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同时兼顾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教案中的教学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包括教材、多媒体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一
2、揣摩小说含蓄巧妙的表达技巧。
1、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与人生指导意义。
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学习《等待散场》,并对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作归纳。
2、理解《等待散场》表达的内在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代微型小说,短小精悍,能很好地贴近现实生活,尽管国别不同,但都含蓄地展示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思想。
二、《等待散场》课文分析。
1、作者简介:
刘心武,笔名刘浏、赵壮汉等。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此外,名作还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他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2、整体感知:
作品通过写剧场外的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散场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为不舍得浪费这一张带着深情厚意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地等待着散场。作者从这一故事中赞美了他们纯真的爱情。
3、结构梳理:
偶遇。
“我”
小伙子等待散场。
少女等待散场。
等待。
观察。
天鹅舞。
4、探讨:
(1)、在文中,作者“我”的作用是什么?
“我”在里面起了线索的作用,以“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以及在剧场内所见到的姑娘联系在一起,将在剧场外等待散场的小伙子和在剧场内等待散场的姑娘之间的纯真的爱情表现出来了。
(2)、在结尾部分,“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
“永恒的旋律”的含义有两个:一指的是实在的舞剧,是作者真实听到的。另一层含义指的是小伙子和女朋友之间永恒感人的爱情。
5、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
微型小说因为其独特的品格为人们所共识。它有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构思方式和写作规律,科学地深入地去把握这个特点,无论是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还是对微型小说的欣赏,都是十分必要的。
(1)、篇幅精短:
微型小说的篇幅短、文字少、这就构成了它的形体小的特征。但这个“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它必须是蕴含了某种丰富内涵的“小”,这样,这个“小”实际上体现为一种“精”,因此,我们讲微型小说的篇幅,首先不是讲它在一般意义上的短小,而是一种有着丰富艺术内涵的精短。
一般而言,微型小说的字数在1500字左右,这与小说艺术节奏和读者的欣赏节奏有一定的关系。
(2)、选材精粹:
微型小说的篇幅精短首先制约了它的选材。根据文学创作的题材原理,小说作者在掌握小说写作题材时一般有这么几种类型:
a、真实性和虚假性混杂的题材或具有完全真实性的题材;。
b、真实性程度更高达到了典型性的题材;。
c、典型性程度达到更完美形态的精粹的典型题材。
(3)、语言精美:
a、大容量、快节奏的叙述语言;。
b、特征突出、形象鲜明的白描语言;。
c、包含潜台词和兼有动作性的对话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1、鉴赏小说的表现手法,理解隐含的含义;。
2、体会《差别》对我们的人生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对微型小说有了初步的理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外国的微型小说,从中探寻它所带出的道理。
二、《差别》分析:
1、感知课文:
朗读全文,思考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退枷搿?/span。
作品通过叙说阿诺德和布鲁诺两个人在购物、捕捉与汇总信息能力、意识等方面的差别,匠心独运地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老是抱怨什么,应当多找找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只有认识到与别人的差别,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2、结构:
差别。
两人同样的薪水。
两人不同的薪水。
买土豆。
3、探讨:
(1)、分析“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这一段。
这一段可以说是老板给布鲁诺所认为不公平待遇的一个最好的答复。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答复,这一段可以说是对阿诺德优秀品质的最好概括。作者通过对阿诺德所汇报的对于土豆市场以及西红柿情况的分析的描述,比直接写阿诺德如何的有能力更有说服力。通过阿诺德对老板的汇报,可以看出阿诺德是一个非常细心、干练、果敢、有经济头脑、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的人。
真正的差别在于对工作的主动和被动的问题。布鲁诺应该主动向阿诺德学习,应该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才能弥补这种差距。我们从中应得到的启示是: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终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4、感悟写法:
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微型小说的特点:
a、含蓄委婉;。
b、构思精巧;。
c、情节上紧凑而完美;。
d、运用了留白手法。
归纳:何谓留白?
留白:对于一些内容作了省略,而这些内容往往是我们感兴趣的,运用后能收到意味深长的效果。
5、小结两文,对两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作一小结,从中吸取养分,对情感、对人生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6、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篇微型小说。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译文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三
有人说,古诗词是不能教的,每次教学都是对诗歌本身的一种破坏,毕竟诗歌创作更讲究灵感的激发,是瞬间的产物,时过境迁,忽忽百年,无论怎样教都不能恢复斯时斯地斯人斯境……此言不假,但听了《锦瑟》的诗歌教学后,发现诗歌不但能教,还要大力去教。譬如这一教学片断:
生:慢。
师:哎,舒缓,缓慢一些。第一次朗读了,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这种回忆的感觉。注意,要放慢节奏,缓慢一些。“锦瑟无端五十弦”一二读。
(生齐读)。
师:如果要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最后两个字“惘然”要……。
生:慢一些。
师:哎,再来一遍,“只是”一二开始。
(生读最后一句)。
师:慢慢的,还在回忆,这个“然”字不一定就从回忆中醒过来,它还在引导着我们继续去沉醉,继续去思考。好,这位女同学,你给大家读一读。
(一女生读,读得一字一顿)。
师:速度再慢一点好吗,读两句,最后两句。
(女生读最后两句,读到“当时”的时候笑了)。
师:只是当时已惘然(师范读)所有同学一起来读,一二开始。
(生读)。
师:好,再说说看,这次读了以后你告诉我,这首诗你读出了诗中的……。
生:悲伤。
师:好,马上就说出来了,悲伤。你呢?
生:哀愁。
师:其实,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教者就是这样让学生读品结合,一直延续到课堂的最后。像这样一首诗歌,留在学生心里的感觉也许是永恒的,但一篇散文如果这样教,也许效果会大打折扣。
其二,古诗词到底应该怎么教?现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或是陷进理性赏析不能自拔,或是陷进应试陷阱不能跳脱,或是陷进朗读怪圈乐不思蜀……诗歌最重要的还是体验,创设平台给学生体验,朗读只是进入体验与呈现体验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陷入为朗读而朗读的尴尬处境。下面这一教学片断就很好的体现朗读和体验的很好结合。
师:有泪的记忆是伤感的,是吧,(生答:对)这个泪字要读出他的伤感味道,不应该是这么平淡的,对不对,再来,“沧海“这句话。
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师在生读“珠有泪”时一起读,带动了生的情感)。
师:旁边同学再读一读句子中的伤感。
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生在读后一句时读成蓝田玉暖日生烟)。
生:最后一句。
师:请读出来。
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师:怎么说?
生:有些人回忆是很痛苦的,很凄惨的,所以说想起往事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师:那么读出这句话。
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师:好,还有吗?找找看,哪些句子?来,这位女同学,悲伤是你说的,你来说说看。
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生:庄生晓梦迷蝴蝶,就是庄生梦蝴蝶分不清自己在世界外面还是在世界的里面;望帝春心托杜鹃,是有一个典故——杜鹃啼血。
师:哎,杜鹃的啼血……。
生:是非常感伤的……。
其三,这一课例也给我们带来古诗词教学更深入的思考。
1、古诗词文本是基础,短诗深教长教,如何丰满教学内涵,如何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如何拓展,如何兼顾技法和高考要求,仍然是关键的一点。所以,眼中有诗歌,心里有考试,还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古诗词教学的距离。譬如诗歌中的典故的本事和表意、典故和情感的表现等等。
2、课例中互动对话答问流于形式依然存在。例如:
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生:字。
3、教学中教师的强势化色彩依然很浓。例如:
生:爱国。
生:回忆的诗。
生:是。
师:每个字每一句都出于作者的心底。女同学,一起来。
(女生读)。
师:你们的细,你们的柔很好地诠释了李商隐的哀伤,那么,这还是一首充满真情的诗歌。好,还有没有第二个词语,这是一首怎么的诗。你来说?形容词就可以了。
生:无奈。
师:我们不谈情感,我们现在抛弃情感,走出情感。你读了这首诗觉得还有什么味道?来,这位女同学。
4、教师点拨过程中牵引痕迹有时过重。例如:
师:很好,再说,可能是怎么的形象?
生:年轻的时候很快乐。
师:年轻的时候很快乐,为什么?
生:因为现在他老了,思华年就……。
生:有爱情。
师:对,当然,他也会遭受到人生的一系列……。
生:挫折。
师:对,挫折,但是我相信春心永在,望帝春心托杜鹃。旁边同学,还有什么?
生:应该还有夹杂一些对感情的……应该说在感情方面……。
师:你比较关注他的感情,是吗?(生笑)。
生:因为刚才说了在一些方面受到挫折。
师:哦,你觉得年轻并不意味着没有挫折,快乐也是需要挫折有来奠基的,是吗?
生:是啊。
师:但是,他从来不会……。
生:不会因为挫折而哭泣。
师:他一定会有新的希望。(生答是)沧海月明珠,即使是在曾经有泪的日子还等待着天上的那一轮明月,即使明月是那么得遥远,是吗?追求永远在他的心里。好了,年轻、英俊潇洒、意气风发,对理想对爱情有着不懈的追求,要建功立业,还有他的文采又是那么得出众。一起再来读读这四句话。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四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6—8分钟)。
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
1时代再现。(略)。
2作者简况: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略)。
三、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
1第1段(4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2第2段(6分钟)。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文言实词虚词:然所曾为然则。
文言句式:传之子孙孰与仲多。
3第3段(5分钟)。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文言实词虚词:寇雠稽私。
4第4段(5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缄若虽易。
四、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教师请大家用归纳提纲、列举图表等方法,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人物——禹;行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为君之职分。(8分钟)。
示例:
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许由、务光去而不入。
尧、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为君之职分。
汉高帝利“产业”沾沾自喜。
明太祖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失“产业”凄凄惶惶。
桀、纣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妄传言为虎作伥以天下为莫。
大之产业不明为君之职分。
五、整理写作特点。(5分钟)。
(见“课文说明”)。
六、自由论坛。(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以及文言文有关知识等各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七、布置作业。
“理解·鉴赏”一至五题。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五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常常在\'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叙述中营构跌宕多姿的故事情节,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自然和精巧统一的叙事风格,极富艺术魅力。《项链》和《珠宝》就是其中的两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它们同中有异,堪称姊妹篇。
两篇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项链》写路瓦栽夫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路瓦栽夫人常梦想过富裕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夫妇俩收到部长的舞会请帖。为此,他们用微薄的积蓄买了新衣,又向朋友借来项链,在舞会上尽兴欢乐了一番。岂料乐极生悲--项链丢失了,夫妇俩万分焦急,只好冒着顷家荡产的危险赔了项链。又经过十年的艰苦劳动清偿了债务。正当他们要舒口气的时候,无意中又听到朋友说借的项链是假的。小说在客观而冷静的叙述中展开矛盾,发展情节,一切都像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那样平凡、真实、自然,并无故作惊人之笔,却又起伏跌宕,扣人心炫,结局出人意料,令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这种笔法在《珠宝》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珠宝》写朗丹夫人爱珠宝,朗丹先生卖珠宝的故事。朗丹夫人有完美无缺的好相貌、好性格、、好人品、好名声。结婚后,她勤俭持家,热爱丈夫,只有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她不听郎丹的劝告,常常得意地夸耀那些假珠宝。不料,好景不长,朗丹夫人突?quot;害肺炎死了\'。朗丹悲痛欲绝,生活陷入困窘,面临饥饿的威协。情急之中,他不得不变卖那些假珠宝。岂料,那些\'便宜货\'竟是昂贵的真珠宝。朗丹大喜过望,虽然他明白这是妻子出卖肉体乃至生命的代价,也知道人们在讥笑他,但他仍然不顾廉耻得意洋洋地靠这笔财产过上了阔人的生活,又娶了妻。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在高潮处逆转--真相大白:假珠宝实为真珠宝,规矩正派的夫人实为娼妇、骗子,令人目瞪口呆,哭笑不得。两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尺水兴波,构思布局十分精巧,情理之中有意外,苦涩之中有幽默。结尾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言简意赅,前后照应,余味无穷。
两篇小说的人物描写也别具一格。作者善于在顺理成章的情节发展中,不知不觉地把人物置于强烈的矛盾反差之中,让人物性格得到充分表现。两位夫人都年青漂亮,却都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又偏偏都和象征金钱财富的项链珠宝紧紧联在一起。这是作者的精心设计安排。要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女人可以作\'玩物\',她们的年轻美貌就是\'资本\'。而贫穷和财富又是检验灵魂品质的试金石。路瓦栽夫人\'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生活\'的人,却\'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家境\'寒伧\';她\'美丽动人,却\'什么也没有\'\'不能够讲究打扮\',也无跻身上流社会的缘分;机会来了,又没有行头;买了衣服,借了项链,参加了舞会,偏偏又把项链丢失了;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好不容易跳出了苦坑,项链却是假的,十年辛苦付之东流。在愿望和现实、原因和结果如此强烈的矛盾对立中,作者总是把她放在命运的痛苦中去煎熬,使她的灵魂得到净化,路瓦栽夫人被折磨得完全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但是,她的品质却是诚实的,行为是清白的。她常怀\'梦想\',但只是嗟怨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已;她参加舞会是部长对路瓦栽的邀请,衣服项链,都\'取之有道\';舞会上,她尽情欢乐,并无非分之举;尤其是她冒着极大的风险赔偿了项链;甚至用十年的辛勤劳动来清偿债务,值得称道。穷人想幸福,女人爱漂亮,本是人之常情,关键是采取什么手段达到目的。路瓦栽夫人以非常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行动顶住了命运的作弄,始终没有用自身?quot;资本\'作交易,没有做丧失人格的事,表现出极大的诚实。而朗丹夫人则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却男盗女娼。如果说,结婚前的朗丹夫人\'穷虽穷,可是为人正派\'的话,那末,婚后的她却耐不了贫穷,抵不住引诱,\'几个小官吏的妻子--经常能够替她搞到包厢,请她去看当时风行的戏\',而且\'很快引起爱打扮的需要\',并且\'渐渐养成一种习惯\',爱假珠宝,\'直到临死前几天还不断地买进来,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利用自己的\'资本\',靠出卖灵肉去追求享乐和财富,完全堕落成一个娼妇。有趣的是,作者采用叙述人和作品中的人物朗丹所见所知同样多的叙事角度,把朗丹夫人不可告人的行径用平实的笔调掩藏在迷人的外表和行为之中,一旦真相大白,朗丹\'傻了\'\'昏了\',读者也大吃一惊,如梦方醒。这种写法最适合刻画骗子、流氓的性格特征,最耐人寻味,令人叫绝,我们在《俊友》中也曾见过。两位夫人判若云泥,而两位先生也有天壤之别。他们的身分、地位都一样,也都爱妻子,甚至性格都和妻子相同。路瓦栽在生活的旋涡之中,无怨无怒,始终用诚实的行动来挽救厄运,表现了他的高贵品质。朗丹则是个无耻之徒。作者故意把朗丹还原成一无所有的自然人,又把他置于万贯金钱之前来让他作表演:妻子死了以后,他\'饿得很厉害,而且又没一个子儿\',但他的手上却有一串值一万八千法郎的钻石项链,在赤贫和暴富、道德和金钱、诚实和虚伪、纯洁和耻辱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经过一番痛苦的心灵挣扎,他也抵不住金钱的引诱,人格崩溃了。从此,彻底堕落成一个资产阶级的寄生虫。朗丹夫妇一个以假乱真,一个当众出丑,他们堕落的根本原因是\'爱幕虚荣,追求享受\',他们既是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它的体现者。
莫泊桑惯于用逼真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且不说《项链》对路瓦栽夫人舞会前后的描写,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单说《珠宝》中对朗丹的一系列形神毕肖、寓庄于谐的细节描写,就简直妙不可言。仅举一例,以飨读者。当朗丹明确了自己有了十九万六千法郎的时候,\'到了街上,他看见旺多姆纪念柱,恨不得跟爬滑杆似地爬上去。他感到自己身轻如燕,只要自己一纵身,就可以和高耸入云的皇帝雕像玩玩\'跳田鸡\'的游戏。\'了了几笔就活画出一个暴发户飘飘然陶醉在发财梦中可笑又可鄙的丑相。语言朴实自然,语调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把朗丹刻画得维妙维肖。
如果说《项链》是一曲咏叹小人物人生命运的悲歌,它肯定了路瓦栽夫妇在那个金钱万恶的社会里贫贱不移的优秀品质,引人向善,具有悲剧美;那末《珠宝》则是一幅批判无耻灵魂的讽刺画,它揭露了腐朽的享乐思想对朗丹夫妇的的毒害,嘲讽了他们道德的堕落,教人警醒,具有喜剧美。莫泊桑巧妙地将自己的批判意识和情感倾向不动声色地寓于客观冷静的叙述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布局之中,达到了自然和精巧的统一,具有撼人心魄、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令人由衷赞叹!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六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七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二、几个名词术语戏剧的几大要素:
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
3、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三、戏剧分类: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5)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八
1.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1.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三课时。
:(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一)第一段。
1.释义并翻译。
2.朗读指导。
(1)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将在于众贤而已。
3.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概括本段内容:
1)找出中心句。
2)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第二段。
1.释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术:方法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第三段。
1.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才厚:纯厚乎:在(介)辩:有口才道术:治国方法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辅佐的臣子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朗读指导:
1)排比句读出气势。
2)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概括本段内容:
1)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1.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附: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1段):“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从反面论证)为什么。
夫尚贤(2段)承上启下。
者,政(3段)“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尚贤事能)尚贤事能。
之本也可使贤士“得而众”(从正面论证)。
(4段):进一步举先王之例阐述尚贤事能的。
社会意义。
(5段):以古代圣王为例,阐述尚贤事能的如何。
原则方法。尚贤事能。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九
生:高尔斯华绥,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师: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是谁?
生:格斯拉兄弟。
师: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看出?
生1:从肖像描写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师:肖像怎么变化的呢?
生1:“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好象在迷恋着理想》”——“他的红胡子好象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生2:店面的变化。先是两间店铺,后来只剩一间,最后不属于他了。
生3:橱窗里陈列的靴子的变化。“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但物是人非了。
生4:店面招牌的变化。“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师:从上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一,生意越来越清淡;二,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三,他们最后离开了世界。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死的?
生:(齐声)饿死的。
师:你们真的相信是饿死的吗?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他哥哥的死是从格斯拉口中得知,“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可见,他哥哥是抑郁而死。格斯拉的死是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的,“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师: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的死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留到最后。下面我们回到原先的问题:是什么东西造成他们命运的变化?请同学们从原文找出依据。
生1:是靴子的品质。小说多处写到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如43页说的:“他好象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靴子耐穿,生意就不好。他做靴子的时间长,顾客可不愿意等待,失去生意。
师:顾客为什么不愿等待?
生1:说明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
师:做靴子的时间长,从靴子本身来说,按理成本升高,价格也要上升,但他的靴子价钱与过去完全一样,这样他的利润减少。
生2:是大公司的垄断。小说第45页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这是客观原因。但也有主观原因,就是“他从不登广告!”说明他不懂得经商之道。
师:他为什么不做广告?酒香不怕巷子深。
生2:说明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生3: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当时人们普遍追求时髦,“人们好象不要结实靴子了。”
生4:开销太大了。第49页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生5:他做靴子好象不是为了赚钱。“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师:他为什么要用最好的皮革?为什么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1:他把做靴子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生2:他把每一双靴子当作艺术品,让世人明白他的心思。
师:他的心思是什么?
生2:是为了做顶好的靴子。
师:这也就是他的理想。他为了怎么样的理想?请在中间加上一个定语。
生:一生的、终身的、唯一的、永恒的……。
师:他为什么要为了这样的理想,他的这种理想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价值呢?
师:先请同学们翻到45页,“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这里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完美的靴子,对他来说,靴子要是质量不好就是他的耻辱。
生1:因为当时有垄断,他的生意越来越清淡,而我坚持到他那里定做靴子,所以他为了感激我。
生2: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做靴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手艺越来越娴熟。
生3:他要为世界留下最美好的一面,所以每做一双靴子都是用尽心血。
生4:他为了做我的四双靴子而死,因为他每做一双靴子都要花大约半个月的时间。他可能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四双靴子是他的精神支柱。
生:不会。
师:那他为什么仍然是越做越好呢?
师:我以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一种自然的行动,因为他把顾客的利益放在了首位,顾客对他的肯定就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从顾客的眼中,他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为自己的这样的理想而活着。小说中说到那些大公司“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如果是靠广告和工作,那么他死而无憾!但是当时的人们否定了他的价值,消灭了他的理想,使他的精神无所寄托。
师:可以说,靴子就是他的生命,灵魂寄托的地方。他为了靴子已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如中国的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圣人境界。
师:那么,今天我们阅读这篇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师:它提醒人们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什么东西才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责任意识和理想的坚守,这是人类最为宝贵的品质,格斯拉为我们立起人生的丰碑!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
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渎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一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为李商隐自题《李义山诗集》的第一篇。一首《锦瑟》诗,一道千古谜。历来无人能解,所以莫衷一是。元好问在《论诗绝句》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王渔洋也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叹。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众说纷纭。通篇追忆往事,反複抒发感情破灭、壮志成灰的无限感慨和遗恨,春宵一刻,轻怜蜜爱;双飞彩凤、血泪相思,其中的爱情、怨恨、惆怅和迷惘,该是怎样的哀恸?以朦胧的意象表达詩人无限迷茫的心境。
在笔者看来,历来解谜的人都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我以为这首诗就是怀恋那个赠予锦瑟的女子,是令狐楚婢女也好,是当时贵人爱姬也罢。其中确有不便言明的本事。由于诗中所写皆为作者的难言之隐。非一般的抒发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感慨,而确有不便言明的本事。。”《玉谿生诗集笺注》说:“吐词含味,妙臻神境,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
【伉俪深情】。
李德裕和牛僧孺互相仇怨,令狐楚、李宗闵、杨嗣复等属牛党。义山初见赏于令孤楚,后又藉其子之力,登进士第。二十六岁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並愛上王之女兒。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举行订婚仪式。正月初五,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亦为之辛酸。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谿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谿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谿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谿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谿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谿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谿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谿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谿生实不多觏。
对于诗人玉谿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谿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谿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工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诗之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谿诗之所以为玉谿诗者,尤在于此。
玉谿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我觉得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三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款步书堂下:慢慢地走。
b、恁时节刚好教鹦哥换茶:这样的时候。
c、论六经《诗经》最葩:花。
d、先生万福:古代妇女行礼请安。
2、下列语句中加线部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末上(角色名,老年男子扮演者)看介(同“科”,指舞台动作或舞台效果用语)。
b、贴学鸠声诨(开玩笑)春香取文房四宝来模字(写)。
c、看你临(临摩)洗尽铅华(妇女化妆用的脂粉)。
d、学士领出恭牌(上厕所)集唐(集唐人语句)。
3、阅读下面三组语句,分别说说这些语言各表现了哪个人物的怎样的性格特征。
番/学生自会临书,春香还劳把笔。
关着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阅读下列唱词,分别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旦)这经文偌多!(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
两字,付与儿家。()。
a、首句说“六经”中《诗经》是最华美的,其中有很多关于文雅女子的故事。
b、次句说姜塬就是最好的榜样,正因为她的贤达虔诚,才感动天地,产下后稷。
c、第三句列举其他后妃的事迹,肯定它们不事外表招摇追求道德修养的作法。
d、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说,诗三百,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5、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则要你守砚台,跟书案,伴诗云,陪子曰,没的争差。
(贴)争差些罢。(旦挦贴发介)则问你几丝几头发?几条背花。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
a、这是春香惹脑了陈最良,陈要打春香,杜丽娘为护春代师责罚春香时的唱词。
b、全段唱词分三个层次,一是禁止春香游戏玩耍,二是令春香一天到晚读书练字,三是用家法威吓。
当成了对人惩罚的手段。
d、作者巧妙地把情思隐含在人物的对话和叙事中,含蓄地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与扭曲。
6、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压制的。
蓄地表达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托着同情。
d、课文人物语言极富个性,戏剧动作描写细致入微,融雅俗于一炉,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7、下列不属于汤显祖的作品的一项是()。
a、《南柯记》b、《紫钗记》c、《四声猿》d、《邯郸记》。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剧本是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b、“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这幅对联赞颂的是汤显祖。
的《桃花扇》中的人物。
话、章回小说等体裁,戏曲是从元代以来发展成熟的,有杂剧(北曲)、南曲等。
答案:
1、c。
2、b。
3、(1)杜丽娘天然,稳重,纯洁聪慧好学。
(2)春香聪明活泼,心直口快,率性无忌。
4、c。
5、d。
6、c。
7、c。
8、a。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四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
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传:相传。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江山:国家。才人,有才华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简评]。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五
围绕目标,设置主问题,注意信度。什么是主问题?主问题应该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立的一系列有机问题。从运用价值上讲,应有如下特征:
1、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整体品读的牵引力;。
2、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教学板块的支撑力;。
3、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的凝聚力。也就是说,要能切实地教学目标的完成,问题展开要有逻辑性、层次性,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师生愉快地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情感的火花。如教学《祝福》,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目标,设计如下问题:
1、阅读有关祥林嫂的描写,你了解到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从人物身份、外貌、性情、经历、品格等方面总结。
2、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谁害死了她?
提示:考查她自己、周围人、当时的社会观念。
3、祥林嫂死在祝福的时候说明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提示思考:那些人在祝福?他们怎样看待祥林嫂?“祝福”和祥林嫂的命运有什么关系?
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师生互动,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感。整个过程流程畅,有亮点。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精神·改革阅读方法〗。
师说沪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六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09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