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热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11:30:07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2-13 11:30:07     小编:紫薇儿

总结需要真实客观,不回避问题,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有效的时间管理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以下范文中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意义。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一

我常常利用空余的时间翻阅有关幼教的杂志、书籍,从中了解最新的幼教动态,学习幼教杂志上的文章,了解幼教改革的新动向,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要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必须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业务技能、科研能力才会不断地提升。在20xx年春季我报名参加了电大的大专班,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知道,要让学生有一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为此我放弃了平时的双休日休息,坚持上课。虽然辛苦,但是学到知识的喜悦是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业务知识外,我还收获了很多。大专阶段的学习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我的自学能力;同时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及注重独立思考。“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克服自身的弱点,更大的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幼教的领域,我所学的还远远,迎接挑战,才能让更大的才能让更大的进步。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二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教育界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部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提高教师管理的关键工作。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可以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校的合理发展。项目管理是一种新时代的管理理念,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中强化项目管理意识,对于教师团队的建设具有合理有效地提高作用,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项目管理的含义。

项目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各类策略手段,将重点工作作为项目实施,设定好目标来分解任务,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限定完成时限,全程控制各项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完成。项目管理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管理范围、典型的任务管理、合理的工作结构分解、准确的成本预算、细致的时间控制和科学合理的资源管理。

二、教师团队培养和管理中的误区。

(一)教师团队的单一化。

大部分学校中教师团队的学历背景比较单一,教师个人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水平和各有不同,使教师成员之间没有互补性,无法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管理效果,各科的教师资源也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教师在教育专业水准上不能掌握最精华、最前沿的东西,从而影响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学校领导忽视教师培养和管理中的个体需要。

(三)对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的认识简单化。

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发展会经历各个阶段,并不是短期可以达到成效的。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影响到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而有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养和管理的发展认识过于简单,没有把握好团队建设应经历的形成阶段、制定规范阶段、运行阶段和休整阶段,只是简单的下任务定目标,希望很快得到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中会出现不同的需求,没有提供相关的科学的指导,很容易使教师团队的发展走入误区。

三、项目管理对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的作用。

(一)项目管理可以促进教师团队的多元化。

从管理学层面上讲,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任务为主要依据来组织的,学校可以将教学的管理活动以任务的形式来设计为项目,例如以活动内容不同分为教师科研项目、教学模式创新项目,或是根据任务的特点、重要程度来分为不同级别的项目。这些经过仔细划分的项目对于教师的素质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团队由于学科背景单一,是很难有效地完成这些活动项目。经过项目管理的划分和要求,共同的任务目标会吸引到各个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科背景来组成教师团队,每个人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得到充分发挥,互相之间也形成互补性和异质性,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团队单一化的问题,并且聚集了任务项目所需要的人才,使教师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二)项目管理有利于教师合理需求的沟通。

在项目管理中包括了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之间传递信息,是比较正式的沟通形式。人际沟通是个人与个人的信息传递,大部分都是非正式的形式。项目中的.管理活动大多也是以人际沟通来进行。一个项目要保证科学有效的组织、协调、智慧和控制,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这样才能够对于人际关系和组织发展具有良性的促进作用。团队的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建立完善沟通渠道。首先领导要运用合理的激励措施,灌输团结合作的团队理念,将沟通障碍清除,并且鼓励团队的成员之间互相表达,感受到彼此的尊重和肯定。其次,要营造公平公正的团队氛围,使每个成员都确定自己的才能和天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有点,在公平的氛围内工作,一起探索解决教学管理中的各项问题。第三要开发各种沟通渠道,打破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善于应用高科技的手段来加强互相的交流,使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更加顺畅。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和了解,可以让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更具有效果,每个教师的建议和想法得到理解和满足,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活力,保证工作目标的完成。

(三)项目管理对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提出有效评价。

项目管理中的评估是对整个项目的进度、效果、目标的全面评价,通过项目管理评估的工作来进行监控,对于项目过程中的关键点合理控制,评估项目的资源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最终的项目结果,当情况出现偏差的时候进行及时的反馈,对原管理计划做出修改和完善,保证项目的完成效果。教师的培养和教学管理应用项目管理时,要合理运用评估系统,将定性考核和量化考核有效结合,使教学管理的项目化管理和教师的评价挂钩,一定程度上量化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方式公平公正地反映出教师在项目中的贡献和提高,评判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项目管理的评价系统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有效的解决对于教师团队和个体的评价。对于教师在培养和管理中的评价,要避免教学工作的个人主义倾向,教师不能够为了追求自我而不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要避免压抑教师的个性能力,阻碍教师的潜能发展。每个教师都有独立的人格和特点,对于个体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展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有效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处理本职工作,从而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能力。(四)项目管理指导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的过程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完整性的管理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确立任务阶段、计划阶段、过程实施阶段、完成阶段和维护阶段。管理者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中都要采取相符合的策略来适应项目的发展。运用项目管理的阶段理论来进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也必须在各个阶段中采用相应的管理指导措施。

四、项目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管理。

每个项目的组织实施者是项目管理中的领导者,他的责任心、管理能力决定了项目的实施效果。没有良好的责任感,即使运用再好的管理方法也难以取得成效,而管理能力的高低也同样决定了项目完成的效果。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集中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责任性和管理能力。首先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统一教学管理的内容,教学团队可以对教师的准备工作进行随机抽查。其次将教师的教学评价汇总,通过督导评教、学生评教来分析教学项目的具体情况,对于表现不好的项目负责老师进行指导。另外还可对教学科研管理的人员进行责任划分,将考核量化,并且根据完成情况来与晋升考核挂钩。

(二)建立激励机制。

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项目成立的时候,应该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在青年教师的培养项目中,可以开展授课比赛、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评比,对于表现突出者进行奖励和表扬。教师对于教学课程的管理项目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采取学习小组打分制度,或是开展学习评比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学些的乐趣。

五、结语。

加强教师的培养和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合理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管理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桂兰。项目管理——打造高绩效教师团队的新视点[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6):824~827。

[2]李文昊,杨九民,刘雍潜等。基于项目管理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5):19~21。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三

作者:谌业锋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而近几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9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共有8699名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90%左右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引起广泛的关注。

一、教师心理问题的分类。

教师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1.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教师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等。

2.职业心理问题。

职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职业观念问题和职业行为问题。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和不良型。教师的职业观念问题包括:情绪型、无奈型、动摇型和离职型,自我评价《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3.人际交往问题。

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封闭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孤僻心理、猜疑心理等。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教师的人格问题更多地属于人格缺陷。

5.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它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病、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

6.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神经症一般类型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癔症等。神经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教师身上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及神经衰弱等。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引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分析,引起的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从职业因素来看,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成就的迟效性,使教师极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从工作环境来看,学校的管理策略与组织气氛、竞争与激励、学生的行为与教师的教学环境等也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与焦虑等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学校组织管理气氛和学习气氛是教师心理疾病的显著诱因;学校组织中的人际气氛也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同学校,不同的人际气氛,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管理、组织气氛关系密切。

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冲击,包括信息源的多元化与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老化及缺乏信息化所要求的工作设备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贫富差距的增大和教师经济收入偏低而引发的不公平感、社会提供个人发展机遇的增多和教师对本职工作不安于现状的心理冲突、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以及教师教育上“有心无力”的无奈情绪等。

此外,个人的遗传因素、人格特征、意志品质、成长经历以及自我认识与调节的能力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四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依法确立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后,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在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的重大举措。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定义,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中等职业教师。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列在高等教育教师中,没有作明确的描述。

到目前为止,有关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中,全国人大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和《教师法》对获得职教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和丧失的原则以及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基本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国务院和教育部也相继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规章,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正式启动。原国家教委分别于1986年、1993年、下发的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意见,也对职教师资的资格作了明确要求。

5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依法设立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规范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行为;严格掌握认定教师资格人员的范围和教师资格认定条件,杜绝擅自修改教师资格认定条件、扩大或缩小认定教师资格人员范围的现象;严格遵循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不得随意变动。对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也列入其中,基本都参照相应的普通教育师资执行。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要制定和完善《教师法》配套法规,初步形成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师遴选任用、职务聘任、培养培训、流动调配、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与仲裁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通过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

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今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任务。

此外,不少地方和部委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如上海、福建等地区出台了《教师考核办法》、《福建省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实施意见》、《甘肃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等政策和规章,来规范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二、启动职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均决定了其对教师的要求与普通教育不同,所以有必要把职教师资资格认定独立出来,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

(一)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的认定、聘任、培训、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与仲裁等管理环节。《教师资格条例》作为《教师法》的第一个配套法律,与《教师聘任办法》、《教师考核办法》等法规,构成了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法规体系。

(二)使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

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确立了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群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职业性质决定了只有通过专门训练和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职业教育教师工作。

(三)严把“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我国现有的职教师资队伍当中,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虽然他们知识水平较高,年龄较为年轻,但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对于职教教学和职教人才培养来说非常不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改善这一局面,从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四)形成多元化教师培养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我国职教师资主要依托普通高校培养,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是越来越多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已经进入职校师资队伍;二是职业教育急需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三是需要大批的兼职教师参与进来。

三、现有职教师资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

职教师资都由高校输送,对于职业教育师资的资格认定也基本参照普通教师认证标准执行,没有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

(二)缺乏对职教师资资格证书有效期的规定。

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证书没有有效期的限制,而现行法律也没有具体规定教师资格的有效期,这导致教师资格事实上是终身制,从而妨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对于职教师资来说,其专业门类多,专业知识更新快,现有的职教师资资格要求中没有规定时效期限,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制度,易与市场脱节。

(三)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不健全。

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但还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开拓多种渠道从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中聘任兼职教师,特别是吸呐企事业单位的一些专家或能工巧匠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力量,但目前我国对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定可操作的程序。

(四)对职教师资的资格设置尚不全面。

现行的教师资格按学校层次和性质共设置了七种教师(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实习指导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这样的设置,在我国前一历史阶段是合理的。而目前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只设在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故应考虑专门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问题。

四、职教师资资格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健全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

如果说职教师资资格标准是建设职教师资队伍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则是确保认证标准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不能简单地用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标准来要求和认定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因此,其一,要对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实行动态管理。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而第一线的生产技术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必须适时更新,跟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其二,职教师资资格认定要体现特色性。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既要考虑到与普通教育师资资格认定的共性要求,又要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素质要求的个性特征。

(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按现行的《教师法》规定,职业高中按中学体系标准评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按普通高校体系标准评定。这显然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所以要制定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特征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正确引领职教师资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首先,要突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为学生就业服务,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为学生的就业组织和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岗位质量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将职业学校教师动手能力的高低量化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数。

(三)建立和完善职教兼职教师聘用制度。

按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指标体系中要求,“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一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各级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对到职业学校任教的兼职教师资格给予认定,经考核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

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技术更新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也使得职教教师的在职进修和专业发展变得更为重要。各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和支持教师的在职进修和继续发展。学校领导和职教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改变过去认为“接受培训和进修是教师个人的事情”等观点,从人力资源开发和投资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扭转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发展问题。

各职业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从而保证职教教师能始终与技术、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重评轻建”的被动局面。采取专题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成果评比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授课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还要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上,鼓励职教师资加强与企业界及其他教师的联系和沟通。

我国职业教育已作出了由注重数量和规模发展转向越来越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职业教育质量关键保障的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这一战略调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相对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z].教人4号.。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35号.。

[4]周鸿敏等.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职教论坛,,(17).。

[5]王奇.在教师资格有效性上做文章[j].上海教育,2005,(5).。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五

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作为一门艺术的音乐,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音乐不仅能开拓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它作为高校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对它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使音乐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为改变这种现状,本文通过对高校音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二、在高等院校中,音乐教学所具有的作用。

音乐不仅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其情操,而且还能提升其审美能力,它是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关键。目前,大多数高校生均比较“宅”,在无课条件下,多数高校生均“宅”寝室,或者是在打游戏,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而且也对他们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然而,音乐却能改变这一现状。据研究表明,好音乐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游戏瘾”、“网瘾”,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高校生在心情欠佳的情况下,好音乐能平复其浮躁心情。其次,我国一直以来都提倡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它还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音乐是通过自身感染力与高校生情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的条件下,使学生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此外,音乐还能打开高校生的智慧锦囊,对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音乐教学困境。

(一)音乐教学手法单一。

对于高校音乐教学而言,音乐教学手法单一严重制约其发展。目前,音乐教学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手法较为单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通常采用非常笼统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并在创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导致学生知识面变窄,无法对音乐真正含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由于没有音乐的加入而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二)不合理的课程设计。

不合理的音乐课程设计是高校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一。音乐课程设计的完善对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产生直接性影响。音乐课程设计主要将实现音乐课程价值作为依据,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计方面,音乐教学仍不够完善。在一些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将音乐课程作为选修课来进行教学,从而对音乐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这均是由于音乐课程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其现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音乐教师素质低。

音乐教师普遍存在素质低的现象,这些现象均是由于音乐教学达到了瓶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从一定程度上看,教师的素质对音乐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阻碍。一般来说,目前大多数音乐教学高校均存在着对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特点缺乏重视,而仅仅凭借其主观意志对高校生进行教学,同时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经验方面比较缺乏,其教学观念亦非常落后,已不能胜任基础教学的任务。

(四)音乐教学缺乏实践。

由于音乐教学缺乏实践性,导致其教学陷入困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重技巧轻体验、重知识轻实践的思想观念,致使高校不能有效地进行音乐教学。目前,关于我国音乐教学的教育模式,仍采用传统的学术理论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夸大其作用,直接性地将音乐基本技能和知识以灌输式的方式灌输于高校生,而对其主观能动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研究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四、解决高校音乐教学中问题的措施。

(一)增强音乐教育重视程度。

首先,高等院校对音乐教学的定位和性质问题应当充分明确。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应将培养人才作为基本宗旨,同时将教学的整天性、公平性放于首要位置。目前作为高等院校教育中一个重要课程的音乐教学,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培养这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性,并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构,同时应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将音乐管理与教学相互协调,这有助于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音乐教学师资水平和力量方面,高校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鼓励高校生积极参与到院校所举行的活动当中,同时高校还可采取一定的力量,为高校生提高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改变音乐教学手法。

改变高校以往常用的教学手法,将单一的“灌输式”音乐教学方法转化为高校生与音乐教师间互动模式。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增强高校生与音乐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而为高校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应开拓高校生的思维,提高其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实现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其主动探索并不断发现问题。此外,高等院校可采用各种资源设备进行教学,如多媒体教学,将枯燥无味的音乐教学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据研究发现,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促使他们对音乐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高校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此外,关于音乐教学的考核,高校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不仅要对高校生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考察,而且还要对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进行考查,如此方能使高校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拓展音乐教学实践。

增强高校艺术的培养,并大力开展音乐活动(如汽车音乐节、专题性音乐演讲等)。同时,还可在高校生中建立乐队,举办音乐大赛活动并设置奖项,有利于增强高校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此类活动能筛选出才艺出众的音乐学生。总之,应为高校生营造一个展示自己音乐才能的舞台,以使其心理素质得以提升,同时又能激发他们敢于挑战的勇气,并从中发现音乐奥秘给他们所带来的快乐,并逐渐使他们对音乐的发展史具有全面性地认识,并总结其观点,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为今后音乐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高校应完善评估体系。

高校可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从而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从对音乐、学生认知方面来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效率,进而能发现高校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制定与之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五、结语。

在高校生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目前高校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进行改革,不断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力度,便于为其提供较好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同时还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从而有利于推动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六

我喜欢幼儿园的工作,我现在是在冰心幼儿园当一名普通的教师,可是我很开心,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现在的我在冰心幼儿园工作已经工作快两年了。在这两年当中我学会了很多。回望过去,有开心也有难过。

在刚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的工作很轻松,所以没有充实的感觉了。后来,幼儿园来了一位年轻的园长。在她的带领下现在我们整个幼儿园都变的与众不同,不管是教学、生活、安全工作、各个方面都很好。“每当被别人问我你在哪里工作啊?我都很自信很光荣的说我在冰心幼儿园工作。

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性格开朗善于交际,能吃苦,有很好地亲和力,有耐性、爱心、细心;有较强地实践能力,集体观念强,具有良好地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我喜欢舞蹈、喜欢钻研画画、喜欢音乐,喜欢充实地感觉,因为觉得这样地每一天都会很有意义。在学校地工作中,我努力做好自己地工作,配合保育老师认真做好保教工作,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认真积极地配合年级组地各项工作。我现在带地是中班,从小班到中班孩子们成长地一点一滴我都看在眼里,有时候也会偷偷地开心,因为孩子们都长大了。有时候说地话也会让我哭笑不得。前两天我们班地“马宝”午睡起来后,兴高采烈地问我:“何老师,你喜不喜欢“钟”啊?”我说:“我啊!我喜欢可爱地钟”。马宝说:“那我就那一块大石头,放在你身上。”我很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啊?”这时候马宝笑眯眯地说:“何老师,你不说你喜欢“重”地吗?”这时地我才恍然大悟,不禁地笑了起来。我真想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我非常热爱幼教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每一位幼儿,尊重每一个孩子,用爱心、耐心让幼儿喜欢我,愿意和我交朋友。两年地幼教工作,使我自身地素质和政治觉悟都提高了。在今后地工作中,我会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阅读有关书籍,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中以坚实地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也需要经常反思和总结: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地学问,而且学无定法,面对如雪花分飞般地教材以及网络带给我们丰富地信息经验,我们必须把握一点:让孩子们真正做到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得到发展。做教师地难,做幼儿教师更难,但是我觉得在辛苦中,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地乐趣——那就是童年地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七

我叫xxx,今年毕业于xx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以下是我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个人自我鉴定。

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已经结束,回顾这一个月的实习生活,感慨颇多。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实习对每一个准教师来说,都是一步非常重要的棋,是我们师范类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必需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实习,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理论的思维。这一个半月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会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责任,以及明白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劳累。

在这短暂的日子里,作为实习班主任兼音乐实习老师,不仅积累了初步的班级管理和音乐教学经验,还深刻地体会到强烈的班级凝聚力和素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性。

教育无处不在,在讲台上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讲台下更要注意保持教师的良好形象。我坚持早读、晚自习上班提前十分钟到达班级,把课桌上的椅子拿下来摆好,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坐上摆好了的椅子并让整个班级保持良好的纪律。在教学与日常管理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会严谨治学与做人,真正履行了一名实习教师的职责。

在学院领导及教务处、学生处等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在实习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全体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实习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实习,实习生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品尝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甘苦,懂得了为人师的责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走上教育岗位、献身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次的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诸多的缺点与不足!今后我将更加努力,为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时刻努力准备着!

我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通过多年的一线美术教育工作,我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可以用三个认真来概括:认认真真的备课和讲授,认认真真的板画,学生认认真真的学。一板一眼,在安静的课堂上学生按照老师的范画一笔一划的描画着,创作出千篇一律的作品,没有创新更没有自己的想法。评价一幅作品的好坏往往就是这幅画画的像还是不像,有没有掌握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等等。理性知识太多,感性知识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专家们认识到了教育的问题,并实施了新的教育改革,我有幸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参加了新课改的多次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通过专家们精彩的讲座,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拓宽思路,还写了不少关于课改精神的体会文章,在学习和总结的过程中业务水平、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将过去隐形的目标显现出来,同时也淡化了一些显性的教学目标,我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手段,认真钻研多媒体技术,掌握电脑操作系统,并能熟练使用microsoftoffice和pohtoshop等软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把美术课堂变成快乐轻松的课堂,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变被动为主动,真正的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作为包河区小学美术备课组成员,使我经常有机会与专家同行探讨美术教学,了解更多更新的美术教学资讯,以利于更好的教学。在上市级观摩课《蚂蚁搬家》时,我结合了新的教学理念和精彩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悠扬动听的背景音乐,紧扣教学重难点、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主、合作学习,创作出的作品很有创意,教学效果好,得到了听课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10月,我参加了学校《大班额条件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组;3月又参加了学校《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课题组,我积极参加课题组研讨会,与课题组成员交流心得,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撰写心得和案例分析。

在工作期间,我不仅能完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在业余时间为学校的环境布置出一份力,在包河区教育局创建“全国特色示范区”评估及验收的两次活动中,我和包河区其他几位美术教师现场展示,在15分钟内现场描绘了美丽的包河区景貌,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又展示了卫岗小学美术教师的风采,为我校争得了荣誉。并且运用自己的特长为学校设计了标志和展示学校课改工作的展板,将学校的工作全方位的展示出来。

认真踏实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06年我获得了包河区“骨干教师”的称号,在区、市级论文评比、教师基本功大赛和课堂教学评比中均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辅导学生在各级绘画比赛中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当然我不能满足现在获得的这些荣誉和成绩。

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我还要继续有计划的学习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坚持写教学随笔,及时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树立总的教育目标和阶段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八

在幼儿教育这片沃土里,我收获了任何数字都无法计算的自豪感和幸福成果。使我懂得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爱事业,爱孩子,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孩子接触的人和事物非常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要求教师即是教育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的研究者,因此,老师是授业者,也学习者。幼儿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要想做好这个引导工作,首先得做好自己,自己先成长起来。

所谓心态,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观念支配下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心理状态的总和,简单的说心态就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现如今幼儿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最初对职业的好奇和新鲜已经不复存在,幼儿工作的繁琐细碎和平实,使教师的工作热情日益降低,这时候就会出现满腹牢骚,工作效率低下,工作逃避推诿等情况。这时候我们自己就应该学会自我心态的调整。我们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经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抱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做到善始善终;我们要控制情绪,学会包容,多站在家长的位置想一想,将心比心,很多矛盾都会迎刃而解;我们要坚持学习,提高自我素质。

师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要求,是一种有感染力的品行,是一种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自古以来,师以德为本,育师先育德。所以一名合格教师,既是一名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教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我们是幼儿效仿的榜样,所以,我们幼儿教师必须正人先正己,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日常工作中注重自身修养,做到文明、礼貌,善于与人合作,待人真诚,有耐心、不急躁,谈吐文雅,朴素,活波大方,端庄、整洁,诚实有自信,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平时工作中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大事不随便请假。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上班期间,不能随便串班,要全面照顾幼儿,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而且我们应注意仪容仪表,不留长指甲,不化浓妆,不穿高跟鞋,长头发扎起来,进班不跷二郎腿,端正坐姿,给幼儿树立规范的教师形象。

《指南》值得我们所有老师认真研读,书中明确解析出,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明确了在不同时期我所教授的不同年龄段孩子一般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并且可以较好地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违背幼儿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认真实施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制订出学期计划,并按学期计划制定出月计划及周计划。教师应该积极参加教育研究活动和业务学习活动,认真备课,写好一周的教育活动计划,不断改进教学形式、方法,随时更新,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按时上课,严格执行作息时间,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及引导者。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坚持超前备课,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然后,提高教师安全意识。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时期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幼儿园教育中,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谈素质教育。在幼儿园里,幼儿普遍对于自我安全及自我保护并没有太强的意识,也不知道安全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以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为基础,从而为幼儿教育打下坚定的基础。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安全的生活环境,严格遵守幼儿园安全制度,教师自身要提高安全意识,保证幼儿都在自己的视线里。组织户外游戏,大型玩具没有老师看护,禁止幼儿玩耍。其次,幼儿离园时要交给家长,不能让不熟悉的人把幼儿接走,如家长有事,委托别人来接,必须用电话与家长联系好,情况属实,才能让他人接走,未成年人一律不得接幼儿。时时提醒幼儿不推人、踢人、咬人、抓人、乱跑、上桌椅等。再次,幼儿入园时,老师要进行晨检工作,防止幼儿带危险品入园,发现幼儿精神状态差,要坚持让家长领孩子就医。教育幼儿不能把纸、扣子、小橡皮等塞到鼻、耳、口中,幼儿上下楼梯,教师要负责安排幼儿排队靠右、手扶栏杆跟着老师慢走,教师要在楼梯口停下,迎接完所有幼儿方可领幼儿去院中。下雨天,教师要注意地板滑,地上要铺上地毯,防止幼儿跌倒。最后,教师要向幼儿灌输安全知识,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并且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工作,注重个人卫生,不留长指甲,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幼儿园要坚持用抹布把桌、椅、窗等地方擦干净,物品摆放整齐。周一和节假日要提前来园打扫卫生。同时要对门前、院内、过道和厕所的卫生分包负责打扫。要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指导孩子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组织幼儿午餐时,教室要保持安静,教育幼儿不挑食,不掉饭粒。幼儿午睡时教师不得卧床午休,注意幼儿的午睡姿势,口中、手中不得有物品,盖好被子,午睡时保持安静,保证时间,按时起床,指导和帮助幼儿穿好衣服。注意保护幼儿视力,调换座位,正常教学时间不能看电视。被褥要经常摊开晾晒,保持清洁干净。定时清洗玩具,打扫屋顶和墙角的蜘蛛网。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每天定时用消毒水消毒,毛巾和杯子每天清洗。夏季注意灭蚊蝇,扫把、拖把、抹布、簸萁等清洁工具要保持清洁,不乱放,做到教室里一尘不染,物品摆放井然有序。

我享受着教育职业带来的幸福,我也常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我要成长”这将使我更加成熟。我播种着爱,也收获着幸福。看着一批批孩子逐渐成长,看着他们扬起风帆驶向未来的幸福海岸,我就会感到无比幸福。我将一如既往地用爱心奏响孩子们心灵的乐章,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成为我展示魅力的幸福事业。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九

时间飞逝,我在幼儿园已工作了四年多了,从我踏进幼儿园一路走到今天,与共同工作的领导、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让我更深地了解到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她的闪光点,都是可以虚心学习的榜样。只有在领导正确的指导下,同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关心、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努力下,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幼儿也才能更健康、全面地成长。

在本学期内,我能严格遵守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服从领导的安排,认真完成各项教学、教研工作。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以至用,为幼儿园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幼儿园的建设出一份力。

由于本班幼儿年龄小,年龄差距又大,使得各方面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班上老师共同努力,并及时做好家园的联系工作,做到与家长多沟通,多商量。通过家访、早接、离园、电话联系、家园手册、校讯通等途径及时了解幼儿情况,同一对幼儿的要求。使幼儿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在各个方面有了一定进步,受到家长的肯定与支持。

工作中,以教师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细心、耐心、关心、爱心地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以促使幼儿在自身水平上得到发展。积极学习和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以《规程》与《刚要》为指导,尝试开展小班化教学。在学习、实践、总结中不断完善教学,也进步自身的专业素质。

一个学期结束了,让我深有体会的是无论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努力、专心往做。下了苦功才能出成效。要有好的收获,就要辛勤地耕耘。幼儿教育工作更应如此。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

社会生活及科学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随着经济一体化导致的文化趋同,加之当下信息化时代背景,一些传统的教学形式正在弱化并走向消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传承,是教师群体共同的紧迫任务。传承人类祖先探索“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所积淀的教学艺术瑰宝,创新具有时代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根本路径就是广泛地学习,学习教育领域内先贤的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其他领域内的元素,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因而,要大胆地学习、消化、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教学艺术,这样一来,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失败的风险就会降低,教师专业化程度就会迅速提高,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即时修正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就更自信了。学习积淀之外,还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社会、学校要积极营造一个创新型、学习型的教师工作环境。外部环境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即时修正能力发展的平台,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即时修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体行为,但这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私事,它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和引领。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构建一种重学习、重交流、重反思的校园文化氛围。

2、教师要学会省察自己的教学行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标志。教师要善于省察自己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力倾向、教学方法特征、教学技巧水平以及个人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渐摸索并形成与自己人格特征相吻合的教学行为体系,最终浓缩成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教学相长。

3、教师要善于在教研活动中实现协同发展。不同的教育理念、思维特点、工作经历、人格特征等因素,决定了教师群体教学风格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这正是开展教研活动、协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宝贵资源。教师间互相听、评课,共同探讨教学实际问题,互相提供参照物,从而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相观而善”,扬长补短,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心态。教师必须打破自我封闭,要以平等、开放、积极、坦诚的心态主动与同事交流合作,才可能使集体教研活动富有成效,使教师群体在建设性的发展共同体xxx同成长。

4、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反思的自觉性。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对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修正今后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更要注意提高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经验积累,必然要形成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体系,由于职业倦怠等原因,更容易导致教师凭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简单化行为模式,将富于创新挑战的教学行为禁锢于思维定式之中,影响教学的质量效果。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就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批判意识、修正与优化意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引导教师对教学过程具有问题意识,善于运用各种机会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反对故步自封,通过不断反问、追问来激发反思意识,创新教学理念,修正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1]陈瑶,王艳玲,李玲.教学反思途径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美)唐纳德a.舍恩.培养反映的实践者[m].郝彩虹,张玉荣,雷月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魏景.教师教育中的反思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王鉴,宋生涛.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3(11).

[5]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7).

[6]朱晓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研究通过“三引领”――创设生态化的课题环境,“四阶段’――遵循逐步完善的实施模式,“五保障”――提出研究应用的必要条件,创意设计并运行了项目生成日志、项目行进日志、项目结束日志三大日志,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和优化,推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纵深化发展,启动了学习型幼儿园的建设。

关键词:项目日志;教师教学;行为跟进。

课改需要载体创新,专业成长――教师教学行为跟进更需要载体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理论模式,叶澜教授也提出了: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教学随笔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与随笔相比,日志则更具有行动研究性,它正是记录了教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教学轨迹。

一、项目日志的设计。

项目日志是以教师为记载主体,记录项目活动的日志。具体指教师在相对固定的文本形式下,定期记录关于教师组织项目活动始末的省思和展望。它的功能主要是教师本人和所有共享日志的教师。对组织项目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项目日志的设计分为纵向项目日志和横向项目日志两个维度。

纵向项目日志指单个教师对一个项目活动开展始末的文本记录,包括生成日志、行进同志、结束日志生成日志指教师在项目活动开展前需要的教学行为及其思考的文本记录。包括前环境创设和后环境创设两个部分。前环境创设部分记录教师以何种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如何分析可利用资源,最后如何选择项目活动的主题内容等后环境创设部分记录教师对幼儿存在的疑惑,怎样赢得家长支持。如何收集、投放材料和共建经验,及教师对幼儿观的一次科学审视。行进日志指教师在项目活动开展时需要的教学行为及其思考的文本记录。根据活动开展时教师组织实施的方式不同,分为《实地参观型项目日志》、《小组、个人操作型项目日志》、《集体交流型项目日志》这三份日志,每一份日志中包含了预设策略、互动策略和反思策略,体现了教师在计划和准备、引导和调整、反馈和评估、活动后反思行为的动态跟进。结束日志指教师在项目活动开展后需要的教学行为及其思考的文本记录。包括幼儿篇和教师篇。记录、分析幼儿最终学习情况及教师对这一项目主题中的教学行为总结、评估、分析、调整、跟进。

横向项目日志指多个教师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个项目活动开展始末的文本记录。即第二个教师在第一个教师记录的日志基础上分享、借鉴其经验和建议等,并记录实践中的分析、反思、创新和建议等。第三个教师再在第一个、第二个教师记录的日志中分享、借鉴、实践、分析、总结……这样一次次不断递进,使日志既得到共享又逐臻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不断优化跟进。

纵向项目日志具体的设计框架是:

上述项目日志的设计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以文字、图片、表格、符号为记载方式,立体、直观展示项目活动中的计划和准备、引导和调整、反馈和评价、活动后反思四大块教学行为的分析、跟进内容及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背景评估内容。

项目日志以服务教师为宗旨,紧紧围绕“教师教学行为跟进”这一点,帮助教师在记载的过程巾得到专业化的引领。因此日志的设计是一个不断设计、实践、调整,再设计、实践、调整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运作过程。

二、项目日志的实施。

区分一个教师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标志是教师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反思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教师应在记录教育事实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批判,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活动。本研究以项目日志为载体,将教师的这种教育思考和批判转换为外在的行为。

1纵向项目日志的使用。

纵向项目日志是教师根据幼儿对项目活动的兴趣、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活动的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成果的展示等方面的一种书面记录,是教师在这过程中自我教学行为跟进变化的一种动态展示。

(1)生成日志――创设项目活动的生态环境。

心理学家洛扎诺夫(lozanov,g。)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因此。创设教育的生态环境即创设支持性环境是成功开展项目活动的“先锋部队”,它包括确定项目主题的前环境审查和后环境创设。教师可以根据生成日志中的蓝图,规范自己的前教育教学行为,即促进教师计划和准备行为的跟进。前环境审查指教师在确定幼儿开展项目活动的主题前,对幼儿兴趣和可利用资源的审视、分析。幼儿的兴趣是活动得以开展并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一表现出有兴趣。就立即开展相应的活动。教师需要考察幼儿此时的兴趣是否可能持续。是否可能进一步激发,是否适合全班幼儿开展。另外,幼儿的兴趣有时候听起来非常好,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源可供幼儿与教师收集、操作、学习,也是不值得选择的。

后环境创设指教师在确定幼儿开展项目活动的主题后,对问题环境、家长资源、材料收集、经验基础这四方面的思考、收集、建构和创设。

(2)行进日志――组织项目活动的操作实践。

行进日志是一个项目活动主题下一个一个活动具体开展的行进流程日志,是教学活动准备、组织、结果分析的过程。项目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与经验的有效途径。行进日志是体现教师教育理念、教育价值、教育机智、教师反思的载体,是教师引导和调节、反馈和评估的动态跟进。行进日志从教学活动的顺序分为项目活动的预设策略、互动策略、反思策略。预设策略主要从材料、生活环境、幼儿经验出发。建构知识网和活动网。互动策略是教师教学行为实际与幼儿发生作用的部分,具体教师分准备、观察、引导三步走。反思策略主要针对活动后的省思,包括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育机智、幼儿新、再次设计五个方面。虽然上述三种策略的组织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在时间上有一定先后。

(3)解读项目活动的主题省思――结束日志。

这一日志主要从幼儿和教师的角度来省思某一主题的项目活动。一方面思考一个主题下一系列的项目活动,幼儿都学到了什么。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和谁分享,如何分享等,即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作用于幼儿。另一方面省思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跟进的四个背景因素。即在组织幼儿开展项目活动时的教育策略、研究意识、幼儿观、教育理念。结束日志是对活动后教师行为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跟进的`教育策略、研究意识、幼儿观、教育理念四方面背景的审慎和反思。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论证教师教学行为是在跟进的动态过程。

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是从幼儿体现出来的,幼儿的成果即是教师的成果。为此,项目日志就必须有体现幼儿学习结果的内容。否则,评估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便是“纸上谈兵”。而要评估幼儿的学习结果,我们认为需要从幼儿的认知程度和幼儿的参与程度人手。既有填充式的记载,又有对照式的认识,多角度地发挥了教师的评估能力和评估效果。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构成了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有效教学的前提。没有反思,就没有对智慧的认识和开掘;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进步与发展。“反思、反思、再反思”,不仅是口号,更是教师的工作目标与操作过程。因此,“项目主题反思”日志让教师教学行为“高屋建瓴”。对一系列的项目活动认识更清晰。

2横向项目日志的使用和深入。

横向项目日志是多个教师对同一个项目主题开展始末的记载。是教师建立在前人基础上对活动开展经验的不断汲取、改进,再汲取、改进的前进过程,是教师教学行为建立在他人省思基础上的一种跟进。这种行为跟进可以是同一内容教育策略上的优化,也可以是同一内容的不同玩法――教育策略上的创新。利用网络共享的平台。为横向项目日志的深入使用提供便捷。这类日志的使用是教师在分享层面上的行为跟进。

例:小小蛋儿把门开(内容略)。

横向项目日志是同一年龄段教师对同一主题的一个日志跟进,共有四轮。小二班的教师是第一轮日志记录者,提出了“建议在区角活动时,提供的熟蛋要新鲜。蛋壳贴画的图案要大一些,以方便幼儿粘贴。可以开展比较蛋的大小、颜色的探索活动”的建议,于是小三班的教师得到了借鉴。在她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蛋壳图案大一点”的方法。果然,在日志中提到“借鉴一教的经验。在蛋壳贴画中,图案变大后,幼儿作品的效果好了许多。”可见,小三班老师这一教学行为的有效正是因为有了小二班老师的提醒,把幼儿贴画的图案放大。方便了小肌肉群发展不够精细的小班幼儿的使用。图案大小的变化正是尊重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一步让教师认识到“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这一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小三班教师经过第二轮教学。在日志中提出了“教师可以在蛋蛋数学宫区放置一些积木,供幼儿为固定蛋而取用,或者用蛋的图片取代。根据幼儿对生、熟蛋发现不一样这一点,教师可以创设环境让幼儿进一步探索生、熟蛋的区别”的建议。第三轮小一班的老师又作了改进。使教学更加成功。

同时小三、小二班两位教师在日志中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需要进行借鉴。不是一味“跟帖”,而是有所舍取。如小三班教师只是借鉴了小二班教师“蛋壳图案大一点”的建议,摒弃了“可以开展比较蛋的大小、颜色的探索活动”的建议。

由上可见。横向项目日志的使用和深入,不仅让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跟进,也让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同一内容教育策略上跟进和同一内容的不同玩法――教育策略上的创新。这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提供了集体智慧的平台。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二

关于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和发挥基层工会作用问题的研究摘要:工会是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作为基层工会,一切工作都应从职工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依靠职工群众,一切为了职工群众,要把职工群众的意见和意愿作为工会工作的切入点,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把职工群众是否认可作为检验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时刻保持与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基层公会研究。

集输联合站是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下属的一个基层单位,多年来,联合站始终站在员工角度和企业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开展各项工会工作。即做到有组织保障,带好头,维护好员工利益和应有的权力,又充分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增强基层工会活力,上下齐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在如何增强基层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集输联合站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下面,我们就相关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关键。

党委重视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关键,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根本保证。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三

摘要: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管对幼儿、社会还是对教师本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必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科学素养及其重要性。

美国学者赫德在《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同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标准: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就代表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而这些方面都预示了其最后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科学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

(一)对幼儿及社会的重要意义。

曾经有人调查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您认为是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幼儿园。可见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关乎幼儿科学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将来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前提。《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宗旨就是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他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他们具有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他们却是最缺少经验的群体,他们最善于模仿,幼儿教师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这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直接引领者和启发者,他们更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他们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科学生活态度和探究能力,影响着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

(二)对其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观念中,科学教育仅仅限定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层面上,人们把教师等同于“教书匠”,社会在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如今,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各种教育科研活动正在热烈地进行,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教科研引领教学工作,只有富于探索精神的创新型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脱掉“教书匠”的帽子,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发展和完善教师研究能力,其核心和关键因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科学知识是基础,具有奠基性作用,科学能力、情感、态度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包括以下丰富的内容。

首先,教育教学的知识,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史、幼儿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基础。

其次,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性的知识,如:人体的知识,生态与环境的知识、自然现象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等等,这些是科学教育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保证,只有这些常识性知识的储备作为前提,才会避免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的教师带着孩子们去探究的问题,教师自己却不懂的现象。例如,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时还会出现基本概念的错误。

最后,幼儿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方面的知识,如:观察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方法,测量的方法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幼儿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对这些方法的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

过去常说,“老师要有一桶水,孩子才可能有一碗水”,这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受到了来自信息化时代的巨大挑战,报纸、电视、网络……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一桶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要有好学爱问不断学习的精神,应该敏锐地向生活提问,向生活学习,老师应和幼儿一起成长,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查阅搜索等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不再是一桶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河流。同时,教师也应把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幼儿,如,在回答幼儿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长大的?”这样的问题时,教师遇到了困难,教师就通过让幼儿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纪录片《婴儿日记》的方式进行巧妙地、直观地回答。

(二)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过去在科学教育方面我们注重的是教育的即时效应,组织一个活动就希望实现一个预定的外显的目标,如孩子学会做多少计算题,认识多少动植物,这里我们强调的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的。

1.观念的准备。

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活动,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幼儿为本,注重教育教学、课程对儿童多样性发展的适宜性、选择性,强调儿童的主动实践、探索探究学习等一些基本理念应该成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不通过操作材料就完成科学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操作材料的投放在幼儿园中显得尤为重要。所选择的活动材料与环境要丰富多样、要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变化。如,在自然角,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抓蚂蚁,挖蚯蚓;到了秋天,就收集种子、捕捉秋虫等。在区域活动中,则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孩子们操作的科学材料。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关光的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有关沉浮的材料……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孩子们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道理,孩子们百玩不厌,兴趣盎然。

3.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

没有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只有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同时应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被发掘。

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如在进行有关“风”的教育活动时,教师提出“风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后就让幼儿自己尝试“造风”,有的幼儿通过扇硬纸板产生风,有的幼儿发现教室里的风扇能产生风,甚至有的幼儿说跑得快了就感觉有风在耳朵旁边吹等等。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他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奥的科学概念被他们理解和掌握,他们也从中不断养成了科学探究的习惯。

4.为儿童制造鼓励科学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围。

首先,教师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太阳能不能晚上出来”、“为什么小草不会说话”诸如此类的怪诞不经的问题,教师如果对他们的问题避而不答甚至嘲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慢慢消退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一切科学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好奇心都没有了,科学的发展便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自信心,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不能因为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的行为或教师期望不一致,就命令他放弃。如教师讲有关“对称”的概念时,一位幼儿说“屁股是对称的”,教师很生气地说“就你会想,坐下”。教师的行为不仅使得学生原本正确的关于概念的理解变得模糊不清,更挫败了幼儿探索和表达的信心。

最后,教师在评价时应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应看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地体验,避免由于教师不恰当的评价造成幼儿的紧张。

5.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能力。

幼儿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活动进行的是否顺利”、“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得是否积极和快乐”、“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反思中教师才会不断提高其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教师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总结和评价。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应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幼儿总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建立的关键所在。

同时,不断学习培养自己创造的能力和品格。在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现状,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手段上创新,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弄虚作假;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谦虚谨慎、乐于并善于合作:高度责任感;果断坚持性等方面。也能够使幼儿教师很好地对待工作、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4]石长年,程为文.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教育.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四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地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踏上了三尺讲台,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路,只有用真心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丰厚的心灵回报,这种回报,是只有作为一名教师才能拥有到的精神财富。

1、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他们都是有个性、独立的人。在这个社会,许多教师都有同感: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范围,做出的事往往出人意料。但无论如何,教师都应以"尊重"二字为前提,给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爱。面对调皮的学生,批评时的语气应委婉,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不能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学生成绩下降时,不能指责,应相信他们是最棒的。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加倍地尊重教师。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学生才有自豪感,教师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尊重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必须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2、要对学生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几代人,几家人的百般宠爱,难免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学生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与纠错的过程。在课堂上,在课外,多接触学生,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肯定学生的优点,适当地宽容和谅解他们的缺点,多体谅学生的难处与无奈。只要教师有一颗爱生如子的宽大爱心,就会对犯错的孩子多几分包容,多几分尊重、多几分理解,多几分呵护。宽容是甘露,教师要用爱的乳汁源源不断滋润学生的心田;宽容是钥匙,教师要用爱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误会;宽容是理解,教师要以慈母之爱给学生以安慰和力量。教师要给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选择、自我进步的时间、空间与主动性,从而体现出教师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以心灵感动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也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3、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对于学困生,教师更有责任关心、呵护他们;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让学生感到教师爱的温暖,学生就会有心灵上的启迪;教师的关爱是一把可以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它可以唤醒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并能纾解他们心灵上的阴郁和苦恼,使他们重新振作起航,张扬个性,勇敢自信地去追逐每一个美丽不羁的年轻梦想。

4、要对学生心里健康负责。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应培养孩子的美好心灵,只有教师对学生赋予满腔热情的关爱,才能教好书,育好人。老师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做学生的心理咨询、治疗师,信任理解学生,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变得阳光。

"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脆弱的心灵需要抚慰,受伤的孩子需要关爱,迷路的学生需要用师爱为他们指点迷津。情感变化的大幅度,日常行为的无常性、逆反性是这些孩子的一大特点,老师最应该成为他们情感压力的减压阀,怪戾行为的缓冲器。因为我们知道,基于理解的宽容与处于关爱的教导同等重要。耐心聆听学生的真情倾诉,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控自强,让他们时时处处感觉到:艰难的日子里,老师在与我同行。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应该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尽快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谁也无法否认,问题是客观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但是,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却不是与生俱来、天然生成的,它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发现。所以,发现问题就成了教师的一项最基本、初始化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仅仅发现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具备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设置问题的能力。

我始终这样认为,尽管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设置一个问题却远比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设置一个问题,其前提条件是要能够发现问题,而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还要思考并着手解决问题;惟有在发现并解决了问题的基础上,才可能去设置问题。所以,设置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升的过程。

二、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言教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教会学生读生活这本无字大书。没有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教师,在认知、发掘、捕捉材料时比较迟钝,缺乏生活的灵性和悟性。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时时注目,就可捕捉到丰富的材料,吸取有益的营养。这种能力既靠学生自身敏感性,更要靠教师对学生写作悟性的开启,像气功大师为弟子疏通气路一样,当时机成熟时,手指一点,气路便畅通了。

这里教师的言教起了重要作用。著名教师于漪说:“语文教师必须会动笔会写文章。自己无写作甘苦,无书面表达的真切感受,写作教学往往空对空,指导干巴巴,点不到关键处,点不到要害。”叶老也曾说:“教师善于阅读,善于作文,看书报能抓住要点,写的东西能说得正确明白,才能真正用启发式启发学生。”这就明确指出了教师的写作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教师有写作的感性经验就能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良好效果,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就会有较大幅度地提高。笔者经常结合自己写作某篇文章的完整过程,向学生大讲作文感受,并拿自己的文章像讲课一样讲给学生听。课本中有关语文知识,诸如观察和认识、写人的方法、提炼中心、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联想与想象、材料的选择与剪裁、散文的形与神、比较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等,我都能结合自己的写作感受讲出来,学生普遍感到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如果要问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很多人都会是这样一个答案:培养人才!那么,什么是人才?什么是教师眼中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界定和标准,“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是封建社会教师心目中的人才;上名牌、读重点,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们教师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有的学校加班加点,频繁考试,加大学生课业负担,有的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细心关照,百般呵护。这样,难免培育出畸形的人才。这些学生意志品质、言行举止难与时代合拍。因此,我们应不断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时期的人才观。何谓新时期的人才观呢?我认为:我们应有这样的人才观:“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愿学、乐学、勤学,虽然培养不出一流的大学生,但却能够培养对社会有所作为的合格人才。

三、实施课程改革。

为实施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深入课堂,必须有适应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而原有的课程存在诸多因素已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必须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以期达到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等目标。

总之,新的时代、新的形势赋予教师新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努力营造“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奉献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校园氛围,真正做到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这样,教师才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因此,我想:凡是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同志们都应努力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发展自己,应五观俱全,才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现今大学生状告高校的诉讼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及社会的强烈反响。如何有效解决此类纠纷,正确看待学生权利,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已是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权利维护存在的问题。

(一)高教法规不完善。

一是高教法规数量偏少,内容相对滞后。我国1980年诞生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到目前,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颁布的教育法律只有8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等颁布已超十年,有些内容显得陈旧、滞后,跟不上高教发展的形势。二是有些法规比较原则和抽象。《教育法》、《高教法》等法律规定了大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权利因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定而难以落到实处,使得大学生的权利停留在应然状态,难以收到实效。三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主观性词语过多。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授权高校有开除学生学籍的权利,共涉及七种情形,类似“性质恶劣”、“行为严重”、“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等多个主观性词语,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容易导致高校行使处分权的任意性,引发大学生侵权案。

(二)高校校规不规范。

一是校规中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明显失衡。目前校规中过分强调管理,绝大多数为义务性条款,注重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的各项义务,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影响下,学生有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往往出现重学校权力而轻学生权利的现象。二是部分高校出台的校规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比,不同程度存在“上位法”的“超位”或冲突。三是部分高校的规章制度有明显不合时宜的内容。如罚款,将毕业生奖学金改为就业补助金,毕业生欠费不发毕业证导致出现诉讼案等。

(三)救济途径不畅通。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赋予了大学生广泛的权利,救济途径是有的,但经常不畅,当高校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时,学生往往无法获得全面、及时、便捷、可预期的救济。当前,申诉是解决大学生与高校之间法律纠纷的一种重要的权利救济方式。可是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申诉受理机构的范围、学生申诉机构及人员的设置、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处理权限问题等,导致这项法定的非诉讼救济形式,在现实生活中陷入随意和经常无效的状态,故大学生求助于司法救济。大学生状告高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学生有时是不得已才与母校对簿公堂。

(四)高校管理缺乏正当程序。

从大学生状告高校侵权案来看,缺乏正当程序,存在程序瑕疵,是高校在行使管理自主权时较为突出的问题。例如,“大学生状告母校重获受教育权”案中,学校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对两名学生作出的开除学籍处分书并未送达两原告,属于程序违法。典型案例“田永案”中,学校败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原告作出的退学处理决定并未得到实际执行。总的来讲,这些事实的发生,反映了学校内部管理秩序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状态,且类似的事例在高校中也不是个别现象。原因主要是教育中权威主义在高校仍然存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还是被高校管理者和部分教师认同,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学生权利有时被漠视,甚至被抹杀。

(五)学生维权意识不强。

二、大学生权利维护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为学生维权提供法律保障。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大众教育层次日益复杂化,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快教育法规建设的步伐。全国人大应缩短审查现有教育法律的年限,对那些不合时宜的基于精英化教育的背景下制订的教育法律,如《教育法》、《高教法》、《教师法》等,要在结合法学研究成果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尽早修正。另外,加快对《考试法》、《学校法》、《学位法》和《终身教育法》等法律的起草进程,建议出台《学生法》、《校园法》等一些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对大学生管理的要求,明确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权利的维护和保障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随着旧法的修正及新法的出台和高等大众化教育的深入,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法律的配套性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还存在较多的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国务院及教育行政等部门应要及时审查现有教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年限,及时修正那些与法律不配套的或废止一些主要内容被新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所代替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关于加强教育学院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等,尽早将带有“暂行”、“试行”的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转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多出台一些操作性强、程序正当的,在学校管理和司法实践上能用的上的法规和部门规章,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办法》等,这样既能达到依法治教的目的,也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救济制度,为学生维权提供可诉渠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涉及到大学生救济的制度有教育申诉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及行政、民事、刑事三大诉讼制度。对于学生来讲,教育申诉是解决自身权利被侵犯的主要救济途径,在申诉无效的基础上,学生才迫不得已走行政复议甚至诉讼的道路。在这些救济制度中,主要是教育申诉制度还不完善,笔者建议两点:第一,应积极拓宽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学申委”)受理的范围,不能仅限于《规定》第六十条规定的“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应拓宽到受理学生对其在校内学习、财产、人身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提出的各种申诉;第二,合理设置“学申委”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高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的“学申委”的组成人员不仅仅来自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应该多吸收一些社会知名的教育家、法学家、律师、学者和青联、学联代表参加,且占的比例应不少于二分之一。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申诉、复议制度本身的缺陷与不足,法院对高校教育纠纷的司法审查的局限性,我国现有的仲裁机构无法受理教育纠纷的相关案件等,可以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设立独立的教育仲裁庭,仲裁庭主要由专家、学者及律师、学联、青联的人员组成,独立开展工作,不从属于任何机构领导、不受同级或教育行政的干涉,教育仲裁庭的裁决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效力。另外,目前发生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校的各类纠纷,虽然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四种调解形式是比较有效的,但都在校外,学生必须付出较多“成本”才能见效,因此,我国高校内部应该建立一种调解制度,即在高校内设立一个独立的纠纷调解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主任由委员选举产生,任期为一学年,调解的范围主要是大学生认为学校、教师或同学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三)高校应按教育部要求,积极做好依法治校工作。

7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3号)文件,明确提出: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一方面要组织全校管理者及教师深入学习教育部等相关文件精神,明确依法治校在高校的特定内涵和实质,把教育法律法规作为管理学校的根本依据和最高权威,并努力创建“教育部或省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另一方面应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培养法律素养,提高法律意识,不但保证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在严格依法的前提下合理用法,在管理教育学生中,尊重学生权利,而且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校纪校规,规范自身的言行。因此,高校在制订校纪校规时,首先必须符合国际公约、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遵循法律优先原则和法治统一的原则,即下位法的制定必须有上位法的依据,必须与上位法的精神一致,不得与之矛盾,更不能出现“下位法”违反“上位法”,否则就会出现更多的“学生状告高校胜诉”的事件。其次,在实施新校规前,高校最好邀请师生代表及有关法律职业人士开展听证和审查工作,确保校规不违法、确保校规保护最广大师生的利益。同时,在一些涉及学生重大事件的处理上,一定有相关的制度来保证,如学生的退学有预警制度,学生的处分有申辨、听证和申诉制度,学生奖惩有奖惩制度等。另外,高等学校应严格执行《规定》第六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将学校制定或修改的有关学生管理规定,及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第三,依法依章规范管理,避免相同情形不同对待,不同情形相同对待等问题,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特别是在处分学生时,应严格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最好是能借鉴美国的一些学校的做法:“在处分学生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律师、法官一应俱全,违纪学生交给学校纪律委员会处理,如学生不服可以上诉到法庭去依法裁决。”

(四)加强监督,减少侵权现象的发生。

在现阶段,应积极发挥人大、行政、政协、社会等监督的作用,切实维护学生的权利。目前现实生活中出现“不少高校与学生间的诉讼案件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者判决驳回起诉”等情况,“这就更使得被侵害的权利处于司法保护的‘盲区’,此种状态的存在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宪法的权威与尊严,其本身也是违反宪法的”。因此,司法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有限审查,监督高校做到依法治校,除维护高校合理合法行使教育管理外,对涉及高校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侵害案件,应积极开展司法介入,抑制个别高校行政权力的滥用,规范管理行为,依法办事,这种做法在欧美国家早已使用,如英国的司法审查制度,法国的行政法院审判制度等。”

(五)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维权能力。

学法懂法是大学生切实维护自身权利的基础,大学生一定要自觉接受法制教育,认真学习《大学法律概论》、《法学概论》等课程,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真正以法律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预防违法犯罪、减少违法犯罪、甚至杜绝违法犯罪的效果。同时,大学生也要树立一种正确的维权观,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维权的范围,以自己的情绪为依据决定是否维权,解决问题、纠纷和争议。遵纪守法,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每个大学生神圣的职责。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努力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权利和义务,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大学生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规定的义务。否则,权利就成为无本之源。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中比较重视权利的实现,容易忽视义务的履行。调查也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权益意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还没有形成应有的法律认识,还处于一种“惑”然状态,存在权利义务认识上的“缺位”,或者说认识上“不到位”。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自己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维护自身权利要立足于国情,立足于高等教育的实情,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也必须依赖于相应义务的履行。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七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热爱教育事业,就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的,必须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要有奉献的精神。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教师是把爱献给教育的人,用平凡的工作铸就师德之魂,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不仅有付出也有回报,当我们看到桃李满天下,用心血培育的学生成为栋梁时,付出的爱就得到回报,就会觉得很欣慰,这就是爱的教育的真谛。没有责任就不是一位好教师,"我是老师"反映了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家长们把"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从小处讲,它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前途与命运;从大处讲,它关系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和发展,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极强的使命感、责任心,应诚信立教,做到淡薄名利,敬业爱生,不能把教师简单地当作谋生的职业,而是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做全身心的投入。

2、要博学多才。现代教育趋势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经验、心理学知识、文化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作为教师要为了"一杯水"去精心准备"一缸水",这样才能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

3、要树立新型的课程观。新的课程观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着、促进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者,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一旦被激发,学习便成为了一种乐趣,同时教学会受到一定效果,从学生的思想着手,改变惯用的教学模式,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教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且是应该时时补充生命的活水,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成功的教学经验,这样才不会成为抹杀人才的刽子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1508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