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报告时,需要充分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确保信息来源可靠且全面。在撰写报告时,我们应该根据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收集充分的数据和信息,以保证报告的准确性和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中的优秀之处,提升自己的报告水平。在写报告之前,不妨先参考一下这些范文,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20报告是一种书面材料,用于对某一事物、事件或情况进行陈述、说明和分析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提供详尽的信息和数据,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所报告的内容。就像现在这个情况,我们需要进行一次报告。报告可以起到总结和概括的作用,让我们对所研究或观察的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报告形式和结构。其次,我们需要收集充足的资料和信息,并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分析,确保报告内容准确、有力、具有说服力。此外,注意报告的语言表达和排版格式,使其易于阅读和理解。最后,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确保报告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避免冗长和啰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中的优秀之处,提升自己的报告水平。在写报告之前,不妨先参考一下这些范文,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一
近几年,随着张北草原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旅游产业合理延伸的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乡村旅游与富民强县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制定出台了《张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规定》以及相关行业管理办法,并对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标准做出了具体要求。20xx年全县乡村旅游共计投入资金达230万元,接待游客达6万多人次,实现收入1200万元。到目前,全县已有三宝营盘、三台蒙古营、海子洼、大梁庄等7个村的500多户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其中,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已被评为河北省首批30处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三宝营盘村紧邻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草场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去年该村投入资金60多万元,新建了农家宾馆楼一栋和农家小院5处。截止06年底,全村旅游接待户发展至50多户,拥有马匹85匹,草原摩托35辆,卡丁车20辆,户均收入1.6万多元。经营突出的农户,被授予“星级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农户家家吃、住设施一应俱全,娱乐项目、针绣编织等农民自制旅游纪念商品特色鲜明。乡村旅游的兴起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拉动了乡村经济的有效增长,成为实现我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补充。
一是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散乱状态,缺乏科学规划来指导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不够突出,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规范,乡村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科学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是成立张北县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制定工发展方案,把乡村旅游建设纳入政府的宏观调控当中。同时,在原有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桦皮岭、海子洼、马连滩生态园区、小二台农业示范区、错季蔬菜种植园区、奶牛小区、甜菜种植园区以及牡丹花山观林亭等区域内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村庄,积极确定第二批张北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把乡村旅游引向健康、持续、和谐的轨道上来。
(二)深挖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品牌。目前,我县乡村旅游还停留在粗放式格局,存在片面强调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本地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利用的现象。今后,一要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要以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其特征是旅游者通过体验式消费获取愉悦感受。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方面大做文章,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民风淳朴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需求。三要避免千村一面,走饮食文、游牧文化、旅游商品文化之路。要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乐趣。要注重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餐饮的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乡土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几传统工艺的乡土气息,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出台扶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省、市农口、扶贫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重点改善道路、院墙、排水排污、医疗卫生、旅游厕所、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二是邀请河北地理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三宝营盘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进行专业指导,注重在开发资源、兴办旅游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建设,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上档升级。
(四)强化管理,努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派出所和执法大队的职能,定期深入农家旅游接待户,对其餐饮质量、卫生环境、服务态度进行抽查,对不合格者责令限期整改。加强管理制度化,与各乡村旅游经营户签订安全、卫生责任书,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同时也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卫生意识。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及乡村旅游教育培训计划,结合建设,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示范点(户),送教上门,努力提高我县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二
发展全域旅游,是精准脱贫、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我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京张联合申奥”等重大战略机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为切入点,以天下裘都、董子故里、移民之乡、革命老区、道德高地、生态之城“六张名片”为抓手,合力谋划全域旅游,联动推进“七要素”建设,1-6月份旅游收入累计8.12亿元,同比增长46.04%,累计接待人次109.7万人次,同比增长26.89%,全县旅游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旅游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创新的机制推动全域旅游。为全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动我县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及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县长xxx任主任的县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展委员会下设“食”、“住”、“行”、“游”、“购”、“娱”、“美丽乡村”七个要素建设工作专班,由县政府各分管领导具体牵头负责一个要素建设,每个要素建设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各牵头单位根据《xxx县关于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及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了具体工作方案。
县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对照《xxx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指南》中明确的6个必备条件、10项评分指标,我们逐一作了落实分解,细化到责任单位、明确到时间节点。
(二)推动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产品。发展全域旅游,必须加强旅游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以绿为韵,做足生态文章,形成了“两河、两湖、四廊、多园”的整体布局。两河:沿索泸河、卫千渠布局城市南北向绿色廊道和滨水休闲绿带。两湖:利用索泸河沿线低洼地带布局城市内湖,结合内湖建设南湖公园、北湖公园。四廊:就是建成了城西索泸河生态走廊、防护绿地生态走廊、城中卫千渠生态走廊和城北防护绿地生态走廊。多园:已建成董子公园、南湖公园、北湖公园、生态公园、滨河公园、移民文化园、怡园等七座大型公园,李武社区公园、南关社区公园正在加快建设。以水为脉,做足“水”文章。充分发挥卫千渠、索泸河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建湖留水、依水造景、联景成园,打造自然、亲水的魅力景观带,河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5.71%,水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1.3%。以文为魂,做足“文化传承”的文章。强调注重历史文化传承,精心建设载体,在园林景观中体现董子、移民等标识性人文元素。规划建设了董子公园、董仲舒艺术碑廊、移民文化园、大原书院、民俗文化步行街等主题景观。极大的丰富了我县的旅游产品。
(三)打造精美乡村旅游线路。将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
村建设、脱贫攻坚行动有机融合起来。县政府按照“一城两中心”的总体发展规划,以着力打造xxx县东北部农业隆起带曁国家农业公园为主战场,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农业文化旅游结合,以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为基础,依xxx省级农业园区等省定旅游扶贫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形成以农业休闲旅游、民俗特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等为主的田园综合体和度假旅游综合服务区。结合产业扶贫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重点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村庄环境治理、民俗文化展示等工作,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演场等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发展星级农家乐、特色民宿、度假客栈,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努力将xxx打造成京津冀区域乡村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三是锻造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积极引进一批乡村旅游研究策划、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开展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组织、指导、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后劲。四是扮靓“董子故里、魅力xxx”全域旅游良好形象。将县城通往主要景点的7条主干公路全部建成生态风景线,以此为网络,把全县7条景观线、1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171个沿线村庄,借鉴县城管理经验,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对景区内外服务摊点及脏、乱、差现象进行清理和整顿,景区环境大幅改善,景区形象大幅提升。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确保旅游安全。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确保旅游市场秩序井然。
(五)以形象为生命做活宣传营销。
目的,xxx等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内外旅游线路;主动对接京津冀,深度融入衡水湖、衡水园博园、衡水中学、侯店水墨小镇等周边精品线路;加紧对接冀州、衡水、故城等旅游市场,扩大客源市场半径。三是平台促销。用好用足旅游博览会、大营皮草交易会、展销会以及各种节会等活动平台,加强景区景点推介。四是终端促销。积极与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等地的大旅行社联系沟通,激活终端市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合力兴旅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旅游业发展较快,但与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兴旅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全域旅游与各专项规划的深度融合还有待提升,还需要再形成合力上下功夫。三是景区开发产品结构单一,特色品牌不突出。四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不足,产业链不长,要素发育不全,全时段、全要素、全域旅游的全产业链还未形成,品牌影响力低、带动作用不明显。五是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水平较低,制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下步工作思路及重点。
(一)产业发展思路。
充分依托我县优良的生态资源和董子文化、移民文化、裘皮文化等文化品牌,以“旅游兴县、旅游活县、旅游强县”
为指导思想,推动我县全域旅游发展,实施“3axxx”、“全域统筹、全位融合、全民共举”发展战略,以“董子故里、魅力xxx”为形象定位,以“建设重点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市场营销、加强保障体系”为发展重点,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为抓手,把xxx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和文化遗产文化区,实现xxx旅游发展的快速突破与提升。
(二)工作重点。
1、全力打造“董子故里、魅力xxx”县域旅游新名片。努力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牌,唱好xxx特色旅游戏。通过借势借智借力,进行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开发,争取把全域旅游的特色、品质建设成为助推xxx旅游的加速器。
2、以创新的机制,着力推动“七要素”建设专班工作。七要素建设工作专班在全域旅游委员框架下,围绕“全域旅游•3axxx”的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分工协作,促进核心景区、住宿、特色餐饮、旅游购物、民族文化、旅游交通、董子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营造全力兴旅氛围,构筑大旅游发展格局。
3、认真研究发展全域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发展合力。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配合本次常委会审议工作,日前,*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赴*,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踏看等形式,对我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一)创建工作逐步推进。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专门召开*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会,明确目标任务,并下发《*区旅游全域化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区旅游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区风景旅游局等部门切实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逐项对标创建标准,寻找问题短板,不断改进完善,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今年专门成立文旅集团,进一步推动提升我区整体旅游品质。
(二)科学规划强化统筹。区政府坚持以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在《*区休闲旅游“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编制*等规划。通过规划引领,不断加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创建,形成“一心两翼”的总体发展格局。
(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近年来,区政府以大平台、大项目建设为载体,聚焦*等重点板块,加快推进*镇、兰里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开发建设,为我区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出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扶持意见》等政策,促进旅游设施提升改造,帮助旅游项目做大做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我区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美誉度。
(四)旅游环境不断优化。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小城镇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美丽*行动纵深推进。*镇九街正式开街,*小镇成功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镇和艺创小镇通过国家*a景区景观质量等级评价,全区*个村社成功创建*省a级景区村,玉泉社区创建成为*省休闲旅游示范村,景区景点不断增多。道路交通、标识标牌、集散中心等基础配套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旅游服务设施逐步优化。
(五)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创新打造节庆活动,探索发展市场化、多主体的办节新模式,激发各类主体做旅积极性,各类特色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到重点客源地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广泛推广*旅游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强与网络、电台媒体以及电信运营商等商业媒介的合作,有效增强了营销宣传效果,提升了*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标《*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以及打造*省全域旅游标杆城区总目标,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1、合力兴旅机制还需完善。尽管建立了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体制机制尚不够健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认识还不深,工作力度还要加强。各镇街对自身作为旅游经济主体的认识有待提高,对全域旅游建设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考核激励力度还需加大。目前对镇街年度目标综合考评中,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工作相对其他经济工作考核权重较轻(*分占*分),激励作用不明显。
(二)基础保障有待加强。
1、资金投入和用地难题亟待破解。近年,区政府出台了一些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万,用于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但与萧山、淳安等地相比扶持力度还不够大。相关单位对盘活存量土地用于旅游发展的探索不足,特别是如何合理盘活利用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用于旅游发展的尝试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项目的落地推进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加强,景区景点附近、高速入城口和主要道路周边,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不够完善。厕所革命有待深化。景区厕所布局不够合理,不利于旅游厕所规范化管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充分考虑满足旅游的需求。如*等地在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时,终端污水处理设计容量仅考虑满足农户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量,而随着农家乐、民宿的兴起,污水排放量急剧增长,部分村社污水排放已远超设计处理容量,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三)产业培育力度有待加大。
1、项目建设不够快。兰里景区因前期可行性研究不够深入充分,当前又由于作为景区核心的台湾五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较为缓慢,景区建设管理工作困难较大。蓝城农业产业园目前也未按预期目标开展大规模的农业观光项目建设和运营,对区域旅游的拉动效应尚未真正体现。
2、旅游内涵不够丰富。旅游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相融合还需进一步提升。比如翠苑一区作为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基层联系点,相关部门发展红色旅游的意识不够强,没有很好地进行规划成为特色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充分。我区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与习俗积淀,但各景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等核心吸引资源的挖掘工作不够重视,人员不足,研究不够。如留下十八家、蒋村龙舟等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人文特色和地方风情未能得到有效的显现。全区除西溪湿地和宋城外,精品旅游项目不多,旅游结构较为单一,能让游客留恋忘返的景点少,大多数游客以“一日游”、“半日游”,甚至“过境游”为主,去年我区累计接待游客近*万人, 其中过夜游客仅约*万人,只占到*%。
(四)服务管理有待强化。
1、旅游服务水平还需提升。各做旅平台和旅游企业对服务水平提高的紧迫性还不够强,标准要求还不高。智慧旅游的效用发挥还不够好。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特别是乡村旅游服务水平需质的提升。我区旅游服务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投诉及“黑车”“野导”现象仍然存在。
2、长效管理压力大。当前美丽乡村及新建景区管理费用全部由区本级和镇街、村社共同承担,资金压力很大。如青芝坞景区每年的日常管理费用约*万元,目前景区农户和入驻商家只需缴纳一定的垃圾清运费,而日常管理费用全部由灵隐街道和玉泉经合社承担,经合社主要依靠收取景区停车费维系日常管理开支。新建成的景区若也采取类似的管理模式,长效管理的资金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缺乏可持续性。
三、建议意见。
去年区委区政府召开的*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会提出了“要努力打造*省全域旅游标杆城区”的目标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此作了部署。我们认为,要实现区委提出的目标任务,确保*年高水平完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3、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重视旅游经济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区旅游工作委员会协调牵总作用,必要时可采取区旅工委办实体化办公的办法。加强部门、镇街的协作配合,进一步明确风景旅游局与文旅集团的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对标对表,共同掀起全区兴旅、全民做旅的热潮。
4、高度重视规划引领。根据《*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认定标准》《*区旅游全域化发展实施方案》,按照“城旅一体、农旅结合、产业融合、主客共享”等要求,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完善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修订时,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全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与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系,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与城乡交通新形态的关系,等等。在实施过程中,各做旅主体要严格在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引领下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质量。
5、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旅游经济和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作为相关部门、镇街的重要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加大考核权重,着力激发各平台主体做旅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提升我区旅游产业服务质量。
1、着力破解用地难题。中央和区委明确提出了要加快盘活村社现有存量建设用地的要求,相关部门要深入调研,吃透用准政策,合理合法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低丘缓坡、四荒地等资源发展旅游业,加快推动旅游项目的落地实施。
2、加快旅游设施配套。加大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杭州加快地铁网建设契机,努力争取地铁进景区景点。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规范设置内容完整、准确清晰、符合国际化要求的标识标牌。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推动景区厕所合理布局,提高厕所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元素的融合衔接,提前将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交通路网、标识标牌、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着力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育产业,加大融合,推动全域旅游提质增效。
4、注重旅游项目建设。要高度重视西溪湿地公园的提升改造,加强项目管理和策划包装,持续提升湿地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引进优质的涉旅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并建成受益。加强三墩五生农业、双浦蓝城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督查,帮助企业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对已承诺的要兑现,有政策障碍的要尽快排除,防止持续出现项目建设迟缓、停滞甚至不了了之等问题。要继续加强对兰里景区等新建景区的可行性研究,深入分析投入产出绩效,科学谋划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5、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统筹资源,加快旅游业与文创、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开发有多元、特色、适应消费需求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进一步提升我区旅游产业的附加值。高度重视景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工作,发挥文联、社科联等的作用,组成专门队伍,落实专门人员,深度挖掘根植于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让游客沉得下身子,勾得起回忆,记得住乡愁。
6、创新旅游共享机制。要把旅游元素更多地融入在基础建设、生态建设、村社管理等方面,让更多的居民、游客一起参与,共建共享。要把全域旅游发展与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茶餐厅、民宿,就近就业等多种途径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让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农民群众。
(四)拓展市场,规范管理,提升全域旅游发展后劲。
1、加强服务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大力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环境管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确保旅游市场良好秩序。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健全旅游人才优惠政策,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2、加快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数据中心建设,科学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全面分析我区旅游游客构成、游客行为、产品关注点等内容,为实现精准服务、营销管理提供有效支撑。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加快实施景区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动等功能,提升游客体验。
3、深入探索长效管理模式。对景区与村庄的长效管理要切实增强成本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投入产出绩效,探索建立政府、业主、经营户相结合的管理资金分担机制,实行村庄、景区管理有偿服务,业主、经营者要依法依规缴纳必要的物业管理经费,以减轻财政负担。要支持和引导村集体拓宽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逐步增强“造血”功能,提升长效管理能力。要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奖罚举措,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减少长效管理支出。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四
板固村位于罗樟源的中部,距离市区约30公里,地处海拔800米的山涧峡谷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整个板固村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自然生态优美。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积5000余亩,同时也是衢州市的野生兰花保护基地。全村46户228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家乐经营和毛竹、高山蔬菜、土种牛羊养殖等。现从事农家乐经营户13户,能同时接待680人就餐和100余人住宿,直接从业人员近40人,间接从业人员80余人,xx年接待23600余人,实现经营收入120余万元。
下呈村坐落于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由5个自然村组成,245户农户761人。境内有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脊龙门风景区,是衢州市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旅游景区开展“农家乐”,现共有26家,可提供床位500张,直接就业人数60余人,日平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xx年该村年“农家乐”收入达到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在“农家乐”的发展带动下,村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茶叶、高山蔬菜种植和土鸡、土鸭养殖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的销售产业也初具规模,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
1、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xx年,在村支书傅梅英的动员下,板固村的3户农户自发开始农家乐经营,经历了怕经营到试经营再到爱经营,从不懂服务到学服务再到提升服务的转变。村民从观望到积极参与,xx年底发展到13家,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农家乐迅速发展,并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经营状况明显高于农户预期,并保持稳定的增长。下呈村由于依托景区,起步较早,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半农户从事农家乐,全村农家乐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原来游客依靠单一的衢州市区和衢化职工发展到金华、杭州等周边地市;促销方式由口碑传销发展到旅行社组团旅游,旅游方式由原来的单一自驾游逐步提高了团队份额;从消费方式上由原来的定额价为主发展到以自报价为主,经营状况日趋成熟。由于农家乐更适于短途旅游,两村预计“五一”的长假变成3个短假将使当地农家乐更趋火爆。
2、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一是农民致富了,板固村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少农户放弃既辛苦又不稳的来料加工,投入到乡村旅游;二是农村发展了,板固村的农家乐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江西农村定期送土鸡,丽水的遂昌农村定期送猪肉过来,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三是不出远门当地就业了,板固村的秋兰馆农家乐不仅夫妻当家,而且将外出打工的女儿也叫回来,忙时还动员亲戚帮忙,生意红红火火,村民安居乐业;四是环境改善了,农家乐的开办使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其收入的源泉,村民主动放弃造纸等污染环境的项目,还青山绿水本来面貌。
3、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两个村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板固村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小桥流水型农家乐,主要为衢州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下呈村则利用天脊龙门景区的独特优势,主要为中短途旅游者游玩天脊龙门景区提供吃农家菜的服务。
1、旅游接待设施有待完善。住农家屋是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追求,但由于有些农户缺乏热水器无法洗澡、卫生间窗户没有窗帘布以及棉被厚度不够等原因,住宿条件还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农户的碗筷消毒土法上马,洗净后用开水沸煮,缺乏消毒柜等消毒器械和措施;景区小卖部出现销售过期食品的现象。为此,农家住宿设施设备要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设施和提供服务,增加舒适度和私密性,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餐饮方面,既要在菜肴上突出“农”字,更要在碗筷等器具上讲究食品卫生,适当引进消毒柜等现代化卫生设备,让游客吃得放心。
2、乡村旅游环境有待改善。虽然农家乐经营户已经注意只身周边的环境卫生,但一些没有从事农家乐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加上游客的不断增加,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村庄整治使农民过上洁净的生活,但一些农户新建筑过于城市化,而且楼间距越来越小,房屋越造越高,缺失了农家特有的韵味,农家特色在逐步淡化。因此,要向农民灌输“建设好自己家园就是增加收入”的理念,乡村旅游的环境是发展农家乐的根本,城市居民绝大部分就是来感受乡村的山清水秀,合理布局农家屋,避免城市化,垃圾收集制度化,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乡村旅游管理有待加强,管理部门服务有待提高。压价竞争、争相拉客等无序竞争现象在农家乐发展早、竞争相对激烈的下呈村已经开始出现苗头,小商小贩在通往景区道路随意占道设摊;板固村后的火山湿地虽然很美,但囿于资金匮乏,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上山道路是砍竹人运输毛竹的通道,几乎无路可走,游客上山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安全亟需加强。此外,一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如衢江区地税局在减免农家乐经营户5000元经营额的税收后,不再提供发票,农户经营额超过后要去衢州城里的区地税局开发票,不仅来去坐公家车要一天,而且每月10日后开发票还要收取滞纳金,限制了农家乐的做大做强。为此,要加强农家乐协会等自律组织的建设,制定规则避免恶性竞争;要加强行业管理,引导乡村旅游有序发展;要加强安全检查,避免旅游事故的发生;要增强管理部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行政管理部门服务农家乐的意识,彻底改变官僚作风,主动上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好服务。
总之,发展农家乐一要突出“农”字,充分挖掘农村特色,展示农耕文化;二要突出“家”字,让旅游者不仅宾至如归,更要感受到农家的淳朴、热情和温馨;三要突出“乐”字,要开发出一批参与性广、娱乐性强的农事活动,使旅游者在农家感受到开心和快乐。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抓好几件事:一要整合资源,农家乐经营户要走合作化道路,发挥集体作用,在发展中还应与村庄整治相结合,做好环境保护的文章;二要发挥协会功能,加强安全、服务和价格等方面的自律,从简单地提供餐饮逐步发展到提供住宿,再发展到娱乐,最后让游客带走当地土特产,使农家乐形成产业链;三要提升服务和技能,要从学好普通话着手,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四要齐抓共建,旅游、交通、林业、公交、宣传等部门要相互合作,整合力量,合力抓好乡村旅游。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五
中国网2月26日讯记者从河南省旅游局获悉,昨天,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在开封召开。河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寇武江做了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去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双“破五”,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
截止“十二五”期末,河南省年均分别增长14.9%、17%,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会议指出,河南省旅游业总体呈现五大特点,即旅游业发展氛围浓厚,产业素质明显提升,转型步伐加快,品牌建设影响广泛,市场秩序规范。
寇武江指出,“十三五”预期目标是:全省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13%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省正处于旅游形式良好,但也存在着多方面矛盾的转型关键期。“2016年是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全省旅游业要坚持观念转变与结构调整同步、投资驱动与消费拉动并重、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举,做精旅游产品,做大客源市场,做优旅游服务,做靓主题形象,做高综合效益,立足实际情况,克服井喷式市场需求等多重矛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打造新支撑。”寇武江指出,2016年旅游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以上。
会议指出,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市场开拓为抓手,突出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保护优先,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化、个性化、标准化转变,倾力打造旅游品牌,全力推动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形成河南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常态化。(伍策一剑)。
3、全要素: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
4、全方位: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破除壁垒,实现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5、全过程:实现游客整个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务。为游客打造“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的完美之旅,为游客带来“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等多元化的“旅游盛宴”。
6、全行业: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都要找到自己位置,怎么做?如何做?都是围绕旅游业。
7、全时间:实现全年旅游,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转变。
8、全社会:引导社会各个层面,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出谋献策,建言出力,都来投入建设旅游。
9、全产业:创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与特色资源融合,与大网络空间融合,力求在泛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赢取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新跨越。
10、全空间: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全新资源利用,所有地方而不是单独景区旅游,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全域旅游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2016年金猴闹春,开年出现了很多的火爆词语“ip”“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等等,对于全域旅游这个名词,是在2016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在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引发整个旅游行业及各地方政府的关注与思索。笔者在这里就全域旅游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思考和探索。
一、什么叫做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这个名称其实很早就有不同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来了,当时作为一个新创名词,没有引起行业的关注。例如奇创规划院和北二外的厉新建教授都曾先后提出来过类似的概念。笔者觉得其实全域旅游是之前的区域旅游和整体战略结合的升级版,是单一的旅游景点和目的地以地域扩展的一个方式。是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规划及整合营销的结合。是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链协作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1、全域旅游是国家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出路。在2016年1月11日,汪洋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大力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对于旅游行业的供给侧,包涵了一个区域的酒店、景区、餐厅、车队、旅行社等等旅游行业相关的企业及其服务和产品。其未来发展,则要根据市场和目标客源的需要,相互结合、统一协作,方能以更好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水平来适应终端市场的需求。这就是全域旅游的目的与意义所在,当然也更好的诠释了旅游供给侧改则的方向。
2、全域旅游是应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侧的产品升级版。2015年国内旅游已经突破40亿人次的出游市场,出游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周边游到度假休闲,从自由人到跟团旅行,从商务会议到高端定制,不同的出游客源市场的要求也各自不同,随着80、90后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后,所有的旅游产品都需要随着市场客源的需要升级和改变。过去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逐步失去了吸引力,这从旅游的散客和团队的比例基本达到7:3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全域旅游的思维也正是可以应对需求侧客源大潮的一个方式。通过全域协作和整合,到全体营销和服务,最后到全员树立口碑和品牌。
3、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产品营销及整合的创新版。过去我们提出过打造某个景区为旅游目的地,即使是有打造一个区域为旅游目的地的想法,多数是停留在区域的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上。全域旅游的概念是基于旅游产品的营销及整合的创新上提出来,那就不仅仅是需要一个全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更是需要调动区域内的各种旅游服务企业,不但拿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更需要把各自的产品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旅游产品。这种有机的结合,需要有协作的心态,更要有全局的观念,也需要有效的营销思维和促销方式,2并且可以与其他的旅游产品和企业服务融合。
4、全域旅游会加速区域旅游的产业布局融合与协作提升。当一个地方提出全域旅游目标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的旅游产业的布局与协作。在以前传统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旅游企业自己分析市场及需求,所有的营销传播的渠道基本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相互的协调和产品的差异化基本没有做过多的思维。也正是这样才造成部分区域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形势严峻。当全域旅游的思维出来之后,旅游企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结合整个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及产品,同时利用不同的产品的优缺点的互补,来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新产品和竞争优势。
5、全域旅游会促进区域内不同旅游产品供应商的管理服务提高。在全域旅游的整体模式下,在区域内的不同的旅游产品的供应商如果在积极参与全域旅游的产品打造和营销品牌传播,那么对供应商企业的管理上也会有更大的提高,会在区域内形成高等级的产品服务的聚合,并且逐步由市场的手淘汰管理差服务差的企业和产品。同时为了维护新的聚合性产品和品牌,各供应商之间有一定行业自律的约束和协作的条款,来促进品牌的提升,最后达到共同建设区域品牌的目的。
6、全域旅游加速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过去的区域化发展的思路演变到今天的全域旅游的模式,这也是一个从传统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更是一个从初级产品往高级产品升级的过程。当全域旅游的概念实施后,从一个区域整体发展去布局,从一个区域所有旅游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服务和管理,整合和协作都是一盘棋去看,会加速区域旅游的品牌传播速度,拓宽品牌传播渠道,更符合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并且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有更强的推动力和提升力。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旅游企业的应对与思考。
1、旅游企业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思维转变。当我们谈到“旅游供给侧改革”说到“全域旅游”的时候,很多的企业都感觉到可能是一个机会,也许会有政策和方向的改变。那么在这样的大潮中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服务及产品的供给商,应该首先从思维上转变。先要开放企业的经营思路,从单打独斗到愿意协作,从靠自己到愿意整合,从自己为自己摇旗呐喊到愿意共同打造创新产品及品牌。只有先从旅游企业的内部观点先转变,才是积极参与全域旅游大潮的基础。然后,就是旅游企业的传统的算账方式的问题,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舍弃一点暂时的利益,需要让出一点眼前的收入,用包容的态度主动联手主动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新的区域旅游的产品。
1、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扮演。全域旅游的概念在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局或者旅游企业的战略,更是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发展的战略。结合全域旅游的战略,需要制定一些的地方性法规,发布一些地方性鼓励政策,协调相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和管理能力,同时用行政手段加市场手段结合的方式,对全域旅游的发展来保驾护航,指导规范。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需要做好裁判员和指导员的角色。既不能过多干预市场的发展,同时又可以规范引导,并给予适度的鼓励和奖励。制约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也正是作为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和对市场的指导及规划。
2、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及难点在哪里。全域旅游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着力之处,也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升级版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一个好的方向和方式。但是,作为全域旅游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呢?首先就是政府的战略和市场战略的结合。在国家旅游局的262个全域旅游的示范区,有些区域都还没有具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现在提出来全域旅游还是有一段路需要走的。所以当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不能落地的时候,那么全域旅游就是一个书本上的词语,无法实施。另外就是全域旅游实施中各个旅游企业的协作和整合,我们看到很多的旅游联盟和各自旅游联合体都是开始的愿景非常好,但是慢慢的都是各算各帐逐步消失无影无踪。对于全域旅游的参与企业,不应该是区域内的几个旅游服务企业,它应该是全体企业全员参与整体发展,那么这样观念的一致,愿景的统一,动作的协调等难点也是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最后关于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规定的执行和标准,也是影响着全域旅游的效果的关键因素。
全域旅游其实不是什么鬼,也真的没有那么神,更不是深不可测的。它更需要的是政策的鼓励与奖励,政府的支持和规范,企业的整合与协作等有机结合到一起,用一盘棋一条心一起做的宗旨去做一件事。
全域旅游在2016年将是很多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研究的方向和思考的内容,经过区域内全体企业的参与并认真的打造和执行,把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区域旅游整合营销和品牌传播的关键,只有全域旅游的有效的执行,最后才能打造出更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增加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配合本次常委会审议工作,日前,*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赴*,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踏看等形式,对我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去年以来,区政府紧紧围绕打造*省全域旅游标杆城区、三年创建成功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核心、项目为支撑、整合资源为抓手,着力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加大旅游项目投入,全力推进*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全区旅游经济发展。*年,全区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旅游经济总量位列全市第一,全省前茅。
(一)创建工作逐步推进。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专门召开*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会,明确目标任务,并下发《*区旅游全域化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区旅游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区风景旅游局等部门切实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逐项对标创建标准,寻找问题短板,不断改进完善,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今年专门成立文旅集团,进一步推动提升我区整体旅游品质。
(二)科学规划强化统筹。区政府坚持以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在《*区休闲旅游“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编制*等规划。通过规划引领,不断加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创建,形成“一心两翼”的总体发展格局。
(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近年来,区政府以大平台、大项目建设为载体,聚焦*等重点板块,加快推进*镇、兰里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开发建设,为我区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出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扶持意见》等政策,促进旅游设施提升改造,帮助旅游项目做大做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我区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美誉度。
(四)旅游环境不断优化。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小城镇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美丽*行动纵深推进。*镇九街正式开街,*小镇成功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镇和艺创小镇通过国家*a景区景观质量等级评价,全区*个村社成功创建*省a级景区村,玉泉社区创建成为*省休闲旅游示范村,景区景点不断增多。道路交通、标识标牌、集散中心等基础配套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旅游服务设施逐步优化。
(五)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创新打造节庆活动,探索发展市场化、多主体的办节新模式,激发各类主体做旅积极性,各类特色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到重点客源地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广泛推广*旅游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强与网络、电台媒体以及电信运营商等商业媒介的合作,有效增强了营销宣传效果,提升了*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标《*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以及打造*省全域旅游标杆城区总目标,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1、合力兴旅机制还需完善。尽管建立了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体制机制尚不够健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认识还不深,工作力度还要加强。各镇街对自身作为旅游经济主体的认识有待提高,对全域旅游建设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考核激励力度还需加大。目前对镇街年度目标综合考评中,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工作相对其他经济工作考核权重较轻(*分占*分),激励作用不明显。
(二)基础保障有待加强。
1、资金投入和用地难题亟待破解。近年,区政府出台了一些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万,用于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但与萧山、淳安等地相比扶持力度还不够大。相关单位对盘活存量土地用于旅游发展的探索不足,特别是如何合理盘活利用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用于旅游发展的尝试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项目的落地推进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加强,景区景点附近、高速入城口和主要道路周边,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不够完善。厕所革命有待深化。景区厕所布局不够合理,不利于旅游厕所规范化管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充分考虑满足旅游的需求。如*等地在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时,终端污水处理设计容量仅考虑满足农户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量,而随着农家乐、民宿的兴起,污水排放量急剧增长,部分村社污水排放已远超设计处理容量,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三)产业培育力度有待加大。
1、项目建设不够快。兰里景区因前期可行性研究不够深入充分,当前又由于作为景区核心的台湾五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较为缓慢,景区建设管理工作困难较大。蓝城农业产业园目前也未按预期目标开展大规模的农业观光项目建设和运营,对区域旅游的拉动效应尚未真正体现。
2、旅游内涵不够丰富。旅游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相融合还需进一步提升。比如翠苑一区作为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基层联系点,相关部门发展红色旅游的意识不够强,没有很好地进行规划成为特色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充分。我区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与习俗积淀,但各景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等核心吸引资源的挖掘工作不够重视,人员不足,研究不够。如留下十八家、蒋村龙舟等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人文特色和地方风情未能得到有效的显现。全区除西溪湿地和宋城外,精品旅游项目不多,旅游结构较为单一,能让游客留恋忘返的景点少,大多数游客以“一日游”、“半日游”,甚至“过境游”为主,去年我区累计接待游客近*万人,其中过夜游客仅约*万人,只占到*%。
(四)服务管理有待强化。
1、旅游服务水平还需提升。各做旅平台和旅游企业对服务水平提高的紧迫性还不够强,标准要求还不高。智慧旅游的效用发挥还不够好。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特别是乡村旅游服务水平需质的提升。我区旅游服务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投诉及“黑车”“野导”现象仍然存在。
2、长效管理压力大。当前美丽乡村及新建景区管理费用全部由区本级和镇街、村社共同承担,资金压力很大。如青芝坞景区每年的日常管理费用约*万元,目前景区农户和入驻商家只需缴纳一定的垃圾清运费,而日常管理费用全部由灵隐街道和玉泉经合社承担,经合社主要依靠收取景区停车费维系日常管理开支。新建成的景区若也采取类似的管理模式,长效管理的资金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缺乏可持续性。
三、建议意见。
去年区委区政府召开的*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会提出了“要努力打造*省全域旅游标杆城区”的目标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此作了部署。我们认为,要实现区委提出的目标任务,确保*年高水平完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3、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重视旅游经济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区旅游工作委员会协调牵总作用,必要时可采取区旅工委办实体化办公的办法。加强部门、镇街的协作配合,进一步明确风景旅游局与文旅集团的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对标对表,共同掀起全区兴旅、全民做旅的热潮。
4、高度重视规划引领。根据《*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认定标准》《*区旅游全域化发展实施方案》,按照“城旅一体、农旅结合、产业融合、主客共享”等要求,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完善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修订时,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全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与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系,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与城乡交通新形态的关系,等等。在实施过程中,各做旅主体要严格在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引领下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质量。
5、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旅游经济和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作为相关部门、镇街的重要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加大考核权重,着力激发各平台主体做旅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提升我区旅游产业服务质量。
1、着力破解用地难题。中央和区委明确提出了要加快盘活村社现有存量建设用地的要求,相关部门要深入调研,吃透用准政策,合理合法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低丘缓坡、四荒地等资源发展旅游业,加快推动旅游项目的落地实施。
2、加快旅游设施配套。加大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杭州加快地铁网建设契机,努力争取地铁进景区景点。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规范设置内容完整、准确清晰、符合国际化要求的标识标牌。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推动景区厕所合理布局,提高厕所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元素的融合衔接,提前将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交通路网、标识标牌、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着力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扶持旅游企业发展壮大。要紧紧抓住“后峰会、前亚运”千载难逢的机遇,切实加强旅游营销资金投入,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平台加强*旅游营销宣传,全力提升我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培育产业,加大融合,推动全域旅游提质增效。
4、注重旅游项目建设。要高度重视西溪湿地公园的提升改造,加强项目管理和策划包装,持续提升湿地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引进优质的涉旅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并建成受益。加强三墩五生农业、双浦蓝城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督查,帮助企业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对已承诺的要兑现,有政策障碍的要尽快排除,防止持续出现项目建设迟缓、停滞甚至不了了之等问题。要继续加强对兰里景区等新建景区的可行性研究,深入分析投入产出绩效,科学谋划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5、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统筹资源,加快旅游业与文创、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开发有多元、特色、适应消费需求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进一步提升我区旅游产业的附加值。高度重视景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工作,发挥文联、社科联等的作用,组成专门队伍,落实专门人员,深度挖掘根植于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让游客沉得下身子,勾得起回忆,记得住乡愁。
6、创新旅游共享机制。要把旅游元素更多地融入在基础建设、生态建设、村社管理等方面,让更多的居民、游客一起参与,共建共享。要把全域旅游发展与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茶餐厅、民宿,就近就业等多种途径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让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农民群众。
(四)拓展市场,规范管理,提升全域旅游发展后劲。
1、加强服务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大力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市场环境管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确保旅游市场良好秩序。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健全旅游人才优惠政策,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2、加快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数据中心建设,科学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全面分析我区旅游游客构成、游客行为、产品关注点等内容,为实现精准服务、营销管理提供有效支撑。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加快实施景区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动等功能,提升游客体验。
3、深入探索长效管理模式。对景区与村庄的长效管理要切实增强成本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投入产出绩效,探索建立政府、业主、经营户相结合的管理资金分担机制,实行村庄、景区管理有偿服务,业主、经营者要依法依规缴纳必要的物业管理经费,以减轻财政负担。要支持和引导村集体拓宽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逐步增强“造血”功能,提升长效管理能力。要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奖罚举措,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减少长效管理支出。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七
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和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然选择;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但是,全域旅游这一概念自20正式提出,到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仍有很多概念和路径还需结合安康实际进一步明确。为此,根据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由市政协社会法制和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责任人,采取外出学习、市内调研、县区联动的形式,围绕推进我市全域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准确把握安康发展全域旅游的方向。
(一)正确认识全域旅游概念的内涵外延。发展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要素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养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因此,不能将全域旅游理解为遍地开花、全民运动,也不能搞齐头并进,否则将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的问题。要正确的理解全域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空间扩张,不是单纯的产业扩大,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变革、发展路径的转变。要正确认识景点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系,景点旅游是基础,全域旅游是景点旅游的升级和突破。要看到全域旅游是长期系统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只有解决了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才能正确把握、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安康全域旅游发展。
(二)客观分析安康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安康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既能保护安康的生态环境,又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还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统筹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这些都刚好与国家对安康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安康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发展战略,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正是将安康加快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安康实现循环发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并且,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紧紧围绕把安康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形成了“一心两廊三区”的旅游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旅游发展,人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美丽的“安康样板”,探索出了以旅游+产业+农户、旅游+企业+农户、旅游+党支部+扶贫、旅游+企业+合作社等旅游发展模式,安康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基础。只有正确认识我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成绩,才能更加增强我市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才能找准安康发展全域旅游的路径和重点。
(三)着力引领我市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供给品质化”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四大目标之一。因此,我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创新安康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解决旅游产业的有效供给问题。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来引领旅游产业全面提升品质、转型升级。这既是国务院指导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安康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现实选择。
(四)全面统筹推进各项产业科学发展。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我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全域旅游,“全”字不仅意味着旅游发展要全面合理利用本地旅游资源,而且要充分有效的和其他产业融合,要以全域旅游直接刺激我市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推动农业、林业、水利、制造、建筑等多行业快速转型和发展。这是对配套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安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契机。发挥全域旅游最大效应,要统筹多产业发展,主抓旅游,强化配套,让旅游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五)实施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发展。安康发展全域旅游不可能十个县区齐头并进,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方式进行推进。根据安康市旅游发展现状,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建议宁陕、石泉、岚皋、镇坪、瀛湖示范区实现全域旅游率先突破发展。这是基于县区产业现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作出的合理化考虑。为此建议市级层面加大对五个县区的支持力度,全力引导、合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特别是宁陕、镇坪两县要做出样板,形成旅游+发展对社会经济各类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的融合应用,使全域旅游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对两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当然,建议五个县区率先突破发展,并不意味着其他县区不发展全域旅游,而是在全市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
(一)完善机制,构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调研组认为:从市级层面来讲,重在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思路推动旅游产业提升。这方面,既要有全域旅游的理念和视角,也要有全域旅游的思路和行动:一是加强统筹。进一步强化全域旅游发展的领导保障、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考核保障,构建统筹联动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提升品质。品质的关键是环境,环境的核心是服务。一方面是硬环境,就是优化精品旅游线路,提升道路交通网络化、景观化水平,支持核心景区提等升级,加强景区景观、引导标识、集散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软环境,以服务标准化提升品质,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引进和转化国际先进和国内一流标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三是推进融合。以推进全域景观化的思路实施环境整治,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做足“旅游+”文章,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把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通过旅游+农业、林业、生态、文化等产业融合,推动全域旅游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四是倾斜支持。出台政策措施,重点支持、重点建设、重点突破有全域旅游发展条件和优势的县区,指导重点县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特别是建议对宁陕、镇坪、瀛湖旅游示范区实行全域旅游重点考核,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典型,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
从县区的层面来讲,应以全域旅游的目标和要求来引领实施重点突破。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为抓手,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抓规划。对标国际先进、国内一流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引领机制,树立旅游规划上位规划意识,解决思想认识和目标问题,强调部门建设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旅游规划,坚决破除“发展旅游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事”的陈旧观念,形成“一盘棋”的思想,共同抓旅游的强大合力。二是抓方案。实施方案是确保发展规划实施的路径和桥梁,建议宁陕、石泉、岚皋、镇坪、瀛湖示范区突出目标导向,在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同时,要从组织机构、产业融合、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等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建立实施方案,确保发展规划实施。三是抓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建议市上将全域旅游率先发展县区单列考核。建立率先发展县区主要领导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第一责任人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分工责任,分解责任到人,量化管理,通过考核,考出压力,考出动力,考出干部干事的精气神,为实现率先发展目标聚集强大正能量。四是抓教育。全域旅游首先是全民旅游,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必须要强化全民旅游意识。加强干部教育,多组织领导“走”出去开阔眼界、体验先进,多邀请专家学者“请”进来传授经验、提升境界。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健全行业指导机制,持续深入推动旅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都能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找准定位、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当前我市旅游局已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了安康市全域旅游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实施了《安康市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安康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但也存在市县(区)旅游局只是更名为市县(区)旅发委,其他并无变化;三年行动计划、“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规划与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要求也有较大差距;全域旅游考核评价机制也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机构配置。完善市(县区)旅发委的机构配置,成立由市(县区)长任主任,分管旅游的副市(县区)长任副主任,旅游、公安、工商、食药监、规划、住建、城管、交通、国土、环保、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为成员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形成党政统筹的旅游发展格局,统揽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部署决策、政策制定、考核评价等。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全域旅游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域旅游综合性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安康市贯彻落实陕西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指导意见》,制定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建设用地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农村集体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开办旅游企业的政策文件。出台推进产业融合、服务管理、酒店民宿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二)以提升旅游供给品质为重点,引领我市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调研组建议:一是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推动安康旅游布局由“散点式、景区型旅游”向“景区、城市、乡村”三位一体的“全域式、全景型旅游”转变,构建多层次、特色化、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二是提升服务品质。加强旅游服务,提升游客满意指数。完善服务标准,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礼仪与服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要素和环境质量。三是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认真落实指导意见中关于“厕所革命”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在我市景区、城市、农村统筹推进“厕所革命”。高标准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实现旅游信息服务全覆盖。构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提升旅游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水平,形成高效、便捷、通达的现代交通体系。依托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发展旅游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通达的综合服务。四是培育提升核心景区。景区在旅游产业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发展全域旅游离不开核心景区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a级景点景区的提档升级,全力支持瀛湖生态旅游区和南宫山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南宫山和瀛湖知名度,加大我市其他a级景区景点的提级力度和非a级景区景点的创建力度。加大宁陕悠然山、石泉云雾山、镇坪飞渡峡、汉阴古梯田等建设、运营较为成熟和对外知名度较高的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大力提升核心景区的竞争力。五是精心打造精品线路。打通市内外旅游环线,打破县区旅游各自为政的局面。市旅发委牵头联合各县区旅发委、主要景区景点运营机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衔接,将全市主要景区景点串联起来,组建旅游环线、旅游精品路线、自驾旅游线路等线路,并推出旅游套票;与西安、重庆、十堰等周边地区联合起来,推出跨地区、跨省份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套票。
(三)以推进融合发展为重点,大力促进相关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旅游+”战略,实施旅游业跨界融合发展,促使更多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旅游高质量供给提供新动能。结合安康发展实际,调研组建议:一是做强乡村旅游,共建“旅游+”乡村新生活。用好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发展全域旅游的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好各类优惠项目资金,让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新的增长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现广大农村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体现乡土风情,保留田园风貌,注重挖掘民俗文化内涵,讲好独特故事,精心打造一批集“吃、住、行、游、购、娱”、乡村生活体验、田园风情小镇为的乡村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品质和旅游发展效益。二是开发旅游产品,构建“旅游+”工业新模式。以安康鎏金铜蚕、富硒食品为底蕴,积极培育安康丝绸工业制造产品和富硒食品链。三是推进文旅融合,构筑“旅游+”文化新高地。通过国家级非遗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等特色民俗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与旅游市场对接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通过安康汉江龙舟节、汉阴油菜花节等节会,进一步树立安康旅游的对外美好形象;依托安康深厚的茶文化积淀,利用安康富硒茶知名度,通过建设观光茶园、硒茶小镇、茶文化主题休闲街区来开发推介茶文化系列旅游项目;通过汉滨牛蹄岭、旬阳红军纪念馆、宁陕江口红色风情小镇、白河三苦精神体验园等红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紫阳蒸盆子、镇坪腊肉、岚皋摔碗酒、汉阴白火石汆汤等独特的饮食文化,大力推进饮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四是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彰显“旅游+”城镇新形象。依托蜀河古镇、石泉老街、恒口明清古街、流水古镇的开发建设,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推进旅游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
(四)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切实加大发展全域旅游投入力度。调研组认为,安康发展全域旅游主要存在资金项目不足,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地方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依托市发展投资集团促进旅游资源资产交易,加快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像陕文投、云南城投等强势企业来安康参与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外地企业、私营业主来安康开发全域旅游新产品。积极向中省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增强发展全域旅游后劲。三是整合资金资源。整合扶贫、林业、水利、交通、住建、文广、体育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点、旅游村倾斜,集中财力,拉动全域旅游大景区建设。四是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通过宣传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当地的私营企业主将闲散资金投入到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的格局。
(五)以强化保障措施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质量和水平。调研组建议:一是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力度。搭建智慧旅游管理平台、营销平台、服务平台,推进无线wifi覆盖工程,旅游指挥中心建设。建设全市旅游数据中心,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构成、游客行为、产品关注度和兴趣点,实现旅游与公安、交通、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为精准服务、营销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旅游发展人才库,聘请国内外旅游专家把脉,解决旅游人才短缺问题。充分发挥安康现有大学、学院等高校的资源优势,加强旅游新业态领域的人才培训,加大对导游、讲解员和星级服务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的整体水平。三是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体系。在全市交通主干线、主要旅游交通环线和旅游景区建设和改造一批旅游休憩站;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使用,在主干道、主要景区景点、重要交通节点等位置设置旅游标识,为游客提供规范、高效的导引,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与服务。四是加快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在机构、编制、人员上给予倾斜,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执法需求;在主要景区景点所在地设置旅游法庭、旅游派出所和旅游工商所,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权益保障;建立完善的投诉机制,及时受理、办结、反馈游客投诉。五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理念,面向居民开展旅游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八
为推进我市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3月,主任会议通过调研方案;4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爱平等率调研组对中心城区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研;5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新华带队,赴宜昌远安县、夷陵区学习考察全域旅游发展的经验和作法;9月中下旬,调研组深入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荆州区和洪湖市的20个现场调研考察,与当地人大常委会、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交流,听取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就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进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自国家旅游局作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部署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全域旅游条件优越。我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底蕴深厚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厚重独特的水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千古传诵的名人文化等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同时我市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如长江岸线、洪湖、洈水、桃花山、天鹅洲、卸甲坪等等;此外马山民歌、荆河戏、说鼓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传承表演,也极大丰富了我市全域旅游的内涵。以此为依托,我市不断加大旅游业发展,现有a级旅游景区16个,其中4a级5个、3a级11个(荆州古城正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15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7家;全市现有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洪湖市)、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个,湖北省旅游名镇2个、旅游名村9个、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2家;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4个。旅游接待能力较高,现有星级旅游饭店18家,其中五星级1家(晶崴国际大酒店)、四星级2家、三星级15家,共有客房2755间、床位4811张;旅游客运公司6家,旅行社50家,其中出境旅游社4家。全市旅游从业人员7.5万余人,其中导游634人。全市接待旅游人次达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1亿元,增长21%。
(二)高起点谋划,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把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的重大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即将出台《荆州市旅游奖励办法》。2月27日,全市美丽乡村工作会议在松滋召开,吹响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号角。二是县市区积极行动,全域旅游初现雏形。荆州区作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全域旅游,规划编制、项目建设、环境改善、活动组织等有序推进。松滋市以洈水风景区和卸甲坪曲尺河温泉度假邨为龙头,旅游发展取得了很大突破。松滋洈水汽车露营地被授牌为全国首个五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三是乡村旅游来势较好。市农业部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住建部门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小镇。荆州区马山镇、公安县毛家港镇、石首桃花山生态园等乡村旅游点精心推出各类农事体验、民俗文化观赏等乡村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三)加大投入力度,项目景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加快荆州古城5a创建。按照5a景区创建规划,完成环古城景区公交站点、景区安防系统、仲宣桥、游客中心等建设工作,重新设计安装部分标识标牌、垃圾桶和轻质结构商亭,景区面貌和可通达性明显改观。二是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在建旅游重大项目28个,总投资380亿元。纪南文旅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完成投资38亿元。总投资120亿元的华强方特文化园项目施工进展顺利、总投资28亿元的荆州海洋世界项目一期“水世界”6月28日开业运营,接待游客25万人。关公义园开园,文创产业新城项目筹备工作稳步推进,荆州文博园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卸甲坪曲尺河温泉度假邨开门半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荆州区八岭山镇七彩花都高峰时期一天接待游客达8000人,石首桃花山生态科技园、松滋洈水风景区运行良好。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监利白螺镇农旅产业园、洪湖珂里村等乡村旅游建设持续发展;公安县与鄂旅投达成投资意向,计划5年投资10亿打造黄山头镇湘鄂边界康养生态小镇,引进恒大集团投资200亿元打造埠河葡萄生态小镇,埠河镇成功入选湖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镇。荆州旅游项目建设得到省旅游委认可,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上,荆州市以“加快旅游项目建设,争当旅游强省排头兵”为题作了典型发言,并成功承办全省旅游景区工作会暨培训班。
(四)加大营销力度,全力推介荆州旅游。一方面,加强国内主要城市主流媒体以及客源密集区宣传,在武汉市场通过led屏、公交车身、高铁杂志等重点宣传荆州古城品牌。20选择成都至武汉、上海至宜昌、北京至宜昌三条线路的动车高铁开展“荆州号”整车冠名活动,重点宣传荆州重点景区,项目预算400万元。6月6日,“荆州古城号”高铁冠名列车首发仪式在武汉站成功举行。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国内旅游交流,积极参加各类境内外专业展会和推广活动。6月9日至11日,第九届华中旅游博览会暨第二届长江旅游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以“楚国故都,三国名城”为主题的荆州展区亮点纷呈,共吸引5万多人次现场参观。通过开展洈水萤火露营音乐节、公安智者故里桃花节、黄山头帐篷节、洪湖首届生态荷花节、清水大闸蟹节等旅游推介活动,承办湖北省垂钓俱乐部挑战赛等赛事,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打造荆当旅游公路、纪南城至八岭山旅游公路、长湖环线旅游道路建设,不断加快中心城区旅游景区公路互联互通。投资3.7亿元修建了洪湖悦兮半岛温泉景区至“洪湖岸边”旅游大道,引入国家项目资金疏浚了近10公里大湖航道。推进城市公交服务网络与城郊主要景点和乡村旅游点的有效连接,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荆州古城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标示标牌,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03座,累计投资4255万元。
(六)加大工作力度,规范市场监管。一是多措并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节日旅游安全、消防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督办等活动。2017年上半年,先后对50多家旅游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4大类19小项,及时进行督导整改。二是部门联动,加大监管执法检查力度。坚持着眼“大旅游”谋发展、立足“小旅游”抓监管,文旅、安监、公安、工商、运管等有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初步实现常态化。三是加强安全预警,防范事故发生。除节假日集中开展安全教育、人流引导提示外,针对恶劣天气,市文旅部门多次利用网络、微信等形式向旅游企业发出安全提示。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安全意识。围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主题,积极开展旅游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宣讲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关注旅游安全、平安出行。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域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游客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全域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各地各部门对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构建产业发展模式,主动融入,协调配合的机制尚待建立。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制约发展。我市文物旅游专项经费虽年均保持在1000万元,但与周边市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缓慢。交通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尚未实现全市全覆盖,景区之间通达条件较差,缺乏专线车辆,有时需要多次转车才能达到目的地,给游客造成不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餐饮、食宿、购物、娱乐等设施布局不合理,规模较小;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标识、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建设滞后,存在重大节日出行难、停车难、入厕难等问题。同时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智慧旅游平台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旅游项目核心品牌少。全省目前有5a级景区11家、4a级景区131家、3a级景区173家;相邻的宜昌市有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16家、3a级景区19家。而我市目前仅有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11家,尚无5a级景区,a级景区数量在全省的位次比较落后,与周边城市相比也较少。旅游项目设计上普遍存在体验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核心景区和主打“拳头”产品不多,旅游核心品牌少,缺乏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大景区,旅游吸引力弱。在建项目内容重复、同质化倾向明显,缺乏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一些项目、景区运营管理不善,效益不佳。由于在服务设施、环境卫生、旅游厕所、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今年10月10日,省旅游委公布2017年湖北a级旅游景区“红黑榜”,我市洪湖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被摘牌。
(四)旅游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从全市来看,缺乏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策划营销的高层次人才,从业导游绝大多数是初级导游,中、高级导游不多,能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的小语种导游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景区景点没有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全方位打造,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增强景区吸引力,仍以收取门票为主要营业收入,还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一)着力强化思想认识。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思维、新理念来引领全域旅游工作。全市上下要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提升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政府要把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力度,建立旅游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旅游由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转变。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营造共抓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氛围。逐步充实旅游部门的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使之更加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
(二)着力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快公路、水运、港航、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畅通城乡交通网络,打通景区旅游通道,完善城市旅游接待、集散功能。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公安、住建、城管、国土、经信、旅游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规范旅游执法行为,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强化对旅游者和广大市民的教育引导,努力营造文明旅游、和谐旅游、安全旅游的良好氛围。
(三)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旅游开发经验的重点企业,确保引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二是紧紧依靠鄂旅投等国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建成受益。三是树立精品意识,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精品景区、精品景点,打造核心旅游品牌,提高我市旅游吸引力、美誉度。四是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旅游新业态。以“白云边”“福娃”品牌为依托,探索工业旅游业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庄园、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载体。
(四)着力加强市场营销。一是加强策划力度。做好品牌包装策划,组织专业机构,策划荆州旅游形象广告语和logo,用一句话叫响荆州。研究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图书画册、旅游歌曲、微电影等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挖掘整理、演绎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浓郁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赋予旅游项目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在国内外主要城市主流媒体以及客源密集区的宣传,以高铁冠名旅游宣传项目为引擎,重点在高铁沿线和周边城市等地宣传荆州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三是加大推介力度。加强国际国内旅游交流,积极参加各类境内外专业展会和推广活动。继续推进荆州旅游大篷车、洪湖美食节、公安葡萄节、洈水露营大会等推介活动,以节为媒推动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四是加大创新力度。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在线预定等媒介加强宣传,实现旅游营销网络的全覆盖。
(五)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制定支持旅游人才特殊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高端专业人才;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要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和要求,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全域旅游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由单一的门票收入向综合性的产业经济转变。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九
我县结合创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的总体实施方案,将全力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及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实行定期调动制度。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注重利用本区域地处半山区,山、水、林、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农”为主题,以“家”为归宿,以“乐”为目的,深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县的乡村旅游取到了阶段性的成效。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关注下,我县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收效显著,在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的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引领,适时推出绿色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生、冰雪娱乐、民宿风情等旅游系列产品,精心谋划和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产业链,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建设美丽现代化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以国际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风情园,镇果蔬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休闲农庄、、、和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扎实推进。同时,我县以“绿色、生态、民族”为主题的各类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渐成品牌,并形成规模化,常态化。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旅游景观名镇,乡被确定为国家级强镇建设单位,伊美生态园,,被评为“市十家生态采摘园”,镇村荣获“20xx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十家特色乡村”的称号,全县乡村旅游(农家乐)已达83家,典型示范村2个,示范户20家,投资规模2个亿,20xx年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5600多万元,同时,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920多人。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注重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规划的密切衔接。
二是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旅发委,旅游协会,旅游产业联盟的统一指导,协调运营,具体操作等作用,实现乡村旅游振兴“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
三是高度重视培育乡村旅游振兴发展实用人才。使突出抓好乡村旅游专业人员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是建立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县财政优先保障,经营重点倾斜,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五是典型引路,不断加大培植典型,宣传推广典型的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全面突破。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培育试验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六是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优化软环境建设,从政策入手,突出投资的吸引力,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弹性举措,推进优质服务,并配套和完善相关具体管理办法和细则,使乡村旅游战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促进乡村旅游管理工作整体升位。
(一)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要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能的乡镇,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单位。并在政府统筹、部门指导、社会参与下,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应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开发自身的旅游产品,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的特色经营模式。
到20xx年,全县要发展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乡村旅游(农家乐)120户,创建5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30家示范户,15家晋升为省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二)增加农业生态产品、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要依据本区域资源禀赋,实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元化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度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身、冰雪娱乐、民俗风情旅游商品等系列产品,使之成为建设活力、法制、文化和幸福“四个”的重要支撑体。
(三)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需求、企业运营为主线。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严格遵循规划方案,使乡土文化、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宿风情有机渗透,相互融合,崇尚“森”呼吸,让游人体验慢生活,为游人提供宜居的住宿,民族美食走入心田,快乐体验。
(四)努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大研发力度。
采取多条腿路径,注重突出适合本民族特色,便于携带的纪念品、工艺品的深度研发,真心让青山绿水、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为增强民族自治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活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拓宽间接或直接投融资渠道,加大专项金融扶持力度,并按一定的比例每年有所递增。
二是上级文旅行业管理部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给予规划、设计及有力指导。
三是有关职能部门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给予必要的优惠及倾斜政策,以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健康、繁荣发展。
四是将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旅游专线序列,纳入相应的储备库。
五是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在乡村旅游道路和旅游厕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之城乡联动,一体化整合运作,快速实现乡村旅游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运营轨道。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区委四届五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全区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5月上旬,区政协副主席景颢、杜志民带领调研组对我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打造,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系统旅游。
11月崆峒区被国家旅游局列入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3月,省上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2月,省委书记林铎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会上印发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智慧旅游发展的意见》;在今年2月26日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郭承录强调,要以敢死拼命和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抓好旅游产业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委四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陈铎强调,要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活起来、火起来。基于此,区政协主席会议把全域旅游发展纳入年度调研内容,其目的是为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崆峒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升级。
二、调研的方法步骤。
专题调研按照制定方案、委员培训、现场看点、座谈交流四个步骤进行。一是制定方案。4月23日,区政协分管副主席景颢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对调研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全域旅游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方案》,靠实了工作责任。二是委员培训。5月8日上午举办了全域旅游专题培训班,邀请区委副书记马旭怀同志现场授课,全面解读了全域旅游概念内涵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任务要求,同时对省内外全域旅游发展比较好的杭州模式、桂林模式和嘉峪关模式进行了剖析和解读。三是现场看点。从8日下午开始,调研组依次深入崆峒国际旅行社、新都酒店、甘肃兰神国际旅行社平凉分公司、白庙梨花塬山庄、文邓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小鲤鱼生态山庄、虎山生态园、崆峒山、崆峒古镇、五味宫大酒店、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平凉超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海寨沟景区、白水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花所天源生态农业园等15个点,全面了解了我区在旅游景区建设、产品供给、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四是座谈交流。10日上午,召开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大景区管委会、区文广旅游局分别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作了汇报,调研组成员逐个点评发言,并对全域旅游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按照“点轴联动、轴线开发、连通景区、带动城区、提升服务区”的思路,着力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水平,强化行业管理,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全区共接待游客885.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22.08%和25.38%。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主导推进,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将旅游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努力提高旅游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份额。20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上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出台了《崆峒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崆峒区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例会制、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区级领导联系协调制、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限时制等工作机制。
2.始终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布局,绘就了旅游产业发展新蓝图。组织编制了《崆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崆峒区“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一中心一龙头一纽带三片区”(即:建成全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以泾河为纽带,打造崆峒山大景区及周边旅游综合服务片区、南部生态休闲康乐片区、东北部乡村民俗体验片区)的旅游产业规划布局。邀请省级资质单位进行了乡村旅游区修建性规划编制,通过了《平凉市虎山生态旅游观光园概念性规划》《平凉市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概念性规划》《平凉市崆峒区上杨回族乡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
3.持续扩大景区容量,延伸旅游线路,景区建设和品牌打造成效显著。区上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以周边景区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带动,全面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年完成投资2.85亿元,实施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崆峒山景前区绿化等重点项目38项,建成了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及景观绿化带、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崆峒国医养生馆等项目;年完成投资3.6亿元,相继建成白水康泰休闲农业示范园、白庙贾洼阳光采摘园、梨花塬山庄等项目,旅游产品供给得到了有效补充,产业链条实现了充分延伸。
4.充分发挥“旅游+”功能,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充分挖掘道源、武术、养生、民俗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了中华道源文化研讨会、平凉崆峒(国际)武术节暨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等活动。在旅游与农业融合方面,建成了花所天源、白水康泰、海升超越农业等一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海寨沟滑雪场、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崆峒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省养生旅游特色小镇”。在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方面,策划举办了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崆峒山全民登山赛、海寨沟冬季长跑等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两届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在旅游与城建城管融合方面,对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绿地广场、宝塔公园等主题景点进行了景观建设和功能提升,全面提升了城市旅游功能和品味。
5.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旅游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两个3a级景区道路设施得到明显提升,完善提高了崆峒山、海寨沟、白庙塬区乡村旅游点及重点旅游专业村的道路通达度,全面打通景点连接通道。住宿设施建设呈现多样化态势,积极发展酒店住宿、特色住宿、农家乐住宿等多种住宿业态,规范提升了广成大酒店、五味宫、红泉大酒店等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杜鹃田园、海寨沟康养馆等特色民宿已投入运营。地域特色餐饮建设加速推进,崆峒镇半山村落农家乐聚集区、白庙塬区农家乐聚集区、崆峒古镇小吃街等主题餐饮已建成运营,餐饮环境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和省内品牌旅行社进驻我区设立分公司数量持续增加,全区现有旅行社、分社、服务网点共37家,旅行社规范化经营、创新推广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差价盈利向提供优质服务盈利的转变。特色休闲娱乐产品开发有序推进,世纪商业广场、世纪花园酒吧一条街全面建成;文化娱乐场所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崆峒山大景区实景演艺剧场、老戏台茶楼等成为崆峒山景区的新亮点,《忆画崆峒》等实景演艺剧目已形成特色品牌。
6.创新旅游营销体系,树立旅游品牌,提升了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精心组织开展高层次、高水平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开发打造面向国内外、串联省内市内的精品旅游线路,拓展中远程客源市场。全力配合举办了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崆峒葡萄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会已成为崆峒旅游新的宣传亮点。同时,充分利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文博会、西洽会、中国旅游日等节会平台开展了组团宣传推介;在央视、新浪等国内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络播放崆峒旅游专题片,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报道。崆峒旅游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旅游综合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域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游客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关部门和乡镇对发展全域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前期工作不扎实,全域旅游发展氛围仍然不够浓厚。相关部门主动参与融入、积极协调配合的机制尚未建立,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部分在建项目报备手续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部分新建旅游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如总投入近万元的文邓大树谷项目和小鲤鱼生态山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有关涉及项目建设的报备材料不健全等。部分景区内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标识、旅游厕所、垃圾处理等建设滞后。
三是旅游项目核心品牌少,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目前全区仅有5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景区数量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少。旅游项目设计上,普遍存在体验感不强、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主打“拳头”产品不多,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旅游吸引力弱。
四是部分项目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同质化倾向明显。部分旅游项目建设前期介入和宏观指导工作不够,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如东部川区的天源生态农业园、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与白庙境内的阳光采摘园和文邓大树谷等均为“旅游+餐饮+采摘”模式,缺乏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思维和理念。
五是全区高端旅游人才匮乏,部分景区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缺乏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营销策划的高层次人才,从业导游大都是初级资格,中、高级资格偏少。绝大多数景区景点吸引力不强,仍以收取门票为主营业收入,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营造重视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引领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纳入全区经济发展计划,摆上工作日程。进一步加强对全域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为“一把手”工程,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制定“任务书”,积极稳步推进。二是高标准定位,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一流旅游目的地标准,即“社会认知度高、有独一无二的吸引物、有完善流畅的市场营销和集散能力、极为便利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周密而细致的安全保障、极高的游客满意度、积极有效的措施和行动”,高水平超前规划,高标准全域打造。三是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发展合力。各职能部门要坚持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大力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为旅游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四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创新发展路子。要走出去,学习观摩外省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新思想、新模式、新办法,借鉴他们在融资、景区运营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开阔视野,借鸡下蛋,创出自己的发展路子。
2.突出项目带动,为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承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一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做好融资文章。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旅游开发经验的品牌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并建成受益。二是_交通瓶颈制约,提升景区通达能力。加快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畅通城乡交通网络,打通景区景点间的旅游通道。要在道路沿线布设观景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房车露营地、自驾游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营造良好氛围。按照“城镇景观化、景城一体化、全域旅游化”要求,积极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扎实推进我区旅游业发展由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3.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旅游新业态。一是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庄园或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综合体,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切实发挥旅游业在脱贫攻坚和助农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挖掘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农耕文化、陇东民俗文化内涵,抓好养生养老项目、农耕文化展示项目建设,鼓励民俗文化演出团体、养生旅游商品企业、中医药养生适宜技术、养生特色餐饮企业等进驻景区,满足游客养生体验、休闲度假的需求。三是注重旅游产品包装。以“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为依托,通过举办平凉养生旅游示范点评定命名等活动,评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养生场馆,强势推向市场。持续加强与甘肃兰神、上海春秋等省内外知名旅行社的合作,推介养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以市场带动养生产业快速发展。
4.加强营销宣传,进一步提升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加大策划力度。做好品牌包装策划,策划崆峒旅游形象广告语,用“不到崆峒不知‘道’”一句话叫响崆峒。研究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图书、旅游歌曲、微电影等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赋予旅游项目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在主流媒体及客源密集区的宣传,重点在发达地区高铁沿线和周边城市等宣传崆峒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和推介活动,以节促游,以节兴旅。三是创新宣传方式。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和火山等手机app,邀请专业机构或知名网红,通过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在线预定等媒介加强宣传。尤其要与加强与途牛、携程等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合作,实现旅游营销网络的全覆盖。
5.强化三项保障,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制定支持特殊旅游人才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高端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要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和要求,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全域旅游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三是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规范旅游执法行为,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努力营造文明旅游、和谐旅游、安全旅游的良好氛围。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一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4月24日,景区管委会联合县旅游局、工商局对昭苏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接待能力明显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各乡镇共有住宿餐饮点96个,农牧家乐29个,旅游从业人员1488。各乡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效果明显。夏特乡以夏特古道驿站旅游发展公司为平台,整合管理全乡所有农牧家乐,改变原有陈旧的接待方式,逐步实行规范化经营,规划建设旅游风情别墅区、民俗旅游商业餐饮步行街、民俗旅游文化广场;萨尔阔布乡尝试在苏乎托海片区打造集哈萨克传统餐饮,传统文化,特色娱乐等为一体的民俗体验风情园;喀夏加尔镇欲打造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森木塔斯路旅游风情一条街、克乌克加尔村村史馆等景点;昭苏镇欲打造以灯塔知青馆为核心集周边采摘园、科技示范园、知青广场、草原风情牧家乐农家乐、湿地公园等集旅游、观光、体验、教育、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2.乡村旅游项目渐具规模。
通过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我县打造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胡松图哈尔逊乡欲打造绿湖徒步游、国防边境游、千年桦树摄影游三条旅游线路;乌尊布拉克乡结合冰雪资源开发马拉爬犁、滑雪、雪上叼羊等旅游项目;洪纳海乡打造哈迪克马车观光、骑马观花海、体验民俗婚礼、观赏民俗歌舞表演等体验性娱乐活动;阿克达拉乡大面积集中种植油菜、油葵、甜菜等经济作物以吸引广大观光、摄影、绘画爱好者前来旅游、采风。
胡松图哈尔逊乡把特色奶制品、土特产推向市场,通过优化招商环境,多渠道引进公司企业共同开发,借力开发具有地缘优势的旅游资源,弥补乡财力难以承担的开发资金短缺问题;洪纳海乡开发特色奶制品,灌装马奶子、骆驼奶、小包装蜂蜜;夏特乡加大夏特四宝尤其是优质牦牛肉、牦牛肉干的加工与包装,使夏特特产规范的走向市场。
我县乡村旅游主要以农牧家乐为主,但农牧和乐并不突出,有的乡镇乡村旅游虽然形成一定基础,但是起点不高,进步不明显,经营模式略为单一,以提供餐饮住宿为主要收入来源,除文艺表演外,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开展的少之又少。此外,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尚未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来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2.乡村旅游经营、开发和管理比较混乱。
我县乡村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离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县乡村旅游项目清一色是农家乐项目,且以家庭为单位,缺乏统一管理、规划、营销,没有走上品牌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
目前,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均没有旅游规划做指导,没有提炼民族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难以走上品牌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不知道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二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生活习惯,清洁和环保意识不强,不仅农牧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道路建设、环境卫生、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道路建设方面:有一部分乡村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不强;旅游环境方面: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经营业主已经注意周边环境卫生的改善,但一些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标识系统方面: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各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1.示范带动,积极推进。
各乡镇应突出民族特色,确定几个农牧家乐或家访点示范点,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充分调动各乡镇农牧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统筹兼顾,规划引领。
为了促进我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克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应按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三结合的原则,加强规划,科学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各乡镇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应避免同质化竞争现象,尽量做到每户农牧家乐及民俗家访点开发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及体验性活动项目,以充分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把游客的消费从餐桌引向体验性活动中来,增加乡村旅游的收益。
3.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
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重点治理乱堆柴草、乱倒垃圾、乱搭棚舍等现象,切实使乡村旅游景区沿线服务设施规范达标,为游客提供高效优质文明服务。
4.加强培训,提高乡村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乡镇旅游干部培训,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三是聘请自治区或泰州知名旅游专家为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授课,提高乡村旅游技术和智力支撑。
5.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扩大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规模,积极引导农牧家乐,挖掘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饮食文化,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如牦牛肉、牦牛肉干的加工与包装、刺绣、各类果酱、冷水鱼、蜂蜜、蜂胶、花粉、特色糕点、面点、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
6.丰富旅游活动项目。
开发一批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旅游活动项目(如民族传统工艺体验(哈萨克刺绣、手工刀等)、民族菜肴烹制体验、农事劳作、农业观光、渔猎、禽畜饲养、湿地观鸟等旅游活动等)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达到丰富乡村旅游活动项目,提高经济收益的目的。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二
根据县委县国家行政机关安排,4月24日,景区管委会联合县旅游局、工商局对昭苏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接待能力明显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各乡镇共有住宿餐饮点96个,农牧家乐29个,旅游从业人员1488。各乡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效果明显。夏特乡以夏特古道驿站旅游发展公司为平台,整合管理全乡所有农牧家乐,改变原有陈旧的接待方式,逐步实行规范化经营,规划建设旅游风情别墅区、民俗旅游商业餐饮步行街、民俗旅游文化广场;萨尔阔布乡尝试在苏乎托海片区打造集哈萨克传统餐饮,传统文化,特色娱乐等为一体的民俗体验风情园;喀夏加尔镇欲打造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森木塔斯路旅游风情一条街、克乌克加尔村村史馆等景点;昭苏镇欲打造以灯塔知青馆为核心集周边采摘园、科技示范园、知青广场、草原风情牧家乐农家乐、湿地公园等集旅游、观光、体验、教育、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2.乡村旅游项目渐具规模。
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引导,全民参与,我县打造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胡松图哈尔逊乡欲打造绿湖徒步游、国防边境游、千年桦树摄影游三条旅游线路;乌尊布拉克乡结合冰雪资源开发马拉爬犁、滑雪、雪上叼羊等旅游项目;洪纳海乡打造哈迪克马车观光、骑马观花海、体验民俗婚礼、观赏民俗歌舞表演等体验性娱乐活动;阿克达拉乡大面积集中种植油菜、油葵、甜菜等经济作物以吸引广大观光、摄影、绘画爱好者前来旅游、采风。
3.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已露端倪。
胡松图哈尔逊乡把特色奶制品、土特产推向市场,通过优化招商环境,多渠道引进公司企业共同开发,借力开发具有地缘优势的旅游资源,弥补乡财力难以承担的开发资金短缺问题;洪纳海乡开发特色奶制品,灌装马奶、骆驼奶、小包装蜂蜜;夏特乡加大夏特四宝尤其是优质牦牛肉、牦牛肉干的加工与包装,使夏特特产规范的走向市场。
1.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调,品位较低。
我县乡村旅游主要以农牧家乐为主,但农牧和乐并不突出,有的乡镇乡村旅游虽然形成一定基础,但是起点不高,进步不明显,经营模式略为单一,以提供餐饮住宿为主要收入来源,除文艺表演外,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开展的少之又少。此外,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尚未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来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2.乡村旅游经营、开发和管理比较混乱。
我县乡村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离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县乡村旅游项目清一色是农家乐项目,且以家庭为单位,缺乏统一管理、规划、营销,没有走上品牌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
3.乡村旅游的开发普遍缺乏规划。
目前,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均没有旅游规划做指导,没有提炼民族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难以走上品牌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不知道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二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生活习惯,清洁和环保意识不强,不仅农牧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道路建设、环境卫生、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道路建设方面:有一部分乡村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不强;旅游环境方面: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经营业主已经注意周边环境卫生的改善,但一些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标识系统方面: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各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三、对策。
1.示范带动,积极推进。
各乡镇应突出民族特色,确定几个农牧家乐或家访点示范点,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充分调动各乡镇农牧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统筹兼顾,规划引领。
为了促进我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克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应按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三结合的原则,加强规划,科学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各乡镇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应避免同质化竞争现象,尽量做到每户农牧家乐及民俗家访点开发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及体验性活动项目,以充分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把游客的消费从餐桌引向体验性活动中来,增加乡村旅游的收益。
3.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
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重点治理乱堆柴草、乱倒垃圾、乱搭棚舍等现象,切实使乡村旅游景区沿线服务设施规范达标,为游客提供高效优质文明服务。
4.加强培训,提高乡村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乡镇旅游干部培训,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三是聘请自治区或泰州知名旅游专家为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授课,提高乡村旅游技术和智力支撑。
5.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扩大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规模,积极引导农牧家乐,挖掘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饮食文化,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如牦牛肉、牦牛肉干的加工与包装、刺绣、各类果酱、冷水鱼、蜂蜜、蜂胶、花粉、特色糕点、面点、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
6.丰富旅游活动项目。
开发一批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旅游活动项目(如民族传统工艺体验(哈萨克刺绣、手工刀等)、民族菜肴烹制体验、农事劳作、农业观光、渔猎、禽畜饲养、湿地观鸟等旅游活动等)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达到丰富乡村旅游活动项目,提高经济收益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三
自贡市政协外事联谊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委农工委、市农牧业局等单位的配合支持下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感受对象的旅游方式,包括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旅游内容。我是市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较强的需求和较好的条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历经自发发展、规模发展和规范发展等阶段,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形成了一定规模,产生了较好成效。
我市是老工业城市,城市居民对业余生活质量和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加上乡村资源良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乡村旅游需求较大。我市是一个城区人口过百万、主城区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过2万的大城市,居民业余闲暇生活选择出城返乡、回归自然的方式已成为主流。按照旅游部门统计测算,去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已突破700万人次,反映出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巨大。随着城区人口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增长,乡村旅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乡村旅游条件较优。我市处于川南浅丘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自然条件较好,便于开展乡村旅游。我市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盐业文化、盐帮美食风味文化和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发展契机良好。我市是全省统筹城乡试点市,在统筹城乡、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新村建设统筹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同时已成为全市大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20xx年从事休闲旅游的经营主体已达600余个,其中休闲农庄108个、特色农家乐450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7家)、休闲农园48个,从业人员1.79万人,辐射带动4万多农民致富。已形成市区近郊南北环路沿线集中布局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出现了以贡井区长土元坝、建设固胜、大安区江姐故里、自流井区尖山农团、沿滩区箭口村、荣县双石金台村、富顺县永年镇等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其中自流井区尖山一飞龙峡景区、贡井区建设镇固胜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乡村旅游较有特色。目前主要是以农林果渔业为基础,以农家乐和乡村酒店为载体的观光农业园、森林旅游、科技农园、渔业风情等观光休闲为内容,基本形成了农家旅游、农村旅游及农业旅游三种主要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态,具有突出的自然生态、地方人文、休闲体验等特色。
乡村旅游布局合理。乡村旅游形成了以环城为重点,遍及全市农村;以重点项目为支点,带动多线多片发展的乡村旅游布局。目前,基本构建起“一环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南环花卉、北环农耕、飞龙生态、古镇风情”为重点品牌,打造了19个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开发了33条旅游线路。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既有较大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还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经济效益较大。20xx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占全市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的25.6%。以全市三星级农家乐为例,一般正常年份经营收入能达到200-400万元,利润20-50万元,税收20-40万元,吸纳就业20-30人。办十几个农家乐比办一个乡镇工业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财政收益更好。
社会效益明显。乡村旅游发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形成农村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局面,促进了现代农业和新型小城镇建设。通过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把城市现代文化、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村形成新的文明乡风。大多数城市居民选择市郊就近参与乡村旅游,感受自然山水,享受农村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有利于创造城乡宽松和谐友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在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发展观念滞后,创新动力不足。
多数地方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仅仅把这项事业当作一个单纯的找钱的门道,很少站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一些地方把乡村旅游发展认同为搞吃喝玩乐,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还有些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情,农家乐、乡村旅游是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等。
(二)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作不够。
乡村旅游发展20多年来,全市规划引导总体上没有跟上发展需要,缺乏全市性的统一规划引领,发展档次、规模和布局随意性大。全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分散在几个部门开展,各有一些开展工作的优势,虽然互有联系,但工作措施仍存在统筹和协调不够的问题。
(三)政策扶持力弱,发展助力不大。
缺少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我市乡村旅游总体上还是自由发展状态,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只是通过评选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来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管理力度不大,导致我市乡村旅游无规划、无序、低水平发展。因目前农家乐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低,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重要项目建设受到现行土地使用政策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开发、改造和升级。乡村旅游开发总体上资金投入不足,大多项目都只能算是低成本开发,项目难上水平,投入不足的一大原因是融资渠道少,政府支持资金不多。
(四)总体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基础配套设施薄弱,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景区点与省级、县级公路干线连接比较差,乡村道路大多是只能单车通行的村村通公路,一些乡村道路管护不力,路况差,标识缺乏,安全隐患多,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数乡村旅游点上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步道、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垃圾收集等设施的建设不配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旅游人才缺乏,缺导游、缺服务规范、缺旅游知识、缺卫生和安全常识。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全市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休闲接待场所很少,忽视了对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产品结构单一,现有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棋和牌、垂钓娱乐为主,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创新性不够。同质现象严重,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盲目跟随现象,投资者及经营主体对当地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研究不深入,市场调研不充分,规划设计质量较低,定位不准,盲目从事休闲农业,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脱离了休闲农业内涵,开发配套性差,品位不高,竞争盲目,经营效益不高。
(五)项目包装较差,宣传推广不够。
从目前乡村旅游游客结构看,除到川南皮革城等少数几个旅游点外,其它乡村旅游项目的市外游客还不多,说明对外宣传推广的工作还做得不够。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调研中各方面提出的发展要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促进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有利于扩大城市生活空间,舒缓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
(二)完善规划,促进城乡旅游有序发展。
根据我市乡村旅游特色资源,进一步修订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使市县(区)两级规划衔接、配套,与基地产业互融,协调发展,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彰显地方特色,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品位。
(三)优化项目,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依托各乡镇区位条件、资源特色,整合旅游资源,积极串珠成链,紧贴市场,开发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着力打造一批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精品,设计推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加强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引进和培养懂市场经济运作的高素质人才,壮大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重点培养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解说人才、民族特色用品研发和加工人才,使我市乡村旅游有一个稳定的人才集群,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推动,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激活高效生态农业新路子。
(五)配套建设,打牢乡村旅游硬件基础。
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状况,整治村容镇貌,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乡村旅游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积极培育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六)加强宣传,着力推介乡村旅游品牌。
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栏目,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举办西南旅游联盟年会,邀请云、贵、川、渝的旅游同行来自贡共商旅游合作,与川南五市一同开展“川南一线游”为主题的联合促销,组织各类项目推介活动。进一步办好“豆花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办好自贡旅游网络营销全媒体平台,做好电子宣传和营销工作。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十四
2017年9月,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座谈走访相关部门、乡镇及重点乡村旅游景点,并赴四川成都五朵金花、黄龙溪古镇等成功案例景点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国家行政机关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7年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塆落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基础阶段,罗田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在开发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我县的山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对2017年制定的总规进行修编,并分乡镇、分景点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修编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温泉、冰臼群、黄柏山、古村落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国家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五
绍兴县县城从迁到柯桥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的力度,在构建文化绍兴、生态绍兴、平安绍兴思路的指引下,全县的生态环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等各项事业建设逐步改善,使绍兴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绍兴的旅游产业也随着绍兴经济的发展而加速发展着。8月下旬到9月上旬,我们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绍兴县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绍兴县具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在社会发展和历史不断前进的长河中,绍兴先民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遗产,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丰富资源。绍兴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绍兴水网纵横,鱼米花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千百条河道上面,形态各异的各式石桥横跨两岸,形成一个自然的桥梁博物馆。绍兴县的旅游景区既有体现江南特色的山水景区,也有反映宗教文化的寺院景点;既有蕴含悠久历史的王陵古墓,又有体现民俗风情的古镇古村。绍兴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三缸”(酒缸、酱缸、染缸)和“三乌”(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有传统戏曲越剧、绍剧、莲花落,还有过年时的祝福等等,在绍兴民间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在传承并继续着。
2、绍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效与现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我县的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来实施。特别是20县城迁到柯桥以来,加大了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以新县城为中心的星级酒店建设、大型购物中心的落成,轻纺城的二次创业为我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安昌古镇开发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鉴湖——以柯岩旅游渡假区为龙头的大型现代旅游项目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大香林二期建设开发,已初具形态,以南部山区生态旅游为主休闲游正在兴起,休闲农庄、历史文化景点、古村落保护开发等已引成加快发展的势头。完成和逐步实施绍兴县旅游总体规划,并成功创建全省旅游强县。到底,全县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1个,2a级旅游景区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全县有旅游饭店18家,休闲农庄54家。20旅游经济收入为72.26亿元,占gdp的比重9.31%。全县已经形成以鉴湖—柯岩省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北文化、中商贸、南休闲相配套的立体发展格局。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旅游产业发展上虽然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县旅游发展投入的回报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很低,要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一项优势产业尚有较大的距离。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管理体制的不协调和经营方式的滞后,以及有关政策和法规等不够完善的因素,形成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旅游项目建设筹资渠道不多,景点开发建设受到资金的制约。无论是从旅游景点数量上,还是从旅游资源可发掘上来说,我县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力度不足,资源优势还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景点(区)开发建设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旅游景区价值的根本,也是能否吸引游客的关键。而我县的景点资源虽不少,但现成直接可用的不多,大多数都需要进一步开发建设包装。而且景点的建设、开发和维护需要资金费用比较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在吸引外来投资者开发建设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区)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制约。
2、旅游建设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旅游环境尚未成熟。旅游景点的吃、住、行、游、娱、购等要素,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没有这些要素的配合,就会大大降低旅游景点对人流、资金流的吸引力,没有人流、资金流,发展旅游就无从谈起。而且,景区周边的相关环境设施没有配套,作为旅游活动项目延伸的旅游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对游客产生不了留得住的理由。
3、旅游管理机构履行职能难度大,统筹协调的能力有限。从我县实际情况看,要发展旅游产业,牵涉到县城建设、规划布局、文化设施、土地和建筑产权交易、交通、餐饮、娱乐等诸多方面,要协调这些群体的关系,必须有一个比较专业和权威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和操作具体事务。我县目前设立的旅游局,作为旅游管理开发的职能机构,在发展我县旅游产业、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和局限。
4、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品牌特色。对旅游业来说,搞好宣传促销,形成品牌和特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县虽然具有旅游资源,但由于投入运行的旅游景点或配套环境设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没有形成长效的旅游接待线路,同时在宣传和促销等方面的力度也不够强,造成了旅游景点品位不突出,品牌不彰显。
“十二五”是个大消费时代,对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十分关键。这一时期为我县发展旅游,特别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充分挖掘和发挥资源优势,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举措,既立足当前做好相关工作,尽快见效;又着眼长远,做好规划,谋求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1、提升观念,进一步加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领导。我县经济较为发达,是全国经济强县,工业化水平较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我县必走之路。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县的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来对待旅游产业的发展,共同为加快我县旅游产业献计出力。“十二五”期间我县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加强对该产业发展的领导。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全县各个镇街和众多部门,需要有一个建全的领导班子来统筹。进一步加强日常性工作的协调和沟通。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该政府投入的决不推诿,该市场运作的积极推进。要充分发挥旅游局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的作用,统筹全县旅游产业规划,实施相关工程的全程管理,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提高旅游管理人员、专业人才和导游的队伍素质。同时加大对有关部门和镇街的考核力度,要同抓工业经济发展一样来抓旅游产业的发展。
2、发挥资源优势,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要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制定出高起点、高品位、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县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按照统一规划,加大旅游资源整合重组和深度开发力度,既要扩大景点的规模,提高景点的档次,又要敢于创新,变无为有。对已建成、在建中和拟建设的景点,要挖掘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注重文物搜集、资料开发、布展解说,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再现绍兴古、近代历史风云,激活积淀的文化和凝固的建筑,力求声、色、情、景并茂。要树立旅游经济的理念,营造浓厚旅游氛围,改善旅游环境,发展“过夜”旅游、综合消费旅游项目。
3、充分挖掘,增强我县特色旅游经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旅游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我县旅游产业必须增强开放意识,拓展外延,增强辐射力。既要开放引进,又要开放输出,既要立足本地资源、景点做足文章,又要跳出绍兴,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善于把我县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要素同周边县、市、区的资源和要素结合起来。要注意深层挖掘,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的聚集和吸引效应,将旅游消费与旅游开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积极打造我县特色文化旅游,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做好提升地方品牌的知名度的文章。
4、合理布局,加快旅游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景区建设要抓住重点,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投资开发建设,都必须以旅游发展规划为依据,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具体开发建设上,坚持以高标准发挥效益为核心,尽量避免遍地开花、盲目投资的现象。景区开发要按照国家a级标准建设,旅游接待新建的宾馆饭店要从星级标准起步,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大对乡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方面的建设开发。在建设景区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要注重建设吃、住、行、游、娱、购等设施要件,特别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突出新、奇、特等旅游要素特征,把我县地方文化、特色戏剧等融入特色文化产品开发项目。
5、拓宽思路,不断完善发展旅游经济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特别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充分考虑旅游经济投入、产出的特殊性,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拉动旅游资源的开发、改造和经营。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对旅游建设项目的投资,应考虑给予一定的优惠所得税率的享受。同时,政府应在旅游要素配置上提供保障,在打造环境上优化服务,规范经营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引导旅游行为发生的策划工作,通过定期分析研究,提高有利于开拓旅游市场的决策水平,并经过策划设计使之实施。加强对客源市场、消费构成、消费需求等方面的调研,适时做出预测,为经营旅游市场和发展旅游业的决策提供参考或指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1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