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总结的人,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合理分段也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可以根据总结内容的不同进行分段,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阅读总结范文能够开拓思维,提高总结能力。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一个图形周长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长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谈话导入。
活动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索求周长的策略让学生能够从心理上走进公园,感受其中的美。
学生可能提出多种保护花的方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给花坛安上护栏这一方案。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加以肯定和评价。
学生交流。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
师:我们只要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是多少呢?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分小组合作。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这些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花坛一周的长是花坛的什么吗?生回答。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活动四拓展练习,加深巩固。
活动五小结学生分小组合作。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出办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让学生清楚地表达小组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通过大量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自主练习的第1题,学生用笔描出各图形的边线,并估一估有多长。
师:谁能说一说花坛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课桌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黑板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花坛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估测的结果。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了我们学校的花坛的周长。我想同学们会很快买回适合花坛长度的护栏。下面请用你学到的本领来看看这些图形吧。
自主练习的第1题,学生用笔描出各图形的边线,并估一估有多长。
学生做自主练习的第2题。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花坛的周长。
围着花坛一周的长。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摸一摸、画一画)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圆形、长方形、扇形、正方形,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等。
学具:
若干平面图形、棉线、直尺、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季。
师:那么,一提到秋季你会想到什么?生:落叶。
生1: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生2: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蚂蚁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继续播放蚂蚁绕树叶的长度,及蚂蚁的话)。
2、揭题并板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图形的周长”。
二、感知周长。
1、理解一周的意义。
(教师举着图形让学生指一指图形的一周:操场、游泳池)。
生1:一周就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生2:一周就是图形所有边的长度。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这是你们对周长的理解,我们总结一下:从起点绕边线画一圈又回到起点,就是一周。
课件出示:操场、游泳池。
师:谁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就是游泳池的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指。(黑色的一圈)。
2、指一指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刚才认识了周长,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周长。
(1)指一指:黑板面的周长。
师:黑板面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的。师:谁能指一指它的的周长?指名学生指。
师:谁能说说指周长时应注意什么?生1: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
生2:首尾相接。
师:对!指周长时一定要注意从哪儿开始还是回到哪儿,也就是首尾相接。
(2)集体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离我们最近的数学书,它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
师:你来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学生举起书,师生一起指。
3、理解周长的意义。
播放课件,找一找图形的周长。总结能找到周长的图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两组图形(区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
师:这两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组图形有缺口,而第二组图形没缺口,是完整的。
生2:第一组图形有开口,第二组图形是封闭的。
师:对!像第二组这样首尾相接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画三角形解释首尾相接)。
请学生能用手势比划比划。
那么总结一下周长的意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探究测量方法。
1、设疑。
师: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量一量图形的周长?生:(异口同声)想。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测量方法。
要求:拿到物品后,先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测量最好?然后再动手测量。
工具:软尺、直尺和棉线。
学生小组合作(打开信封里面的两种物品,有长方形、正方形、扇形、圆形)。
3、汇报:你测量的是哪个物品的周长?你是怎样测量的?
4、比较归纳。
生:像五角星、长方形都有直直的边就可直接用直尺量,像一元硬币是弯的就得先拿绳子绕一圈。
5、小结一个图形的边比较平直就可以直接用尺子来量它的周长,没有直直的边就得先用绳子绕一周,再用尺子量它的长度。其实一元硬币是硬的假设只有直尺也可以量------滚一圈。
图形选择方法。
举起:三角形用直尺量一量。
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
圆线围一围再直尺量。
扇形线围一围再直尺量。
四、拓展练习。
1、板报加花边,计算周长。
2、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
3、青蛙和小猪赛跑。
五、归纳总结。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边线。
一周:从起点绕边线画一圈又回到起点。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三
开始上课前请大家观看几个视频,我们来一起欣赏吧。(出示视频)。
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物体尽管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绕着一个中心点转动,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揭示定义。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旋转还隐藏着什么知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旋转的奥秘吧。
1、他们都是绕着一个中心点转动,这个中心点就是旋转中心。
预设生:旋转的方向不一样。
引导生说出a风车旋转方向时钟旋转方向一样是顺时针,所以a风车旋转是顺时针方向,b风车是逆时针方向旋转。
导出旋转第二个要素:旋转方向。
说出旋转中心、方向、角度的三要素。
5师:那我们一起来用旋转三要素来描述旋转。
和同桌讨论你的答案。
6:请生汇报。(可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了吗?(会了)。
同学们掌握有关旋转的知识了吗?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练一练,生回答。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四
1、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课件。
课时:共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轴对称(一)(教材第23、24页内容)。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
生:天安门。
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
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
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1,3,4,5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
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4、小结。
上面个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虚线两侧的图形都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课堂作业:教材“练一练”的5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轴对称(一)。
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设计1、将数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往中互动学。
4、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学习新知的目的。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花仙子”小组想出保护花坛的好方法。
活动二。
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探究新知。
(一)课件展示教材中“花坛”情境图,请学生想办法算出花坛一周的长,引入周长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花坛的周长。
(三)各小组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周长的方法。活动一。
(一)以帮助“花仙子”小组想办法保护花坛来导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高,
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有关周长的学习中去。
(二)学生想出了方法很多,最终得出了“给花坛加栅栏”的好方法,在引出周长的同时,也渗透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活动二新课标第一网。
(一)在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图时,我将花坛的周长设计成动态的彩色闪动的。
线条,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本课的学习难点。(二)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能够求出花坛的周长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图片,把缩小的花坛图案展现出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自己找出求周长的最佳方法。老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断参与进去,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当他们独立算出花坛的周长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更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一)师:“花仙子”小组负责管理学校的花坛,可是怎样能保护好花坛不被行人破坏呢?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师:同学们真是爱护环境的好孩子!看来大家最赞成的方法是给花坛加上栅栏。好!下面我们将继续来研究“买护栏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活动二。
(一)师:要想知道护栏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图形,得出“先要计算出花坛一周的长”。
(二)师:怎样计算出花坛一周的长呢?来!聪明的小朋友自己来探究吧!
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图片来计算出花坛的周长。
(三)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请小组代表交流自己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活动三。
“我为班级添光彩”小活动,请学生为班级的黑板报加上花边,在计算花边的总长的过程中巩固所新知。
活动四。
进入智慧厅,在有趣的练习中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活动三。
学生刚刚自己探究出计算周长的方法,思维正处于兴奋中,这时,适时地插入“我为班级添光彩”小活动,让学生在计算花边长度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周长这部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活动四。
以“智慧厅”的形式出示练习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有趣的练习中学生轻松得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再次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小结。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交流,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活动四。
学生看屏幕,在趣味游戏中解答数学问题。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玩得开心呢吗?说说你的收获好吗?
引导学生就知识与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
(1)8+4+8+4=24(米)。
(2)8×2+4×2=24(米)。
(3)(8+4)×2=24(米)。
24×2=48(元)教学反思。
教师在学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让学生总结所学,并谈总结最感兴趣的收获,这个过程既假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也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拎一拎、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几千克物体的轻重。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走进动物世界。
同学们,咱们昨天通过了解可爱的蜂鸟,认识了“克”这个质量单位,今天,老师要为大家带来几位大家熟悉的小伙伴,看看在它们身上你们又能有哪些收获?(出示各种小狗的图片及体重,最后图片定格在课本情景图上。)。
2.发现“千克”
在刚才的信息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到一些小狗的重量,会提到发现了“千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千克”。
关于“千克”,你知道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千克可能也是质量单位,比克大,1千克有多重?……)。
3.了解“千克”
正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千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可1千克有多重?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猜一猜--千克与克的关系。
请同学们借助原来的知识猜一猜,1千克可能等于多少克?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会说1千克=1000克,因为原来学过1千米=1000米)大家可真棒!借助原来所学的知识,直接猜出了答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1千克=1000克(边说边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猜想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以后的学习我们会经常用到。
2.小组活动--感受1千克。
(1)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3)猜一猜,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利用盘秤验证你的想法。
(4)将你的发现填到学习纸上!
学习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
多少数量是1千克。
小组活动时,师巡视、指导,寻找优秀素材。(素材多种方面,有一个物品,也有多个物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发现1千克。
说一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可能会有这样的填法:)。
学习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洗衣粉食盐或白糖上好佳糖数学书……。
多少数量是1千克1袋2袋10袋大约6本……。
2.评价质疑--体会质量不变。
(2)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学生会说:一样重,质量相同。)。
(3)数学活动:猜一猜: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将物品装在袋子里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想一想--深化千克理解。
(1)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如比1袋洗衣粉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反之用克作单位。)。
(2)做一做,课本6页第二题。
(3)说一说,关于千克,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课内小结:
正如大家提到的那样,在神奇的动物世界中,我们了解到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板书:1公斤),可以用“kg”表示。并且借助我们原来的知识,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走进训练场去接受新的挑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课本第6页第1题。
找生说说物品的重量。
2.提高练习。
《同步学习与探究》中“千克的认识》练习题。
注意:单位换算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填写原因及方法。
3.开放练习。
了解生活中的秤,看看他们分别秤什么样的物品,怎样称重?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千克(公斤)kg。
1千克=1000克。
使用说明:
(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通过执教这节课,我个人感觉的亮点之处是:
1.借助知识迁移,理解学习新知。
千克与克的关系,借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豪感。
2.建立数学观念,强化千克理解。
“千克”的教学,我一改原来称重的方法,而是利用手中物品的质量,让学生直接建立1千克的观念,并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千克的理解。并将1千克作为敲门砖,估一估其他物品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千克的理解。
(二)使用建议。
“千克的认识”是质量单位承上启下的一课,只有让学生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克和吨”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下大力气帮学生感受“1千克”。
(三)需破解的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是理解“千克”,还可以利用情景图的袋鼠问题,将千克与克对比,来凸显千克的特点。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体验认识质量单位---吨,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吨有多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会吨与千克之间单位的换算,并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掌握猜想、验证、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
4、通过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1吨实际质量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吃的水果,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制造悬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拿出一个苹果,猜一猜这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有多少呢?一箱苹果呢?接着,出示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的图片,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一车苹果质量又是多少呢?学生大胆猜想并自由回答。
2.出示一些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同学们估计一个苹果,一箱苹果的重量时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克和千克,这说明当我们需要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克、千克作单位,但当计量大宗物品或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克和千克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了,这时,就要引入一个更大的表示物体质量(重量)的单位-吨,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初步体验1吨有多重。
讲台上有1袋大米,让学生在袋子上找出这袋大米的质量(10千克)。然后让3个学生到黑板前提一提这袋大米说说感受。
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依次呈现1袋大米、5袋大米、10袋大米、100袋大米,学生在老师呈现同时回答:10千克、50千克、100千克、1000千克。
教师边板书边告诉学生这时的1000千克大米在我们数学王国中就是1吨。1吨就是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通过屏幕观察1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1吨大米摆在眼前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
2.利用自身体重,想象1吨的重量。
学生大胆猜想:10个,20个、25个……。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验证猜想。
哪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结论告诉同学们。
小组汇报:1名同学25千克,10名同学就是250千克,20名同学就是500千克,40名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全班同学共同验证小组结果是否正确。并给汇报的小组给予肯定的评价。
3.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让学生感受吨。
背一背、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感受一吨就是40名这样同学的体重;
40名学生一起跳一跳,体验一下,一吨重的物体从天而降,会是怎样的感觉?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自由发言)。
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20t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展示)。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20t”指这座桥的限制总质量为20吨。
2.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我们身边同学的体重和身边生活的知识我们认识了吨,“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的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它用字母t表示,相信同学们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在生边找到更多吨的知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你能用质量单位“吨”说一句话吗?
学生可能说到:我家一个月用水大约5吨,荆河桥的限制总质量是20吨,我家的小汽车大约有2吨重。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课件展示)。
3.小明在学完了吨的认识这一课后啊,回到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读一读,找出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
4.同学们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认真学习,仔细观察就能获得新知,这节课你从生活中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
5.利用所学的质量单位,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吨”。教学中通过图片介绍,生活经验感知,亲身体验,数学计算和推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认识“吨”。
(2)直接感受“吨”。“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我让学生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等活动直观感受吨,借助想象与推理,让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
2.使用建议:本教案是从学生身边生活入手,通过观察、计算、体验等活动获取新知,教学随意性大,为更能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选着不同的素材。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八
一、学习目标。
1、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4.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会准确地测量并能正确地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卷尺、直尺、绳子、一些图形的卡片等。
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为学校设计了美丽的花坛,并且想帮他们围上护栏,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小小采购员,为其中的两个花坛安装护栏(板书:小小采购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学生从图中找出信息。
2.要当小小采购员,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护栏周长多少米,需要多少钱)。
3.解决长方形周长。
(1)出示8米。
4米。
(指名到板前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教师用红色粉笔沿长方形的周长画一周。
(2)独立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完成后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在汇报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课件动画演示。
学生可能这样计算:8+4+8+4=24(米)。
长方形一周的长等于长加宽加长加宽,所以8+4+8+4=24(米)。
启发学生讨论:还可以怎么计算?
2×4+2×8=24(米)。
启发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想?
2×(8+4)=24(米)。
启发学生讨论、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不死记算法。
(3)引导学生比较算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4.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8元/米的甲种护栏,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在今天当小小采购员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需要多少厘米花边?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订正。(两生板演)。
四、课堂检测。
(一)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米,宽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出示本班同学的一张长方形的美术作品:
长4分米,宽2分米,给它裱上漂亮的边框,至少应该买多少边框材料呢?
请同学上台反馈,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周长的简便计算。
五、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
自主练习1、2题。
七、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花坛周长多少米?
8+4+8+4=24(米)。
2×4+2×8=24(米)。
2×(8+4)=24(米)。
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多少钱?
24×8=192(元)。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一些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突破方法:在“围一围”“议一议”“量一量”“试一试”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突破方法:在具体活动中,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法:
迁移类推、动手实践和观察法。
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帕、树叶、线、直尺。
学习准备:
树叶、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师讲述《新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第一次赛跑,小兔子由于过于骄傲和轻视对手意外的失败了,这一次它决定要认真的和小乌龟重赛一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播放《新龟兔赛跑》的动画。(小兔子沿着跑道的外圈跑,而小乌龟却沿着跑道的内圈跑,小乌龟再次胜出。)。
教师:小乌龟为什么能再次取得胜利?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有的同学说小乌龟跑得路比小兔子短一些,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感受周长:。
请学生小组合作在老师发给的跑道图上用红笔描出小乌龟的路线,再用蓝笔描出小兔子的路线。
教师介绍:小乌龟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内圈的周长。
小兔子跑步的路线是图中跑道外圈的周长。
(教师顺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围一围。
(1)(出示手帕)师:看看老师手里是什么?
生:手帕。
师:对,老师觉得这个手帕不够漂亮,想让手帕变漂亮些,于是要给它镶上花边,你知道该镶在什么地方吗?哪位同学能上来告诉老师,帮帮老师的忙。指名上台指出:花边应镶在手帕边沿。
学生上台演示。
师:同学在镶花边的时候,刚好围了手帕的一圈,一圈呢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周。老师现在把同学镶的花边用线画出来。从这一点开始围手帕刚好一周回到原来这个点上,这条线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教师课件出示:围手帕一周的长度就是手帕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书上例1,动笔画出桌布的周长。画好之后,同桌互相检查。
(2)(出示树叶)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树叶)谁来指出它的周长?
学生上台演示。
师: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生:我是从树叶这点开始沿着它的边围一周。(教师出示课件围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生齐读一遍。)。
2、启发联想。
生1:围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的周长。
生2:围水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水桶面的周长。
生3:围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
3、摸一摸。
师:我们用手指了周长,那同学们我们能摸一摸周长吗?
生:能。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课本封面和课桌面的周长,那你们能试着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吗?(教师板书:摸)。
师:课本封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手帕是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各不相同。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它们,可以概括为?(图形)。
那也就是说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形哪些是它的周长?
师:为什么第一个和第三个不是它的周长?
生1:第一个图形围多了。
生2:第三个图形没有围满一周,也就是围少了。
师:围图形周长时,一定要注意是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4、量一量。
同桌交流合作。
指名汇报:
生:我量出的树叶周长是26厘米,我们先用线围树叶一周,再用直尺量线的长度。
请同学们看到书上例2。
追问:刚刚我们量了树叶的周长,那你能想办法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演示交流。
(3)代表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先量了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它的周长。
生2:我们是用线直接沿着长方形的边围了一周,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它的周长。
5、试一试。
动手比较图形一和图形二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8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内容?
生:周长。
师:什么是周长?
生: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在围图形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只围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十
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内容主要包括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了解图形的运动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感受和欣赏图形的美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运用平移、对称、旋转设计有趣的图案,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结和具体情境,复习图形的运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指定的要求画轴对称图形或将简单图形按要求平移旋转。
2、整理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3、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在新授时已有较好的掌握。本节复习,重点是运用。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知识的应用。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图形运动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课型。
复习课课时: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其实这个游戏中还用到了许多数学中的知识,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个游戏来复习图形的运动。(板书:图形的运动)这是俄罗斯方块中的一个,认真观察给出的图形,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2、图a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刚才我们解决了关于轴对称图形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相信同学们已经将记忆中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调动起来了,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二、自主学习,回顾整理。
(一)轴对称图形。
1、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指名回答)2、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呢?请伸出手画一画。
3、下列图案中,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出示课本97页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并说一说判断理由。
4、描述轴对称图形时要注意什么?(描述轴对称图形时一定要说清楚以哪条直线为对称轴。)。
(二)平移。
1、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2?
指名回答,并利用方格纸进行验证。
2、完成课本97页第2题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展示。
3、结合刚才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平移?平移有什么特点?
点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教师小结:平移:平面内将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的图形运动叫平移,它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其大小和形状没变。平移后的位置由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
4、在描述平移运动时要注意什么?描述平移时要说清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
(三)旋转1、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3?
2、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4?
学生独立完成。
4、完成课本第97页第2题第。
(2)小题。
5、说一说什么是旋转?旋转有什么特点?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旋转:平面内将图形绕一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运动叫旋转。定点叫旋转中心。旋转后物体的方向发生改变,形状和大小不变。描述旋转时要说清楚旋转的中心、旋转的方向(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和旋转的角度三个要素;6、小组讨论:平移与旋转和放大与缩小的异同点,并完成表格。平移与旋转放大与缩小不同点相同点。
(二)汇报、交流,集体小结:
1、结合刚才所做的几道题,说一说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旋转时需要注意什么?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把图形进行旋转时,关键是要先找到其中一条或几条较为特殊的线段(与旋转中心相连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再画出图形其他部分旋转后的样子。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时要一定要注意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2、你能否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平移、旋转?平移:比如电梯的上下移动、推拉门的运动。旋转:比如钟摆的运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轴对称:比如蝴蝶的形状、对称的剪纸图案。
三、巩固与应用。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十一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提出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验统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一:课前交流,激起兴趣。
师:同学们,在平时你都有哪些爱好呢?
师: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知道同学们的爱好非常广泛。我呢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把看到的美的事物拍摄下来。今天,也拍摄了一组关于我们校园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校园图片)。
师:图片欣赏完了,想说点什么?
生1:我们的校园真漂亮!
生2:真美丽!
活动二:创设情景,感受周长。
生:想。(课件出示花坛图片)。
师:这么漂亮的花坛,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吗?
生: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师指生说)。
师(指到扇形):那么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形,像不像我们夏天用到的(师手势演示扇的动作)扇子?它就叫做扇形。
师:这么美丽的花坛,要想保护好里面的花草,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1:按时给它浇水。
生2:不进去踩踏。
生3:在花坛一边竖上牌子,写上:爱护花草。
生4:可以给花坛安上护栏。……。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看来大家不但爱动脑、爱思考,而且还非常有爱心。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了安护栏的保护方案,如果你是护栏设计师,护栏要安在什么地方呢?(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护栏是在什么地方安装的。
生1(圆形花坛):我是围着花坛安一圈。(师板书:一圈)。
师:你能把图片举高,边指边说,慢一点,让下面的同学听清楚吗?
生2(长方形):我把护栏安在花坛的四周。
生:(边指边说)也是围着花坛安一圈。
师:大家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1: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的。
生2:围了花坛一周。
师:回答得非常好,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了花坛一周。
活动三:深化感知,加深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知道护栏安在什么地方了,那需要多长的护栏呢?动脑筋想一想,要想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我们只要知道花坛的什么就可以了?(留思考时间)。
生:只要知道花坛一圈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很聪明,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这就是这节课我和大家一块来学习的问题。(板书:认识周长)。
师:有关周长,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周长?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
生2:周长到底有多长?
师:同学们想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解决。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什么是周长,怎么样知道它的长度这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和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圆形花坛的周长(贴圆形花坛)生:(边指边说)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说得真好,对,这个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哪位同学能像刚才这位同学这样到前面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几个图形的周长?(贴正方形、长方形、扇形)。
生(边指边说):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扇形的周长是它一周的长度。
活动四: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生:测量。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下面咱们就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图形我们可以用什么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它的周长。
(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前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什么图形的周长。
生1:我们觉得测量圆形可以用绳子。
师:这个同学想到了用绳子测量圆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根绳子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生(演示测量的方法):做好标记,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1:我觉得可以用米尺。
生2:还可以用直尺,让它围着圆形转圈。
生3:还可以用纸条,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多测量圆形周长的方法,其实,同学们在无意识中用到了一种数学思想。有知道的吗?(学生摇头)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经常会用到。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先用直尺测量出它们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就可以了。生2:长方形只测量两条边就可以了,因为它们两条边相等。
生3:正方形只测一条边就可以,他们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的测量方法越来越简单。扇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呢?生1:可以用绳子。
生2:用软尺。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测量方法,那么像圆形、扇形这样的图形,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用围一围的测量方法来求它的周长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活动五: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学生独立计算)。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花坛护栏的长度,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正方形花坛护栏是8米,4个2相加是8。
生2:我是2乘4等于8米,因为4条边相等。
生3:长方形花坛护栏是12米,2+2+4+4=12米。
生4:2+4=6米,6乘2等于12米。
生5:扇形花坛护栏长为18米,5+5+8=18米。
生6:我是先算2乘5等于10,再加上8等于18米。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花坛护栏的长度,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是算出了花坛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花坛的周长。
活动六:课堂总结,渗透方法。
师:你能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数学书封面、黑板面、桌面)。
师:孩子们,想一想,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
师:你认为自己表现的怎么样?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周长的认识。
这节课你们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周长,还探索出了许多测量周长的方法,老师很佩服你们,希望你们能将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的挖掘出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互相测量你们腰的一周,也就是腰围、头围、胸围等。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课后反思:
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试讲、研磨,我觉得自己有了进步,在“图形的周长”这节课上,通过让学生经历“看、指、描、说、摸、找、量、算”等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充分的交流中感悟、体验,获取了“周长”这一概念。课后,我在反思中觉得,这堂课真实地展示了我对磨课的一些粗浅认识。
体验,在体验中感知。本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预设的计划和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学校花坛的规划图;描一描——各种形状规划图的周长;说一说——结合规划图说一说什么叫周长;指一指——各种形状规划图的周长;摸一摸——摸一摸课本封面、桌子面、文具盒表面的周长;找一找——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辩一辩——辩一辩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量一量——小组合作量实物和图形的周长。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在这节课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了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了周长的含义,还发展了他们的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实践等能力。真正让学生在体验和练习中去感悟“周长”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收获。
这次磨课,我学到了很多,不管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是在讲课的技巧上。这次讲课的经历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成长的体验,通过对教案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对于教材的把握也有了进步,能够更深层次地去挖掘教材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而不是照着教材来上课。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数学课堂上展现自我,收获快乐。“体验”课堂中,我与学生共成长。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材第30—31页例2、例3及相关内容。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有丰富的平移和旋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定位。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入,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直观理解和辨认平移、旋转现象。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运动积累感性体验,发展几何直观;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如圆柱体、圆锥体)、理解度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推倒等)作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物体的运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课件、剪刀等。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28页的主题图“游乐园”。
1、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2、在主题图中找出轴对称图形。
3、还有那些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
(二)分类交流,导入新课。
1、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
2、交流分类结果,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图形的平移现象。
1、操作交流,认识平移现象。
(1)课件出示第一类:
(2)手势比划: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3)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小结:物体沿着直的路线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就近似地看作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2、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3、实践体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出示例2。
(2)想一想:依据平移的特点判断。
(3)移一移:用小房子学具进行验证。
1、课件出示第二类:
2、讨论交流:为什么把这三个物体分为一类?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有什么共同特点?
3、概括描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旋转现象。(板书:旋转)。
4、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操作观察: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教材第31页的“做一做”)。
(三)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1、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7题)。
2、学生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直观判断,集体交流。
3、归纳小结,明确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与区别。
三、实践体验,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0页“做一做”
利用学具平移,画一排小汽车。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8题。
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6题)。
辨别多个图形通过平移,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
(三)提高练习(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10题)。
拼图游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张卡片上的图案,利用平移和旋转将零散的图形有序相接,构建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三)课外拓展:用平移和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十三
“图形的旋转”是继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呈现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垫,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从“欣赏图案”入手,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然后将图案进行分解,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教材编排注重以下两点:
1、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在教学时,我把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试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特点: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
知识基础:
1、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旋转与角”中已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旋转要围绕一个点旋转,体会了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
生活经验:通过“转纸风车”、“看风扇转动”、“螺旋桨转动”等已初步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在表述基本图形的旋转过程时,不会表述,容易出错,表述不完整。
学习兴趣: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学生对操作活动很感兴趣。
1、通过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表述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3、运用观察、操作、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会表述图形旋转的过程。
2、确定旋转时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并明确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这将为学生设计美丽图案及后续学习图形的变换做好铺垫。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依据: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实际练习时,一定会出现学习困难,所以我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作为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课件,风车,方格纸,小三角形等。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风车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你玩过风车吗?风车的风叶是怎样运动的?
(板书:旋转)。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1、认识“旋转的中心点”
师:认真观察,风叶又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围绕一个点来旋转的。
应对: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旋转,都要围绕一个点来旋转,这个点叫“中心点”。
(板书:中心点)。
2、认识“旋转的两种方向”
(1)课件出示风车和摩天飞轮。
师:观察它们的旋转有什么不同?
预设:方向不同。
应对:风车朝右方旋转,摩天飞轮朝左方旋转。这两种方向在数学上有它的专用名称。
(板书:方向)。
(2)课件出示钟表,让学生在钟面上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和钟表上指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与它相反的方向叫“逆时针方向”。
(教师板书两种方向,并与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两种方向。)。
3、结合钟表指针的旋转,认识“旋转的角度”
(1)让学生观察指针由12旋转到3。
师:指针旋转了多少度?
预设:90度。
应对:你怎样判断指针旋转了90度呢?
预设:指针刚开始指向12,然后又指向3,刚好形成直角。
应对:看指针旋转前后形成的夹角来判断旋转的角度。
(板书:角度)。
(2)让学生完整地叙述指针的旋转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指针的旋转过程?
【要求学生说出中心点、方向、角度】。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风车、摩天飞轮以及钟表上指针的旋转,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和角度。
(二)欣赏图案。
1、欣赏图案。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并动态演示数学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想不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美丽图案的设计过程。
2、观察主题图。
师:观察这个图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师:图案中有没有相同的部分?
师:有相同的几部分?
师:其实这个图案可以进行分解,分为四部分,观察每一部分的小图形,形状变了吗?
师:大小变了吗?
师:什么变了?
师:同样,这两个图案也可以分解为四部分,每一个小图形的形状、大小一样,只是位置变了。(揭示图形旋转的本质和特征)。
【课件出示美丽图案分解过程】。
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份图形就叫做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图案,并对图案进行分解,使学生初步理解旋转的特征“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1、观察图形旋转过程。
师:怎样才能使图形a到图形b的位置上,再到图形c、d的位置上呢?
预设:旋转。
师:观察每次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要绕着中心点旋转。
应对:谁来指一下中心点?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2、独立尝试旋转图形。
师:你能用手中的学具试着旋转到图形b、c、d的位置上吗?
(教师巡视,看学生如何操作。)。
2、集体交流,
(1)课件演示图形a的旋转过程,让学生看一看。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旋转的角度:课件演示或手势演示。)。
(3)让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点方向旋转得到图形b。】。
(4)与同桌说一说图形a的旋转过程。
(5)鼓励学生说一说:图形b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图形c又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d呢?
(教师指导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求叙述旋转的三要素。)。
(6)师小结:由一个基本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最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基本图形试着旋转,经过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理解图形旋转的过程,并学会用规范的语言叙述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三要素的认识。
4、拓展视野:让学生观察另一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并请学生说一说旋转的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图案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设计的,请看大屏幕,这也是一个由基本图形-菱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的美丽图案,注意观察它的旋转过程。
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旋转过程。
师:其实,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不同角度的旋转,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另一个图形旋转过程展示,让学生加深对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教师小结:一个基本图形经过旋转得到了美丽的图案,在旋转时,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点,围绕中心点旋转,并且要确定好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收获,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可以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好中心点、旋转方向和角度,希望大家能自己选一个基本图形去旋转制作美丽的图案,相信你会成为设计师的,加油!
中心点。
顺时针方向。
基本图形旋转方向。
逆时针方向。
角度。
实在是技术不行,“基本图形”与“旋转”之间有个箭头,“旋转”后面有个大括号,“方向”后面有个大括号,两种方向后还有箭头表示,可是打不上去,抱歉了!
高老师的第四稿设计中,在探究主题图的设计过程时,让学生先观察课件中的旋转过程,讨论是怎样旋转的,然后再独立尝试旋转,我觉得是否应让学生先独立尝试旋转,并说说旋转时要注意什么,再看课件的旋转过程,加深印象。
以下引用高老师的板书:
中心点。
顺时针方向。
基本图形旋转方向。
逆时针方向。
角度。
在听了高老师课后,我觉得,高老师在每一次的设计和实际授课相碰撞有摩擦时,都能“痛定思痛”积极进行调整和改进,点滴都在向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需求在靠拢,非常的努力,更体现出她对教学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深刻领悟。
这里有几个小建议:
(1)、能否将旋转的三要素在板书时,用彩色粉笔突出出来;
(3)、老师在步步跟进每一个要素教学时时,能否让同桌之间就每一步的操作选择性的点几组边演示边叙述,是否更能对学生的叙述与实际认知的效果进行一个检验和评比,这样也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请高老师参考。
看过高老师的第四稿设计,比第三稿设计在活动处理过程中更细化了,更丰富了,给予学生的探究活动形式多、时间多,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高老师的初稿到第四稿,感觉每一次改动都是你进步的表现,希望你能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认为四稿有以下亮点: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风车、摩天飞轮、钟表上的指针、美丽的图案等感悟旋转的特征及旋转的三要素,既获得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数学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梯度。从实物图形到抽象的数学图形,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在练习中,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三)探究图案的设计过程。
(3)让学生填写图形a的旋转过程。
【课件出示:图形a绕点方向旋转得到图形b。】。
(4)与同桌说一说图形a的旋转过程。
相比第三稿设计,四稿中的这一环节设计较好,让学生试着填一填图形a的旋转过程,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为学生叙述旋转过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学生出错的就会很少。
看过高老师的第四稿,感觉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着力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本节课运用学生熟悉的风车、摩天飞轮、钟表、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积极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主动参与。
本节课按照“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亲自体验旋转的三要素—辨析旋转的三要素”的思路展开教学,运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3、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欣赏数学美的平台。
教学中,教师抓住美丽图案的特点,精心设计“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转一转、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四稿设计上传以后,老师们讨论的焦点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在叙述图形旋转过程时,出现叙述不完整的现象呢?”我也在深思,感觉老师们分析的原因正是课堂中存在问题的根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明确旋转三要素的重要性。在朋友们的指点后,我认为除了在主题图的旋转过程中去感受以外,还可以结合练习题,第一道题“找一找”讨论中心点的问题,第三道题“填一填”讨论旋转角度的问题,第四道题“转一转”讨论旋转方向的问题,在练习之后的讨论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旋转三要素缺一不可。我想,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困难相对更少一些,让学生更深刻、更彻底地理解图形的旋转。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十四
轴对称:对称轴。
教学反思:
1、数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它与生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为后面引出平移、旋转、轴对称作铺垫。
2、在本课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间。在新授环节,至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栩栩如生。让学生充分透彻、理解图形的变换过程,不仅会在实践中应用,而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每一次活动结束,都能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小节、概括。
不足之处: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图形变换的三种基本形式的综合应用,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展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变换方法,但也因为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这些方法,造成了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十五
《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本节内容是图形变换的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承接“轴对称”和“平移”,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似)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含义,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说理能力;了解观察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播放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引出课题“生活中的旋转”。
(1)时钟上的秒针在不停的转动;(并介绍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2)大风车的转动;
(3)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
(4)汽车上的括水器;
(5)由平面图形转动而产生的奇妙图案
(设计意图:数学来自于生活,播放动画生动形象)
第二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并解读: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逐步引出“旋转的概念”及“旋转的性质”
旋转的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着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称为旋转方向,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旋转的性质:
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_______和_______;
4、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
(设计意图:播放动画探讨知识点,直观形象,探讨性质设计填空题,有引导启发的作用,教学效果特别好)
第四环节: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收获:
我来说我这节课的收获吧!
我还有疑惑,说出来大家帮帮我,我可不想掉队哟!
第五环节:目标检测:
分层设计(基础题、提高题,中考题),由易到难,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第六环节:学以致用,设计图案。
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升了学习的层次——设计。
本设计力图: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
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具体设计中突出了以下构想: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首先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
(4)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102页“练习与实践”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5)圆可以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所以s圆=___________。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102页第9题。
学生先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分别怎么画。要注意哪些地方。
2、教科书第102页第10题。
组织学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直径是6。面积是28.26。画4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3,面积也是28.26。画9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1,面积也是28.26。
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各个圆的面积。并组织他们发现: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3、(1)教科书第102页第11题。
根据条件进行列举,要提醒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含义是相对的,宽的米数大于长的米数的也要进行考虑。
(2)用18根1米的小棍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画表用列举法)。
三、补充。
(一)选择。
1.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宽是圆的( ),长方形的长是圆的( )。
2.心决定圆的( ),半径决定圆的( )。
3.一个时钟的时针长10厘米,一昼夜这时针走了( )厘米。
4.一圆形水池,直径为30米,沿着池边每隔5米栽一棵树,最多能栽 棵。
5.把一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拉成一长方形,面积( ),周长( )。把一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拼成一长方形,面积( ),周长( )。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周长扩大( ),面积扩大( )。
(二)判断。
1.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 )。
3.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 )。
4.如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它们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最大。( ) 。
(三)解决问题。
2.从一张长3厘米、宽2.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3.在一个半径5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2米的走道,走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用一长2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宽都是整厘米数)计算它的面积。
5.小方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有2千米。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70厘米,小方骑这辆自行车,如果轮胎每分种转100周,他从家到学校约需几分种?(得数保留整数)。
课前思考: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第9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使它们面积相等。画出的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梯形上底与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第10题先让学生在两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圆,要求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在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以及它们各占所在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数。由于上述两种画法得到的1个圆与4个圆的面积是相等的,它们与每个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也是一样的,因而很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现象是否普遍存在?由此,教材让学生继续在这样的正方形里画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验证此前的猜想。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又蕴含了数学的奇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第11题让学生借助操作,解决“靠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怎样面积最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课前思考:
本课时内容是有关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运用,教材提供了三道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沈老师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有一定量和质的复习题,对于班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会有很大帮助。但估计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还“吃不饱”,我们还需要提供一些拓展题。
补充以下题目,供大家选用:
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分别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最长边上的高是( )厘米。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是5厘米,至少用这样的正方形纸( )张,才能拼成一个大一些的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周长是( ),面积是( )。
3.将一个圆沿半径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宽的( )倍。
4.一个直角梯形上、下底之和是15厘米,两条腰分别长4厘米、5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
5.半圆形纸片的周长是10.28分米,它的半径是( )。
6.一堆钢管,横截面近似于梯形,最上层4根,最下层8根,每相邻两层相差一根,这堆钢管共有( )根。
8.有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2:1,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1分米,1分米,1.42分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课后反思:
第11题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第一,由于是靠墙围长方形菜地,所以木条只需要围长方形的三条边;第二,为了发现“怎样围面积最大”,要列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另外也复习了五年级学的用列表法来解决问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思考怎样围面积最大以及怎样围周长最大。总得来说,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通过学生列表,很容易判断。由此也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长和宽越是接近,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长和宽相差得越大,周长越长。
从学生做的练习来看,还是有不少问题存在的,有关求圆环的面积(外圆-内圆),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外圆的半径还是会找错,如补充的题目:“在一个半径5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2米的走道,走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些学生认为外圆的半径是6,究其原因是他先求了外圆的直径,而外圆的直径也求错了,直接用10+2=12,而应该是10+4=14,对于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不要先求直径,直接用5+2求出半径,这样错误率会降低。
课后反思:
教材上的练习我是这样处理的,第9题先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画出一个指定长、宽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分别画出与这个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启发学生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比较画出的图形的周长时,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推理获得相应的结论,不要求学生算出每个图形有周长。第10题,指导学生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相应的更有趣的现象,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行适当的类推。使学生认识到: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3.14×32;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4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4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52×4;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9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9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2×9。而上述几道题算式的计算结果是不变的。依此类推,像题中那样,如果在这个正方形里画16个、25个、36个……圆,每次画出的圆的面积之和都是不变的。第11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及时记录每次操作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作出判断,并把发现的规律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提醒学生注意:由于是靠墙围长方形菜地,所以木条只需要围长方形的三条边;为了发现“怎样围长方形的三条边”、和发现“怎样围面积最大”,要列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因而操作过程要有条理性,以免遗漏和重复。
课后反思:
虽然本课中补充的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从学生练习情况看,以前如果这个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的话,那么现在在复习中这些问题依然存在,说明我们的复习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课堂上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还真的是很难很难,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得低一些,那么有些优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挑战性;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得高一些,那么学习困难生又会失去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处在两难中,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应该成为我们复习课探讨的主题之一。就本课复习内容来讲,有关圆的一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半圆的周长、圆环面积的计算等,在复习后面的内容时还要经常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练习,期待学生通过最后这一阶段的复习能有所提高。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十七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本节课,正是让学生经历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段要求也不同。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的图形,并用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篇十八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本节内容是图形变换的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承接“轴对称”和“平移”,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似)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二、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含义,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说理能力;了解观察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播放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引出课题“生活中的旋转”。
(1)时钟上的秒针在不停的转动;(并介绍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2)大风车的转动;
(3)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
(4)汽车上的括水器;
(5)由平面图形转动而产生的奇妙图案。
(设计意图:数学来自于生活,播放动画生动形象)。
第二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并解读: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逐步引出“旋转的概念”及“旋转的性质”
旋转的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着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称为旋转方向,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旋转的性质:
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_______和_______;
4、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
(设计意图:播放动画探讨知识点,直观形象,探讨性质设计填空题,有引导启发的作用,教学效果特别好)。
第四环节: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收获:
我来说我这节课的收获吧!
我还有疑惑,说出来大家帮帮我,我可不想掉队哟!
第五环节:目标检测:
分层设计(基础题、提高题,中考题),由易到难,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第六环节:学以致用,设计图案。
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升了学习的层次——设计。
本设计力图: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
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具体设计中突出了以下构想: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首先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
(4)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5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