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学习心得(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17:34:05
茶艺学习心得(实用20篇)
时间:2023-12-12 17:34:05     小编:翰墨

在工作和学习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总结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范文中的观点和分析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我们提高总结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茶艺学习心得篇一

自从学习,从事茶文化以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我已深深爱上茶,每天都会泡上几泡和朋友们分享,以茶会友。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揣摩它、理解它。

中国人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就是最好的体现,不像日本茶道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日常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活葱、桔皮、薄荷、桂圆、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水泡茶来喝。“茶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差距,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这里、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了对人要真心,顾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而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区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茶艺学习心得篇二

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以及今后要从事茶销售这一行业,报名学习了茶艺。

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现在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茶艺学习心得篇三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缺乏,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如下:

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拟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急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茶艺学习心得篇四

茶,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饮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底蕴。学习茶艺,并不仅仅是学习泡茶的技巧,更是一种修身养性、传承文化的方式。在茶艺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茶的韵味,感受到了茶文化的独特之处,也进一步增加了自身的修养。

首先,茶艺学习让我明白了茶的温度和时间的重要性。泡茶的水温和时间是影响茶汤的味道的关键因素。太烫的水会使茶叶的嫩芽焦糊,茶汤带来苦涩的味道;而温度过低,则难以充分释放茶叶的香气。同时,泡茶的时间也非常重要,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会影响到茶的味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观察,在茶艺学习中,我学会了调整水温和时间,使其恰到好处,带来一杯品味纯正的茶。

其次,茶艺学习让我了解到了茶叶的种类和独特之处。茶叶有着丰富的品种,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特点。例如,清香型的龙井茶清新怡人,鲜爽回甜;铁观音则馥郁浓郁,口感醇厚。通过学习茶叶的种类和品味,我深入了解了不同茶叶的特点,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泡茶。这让我更加懂得欣赏茶的美味,也培养了我的品茶眼光。

再次,茶艺学习让我懂得了茶艺师的修养和素养。茶艺,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茶艺师在泡茶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将自己融入到泡茶的过程中。通过沉静下来,专注于每一次的动作,我能够感受到泡茶的乐趣和茶艺师的专业。这样的修养和素养,不仅在泡茶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体现,更是灌注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另外,茶艺学习还让我了解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茶作为一种独特的饮品,早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与中国的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通过了解茶文化的来历和发展,我深深感受到了茶的博大精深。在茶艺学习中,我通过观赏名家的茶艺表演、品尝名茶,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茶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总之,茶艺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不仅让我更好地品味了茶的美味,更是提升了我的修养和素养。通过调整水温和时间,我能够泡出一杯品味纯正的茶;了解茶叶的特点,让我更加懂得欣赏茶的美味;茶艺师的修养和素养,让我懂得专注与沉静;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领略到了茶的文化内涵。茶艺的学习,是一次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一次追寻卓越品质的旅程。

茶艺学习心得篇五

这个核心就是唐代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以后宋代徽宗赵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静”。到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远清真”。中国茶道传到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传到韩国,韩国人提出了“和敬俭真”。传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爱谦静”。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晓芳提出了“廉美和敬”。

这些茶道四字令就是茶道、茶艺的核心。虽然都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养。不论是茶道还是茶艺。最根本的两个基础是“茶”和“艺”,故称茶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是茶艺的根本。茶就是科学泡茶,科学饮茶,使人们充分吸收茶叶的营养保健物质达到强身健体。艺就是把泡茶饮茶艺术化、人轻松愉快,达到精神上的养生。综合茶道、茶艺的茶道具,不外乎陶、砂、瓷、透(玻璃)四种形态。

陶:是指陶器。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具。今天用起来,古朴典雅,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别有韵味。

砂:是指紫砂,有著名的宜兴紫砂。它起源于明,兴盛于清。有形美、神韵,气质高雅形态各异的特点。

瓷:是指瓷器,有著名的景德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美称。

透:是指玻璃等透明茶具。玲珑剔透、泡茶可观赏杯中的茶汤和茶芽,特别是看到茶芽直立、起舞的姿态。

无论是茶道还是茶艺表演必须具备六个条件,它们是茶、水、器、人、静、雅。茶: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茶,不一定是最好的茶,但一定是客人最满意的茶。

水:它不一定是名泉水,但一定要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定无异味,无杂质。

器:是泡茶的工具,不一定是名壶金杯但一定要适合所表演的茶艺,要以茶定器。

人:是茶艺的主体,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都能与茶融合,搞茶艺一定要文明、雅静。

静:品茶的环境要静,这是进入茶艺境界的前提,茶道修养的环境。

雅:是茶室的环境布置,是精神愉快的条件。

茶艺表演的好坏,通常有七条标准进行衡量和评判。

表演:表演要自然、规范、熟练、优美。韵律舒展流畅与音乐相符。

解说:解说词与表演配合恰到好处,词语使用恰当。声音流畅、语言简炼优美娴熟,要用普通话。

茶汤:所泡茶汤符合所用茶的茶汤标准。如红茶红艳透明,绿茶清澈碧绿等。

搭配:服装、服饰、发型搭配是否合理美观。茶具组合是否合理,与所表演的茶艺是否配套。

交流:表演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反映出整体的美感。

音乐:所配的音乐要同表演的茶艺相协调。音量大小适中,要优美动听。

程序编排:整个表演自始至终的程序编排要科学合理,时间25分左右。

茶艺学习心得篇六

从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却都是基于简单的生理需求,就像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添衣一样,虽然对于茶道一直心向往之,对茶道更丰富的内涵我却基本没有了解,这学期的茶道课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报名的人太多,我没有机会亲身实践,但是现场观摩也让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包括茶的由来、分布、种类、文化内涵以及和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紧密联系等,丰富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老师还亲自示范泡了一壶茶,并让同学们也尝试了一下,最后让我们一起品他们泡的茶,让我们体会有什么区别。我们发现老师泡的茶无论是色泽还是香味都要更加浓郁,续水后茶的味道也没有减少多少,而同学们泡的茶在色泽和香气上也要差很多。老师告诉我们,茶道与养生一样,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协调,泡茶就像为人处世,不能太过急躁,茶叶也是有灵气的,在加水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到茶叶上,而应该沿着杯壁加进去,让茶叶在水里翻滚、发散,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充分“激活”,而同学们往往倒水的时候比较急躁,直接倒到茶叶上把茶叶内部的细胞都给破坏了。老师把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茶道向我们阐述,同学们都受到了触动,明白了泡茶同时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而接下来的亲身实践更让同学们深刻的领悟到这个道理。

泡茶时需要跪坐、净手、小心动手,这些都强调泡茶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在现在这个快速的网络社会,每天接受数不尽的信息,受到各种事物的干扰,我们已经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抛开网络,放下手机,和老师、同学一起坐好,互相注视,顿时就有了浓浓的人情味,传统的交往方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杂念,身心也回复到空灵的状态,让我们可以好好体会茶道的深刻内涵。

茶者,饮也;茶道者,饮食处世之道也。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体现在茶道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传递点火器时点火口朝向自己,爱护也;奉茶时放低身子,谦逊也。正襟危坐,一丝不苟,本来就体现着对客人、对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对方喝到自己亲手泡制的茶时,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人香茶,心留温暖。人与人的距离在奉茶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加深情谊的过程,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谦逊、友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茶道源远流长的秘密之所在吧。

上课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两个小时,而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心神不定时,泡上一壶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谊的温暖。

茶艺学习心得篇七

茶艺与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艺茶道我已学习了2个学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对茶具、茶的种类,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门课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更注重的是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老师先是对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接着让我们看视频,然后亲自给我们做示范。最后让我们带着问题和悬念进行学习和表演。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门课,所以我们对这些茶具都特别感兴趣。老师激发了我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中国茶文化的兴趣,感受求知带来的快乐。另外,江老师教学方法在我看来也是非常有创意的。她让我们4人一组,通过每个同学都担任一次主泡、副泡、解说,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提高我们的积极性和信心,让我们都切身体会到在不同的场合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和感受。这样,不仅仅加深了我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种茶的泡法——绿茶、乌龙茶、花茶。

记得第一次绿茶实训表演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有些主泡同学的手都在发抖,毕竟以前从来没有做过。我第一次是担任主泡,的却有些紧张。第二次乌龙茶,我担任的还是主泡。虽然泡茶的时候,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但我已经没有那么紧张了,更多表演出安然自若,全身心都投入在了泡茶的过程当中,非常享受这个过程。茶艺表演,令我的心灵更加纯净,令我的心态更加平和,令我浮躁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从第一次绿茶的生疏,到第二次乌龙茶的从容,再到第三次花茶的得心应手,我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第三次的花茶由我讲解,没上场的时候还很紧张,不知为什么,一上台,反而镇定自如了。泡茶,就是在我们熟悉的环境中展示优雅!

通过一个学期的茶艺茶道学习和表演,我对如何将茶艺表演做得更好也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准备工作必须到位,要准备好一切表演所需的茶具。其次,衣着应得体、端庄、大方,展现优美的仪容仪表和姿态。然后,表演环境应无嘈杂之声,干净、清洁,所选音乐应该与泡茶主题相符合。最后就是适时精辟的解说词。解说人员要声音适中,语调柔和,口吃清晰。茶艺表演过程中,古典清幽的传统音乐,悦耳动听的茶艺解说,加上主泡的精彩表演,副泡的密切配合,使茶艺表演到达了一个完美的境界。

一样,真正放松自己,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体会一份纯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最后,非常感谢江老师一学期来对我的教导,谢谢您!

茶艺学习心得篇八

没有错过这一次茶艺培训,我感到很庆幸,刚开始担心没有充足的时间,一直没有报名,直到第一次见面会过后,下定决心,和小伙伴门开始了学习茶艺之旅。

为什么要学习茶艺?有很多原因。有人说是为了多掌握一门技术,有人说学习茶艺可以和初识之人开启一个崭新的交流话题,有人说学习茶艺可以提升气质、修身养性……在各种原因中,我更多的是为了提升气质、修身养性。因为在印象之中,泡茶之人都具有独特的气质,动作优雅,讲话斯文,待人接物都很有礼貌。果然,上课没多久,就完全被老师的气质所折服,温文尔雅、秀丽端庄,讲课使人如和友人聊天,整个思绪都被抓住了。也更相信学习茶艺可以“清洗我们浮躁的内心”。

第一堂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茶文化历史,至此才得知我们饮茶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叶刚开始是作为药用,后面慢慢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唐代陆羽写作《茶径》,总结了唐代及以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由此茶道、茶艺开始产生。以前就听过周杰伦的《爷爷泡的茶》:“陆羽泡的茶,听说名和利都不拿”,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然后茶叶文化慢慢发展到了现在。

之后的课程中,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各种茶叶的分类,制作工艺,泡茶工具,泡茶实操等。在学习之前,对于茶叶的了解很少,虽然知道有绿茶、茉莉花茶、红茶、普洱茶,却不太能分辨,也不知道各自的特点和冲泡方法。现在知道了各种茶的`出现时期、加工方法,也了解了茶中的内涵和其中蕴藏的高尚品质。还学习了泡好一壶茶的技艺有三大要素:第一是投茶量,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温度,第三是浸泡的时间。后面我还需要更多的练习来掌握这些要素。

说起来,里面的课程中,我很喜欢茶艺礼仪课程。站姿、坐姿、走姿、微笑,做好这些整个人感觉都变了。还知道了很多寓意:凤凰三点头、来来来、三叩首、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感觉茶艺礼仪也是很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这些天,我慢慢体会到茶的美妙,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宁静。泡茶时,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用心去体会,才会收获。以后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泡上一杯茶,闻一闻它的香、品一品它的味,是何等让人心灵沉静。

以上是我对这些天茶艺培训的心得体会,很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讲解,特别是陪伴我们最长时间的许老师,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将会好好运用这些所学到的知识,让茶艺丰富我的人生。

20xx年6月8日。

茶艺学习心得篇九

学茶艺之前,我并未接触过太多关于茶相关的知识,仅仅认为泡茶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但经过这十几天的专业学习,我从中感悟到:当一个人的心由原来的急躁变为平静时,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这是一个人品质的升华。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心境,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匪浅。茶艺并不只是单纯的泡茶、品茶如此简单。"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倒茶七分满是茶道的根本常识,同时也是寓意我们做人要学会保存和谦虚,做人做事,保存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这会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受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例如日本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表达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沉着,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需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到达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

成长是一种蜕变,茶艺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个蜕变的过程。除了享受茶水带来的甘甜之外,还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静的心境。茶道虽然在日本盛行,但却是源自于中国,这让我从中领悟到中国艺术的伟大和精致。茶艺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历史和艺术的崇拜、尊敬和热爱。茶业有限的茶艺培训课程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

茶艺学习心得篇十

茶源于中国,讲求和,美,礼,仁等,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通过茶艺活动的过程感悟人生,修身养性,追求自然的目的,让我学会如何协调和平衡,爱惜自己,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茶艺是一门艺术,一种修养,体现和谐,优雅,仁,德,诚,真,茶艺源于远古却不失时尚,茶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以茶养生,以茶悟道,做一个优雅德,有内涵德,健康的人,这是我学习茶艺的第一步。

一;我们人类终极追求的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灵。

二;我们人类向往的目标是享受生活,丰富生活,热爱生活,不断的提高生活品质。

三;我们人类希望的事业是自由择业,开心就业,浪漫就业,做终身喜爱而乐之不疲的事业。

这种完美的人生,只有在茶艺中垂手可得。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茶叶的需求量不断的日益增大,近几年来的表现尤为突出,可是对茶艺师的中,高级人才却很短缺,能够拥有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不多,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茶艺师的需求量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茶叶现在已远销海外,连外国的朋友们也都被中国的茶艺的神秘,魅力的迷人所吸引。

现在‘以茶会友’的社会,用茶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无界限的交流,用真诚,坦诚的心交流,不管是在事业中,竞争中,在品茶,应用茶的环境,去做任何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一个举止优雅的茶艺师,舒缓的音乐静静的流淌,共同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休闲场景,会让现在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有一个很好的放松,舒心的空间。

全职的太太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雄厚的经济实力,充裕的时间,可以将茶艺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途径,还可以让在打拼的先生们带来全新的休闲体验,让他们在忙碌后忘记了疲惫,优雅而有内涵的全职太太们籍着茶艺寻求一块静溢与超然的心灵空间。健康,绿色,环保是茶艺致力于推广的方向,引导人的思维,开拓人视野,丰富人的精神。

茶艺师是现在社会与未来社会所空缺的瓶颈,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业空间,在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的同时也帮助自身创建美好的人生,利人利已,何乐不为?希望那些爱好茶,茶艺,想懂的茶,茶艺的朋友,你的人生就从今天大步的迈开吧。

茶艺学习心得篇十一

作为一名茶艺师的学习者,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茶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茶艺文化的魅力和魔力。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收获,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茶艺的学习需要我们有一颗敬畏之心。茶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和文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心存敬畏,不断地感悟茶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能滥竽充数,也不能浮于表面,只有真正理解茶文化,才能够真正做到了解茶、喝茶、品茶、制茶、谈茶、传茶。

其次,茶艺的学习需要我们有一颗虚心之心。茶艺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学习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多彩,有些时候很难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能浮夸自大,只有保持一颗虚心之心,才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同时,茶艺的学习需要我们有一颗耐心之心。茶文化需要我们耐心品味,茶艺技巧需要我们反复练习,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鲁莽冒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环节,仔细体会每一个步骤,一步一步地走好茶艺的学习之路。

最后,茶艺的学习需要我们有一颗热爱之心。茶艺文化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和人情味道,茶艺技巧也充满了艺术的灵感和创造的天才。只有真正热爱茶艺文化,才能够品味出其中的深意,才能够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在茶艺的世界里尽情驰骋。

学习茶艺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品质的提升,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深度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让我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地去体验生命的美好。我相信,在茶艺学习的道路上,我会不断地收获感悟,不断地提高境界,不断地追求卓越,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茶艺学习心得篇十二

作为一名茶艺爱好者,我很幸运有机会接受茶艺师专业的学习与培训。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茶文化,同时也让我对茶艺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学习茶艺师这一职业之前,我只是简单地喜欢茶品。然而,通过了解茶文化,我才明白了茶的价值所在。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实体。茶艺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之一,更是在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学习中,我们不仅仅学习了茶的品种、质量以及品饮技巧,更是学习了文化内涵、茶的历史及文化渊源等和茶有关的知识。我们学习的每一项知识都让我深感茶文化博大精深,在这样的底蕴下,我感到茶文化值得我们去努力传承。

茶艺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门技艺,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对于一个茶艺师,提升自己的技艺和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我深刻意识到,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用心去演绎每一道工序,才能做出一杯好茶。

在学习中,我深感师傅们的用心和传承的重要性。他们教给我们的知识和技巧,都是从过去的传承中得来的。为此,我深深明白到,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我必须时刻谨记这份传承与承诺,用心去对待每一个茶艺工序,在茶艺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学习茶艺过程中,我收获了不少好处。首先,茶艺这一传统文化让我重新认识到祖国的源远流长和悠久底蕴,真正增长了我的文化知识量。其次,在品茶、泡茶的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一份放松与舒适,没有繁杂、杂乱的思绪,只有静谧的气氛和愉悦的情绪。最后,学习茶艺也培养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尊重生活的态度。

茶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我深信,在今后的茶艺实践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品质,用心去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久远。

茶艺学习心得篇十三

作为一名茶艺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学习茶艺的重要性。茶艺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却是极为深厚的。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学习茶艺需要有专注和耐心。泡一杯好茶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许多环节的精心准备和操作。比如,要先清洗茶具,准备茶叶,烧水,掌握水温和泡茶时间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专注和耐心去对待,这样才能泡出一杯优质的好茶。

其次,茶艺还需要有和谐的心态。泡茶并不是一件单调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在泡茶的同时,感受茶叶和水的交融之美,感受自己和自然的和谐之美。如果我们在泡茶的时候心态不和谐,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那么无论泡出的茶是不是好茶,我们的心灵都会变得不和谐,这就破坏了茶艺的本质。

最后,学习茶艺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学习。茶艺是一门复杂的技艺,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和掌握,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和师傅交流和学习,多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茶文化,这样才能把茶艺做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学习茶艺需要有专注和耐心,和谐的心态以及不断地探索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茶艺的本质,从而泡出一杯更好的好茶。

茶艺学习心得篇十四

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一、绿茶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

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喝茶,只是对茶文化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在公选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茶文化》这一课,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这门课,虽然课程不多,却学会了不少茶文化的知识。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在我们中国按原料和采摘季节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按加工度可以分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在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加工时茶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程度可以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不同类型的茶叶的加工方式又不尽相同。如我们最熟悉的绿茶,是经过先让鲜叶处理,水分散失,叶色由翠绿变暗绿,叶质变软,叶片体积变小等物理性状。然后是杀青,在经过揉捏干燥等工序。而红茶的加工却是在绿茶加工的基础上插入了发酵工序。黄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种有异,异中有同。

学习《茶文化》这门课程,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茶,还有礼。老师课前课后那真诚的鞠躬礼、坐姿、站姿等深深的影响了我,这礼仿佛弥合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表面了我们不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师的这份恭敬之心,使我学会了恭敬和谦卑。在此,我深深的感谢我的老师,能作为您的其中一名学生,能和您做思想上的交流,我倍感荣幸!

这门课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让我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走的更加灿烂!

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予它们尊重和理解,那么它们也会给予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对人或事。这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

从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却都是基于简单的生理需求,就像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添衣一样,虽然对于茶道一直心向往之,对茶道更丰富的内涵我却基本没有了解,这学期的茶道课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报名的人太多,我没有机会亲身实践,但是现场观摩也让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包括茶的由来、分布、种类、文化内涵以及和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紧密联系等,丰富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老师还亲自示范泡了一壶茶,并让同学们也尝试了一下,最后让我们一起品他们泡的茶,让我们体会有什么区别。我们发现老师泡的茶无论是色泽还是香味都要更加浓郁,续水后茶的味道也没有减少多少,而同学们泡的茶在色泽和香气上也要差很多。老师告诉我们,茶道与养生一样,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协调,泡茶就像为人处世,不能太过急躁,茶叶也是有灵气的,在加水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到茶叶上,而应该沿着杯壁加进去,让茶叶在水里翻滚、发散,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充分“激活”,而同学们往往倒水的时候比较急躁,直接倒到茶叶上把茶叶内部的细胞都给破坏了。老师把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茶道向我们阐述,同学们都受到了触动,明白了泡茶同时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而接下来的亲身实践更让同学们深刻的领悟到这个道理。

泡茶时需要跪坐、净手、小心动手,这些都强调泡茶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在现在这个快速的网络社会,每天接受数不尽的信息,受到各种事物的干扰,我们已经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抛开网络,放下手机,和老师、同学一起坐好,互相注视,顿时就有了浓浓的人情味,传统的交往方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杂念,身心也回复到空灵的状态,让我们可以好好体会茶道的深刻内涵。

茶者,饮也;茶道者,饮食处世之道也。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体现在茶道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传递点火器时点火口朝向自己,爱护也;奉茶时放低身子,谦逊也。正襟危坐,一丝不苟,本来就体现着对客人、对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对方喝到自己亲手泡制的茶时,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人香茶,心留温暖。人与人的距离在奉茶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加深情谊的过程,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谦逊、友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茶道源远流长的秘密之所在吧。

上课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两个小时,而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心神不定时,泡上一壶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谊的温暖。

1.茶道--饮茶之道。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

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而饮茶之道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道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童启庆:《习茶》110页,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

2.茶道--饮茶修道。

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3.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不如吃茶去。"。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4.茶道是“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遭、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当做饮料而已。虽然有时会仔细品味一番,略能感觉不同茶汤之间的些许差异,但终因对茶了解甚少而不得要领。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说了。在听了罗蒙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激发了我对茶文化的兴趣。

对于品茶,分为三种境界。最初级的为识茶,即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第二个境界为茶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提醒要心静(禅静)。老师还引用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养性之作用。

通过饮茶使人能够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廉、美、和、敬之真谛和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当然意境很重要,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们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个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在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

第一次听茶道的讲座,不仅了解了很多关于茶道的知识,而且还喝到了老师亲自泡的珍贵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板的赠茶。茶,不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体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会不断地了解茶,学会做一个懂茶、会喝茶的人,并以茶道悟人道。

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茶艺学习心得篇十五

经过这几次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我对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对中国茶的浓厚兴趣,了解到中国茶的文化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历史意义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我们一时就可以了解的,所以需要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探索,通过这次的听课,也对中国茶的分类,地域的分布,还有一些简单的识别,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浅层的了解。还欣赏了茶艺的表演。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其代表性的分别是绿茶:龙井、碧螺春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红茶:金骏眉、丘山小种黑茶:普洱,青茶:铁观音、冻顶乌龙黄茶: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茶的地域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泛的,不同的区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吴觉农等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情况、茶区的分布面积大小及茶叶产品的不同种类,在1935年提出,将全国划分为外销茶、内销茶二大类,13个产茶区,即外销红茶5个茶区(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宜昌红茶区)、外销绿茶2个茶区(屯溪绿茶区、平水绿茶区)、外销乌龙茶1个茶区(福建乌龙茶区)和内销茶5个茶区(六安绿茶区、龙井茶区、四川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和其它茶区)。这一划分是根据各种条件综合提出的,所以对近代茶叶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影响茶的不同的原因还有受栽培历史、劳力、社会经济、技术力量、交通运或、饮茶习俗、生活水平等影响。

说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种类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紫砂壶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

5、金属茶具。

6、竹木茶具紧接着我们欣赏了功夫茶,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这几个: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与水钵。功夫茶的一些简单的步骤(只能粗略的说一下)。

1.茶叶放入盖碗或茶壶。

2.温茶,沸水冲入几秒钟后将茶水倒出,亦可将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温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将沸水冲入盖碗或茶壶,泡茶时间可依茶或个人喜好。

4.拿起盖碗或茶壶,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来滤掉茶叶沫。

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浓度平衡,待茶水适量时,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别倒入品杯中。

6.放松身心,举杯畅饮。

以上的这些就是对茶的一些简单的了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详细的了解中国茶文化,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探索。就像是我们老师说的一句话“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一辈子也学不完,我们需要慢慢的体会和理解”!

1.茶道--饮茶之道。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

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而饮茶之道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道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童启庆:《习茶》110页,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

2.茶道--饮茶修道。

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3.茶道--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不如吃茶去。"。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4.茶道是“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遭、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书今夜阅。阅读茶艺先生大美推荐的《品茶图鉴》,忽然记起要写课后感想,脑海里浮现善壮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馆门口送别的身影,现在才觉知原来茶艺课已经结束了。因为不清楚还有哪支古琴曲与茶有关,我听着《酒狂》,写“茶道”课后心得体会。

为什么来学茶艺?

因为朋友丁丁引领我体会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闲情逸致,我才略知道这个世界里有一些人以茶会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过茶参禅悟道,有的坚持做一个传统的茶人。现代工业化的浪潮里,还有许多人炒作茶叶犹如股票。在这样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认识茶与人的世界。

从技能方面,我想考个证,或者有一天在有关国际文化交流的工作里用得上。前几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学习交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践,当地民间组织就安排我们欣赏了茶道。那时候,与日本翻译分享有关宋茶和建盏的皮毛认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译对中国文化的敬意。我有回归传统的愿望,在行茶仪式里,与各色人等分享传统的茶道,大有无声胜有声的妙趣。

学到了什么?

听课的时候,我觉得很惬意,听得兴致盎然,感受到一个茶人的心态和气质。对照之下,大美老师每次都讲了3、4小时的内容,包括茶的产地、茶的历史、茶的化学成分、茶的分类、日本茶道、品鉴茶质、4种行茶法。这些知识在四次课里,固然属蜻蜓点水,略泛一圈涟漪。

作为一个学生课后功夫,我主要把握几点:1)阅读《品茶图鉴》,2)观想行茶仪式的点点滴滴,3)锻炼腕力,4)三五人凑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拟品鉴,从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鉴:

(1)茶叶、茶汤、器皿色、

(2)水沸声、沐霖瓯杯的声音。

(3)水之味、茶之味、

(4)茶器特性。

(5)茶叶、茶汤、茶底、杯底气味。

(6)口腔与喉咙的各种味道、

(7)身体其他部位的反应。

谢谢真诚分享茶人知识和茶之感官世界的大美老师,我也很喜欢精致的美好生活文化馆。

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予它们尊重和理解,那么它们也会给予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对人或事。这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

茶源于中国,讲求和,美,礼,仁等,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通过茶艺活动的过程感悟人生,修身养性,追求自然的目的,让我学会如何协调和平衡,爱惜自己,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茶艺是一门艺术,一种修养,体现和谐,优雅,仁,德,诚,真,茶艺源于远古却不失时尚,茶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以茶养生,以茶悟道,做一个优雅德,有内涵德,健康的人,这是我学习茶艺的第一步。

一;我们人类终极追求的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灵。

二;我们人类向往的目标是享受生活,丰富生活,热爱生活,不断的提高生活品质。

三;我们人类希望的事业是自由择业,开心就业,浪漫就业,做终身喜爱而乐之不疲的事业。

这种完美的人生,只有在茶艺中垂手可得。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茶叶的需求量不断的日益增大,近几年来的表现尤为突出,可是对茶艺师的中,高级人才却很短缺,能够拥有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不多,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茶艺师的需求量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茶叶现在已远销海外,连外国的朋友们也都被中国的茶艺的神秘,魅力的迷人所吸引。

现在‘以茶会友’的社会,用茶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无界限的交流,用真诚,坦诚的心交流,不管是在事业中,竞争中,在品茶,应用茶的环境,去做任何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一个举止优雅的茶艺师,舒缓的音乐静静的流淌,共同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休闲场景,会让现在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有一个很好的放松,舒心的空间。

全职的太太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雄厚的经济实力,充裕的时间,可以将茶艺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途径,还可以让在打拼的先生们带来全新的休闲体验,让他们在忙碌后忘记了疲惫,优雅而有内涵的全职太太们籍着茶艺寻求一块静溢与超然的心灵空间。健康,绿色,环保是茶艺致力于推广的方向,引导人的思维,开拓人视野,丰富人的精神。

茶艺师是现在社会与未来社会所空缺的瓶颈,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业空间,在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的同时也帮助自身创建美好的人生,利人利已,何乐不为?希望那些爱好茶,茶艺,想懂的茶,茶艺的朋友,你的人生就从今天大步的迈开吧。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当做饮料而已。虽然有时会仔细品味一番,略能感觉不同茶汤之间的些许差异,但终因对茶了解甚少而不得要领。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说了。在听了罗蒙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激发了我对茶文化的兴趣。

对于品茶,分为三种境界。最初级的为识茶,即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第二个境界为茶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提醒要心静(禅静)。老师还引用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养性之作用。

通过饮茶使人能够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廉、美、和、敬之真谛和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当然意境很重要,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们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个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在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

第一次听茶道的讲座,不仅了解了很多关于茶道的知识,而且还喝到了老师亲自泡的珍贵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板的赠茶。茶,不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体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会不断地了解茶,学会做一个懂茶、会喝茶的人,并以茶道悟人道。

从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却都是基于简单的生理需求,就像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添衣一样,虽然对于茶道一直心向往之,对茶道更丰富的内涵我却基本没有了解,这学期的茶道课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报名的人太多,我没有机会亲身实践,但是现场观摩也让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包括茶的由来、分布、种类、文化内涵以及和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紧密联系等,丰富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老师还亲自示范泡了一壶茶,并让同学们也尝试了一下,最后让我们一起品他们泡的茶,让我们体会有什么区别。我们发现老师泡的茶无论是色泽还是香味都要更加浓郁,续水后茶的味道也没有减少多少,而同学们泡的茶在色泽和香气上也要差很多。老师告诉我们,茶道与养生一样,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协调,泡茶就像为人处世,不能太过急躁,茶叶也是有灵气的,在加水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到茶叶上,而应该沿着杯壁加进去,让茶叶在水里翻滚、发散,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充分“激活”,而同学们往往倒水的时候比较急躁,直接倒到茶叶上把茶叶内部的细胞都给破坏了。老师把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茶道向我们阐述,同学们都受到了触动,明白了泡茶同时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而接下来的亲身实践更让同学们深刻的领悟到这个道理。

泡茶时需要跪坐、净手、小心动手,这些都强调泡茶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在现在这个快速的网络社会,每天接受数不尽的信息,受到各种事物的干扰,我们已经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抛开网络,放下手机,和老师、同学一起坐好,互相注视,顿时就有了浓浓的人情味,传统的交往方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杂念,身心也回复到空灵的状态,让我们可以好好体会茶道的深刻内涵。

茶者,饮也;茶道者,饮食处世之道也。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体现在茶道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传递点火器时点火口朝向自己,爱护也;奉茶时放低身子,谦逊也。正襟危坐,一丝不苟,本来就体现着对客人、对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对方喝到自己亲手泡制的茶时,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人香茶,心留温暖。人与人的距离在奉茶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加深情谊的过程,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谦逊、友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茶道源远流长的秘密之所在吧。

上课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两个小时,而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心神不定时,泡上一壶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谊的温暖。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已历经·—千多年。当今的茶文化专家设想从当代的实践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上以高深著称茶道作”见仁见智”的认识,有简有详,认识深刻;但茶文化初识者较难把握(客观上还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实践与理沦的影响),甚至有“茶道”一词内涵,不说还行。越说反而越模糊的反映,这主要与茶事实践的程度与范围、研究者的出发点、及价值取向有异所致,初学者难以觉察,认识和把握,也就不足为奇。一般说来,茶道是人们受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茶道与茶的意境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会因为个人(修养、兴趣和事件背景等)的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感受,即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认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主题,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当然,要想从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意界,还要求对茶与传统文化、乃至个人的修养有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也有人喻此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而欧阳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属此意。人们对广泛推崇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的领会.尽管因人而异(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载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意境之体验后,由茶而感发认识的进步与修养的提高等。在当代,有人以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及人文“观照”,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应。与茶道精神相关的意境,自然不会偏离茶道。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们、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求。如现代人喜欢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烟的萦绕,人们因此会在茶中停留,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如能引导有意识的茶事实践,寻找并获得感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茶事而带来的精神欢愉。茶的意境.是不同时代茶事的共同点。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最后,引用一段与茶之意境相关的文字,以供欣赏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种行为,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却早已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有时候,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交流更为流利;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记起过去,还纯真是人的本质,只有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一点惘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加从容。对于我们这些不会品茶的茶客,这种意境,就是陶醉。”

茶艺学习心得篇十六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今天,我们来到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学生劳技中心学习茶艺。伴随着音箱中的悠悠古琴声,我们走进了茶艺课堂。

桌子上摆着全套茶具,各种茶具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来认识茶具”老师的声音不紧不慢。接着,她向我们介绍了各种茶具的名称及用法,我们的脸上渐渐露出难色,不时有同学悄悄的说:“真麻烦!”

老师的桌子上也摆了一套茶具,我们六个组长先和老师一起学习。

第一项工作是暖杯。只见老师轻轻拿起壶盖绕开茶盘放在固定的茶垫上,接着拿起随手泡高高的向茶壶由里至外冲水,称为“高冲”,最后把盖子绕原路盖回。左手持茶巾,右手托茶壶,将闻香杯与茶杯用壶自内向外倒上七分满的水,10~15秒后用竹夹将杯里的水一一倒进茶盂。虽然我们都很认真地学,但终究是第一次接触它,错误接二连三的出现:“咣当”!第三组的茶杯没夹好掉在桌子上了,幸好没有碎。我正拿起随手泡想要倒水。“你还没拿开壶盖!”我的组员着急地说。我吐了一下舌头,放下随手泡,打开壶盖,正当我又一次想往茶杯里倒水时,“茶巾!茶巾!左手持茶巾!”我的组员又一次提醒我。我只好再一次放下随手泡,拿起茶巾。心里想:“真麻烦!”其他组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要不就是这一步忘记,或者是那一步出错。老师一切看在眼里,微笑不语。

接下来是泡茶与敬茶。我们动作越来越熟练,错误也越来越少。六个组员轮着来,每个人都有了一次尝试的机会。喝到自己亲手泡的茶,似乎铁观音那一丝丝苦味也被心中成功的甜蜜所代替了。

喝到茶的那一瞬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时文雅居士们品茶的情景:三次泡茶,唯有最后一次最醇香,最甜美,最入味。轻轻拿起托盘,夹起茶杯与闻香杯,由外至内,由友人至自已,何不体现了“谦让”这一品质?一桌的人静静地嗅香,静静的品味。他们脸上的那种平静,恬适,超然而满足的感觉,穿越了时空,重新体现在了我们的脸上。前时那种不耐烦和失败带来的阴霾心理一下子被悠悠茶香扫清了。原来之前的种种努力就是为了现在这杯至香至醇的清茶!

茶分三品,一品茶香,二品茶味,三品如茶般的人生。

茶艺学习心得篇十七

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参加了由__市__茶业有限公司创办的岑溪市首届"茶艺师"培训班,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学习和积累,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解了茶最早起源于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沉淀。中国不仅是茶叶的故乡,还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

过去只知道绿茶、红茶、花茶、龙井茶、乌龙茶这几种茶,殊不知,茶的基本种类分为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而龙井茶属于绿茶这一分类。除此之外,它们的加工方法和冲泡方法都各有差异。

何为茶艺?茶艺是指泡茶和饮茶的技艺。泡茶的技巧,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比如,冲泡绿茶要用玻璃杯,因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显露出来,也便于我们欣赏茶芽形态和茶汤的颜色。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就有写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到茶质,泡茶的水质好坏,对茶叶的色、香、味,特别是对茶汤的滋味影响很大。而饮茶的技巧则是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色、香、形、味、韵的体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据不同的茶类,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因此,可将茶水比例,开水温度,冲泡时间归纳为泡茶的三要素。

现如今,茶艺已经慢慢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来时都是以茶代礼,聚会时一起聊天喝茶,这些都与茶息息相关。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但愿中国的茶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

茶艺学习心得篇十八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已历经·—千多年。当今的茶文化专家设想从当代的实践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上以高深著称茶道作”见仁见智”的认识,有简有详,认识深刻;但茶文化初识者较难把握(客观上还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实践与理沦的影响),甚至有“茶道”一词内涵,不说还行。越说反而越模糊的反映,这主要与茶事实践的程度与范围、研究者的出发点、及价值取向有异所致,初学者难以觉察,认识和把握,也就不足为奇。一般说来,茶道是人们受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茶道与茶的意境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会因为个人(修养、兴趣和事件背景等)的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感受,即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认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主题,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当然,要想从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意界,还要求对茶与传统文化、乃至个人的修养有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也有人喻此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而欧阳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属此意。人们对广泛推崇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的领会.尽管因人而异(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载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意境之体验后,由茶而感发认识的进步与修养的提高等。在当代,有人以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及人文“观照”,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应。与茶道精神相关的意境,自然不会偏离茶道。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们、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求。如现代人喜欢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烟的萦绕,人们因此会在茶中停留,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如能引导有意识的茶事实践,寻找并获得感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茶事而带来的精神欢愉。茶的意境.是不同时代茶事的共同点。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最后,引用一段与茶之意境相关的文字,以供欣赏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种行为,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却早已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有时候,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交流更为流利;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记起过去,还纯真是人的本质,只有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一点惘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加从容。对于我们这些不会品茶的茶客,这种意境,就是陶醉。”

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心得篇十九

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一、绿茶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

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当做饮料而已。虽然有时会仔细品味一番,略能感觉不同茶汤之间的些许差异,但终因对茶了解甚少而不得要领。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说了。在听了罗蒙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激发了我对茶文化的兴趣。

对于品茶,分为三种境界。最初级的为识茶,即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第二个境界为茶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提醒要心静(禅静)。老师还引用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养性之作用。

通过饮茶使人能够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廉、美、和、敬之真谛和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当然意境很重要,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们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个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在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

第一次听茶道的讲座,不仅了解了很多关于茶道的知识,而且还喝到了老师亲自泡的珍贵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板的赠茶。茶,不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体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会不断地了解茶,学会做一个懂茶、会喝茶的人,并以茶道悟人道。

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

心。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作用。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喝茶,只是对茶文化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在公选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茶文化》这一课,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这门课,虽然课程不多,却学会了不少茶文化的知识。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在我们中国按原料和采摘季节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按加工度可以分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在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加工时茶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程度可以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不同类型的茶叶的加工方式又不尽相同。如我们最熟悉的绿茶,是经过先让鲜叶处理,水分散失,叶色由翠绿变暗绿,叶质变软,叶片体积变小等物理性状。然后是杀青,在经过揉捏干燥等工序。而红茶的加工却是在绿茶加工的基础上插入了发酵工序。黄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种有异,异中有同。

学习《茶文化》这门课程,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茶,还有礼。老师课前课后那真诚的鞠躬礼、坐姿、站姿等深深的影响了我,这礼仿佛弥合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表面了我们不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师的这份恭敬之心,使我学会了恭敬和谦卑。在此,我深深的感谢我的老师,能作为您的其中一名学生,能和您做思想上的交流,我倍感荣幸!

这门课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让我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走的更加灿烂!

茶艺学习心得篇二十

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一、绿茶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

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467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