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一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兼文化名人,他的道家学说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他强调道是世界的首源,强调达生的境界,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在探索“老子达生心得体会”的主题时,我深感老子的哲学思想给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启示。
首先,老子的道家学说让我深刻体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名利、奢望功成名就,不断地付出努力,但往往反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我们被外界的喧嚣所迷惑,追逐繁忙而忽略了自己内在的需求。然而,老子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是为了追求无止境的功成名就,而是应该寻求内心的平衡和悦己之乐。只有在内心深处找到内在的安宁,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生活的境界。
其次,老子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念,让我深感力量并非来源于强大的外在表现,而是内心深处的修炼和修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力量和权利,但却忽略了内心的坚韧和柔软。我们常常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灵魂的声音,而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功和成就。然而,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修炼和改善,只有摒弃外界的纷扰和杂乱,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只有在迷途中找到内在的指引,我们才能达到生活的真谛。
另外,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让我明白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过于强调行动和效率,忽视了内心的养成和品质的提升。我们常常为了完成任务而忙碌,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慢下来的必要。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过于急躁和贪婪,我们可能会失去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只有在审慎地思考和冷静地观察中,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追求。行动是必须的,但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思考,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达到生活的境界。
最后,老子的道家学说让我明白“大道至简”的真谛。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为了追求各种目标而奔忙,忽视了内心的简单和纯粹。我们对外界的需求和期望导致了我们心灵的丧失和精神的崩溃。然而,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内心的满足和简单。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思考,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所需和去追求它。只有通过简单和纯粹的生活,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生活的极致。
总之,老子的道家学说给我带来了许多对于现代生活的思考和启示。他的学说告诉我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寻找自身的力量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关键。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冷静思考,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生活的境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我们更应该借鉴老子的智慧,去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追求生活的价值。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二
今年暑假里,我有幸地接触到《老子》,那时小姨来我们家,看到我整日地看电视或玩电脑,无所事事,人没有一点精神,就把我叫到跟前给我讲述了《老子》的历史,还有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学习《老子》对自身和社会的益处,以及如何学习的方法。
听了小姨的讲述,使我体会到现在的我们,吃穿不愁,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感,以至于到了身心枯竭的地步,都未曾意识到。当时,我就下决心好好地学习《老子》,通过自身的学习健康身心、净化心灵。我最初的学习方法,是每天早上8:00开始,背诵7遍《老子》的“双一章”(《德经》、《道经》第一章),背时全身放松,心无杂念,匀速背完7遍,结束时双手合十,感谢老子。
刚开始背,还感觉不到什么。两个星期以后,感觉早上诵读后,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每次大声诵读后,还能感觉到胸腔里有震颤的感觉,不但身体有了好转,而且心情开朗、精神饱满,“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能知天下大事;不窥视窗外,能知天理人心)这句话已经成了我学习的座右铭,并时刻督促自己向这个方向努力。
《老子》真是包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一个月后,在小姨的指导下,我开始背诵整本《老子》,因为小姨告诉我要想领会《老子》更多的能量和智慧,最好全部背诵下来。于是我就制定了背诵计划,每天除了背诵7遍双一章外,还要背诵下来《老子》中的其他章篇。背下来后再背写一遍,第二天背下一章时复习上一章。在背诵过程中我还真学到了不少。特别是老子无私无欲的精神,如第二十六章《无难》——“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五十一章《无私》——“不亦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以前我喜欢和别人相比较,总羡慕别人吃麦当劳、穿名牌,而自己却远不如别人,整天搞得自己心情很差。但通过以上两句话的启迪之后,自己内心观念上转变过来了,不再老想着去追求那些东西,而是静心地读书学习。不去要求别人对自己付出多少,而是要求自己为别人付出,结果反而得到的更多。
通过一个暑假,我已经把整本《老子》背下来了,现在我的记忆力增强了许多,心也不再浮躁,慢慢地静了下来。在每晚坚持背诵《老子》的双一章,睡觉很香,白天奔忙于多个特长班却不会感觉到疲劳,心情舒畅。
现在,我正在学习《老子》每章后面的注解,希望领悟到更多的真谛,并从中受益,学习老子无私无欲的精神,为人处事的大智慧,依照自然发展的道路,去完善自己的品格,影响身边的同学、朋友。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三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老子的《道德经》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在我的大学学习生涯中,我也深入研读了《道德经》,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人生和处世的感悟和体会。下面我将以五段式的形式,来谈谈我对老子思想的感悟与体会。
首先,我要谈论的是《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能够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而不需要人为地干涉。这种自然而然的运转,正是因为它没有被外界的干扰所扭曲。我们人类也应该效仿宇宙的运作规律,在生活中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做事,而是指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要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本性和才能,而不是被世俗的规范和期待所束缚。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一种最自然最舒适的状态。
第二,我想谈论的是老子关于“守柔”和“以无事处无事”的思想。老子认为,守柔可以使人拥有强大的力量,而不是强求和暴力的表现。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的是权力和成功,而往往无视了柔弱带来的力量。对于很多人来说,柔弱意味着无能和被动,但在老子看来,守柔正是获得真正力量的关键。只有守住柔弱,我们才能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自由和平静带来的力量。
第三,我要谈论的是老子关于“无名之名、无形之形”的思想。老子认为,真正伟大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为它们超越了个体和具体的形式。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而往往忽视了内心的追求。老子告诉我们,追求无名之名和无形之形,才能够真正抓住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当我们将名利放在一边,关注内心的感受和灵性的追求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拥有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四,我想谈论的是老子关于“退让为贵”的思想。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即像煮鲜菜一样温和处理国家事务。在平日的相处中,我们也应该学会退让为贵,以和为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争斗和冲突之中,而忽视了和平与共处的重要性。通过退让和包容,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的社会氛围,而不是相互攀比和争斗。
最后,我想谈论的是老子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认为,真正的统治者,是在不动声色中治理国家,不需要强行施政。他相信,最好的统治者应该能够指引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干预人民的自由。这个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理智而谦逊地处理问题。
总而言之,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我获得了很多关于人生和处世的感悟和体会。无为而无不为、守柔、追求无名之名、退让为贵和无私奉献等思想,都给我指明了正确的生活方向。我深信,只有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我们才能够变得更加宽容、谦逊和有责任心,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四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老子”。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研读《道德经》,在老子的思想中,我领悟到了许多对我个人成长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的东西。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人类无需强迫干涉,只需顺其自然地接受和适应。我深有体会的一次是,在学校中我曾经担任班级副班长。起初,我总是过分追求完美主义,明确规划每个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并强迫他们按照我的计划行事。结果,班级的氛围变得紧张,同学们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后来,我灵机一动,尝试采用老子的理念,放手让同学们自己决定课余活动和学习方式。意外的是,班级氛围立刻变得轻松愉快,同学们互相激励,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使我深刻体会到,通过“无为而治”,能够释放自然的力量,带来更好的结果。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可以打败刚强的力量。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力量,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力量。在我过去的生活经历中,我曾经遇到过许多苦难和困难。起初,我总是试图用武力解决问题,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后来,我开始秉持老子的思想,退让一步,从柔弱的态度来面对困境。逐渐地,我发现通过宽容、理解和善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取得比以往更好的结果。老子的这种思想教导我要学会放下、宽容和善良,为他人着想。
再次,老子通过《道德经》告诫人们要追求平衡和和谐。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对立面,只有能够达到平衡,才能够实现和谐。在我的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许多矛盾和不和谐的问题。而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我明白了要平衡、调和对立面。例如,在学习和娱乐之间,我曾经陷入两难的选择。后来,我学会了平衡,并将学习和娱乐结合起来,比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看有益的书籍。这样既能满足我的学习需求,又能满足我的娱乐需求,实现了平衡和谐的生活。
第四,老子告诉人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心态。他认为人类是一个微小而渺小的存在,不应该过分自负和傲慢。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有一次,我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因此开始自以为是,并在学校中展现出自己的优越感。然而,这种傲慢的态度并没有给我带来好的结果,反而让我失去了同学的信任和友谊。通过研读老子的思想,我认识到了谦逊的重要性,从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我学会了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和他人的相处中更加谨慎,并不时反省自己的言行。这样,我保持了一个真实而和谐的自我,也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老子在《道德经》中传达了要以道为依据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的实践和体验,才能够真正理解世界的真谛。在我的个人成长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要以道为依据,始终践行道德的行为准则。例如,在与他人相处时,我特别注重坦诚、善意和公正。我相信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够建立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和友谊,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我领悟到了许多对我个人成长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的东西。老子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追求平衡和和谐、保持谦逊和谨慎的心态以及以道为依据的思想,都在我个人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会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五
所为,有所不为,是我读完《老子》后的最大感受。辩证的“祸福相依”同样出于此部经典伟著《道德经》,另有许多的哲理成语,诸如“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来。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致虚守静----平淡处世《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我理解,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我想,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虚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个不分善恶美丑的观点,让我们不用好和坏,美和丑去评价别人,他认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为恶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还有丑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还有恶的一面。不仅如此,还认为困难与容易,长与短,高与低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音与声相互谐和,前与后相互追随。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我们不应该太去在乎它。只有这样我们看事物才能更为全面。
老子觉得学道的人应该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弯曲一些。出门做事就好像在别人家坐客一样,与人说话就像对待自己的上级那样,行走在外看起来毫不起眼。他举例说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别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汇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以土垒之。只有这样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觉得老子的不争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其实并不是这样,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种方法进行竞争;不但如此,他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你在竞争的同时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随时在提醒我们自己应该做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在人生、社会中的定位是什么。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本质。
每本书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处。如《论语》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义,《庄子》的虚幻不切实际。《道德经》中也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否认古典的经、史、子、集历年历代给中国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心灵的释然,以生活的动力,以处于天地之间行动的规则。每一种道理也总不能囊括世间万物,合众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与不同世界观的人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六
荣格分析心理学有个重要的概念——自性(self),它是心灵的核心,又是心灵的整体;它与生俱来,然后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性在生命早期实现的结果就是自我的形成,在生命中后期展现的结果就是人格的整合,自性完全的实现就是个体化(inpiduation)的完成。人的心灵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追求自性的实现。
自性显然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自性又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最近读《老子》,刚开始,读到他关于“道”的论述,颇受启发,我倒是觉得我们老子所讲的“道”的特点很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自性的特性。甚至可以说,自性就是人心灵中的道。
按照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总结,《老子》一书中的“道”有四种意思用法:1.构成宇宙的根本(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人类行为准则。
“道”有其一般意义的用法,比如“言说”、“道路”等一些意义。老子所用“道”却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不同于其他一般用法的一个独有概念。老子所讲“道”的特点是真实存在但又虚而不见,道是永恒的又是运动变化的;道的运动变化创生万事万物,同时万事万物又内化了道。这类似于女娲造人,但是这些人又都蕴含了女娲的“气”、女娲的特点。西方上帝造人中也是类似,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气,有了灵,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其实也是说人其实蕴含了上帝的气。
道的变化运动创生宇宙,宇宙又蕴含着道。道本来是看不到的,是“无”;道创生宇宙,宇宙含有道,因而道又是“有”的。“无”和“有”是道的两种状态,“无”是道无形质的状态,是形而上的;“有”是道落实到有形质的状态,是形而下。“无”是道,“有”也是道。
老子还给处于“有”的状态的道起了个名字,叫“德”。德者,得也。百度百科解释“德”:古人认为万物因“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花有花的“德”,狗有狗的“德”,人有人的“德”。孟子所讲“心”、阳明先生所讲“良知”就是人的“德”,也就是人所得到的道的部分。
于是,道一般就专指了“无”,德就指“有”。“无”和“有”都是道,“道”和“德”也都是道。《道德经》其实就是《道经》。
但是,道的有的状态却也有不同的。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这个曾被卡尔夫引用来说明人格发展的规律)这样说:
后面还有一些话,我们主要看看这个部分。“无极”应该是道之“无”的状态,它落实到有形质,就成了“太极”,是初“有”。太极也是道,道根本特性就是运动,太极动就生了阳;动到一定程度就静,静而生阴,这个生阴生阳的过程是这个“有”的实现、分化、丰富的过程,五行表示比较丰富的状态,五行互相作用,化生万物,就更丰富、更分化。
以上这些内容颇有助于我们理解荣格的自性这个概念。自性就是人的“德”,是人类从“道”那里获得的特性。孩子一出生,便是人,便具有了人的“德”,只不过这个“德”还是初有,是周敦颐先生所讲之“太极”。因为初从“道”中化生为“德”,所以它还很具有道浑然一体的特点,“太极”便是浑然一体的,所以周敦颐先生用一个圆圈表示,而不是用我们熟知的阴阳鱼的太极图。婴儿初生,即有人之“德”,便是自性,不过此时的自性还处在混沌初开而未开,还没有分化。所以婴儿的心理是毫无分裂的,也没有任何矛盾的。
心灵初生,犹如道之初有的太极,道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永恒运动,所以太极也是要运动,所以孩子的心灵也是要运动。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婴儿心灵动而生意识,静而生无意识。自性动而生自我,静而进入无意识形成无意识自性。
《老子》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家有了美的观念,丑的观念便随之而生;大家都有了善的观念,不善的观念便随之而生。心灵的运作有了意识,无意识便随之而生。心灵的分化就是如此的。
过去我们理解自性,觉得自性是无意识的,似乎是“无”的状态,至少如道之“无”是隐着的状态。但是现在思考一下,相比于道的“无”,自性是道的“有”,自性本来就是有的状态。而且自性一直在我们的心灵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不是到了三十多岁自我发展足够强大了才发挥作用。
自性在初生时是一体的,它向外产生自我,向内沉淀为我们原来讲的自性——无意识的、不被觉察的自性。这个有点像道的特点了,道向无形质就是“无”,向有形质就是“有”(德)。道包含了“无”和“有”,但是我们习惯把到之“无”称为“道1”,把道之“有”称为“德”。其实“德”也是道,“道1”也是道。同理,自性向看的见的部分发展成自我,沉淀在无意识中的部分叫自性1,所以自性包含自我和自性1,自我也是自性的表现、也是自性。
虽然有点乱,但是我觉得我说明白了,至少我自己明白了。
周敦颐先生所讲太极图说,还说万物复归于无极。就是化生出的万事万物又回归于道的最高形式的状态。人的心灵亦是如此。自我发展到一定水平,这个自性之“有”的部分就会回归到最根本的、无意识的自性之中,二者实现合一,这个过程就是个体化。
不过荣格的个体化的理论与这个过程似乎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第一,自我要去整合自性,而不是回归自性。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强大的自我,自性反噬自我,会造成疯癫,那些天天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烦恼的人就可能是自性吞噬自我。第二,荣格个体化不是让自我回归到无的状态,反而是要把自性全部现实化,所以又叫自性实现。荣格个体化的结果似乎也不是回归到无的永恒之中去,而是进入一个无限丰富的有中去。
荣格和周敦颐为什么会有不同?一是境界不同吧。二是研究对象不同。三是文化差异。四是可能是因为我还没理解透彻。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七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观点让我深感共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在我学习并体悟老子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有感触,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以及如何在现实中实践老子的理念。
第一段:了解老子思想的背景和基本观点
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他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开创之作。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宇宙万物都是由道衍化而来。他主张顺应道的力量,追求和谐和平衡。而他所谓的道,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而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力量,只有通过虚无的境界才能领悟到。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通过无为而治,达到最理想的境地。
第二段:领悟老子思想的难点和重要性
老子的思想虽然简洁而深刻,但实际上并不容易理解和领悟。道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无为而治更是对人类常识和习惯的质疑。理解老子思想需要超越常规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然而,一旦领悟了老子思想,对个人以及社会的意义是巨大的。我们将能够追求内在的宁静与和谐,避免过度的竞争和压力,达到心灵自由的境地。
第三段:把老子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老子的思想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和实践。在我尝试将老子思想应用到现实中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在静思与无为的状态下,我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同时,我也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和谐和平和,尽量化解冲突与争吵,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不仅能使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也能扩大和谐的范围,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第四段:老子思想对个人成长与修行的启发
老子的思想对个人成长与修行有着深远的启发。首先,老子鼓励人们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人生往往因为我们刻意追求而变得复杂,但若我们像老子一样顺应自然、守正待时,或许能摆脱痛苦的纠缠,获得真正的自由。其次,老子提倡“柔弱胜刚强”,强调以温和、柔软的方式去实现目标。这让我意识到,只有放下自己的傲慢与攻击性,与他人和睦相处,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与修行。
第五段: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与挑战
老子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也让人们难以真正实践他的思想。竞争和压力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人们往往难以抵挡这些外界力量的诱惑。同时,现代社会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这些都使得实践老子思想变得更加困难。然而,正如老子所言,“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谓之大”,只有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老子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总之,老子的思想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了解、领悟并实践老子思想,不仅能使个人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也能为社会带来一种和谐与善良的力量。尽管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以柔克刚、以无为为治,相信老子思想的力量,我们一定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八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在阅读了《道德经》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以下是我对《道德经》的读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老子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折服。老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恶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他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统一到多样的过程。这种观点表明了老子对人性天然的善良的看法,因为一开始,人性就是简单、统一而无辜的。只是随着外界诱惑的出现,人性才逐渐变得复杂和多样,产生了欲望和贪婪等恶的情绪。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治理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老子强调“以无为而治”,即强调去掉人为的干预和控制,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和变化。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君主和政府的治理观点,他认为过度的干涉只会带来负面的后果。他主张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通过顺应天道和人性本能来达到最好的效果。
再次,老子对于生活智慧的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老子提出了“上善若水”、“弱者胜强者”等观点,从水的柔弱和谦虚中得到启发。他说:“几于道者,寡则得,多则惑。”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纠结于欲望和权力时,就会迷失自我。只有在柔和、谦虚、自然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我在生活中努力保持平和、谦虚的心态,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言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言辞表达了复杂的思想,让人一读即懂,印象深刻。例如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意味着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虚无,放空自己的欲望和贪婪。同时他还告诫我们要尽量减少言语和行动,降低自我介入的程度,以便更好地保持和谐的状态。这些简洁而精辟的语言,使人一读即有所领悟。
总结起来,老子的《道德经》让我对人性、治理、生活智慧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他的思想深刻而贴切,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对于人性的善良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治理的方式和方法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在生活中,我也更加注重谦虚、自然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从人性、治理还是生活智慧的角度,老子的思考对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会一直保持对他思想的学习和思考,努力将其应用到我的生活中去。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九
《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言辞简短,略为晦涩难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经过后人不断发展延伸成为我国本土的第一门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学说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更加注重个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仙风道骨”也正是由此而来吧。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
记得高中老师曾经讲过,说青年时期尽量要少的接触《老子》,毕竟它的内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适合情绪应该激昂向上的年轻人,如果看得太多影响过深可能会缺少应有的朝气。但我想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冲突,当我深入了解了《老子》这本书之后,发现其中许多道理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处。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却越来越忽视精神财富的积累,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存在的各种诱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许能够给出答案: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生的三个不同心态层次。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觉得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而有为则指的是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十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老子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人们常说,“世上本无事,庸人常自扰。”虽然知道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当我翻开《道德经》一读,才发现它在特定的背景下尤为有意义。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道德经》中的《老子》一直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感染着人们。读了《老子》后,我不禁对人生与世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老子》让我明白了天理与人理的关系。在这本书中,老子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他认为,人与宇宙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而道则是连接人与宇宙的桥梁。只有遵从道的规律,人才能够与宇宙和谐相处。而当人违背了道的规律,就会陷入困境,自寻烦恼。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只有顺应天理,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其次,《老子》让我看到了“无为而治”的哲理。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无为”的理念,即宇宙万物自有其天然的发展规律,人不必刻意干涉,顺其自然即可。虽然这种理念与现代社会的追求成功、强调积极行动有些不符,但它却给我带来了另一番思考。人们常常因为过度奔波、功利心过重而疲于奔命,在社会压力下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却忽略了心灵的安宁和内在修养。《老子》提醒我们,顺其自然,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物质,只有放下执着,返璞归真,才能真正得到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满足。
第三,读《老子》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老子》中强调了“以德为本”的思想。老子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积累和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在的德行和道德的提升。他提倡“温柔而弱”的处世态度,相信善良和仁爱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这使我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就不仅仅是建立在金钱和地位上,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怀。只有通过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感恩他人的方式来拓宽心境,扩大视野,我们才能跳出自我,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老子》给我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平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经常处于噪杂的环境中,身心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压力。而《老子》告诉我们,唯有心无旁骛,静心养性,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在的宁静和快乐。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常常在忙碌中迷失自己,难以找到心灵的净土。然而,在《道德经》的启发下,我开始学会关注内心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份宁静和平和。
总之,读《老子》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它让我认识到了天理与人理的关系、无为而治的哲理、以德为本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以及保持心灵平静的重要性。虽然时代在变,价值观在转变,但《老子》中的智慧却仍然闪耀着光芒,给予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深思和启示。读《老子》,有如读懂了一种生活的真谛,带领我们步入内心深处,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径。因此,读《老子》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体验,也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7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