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雨巷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18:35:08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时间:2023-12-13 18:35:08     小编:碧墨

通过阅读,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开阔思维。怎样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和个人经历进行深入剖析和案例总结。接下来将为你展示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窍门,希望能帮到你。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一

配乐,学生朗诵,品味语言美,体会情感忧,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五)体会古典美。

丁香结。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芭蕉喻情人,丁香喻女子自己。

南唐李璟。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春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用手卷起珠帘挂上玉钩,

靠在帘上春天的恨愁怨锁在重楼。

风里那飘零的落花谁才是它的归属,

思念之情悠悠不绝。

青鸟不能为我传递云外的书信,

丁香的花蕾在雨中结着多少愁绪。

在三楚的傍晚回头看迢迢绿波,

接着天向远处流。

这首诗里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

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雨巷”、“篱墙”等均构成为典型的诗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魅力。这在当时的新诗创作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特别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

歌曲:唐磊《丁香花》。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小城雨巷》。

(六)情感深入。

讨论:像这样借意象表达苦闷、愁怨、彷徨、痛苦情感的作品,在你读过的作品中还有吗?

析评:

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彷徨歌唱春天——寻找独处。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2.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彷徨凤凰涅槃——望星空。

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借助于对凤凰传说的改造与新阐述,诗人郑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纳新时代已经到来。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3.鲁迅:在故乡鲁镇彷徨《呐喊》——《彷徨》。

4.戴望舒:在悠长的《雨巷》彷徨。

为什么这样?

注意写作背景——1927年。

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是现实黑暗与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低沉而优美的调子贮满着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主题:

表现了激进、爱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在“五四”高潮过后,大革命失败后的残酷现实背景下,迷茫的、苦闷的心理状态和寻求出路、摆脱愁怨而不得的痛苦,表达了那个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听朗读,再次品味作品。

四、相关链接。

1.《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具有音乐之美,请对比分析二者的不同。

2.这首诗歌所背负的历史责任对当代知识分子有何启迪?

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3、拓展延伸。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繁华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戴望舒走过的那条雨巷或许早已灰飞湮灭了,找一个悠长的雨巷或许已经不可能了。但“雨巷”的魅力不仅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织就的一片美丽而哀伤的心情。

思考与练习。

1.《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吗?作者为什么要营造这样凄婉迷茫的意境?

2.诗中的“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简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4.体会诗中的感情,反复朗读这首诗。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介绍戴望舒,让同学们走进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个忧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着忧伤、迷茫、感伤的气息较重,体会《雨巷》情感,读这首诗。由于介绍作者过多,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在八班上课时,我把时间把我的适中,给学生适量的时间去读这首诗,学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这节课我主要领着学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适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学们能很快把意象找出来,这让我很欣慰,证明了我在《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讲“意象”是成功的。接下来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让学生通过诗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为设置一个丁香姑娘的出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来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层次了解读了这首诗,并重点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这三个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开始上课时,我放的朗读声音怎么也调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没放朗读,所以学生进入课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来分析丁香姑娘时他们才真正进去了课堂,所以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在于课堂开始时没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黑暗、沉闷的现实。

希望逢着。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三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

〖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只需静思)。

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四

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黎平四中学生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辅导书疏通文章,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品味重点语句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互助合作,通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自由诗的特点。通过自主思考探讨交流,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品味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表达技巧,领悟作者感情。生动讲解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在孤独迷茫中收放自如的宽远情怀。

教学重点。

1诗人的创作风格,语言,意象,表达技巧,情感。

2重要语句的赏析。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感情,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1教学本文,重在指导学生感悟文中内涵,培养语文能力,既学会又会学,领会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掌握诗歌鉴赏方法。这篇课文抽象,难点较多,是探究性学习的好材料,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有步骤地进行探究。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法等技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构建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理解。

4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局部性疑难问题,体会作者感情。

5运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把课堂带入学习的气氛中,尤其是本诗歌的情境中,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课时。

1、导入。

“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作者戴望舒的告白词)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看出诗人对爱情有着浪漫而美好的追求,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联想诗人对生活的向往是何其唯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起感受他的多样情怀。

2、检查预习情况。

一抽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生词含义,扫清阅读障碍。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彷徨。

寂寥。

彳亍。

凄婉。

颓圮。

惆怅。

二提问学生“本文用了哪些意象?”(问答,点拨,讲解)。

明确:雨巷,油纸伞,哀曲,篱墙,丁香姑娘,我,大息般的眼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共同探讨,抽代表回答)。

带着问题“全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何特点?”朗读。

4、深入文章的准备(师生共同完成)。

一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一)作者。

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介绍。

1927年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三)文学常识。

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他们提倡“纯然的现代诗”,追求诗歌的散文美,内涵丰富。

5、精读,鉴赏课文,突破重难点。(学生齐读,自由思考,老师点拨讲解)。

a第一节“独自”写出“我”的孤独寂寞。“悠长”“寂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孤独的“我”,寂寥的“雨巷”,都凄清迷茫,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雨巷”的泥泞阴暗,没有阳光与温暖,正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写照。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希望,理想与一切美好的事物。

b第三节丁香姑娘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渺茫憧憬。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颜色”“芬芳”“忧愁”,由实到虚,切合诗的意境。

c“我期待的姑娘和我一样彷徨而又迷茫。”这说明丁香姑娘和作者在某个层面上相契合,她象征着作者某一方面的性格特质。

6、小结。

彷徨,寻找,期待----遇见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消失,继续彷徨,寻找,期待。

7、作业布置。

掌握生字词,思考诗人为什么使用丁香这个意象?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提问)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集体回答,师点拨明确。)。

明确: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姑娘表达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2、重点语句赏析,突破重难点。(学生朗读思考,师用情景导入,进行点拨。)。

明确:不能。“飘”字与“梦”字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描写出诗人幻想中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二第六节描写这位姑娘在雨的哀曲里逐渐消失,能否将这个“雨的哀曲”去掉?

明确:不能,“雨的哀曲”有力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雨的哀曲”这个音乐恰如其分表达诗人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

3、a疑点探究,“雨巷”的多重解读?(学生先思考,老师后明确)。

一、从社会背景(白色恐怖笼罩,革命者面临屠杀)看,“雨巷”代表现实黑暗,而作者在黑暗中一直彷徨,期待,遇见“丁香姑娘”却抓不住,象征他理想幻灭。

二、从文章内容及作者个人经历看,“雨巷”代表感情上找不到归宿,得得失失,起起落落,他向往的爱恋,他想要的归宿,总是求而不得。

三、读者体验。人生每个阶段都有“雨巷”,放诸在生命中正如一个个此起彼伏的困难。

b如果能够穿越时空,进入诗人所处的雨巷,你会做些什么?

答案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尽情发挥自己想象,拓展思维。

4雨巷写作特点(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归纳)。

一、丰富的寓意。雨巷,风雨如晦的社会背景。诗中“我”正是被时代环境逼得透不过气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二、浓重的象征意味。诗中“我”“雨巷”“姑娘”并非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

三、富于音乐性。运用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音乐感。

5点拨技法,拓展延伸,现代诗歌的重点。

一、诗歌的语言。

二、诗歌的形象。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

三、诗歌的感情。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6总结。

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雨巷”,当我们迷茫时要想起戴望舒的追求精神,笑对人生起伏。

“学生能做的我不做,学生思考不及的点拨引导,重难点一起探究。”我在狠抓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及勤于思考习惯。本堂课整体性良好,目的明确,逻辑严密,重难点突出。学生表现积极得益于课堂设计灵活科学,紧扣新课标,让学生成为主人,会思考,愿思考,勇于思考。

缺点在于时间分配欠妥,学生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能抓住关键点,却不能完整组织语言。

黎平四中没有多媒体,所有重要内容及文章主干均板书。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2.代表发言。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前面也学习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对本诗的艺术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诗的艺术美表现如下:

(一)、音乐美:

1、诗歌的节奏美:

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二)、象征性。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忧郁、哀怨,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迪呢?我想通过读这首诗使我们更加理解习**总书的那段关于学习的论述,不管环境如何颓圮、艰难,道路如何狭窄、悠长,统治阶级如何反动、落后,我们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怅,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然我们不能只读诗,还要学历史,学伦理,学习各门科学知识,尤其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背诵这首诗,整体感知。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六

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u盘电脑粉笔黑板。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知识。

1、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

《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3、情感基调(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4、表达技巧(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5、诗歌的内涵(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怀念戴望舒,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教学反思: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七

1、要给学生示范,无论如何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张开嘴,无论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亲”,偶尔的使用名家录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数时间要自己来,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课文由自己范读。

2、要给学生时间,特别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因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我在课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诵读,我称之为铺垫,上来就让他们谈感受,分析意象,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

3、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给予指导。

在朗诵《雨巷》前,要让学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调,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江涛有一首改编自戴望舒诗歌的歌曲《雨巷》,我找来放给学生听,他们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较欢快,而原诗是忧伤而低沉的。

在问题设计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触及诗歌最本质的问题。

1、作者所要传达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诗: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也就是说诗人的希望为什么与“姑娘”意象组合?

明确:从《诗经》开始,相思、求索主题就与“伊人”意象联系在一起了。“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都是用来表现爱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的。

一般的诗人,在理想和抱负都破灭的情况下,总要追问一些原因,向社会,向祖先,向苍天。追问不到答案时,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离骚》。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长相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词中的姑娘从抽象的“窈窕淑女”“伊人”到具体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了很大的发展。

3、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雨巷》的核心意象,为什么是丁香呢,而不是其它呢?

丁香,夏季开花,枝顶着花,细小的十字小白花或紫花或黄花,一簇一簇的。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似衣襟上的盘花扣,这就是“丁香结”。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与“愁”相结,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

绣领任垂蓬髻,丁香开结春梢。

――杜牧《代人寄远》。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雱《秋波媚》。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贺铸《石州慢》。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

――蔡伸《柳梢春》。

每个人都有许多烦心的事、忧愁的事和感伤的事,一件完了又有一件,人生的问题是解不完的,愁更是永远解不完的。丁香年年结,结是解不完的,结是解不开的。“丁香结”负载着解不完、解不开的愁,已经很久远了!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形象?

诗中有一个反复的句子,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可以看出诗中的“我”如姑娘一样苦闷、彷徨、惆怅。

波德莱尔《恶之花》第四章“一个世纪病的新患者”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欧洲资产阶级文学中出现了一群面目各异却声气相通的著名主人公,他们是歌德的维特、拜伦的曼弗雷德,等等……他们都是顽强的个人主义者,都深深地患上了世纪病:忧郁,孤独,无聊,高傲,悲观,叛逆。这些著名的主人公提供了不同的疗治心病的办法,或自杀,或浪游,或离群索居,或躲进象牙塔,或栖息温柔乡。

诗人翁加雷蒂的《怀旧》对此作了详尽的描写:

那时。

天色即将破晓。

春天将临。

路上行人稀少。

巴黎。

笼罩着。

惨雾愁云。

在桥的。

一个角落里。

我对一位。

苗条的姑娘的。

无止境的沉默。

陷入沉思。

我们。

同病相怜。

我们失魂落魄。

呆在一起。

5、诗中还有另外三个意象――油纸伞、篱墙和雨巷,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为雨巷。

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吗。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无限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在这里雨巷和篱墙、油纸伞一起为丁香姑娘的出场营造了一个非常朦胧而凄美的背景。

诗歌《蒹葭》中苍苍的蒹葭,结霜的白露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现营造了一个朦胧迷离的氛围,这里衬托的背景和“雨巷”有异曲同工之妙。

甲方: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是真的存在于现实社会,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为作者在诗中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被用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个线索,是诗中的灵魂人物,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所以作者说“希望”。

乙方:丁香姑娘是存在的,是因为本诗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没有这个人是不会有那么细腻的描写和那么深的感情的!

总之诗歌反映的是“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现时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希望破灭后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最孤独苦痛的时候,你的倾诉对象也许只是一个和你一样的完全陌生的姑娘,那一瞬间的相遇与想像开启了你情感的闸门。

与一位陌生人在街头在雨巷在……擦肩而过。这种迷惘这种渴望在他们的心中灼烧,在他们的笔下结晶着,千百年来无限地囤积着。与波德莱尔《给一位过路的女子》一诗比较阅读,看看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喧闹的街巷在我的周围叫喊。

颀长苗条,一身丧服,庄重忧愁,

一个女人走过,她那奢华的手。

提起又摆动衣衫的彩色花边。

轻盈而高贵,一双腿宛若雕刻。

我紧张如迷途的人,在她眼中,

那暗淡的、孕育着风暴的天空。

啜饮迷人的温情,销魂的快乐。

电光一闪……复归于黑暗!——美人已去,

你的目光一瞥突然使我复活,

难道我从此只能会你于来世?

远远地走了!晚了!也许是永诀!

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

啊我可能爱上你,啊你该知悉!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八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2.代表发言。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前面也学习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对本诗的艺术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诗的艺术美表现如下:

(一)、音乐美:

1、诗歌的节奏美:

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二)、象征性。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忧郁、哀怨,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迪呢?我想通过读这首诗使我们更加理解总书的那段关于学习的论述,不管环境如何颓圮、艰难,道路如何狭窄、悠长,统治阶级如何反动、落后,我们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怅,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然我们不能只读诗,还要学历史,学伦理,学习各门科学知识,尤其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九

配乐,学生朗诵,品味语言美,体会情感忧,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五)体会古典美。

丁香结。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芭蕉喻情人,丁香喻女子自己。

南唐李璟。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春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用手卷起珠帘挂上玉钩,

靠在帘上春天的恨愁怨锁在重楼。

风里那飘零的落花谁才是它的归属,

思念之情悠悠不绝。

青鸟不能为我传递云外的书信,

丁香的花蕾在雨中结着多少愁绪。

在三楚的傍晚回头看迢迢绿波,

接着天向远处流。

这首诗里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

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雨巷”、“篱墙”等均构成为典型的诗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魅力。这在当时的新诗创作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特别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

歌曲:唐磊《丁香花》。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小城雨巷》。

(六)情感深入。

讨论:像这样借意象表达苦闷、愁怨、彷徨、痛苦情感的作品,在你读过的作品中还有吗?

析评:

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彷徨歌唱春天——寻找独处。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2.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彷徨凤凰涅槃——望星空。

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借助于对凤凰传说的改造与新阐述,诗人郑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纳新时代已经到来。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3.鲁迅:在故乡鲁镇彷徨《呐喊》——《彷徨》。

4.戴望舒:在悠长的《雨巷》彷徨。

为什么这样?

注意写作背景——1927年。

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是现实黑暗与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低沉而优美的调子贮满着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主题:

表现了激进、爱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在“五四”高潮过后,大革命失败后的残酷现实背景下,迷茫的、苦闷的心理状态和寻求出路、摆脱愁怨而不得的痛苦,表达了那个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听朗读,再次品味作品。

四、相关链接。

1.《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具有音乐之美,请对比分析二者的不同。

2.这首诗歌所背负的历史责任对当代知识分子有何启迪?

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3、拓展延伸。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繁华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戴望舒走过的那条雨巷或许早已灰飞湮灭了,找一个悠长的雨巷或许已经不可能了。但“雨巷”的魅力不仅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织就的一片美丽而哀伤的心情。

思考与练习。

1.《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吗?作者为什么要营造这样凄婉迷茫的意境?

2.诗中的“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简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4.体会诗中的感情,反复朗读这首诗。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介绍戴望舒,让同学们走进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个忧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着忧伤、迷茫、感伤的气息较重,体会《雨巷》情感,读这首诗。由于介绍作者过多,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在八班上课时,我把时间把我的适中,给学生适量的时间去读这首诗,学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这节课我主要领着学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适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学们能很快把意象找出来,这让我很欣慰,证明了我在《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讲“意象”是成功的。接下来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让学生通过诗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为设置一个丁香姑娘的出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来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层次了解读了这首诗,并重点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这三个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开始上课时,我放的朗读声音怎么也调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没放朗读,所以学生进入课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来分析丁香姑娘时他们才真正进去了课堂,所以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在于课堂开始时没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十

1、介绍作者,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领会意象生成在《雨巷》中的独特性。

3、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与情感。

1、教学重点在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会本诗意象生成之美与意境之美,并让学生体验诗人独特的情感。

2、教学难点是如何恰如其分地将《雨巷》的意象生成较为准确地让学生感知。

一、导入:

作者介绍:

1、戴望舒:杭州人,生于1905年3月5日,按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2、双鱼座: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主要养分,意志薄弱,逃避现实,优柔寡断,喜好妄想。

3、望舒: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神,纯洁温柔,多情又潇洒。

4、1928年,《雨巷》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从此人们再也走不出戴望舒的“雨巷”,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今天,就让我带领同学们走进《雨巷》一起感知诗人戴望舒的浪漫情怀。

二、初步感知《雨巷》之美(课件演示情景诗朗诵,以春节联欢晚会获舞蹈一等奖的《江南雨巷》为背景):

1、音乐之美:婉转悦耳,回环往复。

2、情感之美:淡淡的忧伤,悠远的惆怅。

(设置提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收集有效信息)。

三、品味诗歌的音乐之美与情感之美。

1、借助朗读,逐步体悟诗歌的音乐之美。

(1)语言:多用平声,语气舒缓、平静,因而读起来婉转悦耳,余音绕梁。

(学生自行朗读,教师设置关于声调的提问)。

(2)韵脚:“长”“巷”“娘”“芳”……位置错综度化。(引导学生标注韵脚)。

(3)音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丁香”“彷徨”……同一词语重复出现。

(4)舒缓而又有规律的停连。

(再次播放朗诵带,学生边听边标注,停用“/”,连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外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5)回环往复的旋律。

(学生齐读诗歌的开头和结局)。

明确:首节和尾节,语言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旋律,这是戴望舒常用的一种抒情结构——圆圈式。

(6)小结:《雨巷》通过语言上的注重平声,韵脚的错综变化,音节的重复出现,舒缓而又有节律的停连及诗歌结构的圆圈式,使诗歌形成了一种舒缓的节奏,回环的旋律,读起来悦耳动听,悠远绵长,充分体现着《雨巷》的音乐之美。

2、借助意象品析,体验诗歌的情感之美。

(课件演示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戴望舒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时期,戴望舒曾与施垫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保释后又遭通辑,他避难江苏松江,虽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执著地探求真理。蜗居乡间又有机会结识了垫存的妹妹络年,诗人心里又暗生出许些企盼。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

(1)以男女声二重唱的形式诵读全诗,入情入境。

(2)讨论:诗人的感伤和惆怅的情绪是怎么传递给我们的?

明确:诗在用词上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带有浓重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寞”“愁怨”“凄清”“太息”“颓圮“忧愁”等。

(3)引导品析意象之美:

(ppt补充解说意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厅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按一般情况,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景与物。)。

问题1、《雨巷》的中描绘子哪些意象?

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

更多。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十一

1.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的意象及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初读诗歌,试着给诗划分节奏,体会其音乐美;

再读诗歌,初步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自主质疑,提出你在读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朗读,你觉得在这首诗中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明确:忧愁、哀怨、惆怅……。

(二)品读诗歌,把握意象。

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情感?(通过学生的活动引出对意象的把握)。

教师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三)赏析意象,把握主旨。

着重品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

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学生活动。

教师补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请同学一起看图片)。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孤高、美丽、忧伤的代词。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适当的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相关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四)再读诗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诗人情感和诗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诵读全诗。

(五)教师总结读诗的方法。

1.整体感悟:初读感觉。

2.把握意象:吟读推敲。

3.知人论世(史学价值):拓展阅读。

4.个性体验。

(六)拓展阅读:

1.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如:柳、明月、黄花、杜鹃……,请你选择一两个意象,找出相关诗词,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

2.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在诗中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请把《雨巷》与胡适的《两只蝴蝶》作一比较,并作一简单评析。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十二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二、运用对话教学,降低学习难度。

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十三

《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一位青年在细雨蒙蒙的江南小巷邂逅一位姑娘后的情感抒发;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哲理诗来理解。

《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的第19卷地8号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小巷梅雨时节的阴沉雨景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暗喻为“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只有梅雨绵绵。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恐迷惘的心境的真实反映。这首诗约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到了党的宣传工作中。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得不避居于上海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空荡荡的小巷,只有诗人一人在雨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流露出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人物,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这样一个人物。第二节到第六节写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但是,她却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太息般的眼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的飘过去!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颓圮的篱笆墙”正是诗人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诗的最后一节,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的独自彷徨,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重放了一遍。收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学生们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如下表: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同学们更倾向于爱情诗的理解。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每位学生都可以想象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因而对于这首诗的欣赏,不知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也许会寻着诗人所呈现的雨巷,把它当做一首单纯抒写忧怨或抒写爱情的作品去理解,去品尝;而知道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却可以更深一层地去发掘它的象征意义,即领略出这是诗人在以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飘然而去作为象征,抒写大革命退潮后无法排遣的忧郁与惆怅。

《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依然昂着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

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发表于1928年,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绪。在绵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寓着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很深,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喜欢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展现形象。《雨巷》里的许多形象,都凄婉迷茫,充满象征意味。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独行者的形象,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给我们呈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十四

油纸伞。

忧愁的女孩。

阴雨的夏日。

一把油纸伞的故事。

江南的巷子,永远都是安静地让人惬意。

也许,

偶尔也会有几个小孩打闹经过,溅起一地的水花;

也许,

偶尔也会有只狗串过,吓走一只蜷在角落里慵懒的猫咪;

也许,

偶尔也会有厚重的.木门“嘎吱”声,从深巷里传出、回荡、消失在雨声;

然而,

这时的巷子,

只留下了古香古色,

还有那雨水从屋檐落下的“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了。

一个女孩走进了这个安静的画面:

撑着她的油纸伞,

丁香花一样的身影。

或者,

她刚从那条杨柳岸走过,

带着杨柳叶的气息;

也或者,

她刚从那田间小路而来,

脚下沾着雨后泥土的气息;

又或者,

她就一直都在那,

凝望着。

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那个女孩,

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

那该是怎样的一张脸呢?

带着蓝色般的抑郁?

或是安静?

亦或是忧愁?

如果是,

在那样平凡的岁月,

她在忧愁什么呢?

亦或是思念着什么呢?

如果是,

在那样古朴的岁月,

她在期待着什么呢?

亦或是遥望着什么呢?

远了。

巷子远了。

油纸伞远了。

丁香花般的女孩远了。

岁月绕过了时间,

停止在这样的画面:

丁香花瓣抖落了一地,

顺着雨水,

在她的身后,

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而她,

伫立在那,

凝望着,凝望着。

在那黑白的画面,

也许只有她自己才能看到她远处的彩色吧?

那,

仅仅只是属于她的空间,

很简单的世界,

仅此而已。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十五

古槐,泪滴,滑落。石板路上曾经的记忆。

击打中,如泣如诉。风,摔打着一株小草。

一只瘦骨嶙峋的羊,踏着寒冷。

走近老屋,寻找父亲目光中的力量。

被雨滴打痛的霜叶,沉默中发出的呼叫。

穿过入骨的伤口。

没有必要逃避。行走中的季节。

萝卜、青菜和红薯,在一亩三分的'荒凉中。

站立。雨巷里的那块石头,守望着沉重。

守望着一棵老树的春。心事,从不忧伤。

母亲,打开清晨的窗户。

父亲,将雪后双眸中的辽阔,收入心底。

从远方赶来的风,吹醒了沉睡中的冬阳。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十六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

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诗歌雨巷教学设计篇十七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和(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前面也学习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对本诗的艺术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诗的艺术美表现如下:

(一)、音乐美:

1、诗歌的节奏美:

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二)、象征性。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忧郁、哀怨,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迪呢?我想通过读这首诗使我们更加理解总书的那段关于学习的论述,不管环境如何颓圮、艰难,道路如何狭窄、悠长,统治阶级如何反动、落后,我们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怅,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然我们不能只读诗,还要学历史,学伦理,学习各门科学知识,尤其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5088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