纳。
典故归纳。
第三课时之感悟体会。
1.本文读来有哪些文的特点?
赋之铺排诗之韵味文之说理。
2.文中有哪些优美景色描写?赏析。
3.这些景色中有那些情感?
四、作业。
1.试身手,写景色情感在一起的句子。
2.归纳整理成文本文知识。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
出示诗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赌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
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
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教师提示:
1、疑难字音。
2、节奏划分示例: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
三、自主探究,积累理解。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研读探讨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师边巡视边解答疑难字句。
1、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飞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飞起。
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
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容词作名词。
2、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
3、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故、尽、即、胜、数、幸、且、矣等。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段: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
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
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后让学生翻译全文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兴尽悲来)。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示例:
州城形胜。
宾主之美。
兴
山川之美。
登楼之喜。
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
教师小结:文章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又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矿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示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主要手法:抒情、议论。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让人心有戚戚焉。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古已有之,今又何伤?)。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三、整体归纳、把握特色。
示例: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州城形胜人生无常,
宾主之美盛衰有时,
兴记叙(铺陈)、描写悲抒情、议论、用典。
山川之美怀才不遇。
登楼之喜济世无门。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九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写作背景】。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少有才名,以诗赋居长。《滕王阁赋》是其力作,也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写此文,正是王勃流放越南途中,路经南昌,恰逢洪都府知府阎公重修滕王阁,莅临其宴,一气呵成此赋,王子安之才气当时技惊四座,使阎公目瞪口呆,惊为绝世奇才。
【结构】。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评价】。
此赋描写滕王阁四周景物和宴会盛况,意境开阔,大气悠远。结尾更是抒写羁旅之情,寓怀才不遇的感恨。其文始志存高远至结尾意气消沉,可以说是王勃短短人生的实际境况,但消沉而不萎痱,至末句时虽有避世之感却又存希望,也许这就是王子安当时的真实心态吧。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十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兴”,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经过讨论,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这样两节课下来,自己觉得上的较为轻松,也较为沉重。轻松的是纲举目张,一气呵成;沉重的是为王勃的失意与伤感,挣扎和自慰,为一颗不甘的灵魂。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十一
3、培养学生热爱自燃的思想。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初步把握。
教学难点:了解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习新课,导入。
《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文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经历:作者的人生道路与文章主旨有密切关系,“知人论世”对理解作品内容不无益处。除课文注释外,补充介绍下列知识:王勃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曾为沛王府修撰,为沛王李贤侍读时因撰《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入蜀后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二、诵读课文,初步把握。
初读求读准:让学生自己搭桥过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壁”后予以引导,记忆尤深。例如,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节奏应是: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b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c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暂驻。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导点拨后,举一反三,学生自会读出语感,有所感悟。
3.再读解词句:即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点拨而来,同时巩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作业:熟读课文。
教后记:学生朗读还需加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疏通文义。
2、讲解实词、虚词用法(故、尽、属、即、且、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讲解实词、虚词用法(故、尽、属、即、且、矣)。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学深诵读第一段,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习新课,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教师答疑。
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点拨而来,同时巩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讲解几个实、虚词的用法(见课后练习)。
故尽属即。
四、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教后记:学生能够初步读懂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1、常见句式分析。
2、文章分析。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常见句式分析。
教学难点:文章分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设计:滕王阁序。
王勃。
一、述宾主之美。
二、绘山川之美。
三、写宴会盛况。
四、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十二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的实词、典故和文化常识,学写简单的对联。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景与情、“事”与情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涵咏语句,体会并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蕴含的真挚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勃失意而“自强不息”的情感,传承中华精神。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句和典故,理解王勃蕴含在其中的情志。
【教学难点】。
通过赏读品味语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真挚情志。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米兰﹒昆德拉:“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设计意图】。
抒情、激疑导入,为接下来梳理文章内容和品读情志作铺垫,也为整节课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二、随文解词,由“题”入“事”
第1段:洪府叙写洪州的地理和参加宴会的人员。
第2、3段:秋日登滕王阁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
第4、5段:饯描写宴饮场面和触发的复杂情感。
第6、7段:别序叙写遭际、行程,写序和诗留别。
【设计意图】检查重点字词、典故、文化常识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也为课下文言知识积累作点拨;提升学生根据标题,快速概括、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景”明“情”、缘“事”明“志”)打基础。
三、品读鉴赏,缘“景”明“情”
1、读一读: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的语句。
感官:视觉、听觉(心理、想象)。
色彩:清、紫、翠、丹……。
空间分布:上下、远近。
2、重点品读:
品读、解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寒、清、烟光、暮、紫——优美、清寒、易逝。
品读、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优美动人,浑然天成——喜悦而含有伤感。
3、知人论世。
王勃的遭际:得意和失意——“兴尽悲来”
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品读王勃写景的精妙,感知骈文的句式和诵读特点,通过解析和鉴赏,体悟景中之情,提升理清情景关系的思维能力;引入王勃身世,验证文章的情感,巩固“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解读情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事”明“志”)作铺垫。
四、品读感悟,缘“事”明“志”
1、读一读:表达王勃“悲而奋发”之情的句子。
所赖君子见机,……岂效穷途之哭?
2、再读这段文字,在“悲而奋发”的情感基调中,读出丰富的情志。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乐观自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不忘初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志存高远)。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自信乐观)。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自信乐观)。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高洁修身)。
——虽然穷困失意,依然奋发图强(自信乐观、自强不息)。
小结: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
3、依据本文内容,填写一联,赠给王勃:
霞落鹜飞入滕王阁景尽归文士妙笔,兴尽悲来转奋发情志毕现英雄襟怀。
【设计意图】失意中能奋发,这是文章主旨情感所在,也是打动千古读者的魅力之一,所以此环节,重点通过品读典故,理解奋发的情志,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在奋发中所抒发的丰富情感;填写对联,降低了难度,既训练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也强化了对本课教学重点的理解;注意呼应、回答导语中的主问题。
五、课堂小结: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一篇文章认知一位作家、一个时代、一种民族的精神风貌,升华文章主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
六、作业:
1、必做:背诵2、3段,体会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情感。
2、选做:
(1)围绕“乐—悲—忧、奋、放”,比较《兰亭集序》、本文和《赤壁赋》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感悟唐人积极有为的时代精神。
(2)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试着给滕王阁或王勃写一副对联。
【设计意图】必做题,是基础的学习内容,巩固通过诵读,品味文章情感,理解情景关系的教学内容,并强化文言语感和知识积累。选做题,是升格的学习内容,关注学生个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1)主要面向偏理性的同学,重在训练辨析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兼顾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训练;(2)则面向偏感性的同学,重在训练概括思维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注意作业内容适时的调整、互换。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十三
本文在构思上也有独到之处,文思缜密,层层扣题。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全文充分发挥了骈文的特点,融对偶、声韵、用典于一炉,表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十四
滕王阁序(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天人一作:仙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一作:安贫)。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作品鉴赏。
【结构】。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评价】。
此赋描写滕王阁四周景物和宴会盛况,意境开阔,大气悠远。结尾更是抒写羁旅之情,寓怀才不遇的感恨。其文始志存高远至结尾意气消沉,可以说是王勃短短人生的实际境况,但消沉而不萎痱,至末句时虽有避世之感却又存希望,也许这就是王子安当时的真实心态吧。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十五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此花瑞合在瑶池”。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
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灯片)。
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
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打出“情感变化”幻灯片)。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让我们循着词人的情感变化,吟咏出诗歌的神韵和气势吧。
请大家自由诵读。
之后,对照“吟诵指导”,再次齐声诵读。
教师范读。听录音。
5、再次诵读。
6、指导背诵。
小结: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在自觉的遵循两条原则:一,诗歌固有的平仄,韵律规律,如“一字读”“二字读”;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同学们刚才已经感知了这首词的情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四、讨论。
见景生情,风荷。
写景清远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风荷”是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的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探究。
一个潮湿的夏天,绵绵的雨,打湿了季节,也打湿了心情。词人捧着一颗潮湿的心,无处安放。谁能烘干这颗潮湿的心呢?不是鸟语,不是初阳,就是这——风荷!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深得王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
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风荷图:
我们从荷不但看到了高贵,更看到了高洁。因此有人说,荷花这一意象既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请结合你所知道诗歌和文化现象谈谈你对这一话的理解。
2、荷花这一意象既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谈谈你对这一话的理解。
(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宁静和美好;。
“一品清莲”喻身居要职而清正廉洁,表达对清官的赞美;。
荷花节,以花会友,传承文化;。
在喧嚣之中,困惑之时,得到身心的愉悦;。
对荷的喜爱,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和向往。
小结:是的,荷是高贵的,也是高洁的。荷这一意象,经过千百年来风雨洗涤,荡尽了世俗的尘埃,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沉淀在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之中。
同学们,斯人已去,荷韵犹存。
总结: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情结。家园既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也是痛苦灵魂的归憩之所。当现实有太多的无奈之时,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转入梦境。
美成梦入芙蓉浦,昔日渔郎安在?找到了他梦魂牵绕的风荷吗?身心交病的周邦彦在北宋王朝“斜阳冉冉”的残照中,没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这种令词人挥之不去的情怀,成就了美成词,也使风荷跌宕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
诵读指导。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稍慢低沉欢快声音清脆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放慢速度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喃喃自语缓慢而深情。
燎沉香,消溽暑。
户内烦闷。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户外。
写鸟,呼,主要是从听觉上展开,群鸟鸣叫,欢呼天放晴了,刚刚天亮,就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交谈。
词人没有正面写雨,却从“呼晴”侧面烘托出了雨。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
仿佛那鸟雀亦通了人情,迫不及待地要把新晴的消息告诉词人。就这样,词人在那悦耳的鸟鸣声的牵引中,郁闷的心房洞开,明媚的阳光溢满。
以鸟之欢愉写人之欣喜,情意更浑厚一些。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
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遥,距离家这么远,怎么可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
“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旅旅居,客居之意。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以此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表达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曲笔。
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现实中痛苦。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十六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墨家的“兼相爱则治”的观点。
1、导入新课。
人生选择题:
1)如果你天生对机械有极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鸢,大到建造机关城,你会选择什么。
2)如果你是从大儒钻研学术,——不耕田二不劳作,年纪轻轻颇有见地,你会选择什么。
2、写作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3、作者介绍。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4、题目解说。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5、层次结构。
起——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承一一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转——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
合一一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6、全文分析。
1看题目及课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2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
见课本第一段。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4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5你对“兼相爱,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谈谈它给你的启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时间或安静学习时大声谈论,有的人为了求快,打饭或看病时喜欢插队。这些人就属于那种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人。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6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的学术团体。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
非攻:反对现行战争。(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
7、写作特点。
1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辞,就近打比方,浅显通俗,重在以理服人。具有逻辑严密、一气呵成的特点。
2论证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顺理成章得出结论。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十七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
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
(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五、说板书设计与课外练习。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2、“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
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记本上。
:口语交际。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口语交际·讨论。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德能共长。
教
学
重
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
学
思
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
教学。
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
学
资
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论语》。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十八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1、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翻译。
2、《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十九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其次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管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到达了非常纯熟的境地。《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非常重要。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舞学生作共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局部的集中学习,有了肯定的古诗鉴赏力量,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喜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危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尝。
1、诗歌中的抒情仆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严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妙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心、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予了对亲朋的美妙祝福。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衬托仆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净和美妙。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构造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仆人公的心情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__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假如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假如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进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进展临时作一完毕,一方面为下文的进展作一伏线,所以按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楚地表现了仆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仆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仆人公极度苦痛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仆人公的苦痛,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终两句除了表达仆人公黯然苦痛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期才有“终老”之“悲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二十
2.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4.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四.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字词整理。
烘锅矮墩墩砖砌蹑手蹑脚一筹莫展唠唠叨叨绷着窗槛瞥着怒号冥冥中。
三理清文章脉络(由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四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
2.最后的长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长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二.人物分析。
1.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
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
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三.环境描写。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阴沉灰暗的色调,悲凉的情调,烘托出作者悲凉、孤独、绝望的心情。
四.主题。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二十一
1.在反复阅读中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并背诵古诗。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1.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背诵古诗。
一课时。
1.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杜甫的诗文,并归纳整理。
2.师生查找关于诗人杜甫的资料。
3.多媒体、幻灯片、自制课件。
一、落实字词。
频(频繁、频率、捷报频传)。
蜀:1.国名,三国之一,刘备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后来扩展到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一带。
2.四川省的别称。
丞相:古代帮助皇帝进行统治的一级官吏。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宇或房屋。
二、了解诗人。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的古诗。
《绝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独步寻花》。
2.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成为“诗史”。
3.补充知识。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学习古诗。
(一)练习朗读古诗,提出问题。
(二)小组合作学习,一边朗读,一边理解诗意。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去找?就在城都南郊柏树成林的地方。碧绿的春草掩映着台阶,黄莺藏在树叶后面欢唱。诸葛亮自从三顾茅庐起得到刘备知遇,为蜀国制定开创基业完成统一的大计,费尽了心机,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北伐未成便以身殉职了,常使后代英雄未为之惋惜落泪。
(三)在朗读中学会鉴赏、品味。
开头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三、四两句诗,“自”与“空”两字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五、六两句诗不但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悼念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写进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心境,由咏古而抒了怀,感情充沛,具极大的感染力。
(四)你能想像出诗人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吗?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了解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准备“三国故事会。
板书设计:
蜀相[唐]杜甫。
第一部分:武侯庙之所见(碧草、黄鹂)。
第二部分:武侯庙之所感(悼念、崇敬丞相;诗人壮志难酬)。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篇二十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性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2、把握的结构,体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等,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2、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探究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1、教法: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法。
2、学法:品读感知法、勾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志性语句弄清课文结构层次,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发言交流等形式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最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其中把握“父母对孩子的爱”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对弗罗姆的观点大胆质疑,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爱父母,做一个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吗,现在我们一齐朗诵一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味了慈母的温情,同学们想一想,之前我们学过有哪些描写父亲的文章,可能我们初中时学习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最为记忆深刻,父亲的背影一直印刻在作者与我们读者的心中。父母之爱是我们永恒的歌唱,父母给了孩子最质朴最无私的爱,而孩子也应怀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交流爱的传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从理性高度审视人间至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作者简介。
弗罗姆(1900~1980)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他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他1956年所著《爱的艺术》一书,是其中第二章《爱的理论》的第二节。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典型地体现了他的学术渊源——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既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勾画文中关键句,提出问题。
1、题目为什么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说明原因。
因为包含两个方面的爱: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另一个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2、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写孩子的爱,哪些主要写父母的爱?这两部分的过渡句在哪里?
(三)梳理文章的结构并把握文章说明的内容。
再一次浏览全文,学生讨论后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一段内容。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1、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3、我们又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在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对于作者的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发、评价。
1、作者指出的父爱与母爱的本质,以及他们的积极面、消极面,你认同吗?并说出理由。
2、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之处在于母爱是无条件的这种观点成立吗?
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就如同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同学们现在是高中生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应该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82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