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桃花源记教案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07:42:05
2023年桃花源记教案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15篇)
时间:2023-12-12 07:42:05     小编:琉璃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一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二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2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四、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五、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三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 ——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五)课堂作业(出示小黑板)

1、给划线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俨然 间( )隔

2、解释词义: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3、理解古今异义词: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4、补充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做食。

能正确区别多音字,多义词并初步树立古今汉语存在差别的意识,掌握文言句式,通过练习一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合作学习,我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随着古人去寻幽访古,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七)布置作业

1、 翻译全文

2、 思考课后练习二

3、 背诵课文

翻译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书面表达能力。背诵突出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思考题则是为下一课作准备。

课后说明:板书是随着课堂进行和学生需要而逐步书写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没有死的教法。具体课堂操作要随机应变,其结果不是这一篇说课稿所能预料的。

敬请各位老师赐教!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准确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14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记叙性散文,如《童趣》《口技》;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知识的储备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而本册书五六单元的文言文无论是从长度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对他们的一个新的'挑战,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积累,他们将会向课标的要求更近一步。

我校正在开展“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意在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以这种模式为基准,自主设计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模式:

1.情境渲染。

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2.剖析结构。自主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

3.语句赏析。走进文本,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

4.拓展深化。补充资源,深化认识。

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6.分层作业。激发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对象的学习需求。在六个环节中,要以问题进行串连,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学习,“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自然成诵的境界。

《桃花源记》是一篇精讲课文。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根据教材内容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情分析和我校的教学模式,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导入新课、理清线索、赏析语言、探究主题、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下面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内容和意图。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学生曾经学习过的陶渊明的诗歌导入,出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设计意图:以学习过的诗歌导入,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地调动思维,因为对作者有熟悉感,所以更容易接受新知。

(二)理清线索

给出固定句式,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理清线索,分别是渔人发现、探访、离开桃花源,总结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设计意图:在上一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给出填空式问题,适当地降低了难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填出词语,理清线索,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三)赏析语言

在我校“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我设计了本环节的核心问题,“桃花源美,美在!”此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一,读出桃花源的美,学生能够找到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中感受桃花源的美。二,说出桃花源的美,经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和浅层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这种美感,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翻译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描写的成分。三,写出桃花源的美,在几个学生已经说出了桃花源的美之后,起到了一定的示范的作用,再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想到的美,写下来,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给予配合,让学生体验由文字抒写情感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补全句子,找出景物描写,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感悟桃花源的美丽、祥和和欢乐;指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语句来赏析文章情感的方法;在课堂练笔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探究主题

由学生模拟渔人和桃源人之间的对话,切入对主题的分析,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陶渊明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此时链接相关知识背景,包括陶渊明的其它作品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学生思考后,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本文的主题。最后出示教师寄语。升华桃花源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和问题设置,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主题;链接相关背景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补全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的现实含义。桃花源已经不仅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更是个人心灵的一方净土,自我沉浸的精神家园。

(五)巩固练习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练习,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背诵的教学目标。

(六)分层作业

在本环节,作业分为两个部分:

必做部分:

1、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借助字典,写出其含义。

选做部分:

一千多年过去了,桃花源人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请以“再访桃源”为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练笔。要求:

1.想象要合理;

2.字数在三百字左右。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板书的目的在于简明、清晰地反映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设计的板书重在突出对文章线索、语言赏析和主题理解方面,更加直观地再现了本课的要点。

课标中建议: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要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此建议,在教学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益。在课堂练笔环节,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在知识链接环节,主要是教师评价为主,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合作探究环节,以师生共同探讨为主,教师不要轻易予以反驳和否定学生的回答。

教学内容和形式,网络教学的运用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图片资源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作为八年级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还是把识记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放在了首位。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xx的创作目的'

教学过程:

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桃源之美:美、乐、奇

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理想的社会情感的寄托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鉴赏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七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重点讲解部分”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音乐电视片《桃花源》,从而加深学生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理解。

1、揣摩语言。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从而体会陶渊明文章的语言技巧。

(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讨论结束后每题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独抒己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3)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你认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会不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请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八

1、积累古今异义、一义多词、省略句等文言知识

2、以“绝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桃源“绝境”的多层含义

3、以“言语为抓手”重点品味副词,引领学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词背后丰富的意蕴

4、感悟“桃源”的社会意义,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

目标2、3

目标2、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记:古代叙事性文体

(2)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隐士的象征

——桃花意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天》

桃花意象:

a、 美好 b、吉祥 c、避邪

——桃花源:美丽、美好的象征

(2)预设: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隔绝之境

a、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 竟然?)

——强调大吃一惊,吃惊程度之大,突出与世隔绝之久,从未见过外人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汉,亦不知魏晋

——乃、无论,语气更强烈,更突出了与世隔绝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马,遂与外人间隔

——句中哪个字(词)最能体现隔绝之意?

——复:再,强周从来没有——从此句中,体会到桃源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文言积累:

妻子、绝境、交通、无论、不足——古今异义

(1)生自读2、3节,思考、讨论、交流

(2)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a、与外界隔绝之地

b、风景绝佳之处

游歙州兴唐寺

山桥通绝境,到此忆天台

(3)预设: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哪里读出“美”?——仅仅是景色美丽?

——属,何意?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丰饶、富足

b、阡陋交通,鸡犬相闻

——此句让你感受到环境的什么?——安宁、静谧

——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宁静?——相,鸡鸣犬吠相互应和,以动衬静

文言积累:

俨然 豁然 怡然 欣然:……的样子

——齐读上面两句写景语句,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景?

过故人庄

绿树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祥和富足的乡村图景

(4)预设:(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应是人”,在这幅美丽祥和的图景中,桃源的人怎样呢?)

a、黄发垂 ,并怡然自乐

——并,都——换成“咸、皆、悉”,可否?——替换,品读

——这正如陶《桃花源诗》所写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这些男女壮年都在干什么?

(5)预设:(这里描绘的是桃源人群体的生活图景,除此哪里还让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风景)

a、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见渔人,乃大惊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齐读,体会两句话所表达的村人态度的变化

c、( )见渔人,( )乃大惊( )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便邀( )还家,设酒杀作食

——陶语言简洁,省略很多人称词,补回去可否?

——不简洁,啰嗦、拖沓

——省略:更表现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亲切,人情的温度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和睦、和合的图景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哪个词最能括其意?

——除此,你觉得“绝境”,还有何意?这还是一样怎样的地方?

(1)生自读文章首尾,思考

(2)预设: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欣然规位,未果,寻病终

——绝无神秘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绝幻、虚无

(3)小结过渡:

——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吗?

——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战争约60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张养浩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这种困厄与无望中,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梦想吧,虽然梦想渺茫,但毕竟有梦才有希望所以陶渊明57岁花甲之年写《桃》,不仅仅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

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

在人们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怎么读?重音落在哪个词?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朗读比较体会:

后遂无问津者 后遂无问津者

a、遂:终于于是就?——遗憾人们不再寻找了,淡淡的愤懑之情哀其可怜,怒其不拿啊

哀莫大于死心——这是最悲哀的一句话

——再来读读,读出悲哀来

——作者孤独的寻梦者“世人皆醉,我独醒”啊

陶渊明

仕 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 归园田居

“不为五斗米折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 愿言蹑轻风,

高举寻君契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极为高超的境界

为文通绝境,从室及良辰

绝境岂可名,恨我诗语烦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谓“绝境”! 桃源,(绝境)也

隔绝之境

绝和之境

绝幻之境

精神绝境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那片精神的乐土但愿今天我们重读经典,也能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自己心中的“桃源”

板书: 桃花源(记)

和——绝境——精神

千古梦……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九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2.读准下列字音: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资料,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潜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齐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体会作者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潜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潜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透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潜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以前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这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完美生活的向往。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资料等。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第二课时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1.朗读描述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那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那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那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应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必须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能够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能够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桃源之美:美、乐、奇

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理想的社会情感的寄托文章来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十一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设计意图: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设计意图: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设计意图: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设计意图: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设计意图: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五)课堂作业(出示小黑板)

1、给划线的字注音:便舍()船屋舍()俨然间()隔

2、解释词义:寻向所志()寻病终()

3、理解古今异义词: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4、补充省略的成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设计意图:

能正确区别多音字,多义词并初步树立古今汉语存在差别的意识,掌握文言句式,通过练习一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合作学习,我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随着古人去寻幽访古,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七)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思考课后练习二

3、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

(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2)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简要疏通文意,进行口译。

(3)学生逐句翻译文章,教师进行点拨和纠正。

【设计意图】 《秦时妇人》字词难度不大,由学生自读、自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快读阅读的能力。

2.勾连回顾。

(1)引导学生由《秦时妇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并初步发现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2)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意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调动已学内容,为后面比较阅读打好基础。

3.方法讲授。

(1)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给予方法指导。

方法点拨: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1)文章内容;(2)中心主旨;(3)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已知联系到未知,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已学阅读方法,同时“降低”比较阅读的陌生感和难度。

4.方法应用。

(1)学生结合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桃花源记》《秦时妇人》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异同。

(2)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设计意图】《桃花源记》《秦时妇人》两篇故事架构“大同小异”,但表达主旨、表达方式“小同大异”的文章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方法。

5.小结。

教师在学生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角度。

【设计意图】 小结回顾,有助于学生夯实本课重点。

(五)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运用所学方法,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和《乙亥北行日记(节选)》的异同。

【设计意图】再阅读一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的《乙亥北行日记(节选)》,可以帮助学生迁移所学方法,能够在“旧文章”中有“新发现”。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十三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十四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读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学中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理解课文。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但大赛组委文件通知说参与课堂学习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篇文章已经学过,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高,鉴于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欣赏桃源之美,感悟桃源价值,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1、准确、流利地朗读,理解课文。

2、欣赏桃源之美,感悟桃源的价值。

3、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和作用,理解副词的作用。

2、感悟“桃源”的价值,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多媒体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在读……”的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这样的经典之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读它,希望能在熟悉的字里行间里发现新的风景。

1、视听朗诵

2、齐声诵读。

(屏显)朗读要求: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3、解题:

(1)再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a、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

(屏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 桃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桃花:美丽、美好的象征。

b、解说“源”《说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造字本义: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河川之始。

总结对“桃花源”新的理解。

(一)领略桃花林的自然美

1、作者描写桃花林用了哪些词语?各描写了什么?

夹岸数百步(溪) 中无杂树(树) 芳草鲜美 (草) 落英缤纷(花)

(屏显)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九

(二)体会桃花源的生活美

1、令人向往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这里写的也是环境美,与写桃花林的一段相比,这里的美突出的是什么?

(宁静、富足、美好)

3、这里除了环境美,还让我们感到什么美?

(人性美)

品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重点赏析其中的副词。

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了,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

天涯何处无桃花?唯有此处享盛名。所以,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仙境,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把桃花源看作“东方世界的‘乌托邦’”。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可是这个桃花源到底有没有呢?

生讨论,回答。

生思考,回答。

小结:这是陶渊明说的最悲哀的一句话。一个美丽的理想,不管实现起来如何艰难,但只要还有人在努力追寻,就存在实现的希望。但如果连做这种尝试的人都没有了,那么人类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屏显):仕: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归居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屏显)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叶嘉莹

(屏显):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屏显)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他笔下的桃源社会却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后世的人们虽然没有了陶渊明当时的痛苦、迷惘与无奈,但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并未消减,甚至还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我们迷失了自我。面对着纷纷扰扰的尘世,我们依然有着不满、痛苦与无奈。我们需要一个驻足休憩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合了人性中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它带给我们永远的美丽与感动。

——李迎春教授评价《桃花源记》

教师寄语:(屏显)你与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在你的身边、在你的脚下,去培养桃花源。把事情做好,就是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作业:推荐阅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

桃花源记教案教案篇十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准确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14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记叙性散文,如《童趣》《口技》;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知识的储备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而本册书五六单元的文言文无论是从长度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对他们的一个新的挑战,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积累,他们将会向课标的要求更近一步。

我校正在开展“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意在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以这种模式为基准,自主设计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模式:1.情境渲染。引领学生走入课堂。2. 剖析结构。自主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3.语句赏析。走进文本,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4.拓展深化。补充资源,深化认识。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夯实基础。6.分层作业。激发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对象的学习需求。在六个环节中,要以问题进行串连,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学习,“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自然成诵的境界。

《桃花源记》是一篇精讲课文。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根据教材内容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情分析和我校的教学模式,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导入新课、理清线索、赏析语言、探究主题、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下面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内容和意图。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学生曾经学习过的陶渊明的诗歌导入,出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设计意图:以学习过的诗歌导入,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地调动思维,因为对作者有熟悉感,所以更容易接受新知。

(二)理清线索

给出固定句式,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理清线索,分别是渔人发现、探访、离开桃花源,总结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设计意图:在上一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给出填空式问题,适当地降低了难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填出词语,理清线索,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三)赏析语言

在我校“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我设计了本环节的核心问题,“桃花源美,美在 !”此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一,读出桃花源的美,学生能够找到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中感受桃花源的美。二,说出桃花源的美,经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和浅层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这种美感,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翻译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描写的成分。三,写出桃花源的美,在几个学生已经说出了桃花源的美之后,起到了一定的示范的作用,再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想到的美,写下来,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给予配合,让学生体验由文字抒写情感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补全句子,找出景物描写,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感悟桃花源的美丽、祥和和欢乐;指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语句来赏析文章情感的方法;在课堂练笔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探究主题

由学生模拟渔人和桃源人之间的对话,切入对主题的分析,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陶渊明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此时链接相关知识背景,包括陶渊明的其它作品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学生思考后,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本文的主题。最后出示教师寄语。升华桃花源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和问题设置,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主题;链接相关背景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补全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的现实含义。桃花源已经不仅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更是个人心灵的一方净土,自我沉浸的精神家园。

(五)巩固练习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练习,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背诵的教学目标。

(六)分层作业

在本环节,作业分为两个部分:

必做部分:

1、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借助字典,写出其含义。

选做部分:

一千多年过去了,桃花源人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请以“再访桃源”为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练笔。要求:1.想象要合理;2.字数在三百字左右。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板书的目的在于简明、清晰地反映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设计的板书重在突出对文章线索、语言赏析和主题理解方面,更加直观地再现了本课的要点。

课标中建议: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要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此建议,在教学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益。在课堂练笔环节,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在知识链接环节,主要是教师评价为主,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合作探究环节,以师生共同探讨为主,教师不要轻易予以反驳和否定学生的回答。

教学内容和形式,网络教学的运用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图片资源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桃花源记》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作为八年级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还是把识记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放在了首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89013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