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经教学设计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16:03:03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大全(16篇)
时间:2023-12-12 16:03:03     小编:笔尘

总结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反馈方式,帮助我们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适应能力。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和样例。总结是一个整理思绪、明确目标、展望未来的过程。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女主人公感情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女主人公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正确评价人物,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曲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歌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生答:爱情)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长河,到淇水边去听一位卫国女子的爱情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抓住人物的不同称呼,把握人物感情变化。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梳理了课文内容,知道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卫女,她的`男朋友叫什么?她是怎么称呼他的?请在诗歌的每一章中找出卫女对男子的称呼。

明确:第一节称“氓”“子”,第二节称“复关”“尔”,第三节称“士”,第四节称“尔”“士”,第六节称“其”。

归纳:一开始女子对男子比较生疏,称“氓”,随着不断地了解,感情逐渐加深,称男子为“子”,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喜欢与爱慕,第二节写两人分别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远望复关,期待他的出现,这里“复关”就是她日夜思念的人,从热恋走到婚姻,两个人关系逐渐亲密,就称他为“尔”,而到了第三节、第四节,婚后感情慢慢疏远,就称“士”,氓的“二三其德”使女子伤心难过,不想在提起这个负心的人,所以第五节根本没有对氓的称呼。

这些不同的称呼,真实的反映出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感情变化,这一路走来,有恋爱的欣喜,有思念的期盼,有婚后生活的苦楚,也有婚变决绝的清醒与坚强。

3、文中的卫女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归纳:(1)她勤劳善良,从文中描写的婚后她独自干家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她用情专一,痴情。从课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看出。

(3)勇敢清醒。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悲剧原因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1、遇人不淑,男子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2、女子的性格造成的。(沉迷于爱情)。

3、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的。

四、诗歌手法的探究。

1、卫女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卫女长得很漂亮,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可以看出她年轻貌美。

明确:比兴。三次写淇水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女子用劝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来劝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这也是比兴手法。

3、诗歌除了比兴手法以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对比。诗歌把“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进行对比,把氓婚前的“氓之蚩蚩”和婚后的“二三其德”进行对比,表现了氓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首诗,你对爱情和婚姻有没有新的认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六、作业。

女主人公后来会得到幸福吗?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为这首诗补写一个结局。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二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三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补充阅读《静女》。

第二课时。

一、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3、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4、讨论分析诗中运用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

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采用了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来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通过字面与声韵的转换,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深化。

5、朗读、背诵。

二、学习《君子于役》。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学生对照注释,老师帮助弄清课文意思。

3、分析课文。

《诗经》的诗全是乐歌。本诗和许多诗一样,是以层叠铺叙的方法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诗分为两章,两章的字句互相补充,类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复了第一意的词句,有的只是略加改变。这样利用重叠的字句、来表达诗中的情感的写法,就使原来简短的诗行发展扩大,并从反复咏唱中,唤起读者的共鸣,加强了感染力量。

4、背诵这首诗。

四、总结、扩展。

我们课文选的《诗经》中的三首已成为名篇,千古传诵。请同学们课后诵读,进一步加强背诵。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四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给大家分享了《诗经·氓》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五

“诗经吟诵”

微课作品介绍。

本微课《诗经吟诵》主要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的了解《诗经》吟诵相关知识的微课。此微课以吟诵《蒹葭》为例,介绍吟诵的基本规则,让学生体会吟诵的魅力和价值。

适用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于《诗经》中的名句也有耳闻,但是对于《诗经》的学习主要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背诵上,对于《诗经》的吟诵知识也不甚了解。若将吟诵技巧运用到《诗经》的教学中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文的感悟领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记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首先介绍吟诵的含义,接着通过对吟诵历史的简单说明和学者对吟诵的推重表明吟诵的重要性。然后介绍吟诵过程中相对重要的两种方法:第一,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第二,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最后,在理论知识介绍过后重点以《蒹葭》为例,进行吟诵教学示范,让学生调动听觉系统感受吟诵。

教学目标分析。

1、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吟诵的含义及操作方法;

2、让学生在实践上感受吟诵的魅力和作用;

3、让学生举一反三,吟诵“诗经”的其他篇目。

(一)介绍吟诵的基本概念。

吟诵指的是在中国古典诗文的创作和学习过程中特有的,以有曲调的吟咏和无曲调的诵读相结合的中国式读书法。与单纯的朗读相比,吟诵具有音乐性;与单纯的歌唱相比,诗文的文学性是吟诵的根本所在。

(二)吟诵“诗经”的历史。

吟诵的历史由来已久,古代文人都有着吟诵的传统,《诗经》更开我国古代诗歌之先河。现代学者对吟诵也是高度推崇的,体现了吟诵《诗经》的价值。

(三)吟诵的基本规则。

第一,吟诵时要遵循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的原则;第二,吟诵时要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则。(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汉语拼音,加入对平仄知识的补充)。

(四)“蒹葭”吟诵教学示范。

首先介绍《蒹葭》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接着按照平仄声调分析诗中的字词,包括个别需注意的入声字及韵脚字。最后进行示范吟诵。将吟诵的基本规则重点表现出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吟诵其他古诗文。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吟诵《诗经》中的其他篇目。

配套学习资料。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本微课主要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工作室对ppt课件进行录屏制作,后经过剪辑等编辑,最终完成制作。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六

2、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一吟品其物。

1、下列的字你知其音知其意吗?

莫止不遑启居。

靡盬烈烈归聘。

孔疚彼路骙骙。

象弭所腓雨雪。

2、请复述这首诗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要求:1、按时间前后顺序;

2、100字以内。

二吟品其情。

1、这首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尽可能用文中词语概括。

三吟品其法。

1、前三章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补充:古人对最后一章的评价: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王夫之。

四、由此及彼。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问题: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课堂小结。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六、课外作业。

1、必做题:

阅读《语文读本》第十课《国殇》,体会诗中所歌颂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选做题:

(1)将你的困惑写出来,然后查找资料,试着去解决。

(2)把你的收获也写出来,利用课外的资料验证、巩固。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七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八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谁知道这首歌的出处?《诗经蒹葭》历代文人都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当代作家王安忆评《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天文字的河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处于河流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乳,今天,我们就通过《卫风氓》的研究再一次感受《诗经》的价值机器思想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知识积累。

三、信息筛选。

明确:1.2章追述恋爱生活,3.4.5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第6章表示“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绝。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自读文章,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卫风·氓文中女子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感受女子的情感变化。

明确:1-2:恋爱:热情、幸福;3-5:婚变:怨恨、沉痛;6:决绝:清醒、刚烈、坚强。(板书)。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明确:

(1)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是个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的人。

(2)女子是个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九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整体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卫风·氓》这首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朱熹《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卫风·氓》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这首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卫风·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卫风·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

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

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小雅·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此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卫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白话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竟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毛诗序》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偶,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今人多从之。

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当时社会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反映。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十一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领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重点掌握下列词语(读准、会默写)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辗转、琴瑟、参差。

1课时。

【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教学过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老师范读:

2、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通过描写所爱之人双手在水中灵动勤快地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直白的表达自己的爱慕追求之情。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追求不得后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中,而是想象总有一天会把那姑娘娶过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4、着手势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所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烈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矫饰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六、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

2、翻译全诗(写)。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十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十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示例》。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补充阅读《静女》。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十四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为大家分享了《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诗经》、《采薇》、杜甫、四季之雨古诗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

一课时。

【活动流程】。

第一板块: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谈话: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欣赏美如画卷的西湖时,会想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可以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就没有当代汉语的多姿多彩。

3、揭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赏析诗歌,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揭题:诗海拾贝。

1、解读诗题。

小结:古时闹饥荒,粮食匮乏就才薇充饥,因为有了采薇充饥这个生活题材,才有《采薇》这首诗,所以说,生活是诗歌的来源。

大家再观察题目,中间有个什么号?间隔号表明什么?说说对《诗经》的了解。(相机出示诗经简介)。

2、把握节奏。

刚才我们解读了诗题(板书:解读诗题),下面我们要打开课文第100页,认真读这首诗,要求大家读正确,读流利。(生自由读)。

这是几言古体诗啊?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指多名读)。

谁还能读一读?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还有一定节奏。

要读得好应该读得满一点,叠词读得长一点。听老师来读一读。

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试着读出节奏。(生自己读)。

谁来读一读?读出了节奏。

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首诗的节奏,大家一齐来读读。

3、领会诗意。

读准了字音,把握了节奏,(板书:把握节奏)该来谈谈对诗意的领会(板书:领会诗意)。

要理解这首诗有哪些好办法呢?

请同学们看诗句下面的注释,一条一条地看,一句一句地读。看是不是跟课本上的。学习伙伴一样聪明,会读懂两千多年前的诗。(生自学师巡视。)。

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你读懂了哪句?谁读懂了后两句?

为什么我来的时候杨柳依依,而回来时却雨雪霏霏?我们先了解诗的背景。(课件出示介绍背景资料。)。

4、感悟诗情。

行军的战士,心里会想些什么?(板书:感悟诗情)。

是啊,归家心切,路途艰辛,不可言语啊!所以,诗句接下来说:(出示后四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哪个字让你心头一颤?这两句是说:(出示意思)没人知道我们回忆战友、生我养我的亲人,这才是悲哀,一起读全诗!

小结:读到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战士那孤独的背影。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之一。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出来读一读。

5、总结学习方法。

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四个步骤来欣赏这首诗的?诗懂诗题、把握节奏、领会诗意、感悟诗情。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十五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诗经》、《采薇》、杜甫、四季之雨古诗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

一课时。

【活动流程】。

第一板块: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谈话: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欣赏美如画卷的西湖时,会想起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可以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就没有当代汉语的多姿多彩。

3、揭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赏析诗歌,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揭题:诗海拾贝。

第二板块:学习材料《诗经采薇》,初探诗歌门路。

1、解读诗题。

小结:古时闹饥荒,粮食匮乏就才薇充饥,因为有了采薇充饥这个生活题材,才有《采薇》这首诗,所以说,生活是诗歌的来源。

大家再观察题目,中间有个什么号?间隔号表明什么?说说对《诗经》的了解。(相机出示诗经简介)。

2、把握节奏。

刚才我们解读了诗题(板书:解读诗题),下面我们要打开课文第100页,认真读这首诗,要求大家读正确,读流利。(生自由读)。

这是几言古体诗啊?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指多名读)。

谁还能读一读?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还有一定节奏。

要读得好应该读得满一点,叠词读得长一点。听老师来读一读。

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试着读出节奏。(生自己读)。

谁来读一读?读出了节奏。

相信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首诗的节奏,大家一齐来读读。

3、领会诗意。

读准了字音,把握了节奏,(板书:把握节奏)该来谈谈对诗意的领会(板书:领会诗意)。

要理解这首诗有哪些好办法呢?

请同学们看诗句下面的注释,一条一条地看,一句一句地读。看是不是跟课本上的。学习伙伴一样聪明,会读懂两千多年前的诗。(生自学师巡视。)。

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你读懂了哪句?谁读懂了后两句?

为什么我来的时候杨柳依依,而回来时却雨雪霏霏?我们先了解诗的.背景。(课件出示介绍背景资料。)。

4、感悟诗情。

行军的战士,心里会想些什么?(板书:感悟诗情)。

是啊,归家心切,路途艰辛,不可言语啊!所以,诗句接下来说:(出示后四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哪个字让你心头一颤?这两句是说:(出示意思)没人知道我们回忆战友、生我养我的亲人,这才是悲哀,一起读全诗!

小结:读到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战士那孤独的背影。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之一。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出来读一读。

5、总结学习方法。

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四个步骤来欣赏这首诗的?诗懂诗题、把握节奏、领会诗意、感悟诗情。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篇十六

《采薇》中诗人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w”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k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260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