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18:27:05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秀18篇)
时间:2023-12-12 18:27:05     小编:影墨

制定一个有效的方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达成目标。需要通过调研和分析,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方案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执行过程,以下是一些执行方案的实用建议。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一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复合,强化能力”的原则,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

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特征,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

(一)原则

按照“专业复合,强化能力”的总体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夯实经济管理或工程基础理论,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规格

1.系统坚实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3.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工程教改班以强化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等知识,加强创业创新训练为主的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经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式

1.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学院,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方案制定与实施。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经管教改班和工程教改班,分别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面向三年级学生招生。

3. 教改班培养方案共设50学分,其中25学分为课堂教学,25学分实践实训环节,课堂教学除本校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外,鼓励聘任外校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授课。教改班具体培养方案另行制定。

4.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不转专业,但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双学位。经管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程管理或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工程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实施导师制, 导师由学院聘任。学生入学后,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学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训练、实践实训等指导。导师工作量纳入教学基本工作量考核,报酬由创新人才学校核发。

6.“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学生实行“创新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每学期均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7.“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学生在国际和地区交流方面享受更加优越的政策。学校资助“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8.“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在奖学金评定和其他各类评优等活动中,单独划定名额进行评选,并设立多种单项奖学金。

9.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专项预算经费,专门用于教改班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四、招生方式

-2-

1.“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兼顾学科门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管教改班招收文法经管医类专业学生,以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主,工程教改班面向工科类各专业招生。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依据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要求列专业前30%,并采用面试选拔的方式。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每年的招生计划、类别和方式由学校根据当年情况确定。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五、管理方式

1. 由教务处和学院负责学校政策制定和部门间协调工作。创新学院院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教务处负责人及主要学院教学副院长组成,下设教改班项目实施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工作。

2.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教务处、学院和相关学院共同负责。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培养方案由教务处组织,学院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选拔工作由创新人才培养学院负责。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由学院正常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

六、其他

本实施方案自2015级学生开始实行,由教务处协调各学院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落实,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3-

1. 活动背景:2011年高校生毕业离校在即。活动旨在进一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在实践中积累创业就业经验,提高青年创业就业能力,通过“双选会”新命名一批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并发现和培养一批青年创业人才。

2. 双选会时间

拟定于2011年8月中旬

3. 双选会地点

人才市场

4. 主办单位

xxx

5. 工作内容

征集见习基地参加活动

征集见习基地参加活动

组织部分创业项目参加创业见习供需洽谈会

联系有关高校,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供需洽谈会。

宣传发布供需见面会信息。

6. 经费预算

信息发布:8000元

招聘人员午餐:2000元

合计:10000元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并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深入研究探索创业者胜任的素质模型,对有创业意愿和兴趣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具备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理论以及相关工商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中国工商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工商管理的政策法规,掌握创办及经营企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应对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开拓新兴岗位、创造社会价值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二、培养要求

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方面:

1.了解基础的科学文化、市场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和法律等涉及创业的通识知识;

3.掌握实用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素质方面:

1.具备南信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

3、具有较高的预见力、构想力、创造力、组织力、洞察力和表达力;

5.具备将基础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具备有利于提升团队合作的技巧与创新素质。

能力方面:

3.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实践、案例编写、创业计划、模拟经营等方面。

三、主干学科

创业学、管理学、创业经理学

四、专业知识体系构架

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由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训练等方面的知识组成。

五、课程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四个课程平台构成,见下表: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二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必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透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能够构建出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近,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二十大问题”之一,教育部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文理分科的思想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论”,认为在文科和理科之间,集中精力专注其一,能提高全社会的效率。我国建国后实行文理分科的直接原因,是全方位仿效了前苏联的高考制度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战后重建又急需超多专业人才。于是,便采取并强化了“分科教育”的办法,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这种“分科教育”,配以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分配制度,周而复始地生产着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大学生。

建国后,一切从零开始的新中国同样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很自然地拷贝了苏式的“文理分家”之路。客观地讲,文理分科在历史上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21世纪仍然完全是合理的。大学四年,文科生对科学所知甚少,理科生也可能“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种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而事实是,在校园学的再多,也不可能穷尽社会需求,没有一个稳定的、基本的、综合的素质,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必然茫然失措。

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的知识和潜力要素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从只强调“专才”教育,到“专才”、“通才”、“复合型人才”和“交叉型人才”并举。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实现4个转变:即,由单纯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加强基本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实践潜力培养转变,由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教育、因材施教转变,由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的综合性转变。

1、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是指按照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透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提高。换言之,素质教育是使知识和潜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教育,简单地把素质等同于“琴棋书画”等才艺,是完全错误的。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改变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机器,大学教育的目的应以“君子不器”为准则。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专业知识外,还就应培养学生有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他才会主动去了解和适应社会,具有对是非的决定潜力,对有价值的东西懂得欣赏,他才不至于只理解现成的结论和表面的东西,不至于人云亦云,在大是大非面前丢失自己。

爱因斯坦曾言:“校园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校园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事实上,除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对应聘者专业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较为严格外,不少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已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看校园、二看学历、三看专业”的招聘模式,更加务实。他们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的甚至在招聘启示上打出了“专业不限”的字样。

据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的调查指出:参加招聘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实际潜力和工作经验不足外,在综合潜力和个人素质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具体表此刻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素养,欠缺团队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忽视职业职责和人际关系等;有的用人单位还认为一些学生忠诚度和稳定性差,就业期望过高,频繁跳槽,品德素养方面有欠缺等,这些都表现为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学生时代足够多的工程训练、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固然重要,但只挑有用的知识学,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带来收益,而由此带来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和思维方法的局限性,必将对青年人长远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后劲还是有赖于理解比较全面的教育,个性是人文的关怀和修养、人格的健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2、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思想。

个性就是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同一个类型、同一个规格,就意味着扼杀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对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忙,尽可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但不要求其各方面平行发展,以发挥其特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树立注重实践、注重创新教育的思想。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方法,很少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科技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教学改革问题时说:“此刻,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我一向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快节奏的变化,科技更是异乎寻常地高速发展,新知识在不断地超多涌现,并有部分的知识相应的被淘汰,以致许多新成就来不及写在书本之中,一些过时资料来不及从书本中剔除。应对这种状况,务必以变应变。要下决心、花大气力将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实践(实践环节)、研究问题(论文),减少传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多一点在实践中提高的欲望,多一点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少一点书呆子气。

4、树立教育国际化的思想。

21世纪国际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是一次人类资源的再开发,各国都将面临因此而产生的实力和地位的重新划分。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是能够主动适应、用心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人才。我们要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交往、竞争与合作潜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年度校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实践潜力培养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建设,优化实践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立足于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潜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导向,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载体,组织实施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因材施教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同经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们务必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真正树立市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思想,树立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想,树立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实现校园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即:培养创新创业实践潜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职责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学习知识和学以致用的潜力、较强的表达沟通潜力、团队协作潜力和组织协调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思想文化的拥护者和捍卫者;培养利用先进知识和技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的践行者和开拓者。

总结精选(4):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思考、倡导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了。20多年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院校,一向在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必须的探索与实践,但成效并不明显,其中的关键既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更在于没有构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展开研讨。

一、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

就应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适应社会现实、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必然反应。它的核心在于,以提高教学和教育的质量来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但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料和方法从总体上看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构成和变化的需要的。具体表此刻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安排中,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重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论证,个性是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性、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实效性,专业模块不够清晰。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因教师而设课的问题。其七,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甚明确甚至“全无”,由此带来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对自己究竟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和要朝什么方向发展既没有概念更没有理念,也就根本谈不上要创新什么以及要培养什么创新潜力。

二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素的认识有所偏差。

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虽有不一致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即都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务必具有的创新动力、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创新习惯等素质。在我国,通常把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潜力结构和健全的创新人格,能以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或新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实,创新型人才是既能够分为理论创新型人才、实践创新型人才和生活创新型人才,也能够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组合创新型人才和模仿创新型人才的,总之是生活处处都需要创新。新形势下的创新型人才不仅仅就应充满创新思想,而且还要具备创新型人格。

概括起来,创新型人才起码就应具备以下六方面素质:一是要有一种不懈奋斗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其中必须要有理想、事业和为之的追求和奋斗;二是会动脑筋,会独立思考,要有别具一格的、别人没有的创新思维,要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的东西;三是要有勇气,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要接触别人不敢接触的东西;四是要通才识,要广泛涉猎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技术并且要善于联系联想和乐此不疲,尤其是要具有必须动手的潜力;五是要有豁达心态,不仅仅在学识上要兼容并包,而且在人格上要相互尊重;六是要综合全面,要有文化底蕴,主要是要有必须的文学艺术修养,个性是对艺术,不必须要会操作,但必须要会欣赏。

客观地讲,创新型人才目前虽然从表面看主要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其实却是社会和高校及其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氛围存在问题。个性是成才的环境问题要引起个性注意。所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创新和探索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能否就业和是否有一个好职业,并不取决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一个创新的思维与思路,也取决于是否有专业特长和特色、动手潜力或实际工作潜力、创新潜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着眼点要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内涵上做足文章,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于营造民主、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术权利与多维的学术视野,并强调实践教学与启发式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从中培育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新的思维与思路。

高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务必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它能够由5个方面组成:其一是拓展学科基础,在办学中要坚持加强基础、文理结合、通专结合、脑手结合、拓宽口径,强化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潜力的培养;其二是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和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思维活力,构成教学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其三是把学生课堂内外获取的不同知识、专业和兴趣,及校园对之的提倡和限制、规范和发散、处分和奖励等以同步、同幅、同度合力向前推进,以便对人才培养产生一种混合和综合的效用、效应和效果。其四是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鼓励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用心性,构成以创新教育带动常规教学的长效机制;其五是进一步充实培养方案的资料和内涵,将品德和品行培养、基本知识和见识培养、基本技能培养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把“专业培养计划”提升为“人才培养方案”。

营造一个良好和良性的能促使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和成熟的环境。

总结精选(5):

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

一、注重因材施教。

第一,注重学思结合。

第二,注重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即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潜力的统一。从总的来说,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制度化的过程,但是,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人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也要求既动脑又动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障知识的有效习得。现实中知行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提高教育质量,贯彻知行统一的观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学习知识就应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由于我们的教育过分地看重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成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害了严重的知识脆弱综合症。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忙机制。改善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善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校园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综合以上几点,这些不仅仅是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三

摘要:创新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很多方面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发展。从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而要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先者,就必须在技术革新上领先,所以,企业急需要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职业教育更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但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所以,在职业教育中注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素,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国家战略。

职校学生性格浪漫不羁的居多,不易管教。换个角度看,相较于循规蹈矩的学生,这也可以成为他们发挥奇思妙想的创造能力的优势。陶行知先生说:“彼泥古之人,以仍旧贯为能事。行一事,措一词,必求先例,虽害不问;无例可援,虽善不行。”他还认为:“中外情形有同者,有不同者。同者借镜,他山之石,固可攻玉。不同者而效焉,则适于外者示必适于中。”尊重职校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塑造创新人才,是新的时代要求下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积水成渊,聚沙成丘,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各种方式的“组合拳”出击下,经过时间的酝酿发酵,才可能有所成就。

对于比较轻松的公共、通识类课程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例如:

第一阶段: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教师做理论讲解。

第二阶段:小组交流,推选组长,确定本学期课程研究主题及研究方式,教师对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式做指导。

第三阶段:学生自行收集第二手资料,课程有需要的可以外出实践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及时向教师做进度汇报。(利用周末,教师带领或学生自行调查研究、采访)。

第四阶段:组员分工协作,写作期末报告,并以ppt等形式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对各小组的报告做优、缺点的点评和反馈。

小组形式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发挥群策群力的智慧。自行确定主题,教师起辅助作用,有利于培养兴趣,发挥自身优势。自己组织研究,有利于培养独立意识,锻炼组织能力。期末报告和展示是对学习的巩固和深化。

二、鼓励学生课堂发言,课间与学生多交流。

在谈话中潜移默化,灌输创新意识;在交流中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并鼓励引导。

道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创新萌芽在教师的“语(雨)露”滋润下健康成长。

三、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知与行的关系,做到知行合一。

温总理说过:“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不断探索新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人才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践行“实践出真知、出新知”的理念。研究新问题,探求新方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阔眼界,增加社会经验,了解社会需求;鼓励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树立远大的目标,将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奋发图强。这些都是职校教师的应有之义、分内之职。

总而言之,创新人才从学校培养起,在社会历练而成。教育者要胸怀栽培之意,行辛苦栽培之事,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参考文献:

[1]王阅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文学教育:中,(10)。

[2]刘锟。创新教育学习观的内涵与特征探微。教育探索,(3)。

[3]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华中师范大学,.

[4]陈永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育体制改革。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学校)。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四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复合,强化能力”的原则,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

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特征,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

(一)原则

按照“专业复合,强化能力”的总体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夯实经济管理或工程基础理论,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规格

1.系统坚实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3.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工程教改班以强化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等知识,加强创业创新训练为主的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经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式

1.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学院,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方案制定与实施。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经管教改班和工程教改班,分别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面向三年级学生招生。

3. 教改班培养方案共设50学分,其中25学分为课堂教学,25学分实践实训环节,课堂教学除本校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外,鼓励聘任外校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授课。教改班具体培养方案另行制定。

4.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不转专业,但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双学位。经管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程管理或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工程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实施导师制, 导师由学院聘任。学生入学后,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学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训练、实践实训等指导。导师工作量纳入教学基本工作量考核,报酬由创新人才学校核发。

6.“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学生实行“创新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每学期均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7.“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学生在国际和地区交流方面享受更加优越的政策。学校资助“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8.“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在奖学金评定和其他各类评优等活动中,单独划定名额进行评选,并设立多种单项奖学金。

9.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专项预算经费,专门用于教改班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四、招生方式

-2-

1.“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兼顾学科门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管教改班招收文法经管医类专业学生,以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主,工程教改班面向工科类各专业招生。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依据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要求列专业前30%,并采用面试选拔的方式。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每年的招生计划、类别和方式由学校根据当年情况确定。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五、管理方式

1. 由教务处和学院负责学校政策制定和部门间协调工作。创新学院院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教务处负责人及主要学院教学副院长组成,下设教改班项目实施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工作。

2.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教务处、学院和相关学院共同负责。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培养方案由教务处组织,学院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选拔工作由创新人才培养学院负责。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由学院正常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

六、其他

本实施方案自2015级学生开始实行,由教务处协调各学院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落实,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3-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并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深入研究探索创业者胜任的素质模型,对有创业意愿和兴趣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具备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理论以及相关工商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中国工商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工商管理的政策法规,掌握创办及经营企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应对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开拓新兴岗位、创造社会价值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二、培养要求

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方面:

1.了解基础的科学文化、市场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和法律等涉及创业的通识知识;

3.掌握实用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素质方面:

1.具备南信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

3、具有较高的预见力、构想力、创造力、组织力、洞察力和表达力;

5.具备将基础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具备有利于提升团队合作的技巧与创新素质。

能力方面:

3.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实践、案例编写、创业计划、模拟经营等方面。

三、主干学科

创业学、管理学、创业经理学

四、专业知识体系构架

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由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训练等方面的知识组成。

五、课程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四个课程平台构成,见下表: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1. 活动背景:2011年高校生毕业离校在即。活动旨在进一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在实践中积累创业就业经验,提高青年创业就业能力,通过“双选会”新命名一批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并发现和培养一批青年创业人才。

2. 双选会时间

拟定于2011年8月中旬

3. 双选会地点

人才市场

4. 主办单位

xxx

5. 工作内容

征集见习基地参加活动

征集见习基地参加活动

组织部分创业项目参加创业见习供需洽谈会

联系有关高校,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供需洽谈会。

宣传发布供需见面会信息。

6. 经费预算

信息发布:8000元

招聘人员午餐:2000元

合计:10000元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五

引言:在现代的信息是会里,知识的更新,开拓是极其迅速的,人的社会职业也在不断的变化。人所扮演的角色也出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它所要求的人才,必须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的人才在今天的校园里,然而,我们现行下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不能创新甚至是不敢创新。这就与社会的要求严重的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做出相应的改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与社会接轨的大学教育。近年来我国针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案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虽然这些措施也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然而效果却不慎明显,始终不能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从6各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以求对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招生是大学教育的源头,新生质量的好歹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良好的招生政策才能将学生的特长鉴别出来,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以利于人才的培养。

在现行条件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可是面临高校扩张的严重性,也不可避免的使得招生方案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的质量不能很好的保证。针对这一现象,我想我们的高校应当严把招生这一环节,要严格的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而不能盲目的扩招。同时我们的高校也可以采取以高考为主,多种招生方式相结合的策略。比如可跟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一些合理的自主招生方案。

2 硬件设施

由于中学教育的一些弊端,比如过早的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等。使得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一些是只见树木不见森里的理科生,一些是只见森淋不见数目的文科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不能全面系统的考虑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在课程设臵上做出一些努力。例如在前两年的基础教育中注意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一些必修的人文学科课程,为文史哲类等提供必修的一些数学,物理学等课程。当然要给学生留够必须的课余时间,以使得他们能够学会如何自主安排时间,更好的抽空认识自己等。同时也可仿效一些学校推行的三学期制,即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生活感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在后两年的专业课设臵上,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而不是多少年更古不变的教材,同时也可适当的加深的深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能更好的在实际实践中发挥出来。

4 师资力量

所谓名师出高徒,可见老师的重要性。对于大学,这里的教师教授的是祖国的饿栋梁之才,他们的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祖国的未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当然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下面针对从事教学这一环节的老师提出一些要求。首先,学校应当严格控制教师的质量,在教师的聘请方面,要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严格要求。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提供一些很好的思考方式比如:发散,收敛,反向,系统等。最后,教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度的调研项目等,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考试方式

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外界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环境,我们不去运用也是枉然。知识不是灌输进来的,是我们主动接受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首先,我们应当全面的自我剖析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针对于自己的不足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严格的执行下去以求去全面的提高自己。其次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追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发展策略。最后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书本同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总结:大学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败关系重大。大学教育应当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把握好大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只有使得每一个环节达到相对最优才能使得整体有值得飞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e#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也是创新教育大展宏图的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中华民族能否崛起,决定了国家前进的步伐。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创新机制,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创新人才的概念

虽然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理解是:“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探究

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人才,这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1、经济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创新的概念本身就从经济学中移植而来。一切创新的目标或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切创新行为都必须进入社会经济领域才能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创新的要求。

2、教育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显现

知识经济的浪潮,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将高等院校逐步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位置,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院校除了肩负传播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的传统使命外,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生产基地。高等院校拥有大批高智能人才、现代化设备和最密集的信息机构,在这里引发新思想、创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是成功率最高的选点之一。所以,高等院校应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时代对它提出的新课题。

3、心理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大脑发育规律

在高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根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创造性是人的智力发展和创新心理的集中体现,而创造性人人皆有。对于大学生而言,几乎都经历了中小学的“寒窗苦读”,特别是经历了系统的理科或文科教育从而脱颖而出。其身心发育基本成熟,具有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思维敏捷、乐于探索、可塑性强等优点,在知识、智力、情感等方面基本上具备了成为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和可能素质。

三、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

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上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但是目前我国跟世界创新型国家有比较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理念不同

先进国家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把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对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注重具体的个人素质和培养模式,其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而我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主要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理论内涵,并且由于受领导人讲话和政府文件的影响,对其内涵的阐述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因而制定的具体措施显得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

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任何教育体制下,加强实践教学是所有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中国和先进国家关注的重点截然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只要教师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说明问题的,就不会仅用语言讲述,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各项实践、实验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中国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在学时分配和考核上理论教学具有刚性,而实践教学则更多侧重过程管理,轻视目标管理,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观看教师的演示。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其智慧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系统理论,不仅对工、理、文、管理等学科的200多门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修改,并且还开设了“创造力开发”和“创造学”课程。美国高校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通常会先简要地介绍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尚存的分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再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度很高、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鼓励学生提出对权威理论的批评性意见,并就此意见与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继承与创新的方式,既有传统的讲授、讨论、辅导、案例研究、实验、独立学习等,也十分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影、计算机、访问教学等。而我国很多高校目前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很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

4、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理念不同

先进国家的许多大学特别是一流的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每所大学都有多种本科生科研项目,科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探究性课程、实验室研究、独立学习、研讨、学期与学年论文、实习等。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大学还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都很少提及本科生科研,更不用说制定详尽的本科生科研计划了,即使有开展的高校,一般也只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行确定的项目比较少。

5、创新环境不同

先进国家的高校和社会、企业联系非常密切,为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要不和国家宪法相冲突,不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学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团体。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形成了各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局面。我国的高校办学相对独立,传统的观念是学校办学求静,尤其近年,高校的新校区大部分选择在离城区较远的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和社会、企业联系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

1、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渠道单一,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尖子人才的脱颖而出,扼杀了创新型人才。

2、教学方法死板

高等院校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沿用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单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制约和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会产生创新型人才。

3、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型人才。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回答问题、考试都有标准答案,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

4、考试制度的影响

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来评价学生,由于考试目的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方式单一化,评分标准精量化,造成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正是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在人才培养中,要自觉地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1、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

要创新,思想是先导。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实现,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人才创新的思想以及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不屈服于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现成的思路。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2、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教师。加强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努力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己本身要有创造力;第二,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型的班集体;第四,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第五,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第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首先主动接受创新教育,使自己的能力水平符合创新教育的需要。

3、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追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确定,实际上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的课程设

置往往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两大块,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拘泥于教材,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教材往往有其相对的滞后性。而大学阶段的学生, 正是处于思想敏锐、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年龄,若在此阶段的教育只是采取“填鸭”式,学生只是注意死记硬背, 只是拼命忙于应付考试,纵然门门课程考100分,也很可能是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必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必须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以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保证办学方向的政治理论课程要开全、开足,对公共基础课程,也要给予足够的保证,要适当减少专业课,扩大选修课,使人文学科的学生能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农医等学科的学生能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从长远来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还要考虑到国际化,以使培养的人才能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只有当学生基础学得扎实,知识领域得到扩展,而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时,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增加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比重、提高其科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尽快制定本科生科研的方针政策,完善本科生科研的管理体制,促进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资金保障、交流平台等方面的进一步的完善。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掌握创新的钥匙,从而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讲,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

(2)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让大学生定期在企业及有关单位的见习、实习中接受严格的磨炼,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3)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国内外有的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各种学术沙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委托这些创新团体完成一些科研项目。

(4)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完善自己。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多种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科技论文大赛、数学模型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手工制作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肯动脑筋、勤动手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充满欢乐的活动中,使大学生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素养都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山东师范大学,2015(4)

[2]王子猷,程结晶.《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江西教育科研,2015(8)

[3]虞丽娟.《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及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佳木斯市2015年度重点科研课题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3090)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六

“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上说,也表明创新创业人才并非天生的,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中美人才培养机制比较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过去35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977年,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同年,美国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成立。

美国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聚焦式和辐射式两种基本组织模型。聚焦式培养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如哈佛商学院的mba班,对学生有严格要求。辐射式培养则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

美国的创业教育还延伸到中学阶段。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创业方面的知识。

相比之下,在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属于新兴事物,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尚未形成合力,在培养机制上,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高校找不到感觉的局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曾表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要让中国的科学家做一个题目能做得很好,但问题是没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创新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个企业家行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动力,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

从美国和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较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我们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纵深培养,既要提升人群覆盖率,又要推动创业的动机提纯和创业层次的提升。

加强多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我们必须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邀请企业一线人员上讲台,才能真正帮助创业者。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创业中心我们应该在组织上强化保障,建立创业中心,重点注重校友网络的人才和资金保障。

引入风险投资,实现全程孵化我们应该引入风险投资,实现从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团队孵化、市场对接、转售上市的全程孵化。

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和总结,我们建立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创新创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家长思想和教育体制下,让创业者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是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中间层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人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创业的兴趣,促进他们萌发和把握创新创业动机。最顶层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人才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计算风险的能力等。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中,政府、媒体、学校、企业、家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家庭和学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格至关重要;政府、媒体、学校和企业可推动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而学校和企业又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真正土壤。

如果能实现校企政家四方互动,则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易创计划”

“易创计划”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做出的一次创新。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2011年,易才集团推出了“易创计划”。作为一项完善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该计划致力于培养10,00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人,打造一个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hr专业支持的公益平台。

“易创计划”体系由易创培训、易创大赛、助创服务三大模块组成。易才将举办易创培训100次,并将培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普及层次的成功者宣讲。如果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能够识别出他们。所以,举办成功创业分享会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分享,可以间接培养创业者的独立人格和创业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创业人大学堂,邀请专业讲师面向大学生创业人提供创业系列培训,旨在提供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创业领导力培养、如何发现并把握商业机会、如何进行创业前的准备、如何建立并带领团队、创业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等。易才每年还将举行易创大赛,给创业者提供真实的演练机会,帮助提升他们的技能。同时,易才会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助创服务,如创业企业体验行、创业沙龙、创业企业hr服务、项目融资服务等。

《如何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七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我院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具有良好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学院决定实施精英教育,设置“博学创新实验班”(本级学生为5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第二条 培养原则 以“厚基础、重研究、扬个性”为培养原则,择英才而教,独立成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第三条 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较好的学术发展潜力,能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在专业和跨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第二章 选拔与录取

第四条 选拔原则 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博学创新实验班”

第五条 选拔范围及名额 实验班每年面向外国语学院全体新生选拔。首届设一个班,招收人数30名。

第六条 选拔程序 学院根据高考相关科目的成绩进行排序确定面试名额,然后再根据面试的结果确定录取名额并正式组班。

第三章 动态管理

第七条 动态管理制度 对实验班学生实行滚动进入、定期分流制。每学年考核后,淘汰末位10%—20%的学生,同时从普通班中选择等额成绩优异的学生递补进来。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均转出实验班:

(1)一学期内,出现了一门(含)以上课程不及格;

(2)一学期内,累计旷课超过12学时;

(3)第三学期末未通过国家英语专业四级;

(4)对博学创新班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本人自愿申请退出;

(5)违反国家法律或校纪校规且受到处分。

(6)其它不能继续在实验班学习的原因。

第九条 时间 动态管理工作一般在每学期期初进行,如出现上述第(4)、(5)(6)种情况,由博学创新实验班工作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验班第四学期后一般不再补充名额。

1

第四章 培养过程管理

第十条 实验班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

学院成立博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具体人员由学院确定。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实验班学生的整体培养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负责对博学创新班的各项学术工作进行指导,并组织专家组制定博学创新班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

第十一条 培养计划

(1)独立编班。实验班建制实行四年一贯制,第五学期进入专业学习后,仍保持原有行政班级。

(2)实验班采取两阶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阶段,共计四个学期,两年时间;第二阶段为专业培养阶段,共计四个学期,两年时间。

(3)实验班制定相对独立的培养措施。前四学期强化通识教育类和基础类课程的学习,着力加强听说训练,采取实验班独立组班授课方式(首届实验班第一学期与普通班相同的教学环节同步开设);第五学期开始进入专业学习,所开课程除专业主干课程外,外加部分考研、出国留学、研究方法-论及相关专业领域研究前沿等课程,其余课程均以学生选修为主。

第十二条 双导师制 第一阶段配备启蒙导师组,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第二阶段配备专业导师(于第三学期初进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每位导师指导2-4名学生。导师由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治学严谨、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的教师担任。

第十三条 任课教师 由教学经验丰富,热衷教学改革,学术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担任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倡导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及灵活的考核机制。

第十四条 “名师讲坛”和实践教学 不定期举办“名师讲坛”系列学术报告或讲座,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参加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实践和学习。

第五章 其他

第十五条 优先参加科研与学科竞赛活动。优先推荐实验班学生申报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等科研活动。

第十六条 鼓励考研与出国留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访问学习;优先推荐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对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学生,学院予以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优先评奖评优。创新班学生在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选、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推优入党等评比中名额不低于普通班2倍。其他各类先进评比中名额均高出普通班,具体比例待定。

第十八条 荣誉证书。授予专业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同时颁发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荣誉证。

2

第六章 附则

外国语学院

2012年9月

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15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1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网络的混合式等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性自主学习。

2

学分制。创新实验班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可跨学院自由选课。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证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意向选择更高层次和要求的课程。

学业导师制。学院为每个创新实验班配备理念先进、管理一流到位的班主任。并为每个学生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一流、科研实力雄厚、热爱本科教学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专业或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

集中资源优势。学院集中选派最好的教师为实验班学生授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专用教室等,对创新实验班学生进行全面开放。

滚动淘汰机制。创新实验班实施滚动竞争机制,学校将组织专家指导小组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学生的中期考核报告、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素质、意志品质等综合表现等,部分不适应创新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将分流到相关专业继续学习;创新实验班之外的同年级学生可在学生自愿并经专家指导小组考核同意后补充到创新实验班学习。

六、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学院成立“创新实验班工作组”,负责实施对创新实验班建设的指导、实施、协调与管理。

3

的顺利实施。

经费保障。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学校一次性给予8-12万元的专项经费资助,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奖助学金、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自主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学生国内外交流补助、教改项目资助、聘请外籍教师、资料、印刷、调研差旅费等支出。

4

一、指导思想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复合,强化能力”的原则,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

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特征,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

(一)原则

按照“专业复合,强化能力”的总体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夯实经济管理或工程基础理论,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规格

1.系统坚实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3.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工程教改班以强化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等知识,加强创业创新训练为主的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经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式

1.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学院,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方案制定与实施。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经管教改班和工程教改班,分别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面向三年级学生招生。

3. 教改班培养方案共设50学分,其中25学分为课堂教学,25学分实践实训环节,课堂教学除本校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外,鼓励聘任外校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授课。教改班具体培养方案另行制定。

4.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不转专业,但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双学位。经管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程管理或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工程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实施导师制, 导师由学院聘任。学生入学后,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学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训练、实践实训等指导。导师工作量纳入教学基本工作量考核,报酬由创新人才学校核发。

6.“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学生实行“创新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每学期均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7.“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学生在国际和地区交流方面享受更加优越的政策。学校资助“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8.“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在奖学金评定和其他各类评优等活动中,单独划定名额进行评选,并设立多种单项奖学金。

9.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专项预算经费,专门用于教改班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四、招生方式

-2-

1.“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兼顾学科门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管教改班招收文法经管医类专业学生,以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主,工程教改班面向工科类各专业招生。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依据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要求列专业前30%,并采用面试选拔的方式。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每年的招生计划、类别和方式由学校根据当年情况确定。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五、管理方式

1. 由教务处和学院负责学校政策制定和部门间协调工作。创新学院院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教务处负责人及主要学院教学副院长组成,下设教改班项目实施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工作。

2.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教务处、学院和相关学院共同负责。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培养方案由教务处组织,学院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选拔工作由创新人才培养学院负责。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由学院正常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

六、其他

本实施方案自2015级学生开始实行,由教务处协调各学院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落实,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3-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八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上指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这也就是说,创新创业人才并非天生的,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中美人才培养机制比较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过去35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977年,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同年,美国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成立。

美国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聚焦式和辐射式两种基本组织模型。聚焦式培养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如哈佛商学院的mba班,对学生有严格要求。辐射式培养则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

美国的创业教育还延伸到中学阶段。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创业方面的知识。

相比之下,在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属于新兴事物,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尚未形成合力,在培养机制上,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高校找不到感觉的局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曾表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要让中国的科学家做一个题目能做得很好,但问题是没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创新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个企业家行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动力,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

从美国和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较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我们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纵深培养,既要提升人群覆盖率,又要推动创业的动机提纯和创业层次的提升。

加强多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我们必须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邀请企业一线人员上讲台,才能真正帮助创业者。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创业中心 我们应该在组织上强化保障,建立创业中心,重点关注校友网络的人才,并提供资金保障。

引入风险投资,实现全程孵化 我们应该引入风险投资,实现从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团队孵化、市场对接、转售上市的全程孵化。

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和总结,我们建立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创新创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家长思想和教育体制下,让创业者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是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中间层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人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创业的兴趣,促进他们萌发和把握创新创业动机。最顶层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人才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计算风险的能力等。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中,政府、媒体、学校、企业、家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家庭和学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格至关重要;政府、媒体、学校和企业可推动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而学校和企业又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真正土壤。

如果能实现校、企、政、家四方互动,则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易创计划”

“易创计划”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做出的一次创新。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2011年,易才集团推出了“易创计划”。作为一项完善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该计划致力于培养10,00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人,打造一个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hr专业支持的公益平台。

“易创计划”体系由易创培训、易创大赛、助创服务三大模块组成。易才将举办易创培训100次,并将培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普及层次的成功者宣讲。如果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能够识别出他们。所以,举办成功创业分享会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分享,可以间接培养创业者的独立人格和创业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创业人大学堂,邀请专业讲师面向大学生创业人提供创业系列培训,旨在提供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创业领导力培养、如何发现并把握商业机会、如何进行创业前的准备、如何建立并带领团队、创业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等。易才每年还将举行易创大赛,给创业者提供真实的演练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同时,易才会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助创服务,如创业企业体验行、创业沙龙、创业企业hr服务、项目融资服务等。

所有通过培养计划正式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人项目,不仅可以获得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机会,还可获得独具特色的创业人支持方案以及创业型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方案。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上指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这也就是说,创新创业人才并非天生的,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中美人才培养机制比较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过去35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977年,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同年,美国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成立。

美国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聚焦式和辐射式两种基本组织模型。聚焦式培养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如哈佛商学院的mba班,对学生有严格要求。辐射式培养则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

美国的创业教育还延伸到中学阶段。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创业方面的知识。

相比之下,在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属于新兴事物,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尚未形成合力,在培养机制上,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高校找不到感觉的局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曾表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要让中国的科学家做一个题目能做得很好,但问题是没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创新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个企业家行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动力,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

从美国和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较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我们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纵深培养,既要提升人群覆盖率,又要推动创业的动机提纯和创业层次的提升。

加强多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我们必须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邀请企业一线人员上讲台,才能真正帮助创业者。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创业中心我们应该在组织上强化保障,建立创业中心,重点注重校友网络的人才和资金保障。

引入风险投资,实现全程孵化我们应该引入风险投资,实现从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团队孵化、市场对接、转售上市的全程孵化。

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和总结,我们建立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创新创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家长思想和教育体制下,让创业者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是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中间层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人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创业的兴趣,促进他们萌发和把握创新创业动机。最顶层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人才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计算风险的能力等。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中,政府、媒体、学校、企业、家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家庭和学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格至关重要;政府、媒体、学校和企业可推动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而学校和企业又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真正土壤。

如果能实现校企政家四方互动,则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易创计划”

“易创计划”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做出的一次创新。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2011年,易才集团推出了“易创计划”。作为一项完善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该计划致力于培养10,00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人,打造一个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hr专业支持的公益平台。

“易创计划”体系由易创培训、易创大赛、助创服务三大模块组成。易才将举办易创培训100次,并将培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普及层次的成功者宣讲。如果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能够识别出他们。所以,举办成功创业分享会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分享,可以间接培养创业者的独立人格和创业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创业人大学堂,邀请专业讲师面向大学生创业人提供创业系列培训,旨在提供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创业领导力培养、如何发现并把握商业机会、如何进行创业前的准备、如何建立并带领团队、创业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等。易才每年还将举行易创大赛,给创业者提供真实的演练机会,帮助提升他们的技能。同时,易才会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助创服务,如创业企业体验行、创业沙龙、创业企业hr服务、项目融资服务等。

点、全国40多个城市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以及上万家企业丰富的岗位需求,现阶段还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也可获得实习、就业机会。

较之单一的比赛或其他短期项目,“易创计划”体系较为完备,因此,对创业者的吸引力较强,创业者参与后,收获和满意度也较多。

只要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健康、持续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本地化培养,完全是可行的。在此,我们也提出几点经验供分享:

a.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时间,需要让双方都明白,不可操之过急。

b.前端的创新创业人才甄选过程必不可少,需巧妙设计。

c.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训需要言传身教、来往反复、团队互动,可采取聚焦与辐射结合的策略,实现普及中抓重点。

d.创新创业是种能力,不是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实战、实训提高。

e.需要全程孵化,贯穿创业准备期、创业初期、高速成长期、规模成长期,有始有终。

2012年,全球经济继续低迷,中国经济虽增速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也给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更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另外,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平台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的可选性方向也越来越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校、企、政、家四方联动”,积极推进、适当引导、合理规范、坚实保障,创新创业将可以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助推器。

21世纪是一个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作为承担高等教育重任的大学,理所当然要积极应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构建适合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的体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将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高等学校教育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体现和落脚点

坚持在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一方面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以创业家培养为核心,培养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家或企业家。在具体实施上,学校通过基础层面的教育教学、操作层面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制度层面的不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片个性成长的天地。建立以培养“创新、创造、创业”精神,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创业教育思路;充分认识创业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不只是针对少数自主创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必修课。提高学院全体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创业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协调。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知识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学进程,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培养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强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务之急。

学校应提供有利于学生实现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专业结构发展的土壤,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条件,提供加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较大空间。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为动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措施,首先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最终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出来,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当今的高等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倾注于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从教育的发展要求和轨迹上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应该由就业教育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模式上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既强调学生竞争能力和择业能力,同时要求高等教育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变化,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这是一种主动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措施

1.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群,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层面 基础层面包括专业创新课程模块、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认证课程模块、创业培训课程模块、复合知识模块。

专业创新课程模块。为了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

新创业意识,学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核心的思想,在教学计划内开设了创新课程,这部分创新课程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课程在内容上和教法上都体现了创新性的要求,以此为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对于了解专业前沿热点问题和交叉学科的问题,对于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并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除了专业教学中的创新课程之外,建立一个“三创”选修课的平台,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线,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三创”理论类、“三创”实务类、职业就业类三大类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不仅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平台。此类课程与学校任选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都做了创新性的规定,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注重课程的创新性、互动性,强调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认证课程模块。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通过各种权威认证能够学到实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学校开设适应产业、行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国际认证、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学校在原有认证培训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专业师资,扩展培训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和咨询服务。此类培训纳入教学计划,获得认证证书后,得到相应的创新学分。

知识结构。 实施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充分适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突破单一专业的格局,而形成多种专业知识组合的跨专业模式,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我校开放式选课管理模式,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有系统的选择其他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作为主修专业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创业实践模块。通过大学生创业园、技能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打造学生真正的创新创业平台。

学生科技创业园:成立以学科专业的项目为依托实行学科交叉、年级互补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学校可投入创业种子基金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项目团队。

技能培训基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建立一批学生技能培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各项专项技能。 校企合作:学校以“大学生实践企业合作(spec)计划”为基点,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合点,创建学校与企业互通的渠道,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建立企业家指导教师团队的同时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纳入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规划。

习成果、制作设计、外文资料编译、发明制作等多种途径获得学分。

建立分类指导导师制,形成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学分制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学校建立一个面向学生的个性指导体系。学校建立起了学业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和创业导师制,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科研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

实行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不仅在学生选课、专业学习、学术研究、人生规划等学业领域提供全面指导,而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其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在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中挖掘和展现自己的内在潜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学业导师应是优秀教师,给以一定待遇。

创业导师。创业导师紧紧围绕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案例式指导,使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逐渐掌握获得的思想和创业的技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业导师和创业导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学校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标要求纳入到全校评估指标体系中,在评学、评教、评管中充分体现创造、创新、创业的要求,在“三评”并重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中,明确提出“创造、创新、创业”的观测点。在《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三创”活动与成果的评估指标,从参与程度和效果方面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九

填写说明一、请申报人如实填写表中内容。

二、请申报单位或个人根据所在行业主管部门或所属区县填报,具体评审过程中可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三、

申报类别分为创新成果类、创业项目类两种类型填写。

四、申报类别为创业项目类的,“成果类型”无需要填报;申报类别为创新成果类的,“成果类型”分为:技术成果类、工程项目类、课题报告类、专利标准类、科研论文类、著作教材类等。

二、项目具体内容创新成果类包括项目成果的主要内容、科学发现点、科学价值、技术经济指标、推广应用及效益情况等;创业项目类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资本构成和股权结构情况、申报人拥有企业股份情况、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情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或独特经营管理模式情况、市场前景等(限2000字)。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十

“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项目。

实施办法(暂行)。

第一条为大力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引进培育力度,根据《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郑发„2017‟2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是指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引进培育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所承担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启动奖励资金和多元化的综合性资金支持。

第三条重点支持引进培育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紧缺人才。围绕我市现代产业发展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在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都市生态农业五大战略产业及生命科学、增材制造、储能材料、可见光通信、新一代通信网络、北斗导航、虚拟现实等技术领域和产业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

第四条“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第五条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制定年度计划项目指南,发布年度技术需求,受理项目申报,组织项目评审,审核并提出项目奖励资金支持额度。市财政局主要负责制定计划专项资金的年度经费预算,审核确定项目奖励资金的额度,负责项目资金拨付等工作。

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将拟支持项目及金额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

(一)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成员中,核心成员须有3人以上,至少有1人应全职来郑创新创业,其余成员每年应在郑州工作6个月以上。团队带头人须符合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个人基本申报条件,核心成员均须符合省“百人计划”个人基本申报条件,成员间的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且在郑稳定合作工作5年以上。

(二)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在相关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符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在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创新地位和学术影响,拥有可产业化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具备突破重大技术、解决关键问题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并能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三)创新创业团队成员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且认真履约;所创办企业须在郑完成工商注册、参保等相关手续。

须取得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有5年以上海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年龄不超过55周岁,引进后每年在郑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处于中试或产业化阶段,符合我市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2.有自主创业经验,在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担任管理职位5年以上,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

3.创办科技型企业,本人投入企业的注册资本不少于200万元人民币(不含技术入股),非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低于总投资的35%。

须取得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有5年以上海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年龄不超过55周岁,引进后在签约企业或平台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且每年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教授、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或相当职务的专家学者,掌握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

2.在国际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中担任中高级职务,熟悉相关产业发展和国际规则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承担过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相关的任务,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潜力的领军人才。

4.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或自主创新产品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领军人才。对于研发水平或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经专家评审机构认定后,可以适当放宽学历和年龄限制。

(一)高层次创业紧缺人才。

3.创办科技型企业,本人投入企业的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不含技术入股),非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低于总投资的35%。

(二)高层次创新紧缺人才。

1.企业紧缺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才;

3.与所在企业或平台签订5年以上聘任合同,并保证每年至少有6个月在签约企业或平台工作。

对于特别优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经专家评审机构认定后,可以适当放宽学历和年龄限制。第九条郑州市行政区划内注册创办或领办的企业以及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均可申报。项目申报实行常年受理,每年集中组织一次评审。项目评审时间以公告或通知为准。

第十条申报及评审程序。

(一)信息发布。针对我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面向社会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和申报通知。

(二)组织申报。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通过登陆郑州市科技局官方网站(郑州科技港)进行申报资料下载和填写。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资金申报书及相关证明材料(纸质材料装订成册一式三份,并附pdf格式电子版一份)。

(三)审核推荐。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局负责本区域范围内单位和个人项目的受理工作。负责核实申报单位和个人的身份、年龄、学历、经历、业绩等的真实性。按要求对申报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出具推荐意见报送市科技局。

(四)技术评审。市科技局对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后,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评审。依据评审结果提出现场考察名单,并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核。

(五)现场考察。市科技局会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通过专家技术评审的项目进行现场考察。根据技术评审结果和现场考察结果提出拟支持项目的名单及奖励资金额度。

(六)立项支持。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提出拟支持项目、奖励资金额度,报送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对拟支持的项目及金额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无异议,确定给予项目奖励资金和基金的综合支持。

第十一条。

对于拟支持的项目采取“项目奖励资金+基金”的形式给予多元化综合资金扶持,项目奖励资金应统筹用于项目开展。

(一)项目奖励资金支持。

1.经评审认定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项目奖励资金400万元支持;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团队及同等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项目奖励资金300万元支持。

2.经评审认定的创业领军人才和全职引进的创新领军人才给予200万元项目奖励资金支持。

3.经评审认定的高层次创业紧缺人才和全职引进高层次创新紧缺人才,给予100万元项目奖励资金支持。

(二)基金支持。在项目奖励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市政府双创基金将引导天使、种子、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等不同类型的投资基金,针对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基金、信息、市场等多元化综合支持。

第十二条。

市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市股权投资资金、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市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优先对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扶持。

第十三条各县(市、区)、开发区及引进人才所在单位,应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资格,并进行通报,5年内不再接受该单位和个人的申报,并记入信用档案。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执行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由市科技局解释。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一

创新和创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培养和扶持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许多地方和机构都开展了慰问活动,以表彰和鼓励那些为创新和创业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作为一名参与了慰问活动的人员,我深深感受到了慰问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关创新创业的心得体会。

首先,慰问活动对于创新创业人才来说是一种重要的鼓励和肯定。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在创业初期尤为困难的时候,一句鼓励的话或一个温暖的问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支持。通过慰问活动,社会和各个机构向创新创业人才传递了肯定和鼓励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是被看到和认可的。这种肯定和鼓励,不仅仅会增强创新创业人才的自信心和动力,也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创意和活力。

其次,慰问活动为创新创业人才搭建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创新和创业需要多方面的资源和支持,其中包括技术、市场、资金等。慰问活动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创新创业人才和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学习他人的好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可以发现和解决自己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这种交流和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可以促进创新创业事业的良性循环和辐射发展。

再次,慰问活动对于调动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新和创业是有风险的活动,很多人由于对创新和创业背后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恐惧而选择了相对稳定的工作。然而,慰问活动通过向创新创业人才传递位置奇妙和创造贡献的信息,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在慰问活动中,我看到了很多年轻的创新创业者充满激情和动力,愿意冒着风险和困难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这种创业热情和积极性,不仅能够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能够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最后,慰问活动对于社会和政府来说是一种投资和回报。创新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手段。通过慰问活动,社会和政府向创新创业人才传递了重视和关爱的信息。在慰问活动中,我看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给予了创新创业人才以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政策支持、项目资助、市场推广等。这种投资和支持,不仅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创业事业的重视和关注,也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慰问创新创业人才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活动。通过慰问活动,我们向创新创业人才传递了鼓励和肯定的信息,为他们搭建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同时也为社会和政府带来了投资和回报。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怀下,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将涌现出来,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推动创新创业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二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人才特区建设水平的意见》(芜市发〔2015〕1号)和《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芜市发〔2013〕7号)有关政策措施,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是指2013年4月以后从市外首次引进到我市企事业单位(不包括驻芜单位)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是指2015年4月以后从市外引进到我市进行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

第三条人才认定条件。

(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简称“领军人才”),是指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人才,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五类人才: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5、年薪200万元以上的人才。

(二)创新创业高端人才(简称“高端人才”),是指从事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的人才,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七类人才:

7、年薪50万元以上的人才。

创新创业团队,分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团队、创业团队三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或高新技术产品,来我市独立创办公司或与我市企业(单位)共同创办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省外、境外人才团队。创新团队是指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核心,创新业绩显著或有较大的创新潜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研发平台和项目,致力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人才团队。创业团队是指带技术、项目、资金落户芜湖创业,技术和产品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和技术创新需求,能引领我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优秀团队。

第五条引进人才申报认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须在用人单位主业关键技术岗位、或高级管理岗位工作,签订5年以上服务期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明确双方职责、权益和违约责仸。其年龄约定应符合以下要求:引进领军人才中的第1、2类人才不受年龄限制,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年龄一般要求在55周岁以下。

第六条申报人才认定程序及时限。

1、申报程序:用人单位对照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认定条件和资金补贴项目要求,按隶属关系自行申报;市属单位、县区、集中区、开发区等经办机构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审核认定;报市人才特区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确认。

2、办理时限:材料齐全,县区(集中区、开发区)、市等经办机构分别在受理后10、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和备案确认手续。

第七条申报人才认定材料要求。

3、引进人才在芜创新创业其它相关证明资料。如创业企业(项目、团队)及自主知识产权有关证明材料、知识产权入股合同或专利及其产业化合作协议、企业研发等重大项目的聘书或协议,该人才在原工作单位的仸职证明和有关获奖证明等。

第八条申报人才团队材料要求。

1、提交评审主管部门出具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团队、创业团队等认定的批文;

2、提供人才团队的人员简明信息登记表等附件材料。

第九条资金补贴项目及标准。

(一)引进人才补贴。

1、对认定为领军人才的,给予用人单位引进人才补贴。补贴标准:第1类人才500万元,第2类人才300万元,第3、4类人才100万元,第5类人才60万元。

2、对认定为高端人才的,给予用人单位引进人才补贴。补贴标准:第1类人才50万元,第2、3、4类人才30万元,第5、6、7类人才20万元。

3、对通过中介机构引进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的,给予用人单位中介费补贴。补贴标准:中介机构收取的中介费的30%,每人最高补贴15万元。

4、引进人才对全市产业发展有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由人才特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以“一事一议”方式确定补贴额度。

对引进的人才团队中,符合我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条件的成员,按照引进单位支付其成员的年薪给予资助,分为12-30万元、30-50万元、50万元以上3个区间,分别按年薪的20%、30%、40%的标准拨付给用人单位,最高不超过40万元。

(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补贴。

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访问、短期进修,经市人社等相关部门同意的,由市财政给予派出单位活动经费补贴。补贴标准:每年每人次1万元,每个单位每年最多不超过10人次。

(四)购房及契税补贴。

对引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本人或以配偶名义在我市首次购买自住商品房的,可申请享受购房补贴及契税补助。补贴标准:购房补贴为其总房价的30%,分五年按每年20%拨付到位,其中领军人才最高每人补贴50万元,高端人才最高每人补贴30万元。契税补贴为其购房所实际缴纳的契税额度。

(五)生活补贴。

对认定为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可申请享受生活补贴,补贴期限为3年,生活补贴与购房补贴不重复享受。补贴标准:

1、对领军人才中的第1类人才每人每月补贴7000元,第2类人才6000元,第3、4、5类人才5000元。

2、对高端人才中的第1类人才每人每月补贴4000元,第2、3、4类人才3000元,第5、6、7类人才2000元。

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携带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一同来芜落户的,每增加一名,每月增发1500元生活补贴。

第十条申报资金补贴材料要求。

(一)申报引进人才补贴。

2、提供申请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单位开户银行账号等;

3、申报引进人才中介费补贴的,还须提供中介机构证照、中介合同、付款发票及转账凭证等材料。

(二)申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补贴。

2、市人社等相关部门同意参加会议人员的函件;

3、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副本、会议通知、培训日程安排、培训小结及有关培训费、差旅费票据,申请单位开户银行账号等。

(三)申报购房及契税补贴。

3、个人银行卡(账)号。

(四)申报生活补贴。

3、携带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一同来芜落户的,须提供落户证明和结婚证、户口簿等家庭关系证明材料。

1、填报《芜湖市引进人才团队资金补贴审批表》;

2、提供申请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单位开户银行账号等;

3、提供用人单位支付个人薪金的有关资料。

第十一条资金补贴申报时限及拨付方式。

1、凡是涉及人才引进资金补贴的项目,统一于每年10月上旬至12月下旬集中受理申报。市属单位、县区、集中区、开发区经办机构在受理期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上报备案程序;市人才特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受理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确认工作。

2、市、县区、集中区、开发区财政部门在收到市人才特区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确认件材料后,按照市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分级审核,分别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资金拨付审批手续,每年3月底前将补贴资金拨付到位。

3、引进人才补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补贴一次性补贴到用人单位账户;购房补贴分5个申报,每按20%拨付到个人银行账户;生活补贴期限为3年,分、按等次申报拨付到个人银行账户。

第十二条对用人单位和个人同一事项符合多项补贴标准的,按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原则执行。补贴资金除已经明确的资金保障渠道外,均按现行市与县区财政体制实行分级承担,市与县、集中区按2:8比例分担,市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桥开发区按4:6比例分担。

第十三条对弄虚作假、骗取、套取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除追回补贴资金,取消相关政策待遇外,将视情节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本细则由市人社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芜湖市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认定及相关补贴实施细则(试行)》(芜人社秘[2013]255号)废止。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三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制药工业整体水平不高,一方面制药技术、研发能力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尤其在药物合成技术方面(包括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另一方面,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弊病,限制了医药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积极开展制药工业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民生、科技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制药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工艺和设备。

1.1工艺分析。

第一,针对制药过程的技术分析。一般来说,制药过程就是对药品生产流程的模拟,其中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应用,通常一种药品的制造,事先要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组合实验,反复对比,找出药品与疾病之间的关键要素,减少风险和副作用,最终才能批量生产。以合成药品为例,当前已经进入了“科学设计时期”,即“反合衬分析”,从疾病特点与合成目标分子出发,利用化学反应的逻辑知识进行分析,并设计出科学的合成路线。第二,针对制药批量技术的优化。制药企业针对工艺特点建立生产线,需要详细剖析各个流程的特点,如高温处理、灭菌处理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确无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设备会不断投入使用,就要进一步从产量和质量角度对工艺进行优化,以提高经济效益。第三,针对制药质量的监督管理。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底线,尤其是制药企业,其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必须从制药工程技术角度入手,建立一套完善的药品质量监督体系,并按照国家规定开展审核工作。

1.2设备分析。

制药设备与制药工程技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特别针对药物合成方面,发挥了很大的限制作用。近年来,随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推广,制药设备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第一,从加大药物合成技术研究力度出发,在设备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设备操作等方面加大投入,一方面符合国内药品生产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向国际高标准要求靠拢。第二,制药设备加大生产环节的管理。在药物合成技术的前提下,需要对药品成分进行必要的分离、浓缩、还原、氧化、卤化等处理,复杂的只要工业需求就决定了设备的多样性、综合性;因此,开发易于清洗、便于灭菌消毒、方便保养维护的新型设备就成了必然需求,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制药工业生产中的失误几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十四

所谓传统工艺,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我国灿烂久远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艺术形态。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工艺,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高校为载体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开始登上舞台,通过现有的文献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组织成立社团为主的传统工艺传承教育;开设全校公选课;结合相关专业学科教学中,创新教学内容;开设相关专业,进行专业教育;以兴趣班的形式展开人才培养。通过多年实践,高校组织的这些人才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不足之余,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弥补不足,本文试图将创新创业这一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相结合,研究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设立的名师工作室形式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与机制,希望能为我国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高校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对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起到了以往靠单一的父子、师徒相授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和规模,也打破了以往传统工艺行业内知识共享的壁垒。中国第一位漆艺博士、工艺大师陈秋荣就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更重要的是,要逐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进入大学,否则消失将成为必然的命运。因为艺人考虑更多的是自身或家庭的生存问题,只有在大学,才可能对一项文化进行全面的保存和延伸,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但是,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许多学者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下我国传统工艺人才培养遇到的困境,以文献资料结合高校实地调研,当前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健全的学科体系是高校传统工艺培养人才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师资队伍匮乏,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材建设等问题尤为突出。在师资队伍上,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理论上应该对其实际工艺水平、从事工艺研究的经历都有相应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则主要采用以专任教师为主,同时邀请社会相关传统工艺从业者,相关企业家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的传统工艺学习和实践提供指导。这种师资队伍存在着专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足,缺乏对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和科学研究,兼职教师缺乏约束机制,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高校传统工艺授课内容除了统一要求的文化科目以外,便是传统工艺专业课了。据调查,现阶段高校的传统工艺专业课主要围绕传统工艺的中国工艺简史、造型设计、设计概论、素描、色彩、图案等课程,基本都是偏于实际应用的理论内容,对培养学生艺术造诣和文化气息的工艺文化、美术文化等课程量安排不足,授课也以理论讲述为主,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造成专业课程多、文化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的局面,直接制约了高校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方法革新上,近几年来高校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传统工艺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尝试。但是,由于传统工艺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它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高校传统工艺教育在提升教学实操性面临着重大挑战。而且,随着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日益多元化,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出来,如何实现传统工艺教学的创新,也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教材建设方面,由于我国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几千年来遵循的都是口口相传或面对面授艺的师徒或父子相授的形式,导致传统工艺教育的理论总结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加之现今传统工艺教育学科建设尚未完成,很多理论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直接导致了目前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中教材数量少、种类单一、针对性差。

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包括理念激发、文化熏陶、理论传授、实践操作等诸多环节,它的效果呈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由于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在校四年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许多高校对其人才培养的评价往往受缚于此,停留在传统的考试层面。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评价主要存在三种导向:一是数据导向,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或学分获得作为衡量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二是锦标导向,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成绩作为人才培养能力的体现;三是能力导向,认为素质和能力衡量人才培养效果的指标。这些指标虽然是一定的客观呈现,但是都片面化,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来引导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这种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既要侧重于知识的掌握,也要侧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不仅侧重于在校期间的表现,也要衡量学生毕业之后与传统工艺相关的发展。

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是一个由课程、学生、教师等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社会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构建一个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高校与社会联动系统,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传统工艺人才至关重要。即高校在培养传统工艺人才时主动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通过对行业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以及产学对接不断调整和明晰人才培养的标准,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和社会接轨地构建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高校标准,而企业、行业专家也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构建高校传统工艺实践教学体系,达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为传统工艺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人才。但根据调查,目前由于政策、理念、社会支持力度等各方面的原因,高校、社会之间的联动机制还不顺畅,“九龙治水”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造成高校培养传统工艺人才效果不佳。

通过上述对现今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高校传统工艺教育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创新创业理念给了我们启发。

(一)创新创业理念的阐释。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概念基础上整合而成的综合概念。创新教育即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完善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则是“从广义上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通过开发、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须的知识、精神、能力和心理品质”。但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上述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它表达的是在以往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基础上,通过理念渗透,融会贯通形成的一种与现今时代发展相吻合,与社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新理念。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达成共识。

创新创业理念与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有着强烈的内在联系,创新创业理念为高校完善其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评价体系、联动体系提供思路和实践经验,这就为在创新创业理念下开展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提供了合理性和可能性。1.创新创业理念促进高校传统工艺学科体系不断建设完善创新创业理念是推动高校传统工艺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其完善传统工艺学科体系的重要载体。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以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传统工艺学科建设中,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建立以传统文化素质的'养成为基础,以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关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科体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2.创新创业理念促进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不断健全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传统工艺人才评价机制中,首先有助于确立正确的评价取向:既看到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帮助,又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创新思考的精神;其次,有助于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创新创业人才评价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突破以往高校数据化、锦标化、能力化的片面束缚,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再次,有助于确立长期的评价机制: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高校传统工艺人才评价现行机制中大学四年的时间知识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冰山一角,引入创新创业理念的纵向评估指标,将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细分为几个时段,每个时段分别评价不同的内容,以便准确地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3.创新创业理念有助于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联动系统确立从近几年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来看,高校、社会、家庭等要素的联动系统并不健全,创新创业理念的融入,促使高校加强与社会、家庭等之间的联动,一方面企业为高校提供市场导向、实践岗位及技能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而高校、企业、家庭等之间的联动也有助于高校在传统工艺专业培养过程中不仅是传承旧有的传统工艺,更是根据社会、家庭的联动,不断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满足当代文化的需求,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培养创新独立的传统工艺人才,继承和发展高校传统工艺。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自引进杭州市杭绣唯一传承人赵亦军为起点,建立杭绣名师工作室。三年来,刺绣名师工作室成为传统工艺企业与教学界有影响力的创作与实践团队,培养了一批对刺绣工艺产生研究兴趣,掌握其基本技能并立志要从事相关产业的学生,而杭绣这一传统工艺也扩大了其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钱江晚报》、浙江、在线等媒体以杭绣传承、工作室建设等为内容加以报道。钱江学院刺绣名师工作室这一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的活力并有效保障其传承的举措,正是体现了在创新创业理念下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其做法值得研究和鼓励,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举措:

工作室模式是一种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反映在学科体系建设上,首先,它打破了高校传统教学的束缚,而是采用了模块教学。目前,钱江学院刺绣名师工作室的模块教学分为“传统人文美术教育”、“工作室专业基础教育”、“工作室专师专项教育”、“实践基地实践教育”四大模块。各模块在教学中结合校内外的创作任务,在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促使学生在掌握传统工艺创作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又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其次,在师资建设上,除了高校专业师资外,名师工作室特聘赵亦军大师到校成立工作室,实行小班化教学,一方面赵老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到学校传授技艺,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在校内布置工艺名师工作室本身对学生也是一种专业教育;再次,工作室以模块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并且注意在完成项目步骤的关键节点处,传授相关技艺知识,帮助学生实践操作中不断进步。

工作室模式的人才评价体系也秉承创新创业理念,学生除了要求须修完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的所有课程,考试合格并取得相应的学分之外,还鼓励学生到相关行业企业实习和访问,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对接,尤其是工作室的对接企业,学生可以接受工作室的培养,毕业合格后进入企业工作,以在行业的持续发展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

工作室从建立初期就与钱江学院、杭州市教育局、杭绣传承人赵亦军大师签订了协议,建立了联动机制。根据协议要求,市教育局落实工作室项目扶持经费,并加强对工作室的指导和监督;赵亦军老师提供人才培养的专任教师师资保障,并明确各阶段项目制教学的落实,组成杭绣工艺技术学习队伍,开展一系列杭绣阵法、技术训练;学校作为工作室的责任主体,有计划地建成杭绣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和推进杭绣专业教学,培养杭绣工艺人员。三者联动,保障了工作室模式进行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通过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以刺绣名师工作室的形式开展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个案,借助对创新理念的梳理,我们发现在高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中,现有的模式已不能满足行业、社会、学生的需求,传统工艺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以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中,突破束缚,以期更好地实现传统工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大陆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之传承方式困境与创新.观察与思考.(1).。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五

深入研究中职学校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当代测绘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测绘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导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全面促进中职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

1.以二级学科教育为基础,强调宽口径。

无论是什么教育都离不开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是一切专业类教育的基础。学生先学习了通识教育对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后,接下来进行一些专业类的技术学习才不会觉得天马行空。在测绘工程这个专业中也是如此,学生要经过通识教育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再进行工学的学习。中职学校测绘工程教学将专业教育放在后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测绘课程,扩大学生关于测绘的知识面。

2.免百校一面,突出本校测绘专业特色。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如果每一个学校都按照教育标准进行测绘教学,那么会导致所有测绘人员都掌握相同的技能,就不存在竞争,测绘会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不会继续发展,这对整个测绘行业是不利的。所以,学校应该在一些传统的测绘工程基础上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突出本校测绘专业特色,提高学校在测绘专业教学中的综合能力。

3.重视学生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工作在测绘现场一线,使用先进的测绘仪器,面对各种各样的工程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工程实践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学校要不断培养新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相关技能。测量学从模拟测图到解析测图,再到今天的数字化测图技术,是社会需要和一代科学家不断创新探索的结果。方兴未艾的数字地球,其实质是以测绘高新科技3s集成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测绘学科才能发展和进步。

二、测绘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与思考。

1.更新实验设备,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有行业都在不断发展。测绘行业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其发展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测绘行业的发展,测绘设备在不断更新,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测绘方法。但是,一些学校对在测绘行业中已经随处可见的一些测绘设备处于空白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新式的测绘设备,导致学生毕业后不会使用一些新式设备。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应引进新式设备,将其引入测绘教学中。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面对着大量的知识需要学习,所以一些学校对课程的设置不相同,各有侧重。一些学校出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时间设置方面的.问题,这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内容,避免设置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减少课时的浪费。学校要引入一些现代化教学的放法,提高教学效果,解决课时分配不均的问题。

3.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业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离不开基础知识,人们有了牢固的基础才可以有接下来的发展。其次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要能够将所学知识真正描绘出来。再次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注意课程设置在学科内、学科外的拓展。如果课程设计能力培养需要相关内容,学校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培养目标与措施,这能够保障实践实习的质量。在学生实践实习中,学校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创新考核方法,增加课程考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教育。

测绘科学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够保持行业活力。因此在中职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新的教学技术,保障教学质量,应该积极开展测绘基础教学,设置相关课程,如数字测图、遥感地理测绘新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通过增加这些新课程,学生掌握先进的测绘技术,满足国家对测绘工程人才的新要求。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中职学校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问题。测绘工程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以及专业发展需求,学校以及教师必须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严格依据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保障教学活动的科学与严谨,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国家测绘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先领.工程测量专业实践教学[j].中外企业家,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十六

按照《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评审暂行办法》、《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评审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经公开申报、合规性审查、征求省直部门意见、第一轮同行专业评审、第二轮现场答辩评审、实地考察、报批等程序,第三批拟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有关情况公示如下:

一、拟入选的创新科研团队。

1.固态存储系统及核心控制芯片海外创新团队。带头人邹粤林,固态存储系统技术专家,美国华美半导体学会理事,拥有超过18年闪存芯片等ic研发经验。团队核心成员均为国际顶尖的存储系统技术专家,包括2名国外知名高校终身教授。团队致力于固态硬盘及其核心控制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曾与业界著名公司共同开展多项芯片研究,创下多项业界第一,其中主持开发的闪存芯片10年前已售出上亿件。团队在固态硬盘及控制器开发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授权发明专利11项。

2.新型靶向抗癌药物研发创新团队。带头人罗杰•科恩伯格,国际著名生化学家、结构化学家和遗传学家,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2006年因在真核基因分子转录研究领域的特殊贡献而独得当年诺贝尔化学奖。核心成员包括美国、韩国著名大学教授,跨国医药公司研究专家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团队主要从事新型抗肿瘤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研发,目前已建立一整套国际领先的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技术平台、化学物筛选平台及生物大分子蛋白药物开发平台,累计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论文55篇。

3.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robert,曾任荷兰飞利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电湿润显示核心技术主要发明人。核心成员均为平板显示领域知名专家,专业涵盖电子纸技术各重要环节。团队从事彩色、动态新型电子纸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已取得电泳显示屏等系列成果,并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

4.先进电子封装材料创新团队。带头人汪正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工程院院长,已发表核心论文1000多篇,获授权美国专利56项。核心成员均为电子封装材料领域知名专家。团队致力于先进电子封装材料技术研发,已成功开发新产品40多项。

5.先进显示技术研发核心团队。带头人陈立宜,原台湾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世界第一款大规模量产30吋液晶显示面板研发团队带头人,曾获台湾精品最高荣誉金质奖。核心成员均为台湾奇美公司和友达公司核心研发成员,在高世代tft-lcd关键技术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团队致力于大尺寸tft-lcd先进显示技术、oled先进显示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已获授权专利412项。

6.蛋白质药物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团队。带头人傅道田,原美国健赞公司生物药研发副总裁,曾直接领导或参与研发4个著名生物药并在70多个国家上市,全球销售额高于20亿美元。核心成员平均拥有15年以上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研发与产业化经验。团队致力于重组蛋白质药物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制,目前已开发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人源化单抗药物并申报临床研究,另一种单克隆抗体仿制药也已进入中试研究。

7.人体组织再生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团队。带头人孙伟,美国爵硕大学终身教授,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国际生物制造学会主席。核心成员包括“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及国外知名大学终身教授1名。团队致力于再生型植入医疗器械的开发,已成功实现全球首个纳米仿生新型产品的产业化。

8.抗体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团队。带头人倪健,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具有丰富的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经验。核心成员曾参与多个抗体药物开发,其中3个药物在美国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团队致力于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药物研发,已在《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1380项,获授权180多项,并在国内开发了多个抗体药物,其中1个已获得临床批件。

9.肿瘤和糖尿病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团队。带头人陈俐娟,863重点项目牵头人,“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负责人,具有近10年天然及靶向小分子药物开发经验。团队已长期合作8年,共同开发8个新药,联合申报专利35项,授权10项。团队现致力于肿瘤和糖尿病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建设及4个创新药物开发,拥有相关独立知识产权发明专利20项。

10.先进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研发和产业化创新团队。带头人糸井俊樹,原日本松下公司资深锂电专家,掌握先进锂电池研发生产、模块设计、管理系统和防止电池燃烧等技术。核心成员均是锂电产业链上掌握先进技术的海内外专家,在电池领域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团队致力于锂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的产业化,2006年在世界上首次确立了镍系2.9ah高容量锂电池工业量产化体制,2011年成功开发量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混合动力电池系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核心发明专利34项。

11.新型高效激光显示技术之创新团队。带头人李屹,高亮度半导体光源领域知名专家,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核心成员均具有在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或世界500强企业多年研发经验,主持或参与研发多项产品并实现数十亿元销售额。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成本高可靠性激光显示光源的研发及产业化,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发明专利28项,其中“远程旋转荧光粉”核心专利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激光作为显示光源的成本和技术瓶颈。

12.高端光刻设备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梅文辉,“数字化无掩模光刻技术”首位发明者,拥有30多项国际专利。核心成员均具有丰富的高端光刻领域研发与产业化经验。团队目前已研发第一代无掩模光刻设备样机,获得国内外2000多万元订单,并成功吸引风险投资近亿元。

13.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应用团队。带头人唐本忠,中科院院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核心成员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和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聚集发光材料、光物理与器件物理应用集成,近年已发表论文1000多篇,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50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14.激光与等离子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郭瑞-弗拉基米尔,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科技院长。核心成员均为激光及等离子技术领域国际资深专家,包括乌克兰科学院院士1名。团队致力于激光与等离子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研发的激光高速复合焊接、快速成型及超音速等离子喷涂、等离子焊接和切割等技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已申请核心专利90项,获授权44项。

15.影像引导治疗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邢磊,国际知名医学物理学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xlct分子成像技术并进行可行性研究。核心成员均为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博士或博士后,在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物理和新材料领域拥有丰富研究经验。团队致力于全球首个仿生型放疗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5项。

16.先进眼视光诊疗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团队。带头人任秋实,现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核心成员均为国内外眼视光学或生物医学光学仪器领域中青年专家。团队重点研究视力矫正、致盲性眼病早期诊断和微创治疗的低成本新技术新方法,现已研发多种先进眼科激光诊疗设备样机,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部分产品已通过检测和临床试验即将上市。

17.新型生物农药和虫媒病遗传控制研发团队。带头人奚志勇,世界首创以显微胚胎注射法在蚊媒中转染沃尔巴克氏体新技术,开启控制蚊媒传播疾病的新领域。核心成员均为耶鲁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教授。团队主要研究蚊媒及虫害疾病控制,成果已通过澳大利亚生物安全性评估,并在国内进行中试放大试验,拥有核心授权发明专利2项。

18.智能微电网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国际创新团队。带头人张榴晨,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现任加拿大纽布朗瑞克大学教授,新能源领域国际著名专家。核心成员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领域拥有15年以上研究经验,曾在分布式发电、微电网、智能电网等方面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团队主要从事大功率光伏风力并网发电、多能源互补分布式发电、微电网及电力电子节能技术研究,已申请相关核心专利3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19.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朱荣华,美国结构工程博士和注册工程师,拥有多年海洋工程研发和管理经验。核心成员均拥有10多年海洋工程和风机设计领域研发经验。团队致力于为国内近海风场大规模发电提供整套技术和设备解决方案,填补国内自主海上风机安装平台和海上风机基础的空白,目前已申请核心专利8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项。

20.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汉诺•凯霍宁,原诺基亚集团艺术总监、首席设计师,曾被芬兰总统授予“艺术家教授”称号和“芬兰专业勋章”,是芬兰最新国家设计政策制定者之一。核心成员均为芬兰和瑞典著名设计大师和知名教授,代表性成果包括世界第一款gps定位手机、芬兰交通网络无障碍设计和城市交通系统有轨电车设计等。团队致力于工业设计的集成创新,拥有欧美发达国家授权专利90项,研发产品已有550项实现产业化。

21.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感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带头人李国民,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总统奖获得者,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核心成员包括国家杰青、973首席科学家等机械电子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团队致力于3d在线测量、力/位测量、基于rfid的智能传感等智能感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拥有核心专利8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0余项),目前30余项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22.华傲数据管理研究团队。带头人樊文飞,国际数据库研究领域理论及系统著名科学家,苏格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现任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首席教授,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团队成员为核心的爱丁堡研究组是目前国际数据质量管理、xml及图数据管理研究最活跃的创新中心之一。团队致力于研究开发量质融合的新一代数据管理基础软件产品,提出的理论已被写入国际标准及著名大学研究生教材,目前已研发6项原型系统,这些系统5次在国际顶级数据库大会上演示,并被多家国际知名公司应用。

23.新型卫星通信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带头人岳玉涛,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现任广东省毫米波超材料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核心成员均为美国杜克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或博士后。团队致力于新型卫星通信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目前已申请相关专利388件,开发出世界尖端的“meta-rf器件技术”并与广电总局等机构合作,研制出多款新型卫星通信产品。

24.重大疾病免疫治疗创新团队。带头人陈列平,国际肿瘤免疫学权威,现为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癌症中心肿瘤免疫部主任,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核心成员平均年龄43岁,在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平均拥有10年以上研究经验。团队致力于常见肿瘤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免疫调控分子新药研发,已获核心发明专利授权24项,并在《自然》、《科学》或《细胞》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逾20篇。

25.威灵电机研发项目组团队。带头人诸自强,全球电机领域权威专家,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终身教授,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核心成员均为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电机研究专家,在电机领域平均拥有13年以上研究经验。团队致力于节能环保高效永磁电机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已发表ieee杂志论文近200篇,申请相关核心专利2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

二、拟入选的领军人才。

1.阿尔伯特•范登伯格,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微米制造和纳米制造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2.伯纳德•莫涅,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理论研究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3.祝京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流态化工程与颗粒技术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4.克里夫出•益戈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激光及等离子技术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5.李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数据储存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研究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6.邓慧杰,信息安全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7.何芳良,生态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8.李懿,抗体、t细胞受体分子研究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9.刘瑞海,农业和食品化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0.毛剑,再生医学和转化医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1.彭育才,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2.唐时幸,传染病检测方法和试剂研究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3.文安,智能电网研发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4.乌尔夫•莱昂哈特,变换光学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5.张帆,现代汽车设计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6.张良杰,云计算服务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7.章国豪,射频及模拟芯片研发与产业化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18.郑晓峰,tor细胞生物学作用及抗癌机制研究领域世界知名专家。

对上述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在公示期限内,社会各界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办公室或省引进领军人才评审办公室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情况和问题。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应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提倡签署或自报本人真实姓名。反映公示对象的情况和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借机诽谤和诬告。个别创新科研团队因情况特殊,未在这里公示,我们将通过适当方式核实相关情况。

公示时间:从5月29日至6月12日止,共15天。

联系方式:

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省信息大楼1209房(邮编:510033)。

电话:83163919。

传真:83163914。

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9号广东大厦1828房(邮编:510045)。

电话:83134790。

传真:83340575。

广东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七

全国第七届中小学创造教育学术会日前在内蒙古通辽市举行。与会代表围绕着“建立中国特色中小幼创造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关于“中小幼创造教育体系”的“中国特色”内涵问题。通过研讨,代表们逐步认识到“中国特色”至少包括如下要下:1.中国的中小幼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要坚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是中小幼创造教育的根本指针;2.要吸收我国从古至今著名教育家的创造性教育思想,这是历史文化的根基;3.从当今我国中小幼创造教育的现实出发,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创造教育的做法,必须走自己的路。

二、关于知识经济、知识创新与创造教育问题。代表们认为,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创造教育。就目前的现实来说,中小学教育的实践距离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我们应该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采取必要的战略措施,广泛地开展创造教育,为我国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工程提供创新人才。

三、关于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代表们认为,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素质教育要真正提高水平和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借助于创造教育,使教育教学、课程内容、评价决策与领导管理富有创造性,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创造教育。

四、关于创造教育的目标问题。代表们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创造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综合创造素质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技能、创造道德品质、创造美感。这些品质是创新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中小幼创造教育必须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这些创造品质。

五、关于创造教育的途径问题。代表们较多地集中到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然教育及其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上。社会教育包括少年宫、青少年科技辅导站;家庭教育包括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创造教育素质等;自然教育包括利用美妙无穷的大自然,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指导学生欣赏、领略、感悟大自然的奥秘,从中爱到遍和陶治。对中小幼学生进行造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然教育相结合,协同作用。

六、关于中小幼创造教育的衔接问题。代表们认为,中小幼创造教育的相互衔接至少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小幼三个学段创造教育目标的衔接,要先确定邮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各自的目标定位,进而使三者在内容和层次上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二是中小幼三个学段创造教育课程的衔接,发研究现行中小幼教材内容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三是中小幼三个学段创造教育评价标准的衔接,这对于三个学段创造教育实践的连续性、一致辞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摘自《中国教育报》。

返回。

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篇十八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在社会结构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支持和鼓励这些人才的成长,许多政府和企业都开始重视慰问活动的开展。在这些慰问活动中,我有幸与一些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进行交流,深受启发。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在慰问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慰问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关心和关注创新创业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在我与创新创业人才的交流中,他们普遍反映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合适的培训和指导。虽然他们对创新和创业具有激情和创造力,但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因此,政府和企业在慰问中应该关注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身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人才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慰问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就,激励他们继续创新和创业。这可以通过表扬、授予荣誉或奖励创新创业人才等方式实现。过去有许多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其他人的借鉴和精神激励。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组织经验分享会、嘉奖优秀创业者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受到鼓舞和启发。

虽然创新创业人才具有了很多好的创意和项目,但由于资源的不足,很难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政府和企业在慰问中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比如资金、场地、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这将有助于创新创业人才更好地发展他们的项目,并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同时,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企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和服务平台。

在全球化的时代,创新和创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在慰问活动中,政府和企业可以帮助创新创业人才与国外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拓宽自身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外,加强与国外创新创业人才的交流还有助于引进外部资源,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

慰问活动仅仅是对创新创业人才的一时关怀,长久的关注和支持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政府和企业应建立长效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持续的关怀和支持。这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部门、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创新创业等方式实现。只有持续地关注和支持,创新创业人才才能在艰苦的创新创业道路上坚持不懈,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总结:

通过慰问创新创业人才,我深刻认识到政府和企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关怀和支持的重要性。只有关心和帮助创新创业人才,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长效的机制,不断关注和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推动创新创业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596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