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汇总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06:01:24
社会语言学论文(汇总23篇)
时间:2023-12-12 06:01:24     小编:MJ笔神

总结记录了我们经历的点滴,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智慧和教训。写好总结需要我们清楚地了解总结的要求和标准。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写总结的技巧和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总结。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一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感受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第一次支教心情很激动,有一种神圣的感觉,送人蜡烛,心存光明。

一直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感觉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去过落后的农村,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听去过农村支教的同学说,有的地方确实很落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住宿吃饭都是问题,我不能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只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去农村走走看看,长长见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农村孩子带去外面世界的信息,这就是我去支教的初衷。

带着一份执着的信念和一颗热忱的心,我们暑期实践小组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江西省泰和县实验小学,将在这里度过难忘的七天支教生活。

我们支教的小学和住宿的宾馆都在县城中心,这里给我第一印象挺好的,和我想象中的艰苦环境差远了。

站在校门外远眺,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整洁的绿化,大家都感叹如此优越的条件根本不需要我们来支教。

询问小店的阿姨,得知这是县城最好的小学,我想这次支教应该是一次愉快的夏令营之旅。

我们下榻在教育宾馆,尽管住宿条件有些不尽人意,但是教育局局长郭叔叔的热情欢迎让我们很温暖,少一些旅途的劳累。

第二天我们去学校拜访校长并了解学校具体情况,他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我们交代了上课注意事项并留下了联系方法,为了确保安全学校每天给我们安排了下班的老师。

因为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放假了,所以没有见到所谓的“学生”。

第三天早晨安排小朋友破冰。

印象中农村的小孩应该是乖巧害羞的,对我们的到来陌生又好奇。

但事实证明我错了。

支教的小朋友很聪明很大胆,活泼好动,对我们一点也不怕生,俨然不把我们当“老师”。

第一天见面就有很多迟到缺勤的现象,我们在王校长的协助下好不容易把他们按班级安排好座位,管好纪律。

开始自我介绍,先是支教的同学然后是学生。

我们自我介绍时候都会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并交代一下自己交的课程。

那天发现龚礼佶很适合支教,很会哄小朋友开心,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很有老师的风范。

薛龙很有亲和力,非常受小朋友欢迎,被围得水泄不通。

支教具体事宜由王玲负责安排,她很尽心尽力,我们支教组有了她工作才开展得井然有序。

自我介绍结束后我坐在第一排小朋友旁边,向他们了解情况并增进感情,几天后我就要给他们上课了,说实话还是有点紧张,对上课一点经验也没有,小学老师不好当啊。

一个早上我们很多时间都是用来维持纪律的,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他们和我想象中农村的孩子太不一样,个个都很活泼、机灵,争强好胜,乐于表现。

我旁边一个叫王宇轩的男孩就拉着我说自己如何出众,喜欢数学,爱好古典文学,擅长书法,一听说我是教地理的,就和我谈起中国地图,我不得不承认他们很聪明,而且多才多艺,比我当年强多了。

后来王校长任命郑金香为班长,小男孩就愤愤不平地告诉我,郑金香有亲戚在学校当领导,奶奶是小学门卫。

哦呵,现在的小孩子真不简单,小小年纪就懂世道,还把话讲得如此圆滑,我不禁感叹道。

他们都是五年级的优秀学生,分别从七个班里挑选出来,很多小朋友家境不错,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比起城市小孩毫不逊色。

7月6号下午是活动课,我和支教组的几个同学一起去学校帮忙维持纪律。

小孩子真的很闹,我们几乎个个都扯破了嗓音,但仍然很难震慑住他们。

可怜的薛龙,感冒还没有好,拿着大喇叭主持活动,估计下课后嗓子就哑了。

我们把小朋友分成三队,分别由龚礼佶、曹荣华、顾梦颖带领。

我负责登记比赛分数,程楠拍照,王玲帮忙维持秩序。

比赛开始紧张有序地进行,小朋友们集体荣誉感很强,参加比赛的奋力拼搏,其他组员在一旁加油助威,小组长把大家紧密地团结起来,协调各方矛盾。

每轮比赛结果出来,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玩得开心就好。

最终顾梦颖带领的战龙队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小朋友的体力精力果然很好,一个下午的活动让我们个个疲惫不堪,他们仍旧活蹦乱跳。

真的太累了,我找把椅子坐下,边看他们比赛边休息,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曾几何时,我们也是这般天真无邪,这般无忧无虑,也会为小事和同学吵得面红耳赤,也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回过来想想觉得他们很可爱,活泼又充满朝气,于是我又站起来走进他们,融入其中的快乐。

这天下午是支教来最累的半天。

大家个个筋疲力尽,但是和小孩多呆一会儿就多一点儿感触,多一份喜悦和收获。

7月8号早晨是我的地理课,终于要蹬上讲台了,有点紧张有点激动。

我一大早起来同梦颖去学校,把课件拷到电脑上预演一遍,因为里面有许多flash,但愿电脑不要临时罢工。

我教的是“中国行政区划分”,重点教他们如何认识地图,掌握各个省市的名称、简称、地理位置和轮廓识别。

小朋友很聪明,瞬时记忆能力很强,一教他们马上就能掌握,提问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回答。

本来打算让他们把各省轮廓图拼成中国地图,动手环节比较有趣味性,但是因为有的小朋友没有准备好材料,我只能把他们分成两组,各派代表上来在电脑里计时比赛。

这节课上下来很顺利,我很满足很开心,不知他们收获如何。

站在讲台上经历着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变化,让我感觉更加自信和成熟。

突然想起韩愈《师说》里的一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发现自己哪项都不符合,不免有点失落,不过课前课后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很充实。

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尽管不长,但在一起时很融洽,我切身体会到做一个教师的责任、艰辛和荣耀。

当你看到他们按照你的要求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认真和投入并取得成果时,那种感动和幸福是难以忘怀的。

他们凝望你那清澈的眼神,充满希望和憧憬,永远驻留在我的内心深处。

孩子们天真善良,调皮可爱,有时你会从他们身上看到生活的映射,那种暖暖的笑和纯纯的爱,纤尘不染,喜欢和怀念那种纯真的感觉。

从支教中我体会带小孩需要耐心和爱心,孩子们的心是很敏感的,极易受伤,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要让他们觉得你有偏心。

要学会尊重他们,鼓励和表扬他们比粗暴地批评管用的多。

正因为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给我们的生命增添许多感动和责任。

支教的工作是艰辛的,支教的生活是充实的,支教的心情是欢愉的,支教的感动是真实的。

转眼间支教已经接近尾声,虽然时光无情地流逝,但支教的情形仍历历在目,感受仍然驻留心间。

我们踌躇满志地去,硕果累累地归。

带着梦想,带着笑脸,与孩子们共享教育甘甜。

托起希望,托起明天,与孩子们共建情感源泉。

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同时搞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

而对于大学生而已,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

虽然一个多月的实践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这些是我在大学课本上不能学来的。

它让我明白什么是工作,让我懂得了要将理论与行动结合在一起,让我知道了自己是否拥有好的交流技能和理解沟通能力。

而交流和理解将会是任何工作的基础,好的沟通将会事半功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我一个多月来的感受。

社会实践使我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

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

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社会实践,让我们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为将来真正走上社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阅历,也为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们大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有了上班族的味道,还有那种忙碌,那种盼望双休日的心情,这种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真的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进行社会实践。

因为很多大学生都清醒的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所需的人才。

大学生人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就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觉得在校大学生要借机培养自己的实践和创业能力。

同时在实践中帮助别人。

在这个暑假里,我参加了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社会实践,在短短一个多月中,我尽我所能,把我所知道的知识全都交给他们,孩子们也都非常认真的学习着。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大多梦想着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等,对外面位置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但当我问到以后回不回家乡的时候哦,大家都沉默了。

也许是孩子们太小,不能理解这件事的含义,也许是另一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他们“离开农村,去城市才不用过苦日子。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

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发生变化,造成人才流失,如今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思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观念上也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分歧,有部分学生和家长教育观念有些偏激。

所以支持农村教育不仅仅知识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

要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

此次暑期实践使我感触颇多,不仅使个人得到了一定的社会锻炼,也帮助了部分小学生,自我感觉是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二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都陆续开设语言学课程(潘之欣2002[1])。但是,整体而言,语言学课程开设效果不容乐观,问题集中表现为教师课堂讲授太多,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理论讲解过于抽象,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方面(潘之欣2002,鞠玉梅2007[2],江晓红2010[3])。因此,切实有效提升语言学课程教学效果极为关键。全人教育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它重视人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思潮(文旭2014:12-13)[5]。换句话说,全人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理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本文认为全人教育思想对于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启发人们进一步认清英语学科的人文学科性质。采用全人教育的理念,合理调整语言学课程设置,注重语言学的跨学科视野,能有效促进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切实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

我国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开设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该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整体而言,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态度比较端正,他们普遍认为语言学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有助于英语学习。但是,在授课的效果方面,学生普遍表现出不太满意的态度。主要认为教学方法差,内容枯燥,理论性太强等等(潘之欣2002)。不少学生认为课堂上教师应该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教师应该适当使用汉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补充汉语语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还普遍认为课堂教学应加强理论联系语言学习、语言使用实际,增加课堂趣味性(江晓红2010)。在教材使用方面,李克、李淑康(2008)[6]的调研指出各高校使用的教材普遍比较枯燥乏味、深奥费解、学术性太强,也不乏有术语解释不清、难度过大的情况。他们认为语言学教材应尽量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启发性、自足性和时代性。教师应该有一种宏观的教材观,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教材,并且要及时补充大量教材之外的材料,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综上所述,当前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认为在教学中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可以有效提升语言学课程教学效果。

二、全人教育思想与英语教学。

“全人教育”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是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教育思想家ronmiller率先提出的(文旭2014:12-13)。全人教育凸显人的整体发展理念,近年得到国内不少学者的重视(谢安邦、张东海2007,2009[7][8];文旭2014;文旭、夏云2014[9]等)。文旭(2014:13-14)总结出全人教育的几个方面理论主张:一是关注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整体发展;二是强调联系、关系概念,寻求个体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意义;三是关注人生经验,而不是狭隘的“基本技能”;四是促使学生养成对所处的文化、道德、政治环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改造,而不仅仅是现有文化的复制;五是侧重人文精神培养和融合;六是倡导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全人教育的理论主张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启示。首先,在思想的高度上,全人教育要求我們在英语教育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不是拘囿于语言技能的训练。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应该注重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共性有较为深刻的掌握,养成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英语专业实质上语言专业,学生应该掌握一些有关语言的一般学科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规律。善于从英语学习和母语的对比中了解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差异。积极学习和吸收英语文学和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更好地学习汉语文学与文化,提升汉语文学与文化素养。这种理念既要体现在整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也要体现在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该在确保英语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凸显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地位,重点开设英语文化,英语文学,英语史,英汉语言对比,英汉文化对比,英汉文学对比,中西方思想史(哲学史)等方面的课程。在单科课程来说,应该有跨学科意识,注重知识与文化,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应该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下节我们重点谈一谈如何在语言学课程教学中实现全人教育理念。

三、语言学教学的全人教育实现。

全人教育理念的语言学教学可以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来进行,课程设置解决知识“博”和“专”的张力问题,为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创设基本条件。

(一)“多位一体”的语言学课程设置。

全人教育一方面追求学生知识面的广博性,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与个体潜能。这种理念给语言学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语言学课程一方面要保持课程的共性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兼顾课程的个性拓展,构建一种“多位一体”的开放性课程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开设“英语语言学概论”为必修课,开课时间为1个学期,周课时为2学时,系统介绍普通语言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开设语言学门类下的专业选修课,如句法学、音系学、语义学、词汇学、语言习得等方面的课程。各门选修课程的开课周数至少是8周,周课时为2学时。有些课程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不拘泥于传统的开课方式。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修订2016年英语本科培养方案的时候贯彻了这种课程理念,目前先后开出了句法学、音系学、词汇学、二语习得等专业选修课。开课效果非常理想,很受学生欢迎。

向健极(2014)[10]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当前学生只有专业选择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程选择权。如果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他们将以一条自我选择的课程路径代替现有的强加于他的专业课程。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多位一体”的语言学课程设置能给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权,有效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完全符合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

(二)全人教育语言学教学。

由于英语专业的特殊性,语言学课程主要选用英语撰写的教材,教材主要讨论英语语言现象。因此,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语言学理论就是研究英语语言的理论。其实不然,英语语言学课程是一门普通语言学课程,英语只是语言学理论的一种主要载体,不是语言学理论唯一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研究面对的是全人类的语言。因此,在语言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语言学理论普遍性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语言。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结合汉语的语言事实,采取英汉对比的方式讨论语言的共性与个性。例如,在讲解粘附词缀和自由词素这一组概念后,学生毫不费力就掌握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能指出什么是粘附词素(如-ness),什么是自由词素(如boy)。但是,当问及学生汉语中是否有粘附词素,以及有哪些粘附词素的时候。学生表现出一脸茫然,哑口无言。毋庸置疑,汉语也有比较丰富的粘附词素,如下例中的“老”,“头”,“儿”:

(1)a.老二去哪里了?

b.让他尝尝甜头。

c.给我留点儿吃的。

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三个粘附词素有较为丰富的含义,“老”表示家里孩子的排行;“头”粘附在“甜”之后表示一种抽象的名词意义;“儿”表示量比较少。以上三个粘附词素的意义完全不同于作为独立成词的自由词素“老”,“头”,“儿”,如下例所示:

(2)a.父亲老了。

b.他低下了头。

c.养儿防老是一种旧观念。

上例中的“老”作为形容词,表示年龄大的意义,“头”指“脑袋”,“儿”指儿子,都有具体的词汇意义。(1)例中作为粘附词素的“老”,“头”,“儿”所具有的是语法意义。经过分析汉语的语言事实,让学生觉得语言学理论并不“遥远”,而是“近在眼前”,显得格外亲切。语言学不是“舶来品”,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自己的母语中。在语言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引用方言例子,拓宽语言事实的广度,让语言学研究更贴近生活。笔者在教授句法学这一章的时候,讲到语言结构的多样性,给学生介绍了海南话以及海南黎语的例子,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列举一例作为说明。

海南话(特别是万宁闽语)存在一种很普遍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结构,这种结构对形容词修饰的程度进行了强调,类似于副词修饰。例如,在万宁闽语中,若要形容一女子非常漂亮,可以用下面的结构表示:

(3)这个姑娘靓,靓,靓。

很特别的是三个“靓”无论是调值还是节奏都是不一样的,第一、二个“靓”的调值接近普通话中的阳平的调值,第三个“靓”的调值接近普通话中的去声的调值。第一个“靓”的节奏拉得最长,其次是第二个“靓”,第三个“靓”为最短。形容词“靓”的叠加表示修饰的强度,是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当然,无论是汉语普通话还是英语都存在形容词或者副词的叠加表示强调的现象。如普通话中的“好好看”,英语中的“veryverygood”。但是,仔细分析万宁闽语的形容词叠现象加不难发现,它和普通话和英语极为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万宁闽语中类似的结构还比较多产,如“臭,臭,臭”,“坏,坏,坏”等等结构的使用也非常广泛,甚至也存在动词重叠表示强调的情况,如“我想、想去”(我非常想去)等等。

总而言之,这种教学凸显了语言学教学的跨语言性以及语言学理论的普遍性,拓宽学生对语言学的认识视野,这与全人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英语教学中汉语语言和文化的缺失一直以来都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曾洪伟2006[11],肖龙福等2010[12],张珊2017等[13]),笔者认为,忽略母语语言事实的语言学课程教学是一种“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

全人教育理念视野下的语言学教学实践还应该体现在语言学教学的跨学科性上面。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人类几乎所有的事务都离不开语言的干预。因此,语言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发生紧密联系。例如,研究社会問题的专家离不开语言的讨论,研究心理问题的学者,也一定绕不开语言的理解和产出。钱冠连先生曾说过:“语言学家睡在哲学家编制的摇篮里,还不知道这摇篮是谁编的。”(钱冠连2012:115)[14],此语道破了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转向,即是语言的转向,哲学家们从原来的认识论转为关注语言问题。语言学研究中很多问题若要追问其源头,就会走向语言哲学那里去。此外,语言学与文化、政治,历史等诸多领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因此,在教授语言学的理论时,不能不涉及相关学科的讨论。当然,我们不是要求学生在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习这么多的学科门类,而是要适当、有选择性地打开学生的学术视野,让他们学会系统地看待问题,对待一门课程。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术兴趣。真正做到“博雅”和“专精”相结合,做到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单科,育全人”(文旭2014:18)。

四、结束语。

本文从全人教育的思想出发,结合英语本科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提升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品质。英语教育不应该只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应该要回归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关注人的理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在语言学课程教学上,我们应该吸收全人教育的先进理念,从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改善教学。本文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选择“多位一体”的理念,即以语言学概论课为主,分别开设语言学下面的各门具体子课程,关照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教学理念方法上,教师切勿忽略语言学理论的普遍性和母语语言事实的参与,切勿割裂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授课要有跨学科意识,切实有效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系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切实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

[2]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3]江晓红.“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5]文旭.教单科,育全人-论专业外语教育中的全人教育[j].中国外语教育,2014(3).

[6]李克,李淑康.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j].外语界,2008(6).

[7]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8]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文旭,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现实化[j].外语界,2014(5).

[10]向健极.“全人教育”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职探析,2014(6).

[11]曾洪伟.文化“失语”、民族认同缺失与教育偏误[j].教育评论,2006(4).

[12]肖龍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13]张珊.中国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j].外语教学,2017(2).

[14]钱冠连.眼光与定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三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3、“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

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

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

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

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

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

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句子形态的差异及启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

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

21、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

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

33、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初探。

34、西北地区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浅见。

35、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36、试析模块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英语词汇增长路线图理论研究。

39、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

40、新教学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分析。

41、论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转变。

42、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4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44、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45、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英文电影片名中译。

46、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7、论《论语》英译中的语用充实。

48、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49、英美影视作品中“神翻译”的定义及方法探析。

50、电影片名翻译的跨文化解读。

51、“讨论”与“演讲”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52、单词配对法对双语词汇翻译的影响。

53、素质教育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54、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元认知策略。

55、语境中语块的加工及其影响因素——以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

56、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管见。

5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58、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59、平行文本视域下的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60、文化差异的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1、简论janeaustin的爱情婚姻观。

2、janeeyre'slinguisticfeatures。

3、从《简爱》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4、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5、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6、批评方法之我见。

7、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8、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9、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10、《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1、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2、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14、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15、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16、伍尔夫女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论夏洛特-勃郎特《简爱》中性别文化政治。

18、简-奥斯丁之《傲慢与偏见》一书中达西先生之蜕变。

19、论简-奥斯丁在《爱玛》一书中的妥协艺术。

20、艾米莉-勃郎特《呼啸山庄》中场景要素之研究。

22、onthemeaningsofimagesinmobydic。

23、democraticideainleavesofgrass。

28、从《呼啸山庄》的心理分析探索艾米莉-勃郎特的内心世界。

29、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30、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之对比研究。

31、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32、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

33、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34、onthelinguisticfeaturesofburns'poetr。

35、onthefatalisticideasinhardy'sworks。

37、americanslangincatcherintherye。

38、differentmarriagesinprideandprejudice。

40、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41、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42、美国现实主义运动的特点。

43、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

44、当代汉语与外国的联系。

45、《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46、《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

47、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48、《红字》里的象征主义。

49、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

索绪尔语言符号观评述。

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

浅谈俄罗斯人对音素的偏好。

维吾尔语语素问题新探。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及相关启示。

简评哥本哈根学派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关联。

从转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

浅谈结构主义与生成语言学。

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

汉字速记符号的符号学分析。

中国传统语言学国际地位的思考。

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辩证关系研究。

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

代县方言中的不经济现象。

对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认识。

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

中国手语的音系学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用藏语格助词的语法信息研究。

从加的夫语法看“语法”与“语言学”的关系。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对比分析。

社会发展是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吗。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四

摘要:人类已经步入到以媒体手段编发和分享信息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在智能信息时代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网络词语层出不穷,一经使用其认知度和理解度极高。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网络语言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对象的特点密切相关,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主体性密不可分,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在社会认知发挥方面积极性作用。网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挖掘和承认网络语言社会价值,有利于增进语言交流,共享时代语言文化,有利于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价值的传播和传承。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价值;智能时代;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语言的应用及发展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标志。当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到智能时代,其标志是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和便利、信息源丰裕、信息资源多样化、信息提供的场景不断更新等。网络语言是智能时代生活形态的反映,其主要趋势是呈现出信息提供方式的创新和各种信息的融合,信息提供方式的越创新,信息融合度就越高,信息不断以交叉等方式呈现,信息融合成为主流,融合成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再造。

以英语为主导的国外网络世界当中,网络语言的明显特征是字母缩略语的使用,例如whereru?,cusoon.再者是词义面的扩大,一些常用的词语具有了新意,例如,juice(果汁)-申通,chemistry(化学)-关系。最后是网络新造词,一般构词形式多为新拼合词,linsane-林来疯(对林书豪的热捧),等等。

从国内外网络语言使用价值来看,网络语言具有社会语用价值,有助于语言词汇的扩大,有利于保持语言的活力,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但是,这些只是网络语言的价值研究的表象。更为重要的研究应该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为网络语言社会价值把脉。因此,网络语言社会价值研究方法应侧重社会认识的研究方法,从而引领网络语言创新,健康发展,避免粗俗语言泛滥,凸显富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并且形成网民的良好语用习惯。

网民分为信息发送人和信息接收人,信息通过自媒体或公众媒体发送,信息接收人也可能成为信息反馈者,同样会发出反馈信息,或成为围观者。网民在“知道”中获得满足,在“知道一切”中获得快乐,网络上信息没有藏身之处。这个过程中,独特的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其社会价值也会从中凸显出来。

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语用,研究社会产生语言的语境,研究话语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价值、意义。那么,我们就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

一、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对象。

首先,认知对象是语言符号。网络信息是社会交流程度的反映。信息的理解的方式是,网络语言的受众者把社会视为对象,通过各种观察,从社会语言学的意义上来讲,透视由语言符号构建起来的对象。

其次,认知对象是识别语言符号的一群相互交流思想的人。因此就有必要探讨识别认知对象群体的特点。那么,识别认知对象群体有什么特点呢?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组成,社会是人的群体,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例如大学生网民群体,对某些网络语言的崇尚和鄙弃,可能就与老年网民对同样网络语言的喜欢和厌恶,形成鲜明的对比。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否是由社会认知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这一点可以视为是社会的普遍共识,因为倘若网络语言有价值没有被认知对象所认可,它就没有传播的媒介(群体),也就谈不上有没有价值。认知对象这一庞大群体来评定网络语言的价值。任何一种网络语言的话语都要通过认知对象的过滤,而后再经网络传播而体现。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语用的即时性、鲜活性沟通效果,其受众者是具有社会趋同性心理的网民,是对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使用,一经在网络上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接受,便可迅速传播。

二、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主体性。

人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共生共存。因此,社会的认知群体并不一定是指社会的认知主体。那么,社会认知的主体就可能是个体价值的彰显者,而主体成为了受众者;也可能是社会群体是价值的彰显者,而个体成为受众者。

某一流传开来的网络语言一开始一定是出自社会某一角落,即是整个社会中的个体。这一个体把某一思想使用语言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努力彰显语言使用的价值和魅力。这样,极具趣味化、个性化的语言融入到社会整体之中,成为了可理解、可接受、可使用的话语。原本为社会认知主体的网民,成为的社会语用的受众者,继而在网络上大量使用这一话语而成为主导者。

社会是一个连续统,即是个人与社会的连续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以两种身份存在于社会之中。一种是把自己看成个人的时候,存在于个人认同的连续统一端;另一种是把自己看成是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时候,存在于社会认同的另一端。在某一特定的时候,我们认同比较突出的方面,这一方面既可能是个人认同也可能是社会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所产生的话语,都会影响到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

社会认知主体性是网络语言的主流,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反映了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

三、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在社会认知中发挥积极性作用。

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就有着对于这一社会历史阶段的预期。社会阶段预期将会促进社会认知,网络语言在社会认知方面也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那么,对同一社会现象抱着同样的预期的社会群体,就会可望对此作出符合大众愿望的语言概述。实际上,人们所期待的网络语言是能够满足人们心里需求,使人们有归属感,出现能使人们心态平衡的语言。在此,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就是人们心里和心态的调节剂。

网络语言一方面满足人们使用别样语言表达人们对周围人与事的感受,另一方面,彰显了自我在所处的特定时间和地点凸显出来的语言驾驭和创造能力,启发和带动了社会对某一概念或提法的认识,满足了在一个特定条件、特别相关的自我愉悦感,同时也满足了在特定的情境中,话语极为突出的认知能力。网络用语是批判性思维、思辨的时代创新产物,因为它以鲜活、巧妙为语言表征,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社会认知的需求。

正视网络受众者的时代预期,网络语用才会发挥积极应对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认知和期盼。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认知发挥积极性作用的要求。

四、网络语言与青春话语浪潮。

网络是一群人相互交流思想的空间,网络空间的独特之处是它允许任何规模和种类的社区获得发展。在网上可以进行私密对话,可以获取信息和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在社区当中参与话题的讨论,通常是通过粘贴信息。趣味或价值观相同的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服务,加入某一社区或创建新社区。网络空间上的社区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平台。

青年人有着强烈的交流意愿,不受地域、性别、年龄、种族等限制的网络空间,催生青春话语浪潮,网络空间成为年轻人为主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青年人热衷于网络环境传递和交流信息,其一,网络是便捷的平台,其二,网络可以使他们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制作音频、视频、动画等,以及相互融合的、极具个性化的信息。语言文字信息是最为常见的交流方式。追求前卫和时尚的青年人,期望使用鲜活、具有表现力、机敏的字眼,来表达朴素的思想。青春话语的特征就是网络语言文字个性化。

“颜值”“达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三个网络用语,均来自于网络语用人,都具有青春话语意味,语言既风趣又鲜活。其信息来源代表语用人的价值取向--努力产生积极语用意义,能够让受众群体感受到评价、定义、强调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中肯性。

当然,网络语用要遵守社会公德,低俗污秽的网络用语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时间段流传,得到个别人的热捧,但终究是没有立足之地。只要是绝大多数网络语用人恪守道德行为规范,崇尚文明语用,抵制不良用语,网络语用的主流就会是道德规范下的自由创新语用,青春话语浪潮也会推波逐浪,波澜壮阔。

五、结语。

崇尚创新、追逐时尚、不拘传统、别具个性的时代知识青年(或网民),实时创编了大量网络新词、时尚词汇、流行词,这些词语给网络交流带来了省时、省力的简便,同时也带来低俗用语等一些问题。发现并认同积极网络语言的语言文字、语用、社会价值并积极推广,是摈弃网络低俗语言的最好回应。

源于语言的发展和变迁,网络语言具有变异性,语言的稳定性各有不同,有些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大多数网络语言只会是昙花一现。这就说明了网络语言最大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阶段,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中,有其时代社会传播性和历史传承性。

网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社会文化是软经济。在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挖掘网络语言社会价值,增进语言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共享时代语言文化,有利于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价值的传播和传承。

我们的社会需要成长和发展,成长和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理解,理解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各种社区,理解社区中的各种交流、提供的各种服务,更要理解网络语言的独到创新。

参考文献。

[3]刘宗粤,何苗。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论网络语言对网民价值观念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25-129.

[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64.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相关的社会现象。

1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取得了显著了成绩。一方面,对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释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性别模式,成功地揭示了性别差异与阶层差异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语言变异理论的内涵。具体来讲,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说话人因性别差异而做出的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上的选择。而它作为新兴的语言学研究变量,已日渐成为一种社会语言学本体和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参数标识[1]。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涉及了语音、词汇、句法、语言行为与模式、认知能力及言语选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分析男女语言特征入手,了解不同性别在英语语言习得方面的异同,以及其语言行为与社会分工、价值观念、文化差异和认知模式之间的联系。

2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阐释。

2.1语言性别差异在英语语音层面的体现。

(1)音质差异明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的发声器官是有差别的。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长,厚,且松弛,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了男女性别在音质上有所差异。而英语音质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是一种带有社会标记的语言现象。以鼻音前的原因为例,美式英语中鼻化元音多为男性使用,而口音化元音多为女性使用。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鼻化现象有俚俗粗犷的意蕴,而女性的言谈举止应以优雅得体为宜,故不宜使用鼻化元音。

(2)音域男高女低:音高是指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因此,声音的高低与声带的大小、粗细、长短、松紧有关。由于男性的声带长且厚,所以发音的平均音高要低于女性。一般而言,男子的声音频率在100-150赫兹之间,而女性的声音频率在200-325赫兹之间。但是,男女平均音高的差值到底有多大,却因研究对象和检测手段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而且由于社会因素、语言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影响,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女性在讲话时往往会人为地降低调门。但男女性别平均音域的高低确实与其在生理特质上的差异有着自然而然的联系;而语调的变化又与音域的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调上的变化范围比男性更为宽阔,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和超低调型,因而使得其音域的变化更富有起伏感。

(3)女性发音相对标准:性别在发音上所造成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在女性的发音形式比男性更为准确。这一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所谓“女性比男性更有语言天赋”。在英语里,男性喜欢把动词的-ing形式以-in’的次标准形式表现出来,在发音时更喜欢念成[-in]而不是[-i?],而女性则更多地讲究语言形式上的纯正标准[3]。

2.2性别差异在英语词汇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善于使用色彩词语:语言中关于色彩的基本词汇有:黑、白、红、黄、蓝、绿、灰、棕、橙等。由于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等,因此各种色彩在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女性对于色彩词汇的习得能力强于男性。1981年,nowaczyk以约克大学的学生为试验对象,以色彩配对和色彩描述为主要内容,分别作了两次性别与色彩语码选择的关联性试验。在进行20种色彩的配对测试时,女学生能够准确写出71%的色彩名称,而男学生只能写出46%;在对五组相近的色彩进行描述时,63%的女学生能够描述出具体的色彩差异,而男学生只有40%完成这一任务。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女学生使用复杂色彩语码的机率也远远高于男学生。

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女性的色彩识别能力强于男性,是因为他们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受比男性深刻。因此,女性对色彩有一种天生的认知优势。而基于这种优势,使得她们不仅拥有比男性更为丰富的色彩词库,还在色彩感知系统、色彩分类以及色彩语义的心理表征方面都强于男性。久而久之,女性就比男性更为频繁地使用色彩语汇,以及更为准确地描述色彩。

(2)女性偏好使用情感词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诸如语气词、感叹词和夸张词作为情感的表现手段,以使自己的言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布龙菲尔德认为,诸如ohdear,dearme,gracious,goodness之类的感叹词大都见于女性的言语中。

男性和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产生情绪波动,也更易于受情绪的感染而影响自己的言语行为。因此,在交谈中,女性对情绪的控制力不如男性,更易于动情,也更易于通过言语表露情感。据统计,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

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加强语势,强势词语的高频出现,是女性英语的一个显著特征。科伊认为,女性不仅比男性更为经常地使用诸如so,much,quite这样的词语,更喜欢使用veryvery,soso这样的重叠词来加强语势,而男子却只会在不含感情色彩的情况下使用强势词。

2.3性别差异在英语话语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言语风格更为婉约: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是足以使人销魂荡魄。”女性言语风格的委婉文雅与其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不无关系。长久以来的礼仪习俗将女性的社会印象定位为温柔娴静,言乖意巧,这就使得女性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使用文雅规范的语言,否则将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女性的言语往往都是柔声轻语,彬彬有礼。而一旦有女性的言语像男性一样直言不讳,声大气粗,则必然会受到旁人的轻视与不齿。

另一方面,男女心理发展特征特点对其语言的使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青春期以前,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至两岁,这就使得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以及其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要比男性成熟得早。到了青春期以后,男性敢于冒险、坚决果断的性格日渐体现,而女性则日趋温柔纤弱、心思细腻。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男女在言语风格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3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成因。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源于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社会与文化的因素。长久以来,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使男性被看作是家庭的主人和社会的中心,掌握着支配权,在社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之相反,女性则处于柔弱、依赖和从属的地位。而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则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传统文化中,人们期望女性养成温柔、感性和善良的性格,期望男孩成为坚强、冷静和果断的人。而基于这一出发点,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说话方式及言语行为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两性成长在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背景下,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这种文化背景则是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4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讨论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并不是要严格地划分男女语言的界线。事实上,没有哪一种语言特征是完全属于女性所有,哪一种语言特征是男性所专用的。我们所探讨的是在概率上哪种语言特征男性使用的多,哪种女性使用的多。我们所讨论的男女的言语差异,除了反应出男女个性的差异外,更多地反映了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异及整个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与言行标准的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在职业、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会不断地缩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也将逐渐地减少。

参考文献。

[4]lakoff,robintolmach.languageandwomen’splace[j].languageinsociety,1973(4).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六

摘要:人类已经步入到以媒体手段编发和分享信息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在智能信息时代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网络词语层出不穷,一经使用其认知度和理解度极高。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网络语言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对象的特点密切相关,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主体性密不可分,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在社会认知发挥方面积极性作用。网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挖掘和承认网络语言社会价值,有利于增进语言交流,共享时代语言文化,有利于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价值的传播和传承。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语言的应用及发展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标志。当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到智能时代,其标志是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和便利、信息源丰裕、信息资源多样化、信息提供的场景不断更新等。网络语言是智能时代生活形态的反映,其主要趋势是呈现出信息提供方式的创新和各种信息的融合,信息提供方式的越创新,信息融合度就越高,信息不断以交叉等方式呈现,信息融合成为主流,融合成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再造。

以英语为主导的国外网络世界当中,网络语言的明显特征是字母缩略语的使用,例如whereru?,cusoon.再者是词义面的扩大,一些常用的词语具有了新意,例如,juice(果汁)-申通,chemistry(化学)-关系。最后是网络新造词,一般构词形式多为新拼合词,linsane-林来疯(对林书豪的热捧),等等。

从国内外网络语言使用价值来看,网络语言具有社会语用价值,有助于语言词汇的扩大,有利于保持语言的活力,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但是,这些只是网络语言的价值研究的表象。更为重要的研究应该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为网络语言社会价值把脉。因此,网络语言社会价值研究方法应侧重社会认识的研究方法,从而引领网络语言创新,健康发展,避免粗俗语言泛滥,凸显富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并且形成网民的良好语用习惯。

网民分为信息发送人和信息接收人,信息通过自媒体或公众媒体发送,信息接收人也可能成为信息反馈者,同样会发出反馈信息,或成为围观者。网民在“知道”中获得满足,在“知道一切”中获得快乐,网络上信息没有藏身之处。这个过程中,独特的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其社会价值也会从中凸显出来。

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语用,研究社会产生语言的语境,研究话语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价值、意义。那么,我们就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

首先,认知对象是语言符号。网络信息是社会交流程度的反映。信息的理解的方式是,网络语言的受众者把社会视为对象,通过各种观察,从社会语言学的意义上来讲,透视由语言符号构建起来的对象。

其次,认知对象是识别语言符号的一群相互交流思想的人。因此就有必要探讨识别认知对象群体的特点。那么,识别认知对象群体有什么特点呢?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组成,社会是人的群体,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例如大学生网民群体,对某些网络语言的崇尚和鄙弃,可能就与老年网民对同样网络语言的喜欢和厌恶,形成鲜明的对比。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否是由社会认知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这一点可以视为是社会的普遍共识,因为倘若网络语言有价值没有被认知对象所认可,它就没有传播的媒介(群体),也就谈不上有没有价值。认知对象这一庞大群体来评定网络语言的价值。任何一种网络语言的话语都要通过认知对象的过滤,而后再经网络传播而体现。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语用的即时性、鲜活性沟通效果,其受众者是具有社会趋同性心理的网民,是对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使用,一经在网络上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接受,便可迅速传播。

人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共生共存。因此,社会的认知群体并不一定是指社会的认知主体。那么,社会认知的主体就可能是个体价值的彰显者,而主体成为了受众者;也可能是社会群体是价值的彰显者,而个体成为受众者。

某一流传开来的网络语言一开始一定是出自社会某一角落,即是整个社会中的个体。这一个体把某一思想使用语言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努力彰显语言使用的价值和魅力。这样,极具趣味化、个性化的语言融入到社会整体之中,成为了可理解、可接受、可使用的话语。原本为社会认知主体的网民,成为的社会语用的受众者,继而在网络上大量使用这一话语而成为主导者。

社会是一个连续统,即是个人与社会的连续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以两种身份存在于社会之中。一种是把自己看成个人的时候,存在于个人认同的连续统一端;另一种是把自己看成是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时候,存在于社会认同的另一端。在某一特定的时候,我们认同比较突出的方面,这一方面既可能是个人认同也可能是社会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所产生的话语,都会影响到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

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就有着对于这一社会历史阶段的预期。社会阶段预期将会促进社会认知,网络语言在社会认知方面也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那么,对同一社会现象抱着同样的预期的社会群体,就会可望对此作出符合大众愿望的语言概述。实际上,人们所期待的网络语言是能够满足人们心里需求,使人们有归属感,出现能使人们心态平衡的语言。在此,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就是人们心里和心态的调节剂。

网络语言一方面满足人们使用别样语言表达人们对周围人与事的感受,另一方面,彰显了自我在所处的特定时间和地点凸显出来的语言驾驭和创造能力,启发和带动了社会对某一概念或提法的认识,满足了在一个特定条件、特别相关的自我愉悦感,同时也满足了在特定的情境中,话语极为突出的认知能力。网络用语是批判性思维、思辨的时代创新产物,因为它以鲜活、巧妙为语言表征,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社会认知的需求。

正视网络受众者的时代预期,网络语用才会发挥积极应对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认知和期盼。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认知发挥积极性作用的要求。

四、网络语言与青春话语浪潮。

网络是一群人相互交流思想的空间,网络空间的独特之处是它允许任何规模和种类的社区获得发展。在网上可以进行私密对话,可以获取信息和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在社区当中参与话题的讨论,通常是通过粘贴信息。趣味或价值观相同的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服务,加入某一社区或创建新社区。网络空间上的社区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平台。

青年人有着强烈的交流意愿,不受地域、性别、年龄、种族等限制的网络空间,催生青春话语浪潮,网络空间成为年轻人为主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青年人热衷于网络环境传递和交流信息,其一,网络是便捷的平台,其二,网络可以使他们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制作音频、视频、动画等,以及相互融合的、极具个性化的信息。语言文字信息是最为常见的交流方式。追求前卫和时尚的青年人,期望使用鲜活、具有表现力、机敏的字眼,来表达朴素的思想。青春话语的特征就是网络语言文字个性化。

“颜值”“达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三个网络用语,均来自于网络语用人,都具有青春话语意味,语言既风趣又鲜活。其信息来源代表语用人的价值取向--努力产生积极语用意义,能够让受众群体感受到评价、定义、强调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中肯性。

当然,网络语用要遵守社会公德,低俗污秽的网络用语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时间段流传,得到个别人的热捧,但终究是没有立足之地。只要是绝大多数网络语用人恪守道德行为规范,崇尚文明语用,抵制不良用语,网络语用的主流就会是道德规范下的自由创新语用,青春话语浪潮也会推波逐浪,波澜壮阔。

五、结语。

崇尚创新、追逐时尚、不拘传统、别具个性的时代知识青年(或网民),实时创编了大量网络新词、时尚词汇、流行词,这些词语给网络交流带来了省时、省力的简便,同时也带来低俗用语等一些问题。发现并认同积极网络语言的语言文字、语用、社会价值并积极推广,是摈弃网络低俗语言的最好回应。

源于语言的发展和变迁,网络语言具有变异性,语言的稳定性各有不同,有些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大多数网络语言只会是昙花一现。这就说明了网络语言最大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阶段,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中,有其时代社会传播性和历史传承性。

网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社会文化是软经济。在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挖掘网络语言社会价值,增进语言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共享时代语言文化,有利于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价值的传播和传承。

我们的社会需要成长和发展,成长和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理解,理解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各种社区,理解社区中的各种交流、提供的各种服务,更要理解网络语言的独到创新。

参考文献。

[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164.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七

著名語言学家wilkins(1972)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由此可见,语言学习关键是对词汇的学习。词汇学习的方法、技巧、策略以及词汇记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大量学者的研究。而词汇呈现方式的研究比较少,它作为最直接的语言输入手段,是影响词汇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我们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词汇的呈现方式主要有词表呈现方式、图像呈现方式和举例呈现方式。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的词汇呈现方式对词汇学习产生的不同影响,寻找较为科学有效的词汇呈现方式,为我们语言学习提供帮助。

一、词汇呈现的定义及内容。

词汇呈现就是单词以怎样一种方式让我们接受的形式。比如,在高中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词汇在课本的最后单词表中以简单的词汇拼写和音标呈现;新东方的词汇书中将同一词根词缀的单词进行整合呈现;一些手机背单词app——百词斩,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无论词汇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给我们,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我们更好的对词汇实现记忆,促进对语言的学习。

根据我高中阶段的学习,总结词汇的呈现方式有三种:

(3)图片及视频记忆。

而词汇呈现的内容不仅仅是记住一个单词,还要能够记住它的发音、用法、书写和意义。能够用其进行对话和书写一篇优秀的文章。

二、不同的词汇呈现方式对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

1.研究对象。把我班60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英语学习成绩(学习好的搭配学习差的)把同学分为三组,每组20个人,三组学生的平均分如表1所示。

2.测试材料及步骤。选取我们必修5中的词汇50个。第一步,将这50个单词分别制成词语卡片、组成句子卡片和制成的词汇图片。词语卡片包含词形、词音、词性和词义,比如pressure:[?pre??(r)]n.压力、气压、压(迫)感,vi.施加压力、迫使、使(机舱等)增压。句子卡片是将词汇放入特定的语境中。词汇图片是将词汇的形、音、义等以图片的形式生动的展示出来。第二步,将它们分别分发到三组同学的手中,第一组分发词语卡片,第二组分发组成的句子卡片,第三组分发制成的词汇图片。第三步,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忆之后进行同学之间听写,分两次,一周后进行第二次听写。

3.实验结果分析。请求老师帮助完成实验,让老师对这50个词汇进行听写。经过1小时和一周后,每组学生记住单词的个数平均数如表2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词汇呈现形式对词汇的记忆影响差别较大。使用图片记忆词汇的效果最优,使用词语卡片呈现方式的记忆效果最差,使用语句卡片呈现方式记忆的效果居中。这是因为词语卡片和语句卡片属于上述我们说的直观呈现方式,对于简单的词汇记忆比较试用,比如error、guide等词。而相对复杂的单词就需要使用其他的词汇呈现方式进行记忆,比如construct,construction,它们两个都是建造、创立的意思,我们只需要记住它们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次即可。并且同学之间的学习成绩有差异性,学习较差的同学如果不能够看懂语句卡片中句子的意思自然也就不知道其中所含词汇的意思。通过上述分析,图片的呈现形式记忆词汇更能给我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加深对词汇的印象,进而实现记忆。

通过对比1小时后测试和一周后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一周后同学们记忆的词汇数量有所减少,这表明人们会随着时间淡忘一些曾经记住的东西,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因此对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对词汇进行重复性记忆。

三、结论。

本文是将本班同学为实验对象,分析了三种词汇呈现方式对词汇记忆的影响。图片呈现组的词汇记忆效果最好,它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色彩鲜艳,能够最大程度的反应词汇的意思。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取图片呈现方式进行对语言的记忆。

在我的实验过程中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希望通过上述分析能够为同学记忆其他语言词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桂诗春.记忆和英语学习[j].外语界,,(3):2-8.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八

随着创业活动的激增,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资源问题最先突显出来。资源是企业最关键的投入要素,而且新创企业更容易面临资源的约束,怎样快速低成本地获取资源是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借鉴成功经验可知,利用社会网络来获取企业外部资源是最优选择,社会网络是由一组行动者之间各种持久、稳定的连结所组成的关系网络。企业社会网络随着新创企业的不断成长而动态变化,现有研究主要落脚于社会网络的某种属性,关于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研究比较少,对于社会网络的演化的整体架构也缺乏系统的考虑。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尝试构建一个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整合框架,展现社会网络现有研究的基本现状,并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在相关领域引起学者共鸣。

一、社会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社会网络研究的不断成熟,企业成长过程中影响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各因素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社会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源、信任、环境和创业过程。

1、资源创业资源分为资产型资源和知识型资源,前者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投入的有形资源;后者是企业对有形资源进行整合和转化而产生的资源。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有价值、稀缺的、难以模仿的、难以代替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发挥竞争优势的基础。创新网络模式认为,在日益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既来源于对组织内部资源的开发,也来源于对组织外部网络资源的探索。为了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创业者必须在消耗有限的初始资源之前,主动开发并维持能够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网络关系。研究表明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内个体之间联系越密切,产生的摩擦和合作越多,其网络演化的速度和能力就越强。

2、信任社会网络的演化和发展依赖于网络中信任程度的发展,信任可分为社会关系组成的信任和经济关系组成的信任,前者定义为情感信任;后者,即理性定义为认知信任。创业初期,资源、信息、资金和情感性支持基本来源于创业者原有的社会关系和亲友关系(情感信任),创业者最关注财务资源的获取,对于由血缘和情感搭建起来的网络缺乏组织性管理。这时期的社会网络是基于情感信任存在的、比较松散、资源流向单一的关系网络。为了企业的快速成长,创业者会主动开发和建立获取资源的关系网络,随着互利的交易双方持续交往,网络中的认知信任逐渐偏高,网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网络会得到扩大和完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一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情感关系(强关系)成员的退出,社会网络中的情感信任程度会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创业者会淘汰一些无法提供资源的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在淘汰与发展中得到优化,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动态有序的关系结构网络。

3、环境创业环境对于创业企业的影响一直都是学术研究重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而环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就企业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易和网络行为中可利用的资源而言,创业环境的变化能够影响企业发现有利的创业机会,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和丰富性的不断变化,社会网络会呈现出网络收缩、网络动荡、网络强化和网络扩张四种演变模式。技术环境的革新能为新创企业在社会网络中争取有利的发展方位时创造更好的机会。研究表明,民族文化环境同样能够影响创业企业网络能力的发展,即企业开发和维持获取企业所需资源的网络关系的能力。总之,企业迫于环境中的竞争压力,会倾向表现得与众不同,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组织状态,使企业之间的连接关系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在整个网络关系中占据利于自身发展的网络位置。

4、创业过程创业网络和创业过程相辅相成,创业网络的各种特征及变化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过程和绩效结果,创业过程能促进创业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并推动其层级化发展。通过回顾文献可知,随着创业过程的推进,网络中资源交往由简单的点对点逐渐扩展为组织之间多层次的稳定交往,为了满足企业每个阶段的资源需求,与创业过程相对应的网络会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的态势。董保宝基于创业过程视角构建的创业网络的演进阶段整合模型中,创业网络会随着企业的开发到成长再到成熟,经历低阶到高阶的演进过程,网络内容、网络治理机制、网络结构与网络能力也会随着这个过程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且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社会网络演化路径研究。

创业研究领域中,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试图描绘出社会网络的具体演化轨迹。本文结合文献,借鉴彭华涛学者的观点,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路径归于以下两类。

1、存在终点的演化路径虽然企业生命周期应该划为几个阶段一直没有统一,但是学者分析发现,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阶段在实际中最常见且最合适。企业社会网络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发展所需资源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会有所差异,创业企业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一个“诉求―被满足―再诉求―再被满足”的循环过程,从而可以认为社会网络的演化与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张宝建通过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依据网络租金和结构洞的变化规律可划分为组建、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并且网络的进化过程体现出功能和结构的协同演化。

2、不存在终点的演化路径企业社会网络演化是一个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根据内外部经济市场环境适时调整,使得自身经营状况不断发生变化。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演化轨迹是一个由不稳定到次混沌、混沌、动态稳定的循环模型。结合静态的网络演化形态和动态的网络演化动因,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可分为初始、裂变、集聚和重组四个阶段。

lechner&dowling经过研究设计提出新创企业网络演化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转化期,并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类网络关系之间的组合和网络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向前演进。关于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过程是否有终点,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演化过程有无终点一方面取决于创业者,当创业者满足于企业现有发展而执意使企业停滞于当前发展状态或者为降低网络关系开发成本而保持现状时,企业社会网络会出现演化暂停点;然而随着创业者和其专长成为过去式被市场淘汰或者创业者领导企业主动跟随市场的变化,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将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取决于创业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进入稳定成长期,内部结构和管理系统趋于完善,企业的网络关系逐渐以商业关系为主,当交易双方中任意一方无法给另一方带来相关利益时,双方之间的连接就会慢慢地弱化直至被一方主动淘汰。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当企业处于衰退期时,一旦再创业发展不及时,企业组织将不复存在,社会网络演化问题便不会再涉及。

三、社会网络演化内容研究。

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期望通过利用社会网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将抽象的网络演化过程具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将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分为:外部形态的变动,即网络规模和成员间连接关系的变化;内部通过有效的网络治理机制对网络要素进行相关的调整。董保宝(20xx)则认为创业网络的演进应包括网络交往的内容、网络关系治理和网络交往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这三方面演进的实现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整个企业创业网络的合理演进和完善。结合文献,创业网络发展主要包括网络关系内容、网络治理机制、网络结构和网络能力的共同发展。还有一些学者是通过描述社会网络特征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网络演化的具体内容的,比如朱秀梅(20xx)将创业网络的特征概括为结构特征、社会特征和关系特征。其中,网络结构是指网络成员之间直接和间接联系的模式。社会特征主要包括人际、商业和机构网络,而关系特征主要用来衡量企业之间网络关系的质量。吴莹、彭华涛等(20xx)认为企业社会网络随着创业阶段的深入而不断演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网络的关系、结构和规模三个方面。国外学者基于社会网络资本论的视角,对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其认为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是企业在形成和增加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构建特定结构的网络,并依靠网络的不断复制而实现自身的成长与演进的过程。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随着社会网络演化程度的加深,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不断扩充,而且网络规模的变化也会导致创业企业内部的体制发生相应的变化。weisz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构成从低网络密度向高网络密度演化,比构建初期就起始于高网络密度更有利于新企业的.成长,但是有研究表明当企业发展处于衰退期时,企业社会网络结构会由稠密变得稀疏。学者王建和刘冰(20xx)主要从开放性和多样性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家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其中网络开放性,是指网络主体之间联系的地域分布特点,网络多样性是指网络关系内各种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差异越大则资源种类越丰富。以上学者从不同方面分析描述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内容,所有研究观点综合起来构成了完整而立体的社会网络。

四、整合框架。

社会网络中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网络将会展现出某种无法预知的新的结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状态的不断更新,企业的创业敏感度和网络内利益关联体之间的凝聚力得到不断提高。当企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创业者最初基于亲情和友情构建的强关系网络会因网络成员的长期承诺和利益需要逐渐变得稳定、透明,早期的个人关系网络逐步被正式且透明的循环交往关系网络取代。综上所述,社会网络演化的最终结果是社会网络以弹性有序的结构代替了稳定固化的结构,以渐变和突变代替了静态不变,从一个均衡演进为另一个更为强健的均衡。社会网络演化研究旨在从动态的视角剖析和描述复杂的社会网络,本文结合四个常见维度构建了一个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图1中,演化影响因素、演化路径、演化内容和演化结果构成了社会网络演化研究整合框架。社会网络演化影响因素揭示了能够影响社会网络演化的几个主流因素,而且与演化路径和演化内容之间分别存在相关关系。演化路径研究用来揭示社会网络演化轨迹,演化内容与演化路径对社会网络最终的演化结果均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选择正确的演化路径和适时地保留、淘汰有关网络,有利于企业网络演化成最适合发展的均衡状态。本研究选取上述四个维度来分析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对该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意义:第一,演化影响因素、演化路径、演化内容和演化结果这四个维度依次展现出社会网络演化过程的来龙去脉,从为何演化、具体什么内容在演化、如何演化到最终演化成什么;第二,将四个不同维度放在一个框架中进行研究思考,更具整体性,并给后续研究指出了一个可参考的研究方向。

五、现有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第一,国内大多社会网络研究未能将中国国情与西方发展情况完全分开,实际创业中,国外研究理论不一定适合所有本土企业的发展。第二,社会网络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在发展较为成熟后才被引入中国,在最初的本土化研究中几乎全部借鉴了国外的理论模型,而且国内越来越多企业效仿西方国家成功企业的发展模式,中西结合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本土化研究遗失。第三,现有网络研究只探讨了创业者对社会网络演化的推进作用,没有考虑创业者会因家庭压力、个人经历、管理能力和战略眼光等原因对社会网络有序地发展产生的阻碍作用。例如,在创业初期,风险规避型配偶可能会阻碍创业者主动拓宽弱网络关系的活动;有研究表明,与失败后再创业相比,因缺乏创业经验的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会更低。后续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创业者对社会网络发展的推动和阻碍作用,只有将复杂的实际情形剖析透彻才能更贴近研究本质。第四,学术界对社会网络研究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用词不统一,专业标准不够,使后辈学者在学习参考中容易混淆。比如,董保宝(20xx)在创业网络演进模型的研究中将社会网络等同于创业网络,而在庄晋财、沙开庆等(20xx)关于企业成长嵌入式网络演化的研究中认为创业网络包括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丁高洁(20xx)在探讨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时认为网络规模是指创业者可以支配利用的关系范围,而国外有的学者定义网络规模为主体联系的冗余性程度。学术界标准用语混杂现象正好说明了该领域研究还未完全成熟,具有发展空间,后辈研究者在探讨新研究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术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归纳统一相关学术概念。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九

2、选题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8;32.[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0.

[6]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12.[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9.[9]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01.

2、理论观点综述: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具有和其他领域的流行语一样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独特语言学领域的特色。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比如有的学者所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这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的;还有研究者从语言中的修辞角度进行解释,网络流行语的各级语言单位在修辞手段应用上呈现出许多独到的修辞特点:有的则是从审美观点出发,指出网络流行语适应时代发展,更加迫求文明、美感和高雅。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和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引起学者的重视。

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发展入手,借鉴先前研究学者的经验,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

4.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xx年3月围绕选题收集材料。

2.20xx年4月撰写初稿。

3.20xx年5月修改完成。

主要研究内容: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

二、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的合作原则。

(二)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三、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

(一)语音手段。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

2、同音法。

(二)词汇手段。

1、词语的缩略法。

2、旧词新用。

3、借词的大量增加。

(1)音译词。

(2)意译词。

(3)音译兼意译。

4、数字或字母代替汉语词语。

5、方言词的运用。

(三)语法手段。

1、词序的变化。

2、词类的发展。

3、语法中的类推作用。

(四)修辞手段。

1、隐喻的大量使用。

2、借代的运用。

3、仿词的出现。

四、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

(二)来源于网民自创。

(三)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

(四)来源于春晚经典台词。

五、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条件:借助学校图书馆查阅一些与论文相关的书籍、期刊等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的大量信息作为参考;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方法及措施:首先,掌握大量与网络流行语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第二,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相关文献,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做好相关笔记;第三,在不同年龄段网民中间做一系列问卷调查,用来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实际使用情况,用以支撑论文观点;第四,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其在理论及应用上更加严谨;最后,整理归纳所有的资料及调查数据,经指导老师的审核后完成论文,然后将资料进行保存,作为以后学习和工作的资料。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十

大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就目前的情景来说,在目前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来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就大多数表现出来的状况是:我国高等学校的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教学人员的认识上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教与学的过程是发生变化的主要的表现方式。被教育人员如何进行自主的自愿的主动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研究必不可少的领域。学生如何自主的进行研究和学习是教育的重点方面。

1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概况。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即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对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英语语言学习的研究不仅是可以帮助学习者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在一方面对于个体学习者的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另一方面对于英语教学的宏观方面也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会对语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外的研究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他们把英语的学习的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这些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学习的意义。

1.1国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的外国研究者有ruhin,naiman,wongfilh-nore,stern,awenden,jammalley,chamol,等。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初期,外国语言的教学法研究,处在一个难以跨越的地位,发展的速度出现了极大地问题,同时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快速的发展使得双方的地位难以均衡,就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转化来说,它的研究的重点是从教育的角度发生了转变,从教育者如何去主动的教,逐步的转化成为了学习者如何的主动的去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突出。

这一研究逐步发展成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在较为早期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的是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重点总结和梳理,以及对学习策略的分类和比较。在稍后的时间里,研究者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和改进,特别是在研究问题的深度和覆盖的范围上面。在这些问题的改进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调整,使其发展有更好地空间。就早期的研究来说,无论是在哪一个方面都对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的新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重大的进步和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期,,jammallev,},等研究者对语言的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更为深刻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和最具有象征性的是malley等人的研究,这些人的研究主要是从认知学习的理论来指出的,他们认为在语言的认知过程中必然与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这个联系的过程中可以得出比较完善的一系列的具有理论化的关于语言的学习策略。

伴随着语言学习策略的较为规范化和深度化的发展,对于学习策略的论着也越来越多了,如wenden和ruhin于1987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learnersalegiesinlanguagelearning,这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较为不错的学习策略。malle和chamo于90年代出版的专着learnersal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第一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以及oxford于1990年出版的专着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whateveryteachershouldknow(《语言学习策略:教师须知》)等。oxford还建立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alegieseinve-worvforlanguagelearning。

这些著作的发展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习策略的发展的前景和较为光明的未来。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更好地条件。

1.2国内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相对于来说,中国的语言学习的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语言的策略研究才刚刚开始了,主要的研究者有黄小华、桂诗春、刘润清、文秋芳等,他们在各自的论述和文章当中都有对自己所涉及的问题研究和重大的发现。

并且在当中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的方案和主要的研究的策略。

这些研究者的研究为以后的教学的研究做好了铺垫,并且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对于语言的教学工作有着重大的深刻的含义,并且在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语言的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来说,也有着重大的实践性的杰出意义。

这对这一过程的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特点有:首先,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在各种理论的学习的策略的基础性的研究,它是一种基础性质的研究,具有基础的意义。主要有krashen的监控理论、aderson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其他对学习者本体研究的成果,都为学习策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次,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逐步有了发展,它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是一个从表面到深入内里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和深入发展的过程。

再次,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者对学习策略研究方法和策略有着比较深刻的重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觉得研究方法的研究程度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

最后,语言学习策略的实践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转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策略的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方法的证明的可行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者的接受的程度,接受的程度越高就说明学习策略的成功,在某些层面上也可以验证其成果的可行性,使用策略的成功是取决于学习者的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幅度,是一个极为复杂和艰难的过程。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研究者和教育专家针对我国学生的外语语言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的报告来说明这一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文秋芳所发表的《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语言学习策略的著作。另一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在,程晓堂和郑敏编写的《英语学习策略》,它的发表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一个新的方向。

2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英语语言策略研究方法。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的英语的教学的工作产生了较大的改变,是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教学的成果和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和进步,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各个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以及传统的学习方法的根深蒂固,大量的大学生在对外语的学习上还有着较大的误区,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在成绩的取得上还是差强人意,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取得结果和成绩并不理想,甚至难以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以教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是最大的误区之一。

2.1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国际社会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机会的逐渐增多,使得人才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之一。但是,与需求量显着增长的趋势相比,中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较大漏洞,使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发生了脱节。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较大问题,有着相当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大学的前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英语上,而没有真正的做到持之以恒,逐步发展。这种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学理论环节的研究力不够;学校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外语的教学应试化严重,不注重真正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在外语教学工作上缺少创新能力和思维;学生学习态度的不主动;学习方法的应用出现问题;学习阶段的连接性不够等等。

从另一角度上说,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也有重大的概念性的错误,比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语言是教会的而不需要联系;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外语学习能力提高的阻碍。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要想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主要方面在于老师怎么教会学生和学生怎么主动的去学。因此,如果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参与到学习策略的学习和研究中去。所以来说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指导水平。

如果教师要使大学生具有英语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英语教师就必须应该掌握大量研究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和记录数据,并掌握分析方法。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类型有:自然调查(survey),对研究(contrastivestudy),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study),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longudinalstudy)和策略训练研究(strategytraining)。学习策略研究数据采集的方法有:观察法(observation),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访谈(interview),日记(diary)和口头报告(verbalreport)。就目前我国国内和国际上的研究趋势表面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并且在研究上发现定性研究有增加的趋势。策略的研究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是采用多种数据收集的方式来进行客观的研究以及调查,以客观并且全面地数据来反映事实、深刻剖析,进而避免所得的结论的片面性。

所以,外语教师在进行策略研究中应该从多角度出发来采集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而发现较为深刻的数据和发现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的效果和自身的科研水平。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作为语言准确性保障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再单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讲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寻找到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挖掘形式规则背后的潜在意义,传授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十一

微博最先出现于美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微博网站即是成立于2007年的twitter。随着新浪微博的开通,2010年成为国内微博元年,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试论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

自从微博诞生之日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它做出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一种侧重于从具体微博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另一种侧重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也即微博用户结构上的研究。而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微博即是一种整体结构研究。

作为一种新媒体同时也是自媒体,它从博客中来,同时微博又有它自身的传播特点。首先,微博有140个字符的内容限制,这决定了它的短小精致,可读性强;其次,博客主要以网络为媒介而微博主要以手机等移动互联网为媒介,从而微博有它得天独厚的即时性;再次,微博的用户量大面宽,互动频繁,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网络。

关系群体为导向的研究。

关系群体为导向的研究把微博应用看作一个整体,并不细致对微博中的应用加以拆分讨论。平亮和宗利永通过“滚雪球”的.采样方法对粉丝数超过10万的14个名人微博分别进行了点度、中间和接近中心性分析。他们得出了如图3所示的微博名人社会网络关联图并且形成结论:即使同是意见领袖,由于他们的中心性不同,权力的形式会有所不同,在微博网络上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解立群、颜清华等研究者选取50位粉丝超过10万的微博名人以及50位粉丝数少于10万的普通人作为样本,编号形成二值矩阵。运用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论法这三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分析,提出“围观模型”,同时也说明虽然理论上普通人能和名人直接交流,但现实中无法进入微博名人圈子内部,与名人交流的愿望实质上无法实现。

同时,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话语权垄断,并且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有效互动,使得广大草根阶层网民的声音也可以传出并得以放大。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十二

社会保险稽核的负责单位是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他们依据有关法律对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和社会保险待遇的领取情况进行的核查,确保保险费按时收取,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能规范社会保险管理。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管理工程,在国家政策与组织机构的结合下,还必须有合理的稽核方法在社会新形势下如何保证社会保险稽核工作顺利开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稽核工作有利于逐渐完善保险制度,近年出现社会保险基金流失现象较多,保险稽核工作若能制度化,能提高基金社会的收缴率,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完整与维护职工与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能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促进社会有秩序的发展,实现保险制度的高效化。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稳定,部分企业谎报缴费工资总额,影响了缴费基数的核定和保险基金的完整性。规范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是防止社会保险基金流失的主要措施。维护了保险工作人员与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缴纳社会保险是我国单位与劳动者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反应了工作人员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社会逐渐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改革用工体制,但也出现了用工随意的问题,企业单位没按规定申报实际用工人数,随意降低缴费额度等,这些不良现象经常出现,导致部分退休员工的权益没有很好的保障。

谎报、瞒报、漏报、低报等现象非常普遍。从保险基金收入来说,使职工平均待遇与上报基数不符,甚至部分缴费基数无增长率,还呈现负增长,进而影响到基金收入增长,影响基金支付保证。从社会秩序角度讲,谎报缴费人数使得一部分职工无法得到该有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即将退休的职工,退休后的社会保险得不到落实。一些用人单位漏报缴费基数作为单位控制成本,不断追求企业利益;部分单位提高了职工缴费基数,却降低了单位缴费基数,没有纳入应该参保的职工,没有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纳入每月应发工资里,而发放到另外科目;这些企业极大减少社会保险费用,却想多得到保险福利待遇,对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尽量推挡,造成稽核工作非常复杂。现目前稽核对象越来越复杂,以前主要是国有单位或大型集体企业的稽核工作,现在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民营的还是外企、小型企业等都是稽核对象,覆盖了城镇、个体,造成稽核对象多样复杂;企业用工形式也逐渐多样化,社会经济形式逼迫下,出现短时间临时用工非常普遍,出现各类的劳务代理代替劳动合同,从而躲避社会保险稽核考察,给稽核工作带来不便;企业现在拥有收入分配自主权,造成公司工资结构变化,有时以实物替代工资,提高了稽核工作的难度;出现多种违反法律法规现象,一些社会保险工作领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工作的,社保工作机构想要核实全部参保人员基数非常困难。信息沟通不一致,增加社会保险稽核难度。不了解参保单位信息,包括对单位运营情况、参保人员收入。缺乏了解单位以往与现实的基本情况,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谎报行为;缺乏与相关机构的交流,社会保险信息公开程度不够,使得有效信息不能传达交流;社保机构内部信息分散,全国各省、市、级等区域之间,信息化工作散漫,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仍陆续出现,稽核工作很难及时有效的了解参保单位的真实情况,一些参保单位还对稽核工作引发强烈的不满。信息不一致,表现在参保缴费与参保人员享受待遇情况。保险社区发展滞后,对年龄较大即将退休的工作人员生产情况比较关注,更容易掌握这些职工的具体情况,因此出现谎报欺骗行为较少,而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直接从银行或社会保险服务机构领取养老金,使退休人员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联系减少,企业单位逐渐脱离对退休人员的.管理,退休人员已经独立管理自己的退休基金。目前,社会管理服务机构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情况不能与社区退休人员社会保险情况相比。社会保险稽核成本较高,由于有异地医疗、外地居民,使得参保对象多样化,外地即将退休人员的认证质量较低但费用较高。社保办理机构有限,办公经费欠缺,很难适应当前社会保险发展速度。对居住在外地的退休工作人员保险认证工作是由发放养老金的社保经办机构独自实施,使得外地退休人员的生存水平较低。内部控制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经办工作环节多,假冒谎报情况出现较多,个别人利用修改档案、假办病退、办理假证冒领社保等;个别参保人员托关系提供假证社保材料,个别单位为了人情,将临近退休人员调入单位内,将不应该参保人员成为在职员工提前办理退休。这些违反社会规定,违反法律法规行为防不胜防,给稽核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法律法规,规范个别行为,我国现在已是法制社会,依法已是办事标准。依法行政,建立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政府是保障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基础,因此,国家必须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参保单位,规范企业用人单位以及参保人员的不良行为。要将社保管理机构、谎报冒领行为等以法律制度来约束;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相关的监督机制,专门监督整个社会保险体系,严厉打击社会保险欺诈行为,树立强有力的威严形象,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稽核立法工作,对参保人数、缴费基数等进行强有力掌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国家组织实施社会保险工作顺利完成,特别是稽核工作,政府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肩负起重大责任。建立社会保险经费政府分级分担机制,增加财政支持力度,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政府稽核工作的管理力度,配备办公必要的设备、交通工具以及社区办理人员的必要补助;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配备一支专业化、综合素质高的稽核人员,提高稽核效率,减少时间,避免重复稽核。建立奖励制度,对稽核工作中出现的违规现象举报人员予以奖励,对诚信单位予以表彰,鼓励,曝光欺诈行为。运用高新信息技术加以防备,加快保险信息建设,针对退休人员的基本信息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料库,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装备,举报电话、网络邮件等多渠道方式。加强稽核人员对参保人员、参保单位的实时状态了解。加强与社保机构、参保单位的信息交流工作,及时掌握情况,保证信息畅通,定期公开交流信息。对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加快社区保险建设,根据退休人员的居住点建立多个养老金领取地点,配备专业人员协助管理,设立社会化服务网点,偏远乡镇成立社会保险服务点,协助农村社保管理,把稽核工作由城镇逐渐延伸到偏远山区,保障所有人的参保利益。加强部门、区域之间的调查,稽核工作要分工合作,协同管理。社会保障部门要相互鼓励支持,各省市要顾全大局,做好外地参保人员稽核工作,尽量减少稽核成本。将相关劳动保障部门的执法检查与社保办理机构结合。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完善外地退休人员的信息调查制度,严格享受养老认证条件,确定无误,给予发放。

社会保险事业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在面的新形势下,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难点。国家要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发挥其有力监督职能,背负重大责任。不断加大对企业用人单位与参保人员的审查力度,确保稽核工作顺利进行。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十三

论文摘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句法表达式,然后在语法的语义部分中通过一定的语义规则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解释。语法系统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语义部分只有解释性,没有生成性。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又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但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关系并未变动,他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仍然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自20世纪60年代起,生成语言学理论成为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说。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成语言学采取了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它感兴趣的不再是实际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语言,而是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不是狭义的语法,而成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角度看,生成语言学实质上是广义的句法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特有的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类能够理解各种句子意义的内在能力。因此,句子语义研究就成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先天机制,语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强调心智上的内指性,提出了语义内指论的观点。

意义内在论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类有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2.意义独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义先于词语,即在没有词语形式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义无法从别人身上用归纳、类推或演绎的方式学得;4.意义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认知事件,具有人类种属属性;5.个体之间关于意义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同又相通。

乔姆斯基为证明意义先于词语的看法,给出了下面一些例证(宁春岩,: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情况,有许多意义和思想我们没有词语表达,意义的数量远远大于词语的数量。

2.幼儿可以凭借一句话的句法信息辨认出母语中不存在的词语的意义。

3.儿童能够识别父母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信念和意义,尽管他们尚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

4.颜色词的意义在盲人与正常人的头脑里是一样的。

5.哑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同正常人口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完全一样。

6.大面积感觉器官的损伤对语言习得没有多大影响。

7.新生儿对于出现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的“对照”同样敏感。

乔姆斯基(1995)认为在意义问题上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指称论和真值论的语义观属于外在论;语言被视为人脑的一种属性,意义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内在论语义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种心智自治能力,独立于任何与外界相连接的东西,与身体经验无关,并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内存于语言之中。(王寅,:194~195)。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言意义的理解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如何研究语言理解的模式,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语言理解感兴趣的研究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客观现实,语言只是表现客观现实的符号,语言意义的理解就是建立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现实的联系。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则对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简单投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刘宇红,:22~23)。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是种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其对应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意义是词义的非常抽象的最简表征。由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的外在世界结构,而是与人在同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对应,因而就涉及到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具体要点如下(束定芳,:27):

1.意义就是概念化。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脑可看作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均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可视与不可视的意象、隐喻联想、思维模型和大众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星星点点的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乎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激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现象的对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力、记忆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武装语言理论。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凭借接触实际出现的话语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定的符号模型得到描述。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意义是存在于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它并不反映客观实体,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实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具体地说,语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36)。

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这个词应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几乎包括了各种大脑活动,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觉的感觉、运动和感情经历;3.非即时的、逐渐展开的概念;4.对物理、社会和语言语境的完整把握。简言之,语言意义被看作是物理体现、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人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束定芳,2008:105)。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要将其描述清楚,必须从概念、语义描述着手。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语义结构不但反映了所观察到的情景的内容,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内容是怎样建构和解释的。语义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意义问题是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人类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意义的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这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文旭,2007:35)。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语言的意义与认知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而词法、句法是受语义制约的。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所谓的语义实质上是语用或广义的包容语用的语义,不同于乔姆斯基仅限于与句法接口的语义。他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分析放在首位是因为它认为,如果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畴化,那么,意义必将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语义之所以包罗万象,是因为如果语言是一个对世界范畴化的系统,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不同于将世界知识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的语义结构层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这深刻揭示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法。这也是揭示一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的重要窗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这一点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机制,后天的语言习得是代入一些参数,主张语义跟句法脱钩,语义是语言表达在某一阶段代入的东西。

认知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研究也是沿着内在论方向进行的,与乔姆斯基一样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语义必须按照心理现象来描写。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口号是“meaningsareinthehead(意义在人们的头脑里)”(王寅,2005:195),这一观点就明确表明他们对语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基于内在论的,与乔氏的内指性有某些共识。

认知语言学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对于意义的看法,他们还有一个口号:“meaningsareontheembodiedbasis(意义基于体验)”(王寅,2005:197)。语言的语义是一个从语言表达到某些心理实体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义虽是存在于头脑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身体经验,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在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内部,而是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义取决于理解,产生于解释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人类这一最重要的认知特点正是他们与乔姆斯基理论在意义内在论上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认知语言学说虽与乔姆斯基理论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属内在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尽管两者都持语义内在论,但认知语言学家与乔姆斯基所主张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内在论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乔姆斯基那种先天的、自治的内在论正是认知语言学批判的靶子。

七、结语。

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语法就是形式的运算,可以由系统规则来描写,而语义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现,早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语义图式的结构制约着可能的语法结构形式。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生成语言学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对句法规则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这与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用符号操作的数学系统来描述语言,这种数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符号的运作,至于符号的意义和系统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虑”(蓝纯,:16~17)。在乔姆斯基看来,语义学是附着于语法规则系统之上的从属性的独立部分。(卢植,2006:25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义不能在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去寻找,语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及信念系统之中。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部,而是根植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根植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参考文献:

[1]chomsky,ticstructure[m].monton:thehague,1957.

[2]chomsky,softhetheoryofsyntax[m].cambridge:mitpress,1965.

[3]chomsky,geandnature(mind,vol.104,413)[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4]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宁春岩.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0]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6).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十四

参考文献一:

[1]文贯中.城市化从外生型到内生型的转变[j].新产经.(01)。

[2]尹宏玲,徐腾.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差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2)。

[3]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11)。

[4]王永齐.产业集聚机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2(01)。

[5]杨眉.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原则及路径[j].城市问题.2012(08)。

[6]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05)。

[7]豆建民,汪增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234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10)。

[8]王家庭,赵亮.我国区域城市化效率的动态评价[j].软科学.(07)。

[9]刘洁泓.城市化内涵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10]袁志刚,解栋栋.统筹城乡发展: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的协调再配置[j].经济学家.2010(08)。

[11]陆根尧,盛龙.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理论与实证[j].发展研究.2012(10)。

[12]王晓伟,邓峰,魏佳.新疆各地区城市化效率动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j].特区经济.2012(09)。

[13]汪海波.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及其重大意义[j].经济学动态.2012(09)。

[14]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2)。

[15]戴永安.中国城市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

[16]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17]陈虎刚,袁惊柱.基于dea方法的城市化效率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

[18]姚士谋,陆大道,王聪,段进军,武清华.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j].地理研究.2011(11)。

[19]蔡秀玲.中国城镇化历程、成就与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1(63)。

[20]彭荣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1(10)。

[21]王红伟.论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对就业的带动效应[j].商业时代.2011(19)。

参考文献二:

[1]刘习近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09(06)。

[2]陶然,曹广忠.“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j].改革.(10)。

[3]佟德龙,蔡建峰,尹丽,曾晓妹,左文进.土地利用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4)。

[4]王承宽.21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赖作莲,王征兵.陕西城镇化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08(08)。

[6]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刘慧,高晓路.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06)。

[7]陶然,袁飞,曹广忠.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9]刘岱宁.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4。

[11]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2]姜建.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3]石昶.中国污染控制政策作用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4]王凤鸿,伊文君.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4)。

[15]范进,赵定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05)。

[16]陈先强.武汉城市圈城市化效率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参考文献三:

[1]林勇,叶青,龙飞.我国土地城镇化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4(05)。

[2]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

[3]王元京.新型城镇化业绩的后评价[j].中国科技投资.2013(27)。

[4]王雪雁.强化产业支撑筑牢城镇化基础[j].新长征.2013(09)。

[5]陈宗岚,刘习近平.资源约束下县域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3(16)。

[7]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8]魏权龄着.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

[10]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刘传江着.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6]刘传江着.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9]刘习近平,宋德勇.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03)。

[20]于兴业,张雪薇,贾利.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1]岳立,曾鑫.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西部11省城市化效率评价[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03)。

[22]蔡卫红.福建省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

[23]颜昌宙.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发展.2013(03)。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十五

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关注于当下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社会学的论文,供参考阅读!

国际建筑学界有句名言:“城市建筑是长官、开发商、建筑师和市民合谋的产物。”[1]这句名言可以推广到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的各个环节。城市建筑就是一种制衡与博弈,在这场“制衡”之中,城市市民作为这场“战争”的主体,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且举足轻重的。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出现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潮流,开始进行城市运动。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的中小城镇,大约有1.6亿的农民改变阶层性质,转变成为工人、城市居民、商人等,这些农民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这就是中国农民造城运动所取得的巨大“胜利”。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社会阶层出现了极端化的分离,产生了更加严重的收入微薄、生活条件艰苦的底层群众。[2]近年来,不少学术界的研究人员针对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减轻贫富差距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减少此类现象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大城市化的进程。目前,由于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城中村的流动人口被边缘化现象也随之出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纠正歧视民工的心态,通过政府不断改进政策,才有可能逐步解决民工潮和农民进城的种种问题,才有可能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走向稳定、积极向上的道路。

(一)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从目前的土地面积上看,已经无法满足我国70%的农民数量,加上现代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民无法依靠农业生产得到充足的收入来源,往往需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才能满足。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大量的阻碍,[5]所以分析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积极改善城乡劳动力结构,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合理规划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高水平的城市化进程是同步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更高城市化的水平,而提高城市化水平则有利于促进实现全面小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进而开辟一条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路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2008年,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为“基尼系数”,城乡差别的指示为“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两项指标自2000年以来持续扩大,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程度上的差距,[6]使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生活存在诸多的阻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要解决城市化面临的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特别是要善待进城农民,要关心和保护农民和市民的利益。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由于我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农民为告别落后的农田生产耕作享受现代城市快捷方便的生活而进行的“跳龙门”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使得国内亿万农民汇成浩浩“民工潮”。[7]然而从目前国内城乡制度和政策上来看,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面临着地域、收入条件的阻碍,同时由于落后思想文化、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使得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缓慢。

(一)思想观念的障碍。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众多大中小城市的政策的影响,农民用地被很大程度地限制。由于教育条件的不足,导致农民文化程度低,这就造成了农民在与城市居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加上城市居民为保护自身的城市不受伤害,在思想、行为上无法接受农民,进而形成了一道道的人为壁垒。[8]然而由于农民自身条件的缺失,加上长期受到压力,造成农民自身转化成市民的矛盾心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出现农民与市民之间相互排斥,因而使城市化进程的主题出现矛盾,严重地阻碍城市化的进程。

(二)利益的障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3月,国务院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1980年10月,又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0]在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实际上就是控制农民进城的现象,同时控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数量以及城市化,这就大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加上其他一些人为的限制政策也在阻碍农民发展,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四)经济发展的内在障碍。

(五)户口障碍。

由于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经济的体制,采用二元制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处于较大的状态,并且长期造成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的关系,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造成了农村的贫困与落后。在这样的对立中,城市市民由于承受心理、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我膨胀的错误思想,将农民阻挡在城市的门外。农民为了城市的建设以及自身的发展,纷纷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建设付出青春年华,奉献一生。这种做法违背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六)保障制度障碍。

首先我国房价不断上升,房地产市场主要针对高要求、高薪资的客户。[12]其次,由于社会分层的不同,农民工子女在享受教育资源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由于当地出台的对农民工子女占用教育资源的反补偿政策,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支付超出数倍的借读费用等,由于高额度的教育支出,使得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面临着失学和辍学。第三,在今后几年,我国新增的劳动力市场不足,使得就业率仅在40%-50%之间。[13]这就使那些无法改善就业的底层人民生存、生活条件。这些问题都成了阻碍农民工进城的关键性问题。

(七)文化素质的障碍。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教育资源却相对不足,许多农民本身对教育也缺乏重视,受教育程度低,这就使农民与现代城市的高科技、高水平的生活格格不入。农民的精神生活依旧贫困,生活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始终保持着落后的习俗和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陋习,同时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都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一)构建合理的规划体系。

由于社会的失衡,构建城市规划的过程就需要建设者从失衡中走出来,走向惠普,同时密切联系农民,关注他们的心声,既要尊重市民,又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和地位,提高农民、市民的参与度,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一个能统筹兼顾的全面协调的城市规划。

1.规划注重需求关系。

2.改善住房供应结构。

3.加大公共设施投入。

要加大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和改善底层群体生活区及聚居区的城市公交系统和公共设施系统的配套,缩小居住环境之间的各部分差异,重点抓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教育设施建设的公平性,让农民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优质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

4.公众参与机制。

昔日农民工摇身一变成了城市的新主人,城市化进程引发的中底层社会问题应该予以重视,坚持底层群体的利益为本,使其始终保持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十六

我读的语言学的书是珍藏本《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是瑞士的著名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编著的,由沙·巴利、阿·薛施蔼、阿·里德林格合作编印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并不是索绪尔本人亲自编写的,而是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沙·巴利、阿·薛施蔼、阿·里德林格等收集许多同学的听课笔记和索绪尔本人的一些手稿及材料,据此整理出的。这本《普通语言学教程》于1916年在日内瓦出第一版、1922年在巴黎出第二版,其后还连续出了第三版和第四版,1949年出的第五版,各国语言学家先后把它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使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而我国也出版了许多种译本。而我读的这本珍藏版本的《语言学教程》是高名凯先生在1963年根据原书法文第五版翻译、由岑麒祥、叶蜚声校注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在2009年7月北京第一次印刷出版发行的。

二、作者简介。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delinguistiquegenerale)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生前的笔记编写的,这本书集中体现了索绪尔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三、内容介绍。

这本书一共335页。除去前言和第一、二、三版序的说明还有绪论外,共分为:第一编:一般原则,第二编:共时语言学,第三编:历时语言学,第四编:地理语言学,第五编:回顾语言学的问题结论五个部分。还有在书最后的索引和校后记。

“绪论”部分由七个章节和一个附录:音位学原理组成。讲述了语言学的历史、语言学的材料和人物、语言学的对象以及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言语行为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文字表现语言和音位学。

一般原则这部分一共有三章:语言符号的性质、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这部分共分为八章:概述、语言的具体实体、同一性现实性和价值、语言的价值、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语言的机构、语法及其区分和抽象实体在语法中的作用。

历时语言学也分为八个章节:概述、语音变化、语音演化在语法上的后果、类比、类比和演化、流俗词源、黏合、历史的单位,同一性和现实性。

在共时语言学这章后还有附录讲述了三个问题: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主观分析和次单位的确定、词源学。

地理语言学分为四章:关于语言的差异、地理差异的复杂性、地理差异的原因、语言波浪的传播。

最后,回顾语言学的问题和结论分为五个章节:历史语言学的两种展望、最古的语言和原始型、重建、人类学和史前史中的语言证据、语系和语言的类型。

共时语言学:又称静态语言学,是研究一种语言和多种语言在其发展历史中的某一阶段的情况,即语言状态。

历时语言学:又称演化语言学,集中研究在较长历时时期所经历的变化。(3)系统理论。

音位学有狭义和广义分:广义的音位学指对自然语言声音系统的一般性特征之研究,可以包括语音学;狭义的音位学方根研究人类语言中语音组合的方式、模式及变化。普通语言学中提及的音位学主要取其狭义。

在世界语言史上对索绪尔的这本《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评价都非常高: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在《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中评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的学术背景,他多年从事历史语言学研究,对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对整体语言学学科的性质有相当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我们从他多年所开课程可以证明这一点。”

苏联语言学家维诺库尔在提到索绪尔这本《普通语言学教程》时,评价它为由整个语言学史所产生的转折点。

由以上两位语言学家的评价不难看出《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的影响非常之大,对整个世界的语言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五、我的读后感及其评价。

读完《普通语言学教程》后,我真的很认同语言学界对这本书赋予这么高的评价,因为它真的一本好书,没接触这本书前我对语言学有一个片面的认识,认为它单调古板,但在读完这本书后使我对语言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觉其实要是认真研究起来它也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值得深入学习。还有读完这本书后,以前在课上有一些没有听懂的学会的知识点,比如说历时和共事语言学,感觉好像又重学了一次,有些懂了。但我感觉我对这本书还是不算真正的读懂读透,还是没有领悟到它其中的精华,我想我再有时间的时候还是需要多读几遍、细细品味,把这本书上的知识真正的学会学懂。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十七

2、选题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0.

[6]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2.[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9]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1.

2、理论观点综述: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具有和其他领域的流行语一样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独特语言学领域的特色。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比如有的学者所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这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的;还有研究者从语言中的修辞角度进行解释,网络流行语的各级语言单位在修辞手段应用上呈现出许多独到的修辞特点:有的则是从审美观点出发,指出网络流行语适应时代发展,更加迫求文明、美感和高雅。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和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引起学者的重视。

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发展入手,借鉴先前研究学者的经验,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

4.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xx年3月围绕选题收集材料。

2.20xx年4月撰写初稿。

3.20xx年5月修改完成。

主要研究内容: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

二、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的合作原则。

(二)语言的经济原则。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三、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

(一)语音手段。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

2、同音法。

(二)词汇手段。

1、词语的缩略法。

2、旧词新用。

3、借词的大量增加。

(1)音译词。

(2)意译词。

(3)音译兼意译。

4、数字或字母代替汉语词语。

5、方言词的运用。

(三)语法手段。

1、词序的变化。

2、词类的发展。

3、语法中的类推作用。

(四)修辞手段。

1、隐喻的大量使用。

2、借代的运用。

3、仿词的出现。

四、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

(二)来源于网民自创。

(三)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

(四)来源于春晚经典台词。

五、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条件:借助学校图书馆查阅一些与论文相关的书籍、期刊等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的大量信息作为参考;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方法及措施:首先,掌握大量与网络流行语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第二,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相关文献,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做好相关笔记;第三,在不同年龄段网民中间做一系列问卷调查,用来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实际使用情况,用以支撑论文观点;第四,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其在理论及应用上更加严谨;最后,整理归纳所有的资料及调查数据,经指导老师的审核后完成论文,然后将资料进行保存,作为以后学习和工作的资料。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十八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代表一种语言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十九

摘要: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为此,人们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

关键词:社会审计;风险。

一、引论。

社会审计的产生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本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受到诉讼的威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审计已发展到了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二、社会审计风险的涵义。

关于社会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社会审计风险定义为:“社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柯勒会计辞典》将社会审计风险概括为二点: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内存在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觉察的可能性。

三、社会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法律环境、规章制度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审计工作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存在着问题。会计准则是社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依据之一,若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着问题,势必会导致社会审计风险的增大。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安然公司采用的财务手段中,有一个是“特别目的.实体”(按照美国现行会计惯例,如果非关联方在一个“特别目的实体”权益性资本的投资中超过3%,即使该“特别目的实体”的风险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担,上市公司也可不将该“特别目的实体”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利用“特别目的实体”可以高估利润、低估负债。而“特别目的实体”是美国现行的会计惯例。故如果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审计准则来说,安然信可以认为安然公司的关于“特别目的实体”的账务处理是正确的。所以,在安然事件中,美国会计法规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安然事件表明,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准则,不仅总是滞后于金融创新,而且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安排”和“组织设计”轻而易举地逃避准则的约束。

3.经济环境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

4.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二)审计人员方面。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

(三)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

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等。

四、降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对策。

我们探讨社会审计风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及其可控性,从而有意识地去寻求降低社会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以便把审计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免当社会审计风险出现时,社会审计人员处于措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因此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减少社会审计风险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二是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三是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四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五是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

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增强了审计效果,更加促进审计工作及人员的进步。社会审计力求降低风险,以提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劲松,张庆,等,编.审计风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8.

[2]葛长银,编.审计经典案例评析[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二十

contents8-10。

1.单音节新增词语14。

5.五音节新增词语17。

6.六音节新增词语17。

1.经济类新增词语18。

3.艺术类新增词语19。

4.教体类新增词语19。

5.交通类新增词语19。

7.环境保护类新增词语20。

8.社会生活类新增词语20。

1.《现汉》(6)增收的缩略词24。

1.《现汉》(6)反映的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关系32。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二十一

我们在闲暇时候或者在疲劳的时候会聆听美妙的歌曲,也会看些休闲的电影,玩些动感的游戏,我们为那些唯美的画面所折服,为那些动听的音喉所感动,为那些炫幻的游戏所激动,无疑,我们是很幸福的。然而,这些休闲娱乐的背后是语言在支撑着它们。没有词人,哪来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美妙画面,也不会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感人场景和声音,更不会有现在美好的一切。

在高中的时候,我在学习生物时,了解了“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当时我还很不屑,动物也有语言啊,鸡鸣、狗吠、狼嚎、虎啸、猿啼等等,它们也用语言啊,学习了语言学概论这门课后,我了解了人类语言是多么的复杂和高深莫测,它和动物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语言有很多机制,“牧笛横吹、夕阳余晖”是羡余机制的体现,“蛋白质(笨蛋、白痴和神经质)”是经济机制的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称机制的体现,语言还有预设机制、隐含机制、排除机制、补偿机制等,而在这里,我班门弄斧来浅谈一下语言的预设机制。

弗雷格是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他于1892年提出预设的概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斯特劳森从真值条件出发,将预设看作是句子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所谓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

而语言机制也就是语言内部的可循的规律,那么预设机制就是语言本身内部可以寻找到的具有“预设”的机制。

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同样,语言只有有了依托才能焕发光彩,才能真正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而预设就是支撑语言的基础。

预设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很重要。人在使用自然语言时,有很多不言自明的预设,否则交际就会比较困难。“吃核桃”、“吃花生”其实是吃核桃仁儿;“吃排骨”、“吃鸡蛋”其实是吃排骨肉、蛋清和蛋黄。人们只是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类绕口令中才分出葡萄皮和葡萄肉这类精确的涵义。

在语言学概论的学习中,我了解了预设即预先设定,是说话人在说一句话时主观认定的他和听话人都接受的背景信息,是假定的交际双方所共知的内容或共有的认识;预设在话语中总是附带表达的(在断言范围之外),是潜在的,也是不言自明的,无论对话语本身进行肯定还是否定都不影响预设的存在。

预设在语言里随处可见,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古代,比如在《西厢记》里:[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也![旦云]啊,俺娘变了卦也![红云]这相思又索害也。

夫人话中有一个预设:小姐和张生是兄妹关系。由此而生出另一层意思:既是兄妹关系,那就不能结婚;夫人赖婚的意图非常明显,故而,张生、莺莺、红娘他们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映。

在我看来,“预设”可以看成是语言发生的环境,它预先设置了语言发生的环境,不同的“预设”对于相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对于一个成功人士的妻子说:“你先生真有本事啊!”这就是一个赞美。而对一个不求上进失败的人的妻子说:“你先生真有本事啊!”这就是一个讽刺。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表达的目的,于是有了讽刺这一修辞,也造就了鲁迅这一个文学大师,但是在现代鲁迅的文章很难读懂,就是因为时代不同,语言的环境不同,我们没法真正全面的了解它的真正含义。

语言的预设机制具有很多特性,它体现了预设的内在特点。

语言的预设机制具有合适性、共知性、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可撤销性。

1、合适性。

最早对预设的合适性进行研究的是菲尔莫(charlesfillmore)。他从言语行为的合适条件出发,认为语用预设就是指“通过一句话来有效地实施某一个言外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2、共知性。

共知性指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对共知信息的假设或交际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信息,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交际场合的情景和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等。

它在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辽大食堂一楼,如果你想买鸡蛋饼,你可以说:“要一份三块五的!",老板就知道你要的是加肠的,但是,如果你在卖米饭的那说同样的话,老板肯定没法给你打饭,因为最低的是四块的。这就是预设机制共知性的体现。

3、单向性。

单向性指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做出的,在被听话人理解之前只有说话人自己知道预设的含义。

例如:

a:你这人真够阿q的!b:阿q?听到a说阿q,b不理解,是因为他不知道a所说的阿q是什么意思,或者他不知道a指的是自己的哪一点,所以才要求a明示。

4、主观性。

主观性指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预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有些广告也运用了预言该特性而让消费者在潜意识里相信了该产品。例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杀菌治脚气,请用达克宁”

脑白金广告的预设是“脑白金是最有价值的,其他礼品都不如脑白金”;或“如果送礼,脑白金最合适,最讨对方的喜欢”。

西安杨森制药厂推出的治疗脚气病的“达克宁”抗真菌药膏,它的预设是“治疗脚气,达克宁疗效最好”。

这两个广告的预设都带有的强烈的主观性特点。

5、隐蔽性。

隐蔽性指说话人没有将预设信息明白地表达出来,而是将其隐含在话语之中,这种隐含的信息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

例如:

a:你说谎的时候会不会紧张?b:不会。不,我从来不说谎!a的问话含有一个预设:b说过谎。而b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答“不会”,其实等于认可了a的预设。

6、可撤销性。

在一定语境下,语用预设可以撤销,这种可撤销性“依赖于说话者的态度和信念”。例如:

a:您儿子好可爱啊!

b:我还没结婚呢!从以上对话的预设触发语“儿子”中我们得知a预设了“b有儿子”,然后这一预设随着交际的进行而被b撤销了,b的话语中蕴含着“这不是我儿子,我还没结婚”这样一个意思。

说来说去,预设就是预先设定一个语言环境,这个环境使别人可以知道,也可以不让别人知道,也可以大家潜意识里都知道。

那么,语言的预设机制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它难道只是局限于发现而不能使用它吗?

预设的作用有很多:

1、表达不适合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

2、利用预设诱使对方中圈套。

3、使语言更为准确、得体。

比如,商家打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外,更重要的是打击对手,使自己的产品能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好钙,蓝瓶的”,预设:不是蓝瓶的就不是好钙。这就含蓄的表达了该公司的意念,那就是只有他们公司生产的蓝瓶钙才是质量好的钙,这运用了预设的第一个作用。

还比如,在法庭辩论中,律师常常会这样问:“你是案发前还是案发后出的门?”样预设的目的,就是诱使谈话对象进入自己事先设计的“陷阱”,以便控制谈话对象,实现自己谈话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谈话的技巧,既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又不让别人发现自己在问他问题。

再比如,一位年轻人患病住院,他的好友来探望,一见面就说:“怎么,你的脸色还是这么难看。”年轻人顿时沮丧起来。在医院这样的场合,本应安慰病人,而不是打击。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局面,我们说话也应分清场合,看清对象,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要真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不要说出伤害病人的话,俗话说“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之所以说出不合身份、不合场合的话,主要是说话人忽视了话语中的预设。反过来说如果能够注意言语中的预设那么就可以使语言准确、得体。因此,利用预设,遵循预设理论,可以使语言更为准确、得体。

可见语言的预设机制是多么的重要,任何言语行为都有预设,在实际言语行为交际中,如能巧妙利用言语行为的预设,能有效地达到自己的言语行为交际目的,有时,还能产生奇效。

怎样才能把预设运用到生活中去呢?怎样才能更好的与别人沟通呢?只有了解和学会语言的预设机制,才能在生活中得体的表达那些隐晦的话,或者听得通别人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更好的生活。

这里有一个幽默的例子: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与共和党人交恶,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有些共和党人是婊子养的。他的言论在议会引起轩然大波,共和党人纷纷抗议,要求马克吐温公开道歉。马克吐温便在《纽约时报》上公开发表声明:我道歉,我收回我的话,应改为“有些共和党人不是婊子养的!”。

马克吐温除了运用“逻辑学”中的“判断”技巧外,还运用了“言语行为的预设”,他的“有些共和党人不是婊子养的”否定句中早有预设:有些共和党人就是婊子养的。

另外,在现代生活中,广告的预设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使消费者接受其产品和服务。

作为消费者,在接受广告语时也应提高认识,辨别信息的可信度,洞察广告宣传背后的诱导机制,不要盲日从众。认识到语言预设机制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要注意语境和说话人的真正意图,真正做到合理的沟通、有效的沟通、真诚的沟通、,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就减小了,语言所起的真正的作用就达到了。

我在小学的时候做过一个阅读理解,现在看来就是和语言的预设机制有关,该文章内容如下:

有个人过生日,邀请四个好友到家中吃饭。

三个准时到达了,只有一人迟迟未来。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了,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其中一人听后,很不高兴的对主人说:“我先告辞了,再见。”说完就走了。

一个人未到,另一个人又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剩下的两人中的一个也生气地说:“那好,我也走了。”说完掉头就走。

又一个人走了,主人更加着急起来。最后剩下的这位就劝主人:“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以后说话要好好想想。”主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说的根本不是他们。”这位朋友听后再也坐不住了,最后也铁青着脸走了。

这不仅是一个悲剧,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在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语境会不会给别人带来“预设”,因而会引起误会,这在生活中屡见不鲜,那些说话爱得罪人的朋友们,绝大多数并不是有意而为,而是由于不注意语言的前提预设导致人际关系淡薄,所以语言的预设机制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在这里浅谈了一下语言的预设机制,希望老师多多指教!感谢老师这一学期的教导!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统计学2班。

学号:110704222。

姓名:董朋朋。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二十二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处在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信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原官话的信蚌片的一个方言点,从信阳方言词汇体系来看其词汇不但明显有别于河南境内的其它方言词汇,而且与周边省市的方言词汇有密切的联系,有其独立的语言类型价值。本文主要从词形、构词、词义、造词理据等几个方面将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

关键词:信阳方言、词汇、普通话。

从本质上来看,普通话也是方言,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平等的兄弟姐妹关系,由于各自形成年代不同,影响因素和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普通话和各方言也有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各个方面,本节从词形、词法、词义、造词理据等方面对信阳方言和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重点是二者的差异。

一、信阳方言词与普通话的词形比较1.有音无字。

到目前为止,汉语各方言中还有许多单音词有音无字,找不到恰当的字来记录。造成有音无字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字少词多,没有为对应的单音词造字;另一种情况也会造成有音无字现象,即:方言中某个词可能有本字,但由于历史音变关系而湮灭了,造成本字无从考证。有音无字在汉语各方言中是异常突出的现象,那些有音无字的方言词,往往是各地方言中最具特色的最常用的口语词,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其他方言没有的有音无字词。信阳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存在有音无字现象,而这些词是信阳方言词汇中口头常用语(下列例子[]中字母代表拼音,数字代表声调),例如:

[ceng3]伸到外面。

如:这个竹竿太长了,都~到门外头去了[pia3]。

淡而无味。

如:这个菜炒得~~的,就像没放盐。

[liao2]。

缝补。

如:她的衣服破了,每次都是她自己~地[jiang3]生产。

如:他家的老母猪昨晚~了一窝猪娃儿2.构词语素。

信阳方言的某些词与普通话意义相同,但构词语素有差异。有的构词语素一部分相同,而另一部分不同;有的构词语素完全不相同;有的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但意义却相同;有的构词语素相同,但排列顺序却不同(如没有做其它说明,下面所有的例子,前面是信阳方言词语,后面是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2.1构词语素一部分相同,另一部分不同,如:

天河一银河。

扯闪一闪电。

车身一转身。

袖笼子一袖套儿。

耳隆一耳朵今个一今天。

惯势一娇惯。

蛛蛛一蜘蛛。

手巾一毛巾。

洋火一火柴2.2构词语素完全不同,如:

鱼鹰一鸿鹤。

老丈人一岳父。

屋里的一妻子。

斗嘴一接吻。

有喜一怀孕毛娃儿一婴儿。

茶吊子一水壶。

2.3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但意义相同,如:

麻雾子一毛毛雨。

檐老鼠一蝙蝠。

冷子一冰雹。

手杆子一胳膊片子一尿布。

眼欠一羡慕。

打圆壶一调解。

金贵一稀罕。

腿包一膝盖2.4构词语素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如:

齐整一整齐。

实诚一诚实。

紧要一要紧。

弟兄一兄弟。

宵夜一夜宵。

信阳方言中有一些词构词语素与普通话完全相同,但是排列顺序恰好相反,周一民在研究北京话的词汇时,将这种“把普通话里的某个双音节词倒过个儿”的方言词叫作“逆序词”。信阳方言中的逆序词虽然不多,但也应该引起重视。

二、信阳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

本文主要是从信阳词汇的重叠构词和特殊的词头、词尾两个方面来分析信阳词汇的特点。

1.信阳方言词汇重叠构词有7种格式:

aa式。

有动词重叠,如:瞧瞧、想想、找找;有形容词重叠,如:好好,慢慢,高高;有名词(或量词)重叠,如:人人,天天,个个,亲属称谓的重叠例外。

aab式。

有5种形式:(1)形形+形,如:当当响,稀稀软,梆梆硬;(2)形形+动,如:好好干、慢慢走、细细看;(3)形形+名,如:暖暖手、热热饭、烤烤火;(4)名名十动,如:天天想、人人爱、年年盼;(5)量量+形,如:个个壮、头头肥、袋袋满。

a.a式。

多由单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如:闻一闻、听了听、冷一冷abb式。

多由形容词构成,含程度加深的意思,如:圆溜溜,美滋滋,暖烘烘、毛绒绒、胖墩墩、哭浙浙、红彤彤。

abab式。

以双音节的动词为主,形容词不多,如:教育教育、商议商议、享受享受、表扬表扬、打听打听、清理清理、打扫打扫、高兴高兴。

a里ab式。

由双音节的形容词构成,如:流里流气、洋里洋气、土里土气、妖里妖怪、糊里糊涂、风里风光。

aabb式。

词头“老”除有老张、老。

五、老弟这类全国通行的用法以外,还常用于长一辈、平辈和晚辈中表示最小的意思,如:老姑、老叔、老妹、老弟、老闺女,此外,形容词或一些短语的前面常冠以各种词头,用以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得很”,常用来作词头的字很多,如:死、生、焦等。

死——。

~慢。

~磨。

~笨。

~重。

~好吃。

~不讲理生——。

~疼。

~不愿意。

~撑。

~闲。

~不去焦——。

~干。

~黄。

~崩崩。

三、信阳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词义比较。

1.有时候,信阳方言里有些词,在普通话里缺少与之相对应的词,往往只能用短语或句子进行描述,如下:

(1)麻纷亮:天微微亮,例如:天刚~,我妈就起床给我们做早饭了。

(2)卧泥:猪或牛在有水又有泥的地方长时间卧着不起,有也可指有些人,尤其是小孩坐在或躺在地上不起来,例如:这小孩可倔,你稍微说她几句,她就又是摔东西又是~~的。

(3)回门:姑娘出嫁三天后,带着礼物和丈夫一起回娘家,如:新娘子~~时往往要穿一身新衣裳。2.色彩意义的差异一些在普通话中表示褒义的词语,在信阳方言中却表示贬义,如:

(1)精:在普通话里表示精明能干!精华,是一个褒义词,而在信阳方言里则有狡猾!奸诈意义,是一个贬义词"如:他这个人~得很,跟他合作可得注意点儿。

(2)能:在普通话里做动词时多含有褒义,如能够、能动,而在信阳方言里往往表示逞能,如:看他~的,那么小一点点的人拿那么重的东西,一会儿非绊倒不可。

三、信阳方言词语和普通话词语造词理据的差异(1)黑老啩/乌鸦。

信阳方言的“黑老啩”强调的是颜色和叫声,而“乌鸦”则强调了颜色和属类。

(2)天河/银河。

信阳方言把舌头叫做赚头,有避讳的作用,尤其是做生意的,或卖肉的,因为“赚”意味着做生意赚钱了或工作赚钱了,而“舌”与“折本”的“折”同音,人们认为不吉利。

从上面的分析,感觉信阳方言挺特殊的,是多种方言互相交融的产物,是一种混合型方言,信阳方言中揉合了周边多个省市的方言,它与这些比邻城市的方言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彻底了解信阳方言有赖于对方言语音、语汇和语法特征的全面把握。所以,我们现在所作的结论只能是阶段性的,待将来信阳方言各方面的特征都摸清了,再来对结论作修正,那时就可以下一个终结性的结论了。

参考书目:

社会语言学论文篇二十三

人口老龄化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发展特征之一,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从先进国家来看,70年代以后,欧洲各国首先成为人口零增长国家,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日本从1994年开始也进入了老龄社会,现在也成为了世界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也开始出现老龄化现象的征兆。

一、中日社会老龄化现状。

步行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老年人的身影。日本已成为了老龄化现象非常明显的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日本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已超过20%,也就是说,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根据5月29日日本内阁府发布的《平成版老龄化社会白皮书》,至10月为止,日本的总人口达到了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大约1740万人,仅占总人口的13.6%,而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为2822万人,占总人口的22.1%。老龄化比率比去年增长了1%,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白皮书中也同时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日本后期高龄者将会超过前期高龄者,2055年,高龄化比率甚至可能上升到40.5%。

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到60年代末,中国的人口出生率非常高,除1960和1961年外,每年的出生率都达到30%以上,因为长期持续的高出生率,儿童人口的比重增加,老年人口比重减少,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中国年龄人口类型是年轻型。70年代末开始,中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下降,1975年开始到1990年为止,人口出生率剧减到23.01%以下。儿童的比重明显下降,成年人口的比重则大幅增加,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开始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9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同时,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准开始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也快速发展,导致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普遍上升,平均寿命达到了70岁。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34%。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已经向老年型转变,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产生了很多问题。

第一,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抚养比率。从我国情况来看,1990年,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到20,抚养的老年人口变为15.6人,预计到2025年,会变为29.46人,2050年,甚至会达到48.49人。而同样的在日本,到2025年,每2.4个劳动人口将要抚养一位老年人。而且,看护老人也将成为一个问题,例如,谁来抚养老人。从日本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85岁以上的高龄者的孩子接近60岁,孙子接近30岁,四代人中有两代人同时老去,该由谁来看护老人呢。也就是说,看护者自己也将面临老年问题。

第二,人口老龄化会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三个重要因素,即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老年人口变得越来越多,劳动人口就会减少,养老负担也会日益加重,如此下去一定会引起生产资金的减少,因此,极可能会延缓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老年人还在工作的话,年轻人的就职机会就会减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也会变的越来越严重。

第三,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也会增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化,各方面的费用也会上升,给各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今后如何养老,如何解决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的问题。

第四,人口老龄化会逐渐改变现有的产业构造。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儿童的不断下降,年龄构造上的变化会引起消费需求构造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满足老年人口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社会就必须提供老年用品。于此同时,由于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接受新商品、新服务的能力较低,就会给新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开拓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

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知晓其原因。通常与老龄化一起出现的词语还有少子化。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老龄化才变的越来越明显。不难理解死亡率的下滑是因为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少子化是为什么呢。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女性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等都深受其影响。男女平等的观念、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等都给予女性认识理解社会的机会。但是,世界仍然是男性主宰的世界。女性为了获得跟男性同样的成绩,就要必须付出几倍的努力,如果生孩子、休产假的话,就很可能与外界隔离,还有可能连原来的工作位置也不在了。不想要孩子的女性开始增多,另外孩子的抚养费用越来越高。因此,首先要完善改革社会部保障体系。调和各方面矛盾,为了不给现在的年轻人增加多余的负担,也为了现在的老年人和将来的老年人可以安度晚年,更应当加快改革。

其次,必须从政策方面来考虑。在了解其原因和影响之深远的基础之上,找到有用的方法。这正是身为政府应该做的事,应该将民众意识往积极正确的方向引导。同时,在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上呼吁正视老龄化问题,听取民众意见,唤起民众的积极性。增加国库投入,延迟老年人退休,导入继续雇佣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也日渐浮出水面,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中日两国虽然在人口、政策、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但是各国应基于本国的基本国情,政府与民众、企业一起协力合作来谋求其根本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8765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