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经的教案(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13:53:05
2023年诗经的教案(实用17篇)
时间:2023-12-13 13:53:05     小编:文锋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案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其次,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然后,我们应该详细规划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紧凑高效。最后,我们还应该合理设计教学评价方式,及时检查和总结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反馈和指导。此教案范文内容充实、安排合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

诗经的教案篇一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诗经的教案篇二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一课时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诗经的教案篇三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诗经的教案篇四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三、《蒹葭》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视。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四、《君子于役》简析。

本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头三句开门见山地点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经很久了,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鸡栖于埘”三句,转入写眼前生活实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阳西下时,禽畜纷纷归家,上窝的上窝,入圈的入圈,各归其所,悠然安憩,联想起万物皆定时有所归,只有自己的丈夫长期在外,徭役无期,归期难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牵挂而柔肠寸断呢?最后两句照应开头两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

第二章头两句进一步强调丈夫服役时间之长久和无尽期。“曷其有佸?”——何时才能团聚?无限的思念、无限的痛苦表现在这句深沉的发问中,并以家庭的温暖反衬出丈夫长年只身在外的孤苦与凄凉。再睹入暮时禽畜的各归其所,进窝入圈,饱食安息,联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劳苦无依,深情地发出“苟无饥渴?”的疑问与关心。这带有疑问与希望之句,内涵丰富,有对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温饱的担忧,更有对丈夫能够温饱的希望。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细腻,具体地表现出主人公对丈夫思念与关怀之情。

全诗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复咏叹,每句领起一层,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主人公思夫之情。运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联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长期有家不得归,令人无限思念与牵挂。感情真挚、细腻,读来荡气回肠。

诗中巧妙地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方法,创造了日暮黄昏的典型环境,同思妇孤寂、焦虑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极鲜明感人。全诗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给千百家庭带来的育苦。诗的内容单纯质朴,体现了民歌的本色。

五、关于课文诵读的教学建议。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个字),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对于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雄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过。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

诗经的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诗经的教案篇六

1.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3.体会古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1)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雄鸠(ju1jiu1)窈窕(yao3tiao2)好逑(hao4qiu2)荇(xing4)寤寐(wu4mei4))芼(mao4)蒹葭(jian1jia1)溯洄(su4hui2)晞(xi1)湄(mei2)跌叩)抵(chi)滨(st)址(zht)

埘(shi2)佸(huo2)桀(jie2)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2.关于三篇作品解题

《关雎》描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蒹葭〉也是一首情诗。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于,诗人来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君子于役)写丈夫久役,妻在家怀念之情。每当家禽和牛羊归来的黄昏时候便是她想念最切的时候。

1.朗读〈关雎〉注意正音。

2.赏析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

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

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

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

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居“三百篇”之首,因此向来倍受重视。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所谓“君子”是对当时贵族男子的称呼。这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与结婚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诗经)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赋/、兴。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如本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但兴有时与下文意义上无关,有时有情调上的联系,有时只是从韵脚上引出下文。本文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朗读〈蒹葭〉注意正音。

4.赏析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

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

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时候、这地方寻找那心中难向人说的“伊人”。伊水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得。细玩诗味,好像是情诗,而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5.朗读(君子于役*注意正音。

6.赏析

夫君服役去远方,没年没月。c忧伤。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奔回窝,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夫君服役去远方,叫我怎能不苦想。夫君服役去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何日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聚拢忙。夫君服役去远方,也许不至饿肚肠。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诗。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鸡栖敛翼,牛羊归舍。面对此时此景,久别夫君的闺中少妇,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抑制的。调怅。她想念丈夫,该不会受饥挨饿吧?暮色越来越浓,思绪越来越长。每天这一段黄昏时光,她感到实在太难挨了。清人评论这首诗说:“写乡村晚景,睹物怀人如画。”睹物是写景,怀人是写情,此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凄凉境界,能使人感到“如画”。

《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句式回环往复,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一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__篇,包括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一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君子于役)中对繁重劳役表示怨恨的句子是____;触发思夫之情的景象是__;对丈夫祝愿的话语是__。

二、断句。

1.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2.《蒹葭》“所谓”伊人,指的是“君子。()

3.《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4.(关限是(诗经)的第一抬,居“三百篇”之首。()

《诗经》三首(教师中心稿)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诗经的教案篇七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我于城""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诗经的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案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article/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诗经的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

2理解诗经的表现技巧及其作用.

3正确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几千年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卫风氓。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3)再读理解,以诗歌解读诗歌。

出示诗句:。

1、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知君即断肠。

2、夜夜不成寐,拥被啼终夕。郎不信侬时,还看枕上迹。

3、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5、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6、皑如山上雪,皎似云中月。闻君有两意,便来相决绝。

7、情绵绵,意深深,心切切。

8、幸福的痛苦。

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讨论:上述诗句按照诗中的清节排列顺序,并说明与诗中的那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兼带理清情节,为后文把握形象和理解思想意义打下基础.)。

点拨:最后将1、“墙头马上遥相见,一见知君即断肠”放在了“乘彼垣,以望复关”后面,都表现了主人公对情人的深切思念,情真意切,缠绵悱恻;将2、“夜夜不成寐,拥被啼终夕。郎不信侬时,还看枕上迹”用来阐述“不见复关,泣涕ii,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都表现出女主人公对恋人深切而真挚相思之情。“情绵绵,意切切,心深深。”放在第二小节的后面,表现了女主人公初恋的执着、缠绵。而3、“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就是“士亦罔极,二三其德”的翻版,愤怒的批判和抨击了男子对待爱情就象红花,怒放时鲜艳夺目,热情似火,然而再美的花都不能开得长久,薄情负心带给女主人公的是无尽的伤害和流水般的哀怨。最后女主人被无情离弃无赖还家时不但得不到应有得安慰和体贴,反而是嘲笑和讥讽,由此可见,悲剧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社会,世道的炎凉也基于此。“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一样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实让女主人公认识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正是“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无奈和哀怨!现实的冷酷使女主人公清醒的认识到了真正忠贞爱情只是遥远的理想,坚毅的女主人公发出了呐喊:“反是不思,亦也焉哉”。正如汉乐府民歌中的“皑如山上雪,皎似云中月。闻君有两意,便来相决绝”对负心男子无情薄幸的抨击,对已死爱情作坚决告别。女主人公的坚强,果断,刚毅,清醒的性格到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将看似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会使文句的表现更具内涵,意蕴更加丰富,如”美丽的错误”

(4)理清情节,把握基调。

a以时间为序,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点拨:粉色的初恋(第一小节);红色的热恋(第二小节),平淡的婚后生活(第三小节),黑色的离弃和灰色的归家生活(四、五小节),冷静的蓝色就是第六小节的清醒和刚烈。

c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

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比兴手法的作用。

点导:三四小节都以描写桑叶开头,联系两个小节的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比----以此喻彼,兴------因此及彼.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六、拓展:联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古今的爱情悲剧,分析产生悲剧的原因.(社会性格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中的移情入物,物轻意深。

2重章复沓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学习邶风.静女。

1理解体悟。

a学生朗读。

b将这首小诗改写成短文,要求:加上合理的想象.

c学生朗读改写的文章,师生评议。

d教师朗读名家的改写译文,加深印象。

2把握形象。

a女子形象:天真、活泼、美丽和纯洁拓展:联系诗句.文下对“静”的解释是否准确?

b男子形象:忠厚,淳朴对爱情真挚专一------。

教师点拨:彤管,荑草都是极普通的事物,而对前者男子是“悦怿女美”,对后者是“询美且异”,为什么会这样?物微而意深,女子的情意都灌注在这普通的东西上面,正如千里送鹅毛,不在物件的价值,而在情意.

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搔手踟躇。

青年之恋---------------贻我彤管诚挚专一。

青年之诚---------------爱屋及乌。

朗读诗歌,分享别人恋爱的甜蜜.

3拓展阅读:崔国辅的小长干曲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体会诗歌中最具生活气息的诗句。

4背诵邶风.静女。

二学习秦风.无衣。

1朗读,联系诗歌下面的注解.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点拨:联系诗歌的思想主旨讨论.(两诗的区别)。

a表达的气势b表达的语气c表达的情感d表达的层次。

句式相同--------有气势,情感表达强烈。

同中有变--------内容的深化,层次的深入。

音韵语势--------和谐整齐,铿锵有力。

这就叫做“重章复沓”,是诗经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这首爱国主义诗歌里用这种方式更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战士积极昂扬的爱国热情,面对外敌同仇敌忾.

3朗读体会“重章复沓”对情感抒发,音韵调和的重要作用.

4拓展阅读:读本黍离。

思考:“重章复沓”有变和不变,本诗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a苗--------穗---------实(时间的推移)忧的深长。

摇摇------如醉-----如噎(情感的程度)忧的发展。

b不变的是“此何人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反复申述的痛苦.

c试背黍离。

三、小结:诗经的价值,影响和成就.

四、作业:背诵全文.

诗经的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诗经的教案篇十一

诗经两首授课方式:以反复诵读为主,进而引导领悟。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情景,感受形象,体悟情感。氓结构化预习作业:1、熟读原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原来翻译在书面上。2、这是一首叙事诗,指出哪些章节侧重叙事,而其他章节则侧重于哪一方面?3、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指出比兴的手法运用在何处?有什么好处?4、这首诗记录了一场婚姻的失败,请探讨其失败的根源并概括女主人公情感经历的变化,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导语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女性来说爱情与婚姻的幸福将关系到她整个人生的幸福,即使是在女性地位相对独立的今天。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更是极大程度地受制于婚姻的另一方,单从“遇人不淑”、“始乱终弃”这两成语上就可以看出女性爱情与婚姻上的风险与变数。那么在大约三千年前,在诗经里面,就已经在上演这种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故事,而《氓》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篇。诵读原诗,先由学生读,然后指出节奏与字音上的问题。要注意几点:本诗以四言为主,应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整齐而少变化;注意特有虚词和生僻字词。二、问题引导与讲解全诗六个章节,有很强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把握故事脉络,并把握主人公心境变化与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诗歌是如何将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1、结合同学的翻译作业,掌握故事内容,并将故事按照脉络分一下层次,找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概括。总结:一二章侧重于叙写婚前经历(美好回忆),可概括为,明确关系,相恋结婚;四五章概括婚后生活(情感破裂),关键词,士贰其行,至于暴。第三章与第六章,则侧重于议论与抒情,第三章,的.关键句子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婚姻失败后,对一二章婚前感情太投入的一种痛苦总结与真诚劝告。情感上,也流露出自己的无奈与无助。而第六章,可以说是女主人公痛定思痛后的明确态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决绝的态度,颇有些“努力加餐饭”味道。2、比较婚前婚后,男女主人公的变化,挖掘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可以通过细节指出来。总结:一、二两章,写了当初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可宝贵的甜蜜回忆。后此第五章,又追溯了婚后三年女子不暇的操劳与不幸的遭遇,反复诵读第三章与第六章,掌握相应的手法与女主人公情感体验。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看似在情节内容上与上下文没有关联,实则关联极切,请指出采用了什么手法?采用比兴手法,所谓“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两种手法经常用在一起。桑树,桑叶,桑葚,及斑鸠应该是现实中或眼前的景物,且贴近女主人公的身份,暗示了勤劳。这几句话且是放在开头,在于引起下文的“所咏之词”故而是“兴”。再有,这两句又都采用了比喻,意象美,形象生动,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桑叶未落之时,是润泽柔嫩的,喻女孩子的光鲜美丽;而桑叶要落的时候,先黄再落,也恰恰暗示了,女子色衰遭弃。斑鸠鸟食桑葚会醉而伤性,直接暗示了女性用情太深会受到伤害(用心专者怨必深)。4、第六章是总束,也是女主人公对往事的复杂多味情感的一种总结,指出其总的态度,并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对往事的态度,对以往的爱恋有怀念,更有懊悔与伤心。最后转化为对氓这个人的怨,既然看透了这个人,用“还是算了吧”表现出冷静决绝的态度。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善良温厚,多情纯静,勤劳独立,有主见。三、结束课文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并完成导学案相关作业,留《采薇》的预习作业。

诗经的教案篇十二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3、这首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课后练习三。

诗经的教案篇十三

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二、研读赏析。

精读《蒹葭》,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三、拓展延伸。

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间互赠礼品,作为永结恩爱的信物。

学生可根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诗经的教案篇十四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诗经的教案篇十五

作者: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民。蚩蚩(chi):笑嘻嘻的样子。(2)布:古时的货币,即布币。贸:交换。(3)匪:非。(4)即我:到我这里来。谋:商议,这里指商谈婚事。(5)涉:渡过。淇:河名。(6)顿丘:地名。(7)衍(qian):过,拖延。(8)将:请。(9)乘:登上。诡垣(guiyuan):毁坏了的墙。(10)复关:地名,中男子居住的地方。(11)体:卦体,咎言:不吉利的话。(12)贿:财物,这里指嫁妆。(13)沃各:润泽的样子。(14)耽:沉迷,迷恋。(15)说:同“脱”,摆脱。(16)徂(cu):去,往。(17)渐(jian):沾湿,浸湿。帷裳:车饰的帷幔。(18)爽:差错,过失。(19)贰:差错。(20)罔极:无常,不可恻。(21)遂:安定无忧。(22)硒(xi):大笑的样子。(23)隅:即“湿”,河名,指漯河。泮(pan):岸。(24)总角:古时儿童的发式,借指童年。宴:逸乐。(25)晏晏:和好柔顺的样子。(26)旦旦:诚恳的样子。

译文。

小伙走来笑嘻嘻,拿着布币来换丝。不是为了来买丝,借机找我谈婚事。

谈完送你过淇水,一直送你到顿丘。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

请你不要生我气,定下秋天为婚期。登上残破的墙垣,心中念你望复关。

遥望不见复关影,低头伤心泪满面。望见复关心中喜,喜笑颜开话不断。

你又占卜又问卦,卦象吉利没恶言。把你大车赶过来,我带嫁妆随你迁。

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小斑鸠啊小斑鸠,不要贪嘴吃桑椹。

好姑娘啊好姑娘,不要痴情迷男人。男人沉迷于爱情,想离开时可脱身。

女子沉迷于爱情,想要脱身不可能。待到桑叶飘落时,颜色枯黄落满地。

从我嫁进你家门,三年吃苦又受累。淇水浩荡滔滔流,打湿我的车帷幔。

我作妻子没过错,你作丈夫差错多。男人心理不可测,三心二意没品德。

当你妻子整三年,终日忙碌活全干。起早贪黑操家务,没有哪天有空闲。

生活安定无忧愁,你却粗暴又专横。亲兄亲弟不知情,总是拿我作笑柄。

静心思前又想后。独自悲愁心哀伤。当初相约同到老,到老尽是愁和怨。

淇水虽宽有河岸,漯河再阔也有边。从小一块同游乐,有说有笑心喜欢。

忠诚盟誓都明白,哪知从此已改变。过去时光不留恋,一刀两断不再谈!

赏析。

这是《诗经》中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弃妇的悲愤一泻无余地抒写了出来。

从中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夫妻关系如何才能持久?在传统社会中,这个问题使无法讨论的,因为道德准则规定了妻子是附属于丈夫的,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另一方面,对丈夫却少有约束,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对作丈夫的网开一面,可以可以三妻四妾,而不必将情感专注于一个女人。

如今传统的观念和道德准则已随时代发生了改变,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维持夫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并未解决,并且由于观念的巨大变化,甚至还更加突出。

仅靠美貌来维持夫妻关系,显然是幼稚的。花无百日红。美丽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再漂亮的脸蛋儿,也会有徐娘半老人老珠黄之时。更要紧的是,当两个人朝朝夕夕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处时,漂亮的脸蛋儿无法弥补彼此间的各种摩擦和矛盾。性格是否相合,生活习惯是否能彼此容纳,观念是否一致等等比脸蛋更加重要。它们的融合补充有助于关系长久健康地持续发展。

以为感情不会变化,或者以为感情可以代替一切,同样也是天真的。初恋时的激情不可能始终保持高热度,随着结婚、生子、度日,热度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接近冷漠状态。如果对情感的期望值太高,那么情感热度降温带来的失望就会越大,挫折就会越深。这么说来,夫妻长期相处就没有情感了吗?肯定不是。情感的确是使夫妻关系和谐的重要粘合剂,但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有现实的.基础。外表的吸引力,性格的投合,情趣的一致,性生活的和谐等等,是不断为情感提供活力的源泉。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中的变化,也会对情感产生微妙的影响。如何意识到各种变化,并努力使它们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倘若对此麻木不仁,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事情发生了转折,情感出现剧变,再来呼天叫地,就迟了。西方格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夫妻间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也不是一天出现的,必须像培育花朵一样地经常松上、浇水、施肥、剪枝、除虫、防冻,才可能使之茁壮成长。

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不断充实的情感。世上没有架在空中的爱情,只有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度日中生长起来的爱情。

涉及夫妻关系的因素实在大多了。仔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公牵一葛动半山似地产生连锁反应。这不单单是变不变心的问题,也不单单是所谓女人独立的问题(男人同样也有独立的问题)。从令天的立场来看,仅仅以某种固定不变的观念来评判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夫妻关系,简单地指责这不对那不道德,已经大大地落伍与僵化了。

诗经的教案篇十六

老师示范用现代诗翻译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范例:当初笑意来换丝,心思实为商婚嫁.。

送子渡淇至顿丘,红颜面薄非推托.。

他日来得巧红娘,待到枫红结白头。

那人老实又忠厚,拿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正来换丝,而是与我论婚事。

送他渡过淇水河,一直送他到顿丘。

非我有意拖时间,只因没有好媒人。

诗经的教案篇十七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教案《卫风氓教案》。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1840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