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段时间内的成长与收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了解总结的目的和意义是写好一份总结的首要条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小说排行榜,快来看看吧!
历史类散文篇一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为它是用我们前辈的鲜血和生命铸成;今天的国富民强来之不易,因为我们曾经饱受外国侵略列强的欺侮。所以,请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要让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抗战历史真相。我们不能忘记坚苦卓绝的抗战,不能忘记中国军民用血肉与敌相搏的抗战,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年中日之间军力和国力的巨大差距。当时的中国只是一个历经持续10余年军阀混战的仅仅形式上统一的贫弱的农业国,而日本却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军事上日本是当时全球最强的陆军和海军国之一,拥有先进、完善的军事组织体系并建立了全民战争体制老兵不死,却终究会渐渐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万的老兵,带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匆匆离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抢救的活的历史。对此,必须有使命感、紧迫感——挽救这段历史中的一个个细节,趁现在还来得及。
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
老兵们不仅是历史、细节和故事,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这对他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百味错杂,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记住他们,不仅要承认他们的抗战历史功绩,更应给予其应有的待遇和照顾。
我们才更应抓紧不多的时间,趁故事尚新,遗老尚在,把更多的史实、细节留住、澄清。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从激发出内心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才能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不断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今年是抗日战争70周年,就是要铭记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重温历史,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尊、自信、自理、自立、自强、自励,进而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
历史类散文篇二
事件回顾:
5月10日,占地6200多亩、总投资300亿的横店圆明新园(一期)开门迎客。因仿建圆明园备受关注的圆明新园,从提出到如今一期建成,7年时间内,围绕其“是否劳民伤财”“土地审批是否违规”“与圆明园遗址侵权之争”等争论,从未停止。
热点时评。
“圆明新园的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民间,其中绝大部分由企业自筹,少部分来自社会捐赠。不花政府财政的钱,就不存在劳民伤财之说。”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楼守威说,企业遵循的是市场规律,愿意巨资投入,自然对成本收益和承受能力有所考量。
他介绍,在建设初期,圆明新园确实曾因为存在违规立项、用地申报违反国家供地政策、规划用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问题被国土资源部叫停。在经过整改之后,圆明新园项目重新立项并低调动工。圆明新园投资人徐文荣介绍,圆明新园建设获得有关部门的立项许可,相关土地审批手续已全部完备,所有手续合法。
“北京圆明园遗址应该保护,因为它是文物,可以让国人牢记国耻;而在横店建设圆明新园,可以再现当年艺术经典。”徐文荣认为,北京圆明园目前仅是遗址,圆明新园是按照圆明园图纸仿建的全新的园林景观,谈不上侵权。而且,横店圆明新园的名称和项目都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如果侵权也不可能通过”。
中国圆明园学会副秘书长要砺闵认为,过去曾有人提出过在原址的废墟上重建圆明园,但这是不可能的。国家文物局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将圆明园定位为遗址公园。“争论和比较毫无意义。”要砾闵说,在遗址重建圆明园绝无可能,一些和清代皇家有关的娱乐设施和项目也无法在遗址开展。“研究和保护好现有遗址是北京圆明园最大的任务,而一些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古建筑的仿建和修复、场景再现等等,却恰恰可以放在圆明新园。”
圆明新园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并力图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完美。已开放的.春苑景区拟定门票价格为280元/人次,夜游区域票价280元/人次,冰雕雪雕馆及野生动物馆则另行收费。这一价格制定的依据,来自圆明新园建设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建筑用料成本。百姓会自己选择,“如果觉得值得,大家仍然会买票游玩;如果觉得物无所值,也就不会来了。”
我的看法。
看法一:在我看来,圆明园无论是一个旅游景点还是娱乐场所,都是一种历史记忆,一种民族记忆,而残败的圆明园更能唤起国民的记忆,因为用伤痕来记住历史,才能记得牢固,记得长久。无论复制多么宏伟壮阔的新圆明园都毫无意义,或许残缺才是最美的,才能从灵魂深处震撼人心。
看法二:一方面,横店仿建圆明园确实能够让游客回顾当初万园之园的豪华与宏大,感慨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顶峰实力。但是另一方面,圆明新园不过是一种对过去的怀念,然而这种“天朝上国”的迷梦是最不可拥有的,圆明新园在细节处肯定也比不上圆明园,那是一个皇室历经多代搜集天下珍宝与能工巧匠而建成的,不相信圆明新园会那么有人性味,相比于残缺不全的圆明园尽管它要更加精准与堂皇。
看法三:复制的文化失去了醇厚清冽的馨香,横店圆明园仿照圆明园,虽然显示了其恢弘的规模,华美的艺术品,但是却给人扑面而来的是金钱气息,不像历史上的圆明园,虽经大火灼烧,仅留下焦黑的遗迹,但其经受摧残的沧桑之美震撼人心。
看法四:新建圆明园,不仅重现曾经历史文化的辉煌,加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更是与现在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遗址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国人勿忘国耻,自强不息。至于是不是劳民伤财,我觉得这应该纯粹是自愿的问题,既然有人愿意投资,就说明商家肯定是有了充分的估算的,新建的圆明园会创造新价值的。
历史类散文篇三
听,耳边微微吹过的风,有如慈爱般的温暖。看,在那遥远的天边,那温和柔美的朝阳。
是你们改变了祖国的命运,是你们用生命书写辉煌。永远没有轻薄的表白,永远没有一句悔恨的怨言。只会用博大诉说着耀眼的刚强,只会用坚强的身影歌颂美丽的童话。
如果说战乱纷飞的峥嵘岁月里,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是军人价值的最好体现,那么和平年代里,默默奉献是则军人最好的写照。
我的身边就有着这么一位军人,他是我的小舅,我曾经无数次的梦想成为像您一样的军人,在我的心里军人是正义与无畏的化身,你们是人间的天使,守护着这个并不安定的世界,社会的浮华没能腐蚀你们,经济的浪潮没能淹没你们,你们一味的在孤寂中燃烧着似火的激情,一味的在雪域高原上守侯着那片安宁,更一味的在一次次烈火中抒写着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
小舅在读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非常的优异,报考了郑州的一所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工作,从那一刻开始,您便成为了我心目中的偶像,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你们便成为了我奋斗的'目标,我梦想的殿堂。
刚进军队的时候,您还是那样的年朝气蓬勃,意气奋发,时间飞逝,转眼间您已在您钟爱的岗位上坚守了,这么多的日日夜夜,一天又一天从不间断的训练,一次又一次困难重重的任务,并没有打败这些热血男儿,你们是祖国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是一座屹立在世人心中的坚定的不倒的丰碑,我梦想有一天,能像你们一样,守卫自己的祖国。
当小舅再次回到这边的时候,眼前的您,已褪去了年轻时的青涩,一份坚定,一种庄重,一丝威严从您的身上倾泻出来,你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守卫着祖国,你们没有时间像我们一样和亲人在一起,甚至在我们一家团聚,欢天喜地的过春节的时候,你们也只能在部队里和战友们在一起,只能通过电话与亲人交流,心中的思念让你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训练和努力学习中。从你们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会比普通人多一份责任。我看过小舅出海执行任务时的照片,很是威武,你们有着自己的信仰,你们注定一生都在为这个信仰付出努力,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誓言时刻牢记在心中,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
我还记得,敬老院中的那位退伍老军人,您把一生都献给了军队,献给了祖国,您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军队里的故事,那些事情,那些时光,那些人,您依然记忆犹新,在您的眼中我们看到的是对军营生活的留恋,对军队的崇敬,您的话语是那么的铿锵有力,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边,时刻激励着我们,我们感谢这位老人告诉我们的一切,感谢他对祖国的奉献,感谢他把这种坚定的信念带给了我们每个人。
在老人的回忆中,我似乎看到了新一代军人的奋斗,老人的艰苦卓绝,与小舅的努力拼搏,与这个时代的军人的不懈努力交相辉映,完美的绘出了祖国日益富强的蓝图。
军人是大山,他们是坚强的;军人是大海,有宽广的胸怀;军人是雄鹰,天地间充满他们的勇气;军人是奔腾的豹,每一步都洋溢生命的气息;军人是一首诗,为我们诠释着男儿深情,军人是一首歌,把真爱播撒每一寸土地,军人是不到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历史类散文篇四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所有的历史都应该是写在纸上的――英雄也罢,豪杰也可,都应当在纸上用文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上,确实也就是如此,历史可以看作是那些大人物们的另一种形式的传记。可是,当我们打开历史的画卷,却无法找到关于小人物的些许记忆。也许在几十年前或许更早的时间里,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老家某个耄耋老者家的箱底,偶然地见到过一本泛黄但不失珍贵的手抄本,并从那个叫作族谱的本儿上翻到我们祖先卑微的名字。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农耕时代的结束,人们的家族观念也随风而去,当一个个生命逝去的时候,世事沧桑,岁月流变,我们已然没有了关于他们的记忆,有人把这说成是一种进步,是进步吗?我不得而知。也有人说,这是人们对自己祖先的遗忘,是人的一种退化,是退化吗?我也不得而知。
我的祖先的根原本不属于我现如今脚踏的土地,小的时候,曾听祖父多次说起,我们是从榆林一路逃荒到这儿的。在现在这个叫做康河的地方,我们已经居住了整整五代。对我来说,我记住的,除了祖父一代人,父亲一代人和我自己这一代人。那些更早的,比如我的曾祖,我的高祖,仅仅只是一个名字性的概念,其他的在我记忆中注定只会是一马平川,无法还原为立体的形象。我也曾想过与祖父多谈谈,试图努力翻阅一下那些只言片语,找找他们生活的那些痕迹,可是,老人家毕竟年事已高,所能记起的,也只是一些星星点点的片断,曾祖父是个阴阳,也曾能断文识字,那种叫做族谱的东西确乎存在过,只是后来张姓一脉开枝散叶,渐渐地壮大,子孙后代流布于各方,族谱到底去了哪儿,是否依然还存在,却已经没有人知道了;我也只是从祖父和伯父的口中偶尔听到而已。
小的时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作为大山的儿子,我会离开她,到外面去讨生活。在我所接受的传统思想里面,我一直以为我会和我的父辈一样,在黄土地里刨挖着过活,以贫瘠的土地作为舞台来演绎我的一生,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最终如我的先人们一般葬于斯。后来,我上了学,读了不少的书,也有了要走出去的愿望,最终如我所愿,我离开了生活多年的.老家,把自己的家定义在了一个与父辈们生活完全不同的地方,在那里,我听不见农村那亲切的牛哞,看不见轻盈的袅袅炊烟,当然也就没有了那些熟悉的面庞、悦耳的乡音。行走在街头,我依然能时不时地想起我那个曾经有过我美好童年的小山村。其实我知道,老家迟早会逐渐淡出我的视线,而我也会逐渐被老家所遗忘。每每想到这些,总感觉自己如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茫然而又无助地面对这个纷扰的世界,心里就会涌起一种莫名的伤感。
幸运的是,我工作的单位,依旧在老家的小镇上,每年的三百六十五天,我有超过两百天的时间可以听到那些熟悉的乡音,看到那些朴实的脸庞。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到我内心深处的关于老家的许多东西依旧鲜活着,就像我依旧活着一样。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看到过别人家的族谱,于他们,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那个老人将它拿出来时,小心翼翼如捧着什么稀世珍宝一般,红绸布层层实裹,慢慢揭天,一个泛黄的本子,用工整的笔迹,记载着一个个曾经逝去的生命名讳,普通人只有短短的几行,记载着某人生于某年某月,逝于某年某月,曾娶某人为妻,生有几子几女,仅此而已,个别在家族史上曾经有过一些不凡经历且上升为令族人荣光的人也许会更幸运一些,在常例性的生卒实录之后,会加上几笔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
我知道,在很多的家族里面,对这寥寥几笔却是极端重视。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那些家族内部的惩罚,点天灯、沉潭等虽然血腥,却无法让族人真正恐惧,真正让人从心底里刮起恐惧狂风的莫过于开除祖籍,死后不得葬入祖坟,每当这种惩罚实施的时候,总面临着无数的争斗,以前我不理解这一切,随着年龄渐长,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我开始明白这一切。这种做法当真残忍,它是将一个人在世上存在的一切全部铲去,这种做法虽然不会伤及人的生命,但是影响却特别地深广,那些被惩罚者的子子孙孙都将要接受这种惩罚,无休无止,一时的惩罚将成为子子孙孙永远的耻辱,而且永远无法抹去。
我的家族算得上是流浪的家族,在老辈的口耳相传的记忆里面,我听不到多少辉煌的记忆,有的只是生活的苦楚。父亲曾经告诉过我,我的曾祖,在民国十三年中,从榆林的神木县一路逃荒而来。刚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土著对曾祖他们极为排斥,于是,曾祖不得不含羞忍耻,委曲求全以求得安身立命。每次听父亲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生出几分钦佩,我的曾祖不是什么大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有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对我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当初没有曾祖他们的一路艰辛,自然不会有我们这一宗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没有他的忍辱负重,也就不会有我的祖父,当然也就没有了我的父亲,父亲也不可能遇到我的母亲,自然也就没有了我,更不会有这些文字。
去年给曾祖父上香的时候,跪在曾祖父的坟前,我突然有了一种想法,假如高祖(也就是曾祖父的父亲)活到现在,面对着这么一大帮自己的子孙们,一个个都抛弃了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他又会作何感想呢?是生气,还是理解,我不得而知。
历史类散文篇五
路的两旁氤氲着乳白色的雾气,前面是一条悠长悠长的古道,迷离神奇。
我预备沿着这条布满神秘的古道去找寻自己幸福的人生,一束极细的光线从遥远的天际透射过来,抚摩着那历经悠悠岁月的古道刻痕,它闪耀着夺目的光线。
一串串脚印散落在岁月的路途中,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专心去发现一个刻满幸福的出口。
我渐行渐远,我渐进渐远……。
终于,我发现路在此时分成了两个岔口,两扇高大的门摆在面前,它们的上面镌刻着“一步与一生”,苍劲的字体中流淌着布满理性的溪流。
“曾经的庄子从这里走过,为了摆脱一个屈从权势的社会,他推开了这扇门,然后决绝地跨了过去,做了一棵在夜里独自守望月亮的树”。
“曾经的五柳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摒弃官场的丑恶,他驾着破旧的马车从这扇门驶过,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曾经的东坡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遗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着粗衣淡定地走了过去,在荒凉的黄州‘倚杖听江声’,任凭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我品读着这曾经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他们谱写成一曲沧桑而漂亮的歌谣。
我又走到另外一个路口仰望另一扇门,它上面同样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项羽面对刘邦的追兵从这里逃走,忆起昔日的鸿门宴,不禁哀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残忍阴险的秦桧从这里步入罪恶的深渊,杀岳飞,贬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让世人唾弃的一生,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居心叵测的从这里走上了分裂国家的道路,嘴角邪恶的笑脸干枯了他丑恶的灵魂。”
我不想再读下去,抚摩眼前的这扇门,沧桑而厚重。历史本没错!错的是他们洞开了本不应该洞开的大门,跨出了他们本不应该跨出的一步!
枫竹林飘荡着幸福的歌谣,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既有独特思想,又有深刻见解的考场佳作。
作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开篇,用抒情的笔触为我们设置描绘了一方迷离神奇的梦幻景致,昭示全文的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为后文做铺垫。并用假想手法设定一条神秘的古道,用以开启后文。正是有了这条神秘的古道,抒情主人公“我”才能“去找寻幸福的人生”,于是,才有了后文的情景、故事、认知以及感慨。
行文至第三自然段,作者才点明题目,为下文导航,直奔主题,用排比,用特写,用对比,铺陈渲染,描绘自己在镌刻着“一步与一生”的幸福出口,欣然发现时光在这里轮回翻转。有幸与庄子、五柳先生、东坡先生以及霸王项羽、奸佞秦桧、小丑等人中豪杰或世上腌臜不期而遇的情状,或感受他们的迷人风采,或触摸他们的暖和脉搏,或感慨他们的不屈风骨,或怒斥他们的卑鄙伎俩,或鞭挞他们的丑恶灵魂。出色地谱写了一曲沧桑的`歌谣。
历史类散文篇六
又到了高考的时候,我已不是学生,亦不是家长或老师,高考与我已然没有任何关系,每到这时,心里说不出的失落与哀愁。
曾经,我是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里的乖学生,奖状和荣誉证书把墙壁填的满满当当,后来中考失利,也不算失利,那一年的我懒懒散散,丝毫没有中考临近的紧迫感,最终去了一家民办高中。
一切就这样的进行着,虽然我的成绩上不了重点高中,可是在这个高中还是能够进重点班的,按照常理,我应该痛定思痛,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二本,继续做一个乖学生的。可是我没有。
在这个学校,这个班级,有一部分是考上重点高中因为免学费一些便利因素在这儿上学的。在他们的优秀面前,我做不到出类拔萃,一学期结束,成绩不上不下,我爸帮我做了个决定:不上高中,读职高。这个决定意味着:我无缘高考。
通过初中同学的介绍,我去了她所在的那所学校才了解到,学校分中专大专,分不同的专业,当时的学校主任建议我选大专会计,要读三年,而且比较适合女孩子,我爸觉得三年太久,读两年中专就好了,我没有意见,最终选了个计算机维修与应用专业,这是个男生居多的专业。
我刚去的时候班上就我一个女生,好在没过几天又来了个女生,以至于我不用那么孤独。每每上课时,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低头玩手机,我求学的心不够坚定,自然成为上课低头族的一份子。就这样低着头“完成”我的学业。
我出来工作一年后,听到昔日同窗高考的消息,内心无比的酸涩,我曾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去经历这场考试,因为我的懒散、不珍惜,最终错失敲开大学学门的钥匙。
现在,那些上大学的同学有的出来实习,有的还在学海求知,曾一度羡慕他们的大学生活,忙碌的,充实的,甚至是好玩的。我不再有机会经历这些,只希望那些学子们,把握当下,读书未必会给人带来滚滚的财富,却会给人一个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历史类散文篇七
屈原在涉江中,孤独,是夕阳余辉射中眼前的利刃。回头?江水滔滔,自己走过的路已经消失。前方?前方是做亡国奴的屈辱,是苟且偷生的痛苦,是等待自己多时的深渊。
屈原无语,他为了坚持自己的本色已经失去得太多了。如果善于迎逢权贵,必享一时繁荣富贵;如果抛弃平庸的昏君,另寻明主,也必然能找到施展才华的天地。但是他是屈原,他的本色是那个正直的屈原,他不做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文人始终感到“天降大任”,也许屈原是瘦弱的,甚至可以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他的傲骨远比钢铁坚强得多:“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显然不愿那么轻易放弃,他想坚持到最后一刻。
风,依旧吹,月光洒在桥头,屈原明白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单纯的.理想。记得《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对白“生存还是毁灭,还是一个问题”屈原不假思索,让自己的本色生存,哪怕生命被毁灭!
楚汉之争。
乌雅是一匹马,很多人这样认为。不,其实它不是受人驱使的战马!楚王是王,它亦是王,从楚王驯服它的那一刻起,他的下半生注定只跟楚王一个,他的忠心只有一颗。它开始奔跑,它似乎听到了楚王的声音:“乌雅,你听到了吗?这是楚歌啊!”
“九月深秋兮四野风霜,天高水沽兮寒雁悲伤……”
或许,乌雅的世界里应该只有阳光,草原和奔跑,可人类发动了这场战争。或许,这并不是战争,而是厮杀,是搏斗,是屠戮!
边缘的那一边是什么?是蓝天,白云和自由,和平……。
莫须有。
当又一个黄昏玩弄着华夏大地,日子已经是南宋了。天空还是蓝色的,但世界不再单一,大汉文化始终受到了冲击。
岳飞看到即将破碎的山河身世沉浮,保卫国家的使命不能变,这又该是岳飞的本色……。
我们看到,岳飞怒发冲冠的悲壮只能用鲜血书,潇潇雨歇,一道道金印随着千里快马,带着昏君的命令。我好恨,恨他为什么不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拒绝?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的本色中不幸地混入了杂色,中庸之道是缠着他身上的铁链。你没有霸气!我想对岳飞喊。看来,忠君是排在报国之前的,国家是君主的个人财产,你生来就是在为君主卖命,报国仅仅是套在君王头上的光环,让君王有冠冕堂皇理由从能让手下全心全意地为自己卖命。岳飞走进了这个圈套,他单纯,他只懂军事不懂政治。于是他的本色被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莫须有”,只有三个字,但岳飞不会明白!
千古一帝。
纵然,我不相信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个帝国,事实却是如此,我不得不接受。我要说的是乾隆,不是影视剧里的那个,而是历史书上的那个。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大概是指是乾隆能在昏君遍布的年表上有所作为吧。也有人说乾隆是昏君,不过是祖上留下的遗产丰富而不至于留下骂名。其实那是两种很极端的说法。从乾隆身上我们应该可能要看到很多本质的东西,摘下有色眼镜,擦亮眼睛,乾隆觉不单是乾隆,我的意思是乾隆的帝王本色不单是他一人拥有!
七月不会下雪,历史还在一片雪地上前进。灯火不再是古时的衰老。一声哀叹,千年的钟声带走游子的期盼,期盼有一年有一天,一个清清爽爽的日子,找到雪地里,掩藏在白色下面的,是最单纯也最可爱的历史本色!
尽管,本色并不完美!
历史类散文篇八
最近读史,才知道在南海九段线最南端旁边,有一个由272个小岛组成、面积2100平方公里的安波那群岛(即现在印尼的纳土纳群岛)曾经存在一个华人建立的王国。
汉代前,我国称安波那群岛海域为“涨海”。15世纪初,明船下西洋时称“涨海”为“石塘”、“石塘屿”、“万生石塘屿”等。据郑和船工曾氏后裔讲述,明朝宣宗癸丑年,船队官员回国,考虑到“万生石塘屿”是我南海重要门户,自郑和下西洋始,就代表朝廷直接管理,加之岛上还留存有不少营房等生活设施,故此,于是船队官员上奏朝廷,请示是否放弃驻守“万生石塘屿”?宣宗皇帝得悉,当即赐字“万生屿,安不纳”。此后,一个叫曾沅芳的和一干船工,带着皇帝手谕及各自家眷上岛住了下来,在相当长时间里,岛上住民互帮互助,亲如一家,一直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为纪念和感谢皇恩,住岛人员又管“万生石塘屿”叫“安不纳岛”,意即安居该岛,永不纳税。又因是受皇帝谕旨住守该岛,就意味着此岛是中国皇朝的直辖地。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安不纳岛谋生,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荷兰人入侵前在此建立了海外王国,自任国王,但不敢使用国名,怕清朝皇上治罪,安不纳岛事实上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王国,从郑和下西洋算起,中国国民对该岛实际管理长达200多年。之后,荷兰人入侵,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去华活动,将安不纳岛名改为安波那岛,后又将安波那岛更名为纳土纳岛,意图是想割断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印尼独立时,荷兰殖民者把纳土纳岛移交给了印尼,这个本来属于华人开拓、管理的地方,于是成了印尼的领土。
与安波那群岛隔海相望、相距200多公里、面积74万平方公里、号称世界第三大岛的南洋婆罗洲(即现在印尼加里曼丹岛)也曾有另外一个更大的华人海外国家,就是1776年由来自广东梅州的罗芳伯建立的兰芳共和国。
罗芳伯来此之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早有许多人来到加里曼丹谋生。他们大都集中在该岛的沿海城市坤甸一带打工。有的在农村种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则在山区开采石油和煤矿。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极为艰苦,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得不到祖国的关心和照应,被乾隆皇帝称为“天朝弃民”。为了生存,他们需要团结互助,于是自动结成了不少类似“同乡会”的组织。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罗芳伯与百余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来到盛产金矿和钻石的婆罗洲(即今印度尼西亚西部的加里曼丹岛)。起初,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胆识、有才能,又懂武术,身体壮实,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加里曼丹岛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其时该岛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来自印尼的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极为剧烈。罗芳伯在站稳脚跟后,积极联络苏丹和当地土族头人,成立华侨与当地民众相结合的军队,奋力击退外来入侵者,取得了东万律的管辖权。
1776年,罗芳伯根据当地人民的意见,以东万律为首府,着手建立“兰芳公司”,这是一个类似于东印度公司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1777年改称“兰芳大总制”共和国。在他管辖下的110万民众一致拥戴他为元首,元首称为“大唐总长”或是“大唐客长”,意思是华人作客海外的首长,而当地土著居民则称其为“坤甸王”。其首领的传承不是家族世袭制,而是类似于民主选举和禅让的形式。后来,兰芳共和国将其管治很快扩大到婆罗洲全岛。
罗芳伯这些人,都是满清国的平民百姓,因为在故乡太穷,不得已下了南洋。虽然飘泊海外,但仍然是满清皇帝的子民,祖宗坟墓祠堂,以及亲友家眷,都在国内。他们如果自立为王,对满清皇帝来说,仍然属于反叛。抄家挖坟毁祠堂的事皇帝是干得出来的,甚至还会派兵出海,进行征伐。所以,罗芳伯他们不敢自立为王。事实上,罗芳伯建立兰芳国后,在华人圈里根本不敢称为国,只能称为兰芳公司,或者兰芳大总长。这当然有害怕告发的原因在内。
为求获得安全保护,兰芳共和国请求向清政府称潘,清政府没有应允。荷兰殖民者在15就侵入印尼,16成立了具有政府职权的“东印度公司”,不断在印尼诸岛进行侵略扩张。荷兰殖民者一直对兰芳共和国虎视眈眈,并不断派兵侵扰。罗芳伯等领导人认为,如果仅仅依靠兰芳小国的力量,很难抵抗荷兰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镇住荷兰人。
于是兰芳国向清政府成功开展贸易。兰芳也借助此点,向外制造假象,宣称兰芳已经是清朝的藩国。此举果然唬住了荷兰人,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康乾盛世,荷兰人担心对兰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对,他们不得不停止对兰芳的骚扰。
到了晚清时期,荷兰人认识到清朝已经衰弱,无力顾及南洋。于是荷兰人趁着1884年中法战争之机,入侵兰芳共和国。兰芳共和国人民在大总长的领导下,一方面全力进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请求清朝派兵支援。但此时,清朝自身的统治已摇摇欲坠,根本顾不上去援救兰芳。得不到清朝的支持,武器装备又与侵略军相差很远,兰芳共和国终于被荷兰殖民者灭亡。不过,由于害怕清朝做出反应,荷兰当时还不敢公开宣称已经灭亡兰芳,而是另立了一个傀儡以便进行统治。直到19清朝灭亡后,荷兰才正式宣布对兰芳地区的占领,前后存在1。
真是太遗憾了,清政府的极度无能,连老百姓甘愿奉送的如此大片疆土也无力接纳。
历史类散文篇九
秦晋六年的蜜月浓情到秦晋三番的反目交恶,秦国历经了崤山之役而两败,背水一战而告捷,终于划定疆界于黄河西岸,秦国的版图自此括尽了整个大关中,为之后秦的国都逐步东迁扩展了优越的空间。
秦穆公之后的15代君王,强势渐消,秦国屡遭内忧与外患,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弱势。直到晋国一分为三,这才给了秦国一个喘息复原的机会,心怀复兴穆公霸业,崛起强秦帝国大志的'秦献公可算是大福之命,如此天赐良机能不迅速动作呢。他认为收复失地,强秦复兴的第一步就是迁都,只有把都城迁到战争前沿,才能使举国之力奋起作战,最主要的是献公自己便于一线指挥和决策,还有栎阳水陆交通发达,水土丰茂,战后将会为秦国的农业与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具备如此战略目光的政治家,秦国之幸甚!
遗憾的是秦献公和秦襄公一样,壮志未酬星陨于狼烟弥漫之时。
愚以为秦穆公对秦国的最大贡献是摘掉了穷兵黩武的帽子,开仁德治世之风、贤良强国之策。秦献公对秦国最大的贡献是废除了人殉这一原始野蛮的制度,开启了农耕与工商业齐头并进的文明时代。
历史类散文篇十
兴盛与衰弱,辉煌与惨淡,朝阳暖月与血雨腥风……无数历史苍桑在来去轮换,而历史所记忆的,从来都是充满深意的。
——题记。
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以丰富的想象,敷演了张继在落榜的不眠夜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张继虽然失去了原本期望中马蹄轻疾衣锦还乡的荣耀,历史却记住了他那晚的失意忧伤,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于是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世人依然在吟诵那晚他写下的诗章,却无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欢喜。
历史也是有记忆的么?如果有的话,历史为什么不记住金榜题名的风光状元,而选择铭记一个名落孙山的落魄士子呢?我们回首历史时可以发现,原来历史本身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但他忍受着耻辱与痛苦,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执著,实现了当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誓言。他用自己饱经沧桑的双手,完成了《史记》这一旷世奇著,给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已成流传千古的佳话。他用全部精力编写的《太史公书》以及他在诽谤和嘲笑中磨砺出的坚强与刚韧,都被历史的记忆深深地镌刻。
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一代又一代的'文官武将随春秋代序,又有几个能被历史所铭记呢?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东平仅仅为官七日,有着清风一样的政绩,却处处受人排挤。他穷途无路时狂饮烂醉,放声号哭;他对待他人时爱憎分明,擅用“青白眼”;他处在强权乱世时清正高洁,从不曲意奉承。他乖张的行为与率真的性情如赤子般明快单纯,也同样被历史的记忆清深深地铭刻在其中。
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谪贬到黄州一方窄窄的水土。他的政敌窃笑着,看他不羁的灵魂如何消沉,看他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那个三月的一天,苏轼在通往黄州郊外的途中,恰巧遇上一阵雨。面对突如其来的料峭风雨,他依然且行且歌,从容不迫地跋涉在泥泞中。是啊,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不测风雨的他,不也是从那锁定周身的阴冷无情的目光中,从那灭顶而来的流放异地的谕旨中,从那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如梦魇般的日子中气定神闲的走过来了吗?现在面对眼前的萧瑟,怎么能不达观从容呢?这一幕印在了在历史的记忆中永不褪色。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像流水一样永不间断。历史的记忆如铜制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声,足以穿越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历史所铭记的,不仅是司马迁尽心竭力创作的《史记》,更是他坚强刚韧的意志;不仅是阮籍清廉的政绩,更是他坦诚直率的品性;不仅是苏轼由感而发的《定**》,更是他达观从容的作风。所以说,历史记忆的选择,必定是深刻而睿智的。
历史类散文篇十一
我们知道,地球已经有45亿岁了。这样一个老者45亿年的历史,确实是伟大的、威武的!在这45亿年的漫长历史中,最伟大、最威武,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距今约7000万年的第三纪和距今约300万年的第四纪了。
美国一位很著名的地质学家c.k吉尔伯特曾经说过:“当一个地质学家完成了一项研究工作,并写出最终综合报告时,最长最重要的一章,将是对最近的和最短的地质时代的描述。”c.k吉尔伯特的这段话,最恰当、最深刻地说明了距今最近、为时最短的地质时代—新生代和第四纪在地质研究工作上的重要性。
关中地区是新生代以来沉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据地质钻井可知,关中地区新生代以来沉降最大区,其幅度竟大于5000米。这样大的沉降幅度,可同世界上沉降最剧烈的盆地相媲美。
关中地区的新生代和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是极其丰富的,它是研究新近地质时期历史的典型地区之一。在关中地区,位于其东南部的蓝田一带,则更具有典型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可以说,蓝田地区是新近地质历史的博物馆。
我们这里所说的“蓝田地区”,包括行政区划上的蓝田、临潼、渭南三县的大部分,还包括西安、长安和华县的一部分。这个地区的东、南两面为秦岭山脉,西到浐河,北以渭河为界。
蓝田地区自19世纪末期起,许多学者就在这里进行过地质调查。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和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早在1934年就对蓝田地区的新生代地质进行了详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陆续有不少地质系统、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在这里先后开展了地质调查工作,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尤其是1963—1965年期间,在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和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西北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地质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共同协作下,对蓝田地区新生代地层等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并先后出版了《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陕西蓝田新生界》等综合性研究报告和多篇研究论文。这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地学界影响很广,也说明蓝田地区是一个研究新生代地层、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古气候、第四纪冰川等科学的重要地区。
蓝田地区是一个新生代地层很发育的地区,地层时代齐全、层序完整、厚度大,极具代表性。属于第三纪的地层,除未发现古新世地层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发现。蓝田地区是我国目前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最完整的陆相地层分布区,可以作为华北及更广大地区地层的对比标准。距今3000万年的晚始新世红河组、始新世—渐新世的白鹿塬组厚度约400米;距今约万年的中新世冷水沟组厚度约80米,寇家村组厚度约60米;距今约1000万年的上新世灞河组厚度约300米以上,蓝田组厚度约70米。这些地层,在研究新生代地层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最具研究意义的,当属上新世地层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蓝田地区上新世地层的研究,打破了我国北方过去对上新世地层的笼统划分方法。上新世地层在我国北方分布是非常普遍的,它是一套含有三趾马化石的红土地层,人们通常称其为“三趾马红土”。蓝田地区的三趾马红土,在岩性和所含化石上,非常明显地分作下部的灞河组和上部的蓝田组。这样的地层结构,说明上新世的“三趾马红土”是可以再分的,从而把我国上新世地层的研究工作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除过蓝田地区的第三纪地层外,这里的第四纪地层,同样也具有典型意义。第四纪地层分布广,地层时代比较齐全,层位关系也很清楚。通过研究,可以将蓝田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分作早更新世的三门组和阳郭组,三门组地层出露厚度40—120米,阳郭组厚度一般为20—30米;属于中更新世地层的泄湖组,厚度在100米左右;晚更新世地层可以分作早期的焦家湾组、中期的乾县组和晚期的马兰组,焦家湾组厚度约30米左右,乾县组厚度20—30米,马兰组厚度十几至20米;属于全新世地层的有早期的半坡组和晚期的现代堆积层。从蓝田地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上来看,比较复杂,既有土状堆积、河流堆积、湖泊堆积,还有冰水堆积、冰碛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这样齐全的和复杂多样的地层特征,为研究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提供了有利条件。
蓝田地区的新生代地层中,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这些化石,种类丰富、地层层位确切、研究程度较高,为地层的对比工作带来了方便。
另外,蓝田地区的古人类化石、冰川作用遗迹等等,也为研究新生代以来地质历史变迁、古气候变化、人类起源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蓝田地区是新生代、第四纪地质博物馆,是我们研究新生代、第四纪的很好场所,是进行地质地理实习的极好地区。
19xx年12月。
历史类散文篇十二
在我的记忆深处,所有的历史都是写在纸上的。那些大人物,英雄也罢,枭雄也可,都在纸上用文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当我们打开历史的画册,却无法找到关于小人物的些许记忆。也许很多很多年前,我们可以在族谱上翻到那些我们叫做祖先的卑微的名字。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农耕时代的结束,人们的家族观念也随风而去,当一个生命逐渐逝去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记忆,有人说这是一种进步,是进步吗?我不得而知。也有人说,这是人们对自己祖先的遗忘,是人的一种退化,是退化吗?我也不得而知。
我的祖先不属于我现在脚下的土地,听祖父说起,我们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一路迁徙而来。在我的老家,我们已经居住了整整五代。对我来说,我记住的,除了祖父一代人,父亲一代人和我自己这一代人,以及正在成长的我的女儿他们一代。那些更早的,比如我的曾祖,我的高祖,我没有丝毫记忆,也曾想过翻阅一下那些只言片语,找找他们生活的那些痕迹,可是,随着老家的几次修建,那种叫做族谱的东西,到底去了哪儿,却已经没有人知道了;我也只是从祖父和伯父的口中偶尔听到而已。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作为大山的儿子,我会离开生我养我的大山,到外面去讨生活。在我所接受的传统思想里面,我一直以为我会和我的父辈一样,在土地里面刨生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也葬于斯。阴差阳错的缘故,我离开了我的老家,把握自己的家定义在了一个对我的父辈来说很陌生的地方,在那里,我听不见农村那亲切的牛哞,看不见轻盈的袅袅炊烟,当然也就没有了那些熟悉的面庞、悦耳的乡音。行走在城市的街头,我所能把握的除了自己微不足道的一家人,再也没有了其它。其实我知道,老家将会逐渐淡出我的视线,而我也会逐渐被老家所遗忘。
幸运的是,我工作的单位,依旧在老家的小镇上,每年的三百六十五天,我有超过两百天的时间可以听到那些熟悉的乡音,看到那些朴实的脸庞。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到我内心深处的关于老家的许多东西依旧鲜活着,就像我依旧活着一样。
曾经看过别人的族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然这是莫大的荣耀。一个泛黄的本子,用工整的笔记,记载着一个个曾经逝去的生命名讳,普通人只有短短的几行,记载着某人生于某年某月,逝于某年某月,曾娶某人为妻,生有几子几女,仅此而已,个别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过自己的足迹的人也许会幸运一些,会加上几笔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
我知道,在很多的家族里面,对这寥寥几笔却是极端重视。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那些家族内部的惩罚,点天灯、浸猪笼等虽然血腥,却无法让族人真正恐惧,最然人恐惧的莫过于开除祖籍,死后不得葬入祖坟,每当这种惩罚实施的时候,总面临着无数的争斗,以前我不理解这一切,随着年龄渐长,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我开始明白这一切。这种做法是将一个人在世上存在的一切全部铲去,这种做法虽然不会伤及人的生命,但是被惩罚者的子子孙孙都将要接受这种惩罚,无休无止,一时的惩罚将成为子子孙孙永远的耻辱,而且永远无法抹去。
我的家族一直是一个漂泊的家族,在老辈的口耳相传的记忆里面,我听不到多少辉煌的记忆,有的只是生活的`苦楚。父亲曾经告诉过我,我的曾祖,实在“湖广填四川”和“四川填陕西”的两次大移民中,从遥远的湖北黄州一路迁徙而来。刚到这里的时候,当时的土著对曾祖他们极为排斥,于是,曾祖不得不采用了一些极端的手段来获得大家的认可,当然包括使用武力。每次听父亲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生出几分钦佩,我的曾祖是一个小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是对我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当初没有曾祖他们的一路艰辛,那么也就没有我的祖父,当然也就没有了我的父亲,父亲也不可能遇到我的母亲,自然也就没有了我,自然也就没有了这些文字。
去年给曾祖上香的时候,跪在曾祖的坟前,我突然有了一种想法,假如曾祖活到现在,面对着一群自己的子孙们,一个个抛弃了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他又会作何感想呢?是生气,还是理解,我不得而知。
历史类散文篇十三
岁月悠悠,弹指一挥。追寻古人遗留下的尘土,漫步在历史长河,走进那充满诗韵的人生。
手捧一卷泛黄的诗经,传透过历史的窗户,似乎又看到了那猛浪若奔的汨罗江。一个头戴巍峨之冠,身披兰草之服的男子伫立江边。江水激起千层浪,似乎在警告他的靠近。耳边回忆起渔人的话“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他苦笑一番,脱去了那沉重的高帽,纵身而跃。百姓的哭声,国家的衰亡,化作他眼角的泪水,与他一起,沉入冰冷的江水中。
转身来到那个天高云淡的秋日,发现他正一手握着一壶酒,一手拾着几株秋菊,悠然地从东篱出发。转至南山,黄昏的一切都情意浓浓。山谷被染成昏黄色,温柔而又静谧,呈现出一副奇美的景象,似乎在欢迎他的到来;巍峨的高山直插黄天,连绵不绝,令仓促的内心平息下来;河面闪耀着金光,一泻千里,载着他的思绪奔向远方;他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这暮色带来的美好。
那日,忽然瞥见他在高楼之上独酌。举着一尊心愁,邀明月疏星共饮,对着自己的影子倾诉。寒风吹起他单薄的衣服,似空中独舞。远处皇宫传来热闹的歌舞声、君王的嬉笑声、奸臣的`奉承声、在他耳中是那么刺耳。孤独的他重重一叹,望着高高的寒月,一股悲凉之感怆然升起。
站在他的背后,看着他奔走南北之间;看着他屡遭打击;看着他的身体渐渐衰弱,我的眼睛如同蘸上辣椒水,心中不忍。果然,他又从裹藏的被窝爬起,扛着困意,在寒冬中挥动着僵硬的手。就这样,在一个个深夜中,他默默地努力。最后,在那黑暗的近代中,他爆发了,带领民族走向光明大道。
历史类散文篇十四
在纸上写下“史”字时,一定要格外虔诚,否则就是一种亵渎。
以前,看《说文解字》,就因这“史”而感动。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此字本意,指史官,其结构,下方,一个“又”字,象征一人之手,上方,一个“中”字,取意正大光明。
此手,刚劲有力,挥舞于书简之上,记天下不平之事。
此中,堂皇大气,高悬于印堂之前,禀本人高贵之心。
这个结构,是造字者对记事者最大的赞美,而记事者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世界他们没有愧对这个结构。
史官手中有笔,心存“中”之道。中者,正也,正乃正义之正。
孔子在竹简上刻下《春秋》,在举世不知忠义、礼乐崩坏的大周王朝,他要以这一部史书,这一部微言大义的史书,将丑恶展示给世人,把“仁,孝,忠,义”宣扬,一身凛然正气,与天下丑恶为敌。“史”中正气之力量,后世评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史官不惧屠刀,“中”更胜生命。中者,正也,正乃公正之正。
崔杼杀齐庄公,太史记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命其改掉,太史不从,于是崔杼杀之,新一任太史仍然如此记载,崔杼于是又杀之,之后的史官们仍然凛然不惧。更有史官恐真相被罪恶掩埋,从外地赶回都城,只为了在无人敢记真相之时,写下“崔杼弑其君”,之后被杀。用一死表达对至高无上真相的扞卫。最后崔杼无奈,只得由史官们记录下真相。史官对公正的秉持,已经超越了个人的生命,它令世间一切权力都低下了头,一个“中”字,立于天地之间,炫耀着诸神也要惧怕的信仰的力量。
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的记事者,其实是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因为他们的'“中”,我们能知晓并相信前人的故事。在五千年的文明之中,史官让丑恶无所遁形,让正气在世间传承。
抱着虔诚的心态看“史”字,我们可以领略到那记事者的灵魂是如何的高贵。
这个字,闪耀着正气,让人为之感慨唏嘘,为之击节赞叹。
这个字,是不是也宣扬着一种情怀,一种史官精神——公正,正义。
历史类散文篇十五
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的心着实悸一动了。
距离富人区仅一条马路之隔的,有一条排档街。有时候落差其实也是一种美,比方说马路里头建设的像花园似的,而马路的外头却是另一番景象,比起内里的“高尚”来,倒是多了许多市井味道,那种味道十分的亲切,亲民。
她在排档街,也是一个落差。
排档的意象,想必大家是深知的,操作台上横七竖八地散乱着各类自己灌装的没有标识的调料瓶,操作台旁边摆放着大小不一邋里邋遢的桌子凳子,浑浊的地沟油消耗出来漫天的油烟,摊前的地上随时都有一大摊油渍——也是地沟油的,顺着微坡流到了阴沟里,第二天就被回收利用了。
而她的摊子上,所有调料总是归得整整齐齐,而且瓶子都是“原装”的:金龙鱼油,六月鲜酱油,恒顺香醋。每一个调料罐子里都有一把塑料小勺,盐,味精,鸡精粒粒分明,不像其他摊子上的被大油勺挖的粘连模糊。在我所见之时,她的操作台上总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虽然表面上泛着油光,不过那些光彩也算得上是一种点缀吧,仿佛打了腊似的。路过她的摊子旁边,我总被她那炒菜的样子所吸引,那色拉油的油烟氤氲在她的俊美的面容前,就像流岚萦绕着秀丽的青山一样,是的,流岚只能拥绕青山,青山是不会让它沾着不放的,她的皮肤亦如此,白净不沾一丝油烟。
老天的造化很微妙,赐给女人一张姣好的面孔,仿佛就等于赐她幸福一生似的,而美丽的女子,生来就是尤物,走到哪都是受人欢迎甚至追捧的。学校里的校花,就是该被男生倾慕,被女生嫉妒的;社会上的美一女,就是该招人怜爱,穷人通常只得卑微的仰视,而富人则强势的追求,那么美一女子的天平会倾向哪一边呢?这对于价值观、人生观是个严峻的考验。
她的美,是让人心酸的。每次见到她的时候,我都想问她,为什么有这样好一副容貌,却是愿意窝在这肮脏的排档街呢?何不找个好人嫁了呢?不过每每看到她那双眼睛,我的话到嘴边就咽回去了。她的眼睛不大,纤细的双眼皮勾出一条妩媚的弧度,眼角微微向上提一点点,那是代表着她的年龄尚轻的,但是眼珠子很大,黝一黑发亮,像月色下的一汪井水,澄明,清澈,她的眼睛每次与我对视的时候,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做轻佻的事,不要说世俗的话。
她的摊子上总是挤满了人,先不说台子凳子多干净,大小多么划一,也不说她长的好看,人们冲着“食色”的心态去惠顾,光说她那厨艺之精湛,特别那道酱爆螺蛳,是一绝。可能有好多未婚的男食客们都心照不宣:如果能娶到这样以为媳妇该多好呀!
奇怪的是,她的生意兴隆仿佛丝毫没有招致同行的嫉妒,反之一条街的小老板们无论男一女都对她客气有加,男的未免有“贪色”之嫌,可是女人呢?不好解释了。
当我无意间看到她的笑容时,我的疑惑便解一开了。如何形容呢?好像这个世界上所有能形容动人笑颜的词藻都无法冠之。她的笑容很短,如昙花一现,要不是我有心的拿着眼睛常在她的脸上打转,是很难看见她的莞尔一笑的,不过这是面对生人,她对于熟人,笑容可是给的一点都不吝啬的,比方隔壁摊主来借个调料或是肉蔬,她都会先咧开桃红的嘴唇一笑,露出两排洁白整齐的牙齿,脸颊旋起两个酒窝,再把东西递给人家,然后人家说声谢谢后,她又是那么一笑。
我不知道她如何称呼,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试探性地称呼她老板娘,她却俏皮的对我乜斜着眼睛,说道:“还没有老板,哪来娘?”其实我心里早给她取了一个高雅的名字:排档西施。据说西施卖过豆腐,因此有别于其他三位美一女,有着一种来自底层阶级淳朴的气质。“排档西施”这个称呼,对于她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我很想进一步了解她,于是那天我趁着她空的时候,就找个话题和她闲聊了起来。我问她为什么排档摊用这么好的调料。她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房租费用的,也不用人工的,那么这些钱省下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添点好用一些的东西咯,于人于己都是好事啊。”
“那么你就不怕别人妒忌,给你使坏?”
“不怕不怕,我在这里摆了两年了,边上的邻居们都很照顾我的。”
“哦,那么·····”
我没有夫差的蛮横残暴,更没有范蠡的才学相貌,又怎能讨得西施的欢心呢?爱一个人应该给她筑上铜墙铁壁,而非一件件地拨去她的衣服,我这样安慰自己。
前不久当我再次去排档街的时候,那条街依如往常一般热闹,只是她不在了,那个摊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经营,排档无了“西施”仍然是排档啊!只是我的心仿佛缺了一块,人生有很多的未知数,就像她的邻居说的,她来的时候,就这么悄悄地来了,走的时候就这么静静地走了,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人知道她的行踪。
排档西施,你给我的人生留下了一块最美丽的空白!
上一页12下一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289359.html】