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16:38:08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热门18篇)
时间:2023-12-13 16:38:08     小编:飞雪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我们需要思考并总结我们的经验与教训。总结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提供写作指导的典型范文。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一

2.淡黄色固体:硫磺。

3.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4.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5.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8.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9.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二、液体的颜色。

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2.黄绿色气体:氯气。

3.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二

涉及反应。

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

1

上7。

向硫酸铜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复分解。

2

上7。

向大理石(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出现大量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复分解。

3

上7。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浑浊。

4

上8。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绿)。

化合。

5

上9。

乙醇(俗称酒精)燃烧。

6

上27。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化合。

7

上33。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化合。

8

上33。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合。

9

上3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产黑色固体。

化合。

10。

上37。

实验室用加热暗紫色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1。

上38。

实验室用黑色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分解5%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2。

上39。

实验室用黑色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热分解白色的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3。

上51。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

化合。

14。

上79。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化合。

15。

上80。

电解水。

分解。

16。

上9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同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置换。

17。

上94。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同时生成白色固体。

化合。

18。

上94。

稀盐酸与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反应,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不适宜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复分解。

19。

上97。

纯净的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

置换。

20。

上102。

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可以制的生石灰。

分解。

21。

上110。

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

化合。

22。

上110。

木炭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

化合。

23。

上111。

木炭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黑色变为红色,同时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置换。

24。

上111。

焦炭还原赤铁矿石(氧化铁)。

置换。

25。

上111。

在高温条件下,碳还原二氧化碳。

化合。

26。

上118。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

化合。

27。

上118。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分解。

28。

上118。

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29。

上121。

一氧化碳燃烧。

化合。

30。

上122。

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还原氧化铜。

31。

上122。

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还原氧化铁(暗红色变为黑色)。

32。

上136。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放热。

化合。

33。

上139。

甲烷燃烧。

34。

上144。

乙醇(酒精)燃烧。

35。

上145。

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三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每时每刻感受着物质世界的不断变化,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而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合成的基础自然科学,因此,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当我们打开化学课本,就会发现它非常有趣:放在化肥袋内的碳酸氢铵在袋子和扎口都保持完好的情况下怎么会少了呢?用玻璃棒蘸了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后去点酒精灯,为什么能把酒精灯点燃呢?棉手帕用酒精溶液浸后燃烧,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新化学课本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魔幻般的世界,激励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使我们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不断探索其奥秘的欲望。

2.积极动手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与实验密不可分,化学上的许多原理、学说,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认真、细致地去做好实验。首先,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从而学会严谨、规范、科学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弄清实验步骤,实验装置的选择和使用的注意事项。其次,还要积极动手做好分组实验、拓展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化学新课本内,无论是“走进化学世界”,还是“我们身边的物质”,都有大量的实验,需要我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去实践。如蜡烛燃烧,尽管这是生活中常用常见的,但在平时,我们是很少去仔细观察的,学习化学时,就要求我们仔细地去观察:如它的颜色、状态、气味,燃烧时火焰的分层情况,反应后的生成物,等等。从而使我们在实验中学到新知识,在实验中学到实验技能,在实验中逐步形成科学精神。

3.夯实基础,善于梳理。

化学新课程里的内容有的有一定的理论性,有的抽象性较强,需要我们多思考、多比较;有的实践性很强,需要我们多动手、多实验。因此学好化学,不但要在课堂里仔细听讲,掌握基础,在实验室里认真做实验;还要及时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不断巩固,才能逐步提高。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门捷列夫提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大大促进了化学的发展。一起来看看关于化学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说课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考生不清楚围绕哪些内容进行展开说课。今天,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课范例,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水资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爱护水资源》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和爱护水资源两部分内容。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爱护水资源部分,主要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增强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水的积极性。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初三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对于像水这种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事物,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在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通过搜集信息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在学习后能够加强学生对爱水和节水的责任意识。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

了解自然界水的存在和分布,知道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通过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

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

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的保护。

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信息搜索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

用投影仪播放节水标志,教师提出疑问,引出水资源的宝贵,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视,引出今天学习的重要内容—爱护水资源。

1.人类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

(1)教师调查了解预习作业中搜集有关世界和我国储水量的信息,说明水资源丰富。

对于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我设计了学生信息搜索的预习环节,一方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打下基础。对于具体数据和图片的搜集更能直接的增强爱水、节水意识。

(2)淡水资源极度缺乏。

淡水资源的缺乏与人类水资源丰富形成对比,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加鲜明的证实水资源的宝贵。

(3)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搜集的信息和展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图片和人均水量数据,说明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学生对于缺水几乎没有切身体验,但缺水的问题却一直存在。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运用学生们所说的浪费现象,进行下一板块爱护水资源的学习。

2.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运用2010年7月紫金矿业发生铜酸水泄露事件,表明爱护水资源不单单要节约用水,还要防止水体污染。

(2)防止水体污染。

我会组织学生对搜集的资料和教材中关于水污染的话题,讨论总结如何防治水污染,增强学生对污水处理时的科学理念。之后我会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及防治,使学生初步了解从哪些方面防止水体污染,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我会提问学生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是哪几天?激起学生对身边节水活动的注意,增强节水意识。在此基础上为同学们普及中国水周等节水措施。

向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生活用水调查表,了解各个家庭用水量及其是否做到节约使用。课后学生交流汇报,讨论有效建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下朱庄中学的化学教师,我叫杜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方程式》专题复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体会四个部分来阐述对本节课的构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一节专题复习课。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2、学习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类。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归纳分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应用知识、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互助学习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三、教学过程:

包括创设情境导入;合作互助,分类复习;综合运用、直击中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升五个环节。

【课堂导入】。

利用11、12、中考试题中化学方程式所占比例的`统计图引入本节课。

目的:说明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互助,分类复习】。

1.化合反应。

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合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练习。

2.分解反应。

利用化合反应引出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够熟练应用。

3.置换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同时总结置换反应的类型。

4.复分解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且能够完成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进而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综合运用,适应中考。

1.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三年中考20题的方程式书写。

2.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完成中考20题的出题任务。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方程式有了那些认识?

书写方程式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

【板书设计】。

符号表达式:二、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三、置换反应:。

符号表达式:四、复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四、教学体会: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保护水资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保护水资源》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和保护水资源两局部内容。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保护水资源局部,主要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增强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水的积极性。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初三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对于像水这种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事物,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在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通过信息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在学习后能够加强学生对爱水和节水的责任意识。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界水的存在和分布,知道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掌握水体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通过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的保护。

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全面的开展,这节课我将采用信息搜索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稳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层次清楚,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用投影仪播放节水标志,教师提出疑问,引出水资源的珍贵,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视,引出今天学习的重要内容—保护水资源。

(1)教师调查了解预习作业中有关世界和我国储水量的信息,说明水资源丰富。淡水资源的缺乏与人类水资源丰富形成比照,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加鲜明的证实水资源的珍贵。

(2)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信息和展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图片和人均水量数据,说明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学生对于缺水几乎没有切身体验,但缺水的问题却一直存在。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运用学生们所说的浪费现象,进行下一板块保护水资源的学习。

(1)节约用水。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节约用水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在增强意识的根底上,使之与生活实际结合,分享节水的具体实际行动,我们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影响学生,改变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同时运用20xx年7月紫金矿业发生铜酸水泄露事件,说明保护水资源不单单要节约用水,还要防止水体污染。

(2)防止水体污染。

我会组织学生对的资料和教材中关于水污染的话题,讨论总结如何防治水污染,增强学生对污水处理时的科学理念。之后我会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及防治,使学生初步了解从哪些方面防止水体污染,为后续学习奠定根底。我会提问学生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是哪几天?激起学生对身边节水活动的注意,增强节水意识。在此根底上为同学们普及中国水周等节水措施。

向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生活用水调查表,了解各个家庭用水量及其是否做到节约使用。课后学生交流汇报,讨论有效建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七

课文的特点和地位: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种烷烃。对学生来讲能否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将直接影响以后有机化学的学习。本节重视与初中化学的衔接,不仅重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态度,以及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

1、稳固学生在初中化学中的已学知识点。比方它的燃烧反响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稳固旧知识点的根底上,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着重介绍它的正四面体型结构。

3、在学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体型结构根底上,联系它的结构和得失电子情况讲述它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响,取代反响,受热反响)等。

4、着重强调甲烷的取代反响。

5、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由分子结构决定的化学性质。

1、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首先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根底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拟清楚的认识。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点。并能预示由甲烷的分子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甲烷的化学性质。

2、在学生了解甲烷物理性质的根底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分析其反响的机理和本质。

1—以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能形成牢固的共价键为依甲烷的性质。

2—分析甲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响跟甲烷与酸性溶液的反响的比照,甲烷不能和酸发生反响,但是能在空气中燃烧。(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比照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答复得出正确的结论:甲烷在通常条件下是稳定,但是能和一些氧化剂发生反响。在一定的条件下,甲烷也可以发生氧化反响。

3—甲烷的.取代反响是烷烃的特征反响,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学生了解甲烷立体结构的认识的根底上,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模型,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响的几步方程式,分析它的反映机理,再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

(学生互动):请学生写出甲烷被氯取代的反响,从一取代到四取代。最后讲清取代反响确实切涵义。

4—用比照法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响和无机化学中置换反响的区别。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两个反响的区别。

3、回忆这一节所学的新知识点,并强调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本节的思路。

4、布置相关的习题,稳固学生的知识。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八

对这堂课的基本位置分析:本章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章节,学到好于坏关系到第六册知识的学习,关系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大学化学的学习。且比较难,要理解基础上多巩固、多反复。张老师及时在学完化学进行归纳复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归类进行专题复习是很一必要的。

一、张老师的这堂课中的几个亮点:

1、整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归纳和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参与度高。学生真正是用脑在学在想。

2、教师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从课件的制作到材料的收集,再到上课的安排,都十分严密有序,有条不紊。结构紧凑,重点突出,难点化解有方。

3、与学生沟通很融洽,师生互动轻松自然。学生紧紧围绕着老师穿插的主线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怕出错,错了及时订正。

4、对推断题目的讲解思路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易接受。看来老师很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心理学学的好。教会了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是教他们这道题的答案。

5、时间安排的很紧凑,下课前五分钟结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自学时间。

6、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科学地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合理,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值得改进的地方。

1、题目难度偏大,以学生的'基础而言,大多数学生尚不能独立完成这几个题的解答。所以建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相应的问题。

2、题目有点偏多,他们解决一道加上讲解需要大约10分钟时间,4道题目稍微多了点。

3、题目不够新颖,是几年前的老题目,要与时俱进,选结合当前状况的题目。

4、个别题目讲解知识点有小错误,如硫酸银并不是白色沉淀,氯化铜不是蓝色是绿色。

三、总评。

张老师这堂课应该是一堂高质高效高密度的课,该传达给学生的传授了,该学生思考训练的训练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使学生有所思有所获。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九

教学知识按照先从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部分知识从金属与氧气反应到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有无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再到如何更准确测定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多少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最后运用金属性质解决证明铝表面是否生成氧化铝的问题。这样教学安排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既遵循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顺序,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流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整个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总结物质的性质,再用物质的性质运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和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得出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的性质,最后解释铝表面形成氧化铝并用实验证明。这样的由现象到物质的性质,再运用性质的方法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对人与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课中,知识的落实始终是建立在学生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学生设计,学生汇报,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作用,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方式正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优点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学习运用郑老师课堂优点。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

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酸碱指示剂的变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和酚酞。石蕊试液是紫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呈无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2.下面同学们能通过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来验证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下表里。

(1)同学们两人一组,相互之间说一说自己的实验方案。老师随时纠正。

(2)填完下表后,同学们说一下被检验的各种物质是酸还是碱。

3.酸溶于水叫酸溶液,所以酸一定呈酸(填“酸”或“碱”)性;碱溶于水叫碱溶液,所以碱一定呈碱(填“酸”或“碱”)性。所以都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小组讨论】。

1.试总结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性溶液和酸溶液有什么关系?碱性溶液和碱溶液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1.酸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酸;酸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酸,还有可能是盐,如氯化铵、硫酸锌等。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碱溶液的溶质一定是碱;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还有可能是盐,如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

2.盐溶液有可能呈酸性,也有可能呈碱性,还可能呈中性。

【跟踪练习】。

1.把氢氧化钠、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依次是(c)。

a.紫色蓝色红色b.蓝色红色无色。

c.蓝色红色紫色d.红色蓝色紫色。

2.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b)。

a.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呈酸性。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则该溶液显酸性。

c.加入mg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d.加入caco3固体,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学习指导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体验一下并填写下表: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1-2种在下述4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小组讨论】。

1.在第一步中,为什么要加入酒精?此过程是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出现“万紫千红”的花?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况。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下朱庄中学的化学教师,我叫杜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方程式》专题复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体会四个部分来阐述对本节课的构想。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一节专题复习课。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2、学习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类。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归纳分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应用知识、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互助学习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包括创设情境导入;合作互助,分类复习;综合运用、直击中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升五个环节。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二

《空气》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本课题是继“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室常见知识”等基础内容后,第一次学习和研究物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等常见的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空气在小学科学已有接触,避免重复。课题开篇安排了实验2-1,一则可以学习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二则通过领会该实验设计的意图,以便加深体会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认识了空气的组成后,教材结合空气的例子,给出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这里只能给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教学时不宜扩展。到学习分子时,再从组成上进一步认识这两个概念。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常识性的了解,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知道动植物离开空气便不能生存等。但从化学学习要求的角度看,学生仅仅知道这些科学常识是不够的,需要系统地掌握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质,需要系统地学习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由于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系统地学习的第一种物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气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化学并不难。另外,由于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全面认识会存在障碍。教学力求避免过度重视记忆和过度拓展。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投影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燃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离不开空气的观点。进而提问“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引发学生讨论发言:比如“拿一个食品袋,将其自由放置,欲将其密封,发现里面有气体使其膨胀”等等。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过渡:既然空气无处不在,我们又离不开它,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由什么组成的呢?

第二环节: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投影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6页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意在让学生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做实验前,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2-1并抢答以下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然后演示实验2-1,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得出空气中约含有1/5氧气。学生通过观察具体操作(注意细节,先后顺序,速度等),分析讨论如果我们做实验时减少的体积小于1/5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补充为什么这个实验用红磷不用白磷、mg,s、c等其他物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以及实验的严谨性,并体验很多理论都是在不断实验不断总结中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的。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组成。那么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知道剩下的气体中含有氮气,那么还有其他气体吗?学生阅读课本第27页归纳总结空气的成分,意在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严谨的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巩固提高。

通过阅读课本第27页,学生得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进而引出物质的分类: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像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然后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加深印象,顺便做几个小练习巩固一下以上所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最后,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应理解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会做误差分析。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以及会判断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类别。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三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九年级《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其中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四)实验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五)我思我获。

(六)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未知来源于已知。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直观贴切,新奇适当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为此我设计2个情境:1、在讲台上喷洒优质香水,由前向后瞬间教室内弥漫着香水芬芳。2、播放一段视频,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丽变换的自然景象。闻过、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学习内容自然呈现,顺乎学生学习规律,强烈动机下的探究过程由此展开。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吗?”

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问题:如果将两者混合体积是多少?学生猜想,之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经验和实验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在生活经验上看来二者混合后体积应变为100毫升,而事实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发了疑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达成共识。

探究二:“水分子的间隔能变化吗?”

考后,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间隔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数目变多了或不变等等。通过对猜想的表达和交流,形成生生间思维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观点可能在碰撞中纠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华。最后,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间隔变化引起的。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直接观察,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乒乓球、烧杯和长短不齐的牙签,让学生设计水的固液气三态模型。设计完毕后学生观察对比,同时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模型于学生对比交流,明确构成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而水分子的数目和水分子体积没有改变。

学生在动手制作模型过程中将宏观知识微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复合。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模型,思考水的三种状态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生小组内交流,形成正确认识。

在学生制作的模型中,代表分子的模型都是相对静止的,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分子也是静止的,有鉴于此及时追问“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样静止吗?”学生猜想交流,为此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水等,让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认知冲突又一次激起,使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做。沿着问题解决的道路,在生动有趣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性展示三种状态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探究三:“认识分子的大小”

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又是不断运动的,那么在空气中也漂浮弥漫着大量的水分子,让学生体验: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下面的资料:“已知: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将每个水分子比喻成直径为4厘米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长?能绕地球几圈?”通过计算他们会惊讶的发现:该长度是多么长,从而体会到分子是多么小。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

完成以上探究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进入第三个环节共享归纳分子基本性质。

(四)探究四:“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学生已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并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间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为了验证猜想同样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水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对器材的选择应用,体会到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表达交流从而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生活处处有真知,这一实验只是生活场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却是学生在思维动机的驱使下,在团体协作和自我设计中完成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探究的喜悦,也形成了团队意识,提升了科学素养,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后,通过下面的练习性竞赛让学生自我检验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我思我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我思我获”,发展学生智慧,然后交流,畅谈收获!

(六)课后延伸。

课堂即生活,生活亦课堂。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更应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延伸、检验、应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生活课堂”: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的一个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跃,在阳光下升空,与同伴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环,思维的大门打开,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分子很小。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分子之间有间隔。

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四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其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h2so4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

盐酸、稀h2so4的化学性质。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思考】。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投影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讲解]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板书】2.盐酸的化学性质hcl=h++cl?

(1)盐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演示】盐酸与锌粒、铁丝反应。(由二位学生作演示实验,注意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

zncl2+h2↑(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该内容隶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里,首先说一下制取氧气在课标中的解释:它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地球周围的空气。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前期有小学科学介绍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单方法,上了初三学习化学后,进一步系统的学习了氧气的主要性质,为本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应该初步掌握了气体制取中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方法,进而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准备。

前期,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是氧气基本性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基本实验操作。

要想顺利选择出制取氧气的仪器,还需要掌握的是:用什么药品能得到氧气,以及对所学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气体性质+仪器使用=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得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内容是关于气体制取实验装置的学习,并总结出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学习中应用。

难点是通过本节课对仪器装置的探究学习,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且能在实验中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探究题目练习打好基础。

首先是复习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入新课。

之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怎么得到一瓶氧气呢?进行氧气制取的学习。

最后总结归纳出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点介绍的气体制取过程中,又分为三步来学习:反应原理介绍,装置仪器猜测,以及最后教师演示制取一瓶氧气。

通过图片和ppt的复习,巩固基础,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并且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来说明,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之前一系列性质实验的演示,学生都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如何得到一瓶氧气。

这种条件下,以生活中实例介绍两种生成氧气的方法,通过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介绍,为一起选择做铺垫。

在进行反应物介绍时候,就可以带出仪器选择方法了。对比两种反应物状态:一种固体,一种液体和反应条件:一种加热,一种不加热,得到两套发生装置。注意让学生观察他们搭建的仪器和ppt上的有什么不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并在此解释一下棉花的作用。

在复习氧气密度和溶解性之后,根据氧气性质特点,密度比空气大,利用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好理解氧气应该沉在空气下方,空气从上方跑走,因此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因为此前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比较的实验中已经介绍并亲身尝试过,所以难度也不大。

在介绍完向上排空气法,可以马上追问学生,利用此种收集方法,你们怎么能观察到氧气是否收集满呢?并结合之前学习的氧气助燃性,由此引出验满的操作。

以上内容完成后,本节课重点部分已经可以算介绍完了,之后就是对制取气体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详细解读,学生进行语言表述训练。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六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三年制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的三态变化》。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的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其中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依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努力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直观生活情境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综观本节教学内容,我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四)实验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五)我思我获。

(六)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未知来源于已知。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直观贴切,新奇适当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为此我设计2个情境:1、在讲台上喷洒优质香水,由前向后瞬间教室内弥漫着香水芬芳。2、播放一段视频,冰棱、水滴、雨雪、河流、湖泊、白云等美丽变换的自然景象。闻过、看过之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后师生共同提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信息。最终归结为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提出了问题,思维有了起点和依据,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告诉学生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出示本节课题。学习内容自然呈现,顺乎学生学习规律,强烈动机下的探究过程由此展开。

(二)实验探究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关系。

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吗?”

我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提出问题:如果将两者混合体积是多少?学生猜想,之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经验和实验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在生活经验上看来二者混合后体积应变为100毫升,而事实是小于100毫升,矛盾激发了疑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达成共识。

探究二:“水分子的间隔能变化吗?”

我采用这样一套装置为学生演示,点燃酒精灯后缓慢交替推动活塞,并说明注射器中原有40毫升红墨水,加热后体积会如何变?为什么?学生肯定都知道体积增大,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但“为什么”却是一个崭新的疑问。观察思考后,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可能有:水分子本身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间隔不变或变大了,水分子数目变多了或不变等等。通过对猜想的表达和交流,形成生生间思维的碰撞和整合,有的观点可能在碰撞中纠正,有的可能在碰撞后得以完善和升华。最后,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间隔变化引起的。

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直接观察,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乒乓球、烧杯和长短不齐的牙签,让学生设计水的固液气三态模型。设计完毕后学生观察对比,同时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模型于学生对比交流,明确构成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状态变化的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而水分子的数目和水分子体积没有改变。

学生在动手制作模型过程中将宏观知识微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复合。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模型,思考水的三种状态时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生小组内交流,形成正确认识。

在学生制作的模型中,代表分子的模型都是相对静止的,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分子也是静止的,有鉴于此及时追问“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样静止吗?”学生猜想交流,为此为学生准备了如下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水等,让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认知冲突又一次激起,使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做。沿着问题解决的道路,在生动有趣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性展示三种状态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探究三:“认识分子的大小”

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又是不断运动的,那么在空气中也漂浮弥漫着大量的水分子,让学生体验:能感受到、能看到水分子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析下面的资料:“已知: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将每个水分子比喻成直径为4厘米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长?能绕地球几圈?”通过计算他们会惊讶的发现:该长度是多么长,从而体会到分子是多么小。

(三)反思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

完成以上探究后,组织小组内交流。进入第三个环节共享归纳分子基本性质。

(四)探究四:“探究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学生已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并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间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为了验证猜想同样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水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对器材的选择应用,体会到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现象表达交流从而提升思维和认知水平,生活处处有真知,这一实验只是生活场景的片段提取,但它却是学生在思维动机的驱使下,在团体协作和自我设计中完成的,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探究的喜悦,也形成了团队意识,提升了科学素养,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后,通过下面的练习性竞赛让学生自我检验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我思我获。

随着各个探究活动的结束,让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我思我获”,发展学生智慧,然后交流,畅谈收获!

(六)课后延伸。

课堂即生活,生活亦课堂。探究活动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更应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拓展、延伸、检验、应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生活课堂”: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深山溪流中的一个水分子,如何在流淌中跳跃,在阳光下升空,与同伴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然界中自然循环,思维的大门打开,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七

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课时内容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难度不是很大。教材从日常生活用品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应用的普遍性,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说明了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教材还注重了对学生渗透学以致用的理念,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重点在物理性质和由此相关的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关于金属材料的很多生活常识,但学生对给出信息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都有必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训练、培养。因此教学中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加强一些,如借助实验探究及多媒体手段等,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加以训练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金属材料有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2、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难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课前由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金属用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材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利用实验探究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比归纳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六、教具准备。

1、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到的金属制品。

3、铁片、铜片、铝片、砂纸、酒精灯、小灯泡、干电池、导线。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一、物理性质。

共性:常温下为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二、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是否易于回收、是否环保等。

十、教学反思。

教学中设计了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需要做好实验前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强调,做到安全实验;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其间并做好引导,保证课堂的秩序和有效性。

十一、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化学).南方出版社,.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八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了解通过实验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并认识该类反应的基本规律;

【活动一】分组实验:向1—4号(1号—镁条2号—锌粒3号—铁丝4号—铜丝)试管中各放入相同大小的金属,再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溶液取约试管容积的1/5。组内同注意观察反应是否有气泡冒出,并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将实验现象填入学案中。

注意:盐酸、硫酸具有腐蚀性,注意药品的正确取用;

药品取用完后立即盖回瓶塞;

实验完毕后将废液倒入废液缸中,注意环保。

实验内容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稀盐酸或稀硫酸镁锌铁铜【讨论】(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呢?(2)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3)已知金属与酸溶液反应越剧烈活泼性越强。你能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推断出四种金属的活泼性吗?(4)。

镁、锌、铁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但是这些方法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吗?根据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上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置换反应:由反应,生成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练习】点燃高温以下反应是置换反应吗?3co+fe2o3====2fe+3co2ch4+2o2====co2+2h2ocl2+2ki====i2+2kcl【活动二】分组实验:向5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约试管容积的1/4),然后把铁丝放进试管中,1分钟后取出铁丝观察铁丝表面的变化。

实验内容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铁和硫酸铜溶液【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设计实验区别黄铜和黄金吗?写出实验方案。

已知黄铜的主要成分是锌和铜,黄金的主要是金,金很不活泼。

【小结】【巩固新知】1、金属的性质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1)铝比较活泼,为什么铝制品却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2)农业上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波尔多液(含硫酸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不能由金属跟盐酸直接反应制得的物质是()。

2233。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2225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